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聖人

聖人勵志語錄|經典語錄大全

聖人勵志語錄: 1、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3、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5、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隱

聖人勵志語錄|勵志語錄大全

聖人勵志語錄: 1、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3、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5、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隱

隋文帝有什麼本事被驍勇善戰的突厥人稱為聖人可汗

  隋朝立國之初,突厥屢犯邊境,在反擊戰中隋文帝文武並用,既有挑撥分化,又有軍事打擊,把突厥生生地給分裂成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願意內附,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稱贊他“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  的確,他也當得起這個稱號。他執政的20多年時間裡,國傢安定,經濟繁榮,老百姓安居樂業,一片興旺景象。當時的糧食佈帛“府藏皆滿、無處容納”,再造新庫,亦“堆積無餘”,隋文帝隻好下令免除租賦,“寓富於民,不藏於府”。  有非常之功者,必有非常之本事。縱觀隋文帝的成功,他在三個方面做的確實出類拔萃。  一是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負重任。隋文帝是個很有魄力的皇帝,用時下比較時髦的詞兒形容,屬於開拓型的領導。但他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史書上說他“性嚴重,有威容”,其實,他也有浮躁的時候。隋文帝的妻子孤獨皇後,是個很賢惠的女人,就是吃醋太厲害。一次,她聽說隋文帝寵幸瞭一個女人,就把這個女人殺瞭。隋文帝氣得皇帝也不想當瞭,一個人騎馬跑出宮中,走進深山二十多裡,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才返回瞭宮中。實踐增長才幹,生活使人成熟,或許,正是這樣的磨練才造就瞭他“性嚴重、有威容”的人格魅力吧?  二是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率先垂范。隋文帝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是非常務實,他的務實首先體現在身體力行上。比如說倡導節儉吧,隋文帝是出瞭名的。作為一國之君,他平時一頓飯不過一肉,宮廷用物,壞瞭的經過修補接著再用。在他的倡導和帶動下,皇後不尚麗服艷飾。宮人的衣服也是穿瞭再穿,少有新制。達官貴人也以節儉樸素為榮,便服多用佈帛,不以金玉為飾。久而久之,形成瞭隋初崇尚節儉的社會風氣。由倡導節儉而想見其他,隋文帝的成功實在有其必然。   三是真心關註百姓的疾苦,治國重本。本是什麼?本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南北朝凈出昏君暴君,皇帝像走馬燈似的更替,為什麼他們不能長久,原因或許很多,但有一點很關鍵,就因為他們沒把老百姓放在心裡,治國無本。隋文帝在這一點上卻很清醒,抓到瞭點子上。每次乘輿外出,碰到老百姓上訪,他都要停下來親自過問。經常派專人到下邊去,查訪吏治得失、民間疾苦。有一次,關中鬧饑荒,他派遣身邊的大臣去視察災情。有個大臣把老百姓吃的豆屑雜糠的食物呈給瞭他。他流下瞭心酸的眼淚,深加自責,引以為咎。  在君權至上的時代,一個皇帝能這樣做而且做的這麼好,實在難能可貴。遺憾的是,晚年的隋文帝似乎換瞭一個人,到瞭更年期似的喜怒無常。教子無方,大好江山,竟然二世而亡,隋文帝有責任。再有本事的人也犯渾,這一點,隋文帝也沒例外。相關閱讀推薦:隋文帝最囧的事情:曾被獨孤皇後嚇得離宮出走隋文帝做到瞭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懲治不法皇子一代驍將蕭摩訶的傳奇人生:隋文帝贊其”壯士”畫像嚇壞陳叔寶:隋文帝楊堅的長相到底有多奇特?明君怪招治腐:隋文帝“釣魚”唐太宗“獎勵”

歷史上孔聖人孔子的學說對後世有什麼負面影響?

  導讀:孔子的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取決後來歷代帝王的統治需要,統治階級需要什麼,影響就是什麼?秦朝是以法傢立國的,儒傢的思想和學說影響隻在民間,所以才會有“焚書坑儒”的事情。漢代開始的時候是以道傢的無為立國的,所以晁錯才會被枉殺。直到董仲舒的“擺出百傢,獨尊儒術”的政治觀點提出才使得漢代自武帝以後把孔子的學說提到瞭政治服務上來,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現在理解的儒傢思想都是被漢代的統治階級修改過的,更多的是從他們的角度來詮釋儒傢的思想,到瞭漢末,很多儒傢的學說解決不瞭當時的問題,於是法傢的“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再次發揮作用,這個時期的諸葛亮,曹操,司馬懿等人都是法傢的代表人物。  直到西晉的統一,由於政治的殘酷很多人紛紛避世,這是道傢的無為思想又一次在士這個階層發揮作用,才會有“竹林七賢”“陶淵明”等人的出世之舉。東晉延續瞭這一傳統,很多人大多是放蕩不羈的。南北朝以時期由於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和當時佛教的傳入使得那一時期的思想大融合,最後到瞭隋的統一,才正式的完成多年的紛爭。這時候儒傢的思想,已經不斷的和道傢法傢以及佛教,融合成為瞭一體,正是這樣我們今天看到和理解到的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以後的儒傢思想。唐朝是多元化的政治體系,即不把某一學說當做唯一的路線,又不排斥其他的學說,所以唐朝時中國的各傢思想得到瞭一個新的發展。但是歷史的車輪把當時的另一個以武將為主的時代碾壓過之後,最終還是再一次統一,宋代的“禮教”是在很大程度的禁錮瞭儒傢思想與學說的,並從此正式的成為瞭統治中國的唯一思想,並且深遠 的影響瞭以後的明清。   說瞭這麼多不難看出,任何統治階級都需要一種被當時人們需要的理論來為自己的政權鋪路,所以歷史上的很多人都在熱衷的崇拜某一學說,這可能就是最大的負面影響瞭。由於崇拜,由於需要,而不顧一切的沿襲就是負面的影響,這個負面影響的結果是,我們歪曲瞭原來的本意,認為的附會上很多自己的需要!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最早的“黃色歌曲”竟是孔子欽定的嗎?鄭國貴族子產:孔子都為之感慨萬千的著名政治傢明朝歷史上沒骨氣的讀書人:稱魏忠賢可配祀孔子春秋美女南子簡介:因為招惹孔子而名聲不好歷史上七歲時就能收孔子為徒的人有多“神”?令人惋惜的顏回之死:和他的老師孔子不無關系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最後一個聖人王陽明

  你所不知道的明朝牛人王陽明  他,曾經放蕩不羈,天性叛逆,卻成為一代聖賢,他,曾經泛濫詞章,錯會聖人之意,卻功成名就,他,不拘一格,立德立言立功,對於這麼一個曾經的浪蕩子弟,卻最終能流傳千古,開山立宗,成為一代聖人,致良知,行知合一,格物致知,心即理也,影響無數華夏兒女。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聖人,他是王陽明。  另一個他,是諸子百傢之中最鶴立雞群的門派縱橫傢的鼻祖,千百年來,是否有其人,眾說紛紜。謀略高深,蹤影飄忽,隱於鬼谷,不爭而與天下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其弟子人人卓越,個個非凡,皆能立不世之功,他是縱橫傢的創立者——鬼谷子。  從古至今,人們喜歡王陽明,厭惡鬼谷子,但卻不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尊稱——聖人。王陽明自幼立志要做第一等事,做聖人,陽明心學更是成為後世顯學,流傳百年。鬼谷子縱橫捭闔,更以聖人之智,聖人之能讓其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無不成為一代雄傑。若論百傢學派智慧,阿信佩服三人,分別是縱橫傢鼻祖鬼谷子,儒傢集大成者荀子和新儒傢心學開創者王陽明。  鬼谷子的思想雖主要以遊說為主,但其實是權謀謀略學,修辭學的著作,其弟子中蘇秦張儀為縱橫傢,孫臏龐涓為兵傢,在戰國,縱橫傢的發展達到瞭巔峰。有人說鬼谷子是道傢之學,其實鬼谷子融合瞭道傢,儒傢,法傢,名傢,陰陽傢,兵傢的思想,以縱橫捭闔為學派思想核心,為出世入世之學。鬼谷子思想並非隻能用於遊說,其弟子孫臏也是兵傢的翹楚。  荀子,思想深邃,首提人性本惡之說,其弟子韓非,李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瞭基礎。對於荀子之言,博大精深,不敢妄加論斷。  王陽明,新儒傢心學的創立者,被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其創立的心學稱為明朝中晚期的顯學,徐階,張居正,黃宗羲等人無不受其影響,其學說遠傳日本,朝鮮,甚至影響瞭明治維新時期西鄉隆盛、広瀬武夫等人。日本戰神東鄉平八郎的一句“一生伏首拜陽明”更是道出瞭陽明學的神奇。那麼有趣的問題出來瞭,心學難道不是學問嗎?怎麼能用來打仗呢?  而實際上王陽明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下馬可以傳道授業解惑,上馬就可征戰沙場,建立不世之功。其江西剿匪,平叛寧王之亂,更被傳為美談。   通過這對比鬼谷子和王陽明,我們會發現,原來聖人並不是掛在墻上的,他們曾經都在各自的時代發揮瞭最大的能量。鬼谷子縱橫學可以遊說諸侯,合縱連橫,也可以成為帶兵打仗,王陽明的心學可以開壇講學,也可以征戰沙場,這到底是為什麼?其實古人說的聖人其實是一樣的,他們不是掛在墻上的,而是他們的思維雖然有分歧,方向不同,但是聖人之道是一樣的。  王陽明說,去人欲存天理,這點與理學高度相似。格盡私欲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去除蒙蔽心之私欲,回歸心之本然。王陽明又說行知合一,行與知是一體,提出要想恢復良知本來面貌的前提就是行知合一。所以才要致良知,並且王陽明認為心的純度很重要。人欲不除,則心不復明。或許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可以說明問題。心的本體本來是無善無惡的。相關閱讀推薦:王陽明十大經典語錄:明代思想傢王守仁名言名句揭秘:王陽明的心學是如何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的?寧王朱宸濠叛亂被平之謎:王陽明用兵真如神心學鼻祖王陽明的前世今生:開門猶是關門良知即利潤:解析為什麼日本企業傢崇敬王陽明?王陽明是誰?明代全能大儒王守仁的生平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鬼谷子的命題是捭闔人心,縱橫天下,作為權謀學的鼻祖,鬼谷子和荀子一樣看到瞭人性本惡的特點,簡而言之,鬼谷子看到瞭人性是自私的這個特征,加以利用,也就是“用私欲成天理”。前面我們說瞭鬼谷子思維融合瞭諸子百傢的核心思想,那麼會不會消化不良呢?答不會,因為鬼谷子看的是人,其次才是學說。每一個學說都是在人的基礎上建立的,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每個人的悟性不同,每個人的私欲不同,所以如果說是融合,不如說是利用。比如儒傢的一些人好名聲,輕財貨,法傢的一些人好財貨,輕交情等等,鬼谷子在用在擴大他們的私欲,而利用他們,而鬼谷子自己本人則是一個格盡私欲之人,就像棋手一般是一個理性人,輸贏才是關鍵。  其實王陽明也說過,心存大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隻要最終目的是好的,我心是光明的,其他並不重要。王陽明在平叛寧王朱宸濠之時,用過假傳聖旨的方法招募部隊,這個事情上我們發現,政治,道德,倫理,輿論,法律已經無法控制住他,他已經成為一個心體自由的人,一個心在縱橫,人在馳騁的人。若心無自由,心無光明,則無王陽明。  很多人讀完《鬼谷子》,認為他是一個沒有節操的人,居然利用人的私欲來成就自己的謀略,而其實鬼谷子在書中第一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講瞭“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鬼谷子已經把縱橫傢的目的說的再清楚明白不過,聖人就是幫眾生指路,幫眾生命物的人。此時的鬼谷子是一個聖人,此時的鬼谷子的心已經達到無為之境,達到縱橫之境,達到無為之境。  100個人的眼裡有100個聖人,從某一點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和鬼谷子的縱橫捭闔其實是一致的,一個是格除私欲,一個是利用私欲。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實踐傢,而不是空談傢。作為一個學習者,我們不可能成為聖人。但是我們有私欲,要想學好鬼谷子,那麼前提就要行知合一,格物致知,去人欲存天理之後,心體光明之後,利用人的私欲,甚至是利用人性。這就是我們今天最後要說的,心之縱橫!心自由才能真縱橫,真縱橫心比如光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聖人可汗”隋文帝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被稱為聖人可汗的他,被兒子楊廣給毒死瞭,在位23年,終年64歲,葬於泰陵。一代聖君,就此消逝,而他留下的遺產——五個兒子卻是沒能如他所料那樣相親相愛,互幫互助。  最初,楊堅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跟獨孤皇後就是情深意重的模范夫妻,楊堅對獨孤皇後發誓,絕不許孩子們有異母兄弟。果然,獨孤皇後肚子也爭氣,一口氣給他生瞭五個兒子。如果放在普通的百姓傢中,那絕對是要皇帝進行表彰的對象。但是他成瞭帝王,必須得有所謂的三宮六院,他對自己的妻子堅貞依然讓人動容,他曾對文武百官說:“從前的帝王,因為偏愛小老婆,結果在嫡子和庶子之間互相爭鬥,有的雖然嫡子勝利,但是一上臺立馬就把庶弟庶兄殺掉,而有的嫡子被廢身死,甚至因此而導致國傢滅亡。我沒有這方面的擔憂,我的五個兒子,全都是同一個娘生的,是真正的骨肉手足,不用考慮這個問題。”在他眼裡,這五個兒子一定可以超越前代任何兄弟,他們一定會互相支持,直到下蜚子,仍然做兄弟。  他還吸取瞭北周朝親王力量太弱的教訓,把自己的兒子們全派出去,據守重要軍事基地,獨當一面,權力跟中央朝廷已經差不多瞭。事實上,隻有要權力,哪怕是兄弟,也一樣鬥得你死我活。   長子楊勇被立為太子,為人很是善良,但是生活過得太過奢華,當然這也是相對的,想想楊堅一條被子蓋多年,這個奢華也是有限。但是他是越來越不入楊堅夫婦的法眼,太子的身份就給丟瞭,被楊堅給廢瞭,最後被弟弟楊廣賜死。  老二楊廣倒是順風順水當上瞭皇帝,但是當瞭皇帝後本性暴露,成瞭隋煬帝,把自己玩死瞭。  老三楊俊,小字阿祗,開皇元年被封為秦王,名聲不錯,但是到後來漸漸地也奢侈起來,楊堅很失望。開皇十七年,官職被免,回到王府後,過上瞭清閑王爺的生活。後來據說被王妃毒害,在三十歲那年,公元600年去世。王妃敢殺王爺,也是有內幕。  老四楊秀,在建國後被立為越王,不久封為蜀王,任益州總管,都督二十四州軍事。在益州多年,楊秀權力極大,加上蜀地特殊的地理環境,他違反制度建造的宮殿堪比皇宮。加上楊廣上位是踩著大哥上的,所以楊秀被楊廣用巫蠱的罪名逮捕,並剝奪官職貶為庶民。楊廣即位後,一直把軟禁的他帶在身邊,宇文化及弒君後,想立楊秀,但是群臣不答應,結果楊秀和他的七個兒子全被殺害。  老五楊諒,被封漢王,仁壽四年,不滿楊廣上位,起兵造反,但是被楊素擊敗,之後一直幽禁到死。楊諒其實是有機會的,因為當初楊堅跟他秘密約定,如果用政府詔書征召的話,就會在敕字旁邊加一點,再跟兵符相合,就可以來。但是當楊廣派屈突通去征召他時,詔書上並沒有那一點,他還是起兵,隻不過起兵的借口是楊素謀反,並不是楊廣殺父。  五個兒子最終都不能終其天年,可見生在帝王傢,也並不是什麼好事。在封建社會,政權的轉移除瞭流血,找不到和平的方式。相關閱讀推薦:跨越歷史的大比拼:秦朝秦始皇大戰隋朝隋文帝山寨版鴻門宴更熱鬧:北周諸王差點殺死瞭隋文帝隋文帝楊堅:隋唐開皇和貞觀兩大盛世的奠基人?隋文帝楊堅: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古代帝王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

