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精忠報國

成語典故_精忠報國的主人公是誰?精忠報國的故事和意思

  囊螢映雪的解釋為為國傢竭盡忠誠,犧牲一切。故事源自宋代的嶽飛。  成語出處和典故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  《宋史·嶽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故事介紹  著名軍事傢,武術傢,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永和鄉孝悌裡人。  嶽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字,以期嶽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  嶽飛品行高潔,文武雙全,其言行,足以讓古往今來絕大多數官吏羞慚嫉恨——  廉潔奉公  衣——全傢均穿粗佈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瞭件綢衣,嶽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麼好的衣服瞭。”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面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嘆道:“竟然還有這麼美味的食物。”便帶回去與傢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嶽飛建豪宅,嶽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傢為?”

嶽飛的故事:嶽母刺字,精忠報國

  嶽飛生於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嶽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員名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現整理嶽飛生平最著名的5個經典歷史故事:  一、嶽母刺字  嶽飛小時候傢裡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煉身體。嶽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瞭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親鼓勵兒子報效國傢,並在他背上刺瞭“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嶽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那四個字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每次作戰時,嶽飛都會想起“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由於他勇猛善戰,取得瞭很多戰役的勝利,立瞭不少功勞,名聲也傳遍瞭大江南北。  嶽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嶽傢軍”。“嶽傢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饑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傢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嶽傢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嶽傢軍難!”在一次嶽傢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嶽傢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隻有四十五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時,皇帝趙構怕嶽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瞭,因此和奸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嶽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  嶽飛死時隻有三十九歲。他一生謹記母親的教誨,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忘記母親“精忠報國”四個字。  二、三拒詔書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鬥爭。  1139年(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瞭“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瞭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瞭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  但嶽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三、直搗黃龍  嶽傢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  這年七月,嶽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嶽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嶽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嶽傢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鬥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嶽傢軍陣容搖動。相關閱讀推薦:嶽飛的兵器是怎麼來的?嶽飛使用的兵器是什麼 嶽飛師傅周侗的徒弟有哪些?周侗徒弟中誰最厲害宋孝宗與嶽飛的關系?宋孝宗之立與嶽飛之死精忠嶽飛傅慶怎麼死的? 嶽飛手下大將傅慶簡介嶽傢軍徐慶簡介 南宋朝嶽飛部將徐慶怎麼死的?歷史上有沒有嶽飛之子嶽雲? 嶽飛長子嶽雲之死 分頁:1/3頁上一頁123下一頁

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

