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經歷

人生說說心情短語堅強,人生經歷感悟經典說說|經典語錄大全

人生說說心情短語堅強,人生經歷感悟經典說說 1、生活不能等待別人安排自己,為自己奮鬥和掙紮,無論結果是喜樂還是悲傷,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令人感到安慰。 2、生活可能不如您想像的那麼好,但是它不會像您想像的那樣糟糕。我覺得人們的脆弱和力量超出瞭他們的想象。有時候,我可能是如此脆弱,以至於我哭瞭起來。有時,我發現自己用牙齒走瞭很長一段路。 人生說說心情短語堅強 3、不管水有多渾濁,隻要沉淀瞭很長時間,它仍然會非常清澈。隻要工作足夠努力,沉悶的人就可以改寫自己的命運。 4、生活中怎麼會有這麼多觀眾,因為我經常在戲劇中走得太遠。實際上,這個社會沒有您的時間。一切都可以說是再見,再也見不到。坦白說,沒什麼大不瞭的。

經歷隻有自己懂的句子,人生經歷感悟經典說說|心情語錄大全

經歷隻有自己懂的句子,人生經歷感悟經典說說 1、從前,喝酒和唱歌被稱為年級。現在是一個低調的人,努力工作來賺錢,並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傢人,這是可靠的。無論您混合瞭多少,有多富有,並且做與您的年齡相稱的事情,這就是責任! 2、如果您決心做一件事,那就不要問自己和其他人是否值得。您隻能樂意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也可以視其為理所當然。 經歷隻有自己懂的句子 3、我們一直喜歡利用自然的方式來改變人生的棘手道路,但很少承認,現實的本性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而是兩隻手無所作為。 4、大多數錯誤是因為不堅持不懈,不努力,不守規矩,然後向自己施以催眠,認為一切都是命運。

勵志名言大全|經典語錄大全

1. 隻有經歷過地獄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2. 一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瞭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 3. 隻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隻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經歷五朝身居高位的馬文升:為何不被黨爭影響?

  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負圖,號約齋、三峰居士,晚年更號友松道人、三峰居士,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進士。授禦史,歷按山西、湖廣,遷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禦史,入為兵部右侍郎,歷遼東巡撫、右都禦史、總督漕運,弘治初任兵部尚書,十五年任吏部尚書,位居一品。去世後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號端肅。一生成績顯著,先後輔助代宗朱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宋朱祐樘、武宋朱厚照,故後人有“五朝元老馬文升”之稱。  雖說,“數朝元老”現象在當代看來,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但像馬文升身處中國封建帝制時期,要做到“五朝元老”頗為不易。因為,傢天下的年代,帝王無疑是九五之尊,擁有對所有大臣子民的生殺大權,榮華富貴可以一念間,丟官砍頭也能夠片刻時。  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政治環境下,馬文升成為“五朝元老”肯定有其內在奧秘,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故今天筆者想就這個問題做些粗淺分析,談點自己的看法。  其一,馬文升有才。  馬文升自幼聰明好學,為父兄及鄉鄰所稱道。他在正統十二年(1447)中舉人。景泰二年(1451)登進士第。在任浙江道監察禦史時,馬文升勤力自勉,為領臺事王文、王翱所禮遇和器重。後來也是憑借才華與能力,步步高升,穩居高位。我們很難想象,若他無能焉會受到多位帝王欣賞?   馬文升一生著作有《端肅奏議》、《西征石城記》、《撫安東夷記》、《鎮克哈密國王記》和《約齋集》等數十卷流傳於世。他“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聲詩無媟嫚語,皆自忠愛中流出。海內之士,得其篇章者樂誦之”。可見其才過人。  尤其是在他的詞作中,既有表現其個人高尚氣節的內容,如《題壁》:“一枕清風枉自得,半瓢野菜不須求;看來世態渾無味,笑傲雪山天際頭”。也有表達其要向海瑞學習高風亮節的情懷,如《留題察院》:“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春天一柱香,描得海公清廉府,不將山水帶還鄉”。還有表示其遠大志向和高尚品格的篇章,《送子會試中》寫到:“分守岷州便道歸,沿裝送兒赴春闈,車馬到處須防險,爵祿隨天每慎微;直道遜詞真口訣,權門利路是危機,傳傢數世唯清儉,富貴休忘著佈衣。”很值得我們敬佩。  其二,馬文升有為。  馬文升一生盡管坎坷,但大多時刻都是深受帝王器重的。  如成化年間,馬文升在遼東任職時,因戰功受到宦官汪直的妒恨,受到汪直的誣告,遂被憲宗捕下“詔獄”,又被謫戍重慶衛。二十年,汪直敗,才再度起用巡撫遼東,極受當地各民族人民的愛戴。  再如弘治十八年,馬文升主持吏部考查朝中官員,他采取果斷措施,淘汰不稱職的官員2000餘名。由此觸動瞭太監們的利益,正德二年(1507)權閹劉瑾亂政,因馬文升年事巳高,隻得連續上瞭二十一道奏章,辭官回鄉。誰知三年後,太監劉瑾誣告他在吏部任上“朋黨”,將馬文升予以除名,其傢小皆遭誅連。次年(正德五年,即1510年)六月八日,馬文升含憤逝世,時年85歲。直到劉瑾伏誅,馬文升之冤才得以昭雪,被追贈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謚:“端肅”。嘉靖初年,又加馬文升為左柱國、太師。  在中國古代,正直為官、執政為民者,不少人落得淒慘下場,但他們大多都像馬文升一樣被後人所緬懷所牢記,大多被後來政府所平反所贊譽。隻是這些榮譽來得太晚瞭些。  其三,馬文升有德。  何謂德?有不同看法和解讀,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以為從政者能夠為民做主、替民辦事,就是最大的德。下面就說說馬文升是如何為官一任造福百姓而深得歡迎的。  馬文升剛出仕不久,就先後到山西和湖廣任職。所到之處,翦暴除奸,震動甚大,素有“神君”之稱。英宗天順七年(1463),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當他離開福建時,當地百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馬使留來天有眼,馮公不去地無皮”,以表示對他的贊揚和懷念。  馬文升在陜西任職數年,苦心經營,不僅災年建議朝廷賑濟百姓,減少群眾痛苦,還平日親力親為,秉公執政,實現瞭西北地區的安定。成化十一年(1475)春,馬文升為提督甘、涼、寧夏三鎮軍務。十四年(1478)又進為左侍郎。十九年(1483)再進為左副都禦史。這期間遼東多事,馬文升先後三次受朝廷派遣巡撫遼東,整飭遼東軍務,安撫瞭遼東一帶的女真等少數民族部落。他修城堡,練兵士,利兵甲。特別註意撫恤軍民,整肅軍紀,從而使百姓安居樂業。  到瞭弘治初年,針對賦稅徭役日益繁重,百姓痛苦不堪的情況,馬文升當面勸諫孝宗,並要求孝宗下旨,嚴令各部節省開支,不得向老百姓隨意索稅,立即停止修建各王府,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孝宗予以采納,受到百姓的擁護。  其四,馬文升有功。  提及馬文升的功勞,可以枚舉很多。上述我們在探討其作為時,已經點到不少。下面我們重點探討他在軍事作為。  成化元年(1465),馬文升為南京大理寺卿後,南征北戰,先後平定平涼、固原滿四叛亂和蒙古族叛亂,平定瞭西北一帶與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聲名大震。  弘治十四年(1501),馬文升任吏部尚書,他於屯田、馬政、邊備、守禦等多有建策。  成化時,土魯番部強大,據有哈密。明廷曾設法幹預,沒有結果。後來馬文升於弘治八年(1495),調罕東等部兵,夜襲哈密城。土魯番守將棄城而去,明軍進入哈密。自明初以來,這是官軍第一次深入其地。這也是馬文升任兵部尚書以來,處置的最重大邊事。  其五,馬文升有智。  據史料稱,馬文升“長於應變”。在筆者理解,此評價的涵義當有兩層,一是說他處事能力強,可以隨機應變,可以臨危不懼,運籌帷幄;二是指他為人機敏,辦事靈活。在許多時候,第二層涵義的意義更為重要、更為關鍵。試想,若馬文升沒這般能力的話,是不可能成為“五朝元老”的。  一般說,帝王喜歡的人器重的人不外乎兩類,或能幹,可以輔政做大事者;或能說,深得君心上意者。古代如此,現代也大多如此。會做事者可出政績,沒有領導不需要。會做人者可得親信,沒有上級不喜歡。就這個層面講,若是為人與處世俱佳者,自然是“數朝元老”的理想人選瞭。  粗淺分析就到此,但願沒有生拉硬扯之嫌。相關閱讀推薦:明朝第一文臣的成功秘訣:宋濂誠信借書皆歸還大腳馬皇後傳奇:明朝第一賢後是如何煉成的?曾銑打嚴嵩:歷史上一個明朝男人的鐵血承諾明朝歷史上張經是誰?為何大敗倭寇還要被砍頭?明朝史上喝人頭酒吃倭寇心的千古奇男子胡宗憲