聖人孔子也會報復熱:孔子為什麼要詆毀衛靈公?

  孔子曾對人說衛靈公是無道昏君,康子聽到後反問他:“既然如此,衛國為什麼沒有敗亡?”孔子解釋說:“衛國有仲叔圉負責外交,祝鮀負責祭祀。王孫賈掌控軍隊,因為這個,怎麼會敗亡!”這個回答已不攻自破,能是用賢臣就不是無道昏君,無道昏君必然不能使用賢臣。(對話見之於《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翻譯成現代文則是:孔子談論起衛靈公種種倒行逆施及昏聵無能,康子問道:“既然如此,為什麼沒有敗亡?”孔子解釋說:“衛國有仲叔圉負責外交,祝鮀負責祭祀。王孫賈掌控軍隊,因為這個,怎麼會敗亡!  衛靈公是不是無道昏君,看一下試試就能清楚。衛靈公是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八代國君,姓姬名元。生於公元前540年,卒於公元前493年,他的功績有幾點。  一,平定四傢貴族勢力的聯合叛亂。第一次,據《左傳》記載: 昭公二十年,因靈公之兄縶輕慢衛國左司寇齊豹,得罪瞭北宮喜、褚師圃,遂與齊豹、公子朝聯手叛亂。當時,年僅十八歲的衛靈公還在平壽,得知叛亂發生後返都,但時局已失控,靈公隻得帶少數人逃至死鳥(地名,離濮不遠),不久北宮喜傢宰攻殺齊豹,靈公當晚趕回國都與北宮氏盟約,首先穩住這一支力量。第二天又跟“國人”盟誓,迅速穩定瞭局勢,然後開始追究責任,褚師圃、公子朝看到大勢已去,隻好逃亡到晉國。衛靈公殺瞭叛亂根源之一的宣薑,徹底穩定瞭衛國局勢。北宮氏因“平亂”之功,勢力已日漸壯大,幾乎已不能控制。衛靈公與齊景公密謀,先派北宮結出使齊國,讓齊景公找理由把北宮結抓起來並出兵侵衛。衛靈公把齊國入侵的責任歸咎北宮結,趁機削弱北宮氏勢力,然後和齊景公盟約讓其退兵,既解決瞭北宮氏尾大不掉的威脅,又不使大臣心生疑心,同時加強瞭與齊國聯盟關系,可謂是一石三鳥。  二,能接受批評建議。魯國伐晉時,沒有向衛國借道竟直接通過,返回時依然如此。衛靈公派兵追擊,經公叔文子勸阻,衛靈公遂將追兵召回。   衛靈公在冬天大興土木開鑿水池,大臣宛春以天寒地凍,百姓難耐嚴寒加以勸阻。衛靈公親自查看後下令停工。另有大臣說:您不知天寒而下令鑿池,如今因宛春勸阻而作罷,必然是德歸宛春,怨歸於您。衛靈公說:“不然。宛春隻是魯國一個普通人,是我任用他成為大夫,過去大傢不知道宛春,今天我讓他們都知道好瞭。宛春有善舉,我則有用他的善舉,宛春的善舉,不也是我的善舉嗎?”  三,威望崇高。衛國是小國,但在衛靈公時日漸強盛。公元前501年,為支援齊國,衛靈公率五百乘兵車欲過中牟,當時晉國有兵車千乘在那裡防衛,衛靈公豪情地說:前進!衛國兵車是中牟兵車的一半,我抵他們的另一半,加起來正好匹敵!  晉國本想乘機教訓衛國,況且在力量對比、主客之勢上,對衛國都很不利。二十年前因未遂政變從衛國逃亡在中牟的褚師圃卻說:“衛國的兵力雖少,但衛靈公在,他是不可戰勝的,還不如去攻打齊國的軍隊。”中牟果然放棄衛軍攻打齊軍,可見靈公當年的威望。  據《孔子傢語》載: 魯哀公曾問孔子:“現在的國君誰最賢?”孔子回答說:“最賢的我還沒見過,似乎隻有衛靈公能勉強算上。”哀公又問:“聽說靈公閨門之內無別(指南子參政),你怎麼說他是賢君?”孔子答道:“我說的是他在朝廷的行事,不是指傢裡的事情。”哀公再問:“他在朝廷上行事如何?”孔子講瞭衛靈公選賢任能的幾件事,由此可見孔子對衛靈公評價。  孔子在魯國不得志,開始跑官要官的“周遊列國”,公元前497年,第一站就到瞭衛國在那裡住瞭四年,不惜走後門拜見南子,為的是謀一官半職。大概衛靈公知道孔子浪得瞭一個虛名,為敞開招賢之路,給他每年六萬斛粟米的俸祿,卻不任用。這是孔子詆毀衛靈公實質所在,由此可見這位大成至聖先師的心胸。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孔聖人孔子的學說對後世有什麼負面影響?中國古代最早的“黃色歌曲”竟是孔子欽定的嗎?鄭國貴族子產:孔子都為之感慨萬千的著名政治傢明朝歷史上沒骨氣的讀書人:稱魏忠賢可配祀孔子

