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詞人

南宋詞人辛棄疾:中國文壇空前絕後的第一殺人狂!

  眾所周知,宋詞分為兩大流派:攻詞和受詞。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種詞是練瞭健身的,充斥著肌肉和熱血;後者以柳永、秦觀為首,“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種詞則是練瑜伽的,肢體柔軟,嬌憨性感。不過,能把詩詞寫得滋陰壯陽的辛棄疾,其實壓根就不想混文學圈,人傢的人生明明想演成一部重口味血腥武打片,卻活生生被誤會成文藝片。   1.陽痿范兒南宋,遇上古裝李小龍   公元1162。北宋已經掛掉35年,趙傢王朝猥瑣地躲在南方。   濟南。新任知州張安國很high地在府裡大搞慶功宴——多年觀影經驗告訴我們,一開始就出場的角色,如果他長得不帥,還特別囂張,那他的定位就是炮灰。沒錯,張先生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演完這一場就可以下去吃盒飯瞭。有手下報告,熟人找他,張安國借著酒意,剛踏出去,就被一個高大猛男擒住,扔到馬背上。猛男策馬,以磁懸浮的速度,往南方奔去。   該猛男就是青春版辛棄疾。   本來,張安國和辛棄疾都是混同一個幫派的。

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 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導讀:呂碧城,不僅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詩人,政論傢、社會活動傢、資本傢,還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呂碧城不僅是大才女,而且是大美人。從時人贈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氣,到處湖山養性靈”以及“冰雪聰明芙蓉色”等詩句裡,我們也可看出她的美貌來。今傳有其照片多幀,著裝為歐式衣裙、胸繡孔雀翎、頭戴翠羽,風姿綽約,娟秀嫵媚,美麗可人。現代著名女作傢蘇雪林曾譽其為“美艷有如仙子”。  呂碧城1883年生於安徽旌德,父親呂鳳歧為光緒進士。12歲那年,父親去世,由於呂傢一門生四女,並無男子,族人便以其無後繼承財產為名,巧取豪奪,霸占呂傢財產,與呂碧城9歲時便議定婚約的汪氏,見呂傢變故,也連忙退婚。傢庭破落,她不得不隨同母親遠走娘傢。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瞭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隻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1904年,呂碧城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被舅父苛責,年輕氣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登火車”,隻身奔赴天津。在友人的介紹下,年僅二十歲的呂碧城結識瞭天津《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並以絕妙文采,得到英的賞識,成為該報第一位女編輯。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在報端屢屢發表詩詞作品,格律謹嚴,文采斐然,頗受詩詞界前輩的贊許。她又連續撰寫鼓吹女子解放與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興女權貴有堅忍之志》等,引起瞭強烈的反響,呂碧城也因此在文壇嶄露頭角,聲譽鵲起。她在詩文中流露的剛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橫刀立馬的氣概,深為時人尤其新女性們所向往和傾慕。一時間,出現瞭“到處咸推呂碧城”的盛況。  1904年到1908年,呂碧城借助《大公報》這一陣地,積極地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而發表大量的文章和詩詞,她結識瞭大批當時的婦女運動領袖人物,與秋瑾尤其交好。1904年5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慕名拜訪呂碧城。兩人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情同姊妹,當即訂為文字之交。這可以稱得上是兩位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呂碧城連續發表的鼓吹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動瞭京津,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李鴻章之侄李經義等人紛紛投詩迎合,推崇備至,一時間,京津文壇,形成瞭眾星捧月的局面。她以女兒之身,大方地與男人們交遊,唱和詩詞,賞玩琴棋,自由出入男性的社交場所,談笑風生,成為清末社會的一道奇景。   1904年9月,於文壇大展鋒芒的呂碧城,在英總經理的幫助下,得到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支持,出任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更名為北京女子師范學堂,呂碧城任監督。這一年,她不過23歲。1908年,光緒與慈禧先後亡故,一大批人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國傢就失去瞭主心骨,不知如何辦才好。這時卻有人填瞭一闋《百字令》:“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眉。屏蔽邊疆,京垓金弊,纖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並題慈禧的畫像,登在報上,痛斥慈禧,說她在主朝的近半個世紀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塗,把中國邊疆的大量領土,國庫中的大把銀錢送給帝國主義國傢,她到陰曹地府,一定怕和漢高祖的呂後、唐朝的武則天見面。這使清政府十分惱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這首引起轟動的詞作者就是當時年輕的呂碧城。  秋瑾也曾經用過“碧城”這一號,京中人士都以為呂碧城的詩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兩人相見之後,秋瑾“慨然取消其號”,原因是呂碧城已經名聲大著,“碧城”一號從此應當為呂碧城專用。交談中,秋瑾勸呂碧城同去日本,投身革命運動。呂碧城答應用“文字之役”,與秋瑾遙相呼應。相關閱讀推薦:民國大總統馮國璋多貪財?中南海的魚都要往外賣民國第一案始末:土匪綁架外國政要隻想被招安?