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能不能

關於異地戀的愛情句子|愛情語錄大全

1、如果你想知道他值不值得愛,你們能不能結婚,你們能不能共度一生,那麼就先和他談一場異地戀吧,異地戀,是對愛情最好的考驗。 2、異地戀能堅持下來的人更懂得付出,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愛。 3、異地戀能堅持下來的都是真愛。 異地戀能堅持下來你可以毫不猶豫的和他結婚。 4、如果有一個人不顧一切的和你談一場異地戀,那麼請你用一生珍惜她吧,因為她隻是單純的愛著你,有一天也不會因為現實而離開你,不會在你最難的時候拋棄你,隻是因為他懂得愛情。 5、不要再說異地戀你距離遠,不現實。什麼是現實?是物質條件?是有房有車?現實到底是什麼,我隻想說太現實太物質太聰明的人,註定不會幸福,也許傻子會受傷,可是傻子懂得愛,不計較付出,隻有傻子才配得起幸福。

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戰場無視武林高手

  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  本文摘自:《時代周報》第115期,作者:樂陶,原題為:《“武俠文藝大國”的實戰水平如何?》  中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有人類文明就有狩獵、戰爭、搏擊、表演,這些都與武術有密切關系,中國武術肯定源遠流長。中國先秦是一個“俠以武犯禁”的時代,從韓非子《五蠹》中可見一斑。迄至漢代,社會上仍有一個身份明顯的“遊俠”群體存在,《史記》中有《遊俠列傳》記之。作為“五蠹”之一的“俠”實際上是列國諸侯、貴族所養的門客,是效力於個人的武士集團。而司馬遷筆下的漢代“遊俠”則本是些佈衣之徒,他們以個人之力,除暴安良,主持正義。可以說,由於存在“俠”這樣一個以武裝保衛、復仇、刺殺、私鬥等為職業,崇尚個人勇力的社會階層,在先秦乃至漢代,中國武術的實戰技擊水平應不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傢。  遊俠群體銷聲匿跡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武士階層一般都是在封建貴族體制下,政治權力分散化的產物。如西方騎士階層興於歐洲中世紀“國王”與各“領主”共治的政治社會架構下,日本的武士階層興於10-19世紀“幕府”與各“大名”共治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權力分散,國傢的武裝力量也趨於分散,以小規模的武士集團為主。這樣的體制之下,諸侯武力爭鬥頻繁,但戰鬥規模也較小,武士個人的武勇非常重要。   而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下,國傢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皇權自上到下,一以貫之。民間的武裝力量必須被鏟除,才不會對獨尊的皇權形成威脅。武裝力量集中為隻聽命於最高統治者的大規模軍隊,同時,國傢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社會政策。由於整個國傢隻有一個獨大的皇傢武裝集團,所以一般不會發生戰爭。一旦爆發戰爭,基本上都是針對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中國從秦、漢開始,封建貴族體制退出歷史舞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被建立並逐漸成熟起來。到漢以後,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武士集團、遊俠群體就被完全剪除,銷聲匿跡瞭。  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日本,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之間的比武格鬥、甚至決鬥得到官方支持,成為一種制度,這自然是他們達到高水平的武術技擊能力的保證。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鬥之風也一直延續瞭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傢伽羅瓦就死於決鬥,普希金也死於決鬥,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於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鬥。日本的武士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才終結,日本成為東方世界最尚武的民族,發展出所謂“武士道”。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兩大綜合搏擊賽會UFC和K-1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也並不是偶然的。而在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上,重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現實生活中缺乏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士階層,缺乏制度性的格鬥賽會的歷練、經驗,中國的武術實戰能力可想而知。  戰爭與武術距離遙遠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武士制度,但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慘烈卻是無與倫比的。戰爭與武術自然關系緊密,戰爭能否為中國古代造就大批武林高手呢?  實際上,大隊人馬的陣地戰與武士對打是有很大區別的,明代著名的軍事傢戚繼光對這一點有非常經典的看法。大隊人馬作戰強調的是各種兵器、各兵種的專業分工,整體配合,而不是單兵的個人武勇。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武功最高強的人!金庸小說人物武功最理性排行榜:誰武功最高境界!歷史上十二個武功最厲害的帝王盤點:誰是最強霸主原著水滸傳武將實力大排行:林沖竟未進前10!武術的起源是什麼?