三國時蜀漢大將王平:征戰三十年經歷上百場戰役

  導讀:在四川盆地東部的華鎣山脈西麓,有一個古稱宕渠今名渠縣的地方,渠江匯集巴河、州河等無數支流穿越縣境而過,因名渠縣。在縣城西北方向上有一個古鄉鎮,名叫和樂,其名包含有既和且樂的寓意,意味深長。鄉境內山巒起伏、江水環繞、景致獨特。在其西南面,有一個地勢雄奇的小山溝名叫將軍溝。溝四周山脈綿亙、林木蔥鬱、雲煙繚繞,總是披著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條溝原名王傢溝,改稱將軍溝已經上千年歷史瞭,其千百年來不變的溝名就是為瞭記住–曾經從溝內走出瞭一位驚天動地的蜀漢大將軍王平。  走進這條神秘的將軍溝,一眼望去,溝後不遠處的王關山如一條玉帶般連綿起伏,並排整齊的松柏好似武將戰袍上的飄帶,從山頂向兩側延伸。溝正中有一個奇特的小山包名叫將軍帽山,其形狀極似古代武將作戰時頭戴的纓帽,十分傳神逼真。此山原名叫王傢山,據多方考證,王平就是在此山前農傢小院出生長大,然後出征馳騁疆場一舉成名的。王平成為大將軍後,老傢的人們習慣叫此山丘為將軍帽山而不叫王傢山瞭。  王平是三國歷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蜀漢興起過程中浴血疆場,立下汗馬功勞。後又受命於危難之中,據守蜀漢最重要的北方要鎮漢中,被封鎮北大將軍,是三國時代特別是蜀漢後期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著名軍事將領。為事實上諸葛亮去世後的蜀漢北拒曹魏的第一軍事接班人,蜀漢政權後期的北方柱石。   由於三國蜀漢是一個較短命的王朝,在史書《三國志》和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裡,出現在衰落後期的王平等人物遠沒有先期出現的劉關張和諸葛亮等人物那樣濃墨重彩、讓人記憶,以致同樣的政治軍事人物,給後世人的映像和聯想都各不相同。在其出生地的許多傳奇故事也不被很多外人所知曉。  多年來,關於王平的準確出生地,史學界一直在研究和尋找。王平的出生地在今四川渠縣境內沒錯,史書《三國志》也曾確切記載王平為古巴西郡宕渠人。而具體在現在渠縣哪個地方,卻沒有很多人瞭解和在意。民國版《渠縣志》載:“蜀漢王平故裡–縣北五裡許,王關山下”,也不具體準確。近年來,通過相關部門、各方有識之士的多方尋找、考證和核實,四川渠縣和樂鄉將軍溝將軍帽山腳為王平準確出生地是沒有多大懸念的。   王平,出生於東漢獻帝初平年間,約公元190年前後。公元248年在蜀漢北方漢中去世,享年約五十八歲。後主賜其歸葬於南充。如今,王平墓位於南充市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下北塔公園。信奉“青山處處埋忠骨”的王平,其墓地沒有在其出生地故鄉渠縣。  走近王平故裡將軍帽山腳,尋找王平舊居的足跡。由於近兩千年的人世滄桑、鬥轉星移,古宕渠及王關山一帶在歷史上又多次遭受大的瘟疫和兵匪剿滅,將軍溝數次變得荒無人煙,後又逐漸移居他姓人氏。將軍帽山下王平將軍的老房和祠堂已毀,隻剩下一些殘存的老房基石。將軍帽山背後及一周是更高大巍峨的大通濟山、王關山、范傢山等大小不等的山脈。山山相連、氣勢非凡,恰似虎踞龍盤。一襲山地下面是小丘帶壩,再前面是玉帶般婉轉流淌的渠江支流流江河。山的巍峨雄奇,水的神秘幽深,加上數千年來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這裡被當地人稱為藏龍臥虎的好地方,甚至被許多風水先生津津樂道。有民間傳說,如果誰能找準其中這塊真地,其後世就要大發大旺、出大人物。依王平的功績和地位,本該樹碑立闕。但王平過世時,處於三國後期,不再允許修闕立碑瞭。後來,當地人曾在將軍帽山下修有王平祠,現也被毀。由於地勢好,隋唐以後在將軍溝東西兩邊還對應建有的佛教廟宇白馬寺、鳳凰寺等寺廟,“破舊立新”的年代風燭殘年的寺廟也被毀壞;溝兩側還有古石巖洞東陽洞和西陽洞,均為天然石洞,有多少年歷史無法知曉。據傳,王平的童年時代是在這一帶度過的,東陽洞、西陽洞是王平多次遊玩探險的地方。洞內還有許多人類留下的足跡,有古代雕塑、石刻和石器,有古文字記載等,都神秘莫測。關於這塊風水寶地,當地民間有“帝王之氣”一說,其中有一句婦孺皆知的順口溜是,“東陽對西陽,白馬對鳳凰,誰能識得透,子孫出帝王”。相關閱讀推薦:如何評價三國時期薑維這個人?蜀漢最後名將三國謎案:劉備為何安排張飛去耒陽調查龐統三國妙策!龐統為何能說服劉備攻取劉璋的西川三國裡五位神童的悲慘命運:神童真是不易啊!三國史上諸葛亮與曹操的軍事實力對比為何落敗?三國歷史上諸葛亮為何會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王平艱辛的成長之路  王平是一位“出生奇特、少年坎坷”的傳奇人物。《三國志·王平列傳》這樣記載: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養外傢何氏,後復姓王。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從曹公征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出生於東漢已經衰亡走下坡路的時代,出生時其傢境貧寒。少年王平生活充滿艱辛,從小就為衣食所困,隻能自力更生,沒能上過一天學。但他雖經歷瞭許多艱難困苦,卻胸懷有大志。  據考證,王平的父母兩支人都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人,居住在古巴西郡宕渠縣一帶賨人的後代,其父姓王傢和母姓何傢相鄰不遠。賨人是古代“南蠻”古巴人的一支,又稱“板楯蠻”,世代以狩獵和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據傳說,王平一出世便身帶靈異色彩。王平出生於東漢獻帝初平初年陰歷五月上旬的一天正午。其母王何氏又名何二姑子臨產那天,晴朗的天空頃刻間雷電交加、暴雨如柱。到瞭正午時刻,突然震耳欲聾的一聲滾地雷聲在王傢屋前驚響,大門前側並排的兩棵高大的白果樹被雷電擊中,兩樹腰上均被雷電燙傷還留下碗口大的兩塊印記。這兩棵白果樹當時已有數百年歷史瞭,樹高數丈,樹冠高大威聳如華蓋,相鄰都覺十分奇異。伴隨這聲驚雷其母一下臨盆分娩,嬰兒王平呱呱落地。驚雷中王傢喜得貴子,王傢和鄰裡都驚奇,也不知是禍是福。為瞭祈求保一傢平安,父母為其取名王平。   可是,王平出生後不久,平父王廬便得下瞭重病。王傢盡力采草藥、請草藥郎中醫治,甚至還賣掉瞭王傢祖上傳下來耐以生存的幾畝林地、幾挑薄田和一些簡單的傢業,也請瞭巫師道士等畫符作法,均不見明顯效果。王傢傢道愈顯艱難,終於在王平五歲時,其父親去世瞭。王平隨母親在王傢山老屋居住瞭一段時間,但缺少生活依靠又缺當傢人的孤兒寡母飽受白眼和欺凌。同時,古王傢山一帶林木參天,獸蛇出沒,常有威脅,生活異常艱難。王平六歲那年,其外祖父何蜀太被迫將其母子接回娘傢。為瞭使王平再免遭外姓欺負,改隨母姓叫何平。  王平的外祖父何蜀太本是當地有名的獵戶,擅長弓射,還會石匠手藝。雖識不瞭幾個字,在賨人部族也不是大姓傢族,但為人和善,一生奉行要交給後人一門技藝謀生的理念,在宕渠邑侯賨王部族中還能勉強維持生計,對王平有一定影響。何蜀太先後共育有三子兩女,王平生母何二姑子在女兒中排行第二。長子何工、三子何叢均隨父從事獵耕主業,兼有石匠手藝謀生,一生較平淡,隻能是勉強維持生計而已,唯有次子何展對外甥王平影響較大。何展從小拜當地有名的鐵匠柳魯龍為師學習瞭鐵匠手藝,一年四季走鄉串戶為賨民部族人鍛打和修理獵耕和石工用具等。鐵匠柳魯龍和賨族知名的馱馬道人吳魁是結拜兄弟。由於古蜀道崎嶇難行,道人吳魁長期愛牽一匹騾馬馱包袱傳道而成其名。其從小走南闖北練就瞭一身硬武功,很有本事,據說還操練過漢靈帝禦前衛士,因忠於漢室卻被宦官排擠得不到重用,被迫回鄉傳道,遠近都較聞名。通過師傅柳鐵匠引薦,吳魁也傳授瞭些武功給何展用於防身。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東漢末年是一個亂世,皇朝傾頹,梟雄當道,軍事割據成風。雖然地處巴蜀的古益州交通閉塞,但常是疫病肆虐、匪盜出沒、民難安寧。中國古代南方古賨人以山林為主要居所,主要靠狩獵為生,驍勇善戰是古賨民族的天生秉性。古賨人曾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沖鋒陷陣走在最前頭,破敵立功,史載“歌舞以凌殷人”,名震一時。在亂世中練就一身武藝是賨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崇武尚義更成為瞭賨人一種風俗。  王平從小就對薑太公輔佐周王朝、楚漢項羽劉邦相爭等英雄故事入迷,很敬佩英雄。雖出生坎坷,但從小立志,一定要幹一番大事業,為傢族爭氣。是被眾人驚嘆的“吃苦耐勞、藏志於心”的少年奇人。他隨母回外祖父傢改名何平後,母親沒有改嫁,含辛茹苦,一心撫養何平成人。在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裡,人人都難自保,其母子在何傢也沒有多大的地位,僅靠外祖父給的點莊稼地自己種,生活依然艱難。稍大,何平便跟隨二舅何展學習鐵匠手藝。何傢人幾乎都沒文化,何展也隻是向道士學瞭幾個字,他除瞭把自己僅認識的十餘個字教給王平外,還主要傳授武藝給王平。王平因自幼喪父,受盡甘苦,具有忍耐力。學手藝專檢重活幹,不叫苦累。且王平天生就有一身蠻力,舞錘弄棒的鐵匠活一點就會。特別是馱馬道人吳魁通過柳魯龍發現王平的天賦後,主動提出收其為關門弟子,專門傳授其武功。並帶著小王平出遠門,增長本事。王平曾和師傅一道曾多次往來於巴西諸郡與漢中之間,對古益州今四川東北部和陜西南方一帶的地形和風土人情較為熟悉。   王平十八歲成人時,便“武功過人、力能舉鼎”。不要說常人,單人對付十餘山匪等也不在話下,傢族內外均被稱道。在其外祖父的主導下,王平回老傢王傢山邀請王傢宗姓族人聚會,在王傢宗姓祠堂舉行儀式,宣佈王平改回王傢本姓。名由何平改王平,取字子均,開始成傢立業。  王平練武時對十八般武藝都有涉獵,但主攻刀術。為瞭讓其既練武功又修武德,馱馬道人讓其“動舞刀槍、靜則面壁”,即煉刀槍劍戟後就練靜功,危襟正坐,修煉心志,學會忍耐,以減少練武人處事的魯莽與浮躁,這些都影響著王平的一生。王平武功刀法主要練就的是八卦刀法,貫用一口大刀,重約一百五十斤,按現在的計算也有九十多斤。而王舞刀時“用刀織網、呼呼生風,人在其中、滴水不進”,讓人驚奇。被賨王首領宕渠邑侯杜濩看重,選在身邊做護衛,不離左右。當時宕渠賨人首領杜濩與巴七姓夷王樸胡等少數民族均是依附漢中張魯的。這才有瞭王平 “初出茅廬,曹操看重”的人生起步。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公元215年,即建安二十年年初,張魯在陽平關被曹軍攻破,退往賨民首領杜濩處。公元216年,曹操打著漢室丞相的旗號占據漢中,張魯率眾降。曹操回洛陽繼續招兵買馬,隨後王平隨杜濩、樸胡等到洛陽,均被封賞,杜濩被封為巴西侯、樸胡被封為巴東侯。隨行王平也被曹操看中,委任為代理校尉,隨軍作戰。  但是,影響王平人生最關鍵的一步卻是“身歸蜀漢,劉備提拔”。公元218年夏秋,已取得益州的劉備聽從黃權之計,興兵進取巴西和漢中,擊敗杜濩和樸胡等族兵後,占據巴西全境,繼續進軍漢中。王平這時也隨從曹操征戰漢中。因對漢中地理熟悉,王平自薦後隨行,被曹操重用,任命為魏將先鋒徐晃的副將。漢江之戰前鋒主將徐晃紮營佈寨不聽熟悉地理的王平勸言,渡過漢江紮營,失去退路後兵敗,返營而又欲責殺王平,王平憤然星夜放火燒營,渡過漢江投奔蜀漢趙雲營寨,趙雲勝而得將,甚是興奮,將“本地通”王平引薦給劉備。《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寫到,當王平歸降蜀漢後,王平不僅武功非凡,顯示出巨大的韜略,還能“盡言漢中地理”。劉備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漢中無疑矣”。遂命王平為牙門將,領向導使,隨軍征戰。