民國震驚中外的臨城火車大劫案:北洋政府外交危機民國時期的上海娼妓之都:20名女性就有一名為妓揭秘:哪位民國著名影星是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民國春節為何不放假?喊“春節快樂”就成反動派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此後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的《興女權貴有堅韌之志》、《教育為立國之本》兩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秋瑾的影響。1907年春,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即出於呂碧城之手。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瞭《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呂碧城與秋瑾的交往也引起瞭官方註意,以致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一度起瞭逮捕呂碧城的念頭。隻是介於找不到更多的借口,才沒有實行。除瞭在《大公報》積極宣揚女權, 作婦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在辦女學的實踐上,呂碧城積極籌辦北洋女子公學。首先,呂碧城發表多篇言論以作輿論宣傳,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興女學提到關系國傢興亡的高度,以此沖擊積淀千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  反過來說,女權運動的興起,恰恰證明瞭社會上男女觀念的不平等,“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呂碧城認為辦女學開女智、興女權才是國傢自強之道的根本。為瞭實踐自己的理論,呂碧城積極籌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認識嚴復、嚴范孫、傅增湘等津門名流,以求支持和幫助。在天津道尹唐紹儀等官吏的撥款贊助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任總教習。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改名“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年僅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校長”),為我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   呂碧城在這所當時女子的最高學府,從教習提任到學校的監督,一呆就是七、八年。她把中國的傳統美德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結合起來,把中國的傳統學問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北洋女子公學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希望她所培養的學生將來也能致力於教育和培養下一代,為一個文明社會的到來盡各自的力量。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曾經在這裡親聆呂碧城授課。呂碧城的志向不僅在於教育,還有振興國傢的宏願。在她的許多文章中,她都談到怎樣建立一個強國的想法。她認為在這競爭的世界,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強國就必須四萬萬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視二萬萬女子的力量。解放婦女,男女平權是國之強盛的唯一辦法。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濟世救民。  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負,但是黑暗的官場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可見她不隻是才學過人,同時也有非凡的經濟頭腦。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為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此次走的時間更長,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志。呂碧城兩度周遊世界,寫瞭大量描述西方風土人情的詩詞,膾炙人口,傳誦一時。她的詩詞造詣深厚,尤擅填詞,字字珠璣,吟詠自如,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傳世著作有《呂碧城集》、《信芳集》、《曉珠詞》、《雪繪詞》、《香光小錄》等。  1928年,她參加瞭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決計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並在日內瓦斷葷。1929年5月,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赴維也納參加大會,並盛裝登臺作瞭精彩絕倫的演講,與會代表驚嘆不已。在遊歷的過程中,她不管走到哪裡,都特別註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認為自己在代表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她要讓世人領略中國女性的風采。此後,她周遊列國,宣講動物保護的理念,成為這一組織中最出色的宣傳員。   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傢居士,法名“曼智”。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與她交往的社會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棄的陰影一直困擾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終覺得身邊無可匹配之人,所以寧願獨身終老。當友人問及她的婚姻,她回答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於是,呂碧城雖姿容優雅,但終身未婚。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黃媛介簡介 明末清初美女詞人黃媛介生平