揭秘:偽聖人康有為為做帝王師叛變革命不擇手段

  導讀:中國的悲劇也許就出在文人涉政上?文人容易上天入地,說好聽是高度的浪漫主義精神,說不好聽是巫婆神棍作法,自己都不知道要幹啥。光緒遇到康有為這樣一個半路殺出來的半吊子帝師,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反正這帝師看不到他的帝無有實權,看不到宮廷裡的運作套路,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識。結果人仰馬翻,自己流竄瞭,光緒囚禁瞭,帝國擱淺瞭,戰友沒命瞭。  流竄海外時,除瞭口舌之能,宣傳鼓動,康有為也曾想過起兵勤王來著。1900年初,設總局,制訂瞭“以全力取桂、襲湘、攻鄂而直搗京師”的戰略計劃。他以自己的門生為骨幹,內以財源茂盛招誘會黨入夥,外以勤王軍威動員華僑捐款。兩邊來回吹,直吹得國內的會黨以為華僑就不差錢,國外的華僑以為勝利就在眼前。會黨獅子大開口,滿心想著撈大錢,至於忠君愛國,根本不在他們頭腦意識之內。華僑以為光緒馬上就能復出,強國富民為時不遠瞭。搞得兩邊都很亢奮。說實話,中山先生的大炮精神,康有為也不是沒有。而且這種大炮作風,連他的高徒梁啟超都看不慣瞭,稱其師“常作大言”。雖然看不慣,但他自己也難躲此路數,跟同仁交待說,捐款聚眾兩事,不妨往大裡說。但是等同仁們給他匯報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時,他自己首先往打折裡估算:“今東風固欠,而百事之未備者亦正多也。”所以梁啟超擔心:“今海外之人,皆以此大事望我輩,信我輩之必成,而豈知按其實際,曾無一毫把握,將來何以謝天下?”  康有為自己倒是沒有這等不安。聖人做事,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何況救皇上事小,他還想救天下蒼生呢。   康有為最宏大的理想,是大同。不過宏大得他自己都害怕,一直秘而不宣,以致於直到今天我們還弄不清他這思想的起始與淵源。當然,大略地說,其名稱來自於《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惡其不出於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其內容除瞭《禮記》之大同精神,還有中國傳統的均平觀和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在他的大同社會裡,國都不存在瞭,全世界在一個公政府統治下,沒有貴賤,沒有貧富,沒有傢庭,沒有夫婦(男女同居一年就得換人),沒有壞蛋,沒有司獄,沒有私產私企,沒有污吏專制,沒有外交,沒有軍備,沒有危險,沒有戰爭……總之,人類所能想到的好事,他都想到瞭。而人類所能做到的壞事,卻不在他考慮范圍。相關閱讀推薦:康有為110年前信札被發現 竟然曾密謀刺殺孫中山戊戌變法:康有為竟然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揭秘你不知道的真實康有為:貪財享樂 尤好女色揭秘:是誰毒死瞭康有為?嘔吐一夜七竅流血而死康有為鮮為人知的16年環球之旅:娶17歲美國姑娘揭秘康有為第四老婆鶴子出軌內幕:康有為日本老婆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毛澤東說:“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傢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事實上,這種尋找很具有歷史的吊詭。嚴復尋找到瞭真正的真理。但是英倫求學歸來,每有“局外人”之感,尤其對自己“仕途之不達”深感沮喪,甚至留下“當年誤習旁行書,舉世相視如髦蠻”的詩句。當年與伊藤博文一道畢業,畢業成績,嚴復全班第一,伊全班第二。伊成瞭日本名相,明治維新的元勛。嚴復則啥也不是,隻能做些翻譯工作,把西方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一古腦地翻譯出來供奉給國人,好歹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啟蒙大師。但是這位大師在義和團時代,則成瞭義和團名單上的特大漢奸,必欲殺之而後快。最後在大刀王五的掩護下跑到租界,才算保住瞭小命。啟蒙大師成為啟蒙對象眼裡的特大漢奸,也隻有近代中國這樣神奇的土地才能出產此類荒誕故事。  民國時期,嚴復搞起瞭孔教會。不過,嚴復歷來是堅持君主立憲的。他認為,一日民智未開則一日民主共和不可行。老實說,君主立憲對當時中國那樣一個人多民傻的老大難國傢來講,當然是一種歷史的飛躍,躍上,站穩,就是巨大的成功。可惜晚清沒弄成,袁世凱想弄,卻被喜歡一夜跑進共和的激進國人認作不要臉從而徹底翻盤。嚴復給袁世凱做過憲法起草員,做過籌安會的發起人,支持袁世凱稱帝,對張勛復辟表示同情,對蔡元培支持學生運動表示不滿。社會經驗挺豐富。有人說,嚴復晚年消極瞭,保守瞭。要我說,搞孔教,可算是保守;支持君主立憲在當時絕對不能算保守,即使消極保守,那也是被逼的。人多民傻,自己玩瞭一輩子都玩不轉他們,不消極不保守行嗎?我一直認為,激進從來就不是好東西。簡單來講,英美之路是保守而穩健的,法國之路是激進而飛躍的。如果想瞭解激進的醜惡,可以看看法國大革命,雨果的《九三年》是這方面最好的著作,看瞭之後我保你比嚴復還消極!   孫中山本是走的英美之路,武昌起義後他明確向國人宣佈:“中國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國,除此之外,無論何項政體皆不宜於中國。”但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就把他的英美共和給轟走瞭,原先說的話也忘瞭,一頭撲向瞭俄國那邊。洪秀全尋找到瞭上帝,弄出的卻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拜上帝教。其族弟洪仁玕鼓搗出一個《資政新篇》,與洪秀全政府的實際運作風馬牛不相及。就連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也是半吊子東西。理論上是均貧富等貴賤,實際上卻是分貧富劃貴賤;表面上是反封建主義,實質上比他要推翻的王朝還要封建。  因為康有為也是為瞭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所以他的救天下蒼生,站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禍害蒼生瞭。在加拿大創立保皇會之時,梁啟超並不希望公開明辦,因為他怕清廷迫害會員在內地的親屬,康有為的答復是:“非如此,不大不固”。也許,清廷越迫害會員傢屬,康聖人越興奮——你看看,我說慈禧太後不是東西,果真不是東西吧?至於同黨內部,不聽他話的,不願意拿出大量傢財供黨和他個人使用的,他也會想些絕招甚至暗殺的手段去對付他們!手段不正義,結果如何正義?用慣瞭不正義的手段,上臺後可能比前任還要不正義!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民國建立,針對康有為人頭10萬的通緝令自然失效,於是他大搖大擺地回到瞭國內,定居上海,以大清忠臣身份開始瞭自己的保皇事業,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忠孔復辟,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忠於大清也就罷瞭,政治上的這種堅貞也值得我們尊敬。但是拜托不要忘記自己原本是幹啥吃的,本是打著孔子的小旗出來忽悠維新的,可是忽悠來忽悠去,先把自己忽悠瞭,走火入魔,把小旗本身當作瞭目標,開始維舊瞭。帝制都被推翻瞭,他還倡議定孔教為國教並寫入憲法呢。搞孔教也就罷瞭,大啟蒙傢嚴復也搞上瞭,信仰自由,隻是入憲就有些過瞭。西方近代化標志之一,首先是政教分傢。最讓人生氣的是,他對共和以來免除跪拜大禮極表不滿,說:免除跪拜大禮,不敬天,不敬教主,則中國人“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  看康聖人的意思,中國人裝孫子的時間還不夠長,大傢還得繼續裝下去。中國人的膝蓋,天生就是用來下跪瞭。不跪,留著嘛用?做聖人做到這種程度,真是天生一個大賤人!康賤人的大同沒法在全球實現,倒是在其傢裡先試驗上瞭。相對於他的高徒梁啟超的娶一而終,我們的康聖人則是人賤人愛,娶妻納妾,忙得不亦悅乎:年輕時娶元配夫人張雲珠;不惑時納18歲的廣東姑娘梁阿覺;半百時在美國納17歲的華僑姑娘何旃理;知天命後先納18歲的日本姑娘鶴子,後納廖定征;耳順後納西湖一船女阿翠,大名張光芳。   晚年的康有為,在青島購房居住,又迷上瞭中國的垃圾文化:風水占卜,要給自己和康傢找風水寶地。最後選中的地方叫鳳凰山,又叫象耳山、棗棘山。他將自己的墓地選在瞭“鳳凰”頭部“鳳穴”的最佳位置。他切算,這象耳山因西邊的山峰很像大象的耳朵而得名。自己是一粒“糠”,墓穴必須躲進天下無敵的大象耳朵裡才能安寧。  康有為沒有想到,躲到誰的耳朵裡也不安寧。1966年,紅衛兵開始瞭“破四舊”,作為保皇黨的康有為自然躲不過,康墓遭毀,康聖人的頭骨被“紅衛兵”綁在棍子上,抬著遊街示眾。聖人泉下有知,何感?皇帝靠不住,立憲穩不住,復辟搞不住。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蔣公五虎將之顧祝同:一生官運不衰的軍中聖人

  導讀:顧祝同從黃埔教官起步,而成為黃埔“嫡系”重要將領,素有“馭將之才”聲譽。他先後參與東征北伐,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戰八年,履歷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政府主席,統軍扼守江南重地閩浙贛數省,創辦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黃埔“嫡系”將領中,其為“八大金剛”之一,列名“五虎上將”,被稱譽為中國國民黨軍政高層“軍中聖人”。  漣水鄉村子弟:走上從軍之路  顧祝同(1891—1987)別號墨三,江蘇漣水人。1891年11月22日(另說生於1893年1月9日)生於江蘇省漣水縣細湖鄉顧傢莊。幼年私塾 啟蒙,先後於縣城張傢巷養正初級小學、縣立高級小學、江蘇陸軍小學堂第五期、武昌陸軍第三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在學期間武昌起義 爆發,隨軍參加蘇北光復活動,任北伐軍先遣支隊司令(臧在新)部差遣,炸彈隊隊員,蘇北新軍(司令臧在新)步兵營排長,江蘇陸軍第九師(師長冷橘)第十八 旅(旅長張信)第三十六團排長等職。1912年7月江蘇陸軍小學堂復校,辭職返回南京復學。1912年夏加入瞭國民黨,1913年初陸軍小學畢業,參加 “二次革命”,任南京衛戍總司令(錢通)部參謀,南京失守後逃往上海,從事秘密反袁鬥爭,事敗後返回鄉間隱居。1914年8月考入武昌陸軍預備學 校,1916年底畢業。1917年初入保定軍校入伍生隊實習,同年夏繼入保定軍校,1919年3月畢業,分發長江上遊總司令(吳光新)部。歷任陸軍第十三

三國貂蟬慘死聖人關羽刀下真相:貂蟬真正的結局!

  呂佈死後誰占有瞭絕世美女貂蟬?  說到三國,就必須提到中國四大美女之貂蟬。眾所周知,三國中“呂佈戲貂蟬”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橋段。  “長安兵變”之後,這位絕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樣成為瞭一個謎團,讓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關心著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把她的結局交代清楚就草草瞭事瞭。隻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佈殞命”中,呂佈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佈“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佈放棄瞭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原本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隨著連年的征戰已經被磨去瞭原有的棱角,變得碌碌無為,兒女情長瞭。呂佈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嬌,也許是同呂佈一樣被處死。羅貫中的這一疏忽竟成瞭一個讓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  貂蟬美貌及出身  我們都很想知道貂蟬究竟長什麼樣,因為她有絕代之美,但非常遺憾,那時沒有照相術,我們隻能借助於古人的生花之筆,而羅貫中是以詩來給我們的這種需要提供服務的,這些詩出現在那一幕緊張的戲的開頭,或中間或結尾:  這是一幕讓人提心掉膽的離間之戲——  把貂蟬於迷離中的形象,用長鏡頭拉近,以致成為特寫:  一點櫻桃啟縫唇,兩行碎玉噴《陽春》;  丁香舌吐街鋼劍,女斬奸邪亂國臣。  這是《三國演義》裡對貂蟬之美的第二首贊詞。不同的是,其描寫顯然是一幅正面的特寫,但如若再仔細定睛去看,卻發現她的臉(整首詩都集中於臉部特寫)會慢慢變得不那麼清晰起來……  首先是她的唇,“一點櫻桃”的艷紅從不遠到更近,然後變得深紅起來,點綴在如玉樣光潔的臉上的,原來是美人之唇……這裡的點綴不獨具有裝飾性的意味,深紅本身即表明的肉質感,讓其變得真實而充滿誘惑。鮑照《蕪城賦》去:“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王貌絳唇。”這是在董卓的視線中看到的。