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聰明

聰明的人懂用心去愛護對方|愛情語錄大全

1、聰明的人懂用心去愛護對方,愛去溫暖,心去感受,愚蠢的人隻會用嘴喝斥對方,強人所願,別人厭惡。 2、感情,需要的是心,心近一切近,心遠一切遠,生活,需要的是懂,理解萬事通,相敬萬事容。 3、相愛容易,相守難,善待緣分,愛,真心對待,相吸容易,相懂難,珍惜遇見,情,用心呵護。 4、傷透人心的不是責罵,而是謊言,跌落一地淚落無言,冷淡人情的不是離開,而是欺騙,也許一生感情受傷。 5、一顆心,經不起太多的無視,相處的感慨,一生淡然,一份情,受不瞭太多的擱淺,情感的遺忘,需要一生。 6、以情暖情,才有情,有情就愛,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心換心,才有心,有心就暖,兩心相依的溫暖。

古老的八字婚配

配不配、合不合,看看下面的古老的八字婚配,僅供參考: 1924年甲子屬金(鼠)1925年乙醜屬金(牛)1926年丙寅屬火(虎) 1927年丁卯屬火(兔)1928年戊辰屬木(龍)1929年已巳屬木(蛇) 1930年庚午屬土(馬)1931年辛未屬土(羊)1932年壬申屬金(猴) 1933年癸酉屬金(雞)1934年甲戌屬火(狗)1935年乙亥屬火(豬) 1936年丙子屬水(鼠)1937年丁醜屬水(牛)1938年戌寅屬土(虎)

