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英軍

解密:“八國聯軍”中操著一口山東話的英軍主力

  英國強租威海衛作為海軍的遠東基地後, 其陸防相當空虛。當時,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分散瞭英國的陸軍力量, 而且, 與荷蘭後裔“佈爾人” 在南非爭奪殖民地的戰鬥動用瞭大量軍力, 連澳大利亞等殖民地也專門征召軍隊前往南非。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決定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中國,

英軍史上恥辱敗仗:1700人竟被非洲土著長矛殲滅

  美國《國傢利益》雙月刊網站11月20日發表題為《英國的最大軍事失敗》的文章稱,跟羅馬人一樣,英國人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交過手。他們也曾經被各種各樣的敵人打敗,包括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國人。盡管是失敗,但輸給那麼多形形色色的敵人也是有點榮耀的。  俗話說,勝利瞭眾人邀功,失敗瞭無人認賬。但就英國而言,失敗的禍根很多,有過於自信,也有種族歧視。嘲笑英國佬的美國人要當心,同樣的原因也曾把美國引向失敗。  以下是英國的五大軍事失敗:  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設想如果美國陸軍的整整一個旅向塔利班投降該當如何,這或許就能讓人明白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重大影響瞭。在一支被歐洲專傢斥為殖民地烏合之眾的部隊面前,英軍7000人放下瞭武器。  這場戰役原本就不該發生。對於一個歐洲大國來說,英軍規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東部這麼大面積的地區就更顯得力量單薄。英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皇傢海軍,其戰略機動性使英國能以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望塵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轉移兵力。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   不幸的是,英軍指揮層跟他們的隊伍一樣各自為政。豪將軍自作主張決定占領費城。伯戈因則勉強奪回瞭泰孔德羅加堡,卻發現自己物資不足而冬天即將來臨。他沒有退回加拿大,卻向阿爾巴尼挺進。與此同時,美方召集瞭1.5萬名民兵,並得到華盛頓將軍派兵增援。  經過在弗裡曼農莊和貝米斯高地的兩場小規模戰役後,伯戈因部發現自己寡不敵眾並被包圍在薩拉托加,既無增援也無解圍之兵。  1777年10月17日,“紳士約翰尼”投降,使他的部下免於在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中白白送死。而美國革命者則以戰場上擊潰英軍的事實,說服瞭法國與羽翼未豐的他們結盟並對英開戰,隨後西班牙也仿而效之。世界歷史因此役受到的影響不可估量。  非洲土著痛擊精銳英軍  被美國民兵打敗就夠丟人的瞭,但至少美國人論祖先和文化還算是西方的。那麼,手持長槍鐵矛的非洲土著肯定敵不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吧?直到今天,這種印象仍貫穿於1964年的影片《祖魯》中,在該片的羅克渡口戰鬥力,一小撮英軍就擊退瞭非洲勇士的“人海攻勢”。  但在這之前的伊桑德盧瓦納潰敗,卻粉碎瞭上述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成見,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桑德盧瓦納戰役中,祖魯人殺死瞭1700名英國正規軍。英國入侵祖魯蘭地區,表面上是為瞭報復英國公民遇害,實則為瞭當地的消滅祖魯王國,以創建一個南非邦聯。  跟在薩爾托加一樣,英國人魯莽地置自己於死地。英國指揮官切姆斯福德爵士將1.5萬人的部隊分成3個縱隊,認定此舉可使英軍包圍祖魯軍團。切姆斯福德統率由5000人組成的主力縱隊,在伊桑德盧瓦納紮營,卻未曾察覺5英裡以外就有一支祖魯部隊。他不僅沒有加固陣地,還把部隊再次分割,將大部分人派去追趕所謂的祖魯主力部隊,而隻留下1700人守衛營地。相關閱讀推薦:美媒盤點英軍歷史5大慘敗: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英軍火燒白宮成美國國恥:美曾制定對英作戰計劃“魚叉”行動:英軍二戰中占領冰島僅用一天二戰時阿根廷“八百壯士”參加英軍抗擊納粹!中國女海盜頭子:美貌智慧鄭一嫂 曾抵抗英軍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但2萬之眾的祖魯主力部隊其實就藏在營地附近。當英國偵察兵終於發現他們時,祖魯人發起進攻。他們在堅船利炮的工業時代揮舞著鐵器時代的長矛和盾牌,但祖魯人證明,即使在技術上處於劣勢,組織嚴明、士氣高昂、戰術靈活的部隊也能大獲全勝。他們慣用的招數是“野牛之角”:年紀較大的勇士從正面與敵人交手,年輕勇士則從兩側包抄發動襲擊。這一戰術屢次為祖魯人贏得美名,之前是贏得瞭一個非洲帝國,現在則是大敗英國人。  人們不能指摘皇傢海軍缺乏鬥志。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從德國駛入北大西洋的消息傳來後,英國迅速做出反應。一艘德國戰列艦在為英國補給糧食彈藥的航線上遊弋,那不是老虎進瞭雞窩嗎?  “俾斯麥”號是一艘大型戰列艦,在1941年比大多數英美戰艦都更新、更先進。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它在任何一場戰鬥中都將是難以匹敵的。當德國人駛經丹麥海峽時,攔截這兩艘船的是皇傢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威爾士親王”號建成不久,“胡德”號則是1918年一戰期間下水的一代名艦。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比戰列艦速度要快,但裝甲防護較差,根本無法對抗像“俾斯麥”這種現代化戰列艦。   英國人沒有等候增援,而是擺開作戰架勢。這是一場典型的主力艦之戰,沒有飛機或航母參與。不幸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艦炮出現故障,致使火力大減。但讓這一天成為皇傢海軍歷史上最黑暗日子的卻是“胡德”號。在遭受德國人的一陣炮轟後,這艘戰列巡洋艦爆炸,船上1300餘人全部遇難。原因可能(但不能肯定)是德國人的一發炮彈擊穿甲板導致彈藥艙爆炸。  “威爾士親王”3次擊中“俾斯麥”號,但無可改變的事實是,皇傢海軍引以為傲的“胡德”號被擊沉,而德國人活著揚長而去。  新加坡失守致8萬英軍被俘  至此,英國人還會低估誰呢?別擔心,到瞭上世紀40年代就輪到日本瞭。戰前,英國專傢出於種族歧視對日本人不屑一顧,犯下嚴重錯誤。  這種種族歧視在太平洋戰爭的頭6個月結下苦果,日本陸海軍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將西方列強打得落花流水。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的新加坡堡壘陷落。  新加坡曾被認為固若金湯,那基本屬於謠傳:預算收緊已使這個島城徒有其表。盡管如此,以8萬人的駐軍,新加坡本應能夠抵擋一陣,或許能堅持到援兵到來。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援兵不會來瞭。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威爾士親王”戰列艦12月8日在馬來亞被日軍擊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  但英國的這場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顛之戰中打瞭勝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傢空軍飛行員發現自己不是日本飛行員及其零式戰鬥機的對手。12月8日在馬來半島登陸的日軍雖然不及守軍人多,卻智勝瞭缺乏訓練和領導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  日軍指揮官是山下奉文將軍,此人曾在菲律賓打敗美國人,後來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指揮官是情緒低落的珀西瓦爾將軍,他的屬下則爭吵不休。  日英雙方兵力為1比3,山下部隊不得不在新加坡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開展水上攻擊。英軍堡壘在一周內便失守,8萬人成為戰俘,其中很多人未能在日本人的惡劣關押條件下幸存。溫斯頓·丘吉爾稱,8萬人集體投降是英國歷史上的最慘痛災難。  讓英國丟掉新加坡堡壘的懶散狀態還差點讓它丟掉中東。1942年夏,在德國人、意大利人和英國人的北非拉鋸戰持續近兩年後,前線暫時穩定下來,雙方都準備迎接下一輪戰鬥。   北非地廣人稀,幹旱少雨,這裡的戰役就像海戰—跟艦隊一樣,軍隊不斷穿越荒無人煙的開闊地帶,除瞭班加西和圖卜魯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重要港口和補給點之外,這些地方本身幾乎毫無價值。  但到瞭1942年中,英國人決定把馬其諾防線照搬到北非,而結果也跟1940年差不多。格查拉防線建在圖卜魯克附近,從地中海岸往南延伸到沙漠深處。它包括一系列雷區和由步兵旅把守的加固“崗亭”,並有英國裝甲部隊做後盾。遺憾的是,沙漠裡空空蕩蕩,沒有河流或山脈讓英軍的防禦作為依靠,致使其南線側翼孤零零地置身於空曠沙漠中。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把一個不穩固的側翼擺在德國人面前無異於自找麻煩,埃爾溫·隆美爾是不會錯過這場盛宴的。雖然英軍在人數上超過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及其意大利盟友,但隆美爾以其一貫大膽作風,決定在5月27日發起進攻。他讓自己的裝甲部隊繞過英軍南線側翼,意大利“炮灰”(他們基本上是在沙漠裡徒步前進)則負責襲擊英軍的“崗亭”以轉移其註意力。假如進展順利,英軍“崗亭”會被包圍並摧毀。  但事情並不那麼順利,首先陷入困境的是隆美爾。比爾哈希姆綠洲位於德國裝甲部隊的必經之路上,守衛者是異常勇猛的法國外籍軍團(再加上一批猶太士兵)。德國裝甲部隊被夾在比爾哈希姆和英軍雷區之前進退不得,燃料車隊又無法靠近坦克。  如果此時英軍派裝甲部隊痛擊孤立無援的德國裝甲部隊,那他們原本會就此結束北非戰役。然而就跟在新加坡一樣,英國指揮官太大意瞭,其隻派出零零散散的幾股小規模裝甲力量去對付火力集中的德軍。