唇與性的關聯性,可能引起的聯想,被巧妙地置於詩的意境中。   爾後,是一個從無聲到有聲的漸進:“兩行碎玉”,即“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曹植《洛神賦》,意在由外而內的驗明過程。因為對牙齒之潔白如玉代表的健康年輕,所表現的好感和重視,是一種很明顯的與性相關表露。  而此後出現的《陽春》曲,讓這一幅境鐘愛動瞭起來:雖是奇幻之美容,卻有近在咫尺的真實。  當然,後兩句似與此時的董卓視線中的審美無關,是來自於後來的觀者的心聲。“丁香舌”,是有關味的觸覺被美化後,再去暗示舌的輕動之間性的意識,但猛然之間,怎麼會感覺到竟有鋼劍忽然刺入?這種變化,非電影蒙太奇難以做到。  貂嬋姑娘究竟長得什麼樣,這種願望,似乎隻能依靠如此這般的詩的描寫來滿足,不料卻被帶進瞭一個似近又遠,且又於溫柔之夢的迷離之中,但在驟變之中,鏗鏘之聲伴有刀光劍影,飛血四濺而驚心動魄,實則比美國電影《謀中諜》更為緊張,扣人心弦。  這其中似兼有一種怪異;不僅是詩的描寫隻給瞭我們有關於美女間諜的那張巧小的紅唇(巧小本身似更趨近於對年輕純潔女性的象征),和兩行如玉的皓牙,還有一曲繚繞於耳的笙簧伴奏……至丁香之舌,吐出的如鶯啼燕歌般婉囀之音,卻又這樣模糊,並不能得出完整清晰的印象。而驟然之間會有刀光劍影突現其間,隻是那似乎是這一幕場內場外皆知是戲的唯一看客和主角董卓,以為是真。這很奇怪,但又並不覺得於情理之外,這是為什麼呢?   須知卓仍“健俠”。《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中有記載: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性粗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馀頭以遣之,由是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性粗猛有謀”,足見其人被世人評價和經史傢鑒定,均為不傻。非但如此,其因有“諸豪帥有來從之者”,竟將耕中殺瞭,“與共宴樂”,因而“豪帥感其意,歸。”並且“相斂得雜畜千馀頭以遣之”,於是卓便以“健俠”而知名,其“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然臺上臺下皆知其已中計,其人仍混然不覺,如此忘乎所以?對,問題正在於此。也就是忘記瞭“所以”,也就是一切,包括忘記稍微想一下,司徒王允所懷何意,竟主動將此如天仙般的美女獻與自己?也許這是其屈服於己的表現,但事情是不是很突然,有沒有蹊蹺之處?這個貌若天仙的年輕女子,她為何會如此獻媚,其不俗之身並不必然會因為卓大人權傾朝野,橫行一方,而轉化為趨炎附勢之仰慕,如此,應非為不俗?  這也許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疏漏,但也並非完全如此,因為卓大人之狂妄,在此前已有輔墊,忘乎所以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們在這裡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如此這般認定為真,因為董卓確為呂佈所殺,而呂佈之所以殺董卓,有史為證,也確實是因為一個女人,《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佈傳》載:  卓性剛而偏,急不思難,嘗十失意,撥水戟擲佈。佈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佈守中閣,佈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自不安。先是,司徒王允以佈州裡壯健,原結納之。後佈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佈使為內應。佈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佈遂許之,手刃刺卓。相關閱讀推薦:呂佈英雄氣短走不出溫柔鄉:死得窩囊隻為瞭貂蟬三國美女:比貂蟬還吸引男人的一位三國女子是誰貂蟬結局之謎:呂佈死後誰占有瞭絕世美女貂蟬真正的三國第一美人竟不是貂蟬 也不是大小喬!貂蟬的身世之謎: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原型是誰?分頁:1/2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以上記載有關於呂佈殺董卓的原因,一是因為董卓“性剛而偏”,因為小事,即撥手戟擲之;二是“佈與卓侍婢私通”,其“心自不安”,而向司徒王允說,“幾見殺狀”,且“憂死不暇”。雖然此段史料記載,也有可疑之處:即二人“誓為父子”,卓對佈“甚愛信之”,為什麼會因為小事而撥手戟擲向呂佈?而這件或這樣類似的幾件小事是什麼事呢?  有一點似乎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是相通的:即卓與佈二人,確實因為一個女人而結怨。當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藝術化此一情節後,所塑造的貂嬋形象的過程。但是,無論讀小說還是讀歷史,都會有同樣的問題:即無論是“卓侍婢”,還是司徒王允府中歌伎,以此一女子,竟有何能,能使呂佈殺瞭董卓?  似乎唯一的結論是:此女子定為非常人也。  對於一個女子,其非常之處,在於能使倆個男人為其因爭風吃醋而引發生殺之事,是不是惟一的原因,隻能是此女子容貌非凡?  這樣去假設,也許並沒有錯,否則還有其它什麼原因呢?也許事實正是如此。   但是,另一方面的問題是,若僅以容貌本身,恐難以全面。如董卓之“淫樂縱恣”並不會僅以貌取人。縱然國色天香,以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身為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淫威,並不然會放在眼裡,其中隱含的機關是在於,由司徒王允獻貂嬋之舉,所代表的屈服,正是此時董卓欲降百宮所需要的。試想,如果貂嬋為一平常百姓人傢之女子,也許早就在禍亂中被“與甲兵為婢妾”,即使是宮女甚至公主,也免不瞭被其及兵將“奸亂”。如《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董卓“適值帝室大亂,”其“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牛車,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面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於奸亂宮人公主。其兇逆如此。”如此殘暴淫亂近乎於獸類者,對於絕色艷麗的貂嬋,因其高絕人塵之美而表示心悅誠服,似乎很難以想象(與其心境人品相關聯)。  於此處,我們似可以說,是這種在刀尖上跳舞的驚險,讓藝術之美,因人之作為(後人所為),所添加的附會,而成就瞭其難以超越的絕色。  貂嬋如何不同尋常  貂嬋的不同尋常,來自於事件本身的不比平常,從而免除瞭在有關於如後人可能的選美中被淪為平庸。雖然有關於我們可以發現,董卓對此之嘆服,僅作為陪襯,即通過其口贊曰:“真神仙人也”,作為一種藝術手法,用以描繪貂蟬之美,可以是一種事實,但也可能是隨口的敷敷衍之說,如前所說,董卓所言,本身並不合乎於其人物性格。但他這樣說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司徒王允的降服之舉。  關於王允,《後漢書·王允傳》載:其出身官宦世傢,“世仕州郡為冠蓋”。何進掌權之後,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大將軍何進欲謀宦宮,召允謀事,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時,“拜太仆,再遷守尚書令。初平元年,代楊彪為司徒。”但在“董卓留洛陽”時,得到董卓的重用。董卓對於“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然而,其另外懷有心機,表面上卻作得讓董卓看不出來,“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也許因為是正史,並沒有王允獻自己府上的歌伎貂蟬的情節,後來其通過呂佈刺殺董卓,似乎也與獻歌伎使連環計之事無關。更為讓人疑議的是,在董卓當政時,王允卻仕途亨通,“二年(初平二年),卓還長安,錄入關之功,封允為溫候,食邑五千戶。固讓不受候,受二幹戶。”也就是在此之前,王允已有心要除掉董卓,“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等共謀之。密上楊瓚,士孫瑞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後撥天子還洛陽。”而此舉已引起董卓懷疑,“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仆射,瓚為尚書。”由此看來,董卓雖為梟雄,卻也不得不行走於密佈機關的官場之中,而王允身為司徒尚書令,其表面順從之下,心懷殺機,卓雖疑之,卻並未設防。  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殺董卓,非允之心智不夠,而在於該此事有一最大障礙,也就是其子呂佈的存在。“卓以佈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候。卓自知兇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佈自衛。”(《後漢書·呂佈傳》)  呂佈為三國第一好漢,有其成為董卓的護衛,誰都殺不瞭他,因此,比呂佈更厲害的,隻有貂嬋之美瞭,這正是前面所說的:“丁香舌吐銜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  當然,這仍然是《三國演義》為塑造貂嬋形象的合理過渡。對於呂佈的轉變,有關其“而私於傅婢情通,”(《後漢書·呂佈傳》),“佈與卓侍婢私通,”(《三國志·魏書·呂佈傳》),做為過渡情節而言,尚嫌不足(當然,呂佈雖勇,卻為小人,自然會因小事而翻臉不認其幹爹)。然而,藝術化的歷史,讓呂佈所顯示的作用,體現的卻是藝術(詩)比歷史更真?分頁:2/2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如果以這樣的認識去瞭解歷史,貂嬋之美,就會因為體現瞭真,而成為一種會被後來的尋“美”者們以不斷的附會,實現對其完整性的補充。  這些附會包括:我們所能理解的如《三國演義》之藝術對歷史的附會,以及後世人們對此進行認識後的附會,這些看起來似乎僅隻是想象中的塑造,不斷地完善著這種藝術的抽象,貂嬋形象在這一過程中被不斷地豐富,滿足瞭我們對美的希望,而有關對完美的追求,是不會被停止和放棄的。  因此,貂嬋的存在,和她的美,就變得這樣不容否定,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有關對貂蟬形象的具體描寫,藝術的體現是不會以具體的數字或尺寸,進行照像式的刻化,而隻用間接的比擬,以留有的空白,以有限來體現無限,正象貂蟬其人,在歷史上查無實在的出處一樣,給我們的想象留下瞭空間。  三國美女貂蟬死於聖人關羽刀下真相  有關貂蟬的故事,很讓人莫名其妙的是,此美女不獨因為離間董卓、呂佈二人而成為心智頗高的艷女之最,而且在斷續的史科和民間藝術、傳說中,與三國的著名英雄關羽相關聯。  有野史記載:貂蟬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其離間董卓、呂佈後,被呂佈納為妾,呂佈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瞭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瞭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這是互聯網上有熱衷於此的網頁貼子中的一段,所謂“野史”,實無出處,多是拼湊得來,如上面這段故事,來自於京劇《鳳儀亭》。   當然,還有學者的專門考證。如學者孟繁仁觀點,其考證貂蟬確有其人,“姓任,小學紅昌,出生於並州(今山西)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時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冠,從此更名貂蟬。”“王允利用董卓、呂佈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使呂佈殺瞭董卓,之後,貂蟬為呂佈之妾。白門樓呂佈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貂蟬於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出逃,當瞭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對上述情況似有所映證的是,山西忻州東南三公裡處,確有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裡,有關貂蟬身世的介紹:“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裡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  隻是現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室連環計》劇本,並無所見,上述情況,卻被人傳遞般地引用。然而,“三國時並無忻州