成於聰明敗於自負的諸葛恪:諸葛恪是什麼樣的人

  諸葛恪(公元203–253年),字元遜,瑯琊陽都人(今山東沂南),三國時期吳臣,蜀相諸葛亮之侄,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恪為左輔都尉,是東宮幕僚的領袖。陸遜病故,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遊軍事。孫權臨終前為托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恪執掌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恪開始驕矜輕敵,不顧國力不支,大舉興兵伐魏,慘遭合肥新城之敗。回國後為掩飾錯誤,更加獨斷專權,後被孫峻與孫亮設計殺害,並被夷三族。  一、聰明機智,號稱神童  史書中對人物容貌形象的記載並不多見,比如《三國志》說諸葛亮“身長八尺”,說諸葛瑾“有容貌思度”,說孫策“美姿顏”,說周瑜“壯有姿貌”,說魯肅“體貌魁奇”,都是簡單的幾個字說出人物的主要特點而已。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註所引用的《吳錄》卻對諸葛恪有詳細的描寫:“恪長七尺六寸,少須眉,折頞廣額(頞,音è,鼻梁),大口高聲。”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恪的相貌是不同常人的。身高七尺六寸,當屬中等身材;少須眉,則似乎少瞭男子漢的氣勢;折頞廣額,是折的鼻梁加上寬大額頭;大口高聲,是說嘴巴和聲音又不同尋常。  《江表傳》又記載瞭諸葛恪的主要特征:“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權(孫權)見而奇之,謂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這些是對諸葛恪聰明機智的總體概括。  《三國志·諸葛恪傳》記載,恪父諸葛瑾面長似驢,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年僅六歲的諸葛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  有一次孫權問諸葛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是以為優。”此話暗諷諸葛亮明人事暗主,贊其父所事乃英明之主,引得孫權又大噱(大笑)。  孫權在一次宴會上,命恪行酒,至老臣張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孫權曰:“卿能令張公辭屈,乃當飲之耳。”恪難昭曰:“昔師尚父九十(周武王稱薑子牙為尚父),秉旄杖鉞,猶未告老也。今軍旅之事,將軍在後,酒食之事,將軍在先,何謂不養老也?”昭卒無辭,遂為盡爵。  後來,蜀國來使,群臣並會,孫權對蜀使曰:“此諸葛恪雅好騎乘,還告丞相,為致好馬。”恪因下謝,權曰:“馬未至而謝何也?”恪對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廄(意思是蜀國就是在外面給吳國養馬的),今有恩詔,馬必至也,安敢不謝?”恪之才捷,皆此類也。  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註所引《恪別傳》也記載瞭幾個諸葛恪的故事。   孫權曾宴請蜀國使者費禕,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禕至,權為輟食,而群下不起。禕啁之曰:“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以待鳳凰。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禕停食餅,索筆作《麥賦》,恪亦請筆作《磨賦》(一個寫小麥,一個則寫磨面),咸稱善焉。  孫權曾問諸葛恪:“卿何以自娛,而更肥澤?”恪對曰:“臣聞富潤屋,德潤身(語出孔子《論語》,下一句為心寬體胖),臣非敢自娛,修己而已。”又問:“卿何如滕胤(恪之好友,弱冠尚公主)?”恪答曰:“登階躡履,臣不如胤;回籌轉策,胤不如臣。”  諸葛恪曾向孫權獻馬,並在馬耳上割瞭印記。當時范慎在坐,嘲恪曰:“馬雖六畜,稟氣於天,今殘其耳,豈不傷仁?”恪答曰:“母之於女,恩愛至矣,穿耳附珠,何傷於仁?”  有一次太子對諸葛恪開玩笑:“諸葛元遜可食馬矢。”恪曰:“願太子食雞卵。”權曰:“人令卿食馬矢,卿使人食雞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權大笑。這個回答最為巧妙得體,否則會失去君臣身份。  《江表傳》記載,曾有白頭鳥集殿前,權曰:“此何鳥也?”恪曰:“白頭翁也。”張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鳥戲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嘗聞鳥名白頭翁者,試使恪復求白頭母。”恪曰:“鳥名鸚母,未必有對,試使輔吳復求鸚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歡笑。  機智幽默必須以博學多識為基礎。《三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三回《猴冠欺禦史,皮相顯真人》裡有這樣的故事,三國時武康一人入山伐木,得一大龜,欲獻吳王。途中夜宿桑林,夜間桑樹對龜說:“元緒,元緒,乃罹此禍。”龜說:“縱盡南山之薪,其如我何!”桑說:“諸葛恪博物,恐不能免。”進獻,命烹之,不死。問諸葛恪,答:“當以桑樹煮之即死。”獻龜人因而說瞭夜間桑樹與龜對語之事。吳王使伐桑樹烹煮,龜即潰爛。  二、文治武功,頗孚眾望  諸葛恪年方弱冠,即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義,並為賓友。諸葛恪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和太子孫登以及同僚們相處得很好,互為好友。後來從中庶子轉為左輔都尉。孫權“欲試以事”,想看看諸葛恪能不能擔當更重的責任,就在典掌軍糧的節度官徐詳死後,讓諸葛恪代替瞭徐詳。因為掌管軍糧“文書繁猥,非其好也”,後來又派諸葛恪去帶兵。  諸葛恪參與瞭軍事活動以後,認為“丹陽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一再表示,自己可以讓山民出山接受地方的管理,而且三年就可以獲得甲士四萬。當時,大傢都認為:丹陽地勢險阻,山谷萬重,而且民俗好武,崇尚勇力,前代以來,一直沒能制服他們,“皆以為難。”諸葛恪硬是力排眾議,“盛陳其必捷,吳主乃拜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使行其策。”(《資治通鑒·卷七十二》)因為這次拜將是否決瞭多數人的意見、在眾人以為不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所以,“授棨戟(一種木制的、形狀像戟、官員出行證明身份的東西)武騎三百。拜畢,命恪備威儀,作鼓吹,導引歸傢,時年三十二。”(《三國志·諸葛恪傳》)可以說這是一次少有又相當隆重的官員任命儀式。  這次丹陽赴任,孫權很重視,諸葛恪自己也深思熟慮。  諸葛恪“到府,乃移書四郡屬城長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從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候其谷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斷瞭山民的生活出路之後,諸葛恪又下令:“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拘執。”對於違反這個命令的臼陽長胡伉,“遂斬以徇,以狀表上”。殺瞭胡伉,還公開宣示,並上報孫權。“民聞伉坐以執人被戮,知官欲出之而已,於是,老幼相攜而出,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餘分給諸將。”(《三國志·諸葛恪傳》)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東吳權臣諸葛恪怎麼死的?諸葛恪是被誰殺的諸葛恪是誰?諸葛亮之侄、東吳權臣諸葛恪簡介東吳權臣諸葛恪曾受老百姓擁護 鴻門宴上被亂刀刺死被無數人看中的諸葛恪為什麼最後自我毀滅?東吳多神童:諸葛恪從小的口才就為人驚嘆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諸葛恪丹陽一出手,完全實現瞭自己的預想,時間、人數基本都不差,完成瞭吳國一直沒有解決的一大難題,可謂大功一件。“權嘉其功,遣尚書仆射薛綜勞軍。”“拜恪威北將軍,封都鄉侯。”(《三國志·諸葛恪傳》)這之後,諸葛恪又率軍借道廬江皖口,輕兵襲擊魏國的舒縣,掩得其民而還。  赤烏年間(公元243年),魏司馬宣王司馬懿謀欲攻恪,孫權發兵應之,有望氣者以為不利,於是調諸葛恪屯於柴桑。陸遜死後,孫權任諸葛恪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到瞭公元251年,孫權征諸葛恪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領少傅。孫權病重的時候,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屬以後事。  這期間,諸葛恪辦瞭幾件大事,鞏固瞭自己的地位,獲得瞭上下的擁護。一是在孫權病重獨掌大權的時候,表現瞭忠誠和幹練。《吳書》記載,孫權寢疾引恪等見臥內,受詔床下,權詔曰:“吾疾困矣,恐不復相見,諸事一以相委。”恪歔欷流涕曰:“臣等皆受厚恩,當以死奉詔,望陛下安精神,損思慮,無以外事為念。”孫權死後,諸葛恪還給其弟公安督諸葛融寫瞭一封情深意切的信,既表示瞭自己的忠心,又囑咐其弟“無顧一生,以報朝廷。”此前,諸葛恪的長子因為結交魯王事件,孫權沒有處理,而是交給瞭諸葛恪,“令更教誨,恪鴆殺之。”(《三國志·諸葛恪傳》)此舉雖然過激,但也可謂大義滅親。因此,孫權“詔有司諸事一統於恪,惟生殺大事然後以聞”之後,“中外翕然,人懷歡欣。”二是果斷地殺瞭反對他的孫弘。《三國志》記載,孫弘一直與諸葛恪不和,恪掌權以後,孫弘怕諸葛恪整治他,想要借孫權死的機會除掉諸葛恪。哪知此事被孫峻知道並告訴瞭諸葛恪。“恪請弘咨事,於坐中誅之。”三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新政治。獨掌大權之後,對“諸法令有不便者,條列以聞,權輒聽之。”孫權死後,諸葛恪很快就“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眾莫不悅。”就是罷免瞭充作朝廷耳目的官員,原宥拖欠的稅賦債務,免除瞭關稅,廣施恩澤於百姓。這些,收到瞭巨大的社會效果,以至於“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這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  除此之外,還有兩件事也值得一提。一是輔政之前與丞相陸遜書,《三國志》收錄瞭這封信。此信可謂諸葛恪有關人才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的政論文章,信中列舉瞭孔子、劉邦、蕭何、伍子胥、夫差、曹操等十幾位名人有關人才的典故,分析瞭當時缺少人才、“人物凋盡”的危機,批評瞭求全責備、“世俗好相毀謗”的不良風氣,不僅有理有據,而且文采飛揚。比如,對那種“克己不能盡如禮,而責人專以正義”的現象,諸葛恪批評說:“夫己不如禮,則人不服。責人以正義,則人不堪。內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責,則不得不相怨。相怨一生,則小人得容其間。得容其間,則三至之言(三至之言就是“世本無虎,三人言之則成虎”的典故),浸潤之譖,紛相交錯,雖使至明至親者處之,猶難以自定,況已為隙,且未能明者乎?”這些分析,至今仍不過時。二是諸葛恪掌握大權以後,不欲諸王處濱江兵馬之地,於是遷徙諸王。齊王孫奮不從,而且屢次違法。諸葛恪給齊王孫奮寫瞭一封長信,曉之以理,喻以利害,竟使膽大妄為的齊王“得箋,懼,遂移南昌。”《資治通鑒·卷七十五》收錄瞭這封信。   三、驕矜自負,月滿則虧  如果說“百姓引頸思見其狀”是諸葛恪從政的頂峰,那麼也可以說“東興大捷”是其走下坡路的轉折。  當初,孫權修築東興堤用以遏制巢湖水外流,後來淮南之戰敗後,就把巢湖用來停泊船隻,於是廢棄瞭東興堤。諸葛恪重修大堤,連結兩山,於山築兩城,派全端、留略二人把守。後魏國司馬師派胡遵、諸葛誕率眾七萬,圍攻兩城。“恪興軍四萬,晨夜赴救。胡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陳於堤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咨、丁奉為前部。時天寒雪,魏諸將會飲,見贊等兵少,而解置鎧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裸身緣遏,大笑之,不即嚴兵。吳兵得上,便鼓噪亂斫。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桓嘉等同時並沒,死者數萬。故叛將韓綜為魏前軍都,亦斬之。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資器山積,振旅而歸。”由於此次大捷,“進封恪陽都侯,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佈各萬匹。”  “恪遂有輕敵之心。”  第二年春,諸葛恪又要出兵攻魏。“諸大臣以為數出罷勞,同辭諫恪,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或以固爭,扶出。”為瞭說服眾人,恪又著文詳細論說出兵伐魏的道理。其間,素與恪友善的丹陽太守聶友給諸葛恪寫信說不可伐魏,滕胤也提出瞭反對意見,恪還是不聽。“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百姓騷動,始失人心。”(《三國志·諸葛恪傳》)  此時是“不聽”、“始失人心”,到瞭新城戰役的時候,則發展成瞭“莫敢言”、“怨黷興矣。”  新城之戰,“攻守連月,城不拔。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泄下、流腫,病者太半,死傷塗地。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詐,欲斬之,自是莫敢言。恪內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行於色。將軍朱異有所是非,恪怒,立奪其兵。都尉蔡林數陳軍計,恪不能用,策馬奔魏。魏知戰士罷病,乃進救兵。恪引軍而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忿痛,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由此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  此次失敗之後,諸葛恪沒有深刻地吸取教訓,反省自己,依然我行我素,愈加專斷。還兵之後,即召中書令孫嘿,厲聲謂曰:“卿等何敢妄數作詔?”嘿惶懼辭出,因病還傢。恪出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復敕兵嚴,欲向青、徐。”還要向魏國的青州、徐州發兵。  至此,事情到瞭極限。  《三國志》記載,“孫峻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欲為變,與亮(吳主孫亮)謀,置酒請恪。”“及將見,駐車宮門,峻已伏兵於帷中,恐恪不時入,事泄,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自可須後,峻當具白主上。’欲以嘗知恪。恪答曰:‘當自力入。’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恪省書而去。未出路門,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入。’胤不知峻陰計,謂恪曰:‘君自行旋未見,今上置酒請君,君已至門,宜當力進。’恪躊躇而還,劍履上殿,謝亮,還坐。設酒,恪疑未飲,峻因曰:‘使君病未善平,當有常服藥酒,自可取之。’恪意乃安,別飲所齎酒。酒數行,亮還內。峻起如廁,解長衣,著短服,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恪死後,被夷三族。恪死時年五十一歲。  其實,當初正是孫峻認為“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才使諸葛恪得以執掌大權。孫權死後,還是孫峻把孫弘欲謀害他的陰謀告訴瞭他,才使得諸葛恪順利登上輔政的高位。然而,最後又是孫峻設計殺瞭諸葛恪。似乎是成也孫峻,敗也孫峻。但認真地說,諸葛恪之敗,主要原因還在於他自己。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四、性格缺陷,終成大禍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是一種什麼樣的性格?他身邊的人和瞭解他的人都很清楚。  知子莫若其父。諸葛瑾當時聽說他要求到丹陽任職,去做那眾人都認為不可的事情,“亦以事終不逮,嘆曰:‘恪不大興吾傢,將大赤吾族也。’”意思是,恪不能令傢族興盛,便會令傢族遭到誅殺。這句話,《三國志》有記載,《資治通鑒》有兩次記載。  剛愎自用,是孫權對諸葛恪性格的評判。《吳書》記載:孫權病重的時候,議所付托。時朝臣咸皆註意於恪,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權嫌恪剛很自用”。若不是孫峻極力推薦,恪未必能夠成為輔政。  作為叔父,諸葛亮也很瞭解諸葛恪。《江表傳》記載,開始的時候,孫權對諸葛恪“欲試以事”,讓他接替徐詳典掌軍糧。諸葛亮知道以後,專門給陸遜寫信說:“傢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最要,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諸葛亮說他“性疏”,就是性格粗疏的意思,這在他登上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的時候,粗疏大意,疏於自保,就成瞭一個致命傷。在自保的問題上,曹操則是很精明的。在戰場上,曹操可以沖鋒在前、親冒矢石,有記載的就有三次受傷。但為瞭自身安全和地位的穩固,卻采取瞭很多防范措施。在有名的《十二月巳亥令》中,他自己說得很清楚:“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傢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三國志·武帝紀》)  《三國志》記載,諸葛恪的長子死後,中子諸葛竦也對其父很瞭解,“竦數諫恪,恪不從,常憂懼禍。”  由於諸葛傢族的關系和影響,很多人都曾告誡、提醒過諸葛恪,但都沒有引起他的重視。  諸葛恪輔政以後,大司馬呂岱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答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岱無以答。當時人們都認為諸葛恪這樣對待呂岱的良言相囑,是大大的失言,是自負的表現。   《資治通鑒》有這樣一些記載:陸遜嘗謂恪曰:“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恪父之友張承亦以為恪必敗諸葛氏。蜀國越雋太守張嶷說,諸葛恪作為“太傅,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策也。”魏國光祿大夫張輯曾對司馬師說:“恪雖克捷,見誅不久。”魏國汝南太守鄧艾看到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番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數萬,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時也。”  《三國志》還記載瞭一些諸葛恪死前的詭異反常現象和童謠,雖引起諸葛恪的反感,卻沒有使他警醒。  “恪將征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亦悉不見,眾皆異之。出行之後,所坐廳室屋棟自折。自新城出住東興,有白虹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  恪死前一夜,“精爽擾動,通夕不寐。明將盥漱,聞水腥臭,侍者授衣,衣服亦臭。恪怪其故,易衣易水,其臭如初,意惆悵不悅。嚴畢趨出,犬銜引其衣,恪曰:‘犬不欲我行乎?’還坐,頃刻乃復起,犬又銜其衣。恪令從者逐犬,遂升車。”  先是,童謠曰:“諸葛恪,蘆葦單衣蔑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者,反語石子岡也。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鉤落者,校飾革帶,世謂之鉤絡帶。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而蔑束其腰,投之於此岡。  諸葛恪死後,孫峻“遂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死,時年三十八。”(《三國志·孫峻傳》)  孫休為吳主時,“改葬諸葛恪等,其罹恪等事遠徙者,一切召還。朝臣有乞為諸葛恪立碑者,吳主詔曰:‘盛夏出軍,士卒損傷,無尺寸之功,不可為能;受托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為智。’遂寢。”(《資治通鑒·卷七十七》)這是吳主給諸葛恪的蓋棺定論。  聶友在諸葛恪將敗時,給滕胤寫信曰:“當人強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縮,人情萬端,言之悲嘆。”此話可算是對諸葛恪從任大將軍領太子太傅到死於非命的悲劇的總結。短短三年,由盛轉衰,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乎焉。”  古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人有所不明”,這對誰都在所難免。但若在關涉身傢性命這樣的大事上有所不明,就會鑄成十分可怕又無可挽回的大錯,那就隻能給他人和後人留下教訓而已,豈有他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禪其實相當聰明:被李密譽為可以和齊桓公並論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瞭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瞭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瞭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瞭這些歌舞,想起瞭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瞭眼淚。隻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司馬昭觀察瞭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瞭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薑維呢!”   過瞭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瞭。”(“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郃正在旁邊聽瞭,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裡,郃正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指司馬昭)。”劉禪說:”依你的意思該怎麼說呢?”郃正說:”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裡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瞭。”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郃正的話,就把郃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瞭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隻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瞭他這個模樣,心裡早明白瞭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郃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裡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瞭,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瞭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鬥”成瞭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鬥”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瞭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戰國歷史上聰明一世的孫臏為什麼會中龐涓的圈套

