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組建

組建自己“智囊團”:曹操依靠這個來稱雄天下

  中國古代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一些智囊人物,他們足智多謀、專門為別人出謀劃策。《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中記載:“樗裡子滑稽多謀,秦人號曰‘智囊’。”《史記·晁錯傳》記載:“太子傢號曰‘智囊’。”有一些在王朝興起和治理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智囊人物,但他們不屬於職業謀士,而是權相重臣。比如商朝的仲虺、伊尹,周朝的周公旦等,管仲,商鞅李斯,蘇秦張儀、直到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等。包括三國時的諸葛亮,司馬懿,他們都是傑出的智囊,但不屬於職業謀士。  真正把大批職業謀士召集起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形成“智囊團”雛形的,還是曹操。蜀吳也有一些,但不成規模。  據統計,直到曹操去世為止,他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102人。而按《三國志》和裴註的記載,粗略統計,曹操的謀士有87人,其中骨幹謀士8人。前期應該就是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曹操集團“五大謀士”。曹魏時期最傑出的謀士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劉曄、滿寵等。他們組成曹操的“智囊團”,每當需要決定大計方針時,曹操總是先讓謀士們充分地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征求謀士們的意見,然後選擇或吸收,自己決斷。這當然可以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囊團瞭。   曹操的智囊團是在官渡之戰前後逐漸形成的。公元191年曹操為東郡太守,荀彧來歸,公元192年曹操收程昱。公元196年收荀攸、鐘繇、董昭、郭嘉。公元199年收劉曄、賈詡從操。以上8人是曹操的骨幹謀士團。此外,華歆、王朗、蔣濟、毛玠、陳群、趙儼、司馬朗等重要謀士也在這一階段投效曹操。官渡之戰後隨著曹操事業的發展,智囊團不斷擴大,成為一支龐大的智囊隊伍。  曹操是怎樣把這些職業謀士聚集起來的呢?一、征辟。二、投效。荀彧、郭嘉等最典型。三、推薦。荀彧知人,他對於曹操智囊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荀彧前後所舉荀攸、華歆、王郎、郭嘉、杜畿等。四、納降。以許攸、陳琳、牽招為代表。五、強征。如司馬懿、阮瑀。徐庶原是劉備的軍師,幾次用兵打敗曹兵,曹操捉住瞭徐庶的母親,以假書信誘騙徐庶離開劉備而到自己身邊。  曹操對智囊團的的管理很有一套辦法,一是以才為重。曹操不僅看重自己手下的謀士,而且對他人手下的謀士也十分看重,以禮厚待。二是對提供良策者加官晉爵。三是辟為掾屬。此謀出於郭嘉。智囊團八十餘人,出宰州郡,入為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掾屬。智囊既為曹操掾屬,則有主仆之分,他們不知有國傢,但知有曹操。  曹操的智囊團在政治軍事決策中發揮瞭極為重要的作用。曹操不像袁紹那樣遇事沒有主張,任謀士們爭論不休,無所決斷;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與人商量,自己一人做主,而是既聽從謀士的高見,又善於決斷,充分發揮出智囊團的作用:  在政治上,智囊團提出迎獻帝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智囊團提出“修耕植、興屯田、儲軍資,深固根本,以成霸王之業”的經濟方略,曹操以此“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曹操初臨兗州,因言議殺名士邊讓,激起瞭陳宮、張邈之叛,險些使船翻瞭個底朝天。曹操吸取教訓,為司空、丞相後以崔琰、毛玠、何夔、徐奕、鮑勛、陳群等名士為東西曹掾,典選舉,所舉皆清正之士,網羅瞭大批名士為掾屬。名士累世為地方望族,振臂一呼,士民景從。曹操派出智囊名士出宰州郡,入為公卿,利用他們的聲望和才幹穩定紛亂的政治局勢。  在軍事方面,智囊團替曹操順應形勢制定戰略方針。官渡之戰之前,荀或與郭嘉定計,先南後北,對抗袁紹。避免瞭四面臨敵和陷入兩線作戰。官渡之戰以後,荀彧、郭嘉畫計,先掃河北而後南下。曹操經過瞭七年的征戰,平定瞭河朔,擊敗瞭烏丸,解除瞭南下的後顧之憂。赤壁戰後。智囊團為曹操避免兩線作戰而轉為防禦,挑動吳、蜀內訌,吳蜀交惡。在戰爭中,智囊團還使曹操多次避免瞭慘敗,甚至覆滅的危機。比如公元194年荀彧、程昱臨陣應付陳宮、張邈的突變事件,替曹操保住瞭兗州甄城、范縣、東阿三城。袁紹使人說操遷傢居鄴,袁曹連和,所謂“連和”不過是投靠的外交用語。程昱諫曹操豈可臨事而懼,為“韓、彭之事”,打消瞭曹操連和的念頭。公元200年荀或、荀攸、賈詡、以及陣前投歸曹操的謀士許攸等共獻奇策,贏得瞭袁曹戰略決戰的官渡大捷。此外,荀攸、郭嘉畫計引泗、沂水灌城滅呂佈的下邳之戰;賈詡離間馬超、韓遂的渭水之戰;劉嘩獻計滅張魯的漢中之戰等都顯示瞭智囊團的重大作用。相關閱讀推薦: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劉備是英雄的用意是什麼?三國歷史上曹操的特種部隊竟曾打得劉備丟盔棄甲解密:龐統為什麼無形中成曹操殺害馬騰的幫兇?揭秘:曹操爺孫三代為何喜歡不正經的有夫之婦?三國歷史上劉備既然深得民心為何還會敗於曹操?