戰術失策猶如雪上加霜,英軍坦克在發起進攻時沒有步兵和炮火支援,而後者本可壓制德國反坦克炮的強大火力。   隆美爾也沒有浪費時間。他拼死為其補給縱隊清出一條通道,讓他的坦克重新加滿油,擊潰瞭殘餘的英國裝甲部隊。圖卜魯克近在眼前,守衛這座堡壘的澳大利亞軍隊曾在1941年成功經受住瞭隆美爾的圍困。但防禦工事破敗失修,新來的南非守軍也未做充分準備,結果,這座堡壘迅速陷落,3萬人被俘。非洲軍團得到大量它所急需的燃料和補給,並以此為後盾向埃及挺進直逼蘇伊士運河,直到在阿拉曼被擋住。  新加坡陷落後僅時隔4個月,英國就在圖卜魯克再次時運不濟。經過將近3年的戰爭,事實證明英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確非德國人的對手。  不過,英國最終打敗瞭祖魯人、德國人和日本人。正如英國諺語所說:“我們每戰皆輸,唯決戰獲勝。”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美媒盤點英軍歷史5大慘敗: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導讀:美國《國傢利益》雙月刊網站11月20日發表題為《英國的最大軍事失敗》的文章稱,跟羅馬人一樣,英國人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交過手。他們也曾經被各種各樣的敵人打敗,包括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國人。盡管是失敗,但輸給那麼多形形色色的敵人也是有點榮耀的。  俗話說,勝利瞭眾人邀功,失敗瞭無人認賬。但就英國而言,失敗的禍根很多,有過於自信,也有種族歧視。嘲笑英國佬的美國人要當心,同樣的原因也曾把美國引向失敗。以下是英國的五大軍事失敗:  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設想如果美國陸軍的整整一個旅向塔利班投降該當如何,這或許就能讓人明白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重大影響瞭。在一支被歐洲專傢斥為殖民地烏合之眾的部隊面前,英軍7000人放下瞭武器。這場戰役原本就不該發生。對於一個歐洲大國來說,英軍規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東部這麼大面積的地區就更顯得力量單薄。英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皇傢海軍,其戰略機動性使英國能以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望塵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轉移兵力。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不幸的是,英軍指揮層跟他們的隊伍一樣各自為政。豪將軍自作主張決定占領費城。伯戈因則勉強奪回瞭泰孔德羅加堡,卻發現自己物資不足而冬天即將來臨。他沒有退回加拿大,卻向阿爾巴尼挺進。與此同時,美方召集瞭1.5萬名民兵,並得到華盛頓將軍派兵增援。  經過在弗裡曼農莊和貝米斯高地的兩場小規模戰役後,伯戈因部發現自己寡不敵眾並被包圍在薩拉托加,既無增援也無解圍之兵。1777年10月17日,“紳士約翰尼”投降,使他的部下免於在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中白白送死。而美國革命者則以戰場上擊潰英軍的事實,說服瞭法國與羽翼未豐的他們結盟並對英開戰,隨後西班牙也仿而效之。世界歷史因此役受到的影響不可估量。相關閱讀推薦:丘吉爾:從口吃患者到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二戰英國戰俘心中傷痕難撫平 稱永不原諒日本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竟然不會說英語:他如何治國?歷史上的今天11月5日 蘇丹反擊英國“遠征軍”揭秘:日不落帝國英國海軍的雛形原來是海盜英國名將克萊武簡介:用三十年讓印度淪為殖民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非洲土著痛擊精銳英軍  被美國民兵打敗就夠丟人的瞭,但至少美國人論祖先和文化還算是西方的。那麼,手持長槍鐵矛的非洲土著肯定敵不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吧?直到今天,這種印象仍貫穿於1964年的影片《祖魯》中,在該片的羅克渡口戰鬥力,一小撮英軍就擊退瞭非洲勇士的“人海攻勢”。但在這之前的伊桑德盧瓦納潰敗,卻粉碎瞭上述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成見,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桑德盧瓦納戰役中,祖魯人殺死瞭1700名英國正規軍。英國入侵祖魯蘭地區,表面上是為瞭報復英國公民遇害,實則為瞭當地的消滅祖魯王國,以創建一個南非邦聯。  跟在薩爾托加一樣,英國人魯莽地置自己於死地。英國指揮官切姆斯福德爵士將1.5萬人的部隊分成3個縱隊,認定此舉可使英軍包圍祖魯軍團。切姆斯福德統率由5000人組成的主力縱隊,在伊桑德盧瓦納紮營,卻未曾察覺5英裡以外就有一支祖魯部隊。他不僅沒有加固陣地,還把部隊再次分割,將大部分人派去追趕所謂的祖魯主力部隊,而隻留下1700人守衛營地。  但2萬之眾的祖魯主力部隊其實就藏在營地附近。當英國偵察兵終於發現他們時,祖魯人發起進攻。他們在堅船利炮的工業時代揮舞著鐵器時代的長矛和盾牌,但祖魯人證明,即使在技術上處於劣勢,組織嚴明、士氣高昂、戰術靈活的部隊也能大獲全勝。他們慣用的招數是“野牛之角”:年紀較大的勇士從正面與敵人交手,年輕勇士則從兩側包抄發動襲擊。這一戰術屢次為祖魯人贏得美名,之前是贏得瞭一個非洲帝國,現在則是大敗英國人。   名艦“胡德”號慘遭擊沉  人們不能指摘皇傢海軍缺乏鬥志。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從德國駛入北大西洋的消息傳來後,英國迅速做出反應。一艘德國戰列艦在為英國補給糧食彈藥的航線上遊弋,那不是老虎進瞭雞窩嗎?“俾斯麥”號是一艘大型戰列艦,在1941年比大多數英美戰艦都更新、更先進。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它在任何一場戰鬥中都將是難以匹敵的。當德國人駛經丹麥海峽時,攔截這兩艘船的是皇傢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威爾士親王”號建成不久,“胡德”號則是1918年一戰期間下水的一代名艦。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比戰列艦速度要快,但裝甲防護較差,根本無法對抗像“俾斯麥”這種現代化戰列艦。英國人沒有等候增援,而是擺開作戰架勢。這是一場典型的主力艦之戰,沒有飛機或航母參與。不幸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艦炮出現故障,致使火力大減。但讓這一天成為皇傢海軍歷史上最黑暗日子的卻是“胡德”號。在遭受德國人的一陣炮轟後,這艘戰列巡洋艦爆炸,船上1300餘人全部遇難。原因可能(但不能肯定)是德國人的一發炮彈擊穿甲板導致彈藥艙爆炸。“威爾士親王”3次擊中“俾斯麥”號,但無可改變的事實是,皇傢海軍引以為傲的“胡德”號被擊沉,而德國人活著揚長而去。  新加坡失守致8萬英軍被俘  至此,英國人還會低估誰呢?別擔心,到瞭上世紀40年代就輪到日本瞭。戰前,英國專傢出於種族歧視對日本人不屑一顧,犯下嚴重錯誤。這種種族歧視在太平洋戰爭的頭6個月結下苦果,日本陸海軍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將西方列強打得落花流水。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的新加坡堡壘陷落。新加坡曾被認為固若金湯,那基本屬於謠傳:預算收緊已使這個島城徒有其表。盡管如此,以8萬人的駐軍,新加坡本應能夠抵擋一陣,或許能堅持到援兵到來。   援兵不會來瞭。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威爾士親王”戰列艦12月8日在馬來亞被日軍擊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但英國的這場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顛之戰中打瞭勝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傢空軍飛行員發現自己不是日本飛行員及其零式戰鬥機的對手。12月8日在馬來半島登陸的日軍雖然不及守軍人多,卻智勝瞭缺乏訓練和領導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日軍指揮官是山下奉文將軍,此人曾在菲律賓打敗美國人,後來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指揮官是情緒低落的珀西瓦爾將軍,他的屬下則爭吵不休。  日英雙方兵力為1比3,山下部隊不得不在新加坡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開展水上攻擊。英軍堡壘在一周內便失守,8萬人成為戰俘,其中很多人未能在日本人的惡劣關押條件下幸存。溫斯頓·丘吉爾稱,8萬人集體投降是英國歷史上的最慘痛災難。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英軍馬虎大意被隆美爾圍殲  讓英國丟掉新加坡堡壘的懶散狀態還差點讓它丟掉中東。1942年夏,在德國人、意大利人和英國人的北非拉鋸戰持續近兩年後,前線暫時穩定下來,雙方都準備迎接下一輪戰鬥。北非地廣人稀,幹旱少雨,這裡的戰役就像海戰——跟艦隊一樣,軍隊不斷穿越荒無人煙的開闊地帶,除瞭班加西和圖卜魯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重要港口和補給點之外,這些地方本身幾乎毫無價值。  但到瞭1942年中,英國人決定把馬其諾防線照搬到北非,而結果也跟1940年差不多。格查拉防線建在圖卜魯克附近,從地中海岸往南延伸到沙漠深處。它包括一系列雷區和由步兵旅把守的加固“崗亭”,並有英國裝甲部隊做後盾。遺憾的是,沙漠裡空空蕩蕩,沒有河流或山脈讓英軍的防禦作為依靠,致使其南線側翼孤零零地置身於空曠沙漠中。把一個不穩固的側翼擺在德國人面前無異於自找麻煩,埃爾溫·隆美爾是不會錯過這場盛宴的。雖然英軍在人數上超過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及其意大利盟友,但隆美爾以其一貫大膽作風,決定在5月27日發起進攻。他讓自己的裝甲部隊繞過英軍南線側翼,意大利“炮灰”(他們基本上是在沙漠裡徒步前進)則負責襲擊英軍的“崗亭”以轉移其註意力。假如進展順利,英軍“崗亭”會被包圍並摧毀。