  公元1127年,嶽飛二十四歲,時任東京留守司七品統制,用現代語言描述,大約相當於帝國首都留守軍事管制委員會下屬部隊的團職軍官。十五年後,公元1142年初,嶽飛被殺死在帝國臨時首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時年三十九歲。死前,他剛剛被解除帝國最大一隻部隊的統帥職務不久,時任樞密副使。  說嶽飛必須死,並不意味著趙構與秦檜合謀冤殺嶽飛是可以原諒的;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樁罪行。事實上,從世界范圍來看,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上,隻要曾經發生過一次這樣的罪惡,就值得這個民族永遠反省自己所擁有過的那份政治遺產。  嶽飛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他的故事,成為後代中國人許多民間傳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唯一能夠與他相提並論的武士,大概隻有一位三國時代的關羽。如果說在武藝高強、忠肝義膽上二人不相上下的話,在文化素養上,嶽飛可能就要高出一籌瞭。今天杭州西湖邊上的嶽王廟裡,那一幅“還我河山”,據說就是出自嶽飛的手筆。那四個字所表現出來的氣勢、功底和代表的意思,讓人覺得隻有嶽飛才配得上寫它。而那首壯懷激烈的《滿江紅》詞,人們也普遍願意相信是嶽飛所填。八百年後,在面臨亡國滅種的歲月裡,許多中國青年就是吟唱著這首詞,走上抗擊倭寇的戰場的。直到今天,它仍然會在許多場合,讓那些具有正直信念的人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  據說,有一本以嶽飛的名義撰寫的軍事著作,名叫《武穆遺書》;是一本可以讓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事聖經。在中國的傳奇文學中,為瞭得到這本書,江湖上的各種人物展開瞭令人眼花繚亂的爭鬥,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最後,終於由代表正義的一方得到瞭它,並通過學習它,將邪惡勢力一網打盡。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這種美好的想像,常常會在現實面前被擊打得粉碎。   我們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容易看到一個景象:年長的人們,時常用他們閱盡滄桑所悟出的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滿懷憂慮地告誡那些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的年輕一代人。代表這些智慧的古老格言在中國特別多,雅致一些的比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眾必毀之等等之類。市井氣息濃厚一些的比如:人怕出名豬怕壯,比如出頭的椽子先爛等等。假如不怕武斷的話,大約沒有哪個中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接受過這樣的勸告。  可以肯定,這種文化現象是中國人所獨有的。許多來自其他民族與文化背景的人們,完全無法理解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的這種智慧。在他們看來,這種所謂人生智慧恰恰剛好是反人生的;在這種智慧指導下的生活,不太可能是明朗的健康的有活力的;結出的果實,必定壓抑而鬱悶,陰冷柔滑,帶有濃厚的陰謀氣息。事實上,即便是在現代,中國人許多陰鬱的挫折感和煩悶不安,都與此幹系甚深。奇怪的是,這個優秀的民族很少有人去探究,事情何以竟會如此?  與此相關,中國人以很高的頻率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在長達四千年的漫長歲月裡,始終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套實現它的機制。於是,這個民族中那些最優秀的人物,便常常面臨極端悲慘的命運。  嶽飛和秦檜的命運,典型地表現瞭上述文化與社會機制,是如何實現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的。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出身農傢的名將  在南宋初年的“中興四將”裡,嶽飛出身農傢,年紀最輕,資歷最淺。他比張俊小十七歲,比劉光世和韓世忠小十四歲。1129年,就是建炎三年,平定護衛親軍叛亂時,韓世忠與張俊已經官拜節度使,成為相當於今天大軍區司令一級的人物;嶽飛則是正七品的東京留守司統制。如果硬要比喻的話,那麼大體相當於今天的正團級軍官。而且,張俊還曾經是嶽飛的老領導,多次重用、提拔、獎勵過嶽飛。劉光世則是將門之後,其傢世背景、資歷和經歷都是嶽飛所不能比擬的。  到紹興六年,即公元1137年時,八年左右時間,嶽飛已經官拜太尉,擔任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將的最高頭銜,宣撫使則是僅次於宰相的執政級實職差事,一般情況下,要由現任執政官充當。至此,嶽飛成為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駕齊驅的高官。  而且,由於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嶽飛藝高膽大敢打會拼,且治軍嚴謹身先士卒,富有軍事洞察力,從而數次創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因此,他的聲望後來居上,已經遠遠超過瞭其他幾位。  這一切,大約使上述幾位的心頭相當不舒服。  為此,嶽飛曾經給他們寫瞭數十封信,殷勤致意,聯絡感情,均沒有得到響應。平定楊么之後,嶽飛特別將繳獲的大型戰船配備好全套人員和裝備,贈送給韓世忠和張俊。韓世忠畢竟是一個坦蕩磊落的人,他相當高興,與嶽飛盡釋前嫌;而張俊則認為嶽飛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惡起來。相關閱讀推薦:抗金戰爭中的產物:火腿竟然是宗澤發明趙構命名的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嶽飛北伐遭遇解放軍:嶽飛原來是林彪轉世趙構如何掩飾生母遭金人奸淫生子經歷?篡改年齡悲催宋高宗三代女眷被金人蹂躪:趙構的奇恥大辱!分頁:1/2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假如用今天人的語言形容,很有可能人們會說嶽飛是個性情中人。若用民間的說法形容,大概會說他相當“一根兒筋”。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倘不是至情至性之人,斷然寫不出如此壯懷激烈之詞。而縱觀嶽飛一生為人行事,又與這首詞驚人地吻合。因此,盡管學術界對這首詞是否為嶽飛所作尚有爭議,學術界之外的人們卻大多不由分說地願意相信這首詞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公元1127年,也就是建炎元年,趙構稱帝不久,嶽飛前去投效。當時,嶽飛二十四歲,隻是一個低級軍官,相當於如今的營連長之類。   他滿懷熱情地給皇帝寫瞭一封信,指名道姓地建議這位時年二十一歲的皇帝,不要受黃潛善、汪伯彥之流的影響,要銳意恢復,不辜負中原人民的希望,等等。這裡提到的兩個人,正是剛剛幫助趙構當上皇帝的兩位宰相。若幹年後,在二十四史的《宋史》中,這兩位宰相都被列進瞭奸臣的行列。不過在當時,他們還算寬大,沒有滅掉嶽飛,隻是下令把這個年輕人遣送回老傢。  