“狗肉將軍”張宗昌幹的文化事:組建山東大學

  說起張宗昌,很多人都知道他有兩個大名鼎鼎的外號——“狗肉將軍”與“三不知將軍”。我們從他的簡歷中來看看他是如何得到這兩個綽號的。  張宗昌,生於1881年,死於1932年,字效坤,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赴東北謀生,一度淪為胡匪,後流落到海參崴。辛亥武昌起義後,投山東民軍都督胡瑛,隨至上海,任光復軍騎兵獨立團團長。1913年7月,投靠馮國璋,先後任江蘇陸軍軍官教育團監理、江蘇將軍公署副官長、總統府侍從武官長。後改任江蘇暫編第一師師長。率部進攻護法軍,任第二路總指揮。1920年兵敗,所部被解散。  1921年至奉天張作霖處先後任巡署高級顧問、憲兵營長、綏寧剿“匪”司令、綏寧鎮守使。1923年任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奉軍第二軍副軍長。二次直奉戰爭後,改任宣撫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初,任蘇皖魯剿匪司令。4月任山東軍務督辦。7月兼任山東省省長。1926年初,任直魯聯軍總司令。1927年6月,任第二方面軍團長。1928年8月,兵敗下野,一度亡命大連、日本。督魯3年,橫征暴斂,捐稅多達50餘種。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造成“青島慘案”;鎮壓濟南工人運動,殺害工運領導人魯伯峻、朱錫庚、史得金、宋伯行等。1932年由日本回國,潛居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很多人以為張宗昌被稱為“狗肉將軍”是因為他愛吃狗肉,其實並不準確。據其子張端說,張宗昌從來不吃狗肉,他嫌狗肉腥。那這個綽號是怎麼得來的呢?原來是從他嗜賭成癖而來的,因為其終日與骨牌為伍,而廣東話推牌九俗稱“吃狗肉”,故被人稱為“狗肉將軍”。“三不知將軍”則是因其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這“三不知”而來的。但是,張宗昌在山東主政期間,還是做過不少扶持文化、教育的事的,對當時的山東起到過一段的正面作用。 張宗昌  主持組建山東大學  並曾自任校長  張宗昌在濟南期間最重要的文化功績是主持合並組建瞭新的山東大學。當時,他有意聘請王壽彭出任山東教育廳長,整頓山東教育。但王壽彭也不是那麼好請的。張宗昌三次才將王壽彭請出山,接到濟南,聘其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  原山東大學堂(後曾先後改名山東高等學堂、山東高等學校)於1914年停辦。王壽彭任山東教育廳長後,首先在濟的六個專門學校的基礎上重新申辦“省立山東大學”,在濟南東郊籌備建校。與此同時,張宗昌和王壽彭在山東省范圍內大辦洋學。1926年,在張宗昌的命令下,山東6個公立專門學校合並,在濟南建省立山東大學,自此歷史上正式有瞭“山東大學”的名號。當年8月5日王壽彭到職視事,掛出校牌,9月5日舉行開學典禮,王壽彭在會上發表瞭“讀聖賢書、做聖賢事”的訓詞,“山大”即正式開課。   1926年省立山東大學校門  學校設文、法、工、農、醫5個學院,計有中國哲學、國文學、法律、政治經濟、商學、機械、機織、應用化學、采礦、農學、林學、蠶學、醫學13個系,並有附屬中學。校設評議會,院設教務會,系設教授會,定期研究教學、人事、經費等問題。大學部有教師320人,其中教授200人,除專業課外,並開設選修課,學生畢業授學士學位。而張宗昌對予山東大學的投入是很舍得的。山東教育廳當時每月撥給山大25000元,教職工的待遇是:校長月薪400元,系主任及教授月薪300元至360元,這在當時不是一個小的數目。  但是,好景不長,學校開學的第二年,王壽彭便因教學理念保守,被逼辭職。其後,張宗昌曾內定著名學者辜鴻銘為校長,以接替王壽彭。但辜鴻銘當時已是病情危急,不久即去世,未能到任。由張宗昌親自掛名校長。再過一年,到瞭1928年,國民北伐軍進抵山東,奉系軍閥敗逃。日本帝國主義借口保護僑民出兵濟南,制造瞭震驚中外“五、三”慘案。在動亂中,學校經費無著,隨即停辦。相關閱讀推薦:張宗昌下令燒毀孫中山遺體 點火前張學良飛馬阻止張宗昌趣事:曾認人當爹 死後因身高大買不到棺材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出版瞭歷史上印刷最好的《十三經》  除瞭寫詩和扶持教育,張宗昌還主持印刷出版過《十三經》,據看過張版《十三經》的印刷業人士說,那是歷史上印刷和裝幀最好的《十三經》。  據考證,其印刷出版《十三經》和當時名士楊度有關。20世紀20年代,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聘楊度為總參議,楊度與其感情甚洽。張宗昌曾向張作霖保楊度為教育總長,因楊宇霆反對而未實現。其時張宗昌在山東提倡復古,為朋友計,楊度力勸張宗昌要多做好事,並建議他重刻《十三經》。張有的是錢,一聽之下,立即照辦,指令找一部好版,限時完成。楊度代張宗昌寫瞭一篇序文,寫成後由張宗昌用薄紙蒙在原稿上,一筆一筆地摹寫,算“督辦親筆”,刻入書中。《欽定春秋左傳讀本》為張宗昌所出《十三經》中之一種。在開篇的《重印十三經序》中。此序最後署名即為“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督辦山東軍務兼省長張宗昌”。  序中都寫瞭些什麼呢?  “教科成編,而六經微,旁行為書,而國文廢。國勢不張,文化亦靡能自信,致今日廢經說,倡惟人是從良族悲也。反之者又蔑棄儒先傳註,糅雜外教,附會新異,張瞽說以便其私,則侮經之禍亦廢經等。今且無暇與廢經者辯,而亟欲存經,並無暇與侮經者辯,而亟欲為經存註。抱殘守缺無使散佚,於今日以待後學存中國耳。豈徒與陋儒時髦爭是非哉。宗昌蒞魯,飭各學校增課讀經,而講師寥落,尋常讀本坊間以艱於購覓,習尚變而舊籍湮毀棄,且更甚於秦火。失今不圖異日出嚴屋壁之藏容可冀乎。因檢圖書館所存前清定文誠公撫魯時校刊之十三經板,重付楮印,分發各校,俾師生講讀。有所遵循書中校正尚鮮脫誤,註解悉采通行,取便誦習。俾識途軌,至於經義閎深,傳註浩博,漢宋師法具存,清儒考證尤密,好學深思者任自為之,而非可恃此以自畫也。清季發捻初平,圖書半毀,當局者已汲汲於此,今之事變更亟於前。齊魯多儒,秦漢之際諸經賴之以傳。孔鮒付勝之流風尚有未沫之乎。蓋跋予望之矣。”   《十三經》張宗昌印本  此序言文采非常,且夾有時事之深思,對社會發展之遠慮,絕非一般人所能為。可能為楊度代筆之作。但此序非手寫上版,而是清以後線裝書最為常用的宋體字,故張宗昌摹寫之原貌無法得見。  從上面兩事來看,張宗昌在山東主政期間,還是做過幾件具有文化價值的事情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神秘的中國黃金部隊是如何組建的?