五代十國的混亂經歷:從此國人不再信君權神授

“君權神授”,在五代這個亂世之中,老祖宗的教條已經完全不適用瞭,皇帝在人們眼中已經沒有任何神秘感。上蒼的神靈們已經沒那麼隨和瞭,不是你想叫他授給你他就能授給你的。也不是隨便搞兩個道士或者和尚,來做一場法式或者念一念經就能有皇帝做的,如果上天沒意向給你,你就留著為自己超度吧! 還有那些儒傢弟子們宣揚的“內聖外王”的思想在這個時代也已經沒落,自從朱溫滅掉唐朝建立起後梁,儒傢弟子們搞的這一套就已經被淘汰瞭,而最先顛覆這套理論的正是朱溫,他開的這個頭可謂窮兇極惡。首先,朱溫是個文盲,大字不識幾個。第二,他是個流氓,一生中凌辱過的女人不計其數。第三,他是個變態,經常和兒媳婦搞亂倫。 朱溫能當上皇帝的原因很簡單,一是有軍隊有實力,二是抓住瞭時機。 接下來的歷史發展勢態就明顯多瞭。 這個豬瘟(朱溫)一爆發,五代這個亂世馬上就遭瞭豬瘟,豬玀們可就一抓一大把瞭。 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創者都是武將,基本共同點都是沒文化。歷史用這三個短命王朝的結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死豬不怕開水燙。

宇宙第一軍:國軍52軍在諾曼底的英勇經歷

  前段時間網上有篇文章《國軍52軍浴血諾曼底,中國終獲五常席位!》,不少網友指出這篇文章不符合史實,有些狗血。網友指出雖然番號、地名、國名、戰鬥都有板有眼,但。。。不禁感慨我們受蒙蔽太久,於是網友寫瞭一篇刊正文企圖要讓大傢進一步瞭解這段“鮮為人知”的真相,其實就是想告訴相信這篇鬼文的都是傻逼,因為,這是一篇釣魚文!徹頭徹尾瞎編的一篇文字!   國軍確實有一個52軍,稍微瞭解一下就知道,其前身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屬六個教導團。屬中央軍,是蔣的嫡系。1937年8月,第十七軍以第二十五師為主擴編為第五十二軍,隸屬第一戰區,軍長是關麟征。這個軍參加瞭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日軍侵占越南後,這個52軍就去瞭雲南,一直到抗戰結束,並去越南參加瞭受降儀式。後去東北,在遼沈戰役中被林彪殲滅大半,餘部一萬餘人從營口逃脫,到江南增補。這個52軍,從來沒有去過歐洲!他們出國隻去過越南!而且,任何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會告訴你:二戰期間,沒有中國的任何軍隊在歐洲出現過。也許有個別中國籍的士兵可能出現在歐洲戰場上(比如毛岸英),但是,沒有任何中國軍隊出現在歐洲!更不要說登陸諾曼底瞭,這個說法已經開始在向韓國人致敬瞭。文章言之鑿鑿地說第一個登上諾曼底的中國士兵叫“劉大棒槌”(Wooden Club,Liu),我很想知道,藥匣子怎麼沒來,劉能呢?   因為有百度百科,很清楚地告訴大傢,52軍在抗日戰爭期間在哪兒,為瞭解釋52軍在雲南駐紮的史實,編出陳誠用新兵頂替駐守雲南,真的52軍其實去瞭夏威夷受訓,然後去瞭諾曼底。事實上,1938年,中國就喪失瞭所有的出海口,不可能有運兵船運載上萬人去夏威夷。所謂滇緬公路的修建,就是在出海口被日軍封死以後開始的。   事實上這篇文章槽點很多,為瞭證明52軍牛逼,設計瞭英國盟友瞧不起東亞病夫的老橋段,   五十二軍的將士們在美國陸戰一師嚴苛的教鞭下,進行著艱苦卓絕的訓練。首先一關便是體能訓練,要求所有人的萬米成績必須達到—-八分鐘(當然,這篇文章的另一版本的說法是十八分鐘),否則就要淘汰回國。面對陸戰一師“東亞病夫”的嘲笑,五十二軍的將士們夜以繼日的訓練。並且在隨後的兩軍運動會中,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瞭陸戰一師。