二戰時阿根廷“八百壯士”參加英軍抗擊納粹!

  據英國《空中力量》報道,1942年10月,英國空軍上尉唐納德·麥克拉蒂因座機被擊落而被納粹德軍俘虜。讓德國人驚訝的是,他的飛行員制服上卻赫然印著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單詞——“阿根廷”。  二戰爆發之初,納粹德軍迅速侵占大半個歐洲,隻剩下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對面苦苦支撐。在慘烈的1940年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招募瞭數以千計的外國志願者,同來襲的納粹飛賊展開殊死搏鬥。當時,800餘名來自阿根廷的年輕人(有不少人還是航空學校的學生)搭船來到英國,成為英國空軍的一員。  基於對阿根廷志願者的敬重,英國空軍特意成立一支專門的戰鬥機中隊,這支由164人組成的中隊的座右銘是“我們一定要飛”,它的徽章圖案是一頭英國雄獅,獅子身後升起的太陽就代表阿根廷。此外,一些阿根廷志願者會在飛機一側印上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帕圖魯祖(Paturuzu),他在阿根廷可謂傢喻戶曉,是勇敢與無畏的象征。在當年的戰鬥中,阿根廷人擔任戰鬥機飛行員,轟炸機炮手、運輸機領航員或地面雷達站的電報員,他們中間有154人犧牲在異國的土地上,用一位曾與這些阿根廷人共過事的英國老兵的話說:“他們是一群很棒的傢夥,非常熱愛運動。他們也是優秀的士兵,在英國表現得非常出色,因為他們本就擅長此道。”   在一次攔截德國轟炸機的戰鬥中,阿根廷飛行員胡安·卡洛斯和杜桑·卡馬拉斯聯手攻擊,僅用一輪齊射就擊落1架德軍的He-111轟炸機,緊接著,卡洛斯又把1架執行護航任務的德軍Bf-109戰鬥機打得凌空爆炸。打得順手的卡洛斯拉起機頭,在幾分鐘後從8000米高度向另一架德軍戰機俯沖而下,輕松開火,命中這個目標。不過,正當興奮的卡洛斯低頭查看飛行地圖以確認擊落地點時,他的座機也被敵人的一串子彈擊中,由於油箱被打中,他的座機迅速起火,匆忙跳傘的卡洛斯墜地負傷,結果入院好幾周。  二戰結束後,阿根廷志願兵回到故鄉,令他們詫異的是,祖國並不欣賞他們的付出。原來,阿根廷統治者胡安·庇隆盡管在二戰快要結束時對德宣戰,但其政府內部仍充斥著強烈的親德情緒,甚至在戰後相當長時間裡收容瞭大量逃亡的納粹高官。面對這種環境,回國的志願兵們隻能保持沉默。  更令人唏噓的是,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圍繞馬島歸屬爆發慘烈戰爭,一些當年保衛過英國的志願兵重返軍隊,與當年效命的國傢作戰,一些老兵在英國艦隊附近佯攻以牽制敵人,其他人則駕駛運輸機向馬島運送士兵。一名老兵回憶:“我們曾為瞭世界和平參與二戰,我們不希望希特勒成為世界的主宰,但在馬島戰爭中,我們卻是為瞭自己的同胞而戰。相關閱讀推薦:英西戰爭懸疑:英國到底贏瞭嗎英國名將克萊武簡介:用三十年讓印度淪為殖民地世界兩大軍事思想傢:富勒與哈特兩個英國人的碰撞南美——世界史南美地圖揭秘航海傢哥倫佈的四次遠航:首次發現南美洲

