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繼承

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繼承成吉思汗的光榮傳統

  每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後都有陵墓,唯獨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是一個千古歷史之謎。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瞭這種方式下葬。南宋文人的筆記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瞭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萬馬踏平”後,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瞭。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蒙古民族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他們建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傢絕對不是光靠著武力,也同樣依靠著很高的智慧。依靠駱駝尋找祖宗墳墓的說法,是建立在封建時代漢族統治者對蒙古民族的歧視和排斥的基礎上的荒謬論調。駱駝是一種牲畜,它的壽命不會比人的壽命更長,依靠駱駝尋找墳墓的說法並不可信。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熏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盡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而元朝皇族,特別是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隻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瞭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元朝在皇帝下葬地點上的史書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間,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找出瞭陵墓不被盜掘的方法,為此他對於元朝皇帝陵墓做出瞭周密的安排:選擇一個人口稀少的風水寶地作為陵寢的埋葬地,然後將當地的所有人口進行遷移,讓這個地方變成無人知曉的空白地。下葬時,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元朝皇帝的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皇帝去世後,對外宣稱皇帝遺體運回漠北進行安葬,並且在歷史的記錄中加以記載,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讓盜墓賊無法下手;陵墓不做過多的建築,不設置過多的隨葬品,不設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墓葬沒有區別;在記錄皇陵時隻記錄蒙古貴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讓外人很難察覺一切都是精心策劃的騙局。  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的編造使得元朝這個漢族以外的朝代越來越蒙上瞭神秘的面紗,加上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瞭解,這就使後代很難瞭解歷史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原由。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相關閱讀推薦:死因不明有頭無身 李蓮英墓地藏著的驚天秘密!秦始皇地宮陵墓地道陰兵之謎:秦陵地宮在哪裡?康熙緣何不給祖母孝莊皇後建陵墓?孝莊墓地在哪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竟在哪?大漢汪精衛被炸墓焚屍事件的始末 汪精衛墓地在哪?