戊戌變法的維新黨人不是聖人:大漢族主義者

  賣完新疆、西藏,“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  1894年末,譚嗣同給其師歐陽中鵠寫信,痛心於清日戰爭中清軍之慘敗,談及改革路徑,具體到改革經費的籌措時,譚氏說:  “試為今之時勢籌之,已割之地不必論矣。益當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凡所謂保護,隻求其出一保護之空言,且須有十年之限制。若派兵如舟山如天津卻斷不可。即十年內與別國有事,亦不可真令其幫助。則凡言聯絡者亦皆應如此)。一言保護,即無處不當保護;不可如現在浙江之舟山歸英保護,天津之鐵路歸德保護,毫無益而徒資笑也。又請二國居間,廢去遍地通商之約,即更加兵費亦無不可。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統計所賣之地之值,當近十萬萬。蓋新疆一省之地已不下二萬萬方裡,以至賤之價,每方裡亦當賣銀五兩,是新疆已應得十萬萬,而吾情願少得價者,以為十年保護之資也。且價亦不必皆要現錢,凡鐵甲船、鐵路之鋼條、木板、精槍、快炮及應用之一切機器,均可作抵。於是廣興學校,無一鄉一村不有學校;大開議院,有一官一邑即有議院。”(《譚嗣同書簡》)…[詳細]  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毫無利於中國”,不如賣掉“供變法之用”  次年8月,譚氏在與好友貝元征討論改革事宜,涉及經費籌措時,再次提議將西藏、新疆、蒙古等地賣給列強。逾半年之久而仍持舊論,可知譚氏此論,非是心血來潮。譚氏說:  譚嗣同。康有為賣疆土搞變法的念頭,或受譚嗣同影響。   “若無內國債可舉,而擇禍莫如輕,莫如俗諺‘與其欠錢,不如賣田’。……今夫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為二國垂涎。一旦來爭,度我之力,終不能守,不如及今分賣於二國,猶可結其歡心而坐獲厚利。二國不煩兵力,驟獲大土,亦必樂從。計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萬方裡,每方裡得價五十兩,已不下十萬萬。除償賠款外,所餘尚多,可供變法之用矣。而英俄之出此款,亦自不易。吾則情願少取值,浼二國居間脅日本廢去遍地通商之約;即再加賠費,亦無不可,而仍願少取值,請歸二國保護十年。二國第毀約與保護,即少出值,尤必樂從。夫保護之說,本不可恃,而此所謂保護,止求其出一保護之空言,且須有十年之限制,吾暫假以為虎皮嚇他國,使不吾擾耳。似今浙江之舟山、天津之鐵路,竟由英德派兵保護,則斷斷不可。即十年內與他國有事,亦不可真令其助。然得宇內二大國之一言,亦斷不至與他國有事。且英俄互相猜忌,倚中國為障隔,中國轉因而居重。新疆西藏壤地密鄰,二國又將彼此相謀,自固其圉,更無暇犯中國。即令欲犯中國,而經營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之區,如農務、礦務、商務、鐵路之屬,必十年之後始少有條理,是尤為緩兵之策。吾得此十年閑暇,固足以自強矣。”(《譚嗣同集?報貝元征》)…[詳細]  康有為亦欲把西藏賣給英國,“可得善價供新政用”  孫傢鼐詢問如何籌措變法經費,康氏回應:把西藏賣掉  與譚嗣同相類似,康有為在戊戌年前後,也有將西藏、新疆等地賣給列強的想法。據翰林院編修夏孫桐在《書孫文正公事》中記載,朝廷重臣孫傢鼐曾質問康有為的新政構想“萬端並起”,經費將如何籌措;康有為的回答是:把西藏賣給英國,“可得善價供新政用”。原文如下:  “戊戌德宗銳意變法,而翁文恭罷,無任事之人,悉由康有為等陰為主持,新進競起,中外小臣上書言事日數十,上視廷臣無可語,悉下會議。公(孫傢鼐)面折有為曰:‘如君策,萬端並起,無一不需經費,國傢時力隻有此數,何以應之?’有為曰:‘無慮,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棄此荒遠地,可得善價供新政用,不難也。’公見其言誕妄,知無能為,而眾議日益揉雜,遂上疏言變法當籌全局,咸同間馮桂芬著《校邠廬抗議》言有次第,請以其書發部院卿寺。”  夏孫桐所言,應屬可信。因康氏在其自編年譜《我史》中也表達瞭類似的意見。康氏自述其新政規模:“今統籌大局,非大籌五六萬萬之款,以二萬萬築全國鐵路,限三年成之,練兵百萬,購鐵艦百艘,遍立各省各府縣各等各種學堂,沿海分立船塢,武備水師學堂,開銀行,行紙幣,如此全力並舉,庶幾或可補救。”如此龐大的新政規模,其所需之“五六萬萬”之巨款從何而來?康氏的方案是:“以全國礦作抵,英美必樂任之,其有不能,則鬻邊外無用之地,務在籌得此巨款,以立全局”——先把全國的礦產都抵押出去,如還不夠,就把“邊外無用之地”賣掉。…相關閱讀推薦:變法維新都知道康梁:去留肝膽兩昆侖確是譚嗣同揭秘你不知道的真實康有為:貪財享樂 尤好女色日本藝妓讓英國女王醋意大發 成明治維新最大功臣藝妓如何影響日本歷史?明治維新背後的女人 明代大師王陽明如何啟蒙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康氏還試圖通過進呈《日本變政考》,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的理念  康氏不但有賣邊疆之地如西藏來搞變法的打算,而且還曾付諸實踐,致力於將這一想法灌輸給光緒皇帝。  康有為。康氏為掩飾自己戊戌年反對革新的真相,篡改瞭很多史料,如《日本變政記》的進呈本與刊行本即大不相同。  在其《上清帝第六書》中,康氏回答“改變之始,需款甚繁”這一問題時,提供瞭兩種解決方案。一是濫發紙幣:“日人以紙幣行之,真銀僅二千萬,而用值二億五萬(千)萬,蓋得管子輕重之法焉。吾若大變法度,上下相親,亦可行之”;二是以鐵路、礦產為抵押大借外債:“否則大借洋款數萬萬,派熟習美國之人,與借商款,酌以鐵路、礦產業與之,當可必得”——這兩種方案,前者反映瞭康氏對近代金融知識如準備金制度等毫無瞭解,純屬皮毛之論,倘如其所言,濫發紙幣,必將招致嚴重的經濟危機;後者則是康氏受瞭容閎的欺騙,容氏聲稱其與美國政、商兩界有密切關系,能籌到巨款,但直到變法結束,容氏亦未籌得分文。《上清帝第六書》中雖未提到用出賣疆土的方式來籌錢,但康氏在該上書中特意向皇帝推薦瞭自己的兩本變法著作《日本變政考》和《大彼得變政記》,且希望皇帝能夠仔細閱讀這兩本書。而在《日本變政考》中,康氏則明確表達瞭其賣邊疆之地以為新政籌款的意見:  “(明治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日本)頒千島、樺太交換條約,割樺太及其地營房於俄,以千島為邊邑。臣有為謹案,樺太之割,乃賣地也。其地遠而邊俄,日人度不能自保,故賣與俄,得其金錢以為興內利之計。俄前數年亦賣此美洲數千裡之地於美國,以其所賣地之金錢數萬萬築鐵路、興學校、購鐵艦、增海軍。蓋西人之於國,其內地要隘必宜爭必宜守者,雖尺壤而必爭,如英、日(日斯巴尼亞,即西班牙)之爭直佈羅陀峽,雖費重兵,糜巨餉,幾亡國而分毫不相讓。蓋如我之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之地,險要者也。其邊遠之荒地不毛,以虛名懸屬、不關國本者,則去留不足計,且以易金錢而興內利。且亦恐既名為屬地,一有邊事,不救則不可,救之道遠莫及,則連兵之後,終必割以與人,故不如早易金錢而修內政,大政可以備舉,又不必搜刮民財,此誠善之善也。”…[詳細]  康、譚此論,乃“無知者無畏”之典型  且不論賣疆土搞變法對不對,康、譚其實根本不懂如何賣疆土  康、譚賣疆土搞變法的想法,究竟是否正確,或者說,究竟是否能夠被今人所同情與理解,自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譬如即有學者如此為譚嗣同辯護:“割地給英、俄,以求得其幫助的想法,並非譚嗣同所獨有,張之洞當時亦有此建議,他在致總署的電報中,提議‘威、旅乃北洋門戶,臺灣乃南洋咽喉。今朝廷既肯割此兩處與倭,何不即以此與倭者轉而賂英、俄乎?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轉敗為勝。惟有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與俄國商定密約,如有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數城或北路數城以酬之……若英肯助我,酌量割分西域之後藏一帶地讓與若幹’。”張之洞這一建議,見載於《光緒朝東華錄》,確非虛言。然張之洞此論,與康、譚之賣疆土搞變法,尚有較大區別,張氏並不認為新疆、西藏對中國沒有價值,其所欲割讓,亦止“數城”,其所欲收獲,則系“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如此,即不必向日本割讓威、旅、臺灣,“所失不及其半”,且可對日轉敗為勝。個中邏輯,與康、譚實在大有不同。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康、譚其實根本不懂國傢間買賣疆土是怎麼回事。在《日本變政考》裡,康氏舉瞭庫頁島(日人稱樺太島)劃俄和阿拉斯加售美兩個例子,來證明其賣疆土搞變法的理念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日俄《樺太千島交換條約》並非如康氏所言,是日本政府在“賣地”,而是日俄兩國的一次邊界勘定。按1855年《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規定:“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應在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擇捉全島屬於日本,得撫全島及其以北的千島群島屬於俄羅斯。至於樺太島,日本國和俄羅斯國之間不分界,維持以往之慣例。”此後,日、俄兩國在未分界的“樺太島”上鬧出許多糾紛,這才有瞭1875年的《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新條約規定:日方把對樺太全島的權利讓給俄方,俄方則把千島群島18島讓給日本。此事性質乃是勘界,絕非康氏所謂的“日人度不能自保,故賣與俄,得其金錢以為興內利之計”。至於出售阿拉斯加,其原因至為復雜,關系到沙俄整個殖民戰略方向的轉移,其目的並不是為瞭賣錢來搞內政。其所得,亦非如康氏所說,賣瞭“金錢數萬萬”(僅賣瞭720萬美元),更沒有拿來“築鐵路、興學校、購鐵艦、增海軍”。康氏在進呈給光緒的著作裡,如此扭曲史實,或是其本就一知半解,或是刻意曲解以引誘光緒贊同賣疆土搞變法——考慮到康氏畢生為學,如梁啟超所言,常好博求異,為證成己論,不惜抹煞事實,曲解證據,恐後者之可能性更大。  再如譚氏宣稱,將新疆賣給俄國、西藏賣給英國,“二國不煩兵力,驟獲大土,亦必樂從”,以賣價低廉為誘餌,再請兩國“保護中國十年”,“尤必樂從”。縱觀近代歷次中英條約,其貿易需求遠大於領土需求,譚氏認為可以毫無阻力地與列強完成疆土交易,恐怕是過於樂觀和自信瞭;至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又不讓其武力真正控制中國,英、俄是否答應,尚是未知之數;即便答應,保護國派遣武裝力量進入被保護國,即屬名正言順,譚氏是否有策略保證不讓英、俄武力真正控制中國?再者,國人數千年習慣瞭宗主國的心理優勢,驟然使其降格為被保護國國民,國人能否答應,實在也很成問題。  究其原因,或許與譚氏濃厚的排滿立場,及康氏天馬行空無知無畏的性格有關  譚嗣同之欲賣蒙、藏、疆、滿,或與其反滿思想有關。譚氏師從歐陽中鵠,歐陽中鵠之孫歐陽予倩搜集傢藏譚氏書信,於1940年代編成《譚嗣同書簡》一書。在該書序言中,歐陽予倩披露:“在他(譚嗣同)的著作中,他對清政府不滿的議論頗不顯明,他給我祖父的信裡卻公然說滿人視中國為儻來之物,無所愛惜。可見他骨子裡的主張跟保皇的主張不同。他對於利用光緒行新政,不過認為是一時的手段。還有一事為證,就是他曾經秘密把《大義覺迷錄》、《鐵函心史》一類的書介紹給我父親讀。”《大義覺迷錄》、《鐵函心史》二書,乃反清復明人士必備“理論書籍”,譚嗣同之反清立場,至為明顯。事實上,戊戌之前,譚氏在湖南組織南學會,還曾被康黨內定為“湖南自立”後新政權的“伯裡璽天德”(即President,總統之意)。其近似“反清復明”的政治立場,或許是其認為蒙、藏、疆、滿可賣的一個重要緣故。  至於康氏,其欲賣疆土搞變法,且勇於付諸實施,則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他在戊戌年的另一驚世駭俗的計劃:中日合邦。康氏在其自編年譜《我史》中說:戊戌年四月,“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康氏還替禦史宋伯魯起草奏折,勸光緒帝速速就“合邦”問題展開行動,奏折說:“昨聞英國教士李提摩太來京,往見工部主事康有為,道其來意,並出示分割圖。渠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幹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以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參贊,必能轉禍為福,以保乂我宗社。”換言之,所謂“合邦”就是:1、“四國”合為“一邦”;2、四國既有政府作廢,另起爐灶,自四國中選出百人,組成新“邦”的新政府;3、新政府擁有管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的大權。以此等視天下事太易、常一知半解又無知者無畏、無事不敢做的性格,倡議出賣疆土來搞變法,實在不足為奇。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聖人皆無父:揭開歷朝歷代的先祖們都是誰生的?

  導讀: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瞭周朝後稷的母親薑是如何生下瞭後稷。她有一次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個巨人的足印,心裡很喜歡,就踩上去瞭,結果身體產生很強烈的感覺像是懷孕瞭,到瞭時候就生瞭後稷。後稷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人,他擅長耕種植物,在堯舜時期做過農官,後人把他奉為農神。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從歷史記載來看,幾乎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民族的始祖的誕生,都有一個非性交而生的離奇故事。例如,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傢老子,據說是一顆流星自天而降,使他的母親懷孕而生下他的。秦始祖之生,也是他的母親吞食瞭“玄鳥之卵”的結果:“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曰女,女織,玄鳥隕卵,女吞之,生子大業。”清史典籍中記載瞭清王朝愛新覺羅氏始祖庫裡雍順的誕生:天女佛庫倫曾在長白山下的池中洗澡,吃瞭神鵲銜來的米果,就懷孕而生下瞭他。甚至宗教上也有許多這樣的傳說,例如聖母瑪麗亞是處女而生子,釋迦牟尼之母夢白象入懷而成胎,等等。  以上這些當然是神話。這種“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的神話有兩個意義:一是說明這些大人物是天賜予的,是不同凡響的,從而給他們戴上瞭一個神聖而神秘的光環。二是他們很可能是群婚雜交的產物,知母而不知父。可以分析一下,簡狄、薑等人都是在祀高時受孕的,高即高母,是原始時代被人尊崇的主管男女、生殖之神。她又名“郊”,因為她的祠廟建在郊野。每年有一個“祀高”的節日,青年男女在祭祀神以後,就可以在郊野進行野合。簡狄、薑等人都是在“祀高”之後受孕,那麼就很可能是在這個放蕩的節日裡所做的風流事的結果。當時,這類事可能並不是什麼問題,但後人恥之,認為這些“聖人”、始祖竟是“雜交”、“野合”的產物,連父親都不知道是誰,實在難聽,於是就編出那套“感天而生”的神話瞭。這可以說是一種世界性的現象,正如摩爾根在研究希臘人和拉丁人由母系轉向父系時所說:“他們保留瞭氏族始祖的母親的名字,並認為始祖是由他的母親同某位神交合而生的。”   古人為什麼會群婚雜交,這難道是他們道德敗壞、作風淫亂嗎?其實,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人類的誕生已經有三四百萬年瞭,可是婚姻制度的建立至多隻有四五千年,在人類歷史上,男女的性關系有90%以上的時間都是處於群婚雜交狀態的。這是世界各民族存在的一種普遍狀態。群婚雜交也有不同的形態,最原始的群婚雜交表現在父母輩和子女輩都可以性交。中國古代的《呂氏春秋》上說:“昔太古常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婦男女之別與上下長幼之道。”《列子》上說:“男女雜遊,不媒不聘。”說的都是遠古時代群婚雜交的情況。相關閱讀推薦:女鬼當道:揭秘中國古代傳說為何女鬼居多?中國古代瘋狂皇帝:竟然帶領整支大軍吃人肉作戰載入正史的古代唯一女將軍:秦良玉身高1.86米!揭秘古代絕色男子:既是皇帝情人也是皇帝大舅哥揭秘戒指的起源:竟然是古代妃子來月事時的標志落難鳳凰不如雞:古代亡國之君的後妃的淒慘命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古代留傳下來的一些“伏羲、女媧交尾圖”,“交尾”就象征著他們有性交關系。這是不是“亂倫”、“道德敗壞”呢?不能這麼看,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因為那時還沒有什麼“倫”,還沒有現代的道德標準。道德、規矩都屬於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在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根本沒有力量抵禦野獸的襲擊和大自然的災害,所以隻能以群落為單位生活在洞穴裡,這就是《呂氏春秋》中所說的“聚生群處”。在群居的情況下,群交就是必然的瞭。  群婚雜交這種混亂的性交關系當然對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很不利。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漸認識到“近親通婚,其生不繁”這個自然發展規律,又逐漸認識到瞭如果在性的問題上沒有規矩、沒有限制,就會常常在群體內部引發沖突。群婚雜交的弊端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使改變群婚雜交的狀況、建立婚姻制度成為可能。人類學會使用火瞭,不僅可以嚇退野獸,而且可以燒熟食物、增加營養、增強健康。發明瞭弓箭,可以遠距離地捕獵野獸,不必近身搏鬥瞭。石器逐漸為金屬器具所代替,在農業和狩獵方面都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瞭。這樣,少數人就可以從原始群中分化出來,獨立生活瞭,群居和群交逐漸淡化,建立婚姻制度才成為可能。  所以,婚姻制度的實質在於對性交行為的限制。這種限制也經歷瞭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首先是限制瞭父母輩和子女輩的性交,然後是限制瞭兄弟姐妹之間的性交,然後又實行夥婚制,而且從族內婚發展為族外婚,最後才建立瞭一夫一妻制。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美女貂蟬死於聖人關羽刀下真相:貂蟬的結局!

