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聯軍

晚清重臣葉名琛:亞羅號事件後被英法聯軍俘虜

  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兩廣總督,要負責五口通商事務。盡管打瞭一場敗仗,被迫開瞭門,但在皇帝眼裡,所謂的五口通商體制,無非是從前一口通商的擴大而已。外夷的事,從前沒有官方之間的交涉,現在不能沒有瞭,但也僅限於廣東地方的地方官。讓他們遠遠地支應著洋鬼子,別讓這些人來煩皇帝。然而,洋人不好對付。打仗之前,洋人就多事,打完瞭仗,他們的事就更多瞭。誰做兩廣總督,誰麻煩。  葉名琛1847年做廣東巡撫,協助耆英處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兩廣總督,獨當一面。一直到戰爭爆發,1857年被英法聯軍掠走,一直在做這個苦活兒,跟惹不起且總來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的是,這期間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煙。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則是兩廣起事的野心傢覬覦之地。作為地方大員,葉名琛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一方面要保障貿易,維持廣州的財源,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  葉名琛的個子很高,有1.8米左右,後來的名臣,大概隻有李鴻章可以和他媲美。但是,人卻很邋遢,袍子穿得很臟,都不肯洗,生虱子是免不瞭的,大有王安石的風格。傢裡有錢,但他很節省,也很清廉。這一點,使得葉名琛甚得道光和咸豐這兩個超級喜歡節儉的皇帝的歡心。葉名琛的前半生,相當順利,中進士,點翰林,由翰林院編修外放,一路順風順水。此公出身官宦世傢,祖上曾經是成功的商人,商而優學,到葉名琛這輩上,已經是幾代為官做宦,成為漢陽名紳之傢瞭。由商而入仕,是清代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這樣出身,混出名堂的人不少。如果不是後來攤上“夷務”栽瞭,葉名琛多半也是一代名宦。因為處理內政,他的確有兩下子,盡管殺人如麻,但畢竟擊退瞭洪兵的圍困,大體掃清瞭兩廣,給朝廷保住瞭這個財賦之地。手裡的本錢,除瞭那些不中用的綠營兵,就是一些鄉勇。應該說,他的作為,不比當年任何一位名臣差。  但是,碰上瞭洋人,他的才能,也就打折扣瞭。也沒法不打折扣,因為他的使命,本身就很尷尬。他負責通商事務,但皇帝的旨意,卻是要盡量把前來通商的洋人堵在外面,能不進城,就盡量不讓進城,能不交涉,就盡量不交涉。五口通商,卻讓五口的對外貿易都癱瘓。當英國人發現他們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打開的中國大門,裡面居然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影壁,想通過進一步的修約,打破影壁,進到內院的時候,葉名琛的差事,就更難做瞭。因為,無論他個人有什麼看法,對西方有何種認識,在皇帝那邊,都是一道鐵閘,他沒有任何權限,來談這個事情。更何況,葉名琛也的確沒有這個自覺,去更深地瞭解西方。  所以,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發現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就是一個浸透瞭水的棉花包,軟硬不吃,水火不進。無論你說什麼,他都給你擋回來。如果洋人去找別的官員,人傢又會將他們推回到葉名琛那裡去,因為按體制,隻有他葉名琛,才有資格跟洋人辦交涉。而這個葉名琛,連洋人進城這樣寫在條約裡的條款,都不肯答應,又能談出什麼名堂呢?英國人屢屢吃癟碰壁,法國人因馬神父被殺案件的交涉,也被葉名琛搪塞、推諉、扯皮的功夫弄得幾乎要發瘋。人都被殺瞭,葉名琛告訴你,那裡根本沒見過這樣一個人。  就這樣,葉名琛和他的皇帝,一步步把洋人逼到瞭非開戰不可的地步。事實上,1856年的英國公使包令在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準許的情況下,已經借口亞羅號事件,大開殺戒,不僅轟掉瞭廣東水師,而且轟開瞭廣州城,派兵進城去抓這個令他們恨得牙根癢癢的兩廣總督。隻是,葉名琛事先躲瞭,才沒有被抓到。   兩廣總督葉名琛(著袍服者)被英法軍隊押往關押地  雖然說,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葉名琛未必意識到瞭戰爭的到來,對於戰爭,葉名琛卻也不能說沒有準備。他抓緊時間修復瞭城墻,修復瞭炮臺,重新裝備上瞭大炮,還招募瞭大批的鄉勇。也跟當年一樣,準備瞭大批的火船,準備燒敵人的戰艦。照例開出瞭很高的賞格,懸賞英國人的人頭。更奇的高招是,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面包房裡下毒,隻是由於砒霜分量下得太大,人們吃下去馬上作嘔,吐出來瞭,才沒有死人。然而,他的情報卻出瞭大問題,他的探子比下毒的特務還要低能,出瞭大烏龍。明明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戰勝瞭俄國,但他得到的情報卻正好相反,是俄國大勝。加上印度士兵的叛亂(這個情報倒是準的),結論是,英國根本沒有力量發動戰爭。所以,英法大軍開到之時,廣州的防禦狀況,也就可想而知瞭。  結果,英法聯軍就像喝粥似的攻下瞭廣州城。葉名琛這次沒有躲起來,好像也沒法躲瞭,就在官衙裡,被人傢逮瞭個正著。當然,城既然已經破瞭,這個結局,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衙役都跑空瞭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英國人對這個努力保持官派的葉大人,也給予一點尊重,沒有扯下他的頂戴花翎,也沒有推推搡搡,更沒有給他戴上刑具。不僅如此,還給他配瞭幾個仆人,帶上瞭他愛吃的一些米糧,請他上船。葉名琛自己,一直以為英國人會帶他去見英國國王,但是,他的旅途終點,卻是印度的加爾各答。其實,到瞭目的地之後,很長時間他不知道到瞭哪裡,當知道身在印度之後,隻好隨遇而安。在加爾各答,他寫詩、作畫、見客。直到從中國帶來的米糧吃光,於是絕食,“不食周粟”而死。  在清朝的傳統裡,一個封疆大吏,城破之日,最好的結局,就是戰死,戰死不成,那麼就自己上吊抹脖子好瞭。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傢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瞭俘虜,名聲也會大壞。直到今天,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醜角形象。  顯然,葉名琛並不怕死,而且也有條件自殺,他的不死,是由於他負責任。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守,當然守不住;戰,更是沒有資本,而和,雖是皇帝之所願,但不答應洋人的要求,從何去求和呢?既然不戰不和不守,投降和逃跑根本又不可取,那麼剩下的,也就隻能是當俘虜瞭。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瞭俘虜,被抓到瞭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瞭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瞭俘虜的葉名琛,在英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所以,被人押到瞭英國的無畏號軍艦上,他認為這是為瞭要見英國的遠征軍統帥額爾金,額爾金久候不至,他還感到奇怪。甚至到瞭加爾各答,他還認為有機會見到英國國王,甚至覺得,隻要見到瞭英國國王,他就有機會說服人傢。  當然,他的使命永遠都不會完成瞭。所以,到瞭後來,他似乎有點明白瞭,自己寫詩,自命蘇武。隻是,他比蘇武還慘,蘇武還肯吃匈奴的牛羊肉,而他,帶去的米糧沒有瞭,就死活不肯吃飯瞭。然而,不食周粟的壯烈,並沒有感動皇帝。在他的屍體被運回國內之時,咸豐皇帝對這個至死都沒有忘記使命的臣子,沒有一點恩典,傢人隻能將他草草下葬。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對外賠款的總價值到底有多高?清咸豐時兩廣總督葉名琛:餓死印度的“六不總督”晚清能臣李鴻藻:為清廷保住上萬平方公裡領土天真的清朝官吏:兩廣總督葉名琛何以客死印度?六不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死的“海上蘇武”

八國聯軍為什麼侵華?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事

  小編:不管本文作者寫的是否屬實,列強欺負中國屬實,義和團可能方法不對,但至少有勇氣。咱們還需富國強兵,以後不讓這些事再發生瞭!  第一,八國聯軍侵華禍起義和團之亂。義和拳民焚燒教堂,殺害外國傳教士、華人基督徒和傢人,扒鐵路。慈禧想利用義和拳打洋人,義和拳順勢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慈禧為何要打擊洋人,除瞭對列強瓜分中國不滿外,更多是不滿列強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梁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遭各國反對,令她懷恨在心。  第二,在慈禧的支持下,清軍跟著義和團殺外國人殺紅瞭眼。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阻止,並鎮壓肇事者,無果。德國公使克林德因此率士兵出外尋釁,打死約20義和拳民。後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這釀成開戰的導火線(此前,日本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也被清軍殺死,並破腹剖心)。  第三,在輕信一份偽造的情報後(後有詳述),慈禧昏聵到向西方各國(計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同時宣戰,派兵圍攻北京大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開戰後,清政府曾公開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  第四,當時,清軍和義和拳民曾傾全力攻打京城的外國使館,但竟然久攻不克。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下:清軍總兵力保守估計至少2萬;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外國使館久攻不下,清軍決定火燒英國使館北面的翰林院,《永樂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有說永樂大典為八國聯軍燒毀,但此時八國聯軍剛剛登陸大沽,尚未進入北京。   第五,慈禧不自量力地對十一國宣戰,外省督撫有頭腦清醒者。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等和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稱東南互保。傳統觀點認為,此為與洋人勾結,置國傢利益於不顧,是賣國行徑;而新的觀點認為,此舉起到保境安民之作用。而事實上,慈禧很快對貿然宣戰後悔,默許瞭“東南互保”。  第六,至於那份偽造的情報,前因後果是這樣的。慈禧曾欲廢光緒帝,另立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俊為帝,因為外國使團反對而未能如願。載漪眼看兒子當不成皇帝,對列強恨之入骨。他的親信便偽造情報,說列強將逼迫西太後歸政光緒帝。嗜權如命的西太後,才不惜一切後果,走上宣戰之路。因此,清軍戰敗之後,西方列強提出“懲辦禍首”。慈禧雖無恙,端王載漪被終生圈禁。  第七,當時,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隻有七國(德國隻為象征式的掌旗兵),共計1萬8千人: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意軍53人,奧軍50人。原則上可以說,這一萬八千洋人就把大清國給滅瞭。要知道,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加上京畿衛戍部隊,不下20萬之眾。事實證明,義和拳民殺教民殺洋人厲害,但關鍵時刻戰鬥力非常差,當然,清軍也好不到哪裡去。   第八,八國聯軍在中國燒殺奸淫、無惡不作。的確,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然而,許多中國人也跟著燒殺奸淫、無惡不作。尤其是清軍和義和拳民被擊潰後作鳥獸散,不少敗兵遊勇燒殺奸淫,無所不為。北京郊區的老百姓夥同八國聯軍血洗瞭圓明園。總之,中國的皇傢和平津百姓遭殃不少!  第九,除瞭與洋人矛盾激化,義和團與京津地區地主和官員的沖突十分激烈,一些拳民們往往通過搶劫以財入私。例如,拳民們曾將協辦大學士孫傢鼐(官居一品)東單頭條的傢洗劫一空。所以,義和拳民也被稱為拳匪。義和團潰敗後,一些拳民遭到瞭報復。如義和團首領張德成逃亡時被當地的地主抓住活活打死。  第十,義和團對信教的中國民眾一段時期內到瞭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地步,亂刀砍死的中國教民不計其數。在義和團盛世之時,甚至一些清軍軍官也不能幸免。禦林軍“虎神營”的翼長阿克丹(二品大員)因為曾經入教,被拳匪斬首示眾。  第十一,一些清軍將領因曾經鎮壓過義和團,結果在聯手抗擊八國聯軍時遭到瞭義和拳民的攻擊。例如,武毅軍統帥聶士成幾乎是唯一認真抵抗過八國聯軍的清軍將領。但因為他彈壓過義和拳民的殺人放火,義和團對他恨之入骨。就在聶與八國聯軍奮戰方酣之時,拳匪竟然闖入他傢,將他的老母、妻子、女兒綁架而去。聶大怒,隻能分瞭半營人去救傢人。最終,被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夾擊,聶中炮陣亡,義和拳民還打算“戮屍”,是八國聯軍將聶士成的遺體保護交還給清軍。另付都統慶恒掌管禦林軍虎神營,雖是端王載漪的親信,竟也遭義和拳的殺戮,一傢老小十三口,連同慶恒本人,被拳匪折磨至死。  第十二,八國聯軍中的英軍值得再提及一番。當時正值佈爾戰爭期間,英軍主力開赴南非,東亞告急,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幹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鬥。這算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悲劇嗎?相關閱讀推薦:滿清之殤:促成八國聯軍侵華的軍機大臣竟然是文盲盤點: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不為人知的事件八國聯軍侵華是哪八國?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的暴行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十三,《辛醜條約》規定的四億五千萬兩賠款,平均每個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從庚子賠款中獲利最多的是俄國。俄國獨得一億三千多萬,占總賠款額的29%。此後,俄國單獨出兵,在攻占秦皇島、山海關同時,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占領。俄國還制造瞭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慘殺,俄國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此後,俄日勢力在東北擴張沖突加劇,最終幾年後在中國領土上大打出手。  第十四,戰爭對清朝政治的影響是:頑固派,諸如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舒翹、啟秀、毓賢等人失勢,剛毅、徐桐此已斃命,這扭轉瞭戊戌之變後中國保守的政治局面,為以後清末那次不成功的憲政改革掃清瞭道路,而這些改革措施大多是康梁10多年的主張。  第十五,最後說說義和團。後期,慈禧將怒火全部灑向義和團,絞殺義和拳民。解放前,中共認為義和團“排外”、“滅洋”是錯誤的:“義和團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後的反動的宗教思想和進步的反對異民族壓迫的思想兩種成份組成的,反映農民知識的狹隘性。”但文革中,戚本禹、胡繩等人掀起瞭頌揚義和團運動的高潮,稱其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一直到今天。  對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的5個中性評價:  何等的麻木不仁,哎  1、義和團運動並沒有對當時的中國產生有利的影響,反倒是幫瞭帝國主義的忙。義和團對教會、使領館的暴力行徑為列強提供瞭借口,實際促成瞭列強的武裝入侵,以及隨後的辛醜條約,導致中國被列強更進一步地勒索榨取。清朝統治力量顯著下降,中國陷入一片混亂。同時俄日兩國趁機在東北擴展勢力范圍,俄國借著中國混亂,趁機侵占瞭中國東北,日本也借由此次率先協助軍事鎮壓義和團拳亂,國際地位提高,勢力向中國東北擴張,因此義和團運動也間接導致後來日俄戰爭時中國東北淪為戰場,使中國遭受嚴重損失。   2、義和團運動造成的死亡人數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外國人與中國人的死亡人數完全不成比例。  3、義和團運動,雖然喊著“扶清滅洋”口號,可是既沒能“扶清”,也沒能“滅洋”,清朝更弱瞭,列強更強瞭,反倒成瞭“引洋滅清”。燒的、殺的基本都是中國人,損毀的是中國自己的電線桿和鐵路,洋務運動以來的積攢的現代化成果遭到毀滅性破壞。隻是一場對自己民族而言的災難性的暴亂。  4、義和團運動如果成功,大清朝則會閉關鎖國,拒絕洋人的一切東西,不與世界接觸,不學習先進技術和制度,將越來越落後。後世對義和團的褒揚,諸如“打擊瞭帝國主義列強”“民族精神的覺醒”之類雲雲,多數出於對義和團所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情,或者出於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需要,並不是出於對事實的理性客觀的判斷,務虛不務實。“愛國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在義和團運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5、義和團的精神在後世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至今仍影響著國人的思想,如2012年的打砸日系車、傷害日系車的車主,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其實,打砸日系車不是愛國,殺害本國教民同胞更不是愛國,而是赤裸裸的罪行,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傢,都應該受到嚴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的誤讀:燒毀圓明園的並非八國聯軍隻有英法