  導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黃金年產量僅為4.5噸,這個數字比1901年黃金產量4.51噸還小。此後長達20多年,黃金生產始終在低水平徘徊,平均年產量不足10噸,幅員遼闊的資源大國竟然是產金小國。這種狀況直接導致瞭我國僅靠出口物資創匯充實國庫的尷尬局面,遠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面對找金隊伍的短缺和種種條件的制約,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王震腦中出現:“讓部隊去找金子!”這不是他一時沖動說出來的。這個想法周總理找他抓黃金時就有,隻是那時正搞“文化大革命”,條件不成熟,現在他感到條件已經成熟瞭。他相信中國地質學傢的意見:中國不貧金;中國缺少的是專業化找金隊伍。  1979年1月,經王震、谷牧副總理同意,冶金工業部上報《關於整編基建工程兵地質支隊的報告》。中央軍委和國務院在非常時期做出非常決策。3月7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給國傢建委、冶金部、基建工程兵下達批示。為瞭加強黃金地質普查、勘探工作,迅速發展黃金生產,同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黃金指揮部。擴編、整編一批部隊專門勘探、生產黃金。由此,一支特殊部隊——中國黃金部隊誕生瞭。   世界上最大的狗頭金  狗頭金是一種產自脈礦或砂礦的自然塊金。這種自然塊金因形狀酷似狗的頭形,故名狗頭金。它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發現都會被當成寶貝存下來。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臺櫃裡的一塊形如“中國版圖”的狗頭金標本,重2155.8克,含金70%以上,有著極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這是武警黃金部隊的寶貝,輕易不拿出示人,也很少有人知道發現這塊狗頭金的幕後故事——  1988年夏天,一直在興安嶺搞黃金勘探的武警黃金第五支隊遇到瞭新的難題——隨軍來的傢屬子女工作沒法安置。采礦地點離城鎮太遠,加之周圍沒有企業,隨軍傢屬沒法工作。看到許多幹部職工的子女老大不小瞭卻沒有工作,傢庭生活因此陷入窘境,職工大隊大隊長程延寬心急火燎。他跟幾個傢屬子女聊天說:“你們不怕苦,我帶你們到山上淘金去。”沒有想到,他一說,幾個傢屬都高興地說:“我們不怕吃苦,你帶我們上山吧。”隊領導經過研究,同意程延寬的報告。就這樣,三十幾個傢屬和子女開進瞭小興安嶺腹地的團結溝。   這些傢屬們的工作區是一塊人跡罕至的地方,唯一的遺跡是附近5座鄂倫春人久遠的墳墓。現在鄂倫春人早已不在這裡建墳瞭。從墳的年代看,建這些墳的時間至少有100年,100年前他們為什麼會埋在這裡,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這裡曾經是一個淘金點,人死瞭就近埋在這裡。傢屬采金隊用幾頂淘汰下來的舊帳篷和七拼八湊的炊具,在這裡安營紮寨。相關閱讀推薦:解放軍中將:西方軍隊有些技術不如中國中國372潛艇嚴重事故 帶傷挫敗外軍高強度圍堵俄稱中俄不願結盟:中國不想被譴責 俄害怕中國巴基斯坦突然爆發大戰:中國表態或出兵!解讀:為什麼說中國人的生育能力改寫瞭歷史?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妓女的生活過得像女明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淘金是一項很重的體力勞動,每一個人都累得汗流滿面,可這些傢屬們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幹出個模樣來,讓部隊領導看看,我們也不是吃閑飯的。姚金花是部隊職工姚鮮的女兒,她當時剛滿22歲,也跟隊來到淘金點。在分配工作時,程延寬見她勤快,幹活利索,就安排她守著溜槽。那天快收工瞭,姚金花看到流水沖刷下的溜槽內有一塊沾滿泥沙的石頭,她想撿起來扔掉,掂在手裡卻發覺分量很重。細心的姚金花把它放到水裡洗瞭起來。這一洗不得瞭,手中的石頭竟變成瞭一塊熠熠生輝的金疙瘩。“金子,我發現狗頭金瞭!”姚金花興奮得喊瞭起來。