中國武術的由來及其發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平定倭寇中,戚繼光發明瞭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是一個由12人的步兵班組成的戰鬥整體。除隊長一名、夥夫一名外,其餘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兩人持兩種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擔任護衛工作,其後兩名戰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掃擊敵人,狼筅手後面是四名長槍手擔任主要的刺殺工作,最後面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隻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平定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北防守蒙古軍隊,他又因地制宜,創造出以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的陣法。總之,大隊人馬作戰分工合作的性質與武林高手的培養是有很大距離的。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漢以後,中國的武士、遊俠階層在現實中消失瞭,但在文藝作品中卻獲得瞭新生,並日益“壯大”起來。而且,離開瞭現實的校驗、提醒,俠客們的武功也日漸高強,以至於“出神入化”。  中國武俠文藝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唐代。唐詩中就多有以“俠”、“劍”入詩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區區20個字,傳達出來的“武俠”意象卻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測;行蹤飄忽,凡眼難睹…… 這種意象與中國文化藝術“寫意不寫形”的特點恰相符合。   不過,唐朝真正的武俠文藝出現在唐傳奇中。唐傳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唐傳奇中國小說開始擺脫史傢的“實錄”傳統,進行藝術虛構,小說真正成為作傢的自覺創作。唐傳奇中的名篇《虯髯客傳》、《聶隱娘》、《紅線》、《昆侖奴》等豪俠故事開中國武俠文藝之先河。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虯髯客傳》,認為此文“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唐傳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強,如《聶隱娘》中的刺客“空空兒”的武功:“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他出手隻是一招,一擊不中,即飄然遠去,絕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裡矣”,可見輕功十分瞭得。這已遠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專諸、豫讓、荊軻等人,隻是處心積慮偷襲刺殺對象,一擊之後,不論中或不中,幾乎隻能束手待斃瞭。他們若有空空兒百分之一的本領,歷史就要改寫瞭。賴文學虛構之賜,中國俠客們的武術水平大大提升瞭。  到晚清,出現瞭一部真正典型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即《三俠五義》。據臺灣學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俠五義》及其續書所創造或大加發揮的元素如點穴、暗器、劍訣、輕功、悶香、夜行衣、各種機關埋伏等等,對後來的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裡程碑。  一入民國,隨著報刊雜志、出版業的興起,武俠小說也迎來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像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王度廬、還珠樓主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名傢,武俠小說幾乎占瞭民國小說出版數量的大部分。“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竟然長達五百萬言。這一時期,大批的武術絕技、功法被創造出來。如趙煥亭在其《奇俠精忠傳》中首創服食千年靈芝以使功力大增的方法,這一元素在後來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武俠小說逐漸文人化,其受眾不再局限於一般市民,欣賞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也開始趨之若鶩。這正是近些年來金庸被抬上廟堂的主要原因。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表演與格鬥並行不悖  秦、漢以後,雖然沒有武士階層、缺乏體制性的格鬥比賽的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武術仍在發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發展,既有單人套路,又有對練套路。套路表演不以實戰為目的,而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逐漸與舞蹈、戲劇融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裡的舞劍就是套路表演。唐時武術套路表演已相當成熟。杜甫的名詩《劍器行》描寫的就是唐朝著名藝人公孫大娘舞劍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就是把劍術與舞蹈相融合的一種表演。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的劍術也主要是用來表演的。  