  前些年,有個相聲段子。   老師問:“圓明園是誰燒的?”   學生答:“不是我燒的。反正不是我燒的。”   老師向傢長反映瞭這事兒,學生的娘說:“肯定不是俺傢孩子燒的。這事可不能往俺們身上賴。”   學生的爹說:“燒就燒瞭。多大個事兒!不行俺們賠!”   這段相聲說明,一、“圓明園是誰燒的”是學校老師經常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二、許多人真不知道圓明園是誰燒的。

敵我兵力5比1:清軍為何打不過裝備相當的八國聯軍

  清軍與八國聯軍,11.3萬人對2萬人的較量,北京地區的戰爭僅僅打瞭56天就全線潰敗。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軍隊與外國列強軍隊的作戰,幾乎逢戰必敗。每一次戰敗都使得國傢利益進一步喪失,民族災難進一步深重。清政府也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國傢將無存於天下。在他們看來,軍事上的失利是由於武裝力量不強大導致的。於是,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下決心花大投入建立一支新式軍隊。這支軍隊還真的建立起來瞭。當時,清政府按照德國軍制編練軍隊,武器裝備也從德國引進。到1900年,清政府已有兩支新式軍隊。  正在這時,發生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當時,在北京與天津乃至華北地區的清軍共有11.3萬人,包括聶士成的淮軍、宋慶的毅軍、袁世凱的新軍和董福祥的甘軍、慶親王奕劻的神機營、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以及直屬九門提督、步兵統領的禦林軍。此外,還有配合清軍作戰的大批團練、義和團民。而且自甲午戰爭後,清軍的武器裝備及軍事訓練也得到瞭相應的提高。據清海關統計,經天津口岸輸入的武器僅在1898—1899年間就猛增瞭8倍之多,這表明北洋地區的軍隊得到瞭極大的擴充,其裝備也得到瞭更新。其中武衛軍、神機營等大都采用西式先進武器,並配備速射機槍和各式大炮。用現代的話說,清政府正規軍與聯軍在武器裝備方面沒有形成“時代差”。  而八國聯軍的兵力數量占有劣勢。八國聯軍包括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俄國、奧匈帝國。  但是,實際的兵力不多。共有20000人。其中:日軍10000人;俄軍40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000人;法軍800人;德軍100人;奧匈帝國和意大利軍隊加在一起,不到100人。  清軍又是在本土作戰,有著可靠而良好的後方基地,軍隊可以有不斷的補給。特別是天津大沽炮臺,盡管這裡是聯軍通往北京城的必經之路,但是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雇傭德國工程技術人員,花大氣力重新改造瞭大沽炮臺,成為19世紀末世界最強的堡壘之一,是聯軍登陸的最大障礙。這座炮臺上配置著德國克虜伯公司制造的先進的堡壘炮,並且部署瞭4艘德國制造的魚雷艦。如果聯軍攻不下大沽炮臺,他們除非飛到北京城。   可是,這麼好的作戰條件,清軍再次一敗塗地。1900年8月13日午夜,俄軍司令李尼維奇命令參謀長瓦西裡耶夫斯基率部,在曾經幫助袁世凱訓練新軍騎兵部隊的挪威人曼德的帶領下,趁大雨清軍哨兵疏於戒備的時候,摸上東便門,拉開瞭聯軍強攻北京城的序幕。緊接著,聯軍各部隊按協同約定:日軍攻擊齊化門,即現在的朝陽門;美軍第14步兵團攻擊沙窩門,即現在的廣渠門;英軍第12炮兵團攻擊安定門,最終向正陽門推進。清軍無力抵抗,節節敗退。16日,日軍占領皇宮;17日,整個北京城淪陷。而大清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和傀儡皇帝早在二天前就出德勝門西逃瞭。  大清國有那樣好的新式陸軍和作戰條件,怎麼又打敗瞭呢?而且這一敗,差點讓中國亡瞭國。一個國傢的首都怎麼一而再地讓人傢輕易就攻占瞭呢?這在世界近代戰爭史上,隻有法國有過這樣可恥的記錄。1900年6月21日,也就是陰歷的五月二十這一天,在開瞭4天禦前會議後,清政府決定對外宣戰。宣戰是國際法規定的當事國的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也是戰爭的法律程序之一。但是,宣戰要有幾項基本內容:為什麼要宣戰?對什麼國傢宣戰?和幾個國傢宣戰?什麼時候開始與對方進入戰爭狀態?這是宣戰書的基本要件。然而,清政府這次的宣戰詔書卻都沒有。並且,這份宣戰詔書隻在內部發佈,而沒有以任何形式送達任何外國政府,好像傳達一份內部文件。怪不得收到這份“內部文件”的盛京將軍增祺,非常不解地上書講示:“此次中外開釁,究系何國失和?”這表明,從一開始清政府就把如何處理重大內外關系視作兒戲,始終拿不出一個正確的決策。對義和團或剿或撫,或剿撫並重,簡直是朝令夕改,致使京津局面失控。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武裝勢力為保護在華利益,又把鎮壓義和團運動不利的矛頭指向清政府,頻頻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壓力和武力威懾。清政府簡直是內外交困,隻得倉促對外宣戰,以緩解國內社會矛盾。當然,也企圖借用義和團勢力,回敬一下外國列強對中國政治派別矛盾鬥爭的介入。用慈禧的話講:“洋人侵我太甚,不免讓人動氣”。所以,清政府做出的一個非理性的開戰決策,也就不奇怪瞭。  從1900年6月21日宣戰到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列強簽定《辛醜條約》戰爭結束,這場戰爭歷時439天。  考慮到1900年8月17日聯軍占領北京全城以後,清中央政府亡命西北,聯軍完全控制瞭戰爭局勢的因素,所以,不算東北地區的反對侵略者的鬥爭在內,北京地區的戰爭僅僅歷時56天。  在這56天中,分為:大沽口登陸與抗登陸作戰;天津攻防戰;北運河阻擊戰;北京保衛戰4個階段。盡管在作戰中,清軍中不乏不畏犧牲、英勇作戰的官兵,比如,於6月13日陣亡在天津八裡臺的淮軍首領聶士成。然而,從總體上說,清軍拿著近代化的武器裝備,打的卻是一種冷兵器時代的戰爭。  1900年,正如1894~1895年那樣,並不是中國被外國敵人打敗瞭,實質上,再一次被外敵打敗的乃是京師所在的直隸部隊  19世紀末,列強侵華不斷加劇,已有瓜分中國之勢。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之際,民間反抗外來侵略的自發運動逐漸形成。1898年,在華北地區出現瞭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到1900年,義和團逐漸發展到包括京、津在內的整個華北地區。而清政府一方面懾於義和團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則企圖利用義和團來抵制列強幹涉,對義和團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長期采取默許的態度。  義和團的反帝活動使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遇到瞭極大的阻礙。帝國主義列強即以此為借口,合謀武裝侵華。從1900年5月開始,英、法、美、德、日、意、俄、奧等國分別從在華軍事基地、殖民地國傢和國內調兵侵華。6月戰爭爆發,慈禧倉惶西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瞭《辛醜條約》,結束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之役使清政府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又受到瞭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次戰爭,聯軍最多時總兵力達到12.8萬人(實際參戰兵力約三四萬人)。而駐軍直隸、京津地區的清軍共有11.3萬人,包括武衛軍、神機營、虎神營、淮軍、練軍、八旗、綠營各部。此外,配合清軍作戰的還有大批團練、義和團眾,應當說清軍在兵力上占有優勢。而且自甲午戰爭後,清軍的武器裝備及軍事訓練也得到瞭相應的提高。這場戰爭雖然以清軍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戰爭的某些方面和部分戰役當中仍然顯示出清政府自甲午戰爭後的整軍建軍計劃取得瞭一定的成效,清軍的戰鬥力也較此之前得到瞭一些提高。在戰爭中,部分清軍和義和團進行瞭英勇的抵抗,並使聯軍遭到瞭一定的損失。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一支聯軍從天津出發,企圖進入北京,沿途遭到清軍和義和團的不斷阻擊,最終以62人死亡,228人受傷的代價狼狽逃回天津。參戰清軍的戰鬥力使西方軍隊印象深刻,“盡管這支軍隊在士氣上和紀律上是不能和歐洲軍隊或日本軍隊相比的,但在現時卻是一支很厲害的力量,足以將整整一個團的俄軍圍困在天津城,阻止兩千多人的聯軍部隊進入北京。……這支軍隊的武器裝備質量之佳,彈藥數量之足,並不比聯軍遜色。”西摩爾遠征軍的敗退,“暫時消除瞭曾為人民相信的神話,即一支小的現代外國軍隊,能夠從中國這一端打到那一端而不會遇到有效抵抗”。事實上,西摩爾退回之後,聯軍官方估計推進到北京和維護交通線,所需要的武裝部隊得從2.5萬人增加到4~10萬人。  大沽口保衛戰也是一場具有一定近代性質的戰鬥。守衛大沽炮臺的清軍所配備的新式大炮,多為克虜伯廠或阿姆斯特朗所造,炮臺防軍的訓練也接近近代化。  在守將羅榮光的指揮下,清軍英勇抵抗6小時,給聯軍以極大殺傷,共擊壞敵艦6艘,擊斃聯軍58人,擊傷197人。據當時一個住在塘沽客輪上的目擊者說:“船中各西人論中國兵將未可輕視,此次以七國水師攻一炮臺,能持之六點餘鐘之久,可謂難矣”。而在聯軍攻占天津之役中,軍校生的表現極為英勇,300多名天津武備學堂學生誓死保衛學堂,一位外國參戰人員記敘道:“這個學堂的學生是年輕的中國人,是一些剽悍而狂熱的愛國者,他們寧願死去,也不願意投降。”  鮑威爾認為:“盡管打瞭一些敗仗,中國軍隊和過去相比還是表現出瞭若幹改進,並且也為將來提供瞭若幹值得註意的教訓。中國人在大沽,特別是天津的炮兵是傑出的。他們射擊準確,陣地選擇恰當,轉移做得很好;還擊的炮火常常證明比聯軍的技術高超。攻克天津城區時聯軍大多數的傷亡都是炮火所致。中國的炮手是受外國人訓練的,而他們對所上的課學得很好。有時,中國軍隊很會利用地形;他們廣泛地準備瞭陣地工事,地勢還選擇得好;在戰鬥中,他們是掩蔽和隱蔽的好手。直到被敵人挫敗,都證明他們有頑強抵抗的能力。”這表明中國軍隊的軍事改革有瞭很大的進步,其軍事訓練卓有成效,其戰鬥力比以前得到瞭相當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最精銳的部隊——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從頭至尾並未參戰,這為我們考察這一時期的清軍真實戰鬥力和此前軍事教育的成效帶來瞭一定的困難。相關閱讀推薦:歷史的誤讀:燒毀圓明園的並非八國聯軍隻有英法血染山河!令八國聯軍敬畏的一代名將聶士成八國聯軍為什麼侵華?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事清朝天津教案的危害:八國聯軍差點提前進京科涅夫:唯一個敢和朱可夫爭的“八國聯軍”司令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清軍坐擁八倍兵力為何不敵?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而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達10萬人以上,是八國聯軍兵力的8倍。10萬之眾,從官到兵,竟然沒有一人能說得出具體的防禦部署,沒有指揮機構,沒有戰鬥動員、作戰方針、作戰原則,也沒有協同作戰的實施計劃和保障支援方案,更沒有戰役和戰術預備隊。   1900年11月28日,在清王朝首都北京的紫禁城,八國聯軍慶祝勝利。   面對聯軍的進攻,慈禧集團顢頇愚魯,既沒有認真的防禦部署,也沒有積極應對之策。慈禧指揮無方,對抵抗充滿幻想又搖擺不定,戰爭必敗無疑。在抗擊外敵的過程中,有一支來自大西北的、主要由回族子弟組成的甘軍,在其首領董福祥、馬福祿率領下,表現英勇,在整個戰爭屢屢敗北的灰暗色調中透出一點點亮色。  1900年是庚子年,在清朝的歷史上,是一個屈辱的年份。這一年,義和團運動方興未艾;朝廷對義和團的態度由“剿”改“撫”,想和列強賭一把。到瞭6月,八國聯軍向中國開戰,開始大舉進攻北京。  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慈禧集團顢頇愚魯,既沒有認真的防禦部署,也沒有積極應對之策。慈禧指揮無方,對抵抗充滿幻想又搖擺不定,戰爭必敗無疑。  八國聯軍兵臨京城,清廷沒有防禦部署  1900年7月15日,天津陷落的消息傳到京城的皇宮裡,慈禧害怕瞭。她宣佈停止進攻使館,還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準備議和。  但李秉衡的出現,使心慌意亂的慈禧如同黑夜裡突然看到瞭一絲曙光,欣喜異常。李秉衡時任“長江巡閱水師大臣”,是堅定的抵抗派。慈禧召見他時,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既已開戰,不能言和。慈禧很久沒有感到如此振奮瞭。她立即下旨,命李秉衡為“辦武衛軍事務”,所有來到北京“勤王”的部隊都歸李秉衡指揮。  