在這裡發現瞭狗頭金,大傢的情緒一下子被鼓動起來,既然有一塊,就會有兩塊。那個夏天,姚金花和她的夥伴們一共采出瞭7塊狗頭金,最小的也在220克以上。沉寂多年的團結溝沸騰瞭。山裡的老鄉說,是他們感動瞭山神,才會得到這麼多的金子。上級聽說瞭,要把這塊黑龍江省最大的狗頭金拿到北京去,程延寬和姚金花他們二話沒說,把淘得的大大小小的金疙瘩全部獻瞭出來。  “石頭大校”掀開新篇章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地質調查所的羅傑·羅伯茨經過系統研究,斷定在內華達州中北部尤裡卡縣的塔斯卡羅拉山區,貯存有規模巨大的金礦床。1961年,大量的化學樣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公司的化驗室,緊跟著的鉆探驗證使公司的老總們眉飛色舞,第三鉆便打到瞭80英尺厚、品位達34克的厚大礦體。1965年,卡林型——一種金的顆粒小到幾微米浸染在碳酸類巖石中的具有較大遠景的新類型金礦床——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誕生瞭。隨著這個礦床的挖掘開采,美國迅速躋身世界產金大國行列。25年後,被譽為“石頭大校”的中國武警黃金部隊高級工程師王世忠經過艱難漫長的求證,在金龍山“點石成金”,卡林型金礦床給中國的黃金事業掀開瞭新的篇章。這個礦區位於陜西省鎮安縣米糧鎮東長溝村境內,位於秦嶺褶皺系。秦嶺有黃金,史書上不乏此類記載。秦嶺遍地的礦洞向人們昭示著這兒曾經的輝煌。20世紀80年代,黃金部隊領導者也將目光鎖定在這裡。   十四支隊大隊人馬開赴秦嶺。鉆井一口接一口地打,雖然也見金,但不像想的那樣多,看不到任何有大金礦的前兆。地質找礦就這樣變幻莫測,深不見底。如果運氣好,碰到好的礦區,可以使人一夜暴富,如果運氣差,打不著礦脈,也可以使人成為窮光蛋。因為打的每一尺都是用錢堆出來的。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國傢,項目成功率在5%左右。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我國地表面金礦地表礦體已經基本普查完畢,找礦難度越來越大。要在莽莽蒼蒼的群山峻嶺中找出幾十公分至幾米寬的肉眼看不見的金礦脈,無異於大海撈金。一天,王世忠在地質工程師孫書山那裡看到一個美國卡林型金礦樣品。他猛然想起這個礦樣他見過。20世紀60年代在鎮安礦區進行大會戰,當時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發現瞭秦嶺鎮安縣東南的丁傢山馬傢溝汞銻礦帶。但是由於信息不通,美國發現卡林型金礦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找汞銻礦,也忽略瞭對金礦樣品的化驗分析。卡林型金礦樣品給王世忠以新的啟示。他決定改變幾十年一貫制的地質找礦方法,進行逆向思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王世忠選擇瞭七裡峽4號異常點,確定瞭3條路線,多點組合取樣。幾個月過去瞭,預查組傳回捷報:該地區確有富礦,最高品位達27克/噸。王世忠坐不住瞭,親自帶領以老工程師為核心的檢查組趕赴礦區,與預查組共同佈置地表施工方案,結果發現瞭20米厚的礦化體。王世忠很興奮。他一直在思考:4個異常點同處一個礦帶,具有同樣的成礦條件。既然4號異常點如此誘人,那麼l號、2號、3號呢?經過勘探,果然,兩年後,1號、2號、3號異常點也發現瞭礦化體。“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四個異常點所處的兩座大山,不知在宇宙間沉睡瞭多少年,因為王世忠的執著、真誠感動瞭神靈,讓它露出瞭“金”面目,昔日無名的荒嶺也被命名為金龍山。  來自西部的特大喜訊  西秦嶺山脈和岷山山脈地質結構為高山深切割區。礦區地處秦嶺東西向構造帶、松潘——甘孜褶皺系和龍門山構造帶三個一級構造單元交匯的部位。區內巖漿活動頻繁,構成復雜的弧形構造,為礦物質的活化、富集提供良好的地質條件。這一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被國內外金礦專傢普遍看好,但長期未能實現找礦的重大突破。僅新中國成立後,就有五支地質隊伍在這裡找過金礦,但一無所獲。

二戰後中國曾組建駐日占領軍 打算獨占領日本?