歷史上四川經歷的兩次悲慘大屠殺:四川大屠殺始末

  四川在歷史上曾經消亡過兩次。一次是南宋時長達60年抗擊蒙古的戰爭,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張獻忠屠川。  中外歷史學傢幾乎一致認為:宋代是中國文明的第二次浪潮。著名史學傢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時代的,也大有人在。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以文治國的時代。它能夠同時抵禦遼、西夏、金的輪番進攻,內部相對穩定,科學技術成就達到世界巔峰,同時,蒙古在滅亡它之後又全盤接受瞭漢文化。歸根到底,這是文化的力量,應當引起後來者深思。  當蘇東坡以一種復雜的心情在赤壁懷古,高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四川文化與經濟的沉沒以一種異常殘忍的方式漸行漸近,空氣裡飄著血腥的味道。  一次是南宋時長達60年抗擊蒙古的戰爭  公元1123年,蒙古發起瞭消滅南宋的戰爭,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57年間,蒙古人在四川遭遇瞭空前激烈的抵抗,這個以屠城聞名,令歐洲聞風喪膽的強大帝國曾經三次攻下成都。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殺成都居民。千年古城隻落得民無噍類,城中遺骸達到驚人的140萬!最近有學者從宋史、元史和明史提供的數字統計,四川被蒙古人屠殺後,人口由1300萬減少到60萬。   南宋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開始由西部向東南轉移,而四川,經此一擊,千年的繁華與古老的文明形態幾乎蕩然無存。一個農耕與商業高度發達的地區剎那間回到半遊牧狀態。  蒙古帝國征服世界的戰爭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災難,它的破壞程度一直延續到今天。  據美國歷史學傢Paul·B·Kern引用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到現在,中東地區耕地面積尚未恢復到蒙古入侵前的60%。  有西方學者這樣認為:  蒙古的屠殺和掠奪,使得絲綢之路上這一繁華地區到今天還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他們摧毀瞭五千年來陸續修築的水利系統,使得大量的綠洲變成沙漠,使其經濟下降到公元前1500年的水平。宋朝時期的商業曾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那裡不但聚集瞭全世界最大的財富和資本,而且聚集瞭最多的商人和學者;然而,蒙古人的入侵使得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消滅殆盡,使得最有可能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國從此衰落;而西方遭到蒙古人的打擊似乎是恰到好處,既沒有傷及筋骨,又被一巴掌打醒瞭。在蒙古大軍停止入侵西歐不久後,西歐正式啟動瞭文藝復興,開始瞭近代資本主義的強國之路!  盡管古蜀文明有著極強的再生復原能力,但在整個明朝近300年的歷史上,四川仿佛冬眠一般,悄悄地躲在大國版圖的角落舔舐自己的傷口。四川人的意氣風發,才華橫溢已成典籍中的追憶,而大國的目光也似乎從未認真停留於此。四川人獨有的思維、觀念、形象,從未以漢唐時代的姿態再走上舞臺,它越來越模糊不清,無足輕重。  時間是醫治創傷的最好良藥,四川人正在自主自為的生活中進行多元文化的融合與重生。  天府之國是人類生養繁衍的天生福地,也是歷代割據政權的安樂窩,入主中原的根據地。災難與幸福是一對孿生兄弟,始終與她如影隨形。相關閱讀推薦:恐怖屠殺傳聞:成吉思汗在1小時內殺175萬人?蒙哥大汗死亡真相:進軍四川被南宋守軍羞辱而死明末張獻忠的恐怖嗜好:用人油煮熟的胎兒下酒張獻忠屠川是真的嗎?張獻忠殺瞭多少四川人陰鬼投胎張獻忠:屠四川一日竟殺40萬婦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張獻忠屠川  很不幸,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中葉的時候,她被一個亂世梟雄盯上瞭,這個人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四川,是習慣於在沉默中自在自為,獨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災難。震驚世界的張獻中屠川事件,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瞭四川的文化與生產力。尤其是對四萬貢生——中國文明與文化傳承者的屠殺,給後人留下瞭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的空白——從此再無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戰亂摧毀的四川以及成都經濟,已經無力承擔張獻忠大順政權及近60萬軍隊的生存,再加上周邊明朝軍隊正從多處逼近,張獻忠決定放棄四川,打回陜西老傢。張獻忠臨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徹底燒毀成都,然後朝廣漢退去。  此刻,在張獻忠進攻成都時被俘,後逃脫到四川犍為起兵,成為明朝抗擊張獻忠主力將領的楊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條戰船上調兵譴將,突見成都方向濃煙沖天,大火映紅瞭天空,如同白晝。幾個時辰後,他得到瞭張獻忠撤退的消息,懾於張獻忠強大的兵力,三天後,楊展方進入成都。  此時的成都煙霧彌漫,仍有餘火在燃燒,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焦糊味。曾經千年繁華,讓無數文人魂牽夢繞的大都會,連同城內數十萬居民,從楊展眼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記憶中繁華的街道已被殘垣斷壁淹沒,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宮建築群早已灰飛煙滅。成都,被張獻忠從地球上徹底抹掉瞭。   在蜀王宮的廢墟中,明朝士兵發現瞭一塊高七尺,寬三尺,厚八寸的花崗石“聖崳碑”,上面赫然刻著一排大字:“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落款為大順二年,即公元1645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獻忠七殺碑,也是張獻忠屠殺四川的最有力的證據。  在保存好作為證據的七殺碑後,楊展帶兵4萬朝廣漢方向追去,而那裡也是一片荒蕪,瞭無人跡。  根據楊展的《萬人墳記》記載,他在廣漢曾經命令部隊休息一天,其目的是試圖尋找活著的人,瞭解張獻忠殺人的情況。然而,整整一天,數萬軍隊除瞭找到萬餘具屍體外,一無所獲。  據史書記載,當時成都周圍已成一片廢墟,白天不見人因,夜間虎狼成群,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楊展不得不將部隊帶回嘉定城,即今天四川樂山一帶。  公元1646年12月11日,四川西充鳳凰坡,身居幾十萬軍隊中心位置的張獻忠被突襲而來的幾百清軍斬首。一代梟雄就此瞭結。  公元1659年,清四川巡撫高民瞻入成都,他看到13年後的成都仍是一片荒蕪:大街上長滿瞭樹木與艾草,人入其中,分不清東南西北,倒塌的城墻被野草淹沒,一群群野雞自由地散步,而晚上,則成瞭老虎的天下。在他的要求下,清四川政府不得不將省會臨時設在川北閬中,四川巡撫、監察禦史均駐節閬中,並在此舉行瞭鄉試四科。17年後,官府才遷往成都。  張獻忠入四川,徹底摧毀瞭四川的經濟與文化,是一次歷史大倒退。古蜀以來四川三千年文明史跌入最黑暗的年代。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張獻忠到底殺瞭多少人?歷史上恐怕永遠無法準確統計,明史上稱有60多萬。張獻忠軍隊的鐵蹄橫掃四川前後20多年,禍遍巴蜀,使物力豐饒的天府之國,變為百裡人煙俱滅,莽林叢生、狼奔豕突之地。戰亂使百姓棄田舍逃亡,十來年間,稼穡不生,顆粒無收,川人死於饑饉、瘟疫又倍於刀兵。  四川比較確切的統計是明朝末四川有600萬人左右,清初戶籍統計,整個四川有史可查的僅有9萬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嘉定的洪雅和偏僻的石柱土司夫人秦良玉白桿兵保護下的石柱縣。平定吳三桂平叛亂多年後,成都原有住傢戶“十不存一”。  人口銳減,十室九空,田園荒蕪,城市傾毀,寺廟消亡,經濟蕭條,文化落後,元氣大傷。為瞭恢復四川經濟,清初鼓勵全國各地向四川移民,於是開始瞭長達100餘年的“湖廣填四川”。  在近現代,盡管四川人的主體早以不是原住民,但張獻忠屠川卻是四川人心靈上抹之不去的傷痛。  張獻忠為什麼要如此大規模,沒有理由地殺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解的謎。魯迅曾在《記談話》一文中說:“先前我看見記載上說的張獻忠屠戮川民的事,我總想不通他是什麼意思;後來看到另一本書,這才明白瞭:他原是想做皇帝的,但是李自成先進北京,做瞭皇帝瞭,他便要破壞李自成的帝位。怎樣破壞呢?做皇帝必須有百姓,他殺盡瞭百姓,皇帝也就誰都做不成瞭。”   而在四川,關於張獻忠為什麼要屠川,《蜀碧》上記載著一個流傳非常廣泛的故事:  張獻忠小時曾經跟隨父親趕著一頭驢,到四川內江販賣大棗。來到集市上,便順手將驢系在一個大戶人傢門前的石牌坊上。待賣完棗回來牽驢時,卻發現鄉紳的傢奴正在用鞭子抽打他傢的驢。張父走上前去制止,見到自傢的驢把鄉紳傢的石牌坊拉瞭屎尿,弄得很臟,便趕緊賠不是。但該傢奴就是不依不饒,在此傢奴的逼迫下,張父隻得忍氣吞聲地把驢糞和驢尿收拾幹凈。這一侮辱性事件,自始至終被張獻忠看在眼裡,深深地刻進他幼小的心靈。於是他臨走時,發誓說:“我復來時,盡殺爾等,方泄我恨!”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民間的版本:  一次,張獻忠的部隊駐守在湖北與四川交界處,有一天張獻忠走出軍營在山脊上大便。排完大便後,張獻忠順手就在四川境內扯瞭一把草,來擦屁股。沒想到他抓的是一簇蕁麻(又稱蠚麻),頓時痛得他直叫。於是他伸手到湖北境內又扯瞭一把草來擦屁股。這一回,湖北的草柔軟而輕松。於是乎,從此張獻忠就因為四川而同四川人結下瞭冤仇:“川人之兇,連草都如此,我就從這裡殺起。”所以,當張獻忠占領四川後,就來瞭一個屠蜀。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民間的傳說隻能一笑瞭之,並不可信。我們也沒有找到魯迅所說的張獻忠屠川是報復李自成的證據。但透過這二個故事我們還是可以明確兩點:其一,張獻忠確有極強的報復欲與變態的心理;其二,四川人長久以來都對張獻忠的殘暴感到不可理喻。  張獻忠的心理變態是常年在刀光劍影,鮮血四濺的生活中的必然結果,這固然也是造成大屠殺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僅從個人性格因素上去理解四川人歷史上最大的災難,我們就很難揭開歷史的真相,還原其本來的面目。  巴蜀歷史研究學者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四川歷來就是全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根據地,秦滅六國,劉邦建立漢朝,隋統一中原,無不以四川作為根據地而展開。張獻忠不可能不知道四川的重要性:入川建立根據地,攻可出漢中定西北,下長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對的策劃;退則可割據一方。  但明朝的四川並不歡迎張獻忠。張獻忠是陜北大饑荒的產物,四川經歷瞭蒙古的屠殺之後,近300年的休養生息又回到瞭歷史上“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時代,富裕殷實的川人從理智上對動亂有著天然的抗拒心理。更為重要的是,在明代,經過理學的熏陶,中原大一統的儒傢觀念已成四川文化的主流,民間與官府之間在價值取向上的高度一致,對“流寇”必然加以阻擊。那些振振有詞地說四川人夾道歡迎張獻忠到來的歷史學傢,隻不過是300年後一種虛幻的囈語。   在我看來,對文化的嫉恨,沒有根據地,數十上百萬軍隊四處流竄而與民爭食,“天下未亂蜀先亂”而蜀不從亂,帝王夢的破碎是張獻忠屠川的根本原因。四川太讓他失望瞭。  公元1679年,清軍攻陷重慶,張獻忠的餘部退往貴州,十多萬軍隊消失在崇山峻嶺,茫茫霧靄中。四川曾經有過的5000年文明也從記憶與典籍中變得漂浮不定,漸行漸遠,它的再現將是又一個漫長的300年,直到三星堆與金沙的破土而出。而四川人作為一個群體形象,他的個體特征將不復再現,他的識別標簽隻具有地理上的,而不具有文化上的意義。一種新的,連自己都說不清楚是什麼而又為人稱道的移民文化即將誕生。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光緒帝的慘痛經歷:變法圖強遇上慈禧太後皆成空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後黨”立即聚集起來,開始對光緒帝的變法政策進行清算。期間,發生瞭慈禧太後三次審訊光緒帝的鬧劇。  第一次是在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變當天。史料記載,前一天,光緒帝還在宮內接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可這時慈禧就在幕後監視,光緒帝已經失去瞭自由。蕭一山《清代通史》記載:“因是日有召見伊藤博文事,後在幕後監視,故未即發作。”隨後,光緒帝便被控制起來。慈禧太後召集奕劻等頑固守舊的王公大臣,對光緒帝開始瞭第一次審訊。據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記載,當時,慈禧儼然太上皇一樣,高坐於朝堂,光緒帝則跪在地上,並設置瞭竹杖。然後,慈禧大發雷霆,歷數光緒帝的“罪狀”。光緒帝能怎麼辦呢?蕭一山《清代通史》記載:“帝戰栗俯伏,惟有涕泣。”第一次審訊結束。  第二次是八月初七日,政變第二天。對光緒帝的審訊緊鑼密鼓。這次審訊是逼迫光緒帝表態,承認康有為等為亂臣賊子,並下旨捉拿。這真的是如刀割心,康有為等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維新志士,讓自己否定他們,再親自下旨捉拿,光緒帝如何能做到!但是,面對強大的慈禧集團,光緒帝沒有別的選擇。資料《驛舍探幽錄》記載:“呈與皇上,皇上轉呈太後閱畢,仍遞交皇上。皇上持此旨目視軍機諸臣子,躊躇久之,始發下。”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慈禧的霸道,光緒的無奈。   第三次是八月初八日,政變第三天。這一次是慈禧太後要求光緒帝認罪。她找瞭很多證據,包括從光緒帝住處搜查到的資料。慈禧太後要讓光緒帝心服口服,逐條指認。光緒帝仍然是以沉默對抗,他能說什麼呢?總之是欲加之罪。自己變法圖強,為的是國傢和民族的復興,為的是大清國的強大,何罪之有!但是,他也隻有沉默,一切話都是多餘的。  慈禧太後認為,光緒帝不說,就是認罪瞭。既然犯瞭這麼大的罪行,也隻有自己出山瞭,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於是,慈禧做出瞭最終 “裁判”:  1. 太後重新垂簾訓政。慈禧太後朝臣,以光緒帝的名義,下發太後訓政諭旨:“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宏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慈禧就這樣,粉墨登場,重新把持瞭朝政。  2. 囚禁光緒帝。慈禧接著對光緒帝采取瞭措施。她命人大造輿論:“以帝疾作,宣示中外。”就是說,對外宣稱光緒帝得瞭很嚴重的疾病,不能再處理政務瞭。於是,光緒帝被押往瀛臺,完全與世隔絕,真正是“欲飛五羽翼,欲渡無舟楫”。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去世,光緒帝在這裡度過瞭長達10年的囚帝生涯。相關閱讀推薦:戊戌變法慈禧為什麼與光緒決裂:不能讓皇帝抓軍權劉光第簡介 清朝時期戊戌變法六君子劉光第生平齊國管仲變法之管仲改革商鞅立木的故事

