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簡介

英文婚禮邀請函格式簡介

怎樣寫一篇英文婚禮的邀請函,邀請函應該註意哪些格式呢? 對稱格式?其實英文婚禮邀請函的格式跟一般信件的格式是差不多的,大致應該是以下的寫作方法—— Dear XXXX(人名),OO(要結婚的另一方) and I

四種80後個性婚禮策劃方案簡介

  80後的新人們喜歡個性婚禮,不再拘泥於老一輩的傳統婚禮,那麼本文就為您介紹下四種80後比較喜歡的個性婚禮策劃方案吧!   80後個性婚禮策劃:歐洲古堡風格的莊園   新娘們有沒有幻想過自己是古堡裡的公主?新郎有沒有幻想過自己是勇救公主的騎士?在歐洲風格的莊園舉辦婚禮會讓新人們圓瞭兒時的童話夢。   80後個性婚禮策劃:古老神秘的教堂   教堂總是神聖莊嚴的,由牧師或神父證婚,在莊嚴的宗教儀式下去體會婚姻的神聖使命。新人可以選擇一些有歷史或是有意思的教堂來鑒證自己的愛情。

中國古代漢族婚禮習俗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今天給大傢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漢族婚禮習俗,喜歡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哦!   1、討鑰匙   漢族習俗中另一個有趣的習俗就是討鑰匙。新娘之嫁鑰匙,在拜堂前,新郎要向送親的送封包討鑰匙,以便在拜堂之後打開箱子,箱子裡面一般放有谷米錢物等,象征著婚後五谷豐登、傢庭幸福。要是送親人員嫌禮品少,新郎需要多次的增加,直到滿意才能歡歡喜喜的與新娘拜堂成親。   2、看屋   這是比較重要的一項程序。看屋又叫看傢門。這時候女方要和自己的姑姑以及多名親友一起到男方傢查訪。男方應該設宴款待。媒人介紹雙方認識,女方所提到的彩禮要求,男方通常都要同意,並增上行腳錢。日後,雙方通過媒人進行更多的瞭解,有的時候還要進入男方的內室進行查驗看所說是否屬實,待確定之後才能談婚事。   3、黑房搶親

宋朝著名詩人梅堯臣簡介:歐陽修唯一佩服的文人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註,所註為孫子十傢著(或十一傢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在宋朝,做官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和追求。因此,進館、入閣、點翰林、當學士(宋朝置“史館”、“秘閣”、“資政殿”等,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便成瞭讀書人的人生理想,也成瞭他們事業成功與否的標志。在宋朝,一個才子,尤其是天下公認的才子,如果沒能進館入閣,那是要被惋惜和譏笑的,大詩人梅堯臣就是如此。   梅堯臣出身於官宦之傢,從小愛好詩歌。他一反宋初西昆體詩歌表面的浮艷和內容的空洞,註重平淡、含蓄、深遠,給北宋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不過,有才的人不一定都能考上進士,正如史學傢唐德剛先生所說:“帝制時代考科舉,原是十考九不取的。屢考不取,才是正常現象;考取瞭才是反常和意外。”所以,盡管梅堯臣“工為詩”,有才名,但他的科考之路卻坎坷崎嶇,屢試不第,最後隻好“拼爹”,通過父輩的功勞蔭補入仕,授太廟齋郎、河南縣(隸屬河南府)主簿。   這個小官運氣不錯,剛出道就遇到瞭好上司錢惟演。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錢惟演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西京(今河南洛陽市)留守,稱“使相”,與宰相平級。錢惟演是朝中大臣,尊重人才,提攜後進,堪稱伯樂。他曾對當時在洛陽任職的部下梅堯臣、歐陽修、尹洙等一批青年才俊給予過許多幫助,尤其對梅堯臣和歐陽修高看一眼,厚愛一籌,經常與他們詩酒唱和,還在同僚中廣為延譽,梅堯臣、歐陽修因此被世人並稱為“梅歐”。   隻是梅堯臣在錢惟演眼裡是人才,在民間也有詩名,但朝廷卻始終沒有把他當成幹才。在洛陽任滿以後的歲月裡,他還到江西、浙江、陜西等多地任職,歷任縣令、監稅、監倉等職,一幹就是三十年。像他這樣文名顯赫,又經過多地任職、多崗位鍛煉的,老在區區末吏的崗位上徘徊不前,頗為少見。很多士大夫認為,像梅堯臣這樣的大才子,不進館入閣,真是枉費其才。嘉佑元年(1056),翰林學士趙概等十餘人聯名向宋仁宗推薦梅堯臣。在大傢的惋惜、褒揚以及輪番推薦之下,宋仁宗決定面試一下這個聞名天下的詩人。一試,果然才華出眾,便賜他進士出身,出任國子監直講,後任尚書都官員外郎。然而,這個員外郎仍舊隻是個上不瞭臺面的散官閑職。更讓人遺憾的是,梅堯臣在都官員外郎任上沒幾天便溘然長逝瞭。梅堯臣的命運令時人唏噓不已,有同僚甚至替他抱屈:“贏得兒童叫夫子,可憐名位祗都官。”(宋代趙與虤《娛書堂詩話》)   不過,梅堯臣對自己的仕途通達與否似乎並沒有過高的期望。嘉佑年間(1056—1063),宋仁宗征召他編修《新唐書》。接到皇帝的征召之後,他對妻子刁氏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佈袋矣。”好動的猴子,被塞進佈袋,該多難受?表達瞭他頗不情願的心態。知夫莫若妻,刁氏的回答更直接:“君於仕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誰見到過能爬上竹竿的鮎魚呢?

宋英宗皇後高氏(高太後)簡介:垂簾聽政包攬政

  宣仁聖烈皇後(1032年-1093年),宋英宗皇後,宋神宗母親,宋仁宗皇後曹氏是她的姨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人。治平二年(1065)英宗冊封其為皇後。元豐八年(1085年)其子神宗死後,立哲宗,以太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復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  高太後於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2年)出生於一官宦世傢,其小姨為曹太後(仁宗皇後)。她4歲時被接入宮,公元1065年被英宗冊封為皇後。  宋英宗趙曙與皇後高氏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恩愛夫妻。趙曙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仁宗趙禎的侄子,而高氏是曹後姐姐的女兒,兩人自幼被選入宮。當時宮中人都稱趙曙為“官傢兒”,高氏則為“皇後女”。趙曙十六歲時得聘高氏為婦,因仁宗皇子夭折,趙曙後來得以即位為帝,高氏也順理成章地入住中宮。  趙曙與高氏婚後鶼鰈情深,高氏為他誕下瞭四子四女,皇帝所有的子女皆由皇後所出不是常見的事,但對趙曙來說也不奇怪,因為他很可能沒有妃嬪。在《宋史》、《長編》、《續資治通鑒》乃至其餘宋代筆記裡都沒有他晉封妃嬪的記載,倒是在蔡京之子蔡絳所著的《鐵圍山叢談》中曾提及英宗“左右無一侍禦者”。   英宗治平年間,一向多病的趙曙身體好轉,但皇後仍不讓他臨幸宮人。曹太後覺得不妥,就讓親信悄悄勸皇後:“官傢即位已久,如今身體又已痊愈,怎麼可以左右無一侍禦者呢 ”高皇後聽後頗不高興,回答說:“去跟娘娘說,我嫁的是十三團練,又不是嫁他官傢!”十三團練是指趙曙,他在濮王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時長輩皆喚他“十三”,仁宗封他為團練使。  這段話後來傳至宮外,成瞭士大夫們八卦的笑料,大概都覺得英宗乾綱不振,以致皇後強悍如此。但趙曙雖然有點優柔寡斷,卻也是個有脾氣的人,倔起來也敢跟養母曹太後作對,他能尊重皇後到按她意見不納嬪禦的地步,應該歸功於那段青梅竹馬的愛情。  可惜他們未能白頭到老,趙曙僅做瞭四年的皇帝便駕崩,撇下瞭當時三十多歲的皇後高氏。這是一大遺憾。皇太後高氏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   1085年,其子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隻有十歲,還是個小皇帝。時高氏已被尊為太皇太後,她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垂簾聽政。高太皇太後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高太皇太後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派,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這與高太皇太後的賢德是分不開的。高太皇太後也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但由於高太皇太後長期幹政,讓小皇帝哲宗心生不滿。元祐八年八月,高太皇太後臨死前告誡范純仁和呂大防等人:“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傢者,宜勿聽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傢別用一番人。”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9月,高太皇太後病逝,終年62歲,謚號為宣仁聖烈皇後,與宋神宗同葬永裕陵(今河南鞏縣)。相關閱讀推薦:宋英宗趙曙皇後高滔滔簡介:大宋的“女中堯舜”揭秘:宋英宗趙曙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宋英宗皇後高氏(高太後)簡介宋仁宗的兒子是誰?宋英宗趙曙是他的兒子嗎?宋英宗趙曙簡介 空有一番抱負卻英年早逝的皇帝

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的北宋傳奇皇後:元祐皇後簡介

  元祐皇後(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後,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後。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封後與第一次被廢  孟氏出身世傢,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孟元的孫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後來逐漸長大,祖母高太皇太後替哲宗選瞭世傢之女百餘人入宮,孟氏是其中之一,當年孟氏才16歲。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後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遂將孟氏封後。  但好景不常,哲宗寵愛的是婕妤劉氏。紹聖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慶公主重病,藥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傢治病符水入宮醫治。由於符水之事向為宮中禁忌,孟氏大驚失色,命將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時,再一一說明原委,本來哲宗也認為是人之常情,並不怪罪。不料於公主病逝後,孟氏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實。得到哲宗專寵的劉婕妤趁此機會,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系起來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說孟皇後這是在詛咒皇帝。哲宗聽說後也開始懷疑起來,命梁從政、蘇珪調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劉婕妤的授意下,他們逮捕瞭皇後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並將這些人刑求逼供,史載“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太監、宮女們不願誣蔑孟皇後,個個被打得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最後,梁從政等人不得不偽造供詞,才讓哲宗相信孟皇後圖謀不軌。其後位於是被廢,將她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傢所居的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由於當時北宋新舊黨爭正烈,孟氏是支持舊黨的高太皇太後與向太後所立,高太皇太後去世後不久,哲宗親政,欲極力擺脫這位祖母的陰影,改而支持新黨,提拔新黨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寵愛的劉婕妤,有廢孟氏後位之圖,遂釀成瞭這件冤獄。  復位與第二次被廢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徽宗。舊黨在向太後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孟氏時來運轉,遂被復位,因其封後於元祐年間,故被稱為元祐皇後。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後病逝,其後於崇寧元年(1102年)又發生元祐黨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黨蔡京等人,貶摘舊黨(元祐黨人),孟氏再受牽連,二度被廢,重回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之號,就這樣過瞭20多年。   靖康之禍與再復位  欽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瑤華宮失火,移居延甯宮,後延甯宮又失火,出宮居住相國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徽、欽二帝被擄,史稱“靖康之禍”。當時六宮有位號者都隨徽、欽二帝北遷,隻有孟氏因被廢而幸運地留下。由於宋皇室唯一的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今中國山東省巨野縣),於是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建議,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後”,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這是張邦昌依宋太祖趙匡胤篡後周以後,尊後周的符太後為周太後,並迎入西宮居住的往例,認為張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後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乃恢復孟氏元祐皇後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  稍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中國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為高宗,元祐皇後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祐太後。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諱,再改為隆祐太後。  南渡以後  由於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隨高宗南渡至行在越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趙構迫退位,由年僅3歲的皇太子趙旉繼位,趙旉就是宋簡宗、正安帝。因亂軍所逼,孟氏再度垂簾聽政。孟氏曲加慰撫苗傅等人,並召韓世忠之妻梁紅玉,勉令韓世忠速來勤王。後來,亂事平定,再度撤簾。  當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幾乎全數被俘北遷,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幸免者,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韋太後自金國放歸以前,孟氏一直是當時宋室母儀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復南侵,於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則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擊,孟氏隨行兵眾潰散,甚至到瞭要以農人抬轎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處境後即謂“朕初不識太後,自迎至宋州(應天府),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裡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紹興皇宮所在。  孟氏性情恭謹,沒有什麼不好的事見聞於朝廷。又喜歡飲酒,高宗認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買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帳,不曾強取而不付酒錢。在宮中曾覺頭暈目眩,有宮人自稱會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瞭年輕時的遭遇,馬上命令將這個宮人趕出宮外。  紹興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謚昭慈獻烈皇後,葬都城紹興府會稽縣上皇村。紹興三年(1133年)改謚昭慈聖獻皇後。相關閱讀推薦:陳阿嬌的人生悲劇:從金屋藏嬌的皇後到長門遺恨揭秘北宋一代賢後曹皇後:不徇私情垂范百世宋仁宗慈聖光獻皇後曹氏簡介 宋仁宗曹皇後生平宋仁宗郭皇後簡介 宋仁宗皇後郭清悟為什麼被廢被誤讀的劉秀:鐘愛陰麗華卻被戲說縱容郭皇後