  貂蟬美貌及出身  我們都很想知道貂蟬究竟長什麼樣,因為她有絕代之美,但非常遺憾,那時沒有照相術,我們隻能借助於古人的生花之筆,而羅貫中是以詩來給我們的這種需要提供服務的,這些詩出現在那一幕緊張的戲的開頭,或中間或結尾:  這是一幕讓人提心掉膽的離間之戲——  把貂蟬於迷離中的形象,用長鏡頭拉近,以致成為特寫:  一點櫻桃啟縫唇,兩行碎玉噴《陽春》;  丁香舌吐街鋼劍,女斬奸邪亂國臣。  這是《三國演義》裡對貂蟬之美的第二首贊詞。不同的是,其描寫顯然是一幅正面的特寫,但如若再仔細定睛去看,卻發現她的臉(整首詩都集中於臉部特寫)會慢慢變得不那麼清晰起來……  首先是她的唇,“一點櫻桃”的艷紅從不遠到更近,然後變得深紅起來,點綴在如玉樣光潔的臉上的,原來是美人之唇……這裡的點綴不獨具有裝飾性的意味,深紅本身即表明的肉質感,讓其變得真實而充滿誘惑。鮑照《蕪城賦》去:“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王貌絳唇。”這是在董卓的視線中看到的。唇與性的關聯性,可能引起的聯想,被巧妙地置於詩的意境中。  爾後,是一個從無聲到有聲的漸進:“兩行碎玉”,即“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曹植《洛神賦》,意在由外而內的驗明過程。因為對牙齒之潔白如玉代表的健康年輕,所表現的好感和重視,是一種很明顯的與性相關表露。  而此後出現的《陽春》曲,讓這一幅境鐘愛動瞭起來:雖是奇幻之美容,卻有近在咫尺的真實。  當然,後兩句似與此時的董卓視線中的審美無關,是來自於後來的觀者的心聲。“丁香舌”,是有關味的觸覺被美化後,再去暗示舌的輕動之間性的意識,但猛然之間,怎麼會感覺到竟有鋼劍忽然刺入?這種變化,非電影蒙太奇難以做到。   於此,並不在於品讀此詩之好壞,而是我們試圖去看清這位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嬋姑娘究竟長得什麼樣,才弄得這樣認真,然而,這種願望,似乎隻能依靠如此這般的詩的描寫來滿足,不料卻被帶進瞭一個似近又遠,且又於溫柔之夢的迷離之中,但在驟變之中,鏗鏘之聲伴有刀光劍影,飛血四濺而驚心動魄,實則比美國電影《謀中諜》更為緊張,扣人心弦。  這其中似兼有一種怪異;不僅是詩的描寫隻給瞭我們有關於美女間諜的那張巧小的紅唇(巧小本身似更趨近於對年輕純潔女性的象征),和兩行如玉的皓牙,還有一曲繚繞於耳的笙簧伴奏……至丁香之舌,吐出的如鶯啼燕歌般婉囀之音,卻又這樣模糊,並不能得出完整清晰的印象。而驟然之間會有刀光劍影突現其間,隻是那似乎是這一幕場內場外皆知是戲的唯一看客和主角董卓,以為是真。這很奇怪,但又並不覺得於情理之外,這是為什麼呢?  須知卓仍“健俠”。《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中有記載: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性粗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馀頭以遣之,由是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性粗猛有謀”,足見其人被世人評價和經史傢鑒定,均為不傻。非但如此,其因有“諸豪帥有來從之者”,竟將耕中殺瞭,“與共宴樂”,因而“豪帥感其意,歸。”並且“相斂得雜畜千馀頭以遣之”,於是卓便以“健俠”而知名,其“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然臺上臺下皆知其已中計,其人仍混然不覺,如此忘乎所以?對,問題正在於此。也就是忘記瞭“所以”,也就是一切,包括忘記稍微想一下,司徒王允所懷何意,竟主動將此如天仙般的美女獻與自己?也許這是其屈服於己的表現,但事情是不是很突然,有沒有蹊蹺之處?這個貌若天仙的年輕女子,她為何會如此獻媚,其不俗之身並不必然會因為卓大人權傾朝野,橫行一方,而轉化為趨炎附勢之仰慕,如此,應非為不俗?  這也許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疏漏,但也並非完全如此,因為卓大人之狂妄,在此前已有輔墊,忘乎所以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們在這裡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如此這般認定為真,因為董卓確為呂佈所殺,而呂佈之所以殺董卓,有史為證,也確實是因為一個女人,《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佈傳》載:  卓性剛而偏,急不思難,嘗十失意,撥水戟擲佈。佈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佈守中閣,佈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自不安。先是,司徒王允以佈州裡壯健,原結納之。後佈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佈使為內應。佈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佈遂許之,手刃刺卓。  以上記載有關於呂佈殺董卓的原因,一是因為董卓“性剛而偏”,因為小事,即撥手戟擲之;二是“佈與卓侍婢私通”,其“心自不安”,而向司徒王允說,“幾見殺狀”,且“憂死不暇”。雖然此段史料記載,也有可疑之處:即二人“誓為父子”,卓對佈“甚愛信之”,為什麼會因為小事而撥手戟擲向呂佈?而這件或這樣類似的幾件小事是什麼事呢?相關閱讀推薦:三國美女:比貂蟬還吸引男人的一位三國女子是誰真正的三國第一美人竟不是貂蟬 也不是大小喬!揭秘美女貂蟬的最後結局:貂蟬是被關羽殺害的?貂蟬在呂佈死後被關羽納為小妾? 貂蟬的結局怎樣細數貂蟬生命中的五個男人 貂蟬的結局如何?分頁:1/2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有一點似乎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是相通的:即卓與佈二人,確實因為一個女人而結怨。當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藝術化此一情節後,所塑造的貂嬋形象的過程。但是,無論讀小說還是讀歷史,都會有同樣的問題:即無論是“卓侍婢”,還是司徒王允府中歌伎,以此一女子,竟有何能,能使呂佈殺瞭董卓?  似乎唯一的結論是:此女子定為非常人也。  對於一個女子,其非常之處,在於能使倆個男人為其因爭風吃醋而引發生殺之事,是不是惟一的原因,隻能是此女子容貌非凡?  這樣去假設,也許並沒有錯,否則還有其它什麼原因呢?也許事實正是如此。  但是,另一方面的問題是,若僅以容貌本身,恐難以全面。如董卓之“淫樂縱恣”並不會僅以貌取人。縱然國色天香,以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身為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淫威,並不然會放在眼裡,其中隱含的機關是在於,由司徒王允獻貂嬋之舉,所代表的屈服,正是此時董卓欲降百宮所需要的。試想,如果貂嬋為一平常百姓人傢之女子,也許早就在禍亂中被“與甲兵為婢妾”,即使是宮女甚至公主,也免不瞭被其及兵將“奸亂”。如《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董卓“適值帝室大亂,”其“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牛車,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面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於奸亂宮人公主。其兇逆如此。”如此殘暴淫亂近乎於獸類者,對於絕色艷麗的貂嬋,因其高絕人塵之美而表示心悅誠服,似乎很難以想象(與其心境人品相關聯)。   於此處,我們似可以說,是這種在刀尖上跳舞的驚險,讓藝術之美,因人之作為(後人所為),所添加的附會,而成就瞭其難以超越的絕色。  貂嬋的不同尋常,來自於事件本身的不比平常,從而免除瞭在有關於如後人可能的選美中被淪為平庸。雖然有關於我們可以發現,董卓對此之嘆服,僅作為陪襯,即通過其口贊曰:“真神仙人也”,作為一種藝術手法,用以描繪貂蟬之美,可以是一種事實,但也可能是隨口的敷敷衍之說,如前所說,董卓所言,本身並不合乎於其人物性格。但他這樣說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司徒王允的降服之舉。  關於王允,《後漢書·王允傳》載:其出身官宦世傢,“世仕州郡為冠蓋”。何進掌權之後,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大將軍何進欲謀宦宮,召允謀事,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時,“拜太仆,再遷守尚書令。初平元年,代楊彪為司徒。”但在“董卓留洛陽”時,得到董卓的重用。董卓對於“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然而,其另外懷有心機,表面上卻作得讓董卓看不出來,“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也許因為是正史,並沒有王允獻自己府上的歌伎貂蟬的情節,後來其通過呂佈刺殺董卓,似乎也與獻歌伎使連環計之事無關。更為讓人疑議的是,在董卓當政時,王允卻仕途亨通,“二年(初平二年),卓還長安,錄入關之功,封允為溫候,食邑五千戶。固讓不受候,受二幹戶。”也就是在此之前,王允已有心要除掉董卓,“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等共謀之。密上楊瓚,士孫瑞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後撥天子還洛陽。”而此舉已引起董卓懷疑,“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仆射,瓚為尚書。”由此看來,董卓雖為梟雄,卻也不得不行走於密佈機關的官場之中,而王允身為司徒尚書令,其表面順從之下,心懷殺機,卓雖疑之,卻並未設防。  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殺董卓,非允之心智不夠,而在於該此事有一最大障礙,也就是其子呂佈的存在。“卓以佈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候。卓自知兇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佈自衛。”(《後漢書·呂佈傳》)  呂佈為三國第一好漢,有其成為董卓的護衛,誰都殺不瞭他,因此,比呂佈更厲害的,隻有貂嬋之美瞭,這正是前面所說的:“丁香舌吐銜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  當然,這仍然是《三國演義》為塑造貂嬋形象的合理過渡。對於呂佈的轉變,有關其“而私於傅婢情通,”(《後漢書·呂佈傳》),“佈與卓侍婢私通,”(《三國志·魏書·呂佈傳》),做為過渡情節而言,尚嫌不足(當然,呂佈雖勇,卻為小人,自然會因小事而翻臉不認其幹爹)。然而,藝術化的歷史,讓呂佈所顯示的作用,體現的卻是藝術(詩)比歷史更真?  如果以這樣的認識去瞭解歷史,貂嬋之美,就會因為體現瞭真,而成為一種會被後來的尋“美”者們以不斷的附會,實現對其完整性的補充。分頁:2/2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這些附會包括:我們所能理解的如《三國演義》之藝術對歷史的附會,以及後世人們對此進行認識後的附會,這些看起來似乎僅隻是想象中的塑造,不斷地完善著這種藝術的抽象,貂嬋形象在這一過程中被不斷地豐富,滿足瞭我們對美的希望,而有關對完美的追求,是不會被停止和放棄的。  因此,貂嬋的存在,和她的美,就變得這樣不容否定,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有關對貂蟬形象的具體描寫,藝術的體現是不會以具體的數字或尺寸,進行照像式的刻化,而隻用間接的比擬,以留有的空白,以有限來體現無限,正象貂蟬其人,在歷史上查無實在的出處一樣,給我們的想象留下瞭空間。  三國美女貂蟬死於聖人關羽刀下真相  有關貂蟬的故事,很讓人莫名其妙的是,此美女不獨因為離間董卓、呂佈二人而成為心智頗高的艷女之最,而且在斷續的史科和民間藝術、傳說中,與三國的著名英雄關羽相關聯。  有野史記載:貂蟬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其離間董卓、呂佈後,被呂佈納為妾,呂佈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瞭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瞭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這是互聯網上有熱衷於此的網頁貼子中的一段,所謂“野史”,實無出處,多是拼湊得來,如上面這段故事,來自於京劇《鳳儀亭》。

楊堅簡介 隋朝時期開國皇帝聖人可汗楊堅生平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瞭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楊堅之父楊忠跟隨北周太祖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桓。楊堅承襲父爵。他有”身在帝王邊,如同伴虎眠”之感。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本來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說後,疑心更重。  但是否立即剪除楊堅還猶豫不定,於是便問計於錢伯下大夫來和,來和也說楊堅不凡,但暗中想給自己留條後路。便謊稱:”楊堅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讓他做將軍,帶兵攻打陳國,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防。”為楊堅避免瞭一場殺身之禍。  宇文邕還是放心不下,暗裡又派人請相士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當著宇文邕之面佯裝觀察楊堅臉龐,然後毫不在意地說:”皇上,請不必多慮,楊堅的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大資可言,最多不過是個大將軍罷瞭。”又使楊堅度過瞭一次險關。  這時,內史王軌又勸諫宇文邕說:”楊堅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楊堅。因為宇文邕對相士趙昭的結論相信無疑瞭,便不悅地說:”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麼辦法啊?”使楊堅再次化險為夷。  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楊堅的長女被封為皇後,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宇文贇對楊堅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諱地對楊皇後說過:”我一定要消滅你們全傢”。並命內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隻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然後他把楊堅召進皇宮,議論政事。楊堅幾經化險為夷,心中早有準備,不管宇文贇怎樣激,怎樣蠻,怎樣講,楊堅都神色自若,宇文贇無殺機可乘。  最後,楊堅想出瞭”兩全”之策,通過老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這樣宇文贇放心瞭,楊堅也安心瞭。  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宇文贇是皇傢世襲之君,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他終於想出瞭一個逍遙自在的法招,將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荒淫無度的生活使他年僅22歲就喪命瞭。

張靜江:孫中山和蔣介石心目中的“革命聖人”