中國女海盜頭子:美貌智慧鄭一嫂 曾抵抗英軍

  導讀:海盜行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四世紀的盧坎人,古埃及人曾記錄他們對塞浦路斯的襲擊。有人說:自從船被發明的那一天開始,海盜就出現瞭!海盜一詞,充滿殺氣,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男子,但其實,在清朝中期的時候,有一位女海盜曾令清軍聞風喪膽。鴉片戰爭爆發後,被清朝政府招安的這名女強人還曾作為林則徐的“參謀”抵抗英軍。  出身海盜世傢  這名如今還為許多老廣州人所熟識的女海盜名叫鄭一嫂,她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廣東新會籍傢女,生於1775年,卒於1844年。其前夫姓鄭,因排行而俗名鄭一,新安(今深圳寶安)傢人。鄭氏夫妻生有兩子。  在明末時期,當時就有著名的鄭、石、馬、徐四姓海盜橫行珠江口。  康熙收復臺灣,鄭成功部分殘兵流向珠江口為盜,珠江口傢海盜由明末四姓演變為清初紅、黃、藍、白、黑、紫六幫。鄭一乃紅旗幫首領。   鄭一其人,胸懷大志,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把珠江口各股勢力統一成一個以他為盟主的海盜大聯盟,而鄭一嫂堪稱賢內助,自始至終參與其事,各幫海盜尊稱她作“龍嫂”。無奈天意弄人,在這個海盜大聯盟好不容易簽約結盟的1807年,鄭一卻於一場強臺風中墜海身亡,年僅四十二歲。相關閱讀推薦:“魚叉”行動:英軍二戰中占領冰島僅用一天揭秘鴉片戰爭失敗真相:並非武器比英軍差 圓明園的毀滅:揭秘英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清末英軍如何順利入侵西藏?日本和尚供情報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勢力震驚英國軍隊  鄭一死後,鄭一嫂成為紅旗幫的領袖,在她的帶領下紅旗幫隊伍迅速壯大。但在官方的記錄裡對紅旗幫的記載很少,舉凡秘密社會組織的內幕細節,包括官方在內的外界一般都不能詳知,紅旗幫的情形也是如此。  有一位名叫格拉斯普爾的英國富商,曾被紅旗幫綁架為肉票,從而耳聞目睹海盜的日常生活種種。待他被以7654西班牙銀元贖出並回到倫敦之後,他寫出瞭一本獨一無二的回憶錄,將鄭一嫂的逸事公諸天下。  據格拉斯普爾描述,在鄭一嫂的經營下,紅旗幫有大小船隻五六百艘,部眾三四萬人。他們以香港大嶼山為主要基地,在香港島有營盤,有造船工場。  面對英國艦船在中國的水域內橫沖直闖,鄭一嫂還在1809年痛擊瞭廣州內河的英國船隻,俘獲一艘英艦,斬殺數十英國士兵,令英軍震驚。   聯軍對紅旗幫無可奈何  紅旗幫越來越強大,為瞭蕩平海寇,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聯合,試圖借列強的力量消滅紅旗幫。格拉斯普爾記載,1809年秋,清政府與葡萄牙和英國一起組成瞭聯合艦隊,要突襲大嶼山消滅紅旗幫。得到情報的鄭一嫂,親自坐鎮大嶼山糾纏住敵軍主力。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派主力奇襲廣州城,擊殺虎門總兵。聯合艦隊不得已撤退,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早已埋伏好的紅旗幫主力的包圍,激戰九個晝夜,紅旗幫僅有四十人陣亡。而聯合艦隊丟盔棄甲,隻有幾艘艦狼狽逃回廣州。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紅旗幫的這些大行動讓滿清朝庭極為惱火,連續派出大軍征討。紅旗幫及其他各幫在鄭一嫂、張保仔的指揮下,連續打敗瞭前來圍剿的官軍。在浙江海面,打死瞭浙江水師提督徐廷雄;在香港大嶼灣,滅掉瞭清海軍戰船二十多艘、火炮三百門,生擒廣東水師提督孫全謀;還進逼廣州,打死虎門總兵林國良,迫使兩廣總督頻頻換人。  其中最大的一次戰役,是屢遭劫掠的澳門葡萄牙人會同清朝水師,組成中葡聯軍,合圍紅旗幫,一度將紅旗幫的主力船隊封鎖於其總寨大嶼山島,歷時八日。但紅旗幫如有神助,張保仔算準風向與潮汐,與鄭一嫂一起集結大船三百隻、火炮一千五百多門、部卒兩萬,突然發作,海面炮矢橫飛,無人敢攫其鋒,於是揚長而去,官洋聯軍唯有望洋興嘆。  接受清政府招撫  後來,紅旗幫因鄭一嫂不肯改嫁給黑旗幫老大而導致各派沖突。清朝政府采取瞭“懷柔政策”,黑旗幫作為六旗聯盟的第二大幫投降,大大削減瞭鄭一嫂和張保仔的力量。迫不得已之下,紅旗幫也開始尋思著接受招安。   清朝的招安條件雖說很寬,但有一條是不能免的,就是招安時海盜們須下跪。紅旗幫海盜一向看不起清軍,讓他們向昔日的手下敗將下跪,很難接受。於是,精於計謀的兩廣總督百齡提出瞭這樣的方案:由皇帝賜婚,準予張保仔、鄭一嫂結為合法夫妻,鄭一嫂、張保仔跪拜謝恩,同時,也算跪拜接受招安瞭。  招安後,張保仔封三品官,後升從二品,調福建閩安、彭湖等地任副將,鄭一嫂授誥命夫人。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國女海盜頭子:美貌智慧鄭一嫂 曾抵抗英軍

  導讀:海盜行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四世紀的盧坎人,古埃及人曾記錄他們對塞浦路斯的襲擊。有人說:自從船被發明的那一天開始,海盜就出現瞭!海盜一詞,充滿殺氣,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男子,但其實,在清朝中期的時候,有一位女海盜曾令清軍聞風喪膽。鴉片戰爭爆發後,被清朝政府招安的這名女強人還曾作為林則徐的“參謀”抵抗英軍。  出身海盜世傢  這名如今還為許多老廣州人所熟識的女海盜名叫鄭一嫂,她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廣東新會籍傢女,生於1775年,卒於1844年。其前夫姓鄭,因排行而俗名鄭一,新安(今深圳寶安)傢人。鄭氏夫妻生有兩子。  在明末時期,當時就有著名的鄭、石、馬、徐四姓海盜橫行珠江口。  康熙收復臺灣,鄭成功部分殘兵流向珠江口為盜,珠江口傢海盜由明末四姓演變為清初紅、黃、藍、白、黑、紫六幫。鄭一乃紅旗幫首領。   鄭一其人,胸懷大志,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把珠江口各股勢力統一成一個以他為盟主的海盜大聯盟,而鄭一嫂堪稱賢內助,自始至終參與其事,各幫海盜尊稱她作“龍嫂”。無奈天意弄人,在這個海盜大聯盟好不容易簽約結盟的1807年,鄭一卻於一場強臺風中墜海身亡,年僅四十二歲。相關閱讀推薦:“魚叉”行動:英軍二戰中占領冰島僅用一天揭秘鴉片戰爭失敗真相:並非武器比英軍差 圓明園的毀滅:揭秘英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清末英軍如何順利入侵西藏?日本和尚供情報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勢力震驚英國軍隊  鄭一死後,鄭一嫂成為紅旗幫的領袖,在她的帶領下紅旗幫隊伍迅速壯大。但在官方的記錄裡對紅旗幫的記載很少,舉凡秘密社會組織的內幕細節,包括官方在內的外界一般都不能詳知,紅旗幫的情形也是如此。  有一位名叫格拉斯普爾的英國富商,曾被紅旗幫綁架為肉票,從而耳聞目睹海盜的日常生活種種。待他被以7654西班牙銀元贖出並回到倫敦之後,他寫出瞭一本獨一無二的回憶錄,將鄭一嫂的逸事公諸天下。  據格拉斯普爾描述,在鄭一嫂的經營下,紅旗幫有大小船隻五六百艘,部眾三四萬人。他們以香港大嶼山為主要基地,在香港島有營盤,有造船工場。  面對英國艦船在中國的水域內橫沖直闖,鄭一嫂還在1809年痛擊瞭廣州內河的英國船隻,俘獲一艘英艦,斬殺數十英國士兵,令英軍震驚。   聯軍對紅旗幫無可奈何  紅旗幫越來越強大,為瞭蕩平海寇,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聯合,試圖借列強的力量消滅紅旗幫。格拉斯普爾記載,1809年秋,清政府與葡萄牙和英國一起組成瞭聯合艦隊,要突襲大嶼山消滅紅旗幫。得到情報的鄭一嫂,親自坐鎮大嶼山糾纏住敵軍主力。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派主力奇襲廣州城,擊殺虎門總兵。聯合艦隊不得已撤退,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早已埋伏好的紅旗幫主力的包圍,激戰九個晝夜,紅旗幫僅有四十人陣亡。而聯合艦隊丟盔棄甲,隻有幾艘艦狼狽逃回廣州。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紅旗幫的這些大行動讓滿清朝庭極為惱火,連續派出大軍征討。紅旗幫及其他各幫在鄭一嫂、張保仔的指揮下,連續打敗瞭前來圍剿的官軍。在浙江海面,打死瞭浙江水師提督徐廷雄;在香港大嶼灣,滅掉瞭清海軍戰船二十多艘、火炮三百門,生擒廣東水師提督孫全謀;還進逼廣州,打死虎門總兵林國良,迫使兩廣總督頻頻換人。  其中最大的一次戰役,是屢遭劫掠的澳門葡萄牙人會同清朝水師,組成中葡聯軍,合圍紅旗幫,一度將紅旗幫的主力船隊封鎖於其總寨大嶼山島,歷時八日。但紅旗幫如有神助,張保仔算準風向與潮汐,與鄭一嫂一起集結大船三百隻、火炮一千五百多門、部卒兩萬,突然發作,海面炮矢橫飛,無人敢攫其鋒,於是揚長而去,官洋聯軍唯有望洋興嘆。  接受清政府招撫  後來,紅旗幫因鄭一嫂不肯改嫁給黑旗幫老大而導致各派沖突。清朝政府采取瞭“懷柔政策”,黑旗幫作為六旗聯盟的第二大幫投降,大大削減瞭鄭一嫂和張保仔的力量。迫不得已之下,紅旗幫也開始尋思著接受招安。   清朝的招安條件雖說很寬,但有一條是不能免的,就是招安時海盜們須下跪。紅旗幫海盜一向看不起清軍,讓他們向昔日的手下敗將下跪,很難接受。於是,精於計謀的兩廣總督百齡提出瞭這樣的方案:由皇帝賜婚,準予張保仔、鄭一嫂結為合法夫妻,鄭一嫂、張保仔跪拜謝恩,同時,也算跪拜接受招安瞭。  招安後,張保仔封三品官,後升從二品,調福建閩安、彭湖等地任副將,鄭一嫂授誥命夫人。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清末英軍如何順利入侵西藏?日本和尚供情報