  黃媛介字皆令,明末清初浙江嘉興人。文學黃象三(有作象山)妹,黃葵陽族女。與姊媛貞(字皆德)俱擅麗才,而媛介尤有聲於香奩間。沈宜修輯當時女子才甚者十八人之作為集,名《伊人思》,媛介為作者之一。媛介本儒傢女,性情淑警,髫齡即嫻翰墨,好吟詠,工書畫,以詩文出名,人以衛夫人目之,為世所稱賞。  黃媛介,字皆令,是江甫水鄉嘉興一戶書香人傢的寶貝小閨女。黃傢世代詩書相傳,雖非大戶,也算得上中等殷實人傢。小媛介天賦極高,讀書寫字,吟詩作畫,都顯得極有靈性,所以倍受父親黃雲生器重,悉心調教,十三、四歲時才名便盛傳一方,這嘉興一帶的人都說:“黃傢有女,冰雪聰明。”對愛女的婚姻,黃父也早有打算,在媛介十歲時,便與同窗好友的兒子楊世功訂下瞭娃娃親。黃、楊兩傢相距不遠,大人經常來往,也不因“男女授受不親”而約束小兒女的交往,所以少年的黃媛介與同歲的小未婚夫楊世功常在一起讀書玩耍,彼此十分要好。  黃媛介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改朝易代的國變時期,連年的戰亂,流離失所,使知識分子和廣大的老百姓一樣深受“身閱鼎革”帶來的侵害。尤其是對股栗於董狐之筆,他年青史的傳統士大夫來說,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也許就在何去何從的一念之間。與媛介交好的吳偉業(梅村)和錢謙益(牧齋)就面臨這樣的抉擇:在順天從命的通達之下,將道德信守屈從於生命意識來順從新的統治力量是辦不到的。那麼,或則以殉節去實踐道德信守,通過肉體的毀滅以獲得靈的絕對超越;或則削發為僧,皈依佛門,過一種活著的“殉節”生活;或則遁跡山林,退守田園,求得道德與生命的形式的兼取。吳、錢都選擇瞭最後一種,但這種選擇本身就包含瞭退與進的兩重性,仕而隱,隱而仕不過是一道門檻的差別。在新王朝建立初期需要鞏固統治的特定環境下,特別是民族間的隔膜對立,個人的抗拒無疑將危及生命的存在,而作為前朝舊臣,吳、錢有著才高名大的地位,理所當然要成新政權註目的對象。自古忠孝難兩全,為瞭保全傢人,他們被迫出仕,最終逃不掉清廷的征辟而煎受著為“貳臣”的巨大痛苦。  與此同時,作為官眷的一批名媛們也躑躅於自心愛國,歸於前朝而夫君卻為“貳臣”的矛盾中,苦不堪言。比如錢牧齋的側室河東君柳如是,比如曾被陳維崧《婦人集》評為“南宋以來,閨房之秀,一人而已”的徐燦。柳如是曾在乙酉五月之變後,勸夫婿就義赴死,然“宗伯(錢牧齋)謝不能” (《柳如是事輯》上編卷一)於是如是欲奮身於自傢後園的池塘中獨殉國難,卻被丈夫拽住,而不得。後世因此稱其為“凜凜有丈夫風” (羅振玉《負松老人外集》)。徐燦的丈夫陳之遴以明朝進士,出仕新朝弘文館大學士,而徐燦身罹故國淪亡。愛者故國,所依者夫君,面臨舊朝的半壁河山也不復存在的現實,國忘而丈夫竟仕!在忍受故國淪喪的同時,又增添瞭一份莫大的屈辱。這是有別於吳、錢等知識分子的另一種形式的靈與肉的分割。這種雙重的痛苦使得徐燦的心靈孤寂,無所依傍,而心生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的感嘆。   名士如許,名媛如許,在這個非常時期,文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他們飽受戰亂的創傷與精神折磨的雙重苦難,作為亂離中的一介弱女,媛介亦未能幸免。她“產自清門” ,儒士之傢,亂世更顯清貧,其姊媛貞迫於傢境,遠嫁貴陽,為當時貴陽太守朱茂時繼妻。而媛介的未婚夫楊世功納聘後,傢中一貧如洗,無力娶親,後世功又流落蘇州,久客不歸。期間,有名人豪客登門說親,願以千金聘娶媛介。而媛介不改初衷,一片癡心待得落魄浪子他鄉歸來,與其樆結。成婚後不久便遭鼎革之亂,“乃跋涉於吳越間,困於槜李,躓於雲間,棲於寒山。”