嶽飛很鬱悶。他轉瞭一圈,又去投奔河北招討使張所。這一次,張所相當欣賞他,讓他以中軍統領的名義,隸屬王彥領導,渡河抗金。  這位王彥很有可能是建炎初年最瞭不起的將領。此人素有名將之稱,並且也確有名將之實。他在金國騎兵所向無敵圍攻首都汴京之際,慨然棄傢從戎,奔赴戰場。河北招討使張所“異其才”,就是驚異於他的才華,委任他為都統制,擔任當時的前敵總指揮。他出手不凡,率領嶽飛等十一員將領和七千士兵,屢破大敵,威震當時。致使金兵把他們當成瞭宋軍主力部隊,調動大軍前來對決。當時,金兵重金懸賞要王彥的腦袋,搞得他很難受,連晚上睡覺都要一夜換好幾個地方。他的部下們瞭解瞭這種情形後,相率在臉頰刺上瞭“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大字,表示願意不留退路地追隨他,決無異心。這就是當時極其有名的八字軍的來歷。沒有多久,中原地區各義軍首領紛紛歸附,一時間,八字軍達十餘萬人眾,綿延數百裡,“皆受王彥約束”。為此,王彥成為金兵的心頭大患。金軍專門召開軍事會議,準備集大兵攻打王彥的營壘。結果,一位剽悍的金兵首領居然跪在地上哭泣著說:“王都統的營壘堅如鐵石,實在是不太好辦。”  遺憾的是,嶽飛與這位王彥對不上眼,二人發生沖突。而且一氣之下,嶽飛拂袖而去。按照大宋軍法,凡部屬擅自離開主將,均以逃兵論處,罪當斬首。嶽飛不可能不知道這條軍律。但是寧願頂著如此重大的罪名離去,很有可能是這兩個人同性相斥、實在是互不相容的結果。  他們都自視甚高,個性都很倔強,軍事才華不相上下,同樣是堅定的主戰抗金派,兩個人對當朝的兩位宰相黃潛善汪伯彥同樣不以為然,同樣當面言辭激憤地忤逆過兩位宰相。王彥領導八字軍抗金,威震河朔,並屢屢冒犯當朝權貴;於是,很早就犯瞭忌諱,被剝奪兵權轉成文職官員,成為治理一方的地方大吏。當時的輿論相當為他不平和惋惜。但是王彥卻由於事親以孝,居官清廉兼才幹出眾而很快在文官的職位上也享有瞭很高的聲望。就這樣,他們本來應該是相當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同志和戰友。結果,極其可惜地卻反目成仇。我們隻能用一句俗不可耐的成語來形容,就是一山難容二虎。而且,二人之間的嫌惡如此之深,以至於七八年以後,嶽飛成為方面大軍統帥,駐屯在襄陽;王彥也成為聲名卓著的文職大吏,被委派為知襄陽府、京西南路安撫使。這時,已經年屆知命的王彥,寧肯辭職,也不願和嶽飛同處一地共事。這真的令人十分惋惜。分頁:2/2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遇到伯樂 一戰成名  就這樣,嶽飛離開王彥的八字軍,輾轉來到京城開封。結果,在開封街頭,真的被人認出,當作逃兵給抓瞭起來。就在即將被砍頭的危急時刻,嶽飛碰上瞭當時京城的最高負責人——開封尹兼東京留守宗澤,這個職位大致相當於首都的市長兼軍管會主任。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一眼看出這個小夥子不是凡俗之輩,喝令刀下留人。交談之下,宗澤認定這是個有出息的年輕人,將他收留在自己帳下。當時,正值金兵來犯。宗澤令嶽飛率五百名士兵出戰。嶽飛勇猛善戰,以少勝多,大捷而返。從此深得老人的喜愛,被破格提拔為正七品的東京留守司統制,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團級幹部。嶽飛一戰成名,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  宗澤當時年屆七十,威望極高,連金兵都很敬畏,每每提到他時,必定稱呼他為“宗爺爺”。老人傢愛人以德,正確地指出,嶽飛雖然具備瞭不亞於任何古代良將的優秀資質,但自恃勇力武藝過人,太喜歡野戰,忽略行軍佈陣,缺乏兵法造詣。因此,傾己所學,教授嶽飛陣圖兵法,為他成為一代名將打下基礎。  不久,宗澤老人在憂憤之中去世。臨死時連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意思是,打過黃河,收復失地。可惜,這個願望歷南宋一百五十二年都沒能實現。  接手宗澤職位,成為嶽飛頂頭上司的是杜充。此人特殊地殘暴,特別喜歡以微小的過失殺人立威。誰知,在趙構眼中,居然認為這一點表明此人果決有為,擁有大才。於是,連連委以重任。最後,拜他為宰相,將十餘萬大軍交給他,令其負責南宋長江防線中最緊要的建康一線的防守。建炎三年六月,金兵大舉,直下江南。在杜充的指揮下,宋軍長江防線全線崩潰。趙構君臣被追殺得在茫茫大海上奔逃飄蕩瞭四個多月。而杜充也成瞭南宋第一位叛國投敵的宰相。現在,這位宰相終於有機會用自己的無恥,來證實趙構皇帝的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瞭。   直到這時,嶽飛終於獲得瞭一個獨當一面、施展才華的機會。他收攏潰散的兵馬,帶領他們轉戰於宜興、常州一帶。黃天蕩一戰,是韓世忠創下的雖敗猶榮的輝煌戰例。倘若不是幾個小漢奸見利忘義,這一仗很有可能會使後來的歷史重新寫過。令人回腸蕩氣的巾幗英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講的就是這次戰役。嶽飛配合韓世忠,設伏於牛頭山,也參與瞭是次大戰。這一年,嶽飛二十六歲。  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春天,金兵北撤。他們錯過瞭消滅南宋政權的最佳時機,從此再也沒能渡過長江。南宋帝國利用這寶貴的喘息機會,下力氣平息疆域內幾股叛亂、割據巨患,穩定政權,渡過瞭風雨飄搖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張俊的推薦、重用下,嶽飛在一連串惡仗、硬仗中,以少勝多,連戰連捷,迅速脫穎而出,成為整個帝國最為耀眼的一顆將星。1133年秋天,皇帝趙構將他召到首都,親自書寫“精忠嶽飛”四個大字,制成錦旗賞賜給他。同時,要在京城為他建造府第。嶽飛辭謝說:“敵未滅,何以傢為?”——大敵未滅,要傢幹什麼?這情形,很像漢代名將霍去病的故事——“匈奴未滅,何以傢為?”為此,皇帝趙構相當喜悅,很親切地征求嶽飛的意見:“你覺得天下什麼時候可以太平?”嶽飛回答道:“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據說,趙構很吃驚,沒有想到一介武夫能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不久,剛過三十而立之年的嶽飛便被授清遠軍節度使,封武昌縣開國子,成為整個長江中遊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節度使,是北周到隋朝時期開始設置的官職,唐朝沿襲下來,是鎮守地方的最高官職,常常總攬一個大地區內的軍政、民政與財政,轄二、三州到十數州不等;所轄區域內的各州刺史均為其下屬。很像中國曾經有過的“東北局”、“華北局”、“華南局”等等大區建制。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變成一種針對將相與皇室成員的榮譽和待遇,受封者並不赴任,或者赴任後沒有實權,其味道大概和今天的“享受大軍區司令級待遇”差相仿佛(可能並沒有這種說法,僅僅為瞭說明問題而已);“武昌縣開國子”則是一個貴族稱號,子爵是五等貴族封號中的第四等,低於侯爵,一般用來封賞那些立有出色軍功的軍人和皇室成員。這個稱號表明,嶽飛一傢從此進入瞭帝國的貴族行列。事實上,到此時,已經開始有人稱呼嶽飛為“嶽侯”或“侯爺”瞭,這可能是當時一種略帶恭維性質的叫法,和今天我們稱呼副首長時常常略去那個“副”字的作用一樣。