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簡述

東漢外交傢班超簡:簡述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

  導讀:班超出使西域30年,恢復瞭東漢朝廷對西域的統治和中西交通,使東漢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得以繼續發展。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間,曾於永元九年(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雖然沒有成功,但為以後打通歐亞交通做出瞭貢獻。班超的功業將永載史冊。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瞭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蜜西四堡),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裡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幹,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經過短暫而認真的準備之後,班超就和郭恂率領三十六名部下向西域進發。班超先到鄯善(今新疆羅佈泊西南)。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後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瞭。班超憑著自己的敏感,估計必有原因。他對部下說:“難道沒有覺察出廣對待我們禮節疏薄瞭嗎?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來瞭,他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聰明人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能覺察出來,何況現在形勢已經很明朗瞭呢?”  於是,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匈奴的使者已經來瞭好幾天瞭,他們現在在哪裡?”侍者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置詞,隻好把情況照實說瞭。班超打聽到匈奴的使者住地離這兒才三十裡地,知道鄯善王又是恨他們,又是怕他們,正為難著。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泄露消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飲到酣處,班超故意設辭激怒大傢:你們跟我千辛萬苦來到西域,想的就是為國立功。沒想到匈奴的使者來瞭。要是鄯善王把咱們抓起來送給匈奴,咱們連屍骨都要喂豺狼瞭。大傢說該怎麼辦?”眾人都說:“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最好的辦法,隻有借著夜色用火攻擊匈奴人,讓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驚害怕,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咱們殺瞭匈奴使者,鄯善王一定嚇破苦膽,還能不歸順漢朝嗎?”有部下說:“應該和從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很生氣,說:“吉兇就在今天。從事是個文官,聽到這個消息就怕瞭,咱們的計劃肯定會泄露出去,咱們肯定是白死,連壯士也不是”部下一致稱是。   剛入夜,班超就帶領著官兵直奔匈奴人的營地。正遇上大風呼嘯,班超讓十個人帶著鼓藏到敵人帳篷的後面,跟他們約定說:“看到大火燒起來後,你們一定要一齊擊鼓大喊。”二十人帶著刀槍弓弩等兵器埋伏在門兩旁,他帶著六個人順風放火,房前屋後的人一齊擊鼓吶喊。敵人驚嚇得亂瞭營,逃遁無門。班超親手殺瞭三人,官兵們斬殺瞭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餘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燒死。  第二天,班超將此事報知郭恂。郭恂先是吃驚,接著臉上出現瞭不平之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既怕擔責,又想分功。班超把手一舉說:“從事雖然沒有參加這次行動,但還是有功的,班超不會獨占功勞。”郭恂這才高興起來。班超於是請來瞭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曉之以理,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漢朝,並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漢朝作質子。相關閱讀推薦: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絲綢之路開創者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加強對西域的統治東漢對塔裡木盆地的征服:班超經營西域孤懸海外有遺忠:安史之亂後孤守西域的唐軍大唐帝國西域守護神——大將高仙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班超完成使命,率眾回都,把情況向竇固作瞭匯報。竇固大喜,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經過和所取得的成就,並請皇帝選派使者再度出使西域。漢明帝很欣賞班超的勇敢和韜略,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接報後說:“班超這樣的官員,為何不派遣?還需要另外更換嗎?現在就升班超為軍司馬,令其再繼前功。”。竇固認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給他再增加一些。而班超卻隻願帶原來的三十六名隨員,他說:“於闐國不但大,而且遙遠,如果帶領幾百人去,對增加實力並沒有什麼好處,萬一遭遇不測,人多反而是累贅。”  班超等人向西域進發,不久,到瞭於闐(亦作於真,王治西城,今新疆和田)。當時,於闐王廣德新近攻破莎車(王治莎車城,今新疆莎車),在南道雄幟高張,匈奴人派使者駐在於闐,名為監護其國,實際上掌握著該國的大權。班超到於闐後,於闐王對他不修禮貌,頗為冷淡。於闐巫風熾盛,巫者對於闐王說:“現在天神發怒瞭。天神說,為何要投向漢朝?漢朝來的使者有黑嘴的黃馬,趕快取來祭祀我。”。國王廣德就派國相私來比前去漢使處要馬。班超早己暗中知道瞭這件事,就答應瞭私來比,但提出要巫師來取馬。等到神巫到來,班超不由分說,將他殺死,把首級送還於闐王,曉以利害,責以道義。於闐王早就聽說過班超在鄯善國誅殺匈奴使者的作為,頗為惶恐,當即下令殺死匈奴使者,歸附漢王朝。班超重賞瞭於闐國王及其臣子們,以此來安撫他們。由是,西域各國的國王紛紛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作為人質,以示歸順。至此,西域與大漢斷絕瞭六十五年的交往又得以恢復。  當時,匈奴人扶立的龜茲(王治延城,今新疆庫車縣城東郊)國王倚仗匈奴的勢力在北道肆行無忌。他派兵攻破疏勒(王治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國,殺死國王,另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疏勒國實際掌握在龜茲人手中。第二年春,班超帶手下人從小道向疏勒國進發。班超行至兜題居住的架橐城九十裡的地方,派手下吏員田慮去招降兜題。班超指示說:“兜題並不是疏勒人,國人肯定不會為他賣命。如果他不立刻投降,就把他拿下”。   田慮一個人來見兜題。兜題見田慮勢單力孤,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田慮乘其不備,搶上去劫持瞭他。變起突然,兜提手下的人驚懼奔走。田慮乘馬疾馳,到班超處復命。班超當即來到架橐城。他把疏勒文武官員全部集中起來,向他們陳說龜茲種種不合理的行徑,宣佈另立原來被殺掉的疏勒國君的侄兒叫“忠”的當國王。疏勒人大悅。新王和一班官員要殺死兜題,但班超從大局出發,為瞭宣示漢王朝的威德信義,說服大傢,釋放瞭兜題。疏勒平定。  至此,班超兩次出使,憑借智勇,已先後使鄯善、於闐、疏勒三個王國恢復瞭與漢朝的友好關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西漢王莽簡介 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的一生簡述