8月4日,聯軍約2萬人向北京進發,總司令為德國元帥瓦德西。具體的行軍序列是:先頭部隊分三路前進,日軍為左翼,英軍為右翼,美軍為中路,別的國傢隨後。日、美、英三國軍隊組成的先頭部隊的兵力為:14050人,49門火炮。俄、法、意、奧軍隊的兵力為5650人,34門火炮。  天津至北京,陸路137公裡。八國聯軍沿途遇到小小的抵抗,但進攻速度並未因此遲滯,5日攻占北倉,6日攻占楊村,9日攻占河西務,12日攻占通州,一路長驅直入。    在通州被攻占前,清軍總指揮李秉衡自殺瞭。原因是部隊沒有後勤供應,官兵們斷瞭糧食,北京也無法供應所需彈藥。聯軍的炮聲一響,李秉衡身邊的部隊突然跑得沒瞭蹤影,除瞭他自己帶領的部隊,別的部隊根本不聽調遣。李秉衡臨死前留有遺書雲:“軍隊數萬充塞道塗,就數日目見,實未一戰”,這根本就不是一支能打仗的軍隊。  通州是北京的門戶,當日軍把通州的城門炸開時,聯軍居然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聯軍在通州召開瞭進攻北京城的軍事會議,將各國軍隊的攻擊目標作瞭分配:俄軍攻擊東直門,日軍攻擊朝陽門,美軍攻擊東便門,英軍從南面攻擊宣武門。  就在聯軍開會部署作戰計劃的時候,皇宮裡的慈禧太後還依舊沉浸在從通州傳來的“李秉衡大勝”的捷報的喜悅中。京城距離通州僅20公裡,快馬送戰報,頂多需要幾個小時。但是,在李秉衡自殺24小時之後,戰報才送到,而且還是個“捷報”。12日下午,真正的戰報送達瞭:通州不但已經陷落,而且聯軍已經開始瞭攻擊京城的軍事行動。  慈禧立刻慌張瞭起來,這是她預料之中但又不願面對的狀況。她想到瞭守城,命令宋慶(武衛軍統領之一)即刻進京,“商辦城守事宜”。之後,慈禧向南方各省急電,要求各地“勤王之師”火速北上。  京城大規模調集軍隊的行動倉促開始。慈禧命令榮祿和載漪等軍機大臣們共同商定防禦作戰計劃,但是,朝廷高層的軍事會議始終沒有能夠正式召開。即便幾個重要人物坐在瞭一起,也是各懷心思,說話支吾,態度躲閃,什麼也沒有討論,當然就沒有什麼抵抗部署。  慈禧指揮無方,董福祥拼死力敵  由於慈禧毫無軍事經驗,她的軍事調動十分混亂。最倒黴的就是董福祥的部隊瞭。  董福祥,漢族,甘肅固原(今屬寧夏)人。同治年間陜甘回民起義時,率眾抗清,活動於隴東、陜北,聲勢頗大,後降清。1895年,董福祥率部至甘肅鎮壓回民起義,後升任甘肅提督。1897年,他奉調防衛京師,所部編為榮祿所轄武衛後軍。  董福祥初到北京,一句“臣無它能,惟能殺洋人耳”曾讓慈禧欣喜和感動。但帶瞭近萬官兵,打瞭近一月,也沒能攻占隻有400名洋人據守的使館,他意識到:洋人不是那麼好打的。  就在聯軍兵臨城下時,董福祥的武衛後軍25個營防守外城的廣渠門、朝陽門和東直門。  8月13日下午,慈禧命令他們“立即出城迎敵”,於是上萬官兵烽煙滾滾出瞭城。但到瞭城外,包括董福祥在內,誰都不知道敵人在哪和仗該怎樣打,背著洋槍拖著洋炮的部隊在烈日下沿著京城的東南城墻毫無目的地轉圈子。天黑時,慈禧命令又到瞭,內容是“無論行抵何處”,立即返城,“保衛城池”。結果在漫天暑氣中轉瞭一天的疲憊不堪的官兵,匆忙進城瞭。  與此同時,慈禧開始頻繁地召見大臣,整個下午到晚上,召見榮祿8次,召見載漪5次,全體軍機大臣被“叫起”也達5次之多,幾乎沒瞭吃飯的時間。但是,群臣跪在慈禧面前,“皆默然不發一言”。  這時,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已達10萬人以上,是八國聯軍兵力的8倍。10萬之眾,從官到兵,竟然沒有一人能說得出具體的防禦部署,沒有指揮機構,沒有戰鬥動員、作戰方針、作戰原則,也沒有協同作戰的實施計劃和保障支援方案,更沒有戰役和戰術預備隊。所有該有的都沒有。  13日夜晚,按計劃,聯軍向集結地點運動。  俄國人決定提前行動。那天晚上,突然天降暴雨,雨停之後,俄軍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下達攻擊命令。俄軍用大炮轟擊東直門,數十炮之後,城門被轟開一個洞。14日凌晨,俄軍沖進瞭東直門。就在俄軍對攻擊城門而無守軍抵抗感到納悶時,激烈的戰鬥在東直城門內打響。  董福祥的軍隊在城墻上向沖入城門內的俄軍猛烈射擊,同時有一些官兵沖瞭下來,和俄軍展開肉搏戰,俄軍被趕出瞭城門。華西列夫斯基命令騎兵連參加沖擊,這些哥薩克人揮舞著他們善於使用的馬刀蜂擁砍殺,東直門又被俄軍占領。  天亮時分,俄軍開始向內城進攻。董軍的決死表現令人驚訝,他們從城墻上的每一個垛口後連續不斷地射擊,大炮從城墻上直接瞄準,沖擊中的俄軍頓時亂成瞭一團。拉炮的十幾匹馬瞬間都被打死,沖在前面的炮手全部負傷。俄軍倉皇後退,撤退到城墻東南角落的數間民房裡。天大亮之後,董軍乘勝追擊,向俄軍藏身的民房吶喊著沖擊過來。在丟棄武器、傷員和屍體之後,俄軍被趕出瞭外城。整整一夜的攻擊後,俄軍又退回到瞭原地。  就在此時,俄軍主力到達,得到兵力補充的俄軍立即重新開始沖鋒。相關閱讀推薦:敵我兵力5比1:清軍為何打不過裝備相當的八國聯軍歷史的誤讀:燒毀圓明園的並非八國聯軍隻有英法血染山河!令八國聯軍敬畏的一代名將聶士成八國聯軍為什麼侵華?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事清朝天津教案的危害:八國聯軍差點提前進京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早晨6時,俄軍第10團團長安丘科夫率領部隊發起第一輪沖鋒,他騎在馬上高舉馬刀,身先士卒。董福祥此時也出現在甘軍陣地上,他毫不隱蔽地站在高處,揮舞著一把中國戰刀,大喊:“退者立斬!”  在甘軍的阻擊下,俄軍很快就退瞭下去,留下一片屍體,其中包括安丘科夫團長。華西列夫斯基剛想站起來喊什麼,立即被密集的子彈擊中,話音未落栽倒在地。到14日中午,俄軍僅攻占外城一角。  日軍開始攻擊的時間是14日早上,目標朝陽門。在朝陽門城墻上防守的還是甘軍。日軍剛開始攻擊,董福祥就到瞭現場。他在東直門和俄軍打瞭一夜,一臉的硝煙和疲憊,但那柄鋒利的中國戰刀依舊在他手上。他站在朝陽門的城墻上,說的還是那句話:“退者立斬!”  朝陽門的炮戰,是清朝歷史上少見的激烈炮戰。甘軍調集瞭可能調集的所有大炮,向日軍的炮兵陣地以及沖擊的步兵進行瞭密集的炮擊。接近中午時,日軍得到瞭跟上來的俄軍預備隊炮兵的支援。立時,聯軍的大炮達到50多門,聯軍炮群統一指揮,集中火力轟擊朝陽門城樓。甘軍沒有預備隊,在日、俄炮群的連續轟擊下,城墻上出現瞭大量的傷亡,戰鬥力逐漸低瞭下來。但甘軍士氣並不低落,與日軍僵持著,一直到天黑。傍晚時分,日軍組織瞭敢死隊,抬著巨大的炸藥桶,一波接著一波前赴後繼地向城墻接近。甘軍拼死阻擊,但是,槍聲逐漸稀落—城墻上甘軍官兵的屍體已堆積很高瞭。  突然一聲巨響,日軍敢死隊把朝陽門城門炸開,日軍步兵蜂擁而入。  在進攻北京的各國軍隊中,最為幸運的當屬英軍。由於英軍司令蓋裡斯手裡有一“絕密武器”,這是聯軍占領天津時,一個從北京使館裡冒死突圍出的中國教民送給蓋裡斯的小紙條,上面畫著北京內城使館區旁邊護城河水面下一個秘密水門的位置。水門直接與英國使館相連。蓋裡斯藏起瞭這個秘密。  美軍攻占廣渠門則表現瞭美國人的精明。他們剛到廣渠門,受到甘軍的射擊,美國兵立即藏瞭起來。他們看熱鬧似的看著俄軍和甘軍的激烈戰鬥。逐漸地,美軍司令官沙飛看出瞭門道:有一段城墻上好像無人防守。於是,他派出一個小組,徒手往城墻上爬。北京城的城墻由於修建年代久遠,墻體上磚縫很深,攀爬起來並不困難。美軍很容易爬上去瞭,這段城墻上居然無兵守衛,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美軍利用臨時制作的軟梯,未發一槍一彈登上瞭城墻。占領廣渠門這一段城墻的美軍立即向兩邊沖擊,甘軍受到側翼進攻,猝不及防,紛紛撤退。   8月14日上午,英軍向廣渠門攻擊時,由於美軍先期一步占領瞭該門,英軍很順利地通過此處。並且立即占領天壇,然後按照小紙條上的標識找到水門。蓋裡斯帶領官兵下水,砸開護城河下的鐵柵欄,順利到達使館,進入瞭內城。  馬福祿喋血正陽門  8月14日,聯軍的進攻轉移至對內城的爭奪。  北京的盛夏炎熱異常,1900年的夏天恰逢多雨。在聯軍炮火的猛烈攻擊下,外城失守,參加抵抗的清軍頓作鳥獸散,京城內外的神機營、虎神營和各地勤王之師“約六、七萬人,皆已散滅無蹤”,隻剩下董福祥的甘軍還守在自己的戰鬥位置上。  美軍占領廣渠門後,迅速移動至正陽門。由於美軍進攻廣渠門沒有遇到太大的阻擊,所以對正陽門的占領也沒有太放在心上。但美軍沒有想到在正陽門碰到瞭勁敵。守衛正陽門的清軍軍官馬福祿,是甘軍董福祥手下一名悍將。馬福祿,回族,清末武進士,甘肅省臨夏縣韓集鎮陽窪山人,時為甘軍營官,手下有400餘名官兵。  面對進攻正陽門的美軍,馬福祿令士兵拼死抵抗。美軍司令沙飛命令美軍加大攻擊力度,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沙飛意識到遇到勁敵瞭,再次下令加強炮火攻擊。在炮火猛烈的打擊下,馬福祿的部下死傷逐漸增加,一些士兵表現出瞭慌亂神情。他手下的軍官,包括其弟馬福祥,向馬福祿提出撤退的建議。他對弟弟馬福祥說:“我國跟列強已經決裂,事情已無可挽回,我們隻有以身報國,為民族爭光,決不能貪生怕死,隻顧自己的身傢性命。何況董大帥已經下瞭死命令:‘退者立斬!”他斷然命令:“不論官兵,言退者斬!”美軍集中炮火轟擊正陽門城樓,把原有的四層箭樓削掉瞭兩層。馬福祿眼看身邊的士兵死傷不斷增多,美軍步兵又不斷的蜂擁沖向城樓。他意識到死守將會全軍覆沒,隻有暫時撤出,再圖反擊。於是,馬福祿下達瞭撤出令,美軍終於攻陷瞭正陽門。  美軍攻占正陽門後,在城樓上設置瞭10道柵欄,試圖阻擋清軍反攻。暑天的北京,炎熱異常,8月的天氣陰晴不定。眼看著天漸漸地黑瞭下來,馬福祿認為反擊的時機到瞭。他揮舞著戰刀一馬當先,帶領士兵發起反攻。全營官兵血水和著汗水,冒著槍林彈雨勇猛攻擊。馬福祿第一個登上城樓,沖破瞭敵軍的第一道柵欄;馬福祥緊隨其後,也突破瞭第二道柵欄。他們連續毀掉瞭7道柵欄,交戰雙方傷亡很大,屍體橫陳,鮮血染紅瞭城墻。  隻剩下最後一道柵欄瞭,馬福祿仿佛看到瞭收復陣地的曙光。這時,夜幕籠罩下的天空忽然下起瞭大雨,很快,豪雨如註。馬福祿認為是老天在幫忙,他向士兵高喊:“尕娃子,真主在保佑咱們,沖啊!”他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突然,一顆子彈擊中瞭他的左臂,他扯破衣服,胡亂裹紮瞭一下,又大聲呼喊著沖向最後一道柵欄。不幸的是,又一顆子彈直接射進瞭他的嘴裡,他頓時仰面倒下,血流如註,很快停止瞭呼吸。馬福祥為瞭保存僅剩的部隊,下達瞭撤退令。和馬福祿同時犧牲的,還有其堂弟馬福貴、馬福全,侄子馬耀圖、馬兆圖以及傢鄉的回族、東鄉族子弟兵百餘人。  馬福祿以身殉國時年僅48歲。後來他被清廷封為“振威將軍”,謚號忠烈。戰事平息後,他的遺體由馬福祥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三裡河清真寺內。馬福祿的兒子就是民國時期的“西北五馬”之“寧馬”馬鴻賓,他與其堂弟馬鴻逵經營寧夏近二十年,直到全國解放,馬鴻賓率部起義。  聯軍進抵午門,慈禧倉皇西逃  8月15日晨,美軍占領正陽門。  從高大的正陽門進去,美軍看見瞭一道紅墻橫在面前,這就是皇城。他們沒有受到清軍的阻擊,但皇城城墻的高度似乎沒有攀爬的可能。攻擊進入皇城的第一道大門“大清門”時,美軍把希望寄托在炮兵身上,在美軍炮兵連連長瑞利的指揮下,上尉蘇莫萊像在靶場訓練新兵一樣,在大清門的門閂位置劃出瞭一個白色圓圈,命令炮兵朝圓圈開炮。兩次齊射,大清門門閂被炸爛,美軍蜂擁而入。  接下來是天安門,這是第二道大門。在此,美軍遭到瞭清軍抵抗,天安門城樓上的密集的射擊,使數名美軍官兵倒地,包括沖在最前面的瑞利上尉。清軍的抵抗持續瞭半個小時,在美軍向天安門門閂和城樓上密集炮轟時,沒有一個清軍放棄陣地。  直到前來增援的英軍從雲梯爬到天安門城墻上面,他們發現守衛天安門城樓的清軍官兵已經全部陣亡。美軍步兵從炸開的天安門城門中間沖瞭進去。  皇城僅剩下最後一道門:午門。美軍架好炮準備轟擊,俄國人、英國人和日本人都很著急,不想讓美國人搶先進入。各國司令官召開瞭緊急會議,決定:為瞭防止一國獨占或先占皇宮,暫停對皇宮的軍事行動。聯軍對北京的進攻最終停止在午門前。  就在守衛天安門的清軍與美軍激戰時,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後帶著光緒皇帝、皇後和一批王公大臣倉皇從西華門逃至德勝門,轉經西直門逃出北京城。  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北京陷落後,董福祥率軍護衛兩宮皇太後和光緒帝西逃至西安。董福祥的部下馬福祥由於沿途精心護駕,得到慈禧器重。在西安行宮的一年中,馬福祥帶領的軍隊擔任宮禁警衛及北轅周圍防務。辛醜年清廷與列強議和,兩宮及光緒返京時,馬福祥還率軍護送至正定。在議和過程中,西方列強要求處死董福祥,董此時已逃回甘肅老傢。他揚言,若要懲辦他,他就舉兵造反。清廷知道他的軍事實力,沒有答應聯軍,僅將其解職,禁錮傢中。1908年,董福祥病死於甘肅金積堡,一代悍將遺恨終身。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相:原計劃是焚燒紫禁城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相關閱讀推薦: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瞭歷史內幕:鴉片戰爭原來是這個樣子!揭秘:清朝歷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目的蒙古鐵騎前仆後繼“八裡橋”血戰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 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解密:真的是英法聯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嗎?