中國武術長期專於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紀效新書》中也載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勢長拳”,但是用來做體操鍛煉的,戚繼光說得很清楚:“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傢言。   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實際上隻要我們拋開那些迷信、玄想,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獲得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也是完全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的。第二屆中國武術職業聯賽(WMA)於2010年底開鑼,本屆聯賽進行瞭許多向UFC、K-1等國際賽會看齊的改革,取消瞭上屆“攻擊技法必須是太極30招”等荒唐規定,相信必能大大促進中國拳手的綜合搏擊水平。一些專傢也預言,在75-85公斤這個級別,中國拳手將來會在國際賽會上大有作為。  富有觀賞性的套路表演我們毋須丟棄。實際上,套路表演與實戰格鬥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乃至相得益彰地發展下去。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期待“國術”重煥青春。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戰場無視武林高手

  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  本文摘自:《時代周報》第115期,作者:樂陶,原題為:《“武俠文藝大國”的實戰水平如何?》  中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有人類文明就有狩獵、戰爭、搏擊、表演,這些都與武術有密切關系,中國武術肯定源遠流長。中國先秦是一個“俠以武犯禁”的時代,從韓非子《五蠹》中可見一斑。迄至漢代,社會上仍有一個身份明顯的“遊俠”群體存在,《史記》中有《遊俠列傳》記之。作為“五蠹”之一的“俠”實際上是列國諸侯、貴族所養的門客,是效力於個人的武士集團。而司馬遷筆下的漢代“遊俠”則本是些佈衣之徒,他們以個人之力,除暴安良,主持正義。可以說,由於存在“俠”這樣一個以武裝保衛、復仇、刺殺、私鬥等為職業,崇尚個人勇力的社會階層,在先秦乃至漢代,中國武術的實戰技擊水平應不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傢。  遊俠群體銷聲匿跡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武士階層一般都是在封建貴族體制下,政治權力分散化的產物。如西方騎士階層興於歐洲中世紀“國王”與各“領主”共治的政治社會架構下,日本的武士階層興於10-19世紀“幕府”與各“大名”共治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權力分散,國傢的武裝力量也趨於分散,以小規模的武士集團為主。這樣的體制之下,諸侯武力爭鬥頻繁,但戰鬥規模也較小,武士個人的武勇非常重要。   而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下,國傢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皇權自上到下,一以貫之。民間的武裝力量必須被鏟除,才不會對獨尊的皇權形成威脅。武裝力量集中為隻聽命於最高統治者的大規模軍隊,同時,國傢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社會政策。由於整個國傢隻有一個獨大的皇傢武裝集團,所以一般不會發生戰爭。一旦爆發戰爭,基本上都是針對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中國從秦、漢開始,封建貴族體制退出歷史舞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被建立並逐漸成熟起來。到漢以後,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武士集團、遊俠群體就被完全剪除,銷聲匿跡瞭。  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日本,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之間的比武格鬥、甚至決鬥得到官方支持,成為一種制度,這自然是他們達到高水平的武術技擊能力的保證。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鬥之風也一直延續瞭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傢伽羅瓦就死於決鬥,普希金也死於決鬥,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於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鬥。日本的武士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才終結,日本成為東方世界最尚武的民族,發展出所謂“武士道”。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兩大綜合搏擊賽會UFC和K-1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也並不是偶然的。而在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上,重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現實生活中缺乏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士階層,缺乏制度性的格鬥賽會的歷練、經驗,中國的武術實戰能力可想而知。  戰爭與武術距離遙遠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武士制度,但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慘烈卻是無與倫比的。戰爭與武術自然關系緊密,戰爭能否為中國古代造就大批武林高手呢?  實際上,大隊人馬的陣地戰與武士對打是有很大區別的,明代著名的軍事傢戚繼光對這一點有非常經典的看法。