  王莽簡介: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漢朝的劉氏禪讓,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歷史學傢一般都認為是王莽篡漢立新朝,同時也有史學傢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的社會改革者,胡適指他是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  王莽是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縣東),漢元帝皇後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  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後、丁太後及其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傢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後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1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瞭“安漢公”的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3年王莽的女兒成瞭皇後。  元始四年(4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後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有人開始不斷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因傳統史觀較鄙棄篡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王莽此後一直被中國歷代史傢形容為偽君子。  他當上皇帝後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五均賒貸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停回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由於政策多存在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另外措施又不合時宜,所以措施如王田制推行四年便令民怨沸騰。  此外,王莽外交政策極為不當,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之印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之章,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國因此拒絕臣服新朝,造成邊境戰爭不絕。  天鳳四年(17年)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  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瞭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瞭王莽的屍體。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大火,王莽之頭焚毀。相關閱讀推薦:昆陽之戰為什麼新朝會戰敗?王莽敗在哪裡?昆陽之戰是在哪裡爆發的?王莽大軍一戰而潰真實的王莽: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民選皇帝王莽怎麼死的 王莽死後為何被割下舌頭?

徐達簡介 明代開國第一大將徐達的一生簡述

  徐達簡介: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農傢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朱元璋起義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下集慶(今南京)。十七年,率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軍。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滅吳,俘張士誠及其將士二十五萬,還師後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軍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順帝北走大漠,元亡。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餘勢力卷土重來,加強戰守,興修長城。徐達主持重修京北鎖鑰居庸關,以防蒙古騎兵突襲。三年,率兵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將擴廓貼木兒,經激戰大敗元軍,擒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兵八萬六千餘人。論功升中書省右丞相參理國事,晉封魏國公。  洪武四年(1371),徐達赴北平等地練兵,築城,備邊,總領北方軍事。元殘餘勢力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國力又漸恢復,不斷出兵南犯。五年(1372)徐達奉命兵出雁門關,進軍漠北。徐達遣都督藍玉為先鋒,擊敗元兵於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後因輕敵冒進,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逾萬,被迫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達復率諸將北伐,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達來諾爾湖)。還軍後,戍守永平一帶。十一年,領兵在古北口築關設防,使其成為拱衛北平的重要屏障。十四年(1831),“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創建山海關,內設山海衛,領十千戶所,屬北平都指揮使司”。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達病卒於應天(今南京),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治軍,戰績及築邊功勛永遠彪炳史冊。徐達為什麼“修永平、界嶺三十二關”?為什麼在山海關“建關設衛”?又為什麼徐達廟(顯功廟)建在山海關?