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 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呂碧城,不僅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詩人,政論傢、社會活動傢、資本傢,還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呂碧城不僅是大才女,而且是大美人。從時人贈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氣,到處湖山養性靈”以及“冰雪聰明芙蓉色”等詩句裡,我們也可看出她的美貌來。今傳有其照片多幀,著裝為歐式衣裙、胸繡孔雀翎、頭戴翠羽,風姿綽約,娟秀嫵媚,美麗可人。現代著名女作傢蘇雪林曾譽其為“美艷有如仙子”。  呂碧城1883年生於安徽旌德,父親呂鳳歧為光緒進士。12歲那年,父親去世,由於呂傢一門生四女,並無男子,族人便以其無後繼承財產為名,巧取豪奪,霸占呂傢財產,與呂碧城9歲時便議定婚約的汪氏,見呂傢變故,也連忙退婚。傢庭破落,她不得不隨同母親遠走娘傢。  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瞭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隻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1904年,呂碧城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被舅父苛責,年輕氣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登火車”,隻身奔赴天津。  在友人的介紹下,年僅二十歲的呂碧城結識瞭天津《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並以絕妙文采,得到英的賞識,成為該報第一位女編輯。  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在報端屢屢發表詩詞作品,格律謹嚴,文采斐然,頗受詩詞界前輩的贊許。她又連續撰寫鼓吹女子解放與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興女權貴有堅忍之志》等,引起瞭強烈的反響,呂碧城也因此在文壇嶄露頭角,聲譽鵲起。她在詩文中流露的剛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橫刀立馬的氣概,深為時人尤其新女性們所向往和傾慕。一時間,出現瞭“到處咸推呂碧城”的盛況。  1904年到1908年,呂碧城借助《大公報》這一陣地,積極地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而發表大量的文章和詩詞,她結識瞭大批當時的婦女運動領袖人物,與秋瑾尤其交好。相關閱讀推薦:誰是民國第一奇女子?袁世凱女秘書呂碧城簡介呂碧城簡介: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的傳奇人生 袁世凱絕色女秘書呂碧城:一生未嫁的民國剩女袁世凱女秘書呂碧城:民國剩女最後皈依佛門(圖)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1904年5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慕名拜訪呂碧城。兩人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情同姊妹,當即訂為文字之交。這可以稱得上是兩位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呂碧城連續發表的鼓吹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動瞭京津,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李鴻章之侄李經義等人紛紛投詩迎合,推崇備至,一時間,京津文壇,形成瞭眾星捧月的局面。她以女兒之身,大方地與男人們交遊,唱和詩詞,賞玩琴棋,自由出入男性的社交場所,談笑風生,成為清末社會的一道奇景。  1904年9月,於文壇大展鋒芒的呂碧城,在英總經理的幫助下,得到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支持,出任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更名為北京女子師范學堂,呂碧城任監督。這一年,她不過23歲。  1908年,光緒與慈禧先後亡故,一大批人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國傢就失去瞭主心骨,不知如何辦才好。這時卻有人填瞭一闋《百字令》:“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眉。屏蔽邊疆,京垓金弊,纖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並題慈禧的畫像,登在報上,痛斥慈禧,說她在主朝的近半個世紀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塗,把中國邊疆的大量領土,國庫中的大把銀錢送給帝國主義國傢,她到陰曹地府,一定怕和漢高祖的呂後、唐朝的武則天見面。這使清政府十分惱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這首引起轟動的詞作者就是當時年輕的呂碧城。   秋瑾也曾經用過“碧城”這一號,京中人士都以為呂碧城的詩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兩人相見之後,秋瑾“慨然取消其號”,原因是呂碧城已經名聲大著,“碧城”一號從此應當為呂碧城專用。交談中,秋瑾勸呂碧城同去日本,投身革命運動。呂碧城答應用“文字之役”,與秋瑾遙相呼應。  此後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的《興女權貴有堅韌之志》、《教育為立國之本》兩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秋瑾的影響。1907年春,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即出於呂碧城之手。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瞭《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呂碧城與秋瑾的交往也引起瞭官方註意,以致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一度起瞭逮捕呂碧城的念頭。隻是介於找不到更多的借口,才沒有實行。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除瞭在《大公報》積極宣揚女權, 作婦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在辦女學的實踐上,呂碧城積極籌辦北洋女子公學。首先,呂碧城發表多篇言論以作輿論宣傳,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興女學提到關系國傢興亡的高度,以此沖擊積淀千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  反過來說,女權運動的興起,恰恰證明瞭社會上男女觀念的不平等,“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呂碧城認為辦女學開女智、興女權才是國傢自強之道的根本。  為瞭實踐自己的理論,呂碧城積極籌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認識嚴復、嚴范孫、傅增湘等津門名流,以求支持和幫助。在天津道尹唐紹儀等官吏的撥款贊助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任總教習。  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改名“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年僅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校長”),為我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