  導讀:孫臏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傢,由他操作謀劃的“圍魏救趙”之役,打敗瞭由龐涓統領的當時天下最驍勇的魏國軍隊,解救瞭趙國,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例之一,被列入三十六計之中,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後來,孫臏又用“增兵減灶”之計麻痹瞭龐涓,終於將魏國精銳部隊全部消滅,龐涓也因此殞命。據說,孫臏本名叫做孫賓,因為受瞭臏刑而被後人稱之為孫臏。因為如此,他不能自己駕車沖鋒陷陣,隻能是協助主將田忌當一個軍師。田忌賽馬的故事傢喻戶曉,和那個時期齊國的軍隊作戰一樣,前面站著的是田忌,內在的“大腦”卻是孫臏。孫臏著有兵法一部,是當之無愧的軍事謀略傢。然而,軍事謀略超人一籌的孫臏,為什麼沒有識破龐涓的陰謀而最終受到瞭臏刑呢?  孫臏是齊國人,出生在阿城和鄄城這一帶,他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傢孫武的後代子孫。年輕的時候,他曾經和龐涓一道求學,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未等學業完成,就走出師門回到魏國,當上瞭魏國的將軍。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就秘密地把孫臏找來。因為在求學時候,兩人曾經有約定,不管誰先得到瞭官位,就要向國君推薦另一人為官。孫臏不知龐涓心理的陰暗,果然來到魏國。龐涓害怕孫臏比自己賢能,內心非常忌恨孫臏,他設計廢掉瞭孫臏的兩條腿(臏刑),並且在他的臉上刺上瞭字(黥刑),認為這樣孫臏就會羞於見人而不會出頭露面。   受瞭刑的孫臏這時候才醒悟過來,這是龐涓嫉妒自己的才能!齊國的使臣來到魏國的都城大梁,孫臏秘密地見瞭這個使臣,對他進行遊說。齊國的使臣認為他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到瞭齊國,孫臏並沒有直接到國君齊威王那裡,而是住進瞭將軍田忌的府邸。齊國貴族之間有賽馬賭博的習俗,並且賭註很大,田忌在和齊威王賽馬時,總是會輸,因為王室之中有齊國最好的馬。孫臏卻發現,他們的馬腳力實際上差不多,說有辦法讓田忌贏,於是就讓田忌下最大的賭註。田忌知道孫臏的才能,非常相信他,就下瞭千金的賭註。到瞭比賽場,孫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付對方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付對方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付對方的下等馬。三次比賽結束,田忌敗瞭一次,勝瞭兩次,最終結果贏瞭千金。當國君問起此事,田忌就趁機將孫臏推薦給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之事,就把他當老師看待。後來國傢有戰事,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知道自己受過酷刑,不能任主將,就推辭瞭。齊威王就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一般認為,田忌孫臏是最好的軍事搭檔,果然,兩人一勇一智,演繹瞭一場“圍魏救趙”的前無古人的大戲。龐涓也終於在桂陵被這個師兄打敗,魏國軍隊也受到瞭重創。十三年後,兩人又在馬陵相遇,孫臏又用“增兵減灶”之計迷惑一心想報仇的龐涓,取得瞭決定性的勝利。龐涓輕敵冒進,在馬陵中瞭埋伏,龐涓自知在劫難逃,隻有自殺身亡。經此一戰,魏國軍隊精銳盡失,從此一蹶不振。   從戰場的表現來看,龐涓的謀略智慧根本就不是孫臏的對手,那麼,孫臏當初為什麼就沒有識破龐涓的陰謀呢?在古人看來,孫臏是君子,龐涓是小人,君子坦蕩蕩,他們往往不太防備小人,因而往往會遭到暗算。即便是在今天的現實生活當中,好人往往也不會把人往壞處想,隻有心理陰暗的人,他們總是在算計人,因而對人,也往往先向壞處想。如果我們回到當初的環境,從孫臏的角度分析一下,又會有那些值得借鑒的東西呢?相關閱讀推薦:揭龐涓如何虐待孫臏?孫臏如何裝瘋賣傻保全自己司馬懿裝病孫臏裝瘋:史上最能“裝”的四大天才孫臏的故事:歷史上皮鞋的發明始祖竟然是孫臏真正讓孫臏名揚天下的歷史事件是什麼?孫臏的故事龐涓是哪裡人?桂陵之戰真的是龐涓不及孫臏?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孫臏政治上尚不成熟  戰國時期,人才大量流動,一計顯名,一言顯貴的事情常有,正所謂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這當中有一個大問題,戰國時期國王不養閑官,一榮必有一枯,國王招賢,官員防人。就是這個魏國,就是這個魏惠王,莊子到瞭魏國,相國惠施非常緊張,就是害怕莊子奪瞭他的相位。莊子給他說瞭一段話:一隻大鵬鳥從空中飛過,地上一隻貓頭鷹看見瞭,趕緊捂住它那隻死耗子,告訴大鵬,這是我的!莊子說,貓頭鷹根本就不知道大鵬的志向。挨瞭罵的惠施反而放心瞭。孫臏學的是兵法,和龐涓出自同一師門,龐涓會讓出自己的位置來給孫臏嗎?尤其是軍事主將,任何時候都沒有兩人並立之事。孫臏隻想著一展抱負,將自己所學用於實戰,從後面的事情來看,他有可能已有書寫新的兵法書籍的想法,可能對政治並不關心。當時的情況,軍隊一動則是全國動員,小打小鬧的事情沒有那個國傢感興趣,如果不通過掌握國傢軍隊來施展軍事謀略,幾乎是不可能的。孫臏沒有考慮他到瞭魏國將如何與龐涓相處,隻能說明他政治上還不成熟。龐涓沒有置孫臏於死地,也是認為不能驅車駕馬的孫臏,已經對他構不成威脅。  孫臏不知道已經變化瞭的龐涓  孫臏是由龐涓找到魏國的,這就註定瞭他的前行道路肯定不會順暢。孫臏來到魏國,開始隻能是龐涓的“客人”,他是想通過龐涓向魏惠王推薦呢還是做龐涓的副手?先不說龐涓會不會將他向國王推薦,即便是推薦,他推薦孫臏幹什麼?當相國嗎?魏國有相國,很受信任。假如龐涓真這樣推薦,那不是把兩人都置於一種是非之地瞭嗎?因為這有結黨的嫌疑。朝廷裡的是非就是禍患,龐涓顯然不會這樣傻。兩人學習的都是兵法,龐涓會推薦他代替自己還是會讓他當自己的副手?代替自己,龐涓正受到魏惠王的信任,可說是風頭正勁,魏惠王不可能憑著好使用的不用而走馬換將,用一個不知根不知底的人。推薦他當自己的副手?當時還沒有專職的軍師,孫臏是因為受刑,齊威王不得不讓他做田忌之師,這種情況肯定不適用於魏國。如果讓孫臏率領一軍,魏惠王幹嗎?龐涓敢嗎?所以說,孫臏不知道現在的龐涓已經不是同學時的龐涓瞭!他本來學的就沒有孫臏精進,還先於孫臏離開師門,說明他急於想謀取名利,這樣的人是不會任用一個自己潛在的對手的。孫臏不知道,這時候的龐涓已經不同於求學時代的那個龐涓瞭,他耍的是心眼,玩的是陰謀,可孫臏還沉浸在兄弟情意之中,又怎會不被人算計!   孫臏不應該選擇魏國  戰國時期是各國間的軍事之戰,也同時為爭奪人才之戰。魏國在魏惠王時期最為強盛,魏惠王也在招賢納士,但他的這種招賢納士讓人覺得有點兒虎頭蛇尾做表面文章意味,因而魏國之強也是那麼曇花一現。在魏惠王執政期間,商鞅、范睢、張儀都曾經想在魏國發展,范睢、張儀本身就是魏人,但他們都去瞭秦國為秦國所用。如果再加上孫臏,可以說魏國的衰落正是因為這幾個人。魏惠王從公元前370——335年期間執政,這期間強盛的國傢還有秦孝公執政的秦國和齊威王執政的齊國。然而,到瞭魏惠王後期,秦、齊兩國已經成為東西兩個霸國,而魏國則成為人見人欺的弱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國沒有人才。魏國的人才,數來數去,也就是一個和魏惠王同樣自負的龐涓。齊國雖然沒有像秦國一樣用魏國的人才,但他們自己的人才卻都發揮瞭應有的作用,像行政方面有鄒忌,外交方面有淳於髡,軍事方面有田忌等等。孫臏想到魏國發展的這個階段,正是商鞅離開魏國去瞭秦國並取得瞭成功的時候,孫臏想到魏國謀求發展,實在是選錯瞭地方。設計陷害孫臏的是龐涓,可批準對孫臏用刑的必定是魏王。   孫臏盡管受瞭酷刑,歷盡瞭人生的艱辛,但他仍然給後世留下瞭不朽的軍事智慧“圍魏救趙”,他那種身殘志不殘,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孫臏兵法》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獻給聰明女人的38祝福節短信