  筆者從各方史料裡面讀出來的事實卻是——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在那把持續瞭兩天的熊熊烈火當中,侵華法軍,似乎隻是一個旁觀者,而並未扮演什麼實質性的角色。  在中國,曾經有不少的作傢、編劇,犯過“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滑稽筆誤。所幸我國畢竟是有歷史學者,力挽狂瀾,以正視聽,捍衛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事實。  可是,在筆者看來,即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這種說法,仍然是有欠精準的……  一百多年以來,稍有近代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這個說法,在原則上,似乎沒有什麼大錯。隻是,如果深入到史料當中並從細節入手,則會發現,這種說法,其實仍然有過於籠統的嫌疑。  我從各方史料裡面讀出來的事實卻是——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在那把持續瞭兩天的熊熊烈火當中,侵華法軍,似乎隻是一個旁觀者,而並未扮演什麼實質性的角色。   首先,我要交代這個故事的背景。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殺入北京的時候,聯軍誤以為咸豐皇帝住在圓明園(事實上咸豐皇帝那時正在熱河承德避難)。這是英法聯軍殺向圓明園的最初動機——想活捉大清國的皇帝。  在向圓明園進軍的過程中,侵華法軍率先抵達瞭圓明園並開始搶劫園內的財物,而侵華英軍的部隊則在此期間迷瞭路並因而晚到瞭一天。  在晚清長期當官的美國人馬士認為,是侵華法軍帶頭劫掠瞭圓明園,而此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而侵華法軍實際上並未參與放火。  馬士在其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的說法,是這樣的:  “……最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希望破壞圓明園宮殿的建築,把它視為有些俘虜曾被虐待的地方,並作為計劃損傷(大清國)皇帝個人尊嚴的一種辦法……而(法軍方面的)葛歷勞士男爵則以為:這不過是對沒有抵抗的鄉村地點和別墅的一種破壞而已,他寧願破壞北京城內的皇宮,因為那是最高權威的所在……(法軍)孟德邦將軍親眼看到圓明園被他自己的軍隊所劫掠過,認為破壞圓明園是一種破壞文化的暴行,並不能產生所期望的結果,他拒絕協同去執行這種破壞,(英軍)格蘭特將軍則反對去破壞皇宮,認為那是一種背信行為……因而,他(格蘭特)著手去執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的命令來破壞這個避暑行宮(指圓明園)。這個命令發佈瞭,在10月18日……二百多所建築物,被(英軍)格蘭特將軍指揮的軍隊,付之一炬……法國人劫掠瞭這個宮殿,而英國人又毀壞瞭它……”  馬士的說法,總結起來,是以下的幾點意思:  1.法軍洗劫瞭圓明園的財物,而英軍則提議燒毀圓明園。  2.法軍不同意燒圓明園,法軍說:要燒就燒紫禁城。  3.英軍堅持要燒毀圓明園,法軍反對,並拒絕參與。  4.英軍一意孤行,下令自己的部隊,獨自燒毀瞭圓明園。  我們再來聽聽瑞士學者林瑞谷(ErikRingmar)的說法:  “……Finally,on 18thOctober,the British commander,James Bruce,the

歷史誤讀:八國聯軍的對手是裝備一流的清軍主力

  習慣認為,自鴉片戰爭起,清軍總是拖著著長辮子揮著大刀向手拿毛瑟槍跪地施放大炮的洋鬼子沖去,李翰祥導演的《火燒圓明園》就是這樣的場面,英法聯軍的新式線膛炮在八裡橋把僧格林沁的馬隊屠殺凈盡;梁柏力在《鳳凰歷史》刊載的《鴉片戰爭前清軍火器還停在“三藩之亂”時水平》,以上種種,基本上定格瞭從清朝到國軍到我軍與外敵作戰永遠是裝備落後的場面。但是,三鐵查證史料證實,八國聯軍開進中國時,大清護衛京師的主力,武衛軍裝備已臻世界一流,配置有步兵野戰炮(亦稱行營炮)、炮兵野戰炮和野戰重炮、山炮等,基本上形成瞭陸軍完整的火器裝備系統,部隊配備大量後發及連發毛瑟槍,甚至包括馬克沁機槍。  八國聯軍與清軍兵力對比  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隻有七國(當中兩國隻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炮53門。後發毛瑟步槍配備到人,馬克沁機槍數目不詳。  戰爭爆發前夕,在直隸、京津地區的清軍共113000人,其配置如下:  北京地區約65000人。  榮祿自統武衛中軍30餘營12940人,駐南苑;尚書銜武衛後軍總統董福祥部20個營6786人,原駐豐潤、玉田一帶,6月10日後調駐北京東南郊;奕部神機營25個營14000餘人,載漪部虎神營14個營8640人,分守北京各城門;此外尚有八旗、綠營兵2萬餘人,駐北京城內。   天津地區約25000人。  直隸提督、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部34個營(隊)15070人,駐蘆臺、開平一帶;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淮軍10個營4750人,駐大沽、天津等地;總兵李安堂部淮軍5個營2318人,駐北塘、聖頭沽一帶;總兵何永盛部練軍6個營2500人,駐天津;工部侍郎、武衛右軍總統袁世凱率七千餘人去山東後,餘部3000餘人駐小站。  山海關地區約14000人。  總統武衛左軍、四川提督宋慶及會辦武衛左軍、浙江提督馬玉昆部25個營9806人,駐山海關內外(6月17日後,宋慶、馬玉昆部奉命陸續赴津);淮軍總兵呂本元部五個營2500人,駐山海關一帶;八旗兵馬步千餘人守山海關城。 保定、正定、大名府等地駐有練軍16個營,約5500人。 宣化、永寧、古北口、熱河(今承德附近)一帶,駐有練軍11個營3200餘人。  此外,清廷又於6月中旬諭令各省督撫迅速挑選馬步隊伍星馳赴京,聽候調用,並令馬玉昆、張春發、陳澤霖、袁世凱等迅速統兵來京;同時,招募民團、鄉勇及一部分精壯義和團員,編練成軍,以增強北京和天津的防禦力量。但是,各省督撫接到諭令後,或借故推諉,或行動遲緩,真正應命前來參加勤王作戰者寥寥無幾。  再看清軍主力火器配置  不難看出,拱衛京師的核心是武衛軍(分左、中、前、後、中五軍),那麼當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之時,武衛軍的武器裝備如何?  三鐵實話告訴你,1900年的清軍,已經是一支經過近代化改造的新式陸軍!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即戊戌變法後,慈禧同意瞭兵部尚書榮祿加強京畿防禦的建議,並委任榮祿新編組瞭武衛左、中、前、後、中5個軍約60000人。 這60000人包括,聶士成編練的武毅軍13000人,董福祥編練的甘軍約13000人,宋慶編練的毅軍約13000人,袁世凱編練的新建陸軍10000多人,以及榮祿親自統率的南苑駐軍10000多人。武衛軍裝備的火炮,按作戰用途區分為步兵野戰炮(亦稱行營炮)、炮兵野戰炮和野戰重炮、山炮等,基本上形成瞭陸軍完整的火器裝備系統。  以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 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鐘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

血染山河!令八國聯軍敬畏的一代名將聶士成

  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匈等八國以“保護使館”的名義,悍然出兵組成聯軍侵略中國。雖然清政府腐敗無能,但一部分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他們在直隸(京津冀)地區與侵略者展開激烈戰鬥,其中淮軍名將聶士成及其所部更是讓八國聯軍敬畏有加。  據八國聯軍隨軍記者報道,“華軍雖眾,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蓋聶軍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後者又進,其猛處誠有非他軍所可比擬者”,“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當時的中文報紙轉述國外報道,故為文言文),那麼這聶士成是何許人也?  據文獻記載,聶士成字功亭,1836年出生,安徽合肥北鄉人。1862年年聶士成追隨淮軍將領袁甲三(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討伐捻軍。因聶士成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同年八月,被補把總,加五品頂戴。1863年聶士成改隸淮軍名將劉銘傳部下,先後追隨劉銘傳與太平軍、捻軍作戰,屢立戰功,官職一路提升。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率領軍民抵抗法軍,法軍封鎖臺灣海峽。聶士成不懼危險,打破封鎖,率軍渡海援臺。戰爭結束後,聶士成回歸北洋,訓練軍隊,參與修築旅順要塞。1891年接統駐蘆臺淮練軍各營,統領蘆臺淮軍武毅副中、老前兩營,兼統古北口練軍前右後三營兵力。   此後聶士成因率軍平定熱河金丹教起義,因功補授為山西太原鎮總兵。聶士成也與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的要求,聶士成與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兩千人進入朝鮮,駐軍牙山。而此時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運兵船,甲午戰爭爆發,同時日軍萬餘人向牙山進攻。  聶士成向統帥葉志超建議移軍公州,據險固守。葉志超率軍先撤,聶士成率部在成歡與日軍交火,雙方互有傷亡,但阻擊瞭日軍的攻勢。聶士成到達公州後,不料葉志超下令撤軍平壤。抵達平壤後,聶士成準備回津募兵,行至半路得知平壤大敗。聶士成建議全軍統帥葉志超率領潰兵扼守安州,深溝固壘,禦敵於國門之外,遭到葉的拒絕。  隨後聶士成奉命率領所部千餘人駐守鴨綠江防線的栗子園、虎耳山一帶。9月26日日軍四五千人偷渡鴨綠江,向虎耳山進攻,雙方自早晨5點激戰至下午1點,槍炮互擊,殺傷相當。戰至下午,由於銘軍統領劉盛休不服主帥宋慶的調遣,竟率銘軍潰退,導致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鴨綠江之戰隻有聶士成、馬金敘所部全力抵抗,但孤掌難鳴,聶士成隻得率領所部且戰且退,率部摩天嶺、石佛寺一帶。   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奉天(遼寧)的首府盛京(沈陽)進軍,一路旅順、大連遼東半島地區進軍。10月14日日軍迅速攻占連山關,聶士成率部扼守盛京的門戶-摩天嶺。聶士成采用疑兵計,“於眾林張旗幟鳴角鼓”,利用有利地形“時出時沒,步步設防,重重埋伏”,同時不斷派出小股不對進行襲擾,堅守十餘天,日軍不能前進一步。相關閱讀推薦:八國聯軍為什麼侵華?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事科涅夫:唯一個敢和朱可夫爭的“八國聯軍”司令八國聯軍北京殺戮揭秘:婦女懼受凌辱紛紛自盡​晚清時期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助聯軍進攻北京!八國聯軍竟有1300名是中國兵!比外國人還要勇猛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聶士成深知這個道理。10月29日天降大雪,聶士成乘著夜色親率馬隊數百人,乘敵不備奪回連山關,殺死日軍數百人,並擊斃日本聯隊長繼而收復分水嶺。接著11月9日聶士成挑選精銳千餘人,分三隊突襲駐守分水嶺的日軍,日軍不備,倉皇而逃,聶率軍追殺數十裡。這幾場戰鬥是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不多的勝利,而指揮這些戰鬥的都就是聶士成。  此路日軍在聶士成的面前舉步維艱,而另一日軍則勢如破竹,他們先後攻占岫巖、蓋平、海城,兵鋒指向遼陽。聶士成向李鴻章、宋慶請求率領千餘騎兵馬隊在敵後展開遊擊,“或截餉道,或焚積聚,多方擾之,令彼首尾兼顧,防不勝防”,但均被拒絕。直到戰爭結束,日軍依然無法突破聶士成所部駐守的防線。  甲午戰後,清政府下詔編練武衛四軍,宋慶、董福祥所部依然按照舊法訓練,袁世凱所部仿日式編練,而已經升任直隸提督的聶士成所部四十營采用德式與中式相結合。其中袁世凱的新軍以及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堪稱晚清最精銳的部隊。  1899年義和團運動興起,起初聶士成奉命剿滅義和團,之後又奉命與義和團抵抗洋人。聶士成陷入瞭一個怪圈,他一方面被朝廷不斷指責、官員蓄意陷害,另一方面義和團對其極為為痛恨,洋人對其最想消滅。 上面照片中右為聶士成,左為平壤之戰中戰死殉國的左寶貴  1900年6月清政府下旨,以聶士成“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將聶士成革職留任。聶士成異常氣憤,“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於是每次戰鬥均親上前線,以死明志!  1900年7月9日凌晨5點左右,已經血戰八晝夜的聶士成率領所部數千人與八國聯軍在天津附近的八裡臺展開決戰。聶士成騎馬立於橋邊督戰,手刃逃兵,並對部下言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雙方槍炮互射,戰鬥異常激烈。天亮以後對面的德軍指揮官庫克認出瞭聶士成,因為他過去在聶士成軍中擔任過騎兵教習。因此庫克派遣使者充當,要求聶士成投降,遭到斷然拒絕。  於是聯軍的炮火對準聶士成所在地,炮彈如山呼海嘯般的不斷在聶士成的身旁炸落。聶士成一連換瞭四匹戰馬,他兩條腿也先後被打斷,但面對沖上來聯軍,聶士成依然揮動戰刀,率領官兵向迎擊。這是一顆流彈從聶士成的嘴裡打進去,從後腦穿瞭出來,接著又一發子彈射穿瞭他的前胸,最後的那發子彈擊中瞭聶士成的太陽穴。最終聶士成從馬上倒下,跌落在塵埃之中。  庫克對這位昨日的朋友、今日的對手肅然起敬,他用一張紅毯將聶士成的遺體蓋上,脫帽鳴槍致哀,將遺體鄭重的交還給清軍。此後天津城陷落,北京城陷落,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讓中國徹底墜入深淵。  聶士成陣亡後,清政府下詔稱僅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準予恤典”,已經為國殉難的聶士成還是“待罪之身”!1902年聶士成的好友袁世凱上書請予以撫恤, “該提督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重絕倫。跡其苦戰授命,武臣中實惟該故提督一人”  1905年清政府在聶士成殉國的八裡臺附近立碑紀念。2000年為紀念聶士成國捐軀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瞭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並鐫刻詩一首: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東北秋季攻勢:東北民主聯軍徹底掌握瞭戰場主動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9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在沈陽至山海關、長春至大石橋鐵路沿線對國民黨軍實施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是年8月,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陳誠,將其所屬10個軍45個師共50萬人部署在錦州、沈陽、四平、長春為重點的鐵路沿線,采取依托重點,向外擴張的機動防禦方針,企圖確保北寧路(北平至沈陽),維護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待關內援軍到達後,視機轉入進攻。   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副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的《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為配合全國戰略進攻,決定於9月中旬向東北國民黨軍發動大規模攻勢,首先以第8、第9縱隊向兵力薄弱的南線國民黨軍發動進攻,調動其北線兵力南援,爾後北線主力乘機向中長路沈陽以北地區出擊,南北協同進攻,大量殲滅其有生力量。   9月14日,民主聯軍第8縱隊主力和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向由綏中、錦西出動向建昌方向掃蕩的國民黨軍暫編第50師、第22師(各欠1個團)發起攻擊。先將暫第50師包圍於建昌以東之梨樹溝門,殲其大部,爾後追擊、暫編第22師,在楊傢杖子殲其大部。17日,國民黨第49軍率第105、第79師由錦州向建昌方向增援。第8縱隊采取誘敵深入方針,將第49軍誘至楊傢仗子並將其包圍,連夜冒雨猛攻。22日第49軍突圍南逃。23日,第8、第9縱隊將其追殲於舊門地區。隨後,第8、第9縱隊及冀察熱遼軍區4個獨立師在2萬多民兵配合下,對北寧路錦州至山海關段展開破襲戰。   國民黨軍被迫從沈陽以北調新編第6軍2個師於錦州、興城間護路。為策應南線部隊作戰,民主聯軍北線主力乘國民黨軍四平至沈陽間守備兵力減弱之機,從9月29日至10月8日,向中長路沈陽以北國民黨軍各據點守軍發動攻擊。第3縱隊和第1縱隊第3師於威遠堡地區全殲第53軍第116師;第4縱隊第10、第12師於八棵樹、貂皮屯地區殲第53軍第130師1個團;第7縱隊第21師於法庫全殲保安第7支隊,第19師攻克彰武,殲暫編第57師1個團。   國民黨軍遭此打擊後,為加強四平地區防禦,將長春之新編第1軍主力南調四平;新編第6軍主力自錦州撤返鐵嶺。民主聯軍為創造新的戰機,又以大量兵力在北寧路、中長路展開破襲戰。與此同時,第4縱隊第11師和遼東軍區獨立第1師攻占大石橋、海城等地,殲滅國民黨軍一部。民主聯軍的猛烈攻勢,打亂瞭東北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為扭轉戰局,急從華北戰場調第21、第43師,暫編第10、第11師,騎兵第4師及位於平承路(北平至承德)的第54師馳援東北。