韋莊簡介 唐朝時期花間派詞人前蜀宰相韋莊生平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早年屢試不第,直到乾寧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進士,任校書郎。李詢為兩川宣瑜和協使,召為判官,奉使入蜀,歸朝後升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入蜀為王建掌書記,自此終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勸王建稱帝,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定開國制度。官終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詩,多以傷時、感舊、離情、懷古為主題,其律詩,圓穩整贍,音調瀏亮,絕句情致深婉,包蘊豐厚,發人深思;尤工詞,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傢,並稱“溫韋”。其詞多寫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上層社會之冶遊享樂生活及離情別緒,善用白描手法,詞風清麗。《全唐詩》錄存其詩六卷,錄詩三百一十六首。另有《浣花詞》輯本,存詞五十五首。  詩詞都很有名,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韋莊曾經傢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著《秦婦吟》。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後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

張先簡介 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張安陸張先生平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張先之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於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並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  《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一名安陸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北宋詞人張先,號子野,詩句精工而受人稱贊。《古今詩話》中說:“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日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餘生平所得意也。”後來,人們就稱呼他張三影。

晏殊簡介 北宋時期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傢晏殊生平

  晏殊(991-1055),字同叔。漢族,北宋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江右人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傢。北宋政治傢、文學傢。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事,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瞭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  晏殊是北宋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歷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婉麗,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胡亦堂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李清照簡介 宋代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傢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傢”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註》。  李清照的文集在當時就曾刻印行世。《直齋書錄解題》載《漱玉集》1卷,“別本”分5卷。黃升《花庵詞選》稱有《漱玉詞》3卷。《宋史·藝文志》載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詞》6卷。都久已不傳。現存的詩文及詞集是後人所輯。四印齋本有《漱玉詞》1卷,李文編的《漱玉集》5卷,輯錄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詞多有贗品。近人趙萬裡《校輯宋金元人詞》中的《漱玉詞》收有60首。今人孔凡禮《全宋詞補遺》中有新發現的李清照詞。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註》。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瞭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瞭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瞭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瞭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傢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傢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瞭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瞭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瞭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淒涼憔悴作對比,寄托瞭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瞭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瞭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傢亡、孤苦淒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傢”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傢,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侯寅《眼兒媚》調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醜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周邦彥簡介 北宋時期婉約詞人縣令周邦彥生平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傢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周邦彥,錢塘人。神宗時為太學生,因歌頌新法被擢為太學正,累官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他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他寫瞭一篇《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周邦彥晚年與蔡京同黨劉昺過從甚密名節有污。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傢之冠”“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後人改名為《片玉集》。周邦彥被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始人,開南宋薑夔、吳文英格律詞派先河。周邦彥的集子有楊澤民、方千裡、陳允平三傢和詞,今存《片玉詞》10卷,《彊邨叢書》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詞1卷,《四印齋所刻詞》本。  周邦彥喜愛音樂,能自度曲,制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於世。(《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傳》)  周邦彥詞名《片玉集》,有汲古閣《宋六十傢詞》本,《西泠詞萃》本。又名《清真集》,有四印齋所刻詞本,鄭文焯校刊本。又陳元龍註《片玉集》,有武進陶氏涉園景《宋金元明本詞續本》,歸安朱氏《彊村叢書》本。