武王姬發的妻子是誰?周武王姬發的王後邑薑簡介

  武王姬發的妻子是誰?周武王姬發的王後邑薑簡介  邑薑,生卒年不詳,薑姓,齊太公呂尚之女,周武王姬發的王後,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  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山西太原的晉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薑。  邑薑,薑姓,齊太公呂尚之女。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的王後,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  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山西太原的晉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薑。  邑薑是商周之交一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有關她的身份,《左傳·昭公元年》說:“當武王、邑薑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繁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史記·晉世傢》裡說得更為詳細:“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爾。’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故曰唐叔虞。” 晉祠的邑薑塑像  周武王王妃  以上兩項史料足以說明,邑薑是周武王的王妃,並為武王生瞭晉國的開國君主唐叔虞。另外,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晉祠,仍保留有一座專為祭奠邑薑的宋代建築“聖母殿”,殿內聖母像為北宋天聖年間雕塑,已有瞭近千年的歷史。近見網上有稱邑薑另有大名為薑淑祥者,乃薑太公與其妻桃花女所生,可備一說。  在商末周初,已經有瞭王妃和王後的明確區別。比如,《呂氏春秋》裡就說,殷朝的微子啟和紂王本是同母兄弟。然而,由於生啟時其母尚系次妃,而生紂時已為皇後。故“啟長而庶,紂幼而嫡”,還是讓紂繼承瞭大統。  那麼,邑薑是否又有王後的身份呢?我們說,有的。請看《大戴禮記·保傅》篇裡的話:“周後妃任(孕)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對於“周後妃”的身份,王聘珍在《大戴禮記解詁》一書中明確註曰:“後妃,武王邑薑也。”王聘珍雖為清人,但所註應是其來有自。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下節還有進一步的討論,這裡,不妨先舉《論語·泰伯》裡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話: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對於這段話中的“有婦人焉”,北宋的理學大傢朱熹作註時,就是遵從的前人之說,認為所指的就是邑薑。並說在武王的十位“治亂”之臣當中,是“九人治外,邑薑治內”。還有其弟子蔡沈,在為偽《泰誓》作註時,采取的也是乃師的說法。總之,通過上述幾項史料可知,邑薑乃武王正妃或者說皇後,並生瞭太子誦(即成王)和唐叔虞,是無可懷疑的。相關閱讀推薦:太姒是誰?姬發、雷震子的母親太姒簡介周武王姬發生平簡介 姬發是怎麼死的?周武王姬發伐商紂的故事 周武王姬發怎麼死的?周武王姬發死後誰繼位?周武王姬發有幾個兒子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薑太公之女  成書於西晉初年的《春秋經傳集解》裡說:“邑薑,晉之妣也。”杜預(公元222—284年)註:“邑薑,齊太公女,晉唐叔之母。”比杜預稍早的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紀》也說:“武王妃(一作納),太公之女,曰邑薑。修教於內,生太子誦。”《帝王世紀》雖在宋以後陸續散佚瞭,但有幸的是上面這段話,在唐代的《藝文類聚》和宋代的《太平禦覽》裡都有轉引。也就是說,在魏晉至唐宋的人們心目中,邑薑確系薑太公之女。  再往前追尋,我們可以看到在《史記·楚世傢》裡有一段記述,對上述說法提供瞭十分有力的支持,而這段記述又幾乎是脫胎於《左傳·昭公十二年》的一段對話。為瞭避免重復,請看《左傳》裡的這段對話: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右尹子革)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從楚和齊、晉、魯、衛等五國“並事康王”(公元前1020—996年)、“共禦王事”,到“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即楚靈王 公元前539—529年),惟命是從”,正應瞭“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話,暫且不去管它。我們要關註的是“齊,王舅也”。  我們知道,呂伋乃是薑太公之子,《史記·齊太公世傢》裡說得十分清楚:“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現在,我們又知道,呂伋有王舅的身份,沒有別的,隻能因邑薑為太公之女、武王之後、成王之母。以往,對於薑太公被“首封”於齊,人們看重的多是他“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的功勞;現在看來,更深一層的原由,還在於他更有著國丈的地位。《蘇轍集》裡說的“成王之母邑薑,齊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後,申伯亦賴其寵”,可謂這一分析的最好補充。周人“為親是用”。

真實的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簡介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於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傢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瞭八卦掌。  傢庭背景  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傢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年輕時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學眾傢之長。於清道光五年(約1824年),時年26歲遠遊吳越巴蜀,以武訪友,歷險搜奇,一去十三載。於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餘回歸故鄉,已改青年時之剛烈。朝夕習練揣摩,傳授族人。時常外出數日,傢人不知何為,問言訪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傢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瞭八卦掌。  少時傢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於他鄉。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流落京師,有傳為隱姓埋名成為太監到王府當差。(其實系太平天國所派臥底探子,與慈禧太後身邊近身侍衛交厚[該侍衛功力極深,後被追殺潛逃],宮內消息由該侍衛傳遞給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臨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武俠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瞭一層神奇色彩。   武術經歷  名手出冀中  董海川少時傢貧,少年時在鄉間曾習武術,後離開傢鄉,小時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憲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向堂兄學習武技,二人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董明魁身體健壯,力量驚人,兩隻胳膊長得也比一般人長,很多古書記載他的雙臂“下垂過膝”。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傢境貧寒,明魁無法繼續深造學業,他於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對武功的鉆研上,功夫不負苦心人,明魁打下瞭深厚堅實的功底。 劇照:八卦宗師董海川開館授徒  龍形遊天下  26歲的董海川遊吳越,過江皖,走巴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處,訪一處,學一處,常與人比手,驗證所學。走過寒暑秋冬,氣候在變,身邊的景致也在變。北方的山粗獷,南方的山靈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術一樣,北方的武術大開大合,南方的武術註重細節。董海川覺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無法有歸途的長路。  後來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瞭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裡打坐,即使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後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董海川接觸到瞭《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八個符號,分別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易寒暑法則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於武術技擊。  八年後,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瞭董海川之後創編八卦掌的基礎。他在遊歷大山名川,遍訪各派隱士高手過程中,通過學習、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藝、招法,都成為之後八卦掌的生動素材。  大隱隱於宮  據記載,清朝當太監的大多出自兩個原因,一是自幼傢境貧寒,以太監作為謀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凈身當差可免於一死。打抱不平殺害朝廷命官後董玉托在清廷總管內務府當差的朋友保舉,董海川到王府當太監,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銷,同時也是因為,董海川始終沒有忘記義軍派他混入京城的重托。 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肅王當下賜他七品首領太監,取代沙回回任護院總管。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官員中的治盜高手:張敞治理的州郡都絕盜封神演義中十大高手大排名:誰的法術實力最強?三國造假高手董昭如何用兩封書信騙走漢獻帝的?你絕對想不到:西遊記中隱藏的十大絕世高手排名西遊記中最神秘的絕世高手是誰?法力令人驚悚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人物軼事  剿匪不忍  明魁早就聽說在大城縣王傢口駐紮著一股強盜,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機會想要為民除害,好好收拾這幫強盜。一天,明魁收到瞭一封邀請函,來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強盜頭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明魁心想,這個強盜頭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門來叫板。“我倒要會一會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明魁藝高人膽大,隻身赴約。令明魁沒想到的是,胡九奎對他非常客氣,見面行禮後,畢恭畢敬地說:“久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時吳國第三位皇帝孫休簡介:東吳景帝孫休生平