歷史上明朝出兵援助朝鮮:明朝聯軍大勝日軍倭寇

  1592年(明萬歷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瞭吞並朝鮮,發動瞭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瞭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以及“露梁海戰”譜寫瞭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朝明軍塚”埋瞭3.6萬多名戰死將士  記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長吳弼根等歷史專傢帶領下來到一個很大的“山丘”前。吳院長指著這個“山丘”說:“這就是400多年前,朝明聯軍的軍塚,安葬著3.6萬多名朝明將士的頭顱。”“朝明軍塚”呈四方形,長寬各36米,高約8米。軍塚前正中,立有高4米的“慰靈碑”。黑色大理石碑的正面,刻有“朝明聯合軍戰歿慰靈碑”十個漢字。碑的後面是《戰歿慰靈碑文》,碑文中寫道,為懷念“遙遠異域土地上,不歸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戰友愛。特立此碑,以表對朝明聯合軍靈的祭奠。”  吳弼根介紹說,韓國國民對中國明朝派出援軍,用鮮血援助朝鮮王朝,共同抗擊倭寇的歷史,記憶猶新。為緬懷兩國抗日烈士,泗川市政府一直想要為烈士們樹碑立傳。在可歌可泣的“壬辰衛國戰爭”中,朝明聯軍有3萬多將士在抗倭戰場上犧牲。兇殘的倭寇為向日本天皇表功,將朝明將士的耳朵割下鹽醃後,裝進十幾隻大木桶內,用船運回日本。為掩蓋罪行,日寇又將朝明聯軍烈士的頭顱割下並集中埋在一起。由於掩埋地址沒有準確記載,因此遲遲無法建碑。為尋找當年朝明聯軍的軍塚,韓國有關部門派出瞭歷史專傢進行考證和挖掘。經過多年的挖掘和考證,終於在這裡發現瞭掩埋烈士頭顱的軍塚。1983年11月4日,時隔300多年後,軍塚被整修一新,並正式對外開放。為緬懷朝明聯軍抗倭業績,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長帶隊前往軍塚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為瞭不忘日寇侵朝歷史和弘揚朝明聯軍的抗倭業績,韓國每年都組織學校的學生到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泗川之戰”朝明聯軍大勝倭寇  泗川市地處朝鮮半島陸地的南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條狹長的泗川灣,是海外通往韓國首都漢城最便捷的通道,歷來是兵傢必爭之地。1592年4月14日,日本侵略軍從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陸,45天後,占領瞭戰略要地泗川,並向重鎮晉州突進。不到兩個月,朝鮮國土大部分淪喪。朝鮮國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征,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隨後進入朝鮮,拉開瞭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聯軍抗倭進入決戰階段。明朝調動瞭陸水軍共14萬兵力,再度增援朝鮮,並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倭寇盤踞的三座要塞:蔚山、泗川、粟林。中國援朝抗倭大軍的東征軍,在中路提督董一元、副總兵張榜率領下,明軍分四路向盤踞在朝鮮半島南部永春、昆陽、晉州、泗川等地的倭寇發起進攻。朝鮮慶尚右兵使鄭起龍也率兵2200人與明軍組成聯軍,共同作戰。朝明聯軍英勇殺敵,勢如破竹,連連取勝。1598年9月28日半夜,朝明聯軍向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發起進攻。29日凌晨3時,被圍在城裡的日寇打開城門企圖奪路逃竄。朝明聯軍擊退倭寇多次反撲後,攻進泗川城,日寇守將川上忠實身中36箭而死,數千日寇被殲,日寇在城內的糧草庫燒瞭兩天兩夜,火光沖天。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最重要據點被摧毀後,士氣低落,其餘10幾個據點的倭寇“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越來越多。  “露梁海戰”日本以失敗告終  吳弼根院長帶領記者登上一座小山丘。山丘上有一座朝鮮全羅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將軍的紀念碑。吳院長指著山丘下的泗川海灣告訴記者,前面不遠就是當年朝明聯軍水軍取得“露梁海戰”大捷的戰場。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帥豐臣秀吉在朝鮮戰場節節敗退,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撤兵。1598年11月,倭寇大將小西行長屬下的日寇,在朝明聯軍的致命打擊下企圖從海路逃竄回國。逃竄前,為緩兵喘息,小西行長派部下將金銀等厚禮送到朝鮮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和明朝水軍提督陳瞞營中,希望和談,遭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盤踞在泗川新城一帶的島津義弘求救,於是島津義弘集結瞭500艘船,企圖沖破朝明聯軍的防線,奪路回國。  11月4日,李舜臣和陳瞞的水軍埋伏在露梁津灣一帶,當500艘企圖從朝鮮運走殘餘日軍部隊的軍艦出現時,李舜臣將軍親自駕船擂鼓,率船沖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瞞所在的戰船也被倭寇軍艦包圍。年高七十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鄧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瞞殺出重圍,相互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彈,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他向兒子說:“戰鬥激烈,對於我死,千萬不要聲張。”他還下令說:“把軍旗交給宋希立,發號施令,繼續擂響戰鼓,直到勝利。”露梁海戰朝明聯軍最後獲得全勝: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日本水軍大部被全殲,陸軍殘部勉強撤回瞭日本。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明神宗大獎三軍,《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明朝水師提督陳瞞為紀念並肩戰鬥的李舜臣將軍,把其屍體運到當年明朝水軍的大營———莞島郡古今島,並修建一座“忠武祠”,進行祭奠。為緬懷明朝軍隊赴朝抗倭,朝鮮在漢城建立瞭“大報壇”。  修建“歷史教育基地”  記者來到朝明聯軍共同抗倭主戰場時,正值日本島根縣企圖強行通過“獨島之日”的前夕。“絕不能讓歷史重演,”吳弼根院長憤憤地說。泗川是抗倭的戰跡地,為瞭不忘歷史,緬懷朝明聯軍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業績,泗川市已決定投資233億韓元(約2283萬美元)在此修建“歷史教育基地”,其中86億韓元將用於整修朝明聯軍烈士軍塚,增建“紀念館”、“祭奠堂”等。由泗川文化院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舉辦多次。相關閱讀推薦:明朝皇帝誰更英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解密大明朝為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唐僧師徒四人分別代表明朝當時的四類人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張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明朝制造世界第一顆水雷 曾擊沉日本大型戰艦

解密:“八國聯軍”中操著一口山東話的英軍主力

  英國強租威海衛作為海軍的遠東基地後, 其陸防相當空虛。當時,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分散瞭英國的陸軍力量, 而且, 與荷蘭後裔“佈爾人” 在南非爭奪殖民地的戰鬥動用瞭大量軍力, 連澳大利亞等殖民地也專門征召軍隊前往南非。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決定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中國,

春秋史上八國聯軍會盟召陵:上貢野草一車講和

  導讀:公元前656年夏天,中原大地戰雲密佈。齊桓公一聲令下,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聯軍,開始南征軍事大行動。各路大軍從不同方位開拔,首先匯合於蔡國。八國聯軍主力,按照事先的計劃,聯手攻擊蔡國。面對千餘乘戰車,大軍壓境,蔡國連招架之力都不具備瞭。一個國傢,如果你國力強大,國王的輕薄會被認為是一種浪漫,搶別國的美人會被認為是一種豪邁,有血性會被認為是霸氣沖天。如果你國勢衰竭,又勢單力薄,就應該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委曲求全求發展。顯然蔡穆侯,這個姬姓傢族的子孫,流淌王者之血,便有瞭王者之怒,卻難有王者之勢。這不,三下五除二,蔡穆侯被活捉。齊桓公見各路大軍雲集蔡地,開瞭盟國大會,殺蔡侯以祭盟旗。苦命的蔡國,君王性命朝不保夕。  這時的齊王躊躇滿志,領著大軍,轉向西南而行,悍然攻擊楚國北部邊境,看來滅蔡是虛招,犯楚才是實質。八國聯軍奪取楚國邊境小城召陵。這個召陵,在今河南郾城一帶(南宋時是嶽飛會戰金兀術的地方)。楚軍迎-戰於此。顯然,雙方均在試探對方的實力和深淺。楚國新任不久的外交大臣屈完便大顯身手瞭。楚國國君熊惲,令尹鬥子文在齊王親率的八國聯軍面前,沉著鎮定以對,文武兩手準備,以戰逼和,充分展示瞭他們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屈完代表楚王正面迎接來犯之敵。他裝著一副無辜的模樣,傻裡傻氣地發話:”請問諸位如此遠道而來為何?難道敝國冒犯瞭千山萬水之遠的北國?”其實,屈完就是找他們要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否則定會被歷史稱為”來犯者、強盜、入侵者”等等不雅的稱呼。屈完舌戰群狼時,有點小插曲。   楚人說話”兮”音較多,類似”哎、呀、啊”的嘆詞,使齊王很是不爽。他通過·譯,告誡來使,講話不要像女人撒尿一樣”兮”個不停。屈完無端受瞭羞辱,回敬齊王,告誡他不要使用”俺們”,這話類似於楚人大便發出的聲音。見楚使針鋒相對,齊王知道來瞭狠角色,討不到什麼便宜瞭。用眼神示意管仲,由他出面對付。管仲對八國聯軍的軍事行動進行瞭辯護。從前,我們祖上的薑老太爺,曾得周天子上方寶劍,可以征討天下任何犯大不敬之諸侯,以維護周王室尊嚴。薑老太爺權限東可到大海,西可至黃河,南到你們的穆陵關,北至無棣的土地。此地何以不能來之?屈完聞之,表示這條來犯理由尚且過得去。敝國對朝廷有何不敬?   管仲陳述,貴國山地苞茅,應每年上貢周天子,以供天子祭祖用之,可是你們三年不貢。周王室難以喝上好酒,你們可知錯?這裡可要解釋一下,苞茅乃是楚地的一種植物,用以編織濾掉酒糟,古人用此提高酒精的純度。從前,楚國乃彈丸之地,每年侍奉周天子時,隻能在酒作坊為周王室做下等活兒。周王室漸漸習慣瞭楚人苞茅濾酒之法。現在楚人不貢苞茅,周王室祭祀時,雖然有酒可用,但不如楚人的純度高。或者幹脆說,楚不貢,大有僭越嫌疑。管仲其實指出這件事的實質來。屈完恍然大悟的樣子。他感嘆起來,不貢苞茅,乃寡君之罪也。我們可以很快補貢。可是,唯苞茅小事,何至於如此興師動眾?管仲自感苞茅事小,不至於成為發動戰爭的借口。這個齊國的實幹傢,看來應變的外交能力弱瞭些。他心想,有件事情乃楚之大罪。從前周天子昭王南征於楚,結果一去無回,俺們須討個說法。這是約公元前十世紀發生的事情,遠離楚成王有近四百年瞭。虧瞭管仲,能想得出來。相關閱讀推薦:春秋戰國歷史上偉大的私生子:被母虎喂養的宰相春秋時期美女哪傢強? 看春秋時期的十大美女排名揭秘:春秋首霸的齊桓公餓死宮中為何無人知曉?春秋魯莊公好色誤國:嬌妻與小叔子通奸引來國難揭秘春秋時期美女須有超模范:修長、高大、白皙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貪以誤國的一根“歪梁”:伯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周昭王征楚,楚人將用膠粘的船板,放置於沿岸,周昭王不知是計,乘坐於船上,在河心湍流中,船解體,淹死瞭。這當然是弒君大罪,但四百餘年瞭,再去追究,實在有些強詞奪理瞭。屈完聽完,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說瞭一句經典之辭,關於周昭王,我們應該去問漢水吧。齊王見戰爭借口實在找得不像樣子,想給屈完一個下馬威。見屈完送來苞茅,據《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四召陵禮款楚大夫》這樣寫道:”桓公吩咐諸侯,將各國車徒,分為七隊,分列七方。齊國之兵,屯於南方,以當楚沖。俟齊軍中鼓起,七路一齊鳴鼓,器械盔甲,務要十分整齊,以強中國之威勢。屈完既入,見齊侯陳上犒軍之物。桓公命分派八軍。其菁茅驗過,仍令屈完收管,自行進貢。桓公曰:’大夫亦曾觀我中國之兵乎?’屈完曰:’完僻居南服,未及睹中國之盛,願借一觀。’桓公與屈完同登戎輅,望見各國之兵,各占一方,聯絡數十裡不絕。齊軍中一聲鼓起,七路鼓聲相應,正如雷霆震擊,駭地驚天。  桓公喜形於色,謂屈完曰:’寡人有此兵眾,以戰,何患不勝?以攻,何患不克?’屈完對曰:’君所以主盟中夏者,為天子宣佈德意,撫恤黎元也……’”當然屈完軟中帶硬地告誡齊王。如果決心一戰,那麼楚國的方城山作為城墻,長江漢水作為護城河,當和你等決戰。你等能打贏嗎?齊桓公難有縱深破楚的自信,在楚境上與屈完談判。最後,以楚復貢苞茅為雙方找到瞭臺階。就這樣,南征的八國諸侯和楚簽訂”召陵盟約”,便各自回國去瞭。途中,鮑叔牙問管仲。楚之罪,僭號為大。你卻以苞茅為辭,我不能解。管仲感嘆,楚人僭越已過三代,我何曾不知?但戰事一開,勝負難料。如敗,我們半世努力付之東流瞭。說得鮑叔牙嗟嘆不已。鮑叔牙又問,齊王忘瞭心頭之恨嗎?管仲搖頭。滅瞭蔡國,泄瞭怨恨,一路上左擁右抱的美女,令他艷福大開,早把個蔡姬忘到瓜哇國去瞭。於是,來勢洶洶的八國聯軍,多個諸侯傾舉國之力,卻兒戲一般地撤瞭回去。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軍抵抗德法聯軍震撼之戰:以少勝多斃敵三千人