分頁:3/2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深得皇帝器重  公元1137年,即紹興七年二月,嶽飛奉命進京述職。在此之前,曾經發生瞭一件對趙構影響不小的事情:稍早一點,正月裡,皇帝兩年前派到金國去的一位使者返回,帶來瞭發自金國最高決策層的信件通知,趙構被掠到金國的父親宋徽宗,已經在兩年前即1135年去世;寧德皇後則是在九年前即1128年,就已經去世。得此兇問,趙構“號慟擗踴”,捶胸頓足號啕痛哭,連續幾天不吃不喝。表現得相當悲痛。平心而論。金國的做法的確挺野蠻,即便是敵對雙方,也不必在親生父子的骨肉之情上如此不通人性。這常常可能激起人們的同仇敵愾。事實上,先皇帝慘死異鄉,怎麼說也是這個國傢的奇恥大辱。  這件事情很有可能給趙構的刺激很深。於是,他召嶽飛進京,除多次討論北伐中原恢復故土的各種可能外,還為嶽飛加官晉爵,在職權上做出瞭一系列安排。  就在這一次,趙構對嶽飛褒獎有加,授予瞭嶽飛太尉的頭銜。太尉是個很古老的官銜,大約自秦漢時期開始設置,為全國的軍政首腦,與丞相、禦史大夫並稱三公,地位尊崇,權力很大。  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從此以後歷朝歷代大多都曾設置。但漸漸虛化,變成榮譽性的加官,沒有實際權力。從宋徽宗的時代起,太尉並不是實職官銜,卻是軍人官職級別中的最高一級,“同二府之列”,“崇以輔臣之禮”。就是說,官拜太尉,就已經可以享受與宰相同樣崇高的待遇瞭。同時,趙構將嶽飛的實職晉升為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成為僅次於宰相,與執政同級,與韓世忠、張俊平行的大將。這一年,嶽飛還不滿三十五歲。   隨後,趙構前往建康府,命嶽飛扈從。三月初到達丹陽縣,韓世忠率親兵朝見。四日,趙構在鎮江府單獨召見嶽飛。九日到達建康府後,趙構又一次單獨召見嶽飛,而且是在皇帝的“寢閣”就是臥室裡召見的。皇帝對嶽飛說:“光復國土,中興大宋這項事業,我就托付給你瞭。從今以後,除瞭韓世忠、張俊之外,其餘的軍隊都交給你節制”。古代漢語中,“節制”一詞帶有約束、指揮、管轄的意義,相當於今天歸嶽飛領導的意思。這相當不尋常,其意味深長之處在於:這個作法與宋朝的帝國傳統相去甚遠。與皇帝素無淵源的嶽飛,得到瞭皇帝的高度信任;大宋開國一百七十多年,對軍人深切忌諱與防范,還沒有哪一個將領得到過這樣的信任與權力。這道命令一下,嶽飛就將是全國大部分軍隊的實際統帥。以嶽飛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統領這樣一支稱得上強大的軍隊,大舉北伐,其成功的可能性並非沒有。如果真的能夠這樣,很可能將深刻地改寫中國歷史;趙構也將以雄才大略的一代偉大君主的形象,出現在史冊之中。可惜,假設對歷史毫無意義。事情畢竟發生瞭變化,而且變化得一塌糊塗。  從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開始,各地的節度使們逐漸演變成軍閥藩鎮,成瞭一群不受節制的驕兵悍將,叛亂、割據、混戰層出不窮,導致大唐帝國的衰微與滅亡。其後的五代十國,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弱肉強食是為時代規則。在這個規則之下,兵連禍結,上演瞭不少“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悲喜劇,成為一個個短命帝國。宋太祖趙匡胤以此黃袍加身奪得帝位之後,為瞭避免重蹈覆轍,立即執行瞭罷功臣,釋兵權,制將帥,立兵制等一整套政策,從而形成有宋一朝根深蒂固的帝國傳統。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中國人政治智慧的一部分。解除節度使的行政權、財權與兵權,使之成為一種崇高的榮譽和待遇,是趙匡胤一項意義深遠的設計。為瞭從體制上限制軍人武夫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兵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宋朝開國之初就確立瞭樞密院——三衙——皇帝的統兵體制。  樞密院與中書省“對持文武二柄”,就是說,樞密院是全國主管軍政事務的最高機關,中書省是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關,並稱東西二府。其長官有樞密使、副使、簽書樞密院事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首長、副手、助理等等。有時以知樞密院事代替樞密使和副使。樞密院的職責是掌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及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的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等等。尚書省設有一個兵部,在理論上講,兵部的權力很大,差不多相當於今天國防部的樣子,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輿馬、器械等等。但實際上,宋代的兵部形同虛設,頂多是個文書轉移上通下達的文牘機關而已。大權掌握在樞密院。  三衙的全稱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其職能是“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之名籍,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實際上,是負責管理全國軍隊。分頁:4/22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而全國軍隊中各部隊的統兵首長,並不是由固定的將領擔任,而是由皇帝臨時委派,稱“率臣”。率臣無定制,品級高低不同,管轄地區大小不同,所轄兵力的多少也不同。通常情況下,是有事時委派率臣,事畢後率臣則要離開部隊,交出兵權。  對於完全不懂軍事的人,想必也能看出,這套縱橫交錯的指揮系統和統轄體制,事實上是把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調兵權,沒有管轄權;三衙有管轄權,沒有調兵權;最後,對部隊有實際指揮權的統兵官由皇帝臨時任命。於是,實現瞭“發兵之權”、“握兵之重”與“統兵之威”的徹底分離。在這種體制之下,如果還有哪位將軍想要不聽招呼擁兵自重的話,他所需要克服的困難就實在是太多太多瞭。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大宋帝國執行得相當徹底的重文輕武、偃武修文基本國策。直到嶽飛生活的時代,重文輕武早就已經已經成為帝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風尚,從歐陽修、蘇東坡、辛棄疾、陸遊、李清照這些名字裡,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這種時尚的魅力。可以說,宋朝經濟文化的輝煌燦爛,絲毫不遜色於漢唐明清任何一個偉大帝國。甚至可能還要更好。  仔細觀察趙匡胤開創的帝國傳統,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這位純粹赳赳武夫出身的皇帝,為自己的整個朝代,建立起來一個偃武修文的堅定信念,那就是:必須徹底地防范、裁抑、限制軍人武夫們的權勢,否則,他們就會驕橫跋扈,尾大不掉,為害國傢。為此,他的做法稱得上是不惜代價。比如,北宋一百七十年間,樞密院長官基本是由文臣擔任的。個別武將出掌樞密院,很快就會受到猜疑而去職。最有名的當數宋仁宗朝的一代名將狄青。此人出身行伍,擔任執政後,遭到文官普遍的、極力的反對,曾經為此掀起過一場真正的軒然大波。而其中反對最力者,就是今天中國人最崇拜、最敬愛的包拯包公包青天。盡管這位狄青人品正直高尚,幾乎是一位無可挑剔的名將。但是不行!武將們耀武揚威為非作歹的時日太久瞭,給人們留下的惡劣印象太深瞭。他們必須受到裁抑。他們不但在皇帝面前要俯首帖耳,就是在文臣面前也必須保持恭敬。