  吳太宗景皇帝孫休(235-264),字子烈,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孫權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歲時,受封為瑯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遂除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佈良制,嘉惠百姓,促進瞭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上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為朱皇後。  早年經歷  孫休十三歲時,從中書郎射慈、郎中盛沖學習。  公元252年(太和二年)正月,被封為瑯王牙王,居住虎林。公元252年(太和二年)四月,孫權去世,孫休弟弟孫亮繼承皇位,諸葛恪主掌朝政,不願讓諸王居住在長江邊沿征戰之地,將孫休遷往丹楊郡。太守李衡多次借故侵擾孫休,孫休上奏書請求遷往他郡,於是下詔遷至會稽,居住幾年,夢見自己乘龍上天,回頭看不到龍尾,醒後頗為奇怪。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孫亮被廢,二十七日,孫綝派宗正孫楷與中書郎董朝迎請孫休。孫休聽到消息,起始有所疑慮,孫楷、董朝一起陳述孫綝等之所以奉迎孫休的原因,留住一天兩夜,於是出發。十月十七日,抵達曲阿,有老翁攔住孫休叩頭說:“事情拖久瞭就會發生變化,天下人都殷殷期望著您,希望陛下迅速前行。”孫休認為老者說的對,當天就趕到佈塞亭。武衛將軍孫恩代行丞相事務,率領百官用皇帝的禦車在永昌亭迎駕孫休,修築宮室,用武帳圍成便殿,設置禦座。十八日,孫休到達,望見便殿就停瞭下來,讓孫楷先見孫恩。孫楷回返,孫休才乘輦前行,百官再拜稱臣。孫休登升便殿,謙遜而不走上禦座,隻停息在東廂。戶曹尚書前趨到階下宣頌奏文,丞相捧上玉璽、符契。孫休再三謙讓,群臣三請。孫休說:“將相諸侯共同推戴寡人,寡人豈敢不承受璽、符。”百官按等級秩序給孫休導引車駕,孫休乘上帝輦,百官陪侍,孫綝率領士卒千人在近郊迎接,在路旁下拜,孫休下車回拜。當天就登上正殿,大赦全國,更改年號。  登基  公元258年(永安元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孫休下詔說:“褒揚有德之士,賞賜有功之臣,此為古今通行大義。現用大將軍孫綝為丞相、荊州牧,增加食邑五個縣。武衛將軍孫恩為禦史大夫、衛將軍、中軍督,封縣侯。威遠將軍孫據為右將軍,封縣侯。偏將軍孫幹為雜號將軍,封亭侯。長水校尉張佈勤勞輔導,以張佈為輔義將軍,封永康侯。董朝親自迎駕,封為鄉侯。”又下詔說:“丹楊太守李衡,因為過去與我有怨,自己綁縛到有關衙門。古人射鉤斬袂不記前仇,在誰手下為誰效力,故此送李衡回到原郡,不要讓他自我心存疑懼。”二十八日,封孫鰑為烏程侯,孫鰑弟弟孫德為錢塘侯,孫謙為永安侯。十一月三日,大風反復吹刮,迷霧連日不散。孫綝一傢五侯都掌領禁衛軍,權力震懾人主,他有所陳述表請,孫休隻得恭敬對待,不敢有違,於是孫綝更加驕橫放肆。孫休擔心孫綝心底有不良的變化,多次加予賞賜。五日,孫休下詔說:“大將軍忠誠發自內心,首建大計來安定國傢,朝廷內外文武百官,一致贊同他的建議,一同有功勞。從前霍光定計,百官同心,也未超過今天的情形。及時按照前些天與大將軍商議定下的參加告廟儀式的人員名單,依照舊例應該加進爵位者,都要盡快辦理。”七日,又下詔說:“大將軍執掌朝廷內外諸多軍務,事情頭緒繁多,現加授衛將軍禦史大夫孫恩為侍中,與大將軍分擔省察各種事務。”二十一日,又下詔說:“各低級政府官員傢庭中有五人的,其中三人在為國傢作事,父兄在都城,子弟供職郡縣官吏,既交納瞭規定的稅糧,軍隊出征又要跟著去,以至於傢中無人經營傢計,朕對這種情況甚為憐憫。那些傢有五人,其中有三人為國傢作事的,聽任該傢的父兄決定留下哪一個,讓他留下一人在傢,免除他傢應交的糧米,軍隊出征時不必跟著去。”又說:“各位將領官吏凡在永昌亭迎駕陪侍的都官升一級。”不久,孫休聽說孫綝有叛逆陰謀,就暗地與張佈共同策劃。十二月八日舉行臘祭,百官朝賀,公卿上殿,下詔武士綁縛孫綝,當日即處死瞭他。九日,下詔說因為左將軍討伐奸臣,故加授張佈為中軍督,封張佈的弟弟張惇為都亭侯,授給親兵三百,張惇的弟弟張恂被任命為校尉。   孫休詔書說:“古人創建國傢,教育學習放在首要地位,以此導引民俗風情陶冶人物品性,為時代培養人才。自建興年間以來,時事多變,官吏百姓多著重於眼前利益的事情,拋棄本業,專近末業,不遵循古人的道義。社會所崇尚的思想不敦厚,則傷風敗俗。必須根據古制來設置學官,立五經博士,考核錄選應選的人才,給予他們優惠和俸祿,招收現有官吏之中以及軍隊將領官吏的子弟中有志向學之人,讓他們各就學業。一年後考試,分出品第高下,賞賜祿位。使其他見到這些情況的人樂於趨向這種榮耀,聽到這些情況的人羨慕取得這種聲名。以便敦促王道教化,發揚純美風俗。”  公元259年(永安二年)春正月,雷震電閃。三月,完備九卿官制,詔書說:“朕以無德之人,委身王公之上,心中日夜不安,忘食廢寢。現在打算停息戰事,昌明文教,以推崇宏盛的教化。推行仁政之道,應當從士民心中向往的事情著手,就必須加強農桑生產。《管子》有言:‘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一夫不耕,就有人挨餓;一婦不織,就有人受寒;饑寒交迫而老百姓不為非作歹,從來沒有這種情況。自近年以來,州郡官民及各軍隊士卒,大多離棄農桑本業,都駕船長江之上,上下來往做買賣,良田逐漸荒蕪,所收糧食日益減少,要想求得國傢完全安定,這種狀況怎麼可能呢?也是因為租稅過重,農人所收甚少,才使情況變成這樣吧!現在準備廣泛發展農業,減輕百姓賦稅,根據勞力強弱來征收田地課稅,務必使農民負擔均勻,使國傢和個人分利得當,讓傢傢戶戶自給自足,能供養全傢老小,那麼百姓就會愛惜身傢性命,不去觸法犯令,然後刑罰可以做到不施或少用,風俗可以整頓。憑著全體官員的忠正賢明,如果能盡心於當前急務,雖然遠古時代隆盛的教化,一時還不能達到,但漢文帝時期的升平景象,也許能夠實現。實現這種治世,則君臣都能享受光榮,不能實現則遭致損失凌辱,怎能從容地得過且過呢?眾位公卿尚書,可以共同商議計劃,務必選取利便完善的措施。農桑大忙季節已到,千萬不能誤過農時。事情決定後當即施行,這才符合朕的心意啊!”  公元260年(永安三年)春三月,西陵傳說出現紅烏鴉。秋,采納都尉嚴密的建議,修築浦裡塘。會稽郡謠傳會稽王孫亮將回朝作天子,而孫亮的宮人誣告孫亮讓巫祈禱祖祠,禱詞有兇惡言辭。有關主管官員將此事報告孫休,孫亮被貶為候官侯,被遣送到新封地。半路上孫亮自殺,也有說孫亮是被鴆殺,護送他的人都被判罪處死。孫休分析會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設建平郡。  公元261年(永安四年)夏五月,大雨,河流湖泊和泉水湧溢。秋八月,孫休派光祿大夫周奕、石偉巡察各地民情風俗,檢察各處將領官吏的清濁、百姓的疾苦,並下升進和退貶官員的詔書。九月,佈山傳言白龍出現。當年,安吳的百姓陳焦死後被埋,六天後又復活,自己從土裡爬起來。  公元262年(永安五年)春二月,白虎門北樓遭火災。秋七月,始新傳言有黃龍出現。八月十三日,大雨雷震電閃,河流湖泊和泉水湧溢。十六日,冊立朱氏為皇後。十九日,冊立兒子孫雨單為太子,大赦全國。冬十月,任命衛將軍濮陽興為丞相,廷尉丁密、光祿勛孟宗為左、右禦史大夫。孫休因為丞相濮陽興及左將軍張佈過去對自己有恩,故將重要事務委托他。  張佈掌管宮內官署,濮陽興執掌軍國大事。孫休專心於古典書籍,打算將各傢著述通讀完,尤其喜歡射野雞,春夏之間常晨出夜還,隻有這個時候才放下書本。孫休想與博士祭酒韋曜、博士盛沖討論學問理論和技藝,韋曜、盛沖兩人一向耿直,張佈害怕他們入侍皇帝後,揭發出自己的過失,使自己不能獨斷專行。故此在孫休面前胡謅花言巧語,阻止孫休與韋、盛兩人接近。孫休回答說:“寡人涉獵學問,各種書籍都瀏覽一遍,所讀的東西不少瞭。那些明君昏主,奸臣賊子,古今賢愚成敗的事情,我無所不知。現在韋曜等進入內宮,隻是想他們與我討論和講解書而已,不是說我再就韋曜等人從頭學習。即使是跟他們從頭學起,又有什麼損失的呢?您隻是擔心韋曜等人說出臣下奸詐邪惡的事,故此不想讓他們入宮。像這樣的事情,寡人早已自己有所防備,不須韋曜等人說出來後才知曉。這些都沒有什麼損害的,您隻是因為心裡有所顧忌而已。”張佈得此詔書即向孫休表示歉意,重新改換口氣陳述,說是擔心孫休讀書討論會妨礙政事。孫休回答說:“書籍這東西,就怕人們不去喜愛它,喜歡讀書並無壞處。無所謂不是,而您認為不應該,是因為寡人有所愛好而已。政務與學業,兩者各有不同,互不相礙。想不到您如今任官行事,對我進行這方面的管束,實在不可取。”張佈奉上奏表,叩頭請罪。孫休回答說:“姑且相互開導罷,怎至於到叩頭謝罪的地步呢?像您的忠誠,遠近都知道。以往的事情令我感激,這就是您今日顯赫的緣因。《詩經》有言:‘沒有初始,哪得結果。’善終實在困難,希望您能善終。”起初孫休為王時,張佈為他身邊將督,一向受到他的信任喜愛。及至孫休登基,對張佈厚加恩寵,故張佈專擅朝廷大權,做出許多無禮的事情,自己擔心自己的短處和過錯,害怕被韋曜、盛沖說出來,故此特別擔憂和忌諱。孫休雖說明白其中用心,心裡對此不痛快,更擔心張佈因懷疑畏懼而生出變故,竟然就張佈的意思,廢止瞭自己討論學問的行動,不再讓盛沖等人入宮。當年孫休派遣察戰官到交阯征調孔爵和大豬。  去世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夏四月,泉陵傳言黃龍出現。五月,交阯郡吏呂興等謀反,殺太守孫諝 。孫諝當初征調郡裡的手工匠人一千多送到建業。而察戰官到交阯後,百姓們擔心再次受到征調,故此呂興等人借此煽動士兵、百姓,招誘各民族部落叛亂。冬十月,蜀國因為魏國要對其征伐來使告知吳國。二十一日,建業石頭小城失火,燒毀西南部一百八十丈內的建築物。二十二日,孫休派遣大將軍丁奉督率各軍向魏國壽春挺進,將軍留平另到南郡見施績,商討進兵方向,將軍丁封、孫異前赴沔中,都是為瞭救援蜀國。蜀主劉禪投降魏國,消息傳來後,停止瞭救援的行動。呂興殺死孫諝,派使者前往魏國,請求任命他為太守以及領兵。丞相濮陽興建議選取屯田一萬人作軍隊。分拆武陵郡置天門郡。  公元264年(永安七年)春正月,孫休大赦全國。  二月,鎮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征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領軍隊圍困蜀國巴東守將羅憲。夏四月,魏國將領新附督王稚渡海進襲句章,掠取官吏、財貨及男女百姓二百餘口。將軍孫越截繳一船,得三十人。秋七月,海盜攻破海鹽,殺死司鹽校尉駱秀。孫休派中書郎劉川發兵至廬陵。豫章郡百姓張節等人叛亂,人數聚集一萬多人。魏國派將軍胡烈率領步、騎兵二萬侵犯西陵,以救羅憲之圍,陸抗等率軍退還。吳國再分交州設置廣州。二十四日,再次大赦全國。二十五日,孫休去世,時年三十歲,謚號為“景皇帝”。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時吳國皇帝孫亮簡介 孫權兒子孫亮怎麼死的孫權的平衡之術:曹劉之間的平衡保證吳國的發展三國中“孫劉結盟”諸葛亮安插在吳國內線是誰?甘寧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甘寧因何而死孫皓簡介 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歸命侯孫皓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北宋太監童貫因何被封王?北宋六賊之童貫簡介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欽宗即位,被處死。  宦官封王  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童貫被加封為武信軍節度使,這在宦官當中也是瞭不起的榮譽。三年後(公元1111年),在這個光棍節的千年之中,童節度使又晉升為太尉,位列三公之一,正一品國傢級副職,並賜其開府儀同三司。這個很重要,開府儀同三司乃是一品文散官,三司不是指實職,而是諸大將軍位從公者為“武官公”﹐同於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光祿三大夫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同於太宰﹑太傅﹑太保﹑太師、司徒﹑司空。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統兵鎮壓方臘起義,晉升封太師,國傢級副職,正一品,但這是文官,在重文輕武的宋朝,太師要比太尉更為榮耀。宣和四年(1122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這就是傳說為宦官封王者,具體是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其領兵“收復”幽燕之地,被封為廣陽郡王。  收復四州  童貫少年時在宦官李憲門下。性情乖巧,從做給事宮掖時起,就善於揣度皇帝的意旨,預先做出順承的事。宋徽宗即位,在杭州置金明局,童貫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開始和蔡京交往。  蔡京進京任官,得力於童貫。蔡京任相後,贊成攻取青唐,並對皇上說童貫曾十次出使陜右,熟悉那五路的情況與各將帥的才能,竭力推薦他。宋合兵十萬,命王厚為統帥。童貫像李憲那樣為監軍。軍至湟州,恰好宮中失火,宋徽宗下手諭,由驛馬傳達詔令禁止童貫出兵。  童貫打開看後就收入靴中。王厚問他為何,童貫答:“陛下希望出兵成功。”竟出兵交戰,收復四州,遷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內侍憑資歷任兩使是從童貫開始的。  不久,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討伐溪哥臧征,收復積石軍、洮州,被加官為檢校司空。童貫恃功而驕橫跋扈,選拔將領官吏,都直接奏明宋徽宗,完全撇開政府,這就漸漸違背瞭蔡京的意願。宋徽宗又拜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蔡京說:“使相的官職怎能授給宦官?”不奉行詔命。   時稱媼相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被封為檢校太尉,出使契丹。有人說:“用宦官為使臣,難道國傢沒人瞭嗎?”皇上說:“契丹聽說童貫打敗羌人,因此想見他,以他為使臣,察看敵國,也是良策。”童貫使遼回來,權勢更大,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於是請求出兵進駐夏國橫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為陜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不久,為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到三年,他主管樞密院事。另外統領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為太傅、涇國公。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  攻打西夏  童貫率秦、晉的精銳部隊深入河、隴,派少數兵馬駐守蕭關古骨龍,認為可制夏人於死命。派大將劉法攻取朔方,劉法認為不行,童貫逼他說:“你在京城時,親自領命,說一定能成功,現在認為難以成功,為什麼?”劉法不得已出塞,遇敵伏擊而死。劉法,是西州名將,他死,宋軍各部都震動恐懼。童貫隱瞞失敗,向朝廷報捷,百官入宮慶賀,都對他咬牙切齒,但不敢說什麼。關右已困敝,西夏兵馬也難支撐,童貫就通過遼人向夏進誓表講和。夏使到,給他誓書,夏使不接受,童貫強迫館伴使一定要他接受,夏使剛回國境,就把誓書扔在路上。宋原來規定,漢人的官職不授給熟羌,童貫故意提拔他們,有的官至節度使。弓箭手失去屬於他們的土地而派他們守衛新的地方,禁軍逃亡者不處死而可改隸其他軍籍。軍政全被破壞瞭。  平定方臘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作為鄭允中的副手出使遼朝,得到燕人馬植,歸來後把馬植引薦給皇上,於是就制定平燕的計劃,選精兵良將,很快將命令出兵平燕。正趕上方臘在睦州起義,義軍威勢很大,改任童貫為江、浙、淮南宣撫使,立即率準備平燕之兵前去征討方臘。  方臘起義的警報上奏到京師,王黼藏起來不報告皇上,義軍力量得以日益發展壯大。蘭溪靈山的朱言、吳邦,剡縣的仇道人,仙居的呂師囊,方巖山的陳十四,蘇州的石生,歸安的陸行兒都率眾響應起義,東南大震,發運使陳亨伯請求朝廷調禁兵及鼎、澧的槍牌手兼程趕往鎮壓,防止義軍勢力擴大。宋徽宗才十分驚慌,趕緊派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軍及秦、晉二地蕃、漢兵共十五萬前往東南,並命童貫草詔罷去應奉局。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部將方七佛率六萬人攻打秀州,統軍王子武據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來,合兵一處攻打義軍,殺義軍九千人,築起五座高臺,義軍退守杭州。二月,童貫、譚稹的前鋒到達清河堰,宋軍水陸並進,方臘又放火燒官舍、府庫、民宅,並趁夜逃離杭州。宋將劉延慶、王稟、王渙、王惟忠、辛興忠相繼率兵趕來,收復瞭所有被義軍占領的城池。四月,方臘及妻子邵氏、兒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義軍七萬人被殺。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臘餘部都被平滅。童貫因功遷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宋軍從出兵鎮壓到凱旋歸來,前後用四百五十天。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最傳奇最成功的太監其實是童貫!童貫是誰?童貫的生平簡介及死因中國史上唯一一個被閹割過的王爺:大太監童貫童貫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唯一被封為王的太監童貫是誰?歷史上第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太監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伐遼喪師  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聯金抗遼之策。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童貫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不久,宋徽宗因童貫收復燕山有功,下詔解除他的兵權而為真三公,加封他為徐、豫兩國公。過瞭兩月,命他退休,由譚稹代替他。第二年又起用他,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詔封他為廣陽郡王。  同年,完顏宗翰南侵,童貫在太原,派馬擴、辛興宗以訪問為名去試探金人意圖,金人指責宋收留張覺,並派使下戰書,童貫對金使厚禮相待,並說:“這麼大的事,怎不先告訴我呢?”  金使勸童貫馬上割兩河之地向金人謝罪,童貫垂頭喪氣無以應對,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將張孝純譴責他說:“金人背盟,大王應號令天下兵馬全力抵抗,現在棄之而去,是把河東丟給敵人啊。河東一入敵手,河北怎麼辦?”童貫怒斥他說:“我童貫受命為宣撫,不是來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還設將帥有何用?”張孝純拍手嘆道:“童太師一生威望甚高,事到臨頭卻畏縮恐懼,抱頭鼠竄,有何面目再見天子呢?”   受法伏誅  童貫逃回京城,宋欽宗已即位,下詔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童貫在西部邊境曾招募青少年組成勝捷軍,有近萬人,他把他們作為親軍,守衛他的住所,這時又讓這支軍隊跟著他。徽宗過浮橋出城時,衛士們緊隨他的後面,有往橋上爬的,有抱怨的,有號哭的,生怕被丟下。童貫怕走得慢,命親軍射箭,有一百多人中箭而死,一路哭聲,於是諫官、禦史和人們議論紛紛,說童貫的罪惡。起初貶童貫為左衛上將軍,連續降官,謫為昭化軍節度副使,發配到英州、吉陽軍。還沒到地方,又下詔歷數他十大罪狀,命監察禦史張澄沿他所走路線,到途中斬掉他,在南雄斬童貫。童貫被殺,他的頭被帶回京城懸首示眾。  評價  北宋歌謠:“打瞭桶(童貫),潑瞭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  安堯臣:“貫起自卑微,本無智謀,陛下付以兵柄,俾賞典機密。自出師陜右,已彌嵗祀,專以欺君罔上為心,虛立城砦,妄奏邊捷,以為己功。汲引群小,易置將吏,以植私黨。交通饋遺,鬻賣官爵,超躐除授,紊亂典常。”  陳東:“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劉蕡:“貫、攸何人哉,敢以蚊負山耶?然致靖康之禍,不在於取燕,而在於不能取燕。”  《宋史》:“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於制敕。嘗有論其過者,詔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財。後宮自妃嬪以下皆獻餉結內,左右婦寺譽言日聞。寵煽翕赫,庭戶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廝養、仆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李廷機:“童貫擅專權,與京相表裡。 童與金人謀,共圖契丹地。 契丹既已亡,引禍害自己。”  王夫之:“靖康之禍,自童貫始。狡夷不可信而信之,叛臣不可庸而庸之,逞志於必亡之契丹,而授國於方張之女直。”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宋徽宗寵幸的宦官梁師成:北宋六賊之梁師成簡介