這要從歷史背景及地理環境說起。洪武元年九月,平灤府歸明。四年三月,改平灤府為永平府。因頻經兵燹,永平府境內人口稀少。四年,徐達在北平操練兵馬。三月上奏皇帝制可,命都指揮使潘敬等遷徙“山後(指燕山和軍都山以北)六州”沿邊之民入北平州縣屯戍,計戶萬七千二百七十四,口九萬三千八百七十八。六月,又“徙北平山後之民三萬五千八百戶,一十九萬七千二十七人,散處衛所。籍為軍者給以糧,籍為民者給田以耕”(《盧龍塞略》卷五)。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一帶州縣。移民們來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曠野,需要高山險隘或邊墻做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騎兵的騷擾。  洪武六年十二月,盤踞在東北的蒙古兵進犯燕山以南的撫寧縣,大肆剽掠,明遷撫寧縣城到洋河西(今名舊縣)。蒙古兵犯瑞州(今遼寧綏中前衛鎮),明撤消瑞州治,將瑞州百姓遷到灤州。這樣,永平府東部的廣闊地區沒有關隘,便於蒙古兵長驅直入。因之,在遼西走廊西端駐紮重兵是形勢使然。那時,角山以南至海有回族騎兵營寨。山海關清真寺建於洪武十三年,就是駐紮回族騎兵所建。民間有“先有清真寺,後有山海關”的說法,即源於此。  遼西走廊面海倚山,自古以來就是從中原到東北的交通要道。本來,遼西走廊西端是有軍事要塞的,那就是隋唐時期的渝關。“樅金伐鼓下渝關,旌旗逶迤碣石間”(唐高適《燕歌行》)描繪的就是渝關附近的戰爭畫面。渝關即今山海關西古城村(見拙作《渝關考辨》,載《遼海文物學刊》1998年二期)。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契丹攻陷渝關,為瞭向中原進軍方便,就毀關夷險,還將這一帶劃入契丹根據地中京道管轄,設遷州(今山海關),潤州(今海港區海陽鎮),從東方遷來渤海國遺民。在中京道與南京道搭界的榆河(今戴河)畔,新設瞭榆關驛(今撫寧榆關鎮)。它既是馬驛,又是稽查行旅,收過境貨稅的關,但有關無隘沒有軍事價值。後來,金、元兩代統治者都是進軍中原的民族,無需在遼西走廊西端設險。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元平章(輔佐丞相處理軍政大事的高官)完者不花與乃兒不花率數千蒙古兵“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資畜”。明指揮劉廣戰死。千戶王輅分兵在遷民鎮(即遼遷州、金元降為鎮)、界嶺口設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歸路。明軍又從燕河營出兵夾擊。元兵退走,到遷民鎮,進入明軍的埋伏圈,平章完者不花被俘,乃兒不花逃遁。這次大捷,引起大將軍徐達對遷民鎮戰略地位的重視。相關閱讀推薦:明代朱元璋養老政策:官員任職就近奉養父母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馬屁精?首推明代權相朱元璋為何命令徐達殺光山東人?討飯時受歧視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簡介 徐達有多少子女?徐達簡介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大將軍中山王徐達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遷民鎮在隋唐渝關東八裡,“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商輅《顯功廟記》)。於是,洪武十四年(1381)春正月辛亥(二十五日)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九月甲申(初三,公歷9月21日),置山海衛”(《盧龍塞略》卷五),衛城定名山海關。  山海關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裡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關三居東西南三隅。四門樓,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樓各重鍵,豎櫓,圜鋪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餘丈,廣二丈,深二丈三尺。”(《盧龍塞略》卷三)它森嚴壁壘,雄踞在遼西走廊西端,成為中原至東北的咽喉要塞。在山海關城南偏西八裡辟潮河港(今馬頭莊南),便海運,保證軍需民食。  山海衛轄十千戶所,南到海,北到寺兒峪,接一片石關(今九門口)。“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關小隘無慮數百,葺壘築塞,既壯且固,所以屏蔽東北,衛安軍民,厥功甚偉”(商輅《顯功廟記》)。築關後,明初一百多年,蒙古兵不敢窺邊墻東段,永平府百姓得以享太平。   正統十四年(1449),北方瓦剌族也先大舉犯邊。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挾持下,率兵五十萬出居庸關“禦駕親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兵敗,英宗被俘北去,史稱“土木之變”。也先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人心惶惶。有人主張把沿邊軍隊全部撤回保衛京城,有人主張遷都南京。高級官員的眷屬和富商紛紛逃走,北京城在風雨飄搖之中。幸虧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是一位英明的親王,在於謙等擁戴下登上寶座,嚴拒也先的勒索。兵部尚書於謙大敗瓦剌軍於北京城下,也先退到長城以北。景泰皇帝任用於謙等愛國大臣刷新政治,整頓軍隊,全國呈現新興氣象。  景泰五年(1454),左都禦史李賓奉命巡防薊鎮長城東段。山海衛紳民蕭汝得等合同要求為徐達建祠廟。雲:“中山武寧王鎮此城池,關隘皆其創建,邊陲寧謐,殆將百餘年矣。願立廟祀以報王。”經上奏,景泰帝批準敕建中山王祠(即顯功廟)於山海關北街山海衛治以西(在今居民前胡同西、已毀)。欽降祝詞:“惟王開國輔運,為時元勛,繕治邊疆,萬世允賴。軍民懷仰,祠祀以陳。神其鑒茲,蔭祐無斁。”廟前建中山武寧王坊。大學士商輅作《顯功廟記》。  徐達是明代開國元勛,轉戰全國,為什麼“獨山海關之人思慕之深者”?商輅《顯功廟記》說得好:“若王之設險守國,使百年之間敵國莫能窺其隙,室傢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蓋王鎮撫燕薊十有餘年,豐功威烈非他處比,廟祀聿嚴有以也。”因之,山海關士紳百姓感恩戴德,歲時祭祀。山海關的戰略地位太重要瞭。雄關天險,拱衛明代京師近三百年,明清易代也是從這裡揭開瞭序幕。  “築關設衛”的徐達在歷史上是不朽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代嘉靖皇帝簡介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生簡述