  聰明女人可激勵男人,秀美女人可迷惑男人,有才華女人可吸引男人,有地位女人可以玩轉男人,什麼都有的女人可以搞慘一批男人。   女人喜歡長得壞壞的男人,不是喜歡長壞瞭的男人。   就算不快樂也不要皺眉,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所以,一直微笑!)   女人想過得好一些,還是要走內在男人化,外在女人化的道路   漂亮隻能為別人提供眼福,卻不一定換到幸福。   要一個20分的男人愛自己100分,也不要100分的男人愛自己20分。

三國袁紹最大弱點是什麼:見不得別人比自己聰明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傢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用在袁紹身上再恰當不過瞭。說起袁紹,總說他四世三公,其實袁紹強爺勝祖,不僅做到瞭大將軍,將四世三公延續到五世紀三公更成為傢族史上最有名氣最有權勢的人物。人們往往認為袁紹不過是仗著傢族的餘蔭,但是袁傢子孫多瞭去瞭,袁紹作為一個婢女生的兒子能夠成為袁氏傢族的頭面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好吧?而且高幹子弟雖然好風憑借力,但是在那伸手不見五指又特別流行沽名釣譽的的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甚至名士都比高幹子弟吃香。在袁紹之前,袁傢一直是在政界混,根本沒掌過兵權,是袁紹憑借驚人的作秀能力和交際能力做到瞭西園八校尉的副首領,蹇碩死後成為首領。何進能夠聽從袁紹召外兵入朝的計謀說明袁紹很瞭解何進的心思,何進也很信任袁紹,雖然最終被認定為一個餿主意,但也能看出袁紹對朝廷一號人物的影響力。 消滅宦官後,袁紹沒能繼承何進的權力卻讓董卓撿瞭便宜,這也不能怪袁紹能力不足,隻能說董卓運氣太好,偏偏在來的路上撿到瞭皇帝和陳留王,有人指責袁紹消滅宦官之時沒有註重皇帝的重要性,這也太苛責他瞭,皇宮那麼大,兵荒馬亂的,找不著皇帝太正常瞭。緊接著董卓掌控京師,欲行廢立之事,《三國演義》中的袁紹當場爆發還能全身而退,董卓不敢殺他也不敢抓他還得給他個渤海太守,這也太小看董卓瞭。實際上袁紹哪有這麼勇猛,他是表面上支持董卓才能偷跑出來的,加上袁氏傢族大部分都在董卓手裡,董卓才覺得袁紹可以拉攏,封他為渤海太守。沒想到袁紹真是舍得一身剮,站穩腳跟立馬起兵反董,估計是他覺得反正父母早就不在瞭,老婆孩子都好好的,非直系親屬他也不管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卻沒能成功消滅董卓這也怪不得袁紹,當時那個局勢,各路諸侯各懷鬼胎,誰也沒有壓倒性的實力,盟主不過是掛個名,換誰誰也不行啊,不能因為袁紹後來失敗瞭就處處吐槽吧。董卓之亂以後,袁紹鳩占鵲巢,奪取冀州,在追隨者們的輔助下,先後擊敗公孫瓚、孔融、張燕等人,掌握瞭天下十三州中的青州、幽州、並州、冀州,擁有二十萬大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的軍閥,擁有瞭問鼎天下,一統江山的資本,走到瞭人生的頂點。皇帝從他眼皮底下過他都不去搭理,估計是他覺得憑借五世三公的影響力加上他的個人魅力已經足以改朝換代,沒有傀儡皇帝不是一樣統一四州瞭嗎?董卓、李傕、郭汜倒是挾持天子瞭,不一樣失敗瞭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第一個成功案例,袁紹哪裡想得到,小皇帝不僅是個麻煩,用好瞭還是塊寶呢?不重視皇帝的感召力,的確是袁紹的一大失誤,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袁紹畢竟是反董聯盟的盟主出身,董卓立的這個小皇帝他是不感興趣的,他想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沒想到劉虞堅決不幹。他又想自己做皇帝,秘密派人鼓吹,沒想到手下幾乎所有文官武將都反對,這時袁紹才意識到小皇帝的重要性,於是才急著對曹操動手,把皇帝搶到自己手裡。可是曹操討伐劉備時,許攸建議袁紹偷襲許都,袁紹竟然因為小兒子發燒拒絕出兵,而曹操在出兵之前就預料到瞭袁紹不會偷襲,這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縱觀中國歷史,我沒見過這麼偉大的父愛,也沒見過這麼邪門的預言,難道說袁紹的這個小兒子就生過一次病?還是經過這一回教訓,袁紹才明白出不出兵和兒子痊不痊愈沒有關系?反正袁紹錯過瞭一次絕佳的機會,還完美地襯托出瞭曹操的明智。也許是因為袁紹此時還沒把曹操太當回事兒,覺得區區一個兗州,說滅就滅瞭。於是沮授建議他打持久戰,拖死曹操,袁紹覺得強弱懸殊,哪犯得著費這個勁,自己年紀也不小瞭,打個曹操都要拖上三年五載的,什麼時候才能當上皇帝啊。就這樣,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官渡之戰開始瞭。官渡之戰中,派淳於瓊守烏巢是一大敗筆,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任務不交給河間四將——顏良、文醜、張郃、高覽中的一個而非要用淳於瓊呢?因為支持袁紹做皇帝的隻有淳於瓊和郭圖,袁紹對這兩位是格外信任的,也就是因為這一點,郭圖才能排擠田豐、沮授、許攸這幾個明白人。可憐的袁紹,支持他做皇帝的偏偏是這倆貨。在這倆貨的活躍表現之後,許攸獻計、火燒烏巢、張郃反水,官渡一戰,想失敗都難的袁紹就這樣失敗瞭。官渡之戰後,袁紹再次重振旗鼓,與曹操爆發倉亭之戰,這時袁紹手下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將瞭,主要謀士也損失瞭一半,毫無意外地再度大敗。其實,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很有實力,可是他急於報仇雪恨,沒能像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那樣休養生息備戰待敵,兩次大敗的打擊使袁紹嘔血而死,可即便在袁傢元氣大傷,兄弟睨於墻的情況下,曹操還要花上五年才能消滅袁傢,足可見袁傢的實力有多麼雄厚。袁紹的失敗在於他見不得別人比自己聰明,他早年的發跡是因為他的才能,但是他缺乏領導力,不能讓手下盡情發揮,非要處處顯得自己聰明,如果手下的主意比自己高明他就生氣,拒不采納。袁紹的興衰說明瞭個人才能再大也隻能稱雄於一時,群策群力才是王道啊。相關閱讀推薦:曹操袁紹聯手幹過的齷齪事:兩惡少鬧洞房搶新娘深度解密三國:曹操與袁紹為什麼由合作走向分裂?曹操垂淚為幾人?為袁紹垂淚或為少老對手傷心袁紹這三點不如曹操!揭秘袁紹到底哪裡不如曹操袁紹、韓馥為何要擁立劉虞當皇帝?