  梁師成(?—1126),字守道。北宋末宦官,籍貫不詳。為“六賊”之一,政和間為徽宗(趙佶)所寵信,官至檢校太殿。凡禦書號令皆出其手,並找人仿照帝字筆跡偽造聖旨,因之權勢日盛,貪污受賄,賣官鬻職等無惡不作,甚至連蔡京父子也諂附,故時人稱之為“隱相”。欽宗(趙桓)即位後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時被縊殺。  性格  梁師成外表愚訥謙卑,看上去老實厚道,不象是能說會道的人,實際上卻內藏奸詐,善察言觀色,處事老道,深得宋徽宗趙佶的寵信。  發跡  梁師成原本在賈祥的書藝局當役,因為本性慧黠,加之在書藝局耳濡目染,也略習文法、詩書。  賈祥死後,他便領睿思殿文字外庫,主管出外傳導禦旨。這可是個肥缺,所有禦書號令都經他手傳出來,頒命天下。  攬權  天長日久,他也看出些門道,找來幾個擅長書法的小吏模仿宋徽宗的筆跡按照他自己的意願擬聖旨下傳,外廷人不知底細,也不辨真偽。  梁師成雖多少懂些詩書,但根本談不上是什麼大手筆,他卻喜歡附庸風雅,自我標榜吹噓,說自己出自於蘇軾之門,還四處宣稱以翰墨為己任,常常對門下的四方俊秀名士指點批評。他還在府宅的外舍放置各種字畫、卷軸,邀請賓客觀賞、評論,題識。如果題識令他滿意的他便加以薦引。所以朝廷的大臣誰也不敢低估他背地裡都稱他為“隱相”。  當時被稱為“六賊”之一的王黼,對梁師成更是如子敬父,稱之為“恩府先生”。兩人府第僅一墻之隔,又在墻上設一小門。日夜往來交通。  王黼仗著有梁師成撐腰,強占左鄰門下侍郎許將的房宅,光天化日之下,將許將一傢從內眷到仆隸一起掃地出門,路人見狀無不憤惋嘆惜但卻無可奈何。   大太監李彥,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繼楊戩提舉西城所,置局汝州,搜刮民田為公田。焚民故券,使輸田租,凡有投訴上報的人,一旦被他知道,使嚴加拷打,一時死者千萬。他還征發財物要求供奉,酷勝朱勵,廉費巨萬,勞民妨農。他對各地地方官也極不尊重,所到之處,便倨坐在大堂上,監司、都守都不敢與之抗禮,一時結怨於西北。有人告到徽宗面前,徽宗尚未發言,一旁的梁師成卻恐有傷同類,厲聲說:“皇上身邊的人官職雖微,也列諸侯之上,李彥那樣做,怎麼算是過分呢?”言者懼怕梁師成專權狠毒,當即不敢發怨辭。就連氣焰熏天的蔡京父子也絲毫不敢怠慢梁師成。  梁師成利用宋徽宗的寵幸,將自己名字竄入進土籍中。這樣一個太監出身的傢夥搖身變成瞭進士出身,於是遷升為晉州觀察使、興德軍留後。後來都監建明堂,明堂建成後,又拜節度使,加中太一官,神宵官宮使,歷護國、鎮東、河殺三節度使,至校檢太傅,再拜太尉,開封府儀同三司,換節淮南。  宣和年間,趙良嗣獻計聯金攻遼,朝臣多不同意。唯童貫、王黼等人意願堅決。最初梁師成也不同意此計,後經王黼的遊說,他才贊同並推薦譚棋作宣撫使。後來王黼等人大肆搜刮,計口出錢,得錢六千餘萬緡,買空城五六座、假稱大捷。梁師成也因“獻策”之功晉升為少保。   梁師成不僅獨斷專行,侍權弄柄,還通納賄賂。有個人向他賄賂瞭數百萬錢,他便以此人獻頌揚皇上之書有功為名,令其參加廷試。唱第之日,他侍從於帝前,盛氣凌人。  宋徽宗宣和末年,鄆王趙楷恃寵企圖動搖東宮太子趙桓之位,梁師成竭立保護。後來,趙桓即位(即宋欽宗),因念舊“恩”,讓宋徽宗的寵宦都從徽宗東卞,獨留梁師成在身邊。  被殺  但是梁師成的奸佞之舉,卻引起朝臣和百姓的強烈反感,太學陳東和佈衣張炳上疏力詆其罪。說梁師成情定策有功,身懷異志,表裡相應,變恐不測,應正之典型,以謝天下。欽宗雖迫於公議,但還不想下手。梁師成生怕離瞭欽宗會被人處置,所以寢食都不離欽宗一步。就連欽宗皇帝上廁所,他都恭侍廁外,以防不測。他提心吊膽地過瞭一段日子,見沒有什麼動靜,心下稍安。  就在這時,鄭望之出使重營回來。欽宗命梁師成與鄭望之持宣和殿珠玉器玩再次前往,並讓鄭望之先行一步到中書曉諭宰相,如果梁師成去,就扣押定罪。梁師成不知原因,以為警報早除,威風如舊地來到中書,結果被早已守候的兵將擒住,宋欽宗下詔將其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由開封府支“保護”至任所,當走到八角鎮時,府吏縊殺瞭梁師成,上表說其“暴死”。相關閱讀推薦:北宋六賊之王黼最後怎麼死的?王黼結局北宋六賊之王黼簡介 宋徽宗朝宰相王黼生平北宋六賊之朱勔簡介 奸臣朱勔結局怎麼死的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彥簡介 北宋六賊之一李邦彥結局北宋六賊是哪六個人?北宋六賊結局是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考證  《宋史》的編寫者以《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和《東都事略》等史料為據,但仍堅持梁師成是“高自標榜,自言蘇軾出子(出子:即庶子)”,表示編寫者們也是將信將疑。在給蘇軾從孫蘇元老(大概是蘇軾伯父蘇渙之曾孫)作傳時,《宋史》的編寫者再次談到梁師成與蘇傢的關系:  元老外和內勁,不妄與人交。梁師成方用事,自言為軾外子,因緣欲見之,且求其文,拒不答。言者遂論元老蘇軾從孫,且為元佑邪說,其學術議論,頗仿軾、轍,宜在中朝。罷為提點明道宮。元老嘆曰:“昔顏子附驥尾而名顯,吾今以傢世坐累,榮矣。”未幾卒,年四十七。有詩文行於時。——《宋史·卷三四〇·蘇元老傳》  所謂“附驥尾”等言語,表面是在自謙,實乃暗寓對梁師成“蠅附驥尾”深銜其恨。看來編修《宋史》之臣,於此頗費曲筆。  後世之人,每每談及此事,都像周密一樣,對梁師成攀龍附鳳之舉甚是不齒,但皆肯定他在客觀上對蘇軾詩文翰墨的保護:  梁師成以翰墨為己任,四方俊秀名士必招致門下,往往遭點污……師成自言蘇軾出。於時天下禁誦蘇文,其尺牘在人間者皆毀去,師成訴於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軾之文乃稍出。——[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五六·宋·晁說之》  內侍梁師成領睿思殿,主管翰墨,凡禮文符瑞之事,多所潤飾。師成實不能文,而高自標榜,自稱蘇軾出子,時天下禁誦蘇文,人間不敢蓄其尺牘,師成訴於上曰:“先臣何罪?”自是,蘇公之文稍出於世,亦師成之力也。夫師成以一介奄寺,逄迎希寵,而假托文人之裔,固自可笑,然因其假借,使一代文雅流傳至今,事固有待而興也,亦大奇矣!——[明]於慎行《谷山筆麈·卷一五》