  導讀:唯獨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參加國和抗日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傢—中國卻沒有派出一支軍隊踏上日本的領土。原因究竟何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日本的戰敗投降,美、英、蘇等主要戰勝國都分別派兵以不同方式登上瞭日本的領土。蘇聯占領瞭日本的北方四島,英國也以英聯邦的名義派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軍隊協助美國占領日本。而唯獨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參加國和抗日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傢—中國卻沒有派出一支軍隊踏上日本的領土。原因究竟何在?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公告》是反法西斯盟國處理戰敗國日本的綱領性文件。文件的第七條規定:“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占領。”第十二條則規定:“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占領軍隊當即撤退。”也就是說,到日本能夠成立一個讓世界不再感受到威脅的政府之前,同盟國將會各自派出本國軍隊一直留駐日本,對日本本土實施占領。那麼,作為主要參戰國的中國來說,派出軍隊參加對日占領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此,中國國民黨政府在戰後也的確曾經作出瞭駐日的安排,即將原來的榮譽二師整編為六十七師,以精通日語的儒將戴堅為師長,準備赴日。榮譽二師曾參加過印緬戰爭,又執行過赴越南受降任務,積累不少瞭與盟軍交往的經驗。全師裝備精良,官兵的整體素質較好,士兵的識字率很高,在接到駐日命令後,又開始為此進行調整。調整後的全師官兵平均身高達到1.7米以上,士兵的文化程度均達到小學畢業。並開展瞭包括日語在內的相關業務培訓,對連以上軍官,除進行執行占領日本任務的訓練外,還要求進行一般國際社交和集會的習俗、禮儀等訓練。同時,為與美軍合作執行任務,全師官兵一律使用美式裝備,其編制也是采用美式的編制。       所以在1946年5月初,國防部派員前往該師檢查出國前的準備工作時,獲得“確實是一支理想的出國部隊”的好評。國民黨當局於1946年5月27日,命戴堅與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中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等一行21人飛赴日本,與盟軍占領當局商洽關於駐紮地點等具體事宜。按照美軍指派,六十七師將劃規美第八軍管轄,駐地為日本的名古屋一帶。8月,六十七師自越南海防(該師自1945年9月,開赴海防接受日軍投降後一直駐紮在那裡)乘輪船經香港轉往上海,在此集結待命準備赴日。但就在整裝待發之際,六十七師卻突然被臨時投入到內戰戰場,繼而遭中國共產黨軍隊殲滅。於是,駐日一事便不瞭瞭之,再無下文。那麼真的是因為六十七師被殲滅,導致無兵可派,從而放棄瞭對日的占領嗎?答案是否定的,導致這一最終結果的原因錯綜復雜,遠非這麼簡單。六十七師被殲隻是一個表面原因,因為,當時國民黨掌控著一國之政府,即使在戰後初期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困難,再抽出一部分兵員另組一支部隊赴日,也並非難事。之所以放棄駐日,背後另有一番隱情。   首先,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看,蔣介石政府秉承瞭其一貫的“安內攘外”政策。終其在大陸統治的整個時期,始終未有改變。蔣本人及其主要幕僚張群、戴季陶在對日問題上觀點一致,始終對日采取妥協縱容,因此導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在蔣看來,共產黨才是他的最大威脅,是需要首先清除的對象。隻是後來日本侵略者得寸進尺,步步緊逼,蔣在“西安事變”遭禁錮的窘境下,才迫不得已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一致對外。但蔣在八年抗戰中依然未放棄反共政策,“皖南事變”就是一個證明。“安內攘外”導致蔣隻把註意力集中於國內的政權之爭,對外部事務毫無興趣。早在1943年11月23日晚,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談時,就已經口頭試探過中國政府的戰後對日占領問題。羅斯福向蔣介石提議戰後由中國來主導對日的占領問題,但遭到瞭蔣介石的婉拒。      蔣答復說,中國此時還沒有擔當這個重任的準備,並請由美國來主導,不過,在必要時中國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又說,此事需看將來形勢的發展再定。這番話,反映出蔣介石既不願意參與主導對日占領,又不敢得罪美國。對日作戰尚仰仗於美國,因此他並未把話說絕。但由此透露出一個信息:蔣介石對此事始終是持一種消極的態度。戰後,一直被蔣介石視為心腹大患的中國共產黨,不但沒有在抗日戰爭中被消滅、削弱,反而日益壯大起來。截止到1945年9月,中共已擁有127萬正規軍和268萬的民兵,黨員120多萬,解放區共19個,人口達一億二千萬人。面對這樣的局勢,隻有集中力量來對付共產黨才是其首要任務。  其次,再從外部的環境來看,當日本戰敗的時候,國際形勢已經發生瞭很大變化。誠然,羅斯福曾經講過上述那番話,但事出有因,因為當時他曾設想用中國來作為進攻日本的基地。1943年2月,羅斯福即宣佈“無意花費漫長的時間,在遼闊的的太平洋上逐島緩慢地攻擊”,他估計“如果從南方進軍,每個月隻能攻占一個島嶼,估計50年左右才能達到日本。”“中國大陸作為強大美國空軍的基地比海基更有效。”也就是說,美國還需要中國的大力支持,才能以最小的代價擊敗日本。這顯示出當時美國把對日作戰的難度估計得過高,既然離不開中國的協助,那麼就有必要對中國作出一些善意的回報。相關閱讀推薦:蘇軍進山海關如此虐待日本少女!日本女人的悲劇日軍在中國最後的屠殺:發生在日本投降一個月後日本井上皇後荒淫:與天皇打賭取勝後一再索要美男日本將從美國引進52輛水陸兩棲車:強化離島防衛那些一直誤以為是日本的東西 國人必須知道!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但隨著羅斯福在1945年4月突然辭世,副總統杜魯門的倉促上任,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易人,誠然,此時的美國對外政策會出現一些與其前任所不同的地方。但如果將日後中國未能主導對日占領的原因歸結於羅斯福的去世,並為此而深感惋惜的話,那就未免太書生氣瞭。作為一國元首,首先考慮的是其本國的國傢利益,即使是在眾人眼中對華頗為友好的羅斯福總統,在爭取蘇聯參戰的《雅爾塔協定》上,與蘇聯達成維持外蒙古現狀,大連商港國際化保障蘇聯優越權等出賣中國利益的交易。  事實上,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比原先的估計要順利得多,中國的作用也就相對降低瞭許多。