費昌是誰?費昌人物經歷簡介

費昌是誰?費昌人物經歷簡介 費昌是誰?費昌人物經歷簡介,費昌與黃帝是什麼關系?   費昌:男,漢族,黃帝的第十世孫、少昊(又名玄囂)的第九世孫、伯益次子若木的玄孫,被封於費國,是費國始祖。  他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正是夏桀當政之際,當時,夏朝臣僚大都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一些關心江山社稷、敢於直諫的大臣,或被莫須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廣大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和殘酷,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尖銳。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緒,費昌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擔憂。他再也不能緘默不語瞭,於是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多次向夏桀進諫,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荒淫無道的夏桀不但不聽其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於是暗中下令將費昌入獄待斬。費昌事先得報,舉傢逃到瞭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國。  夏桀統治的後期,夏朝的天下已開始分崩離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湯治政有方,國事興旺。商湯委任賢人伊尹為相,委以國政,征服瞭與商為敵的部落葛(今河南寧陵北),並先後滅掉瞭韋(今河南滑縣)、顧(今河南范縣)兩個諸侯,又滅瞭昆吾氏(今河南濮陽縣),開始舉兵西向,準備與夏桀爭奪天下。費昌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避難逃到瞭正處於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蔣介石談青年時荒唐經歷:13歲就有初戀苗頭