張作霖指定東北軍繼承人是誰?張學良如何上位的

  對於繼位者,張作霖生前未留任何遺囑。圍繞這個寶座的歸屬,東北軍政內部展開瞭激烈的鬥爭。“小諸葛”楊宇霆主持會議,公佈瞭所謂的“遺囑”,但“東北軍總司令”卻不是張學良。名單上的人選究竟是誰,張學良又是如何最終上位的?  東北的平靜絕非偶然,它緣自於一位新人已掛上帥印。  張學良,字漢卿,一般人稱他為“小六子”,其實是喊他的乳名,並非指他排行老六。  老張除瞭在外面英雄一世外,在傢裡的業績也堪稱優良,共有八子六女,十四個孩子。張學良是長子。  小張十九歲入東北講武堂炮兵科訓練,第二年即畢業入伍。作為東北第一公子,當然不可能屈尊去當兵,而是直接擔任瞭老張衛隊的上校旅長。在乃父光輝的照耀下,小張肩上的牌牌是以火箭速度更換的,短短幾年,就升為瞭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授少將銜。  在從軍到接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張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當然旁邊也少不瞭有人輔佐,或者說是貴人相助。  張學良人生中的第一個大貴人自然非郭松齡莫屬。郭是東北講武學堂的教官,長得人高馬大,得瞭個外號“郭鬼子”。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師生情誼十分深厚。後來郭鬼子被張作霖抓住要殺頭的時候,張學良還曾想方設法要通過送老師出國的辦法予以搭救。   人都說小張敬師如父,有情有義,孰不知除師生情之外,小張實際對郭老師也依賴甚深。  郭松齡不僅是位優秀的軍事教育工作者,真實戰場上也一樣不含糊。他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校教官,一躍成為奉軍中的主要將領,雖不排除小張在老子耳邊經常吹風說好話的因素,其自身才能突出也是主要原因。  當時奉軍中的大小軍官多為胡子出身的老派人物,打仗就知道拼命往前沖,根本不知道什麼練兵方法、指揮藝術,屬於一幫典型的不懂科學的大老粗。  郭松齡不一樣,他訓練得法,自成體系,經其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不僅技戰術動作嫻熟,而且紀律嚴明,成績冠於全軍。  槍打出頭鳥,這個規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郭老師一走紅,便引來紅眼病無數。周圍閑言碎語不斷,說郭某人的部隊,軍紀當然是好,可是好看並不一定中用,真打起仗未必能行。(“異口同音,謂公所練之軍隊,紀律雖佳,未必善戰。”)  很快,郭老師就用戰場實績說話瞭。在直奉歷次戰爭中,郭松齡的第八旅戰鬥力之強,不僅令老派人馬瞪目結舌,就連同為新派的“士官系”也刮目相看。  老師照應學生是理所應當的。張學良當時帶的第三旅,經常和第八旅一起作戰,甚至被混在一起,統稱為“三八”旅。  “三八”旅打瞭勝仗,大傢心裡都明白郭松齡功勞很大,但就是沒人肯說郭老師好,都誇張公子用兵有方。  理由非常簡單:嫉妒加拍馬屁嫉妒郭松齡,拍張傢父子的馬屁。  “三八”旅打得好,長官就升得快。張學良不久就因功而由少將晉升為中將,成為第三軍團軍團長。  不管別人怎麼吹捧,小張自己還是拎得清的。他對郭老師十分器重,有時甚至到瞭縱容的地步。  民國十一年(1922年),奉軍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敗北。老張當時很鬱悶,不知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時,張學良及時獻上瞭“整軍經武”方案,即重新改良和整頓軍隊一攬子計劃。  老張雖然是胡子出身,卻閱歷豐富,非等閑之輩,馬上大加稱贊並予以采納。相關閱讀推薦:張學良因何事曾想槍殺父親張作霖?張學良的故事獨鬥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三大軍閥的民國傳奇張作霖簡介:一代梟雄張作霖的“東北王”之路張作霖臨死前留下瞭什麼遺言?張學良傢族之謎張作霖把兄弟吳玉相原型是誰?歷史上有吳玉相嗎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經過“整軍經武”,奉軍力量大大增強,成為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得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整軍經武”的很大一部分智慧都來自於奉軍中的高手郭松齡和楊宇霆。  對於郭松齡來說,“整軍經武”是奠定他地位和實力的一個新起點。師徒倆從東北講武學堂中提拔和重用瞭一大批年青軍官,形成瞭在奉軍中有一定影響力的“講武系”。  這個門派掛的是小張的牌子,實際掌門人卻是已由郭老師轉變而來的郭將軍。  兒子有進步,老子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生子當如孫仲謀。自己再英雄一世也有盡頭,隻有接班人長能耐瞭,自己以後睡覺才能睡得踏實安穩。  可惜張學良的過分縱容與信任反而害瞭自己的老師,郭鬼子翅膀硬瞭,他要取代自己的老板,由自己來當主角唱大戲,結果被更會唱戲的張老板把性命都給開掉瞭。  對郭松齡,張作霖可謂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因為他認為,自己除瞭老婆之外,什麼都給瞭對方,連今後將要繼位的兒子都托付給他,實際居於太師之位,而郭卻迫不及待,恩將仇報,竟然要取自己“主公”的性命,那還瞭得。  少瞭郭松齡這個生命中的貴人兼導師,張學良從此就難瞭。   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難以搞定的困境(包括“九一八”),他都會喃喃自語:要是郭松齡在,就好瞭……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府內對於張作霖的去世一直密而不宣。  有時候一個人活著與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私事,而是關系無數人升沉禍福的公事。  人們從大帥府的公告中瞭解到,“大帥”隻是在爆炸中受瞭點輕傷,現在安然無恙。不僅能吃能喝能聽小曲,隔三岔五還要應小報的要求,在八卦新聞版登張生活照什麼的。  輕松和假像隻能用於表面維持,大帥府的人其實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在等待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仍留在關內的張學良。  五雷轟頂,萬箭穿心,心如刀割,這些都能用來描述當時小張的心情。  但我覺得,在巨大的悲痛和震驚過後,留在小張腦海裡的,更多的恐怕還是一種茫然和無所適從。  畢竟事件太突然瞭,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不管怎樣,還是回去再說吧。  治安惡化到這個地步,不化裝是不行瞭。  想來想去,現在隻有當兵的最安全,而當兵的裡面,又隻有夥夫最不引人註意。於是小張乘著天色昏暗,剃瞭頭(隻有長官才留長發),帶上飯勺,扛著大鍋,在幾名得力衛士的保護下,混在撤退士兵中間,坐上悶罐車就回瞭奉天。  在那裡,他將接受一場嚴峻的考驗,並迎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小諸葛楊宇霆  傢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帥走後,必須有人主持大局。  在此背景下,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瞭。  會議主持人是一直擔任奉軍總參議(相當於總參謀長)的楊宇霆。  如果說郭松齡是奉軍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幹才,那麼這位楊先生就是奉軍中首屈一指的軍政兩用人才。  人送楊宇霆綽號:小諸葛。  請千萬不要小看瞭這麼一個名號。雖然平時我們給別人起外號往往是件不禮貌且不受歡迎的事,但“小諸葛”絕對是個例外。  根據歷史記載,真實的諸葛孔明其實未必如《三國演義》和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但經過人們幾千年來的演繹和想像,這個形象已被大大神化,成瞭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雞毛蒜皮的世紀完人和超級偶像。  能被人冠以諸葛稱謂(哪怕是小諸葛),就表明這個人本身也有點接近神人瞭。我隻知道,要論有影響的人物,在此之前,湖南的左宗棠算一個,在此之後,隻有廣西的白崇禧獲得過這一光榮稱號。 楊宇霆與張學良  楊宇霆,少年時即有過目成誦之才,十六歲考中秀才,廢科舉後,入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少有的高級知識分子,“士官系”的代表人物。  此人有宰相之才,善於軍事政治兩手抓,是老帥張作霖生前最為器重和仰仗的“大管傢”。張作霖時代,臺前是老張在指點江山,幕後卻是他楊先生在出謀劃策。  在任期間,大管傢忙著幫老板搞裝修,創傢俱,可謂勞苦功高,成績突出。簡單收集一下,至少包括以下“四大件”:制定田賦制度、修築戰備公路、督辦兵工廠、創建東北海軍。  定田賦,錢有瞭;修公路,路有瞭;辦工廠,槍有瞭;建海軍,水路優勢也有瞭。  所謂高手一亮招,便知有沒有。四件不多,但件件抓到瞭點子,捏住瞭要害,遠慮近憂,一網打盡。  若論治軍理政和戰略眼光,其人超出郭松齡遠甚,可算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人!  老張在選賢任能方面是從來不差的。  但是楊先生也有缺點,而這個缺點後來給他帶來瞭殺身之禍。  那就是與處理軍政方面的能力相比,他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似乎要差一點。  往好瞭說叫做對人嚴厲,往壞裡講就叫心胸狹窄,總之人緣很不好。當然這也與奉軍內部派系太多,關系太復雜有關。  奉軍裡面,隨著歷史的沿革,粗粗一分就可以分成兩派:老派和新派。  以跟隨老張打江山出來的老兄弟為一派,稱為老派,代表人物是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這些人。他們大多屬於草莽英雄,早年打打遊擊劫劫糧草還湊合,下瞭山後打正規戰就不那麼靈光瞭。  除瞭老派,就是新派。但新派內同樣還能分出三六九等。  一派稱為“士官系”,軍官大多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為楊宇霆、韓麟春、薑登選等。一派稱為“講武系”,匯集瞭東北講武學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齡,其背後實際支持者為張學良。  楊先生的做事原則是對事不對人,除瞭老帥,哪門哪派都敢招呼。  這是一個牛人:我是孔明,我怕誰?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作為新派的楊宇霆曾利用“整軍經武”的機會,大膽樹立新派,把老派人物都排擠在外。毫無疑問,老派人可都不是吃幹飯的,這梁子算結下瞭。  同是軍校出來的,作為海龜的“士官系”與土鱉“講武系”素來明爭暗鬥,隔閡很深,到“講武系”的郭松齡搞叛亂被捕後,“士官系”的盟主楊宇霆又以總參議的身份下達瞭對他的處決令(其實就是他不下,老板張作霖也會逼著他下),這可就把“講武系”全給得罪光瞭。  就連“士官系”內部也有一些人對他不滿意,認為他性情高傲,喜歡高高在上,頤指氣使。  怪來怪去,什麼都不怪,就怪奉軍裡山頭太多,廟不算挺大神仙卻不少。要想在這個蜘蛛網裡做老好人,除非什麼都不幹,做個真正的和稀泥的老油條。  偏偏楊宇霆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換老板的時候,大傢也很想把這個過於嚴厲的管傢一並換下去。  可是現在局面如此詭異,遍觀東北軍政各界,除瞭他楊某人,沒人能壓得住陣腳。於是,人們隻好又把他推到臺前,由他來主持這個對於東北命運來說極其重要的會議。  明爭暗鬥  東三省議會聯合會的核心是出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的人選名單。  此前,這個保安總司令的頭銜是屬於張作霖的。也就是說,誰當瞭這個總司令,誰就真正繼承瞭老帥的衣缽。  事實上,在會議前,各派經過明爭暗鬥、相互妥協後,已基本內定瞭總司令人選。  會議隻是走個過場而已。隻有不明真相的少數人需要猜謎。   不過謎底很快就要揭開。  我可以告訴諸位的是:這個人絕不是張學良。  因為皇姑屯事件是個猝發事件,張作霖中招後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昏迷狀態,幾乎什麼都沒交待。他身前也未指定任何人接班。畢竟帝制早已廢除,共和也已實行多年,雖然子繼父業趨勢十分明顯,但不到那一步,誰也不好意思把話說得過於明白。  老張在世,小張承繼大統自然毫無懸念。但現在老張不在瞭,大傢都得繼續端碗吃飯,誰能保證自己這碗飯繼續吃香吃好,就得好好惦量惦量瞭。  別怪世態炎涼,隻能說人性本來如此。  楊宇霆認為,小張肩膀尚顯稚嫩,恐怕暫時很難勝任老張留下的這副擔子。  不是他一個人這樣想,相當多的人都作如是觀,特別是在平定郭松齡一役之後。  接著,楊先生又把自己給排除瞭。他有自知之明,既然是“小諸葛”,角色定位就是輔佐型的能臣,在心理上就沒有“登大寶”的準備和打算。  更何況,他也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在朝野上下樹敵頗多,即使有這想法,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他需要提出一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名單。  在宣佈這一名單之前,這位大管傢也充分考慮到瞭小主人的情緒和心理承受力。  因此,會場上“適時”地出現瞭一份《大元帥遺囑》:  我在回來的路上不幸挨瞭炸,現在快不行瞭(“今病勢已駕,殆朝暮人間矣”)。我成人當兵後就發誓要以生命報效國傢,所以早就不怕死瞭,現在我已經五十四歲瞭,死瞭倒也沒什麼,就是還沒完成我的救國志向(“惟是救國之志未遂”),太遺憾瞭。現在我把守衛治理奉天的重任,交給我兒子張學良,你們要幫我多料理他。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絕不是張老爺子的語調,倒是很像孫老爺子(孫中山)的絕筆。如果老張當時還能撐著立下斷氣遺囑,絕不至於這麼假文酸醋,他隻會說:媽拉巴子是免票,後腦勺子是護照,老子今天是過不瞭這一關瞭,弟兄們帶著小六子好好幹吧……  楊參議到底做過秀才,愣是無中生有地把老張打扮成瞭個文化人。  “假遺囑”的前段部分明顯是在應付差事,任何一個當過兵的人死翹瞭以後都可以加以套用(隻需修改一下死亡時的歲數)。  實質體現在後面那句話:守衛治理奉天。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擺明這是個地方官,沒有誰做瞭省長還兼國傢主席的道理,所以這就意味著小六子的東三省總司令肯定是當不成瞭。  這就是楊宇霆和會議參加者們準備留給張學良的面子。  有人說,這份《大元帥遺囑》是楊宇霆之流違背張學良意願偷偷炮制出來的。  違背張學良意願,這可能是事實。因為他並沒有明確主動地表示過不想繼任掌門。但“偷偷”就談不上瞭。畢竟事關重大,大帥沒來得及留遺囑這件事在內部知情人中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如果這份假遺囑不是得到瞭與會的大多數人(包括張學良)同意,誰敢再重新捏造一份出來並當眾宣讀?  就像任何一次頒獎一樣,安慰獎總是放在最前面的。  大傢都把期待的眼神投向瞭楊宇霆,等著他宣佈那個特等大獎的獲得者。  謎底隨即揭開,果然是他!  會議主持人隨後提出表決,一切毫無懸念,因為贊成的人遠遠超過半數。  但是人們發現,偏偏這個人沒有到場。立刻有未舉手的人提出,鑒於被選舉人本人不在場,這樣推舉有欠妥當,不合規矩。  楊參議不愧是官場老手,回答從容不迫:本人不在而推舉甚多,說明眾望歸一。  再沒有任何異議。   主持人當場宣佈:選舉結果有效。  命運大逆轉  此時,張學良的心一定已經悲涼到瞭極點,但他隻能選擇被動接受,此外沒有其它任何辦法。  東三省最高軍政長官就要新鮮出爐瞭,這個人卻不是他。  就在這時,歷史的天秤又一次發生瞭驚人的逆轉,一個人忽然出現在會場門口,並引起瞭一片驚呼聲。  此人身著孝袍,腰系麻繩,腳蹬麻鞋,不像是開會來的,倒像是奔喪來的。  張學良人生中第二個貴人來瞭!  張作相,時任吉林省督軍兼省長,老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擔任奉軍第二軍軍長,是張學良的頂頭上司。  聽名字,你可能會認為他與張作霖有什麼親戚關系。其實不是,兩人同姓純屬巧合。盡管不是血緣上的親戚,但這兩人絕對有過命的交情。歷史上,張作霖兩次結盟,張作相均榜上有名。  張作相之所以能“眾望歸一”,說得直白一點,是因為隻有他才是當時各派均能接受的人物。  郭鬼子造反,十萬精銳直逼奉天,形勢危如累卵,幸虧他和吳俊升兩人拼死護主,才轉危為安。此事不僅使老張感慨系之,認為關鍵時候還是幾個老兄弟最忠心,而且為他自己在老派中贏得瞭信任。  郭部兵敗,除處決郭鬼子外,老張氣惱之下,還準備將叛亂將領一律處死。幸虧張作相以平叛功臣之身再三苦諫,才保住瞭他們的性命。  郭老師鬧事,小張同學自然不能免責,用老張的話說,自己兒子“信任郭鬼子已經勝過信任他老子”瞭。按照老張的性格,死罪雖可免(總要有人接班),活罪卻難逃,也是張作相充分發揮好人做到底精神,使盡渾身解數,做工作,說好話,總算讓小張得以全身而退。  無論老派還是新派,對張作相隻有兩個字的評價:厚道,三個字的評價:真厚道。  既有與老帥八拜結交的資歷,又有平叛立功的業績,還不會為難兄弟們,這樣的人,不選他,選誰?  在會議召開前,已經有人把總司令軍服送到瞭張作相府上。  但是張作相用實際行動表明瞭自己的態度。  進入會場後,他手捧那套保安總司令的軍服,把它放在瞭張學良面前。  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人人面面相覷。小張本人也手足無措,連忙站起來表示自己太年輕,各方面經驗不足,還是敦請老叔(張學良對張作相以叔伯輩相稱)統管東三省軍政大權為好。  當著眾人的面,張作相聲淚俱下,動瞭真感情:老帥在世時,經常要我關照漢卿,我如就任此職,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老帥。漢卿年輕有為,子承父業名正言順,大敵當前不能再拖瞭。  這些話入情入理,真是說到小張心坎裡去瞭,一時間既感動又激動。  對會議的選舉結果和任命,張作相表示實難從命,理由是要趕回錦州給母親辦喪事(“作相不孝,傢母歸天,作相隨即赴錦治母喪”)。  一個多星期後,即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推翻舉手表決的方法,改用選票推舉,結果張學良順利當選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實踐出真知,誰說二者不可得兼的。  毫無疑問,在時年二十七歲的少帥走上紅地毯的那一刻,他心裡一定充滿瞭對那個被他稱為老叔的人的無限感激之情。  大傢沒有看錯,這確實是一個天底下少見的忠實厚道之人。  當東北王的桂冠向他招手時,他毅然選擇瞭放棄,隻為瞭一句承諾:老帥在世時,我答應老帥要關照漢卿!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後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禹的權力控制,顯然是吸取瞭堯舜失敗的教訓,當堯舜晚年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時,都遭到瞭身邊重臣和大部族首領們的反對。堯舜是怎麼做的呢?崙執、發怒、耍手段。   但是很顯然,禹的手段直接得多,也冷酷得多,他直接就殺人瞭。為瞭集中權力,禹召開瞭塗山大會。在這個大會上,他除瞭向部落長們展示自己的威望之外,還宣佈大傢必須向他進貢賦稅,這跟以前的部落制度是不一樣的。而其中一個大部落首領防風氏就因為拒絕進貢而被禹當眾殺死,這一招叫殺雞儆猴。以前那些部落長在堯舜期間吵歸吵,鬧歸鬧,也不過是恃著再吵再鬧,堯舜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除非像共工那樣和舜爭奪地位可能惹來殺身之禍,隻是提提意見沒什麼大不瞭的。   但是大傢沒有想到,除瞭爭地位以外,連違?命令都要被殺頭。所以在這個事情上,大傢覺得自己如果要做一些反對禹的事情就要小心一點瞭。   禹的控制手段也比堯與舜嚴密得多,堯舜時代,還隻能控制黃河流域,但是禹的統治已經波及遠方,因為治水,他走過瞭無數地方,更遠的地方也因為他治水的名氣而向他求助,請他派遣助手。   就這樣,禹通過戰爭和技術援助,把天下聯結到瞭一起,並劃為九州,各派心腹去管理,嚴密杜絕瞭任何一個可能爭位的人出現。   終於在禹死後,他的兒子啟沒再走堯舜二人兒子的失敗之路,而是直接順利地繼承瞭他的位置,開創瞭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大禹傳位啟的背後因素:私有制形成有繼承的價值

  因治水而立下不朽功勛的夏禹掌權之後,就開始培植自己兒子的勢力。於是,他之後,其子啟就當仁不讓地榮登天子之位。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建立。   私有制正式確立。   前面已經講過,那個時候我華夏民族的母親河,脾氣可不好,動不動就大發小姐脾氣。它這脾氣可不是摔盆砸碗那麼簡單,它那脾氣一發,就是地動山搖,滔滔洪水猶如脫韁的野馬,排山倒海般咆哮著沖毀房屋田地,卷走莊稼牲畜,包括腳程不夠快的人口。腳板兒抹油的那些個父老兄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搬傢,更要命的是,莊稼牲畜都被大水卷走,這往後的一年,也基本上就是忍饑挨餓的一年。   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大禹就是順應瞭天下百姓的迫切願望,讓我們的母親河心情舒暢,別堵得慌,更別發大小姐脾氣。這等治水,惠及天下所有人。   不再因母親河發脾氣而提心吊膽,大禹之功也。