大隊人馬作戰強調的是各種兵器、各兵種的專業分工,整體配合,而不是單兵的個人武勇。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武功最高強的人!金庸小說人物武功最理性排行榜:誰武功最高境界!歷史上十二個武功最厲害的帝王盤點:誰是最強霸主原著水滸傳武將實力大排行:林沖竟未進前10!武術的起源是什麼?中國武術的由來及其發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平定倭寇中,戚繼光發明瞭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是一個由12人的步兵班組成的戰鬥整體。除隊長一名、夥夫一名外,其餘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兩人持兩種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擔任護衛工作,其後兩名戰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掃擊敵人,狼筅手後面是四名長槍手擔任主要的刺殺工作,最後面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隻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平定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北防守蒙古軍隊,他又因地制宜,創造出以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的陣法。總之,大隊人馬作戰分工合作的性質與武林高手的培養是有很大距離的。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漢以後,中國的武士、遊俠階層在現實中消失瞭,但在文藝作品中卻獲得瞭新生,並日益“壯大”起來。而且,離開瞭現實的校驗、提醒,俠客們的武功也日漸高強,以至於“出神入化”。  中國武俠文藝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唐代。唐詩中就多有以“俠”、“劍”入詩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區區20個字,傳達出來的“武俠”意象卻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測;行蹤飄忽,凡眼難睹…… 這種意象與中國文化藝術“寫意不寫形”的特點恰相符合。   不過,唐朝真正的武俠文藝出現在唐傳奇中。唐傳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唐傳奇中國小說開始擺脫史傢的“實錄”傳統,進行藝術虛構,小說真正成為作傢的自覺創作。唐傳奇中的名篇《虯髯客傳》、《聶隱娘》、《紅線》、《昆侖奴》等豪俠故事開中國武俠文藝之先河。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虯髯客傳》,認為此文“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唐傳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強,如《聶隱娘》中的刺客“空空兒”的武功:“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他出手隻是一招,一擊不中,即飄然遠去,絕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裡矣”,可見輕功十分瞭得。這已遠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專諸、豫讓、荊軻等人,隻是處心積慮偷襲刺殺對象,一擊之後,不論中或不中,幾乎隻能束手待斃瞭。他們若有空空兒百分之一的本領,歷史就要改寫瞭。賴文學虛構之賜,中國俠客們的武術水平大大提升瞭。  到晚清,出現瞭一部真正典型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即《三俠五義》。據臺灣學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俠五義》及其續書所創造或大加發揮的元素如點穴、暗器、劍訣、輕功、悶香、夜行衣、各種機關埋伏等等,對後來的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裡程碑。  一入民國,隨著報刊雜志、出版業的興起,武俠小說也迎來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像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王度廬、還珠樓主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名傢,武俠小說幾乎占瞭民國小說出版數量的大部分。“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竟然長達五百萬言。這一時期,大批的武術絕技、功法被創造出來。如趙煥亭在其《奇俠精忠傳》中首創服食千年靈芝以使功力大增的方法,這一元素在後來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武俠小說逐漸文人化,其受眾不再局限於一般市民,欣賞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也開始趨之若鶩。這正是近些年來金庸被抬上廟堂的主要原因。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表演與格鬥並行不悖  秦、漢以後,雖然沒有武士階層、缺乏體制性的格鬥比賽的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武術仍在發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發展,既有單人套路,又有對練套路。套路表演不以實戰為目的,而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逐漸與舞蹈、戲劇融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裡的舞劍就是套路表演。唐時武術套路表演已相當成熟。