  嘉靖皇帝簡介:明世宗朱厚驄(公元1507-1566年),明憲宗朱見深孫,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無子,由他繼位。在位45年,因服丹藥而病故,終年60歲,葬於永陵(今北京十三陵)。明世宗朱厚驄,興獻王朱佑杬長子。明武宗於公元1521年3月病死後,由於武宗沒有留下子嗣,又是單傳,因此皇太後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驄弟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是為明世宗皇帝。  明嘉靖帝繼位之初,下詔廢除瞭武宗時的弊政,誅殺瞭佞臣錢寧、江彬等,使朝政為之一新,不過不久以後就爆發瞭“大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生瞭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生瞭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瞭讓步。  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標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們是無法同意的,眾大臣表現的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壓的明世宗喘不過氣來,就在世宗準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叫張璁的人站瞭出來,幫瞭嘉靖皇帝一個忙,他寫瞭一篇文章,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瞭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瞭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為護禮派)。   朝中出現瞭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於嘉靖皇帝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經過幾回合的你來我往,終於爆發瞭“血濺左順門”事件。由於議禮派逐漸占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於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禦使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聲,喊聲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將為首的幾為大臣押入監獄,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騷動,世宗皇帝殺心頓起,將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時間錦衣衛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  左順門事件以皇帝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嘉靖皇帝終於如願地將父親追尊為明睿宗,並將神主入太廟,躋在武宗朱厚照之上。這次事件致使許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卻乘機竊取瞭朝政大權,使弊政重興。通過這件事,嘉靖皇帝不僅實現瞭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願望,而且樹立瞭新皇的威信,開始瞭他的專制統治。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最香艷的刺殺事件 嘉靖帝慘遭宮女刺殺嘉靖皇帝是怎麼死的?明世宗朱厚熜的生平簡介嘉靖“倭寇”實為中國人 在東南沿海得到民間支持明朝那些事兒:嘉靖帝曾經差點被宮女勒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術,一心求長生不老,他到處搜羅方士,秘方,許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為給嘉靖皇帝撰寫青詞(道教儀式中向上天禱告的詞文)而入閣成為宰相,當時民間就有“青詞宰相”的說法。嚴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於寫青詞,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思,因此盡管嘉靖皇帝對嚴嵩的貪贓枉法瞭然於心,可就是不舍得處理他,由嚴嵩主持朝政,自己則深居皇宮專心於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間,由嚴嵩擅權達17年之久。嚴嵩立朋黨,除異己,造成兵備廢弛,財政拮據。倭寇擾掠東南沿海,蒙古韃靼貴族大舉入掠京畿,農民起義頻繁,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明中葉,蒙古韃靼部興起,統一瞭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時勢力強盛。屢次率軍騷擾內地,當時明朝邊將為保官升職,將諸邊軍糧大半賄賂瞭當朝嚴嵩。以致軍士饑疲,無力抵抗蒙古韃靼部的騷擾。同時駐在邊關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瞭將領們克扣軍糧,另一方面厭惡瞭頻繁的戰鬥,因此經常爆發邊卒的叛亂。攪的明朝的北邊幾乎沒有安寧過。特別是大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韃靼部俺答汗率軍長驅直入北京郊區,燒殺搶掠數日,吏稱“庚戌之亂”。  在東南沿海,由於權臣的誤國,使得海防十分空虛,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僅有原額的三分之一,戰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盜大舉進犯。僅大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後的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倭寇殺害的就有數十萬人。這是東南沿海倭患最為嚴重的時期。雖然最後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取得瞭決定性的勝利,湧現瞭像戚繼光、於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也不能抵消嘉靖帝的過失。   而在北京深宮之內,卻暴發瞭“壬寅宮變”。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長生不老,方士們告訴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煉丹效果很好,可以長生,於是,嘉靖皇帝組織瞭許多宮女清早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宮女們實在忍受不瞭,決定殺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時,潛入他的寢室,眾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繩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於緊張宮女將繩子系成瞭死扣,怎麼也收不緊,這時被一個婢女發現,跑出去報告皇後,皇後馬上領人來救架,嘉靖皇帝大難不死,宮女們全部被捕,幾天後被凌遲處死。  由於嘉靖皇帝一心求長不老術,國傢興衰得失,他全不管。有個淳安知縣海瑞,剛被升任戶部主事,他見嘉靖帝如此行徑,就買好瞭自己的棺木,訣別妻兒,遣散傢僮,寫瞭《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諫,嘉靖執迷不悟,仍將海端逮捕入獄。  由於長期服用丹藥,嘉靖皇帝不光身體越來越差,而且脾氣越來越壞,許多大臣動輒被殺頭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這位醮齋皇帝走完瞭他的人生道路,將皇位傳給瞭他的第三個兒子裕王朱載垕。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卒,謚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廟號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馬超怎麼死的? 簡述馬超之死