高順簡介:三國中最被忽略卻又武力值驚人的武將

  客觀地評價高順,將他排為三國中一流的武將應不為過。  先來看高順的地位。在呂佈軍中,高順和陳宮一武一文,應算是左膀右臂。張遼、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隻是呂佈的八健將而已(好比成吉斯汗的四鷹四狗)。“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名滿天下,眾人皆知;臧霸後來被曹操委以方面之任,袁曹爭霸時以類似遊擊戰的戰術牽制瞭袁紹的戰略左翼。就是這麼兩個狠角色在呂佈手下當時也隻是”健將”,由此可見高順的厲害所在。  我們先從三國演義說起。  首先,高順是呂佈手下第一大將當是無疑。先看第11回,“高順方引軍到,殺將入來…..呂佈自引救軍來…背後高順、魏續、侯成趕來”,在危及時刻,呂佈總是首先派高順到最危及的地方;再看第17回,”高順引一軍進小沛,敵橋蕤;陳宮引一軍進沂都,敵陳紀;張遼、臧霸引一軍出瑯琊,敵雷薄;宋憲、魏續引一軍出碣石,敵陳蘭;呂佈自引一軍出大道,敵張勛”,這裡可以看出高順總是獨擋一面,而其他健將都是兩將雙出.  高順勇武到什麼程度,且來看這個片斷:”佈…令高順領兵五萬,襲玄德之後。玄德聞得此信,乘陰雨撤兵,棄盱眙而走,思欲東取廣陵。比及高順軍來,玄德已去。”可見高順威名所向,連擁有張翼德和關雲長兩員猛將的劉備都望風而逃.   若單論個人武力,高順似乎也能入得一流好手.夏侯元讓拔矢啖睛之前,就曾和高順力鬥四五十合,若以武俠小說的觀點來看,那也是夏侯惇劇鬥之後真元損耗,內氣不繼,才著瞭曹性的道兒,重創夏侯惇的功勞多半還是歸於高順的武勇.  再來看看三國志史書上真實的高順是如何的勇猛.  ”(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平平淡淡的一句話中,似乎除瞭可以看見七百視死如歸的壯士,無數舍死還生的血戰外,還有一位勇烈沉穩的將軍.建安三年,呂佈與劉備反目,派高順統率大軍攻擊小沛的劉備軍。即使是擁有關張兩位”萬人敵”的劉備軍,也沒有能夠抵擋”陷陣營”的兵鋒,高順占領小沛,隨即擊破由曹營頭號大將夏侯惇所率的曹操援軍。這是高順軍人生涯的顛峰.  裴松之註〈呂佈傳〉引〈英雄記〉記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短短十一字裡,一位嚴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樸素嚴謹,善於自我克制的真正軍人形象躍然紙上。漢末亂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無常,及時立業行樂之嘆,加之漢人有豪飲之風,因此後漢三國人物多嗜酒無度。作為亂世中的軍人,高順放棄瞭血戰之後無節制的放縱與歡樂而選擇能夠隨時保持清醒與克制的道路,仔細想來,讓人佩服的不僅是他的自律,更是為主君隨時準備清醒狀態的那一份忠義之心,換句話說是真正的”無我”。在驕悍暴虐,殺掠無度的呂佈並州軍團中,獨善其身的高順,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  高順的沖鋒陷陣,可以說無愧完美的軍人稱號,然而他更令人欽佩的還是那種高潔忠義的品格。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佈將河內郝萌反,將兵入佈所治下邳府,詣廳事合外,同聲大呼攻合,合堅不得入。佈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詣都督高順營,直排順門入。順問:“將軍有所隱不”佈言“河內兒聲”。順言“此郝萌也”。順即嚴兵入府,弓弩並射萌;萌亂走,天明還故營。萌將曹性反萌,與對戰,萌刺傷性,性斫萌一臂。順斫萌首,輿性,送詣佈”。深夜兵變這種險惡無比的形勢下,呂佈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高順不會背叛,於是逃往高順營中。高順確實沒有辜負呂佈的信任,詳細詢問瞭叛亂的細節後迅速確認瞭叛亂主謀,嚴兵整甲,半夜之內就平定瞭叛亂,而且親手砍殺瞭叛亂主謀郝萌。  對呂佈這個反復無常以怨報德的主人,高順不僅為他沖鋒陷陣,更是盡瞭自己的一切力量來輔佐他。某次呂佈要親自出軍向臧霸索要財物,高順勸他珍惜名聲,不要為這等無謂的行為出兵,實際上是變相的勸諫呂佈不要過於貪圖小利。呂佈自然不會聽從。關於這個主人的本性,高順是看的很清楚的,他常對呂佈說:”凡破傢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實際上就是含蓄的指出瞭呂佈翻覆無常,輕狡剛愎的毛病.呂佈呢?”知其忠而不能用”。不僅如此,郝萌反後,呂佈開始猜忌諸將,甚至剝奪瞭高順的兵權交給自己的小舅子魏續,直到作戰時才賦予他臨時指揮權,面對如此的猜忌與冷遇,高順仍然無悔的為呂佈作戰直至最後。(“佈知其忠,然不能用。佈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  建安三年,曹操東征呂佈,圍城三月,呂佈眾叛親離,開城投降的,卻包括瞭呂佈最信任的魏續。呂佈勢敗被俘,張遼見大勢已去,率領部曲投降,臧霸隻身逃亡,而高順則被降將所俘。關於這些人物的下場,史書與演義大致相差無幾,看看演義中的描寫:呂佈多方乞命,自然不足道;陳宮慷慨就義,然死前不免掛念老母妻小;張遼破口大罵,與其說膽略,更不如說是明知必死後的破罐破摔。而真正率真的是高順,在曹操問起時一言不發,從容就義。無言中透出來的那種輕蔑,那是一種”老子不屑與你說話”的氣魄!  或許曹操是更好的主人,可是這有什麼意義呢?自己捍衛的旗幟倒下瞭,自己自然沒有存活的意義。簡單質樸清白的武人心理,人想茍活下去是可以找到各種大義凜然的借口的,不過至少任何人也無權指責貫徹自己信念慷慨赴義的殉難者。相關閱讀推薦:跳槽的沒計劃:呂佈僅跳槽三次被罵三姓傢奴三國歷史解密:劉備為何在白門樓要致呂佈死地?呂佈曾經被單挑擊敗:三國裡打敗呂佈的人是誰?三國戰將高順是不是猛將 關羽是其手下敗將?曹操為什麼殺高順?歷史筆下漏掉的名將高順之死

納蘭明珠簡介:康熙王朝權傾朝野打的大清相國

  納蘭明珠人物生平  納蘭明珠(1635年-1708年),葉赫那拉氏,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權臣,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納蘭明珠對康熙議撤三藩、統一臺灣以及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後雖官復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出身貴族  納蘭明珠生於天聰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祖父葉赫那拉·金臺吉是葉赫部統領,曾聯合九部聯軍征討建州女真,後在征戰中敗亡。父親葉赫那拉·尼雅哈率領葉赫部投降努爾哈赤,被授予佐領官職。金臺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努爾哈赤的妃子、皇太極的生母,因此納蘭傢族與愛新覺羅皇室有親戚關系。後來納蘭明珠娶英親王阿濟格之女,論輩分成為康熙皇帝的堂姑父。  仕途順利  康熙初年,納蘭明珠擔任侍衛、治儀正,不久後升遷為內務府郎中,康熙三年(1664年)被提拔為內務府總管。康熙五年(1666年)任弘文院學士,開始參與國政。康熙七年(1668年),納蘭明珠奉命與工部尚書馬爾賽調查淮揚水患,查明清口為淮河、黃河交匯處,並商議修復白駒場的舊閘口,鑿開黃河北岸河道引流。不久後,納蘭明珠被任命為刑部尚書。康熙九年(1670年)加封都察院左都禦史,擔任經筵講官。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任兵部尚書。康熙十二年(1672年),皇帝到南苑晾鷹臺巡視八旗兵,納蘭明珠提前頒佈教條訓練士兵,等到檢閱之日軍容莊嚴整齊,康熙因此非常贊賞他的才能。  議撤三藩  康熙初年南疆安定後,吳三桂駐守雲南,尚可喜駐守廣東,耿精忠駐守福建。十餘年來三藩飛揚跋扈,吳三桂尤其驕橫。尚可喜因為顧慮吳三桂的勢力,上疏康熙皇帝請求撤藩,自己告老還鄉。耿精忠、吳三桂隨即附和上疏。康熙召集大臣商議,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主張撤藩,納蘭明珠也贊同,然而大臣們多數沉默不語。皇帝稱:“吳三桂等人蓄謀已久,如果不盡早除掉將養虎為患。如今撤藩會反,不撤也會反,不如先發制人。”隨即批準吳三桂等人撤藩的奏疏。吳三桂當即起兵反叛,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也舉兵響應。當時朝中對於三藩造反之事爭議不斷,大學士索額圖請求處死倡議撤藩的人,被康熙拒絕,稱:“這是朕的旨意,他們何罪之有?”待到三藩平定,康熙對大臣們說之前商議撤藩,隻有納蘭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並稱:“當時有人建議誅殺倡導撤藩的大臣,朕若是聽信瞭他們,就讓(忠臣)含冤九泉瞭!”納蘭明珠從此成為皇帝倚重的大臣。   朝廷權臣  康熙十四年(1674年),納蘭明珠調任吏部尚書。康熙十六年(1676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期間擔任實錄、方略、一統志、明史等重要皇傢著述的總纂官,不久後加封太子太師,權傾朝野。納蘭明珠成為朝廷重臣後獨攬朝綱,表面上為人謙和,實際利用康熙皇帝的信任結黨營私,甚至貪污納賄。  康熙十六年(1676年),靳輔擔任河道總督,隻在上遊修築堤壩約束河流,任下遊自行暢通。於成龍等人建議也要疏通下遊,與靳輔產生分歧。康熙皇帝以“便民”、“不害百姓”為由認可於成龍的觀點,而納蘭明珠卻堅持己見,稱:“雖然於成龍為官清廉,但治水之事沒有太多經驗。靳輔擔任河道總督很久瞭,而且治河有功,應該聽從靳輔的建議。”由於雙方各執己見,致使康熙親立的疏浚下河工程歷時兩年也未完工。  在朝中,納蘭明珠與索額圖不和而相互仇軋。索額圖生性乖張,朝中有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就立即排擠,與李光地關系親密。納蘭明珠則為人謙和、樂善好施,擅於拉攏朝中新進,對政敵則在暗地裡構陷,與徐乾學結成一派。當時索額圖是太子黨的成員,納蘭明珠就把朝中依附太子的人全都構陷排擠出去。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索額圖與明珠之爭索額圖是誰? 清代康熙年間權臣索額圖生平簡介權臣鰲拜是怎麼死的?康熙帝是如何智擒鰲拜康熙重臣明珠簡介:為保性命竟告自己“謀反”鰲拜簡介 清初權臣三代元勛輔政大臣鰲拜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議剿臺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病死,後嗣發生糾紛,鄭經長子被殺,12歲的次子鄭克塽襲延平王,部將劉國軒、馮錫范主事。福建總督姚啟聖請求朝廷出兵進剿,納蘭明珠也認為應該利用這一機會徹底解決臺灣問題。康熙和明珠商議後,命福建總督、巡撫等人同心合力平定海疆。納蘭明珠指出總督和巡撫共同指揮會相互牽制,應由一人來統一指揮。康熙接受瞭明珠的建議,讓福建提督施瑯獨自統兵進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塽遣使求降,清朝順利收復臺灣。  清軍占據臺灣後,對於鄭氏集團人物的安排,康熙最終接受瞭明珠的建議,任用一些臺灣投誠的人,結果從中湧現不少有作為的人。而關於是否棄守臺灣,明珠態度十分明確。當時內閣學士李光地等人主張棄守臺灣,認為駐守臺灣會加重朝廷財政負擔,無利可圖。施瑯等人則堅決固守,明珠也贊同施瑯建議,並最終得到康熙的支持。清政府此後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從此將臺灣納入中央政府的直轄范圍。  抵禦沙俄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納蘭明珠陪同康熙到東北考察,最遠抵達烏喇地區。經過精心準備,納蘭明珠協助康熙調派黑龍江將軍薩佈素兩次圍攻雅克薩,迫使俄方同意和平談判。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俄國談判使團抵達北京,與以納蘭明珠為首的中方代表會談。納蘭明珠遵照康熙指示,義正嚴詞地駁斥瞭俄方的無理取鬧,指出:“我國向無侵犯爾國之處,爾國人卻無故施放槍炮,殺我居雅克薩等地徒手虞人(即獵人),並屢次納我逃人。”俄方最終同意撤出雅克薩的俄軍。納蘭明珠與俄國使團的談判為日後《尼佈楚條約》簽訂創造瞭重要條件。   晚年失勢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直隸巡撫於成龍向康熙密奏:“官已被納蘭明珠和餘國柱賣完。”康熙帝問高士奇:“為什麼沒有人參劾?”高士奇回答:“人誰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禦使郭琇上疏彈劾納蘭明珠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康熙皇帝決意打擊納蘭一黨,隨即罷黜納蘭明珠大學士,交給侍衛酌情留用。但沒過多久納蘭明珠隨康熙西征葛爾丹,隨後官復原職,但此後二十年沒有再被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納蘭明珠病故,康熙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胡適最欽佩的學人竟是其弟子傅斯年 傅斯年簡介