皇太極簡介生平:他憑什麼被公推繼承後金汗位

  姓名:愛新覺羅·皇太極  曾用名:愛新覺羅·黃臺吉  性別:男  出生日期:1592年11月28日  出生地: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  屬相:龍  星座:射手座  血型:A型  身高:174厘米  體重:51千克   職業:皇帝  特長:喜歡瞎掰,富有創意  社會關系:  父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母親:葉赫那拉氏  擁有同父異母兄弟15人,表哥、表弟130人心路歷程:0歲:出生。  7歲:成為愛新覺羅大傢族的管傢。  20歲:參軍入伍,並參加瞭剿滅東海女真烏拉部落的戰鬥。  24歲:晉級成為八大旗主(貝勒)之一,主掌正黃旗。  26歲:參加瞭撫順關戰役。  27歲:薩爾滸戰役爆發,大明偽政權派出瞭47萬偽軍,兵分四路,直取赫圖阿拉,皇太極率旗下人馬參加瞭這次戰役,盡殲大明偽軍四路人馬中的三路,立下瞭赫赫功勛。  34歲:參加瞭寧遠戰役,在這場戰爭中,老汗王努爾哈赤殞命。  34歲:團結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打掉瞭後宮大福晉阿巴亥為首的“反老公集團”,撥正瞭大清航船前進的方向。  34歲:與三大貝勒同登大寶,實行集體領導制。  35歲:發動寧遠戰役,給大明在寧遠的守將袁崇煥以重創。  37歲:率領野戰軍繞道喜峰口,直逼北京,發起瞭北京戰役,嚴重地打擊瞭大明偽政權的囂張氣焰。  38歲:堅持不懈地與極左勢力作鬥爭,打掉瞭以二貝勒阿敏為首的“反四貝勒集團”,撥正瞭大清航船前進的方向。  39歲:打掉瞭以三貝勒莽古爾泰為首的“反四貝勒集團”,再一次指明瞭大清前進的方向。  43歲:打掉瞭以大貝勒代善為首的“反四貝勒集團”,確定瞭他無可動搖的領導地位。  43歲:堅持不懈地與軍事冒險主義作鬥爭,打掉瞭以阿巴亥長子阿濟格為首的“反四貝勒集團”。  47歲:創造性地發明瞭一個全新的文字組合“滿洲”,獲得歷史創意獎。  48歲:創造並發明瞭“大清”這一全新的文字組合,獲得瞭歷史最高榮譽獎。  52歲:因突發腦溢血,卒。我們從這份個人簡歷上可以發現,皇太極這輩子活得可真是不輕松,他疲於奔命地與各傢貝勒拼命,不停地消滅他們……此外原來皇太極並不叫皇太極……確切地說,他的名字發音是皇太極,但早年努爾哈赤給他起名字的時候,用的並非是皇太極這三個字,而是黃臺吉。  而黃臺吉這個名字,卻是滿族人最常用的起名方法,臺吉就是大胖小子的意思,再在臺吉面前隨便添一個顏色,譬如紅臺吉,綠臺吉,黑臺吉……花臺吉……總之是這個名字與“皇”無幹,更與“太極”無涉。可想而知,這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分明是不受重視,看這名字起的,太漫不經心瞭。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看看皇太極的生母是誰——葉赫那拉氏。  哈哈,原來生下皇太極的女子,便是努爾哈赤的死對頭葉赫部落的女人,又稱孟古格格。孟古格格有一個表哥?名叫不宰,曾經參加瞭九部聯盟討伐努爾哈赤的戰役,然而在九綜山,不宰不幸犧牲。犧牲就犧牲瞭吧,可你猜努爾哈赤幹瞭什麼?  他命人將不宰的屍體撕成兩半,一半自己留瞭下來,另一半還給瞭葉赫部。  努爾哈赫到底是個野蠻人,他留下人傢一半屍體幹什麼?煮著吃嗎?不管怎麼說,葉赫部與努爾哈赫從此結下瞭血海深仇,後來被迫將孟古格格送給努爾哈赤幸禦,這就意味著努爾哈赤的人生成功。  如此說起來,皇太極這廝,不過是努爾哈赤摟草打兔子、捎帶腳的戰利品而已。或者說,皇太極這個倒黴孩子,打一生下來就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政治上不夠清白,血統上不夠純正。  史書上說:皇太極這可憐孩子,他在生活中遭遇到瞭許多艱難和困苦……  能不苦嗎,出身不好,在愛新覺羅大傢庭裡,他是地地道道的“黑五類”。這個“黑五類”能夠讓自己吃飽長大,就已經是不菲的人生成就瞭;他居然還能夠晉級為貝勒,繼而推翻集體領導制,改由他一人說瞭算,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  我們並不知道皇太極這孩子打小都受過什麼苦,遭過什麼罪,但可想而知,這孩子遭受饑餓威脅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他最大的人生痛苦,始於自己出身不正、成分不高所帶來的精神屈辱。這種屈辱恰恰也帶來瞭他人生奮鬥的動力……不能再這樣下去瞭,到瞭自己這一輩,就已經是“黑五類”瞭,如果不能混上個皇帝當當,等到自己的下一輩,就是狗崽子瞭;再往後,就是不齒於人類的垃圾堆……再往後……這樣的政治背景,還有以後嗎?  所以要奮鬥,要成功,皇太極當時就琢磨。  可是這個鬥,又該如何一個奮法呢?萬一奮錯瞭,折騰到最後鐵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麼如何才能夠避免把鬥奮錯,弄得無功可成呢?於是皇太極仰天長嘯,發出瞭一聲怒吼:我要讀書……相關閱讀推薦:民國趣聞:張學良槍斃土匪張學良 溥儀撞見皇太極皇太極是什麼意思?皇太極為什麼叫皇太極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大夢被皇太極戳破:己巳之變神奇的歷史: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兼侄女婿皇太極:為見愛妃最後一面狂奔600裡累死6匹馬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於是皇太極就開始瞭讀書。  這一發奮讀書,讓皇太極直如羊群裡的駱駝,立即於愛新覺羅這傢人中脫穎而出。史書上說,皇太極這孩子極有出息,他不僅精通滿文,還能閱讀漢文,剛剛年滿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負責替努爾哈赤打理傢政。  皇太極固然聰明過人,但才七歲就在傢族中嶄露頭角,這跟愛新覺羅這一傢人太原始、太不愛讀書有相當大的關系。據《滿洲秘檔》記載,在皇太極將三個哥哥從皇位上硬推下去,改集團領導為首長負責制之後,他做的頭一樁事,就是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讀書運動:天聰五年十一月,上諭金、漢、蒙古官員知悉:“儒書一節,深明道理。朕聞各官多有不願子弟讀書,以為我國歷來取勝,何用書為。然昨年灤州失守,二王不救,其遵化、遷安、永平棄城,皆由不讀書、不曉義理之故也。昨我兵圍困大腸河三月有餘,城內官兵食人死守,及救兵殺盡,復城已拔,而錦州、松山,仍守不棄,皆因讀書通曉盡忠守節之道。爾金漢等官,但有子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俱令報名讀書,不許姑息容隱。如有愛惜不令讀書者,其父兄亦不許披甲隨征,可與子弟一同在傢閑處,特諭。”看看這皇太極,他甚至明確規定,不愛讀書的子弟們,傢長一並要受到責罰,不允許上戰場,統統在傢裡待著……待著幹什麼?那肯定是服苦役,別人上戰場廝殺,你就因為不讀書,在傢裡吃現成的,世上沒這好事兒。  由此可見,這皇太極真的是一個讀書人,大凡喜歡讀書的皇帝,就會喜歡找人瞎辯論,朝中自然會擠滿瞭喜歡讀書的儒生大臣,而像秦始皇這種人,鐵定不喜歡讀書,所以他才“焚書坑儒”。   那麼皇太極讀來讀去,都讀出瞭什麼門道呢?他在書中發現瞭一個天大的秘密,正是這個秘密,讓他得以問鼎天下,獨登大寶。  那麼皇太極到底在書中發現瞭什麼秘密呢?  皇太極發現的這個秘密,那說起來可謂是石破天驚,把這個秘密概括起來就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場戲。  人生就是一場戲?這句話聽起來,好像一點也不陌生,憑這句話就能當上皇帝,這是不是有點瞎掰?  不是瞎掰。一旦你用腦子仔細地想一想,就會發現,在這句話裡邊,潛藏著極深的大智慧。  在皇太極37歲的那一年,我們可以看他的個人簡歷,那時候他還沒有打掉三個貝勒的“反四貝勒集團”。愛新覺羅傢族內部的政治鬥爭,可以說是波詭雲譎,險象環生。但就在這麼復雜的政治局勢之下,他老人傢也沒有撂挑子,而是勇敢地承擔起人生重擔,親自率領大軍不辭辛苦地繞道喜峰口,跑到北京城郊區,去找大明崇禎皇帝的麻煩。  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薊州進逼燕京。到瞭燕京城外,大隊人馬駐營於城北土城關之東,後來不曉何故,又搬傢去瞭南海子,這當口部屬們紛紛求見,要求領兵攻城。  皇太極親切地問:“哦,你們要攻城……有信心沒有?”  大傢齊齊回答:“有!”  “有信心就好,”皇太極點頭道,“不過攻打這座城池,我們會不會損傷人馬呢?”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大傢齊齊回答:“有奮鬥,就會有犧牲。”  “那你們傢裡的老婆孩子,都安頓好瞭沒有?”皇太極問。  “這個……”眾人眼珠一轉,齊齊答道,“某等隻知有國,不知有傢,老婆孩子的事……這個……就托付給朝廷瞭……”  皇太極站瞭起來,沉下瞭一張臉:“開什麼玩笑?兄弟我受命於天,攻城必克,可是如果攻城之戰,傷害到我的部屬的話,那我寧可選擇不攻城。實話跟你們說瞭吧,在我眼裡,即使是一萬座城池,也比不瞭你們這些忠勇猛將更值錢……所以我決定,這個城,咱們不攻瞭,就留給崇禎吧。”  史書上說,皇太極慷慨激昂地說完這番話,“遂止弗攻”。然後史官評價說:“嗚呼,噫籲戲,嗚嗷……聖人智勇天賜,猶審幾遵養如此,唐之太宗宋之太祖,瞠乎後矣……”  可是史官這麼瞎掰,蒙得瞭別人,卻蒙不瞭我們。先不要說皇太極的文治武功,與唐太宗宋太祖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他差得太遠,單隻說他不攻打城池一事,是不是原因隻是擔心部屬的傷亡呢?  沒那事!  攻城或是不攻城,這個純粹是基於戰略的全盤考慮。對於一個軍事指揮官來說,如果這座城池應該攻打,那麼哪怕是部屬死光死絕瞭,這城也是要攻的;反之,如果這座城完全沒有必要攻,那指揮官就算是吃得再飽,也撐不到攻城這份上來。   那麼這座城,到底是該攻還是不該攻呢?  這個故事還沒完……天聰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與明巡撫袁崇煥書,申講和議。崇煥信其言,故對莊烈帝有“五載復遼”之語,實受文皇紿也。帝乃因其不備,假科爾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驚,薊遼總督劉策潛逃。帝率八旗勁旅抵燕,圍之匝月,諸將爭請攻城,帝笑曰:“城中癡兒,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因解圍向房山,謁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歸。偉哉帝言,雖周武觀兵孟津何以異哉?明人罔知深謀,如姚希孟輩,反謂本朝夙無大志,真蠡測之見。這裡說的還是這件事,要攻的,還是同一座城。但是在這裡,皇太極卻給出瞭完全不同的解釋。  這一次皇太極說:“兄弟們啊,實話我跟你們說瞭吧……我們要拿下這座城,真是太容易瞭。可是我們拿下這座城幹啥呢?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四方疆域仍然穩固,名臣宿將仍然驍勇,絕不是你拿下人傢一座城池就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再者說瞭,如果我們真要是拿下這座城的話,糧草的問題如何解決?到時候人傢四面八方的勤王大軍,絡繹不絕地開瞭來,你拿什麼來守住這座孤城?與其攻打一座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的城,還不如留下城裡的活口,讓他們自己死磕去吧,等他們自己把自己搞得七七八八瞭,咱們再來收拾局面……”  這才是皇太極不肯攻城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不想攻,而是攻下來也沒什麼好玩的,還不如不攻。不攻也就算瞭,他偏偏還跟部屬們瞎扯,說什麼他愛惜部將的忠勇,擔心部屬的傷亡……說得像真的一樣。  或許有人會認為,皇太極聲稱擔心部屬傷亡的說法,隻是出自於本能的虛偽,目的是收買人心。這固然是不錯,但是我們要知道,皇太極此人,對於收買人心,有著比較嚴重的嗜好。  《滿洲秘檔》中還有這麼一段記載,說的是皇太極40歲的那一年,他老兄帶瞭扈從,親自去費德裡山打獵。當時的情形是這樣,他自己引弓搭箭,全神戒備地走在前面,到處尋找目標。他的一名侍衛,名字叫詹士謝圖,距離皇太極約有二十步左右的距離,騎在一匹馬上,也在東張西望。忽然之間,詹士謝圖的眼睛,與樹林中一雙溫柔的目光相遇瞭。  那是一隻兇猛的老虎。  詹士謝圖剛剛認出這是一隻老虎,還沒來得及打招呼,這時候就聽“嗖”的一聲,也不知誰這麼缺德,猛的一箭射瞭過來,老虎頓時大怒,咆哮一聲,凌空一躍撲來。詹士謝圖既然身為禦前侍衛,那身手是相當的不凡,叫一聲,來的好……媽呀!已經被老虎撲下馬去,按倒在地。  有可能詹士謝圖大聲地呼喊救命,但也有可能他咬緊牙關,不屈不撓地與老虎展開瞭自由搏擊,到底是哪一種可能,書上沒有記載。  史書記載的是皇太極,他是理所當然的主角,聚光燈要打在他的身上才對。詹士謝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跑龍套的匪兵甲……  但皇太極發現詹士謝圖被老虎按倒在地,當即發出瞭一聲吶喊:“呔,兀那花尾巴大貍貓,不得傷我的侍衛……”並勇猛地向老虎撲瞭過去,打算揪住老虎的花皮蓋,打這傢夥個半死,老虎分明是被這隻彪悍的靈長類動物嚇壞瞭,竟然跳起來,遠遠地躲開瞭。  然而不幸的是,這隻老虎最終未能躲得過去,“詹士謝圖幸未大傷,虎為禦前眾侍衛射死……”  這又是一段皇太極勤政愛民、愛兵如子的歷史性記載,盡管這裡邊破綻極多,比如一隻老虎會不會被一個疾沖過來的大活人嚇得掉頭飛逃?要逃到多遠,才能夠任由侍衛們引弓搭箭、一通亂射並保證不會射到皇太極的屁股上……這些問題,我們已經無法追究瞭。我們要追究的是,皇太極何以喜歡讓史官給他記錄這些不著邊際的糗事兒?  說這些記載不著邊際,那是有緣故的,因為在《滿洲秘檔》中,類似的怪異記載很多,而且多不可信。  比如說,曾經有一年,有一個捕鳥人,逮到瞭一隻稀有的銅嘴雀,就把這隻倒黴的鳥裝進籠子裡,興高采烈地給皇太極送去。可是皇太極卻說什麼:“這隻鳥兒啊,叫得是挺好聽,可以讓人耳朵一新……不過呢,有一個教訓大傢可別忘瞭啊,玩物這東西,可是喪志的……把這隻鳥拿回去,以後誰再逮到這東西,別再給我送來瞭,我不要。”  這段記載,十足十的抄瞭唐太宗玩鳥的故事。貞觀年間,唐太宗就喜歡玩鳥,可是名臣魏征專門跟唐太宗過不去,有一次,唐太宗正玩著自己的鳥,這時候魏征來瞭,唐太宗心裡發慌,害怕魏征發現,就急忙將鳥藏在瞭自己的衣服裡,卻不料魏征早就發現瞭,偏偏裝出不知道的樣子,故意揪住唐太宗東拉西扯,等他扯得開心走掉之後,唐太宗再瞧瞧自己的鳥……死鳥!  但是,關於唐太宗的這段記載,突出的是名臣魏征的形象,明顯有著抹黑英明領袖唐太宗的意圖。等到瞭皇太極這裡,他就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瞭,他要將聚光燈全部打在自己身上,隻讓觀眾看到他自己的光輝形象。  但是皇太極卻忘瞭,像唐太宗玩鳥之事,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君王嗎,就是一個玩鳥,不是在後宮裡玩,就是在朝堂上玩,誰也管不著。可等皇太極隻顧突出自己的時候,破綻就出來瞭。  這個破綻,讓我們發現這樣一件史實:皇太極本人,是一個成功的演員,一個在他的人生遊戲之中,完美地出演瞭他的角色的藝術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後唐明君李嗣源:為何他能以義子身份繼承皇位