秦檜的曾孫如何精忠報國:抗金到底最後全傢自焚

  秦鉅(?—1221),南宋抗金名將。字子野。秦檜的曾孫。寧宗時曾任蘄州(今天湖北蘄春)通判。嘉定十四年(1221),金人南侵進攻蘄州時,秦鉅與郡守李誠之率眾抗敵,終因寡不敵眾,和兒子、女兒一起獻身。死後,皇上封他為烈侯。當地百姓為瞭紀念這位英雄,為他在蘄州城建瞭廟,皇上還親自為其廟賜額,禦題“褒忠”二字。  秦鉅的曾祖秦檜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奸臣,由於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瞭民族英雄嶽飛,出賣國傢和民族利益,成為人人唾罵的千古罪人。然而他的後代秦鉅卻走著與他截然相反的路,成瞭一名忠心報國千古傳誦的英雄。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二月,也即是嶽飛被秦檜謀害75年之後,金兵再度大舉南侵,將進犯蘄州。面對金人的進攻,宋寧宗緊急召集群臣商議抗金的對策,可是滿朝文武大臣都默不作聲。寧宗見狀,大怒道:“如今國難當頭,難道你們中就沒有一個肯為國盡力的嗎?”  此時,老將趙放走上前來道:“奏請皇上,微臣認為秦鉅而今正當盛年,文武兼備,且報國心切,完全可以擔起抗金大任,領兵退敵。”   話音剛落,另一老臣立即上前反駁道:“秦鉅是大逆賊秦檜的曾孫,秦檜惡貫天下,萬世唾罵,用這種人抗金,一則遭金人恥笑,二則貽誤國傢,萬萬不可!”  趙放則據理力爭,反駁道:“秦鉅雖是秦檜的後人,但人各有心,心心各異,我們怎麼能據他的先人的表現來判斷他的好壞呢?”  雙方爭論不休之時,寧宗對秦鉅不滿曾祖投敵賣國殘害嶽飛父子,想用實際行動洗刷秦傢奇恥大辱之心早有所聞,當即聽取瞭趙放的意見,擢升秦鉅為蘄州通判,兼領守備事務。  秦鉅到瞭蘄州,決心竭盡全力像嶽飛一樣“精忠報國”。  蘄州在軍事上是一戰略要地,秦鉅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他一到蘄州,一邊加緊軍事訓練,一邊抓緊修築防禦工事,積極做好抵抗金兵的準備。果然防禦工事剛剛竣工,10萬金兵湧至蘄州城下。面對強敵,秦鉅親自登城督戰,激勵士兵奮勇殺敵,堅守城池。同時派人火速趕回臨安,請求朝廷速派援兵,以解蘄州之圍。  然而終因寡不敵眾,加之援兵不到,蘄州城被金兵攻破。當金兵如潮水般湧進城來時,秦鉅已身受重傷,血染戰袍,但他仍然拼死殺敵。一位將領沖過來對他哭喊道:“通判大人,蘄州城無法再守瞭,不如立即率軍突圍,沖出城去,待與援軍會合後,再圖收復蘄州吧!”  秦鉅答道:“眼下不能指望援軍,我已誓與蘄州城共存亡!”說罷,便帶著兒子秦光及全傢7口人,毅然沖進熊熊烈火之中,壯烈捐軀。秦鉅和他的兒子秦光以他們的高風亮節和英雄壯舉,贏得瞭後人的敬仰。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大奸臣秦檜的親信何鑄為何位列五大賢臣?秦檜親筆遺囑引出歷史真相:千古罪人是冤案?不可思議:秦檜毒辣陰險的老婆王氏竟是李清照表妹揭秘:大奸臣秦檜老婆與金國太子的亂世戀情

嶽飛簡介及死因 歷史上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

  嶽飛——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嶽飛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英雄,其一生中有“還我河山”和“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  嶽飛位列南宋中興四將(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在我國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女真貴族曾接連多次發動大規模的掠奪戰爭。在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嶽飛堅決主張抗擊女真貴族的野蠻掠奪戰爭,在歷史上是起著進步作用的。尤其是嶽飛不計個人身傢性命的得失,反對趙構、秦檜一夥的投降逆流,招致投降派的仇視,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這是值得表彰的民族氣節。  一代忠良遇害嶽飛雖然最後被奸臣秦檜所害,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瞭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瞭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瞭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瞭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嶽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嶽飛傳  嶽飛(1103-1142)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傢、軍事傢、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嶽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嶽飛少年時代的—幾度浮沉  第一次北伐(沖冠一怒,六郡歸宋。)  吳玠仙人關大捷的喜訊傳來,鼓舞著嶽飛,使他更加蔑視敵人,滿懷勝利的信心。大軍自鄂州陸續渡江,旌旗直指郢州。嶽飛在江心對幕僚們慷慨發誓說:  “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嶽傢軍直抵郢州城下。嶽飛躍馬環城一周,親自偵察敵情。他舉起馬鞭,遙指東北角的敵樓說:  “可賀我也!”  六日黎明時,在緊擂的戰鼓聲中,嶽傢軍發起總攻。戰鬥異常酷烈,嶽飛坐在大纛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為之驚避,嶽飛的腳卻紋絲不動。  嶽飛乘勝分兵兩路,張憲和徐慶率軍朝東北方向進攻隨州,嶽飛本人率主力往西北方向猛撲襄陽府。  十七日,嶽飛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張憲和徐慶兵臨隨州後,偽齊知州王嵩龜縮在城垣裡,不敢出戰。張憲和徐慶軍連攻數日,不能成功。牛皋和董先兩員新統制已在克復郢州的戰鬥中大顯身手,牛皋更自告奮勇,請求領兵支援張憲和徐慶。五月十八日,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隨州城,殲滅瞭五千偽齊軍。