而且,當時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所謂“主導對日占領事務”,也僅僅是一種口頭允諾,並非書面形式的條約、協定。在國際關系中,條約、協定尚且充滿變數的情況下,這種口頭承諾顯然不必去當真瞭。更重要的是,戰後美蘇利益沖突日益加深,在聯合抗擊德國、日本的合作道路上,出於共同利益的需要,美蘇尚能並肩作戰,發揚“國際主義精神”。一旦共同的敵人消失,美蘇之間的矛盾就難以再掩蓋下去。首先,表現在對德國的占領問題上,由於攻占德國時,蘇聯及美、英、法各自占領瞭柏林市及整個德國的不同地區。出於意識形態的相互對立及利益之爭,造成日後的德國分裂局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歐洲。  因此,繼任總統杜魯門說“我們希望把日本置於代表盟國的美國指揮官的控制之下,”“我決定,對日本的占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劃分占領區,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在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美國已經下決心單獨占領日本,此時,即使中國有心去主導對日事務,也已不再可能。1945年8月13日,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統帥,全權處理對日占領事務。8月30日—9月6日,46萬美軍以“盟軍”名義陸續進駐並單獨占領瞭日本。至此,大局已定。   這些因素導致蔣介石對派兵駐日一事愈加消極。很明顯,中國充其量隻是在美國統領下的一個協助美國去進行軍事占領的小角色,勢必受制於人,和英聯邦的新西蘭、印度、澳大利亞一樣,沒有實際的利益可得。蔣介石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在美國最初提出讓中國派出10個陸軍師及一定數量空軍(總計約在10萬人左右)的要求時,蔣雖立即應允,但將數量減少至3個陸軍師。繼而,美方又提議中國應至少派遣5萬人,蔣又以中國抗戰損失過大,後勤供給困難為由,繼續與美國討價還價,最終雙方達成隻派駐1個師的協議。這樣駐軍數量就由最初美方設想的10萬人減少到瞭1萬人。美方的考慮是:在不影響其獨占日本的前提下,讓中國盡可能多派軍隊以此減輕美軍的負擔。  二戰結束後,留駐在日本的數十萬美軍歸心似箭,然而,他們回國去與傢人團聚的願望 卻遲遲得不到滿足。於是,軍心開始浮動,1946年1月,駐太平洋美軍舉行瞭大規模集會,要求盡快回國。第二天,美國總統杜魯門不得不予以安撫,來穩定軍心。如果蔣介石派出較多數量的軍隊來替代美軍駐防,顯然會大大減輕美國政府所面臨的這種來自軍方的壓力。而中方的考慮則是:自抗戰結束以來,國內形勢愈加嚴峻,國、共兩軍的比例已由18.88∶1降為4.5∶1,國民黨軍隊人員數量上的優勢在不斷降低。既然要繼續剿共,以蔣介石以往的經驗,沒有絕對數量上的優勢是很難實現他的既定目標的。面對此種形勢,委實讓蔣介石不願再多派軍隊去參加這麼一個僅具象征意義的占領行動。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於是,當六十七師遭殲滅之後,蔣介石便以內戰吃緊無力派兵為由,以博得美方的理解與同情。後來的事實也表明,國民黨在內戰中的接連失敗,導致美國對蔣介石日漸失去信心,不再指望國民黨政府在駐日問題,以及充當美國亞洲代理人的問題上能有什麼作為。這樣,雙方就漸漸達成瞭一種默契,彼此心照不宣。直至1946年11月5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向美國提出終止執行派遣駐日占領軍計劃,至此,中國派兵駐日一事終成泡影。  此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即“文化”的因素。眾所周知,中國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隻有在元代曾經發起過大規模對外侵略戰爭,除此之外,一直安於固土守疆,缺乏開拓意識。這種民族“固疾”也是導致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的一個重要原因。抗戰結束後不久,蔣介石在廣播演說中既已宣告“吾人應以寬大為懷,勿以戰勝者自居”。也就是說,讓日本人自己去決定日本的未來,中國國民黨政府無意去進行幹預。隻是在美國的再三要求下,蔣介石不得不象征性地派出一個師準備參與其中,實際上僅僅是出於給美國人一個面子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統一的、自強的中國才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一個貧弱的國傢沒有外交,“利己原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不變法則,靠誰終究不如靠自己,這個世界相信的是“實力”;一個分裂的國傢隻能勾起他國的“窺竊”之欲,給自身帶來災患。中國軍隊沒能踏上日本領土,一雪民族之恥,固然遺憾。但更重要的是:以此為鑒,走好今後的路,才是回顧這件往事的意義所在。

歷史上的今天9月27日 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

  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  在100年前的今天,1913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廿七),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  舊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手擬定中華革命黨入黨誓約,以“發起重新黨幟”。規定:凡欲加入中華革命黨者,無論其在黨的歷史及資格如何深久,皆須重寫誓約,加按指模,以示堅決。這天,王統、黃元秀、朱卓文、陸惠生、馬素首立誓約,成為中華革命黨第一批黨員。(www.Lssdjt.com)誓約全文如下:  立誓人某某,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痛苦,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務達民權民生兩主義,並創制五權憲法,使政治修明,民生樂利,借國基於鞏固,維世界之和平,特誠謹矢誓如左:  一、實行宗旨;二、服從命令;三、盡忠職務;四、嚴守秘密:五、誓共生死。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  中華民國省縣(捺指模)  中華民國年月日  孫中山指出,“附從孫先生”及每人加按指模,本意想借此加強黨的集中統一,純潔黨的組織。他說:“立誓約,訂新章,一切皆有鑒於前車,而統一事權、服從命令為主要。”中華革命黨的這種幫會色彩,使許多人難以接受。一些老同盟會員指出,以黨魁統一事權,近於專制。 中華革命黨頒發的黨證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1540年9月27日羅馬教皇正式批準耶穌會  在473年前的今天,1540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廿七),羅馬教皇正式批準耶穌會。  