  李嗣源,生於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卒於後唐長興四年(993年)。五代時後唐皇帝,廟號明宗。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本名邈佶烈,無姓氏。其先祖為沙陀族,其父李霓為李國昌(李克用之父)愛將,曾鎮守雁門(今山西代縣)。   李嗣源自幼隨其父長於軍中,後隸屬李克用帳下,曾於上源之難中冒死救得李克用性命,為李克用所愛重,收為養子,賜名李嗣源。李克用鎮守河東(今太原市)時,命他掌騎兵衛隊,不久即升任蕃漢副將,所向克捷。他為人厚重寡言,臨事謹慎,“英武獨斷,謙和下士,每有戰功,未嘗自伐。居常唯治兵仗,持廉處靜;晏如也。武皇(李克用)嘗試之,召平泉府(銀錢庫)命恣其所取,帝唯持束帛數緡而出。凡所賜與,分給部下。”   李嗣源先後隨從李克用征戰近30年,排難解紛,冒刃血戰,體無完膚,屢建奇功。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他率部大敗梁軍於任城,遂解兗州之圍,獲得瞭“李橫沖”稱號,第二年又大敗梁將葛從周於青山口,曾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因此名聞天下。李克用死後,李嗣源作為河東主將,歷任代州、相州刺史,昭德軍、天平軍節度使,一直作到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首將),又協助後唐莊宗李存勖浴血轉戰10餘年,終於打敗契丹,生俘燕王劉守恭父子,消滅瞭勁敵後梁,建立瞭後唐王朝,基本上統一瞭中原。當唐哀帝天佑二十年(923年)十月,李嗣源率晉軍主力率先攻破梁都汴京,並於路側迎接李存勖時,“莊宗大悅,手引帝(李嗣源)衣,以首觸帝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立’。尋進位兼中書令。”後又受賜鐵券,進位太尉,一時榮寵無比。   然而,李嗣源畢竟是“功高震主”;李存勖真正做起皇帝時,便昏暗驕矜,很快就對他起瞭疑忌,派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監視他的起居,並受到群小的飛語毀謗,“頗為謠言所屬”。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發生兵變,莊宗派李嗣源率兵征討叛軍。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也發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主“帝河北”。李嗣源起初並無反意,遂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後來在女婿石敬瑭的勸誘之下,才決心謀自立。於是,他回師南下,先入汴州,繼而向洛陽進發。此時後唐莊宗眾叛親離,為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監國,不久即皇位,改元天成。   李嗣源不喜歡聲色淫樂,即帝位後,禁止中外諸臣進獻珍奇玩等物。後宮隻留老成宮女100人,宦官30人,鷹坊20人,禦廚50人,教坊(樂隊)100人。宮廷供應機構如此簡單,這在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他不喜歡臣下阿諛奉承,下令免除“諸道節度、刺史、文武將吏舊進月旦起居表”。他比較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經常“召文武百辟極言時政時失”,並能夠接納臣下的忠諫。他的這種平實簡樸的作風一直保持到晚年。   李嗣源還知過能改,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例如天成三年(公元928

揭露史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歐洲均勢如何破裂

  導讀:17世紀逐漸接近尾聲,一個重大世紀外交難題令歐洲各國統治者都備感苦惱。1665年,查理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在他死後,誰將繼承西班牙王位?三十多年來,在人們的傳言中,對於他,死亡似乎一直近在咫尺。查理由於死後沒有直系後嗣,需要在外國的統治傢族中尋找一名親屬來繼承王位。除瞭領土之外,不動產的繼承和遺贈也需要依據基本法或憲法的規定。但是,君主並沒有權力自行決定身故之後國傢將由誰繼承,至少在英國、法國和西班牙是這樣。在那個時代,君主的權力遠遠無法和20世紀的獨裁者相提並論。  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不僅關系到西班牙自身利益,還影響著國外統治王朝,乃至整個歐洲的權力平衡。所謂的歐洲大陸權力平衡,意味著任何一個傢族或國傢的力量都不足以對鄰國構成威脅。在17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多個國傢認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執政期為1643年至1715年)對歐洲的權力平衡構成瞭嚴重威脅。   1697年,長達九年的奧格斯堡同盟戰爭以《裡斯維克和約》的簽訂而終結。此後,路易十四轉而全力維護歐洲大陸和平。倘若他從最初就堅持采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許便不會發生。當時,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同時也是聯省共和國(United Provinces,荷蘭共和國)國王。《裡斯維克和約》剛一簽訂,他便聯合路易十四,共同商討西班牙問題的解決方案。  整個西班牙王國可能由法國的波旁王朝(the house of Bourbon)或者奧地利的哈佈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接手。奧地利大公(archdukes