漢高祖劉邦點評陳平:聰明過頭而不能當一把手

  導讀:提起漢初名相陳平,名氣雖不如當時的“三傑”韓信、蕭何、張良響亮,卻在楚漢之爭中同樣舉足輕重,且更富傳奇色彩——張良貴族出身,蕭何做過秦朝小吏,而陳平最初卻是個窮得差點娶不上媳婦的平頭百姓,後來竟高居丞相之位,且在朝廷的勾心鬥角中善始善終。可以說,陳平是靠著過人的智慧走到瞭人生峰巔。讀《史記·陳丞相世傢》,很多事能反映陳平的過人之處。  第一件事:過河解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平先投奔陳勝,不被重用;投奔項羽,兵敗後害怕被殺,又投奔劉邦。他經過黃河,坐上一艘渡船。船工見其儀表堂堂,懷疑他身藏金銀財寶,打算謀財害命。陳平從船工充滿殺意的眼神中覺察到危險,便以幫助船工劃船為借口,不動聲色地解開衣服,裸露上身。船工見其身上確實沒有金銀財寶,便打消瞭殺人之念。可以說,是陳平的“急智”救瞭他一命。反觀現實生活,卻往往有人因為在危急時刻缺乏這樣的智慧而枉丟性命,令人扼腕。  第二件事:化解猜疑。陳平經魏無知的推薦拜見劉邦,被任命為都尉,引起劉邦手下一些將領的不滿。他們向劉邦進讒言,說陳平居傢時跟他嫂子私通,又接受諸將的賄賂。劉邦猜疑心頓起,責備陳平。陳平氣定神完,給出瞭這樣的回答:我之所以離開陳涉和項王,是因為他們任人唯親,有奇士不能用;之所以投奔漢王您,是聽說您胸懷大略,能識人用人。我一個人“裸身”而來,一無所有,諸將這才紛紛送來錢物,如果我不收下,哪裡能生活得下去呢?如果我的計謀確實有可取的,希望漢王采用;如果我的計謀沒有可用的,這些資金都在,我願意如數上交,告老還鄉。陳平的這一番話徹底打消瞭劉邦的猜疑,他不僅厚賞陳平,還提升他為護軍中尉,諸將也從此不敢再進讒言瞭。   詆毀往往不請自來,猜疑一旦產生就很難打消,陳平面臨的困境,在今天仍讓許多人頭疼不已。陳平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否認“受金”的事實,而是說明“受金”為公而不得已的理由,並且在肯定漢王善於用人的前提下強調個人的價值,巧妙地提醒瞭劉邦各方的政治優劣,從而贏得瞭更大的信任。  第三件事:放收韓信。正當楚漢之爭異常激烈時,韓信攻破齊地,自立為齊王,派使者前來報告。劉邦怒而大罵,陳平在旁邊輕踩瞭一下劉邦的腳,聰明的劉邦馬上明白自己反應不妥,於是厚賞使者,派張良去正式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於是極度感念君恩,從此不起反心。陳平輕輕一踩,踩來瞭漢室的穩定,其對局勢的判斷不可謂不準。後來,劉邦得瞭天下,有人上書告韓信謀反,劉邦想派兵鎮壓。陳平從軍事力量對比中力勸劉邦不能硬來,並建議劉邦以天子巡狩的名義假裝出遊雲夢,在距韓信不遠的陳地會見諸侯。韓信聽說天子出遊,勢必郊迎,然後趁機派武士把韓信擒拿。劉邦依計行事,達到瞭目的。   如果把踩劉邦的腳封韓信看作是“放”,那麼,借劉邦巡狩而抓韓信則可視為“收”。這一放一收,充分體現瞭陳平處理復雜問題的高超智慧。如果沒有陳平,韓信很可能另立山頭,劉邦能否這麼快打下天下更是要打個問號。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日本哪支貴族的族譜中曾註明是劉邦後人?楚漢爭霸中為何說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很高明?漢代歷史上誰是讓劉邦之子劉盈念念不忘的那個人劉邦真的是市井無賴嗎?廣結豪強做好稱帝準備被戴綠帽的劉邦給自己的情敵封侯:呂雉情人是誰漢宮秘史:漢高祖劉邦的寵妃們為何扳不倒呂雉?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史記·陳丞相世傢》還記載瞭陳平其他一些重大智謀,即所謂的“六出奇計定天下”,如離間項羽和亞父范增;喬裝誘敵,助劉邦擺脫滎陽之困;獻“美人圖”助被匈奴圍困七天的劉邦解圍,等等。從這持續不絕的出彩表現可以看出,陳平貢獻給漢室的不隻是“苦勞”和計謀,更是看透事物因果、規律,伺機而動的智慧與眼力。這也正是他在秦末無數英才中脫穎而出,被司馬遷列入“世傢”的原因吧。  劉傢大漢天下得來,陳平功不可沒,陳平生得儒雅,反應機敏,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智者,他不僅知人而且有自知,他生前預言自己後代非福,果然其孫因陳平所封產業而殞命.陳平白登解圍那次計策,司馬遷用瞭一句話“其計甚秘,世莫得知”,至於上面文章中的說法也隻是後人的附會之論,如上所述,陳平的很多計謀是和張良等人提出,究竟出於何人,司馬遷也沒有明確說明,臺灣著名學者南宮瑾也支持真正隻有五計傳世這一說法,所以從歷史考察角度嚴謹地講:歷史上有案可稽的隻有五計,另外一計無從可考。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賈母竟是這樣管理賈府的!一個聰明得可怕的女人