  《三國志.彭漾傳》記載瞭這樣一件事情: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的彭漾被劉備貶官到外地,便滿腹牢騷來找馬超發泄。一開始,鬱鬱不得志的馬超也隨口附和瞭幾句。彭漾以為遇到知己,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煽動”馬超:“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推崇自己和馬超,一文一武,一相一將,一主內一主外,就可以安定天下;另一種就屬大逆不道瞭:打算一內一外,裡應外合,奪取政權。但不論哪一種解釋,都是狂妄的,完全可能給自己招來滅們之禍。馬超聽瞭他的一番狂言,默默無語。待彭漾一走,便立即上表劉備,揭發他的“大逆不道”。彭漾立即被捕,不久被處死。  馬超這番行為,確實不夠光明正大。因為是他先符合彭漾,也發瞭幾句牢騷,才引出彭漾後面的大逆不道之言。在這種情況下,他為瞭自保,便幹起告密的勾當,把彭漾推入絕境,這樣的行為確實讓人不敢恭維。不過,由此事也可以想象馬超在劉備手下那種戰戰克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神態。可想而知,馬超在蜀漢受到的猜忌和排擠是如何的明顯。否則,他既不會有寂寞之感,也不會有“危懼”之感的。馬超出身名門,為一代名將,為劉備取成都立過大功,卻受到這樣的猜忌和排擠,不是太冤枉瞭嗎?同樣為降將的馬岱,黃權,王平,和薑維都受到瞭信任,授予重任。惟獨馬超卻不同,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馬超本人的因素瞭。  最能說明馬超的行事與為人的,莫過於潼關大戰瞭。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打算出兵漢中,討伐割據該地的張魯,準備先派大將夏侯淵率軍出河東,再到關中與駐紮那兒的鐘瑤會合,有人向曹操提出,大軍西進很可能引起盤踞關中和河西地區的馬超和韓隧的疑懼,以為此舉是針對他們,從而導致他們互相煽動,其兵叛亂,請曹操慎重行事。曹操沒有聽從這個意見,在他看來,馬超,韓遂這類地方軍閥遲早要收拾的,如果他們起兵叛亂,   正好給他一個師出有名的借口,乘機殲滅,即使如此,曹操還是認為馬超不見得會起兵,因為馬超有一個極其嚴重的顧慮,這就是他的父親和馬騰全傢的的身傢性命。  馬騰的父親曾在河西地區當過地方官,後來丟瞭官,就留居當地,還娶瞭一位土著女子,生下瞭馬騰。馬騰身材偉岸,儀表堂堂,但性情溫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馬騰歸順瞭曹操,曾出兵幫助攻擊袁紹的女婿高幹,以後,馬騰與韓遂不和,便上表請求到京城為官,決心依靠曹操這棵大樹,安度晚年瞭。馬騰全傢居於鄴城,實際上已成為曹操的人質,隻要馬超有任何“不軌”的行為,勢必危及老父和全傢,這是明白無疑的。正是基於上述兩種考慮,曹操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毅然出兵河東。馬超聽到曹操出兵河東的消息,立即聯絡韓遂,程銀,侯選等十部起兵叛亂。曹操親率大軍討伐,與馬超在潼關數度激戰,最後大獲全勝,完全控制瞭關中地區。  古代法律規定,造反者滿門抄斬,銖滅九族,這一點馬超不會不知道。然而,他為瞭自己的底盤和實力,隻因為一種並不明確的威脅,便置父親和全傢的性命與不顧,悍然起兵叛亂。結果,馬騰和的他的兩個兒子馬休。馬鐵以及全傢兩百餘口全部成瞭曹操的刀下之鬼,而馬超自己也一敗塗地,人馬底盤全部丟掉,到處亡命。  按照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馬超的行為可謂不忠,不孝,不義,不智,既自私,又狹隘。自漢代統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以後,社會上最看重的道德就是“孝行”。因此,馬超的所作所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遭到幾乎所以人的蔑視和唾棄。相關閱讀推薦:馬超的妻子簡介 三國名將馬超的妻子是誰?三國名將馬超有幾個兒子? 馬超的兒子是誰?馬超簡介:三國五虎上將之馬超的資料簡介馬超和趙雲誰厲害?馬超和趙雲的武力哪個更好?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地 簡述赤壁之戰的過程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瞭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瞭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瞭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佈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赤壁之戰遺址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瞭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相關閱讀推薦:赤壁之戰曹軍大敗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的原因是?赤壁之戰歷史人物簡介 赤壁之戰的主人公是誰?赤壁之戰簡介及時間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發生的?淝水之戰的主人公 淝水之戰大敗的君主是誰?官渡之戰的意義