晉武帝為什麼讓司馬衷繼承皇位?司馬衷是不是白癡

  中國古代史上最動蕩、最復雜時期的到來,牽扯到一個有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他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兒子,也是西晉皇室的第一任繼承人。因為白癡,司馬衷在位的16年形同虛設,司馬氏禍起蕭墻,朝政廢弛。國內的紛爭,邊疆的不穩,最終導致五胡的趁機湧入,開始瞭北方長達130多年的紛爭亂世。客觀上說,這個白癡皇帝,加速瞭五胡亂世的到來。那麼,一向“聰明神武”(《晉書》)的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在自己二十多個兒子當中,偏偏選中瞭司馬衷這個白癡繼任呢?  關於晉惠帝司馬衷到底是不是白癡,史學傢歷來有爭議。  說其白癡,源於《晉書》記載的兩個一直當笑話相傳的經典事例。一是惠帝“聞蝦蟆聲”,就問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問這蛤蟆是為官傢叫還是為私傢叫;二是“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司馬衷又出雷人語“何不食肉糜”?沒糧食咋不吃肉尼?眾皆暈倒。提出反對意見的也不少,呂思勉先生舉瞭“血染帝衣”的例子:司馬衷被追殺,侍中嵇紹拼死護駕,血濺瞭司馬衷一身,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說“嵇侍中血,勿浣”(《晉書》),不讓洗,那意思留著有個念想啥的。呂思勉評語說此“絕不類癡呆人語”(《呂著中國通史》),認為能說出這種話來的不像白癡。  還有一個例子,趙王司馬倫逼司馬衷禪位,司馬衷的堂叔,義陽王司馬威去搶司馬衷的璽綬,司馬衷死活不放手,司馬威硬掰開司馬衷的手指把璽綬搶去。後來司馬衷復位,秋後算賬,在量刑時,有人覺得司馬威罪不至死,想要皇帝赦免,這時司馬衷說話瞭,“阿皮(司馬威的小名)捩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殺”(《晉書》)。他掰我手指,搶我的璽綬,不殺哪行。這兩個例子又似乎都說明司馬衷的腦子和正常人沒啥兩樣。   那麼司馬衷到底是不是白癡呢?回答是肯定的:是。  白癡,在字典中的解釋為:一種疾病,患者智力低下,動作遲鈍,輕者語言機能不健全,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司馬衷不至於生活不能自理,但智力低下是肯定的。說他是白癡有三個理由:一是史書的嚴謹。《晉書》對司馬衷的定語是“蒙蔽皆此類”,就是白癡一個。《晉書》是唐朝宰相房玄齡組織編纂的,房玄齡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二是今人分析未必有古人權威。時間相去甚遠,今人也隻能通過古代留下的史料加以分析(反駁的例子也是源於《晉書》,而該書已有定論),並無絕對的說服性的材料。唐朝離晉朝相去未遠,遠較今人有發言權;三是例證並不充分。說他不是白癡的兩個例子,說服力不夠,不讓擦血衣,能分出好賴人,這也說明不瞭什麼,即便是白癡,也未必就沒有喜惡之分,未必不能分辨周邊人對他的好壞。大街上的傻子,你給他吃的,他也不是一點反應都沒有,除非傻得沒邊生活不能自理的那種。司馬衷受到刀光血影的刺激,誰好誰壞也還是能分清的。況且,白癡也不是就沒有大腦,沒有記憶影像,能記住掰他手指搶他東西的人,和他本身是白癡,二者也並不矛盾。  司馬炎“素知太子闇弱”(《晉書》),對他這個兒子的智力狀況,應該是瞭如指掌的。那麼司馬炎為什麼還要選一個白癡作接班人呢?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輿論導向。司馬衷是嫡長子(之前有個哥哥夭折),長子繼位符合傳統思維。廢長立幼也不是不可以,但當時朝中王公貴卿都傾向於立長,司馬炎不得不“順從王公卿士之議”(《晉書》);二是勢力平衡。司馬衷的生母楊皇後一系,是當時的大士族弘農楊氏,而妻族一系,則是賈氏傢族,在當時朝中都很有實力,其他人未必競爭的過,再者,讓司馬衷繼位,也就籠絡住瞭兩大勢力集團,形成政權格局的一個平衡;三是父憑子貴。司馬衷雖傻,兒子司馬遹卻“幼兒聰慧”(《晉書》),一次宮中失火,司馬炎登城樓觀望,五歲的司馬遹過去拽住司馬炎的衣角,說 “暮夜倉猝,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通鑒》),晚上危險,不能讓火光照到皇上,司馬炎感覺這個孩子很不一般,感嘆“此兒當興吾傢”(《晉書》),所以司馬炎雖知“太子不才”,然而“恃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通鑒》),堅持讓司馬衷繼位;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便是母後的力挺。司馬衷能順利繼位,和他的親生母親楊皇後的力挺不無關系。楊皇後“姿質美麗,閑於女工”,不但“甚被寵遇”,還能做司馬炎的主。在給司馬衷選太子妃時,“帝欲娶衛瓘女”,楊後則“稱賈後有淑德”,“上乃聽之”。司馬炎充實後宮,看上瞭卞氏女,楊後不同意,“帝乃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足以說明司馬炎是很尊重楊皇後的意見的,楊皇後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做司馬炎的主。所以當司馬炎“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統”,和楊皇後商量想換立太子時,楊皇後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來瞭個一票否決。楊皇後臨死還不忘她那白癡兒子,怕司馬炎立胡夫人為後,而“慮太子不安”,於是向司馬炎推薦瞭自己的堂妹,目的無非就是想保住司馬衷的太子位,司馬炎“流涕許之”(以上均見《晉書》),答應瞭楊皇後的政治遺言,也算是對司馬衷的接班做出瞭承諾。楊皇後的力保,讓司馬衷的太子位變得穩固,最終得以繼承大統。相關閱讀推薦:司馬衷為什麼會成為“白癡”皇帝? 司馬衷是傻子嗎西晉皇帝:司馬炎之子晉惠帝司馬衷是不是白癡?賈南風簡介 西晉時期惠帝司馬衷皇後賈南風生平司馬衷簡介 西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司馬衷生平晉惠帝司馬衷簡介

唐睿宗李旦簡介 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簡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於橋陵。謚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父親: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  皇後:劉氏  子女:6子,11女  繼位人:兒子玄宗李隆基  最得意:歷經政治風雲變幻,一生平安無事  最失意:兩次登基,執政不足8年  最不幸:皇後劉氏和竇妃死無下落  最痛心:歷經十幾次宮廷政變   最擅長:草書、隸書  謚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廟號:睿宗  陵墓:橋陵  年號:文明、景雲、太極、延和  人物簡介  李旦(公元662-716年):即唐睿宗,又名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則天順聖皇後幼子。文明元年、景雲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於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於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裡處)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後廢中宗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相關閱讀推薦:唐中宗李顯簡介 被3個女人左右一生被毒殺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簡介 帝王生涯無所作為的懦弱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簡介 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明君的典范唐高祖李淵簡介 唐朝開國皇帝,大唐帝國的奠基人唐朝滅亡的原因

元睿宗拖雷簡介 拖雷監國為什麼沒繼承大汗?

  孛兒隻斤·拖雷(1193~1232),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幼子),尊號“也可那顏”(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父親在斡難和怯綠連的斡朵兒、牧地和軍隊。成吉思汗留下的軍隊共有約12.9萬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繼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次子孛兒隻斤·窩闊臺繼位,拖雷監國。1232年率軍擊敗金軍,在回軍途中病逝。其子孛兒隻斤·蒙哥即位後追上尊號,謚“英武皇帝”,廟號“睿宗”。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孛兒隻斤·忽必烈在位時,被改謚為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謚“仁聖景襄皇帝”。  基本簡介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兒帖生有4個兒子:長子術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  公元1213年,拖雷攻占金國德興府(今河北省涿鹿縣),後來又隨父攻克金的雄、霸、莫、河間等河北州郡和山東各州郡。  公元1219年西征時,拖雷與其父成吉思汗統率主力越過沙漠,直趨不花剌。父子倆率蒙古軍從那黑沙石出發,過鐵門關(今烏茲別克沙赫爾夏勃茲南90公裡拜松山中的佈茲加勒山口)南下。成吉思汗從諸軍中選拔強悍者組成瞭一支精銳部隊,命拖雷率領,先渡阿母河去取呼羅珊諸城。後來,成吉思汗進圍塔裡寒寨(今阿富汗木爾加佈河上遊之北)。塔裡寒軍民憑險據守,蒙古軍圍攻7個月,直到拖雷奉召回軍與其父會合時才將此山城攻克下來。該城的守軍和人民皆被屠殺殆盡。不久,拖雷受其父之命進入呼羅珊地區,對敢於反抗蒙古的城市進行殘暴的報復。有一次,因一支蒙古小部隊在馬魯城下被殲滅,拖雷於公元1221年3月就率7萬精兵圍攻馬魯,馬魯長官出城投降,拖雷假許不殺,但在蒙古軍入城後隻選取工匠400人後將全部居民和降卒進行屠殺,死者達70萬人,馬魯城被夷為平地。   公元1221年5月,拖雷再攻你沙不兒,城中遣教長、紳士出城請降,拖雷不許,下令架大炮、拋石機猛攻,入城後縱兵肆殺。此外,途思、奈撒(今土庫曼阿什哈巴德東)、志費因諸城都遭到疾風烈火般的掃蕩。因時至盛暑,拖雷軍被成吉思汗召回塔裡寒。拖雷軍於回途時攻打也裡(今阿富汗赫拉特),也裡城軍民抵抗,8天後守軍長官陣亡,拖雷允許城內居民投降,免於屠城,但札蘭丁的1.2萬將士全部被殺。  在公元1219年,拖雷參加西征後,按照蒙古習俗,幼子出征前,成吉思汗的忽蘭夫人從行。她對成吉思汗說:“諸皇子中,嫡子有4人,主上西歸後應由何人承統?”成吉思汗聽後認為話中有理,當下召見諸弟和諸子,議定將來由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在臨死前,再次把諸子召到身邊,要他們服從窩闊臺的領導,兄弟間要精誠團結。不久,成吉思汗病死,按照封建帝制王駕崩,應立即由他指定繼承人登基即位,可是蒙古的庫裡勒臺制(部落議事會制度)仍然在起作用,窩闊臺不能因其父的遺命繼位,必須等待庫裡勒臺的最後決定。其間,王位空缺兩年,便由拖雷監攝國政。相關閱讀推薦:元太祖鐵木真簡介 成吉思汗如何建立蒙古汗國?唐哀帝李柷簡介 唐朝最後一位皇帝是怎麼死的? 唐昭宗李曄簡介 在位16年皇權衰微的悲劇性皇帝唐僖宗李儇簡介

商後平王祖庚簡介 繼承“武丁中興”的有為之君

  祖庚,商朝國王,姓子名躍,公元前1191年即位,在位約7年,他是商朝著名國王武丁的次子,病死,葬於殷。祖庚有長兄祖己,因受後母誣陷,被父親武丁逐出京城,後含冤而死。三弟祖甲為後母所生,為表示不願與兄長爭奪王位,便暗暗地離宮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繼位。祖庚死後,三弟祖甲繼位。  人物簡介  祖庚,生卒年不詳。祖庚又稱且庚,姓子名躍(一作曜),商朝第24位國王,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前任國王武丁之子。祖庚是武丁的第二子,在位7年,病死,被葬於殷(據《竹書紀年》載,他在位共11年,死後由弟祖甲即位)。  祖庚有長兄祖己,因受後母誣陷,被父親武丁逐出京城,後含冤而死。三弟祖甲為後母所生,為表示不願與兄長爭奪王位,離宮出走。後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繼位。祖庚弟祖甲在其後立為君王,在位33年,也很有作為。  祖庚繼承瞭“武丁中興”的事業,積極開拓,遵行禮制,是一個積極、孝悌的君主。在他統治的數年間,商代的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盛。   在武丁、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統治的100餘年間,是商代中興的極盛之期。這一時期,商朝的統治力和國威遠播四方,而且以青銅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輝煌。祖庚在這期間起到瞭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祖甲之後的商代,國力逐步衰微,並最後走向瞭滅亡。  帝位之爭  武丁是想將王位傳給長子祖己的。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稱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寵愛。但是由於祖己的母親早逝,他的繼母不喜歡他,在武丁面前說瞭他許多壞話,結果被流放到外地。祖己經受這一打擊之後,不久就憂憤而終。  “屍祭”從夏朝開始就有瞭,“屍”一般由長子或長孫充當。成語“屍位素餐”就是從“屍祭”演變而來的,因為“屍”除瞭在祭臺上接受祭拜外,可以隻食齋而不幹活。祖己就充當過“屍”受百官祭拜,他獲得這樣的資格實際上就相當於太子的地位瞭。商王室祭祀祖先時,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當祖先的“屍”,去接受百官的祭拜,這就是所謂的“屍祭”。相關閱讀推薦:商高宗武丁簡介 使得商朝威鎮四方的一代明君商惠王小乙簡介 為武丁中興打好瞭關鍵的基礎商章王小辛簡介 商朝國運短暫復興後又一次衰落商世祖盤庚簡介 商朝自此稱殷商出現瞭復興局面商悼王陽甲簡介