王嵩被俘後,押赴襄陽府處斬。相關閱讀推薦:故事梗概:電視劇《精忠嶽飛》劇情介紹趙構為什麼要殺嶽飛 嶽飛或是趙構的親哥哥?嶽飛為何在背上刺字? 嶽飛背上刺的字是什麼?歷史上嶽飛怎麼死的:非死於秦檜之手是高宗殺害嶽飛之死另有隱情:揭皇帝不能生育傷其自尊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李成得到增援後,氣勢洶洶,又自新野市回軍反撲,號稱有三十萬大軍。嶽飛命統制王萬和荊南府鎮撫使司統制辛太屯清水河,作為餌兵,誘敵深入。辛太不聽命令,竟私自逃往峽州宜都縣。六月五日,王萬軍與敵軍交戰後,嶽飛親自指揮大軍夾攻,擊敗瞭李成軍。六日,李成再次反撲求戰。但偽齊軍經受不住兩員虎將揮兵猛攻,一敗塗地。李成的騎兵更是亂作一團,前列騎兵潰散之後,將後列騎兵擁擠入水中。嶽傢軍追奔逐北,敵軍橫屍二十餘裡。  七月十五日,王貴和張憲兩軍在州城外三十幾宋裡,同數萬金、齊聯軍激戰;王萬和董先兩部出奇突擊,一舉粉碎瞭敵軍的頑抗。劉合孛堇隻身逃竄。嶽傢軍俘降“番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取戰馬二百多匹,兵仗數以萬計。十七日,嶽傢軍猛烈攻城。將士們不顧驟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實行強攻。嶽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嶽傢軍攻拔鄧州,活捉瞭高仲。二十三日收復州城。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裡,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荊湖北路安撫使司統制崔邦弼等軍也攻下信陽軍。在襄漢之戰中,是南宋頭一次收復瞭大片失地.其中包括原先在李橫轄區之外,而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這又是南宋立國八年以來,進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勝利(史稱嶽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  嶽飛第二次北伐(長驅伊洛,克復商虢。)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嶽傢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牛皋向嶽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嶽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糧草、器械而凱旋。   嶽飛采取聲東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北宋抗金名將嶽飛 精忠報國 光昭日月

  導讀: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戰略傢、民族英雄[1-2],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傢軍同金軍進行瞭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在風景秀麗的杭州西子湖畔、蒼翠蔥鬱的棲霞嶺下,聳立著一座巍峨的廟宇。在這座古木森森的廟宇裡,有一座精忠園,它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嶽飛長眠的地方。清朝詩人袁枚這樣吟詠:“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西湖重。”  英名赫赫垂青史,梨園世世演精忠。嶽飛慷慨悲壯的英雄故事,千百年來,通過戲劇和小說,一直在人民群眾中口耳相傳。因此,一提起抗金名將嶽飛的名字,在我國可謂傢喻戶曉,婦孺皆知。盡管與戲劇和小說的記載不盡相同,但嶽飛的一生,確實是充滿傳奇,壯懷激烈。   嶽飛由於傢境貧寒,從童年時起,就開始參加生產勞動,勞動之餘常舞棒弄槍,挽弓射箭。除瞭習武,他還愛讀書,尤其愛讀《孫子》、《吳起兵法》一類兵書。他通常都是在晚上點燃幹柴照明,孜孜不倦地讀到深夜。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嶽飛有幾個兒子?長子嶽雲是親生還是養子?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嶽母為什麼要在嶽飛背上刺字 嶽母刺字的由來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嶽飛:生活簡樸感情專一拒納妾揭秘嶽飛死後屍體“越城”而走之謎:嶽飛死亡真相穿越千年的對決:揭秘關羽與嶽飛究竟誰更強?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時勢造就英雄。金兵入侵中原,不僅改變瞭歷史,也改變瞭鄉村青年嶽飛的命運。1125年,由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滅掉遼以後,乘勝南下,矛頭直指宋朝。從此,開始瞭相持幾十年的宋、金戰爭。1127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東京(開封),將京城劫掠一空,然後脅迫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皇族、官員3000多人北去,腐朽的北宋王朝就此滅亡,僥幸逃脫的康王趙構隨之建立瞭南宋政權。  入侵中原的金兵到處燒殺搶掠。親眼目睹瞭金軍野蠻殘暴行徑的嶽飛,在國難當頭時,決心以身許國,憤然從軍。從20歲起,嶽飛便奮戰在抗擊金兵入侵的戰場上,東征西討,出生入死,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在戰爭烽火的錘煉中,嶽飛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一位統兵10萬、獨當一面的將帥,為南宋政權的穩定,做出瞭傑出的貢獻。宋高宗趙構曾賜給他一面軍旗,上面繡著“精忠嶽飛”四個大字,以表彰他忠於朝廷、勇抗金兵的業績。  嶽飛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給後人留下瞭不少名言警句。在嶽飛早年投奔河北張所參加反金鬥爭時,張所聽說他“勇冠三軍”,便問:“你能敵得過幾人?”嶽飛回答:“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嶽飛認為:“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他在作戰指揮上的最大特點是因情用兵,臨機制勝,靈活機動,不拘常規。抗金名臣宗澤認為嶽飛雖智勇雙全,但“好野戰,非古法”,擔當偏將尚可,擔任大將之職則非萬全之計,因此送給嶽飛陣圖,勸他按古陣圖行軍作戰。對此,嶽飛曾經有過一段十分精辟的回答:陣圖乃定局,“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兵傢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敵遇,何暇整陣?