杜甫的名詩《劍器行》描寫的就是唐朝著名藝人公孫大娘舞劍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就是把劍術與舞蹈相融合的一種表演。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的劍術也主要是用來表演的。  中國武術長期專於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紀效新書》中也載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勢長拳”,但是用來做體操鍛煉的,戚繼光說得很清楚:“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傢言。   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實際上隻要我們拋開那些迷信、玄想,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獲得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也是完全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的。第二屆中國武術職業聯賽(WMA)於2010年底開鑼,本屆聯賽進行瞭許多向UFC、K-1等國際賽會看齊的改革,取消瞭上屆“攻擊技法必須是太極30招”等荒唐規定,相信必能大大促進中國拳手的綜合搏擊水平。一些專傢也預言,在75-85公斤這個級別,中國拳手將來會在國際賽會上大有作為。  富有觀賞性的套路表演我們毋須丟棄。實際上,套路表演與實戰格鬥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乃至相得益彰地發展下去。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期待“國術”重煥青春。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戰場無視武林高手

  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  本文摘自:《時代周報》第115期,作者:樂陶,原題為:《“武俠文藝大國”的實戰水平如何?》  中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有人類文明就有狩獵、戰爭、搏擊、表演,這些都與武術有密切關系,中國武術肯定源遠流長。中國先秦是一個“俠以武犯禁”的時代,從韓非子《五蠹》中可見一斑。迄至漢代,社會上仍有一個身份明顯的“遊俠”群體存在,《史記》中有《遊俠列傳》記之。作為“五蠹”之一的“俠”實際上是列國諸侯、貴族所養的門客,是效力於個人的武士集團。而司馬遷筆下的漢代“遊俠”則本是些佈衣之徒,他們以個人之力,除暴安良,主持正義。可以說,由於存在“俠”這樣一個以武裝保衛、復仇、刺殺、私鬥等為職業,崇尚個人勇力的社會階層,在先秦乃至漢代,中國武術的實戰技擊水平應不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傢。  遊俠群體銷聲匿跡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武士階層一般都是在封建貴族體制下,政治權力分散化的產物。如西方騎士階層興於歐洲中世紀“國王”與各“領主”共治的政治社會架構下,日本的武士階層興於10-19世紀“幕府”與各“大名”共治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權力分散,國傢的武裝力量也趨於分散,以小規模的武士集團為主。這樣的體制之下,諸侯武力爭鬥頻繁,但戰鬥規模也較小,武士個人的武勇非常重要。   而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下,國傢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皇權自上到下,一以貫之。民間的武裝力量必須被鏟除,才不會對獨尊的皇權形成威脅。武裝力量集中為隻聽命於最高統治者的大規模軍隊,同時,國傢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社會政策。由於整個國傢隻有一個獨大的皇傢武裝集團,所以一般不會發生戰爭。一旦爆發戰爭,基本上都是針對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中國從秦、漢開始,封建貴族體制退出歷史舞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被建立並逐漸成熟起來。到漢以後,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武士集團、遊俠群體就被完全剪除,銷聲匿跡瞭。  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日本,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之間的比武格鬥、甚至決鬥得到官方支持,成為一種制度,這自然是他們達到高水平的武術技擊能力的保證。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鬥之風也一直延續瞭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傢伽羅瓦就死於決鬥,普希金也死於決鬥,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於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鬥。日本的武士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才終結,日本成為東方世界最尚武的民族,發展出所謂“武士道”。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兩大綜合搏擊賽會UFC和K-1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也並不是偶然的。而在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上,重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現實生活中缺乏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士階層,缺乏制度性的格鬥賽會的歷練、經驗,中國的武術實戰能力可想而知。  