  導讀:對於八國聯軍從大沽到北京的戰鬥經過,大傢一般都是知道的,但對於八國聯軍攻克北京後,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1900年10月率領兩萬德軍到中國,任聯軍統帥,向東占領山海關、秦皇島。向西打到紫荊關、淶源。往南打到正定,向北打到張傢口,蹂躪整個華北平原,屠殺百萬中國百姓的事實及戰鬥經過,瞭解的人恐怕不多。但實際上,雖然清政府已經表示投降意向,但這一階段的戰鬥激烈程度,可能遠遠超過瞭從大沽到北京的戰鬥!  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間,瓦德西組織瞭四十六起“討伐隊“(其中三十三起為德軍),按當時教徒的記載,“南至正定,北至張傢口,東至山海關,均在聯軍勢力圈內,往來逡巡,足跡踏遍。凡拳匪巢穴,無論官衙民居,遇則焚毀,往往全村遭劫。”  1900年7月27日時,德皇威廉二世針對中國發表一個臭名昭著的演講,中文摘譯如下:“……你們應該對不公正進行報復。象中國人這樣,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國際法於不顧,以令人發指的方式嘲弄外國使節和客人的神聖不可侵犯性,這樣的事件,在世界史上還沒有過先例。…你們如果遇到敵人,就把他殺死,不要留情,不要留活口。誰落到瞭你們手裡,就由你們處置。就象數千年前埃策爾國王靡下的匈奴人在流傳迄今的傳說中依然聲威赫赫一樣,德國的聲威也應當廣佈中國,以至於再不會有哪一個中國人敢於對德國人側目而視。” 德國軍隊在華北的行為,充分貫徹瞭威廉二世的主張,其屠殺行為比沙俄在東北的暴行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張傢口保衛戰中,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率眾設伏於城北煙筒山處,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導致瞭德軍搶劫明陵計劃破產。但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山西娘子關一線,清軍將領劉光才,李永欽指揮忠毅軍及武功、晉威各營,自光緒二十六年十月至光緒二十七年二月,連續擊敗上萬德軍,法軍的多次進攻,並殲滅其一部,關於此戰役,清方資料記載甚多,但不被人所重視,大約是由於清軍一向誇張戰果的原因。  但根據2000年訪華德國學者提供的資料,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間,德軍在中國死亡近3000人,其中近半是在進攻山西中損失的。也就是說,在娘子關戰役當中,僅僅德軍就被擊斃1400人以上!這實在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從1840年到清朝滅亡,從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擊斃過如此眾多的外國侵略軍!這也是自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來華侵略到朝鮮戰爭爆發,中國軍隊一次擊斃歐洲侵略軍最多的數目!(編者註,以下是石傢莊檔案信息網的文字:德法聯軍進攻固關和娘子關1901年4月25日,已占領井陘縣城的德法聯軍,欲繼續西侵進入山西,法軍提督巴堯、德軍提督歐貝共率步、騎兵13000人,攜帶大炮數十門,從井陘城出發,分三路從乏驢嶺、核桃園、南北障城進攻固關和娘子關。清軍守關將領劉光才率忠毅軍堅守陣地,與德法聯軍展開激戰,共打死打傷敵兵1800餘人,大消敵軍銳氣,阻其未能出關。)   沒有被聯軍主力多次強攻所占領的東天門防線,其最後的結局卻是可悲的,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德法兩國提出“劉光才一軍紮駐井陘相逼,必須先退,彼國方肯撤軍,否則德法合兵,即日進攻”,他們以狼吃羊似的理由威逼全權代表李鴻章,李鴻章不得不奏明光緒帝,令劉光才退紮。失魂落魄的光緒帝聽罷此言,更加魂飛魄散,立即欽此:“先行退紮晉境”,“萬一彼軍來撲,千萬不可還擊”,“勿起釁端”、“免致藉口”。相關閱讀推薦:歷史的疑問:張獻忠屠四川還是清軍屠四川?清軍甲午慘敗重要原因:密碼電報全被日軍破譯 甲午海戰不解之謎:清軍艦隊如此慘敗到底責任在誰甲午海戰百年:清軍艦隊令人生畏的鐵甲巨艦解讀明清王朝的戰力對比:王牌八旗軍成就清軍入關揭秘:人多勢眾的清軍為何打不過八國聯軍?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於是,曾經一次次擊退德國精銳部隊的東天門防線,就這樣一槍不發的交給瞭德法兩國侵略軍。深感窩囊的劉光才無奈地嘆道:“夫惟用兵之道,全在賞罰嚴明,號令嚴肅,隨機應變,操縱自如,方足以勵軍心,而尚難必操勝算。況時至今日,敵國之欺凌俞甚,軍傢之銳氣全消。徒使握兵符者,進退無據,戰守皆非。蒿目時艱,杞憂曷極?”(劉光才《防堵晉東敵兵記》)  要知道,即使是被大肆吹捧的鎮江保衛戰,也隻打死瞭37個英國人,被稱為空前的鎮南關大捷,法軍陣亡也隻有近200人!而在娘子關,東天門一線的保衛戰中,清軍僅有數千兵力,卻阻擋華北聯軍主力數萬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擊斃敵軍上千人,確實是個驚人的奇跡,但最後的結局,卻是那樣的無奈,這說明瞭中國人並非沒有戰鬥力,不到一萬的中國軍隊能夠抵抗當時歐洲最精銳的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已經充分表明瞭中國軍隊的素質。失敗的關鍵是滿清政府的賣國性質所決定的。  箭括通天辟一門,去天尺五躡雲根。狼烽四起洶兵氣,鳥道千尋鑿石痕。曲徑通幽新路辟,丸泥塞險舊關存。成安老將知兵者,隘口何無勁卒屯。這就是東天門,曾經是百年前中國軍人創造奇跡的戰場。但一個無恥的賣國政府,縱然有再英勇的士兵又有什麼用呢?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八國聯軍北京殺戮揭秘:婦女懼受凌辱紛紛自盡

  導讀:因戰亂而引發的災難還遠不僅僅是屠殺。日本人植松良三在《北京戰後記》中記載說:“北京城內外慘狀,頗有可記者。……居民四面逃遁,兄弟妻子離散,面目滲澹,財貨任人掠奪者有之,婦女任人凌辱者有之。更可恨者,此次入京之聯軍,已非復昔日之紀律嚴明。將校率軍士,軍士約同輩,白晝公然大肆掠奪。此我等所親見….據某華人雲:北清婦女懼受凌辱,往往深窗之下自經者不少,其未受災害者,僅於房外樹一某國順民之小旗,堅閉門戶,茍延殘喘,情殊可憫。不幸而遇掠奪軍人來,將銀錢獻出,以求保性命而已”。  羅惇曧在《拳變餘聞》中記載:“城內外民居市廛,已焚者十之三四。聯軍皆大掠,鮮得免者。其袒匪之傢,受傷更烈。珍玩器物皆掠盡,其不便匣藏者,皆賤值售焉。婦女慮受辱,多自剄。朝衣冠及鳳冠補服之屍,觸目皆是。有自剄久,項斷屍墜者。其生存者,多於門首插某國順民旗,求保護”。一些官吏和傢屬,他們身穿朝衣鳳冠自殺,屍體無人看管,吊的時間久瞭,首頸斷裂,其慘狀可知。至於洋兵闖入居民傢中搶劫的時候,遇到井裡填滿死人乃是常有之事。  據《崇陵傳信錄》、《西巡回鑾始末記》等清人筆記的記載,在北京城破後自殺的官員頗為不少。主張仇外的尚書崇綺,北京城破後逃到保定,聽說其全傢自殺身亡,於是也在保定的蓮池書院服毒自殺。安徽巡撫福潤,全傢自盡,福潤的老母已經90多歲瞭,也不得善終。祭酒王懿榮夫婦和媳婦,一起投井自殺。主事王鐵珊和祭酒熙元,也都自殺身亡。宗室庶吉士壽富與弟弟富壽,還有兩個妹妹及婢女一起服毒自殺,其他人都死瞭,兩兄弟一時未死,壽富於是橫刀自剄,富壽處理完這些屍首後也從容引刀自盡。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曾公開準許士兵搶劫三天,但事實上,直到侵略軍撤離之日,搶劫行動也沒有停止。當時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瞭送命。”另外,洋兵通常以捕拿義和團、搜查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鐘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謂之擾城。稍有攔阻,即被戕害。……此往彼來,一日數十起。”  英國記著辛普森對這些搶掠行為做瞭繪聲繪色的介紹,在他的筆下,野蠻的印度兵“於昏夜中走入教民婦女所居之屋,各搶女人頭上所戴之首飾,即一小銀簪亦搶之”;矜持的德國人從鄉村“騎馬而行,鞍上滿系巨包,前面驅有牛、馬等獸,皆於路上掠得”;兇猛的俄國人在滿載頤和園中的擄掠之物後,還要將那些不便帶走的珍貴物品施以破壞,“於是有三個美麗無價之大花瓶遂受此劫,尚有玉器數件,雕刻奇巧,亦同時粉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就連當時也參與瞭這些劫掠活動的辛普森也對此頗為微詞,稱各國軍隊雖服裝、面貌各異,其實都是“盛裝騎馬之盜賊”,“其所為之事無異,皆殺人耳,搶劫耳”。   面對這些暴行,北京城內的老百姓隻得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自己,他們掛出白旗或者匆忙間制作的各國旗幟,或者請洋人寫些字條,大意是他們傢已經被掠奪過瞭或者標明此處財產已被某個歐洲人所占有, 希望能使自己幸免於難。但是,據辛普森的介紹,房主即使張貼瞭類似的標志和旗幟,“嘲笑著的搶劫者們”仍舊會把它們扯下,並毫不手軟地進行劫掠。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時期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助聯軍進攻北京!滿清之殤:促成八國聯軍侵華的軍機大臣竟然是文盲盤點: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不為人知的事件八國聯軍竟有1300名是中國兵!比外國人還要勇猛揭秘: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出逃前辦的最後一件事?揭秘:慈禧慘敗給八國聯軍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

​晚清時期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助聯軍進攻北京!