  賈府的“一把手”賈母  賈母是史侯傢的小姐,老榮國公賈代善的老婆,賈赦、賈政、賈敏的媽,賈傢老字輩中碩果僅存的一個。在傢裡地位極高,一言九鼎。不過她面目慈祥,溺愛孫子、孫女,偶爾罵罵兒子媳婦,喜歡熱鬧,喜歡吃甜食,年輕時候據說很能幹,愛幹傢務,比著名的鳳姐還厲害。不過後來隻是一味享福,聽鳳姐的奉承話。至於她心裡到底明白不明白,我猜她是明白的。不過不說出來才是老政治傢的風范。  賈母相當於賈府的皇帝,氣派最大的也隻有她。元宵節的晚上,寧、榮二府一起聯歡,林之孝之妻帶瞭六個媳婦,抬瞭三張炕桌,每一張上搭著一條紅氈,氈上放著選凈一般大新出局的銅錢,用大紅彩繩串著,每二人搭一張,共三張。林之孝傢指示將那兩張擺至薛姨媽、李嬸的席下,將一張送至賈母榻下來。單等老太太說一個“賞”字,早有三個媳婦已經預備下簸籮,聽見一個“賞”字,走上去向桌上的散錢堆內,每人便撮瞭一簸籮,走出來向戲臺說:“老祖宗、姨太太,親傢太太賞文豹買果子吃的!”說著,向臺上便一撒,隻聽滿臺的錢響。賈珍、賈璉已命小廝們抬瞭大簸籮的錢來,暗暗地預備在那裡。聽見賈母一賞,他們也忙命小廝們快撒錢。隻聽滿臺錢響,賈母大悅。——換誰不樂呢?當然前提是要是一個不心疼那點錢的主。  不過賈母作為高高在上的寧榮集團聯席董事會董事長,就像我原來公司的老板一樣,很慈祥,很有禮貌,從來沒有打罵過我(當然,我還沒有到能讓他打罵的地步),偶爾在電梯裡碰到,他還會微笑地回憶起我第一天進公司的樣子,當時我受寵若驚。後來我的頂頭上司經常為這為那挑我的不是,或者故意遺忘我的存在的時候,我總會回憶起電梯裡這感人的一幕。從此認定,大老板是好人,隻有那些狗仗人勢、不大不小的老板,才是壓榨我們勞動力的吸血鬼。   不過,後來我的大老板犯瞭事倒瞭臺,我才發現,老板有老板的缺點,隻不過我們無緣得見。賈母的生活也並非十全十美,無懈可擊,我們也隻能在字裡行間看出一星半點。  賈母作為賈府的最高領導者,她是如何管理賈府這個大型企業的呢?其實,她的管理哲學的核心是:無為而治。  老太太具體做過什麼管理的事情?如果我不說,可能很多人都想不起來,覺得她就是一個貪圖享樂的老太婆。其實不然,她是賈府的最高領導者。老太太的管理風格便是無為而治。  什麼叫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最早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提出的,是小國寡民的理想狀態下才能實現的一種管理方法。在漢代初期得以奉行一段時間之後,即被儒傢學說所取代。大傢族、大公司的組織結構盤根錯節,如何能夠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重點是貌似無為,其實卻恰恰相反。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她借助領導班子的力量,自己雖退居幕後,但世界盡在掌握中,大小事情都知道,但什麼都不管。  當然,這一套哲學,並不是什麼值得學習的管理方法,因為它適用於大領導,而不適用於我們這些還需要拼搏、奮鬥,用業績說話的人。它也可能適用於那種清閑的、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某些單位的領導,每天隻想著沒有新聞就是最好的新聞,他們也喜歡這樣的管理方式。相關閱讀推薦:格非:在西方《金瓶梅》影響力大於《紅樓夢》!手位高權重的賈母為何不為黛玉的婚姻大事做主?紅樓夢尤三姐:為何是紅樓中最冤枉的一個處女?揭秘:賈母為什麼如此縱容賈寶玉與女孩子們廝混?揭秘:在小說《紅樓夢》中賈母為何不為黛玉做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我這麼多年,認識唯一一個和這種管理哲學稍有些像的管理者——王石。大傢都知道,王石是萬科集團董事長,但是,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是登上瞭珠穆朗瑪峰。如果大傢看他的博客就會知道,他曾經一年大概有大半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登山、航海,到各個城市考察,拍一些水平並不怎麼樣的照片。萬科集團的管理,現在實際上是總裁鬱亮在做。  王石和鬱亮之間的這種關系,就是賈母的管理方法的體現。因為無為,首先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需要自己去做。你見過無為而治的中層領導嗎?那是不思進取,是不想當元帥的將軍!你見過無為而治的基層員工嗎?那是工作態度不端正,不好好幹活,三個月之後等著被淘汰的人!上班時間公然去爬山、打高爾夫的,都是高層,這種事兒在他們身上,才叫無為而治。在普通員工這裡就不是,所以我現在說這一點,是想提醒大傢:  第一,無為而治是地位的象征。  第二,看到瞭也別大驚小怪,因為無為而治的重點在於治,而不是無為。因為治就是權力,擁有權力的人,是不會隨便放棄權力的。   自己什麼都不做,完全放任自流,會導致權力流失。不管是地位尊貴的賈母,還是萬科集團的創始人王石,都不會樂意看到自己成為太上皇,被架空。“我不做,那是我的事,但是你不能搶瞭我的事情去做。”領導人都是這個心態,當然,為瞭達到這一點目的,像賈母采取的辦法,就是設置一套有效的機構,讓管理架構本身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態勢,達到平衡。  在《紅樓夢》中,讓這種無為而治的架構得以順暢的最關鍵的人物是鴛鴦。  在這個班子中最容易被忽視卻最不可或缺、起到承上啟下、潤滑劑作用的就是鴛鴦這位董事會秘書。她不僅打理賈母身邊的生活事宜,也對王熙鳳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使其不敢任意妄為。  鴛鴦的重要作用,甚至導致瞭一場鴛鴦爭奪戰(賈赦強娶鴛鴦女)。  讓管理行之有效的制度,是長期有效的定期匯報制度。  晨昏定省,本來是媳婦、孫媳婦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去老太太處請安、陪坐、打牌的一種形式,遇事匯報,無事請安。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老太太的一種信息來源和對管理執行者的約束。  案例一:尤二入園,要先至賈母處“過明路”,方可正式入門。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案例二:鳳姐找鴛鴦借當,鴛鴦雖不說,但鳳姐也知她必然先悄悄回過老太太的,大傢心知肚明。  賈母的管理完美嗎?  賈母是董事長,應該更多地承擔領導的職責,而不僅僅是管理。  領導和管理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企業有六大領域,包括管理、組織、領導、作業、研發和學習。這六大領域各司其職,誰也不能代替誰。如果把領導和管理混為一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賈母在領導整個賈府運作的過程中善於抓大放小,也是值得稱道的。她心裡有一桿秤,不能一把抓,亂瞭規矩,也不能放任自流,讓手下人養虎為患。  以下三件事的處理,可見賈母的領導藝術:  案例一:寶玉挨打,賈母親自前往,哭罵賈政——對於第三代管理候選人呵護備至,隻能微責,不允許過分壓力。   正沒開交處,忽聽丫鬟來說:“老太太來瞭。”一句話未瞭,隻聽窗外顫巍巍的聲氣說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豈不幹凈瞭!”賈政見他母親來瞭,又急又痛, 連忙迎接出來。隻見賈母扶著丫頭,喘籲籲地走來。賈政上前躬身賠笑道:“大暑熱天,母親有何生氣親自走來?有話隻該叫瞭兒子進去吩咐。”賈母聽說,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厲聲說道:“你原來是和我說話!我倒有話吩咐,隻是可憐我一生沒養個好兒子,卻教我和誰說去?”賈政聽這話不對忙跪下含淚說道:“為兒的教訓兒子,也為的是光宗耀祖。母親這話,我做兒的如何禁得起?”賈母聽瞭便啐瞭一口,說道:“我說一句話,你就禁不起,你那樣下死手的板子,難道寶玉就禁得起瞭?你說教訓兒子是光宗耀祖,當初你父親怎麼教訓你的?”說著,不覺就滾下淚來。賈政又賠笑道:“母親也不必傷感,皆是作兒的一時性起,從此以後再不打他瞭。”賈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賭氣的,你的兒子,我也不該管你打不打。我猜著你也厭煩我們娘兒們,不如我們趕早兒離瞭你,大傢幹凈!”說著便令人去看轎馬,“我和你太太、寶玉立刻回南京去!”下人隻得幹答應著。賈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瞭。如今寶玉年紀小,你疼他,他將來長大成人,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著你是他母親瞭。你如今倒不要疼他,隻怕將來還少生一口氣呢。”賈政聽說,忙叩頭哭道:“母親如此說,賈政無立足之地。”賈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無立足之地,你反說起你來!隻是我們回去瞭,你心裡幹凈,看有誰來許你打。”一面說,一面隻令下人快打點行李車轎回去。賈政苦苦叩求認罪。  案例二:賈璉偷腥,“哪有貓兒不偷腥?”——刑不上大夫,保護高層管理人員,暗自大事化小。  這裡邢夫人、王夫人也說鳳姐。賈母笑道:“什麼要緊的事!小孩子們年輕,饞嘴貓兒似的,哪裡保得住不這麼著,從小兒世人都打這麼過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瞭兩口酒,又吃起醋來。”說的眾人都笑瞭。賈母又道:“你放心,等明兒我叫他來替你賠不是。你今兒別要過去臊著他。”因又罵:“平兒那蹄子,素日我倒看他好,怎麼暗地裡這麼壞。”尤氏等笑道:“平兒沒有不是,是鳳丫頭拿著人傢出氣,兩口子不好對打,都拿著平兒煞性子。平兒委屈得什麼似的呢,老太太還罵人傢。”賈母道:“原來這樣,我說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魘道的。既這麼著,可憐見的,白受他們的氣。”因叫琥珀來:“你出去告訴平兒,就說我的話:我知道她受瞭委屈,明兒我叫鳳姐替他賠不是,今兒是他主子的好日子,不許他胡鬧。”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隋煬帝為何成大昏君?真相竟是太聰明太有作為