戰爭與武術距離遙遠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武士制度,但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慘烈卻是無與倫比的。戰爭與武術自然關系緊密,戰爭能否為中國古代造就大批武林高手呢?  實際上,大隊人馬的陣地戰與武士對打是有很大區別的,明代著名的軍事傢戚繼光對這一點有非常經典的看法。大隊人馬作戰強調的是各種兵器、各兵種的專業分工,整體配合,而不是單兵的個人武勇。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武功最高強的人!金庸小說人物武功最理性排行榜:誰武功最高境界!歷史上十二個武功最厲害的帝王盤點:誰是最強霸主原著水滸傳武將實力大排行:林沖竟未進前10!武術的起源是什麼?中國武術的由來及其發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平定倭寇中,戚繼光發明瞭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是一個由12人的步兵班組成的戰鬥整體。除隊長一名、夥夫一名外,其餘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兩人持兩種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擔任護衛工作,其後兩名戰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掃擊敵人,狼筅手後面是四名長槍手擔任主要的刺殺工作,最後面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隻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傢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瞭殲倭上千名、“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平定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北防守蒙古軍隊,他又因地制宜,創造出以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的陣法。總之,大隊人馬作戰分工合作的性質與武林高手的培養是有很大距離的。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漢以後,中國的武士、遊俠階層在現實中消失瞭,但在文藝作品中卻獲得瞭新生,並日益“壯大”起來。而且,離開瞭現實的校驗、提醒,俠客們的武功也日漸高強,以至於“出神入化”。  中國武俠文藝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唐代。唐詩中就多有以“俠”、“劍”入詩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區區20個字,傳達出來的“武俠”意象卻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測;行蹤飄忽,凡眼難睹…… 這種意象與中國文化藝術“寫意不寫形”的特點恰相符合。   不過,唐朝真正的武俠文藝出現在唐傳奇中。唐傳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唐傳奇中國小說開始擺脫史傢的“實錄”傳統,進行藝術虛構,小說真正成為作傢的自覺創作。唐傳奇中的名篇《虯髯客傳》、《聶隱娘》、《紅線》、《昆侖奴》等豪俠故事開中國武俠文藝之先河。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虯髯客傳》,認為此文“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唐傳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強,如《聶隱娘》中的刺客“空空兒”的武功:“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他出手隻是一招,一擊不中,即飄然遠去,絕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裡矣”,可見輕功十分瞭得。這已遠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專諸、豫讓、荊軻等人,隻是處心積慮偷襲刺殺對象,一擊之後,不論中或不中,幾乎隻能束手待斃瞭。他們若有空空兒百分之一的本領,歷史就要改寫瞭。賴文學虛構之賜,中國俠客們的武術水平大大提升瞭。  到晚清,出現瞭一部真正典型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即《三俠五義》。據臺灣學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俠五義》及其續書所創造或大加發揮的元素如點穴、暗器、劍訣、輕功、悶香、夜行衣、各種機關埋伏等等,對後來的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裡程碑。  一入民國,隨著報刊雜志、出版業的興起,武俠小說也迎來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像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王度廬、還珠樓主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名傢,武俠小說幾乎占瞭民國小說出版數量的大部分。“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竟然長達五百萬言。這一時期,大批的武術絕技、功法被創造出來。如趙煥亭在其《奇俠精忠傳》中首創服食千年靈芝以使功力大增的方法,這一元素在後來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武俠小說逐漸文人化,其受眾不再局限於一般市民,欣賞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也開始趨之若鶩。這正是近些年來金庸被抬上廟堂的主要原因。