  以華制華:晚清時期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威海衛由此成為英軍在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當時統治威海衛的英當局決定仿照他們統治印度的做法,以華制華,招募本地人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租借地的警務和防務。  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1898年7月1日),清政府和英國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清廷同意將威海衛沿岸10英裡的地方及海面租給英國,租期二十五年。同時允許英方構築炮臺並進駐軍隊。  威海衛由此成為英軍在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當時統治威海衛的英當局決定仿照他們統治印度的做法,以華制華,招募本地人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租借地的警務和防務。  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月,英國陸軍部先從上海和香港招聘一些號手、譯員等專業軍士,然後開始在威海衛組建“中國軍團”。當年底正式成軍,最終共組建瞭12個連隊,員額達到1200餘名。  華勇營的士兵   “中國軍團”配制齊全,設有機槍連、長槍連、騎兵隊和炮兵隊,另外還有譯員、樂隊、衛生隊等。英軍軍官包耳(Colonel Bower)上校任該團團長,尉級以上軍官都是從英正規軍中調任而來。全團武器配備精良,一水兒的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甚至還有配備瞭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馬克西姆機槍。  “中國軍團”經過嚴格的軍事集訓後,分駐威海衛各地,被威海衛當地百姓稱為“華勇營”。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決定調用威海衛華勇營支援八國聯軍。英軍把華勇營原雇傭軍服裝換成英國陸軍軍裝,將華勇營以“英軍第一軍團”的名義編入作戰部隊系列。五月下旬,400多名華勇營士兵抵達天津大沽港口。他們與已經先期到達的英陸軍香港團(由香港“華勇隊”和香港印度雇傭兵組合而成)、香港皇傢炮兵(以印度雇傭軍為主)合兵一處,成為八國聯軍中英軍的主力部隊。相關閱讀推薦:滿清之殤:促成八國聯軍侵華的軍機大臣竟然是文盲盤點: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不為人知的事件八國聯軍竟有1300名是中國兵!比外國人還要勇猛揭秘: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出逃前辦的最後一件事?義和團被清政府和八國聯軍折磨斬殺的血腥現場照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六月上中旬八國聯軍對天津城發起瞭大規模攻擊。六月初一日,“中國軍團”與俄軍協同,攻占瞭華北北洋兵工廠,摧毀瞭北洋軍火庫。六月十八日,“中國軍團”與日軍敢死隊一起炸開瞭天津城墻,成為英軍中“首先占領天津城的唯一代表”。  此後,“中國軍團”奉聯軍命令征集船隻。“中國軍團”士兵以中國人的身份便利,就地征集到一百餘艘大型船舶和一批船工,為聯軍沿著運河北上提供瞭重要的交通工具,為聯軍進攻北京立下瞭“汗馬功勞”。  進瞭北京城以後,“中國軍團”按照八國聯軍分配的區域,實施戰後管理。對管轄區內俄國軍隊的殘酷劫掠行為,他們采取瞭一定的抵制行動,並使該區域較早地恢復瞭市場秩序。  “中國軍團”的戰時表現受到瞭英軍的褒獎。為瞭表揚他們的“勇敢善戰”,英國陸軍部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給他們設計瞭軍徽:城門的拱頂上是“天津”兩個字漢字,下面用英文拼寫著“中國軍團”。這是英國別的殖民地軍隊所沒有的榮譽。這種軍徽不僅被當作帽徽和領章,而且還鑲在紐扣上,印在茶具上、信箋上和明信片上。1902年,英國軍方還挑選瞭12名官兵代表華勇營到英國參加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 這支部隊經過正規的英式訓練之後,分別駐紮在威海衛的北大營、寨子和南北竹島等地,擔負威海衛界內治安和對外防衛任務。 華勇營的機槍連  上述相關史料和本文中的圖片,大都來自當時英國媒體的報道,以及在華勇營任職的英軍中尉巴恩斯的回憶錄,國內權威史籍缺乏相應記載。  1905年8月,英國與日本再次簽訂同盟條約,威海衛的防禦壓力大減,華勇營失去瞭存在的價值。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月,這支風光一時的雇傭部隊被解散。華勇營盡管得到瞭英軍的認可和嘉獎,但在很多中國人看來,他們已經被打上“漢奸”的恥辱印記。  之後,原華勇營的大部分士兵被英國人招聘赴南非參戰及充當金礦警察。他們之所以願意背井離鄉,大概是和他們的經歷與心境有關。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最終客死異鄉,這段歷史也就像迷霧一般湮沒無聞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盤點: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的15件不為人知的事件

  導讀:在中國清朝的屈辱史上,八國聯軍可以說是讓我們回想起來最令人憤慨的,而以下這些事情可能是你們所不知的。        第一,八國聯軍侵華禍起義和團之亂。義和拳民焚燒教堂,殺害外國傳教士、華人基督徒和傢人,扒鐵路。慈禧想利用義和拳打洋人,義和拳順勢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慈禧為何要打擊洋人,除瞭對列強瓜分中國不滿外,更多是不滿列強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梁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遭各國反對,令她懷恨在心。  第二,在慈禧的支持下,清軍跟著義和團殺外國人殺紅瞭眼。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阻止,並鎮壓肇事者,無果。德國公使克林德因此率士兵出外尋釁,打死約20義和拳民。後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這釀成開戰的導火線(此前,日本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也被清軍殺死,並破腹剖心)。  第三,在輕信一份偽造的情報後(後有詳述),慈禧昏聵到向西方各國(計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同時宣戰,派兵圍攻北京大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開戰後,清政府曾公開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   第四,當時,清軍和義和拳民曾傾全力攻打京城的外國使館,但竟然久攻不克。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下:清軍總兵力保守估計至少2萬;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外國使館久攻不下,清軍決定火燒英國使館北面的翰林院,《永樂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有說永樂大典為八國聯軍燒毀,但此時八國聯軍剛剛登陸大沽,尚未進入北京。相關閱讀推薦:八國聯軍竟有1300名是中國兵!比外國人還要勇猛揭秘: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出逃前辦的最後一件事?揭秘:人多勢眾的清軍為何打不過八國聯軍?揭秘:慈禧慘敗給八國聯軍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義和團被清政府和八國聯軍折磨斬殺的血腥現場照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的暴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五,慈禧不自量力地對十一國宣戰,外省督撫有頭腦清醒者。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等和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稱東南互保。傳統觀點認為,此為與洋人勾結,置國傢利益於不顧,是賣國行徑;而新的觀點認為,此舉起到保境安民之作用。而事實上,慈禧很快對貿然宣戰後悔,默許瞭“東南互保”。  第六,至於那份偽造的情報,前因後果是這樣的。慈禧曾欲廢光緒帝,另立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俊為帝,因為外國使團反對而未能如願。載漪眼看兒子當不成皇帝,對列強恨之入骨。他的親信便偽造情報,說列強將逼迫西太後歸政光緒帝。嗜權如命的西太後,才不惜一切後果,走上宣戰之路。因此,清軍戰敗之後,西方列強提出“懲辦禍首”。慈禧雖無恙,端王載漪被終生圈禁。  第七,當時,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隻有七國(德國隻為象征式的掌旗兵),共計1萬8千人: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意軍53人,奧軍50人。原則上可以說,這一萬八千洋人就把大清國給滅瞭。要知道,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加上京畿衛戍部隊,不下20萬之眾。事實證明,義和拳民殺教民殺洋人厲害,但關鍵時刻戰鬥力非常差,當然,清軍也好不到哪裡去。  第八,八國聯軍在中國燒殺奸淫、無惡不作。的確,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然而,許多中國人也跟著燒殺奸淫、無惡不作。尤其是清軍和義和拳民被擊潰後作鳥獸散,不少敗兵遊勇燒殺奸淫,無所不為。北京郊區的老百姓夥同八國聯軍血洗瞭圓明園。總之,中國的皇傢和平津百姓遭殃不少!   第九,除瞭與洋人矛盾激化,義和團與京津地區地主和官員的沖突十分激烈,一些拳民們往往通過搶劫以財入私。例如,拳民們曾將協辦大學士孫傢鼐(官居一品)東單頭條的傢洗劫一空。所以,義和拳民也被稱為拳匪。義和團潰敗後,一些拳民遭到瞭報復。如義和團首領張德成逃亡時被當地的地主抓住活活打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十,義和團對信教的中國民眾一段時期內到瞭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地步,亂刀砍死的中國教民不計其數。在義和團盛世之時,甚至一些清軍軍官也不能幸免。禦林軍“虎神營”的翼長阿克丹(二品大員)因為曾經入教,被拳匪斬首示眾。  第十一,一些清軍將領因曾經鎮壓過義和團,結果在聯手抗擊八國聯軍時遭到瞭義和拳民的攻擊。例如,武毅軍統帥聶士成幾乎是唯一認真抵抗過八國聯軍的清軍將領。但因為他彈壓過義和拳民的殺人放火,義和團對他恨之入骨。就在聶與八國聯軍奮戰方酣之時,拳匪竟然闖入他傢,將他的老母、妻子、女兒綁架而去。聶大怒,隻能分瞭半營人去救傢人。最終,被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夾擊,聶中炮陣亡,義和拳民還打算“戮屍”,是八國聯軍將聶士成的遺體保護交還給清軍。另付都統慶恒掌管禦林軍虎神營,雖是端王載漪的親信,竟也遭義和拳的殺戮,一傢老小十三口,連同慶恒本人,被拳匪折磨至死。  第十二,八國聯軍中的英軍值得再提及一番。當時正值佈爾戰爭期間,英軍主力開赴南非,東亞告急,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幹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鬥。這算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悲劇嗎?  第十三,《辛醜條約》規定的四億五千萬兩賠款,平均每個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從庚子賠款中獲利最多的是俄國。俄國獨得一億三千多萬,占總賠款額的29%。此後,俄國單獨出兵,在攻占秦皇島、山海關同時,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占領。俄國還制造瞭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慘殺,俄國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此後,俄日勢力在東北擴張沖突加劇,最終幾年後在中國領土上大打出手。   第十四,戰爭對清朝政治的影響是:頑固派,諸如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舒翹、啟秀、毓賢等人失勢,剛毅、徐桐此已斃命,這扭轉瞭戊戌之變後中國保守的政治局面,為以後清末那次不成功的憲政改革掃清瞭道路,而這些改革措施大多是康梁10多年的主張。  第十五,最後說說義和團。後期,慈禧將怒火全部灑向義和團,絞殺義和拳民。解放前,中共認為義和團“排外”、“滅洋”是錯誤的:“義和團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後的反動的宗教思想和進步的反對異民族壓迫的思想兩種成份組成的,反映農民知識的狹隘性。”但文革中,戚本禹、胡繩等人掀起瞭頌揚義和團運動的高潮,稱其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一直到今天。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八國聯軍竟有1300名是中國兵!比外國人還要勇猛

  導語:他們不是日本兵,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更不同尋常的是,這些中國兵不是陣前倒戈的懦夫,也不是臨時抓來的漢奸,而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英軍”。  1900年8月14日,大清帝國的首都,被八個國傢的侵略軍攻陷,這個日子,可說是黑暗的中國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天。在趾高氣揚的洋兵中間,摻雜著不少黃皮膚、黑眼睛的士兵。他們不是日本兵,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更不同尋常的是,這些中國兵不是陣前倒戈的懦夫,也不是臨時抓來的漢奸,而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英軍”。  中國檔案專傢歷經八年研究,近日從深藏於英國的檔案發現瞭八國聯軍的一段秘史:在這場侵華戰爭中曾經有一支由中國人組成的部隊“戰功顯赫”,但他們不是清軍,而是代表英軍對華作戰的威海衛中國軍團。  英國外交檔案記載瞭威海殖民史乃至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無法回避的歷史事實:中國軍團。  1898年至1930年,英國租占威海衛32年,此後,劉公島又被英國遠東艦隊續租10年。但由於英方撤離威海時,將所有官方檔案全部帶走,人為地造成瞭歷史的斷代和記憶的空白。  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在1898年到1930年間的歷史已經變得模糊和遙遠。當年英國租借威海時留下的遺跡一度無從可考。一個城市不能沒有歷史,但是威海卻失去瞭32年的歷史記憶,而且是這個城市當年被外國侵略者進行租借統治的這樣一段屈辱史。   八國聯軍中的英軍第一中國團   1904年的威海衛“中國軍團”的翻譯們  威海檔案局的專傢開始在過去幾年中,不斷地一次又一次遠赴英國去尋找那一段記憶。  1996年,威海檔案局的專傢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時,幾經周折與英國國傢檔案局局長取得聯系,才打開瞭出國查檔的大門。此後先後四次組團赴英國,一方面依托於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官方機構,另一方面,廣泛開展國外官方和民間征集。幾年下來,花費巨資征集到流失瞭大半個世紀的英統時期歷史檔案3萬多頁、縮微膠卷248米、照片2000多張。  在接下來的研究檔案、重建記憶的過程中,研究者們無意間發現瞭威海殖民史乃至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無法回避的歷史事實:中國軍團。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出逃前辦的最後一件事?八國聯軍侵華是哪八國?揭秘:人多勢眾的清軍為何打不過八國聯軍?揭秘:慈禧慘敗給八國聯軍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義和團被清政府和八國聯軍折磨斬殺的血腥現場照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據英國外交檔案記載,英國租占威海衛的初衷是將威海建成英國海軍在遠東的軍事基地,與盤踞旅大的沙俄抗衡。但《租威海衛專條》簽字後,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清楚地認識到,威海衛海軍基地的陸防面臨巨大壓力。當時英國兵力匱乏。英國人和佈爾人在南非地區爭奪領土,迫使英國不斷向南非增派兵力,過多的殖民地分散瞭英國的陸軍力量。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遂決定在華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  1898年11月,英國陸軍部派員到香港和上海招募譯員、號手等專業軍士,然後去威海衛招募士兵,組建中國雇傭軍團。  在中國的土地上,利用中國人組建一支效忠於異國的軍隊,此舉遭到瞭清政府的強烈反對。英國辯稱“在威海衛招兵組建軍隊,是為瞭維護租借地的安全,不會在中國的其他地方使用該部隊”。  不久,一支由300多中國流民組成的雇傭軍於1899年在威海衛正式成立瞭。由於這支部隊是在中國組建的,按照英國當時以組建地為部隊命名的慣例,便把這支部隊稱為“中國軍團”;威海人則按中國習俗稱之為“華勇營”。   1904年,山東威海衛,圖為“中國軍團”士兵在英籍軍官指揮下練習使用馬克沁重機槍。“中國軍團”士兵全是華人,又稱“華勇營”。在1900年與清軍和義和團早期作戰中,“中國軍團”是八國聯軍中惟一一支代表英軍的參戰部隊。天津戰役後向北京進軍,參加瞭解救外國駐京公使館的一系列戰鬥。  該軍團的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的正規部隊調任,士兵則在中國招募。招募范圍,完全違背瞭“隻在威海衛招兵”的承諾,擴大到瞭山東、直隸等地。在軍團內部,除瞭樂隊、譯員、衛生隊之外,還設置瞭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這支部隊經過正規的英式訓練之後,分別駐紮在威海衛各地,擔負租借地內部治安和對外防衛任務。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英國指揮官稱“中國軍團遠征作戰次數比任何部隊都多”。  中國軍團組建後不久,便執行瞭第一次戰鬥任務:鎮壓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鬥爭。先是於1900年3月26日,武裝驅散薑南莊村崔壽山組織的抗英集會,並逮捕瞭崔壽山等三名抗英領袖。5月5日與5月6日,又分別在報信村和道頭村槍殺29名抗英群眾。接下來的1900年6月中旬,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率八國聯軍進軍北京,途中遭到瞭雲集在天津的義和團和愛國清軍的奮力抗擊。西摩爾為瞭補充軍源,及早消滅義和團,便調中國軍團增兵天津。  6月21日,剛剛鎮壓完威海衛抗英民眾的400多名軍團士兵乘英艦離開威海衛前往天津。到達天津後以編號為“英軍第一軍團”的名義編入到英軍作戰部隊序列,並立即參加瞭攻城戰鬥。6月27日攻占瞭北洋軍火庫,7月9日攻占瞭海關署軍火庫,7月13日和14日占領瞭天津城。  其實,在天津作戰中,中國軍團是“參加最後攻城戰並占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天津戰役後又直接向北京進軍,參加瞭解救外國駐京公使館的一系列戰鬥。時年隨軍團參加戰鬥的下級指揮官巴恩斯在其所著的《與中國軍團在一起的活躍日子》中赤裸裸地稱:“中國軍團遠征作戰次數比任何部隊都多。即使不算解決威海衛出現的麻煩,天津之戰有我們的份,解救北京有我們的份,以及1900年8月到獨流和夭折的北倉,這些遠征都是我們幹的,沒有其他軍團參加。”   在八國聯軍中,這的確是一支“戰功赫赫”的部隊。組建和指揮這支部隊的鮑爾上校因為指揮有方、戰績突出,天津戰役剛剛結束就被任命為八國聯合殖民政府“都統衙門”成員。為瞭表彰這支部隊攻克天津城的戰績,戰役結束之後,英國陸軍部便特意設計瞭一種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的徽章作為中國軍團的團徽,鑲嵌在軍團士兵的帽子和衣領上;為瞭紀念陣亡的官兵,殖民政府在威海衛特意豎瞭一隻刻有23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作為對這支部隊的褒獎;1902年又挑選瞭12名官兵代表中國軍團到英國參加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同年這支部隊兵員也猛增到1320人。  到1906年6月,中國軍團最終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轉往南非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此後,這支在中國土地上存在整整8個年頭的特殊部隊便逐漸消逝於歷史的迷霧之中。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英國檔案記錄瞭殖民者對這支特殊部隊的評價  在中國土地上組建一支由中國人為主體效忠於異國的軍隊,特別是在必要時,讓其為異國的利益而與自己的同胞作戰,其忠誠度和戰鬥力在英國內部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中國軍團在歷次戰鬥中的表現,令英國殖民者興奮不已,正如威海衛殖民官員在談及威海衛時稱:“如果不提及中國軍團,便不可能全面描述威海衛,它的建立與成功,證明瞭英國官員在對付亞洲佬方面的天才。”  鎮壓崔壽山抗英集會是這支部隊給英國人的第一個驚喜。盡管這是一次不流血的軍事行動,但在中國軍團指揮官巴恩斯看來:“事件雖小,意義重大。中國軍團表現出瞭與其指揮管堅定站在一起,即使是與自己的人民對抗也不猶豫的作風。”  當時的戰場上出現瞭這樣一幕:一個威海老漢,肩上的一條扁擔擔著他的全部傢當,朝中國軍團的陣地跑來。這位老漢是軍團中一名士兵的父親。老漢對他的兒子和其他中國軍團的士兵說,成千上萬的威海人決心要掃平這裡,如果要想活命,趕快逃跑。老漢的兒子對父親說:不讓我打這一仗,你還不如讓我呆在娘胎裡。老漢沒有爭辯,隻好穿過中國軍團的陣地,跑瞭。   對中國軍團的表現,駐威陸軍少校F.C特納寫給陸軍的機密軍事情報中是這樣評價的:“1900年與劃分界線有關的麻煩中,軍團前往鎮壓當地的騷亂,表現得完全可以信賴。”行政長官道華德在寫給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的信中則稱:“在5月5日、6日的兩次攻擊事件中,中國軍團表現得非常出色,我們為他們的英勇行為感到欽佩。”巴恩斯的驕傲之感則更是溢於言表:“中國軍團在戰鬥中毫不遜色地承擔瞭自己的責任,他們為和自己的威海老鄉對抗感到驕傲,這無疑證明他們完全可以值得信賴。”更重要的是:“他們守紀律,聽從指揮,勇敢,吃苦耐勞,射擊水平很高,吃飯不挑食物,隻要數量充足就行。”  在攻入北京之後,中國軍團曾作為一支單獨的作戰單位參與8月28日早7點聯軍部隊在故宮舉行的占領儀式。關於這次不尋常的典禮,一位叫做蘭達的外國人在他《中國與聯軍》一書中做瞭這樣獨特的描述:“管樂隊留在院子裡……直到……最後是威海衛兵團。部隊所過之處皆有雷鳴般的歡呼聲響起,到瞭中國兵團這兒多少有些減弱———因為這似乎與聯軍格格不入,中國人也可以被派去打中國人。作為一個優秀軍團,人們對他們目前的處境感到悲哀。”  令後人所難以想象的是,當年站在自己祖國心臟中的這批中國青年彼時的心頭流淌的究竟是何等的情感?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出逃前辦的最後一件事?