 導讀: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者蔣介石均與他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由此可見,他們兩人對張靜江都十分敬重。  張靜江(1877―1950),譜名增澄,字靜江,又名人傑,號印光,浙江吳興南潯鎮人,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傢。1902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國任駐法商務參贊一職並開始在國外經商,自與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結識後便開始從經濟上給予支持。在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晚年逐漸淡出政治,轉而信佛,故又名“臥禪”,佛名智傑。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美國紐約。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者蔣介石均與他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由此可見,他們兩人對張靜江都十分敬重。那麼張靜江為何在國民黨內有如此顯赫的地位呢?  “革命聖人”――孫中山心目中的張靜江  張靜江的一生大致以1928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從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個熱情激昂的資產階級革命分子。張靜江不但從經濟上資助孫中山進行推翻滿清帝制的活動,而且和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創辦《新世紀》周刊,從思想上大力宣傳革命,與中國同盟會在日本創辦的《民報》遙相呼應。1928年之後,為瞭實現孫中山的實業建國計劃,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瞭規劃全國建設事業的建設委員會,張靜江擔任主席(一年之後改稱委員長)一職,直至該機構在1938年1月合並到經濟部,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負責全國經濟建設事業的核心人物之一。   遺憾的是,由於受時局所限,當時並沒有一個能夠實施全國經濟建設的良好國內環境,因而建設委員會的事業在宋子文所主持的全國經濟委員會與蔣介石所控制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之後改為資源委員會)的排擠下逐漸衰落下去。抗戰爆發後,由於建設委員會被並入到經濟部,張靜江感到前途渺茫,便離開大陸遠赴美國,以異國寓公的方式度過餘生。  張靜江在離開傢鄉南潯之前並不出名,隻是一個富傢子弟,但他行俠仗義,深受鄉人誇獎。由於南潯張傢資產頗大,是南潯“四象”之一。南潯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隻小金狗”的諺語,據《湖州風俗志》載:“象、牛、狗其形體大小頗有懸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財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間傳說一般以當時傢財達百萬兩以上者稱‘象’,五十萬兩以上不足百萬者稱‘牛’;三十萬兩以上不足五十萬兩者叫‘狗’。”  張傢與張靜江的外祖父龐傢均被列為“象”。而其祖父張頌賢與外祖父龐雲矰,“均為絲商巨賈,個性又都開朗豪爽、冒險進取、熱心公益,人傑(張靜江的字――引者)自幼受熏陶”,兩人對張靜江一生的影響很大。20歲時,其父張定甫用10萬銀元為其捐得江蘇候補道銜,這使張靜江有機會參與政治活動。1902年,張靜江以駐法使館商務參贊的身份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此次法國之行徹底改變瞭他一生的命運。張靜江在巴黎獨資經商,開辦通運公司,專營古玩瓷器,兼營絲茶綢緞。1905年8月張靜江與孫中山在赴法的輪船上相遇,之後便成為終身摯友,一直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資助款。  孫中山與張靜江相遇時,由於張靜江對孫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舉十分欽佩,曾問孫中山:“君非實行革命之孫君乎?聞名久矣,餘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國。近數年在法經商,獲資數萬,甚欲為君之助,君如有需,請隨時電告,餘當悉力以應。”他還與孫中山約定匯款的暗號:A、B、C、D、E,分別代表1、2、3、4、5萬元。當時孫中山因與之是萍水相逢,對其言語並不信以為真。  分手之時,張靜江留給孫中山一封信,讓他到美國後去找紐約市第五街566號他所開辦的通運公司,領取資助革命的活動經費3萬元。孫中山將信將疑,至美國後把信交與黃興,讓其辦理,以探真假。結果錢分文不少,如數領取。此舉令孫中山大為驚奇,認為遇到瞭革命“奇人”。自此以後,每遇革命款項不濟,孫中山便想到瞭張靜江的匯款之約,而張每次均能按時如數將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於款項不支,反清起義無法舉行,張靜江將他在巴黎通運公司所經營的一個茶店賣掉以資起義。相關閱讀推薦:民國軍閥第一才子 文武兼長精書法的徐樹錚民國驚天詐騙案:蔣介石宋子文全被農民忽悠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 生活奢侈使用牛奶洗澡民國四公子是誰?關於民國四公子的不同版本 民國往事:宋子文與盛七小姐的淒美愛情故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因此孫中山曾言:“自同盟會成立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孫中山對於張靜江資助革命的義舉十分感激,曾讓胡漢民回信以示謝意。張靜江隨即復信:“餘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願盡力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於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進,即勝於作長信多多。”由此即可看出張靜江對於革命充滿著必勝的信心與滿腔的愛國熱情。  1906年3月,在胡漢民等人的主持下,張靜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之後便積極介紹浙江南潯的富豪們加入到革命的陣營中,如將大哥張弁群(上海通運公司總經理)、舅父龐青城(上海中國銀行董事)等人介紹給孫中山,並發展成為同盟會會員。民國成立之前,浙江南潯加入革命隊伍者大多數為“四象八牛”成員。這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提供瞭一定的經費來源。  這一時期,張靜江不但在經濟上支持革命,而且還資助革命者創辦革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其中創辦《新世紀》周刊即為一例。1905年當孫中山在東京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之時,發行《民報》作為其機關刊物,在東京留學生中,起到瞭很好的宣傳作用。與此同時,為與東京的《民報》遙相呼應,在歐洲宣傳中國革命的思想,使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瞭解革命,贊助革命,張靜江聯合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汪精衛、褚民誼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世界社”,同時創刊發行《新世紀》周刊,緊密配合國內外的諸多革命報刊,大力宣傳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主張,讓世界從輿論上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嚴峻的財政經濟形勢,使南京臨時政府舉步維艱,難以維持,此時張靜江等人帶頭以商人名義捐贈巨款,使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財政緊張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此舉令孫中山大為感動。孫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曾經將浙江南潯鎮宣佈為“南潯市”,可見南潯對孫中山的影響之大。  為瞭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籌建中華革命黨,並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為此孫中山曾言:“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可見張靜江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當時因張在巴黎籌款,無法執行公務,由財政部副部長廖仲愷代行其職,但他卻始終將為革命籌款作為最緊要之事,如在1915年1月26日致楊壽彭的信中說:“因軍事緊急,不可有一日之差,如各處有款源匯濟,則急轉輸策應,無慢滯之患,一切進行當能如意也”,足見張靜江為革命籌款的急切心情。1920年2月4日,張靜江又遵照孫中山之命到上海創辦證券交易所,繼續為革命籌措經費,這樣使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一步步地度過難關。由於張靜江對革命的巨大貢獻,1924年1月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之後在大革命時期,張靜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非常活躍,成為顯赫一時的國民黨著名人物。  1923年,張靜江因病在南潯傢中休養,孫中山聞訊,特薦留德名醫李其芳為其做電療。他在推薦李其芳醫生的信上,曾勸說張靜江休養身體好轉之後繼續為國盡力,為黨做事,並說治好張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實為國民黨之大幸”,並親書“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對聯讓人送到浙江南潯張靜江府上,張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由於張靜江為革命立下瞭汗馬功勞,尤其是從經濟上無償捐助革命,默默無聞,為革命盡心盡力,孫中山便稱張靜江為“革命聖人”,並手書“丹心俠骨”四字相贈。“革命聖人”的雅號由此而來。  革命“導師”――蔣介石心目中的張靜江  張靜江與國民黨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人物蔣介石的關系也非同尋常。蔣介石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崛起之前,張靜江總是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機遇。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張靜江不遺餘力地支持蔣介石,實指望蔣介石能夠完成孫中山的遺願,完成國傢建設的偉大事業。但事與願違。蔣介石執政之後,由於軍閥之間的混戰,使國內缺乏一種安定的經濟建設環境,不但如此,蔣介石還極力維護“四大傢族”的利益,張靜江遂逐漸淡出中國政治舞臺的核心,最後隻落得到美國作個寓公,以度餘生。  蔣介石原是上海都督陳其美手下的得力幹將,但是1916年陳其美遭袁世凱暗殺後,走投無路的蔣介石便開始結交張靜江,並與許崇智、張靜江、戴季陶結拜為兄弟。這一結拜之舉對蔣介石以後的政治生涯影響甚巨,特別是傢有萬貫資產的張靜江,更是對其竭盡全力幫助。張靜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蔣,而且還資助其去日本振武學堂學習軍事,以待將來更大的發展。張靜江利用一切機會把蔣介石推薦給孫中山予以重用。1921年,蔣介石在給張靜江的一封信中,非常謙虛地請求張靜江為其處世行事作指導:“關於弟以後之處世行事,請兄隨時指教,以冀有成。”他稱張為其良師:“季陶為我益友,而公則為我良師也。吾公患病,行動不便,又不能常親聆教,此弟所以孤陋寡益甚,終生無長進也。”的確如此,無論對於蔣介石早期的生活,或者以後的政治仕途,張靜江均竭盡全力加以幫助,由此蔣介石對張靜江十分敬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18年春,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張靜江為使蔣介石將來有所發展,便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擔任上校作戰科主任;1922年夏天,當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處於危難之中時,張靜江讓蔣介石到廣州中山艦上侍奉孫中山40餘日,從而取得孫中山的信任。之後蔣介石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該書由孫中山題名、張靜江作序並資助出版,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瞭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聲望,非常有助於蔣介石政治上的崛起。張靜江扶持蔣介石步步緊隨孫中山,為以後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提供瞭可能。1924年5月國民黨黃埔軍校成立,張靜江再次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隨著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黨內發展自己的力量,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張靜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蔣介石。1925年6月,蔣介石在廣州遭到國民黨內其他派系的攻擊時,急忙電促張靜江赴穗助己。據當時蔣介石所言:“單槍匹馬前狼後虎,孤孽顛危,此吾今日之處境也。”在張靜江的幫助下,蔣介石逐步鞏固瞭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張靜江由於在黨內的重要影響,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為使蔣介石將來能夠牢牢地控制住軍權,張靜江以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提名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事宜。  翌年5月,蔣介石為在北伐期間使國民黨的大權不至於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極力推舉張靜江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兩個月後,張靜江為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力辭此職,提名由蔣擔任,但在北伐期間仍由張靜江代理該職。兩人你來我往,通過張靜江的步步扶持,蔣介石便逐漸登上瞭國民黨的權力頂峰。蔣介石對張靜江的幫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張靜江之後,猶如枯木逢春,對自己的栽培之情,猶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於張靜江的大力支持,蔣介石對張靜江革命“導師”的稱謂看來並不為過。

聖人孔子的艷史:孔子為何會見艷名在外的美女?