  一直到蔣介石大業將成,身居國民黨軍政顯位之時,他才開始冷靜回顧自己青年時代風花雪月的荒唐經歷。為此,蔣介石在其親筆撰寫的自述事略中,以無限痛楚的筆觸,自省瞭他前半生所走過的坎坷之路。蔣介石認為他當年之所以在上海沉溺酒色,出沒青樓,周旋追逐在美色之間,完全是“當時涉世不深,驕矜自肆,且狎邪自誤,沉迷久之”所致。又表示說,正因為他不顧軍紀而生活糜爛,“其所部則對餘力加排斥,餘乃憤而辭職東遊。至今思之,當時實不知自愛,亦不懂人情與世態之炎涼,隻與二三宵小,如包、王之流做伴遨遊,故難怪知交者作冷眼觀,亦難怪他人之排餘,以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也。且當時驕奢淫逸,亦於此為盡。民國元年回滬,以環境未改,仍不改狎邪遊。一年奮發,毀之一旦,仍未自拔也。”蔣介石如此深刻地剖析自身,確實出於嚴肅的自省自責。鑒於此,讀者朋友們對於蔣介石早年曾經有過的荒唐浪漫之事,當然也能以歷史唯物的眼光,持冷靜的態度審之觀之。這也是本書擬此專題展示蔣介石人生另一側面的原因所在。  蔣未寫日記之前情竇已開  A. 13歲就有初戀苗頭  如若繼續往前追溯,那麼蔣介石風流好色的特性,其實早在他的少年時代就顯露瞭端倪。有人因而送蔣一個雅號,叫做“風流少年”!據臺灣出版的《 蔣傢王朝 》一書記載,1894年春天,蔣介石七歲時來到溪口鎮蔣氏本族人所設的蒙館就讀。其時奉化鄉間男女之間尚不開化,尤其是男女不能同堂讀書。蔣介石才智聰敏,在啟蒙老師蔣周益的教導下,學業倒也精進。隻是他往往在教師授課時心猿意馬,目光不時盯向窗外蔣周益傢的庭院。他間或被一群在花叢間戲耍的女孩子深深吸引,其中蔣格外喜歡一位梳烏黑發辮的高挑少女。姑娘比蔣年紀稍長,但活潑風趣,在女伴之中尤是艷麗俏美的佼佼者。據說,蔣介石很喜歡這個名叫春雨的姑娘,放學時他常常逗留在蔣周益傢的院落前,遲遲不肯離去。原來他看中的女孩子,就是老師蔣周益的獨生女兒蔣春雨。  怎奈事不由己,蔣周益傢教甚嚴,他廩生出身,性格孤僻,力主女兒不與男孩子們戲耍。當他發現蔣介石對他女兒圖謀不軌、想入非非時,蔣周益就多次告誡女兒:“一定要疏遠蔣介石。”其女聰明伶俐,自然一點就懂,從此她對躲在假山石後偷窺自己的陌生男孩多加戒備,敬而遠之。可讓蔣傢父女為之煩惱的是,蔣介石卻不明師道之理,居然對春雨姑娘用情甚篤,他每天上課放學,幾乎無時不在關註院落裡的秀麗少女。久而久之,蔣介石癡迷忘學,有些神思不屬,氣得蔣周益老師大發雷霆,把蔣介石狠狠地訓責一頓,並要他此後再不許在課堂內外眼瞟著他女兒,否則將把他逐出傢門。蔣介石雖然唯唯諾諾,連聲答應照辦,可他一顆心早入情海,仍對春雨癡迷不悟。蔣周益數次教導,嚴厲訓責,可蔣介石始終無法自拔。最後這位嚴厲的老師隻好把不守學規的蔣介石一怒除名瞭。蔣母王采玉得知情況,也苦苦規勸這過早成熟的不肖之子。不得已,蔣母最後隻好讓蔣介石改往畸山下的竺景崧書館讀書去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蔣介石在竺景崧書館一讀就是三年。這一次他接受前次在書館頻頻偷覷老師女兒的教訓,講課時也不敢向窗外張望。1900年蔣介石13歲,他已轉學到榆林村的啟蒙書館就讀,而當時執教老師就是後來蔣介石發跡時做瞭他部下的毛思誠。在這裡,蔣介石真正有過一次人生的初戀。王光遠編著的《 蔣介石早年 》中說,蔣介石當時“雖然隻有13歲,卻開始瞭初戀。距榆林村二三裡有一巖頭村,古稱巖溪。村口狹窄,有獅子、白象兩座大山守門,叫做‘獅象對踞’。進得山口,才豁然開朗。蔣介石有一堂姑母蔣賽鳳,嫁給巖頭村的毛鳳陽,有個女兒叫阿春。長得十分出色,比蔣介石小一歲。因毛鳳陽早死,蔣賽鳳帶著阿春常來溪口居住,蔣介石和阿春一起玩耍,可說是青梅竹馬。蔣介石在榆林村讀書,卻總是往巖頭村跑,日久生情,他竟愛上瞭阿春,要娶她為妻,阿春對這位瑞元哥也頗有好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睿宗李旦簡介及一生經歷

  唐高宗李治,死後,兒子李顯即位。可是因為李顯的一句“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話,武則天十分生氣,廢去瞭皇帝李顯,另立瞭三兒子李旦當瞭皇帝。而這個李旦的皇帝之路卻也並不平坦。在他當瞭第一次皇帝之後,被母親武則天廢去,在他當瞭第二次皇帝之後,又被兒子李隆基趕下瞭臺,當起瞭太上皇。  唐睿宗李旦個人資料簡介:  姓名:李旦、李旭輪  性別:男  國籍:中國(唐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長安蓬萊宮含涼殿  出生日期:龍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  逝世日期:開元四年(716年)六月甲子  職業:皇帝、太上皇  年號:文明、景雲、太極、延和  謚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廟號:睿宗  陵墓:橋陵  父親: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  皇後:劉氏  子女:6子,11女  繼位人:兒子玄宗李隆基  李旦的妻子:  正妻皇後1:劉皇後,結發之妻,正室;生唐讓帝李憲、壽昌公主、代國公主李華婉,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肅明順聖皇後  正妻皇後2:竇德妃,側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李持盈,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昭成順聖皇後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小妾嬪妃:  豆盧貴妃、王德妃、王賢妃、柳宮人、崔孺人  李旦的兒子:李憲(讓皇帝,母親劉皇後),李撝(惠莊太子)、李隆基(唐玄宗,母親竇德妃)、李業(惠宣太子)、李隆悌(隋王)  李旦的女兒:  壽昌公主、安興昭懷公主、荊山公主、淮陽公主、代國公主李華、涼國公主、薛國公主、鄎國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霍國公主  李旦的一生經歷  公元662年6月22日,李旦出生,是唐高宗的第八個兒子,武則天的小兒子。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  公元684年2月,武則天廢去瞭唐中宗皇帝,貶其為廬陵王,立唐睿宗李旦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公元690年9月,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李旦,封他為皇嗣,改名武輪,遷居東宮。  698年,武則天又改立唐中宗李顯為儲君,貶唐睿宗李旦為親王,封號相王,他的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被封為郡王。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革命,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李顯復辟,不久武則天去世。唐中宗李顯封睿宗李旦為安國相王。  710年,唐中宗李顯駕崩,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6月,唐睿宗李旦的三子臨淄王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後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唐睿宗李旦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雲”,史曰唐隆之變。  公元712年7月,唐睿宗李旦無法面對與平衡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  716年7月13日,唐睿宗李旦病逝於長安宮中的百福殿,享年55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朝光緒皇帝一生經歷簡介

  清朝光緒皇帝,是醇親王奕之的第二個兒子,是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緒皇帝一生大事經歷:  1871年,光緒皇帝出生,全名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光緒皇帝4歲,登基為帝,年號光緒。“光緒”的意思是:繼承光大咸豐統緒。  1875年-1908年,光緒皇帝在位,在位時間34年,享年38歲。  光緒皇帝38年的人生歷程,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為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7歲為少帝時期,從17歲到28歲為親政時期,從28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在這四個時期,咱們就從光緒皇帝登基為帝開始說。  慈禧太後,分析完滿清皇室的26個孩子,根據權衡利弊和個人喜好,最終選擇瞭親妹妹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湉,讓愛新覺羅·載湉繼承瞭皇位。慈禧也因此垂簾聽政,獨掌朝綱。  光緒皇帝繼承皇位後,按照清朝皇室的“傢法”,小皇帝到瞭6歲,就要到上書房讀書,他自然也不例外。因為光緒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面,隻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到宮裡幫助照顧。醇親王奕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醇親王擔心兒子,也擔心自己傢人,特意做瞭以下四件事:1、上《豫杜妄論》的密奏,要求兒子雖然是皇帝,但自己不是太上皇。2、請求免去自己一切職務,而這時醇親王奕的官職主要有: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神機營事、管善捕營事、步軍統領、弘德殿行走等。3、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幾案上擺放“欹(qī)器”,欹器是一種“巧器”。  初六日,就是宣佈載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緒皇帝由醇親王府邸乘轎前往皇宮,進瞭午門,到養心殿。他向兩宮皇太後請安,並在大行皇帝同治靈前祭奠後,便“剪發成服”,入繼大統,做瞭皇帝。  初七日,光緒奉慈安皇太後住居在東六宮的鐘粹宮,俗稱慈安皇太後為“東太後”;奉慈禧皇太後住居在西六宮的長春宮,俗稱慈禧皇太後為“西太後”。光緒住在養心殿。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實行垂簾聽政。皇帝訓諭稱“諭旨”,皇太後訓諭稱“懿旨”。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後懿旨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並告祭天、地、廟、社。光緒皇帝繼位後,到乾清宮向同治帝禦容(畫像)行禮,又到鐘粹宮向慈安皇太後行禮,再到長春宮向慈禧皇太後行禮,復到儲秀宮向嘉順皇後(同治皇後)行禮。這時光緒皇帝才5歲,實際年齡隻有3周歲半。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  第一件是中法戰爭。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臺灣淡水、雞籠(基隆),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二件是臺灣建立行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正式建立臺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後故去。光緒八年,慈安太後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光緒皇帝雖然勤政,但是證券依然掌握在慈禧的手裡。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  慈禧皇帝53歲時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傢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傢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後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  光緒皇帝勤政後,試圖擺脫慈禧的控制,做出瞭兩件大事。  第一是在甲午戰爭中“主戰”,第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光緒在這場戰爭中,堅決主戰。清軍在平壤之戰、黃海之戰中,都遭到失敗。結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清朝割地賠款,光緒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權。  而正因為光緒皇帝的新政,保守派害怕光緒皇帝的改革觸動自己的權力與利益,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系。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廷大臣裡出現瞭“後黨”與“帝黨”,雙方鬥爭異常激烈。光緒親政的10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鬥爭的10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光緒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或頤和園玉瀾堂(至今還存留當時防范光緒逃走的隔墻),他的政治生涯到此結束。慈禧太後因此重新掌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朱元璋妻子馬皇後簡介 馬皇後一生經歷年事表