  外國殖民者入侵西藏的史實,人們瞭解較多,但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和尚河口慧海兩次入藏搜集情報的詳情,知道的人可能不多。盡管有人為河口慧海的身份辯護,但無論是為英軍侵略西藏提供情報,還是從誘降班禪大師的角度看,河口慧海身上的諜影“光環”是無法抹去的。  夢想到中國找佛經  河口慧海,原名定治郎,1866年1月生於大阪堺市,“慧海”是其出傢後的法名。河口慧海的生父是一名制桶匠人,12歲的河口慧海,作為傢族事業的繼承人,從小學輟學回傢,繼承傢業。但天性好學的河口慧海並沒就此荒廢學業,而是白天幫父親做桶,晚上到私塾學習。  大約在15歲時,河口慧海進入瞭當地漢學學者土屋弘的傢塾,學習漢文和儒傢經典。近十年的學習,使河口慧海熟讀中國傳統經典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  河口慧海少年時的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後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之時,社會上大興西學之風。在土屋傢塾學習期間,河口慧海還有機會向一名美國傳教士學習英語。這為他日後在印度與有情報機關背景的“恩師”達斯進行交流,提供瞭很大的方便。  1889年,23歲的河口慧海到東京求學,進入瞭剛剛開設不久的哲學館學習。在學習期間,河口慧海受到當時日本著名的佛學傢井上圓瞭的影響。25歲時,河口慧海在東京五百羅漢寺剃度出傢,成為瞭日本佛教黃檗宗僧侶,法號“慧海”。  進入佛門之後,河口慧海精心研讀佛傢經典。為更好地學習佛教經典,河口慧海遠赴京都宇治的黃檗宗祖庭黃檗山,潛心攻讀《大藏經》。  還在哲學館學習期間,河口慧海就聽他的老師南條文雄說過,歐洲的學者不太重視漢文佛教經典,認為隻有藏語翻譯的佛教經典,在文法和語意上都更接近梵文,比漢譯的佛教經典更為準確。  河口慧海認為,在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佛教早已被其他宗教取代,因而已很難尋找到梵文佛教經典。但是,在與印度鄰近的中國西藏和尼泊爾,還可以找到梵文經典。  因此,河口慧海下決心前往遙遠的中國,到西藏尋找梵文著作。  偽裝巧妙順利入藏  1897年6月26日,河口慧海帶著朋友們湊的500日元,搭乘日本輪船“和泉”號,從神戶出發,踏上瞭西藏之旅。  出發之前,河口慧海聽說在橫濱三會寺有個從南亞留學歸來的僧人,名叫“釋興然”,於是興致勃勃地前往拜訪。河口慧海在三會寺向釋興然學習瞭南亞巴利語,但釋興然在南亞錫蘭(今斯裡蘭卡)學習的是小乘佛教,與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大乘佛教分屬兩個教派。釋興然見河口慧海勤於佛學,便勸其改宗小乘佛教,被河口慧海拒絕。這令釋興然十分惱火,將河口慧海趕出瞭三會寺。  7月25日,河口慧海輾轉香港、新加坡等地,抵達英屬印度首府加爾各答。在加爾各答期間,河口慧海拜訪瞭英印大菩提協會,又在協會的幫助下,拜見瞭聞名已久的薩拉特·錢德拉·達斯。達斯以自己探藏的經歷,告訴河口慧海,最好不要進入西藏。因為此時的西藏已全面對外封鎖,進藏等於白白送死,弄不好還會連累幫助自己的人。  河口慧海認為,從尼泊爾進入西藏最為便捷,一來是截至此時,還沒有人嘗試過從尼泊爾進入西藏,所以這段邊界上的邊防哨所較少,過關受到的阻礙會比較少;二來是因為尼泊爾也曾是佛教興盛之地,沿途會有許多歷代的佛教遺跡,還會有許多梵文古經。  河口慧海將自己的計劃詳細告訴瞭達斯,但對別人卻說自己打算回日本。為瞭掩人耳目,河口慧海還從大吉嶺坐火車回瞭趟加爾各答,隨後又在1899年1月秘密返回瞭大吉嶺,於1月25日步行進入尼泊爾境內。  在尼泊爾期間,河口慧海結識瞭從拉薩哲蚌寺來的蒙古喇嘛喜饒嘉措。在喜饒嘉措的引導下,河口慧海住進瞭距離中尼邊境隻有29公裡的木斯塘土邦首府察讓村,在這裡一住就是10個月,並跟隨喜饒嘉措學習佛學和藏語。  1900年3月10日,河口慧海從察讓出發,伺機進入西藏。一路上,河口慧海刻意隱瞞瞭自己的身份,憑借一口流利的漢語,謊稱自己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和尚,因而一路行程也沒有遇到什麼麻煩。  拜見達賴差點露馬腳  1901年3月21日,在離開大吉嶺兩年零三個月後,河口慧海終於抵達拉薩,進入瞭色拉寺。作為黃皮膚、黑眼睛的亞洲人,河口慧海顯然比那些來自西方的情報人員更有優勢。雖然當時的拉薩嚴禁外國人進入,但來自內地的漢人和佛教僧侶是可以進入拉薩的。  河口慧海在拉薩入寺學習,還參加瞭辯經。在辯經場上,他的題目是“佛是不是人”。——如果對方答“是”,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那麼他就免不瞭生死”。而下一句,就是“不,佛免不瞭生死,因為你說佛是人,既是人就要有生有死”……  作為一名潛入拉薩的外國人,河口慧海本應處處低調行事,以便掩蓋身份。在拉薩的前幾個月裡,河口慧海的確是以一名普通香客的身份住在色拉寺的,沒有引起特別的註意。但由於河口慧海曾經學過醫,還在拉薩城到處為窮人免費治病,使得他在拉薩的聲名大震,經常會有人牽著馬來,把他從寺院馱到幾天路程以外的病床邊。這就使他在小小的拉薩城內名聲鵲起,名聲甚至傳到瞭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耳朵裡,還因此受到達賴的召見。  面見達賴前,河口慧海突然得知26歲的達賴能講流利的漢語。而在此之前,河口慧海一直以來自中原漢地的僧侶身份作為掩護。河口慧海此時擔心的倒不是他的佛學修養在達賴喇嘛面前露出什麼不當之處,而是擔心達賴喇嘛有可能會用漢語與他交談,害怕自己的漢語水平不高而暴露身份。好在,在朝拜達賴之時,河口慧海沒有露出馬腳。  把情報透露給英國  此時,在拉薩,已有兩人知道河口慧海的身份。一位是西藏貴族的兒子,另一人是西藏商人擦絨巴。二人都是在河口慧海沒有偽裝成漢族僧人之前,在大吉嶺認識他的。那名年輕貴族在認出河口慧海之後,無意間說起,他的朋友是一名日本間諜,並饒有興趣地到處散佈這種說法,但許多藏人對此一笑瞭之,甚至把他看成神經病人。  但是,由於幫助河口慧海帶信到大吉嶺的擦絨巴,不經意間把河口慧海的身份泄露給瞭達賴喇嘛親哥哥的商隊領隊,這使河口慧海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危險瞭,必須馬上離開這塊是非之地。此時是1902年5月。  河口慧海趕緊用兩匹馬馱著一年來搜集的各種經卷,雇瞭一名藏族向導,倉皇之間逃出拉薩。隨後,河口慧海一行經江孜、帕裡一路南逃,騙過春丕谷的重重關卡,逃到英屬印度地區,在7月3日終於回到瞭大吉嶺,順利地回到瞭拉薩特·錢德拉·達斯在大吉嶺的“拉薩別墅”。  不論是在拉薩還是回到大吉嶺之後,河口慧海都將自己在西藏刺探的情報毫無保留地提供給瞭他的老師達斯。因此,不論在當時還是後世,許多人都認為,河口慧海是達斯訓練出來的雙料間諜。  回國後的河口慧海,在《東京時事新報》和《大阪每日新聞》發表瞭長達155期的《西藏探險記》,滿足瞭日本和西方許多人對西藏的獵奇心理,在社會上引起瞭很大的反響。  然而,河口慧海的“西藏之旅”並沒有就此結束。為瞭繼續搜集藏文佛教文獻,也為瞭完成與尼泊爾的佛經交換計劃,1904年10月11日,河口慧海從神戶出發,踏上瞭第二次刺探西藏情報的路程。(上)  新聞鏈接/LINK日本圖謀瓜分西藏利益  對於河口慧海入藏的目的,歷來就有種種猜測。英國人彼得·霍普柯克就認為,河口慧海進藏的目的,是由於日本政府眼見英、俄兩國對西藏的爭奪日益激烈,尤其是沙俄大特務德爾智在達賴身邊苦心臥底幾十年,騙取達賴和西藏上層僧俗的信任,因此,日本政府不甘心落後,也想在西藏的競爭中分一杯羹,才會派遣河口慧海秘密入藏,刺探有關西藏的情報,甚至尋找時機,在西藏扶植親日勢力。  許多著作也認為:河口慧海“搜集、傳送這個禁區(西藏)的政治情報,是日本政府的密探”,“歷史學傢都把河口慧海看作刺探沙俄在拉薩動向的日本間諜”,“他通過他的英國老師達斯向英國人輸送情報”,他“無疑是在通過達斯為英國人服務”。  日本學者金子民雄也在相關著作中十分肯定地說,1904年英軍侵略西藏期間,英印軍隊之所以能夠順利侵入拉薩,靠的就是河口慧海提供給他那位間諜老師達斯的情報。