陣而後戰,兵之常法耳,然變而不可拘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他的這句名言,受到後世的廣泛推崇。毛澤東對此給予瞭充分肯定,認為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嶽飛之所以屢戰屢勝,關鍵在於治軍嚴明,對部隊嚴格訓練,嚴格管理,軍令如山,賞罰分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是嶽傢軍的口號和行為準則。嚴明的軍紀成為嶽傢軍保持強大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嶽飛由此成為古代治軍的光輝典范,對後世產生瞭很大的影響。如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是以他為榜樣,組建瞭戚傢軍,並在抗擊倭寇侵略的戰爭中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飛在軍事上有不少建樹,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算“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今天河南湯陰嶽飛廟裡,有一副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這副楹聯源自於嶽飛的一句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嶽飛從小就抱負不凡,立志報國。在他從軍時,母親姚氏在他的背上刺下瞭“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成為他一生行動的最高準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滅!”在以後的抗金鬥爭中,他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念念不忘的是報傢國之仇,雪民族之恥。“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他在戰袍上刺下“誓作中興臣,必殄金賊主”幾個字,時時激勵自己,收復失地,還我河山。  然而,“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嶽飛一腔愛國熱情,在南宋朝廷中卻難遇知音。南宋小朝廷隻求偏安江南,任用主和派秦檜為宰相,向金朝求和。1138年底,宋和金簽訂瞭屈辱的和約,宋朝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把抗戰進行到底。他不計個人安危,幾次上書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抨擊奸臣誤國。因此,被秦檜一夥投降派恨入骨髓。  果然不出嶽飛所料,1140年,簽訂和約僅一年多時間,金朝就撕毀協議,向南宋發動大規模進攻。趙構見茍安不成,隻好命令各部抗擊金軍。嶽飛接到命令後,揮師北上,率領嶽傢軍反攻中原,戰旗所指,所向披靡。這年7月,嶽飛率部在郾城、潁昌大敗金將兀?X率領的金軍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給南下的金軍以沉重打擊。這時,抗金形勢十分喜人,黃河以北各地的義軍群起響應;金朝在黃河以北的統治風雨飄搖。金將兀?X哀嘆:“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敗。”金軍士氣沮喪,感嘆“撼山易,撼嶽傢軍難”!嶽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朱仙鎮離金朝軍隊汴京大本營僅有45裡,兀?X驚慌失措,準備渡河北撤。嶽飛看到中原故土就要收復,“從頭收拾舊河山”的夙願就要實現,無比興奮地對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中原父老望旌旗”,可“南渡君臣輕社稷”。在民眾慶賀抗金戰爭勝利之時,趙構和秦檜等卻憂心忡忡。他們害怕嶽飛的進攻會招來金統治者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害怕嶽傢軍和義軍壯大會威脅他們的統治;擔心嶽飛收復中原,迎回宋欽宗後,自己的皇位不保。於是,趙構和秦檜下令抗金部隊停止進攻,班師回朝。其他各路宋軍陸續奉命撤退以後,前線隻剩下嶽飛一支孤軍。趙構在一天內連下12道金牌,催促嶽飛迅速南撤。嶽飛不得不忍痛班師。當時民眾攔馬挽留,“哭聲振野”。嶽飛淚流滿面,悲憤交加:“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飛的故事:嶽母刺字,精忠報國

  嶽飛生於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嶽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員名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現整理嶽飛生平最著名的5個經典歷史故事:  一、嶽母刺字  嶽飛小時候傢裡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煉身體。嶽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瞭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親鼓勵兒子報效國傢,並在他背上刺瞭“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嶽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那四個字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每次作戰時,嶽飛都會想起“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由於他勇猛善戰,取得瞭很多戰役的勝利,立瞭不少功勞,名聲也傳遍瞭大江南北。  嶽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嶽傢軍”。“嶽傢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饑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傢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嶽傢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嶽傢軍難!”在一次嶽傢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嶽傢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隻有四十五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時,皇帝趙構怕嶽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瞭,因此和奸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嶽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  嶽飛死時隻有三十九歲。