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表演與格鬥並行不悖  秦、漢以後,雖然沒有武士階層、缺乏體制性的格鬥比賽的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武術仍在發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發展,既有單人套路,又有對練套路。套路表演不以實戰為目的,而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逐漸與舞蹈、戲劇融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裡的舞劍就是套路表演。唐時武術套路表演已相當成熟。杜甫的名詩《劍器行》描寫的就是唐朝著名藝人公孫大娘舞劍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就是把劍術與舞蹈相融合的一種表演。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的劍術也主要是用來表演的。  中國武術長期專於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紀效新書》中也載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勢長拳”,但是用來做體操鍛煉的,戚繼光說得很清楚:“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傢言。   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實際上隻要我們拋開那些迷信、玄想,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獲得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也是完全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的。第二屆中國武術職業聯賽(WMA)於2010年底開鑼,本屆聯賽進行瞭許多向UFC、K-1等國際賽會看齊的改革,取消瞭上屆“攻擊技法必須是太極30招”等荒唐規定,相信必能大大促進中國拳手的綜合搏擊水平。一些專傢也預言,在75-85公斤這個級別,中國拳手將來會在國際賽會上大有作為。  富有觀賞性的套路表演我們毋須丟棄。實際上,套路表演與實戰格鬥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乃至相得益彰地發展下去。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期待“國術”重煥青春。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散文:能不能讓我為愛而跳舞

春深綠意濃,夜色如水輕柔,屋內淡淡清風卷簾,窗外一輪清冷的彎月高懸,在這寂寞的時候,靜坐在月下傾聽古箏聲聲,塵心繾綣,洗滌身心的震撼,享受滾滾紅塵裡燈火闌珊的孤獨,陪伴著這溫柔的夜,無限酸楚。守侯著淒冷的夜,聆聽古箏聲聲,敲醒千年的沉睡,腐蝕無法裝載的思念,低吟著沉重的情和愛,在茫茫人海起起伏伏。等到喧鬧落下,肝腸寸斷,一地的空洞,穿透一簾幽夢,點燃沉積的渴盼,輕拍佈滿塵埃的翅膀,不得不感嘆紅顏的無奈。往事悠悠越千年,流淌在歲月的河,腳步漸進漸遠,浸著幾輩子的淒涼,在這潮濕的夜裡,傷悲翻滾,打濕眼簾,想起遠古的心。寂寞的床頭,可有你的餘溫,抵禦來自世俗的悲傷,涼透那不能承受的痛。月下徘徊的影子,依著斜斜的桂花樹,靜靜的在風中搖曳,那繁華後的寧靜,停歇在你冰冷的閣樓,叫我為你感嘆和憐惜,你早凋謝的花骨。一個如唐詩般雋永的女子,一個如宋詞般婉約的佳人!好想牽你的手,跳一曲愛的獨舞!為愛而舞,因愛成愁。歌舞娉婷處,是隔世不斷的相思依舊,是萬載難離的情思幽幽……歌停舞動人悠悠的時候,恍惚之中,你青絲羅帶,秀發垂肩,踏著雲彩,手持溫情的唐詩,呼吸著委婉的宋詞,眼神幽怨,帶著幾許晶瑩的淚,站在我眼前,訴說著對我跨世紀的等候,滿臉淚流。風月無情,紅塵有意,滾滾紅塵中誰種下瞭愛的蠱,茫茫人海中誰又喝下瞭愛的毒。能不能再讓我為你等候,咀嚼那些深深地凝眸。能不能讓我為愛而跳舞,把潮濕的想念種下,繼續我們經典的長相廝守。相知難遇,相愛難求,聆聽骨子和靈魂裡的傾訴,即使明明知道誰是被愛的主體,我也要為你而歌舞。能不能讓夢繼續,我想捧起你的嬌嫩的容,為你消耗一生的所有,隻為瞭給予你最美的舞,能不能讓我為愛而守侯,化解你千年的悲,給予我最暖的手。 我們在浮光掠影的人間裡蜷縮在命運的各處無非是一杯清酒就可以濕透你我的前世今生無非是一句輕輕的愛語就可以擊穿你我的靈魂無非是那麼一段浮雲掠過的情感就可以耗盡瞭你我的一生無非是那麼一個不再出現的身影就可以烙印在你我本來淺薄的一生 ※本文作者:賀靜※

夢到底能不能預言未來?

  在心理咨詢時,不少人都說自己的夢有時會有預言性,筆者早先也覺得自己的夢有預言作用,但是後來以科學的態度深入研究卻發現,情況與原先自己的想象有非常大的差異。   首先,的確是有一些夢有預言性。但是,這並不是什麼神秘的現象,而是個體的某些生理狀態的反映。在睡眠過程中感到口渴的人會夢到沙漠,在夢裡被大樹壓醒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手臂正壓在胸口上。另一些夢反映的是個體對未來的擔心或潛意識的洞察力。對未來的擔心如果是有理由的話,自然就有可能實現,而個體直覺式的洞察力有時也會是很準確的,因為這往往是個體所有經驗的凝聚。   有不少夢之所以有預言性,僅僅是因為夢的模糊性和概率作用的緣故。有人計算:每人每夜做夢約2小時,地球上有幾十億人,把每個人的夢數乘以做夢的人數,夢見的“事件”是個天文數字。所以,依照模模糊糊的夢的記憶,在浩瀚的“夢海”邊找到與生活中發生的相似的事件,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這種巧合是很容易發生的。   合理化的心理作用也是夢有預言性的原因之一。人們往往會牽強附會,把有距離的兩件事加以聯系,認為是有預見性的。比如,有人夢到一架大飛機失事墜落,如果恰巧有一架小型飛機失事,這個夢會被認為是有預見性的;如果不是飛機,而是火車甚至汽車出事故,很可能也會認為夢有預見性。所以同一個夢實際上有可能對應許多事實,而人的合理化心理機制作用會使得夢與這些事實發生聯系,再將此定義為夢的預言。   夢由心生。從科學的角度看,夢是個體生理和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民間的所謂“解夢”,以遊戲的態度看看可以,如果太當真,也許就會給自己帶來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