虞喜簡介東晉時期天文學傢宣夜說的繼承虞喜生平

  虞喜(281年—356年),字仲寧,餘姚人。博學好古,尤喜天文歷算。郡守諸葛恢巡視餘姚,任為功曹。晉永嘉元年(307年)征為博士;咸和末舉為賢良;咸康初,內史以其“博聞強識,鉆堅研微”復薦為博士,皆不就。世為豪族,精天文、經學,兼擅讖緯諸學。咸和五年(330年),根據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發現歲差,認為太陽從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宋史·律歷志》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一詞由此而來。此前中國天文學傢認為,太陽從上年冬至到這一年冬至環行天空一周永相吻合(那時尚不知地球繞太陽環行)。這一發現對以後天文學頗有影響,南朝宋國大明六年(462年)祖沖之制《大明歷》開創中國天文學史新紀元,即應用“歲差”因素。咸康年間,根據宣夜說著《安天論》,主張天高無窮,在上常安不動,日月星辰各自運行,以批駁渾天說、蓋天說。永和元年(345),為十月殷祭事朝論難決,遣使詢喜,得以解決。尚著有《毛詩釋》、《尚書釋問》等10餘種。  虞喜,字仲寧,會稽餘姚人,光祿潭之族也。父察,吳征虜將軍。喜少立操行,博學好古。諸葛恢臨郡,屈為功曹。察孝廉,州舉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鎮江左,上疏薦喜。懷帝即位,公車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賀循為司空,先達貴顯,每詣喜,信宿忘歸,自雲不能測也。  太寧中,與臨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復下詔曰:「夫興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喪亂以來,儒雅陵夷,每覽《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臨海任旭、會稽虞喜並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研精墳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前雖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辭疾不赴。咸和末,詔公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華恒舉喜為賢良。會國有軍事,不行。咸康初,內史何充上疏曰:「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十亂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闡,有自來矣。方今聖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綜廣深,博聞強識,鉆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宜使蒲輪紆衡,以旌殊操,一則翼贊大化,二則敦勵薄俗。」疏奏,詔曰:「尋陽翟湯、會稽虞喜並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往雖征命而不降屈,豈素絲難染而搜引禮簡乎!政道須賢,宜納諸廊廟,其並以散騎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稱十月殷祭,京兆府君當遷祧室,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初毀主,內外博議不能決。時喜在會稽,朝廷遣就喜諮訪焉。其見重如此。  喜專心經傳,兼覽讖緯,乃著《安天論》以難渾、蓋,又釋《毛詩略》,註《孝經》,為《志林》三十篇。凡所註述數十萬言,行於世。年七十六卒,無子。弟豫,自有傳。

劉恒死後誰繼位 漢文帝劉恒死後是誰繼承皇位?

  劉恒死後誰繼位:漢文帝劉恒,開啟瞭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劉恒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那麼劉恒死後是誰繼位的呢?  景帝劉啟是文帝長子,母親竇姬,惠帝七年(前188)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在位16年,卒於景帝後三年(前141),謚長信宮燈號“孝景皇帝”。按周代的《謚法解》,“景”是美謚:“由義而濟(獲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慮(喜歡深思熟慮,善於充分謀劃)曰景”,“佈義行剛(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曰景”。雖有諂媚溢美之意,但還是從幾個側面反映瞭景帝政治及其個性特征。  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瞭“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  劉啟在位16年,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劉啟駕崩,謚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   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瞭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瞭“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瞭基礎,完成瞭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那麼,景帝是怎樣發展有利的形勢、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漢王朝達到繁榮強盛的境地的呢?以下從對諸王、對匈奴、對政治、對儲位四個方面,加以闡釋和解說。相關閱讀推薦:漢文帝的妃子 揭秘漢文帝劉恒的皇後妃子簡介歷史上的劉恒 揭秘歷史上的大孝子漢文帝劉恒漢文帝劉恒有多少子女?劉恒的妃子和兒子是誰?劉恒是如何稱帝的?薄姬的兒子漢文帝繼位之謎賈誼簡介 漢文帝劉恒時期著名的政論傢賈誼生平竇皇後簡介 漢文帝劉恒的皇後竇漪房的人物生平

乾隆死後誰繼位 清仁宗嘉慶皇帝何時繼承皇位

  乾隆死後誰繼位:乾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和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被人們稱之為一代有為之君。他們他把皇位繼承給瞭誰呢?  乾隆共有十七個兒子,但有七人不到十歲就病逝;有三人長大成人後;卻英年早逝。而旦有兩個兒永與永瑢過繼給乾隆的堂兄弟。所以資料如下:  皇長子永璜生於雍正六年,側福富察氏生。她於雍正十三年逝世,乾隆元年被追封為哲妃,十年追皇貴妃;而永璜側於乾隆十五年逝世。  端慧皇太子永璉生於雍正八年,嫡福{後來被封為孝賢皇後}生。可惜這位受雍正及乾帖狾Z所鐘愛的兒子,不足十歲即殤。他死後皇上下旨說明:他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依雍正所訂立的儲君法,預訂瞭皇太子人選是永璉。雖未行冊立之禮,但己命為皇太子。所以被封為端慧皇太子。  皇三子永璋生於雍正十三年,純妃蘇佳氏所生。純妃於乾隆二十五年封為皇貴妃,可是他們母子二人都逝世於乾隆二十五年。  皇四子永,乾隆四年嘉嬪金佳氏所生。其後於六年升妃、十四年貴妃、乾隆二十年追皇貴妃。永側過繼給乾隆兄弟。  皇五子永琪{環珠格格裡的五阿哥},乾隆六年愉媚嬪珂裡葉特氏生、乾隆十年愉妃。永琪於乾隆三十一年去逝。  皇六子永瑢乾隆八年,純妃所生。永瑢亦過繼給兄弟;皇三子的同母兄弟。   皇七年永琮,乾隆十一年孝賢皇後生。永琮隻活瞭一年零八個月,便因患痘癥便夭折。可能屢因喪子之痛,皇後於乾隆十三年,病逝於出巡的德州運河翔鳳艇上。  皇八子永璇乾隆十一年,嘉妃所生。與皇四子乃同母兄弟。  皇九子亦是嘉妃於乾隆十三年生,但早夭沒有命名。  皇十子乾隆十六年,舒妃葉赫哪拉氏生。但早夭沒有命名。  皇十一子永瑆於乾隆十七年,嘉妃所生。與皇四子、八子乃同母兄弟。  皇十二子永[基]音,皇後烏拉那拉氏生。孝賢皇後死後三年,才被立為皇後。可是乾隆三十年,她在南巡途中剪發。{傳言與皇帝吵架,預藏利剪剃發出傢。}  皇帝說她突發瘋疾,令額駙富隆安送回京師;  更一度想廢掉她,可是大臣反對才放棄。但把那拉後打入冷宮,把歷次受封的冊寶,全部繳回。皇後在冷宮病死後,亦隻以貴妃名份治喪  沒有謚號。因此她的兒子們也喪失皇位繼權。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二十年皇後烏那拉氏生。與皇十二子乃同母兄弟。  皇十四子永璐於乾隆二十二年,令妃魏佳氏生。永璐活不到十歲殤。  乾隆二十四年令貴妃,二十五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乾隆三十年令皇貴妃。  她逝世於乾隆四十年。因她兒子被選為皇帝,乾隆於六十年禪位給兒子時,追贈她為孝儀皇後。  皇十六子於乾隆二十七年,令貴妃生。早夭沒有命名。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三十一年令皇貴妃生。與嘉帝乃同母兄弟。  嘉慶帝顒琰為乾隆帝第十五子相關閱讀推薦:乾隆的妃子 揭秘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列表簡介乾隆的兒子 揭秘乾隆因何選嘉慶即位的真正原因乾隆身世之謎 歷史上乾隆真正的身世大揭密乾隆身世之謎 乾隆皇帝下江南是為瞭探望母親嗎乾隆是誰的兒子

武則天死後誰繼位 武則天選誰繼承的皇位?

  武則天死後誰繼位: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獲得正統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而在她臨終前,又是選擇瞭誰來繼承大唐的江山呢?  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之一,生於公元656年,母親武則天生他時剛升任皇後。父親高宗李治給他起名為”顯”,後又賜名”哲”,對他將來寄予瞭很大的希望,結果他比他的父親更沒有出息,最後還被妻子和女兒合謀毒死。  李顯雖然名字體現瞭長輩的希望,但他的個人品行和能力都比不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賢,根本不是治國所需的幹才。  在公元680年,李賢被廢為庶人,在他之前,李弘已經被殺。這樣,皇太子的位置便落到瞭李顯的身上。由於高宗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在第二年的七月,高宗讓裴炎任侍中(相當於宰相),輔佐太子李顯監國,也就是主持朝廷政務。在公元683年,高宗病逝,留下遺詔讓李顯在自己的靈柩前繼承帝位(這是皇位繼承的慣例,以示正統、合法),同時由皇後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臨朝聽政。中宗這時二十八歲,本該一展抱負,但沒想到母親的權利欲望超過瞭他很多倍,他這個皇帝從即位起就成瞭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  第一次做皇帝,李顯沒什麼經驗,也沒想到攝政的母親的能力比他要大很多。所以,他要自己做主,體現皇帝的威嚴,結果皇位剛坐瞭不足兩個月,便敗在瞭母親的手下,被趕瞭下來。  做瞭皇帝,中宗想讓自己的嶽父,即韋皇後的父親韋玄貞做侍中,遭大臣反對,中宗怒說:“我就是把天下都給瞭他又有什麼不可!別說一個侍中瞭。”裴炎見中宗如此剛愎自用,便向武則天尋求支持,武則天馬上將眾大臣召集到瞭乾元殿,還有羽林將軍程務挺等人也帶兵入宮,宣佈瞭太後廢黜中宗的命令。中宗不服氣地問母親:”我犯瞭什麼罪?”武則天怒斥道:”你想把天下交給韋玄貞,這難道是小罪嗎?”就這樣,中宗的第一次即位不滿兩個月就草草收場瞭。他被廢後,做瞭廬陵王,搬到瞭均州,就是現在湖北的十堰市,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的所在地。後來,又移到瞭房州,即現在的湖北房縣。   中宗被廢後,逐漸想明白瞭,原來母親是如此厲害,如此殘忍,他害怕自己和前邊的哥哥一樣也會命喪黃泉,最後,還是意志力比他強的韋皇後及時勸解,這才靜下心來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這一等就是十八年之久,如果沒有一點意志力,很難在不如意的情況下堅持下來。這中間中宗常會嘆息不止,韋皇後便在旁邊毫不客氣地大聲斥責他沒有出息。訓斥完瞭,再慢慢勸解,鼓勵他堅持下去,總會有出頭的那一天的。從這方面來看,他以後再次即位後,被韋皇後管制著也是很自然的事,這和他的父親高宗李治有些相似。相關閱讀推薦:謎案!黃巢率40萬起義軍盜武則天墓為何失敗武則天崇佛:武則天迷戀“和尚”的玄機是什麼? 武則天的年號是什麼?揭秘武則天17個年號的玄機歷史上的今天2月17日 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出生李世民為什麼沒殺武則天?誰當瞭她的替死鬼?武則天秘史 歷史上關於女皇武則天的四大冤案