  馬氏,女,明朝的開國皇後,民間又稱大腳皇後。馬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發之妻,地方戲曲和部分野史稱之為馬秀英,但《名史》上未見記載。生於元朝至順三年(1332年),死於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57歲。死後入葬孝陵,謚號孝慈皇後。  馬皇後一生經歷年事表:  元朝至順三年(1332年),馬氏在宿州市靈璧縣出生。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冊封結發之妻馬氏為皇後。  洪武十五年八月(公元1382年),馬皇後臥病在床,不久馬皇後崩逝,終年51歲。同年九月,馬皇後入葬孝陵,謚號孝慈皇後。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追尊母親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朱厚熜再次追尊馬皇後為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後,後世簡稱孝慈高皇後。

三國孫權父親孫堅簡介 烏程侯孫堅的一生經歷

  孫堅簡介: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堅的父親,是一大武將,被稱為“孫破虜”,由此可見孫堅在軍事方面的才能。那麼,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武將,他是怎麼死的?他又被葬在哪裡?  孫堅,姓孫名堅,字文臺。漢族人,出生於155年,死於191年,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孫氏世代在吳地作官。傢在富春,祖墳在城東。孫堅少時為縣吏,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以武勇成名,17歲便敢獨擊群賊,還斬殺瞭一名。“陽明皇帝”許昌造反後孫堅開始帶兵,參與平亂。黃巾起義後,孫堅正式開始瞭統兵生涯,攻宛城那一仗孫堅獨當一面,奮勇沖鋒,率先登城,給寫進功勞簿,當上瞭別部司馬。  張溫征伐邊章韓遂時特地向朝廷申請要瞭孫堅來幫他。軍至長安,調瞭董卓來,對上司張溫很不恭敬,孫堅立即暗勸張溫按軍法斬瞭董卓,並說出董卓輕上無禮、沮軍疑眾、無功而軒昂自高三項罪名,張溫卻猶豫不敢做。結果董卓進京後,誣陷張溫私通袁術,倒把他給殺瞭。那時孫堅歸周慎指揮,進兵時孫堅要求帥一萬兵先行,周慎帶兩萬人在後,這樣西涼軍顧及周慎的大軍,也就不敢全力和孫堅作戰,而孫堅的兵力足可截斷敵軍後路。周慎沒有聽從,結果自己的糧道被斷,敗退回來。但孫堅的軍事才能更為世人所重視瞭。回師後長沙的區星造反,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孫堅到任不久,不但平滅瞭區星,連鄰郡的零陵、桂陽叛亂也給他蕩平瞭。因功封為烏程侯。  孫堅象是項羽一樣,有種強悍之氣。做事凌厲果斷。諸侯討董時,孫堅帶兵離開荊南北上,荊州刺史王睿在平叛時對孫堅很無禮,正好曹寅傳假命令讓孫堅拿下王睿,孫堅帶兵就直撲過去。王睿措手不及,驚問:“我有什麼罪?”孫堅回答:“罪在你什麼都不知道!”倒黴的王睿隻好下城自殺瞭。孫堅軍隊繼續北上,向南陽太守張咨征糧,張咨沒把他當回事,手下說孫堅鄰郡二千石,不應該我們提供,張咨就不給瞭。孫堅沒再說什麼,帶禮物去拜訪瞭張咨,第二天張咨回拜他時,就在酒宴上談笑之間把張咨拉出去砍瞭。此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張咨根本不見他,孫堅就裝作得瞭急病,派人對張咨說自己病重,打算把軍隊交給他。張咨貪圖孫堅的兵馬,於是帶瞭幾百騎兵去見他,孫堅在床上沒說幾句,就跳起來罵瞭張咨一頓,把他斬瞭。反正從此後沿途要什麼都給什麼,沒人敢得罪孫堅瞭。   在這路上孫堅與袁術達成瞭同盟關系,南陽也成瞭袁術地盤。袁術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事實上袁術實力強,孫堅應算是依附於他。雖有戰時袁術怕孫堅壯大難制,不發軍糧的摩擦,兩傢基本上還一直算是和睦的。直到孫策在江東穩固瞭以後,袁術又稱帝,才徹底反目。  孫堅進兵魯陽駐紮瞭下來。董卓大軍攻過來時,正好孫堅在城外擺酒為公仇稱送行,敵軍突然出現,孫堅安做不動,談笑自若,很隨便地指揮軍馬部署。董卓軍見他們整齊不亂,也沒敢攻擊。當時董卓軍由胡軫為大都督,出兵時聲稱要斬將以正軍紀,屬下的呂佈等人很惱火,故意給他搗亂。呂佈先是說孫堅軍開始逃跑瞭,於是軍隊連夜進軍,發現不是就露營休息,呂佈又詐稱敵軍攻殺過來瞭,結果大傢丟盔卸甲地逃回去很遠。兩軍會戰,董卓軍兵力占優勢,孫堅先是吃瞭敗仗,靠祖茂拿瞭他的紅頭盔引開敵人才逃脫。但他隨即整兵再戰,大破敵軍,斬殺都督華雄。  董卓西遷時,傳說孫堅在井中得瞭傳國玉璽,但史上對此事頗有爭議。聯軍散去後孫堅駐在魯陽,袁紹任命周昕的弟弟周喁為豫州刺史,過來搶他地方。孫堅心裡是一貫忠於漢室的,至此也隻好感慨瞭一番,出兵擊潰瞭周喁。周喁後來幫周昂抵抗袁術,又吃瞭敗仗,回到會稽就被許貢殺掉瞭。又過瞭不到一年,袁術與劉表爭雄江淮,派孫堅攻擊,孫堅對黃祖連戰連勝,渡江後夜裡率兵追擊,被暗箭射死。部曲繼續依附於袁術,但袁術失瞭孫堅,也無力再和劉表爭瞭。  孫堅在亂世中不甘寂寞,但他全憑著自己的勇力與各地軍閥抗衡,註定成就有限。一個人再勇猛,也不可能百戰百勝。當時京裡的長史劉艾對孫堅就不以為然,說:“其鋒不如人,堅甲利兵強弩之用又不如人,亦安得久?”在軍事上,孫堅雖有一定能力,也不足以逐鹿天下。即使如曹操這樣的軍事傢,也主要是靠手下的眾多人傑方得功成。劉艾評價說:“堅雖時見計,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其實孫堅差不多是呂佈一樣的人物。但還不如呂佈有張邈、陳宮等人協助。後來的石勒在早期四處爭戰時,也是所向披靡,但一朝不利,就有生死存亡的危險。直到有瞭張賓,給他制定瞭以鄴為根據,經營河北,然後進取天下的戰略計劃,才逐漸開拓瞭石趙的基業。也許孫堅唯一欠缺的,就是自己的右侯。相關閱讀推薦:羅貫中簡介 明初小說傢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生平三國魏晉時期:為何會流行古怪瘋狂的房中術?韓遂之死 三國韓遂是被其哪個部下殺死的?三國謎團之揭開相貌俊偉的諸葛亮的醜妻之謎