  導讀:1900年11月6日,八國聯軍設立所謂的軍事法庭,審判佈政使廷雍及守尉奎恒、統領王占魁等,並將三人斬首示眾,罪名是“縱拳殺西人、燒洋房”。嘎仕禮作為審判負責人致電英國駐華公使薩道義:“由於英、比、美等國臣民在保定府被殺,已對該城施行瞭下列懲罰:該省佈政使廷雍、守尉奎恒、參將王占魁已於本月六日被斬首。該府當局被罰款十萬兩,城樓或城墻棱角已被毀壞,鄰近上述謀殺地點的東南城墻已打開瞭缺口。審判是由國際委員會進行的;該行動已獲得瓦德西伯爵的批準。”義和團殺洋人、燒教堂,導致八國聯軍堂而皇之地斬首當地父母官。這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天。  “神助拳,義和團,隻因鬼子鬧中原”。1900年是略帶神秘色彩又具顯齊魯強悍之風的義和團風湧發展的一年。這年7月13日,八國聯軍用大炮向天津城發起瞭總攻,據記載“炮彈落地,即有綠氣冒出,吸入鼻孔即在不覺中喪命”。次日城破,侵略者登上城墻,看到很多清軍,“擎槍倚墻”,怒目外視,看似做開槍狀,等走近再看,才知道他們早已身重綠氣之毒,氣絕身亡,不過因為倚墻而立,沒有倒下。城墻下到處可以見到歐洲人炮轟的痕跡:平民的房屋被圓形的炮彈打穿,屋頂、墻壁和圍墻上都是流彈打得痕跡。可恨的是,這些侵略者中有一支助紂為虐的“中國軍團”,英國人又把它稱為“華勇營”,它是1899年由300多名中國流民在威海衛組成的雇傭軍,受命於英國軍官。7月13日和14日,這支以“英軍第一軍團”的名義編入英軍作戰部隊序列的“中國軍團”,“勇敢”地幫助聯軍攻下瞭天津城,此後又直接向北京進軍。為瞭“表彰”他們的“豐功偉績”,英國陸軍還為他們設計瞭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的團徽,軍團士兵竟也不知羞恥、得意洋洋地佩帶在帽子和衣領上。1902年英首領還特意從他們中間挑選瞭12名士兵代表到英國參加國王愛德華的加冕典禮。  在戰火中得到變態快樂的聯軍並沒有忘記充實自己的腰包。聯軍首領深知阻止搶掠是不可能的,於是讓士兵們為所欲為地搶劫。聯軍進駐紫禁城後,皇宮裡用來儲水的銅缸,因為外表是鎦金的,也被侵略者用刺刀將金層刮劫殆盡,直至今天,銅缸上的斑痕還清晰可見。比起英國士兵追逐雞鴨,美國人尋找金錠,日本人仿佛變成瞭沉默、優雅而安靜的強盜。他們總是對一切古典的、色彩悅目的藝術品感興趣。面對著順手抄來的一幅古畫,日本兵總是聚集在一起討論它是如何的風格高雅和名貴,猜測著畫傢作古至少三百年瞭吧,這時一個軍官走進來,士兵們就會把這幅畫請軍官看,軍官若有所思地說:“果然是好畫。”於是,士兵們就請軍官把它收下。   慈禧差點跳水自殺  昏聵的慈禧太後從來就不曾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外交,為瞭泄私恨,竟派兵圍攻使館,給瞭聯軍充分的入京理由。聯軍的大炮擺在北京城墻邊上時,她不知所措,一日之內連續五次召見軍機大臣,聽說守衛通州的李秉衡兵敗戰死,竟不顧體面,在大堂上哭瞭起來,對王公大臣們說:“我們母子怎麼辦?你們說說看!”可是這時沒有一個大臣說得出話來,大傢隻能相顧愕然。城陷前一日(8月14日),慈禧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大傢早已如鳥獸散,無一人應召。門外大炮聲隆隆,喜雀胡同一帶流彈如雨,天安門和西長安門已相繼失守,慈禧隻好對載瀾說:“事已至此,惟有走瞭,你們還能為我護衛嗎?”載瀾自知無兵,不敢應承。  15日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載瀾飛奔入宮,告慈禧八國聯軍已經攻到東華門,慈禧仿佛覺得天已經塌下來,竟要跳水自殺,載瀾拉著她的衣服說:“不如先躲避一陣,再圖後計。”慈禧再也顧不得平時的威嚴,慌忙換上農婦的裝束,頭發都來不及梳,簪子也忘瞭帶。不過,她卻沒有忘記鏟除對自己不利的人。臨行前,她把光緒最愛的珍妃召到頤和軒,讓太監李連英等人將其推入貞順門內的井中溺死。辦完這件事,慈禧登上載漪的車子,帶著光緒一行向西逃去,還美其名曰“西巡”。  八國聯軍進京後,面對無能的清政府,就把對義和團的頑抗的仇恨撒在瞭天津當地的官員身上,於是成立瞭所謂的軍事法庭,制造瞭震驚歷史的八國聯軍斬殺中國官員的事件。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慈禧與李蓮英共浴真相 慈禧與太監一起洗澡?慈禧為何怕看電影:七十大壽皇宮放電影曾爆炸慈禧墓被盜:財物裝瞭30大車 慈禧屍身被分拆咸豐死後慈禧與慈安到底誰說瞭算?慈禧與慈安之爭揭秘:慈禧太後為何如此痛恨珍妃的五大隱情盤點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峰的女人!兩宮謎案

解密:朝鮮停戰談判中朝聯軍屈辱的一頁

  最新消息:·朝鮮指責美國在“天安”號事件上袒護韓國(圖)08:37·我國1.9萬億社保基金面臨縮水 銀行利率跑不過CPI08:09·溫傢寶28日起將訪問韓國日本蒙古國和緬甸07:25·美國誕生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反對者稱打開潘多拉魔盒07:06·河北故城敬老院圍墻遭強拆 官方稱系非法占地22:38·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宣傳龔曲此裡同志先進事跡22:25·四川北川33歲幹部從醫院4樓墜落身亡21:23·廣東明後兩日將遭第五輪暴雨襲擊21:22·德國議會批準歐盟總額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21:05·衛生部副部長:堅決遏制醫療安全事件抬頭趨勢21:02直擊中國空軍新列裝的飛豹A飛行訓練[圖]15:27022隱身導彈艇同現代級在東海演練打航母?10:40軍報:中國二炮某神秘新型導彈現身[組圖]08:41巴購中國J10和預警機最新進展08:37梟龍戰機銷售火爆 俄震驚12:53  談韓戰,不能不談停戰談判。交戰雙方在談判桌上交鋒激烈的程度一點不亞於戰場。人們常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在朝鮮停戰談判中恰恰相反,成為政治是戰爭的繼續。戰場上打得好,在談判桌上口氣就硬;反之,仗打得窩囊,就無法在談判桌上揮灑自如。實際談判的結果也確實反映瞭當時戰場的形勢。中國主流媒體一談韓戰,無不以勝利者自居,認為自己打瞭個漂亮的大勝仗,但卻無法解釋,大勝仗為何不能導致談判桌上哪怕一點點小勝呢?這點在當前信息開放的時代應當重新檢討,目的是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停戰談判在中國主流媒體出現的機會較少,主要是因為在這方面確實沒有什麼直得炫耀的,吃瞭虧自然沒有臉面大聲聲張。偶爾提及,也是盡量避免細節,盡講些官話,如譴責美帝國主義如何傲慢無理,沒有談判誠意,而我方又如何有理有力有節地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最後逼迫美帝乖乖地在和約上簽字。這些對小學生式的說教是無法令有思考能力的人信服的。如今我們面對前蘇聯的解密文件,重新審視那段歷史的來龍去脈。  在一九五O年中,五次戰役結束後,戰場進入相持階段。這時交戰雙方都意識到誰也消滅不瞭對方,不約而同想到瞭停戰。以前也有幾次其中一方提出停戰被另一方拒絕的,因為拒絕的一方認為打下去有利可圖。現在不同,打下去誰都沒好處。但是,要停戰就要講條件,雙方都在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條件。  毛澤東在同斯大林協商後提出瞭如下條件:  【解密文件】  1、1951年__月__日,雙方同時發佈停火命令,雙方在朝鮮的陸、海、空 軍力量停止敵對行動。  2、雙方陸、海、空力量從三八線各後撤10公裡,在三八線向北和向南10公裡地區建立非軍事區。在非軍事區的民政機關恢復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狀態。三八線以北屬於朝鮮人民政府管轄,三八線以南屬於南朝鮮政府管轄。  3、雙方停止從外部向朝鮮調運裝備,調動或補充人員(包括陸、海、空運輸)。  4、雙方遣送戰俘。在停止軍事行動後3個月期限內,每一方應分批全部交換戰俘。  5、在朝鮮所有交戰的外國軍隊,包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2-3個月期限內應分批全部撤離南北朝鮮。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6、南北朝鮮難民在4個月內應返回從前居住的地區。”  毛澤東  1951年7月5日  從這些條件來看,不卑不亢,很好地維護瞭自己的利益。可惜的是,這五條全部被否決瞭,否決得那麼徹底,居然連一條都沒有保留下來,能不感到屈辱嗎?  首先,第5和第6條被自己主動否決掉。美國方面對第5條態度很強硬,根本沒有談判的餘地。第5條等於是把美國趕出朝鮮半島,那南韓還不是隨時會被吃掉?毛澤東是真有談判的誠意,一看,這樣一來,談判還沒開始就走入死胡同,隻好妥協,把這條拿掉。第6條在技術上行不通,況且對雙方的利益都不造成重大影響,為枝節問題影響談判顯得不智,這條輕而易舉地去掉瞭。  這樣焦點就集中到前4條上。實際上,前4條可概括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包括前3條,即如何達成停火;第二個問題是交換戰俘問題。整個談判主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其間的攻防引人入勝,值得探討。  美方對這些條件的反應是,  【解密文件】毛澤東關於軍事分界線問題我方策略致斯大林電  (1951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