  導讀:中國歷史上的昏君,其實不見得個個都是昏庸之輩。樂不思蜀的阿鬥和“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畢竟是少數;其他即使如成天和嬪妃玩做買賣遊戲的南朝東昏侯、整日隻知道做木匠活的明熹宗,其實也就是心思沒放到大事上去而已,要論智商,恐怕也未必很差。他們中間的某些人,恰恰是因為太聰明瞭,結果倒成瞭昏君,而且是比上面提到的諸公更有知名度的大個昏君,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  楊廣之聰明多才,恐怕放到中國歷史上所有明君行列中也不會遜色。他自己也認為,就算是跟士大夫們比才學,他也應該做皇帝的。話雖有點浮誇,但此公才學確實有,還在當皇子的時候,就跟士大夫詩賦唱和。從流傳下來的詩作來看,多少有點意思,至少不像現在名氣很大的清朝乾隆皇帝的禦筆那麼俗氣。  《隋書》上說他“好學,善屬文,深沉嚴重,朝野屬望”,應當說有點道理。楊廣文才不錯,武功也有那麼點,隋平南陳,他是行軍元帥,北卻突厥,他還是出征的主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至少沒有給將士們添亂。即使是痛貶他的史傢,也不得不承認他“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可是,造化就是這樣弄人,被聰明所誤的人,在聰明人中十有八九,隋煬帝楊廣就是一個典型。   如果不聰明而且多才,恐怕楊廣不會有那麼多的大手筆的動作,後來讓唐朝占瞭那麼多年便宜。獨享制度之利的制度創制,多半出於這個被後人罵為“煬”的皇帝,特別著名的是科舉制度。正是這個制度,讓中國的帝制有瞭世界上最完備和發達的官僚結構,被後世史學傢許倬雲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原色之一,讓法國著名的史學傢佈羅代爾驚嘆,怎麼中國那麼原始的帝制,卻有瞭一個現代化的官僚制相伴。當然,調動幾百萬民工修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以及興百萬大軍屢次征伐遼東,也是他的大手筆。隻是這樣的大手筆,最終讓他丟掉瞭江山社稷。相關閱讀推薦:唐太宗與隋煬帝妻:李世民如何納楊廣皇後為妃?什麼是隋煬帝身死國滅的罪魁禍首?歷史上的隋煬帝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同時霸占隋煬帝楊廣妻女真相揭秘中國歷史上最可憐的皇帝:隋煬帝楊廣有其父必有其女:隋煬帝楊廣的三大極品女兒揭秘: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楊廣的十大驚人相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像他那樣,做瞭如此多的遺惠後世的大動作,卻因此身死名裂的。不僅科舉制讓後來的皇帝把天下英雄盡數納入彀中,而且大運河也讓後來的王朝盡享漕運之利,然而他得到的隻有千古的罵名。毋庸諱言,在當時,這些大手筆的施展對於社會生活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中國雖然有著發達的商業,但卻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市場,發展出成型的商業社會,國傢也沒有對應的制度和稅收策略;中國也不完全是一個內陸國傢,但海洋經濟由於受到商業發展的限制,更是進不瞭國傢戰略的視線。所以,歷代王朝都隻能以小農經濟作為立國的基礎,而小農經濟是經不起國傢大手筆動作的。修建東都和大運河,成百萬人耽誤農時,消耗儲備,一已為甚,何況再乎?農業民族,從本質上講是不宜擴張的,對外戰爭,最高的限度是防衛性的。  以秦始皇這樣的雄才大略,挾滅六國之勢,擊走匈奴之後尚且得修長城,可見進攻態勢之不可取。百萬兵上陣遠征,百萬人沿途饋糧,幸而戰勝,尚且難以預後,何況戰敗!說到底,中國不是一個商業國度,可以方便地集中資源,也需要靠武力維持商路的暢通;中國也不是一個海洋國傢,無視海洋的運輸之利,也想不到出海謀取更多的資源。在自己限定的框架裡,隻能量體裁衣,量入為出,否則就要出大麻煩。當然,在史傢眼裡,這個亡國之君跟他的同類一樣,有著雪崩式的道德敗壞的經歷,矯情做假、荒淫無恥、揮霍無度、任用奸佞,等等。野史小說更是把楊廣說得像惡魔一般:弒父殺兄,淫母奸嫂,殺人取樂,甚至還近乎色情地描寫他坐著羊車在眾多宮姬住處之間遊走,為瞭能得到他的臨幸,宮姬們競相在門口堆滿羊愛吃的食物。盡管後者荒誕得有點像後現代先鋒派小說,但實際上兩者都是暗示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就在於隋煬帝的品質和道德的敗壞。事實上,隋煬帝的奢費並沒有耗盡國傢的儲備,而使隋朝從倉儲之糧滿贏,到餓殍滿眼的轉換,恰是因為他動機看起來還不算壞的大手筆。“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格言,言外之意就是不能亂折騰、大折騰,老是翻鍋。   別把詩人的話當真  詩人的話當不得真,據說這是古訓,說是唐朝一位詩人做詩雲:“舍弟江南沒,傢兄塞北亡。”上司見瞭,很是哀憐,說:想不到君傢不幸如此。不想此公答道:沒的事,我隻是做詩而已。後人嘲笑這位仁兄,說:既然是做詩,何必把兄弟全搭上,為什麼不寫“嬌妻伴僧眠,美妾入禪房”?不過,盡管如此,還是有拿詩人的話當真的。同樣是唐朝,唐宣宗時,令狐為相,推薦詩人李遠為杭州刺史。唐宣宗說,我聽說此人有詩雲“長日惟消一局棋”,這樣的人,能治理好地方嗎?令狐回答說,詩人的話,當不得真的。兩下僵持瞭半晌,最後唐宣宗說,先讓他上任幹著,緊看著點,以觀後效。乖乖,差點因為一句詩,丟瞭好大的一個肥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朝畢竟是唐朝,皇帝雖然把詩人的話當瞭真,也不過是擔心詩人光顧著下棋耽誤瞭公事。可是到瞭宋朝就不一樣瞭,王安石變法,大才子蘇軾寫瞭幾句詩發牢騷,結果被禦史摘出,逮捕下獄。轉眼到瞭明朝,朱元璋一做瞭皇帝就大興文字獄。不過,倒黴的大多是些地方上的小知識分子,上書寫什麼“生民作則”之類的話拍馬屁,不幸拍在瞭馬腿上。朱元璋用鳳陽話把“作則”誤會成瞭“作賊”,結果拍的人紛紛掉瞭腦袋。真格的詩人,因為做詩丟命的好像還沒有。大概是因為明朝采用特務統治,錦衣衛、東西廠特務密探神出鬼沒,詩人的詩興未免稍減,大傢一哄而起寫小說去瞭。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剛剛興完大獄,殺瞭宰相胡惟庸並三萬餘大小官員,廢瞭宰相,自己既當國傢元首,又做政府首腦,天天累得半死,不得已從翰林院找來幾個老儒,幫他處理公務。其中一個名叫錢宰,年事雖高,但辦事寫東西還算讓皇帝滿意,算是最得朱元璋寵愛的一個“秘書”。一天散朝回傢,忽然吟詩一首:“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見過皇帝,朱元璋說:你昨天做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你呀,何不改“嫌”為“憂”呢?老錢宰嚇得一個勁地磕頭。  到瞭清朝,皇帝進步瞭,自己就有愛詩如命的,像乾隆一個人做的詩傳下來的據說就有四萬餘首。不過他一愛詩不要緊,詩人的腦袋可就有點危險瞭,幾十上百的文字獄出來瞭,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也被上綱上線為惡毒攻擊清朝皇帝的“盛世修書”。詩人的話,還就是被真真切切地當瞭真。詩人的話被當真,詩也就沒瞭。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漢武帝的李夫人是誰?為何被稱史上最聰明的女子