  導讀:1917年夏,27歲的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那時北大的教授可不好當,因為學生學問不下於老師者大有人在。一次,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向胡適提問,一問一答之間,胡適的汗就下來瞭。  這位學生,就是傅斯年,字孟真,是國學大師黃侃的得意弟子。胡適後來坦白地說,他當時就發現瞭,像傅斯年這樣的學生,國學根底比他還好。  民國年間,學界群星璀璨。胡適閱人無數,但其評價最高的卻是自己的學生傅斯年。傅斯年逝世後,胡適在致傅斯年夫人俞大彩的唁函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孟真的天才,是朋友之中最傑出的,他的記憶力最強,而不妨害他的判斷力之過人,他能做第一流的學術研究,同時又最能辦事,……我每想起國內領袖人才的缺乏,想起世界人才的缺乏,不能不想起孟真的膽大心細,能做領袖……”  大約兩年後,胡適在《〈傅孟真先生遺著〉序》中又說:“孟真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工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他的情感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這都是人世間最難得合並在一個人身上的才性,而我們的孟真確能一身兼有這些最難兼有的品性與才能。”“孟真離開我們已兩年瞭,但我們在這部遺集裡還可以深深地感覺到他的才氣縱橫,感覺到他的心思細密;感覺到他罵人的火氣,也感覺到他愛朋友,瞭解朋友,鼓勵朋友的趨勢親切……”  胡適在《〈傅孟真先生遺著〉序》中評價傅斯年時用“最”之多,令人咋舌。他還說過:“他這樣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發揮其領袖的才幹。他有學問,有辦事能力,有人格,有思想,有膽量;敢說話,敢說老實話,這許多才性使他到處成為有力量的人。” 傅斯年  五四時期的弄潮兒  1896年3月26日,傅斯年生於山東聊城一個沒落的名門望族,其祖先傅以漸是清朝建立後的第一個狀元,曾官至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其後,傅氏傢族科考得意者不計其數,官至封疆大吏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傅氏有“開代文章第一傢”之美譽。但是到瞭傅斯年這一代,傅氏傢學雖然依舊淵源,但傢門早顯頹勢。傅斯年在北大期間的生活費用,還是靠別人接濟的。傅斯年的國學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在北大就讀時,頗令一些教授頭疼。據傅斯年好友羅傢倫回憶,“在當時的北大,有一位朱蓬仙教授,也是太炎弟子,可是所教的《文心雕龍》卻非所長,在教室裡不免出瞭好些錯誤……恰好有一位姓張的同學借到那部朱教授的講義全稿,交給孟真。孟真一夜看完,摘出三十幾條錯誤,由全班簽名上書校長蔡先生,請求補救,書中附列這錯誤的三十幾條。蔡先生自己對於這問題是內行,看瞭自然明白……到瞭適當的時候,這門功課重新調整瞭。”  其時,胡適在北大講授中國哲學史。有不少學生認為胡適遠不如國學大師陳漢章,想把他趕走;有的學生則認為,胡適讀的書雖然沒有陳漢章多,講課卻頗有新意。傅斯年本不是哲學系的學生,但在同室顧頡剛的鼓動下去旁聽瞭幾次胡適的課。結果聽完之後覺得很不錯,於是傅斯年對哲學系幾位要好的同學說:“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  由於傅斯年在同學中的威信,年輕的胡適才沒被學生們趕離北大講壇。後來回憶起這段日子時,胡適感慨地說:“我這個二十幾歲的留學生,在北京大學教書,面對著一班思想成熟的學生,沒有引起風波;過瞭十幾年以後才曉得孟真暗地裡做瞭我的保護人。”  在北大讀書期間,傅斯年最轟動的事情就是領導瞭1919年5月4日的愛國大遊行。當天上午13間學校籌備遊行示威的會議是傅斯年主持的。下午2點半左右開始的遊行,總指揮是傅斯年。他扛著大旗走在隊伍前列,後來也是他率領隊伍沖到趙傢樓。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他就堅決退出學生運動,回到書齋。然後他就很快出國留學,一去7年,1926年秋才回國。  五四時期,傅斯年還組織新潮社和辦《新潮》雜志。胡適後來曾在《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文中說:“《新潮》雜志,在內容和見解方面,都比他們的先生們辦的《新青年》還成熟得多,內容也豐富得多,見解也成熟得多。”《新潮》的編輯部,就是李大釗北大圖書館的辦公室。蔡元培批準由北大經費中每月撥3000元給《新潮》,這引起瞭保守派的強烈攻擊。他們通過教育總長傅增湘向蔡元培施加壓力,要他辭退兩個教員——《新青年》的旗手陳獨秀和胡適;開除兩個學生——《新潮》的主編傅斯年與編輯羅傢倫。但蔡元培堅持不肯,保護瞭這些師生。  留學六年沒拿到一張文憑  從北大畢業後,傅斯年考取瞭官費留學。從1919年到1926年,他先後進入倫敦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實驗心理學、生理學、數學、物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勃朗克的量子論等等,還對比較語言學和考據學產生瞭深厚的興趣。為瞭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傅斯年放棄瞭學位考試,留學六年沒拿到一張文憑,一心隻追求真才實學。據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在《雜憶趙傢》中記述,當時的留學生大都“不務正業”,無所事事就鼓勵大傢離婚,但這麼多留學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來讀書、心無旁騖不理會男女的隻有陳寅恪和傅斯年,以至於有人把他倆比作“寧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  1926年冬,傅斯年學成回國。1927年春,他被聘為廣州中山大學文科主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歷史兩系系主任。傅斯年到校後,除瞭聘請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學有所長的教授任教之外,還特別關心學生的成長,特別強調要學以致用。他曾數次懷著一顆坦誠的心,苦口婆心地對自己的學生說,如果你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就必須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個性,願意與人合作,善於溝通,懂得配合,深諳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於某些人把上大學當作求職敲門磚的行為,他很是不屑,覺得這種人目光短淺,沒有夢想,特別沒出息。  一年後,又負責創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傅斯年擔任該所所長。為瞭更好地工作,他辭去瞭中山大學的所有職務。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他積極尋找品學兼優的人才,派他們去國外進修深造。此後,他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22年,直至離開這個世界。從1928-1937年,傅斯年領導歷史語言研究所排除阻力,對以安陽為中心的殷墟作瞭15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才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城子崖等處的發掘,對古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研究也具有裡程碑意義。  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館都藏有大量明清檔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檔案在清末曾被視為無用之物,打算付之一炬;而辛亥革命後日本的一傢公司已經立約買下,打算運回日本。羅振玉、馬衡等著名學者曾為保護這一無價之寶出瞭大力,傅斯年建議時在國民政府擔任要職的蔡元培出錢買下這批檔案,最終避免瞭一大劫難,直至今天,中國史學研究仍深受其惠。但在整理這些明清檔案的過程中,傅斯年卻有一些失望。一次他在北海靜心齋對李濟說:“沒有什麼重要的發現。”李濟卻問:“什麼叫重要發現?難道說先生希望在這批檔案內找出滿清沒有入關的證據嗎?”傅斯年聽瞭大笑,一時傳為美談。相關閱讀推薦:“七七事變”發生後胡適為何仍然反對對日宣戰?胡適晚年讀書不要命:經搶救保命後坐病床上看報善於論戰的胡適一碰到誰就連回嘴的餘地都沒有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約見胡適 兩人說瞭什麼秘密?胡適與張愛玲的一段隱秘愛戀:張愛玲追求過胡適?西安事變後傅斯年罵張學良:犯上作亂的土匪種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炮轟兩位“皇親國戚”  傅斯年有著學者的錚錚鐵骨,曾炮轟孔祥熙和宋子文兩任行政院長。這兩位權貴的背景和勢力眾所周知,一個是蔣介石的連襟,一個是蔣介石的大舅子,都是“皇親國戚”。即使在國民黨的黨國軍政高層,人們也不敢“妄議”這兩位權貴。  據嶽玉璽《國民參政會期間的兩件事》一文抄錄的兩封致蔣介石的信,他在1938年已經系統地整理瞭孔祥熙的罪狀和人證物證,並認為孔祥熙“身兼多職皆不能勝任”,要求罷免孔祥熙的職務。但信到蔣介石手中,都入泥牛入海。  後來,一件事為傅斯年的倒孔提供瞭新的材料。1942年,國民政府從美國貸款中提取1億美元為準備金,發行“同盟勝利美金儲蓄券”,規定20元購買1美元儲蓄券,抗戰勝利後憑券兌換美元。開始發行得並不好,但後來行情迅速看好,黑市價已經是110元兌1美元。在此情況下,孔祥熙下令停止出售美元儲蓄券,由其部屬利用職權將尚未售出的350萬美元儲蓄券按原價購進,歸入他的私囊;還有799.5萬美元的儲蓄券則由中央銀行其他人員購進私分。  傅斯年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難,揭發其貪污舞弊行為。會後,蔣介石親自請他吃飯,為孔說情。席間,蔣介石問:“你信任我嗎?”傅斯年答曰:“我絕對信任。”蔣介石說:“你既然信任我,那麼就應該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說:“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就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屈萬裡《傅孟真先生軼事瑣記》)  他抓住孔祥熙貪污的劣跡窮追不舍,最後,終於把孔祥熙轟下臺。   當時,傅斯年是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知名學者,世俗的浮名和利益應有盡有,他還是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從個人利益考慮,犯不著為此得罪最高當局蔣介石。但傅斯年就這樣做瞭。他這樣做,出於一種良知,出於理性的選擇。1940年,他在給胡適的信中歷數孔祥熙的腐敗行為,接著說瞭這樣的話:“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則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哉?我於此事,行之至今,自思無慚於前賢典型,大難不在後來在參政會中,而在最初之一人批逆鱗也。若說有無效力,誠然可慚,然絕非無影響,去年幾幾幹掉瞭,因南寧一役而停頓耳,故維持之者實倭寇也。至少可以說,他以前是個taboo(禁忌),無人敢指名,今則成一溺尿桶,人人加以觸物耳。士人之節,在中國以此維綱常者也。”(《胡適來往書信選》)  宋子文上臺之後,傅斯年在《大公報》公開為他說過好話。但是,很快發現仍然不行。打倒一個貪官,結果又來瞭一個貪官。  傅斯年發起倒宋之戰的前夕,蔣介石於1月15日請他吃飯。傅斯年毫不客氣地對蔣介石說:“宋與國人全體為敵,此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2月15日,傅斯年在《世紀評論》周刊第7期發表《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文章開篇就明確指出:“古今中外有一個公例,凡是一個朝代,一個政權,要垮臺,並不由於革命的勢力,而由於他自己的崩潰!”文章從宋子文的黃金政策、工業政策、對外信用、辦事作風、文化修養和態度等五個方面對宋子文進行瞭評說,最後說:“我真憤慨極瞭,一如當年我在參政會要與孔祥熙在法院見面一樣,國傢吃不消他瞭,人民吃不消他瞭,他真該走瞭,不走一切跨瞭。”  這一次,傅斯年發的是連珠炮。緊接著,他連續發表《宋子文的失敗》、《論豪門資本之必須鏟除》兩篇文章,追問“自抗戰以後,所有發國難財者,究竟是那些人?”直言孔、宋代表的權貴勢力“斷送中國的經濟命脈”。在《論豪門資本之必須鏟除》中,他指出中國的國傢資本已被權門資本侵吞,包括鐵路、銀行、航運等在內,都被“豪門把持著,於是乎大體上在紊亂著,荒唐著,凍僵著,腐敗著。惡勢力支配,便更滋養惡勢力,豪門把持便是發展豪門。”“小官僚資本托庇於大官僚資本,大官僚資本托庇於權門資本。……無論如何是必須依靠大勢力的,尤其是豪門資本。”他認為當時的官僚資本首推孔宋二傢,而兩傢又有不同的特點:“孔氏有些土貨樣色,號稱他傢是票號‘世傢’,他也有些票號味道,尤其是胡作非為之處。……這一派是雌兒雛兒一齊下手,以政治勢力,壟斷商務,  利則歸己,害則歸國,有時簡直是扒手。”“宋氏的作風又是一樣。……他的作風是極其蠻橫,把天下人分為兩類,非奴才即敵人。這還不必多說,問題最重要的,在他的無限制的極狂蠻的支配欲,用他這支配欲,弄得天下一切物事將來都不能知道公的私的瞭。”他指出,從電廠到煤礦,說是“國營”,實為“宋營”。“古人說‘化傢為國’,現在是‘化國為傢’。”因此,他要讓宋子文走開,而且提出國傢征用孔、宋二傢財產的建議,“最客氣的辦法,征用十五年。”  1947年3月1日,宋子文被迫辭職,離《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發表不過半個月。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漢賊不兩立”  1945年日本投降後,西南聯大解散並遷回平津,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長。  此時北大恢復和整頓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對日本占領北平期間任用偽北大教員的錄用問題。擔任代理校長的傅斯年即派鄭天挺去北平進行籌備。在北上途中,陳雪屏又接到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接受北平日偽各校的學生,辦理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傅斯年在重慶發表聲明,為保持北京大學的純潔,堅決不錄用偽北京大學的教職員。但學生經過甄別和補習,可以接受。  11月中旬,傅斯年到達北平,陳雪屏等人到機場迎接。傅斯年走下飛機的第一句話就是問陳雪屏與偽大學的教師有無交往,陳回答說僅限於一些必要的場合。傅斯年聽後十分不滿,強調說:“‘漢賊不兩立’,連握手都不應該。”陳雪屏解釋瞭自己的難處,接受的學生多,北上的教師太少,根本忙不過來,隻好錄用瞭偽校一些教授。傅斯年仍然堅持,偽校教職員要一概摒棄,堅決不予錄用。  傅斯年昔日的老師周作人看到報上傅斯年對記者的這番談話後,當天在日記中說是“又聞巷內驢鳴”。後來在審判周作人期間,周的老朋友、學生紛紛為他開脫求情,俞平伯還給遠在美國尚未歸國任職的胡適寫瞭封情詞懇切的長信,請求胡適為周說情。胡適回國後果然出具證明為周洗刷罪名。但作為學生的傅斯年卻一點不留情面,反而責怪胡適,說他“到職之後,放下北大校務盡可不管,首先第一要務,急急忙忙地替他辦證明文件”。  北平的偽教職人員,尤其是在補習班任教的偽教人員,聽說傅斯年堅決不錄用他們,便組成團體,四處活動,還聯合起來以罷課為要挾,並向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請願。還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致傅斯年的公開信,為偽教人員辯護。傅斯年毫不妥協。  傅斯年在聲明中強調,教師是教育人的,為人師表,更應該先正己再正人,真正做到禮儀廉恥,為學生做志節的表率。他承認由於長期戰亂,高校內缺乏師資,但是不能因缺乏師資而放棄最基本的原則。他申述說:“人才缺乏是事實,從別的方面考慮征用未嘗不可,但學校是陶冶培植後一代青年的地方,必須要能首先正是非,辨忠奸。否則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負教育責任的人,豈不都成瞭國傢的罪人?” 臺灣大學傅斯年墓園  12月下旬,傅斯年回到重慶後,北平教育界偽教人員又派代表到重慶活動,其中有一位在北大時與傅斯年交誼甚深的教授容庚,找到傅斯年欲當面理論時,傅斯年拍案而起,指著容庚的鼻子大罵:“你這個民族敗類,無恥漢奸,快滾,快滾,不用見我!”當場命人將容庚架瞭出去。第二天,《新民報》登載此事,標題曰《傅孟真拍案大罵文化漢奸,聲震屋瓦》。後來,容再度拜訪,表示要謝罪改過,重新做人,傅斯年才勉強作瞭接見,但仍不允其到北大任教。灰頭土臉的容庚隻好托要宗仁的關系準備到廣西大學任教,後未成行,轉聘於嶺南大學,終其一生,再也沒能邁進北大的門檻。  拒絕三民主義進臺大  1949年1月,傅斯年帶著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臺灣。告別大陸時,傅斯年心情很復雜,他曾反復吟誦陶淵明的一首詩:“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到瞭臺灣,傅斯年兼任瞭臺灣大學校長。為維護學術自由,保證大學的獨立性,他明確拒絕三民主義進學校。此外,他還提倡簡樸的學風,鼓勵兼容並包。有些人撰文攻擊臺灣大學優容共產黨,說臺大的某些教師是“共產黨分子或親共分子”,傅斯年兩次在報上著文反駁,義正辭嚴地說:“學校不兼警察任務”,“我不是警察,也不兼辦特工。”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突發腦溢血身亡,年僅55歲。今日臺大的“傅鐘”,就是為瞭紀念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而命名的。這口鐘上下課時都會敲響,每次都響21聲。究其來源,是因為老校長傅斯年說過:“一天隻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劉繼興)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東漢和帝鄧綏鄧皇後簡介 臨朝執政近20年的女人