圓明園的毀滅:揭秘英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

  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個原因我們史學界有很多的說法,估計有十種以上。史學界占主流地位的說法是:“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之後,他們為瞭掩蓋劫掠圓明園的罪證,要銷贓滅跡”,很多教科書裡都這樣講。這個說法,出自一本叫《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書,1965年出版的。如果這是“文革”前或“文革”中的著作,不夠客觀是可以理解的。可是2005年,汪榮祖所著《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中也講:“額爾金之所以把整座圓明園夷為平地,是有意要銷毀劫掠的證據,因此讓許多被盜的財寶不能被清點出來。”  我們講民族感情、民族立場和歷史的科學性應該是一致的,我們為瞭民族的立場,不能夠不顧歷史的科學性,要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就值得商榷瞭。為什麼?第一,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翔實的史料根據,我們搞歷史的人,不能信口隨便說,要有根據。第二,持這種觀點的人,帶有很大的想當然的主觀臆斷的色彩。一些清宮的影片、小說、故事裡面講,清宮裡的太監把皇帝的一些寶物偷出來賣掉。後來怕敗露,就放把火燒瞭。這是我們看小說經常看到的一段描寫。但是,英軍火燒圓明園是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公開進行瞭三天,放火已經無濟於事瞭。從邏輯上說不通。第三,英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其實英國人他們自己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說法。英軍總帥格蘭特說:“因為清政府對於所捕獲的英人大半加以殺害,額爾金爵士和我都覺得必須對清帝加以嚴厲的責罰,並且留些報復的痕跡才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也講:“徹底焚毀圓明園,不但可以留下不易泯滅、永久保存在人們腦海的痕跡,而且可以證明聯軍已經旗開得勝,耀武揚威地占領瞭北京。”這是他們自己講的為什麼要燒圓明園。  還有一種說法是,英國人燒圓明園是因為清政府在圓明園裡面把他們的戰俘虐待致死,所以燒圓明園。按照這個邏輯,戰俘是不是在圓明園被虐待致死的,是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如果清政府真的在圓明園把戰俘虐待致死瞭,英國人燒圓明園或許還有一點理由。但是史料證明,清政府一共抓瞭39個人,最後21個人死瞭。這些人有的是在前線被殺,有的在監獄裡面被虐待致死。這都沒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承認。清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有他的錯誤。但是,英法俘虜絕對沒有被送到圓明園裡面去。   英法被俘人員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以巴夏裡為代表的9個人,他們9個人在打仗時被扣留,直接送到北京,送到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監。後來,英國人、法國人要求清政府釋放他們,清政府把這些人提出來,放在德勝門積水潭的北邊。英國人說不放戰俘就要炮轟北京城。清政府就把這些人送到德勝門外的英軍軍營。其他戰俘被分押在北京周邊的一些州縣的監獄裡面,肯定沒關在圓明園裡面。清政府怎麼會把“蠻夷”士兵關在皇傢園林裡面?1861年3月30日,巴夏禮在報紙上發表瞭一篇回憶文章:談瞭怎麼談判、怎麼樣被扣留、怎麼樣送到北京,中間怎麼轉移出去……就是沒有講過他被關在圓明園裡。  一個國傢的輝煌歷史不應該忘記,也不容易忘。一個國傢的屈辱的歷史,更不能忘記。龔自珍講歷史、史學和國傢存亡的關系,說:“出乎史,入乎道”,就是你學習歷史之後,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教訓,你就能瞭解到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你要想瞭解人類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學習歷史。相關閱讀推薦:圓明園簡介 揭秘昔日“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重修圓明園醜聞:慈禧太後與恭親王的權力之爭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圓明園獸首是怎樣從水龍頭變成“國寶”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