  漢武帝的李夫人:漢武帝劉徹,西漢最傑出的皇帝,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瞭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而他的其中的一位李夫人的生平事跡卻讓我們產生瞭濃厚的興趣,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為大傢揭秘一下漢武帝的李夫人。  李夫人,西漢漢武帝時期人,倡傢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李氏被封為夫人,這是當時僅次於皇後的位置。生漢武帝第五子劉髆(昌邑王),後被霍光追封為孝武皇後,遷葬茂陵。但無論史書還是文學作品仍稱其為李夫人。兄弟姐妹中有三人史書有載:李延年、李廣利、李季。現在茂陵仍有李夫人墓。關於她的事跡,《史記》《漢書》記載有出入。  她是目前動用漢語資源來贊頌最多的美女:先後有“傾國傾城”、“絕世佳人”、“姍姍來遲”等成語以及西漢劉徹的《落葉哀蟬曲》、《李夫人歌》、《李夫人賦》,李延年的《佳人歌》,唐白居易的《李夫人》,美國意象派大師龐德的《LiuCh’e》以及“玉搔頭”、“懷夢草”等詩、詞、歌、賦、典故均因其而來。也是在漢武帝陵寢“茂陵”中唯一女性墓葬。   “夫人”是嬪妃的稱號,李夫人沒有留下她的名字,薄命不薄命難說,禍水不禍水也談不上,但這位死後許多年還能讓漢武帝戀戀不忘的李夫人卻實在不尋常。她的開始和結局同樣不可思議。武帝的無盡思痛幾乎全在她計劃之中,美艷的容顏是她受寵的原因,而更在於她做人極有分寸,不因武帝的寵幸忘乎所以。一句“遺世而獨立”襯托瞭她的本質,有可遇而不可求的距離美。李白的那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也許是李夫人所說的最好註腳。  《史記》與《漢書》都詳略不同地記載瞭方士李少翁為漢武帝招李夫人魂的事。據東晉王嘉《拾遺記》:招魂時是用色青質輕的“潛英之石”,將李夫人的畫像設在紗帳裡,在燈燭下投影於“帳帷”之上。這是後代皮影戲的由來。白居易詩《李夫人》雲:“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臺前傷盛姬。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貴妃。縱令妍姿艷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但那種“遺世而獨立”的淒清,千古之下隻李夫人一人而已,遠非楊貴妃的艷俗可比。  李夫人出身於倡傢,即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因犯法而被處腐刑,在宮中從事養狗的工作。後因善歌受到皇帝喜愛。漢書記載:李延年有一次在武帝酒宴前獻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瞭後嘆息說:“好歌!但世上真有這樣的絕色佳人嗎?”平陽公主告訴他說,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一位佳人。於是武帝便召見延年的妹妹,果真“妙麗善舞”,李氏被武帝立為夫人。相關閱讀推薦:絕代佳人李夫人 讓漢武帝付出昂貴代價的艷遇漢武帝最喜歡的女人是誰?盤點劉徹的四個女人漢武帝晚年為什麼要誅殺太子與皇後衛子夫?漢武帝晚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晚年做瞭哪些蠢事?霍去病簡介 漢武帝戰神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故事

熱愛學習的名言警句 聰明是不可靠的

愛惜才華吧,保護那些才華修美的人物吧,文明的民族啊,培養他們吧。 (盧梭:《科學與藝術》)  天才是不足恃的,聰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順手揀來的偉大拉學發明是不可想象的。(華羅庚)  讀書如行路,歷險毋惶恐。(《清詩鐸·讀書》)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劉向)  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 因為他們隻能讀它一次。(保羅)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隻能給那些有素養的人,給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華羅庚) 

散文:無意聰明而聰明的善良人

在光明村見過我奶奶的人都應該知道,我奶奶早早就沒瞭牙,樣子很慈祥,笑容很純樸……我的奶奶一直都是與我最親近的人,但我卻在她逝世後才徹底瞭解她一生悲慘的命運。奶奶的出生地名叫胡旗塘——一個鳥不生蛋的山旮旯。她本姓溫,與瘟疫的瘟的同音,傳說這樣的姓會致使這姓氏的男子夭折。從小,奶奶就會跟我講這個傳說,因為她總是說她的哥哥就是“這樣死去”的。不僅她哥,連同她爸她叔也都早早病逝瞭。當時,她都還不到八歲。年幼喪兄喪父的奶奶從此便開始瞭她一生悲慘的生活。八歲那年,奶奶身高還不到120cm,體重也才20公斤左右,但她卻跟著媽媽嫁到瞭琉皇一個姓朱的人的傢裡做瞭別人的繼女(相當於丫頭)。作為一個拖油瓶,朱傢人馬上就把她踢開瞭。她被賣到瞭埔東當瞭人傢的童養媳。這在當時本是很正常的事,但不幸的是她的所謂的老公出瞭國,把她一個人留在瞭婆傢。因為缺少父母的教導督促,她在十幾歲出麻疹時因為偷吃瞭一根油條而被瘋狂的病魔入侵瞭,後來就被其毒害瞭一生。這病魔小名叫“氣痛”,是否學名,我也不清楚。我從小到大都與奶奶同睡一張床,於是便無數次地親眼目睹奶奶被這病魔瘋狂侵襲的悲慘。記得有一次,奶奶因為誤吃瞭一點點那未被閹徹底的雞(我們那兒稱雄雞,即結紮未遂的大公雞)。半夜裡,她突然就痛得大喊起來,還整張床地到處滾動。在寧靜的夜晚,她的哭喊聲如鬼厲般把我驚醒瞭!看著她無助的翻滾與淒厲的哭喊,我想,那大概比生孩子還疼吧,因為生孩子時人看到的是希望,而她那種麻疹後遺癥引發的氣痛讓人看到的卻是絕望。當時,我還很小,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爸爸未歸,媽媽又去叫醫生瞭,於是奶奶哭,我和哥哥也就隻有跟著她哭。她滾進,我們就跟進,她滾出,我們就又馬上往回閃。我跟哥哥總是又急又怕地把手放她身上哭喊:“奶奶,怎麼辦?”見她一動卻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彈開,改問,“很疼是不是?”把問話當成同情的一種表達方式,甚至跟著她一起痛的感覺。可是,奶奶卻似乎什麼也聽不進去瞭,她的反應隻剩下瞭對疼痛無助的條件反射——光會滾動瞭。醫生來後,奶奶很快就被插上瞭輸液管並打瞭針,可無論用藥多重,一時半會都不可能控制住她的病情。於是她就強忍著痛苦定住自己的一隻手,讓鹽水順暢地流入自己的體內。由奶奶痛苦的表情與靜止的左手的對比,我看到瞭堅強。當第二天降臨,奶奶已恢復瞭平靜,但卻也失去瞭原有的生氣。她整個人就像瀕臨死亡的人般臉色蒼白而氣息微弱地攤倒在床上,連說話都虛無縹緲的。爸爸說,這並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之時,奶奶總是會無可奈何地從床上翻滾到地面,在屋子各個角落亂竄,頭發散亂,亂抓亂撞,就像瘋掉瞭一樣……這隻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型例子,奶奶的悲劇又豈止這些?因為她的“童養媳丈夫”出國瞭,於是她在夫傢也就失去瞭存在的根本意義。於是她夫傢的爺爺又把當二手貨轉賣瞭出去。從此,她成瞭我爺爺的妻子。爺爺小時候大病過一場,於是腦袋就不靈光瞭。嫁給爺爺,奶奶的第二次生命又姓瞭“瘟”——另一出悲劇又上演瞭。因為爺爺腦子不靈光,人又病懨懨的,還超級好吃懶做,奶奶一開始就蒙生瞭偷跑再嫁的念頭。然而,爺爺的傢人卻早就意識到瞭這一點,早早就對她發出瞭嚴重的警告,說如果奶奶敢逃跑的話就用洋油把她從頭澆到腳,再用火活活燒死她。於是奶奶就在害怕中放棄瞭對命運的挑戰,安安份份地與爺爺生瞭一男二女。無可厚非,奶奶是個善良而膽怯,逃不出封建桎梏的人,也正因為她的善良,她成瞭人們爭相砸雞蛋的對象。曾經,所有人都看不起她,都罵她是窩囊廢的老婆。她一直活在受人欺負凌辱的陰影下。有兩件往事足以證明我沒說謊:有一次,她十來歲的兒子(即我爸)和一個同齡小孩子打架瞭。她兒子打贏瞭,於是敗北的那傢夥的媽媽馬上帶著大聲喉怒氣沖沖地就沖進瞭我傢的廚房。在奶奶還沒明白究竟發生瞭什麼事的情況下,她就先發制人地一把把我奶奶推倒到瞭旁邊的床上。奶奶並沒做任何反抗,因為人傢是有老公(有靠山)的人,而自己卻有等於沒。共3頁,當前第1頁123※本文作者:馬溜兒※

散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隻要這樣,也隻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隻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麼!”他高興瞭,“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聰明與愚蠢的名言名句

☆時時刻刻聰明過人,這滋味並不好受,就像是置身於一種永恒的葬禮之中 ☆有些人那麼聰明,以至於你會懷疑還有什麼事能使他們感興趣—-(莫裡斯·馬丹·杜加爾) ☆聰明過度就是愚蠢(奧·納什)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瞭卿卿性命 ☆伎碎自己心,笑破他人口 ☆擁有大量想法的人不一定聰明,正如擁有大量士兵的將軍不一定英明(托·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