  東漢和帝鄧綏鄧皇後簡介:東漢和帝鄧皇後(81年-121年),東漢女政治傢。名綏,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漢光武帝時太傅鄧禹的孫女。  禹為南陽豪族,隨光武帝起事,為東漢初的大功臣;其父鄧訓,曾為護羌校尉,撫邊有功,其母為東漢第二任皇後陰麗華的堂侄女。和帝死,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臨朝執政近二十年,其兄居要職,掌握大權。執政期間,崇尚寬簡,不事奢華。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  鄧綏五歲,太傅夫人很愛她,親自為她剪發。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誤傷鄧綏前額,鄧綏忍痛不吭聲。左右看到的感覺奇怪就問鄧綏,鄧綏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斷發,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瞭。”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她哥哥們每讀經傳,往往註意提出問題。她的志趣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問居傢事務。她媽媽常常批評她,說:“你不習女工以供服飾之用,卻另外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鄧綏聽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典,傢人叫她為“諸生”。她父親鄧訓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計議。  永元七年(95年),鄧綏與諸傢女子一同選入宮中。她身長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麗,出類拔萃,左右都很驚訝。  永元八年(96年)冬,鄧綏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奉侍陰皇後日夜戰戰兢兢。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仆役,都加恩施惠。和帝深深地嘉許她的行為,鄧綏有病,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藥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鄧綏對和帝說“: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而使外傢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上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下來說使我獲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我實在不情願啊!”和帝說“: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走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願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每有宴會,眾妃嬪貴人爭著打扮修飾,金釵簪珥光采奪目,裳衣羅綺鮮明照人,而鄧綏獨著素裝,沒有修飾,樸質無華。她的衣服有與陰皇後同顏色的,即刻變易它裝。假使與陰皇後同時進見和帝,則不敢正坐而離位站立,走的時候也是弓著身軀以示卑猥。和帝每有所垂問,常表現遲疑而後對答,不敢在陰皇後之前爭著發言。和帝瞭解鄧綏用心良苦而曲體人情,感嘆地說:“修身進德之費心勞力,竟是這樣的艱難嗎?”後來皇上對陰皇後日漸疏遠,每當鄧綏被召,往往稱疾不應。這個時候和帝多次失去皇子,鄧綏擔心繼嗣無人,常垂淚嘆息,選進眾多美女進獻給和帝,以應帝之愛心並企獲得子嗣。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後因搞巫蠱活動而廢除,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說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戶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後,和帝說:“皇後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隻有鄧綏品德為後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到冬天,立鄧綏為皇後。再三推辭謙讓,然後登皇後位。親手寫好謝恩的奏書,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君王妻室的人選。這時,四方諸侯之國,貢獻方物,爭求得珍貴華麗之物,自鄧綏入主中宮,一律禁絕,歲時季節隻要供給紙墨就行瞭。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傢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在鄧綏的治理下,東漢國傢經濟在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下仍能獲得復蘇,社會漸漸安定。鄧綏執政期間,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她采納西域都護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並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以平息。相關閱讀推薦:漢和帝皇後陰皇後怎麼死的?漢和帝皇後陰氏簡介 漢和帝為什麼要廢黜陰皇後漢和帝劉肇有幾個皇後分別是誰?漢和帝後妃簡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漢和帝劉肇:漢朝最悲哀皇帝漢和帝劉肇怎麼死的?漢和帝劉肇墓在哪

擋熊救駕的美女妃子竟是她!漢元帝寵妃馮媛簡介

  馮媛(?—公元前6年),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安)人,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長女,漢元帝劉奭的寵妃,漢平帝劉衎的祖母。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選入後宮。初為長使,數月升為美人。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生子劉興,封為婕妤。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鬥,妃嬪都在座奉陪。一隻熊突然跑瞭出圈外,馮媛因擋熊救駕,漢元帝感激驚嘆,對馮媛倍加敬重。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元帝封劉興為信都王,並封馮媛為昭儀。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去世,馮媛為信都太後,與子劉興居於儲元宮。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隨子劉興前往封國。陽朔二年(前23年),劉興被改封中山王,馮媛稱為中山太後。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遭傅太後使人誣陷,服毒自殺。  封為婕妤  馮媛,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安)人,是馮奉世的長女。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馮媛被選入後宮。當時其父馮奉世擔任執金吾,馮媛開始為長使,數月升為美人。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生下兒子劉興,被封為婕妤。此時其父馮奉世升為右將軍、光祿勛,馮奉世長子馮野王為左馮翊,父子並居朝廷,議論者認為他們是以才器而官居要職,不是因為馮媛的關系。而馮媛在受內寵方面與傅昭儀等同。  擋熊救駕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前往虎圈,觀賞野獸搏鬥,妃嬪們都在座奉陪。一隻熊突然跳出圈外,攀著闌桿想上殿堂。漢元帝左右的侍從、貴族、包括傅昭儀在內的妃嬪們,都驚慌逃命。隻有馮媛,一直向前站著擋住熊。左右侍從殺瞭熊。漢元帝問馮媛說:“人人恐懼,你為什麼上前阻擋熊?”馮媛說:“猛獸兇性發作,隻要抓著一個人,就會停止攻擊,我恐怕它直撲陛下的座位,所以以身阻擋它。” 漢元帝感激驚嘆,對馮媛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都深為慚愧,從此傅昭儀與馮媛產生隔閡。   隨子就藩  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漢元帝封劉興為信都王,並封馮媛為昭儀。  竟寧元年(前33年)五月二十五日,漢元帝去世,馮媛被尊為信都太後,與其子信都王劉興共居於儲元宮。  河平年間(前28年―前25年),馮媛跟隨兒子劉興前往封國。陽朔二年(前23年),劉興被改封為中山王 ,是為中山孝王,馮媛隨其前往中山,稱為中山太後。  元延四年(前9年),漢成帝劉驁立定陶王劉欣(傅昭儀的孫子)為太子,封中山王劉興的舅舅、馮媛的弟弟馮參為宜鄉侯。  綏和元年(前8年)八月初九日,中山王劉興去世,劉興的兒子、馮媛的孫子劉衎繼中山王位,當時劉衎未滿周歲,患有驚風病,由馮媛親自照顧。  服毒自殺  綏和二年(前7年),太子劉欣繼位,是為漢哀帝。漢哀帝派中郎謁者張由帶著醫生去為中山王劉衎治病,張由平時有狂病,發病時一怒之下就離開中山,回到長安。尚書對著文書斥責張由擅自離開的罪責,張由恐懼,就誣陷中山太後馮媛咒詛漢哀帝與傅太後(即傅昭儀)。傅太後平時常常怨恨馮媛,因此派禦史丁玄審理此事,逮捕中山王的官吏及馮媛兄弟在中山國的一百多人,分別監禁在洛陽、魏郡、巨鹿,幾十天得不到供詞。又另派中謁者令史立與丞相長史、大鴻臚丞一同審理。史立迎合傅太後的旨意,希望得以封侯,就以刑訊逼供馮媛的妹妹馮習和守寡的弟媳君之(姓氏不詳,名君之),死瞭幾十人。巫師劉吾承認做過咒詛之事,醫生徐遂成說馮習、君之曾經說:“武帝時醫生修氏治好武帝的病,賞錢二千萬,現在治好瞭皇上,卻不能封侯,不如殺死皇上,讓中山王代替他,就能夠封侯瞭。”史立等人上奏馮媛等行詛咒之術,想要謀反,實屬大逆不道。他們責問馮媛,馮媛不肯招認。史立說:“熊跑到殿上的時候多麼勇敢啊,現在怎麼害怕瞭!”馮媛回來後對左右侍者說;“這是宮中的話,前朝的舊事,官吏們如何能知道?這是要陷害我的明證。”於是服毒自殺。  馮媛自殺之前,有關部門官員奏請漢哀帝誅殺馮媛,漢哀帝不忍心這樣做,就下令將馮媛廢為庶人,遷居到雲陽宮。馮媛死後,有關部門官員又上奏漢哀帝,說馮媛死在下詔廢掉之前。於是漢哀帝下詔按諸侯王太後的禮儀下葬瞭馮媛。宜鄉侯馮參、君之、馮習的丈夫和兒子等那些受到牽連之人,有的自殺,有的被處以死刑。馮參的女兒馮弁是中山孝王劉興的王後,生有兩個女兒,有關部門官員奏請將她廢為庶人,和馮氏傢族一起遷回原籍。  歷史評價  班固《漢書》:①“馮婕妤內寵與傅昭儀等。”;②“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然其保位全傢者,唯文、景、武帝太後及邛成後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後、許恭哀後身皆夭折不辜,而傢依托舊恩,不敢縱恣,是以能全。其餘大者夷滅,小者放流,嗚呼!鑒茲行事,變亦備矣。”相關閱讀推薦:漢元帝妃子傅昭儀的兒子是誰?傅昭儀有幾個子女漢元帝劉奭寵妃傅昭儀怎麼死的?傅昭儀墓在哪漢元帝劉奭的寵妃傅昭儀簡介 漢哀帝祖母定陶太後漢元帝之後的皇帝是誰?漢元帝死後誰做皇帝揭秘:漢元帝因何沒能寵幸到四大美女的王昭君?