“魚叉”行動:英軍二戰中占領冰島僅用一天

  魚叉行動:遙遠的冰島是個安寧祥和的國傢,要不是肆虐的歐債危機讓其陷入主權債務危機,以及中國商人要在該國大手筆買地蓋酒店,或許普通中國人對它沒有什麼印象。不過,地處北半球交通要道的冰島卻是一個兵傢必爭之地。  1940年5月10日凌晨,還未被二戰硝煙波及的冰島突然身不由己地成為別人的“禁臠”。當冰島人從睡夢中醒來時,首都雷克雅未克出現瞭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軍出兵丹麥和挪威,丹麥王國一天之內便告陷落,作為丹麥附屬國的冰島便成為德國和英國爭奪的焦點。4月10日,冰島議會宣佈獨立,但英國卻擔心冰島會倒向德國。5月6日,丘吉爾在戰時內閣會議上公開表示要用閃電戰奪取冰島,隨後,英國戰時內閣批準瞭入侵冰島的“魚叉”行動。在作戰計劃中,英國遠征軍第一波將全部登陸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先控制住冰島政府高官,隨後再向腹地挺進。不過,當時英軍幾乎拿不出像樣的冰島地圖,部隊裡也很少有人會說冰島語。  就在英國戰時內閣做出“閃擊冰島”決定的同一天,英國海軍陸戰隊第2營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們在2小時內完成集結。英國政府還給這支部隊配備瞭許多新武器,營長漢弗萊·奎爾少校起初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不過,50分鐘後他就明白瞭——他的部隊被選為英國遠征冰島的主力。49歲的英國陸軍上校羅伯特·斯騰格斯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下轄海軍陸戰隊第2營和一支小規模的特種部隊。斯騰格斯上校另帶一名外交官隨軍出征,據統計,遠征軍總人數為746人。   5月6日晚間,遠征軍乘火車到達蘇格蘭的格裡諾克。此時,士兵們還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5月7日晨,遠征軍登上巡洋艦“貝韋克”號和“格拉斯哥”號,但由於部隊有許多重武器,登船過程耽擱瞭一天。5月8日凌晨4時,“貝韋克”號和“格拉斯哥”號向冰島駛去,另2艘驅逐艦(“無畏”號和“運氣”號)為其護航。遠征軍的首次減員發生在航行途中,一名士兵自殺身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鴉片戰爭失敗真相:並非武器比英軍差 圓明園的毀滅:揭秘英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清末英軍如何順利入侵西藏?日本和尚供情報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冰島時間5月10日1時47分,一架水上飛機從“貝韋克”號上起飛,對冰島進行偵察。不過這一行動引起瞭冰島人的極大恐慌,冰島首相赫爾曼·喬納森迅速召來國民警察部隊負責人艾納·阿納德斯商量對策,這支部隊隻有70人。  3點40分,一名冰島警察發現一支艦隊向雷克雅未克駛來,立即向上報告。正與阿納德斯商議對策的首相喬納森打電話叫醒外交部長,要他在天亮後向英國領事館提出抗議。然而,天還沒亮,上岸的英軍便已展開占領行動。他們首先占領瞭郵局,控制瞭電報設備,以防消息傳到國外。冰島首相喬納森早上6時親自打電話給英國領事舍普哈德,但得到的答復卻是英軍業已登陸,希望冰島政府“配合”。  喬納森知道大事不妙,趕忙命令手下燒毀重要文件,可還沒燒完,英軍士兵已經出現在首相官邸門前。對雷克雅未克的占領可謂兵不血刃,隨後英軍又向冰島各地進發。冰島國土面積超過10萬平方千米,700多名英軍根本無法有效控制,於是,一個旅的英軍(約4000人)在5月17日再次登陸冰島。處於英軍“保護”下的冰島政府仍然提出抗議,冰島首相喬納森指責英國政府“粗暴地攻擊一個中立國傢”,英國首相丘吉爾則聲稱不會解散冰島政府,戰後英軍會撤出冰島。   1940年6月,法國被納粹德國擊敗,丘吉爾擔心希特勒會進攻冰島,於是繼續向冰島增兵。不到兩個月,登陸冰島的英軍達到2.5萬人。也許是出於反法西斯大局的考慮,冰島政府最終同意與英軍合作。1941年7月,冰島又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協定,戰時有4萬名美軍官兵駐防冰島,這個人數甚至超過當時冰島成年男子的總數(二戰時冰島總人口才12萬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鴉片戰爭失敗真相:並非武器比英軍差

  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殺傷效果的差距,遠比武器性能懸殊得多。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是技術上的失敗。  糟糕的滑膛槍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槍。說實話,這不是先進武器。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剛剛發明出來,來不及用在這種槍上。帶有膛線、射程遠、準確率高的線膛槍,就是俗稱的來復槍,造價高,一直沒有成為歐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裝燧發滑膛槍的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碼(1碼約合0.9米),可以對人體進行瞄準射擊的距離為100碼。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寫下一段話:“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命中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在戰場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錯。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裝填後,忘瞭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不知道飛到哪裡去瞭,自然無法再裝填。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隻能退出行列,站到後面,使出吃奶的力氣,慢慢地把彈頭挖出來。更麻煩的是,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把槍管塞得滿滿的。   清軍武器不算差  這時候,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數量最多的是鳥槍,屬於滑膛槍,是用火繩發射,潮濕的時候,不大方便。  總體來說,鳥槍射程稍小於英軍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軍滑膛槍。鳥槍的射擊速度,較之滑膛槍,可能不會相差很多,大約為每分鐘2發。不過,清軍鳥槍、抬槍的命中精確度,較英軍燧發槍則低。主要原因在於,鳥槍、抬槍都是手工打造,較之英軍燧發槍工藝粗糙,槍膛精度不高。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軍燧發槍每分鐘發射3發,命中率90%;清軍鳥槍每分鐘發射2發,命中率70%。假設兩軍士兵各10名,射擊同樣距離的若幹目標,在一分鐘內,英軍士兵可以發射30發子彈,擊中27個目標;清軍士兵可以發射20發子彈,擊中14個目標。燧發槍效能約為鳥槍的2倍。這樣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軍的人數優勢來彌補。  相比之下,雙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中國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機動性差造成的。同樣口徑的火炮,清軍火炮要重得多,缺乏靈活轉動的炮架。那些重達3至5噸的大口徑火炮,要在英軍猛烈的炮火下,一點一點地瞄準,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對英國軍艦威脅最大的,恰恰是這些重炮。英軍對清軍火炮頗為畏懼,屢屢驚呼“猛烈”、“厲害”。相關閱讀推薦: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輕敵:英國人貪婪又軟弱打海盜的怡和集團百年史:曾推動鴉片戰爭揭秘:鴉片戰爭爆發前是誰建議英國進攻中國“天朝”慘敗真相 如何評析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對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弓箭賽過槍  為什麼隻有一半的清軍使用火器?原來,清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傢本領——弩弓,他們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  一般說來,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五百餘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詡清軍的弓箭為歷代最強。弩弓的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操作十分簡便,大傢很難想象有人會裝錯。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而普通火槍子彈做不到。不過,箭的破壞力不如槍彈,傷口比較容易處理。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藥,或者加裝炸藥。所以說,這時的弩弓威力超過火槍,甚至在英國軍隊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復傳統的長弓,拒絕使用糟糕的滑膛槍。  刺刀改變戰術  清軍火槍火炮跟英國相差不多,弓箭還要厲害一些,怎麼輸得那麼慘呢?   首先說說英軍裝備的一樣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發明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  英軍作戰時,一般排成兩列橫隊,隊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單兵機動,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隊列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清軍作戰也須排成隊列,並組成各種不同陣式。列陣時,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則以鳥槍擊打。三擊不中,繼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殺。結果,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這種陣型,作戰效能很低。  為瞭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的步調,清軍整個陣列隻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回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以逸待勞的英軍  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80萬人(包括八旗、綠營兵),在鴉片戰爭中,先後投入戰爭的有十萬人左右。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萬人。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未能顯現。英方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牢牢掌握制海權,也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  為瞭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至1萬人。如此分兵,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處於劣勢。  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占寧波,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該部風塵仆仆,歷經兩千餘公裡趕至前線,英軍已經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清軍怎麼能不輸呢?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圓明園的毀滅:揭秘英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