平型關大捷的兵力部署 平型關戰役的過程簡述

  戰役的兵力部署  ⑴平型關正面。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在大營前指揮孫楚的第33軍和高桂滋的第17軍及第73師(73師是孫楚指揮的,佈防區域與17軍連接),佈防於平型關、團城口南北線上,右起五臺山東北,排列獨立旅3旅、73師、獨立旅8旅於平型關正面;北面團城口內並列17軍的84師和21師各就已設陣地,掩護雁北各部撤入雁門山、恒山以內,先憑險阻擊並消耗敵人,再主動向南轉移,分從大營、沙河隱入五臺山,為南機動兵,待機出擊。  ⑵雁門關北側。主戰場的北側依恒山、雁門山為屏障,除置劉茂恩第15軍於恒山外,以34軍第101師和梁鑒堂旅分守北婁口、茹越口間的已設陣地。重點於繁峙北的茹越口,從太原來的薑玉貞旅到繁峙以北地區歸入34軍序列。  以王靖國19軍及方克猷旅到附屬山野炮各一團右連接34軍扼守五鬥山、馬蘭口、虎峪口至雁門關、陽方口間的已設陣地,保持重點於代縣、雁門關間。薑玉貞之獨立旅先控制陽明堡,對雁門關重點策應。   ⑶決戰地帶。沙河及繁峙城間地區為決戰地帶。以劉潭馥200獨立旅附山炮營置於沙河鎮東,占廣大正面,東連孫楚兵團,北連劉茂恩軍,對從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誘至繁峙,使之膠著於繁峙城東的主決戰陣地前。以第一、二預備軍各附一個山炮營於繁峙城的南北線上,以五臺山的北臺頂、繁峙城垣、恒山頂為支撐點,構成對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的堅強抵抗陣地。第一預備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臺山北麓;第二預備軍在北,保持重點在繁峙城,吸引敵人使之膠著於主陣地前,以利於南北機動兵團鉗擊。  ⑷機動兵團。傅作義指揮31軍、15軍為北機動兵團,從繁峙展開,孫楚指揮以17軍為主力的南機動兵團,從團城口一帶出擊,以孟憲吉旅及73師抄襲平型關,斷敵後方。  閻錫山把這個部署自詡為“口袋陣”。他特別重視口袋底陣地,親召陳長捷、郭宗汾兩軍長到嶺口行營,面授要領,並命令他們同到繁峙、沙河間周密勘察主陣地,同時派高參到平型關、團城口、恒山等處,向孫楚、劉茂恩、高桂滋等傳達指示,又把屢違節制、不肯力戰的原61軍軍長李服膺拘押起來,以肅號令。相關閱讀推薦:平型關大捷簡介及時間 中日平型關戰鬥的介紹孟良崮戰役簡介及時間 孟良崮戰役發生在哪?朝鮮戰爭簡介 朝鮮戰爭爆發時間是哪一年?戰國時期宋鄭交戰:宋國因一塊羊肉輸瞭戰鬥牧野之戰相關人物介紹 牧野之戰的主人公是誰?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戰役的主要過程  1、閻錫山、周恩來會商戰役計劃,國共軍隊為禦外侮協同作戰  為瞭協調各部隊行動,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以及副長官朱德、黃紹、衛立煌、周恩來、彭德懷等多次會商作戰計劃。周恩來、彭德懷和閻錫山在嶺口村傍山坡一個窯洞裡進行長時間會談。周恩來分析形勢,指出目前雖然敵強我弱,但隻要動員全民,團結奮鬥,就可削弱敵人,壯大自己,最後打敗日軍。閻錫山要求周恩來協助制訂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周恩來洞察時局,成竹在胸,隻用一天時間就擬定瞭計劃。閻錫山驚佩不已,連嘆:“寫得這樣快,這樣好,如能這樣打,中國必勝。”  1937年9月11日,日軍犯廣靈。孫楚的73師被迫退至平型關南翼,閻錫山急調孟憲吉旅搶守平型關。孟旅於19日趕至平型關,與進攻之日軍激戰兩晝夜,日軍攻勢頓挫,專攻團城口。八路軍115師於6月20日迅速越過五臺山向靈丘急進,22日從平型關南翼潛出,隱伏於靈丘以南的太白山區,24日在平型關東20裡的東河南公路兩側地區部署對敵後的抄擊。115師派到大營同孫楚聯絡的高參袁曉軒把115師進入敵後的進展情況通知孫楚,希望平型關各方面友軍和八路軍的敵後抄襲適時配合,爭取平型關圍殲敵人的勝利。  2、團城口激戰失守,郭宗汾出擊被圍  閻錫山得知八路軍進展情況後,即派預備軍加強平型關北翼的出擊力量。孫楚為配合115師抄襲敵後,即令郭宗汾的預備第2軍聯系團城口高桂滋指揮的84師出擊。23日夜,敵人曾對東西跑池高地發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傷亡近兩千人,損失慘重。