耶穌會(拉丁原名SocietasJesus,S.J.),為天主教的主要修會之一,又稱耶穌連隊,1535年8月15日由西班牙羅耀拉的依納爵為因應當時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成立,獲得羅馬教廷教宗的許可。  16世紀,由德國發生的宗教改革運動蔓延到瑞士、英、法、荷蘭等國。天主教會為瞭抵制新教,於1534年組織瞭耶穌會。西班牙貴族伊格納蒂·羅問拉是耶穌會的創立者,他曾在薩拉曼加大學和巴黎大學研究瞭多年神學,他的《精神鍛煉》一書闡述瞭耶穌會組織綱領原則。耶穌會以總會為最高權力機關,下設咨議會,實際權力集中於總管羅耀拉手中。  1540年9月27日,耶穌會經羅馬教皇正式批準。耶穌會教士四出傳教,他們居世俗生活中心,按天主教會利益和耶穌會指令來影響社會生活。耶穌會始終與教庭密切聯系,在天主教反對新教中起瞭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耶穌會重視海外的播道活動,客觀上為西方科技的傳播作瞭些有益的貢獻。 羅馬教皇正式批準耶穌會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1858年9月27日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  在155年前的今天,1858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廿一),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  1858年9月27日(清咸豐五年八月十七日),廣東天地去陳開、李文茂等攻克瞭廣西潯州府(今桂平),改潯州為秀州,府城為秀京,國號“大成”,年號洪德。陳開稱平潯王,封李文茂為平靖王,梁培友為平東王,梁大昌為定北王。  1858年李文茂攻桂林沒有得手,退往黔桂邊境,死於懷遠山中。  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陳開被執行死刑,餘部繼續鬥爭,1864年失敗。 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1940年9月27日日本加入軸心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在73年前的今天,1940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廿六),日本加入軸心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簽訂瞭10年軍事經濟合作條約,建立柏林、羅馬、東京鈾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日本為此中斷瞭同德國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並向德國提出抗議。但出於共同的利益,1940年德日在東京恢復瞭談判,並且意大利也加盟其中。  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條約規定:日本承認德國與意大利在建立歐洲“新秩序”事業中的領導權,德國與意大利則承認日本在建立東亞“新秩序”事業中的領導權。三國保證,當締約國與其他國傢發生戰爭時,彼此以政治、經濟、軍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這一侵略性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正式結盟。蘇德矛盾重新突現出來,英美同德意日的矛盾也日趨激化。  這一條約的簽訂,也加速瞭蘇聯和英美聯合反對軸心國的進程。  條約簽訂的同時,日本侵入瞭法屬的印度支那。法國駐越南部隊雖然傷亡慘重,卻仍頑強抵抗。觀察者說,日本人的屍體高高地堆在公路沿線上,因為時間所迫,日軍隻好割下死者的手以留後來辨認。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1955年9月27日十大元帥授勛  1955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十二),十大元帥授勛。  軍銜制作為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為世界各國軍隊所廣泛采用,我國正式實行軍銜制是在1955年。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官軍銜設4等14級,即元帥2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將官4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4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1955年9月27日,由國傢主席毛澤東主持的授元帥軍銜和勛章的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一天,國務院隆重舉行授予將官軍銜的典禮儀式,周恩來總理發佈命令,授予粟裕等10人大將軍銜。  軍銜制度是人類軍事歷史的必然產物,它產生於15世紀的歐洲。戰爭規模的擴大,指揮機構中總參謀部的出現,軍、師、旅、團、營等建制的形成,使得與其規模相對應的元帥、將、校、尉等軍銜等級應運而生。軍銜制打破瞭按出身門第封官晉爵的世襲舊軍制,而以戰功評價報酬和地位,因此廣泛吸引瞭自由農民、平民等各階層的人士。在與封建騎士軍隊的戰爭中,軍銜制軍隊以強大的生命力將對手淘汰出瞭戰爭舞臺。本世紀初中國引進瞭軍銜制。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曾妄圖以洋人的軍事制度挽救自己即將滅亡的命運。此後,中國各式舊軍隊都曾采用軍銜制,但是,究其根本,隻是封建等級制的翻版而已,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舊軍隊的封建屬性。1955年9月,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自己的人民子弟兵實行軍銜制,對我國的軍隊建設起瞭積極的作用。到1965年,10年間全軍共授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1360名,將官以上軍銜共計1614名。十年動亂開始以後,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幻,軍銜制度受到不公正的評價而被取消。1988年10月,佩戴軍銜標志的人民解放軍官兵又出現在中國街頭,廢止瞭23年的軍銜制度在中國軍隊得以恢復。 毛澤東向朱德元帥授勛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簡歷  朱德,四川儀隴人,生於1886年,1922年在德國留學期間加入中共。他是八一南昌起義領導者之一,在井岡山任紅四軍軍長。