  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個原因我們史學界有很多的說法,估計有十種以上。史學界占主流地位的說法是:“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之後,他們為瞭掩蓋劫掠圓明園的罪證,要銷贓滅跡”,很多教科書裡都這樣講。這個說法,出自一本叫《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書,1965年出版的。如果這是“文革”前或“文革”中的著作,不夠客觀是可以理解的。可是2005年,汪榮祖所著《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中也講:“額爾金之所以把整座圓明園夷為平地,是有意要銷毀劫掠的證據,因此讓許多被盜的財寶不能被清點出來。”  我們講民族感情、民族立場和歷史的科學性應該是一致的,我們為瞭民族的立場,不能夠不顧歷史的科學性,要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就值得商榷瞭。為什麼?第一,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翔實的史料根據,我們搞歷史的人,不能信口隨便說,要有根據。第二,持這種觀點的人,帶有很大的想當然的主觀臆斷的色彩。一些清宮的影片、小說、故事裡面講,清宮裡的太監把皇帝的一些寶物偷出來賣掉。後來怕敗露,就放把火燒瞭。這是我們看小說經常看到的一段描寫。但是,英軍火燒圓明園是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公開進行瞭三天,放火已經無濟於事瞭。從邏輯上說不通。第三,英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其實英國人他們自己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說法。英軍總帥格蘭特說:“因為清政府對於所捕獲的英人大半加以殺害,額爾金爵士和我都覺得必須對清帝加以嚴厲的責罰,並且留些報復的痕跡才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也講:“徹底焚毀圓明園,不但可以留下不易泯滅、永久保存在人們腦海的痕跡,而且可以證明聯軍已經旗開得勝,耀武揚威地占領瞭北京。”這是他們自己講的為什麼要燒圓明園。  還有一種說法是,英國人燒圓明園是因為清政府在圓明園裡面把他們的戰俘虐待致死,所以燒圓明園。按照這個邏輯,戰俘是不是在圓明園被虐待致死的,是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如果清政府真的在圓明園把戰俘虐待致死瞭,英國人燒圓明園或許還有一點理由。但是史料證明,清政府一共抓瞭39個人,最後21個人死瞭。這些人有的是在前線被殺,有的在監獄裡面被虐待致死。這都沒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承認。清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有他的錯誤。但是,英法俘虜絕對沒有被送到圓明園裡面去。   英法被俘人員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以巴夏裡為代表的9個人,他們9個人在打仗時被扣留,直接送到北京,送到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監。後來,英國人、法國人要求清政府釋放他們,清政府把這些人提出來,放在德勝門積水潭的北邊。英國人說不放戰俘就要炮轟北京城。清政府就把這些人送到德勝門外的英軍軍營。其他戰俘被分押在北京周邊的一些州縣的監獄裡面,肯定沒關在圓明園裡面。清政府怎麼會把“蠻夷”士兵關在皇傢園林裡面?1861年3月30日,巴夏禮在報紙上發表瞭一篇回憶文章:談瞭怎麼談判、怎麼樣被扣留、怎麼樣送到北京,中間怎麼轉移出去……就是沒有講過他被關在圓明園裡。  一個國傢的輝煌歷史不應該忘記,也不容易忘。一個國傢的屈辱的歷史,更不能忘記。龔自珍講歷史、史學和國傢存亡的關系,說:“出乎史,入乎道”,就是你學習歷史之後,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教訓,你就能瞭解到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你要想瞭解人類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學習歷史。

“魚叉”行動:英軍二戰中占領冰島僅用一天

  魚叉行動:遙遠的冰島是個安寧祥和的國傢,要不是肆虐的歐債危機讓其陷入主權債務危機,以及中國商人要在該國大手筆買地蓋酒店,或許普通中國人對它沒有什麼印象。不過,地處北半球交通要道的冰島卻是一個兵傢必爭之地。  1940年5月10日凌晨,還未被二戰硝煙波及的冰島突然身不由己地成為別人的“禁臠”。當冰島人從睡夢中醒來時,首都雷克雅未克出現瞭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軍出兵丹麥和挪威,丹麥王國一天之內便告陷落,作為丹麥附屬國的冰島便成為德國和英國爭奪的焦點。4月10日,冰島議會宣佈獨立,但英國卻擔心冰島會倒向德國。5月6日,丘吉爾在戰時內閣會議上公開表示要用閃電戰奪取冰島,隨後,英國戰時內閣批準瞭入侵冰島的“魚叉”行動。在作戰計劃中,英國遠征軍第一波將全部登陸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先控制住冰島政府高官,隨後再向腹地挺進。不過,當時英軍幾乎拿不出像樣的冰島地圖,部隊裡也很少有人會說冰島語。  就在英國戰時內閣做出“閃擊冰島”決定的同一天,英國海軍陸戰隊第2營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們在2小時內完成集結。英國政府還給這支部隊配備瞭許多新武器,營長漢弗萊·奎爾少校起初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不過,50分鐘後他就明白瞭——他的部隊被選為英國遠征冰島的主力。49歲的英國陸軍上校羅伯特·斯騰格斯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下轄海軍陸戰隊第2營和一支小規模的特種部隊。斯騰格斯上校另帶一名外交官隨軍出征,據統計,遠征軍總人數為746人。   5月6日晚間,遠征軍乘火車到達蘇格蘭的格裡諾克。此時,士兵們還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5月7日晨,遠征軍登上巡洋艦“貝韋克”號和“格拉斯哥”號,但由於部隊有許多重武器,登船過程耽擱瞭一天。5月8日凌晨4時,“貝韋克”號和“格拉斯哥”號向冰島駛去,另2艘驅逐艦(“無畏”號和“運氣”號)為其護航。遠征軍的首次減員發生在航行途中,一名士兵自殺身亡。

揭秘鴉片戰爭失敗真相:並非武器比英軍差

  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殺傷效果的差距,遠比武器性能懸殊得多。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是技術上的失敗。  糟糕的滑膛槍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槍。說實話,這不是先進武器。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剛剛發明出來,來不及用在這種槍上。帶有膛線、射程遠、準確率高的線膛槍,就是俗稱的來復槍,造價高,一直沒有成為歐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裝燧發滑膛槍的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碼(1碼約合0.9米),可以對人體進行瞄準射擊的距離為100碼。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寫下一段話:“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命中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在戰場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錯。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裝填後,忘瞭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不知道飛到哪裡去瞭,自然無法再裝填。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隻能退出行列,站到後面,使出吃奶的力氣,慢慢地把彈頭挖出來。更麻煩的是,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把槍管塞得滿滿的。   清軍武器不算差  這時候,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數量最多的是鳥槍,屬於滑膛槍,是用火繩發射,潮濕的時候,不大方便。  總體來說,鳥槍射程稍小於英軍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軍滑膛槍。鳥槍的射擊速度,較之滑膛槍,可能不會相差很多,大約為每分鐘2發。不過,清軍鳥槍、抬槍的命中精確度,較英軍燧發槍則低。主要原因在於,鳥槍、抬槍都是手工打造,較之英軍燧發槍工藝粗糙,槍膛精度不高。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軍燧發槍每分鐘發射3發,命中率90%;清軍鳥槍每分鐘發射2發,命中率70%。假設兩軍士兵各10名,射擊同樣距離的若幹目標,在一分鐘內,英軍士兵可以發射30發子彈,擊中27個目標;清軍士兵可以發射20發子彈,擊中14個目標。燧發槍效能約為鳥槍的2倍。這樣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軍的人數優勢來彌補。  相比之下,雙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中國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機動性差造成的。同樣口徑的火炮,清軍火炮要重得多,缺乏靈活轉動的炮架。那些重達3至5噸的大口徑火炮,要在英軍猛烈的炮火下,一點一點地瞄準,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對英國軍艦威脅最大的,恰恰是這些重炮。英軍對清軍火炮頗為畏懼,屢屢驚呼“猛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