歷史上的盛世 簡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八大盛世

  歷史上的盛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先秦文明、漢唐盛世、兩宋明清,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輝煌、巔峰的時刻是絕對存在的。談起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康乾盛世等歷史文化名詞是大傢耳熟能詳的。下面按照時間順序簡述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八大盛世。  中國歷史上的八大盛世:  殷商盛世(約公元前1290年—1150年)  從商朝都城穩定在殷開始,到祖甲去世後結束,持續時間大約為140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王有:盤庚、武丁、祖庚、祖甲。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盤庚中興、武丁之治。  西周盛世(公元前1042年—911年)  從平定三監之亂開始,到周穆王去世結束,持續時間為132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王有: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成康之治、穆王之治。   西漢盛世(公元前180—33年)  從平定諸呂之亂開始,到漢元帝去世結束,持續時間為148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主有: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文景之治、漢武大一統、昭宣中興。  東漢盛世(公元35年—125年)  從削平群雄開始,到漢安帝去世結束,持續時間約為90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主有: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前唐盛世(公元627年—755年)  從結束內部繼位紛爭開始,到安史之亂爆發結束,持續時間為129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主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開元之治。  北宋盛世(公元970年—1100年)  從基本平定南方開始,到宋徽宗繼位結束,持續時間約為130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主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咸平之治、仁宗之治、熙豐變法。  前明盛世(1380年—1505年)  從國內基本安定開始,到劉瑾等閹黨用事結束,持續時間約為125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主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孝宗。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洪武之治、永樂之治、仁宣之治、弘治中興。  前清盛世(1682年—1796年)  從平定三藩之亂開始,到白蓮教大起義爆發結束,持續時間約為115年,這一盛世時期的主要君主有: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這一時期的盛世內容主要是康熙之治、雍正革新、乾隆之治。相關閱讀推薦:評價隋文帝 為什麼說楊堅是隋唐盛世的奠基人?盛世大唐 揭秘唐玄宗一生中的三大極品女人讓人震驚的乾隆盛世:百姓瘋搶殘羹剩飯盛世大唐:解讀唐太宗李世民何以成就貞觀之治?司馬遷簡介 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史學傢

中國的傳統文化 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中,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目的隻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傢庭並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隻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瞭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瞭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21世紀初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瞭。相關閱讀推薦:臘八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臘八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七夕節有哪些風俗清明節的風俗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旗袍的起源與發展 傳統文化中的旗袍的演變餘姓的起源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地 簡述赤壁之戰的過程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瞭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瞭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瞭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佈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赤壁之戰遺址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瞭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平型關大捷的兵力部署 平型關戰役的過程簡述