康熙死後誰繼位 清朝康熙之後是誰繼承皇位

  康熙死後誰繼位:康熙,大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一生奠定瞭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瞭康乾盛世的大局面。那麼在他死後是誰繼承瞭皇位呢?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禎(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在位13年,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傢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雍正是一位十分復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傢,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  雍正的主要功績有  攤丁入地。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瞭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耗羨歸公。我國古代以銀、銅為貨幣,征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征收,作為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征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征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瞭人民負擔,又保證瞭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咸免擾累。”  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折制度。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瞭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折制度。由於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復,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折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瞭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瞭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改土歸流。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瞭國傢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瞭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鬥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瞭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此外,雍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政績,如懲治貪污、解放賤民、平定羅卜藏丹津、始派駐藏大臣等,為中國的統一與發展作出瞭貢獻。  但是,雍正也有嚴重的過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間雖沒有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但零散的反抗經常發生,雍正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均斬立決。對民間秘密結社,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汪景祺因”諂附”年羹堯而立斬梟首,查嗣庭因趨奉隆科多而戮屍示眾,陸生楠因議論時政而被軍前正法。最為轟動的是呂留良案,呂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已去世40年,後有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嶽鐘琪,要他反清復明,釀成大案。呂留良被開棺戮屍,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文網甚密,株連人眾,處刑嚴酷。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相關閱讀推薦:康熙最愛的妃子 揭秘康熙皇帝最愛的妃子是誰?康熙的妃子 揭秘清朝康熙皇帝的妃子列表簡介孝誠仁皇後簡介:康熙皇帝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 康熙的兒子 揭秘歷史上康熙的兒子們的下場歷史上的康熙

揭秘:張作霖指定的東北軍繼承人是誰?

  東北的平靜絕非偶然,它緣自於一位新人已掛上帥印。  張學良,字漢卿,一般人稱他為“小六子”,其實是喊他的乳名,並非指他排行老六。老張除瞭在外面英雄一世外,在傢裡的業績也堪稱優良,共有八子六女,十四個孩子。張學良是長子。  小張十九歲入東北講武堂炮兵科訓練,第二年即畢業入伍。作為東北第一公子,當然不可能屈尊去當兵,而是直接擔任瞭老張衛隊的上校旅長。在乃父光輝的照耀下,小張肩上的牌牌是以火箭速度更換的,短短幾年,就升為瞭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授少將銜。在從軍到接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張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當然旁邊也少不瞭有人輔佐,或者說是貴人相助。  張學良人生中的第一個大貴人自然非郭松齡莫屬。郭是東北講武學堂的教官,長得人高馬大,得瞭個外號“郭鬼子”。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師生情誼十分深厚。後來郭鬼子被張作霖抓住要殺頭的時候,張學良還曾想方設法要通過送老師出國的辦法予以搭救。人都說小張敬師如父,有情有義,孰不知除師生情之外,小張實際對郭老師也依賴甚深。   郭松齡不僅是位優秀的軍事教育工作者,真實戰場上也一樣不含糊。他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校教官,一躍成為奉軍中的主要將領,雖不排除小張在老子耳邊經常吹風說好話的因素,其自身才能突出也是主要原因。  當時奉軍中的大小軍官多為胡子出身的老派人物,打仗就知道拼命往前沖,根本不知道什麼練兵方法、指揮藝術,屬於一幫典型的不懂科學的大老粗。郭松齡不一樣,他訓練得法,自成體系,經其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不僅技戰術動作嫻熟,而且紀律嚴明,成績冠於全軍。  槍打出頭鳥,這個規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郭老師一走紅,便引來紅眼病無數。周圍閑言碎語不斷,說郭某人的部隊,軍紀當然是好,可是好看並不一定中用,真打起仗未必能行。(“異口同音,謂公所練之軍隊,紀律雖佳,未必善戰。”)很快,郭老師就用戰場實績說話瞭。在直奉歷次戰爭中,郭松齡的第八旅戰鬥力之強,不僅令老派人馬瞪目結舌,就連同為新派的“士官系”也刮目相看。  老師照應學生是理所應當的。張學良當時帶的第三旅,經常和第八旅一起作戰,甚至被混在一起,統稱為“三八”旅。“三八”旅打瞭勝仗,大傢心裡都明白郭松齡功勞很大,但就是沒人肯說郭老師好,都誇張公子用兵有方。理由非常簡單:嫉妒加拍馬屁――嫉妒郭松齡,拍張傢父子的馬屁。“三八”旅打得好,長官就升得快。張學良不久就因功而由少將晉升為中將,成為第三軍團軍團長。不管別人怎麼吹捧,小張自己還是拎得清的。他對郭老師十分器重,有時甚至到瞭縱容的地步。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能存活源於宋美齡庇護?張學良東北空軍不戰而散的直接原因是什麼?自古英雄多好色:揭秘少帥張學良與他的三個老婆蔣介石為何殺楊虎城卻放過張學良?楊虎城之死張作霖臨死前留下瞭什麼遺言?張學良傢族之謎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民國十一年(1922年),奉軍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敗北。老張當時很鬱悶,不知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時,張學良及時獻上瞭“整軍經武”方案,即重新改良和整頓軍隊一攬子計劃。老張雖然是胡子出身,卻閱歷豐富,非等閑之輩,馬上大加稱贊並予以采納。經過“整軍經武”,奉軍力量大大增強,成為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得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整軍經武”的很大一部分智慧都來自於奉軍中的高手――郭松齡和楊宇霆。  對於郭松齡來說,“整軍經武”是奠定他地位和實力的一個新起點。師徒倆從東北講武學堂中提拔和重用瞭一大批年青軍官,形成瞭在奉軍中有一定影響力的“講武系”。這個門派掛的是小張的牌子,實際掌門人卻是已由郭老師轉變而來的郭將軍。兒子有進步,老子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生子當如孫仲謀。自己再英雄一世也有盡頭,隻有接班人長能耐瞭,自己以後睡覺才能睡得踏實安穩。  可惜張學良的過分縱容與信任反而害瞭自己的老師,郭鬼子翅膀硬瞭,他要取代自己的老板,由自己來當主角唱大戲,結果被更會唱戲的張老板把性命都給開掉瞭。對郭松齡,張作霖可謂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因為他認為,自己除瞭老婆之外,什麼都給瞭對方,連今後將要繼位的兒子都托付給他,實際居於太師之位,而郭卻迫不及待,恩將仇報,竟然要取自己“主公”的性命,那還瞭得。   少瞭郭松齡這個生命中的貴人兼導師,張學良從此就難瞭。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難以搞定的困境(包括“九一八”),他都會喃喃自語:要是郭松齡在,就好瞭……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府內對於張作霖的去世一直密而不宣。有時候一個人活著與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私事,而是關系無數人升沉禍福的公事。  人們從大帥府的公告中瞭解到,“大帥”隻是在爆炸中受瞭點輕傷,現在安然無恙。不僅能吃能喝能聽小曲,隔三岔五還要應小報的要求,在八卦新聞版登張生活照什麼的。  輕松和假像隻能用於表面維持,大帥府的人其實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在等待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仍留在關內的張學良。五雷轟頂,萬箭穿心,心如刀割,這些都能用來描述當時小張的心情。但我覺得,在巨大的悲痛和震驚過後,留在小張腦海裡的,更多的恐怕還是一種茫然和無所適從。畢竟事件太突然瞭,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不管怎樣,還是回去再說吧。治安惡化到這個地步,不化裝是不行瞭。  想來想去,現在隻有當兵的最安全,而當兵的裡面,又隻有夥夫最不引人註意。於是小張乘著天色昏暗,剃瞭頭(隻有長官才留長發),帶上飯勺,扛著大鍋,在幾名得力衛士的保護下,混在撤退士兵中間,坐上悶罐車就回瞭奉天。在那裡,他將接受一場嚴峻的考驗,並迎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小諸葛楊宇霆  傢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帥走後,必須有人主持大局。在此背景下,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瞭。會議主持人是一直擔任奉軍總參議(相當於總參謀長)的楊宇霆。如果說郭松齡是奉軍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幹才,那麼這位楊先生就是奉軍中首屈一指的軍政兩用人才。人送楊宇霆綽號:小諸葛。請千萬不要小看瞭這麼一個名號。雖然平時我們給別人起外號往往是件不禮貌且不受歡迎的事,但“小諸葛”絕對是個例外。  根據歷史記載,真實的諸葛孔明其實未必如《三國演義》和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但經過人們幾千年來的演繹和想像,這個形象已被大大神化,成瞭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雞毛蒜皮的世紀完人和超級偶像。  能被人冠以諸葛稱謂(哪怕是小諸葛),就表明這個人本身也有點接近神人瞭。我隻知道,要論有影響的人物,在此之前,湖南的左宗棠算一個,在此之後,隻有廣西的白崇禧獲得過這一光榮稱號。  楊宇霆,少年時即有過目成誦之才,十六歲考中秀才,廢科舉後,入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少有的高級知識分子,“士官系”的代表人物。  此人有宰相之才,善於軍事政治兩手抓,是老帥張作霖生前最為器重和仰仗的“大管傢”。張作霖時代,臺前是老張在指點江山,幕後卻是他楊先生在出謀劃策。   在任期間,大管傢忙著幫老板搞裝修,創傢俱,可謂勞苦功高,成績突出。簡單收集一下,至少包括以下“四大件”:制定田賦制度、修築戰備公路、督辦兵工廠、創建東北海軍。定田賦,錢有瞭;修公路,路有瞭;辦工廠,槍有瞭;建海軍,水路優勢也有瞭。所謂高手一亮招,便知有沒有。四件不多,但件件抓到瞭點子,捏住瞭要害,遠慮近憂,一網打盡。  若論治軍理政和戰略眼光,其人超出郭松齡遠甚,可算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人!老張在選賢任能方面是從來不差的。但是楊先生也有缺點,而這個缺點後來給他帶來瞭殺身之禍。那就是與處理軍政方面的能力相比,他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似乎要差一點。往好瞭說叫做對人嚴厲,往壞裡講就叫心胸狹窄,總之人緣很不好。當然這也與奉軍內部派系太多,關系太復雜有關。  奉軍裡面,隨著歷史的沿革,粗粗一分就可以分成兩派:老派和新派。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以跟隨老張打江山出來的老兄弟為一派,稱為老派,代表人物是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這些人。他們大多屬於草莽英雄,早年打打遊擊劫劫糧草還湊合,下瞭山後打正規戰就不那麼靈光瞭。除瞭老派,就是新派。但新派內同樣還能分出三六九等。  一派稱為“士官系”,軍官大多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為楊宇霆、韓麟春、薑登選等。一派稱為“講武系”,匯集瞭東北講武學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齡,其背後實際支持者為張學良。楊先生的做事原則是對事不對人,除瞭老帥,哪門哪派都敢招呼。這是一個牛人:我是孔明,我怕誰?  作為新派的楊宇霆曾利用“整軍經武”的機會,大膽樹立新派,把老派人物都排擠在外。毫無疑問,老派人可都不是吃幹飯的,這梁子算結下瞭。同是軍校出來的,作為海龜的“士官系”與土鱉“講武系”素來明爭暗鬥,隔閡很深,到“講武系”的郭松齡搞叛亂被捕後,“士官系”的盟主楊宇霆又以總參議的身份下達瞭對他的處決令(其實就是他不下,老板張作霖也會逼著他下),這可就把“講武系”全給得罪光瞭。就連“士官系”內部也有一些人對他不滿意,認為他性情高傲,喜歡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怪來怪去,什麼都不怪,就怪奉軍裡山頭太多,廟不算挺大神仙卻不少。要想在這個蜘蛛網裡做老好人,除非什麼都不幹,做個真正的和稀泥的老油條。偏偏楊宇霆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換老板的時候,大傢也很想把這個過於嚴厲的管傢一並換下去。   可是現在局面如此詭異,遍觀東北軍政各界,除瞭他楊某人,沒人能壓得住陣腳。於是,人們隻好又把他推到臺前,由他來主持這個對於東北命運來說極其重要的會議。  明爭暗鬥  東三省議會聯合會的核心是出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的人選名單。此前,這個保安總司令的頭銜是屬於張作霖的。也就是說,誰當瞭這個總司令,誰就真正繼承瞭老帥的衣缽。事實上,在會議前,各派經過明爭暗鬥、相互妥協後,已基本內定瞭總司令人選。會議隻是走個過場而已。隻有不明真相的少數人需要猜謎。不過謎底很快就要揭開。我可以告訴諸位的是:這個人絕不是張學良。  因為皇姑屯事件是個猝發事件,張作霖中招後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昏迷狀態,幾乎什麼都沒交待。他身前也未指定任何人接班。畢竟帝制早已廢除,共和也已實行多年,雖然子繼父業趨勢十分明顯,但不到那一步,誰也不好意思把話說得過於明白。  老張在世,小張承繼大統自然毫無懸念。但現在老張不在瞭,大傢都得繼續端碗吃飯,誰能保證自己這碗飯繼續吃香吃好,就得好好惦量惦量瞭。別怪世態炎涼,隻能說人性本來如此。楊宇霆認為,小張肩膀尚顯稚嫩,恐怕暫時很難勝任老張留下的這副擔子。不是他一個人這樣想,相當多的人都作如是觀,特別是在平定郭松齡一役之後。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接著,楊先生又把自己給排除瞭。他有自知之明,既然是“小諸葛”,角色定位就是輔佐型的能臣,在心理上就沒有“登大寶”的準備和打算。更何況,他也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在朝野上下樹敵頗多,即使有這想法,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他需要提出一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名單。在宣佈這一名單之前,這位大管傢也充分考慮到瞭小主人的情緒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會場上“適時”地出現瞭一份《大元帥遺囑》:  我在回來的路上不幸挨瞭炸,現在快不行瞭(“今病勢已駕,殆朝暮人間矣”)。我成人當兵後就發誓要以生命報效國傢,所以早就不怕死瞭,現在我已經五十四歲瞭,死瞭倒也沒什麼,就是還沒完成我的救國志向(“惟是救國之志未遂”),太遺憾瞭。現在我把守衛治理奉天的重任,交給我兒子張學良,你們要幫我多料理他。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絕不是張老爺子的語調,倒是很像孫老爺子(孫中山)的絕筆。如果老張當時還能撐著立下斷氣遺囑,絕不至於這麼假文酸醋,他隻會說:媽拉巴子是免票,後腦勺子是護照,老子今天是過不瞭這一關瞭,弟兄們帶著小六子好好幹吧……  楊參議到底做過秀才,愣是無中生有地把老張打扮成瞭個文化人。“假遺囑”的前段部分明顯是在應付差事,任何一個當過兵的人死翹瞭以後都可以加以套用(隻需修改一下死亡時的歲數)。實質體現在後面那句話:守衛治理奉天。擺明這是個地方官,沒有誰做瞭省長還兼國傢主席的道理,所以這就意味著小六子的東三省總司令肯定是當不成瞭。這就是楊宇霆和會議參加者們準備留給張學良的面子。   有人說,這份《大元帥遺囑》是楊宇霆之流違背張學良意願偷偷炮制出來的。違背張學良意願,這可能是事實。因為他並沒有明確主動地表示過不想繼任掌門。但“偷偷”就談不上瞭。畢竟事關重大,大帥沒來得及留遺囑這件事在內部知情人中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如果這份假遺囑不是得到瞭與會的大多數人(包括張學良)同意,誰敢再重新捏造一份出來並當眾宣讀?  就像任何一次頒獎一樣,安慰獎總是放在最前面的。大傢都把期待的眼神投向瞭楊宇霆,等著他宣佈那個特等大獎的獲得者。謎底隨即揭開,果然是他!會議主持人隨後提出表決,一切毫無懸念,因為贊成的人遠遠超過半數。但是人們發現,偏偏這個人沒有到場。立刻有未舉手的人提出,鑒於被選舉人本人不在場,這樣推舉有欠妥當,不合規矩。  楊參議不愧是官場老手,回答從容不迫:本人不在而推舉甚多,說明眾望歸一。再沒有任何異議。主持人當場宣佈:選舉結果有效。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命運大逆轉  此時,張學良的心一定已經悲涼到瞭極點,但他隻能選擇被動接受,此外沒有其它任何辦法。東三省最高軍政長官就要新鮮出爐瞭,這個人卻不是他。就在這時,歷史的天秤又一次發生瞭驚人的逆轉,一個人忽然出現在會場門口,並引起瞭一片驚呼聲。此人身著孝袍,腰系麻繩,腳蹬麻鞋,不像是開會來的,倒像是奔喪來的。張學良人生中第二個貴人來瞭!張作相,時任吉林省督軍兼省長,老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擔任奉軍第二軍軍長,是張學良的頂頭上司。  聽名字,你可能會認為他與張作霖有什麼親戚關系。其實不是,兩人同姓純屬巧合。盡管不是血緣上的親戚,但這兩人絕對有過命的交情。歷史上,張作霖兩次結盟,張作相均榜上有名。張作相之所以能“眾望歸一”,說得直白一點,是因為隻有他才是當時各派均能接受的人物。郭鬼子造反,十萬精銳直逼奉天,形勢危如累卵,幸虧他和吳俊升兩人拼死護主,才轉危為安。此事不僅使老張感慨系之,認為關鍵時候還是幾個老兄弟最忠心,而且為他自己在老派中贏得瞭信任。  郭部兵敗,除處決郭鬼子外,老張氣惱之下,還準備將叛亂將領一律處死。幸虧張作相以平叛功臣之身再三苦諫,才保住瞭他們的性命。郭老師鬧事,小張同學自然不能免責,用老張的話說,自己兒子“信任郭鬼子已經勝過信任他老子”瞭。按照老張的性格,死罪雖可免(總要有人接班),活罪卻難逃,也是張作相充分發揮好人做到底精神,使盡渾身解數,做工作,說好話,總算讓小張得以全身而退。  無論老派還是新派,對張作相隻有兩個字的評價:厚道,三個字的評價:真厚道。既有與老帥八拜結交的資歷,又有平叛立功的業績,還不會為難兄弟們,這樣的人,不選他,選誰?在會議召開前,已經有人把總司令軍服送到瞭張作相府上。但是張作相用實際行動表明瞭自己的態度。進入會場後,他手捧那套保安總司令的軍服,把它放在瞭張學良面前。