  [人物小傳]:南子,春秋時衛國國君夫人,行為淫亂,曾經慕名召見過聖人孔子,為歷史上著名的“子見南子”。  [君子心語]:一個在墮落中的女人,一個道德模范的聖人。她需要他光明的救贖(秩序、道德),可惜他隻是個世俗的男人而已,在世俗的冷眼下,他逃之夭夭,剩下她,無奈墮落於黑暗之中。  1、蕩婦的執著  她是一名真正的蕩婦。  作為宋國美麗的公主,未出閣前便艷名遠播,與著名的美男子公子朝——自己同族的弟弟亂倫私通,後來嫁給衛靈公,又跟靈公內寵大臣彌子瑕通奸。靈公為瞭取悅她,竟把公子朝從宋國接瞭過來玩四人遊戲。她安之若素遊離於丈夫與各個帥哥情人之間。  你很難想象靈公作為一個男人的心態,也很難想象靈公與南子之間的夫妻關系。某種程度上也許要齷齪地揣測兩個人某些方面的“不和諧”,使得靈公作為一個男人的本性越發衰落下去,最後連同男人的尊嚴都不要瞭,頭頂著幾隻綠油油的大帽子把自己的情敵接到傢裡來。  但也有可能靈公屬於心胸過度開闊的異類,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都有。舉個例子,如果在大宴群臣的時候,你的內寵大臣彌子瑕把桃子吃瞭一半,然後當著所有大臣的面把另一半塞到你嘴裡,你會怎麼做?   如果是秦始皇可能拖出去砍瞭,齊桓公可能面露不悅,但是我們傢的靈公卻非常高興對大傢炫耀:“你看子瑕多愛我啊,吃桃子都分給我一半。”——某種程度上,“很傻很天真”真的是需要境界的。  連漸漸懂事的兒子蒯瞆也無法忍受親人給予的羞辱,派自己的傢臣去刺殺淫蕩的母親。失敗以後,靈公把自己的兒子逐出衛國,讓其流亡天涯。  遇到這樣一位想得開的老公,放蕩的南子是很自由的。她正當盛年,美貌如花,有帥哥情人相伴,有天真的老公縱容,除瞭外面的流言蜚語稍微有點心煩以外,她應該是很快樂的。   如果沒有孔子,如果沒有著名的“子見南子”之謎,南子在歷史上僅僅是一名水性楊花、亂倫私通的蕩婦而已,可是她見到瞭孔子。  聖人自然不會主動去見一名艷名在外的蕩婦,雖然她當時貴為衛國夫人。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見孔子。  她自然知道孔子是什麼人,最講禮教道德的聖人。  一個生性放蕩、視禮法為無物的蕩婦(亂倫、通奸),為什麼要見一個道德聲名遠播的聖人呢?  南子私通的可都是大帥哥,證明這位美女挑眼得很,而孔子那個時候已經是50多歲的老頭子,並且聖人長得像陽虎。陽虎是誰呢?是欺負宋國匡人的惡人,也就是說,聖人可不是面如冠玉,長須飄飄,而是像“惡人”。   南子不僅要見,更要在自己的內堂見,不僅在自己的內堂見,而且要他跟自己一起乘車出遊。  一個是道德敗壞的蕩婦,一個是禮教楷模的聖人,一個是喜歡帥哥美貌如花的少婦,一個是五六十歲的糟老頭,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女人。相關閱讀推薦:儒傢創始人孔子很理想主義 一生仕途毀於不現實孔子簡介:揭秘文聖孔子在歷史上的真實容貌孔子喜歡帶酒窩的美女?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孔子有幾個老婆?聖人孔子為什麼會和老婆離婚孔子為什麼休妻?孔夫子傢四代皆“休妻”之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2、聖人的曖昧  想要分析南子見孔子的原因,我們不妨看看《天龍八部》裡,馬夫人對蕭峰說的話:“你難道沒生眼珠子麼?恁他是多出名的英雄好漢,都要從頭至腳向我細細打量。有些德高望重之人,就算不敢向我正視,乘旁人不覺,總還是向我偷偷地瞧上幾眼。隻有你,隻有你……哼,百花會中一千多個男人,就隻你自始至終沒瞧我。你是丐幫的大頭腦,天下聞名的英雄好漢。洛陽百花會中,男子漢以你居首,女子自然以我為第一。你竟不向我好好瞧上幾眼,我再自負美貌,又有什麼用?那一千多人便再為我神魂顛倒,我心裡又怎能舒服?”  既然南子自負天下美貌,傾倒眾生。孔子人稱“聖者”,那麼基於女人的好勝心和征服欲,倒想看看他是否能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這是一種姑且稱為愛情的東西。  美貌的女人總有這份征服欲。  也就因此,歷史上著名的“子見南子”充滿瞭曖昧的挑逗意味。太史公這樣記載:“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天下的人都願意跟我丈夫衛靈公做兄弟,他們見瞭我丈夫,也會見我南子夫人的——由此可見南子身份地位之高)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   春秋戰國時期大量技術工匠的擄掠占有和鐵工具的推廣應用,促進瞭各種手工業交流提高。貴族們皆足飾珠璣,腰金佩玉,且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南子見孔子,“環佩玉聲璆然”,自是盛裝以待。出於尊者諱,太史公沒有提及兩個人的對話,隻是說夫人在帷帳裡,孔子一進門就向北行禮,然後夫人再在帷帳裡回拜,然後就回來瞭。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南子費瞭那麼大精力見到瞭聖人,不可能隻看一個老頭子朝她行禮,他們必有所交談。  那麼談的是什麼呢?沒人說過,隻是在孔子對子路的賭咒裡,略微看到一些影子——

盤點中國歷史上10位傑出的“聖人”:至聖孔子

  在我國歷史上某一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的人物,往往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十聖”就是我國古代十位傑出的“聖人”,但其說法不一,被人們廣泛認可的有以下十位“聖人”。  一、至聖孔子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南)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學說的創始人。漢以後,孔子的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後世一直把他尊為“聖人”,號稱“至聖先師”,後世尊稱為文宣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修訂《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傢學派經典《論語》。其儒傢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他有眾多弟子,包括被後世並尊為“亞聖”的孟子與荀子,以及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   二、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傢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傢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瞭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  著有《孟子》一書,是儒傢的經典之一。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正宗繼承者,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尊為“亞聖”。相關閱讀推薦:聖人孔子的艷史:孔子為何會見艷名在外的美女?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四個聖人:古代各行業的聖人孔子有幾個老婆?聖人孔子為什麼會和老婆離婚張靜江:孫中山和蔣介石心目中的“革命聖人”孔子的兒子和孫子都是誰 儒傢聖人孔子傢族簡介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三、詩聖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瞭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瞭《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瞭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傢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瞭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瞭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四、詞聖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傢、書畫傢。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傢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傢;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五、酒聖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杜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杜康,字仲寧,周代人,生於陜西白水縣康傢衛,葬於此地。據清乾隆年間《白水縣志》記載:“杜康,字仲寧,為縣之康傢衛人,善造酒。”。  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裡百裡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作為酒的始造者,開辟瞭源遠流長的華夏酒文化的源頭。三國時,曹操吟詠出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故而後人稱之為“酒聖”。   六、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傢,人稱“王右丞”,東晉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瞭漢魏筆風,自成一傢,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傢。他的字吸取瞭魏晉諸傢書法的精華,創立瞭獨特的風格。他寫的楷書,進一步擺脫瞭隸法的形跡,達到瞭獨立完美的境地,人們稱贊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公認他為“書聖”。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七、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唐朝著名畫傢,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畫史尊稱吳生,因其深信黃老道學,後改名為“道玄”。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早年孤貧喜歡作畫,未及弱冠便能“窮丹青之妙”。  他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被後人尊稱為“畫聖”,素有“吳帶當風”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擅畫佛道人物,遠師南朝梁張僧繇,近學張孝師,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  曾在長安、洛陽等地寺觀作佛道宗教壁畫三百馀間,情狀各不相同。落筆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均能不失尺度;寫佛像圓光、屋宇柱梁,或彎弓挺刃,不用圓規矩尺,一筆揮就。所繪人物,善用狀如蘭葉或蓴菜條之線條表現衣褶,使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又喜以焦墨勾線,略加淡彩設色,又稱“吳裝。”   八、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傢,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瞭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瞭巨大貢獻,創造瞭很多劑型,記載瞭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傢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九、藥聖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傢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傢。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宮觀裡都有”藥王殿”。他醫德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國陜西耀縣人,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傢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傢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陜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瞭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瞭。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傢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瞭”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瞭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瞭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瞭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瞭世界上第一部國傢藥典《唐新本草》。  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故後人稱之為“藥王”,“真人”,“藥聖”。

孔子的兒子和孫子都是誰 儒傢聖人孔子傢族簡介

  孔子的傢族:孔子是我國儒傢思想的傳世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那麼,這樣一個地位尊崇,廣為大傢尊敬的大傢孔子,他的衣缽是由兒子和孫子來繼承的嗎?孔子的兒子和孫子是誰?  孔子傢庭介紹  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公元前549年去世)  母親:顏徵在(公元前535年去世)  妻子:亓官氏(公元前485年,亓官氏去世)  兒子:孔鯉,(字伯魚)  兒媳:於夫  孫子:孔伋  孔子父親叔梁紇簡介:  叔梁紇,出生於公元前627年,死於公元前554年,享年73歲。叔梁紇先娶瞭正妻施氏曜英,可是正妻生瞭九個女而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生下瞭一個兒子叫做孟皮,但有足疾。因此,叔梁紇晚年又在外納顏氏第三女征在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  孔子母親顏徵在簡介:   顏徵在,出生於公元前569年,死於公元前534年,享年35歲。顏徵在在18歲的時候嫁給瞭當時已經70歲的叔梁紇,生下瞭孔子。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瞭。由於從此顏徵在的名分和施氏(叔梁紇)的正妻等原因,顏徵在和孔子甚至不能參加叔梁紇的祭祀。 父親死後,顏徵在和孔子在生活相當貧困,17歲時,母親顏徵在由於操勞過度也去世瞭。  孔子妻子亓官氏簡介:  孔子十九歲時,娶瞭宋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孔子就給兒子起名為孔鯉。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宋朝時期追封為鄆國夫人,被儒傢後世尊為聖母。如今孔廟中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孔子夫人在史書上稱為“亓官氏”。  孔子兒子孔鯉簡介:  孔鯉,字伯魚,出生於公元前532年,死於公元前481年,享年51歲。孔鯉死時,孔子69歲。孔鯉的妻子於夫也因為孔鯉的死改嫁瞭。  孔子孫子孔伋簡介:  孔伋,出生於公元前483年,死於公元前402年,享年81歲。孔伋跟孔子一樣,都是儒傢的代表人物,在儒傢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瞭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順元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相關閱讀推薦:孔子最傑出的弟子應該是誰?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孔德紹簡介 孔子三十四代孫內史侍郎孔德紹生平孔子和孔融有什麼關系?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嗎?揭秘:孔子一傢三代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經歷驚奇:道貌岸然的孔子與美婦南子的疑似緋聞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四個聖人:古代各行業的聖人

  中國歷史上的十四個聖人  一、 酒聖杜康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志》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傢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裡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裡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傢,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瞭“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儒傢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傢學派的創始人,提出瞭“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傢和教育傢。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瞭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傢的發展,使中國儒傢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瞭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傢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傢,文學傢。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傢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傢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傢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瞭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瞭《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歷史上關羽到底配不配做“武聖”? 《孫子兵法》作者 兵聖孫子如何用宮女排兵佈陣?商聖是誰?誰才是正史記載的中國經商的鼻祖 孔子簡介:揭秘文聖孔子在歷史上的真實容貌鮮為人知的歷史常識:至聖先師孔子其實不姓孔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十年獲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傢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  《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瞭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癥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散文:不是聖人我們能超凡入聖嗎?

《菜根譚》原文:“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入聖境。”  其實,每個人並不都是聖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和欲念,這是人之常情,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現實。但是關鍵在於如何“脫俗成名,超凡入聖”,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如果能夠達到瞭這樣的境界,那麼也就是超凡入聖的聖人瞭。我們都知道:做人並沒有什麼高深遠大的道理,也沒有什麼十分具體的標準和原則,隻要一個人能夠做到自律,不那麼看重金錢和地位,也不那麼看重榮譽和權利,那麼這樣也就超凡脫俗瞭,達到瞭那種最高的境界,所以隻要每件事都能擺脫庸俗的欲念,那麼就可以進入名流之列。事在人為,無論做什麼都要有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而不是看到別人有瞭榮譽和權利,就去追逐名利,使自己成為庸俗不堪的人,像那些勢利卑微的小人那樣,混水摸魚,不學無術,最終使自己不能夠超凡入聖。  一個人做學問也是如此,其實做學問沒有什麼特別訣竅,隻要運用自己的智慧,一心一意做學問,必然會達到另一種高尚的境界,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雖然每個人追求的目的和願望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應該追求什麼,這是自己應該明確的目的,如果能夠免除瞭私心雜念,專心致志用功夫,含而不露,努力鉆研某個領域的知識,這不僅使自己提高瞭學做本事的真正本領,而且也使自己擺脫瞭那種私心雜念,或者是更提高瞭自己的文化修養,從而使自己的思想和境界達到更高的層次,這樣才可以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從而使自己具備瞭脫俗成名的基礎,完善瞭自己應具備的道德品質,隻有這樣才能夠超凡入聖。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一個人處於這樣紛繁復雜的環境裡,必然會受到各種世俗觀念的影響,如果意志不堅定的人,就無法控制自己的私心雜念,所以就有可能同流合污,最終把自己推進瞭萬丈深淵。擺脫世俗物欲的幹擾,追求心理平衡的境界,是孔子推崇顏回道德之所在。這種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也是那些文人學子所崇尚的道德理念,所以這種境界一直成為文人學者勉勵自己的道德范疇,使他們清者自清,甘心做一個平凡的人,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他們仍然自得其樂。  其實過著平淡的生活,未必就是清心寡欲,他們同樣有自己的追求,同樣有自己的人生樂趣,他們把這種樂趣看作是華月流泉,持盈保泰。因此孔子贊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雖然是在那個時代,但是顏回不僅是孔子的學生,而且也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的學識和名望也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顏回仍然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雖然他住著就像現代的貧民窟一樣的環境,但是他並沒有那種改變自己處境享受物質生活的思想。顏回雖然過著如此低水準的生活,但是他卻能度德量力,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物欲的困擾,所以才被後人尊為“聖賢”。因此顏回的名字同孔子的名字一樣,同樣有著非凡的影響力,一直激勵著後代人,成為人們所尊崇排名的“聖人”。  雖然當今社會改善瞭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都過上瞭富裕充足的生活,但是人們的欲望卻是無休無止的;雖然現在比過去過得好瞭,但是人們又有瞭更高的要求,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也並沒有什麼過錯,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停滯不前的,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境界當然也更開闊瞭,所以人們的追求自然又有瞭更高的標準,但是我們也不要變成物欲的奴隸,爭權奪利,為所欲為,這畢竟是一種危險的生活狀態,更是不可取的。雖然我們不能夠做到像顏回那樣,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平淡生活,但是我們畢竟要有自己的追求,而這種追求並不是物質生活,而是另一種境界的精神生活,這就是更要體現一個人的健康的生命價值,具有豐富多彩的、積極的精神生活。隻有如此,才能夠“脫俗成名,超凡入聖”,才能夠體現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這也是我們應有的追求和境界……※本文作者:竹窗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