  戰役的兵力部署  ⑴平型關正面。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在大營前指揮孫楚的第33軍和高桂滋的第17軍及第73師(73師是孫楚指揮的,佈防區域與17軍連接),佈防於平型關、團城口南北線上,右起五臺山東北,排列獨立旅3旅、73師、獨立旅8旅於平型關正面;北面團城口內並列17軍的84師和21師各就已設陣地,掩護雁北各部撤入雁門山、恒山以內,先憑險阻擊並消耗敵人,再主動向南轉移,分從大營、沙河隱入五臺山,為南機動兵,待機出擊。  ⑵雁門關北側。主戰場的北側依恒山、雁門山為屏障,除置劉茂恩第15軍於恒山外,以34軍第101師和梁鑒堂旅分守北婁口、茹越口間的已設陣地。重點於繁峙北的茹越口,從太原來的薑玉貞旅到繁峙以北地區歸入34軍序列。  以王靖國19軍及方克猷旅到附屬山野炮各一團右連接34軍扼守五鬥山、馬蘭口、虎峪口至雁門關、陽方口間的已設陣地,保持重點於代縣、雁門關間。薑玉貞之獨立旅先控制陽明堡,對雁門關重點策應。   ⑶決戰地帶。沙河及繁峙城間地區為決戰地帶。以劉潭馥200獨立旅附山炮營置於沙河鎮東,占廣大正面,東連孫楚兵團,北連劉茂恩軍,對從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誘至繁峙,使之膠著於繁峙城東的主決戰陣地前。以第一、二預備軍各附一個山炮營於繁峙城的南北線上,以五臺山的北臺頂、繁峙城垣、恒山頂為支撐點,構成對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的堅強抵抗陣地。第一預備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臺山北麓;第二預備軍在北,保持重點在繁峙城,吸引敵人使之膠著於主陣地前,以利於南北機動兵團鉗擊。  ⑷機動兵團。傅作義指揮31軍、15軍為北機動兵團,從繁峙展開,孫楚指揮以17軍為主力的南機動兵團,從團城口一帶出擊,以孟憲吉旅及73師抄襲平型關,斷敵後方。  閻錫山把這個部署自詡為“口袋陣”。他特別重視口袋底陣地,親召陳長捷、郭宗汾兩軍長到嶺口行營,面授要領,並命令他們同到繁峙、沙河間周密勘察主陣地,同時派高參到平型關、團城口、恒山等處,向孫楚、劉茂恩、高桂滋等傳達指示,又把屢違節制、不肯力戰的原61軍軍長李服膺拘押起來,以肅號令。

紙上談兵故事簡述 趙括紙上談兵為什麼會失敗?

  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自何處?紙上談兵的歷史人物有哪些?紙上談兵的意思是?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誰?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近義詞:華而不實。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成語故事  相傳趙國有一位差不多與廉頗齊名的上將軍趙奢,多次為國傢立下赫赫戰功。趙奢有一個兒子趙括,也讀瞭許多兵書。他除瞭讀書,還喜歡在傢裡向客人演講兵法。趙括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所以賓客們都贊揚趙括精通兵法,稱贊他真是一個將門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傢夥,真的以為自己非常瞭不起,自認為天下第一。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當時不少人都誇獎他,可是趙奢卻不以為然。他告誡兒子要多務實際,趙括的母親問趙奢為什麼,趙奢說:戰爭是關系到國傢命運的大事,必須以極其嚴肅誆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趙括卻把它看得很輕率,這就一定要壞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瞭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瞭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派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於是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瞭上黨。兩年後,秦國派王齕把上黨團團包圍。

知己知彼的主人公是誰?簡述知己知彼成語故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為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語出《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一名言中的“殆”字應該解釋為“疲憊不堪”。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中的“殆”字,是孫子對《謀攻篇》的前一篇《作戰篇》中“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等詞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徹瞭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就是戰鬥百次,軍隊也不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充沛。一支軍隊不怕失敗,怕的是喪失戰鬥力。一支軍隊很難不失敗,難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起,繼續戰鬥。如果一個將領認為自己完全掌握瞭敵情我情,就認為完事大吉,不再為失敗考慮,可能失敗就在眼前,而且一敗塗地,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古語智慧  涇陽之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瞭孫武對戰爭中敵我勢力的認識。古往今來,歷代軍事學傢都在運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經過時間的證明它不管是對戰爭、商業活動,甚至政治活動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戰爭中這一規則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唐朝開國之初,政局未穩,邊境時常受到東突分子的幹擾,面對這種狀況唐高祖李淵一時無計可施,隻好決定將京都遷移出長安。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將軍,對於父皇的決定堅決反對,認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區區幾個東突分子鬧事就要搞得遷都,國威何在。於是帶領軍隊到涇陽與東突厥展開戰鬥。  雙方實力懸殊,東突厥有兵20多萬,而李世民所帶軍隊不過幾百。但是令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驚訝的是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僅僅帶著100騎兵就直奔陣前和頡利、突利二可汗,說:“我們已與你們可汗結盟,今日為何違約來犯?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請可汗與我李世民一人來決戰。如果派兵攻打,我這百名士兵將拼死迎戰,決不後退。”李世民如此的陣勢,加上他深情鎮定威嚴,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認為大唐肯定設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進攻。李世民見狀又說:“你以前與我們有盟,今日出兵襲擾,為何不守信用?”這一反問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啞口無言,李世民的種種膽大的行為不得不使頡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結,將軍情泄露出去瞭。鑒於這種狀況,隻好退兵,待時機成熟再出戰。  李世民設計突擊突厥,使他們倉皇而逃。一時間,李世民的軍隊士氣高昂,大傢都認為要乘勝追擊。李世民認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應該以修生養息為主,而不是一味好戰。於是 ,李世民與頡利會盟,並贈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從此大唐邊境和諧安定。李世民曉知頡利的心態,據此采用一系列離間戰術,然後采取突擊獲勝。真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深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