宋太宗元德皇後簡介 宋太宗妃嬪李夫人生平

  德皇後李氏,又成元德李皇後(943年-977年)宋太宗妃嬪,真定人,乾州防禦使李英之女。  元德皇後——李夫人(943年—997年12月),隴西郡夫人、追封賢妃、皇太後,生漢恭憲王趙元佐、滕國公主、宋真宗趙恒。  元德皇後李氏,宋太宗妃嬪,真定人,乾州防禦使李英之女。  宋太祖聽說李氏有容德,推薦給太宗。太宗即位後,晉封李氏為夫人,生皇女二人,皆早亡,其後生楚王趙元佐和趙恒(後來的宋真宗)。977年(太平興國二年)逝世,年三十四。  真宗即位後追封母親為賢妃,後又晉尊號為皇太後,有司上謚曰元德。1000年(咸平三年)袝葬永熙陵。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追贈李後的父親李英為檢校太尉、安國軍節度、常山郡王,母親為魏國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禮官趙湘請以李後袝太宗廚室。真宗說:“此重事也,俟令禮官議之。”六年秋,宰相王旦與群臣表請後,尊號中去“太”字,升祔太廟,位於明德李皇後之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宋太宗即位之後如何施展妙計樹立威信?讓宋太宗一生恐懼的大敗是哪次呢?揭秘宋太宗兒子一死一瘋的真相:報應還是偶然?宋太宗即位為何大肆宣揚兄終弟及制度?揭秘:宋太宗即位後是怎樣殺掉自己弟弟和侄子的

宋真宗章懿皇後簡介 宋真宗趙恒李宸妃生平介紹

  章懿皇後(987年-1032年),李氏,杭州人,宋真宗趙恒妃嬪,宋仁宗趙禎生母。祖父李延嗣,仕錢氏,為金華縣主簿;父李仁德,後來封為左班殿直。民間流傳的“貍貓換太子”中的李妃就是指李宸妃  李氏在父親過世、繼母攜子改嫁後,削發為尼,後來劉氏在寺中發現她美貌出眾,便帶著李氏入宮,入宮時,李氏為劉美人的侍女。真宗寵愛劉氏,想立為後,奈何劉氏傢世並不顯赫,又無子嗣,群臣不服。正苦惱的時候,李氏夢到仙人降生為己子。真宗與劉氏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辦法。逐讓李氏侍寢,不久李氏果然懷孕。李氏隨真宗臨砌臺,鬢上玉釵不慎墜落。真宗心中暗暗祈禱:如果玉釵完好無損,必為男孩。侍從拾起釵,果然完好無損。真宗甚喜。不久,生下皇子,真宗對外聲稱是劉氏所生,取名趙受益(後來的宋仁宗趙禎),封為德妃,而李氏隻封為崇陽縣君。後來李氏又生下女兒,晉封為才人,不久此女夭折。後進封婉儀。其後,劉氏被真宗立為皇後。  宋仁宗即位,皇後劉氏被尊為皇太後。後來,劉太後晉李婉儀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守陵。劉太後又命劉美、張懷德訪其親屬,其弟李用和,補三班奉職。仁宗雖為其子,然而真宗將之歸於劉氏名下,並與楊淑妃一同視養。李氏也毫無怨言,終其一生,未以天子之母而自傲。  明道元年(1032年),李順容病重,劉太後晉封李氏為宸妃,遣太醫視望。冊封當日李宸妃逝世,享年四十六歲。  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燕王趙元儼告訴宋仁宗:“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於非命。”宋仁宗為母親守喪哀傷過度疲勞過度,多日沒有上朝,下哀痛的詔書自責,尊李宸妃為皇太後,謚號壯懿。宋仁宗又去洪福院祭告李宸妃,換棺材的時候親自哭著看瞭母親的儀容,李宸妃的容貌仿佛生前,帽子和衣服和皇太後一樣,屍體用水銀保養,所以沒有朽壞。宋仁宗感嘆的說:“人言怎麼可以信!”劉傢尊封更勝往昔。李氏陪葬永定陵,靈位奉祀於奉慈廟。又於景靈宮建神禦殿,殿稱廣孝。慶歷年間,仁宗改生母李氏謚為章懿皇後,與劉太後一同升祔太廟。封李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寵賚甚渥。仁宗既而追念不已,顧無以厚其傢,乃以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之子。   最有名的便是《貍貓換太子》這部戲,劇情曲折動人,數百年來,在戲曲舞臺上常演不衰。有好事者竟在她的陵西封瞭個小塚子,稱為“貓傢”。許多人來此參觀,都想看看李宸妃的墓,還贏得不少多情者的眼淚,但大部分人瞭解的是戲曲舞臺上的李宸妃,而她的真實遭遇卻很少有人知道瞭。  軼事典故  宋仁宗歸於劉太後名下之事,是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的原型。貍貓換太子是清代石玉昆所著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一回的著名段落,宋真宗的嬪妃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瞭爭當正宮娘娘,工於心計的劉妃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瞭一隻剝瞭皮的貍貓,污蔑李妃生下瞭妖孽。真宗怪罪下來,李妃逃往民間,劉妃遂被立為皇後。後來,李妃所生男嬰即位,為宋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與雙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見,而身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殺。  這個故事雖有歷史原型,但基本屬於虛構。事實上,仁宗的親生母親應為李宸妃。她地位很低,仁宗生下以後就被送給劉後撫養。劉後像對待親兒子一樣把仁宗養大。真宗死後,劉後開始垂簾聽政,一直到李宸妃死去都沒讓仁宗知道真相。直到劉後也去世瞭,才有人告訴仁宗,他的親生母親乃是李宸妃,是被劉後虐待死的。宋仁宗聞聽,號啕大哭,立即派兵包圍瞭劉府,準備報復劉氏傢族,同時,親自去李宸妃的葬地祭奠。在眾人圍觀之下,棺槨打開,隻見裡面裝滿瞭水銀,用以保持屍體不壞,李宸妃面色如生,神態安詳,穿戴著皇後的服裝。此事足見劉後對李宸妃的厚待,傳言是不真實的。仁宗這才消除瞭怒氣。據《邵氏聞見錄》記載,李宸妃死後,劉後本計劃按一般宮人下葬,但丞相呂夷簡建議她厚葬之,以免將來仁宗瞭解瞭真實情況後對劉氏傢族不利。劉後采納瞭呂夷簡的建議,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相關閱讀推薦:宋真宗趙恒一生隻愛初戀!宋真宗一生最愛的是誰宋真宗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評價宋真宗趙恒宋真宗之後的皇帝是誰?宋真宗死後誰當的皇帝宋仁宗生母李宸妃去世之謎:“貍貓換太子”真相

宋真宗章惠皇後簡介 宋真宗楊淑妃怎麼死的

  章惠皇後——楊淑妃(984年—1036年11月4日),初謚莊惠皇後。  章惠皇後楊氏,益州郫人,祖父楊瑫,父楊知儼,弟楊知信,隸禁軍,為天武副指揮使。  宋真宗景德元年正月,楊氏為五品才人。後進三品婕妤、從一品婉儀。宋真宗東封、西祀,凡巡幸,楊妃皆隨從。楊妃通敏有智思,劉娥與之交好,情如姐妹。凡真宗晉升劉娥,也會晉升楊氏。彼此信任無間。劉娥成為皇後不久後,晉升楊氏為淑妃。  劉娥“借腹生子”生下宋仁宗後,因為年齡已長,而楊妃代為哺育,兩人一起看顧皇子,細心照料。真宗死後,宋仁宗即位,尊養母楊淑妃為皇太妃。仁宗稱劉太後為“大娘娘”,楊太妃為“小娘娘”。劉娥死後,尊楊太妃為皇太後,稱保慶皇太後。  景祐三年,楊太後無疾而薨,享年五十三歲。殯於皇儀殿。追謚為莊惠皇後,後改謚為章惠皇後。楊氏父祖皆累贈至一品,叔楊知信贈節度使。  側室、才人、婕妤、婉儀、淑妃、皇太妃、皇太後、保慶皇太後。 相關閱讀推薦:宋真宗章懿皇後簡介 宋真宗趙恒李宸妃生平介紹揭秘:宋真宗趙恒是怎樣偽造“天書”進行封禪的宋真宗為什麼被皇後關禁閉?宋真宗趙恒一生隻愛初戀!宋真宗一生最愛的是誰宋真宗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評價宋真宗趙恒

宋仁宗郭皇後簡介 宋仁宗皇後郭清悟為什麼被廢

  宋仁宗郭皇後簡介 宋仁宗皇後郭清悟為什麼被廢  郭清悟(1012年—1035年12月10日),宋仁宗趙禎皇後,代北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人,其祖父為平盧節度使郭崇,郭崇的祖先世代為代北酋長。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郭後以無子入道觀,封為凈妃,別居長寧宮以養,景祐元年(1034年),出居瑤華宮,景祐二年卒。  以勢封後  郭氏,名不詳,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人,是北宋平盧軍節度使、贈尚書令兼中書令郭崇的孫女,代北名族,祖先世代代北酋長。郭後的父親郭允恭,憑借父親的官職獲得官位,官至崇儀副使,天聖三年贈太傅安德軍節度使,六年加贈忠武軍節度使兼侍中。母親李氏,郭後是李氏所生,為次女。天聖二年,已故曉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與郭氏一同進宮選秀,當時尚未親政的宋仁宗看中瞭美麗的張氏,想娶為皇後,尚未親政的宋仁宗屬意張氏,但臨朝主政的太後劉娥傾向於立郭氏為後。天聖二年(10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郭氏被立為皇後。  郭皇後仗著劉太後撐腰,性格妒忌,嚴密監視宋仁宗的行蹤,使他不得親近其他宮女妃嬪,宋仁宗心中十分憤怒,卻不敢明言。  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太後劉娥駕崩,之後,宋仁宗也不再理會郭皇後,這使她寂寞難耐,醋意大發。  傷帝失位  當時,在後宮之中,尚充儀、楊氏(楊德妃)長得貌美可人,深得宋仁宗歡心。郭皇後多次到尚氏、楊氏居處,對她們破口大罵。有一天,宋仁宗臨幸尚氏,尚氏向宋仁宗訴說郭皇後的不是,恰逢郭皇後趕來,二人爭執起來。郭皇後不勝憤怒,舉手扇向尚氏,宋仁宗見狀,急忙上前救尚氏。郭皇後收勢不住,剛好打在宋仁宗的頸部,宋仁宗頓時龍顏大怒,要廢郭皇後。  宰相呂夷簡與郭皇後有隙,聽說郭皇後誤打宋仁宗之事,便讓諫官范諷乘機進言:“後立已有九年,尚無子,義當廢。”呂夷簡則在一旁隨聲附和。更有甚者,內侍副都知閻文應還勸宋仁宗示頸部被打手印讓大臣觀看。面對群臣的言論,宋仁宗反而拿不定主意,廢皇後畢竟是一件大事情。右司諫范仲淹說:“皇後不可廢,宜早息此議,不可使之傳於外也。”   過瞭一段時間,宋仁宗在呂夷簡的遊說之下,定下瞭廢後決心。呂夷簡為瞭達到廢掉郭皇後的目的,竟然下令臺諫部門不能接受諫官的奏疏。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乙卯,宋仁宗頒下瞭詔書,說:“皇後以無子願入道觀,特封其為凈妃、玉京沖妙仙師,賜名清悟,別居長寧宮以養。諫官孔道輔等進言:“後無過,不可廢。”結果孔道輔等人俱被黜責。  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仁宗盛怒之下再次下詔,歷數郭凈妃、尚美人、楊美人的過錯,逐郭凈妃出居瑤華宮,尚美人出居洞真宮,楊美人別宅安置。  十月又賜郭凈妃法號金庭教主、沖靜元師。同時郭皇後的姻戚錢惟演也從平章事被貶為崇信軍節度使出鎮。  死後追復  數年後,宋仁宗頗為想念郭氏,遣使存問,並賜以樂府,郭氏和答之,辭甚愴惋。宋仁宗曾經密令召她回宮,郭氏曰:“如果再次召見,必須由百官立班上冊才行。”當時仁宗早已娶曹氏為皇後,無法答應她的要求。  景祐二年(1035)十一月,郭後得瞭小病,仁宗派閻文應帶禦醫前去診治,八日(12月10日)那天,郭皇後竟然暴死,年僅二十四歲。中外疑閻文應進毒,而不得其實。  景祐二年(1035)正月宋仁宗深悼郭氏,追復她為皇後,但停辦賜謚號上封冊及附祭廟庭之禮。相關閱讀推薦:宋仁宗下一個皇帝是誰?宋仁宗死後誰當的皇帝宋仁宗是個好皇帝嗎?如何客觀評價宋仁宗宋朝吃螃蟹成風潮 宋仁宗因被禁食蟹竟恨母親“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為什麼會佩服宋仁宗?揭秘:宋仁宗被包拯吐瞭口水為什麼竟不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