李大釗的後代 李大釗的子孫後代人生經歷揭秘

  李大釗的後代: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的偉大先驅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傢,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卓越的領導人。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占有崇高的歷史地位。接下來由小編來為大傢說說李大釗的後代。  李大釗雖然早早就走瞭,卻留下瞭豐富的革命遺產和精神財富,他打造的清正勤謹的傢風,延續瞭100年,傳承瞭三代人。其子李葆華,逝世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兼黨委書記;而李葆華的子女中,沒有一個是“大款”:李青已從中共浙江省委統戰部部長和省政協副主席崗位退休,李宏塔現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亞中為水利部工程技術人員。李青和李宏塔的廉潔,多次見諸報端。  財產僅一塊大洋  “對於祖父,我是從書中瞭解的。”李亞中說,雖然未曾謀面,但他通過文字與祖父相遇瞭。  李大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瞭,他由爺爺一手撫養長大。爺爺非常重視李大釗的教育。“從五六歲入私塾,到從日本留學回國,他前後上瞭18年學。”李亞中說,李大釗從小便樹立瞭致力於民族解放事業的遠大志向。  李亞中說,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時工資是140塊大洋,後來任教授漲到200塊大洋,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塊至300塊大洋。“他去世後傢裡的財產僅有1塊大洋。由於沒錢安葬,隻好舉行公葬,也就是向公眾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後,李大釗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80塊大洋作為活動經費。此外,他還會向窮學生仗義疏財。每到發工資時,李大釗就會領回來一把欠條。後來,為瞭不讓李傢斷炊,北大校長蔡元培隻好囑咐會計科每月從李大釗的工資中拿出50塊大洋,交給李夫人。   李大釗的高尚品質感染瞭許多人。在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募捐中,就連政見相左的汪精衛也捐瞭1000塊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瞭李大釗等80餘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僅38歲。相關閱讀推薦:李大釗怎麼死的?李大釗死亡真相及原因如何? 陳獨秀李大釗到底誰是“五四運動”總司令?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李亞中說,“祖父被殺害後,一傢人顛沛流離。父親李葆華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幫助下東渡日本,考取瞭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物理化學系,還在日本加入瞭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李葆華中斷學業,憤然回國,並未獲得學位。  身教重於言教  現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的李宏塔談起父親李葆華,感慨地說:“父親對我們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定,更多的是身教重於言教。從小父母就用祖父的事跡教育我們,要我們嚴於律己,不斷學習進步。”  李葆華1909年出生於河北。十幾歲時,他就在父親李大釗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他曾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等重要職務。然而這樣一位高級幹部傢中,卻簡樸得讓人難以置信——老舊的三合板傢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客廳的沙發坐下就是一個坑。房子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建築。2000年,中央有關部門要為他調新房,他說:“住慣瞭,年紀也大瞭,不調瞭。”  三年困難時期,李葆華調任安徽省委書記,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城鎮居民的糧食供應配額。他借瞭一個糧本,到一傢糧店買糧。營業員給瞭他3斤大米、7斤紅薯幹。李葆華說:“不對,國傢規定是每人每月7斤大米、3斤紅薯幹。”兩人爭執起來……後來問題清楚瞭,省委書記微服私訪的故事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  李葆華全傢在“文革”中的遭遇,讓子女們刻骨銘心。李亞中回憶說,“父親從省委書記到被沖擊、被揪鬥、被抄傢、被罷官、被軍管、被全省遊鬥,失去人身自由達6年之久。”被抄傢後,李葆華夫婦就被造反派抓走瞭,子女也被趕出瞭傢門,隻能借宿在省委露天遊泳池已廢棄的小更衣室裡。“後來,母親被放出來,也隻能住在這裡。”不但如此,有5年時間,他們不允許李葆華和傢人相見。“直到1968年下半年,我們才爭取到探視機會。父親顯得蒼老消瘦,但他在逆境中不缺乏樂觀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正如爺爺李大釗那樣。”   1978年,李葆華調到中國人民銀行主持工作,“69歲高齡和生疏的領域,對他顯然是巨大的挑戰,然而,在銀行工作的4年裡,父親完成瞭金融業的撥亂反正,推動瞭金融體制革新的全面展開,也為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做出瞭傑出貢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車子和房子  李葆華去世後,有記者問李宏塔:你父親給你們留下瞭多少遺產?李宏塔說:“我們不需要什麼遺產,李大釗的子孫有精神遺產就夠瞭。”  其實,從幾個子女的生活點滴,就能瞭解李傢的傢風。前些年,在安徽合肥,總能看到一個身材魁梧、滿頭灰發的中年人騎車行走在上下班的人流中,路上的交警都和他親熱地打招呼,他就是李宏塔。擔任領導工作20多年,李宏塔騎壞瞭4輛自行車,穿壞瞭5件雨衣、7雙膠鞋。隨著年齡的增大,這幾年他才將自行車換成瞭電動車,後來因為上班路途太遠,開始坐汽車。他笑稱自己會在能力范圍內盡量節儉,“但也沒必要為此作秀,真實就好”。  1987年,李宏塔調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曾先後4次主持分房工作,共分房近200套,卻從未給自己要過一套房子,在擔任廳局級幹部期間,一直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舊房裡。按照省裡的有關規定,李宏塔應分一套新房。1987年至1992年三次分房他都榜上有名,但他考慮到廳裡人多房少,都讓給瞭其他同志。1998年最後一次分房,已擔任廳長的李宏塔想到許多年輕科長住房較差、需要改善,他不顧妻子的埋怨,放棄瞭最後一次機會。後來,省裡給他補瞭一個20平方米的小套間,他的兒子才有瞭一個自己的空間。   在李葆華小兒子李青的成長歷程中,有兩件事情讓他一直銘記在心。1994年,李葆華到杭州開會,當時的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到駐地看他,剛好李青也在。“李澤民告訴父親我表現很好,可父親馬上對李書記說‘你們要嚴格要求!’”“1995年,我在中央黨校培訓學習,周末回傢看望父親,一般要騎一個多小時的自行車,當時我已經50多歲瞭,但父親並沒有因此而照顧我,父親從不讓他的司機接送我。這是父親對子女的大愛,真誠的、嚴格的愛。”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孫中山的簡介 盤點國父孫中山的一生經歷

  孫中山簡介:孫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傢庭,10歲入村塾讀書,12歲到檀香山讀書,17歲時回國。1884年與本縣盧慕貞女士結婚。1886年至1892年先後在廣州、香港學醫。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並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  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瞭激烈的論戰。1895年至1911年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屢遭挫折而鬥志彌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的覆滅,是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1912年4月卸大總統職,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宣傳。袁世凱竊據大總統職位後陰謀復辟帝制,孫中山乃於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1915年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1年,非常國會又於廣州議定組織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1923年,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復任大元帥。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兩黨實行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瞭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同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於北京。相關閱讀推薦:張靜江:孫中山和蔣介石心目中的“革命聖人”孫中山絕少談個人私事 身邊好友都不知其生日孫中山為何一生都沒有回鄉過春節 亡命天涯孫中山名字的由來 國父孫文為何被叫做孫中山孫中山的後代

常遇春簡介 明代開國開平王常遇春的一生經歷

  常遇春簡介: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轉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並群雄、驅逐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歷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先後做過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在他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他很豪邁地說能率十萬軍橫行天下,所以軍中常用“常十萬”來稱呼他,世人也都稱他為 “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務農,傢境貧寒,他自幼習武,二十歲左右便“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常遇春在傢鄉先是跟隨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於他勇敢善戰,多次建功。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隨朱元璋率軍渡江南下,參加瞭著名的采石(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戰鬥中,面對著元軍元帥康茂才嚴密防守的如雨亂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揮戈猛攻,率先登岸,殺入敵陣,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大敗,朱元璋乘勝率軍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慶(今南京),改為應天府。朱元璋占領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獲得瞭富庶之地,為他以後的發展壯大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在這次戰役中,常遇春初露鋒芒,一戰成名,升為元帥,開始得到朱元璋的賞識。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逼應天府。陳占據長江上遊,兵精船大,雄心勃勃,虎勢群雄,是朱元璋的主要對手。雙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軍三萬設伏,經過一場鏖戰,大敗陳友諒,斬首萬餘,擒捉三千。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九江)。龍灣大捷,朱元璋以少勝多,轉危為安,並壯大瞭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升行省參知政事。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陳友諒率軍六十萬再次來攻,雙方在鄱陽湖進行瞭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大決戰。戰鬥中,朱元璋座船擱淺,而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正率船隊來圍攻,情況萬分危急。緊急關頭,常遇春急來增援,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然後利用小船優勢,組織火攻,乘風放火,把陳友諒的艦隊燒得烈焰沖天,死傷慘重,湖水都變成紅色。陳友諒在撤往湖口時遭到常遇春的迎頭堵截,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打敗陳友諒後,朱元璋的實力一舉成為群雄最強。論功行賞,仍然常遇春功勞最大,升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隨徐達率軍攻取廬州。後來又率軍與鄧愈會合,占領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及嶺南的韶州、南雄等地。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隨徐達率軍攻占泰州。相關閱讀推薦:徐達與常遇春 徐達與常遇春相比厲害在哪裡?徐達的老婆是誰?明代徐達夫人說話不當慘被殺徐達簡介 明代開國第一大將徐達的一生簡述明代“吳中四才子”是指誰?四位代表作有哪些常遇春簡介 明朝開國名將鄂國公開平王常遇春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經過長達十個月的攻堅戰,終於攻破平江城(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部下25萬人。常遇春再次因功進封為鄂國公,朱元璋極為贊賞他,當眾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元朝。由於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率軍僅用瞭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軍在洛陽與元軍遭遇,常遇春率領麾下壯士突入敵陣,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常遇春率軍趁勢占領瞭河南和潼關,奪取瞭西進陜西的門戶,為攻取元朝都城大都創造瞭極為有利的條件。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逼近北京。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接著又揮軍西進,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陜西。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遠征陜西、山西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攻,兵鋒直抵通州。常遇春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兵一萬馳援北平,元軍聞訊倉皇北逃,常遇春率軍追擊千裡,大獲全勝。為瞭徹底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直搗元上都開平,迫使元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