他一生謹記母親的教誨,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忘記母親“精忠報國”四個字。  二、三拒詔書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鬥爭。  1139年(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瞭“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瞭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瞭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  但嶽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三、直搗黃龍  嶽傢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  這年七月,嶽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嶽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嶽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嶽傢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鬥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嶽傢軍陣容搖動。相關閱讀推薦:嶽飛的兵器是怎麼來的?嶽飛使用的兵器是什麼 嶽飛師傅周侗的徒弟有哪些?周侗徒弟中誰最厲害宋孝宗與嶽飛的關系?宋孝宗之立與嶽飛之死精忠嶽飛傅慶怎麼死的? 嶽飛手下大將傅慶簡介嶽傢軍徐慶簡介 南宋朝嶽飛部將徐慶怎麼死的?歷史上有沒有嶽飛之子嶽雲? 嶽飛長子嶽雲之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郾城大捷後,嶽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裡),金兀術率領瞭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嶽飛打得落花流水。  嶽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瞭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瞭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  南宋抗金鬥爭有瞭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瞭。嶽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瞭“撼山易,撼嶽傢軍難”的哀嘆。  四、十二金牌  外敵難以撼動的嶽傢軍,卻遭到瞭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  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  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裡竊取瞭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嶽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瞭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嶽傢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  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瞭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嶽飛的抗金英勇鬥爭,至此被迫中斷。  嶽傢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瞭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五、莫須有  嶽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佈置的羅網。  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瞭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  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嶽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  嶽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瞭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精忠報國的主人公是誰?精忠報國的故事和意思

  囊螢映雪的解釋為為國傢竭盡忠誠,犧牲一切。故事源自宋代的嶽飛。  成語出處和典故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  《宋史·嶽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故事介紹  著名軍事傢,武術傢,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永和鄉孝悌裡人。  嶽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字,以期嶽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  嶽飛品行高潔,文武雙全,其言行,足以讓古往今來絕大多數官吏羞慚嫉恨——   廉潔奉公  衣——全傢均穿粗佈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瞭件綢衣,嶽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麼好的衣服瞭。”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面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嘆道:“竟然還有這麼美味的食物。”便帶回去與傢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嶽飛建豪宅,嶽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