武則天之後的皇帝是誰?武則天的繼承人是誰?

  武則天之後的皇帝是誰?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正統女皇帝,開歷史先河。武則天從一名才人,經過血腥的宮廷鬥爭一步步的爬上瞭至尊的位子,對於權力的欲望是常人難以比肩的。武則天的繼承人是誰?  唐中宗李顯簡介: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猝死,終年55歲,葬於定陵。  唐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唐中宗比唐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後。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36天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為太子。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後,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後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後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  公元710年,韋皇後母女倆便密謀害死中宗,韋皇後知道中宗喜歡吃餅,就命令情夫馬秦客配制瞭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還稱 贊好吃。不一會兒,忽感腹中絞痛,仆倒在榻上亂滾,太監忙去報告韋皇後,韋後故意磨蹭,拖瞭許久才趕來,見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中宗怎麼瞭。中宗已經說不出話來,隻是用手指著嘴嗚咽地哭泣,沒多久便死於長安宮中的臥榻上。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怎麼死的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死因武則天秘史 歷史上武則天是怎麼搞定唐高宗的?上官婉兒墓志顛覆歷史 嫁父子兩皇帝堪比武則天武則天無字碑在哪?武則天無字碑之謎大破解武則天與狄仁傑真實關系如何?武則天暗戀狄仁傑

嘉慶皇帝有多少兒子 清仁宗嘉慶的繼承人是誰?

  嘉慶有多少兒子:嘉慶,愛新覺羅顒琰,清代入關的第五位皇帝,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母親為孝儀純皇後魏佳氏,也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令妃。嘉慶在位期間,爆發瞭一系列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嘉慶皇帝在位25年,死時61歲。那麼嘉慶死後哪個兒子繼承瞭皇位,他共有幾個兒子呢?  嘉慶皇帝共有五個兒子,皇長子穆郡王、皇二子愛新覺羅·旻寧、皇三子愛新覺羅·綿愷、皇四子愛新覺羅·綿忻、皇五子愛新覺羅·綿愉。  穆郡王  皇長子穆郡王,生於乾隆四十四年臘月廿九(1779年2月4日),生母是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是拜唐阿劉福明之女,穆郡王出生時,當時她還是藩邸福晉。穆郡王隻活瞭4個月,並於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三月初六日(1780年4月10日)死去,當時還沒有取名。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被剛剛登基的弟弟道光帝追封郡王,謚號穆。   道光帝  皇二子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即道光帝,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生母為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出生。嘉慶皇帝去世後,綿寧繼位為帝,改名“旻寧”,年號道光,在位30年,死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終年69歲。  敦恪親王  皇三子敦恪親王愛新覺羅·綿愷,生母為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乾隆六十年乙卯六月二十二日(1795年)出生,當時他的生母還是皇子側福晉,他還有一個同母弟弟綿忻。嘉慶二十五年七月被封為惇親王,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二月初四(1838年)逝世,享年44歲,謚曰恪。  端懷親王  皇四子端懷親王愛新覺羅·綿忻,生母為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生於嘉慶十年二月初九日,出生時母親已經被封為皇後,愛新覺羅·綿愷的同母胞弟。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年僅14歲的愛新覺羅·綿忻被封為瑞親王,道光八年七月,去世,謚曰懷。  惠端親王  皇五子惠端親王愛新覺羅·綿愉,生母為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1814年出生,出生時母親被封為如妃。嘉慶二十五年七月,道光帝即位,愛新覺羅·綿愉被封為惠郡王,道光十九年,進親王。咸豐帝即位,諭:“惠親王為朕叔父,內廷召對及宴賚賞賜宜免叩拜,章奏免書名。”咸豐三年,賜禦用龍褂。同治帝三年十二月去世,同治帝親臨奠,賜銀五千治喪,謚曰端,稱惠端親王。相關閱讀推薦:嘉慶皇帝簡介 嘉慶皇帝是乾隆的第幾個兒子?嘉慶帝生母簡介 嘉慶皇帝的母親是令妃娘娘嗎?嘉慶殺和珅是在哪一年?嘉慶為什麼要殺和珅嘉慶皇帝的兒子 嘉慶的兒子們的結局都如何?嘉慶的妃子有哪些?嘉慶皇帝的皇後妃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