先後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紅軍總司令、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彭德懷,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共,[Lssdjt.com]同年7月發動平江起義,此後曾任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他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林彪,湖北黃岡人,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接任紅四軍軍長,次年又任紅一軍團軍團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時指揮瞭平型關戰役,任東北野戰軍(四野)司令員指揮瞭遼沈、平津戰役。  劉伯承,四川關縣人,1926年加入中共後歷任紅軍參謀長、一二九師師長、中原野戰軍(二野)司令員。(歷史上的今天LiShiJinTian.com)  賀龍,湖南桑植人,生於1896年,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共。他歷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一二O師師長、晉綏野戰軍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陳毅,生於1901年,四川樂至人。1923年加入中共,南昌起義後與朱、毛組建紅四軍。後歷任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新四軍代軍長、華東野戰軍(三野)司令員兼政委。  羅榮桓,湖南衡山人,生於1902年。1927年加入中共。歷任紅四軍政委、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四野政委。  徐向前,1901年生於山西五臺。1927年加入中共後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一二九師副師長、華北軍區副司令員等。  聶榮臻,1899年生,四川江津人。1923年加入中共,曾任黃埔軍校教官、紅一軍團政委、一一五師師長兼政委、華北軍區司令員。  葉劍英,廣東梅縣人,1897年生,1927年加入中共,曾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參謀長、解放軍總部參謀長等職。分頁:5/7頁  上一頁34567下一頁  1996年9月27日中英達成香港交接儀式協議  1996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十五),中英達成香港交接儀式協議。  1996年9月27日,英國和中國正式簽署關於在香港回歸中國時聯合舉行交接儀式的協議。  英國外交大臣裡夫金德說,根據這項協議,1997年6月30日午夜將在香港會展中心新翼舉行“莊嚴隆重”的交接儀式,屆時將有4000人參加,其中包括來自英國、中國、香港地區以及其他國傢和國際組織的貴賓和外交官。在交接儀式上,將降下英國國旗和香港旗,升起中國國旗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旗子。香港警察將負責交接儀式的安全工作。港英當局對這項協議表示歡迎。港府一位發言人說:“交接儀式是一個歷史性事件,舉世矚目。交接儀式將是一個向世界展示香港和‘一國兩制’這個概念的大好時機。”分頁:6/7頁  上一頁4567下一頁  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攻克阿富汗首都喀佈爾  1996年9月27日(農歷八月十五),塔利班攻克阿富汗首都喀佈爾。  1996年9月27日晨,被阿富汗學生武裝塔利班圍攻長達11個月之久的喀佈爾終被攻克。塔利班入住喀佈爾後,一方面急速建立自己的政治機構,成立瞭一個由莫爾韋-拉巴尼為首的六人委員會,正式接管首都各個政府部門,對首都實施伊斯蘭法管理;另一方面在軍事上不給對手以喘息機會,繼續馬不停蹄地追剿拉巴尼和馬蘇德領導的政府軍,並把其逼到潘傑希爾谷地。  喀佈爾易主,阿富汗局勢急轉直下,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並成為近一時期國際輿論關註和議論的焦點。  “亂世英雄”塔利班  塔利班在1994年以前還鮮為人知。可是那年下半年以來,這支學生軍迅速崛起,形成一個擁有4萬武裝、10多架戰鬥機和200多輛坦克的政治武裝集團。目前它已占據全國31個省中的18個省,約占70%的國土面積。塔利班的崛起充滿傳奇色彩,但回顧阿富汗16年的戰亂特別是近4年來的內戰事實,就明白它並非從天而降,而是阿富汗內戰的產物。  侵阿蘇軍的撤退和抗蘇武裝於1992年春奪取政權後,數百萬阿富汗難民渴望重返傢園,享受久盼的和平安寧生活。可是各派武裝組織各自占地為王,為爭權奪利大打內戰,造成比抗蘇鬥爭時更大的損失。廣大難民仍然是有國不能回,有傢不敢歸。特別是青年人看到前途渺茫,對那些堅持打內戰的大小武裝頭目強烈不滿。1994年7月,駐紮在坎大哈市的伊斯蘭黨希克馬蒂亞派的一名地區司令帶領一夥兵痞私闖民宅,搶劫財物並強奸婦女,激起瞭廣大市民的異常憤怒。35歲的毛拉維-穆罕默德-奧馬爾是當地一名教士,曾在抗蘇鬥爭中英勇作戰,4次受傷,在群眾中頗有威信。他站出來帶領一批伊斯蘭學生全部消滅瞭那夥擾民官兵,使民心大快。可是伊斯蘭黨不但不以此為鑒,相反還要抓人償命。奧馬爾等人被迫轉移到巴基斯坦後,立即與阿富汗難民中的伊斯蘭學生相結合,並於同年10月在巴阿邊界城市基達成立瞭塔利班,奧馬爾當選為最高委員會主席。適逢11月初,巴基斯坦一支開往中亞的外貿軍隊在阿富汗境內坎大哈市被伊斯蘭黨的武裝扣押,塔利班便趁機打回國內,經過幾番戰鬥,不但解救車隊,而且擴大瞭隊伍,占領瞭整個坎大哈市。接著,塔利班一鼓作氣攻占瞭伊斯蘭黨控制的東南部12個省,兵臨喀佈爾。 塔利班戰士在喀佈爾街頭巡邏  局勢變得錯綜復雜  塔利班這次取得重大勝利有天時、地利和人和各種因素,但其政權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塔利班具有濃厚的原教旨主義思想,攻占喀佈爾後,它即宣佈全面實施伊斯蘭法,婦女必須著宗教服裝和蒙面,男子必須留胡須;關閉所有影院和電視臺;偷竊者斷肢,通奸者亂石砸死等,對違反法律者將予以嚴懲。據說,在該伊斯蘭法宣佈當天就有兩名婦女因著裝不符合要求而遭到懲罰。特別是塔利班學生軍攻占喀佈爾後,抓住瞭在聯合國駐阿辦事處避難的前總統納吉佈拉,對其施以絞刑並暴屍街頭示眾。這些過激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受到支持拉巴尼政府的俄羅斯的反對。伊朗政府認為塔利班攻占喀佈爾,無助於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但巴基斯坦和美國從其自身的戰略利益和經濟利益出發,都支持塔利班掌權。  擺在塔利班政權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從軍事上看,雖然塔利班已將拉巴尼和馬蘇德領導的政府軍逼至潘傑希爾谷地,但誰都知道,該谷地是難攻易守的戰略要地,當初蘇軍傾其全力,狂轟濫炸10年也未拿下,塔利班要想在此消滅政府軍看來極其不易。分頁:7/7頁  上一頁56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