辛棄疾簡介 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生平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傢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瞭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如“四書五經”。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賀鑄簡介 北宋詞人宋太祖賀皇後族孫賀鑄生平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汲縣)人。宋太祖賀皇後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年少讀書,博學強記。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任俠喜武,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宋史賀鑄傳》)。  賀鑄是一位個性和詞風都非常奇特的詞人,截然對立的兩面在他身上和詞中都能得到和諧的統一。他長相奇醜,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鐵,眉目聳拔,人稱“賀鬼頭”;其詞卻“雍容妙麗,極幽閑思怨之情”。為人豪爽精悍,如武俠劍客,“少時俠氣蓋一座,馳馬走狗,飲酒如長鯨”;卻又博聞強記,於書無所不讀,傢藏書萬卷,而且手自校讎,“反如寒苦一書生”(程俱《賀方回詩集序》)。  十七歲時離傢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出監臨城縣酒稅。元豐元年(1078)改官滏陽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領寶豐監錢官。由於所任皆冷職閑差,抑鬱不得志,自稱四年冷笑老東徐。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檢。此雖武職,但位低事煩,不遂其願。不久因李清臣、蘇軾推薦,改文職,任承事郎,為常侍。旋請任閑職,改監北嶽廟。紹聖二年(1095)授江夏寶泉監,在任上整理舊稿,編成《慶湖遺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喪去職,不久東歸,遊歷或居住於蘇、杭一帶。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服喪期滿,召為太府寺主簿,繼又改任宣議郎,通判泗州。崇寧四年(1105)遷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遷奉議郎。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賀後族孫恩,遷朝奉郎,賜五品服。他因尚氣使酒,終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對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辭職,定居蘇州。傢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以此終老。這一時期,他繼續編成《慶湖遺老後集》。宣和七年(1125)卒於常州之僧舍。

柳永簡介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柳永生平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雨霖鈴》、《八聲甘州》、《鳳棲梧》等。  柳永於雍熙四年(987)生於京東西路濟州任城縣,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許攜帶傢眷前往。柳宜無奈將妻子與兒子柳永帶回福建崇安老傢,請其繼母也就是柳永的繼祖母虞氏代養,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歲時的柳永是在故裡崇安度過其童年時代的,此後柳永終身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崇安。《建寧府志》中錄的那首寫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詩,就出於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稱之為神童瞭。  柳永系崇安五夫裡(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鄉茶景村)人,那裡興植荷花,他傢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鐘靈毓秀之山水,養育汲乃更塑造瞭柳永灑脫飄溢的人生情懷和浮世苦短,何來雲歸的經世之觀,故柳永一出傢門,便沒再回來,那個美麗的傢鄉,那蕖白荷隻能留在他心於四方的純粹思念中。

晏幾道簡介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第七子晏幾道生平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傢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雲:“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傢,尤喜樂府,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他不受世俗約束,生性高傲,不慕勢利,從不利用父勢或借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謀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一生隻做過穎昌府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小吏。  黃庭堅的《小山詞序》也許給我們一個最好的解釋:“餘嘗論:叔原固人英也;其癡處亦自絕。人愛叔原者,皆慍而問其旨:‘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傢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皆負之而不恨,已信之終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癡也。’乃共以為然。”從四癡也就能看到他們孤芳自潔的個性。忠純真摯的癡情,他仍未失卻童心,他難與一般俗人合流,  晏幾道孤高自負,傲視權貴,即使是蘇軾這種人,也不在眼下。據《硯北雜志》雲:“元佑中,叔原以長短句行,蘇子瞻因魯直(即黃庭堅)欲見之,則謝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傢舊客,亦未暇見也。’”(按:當時蘇軾在京,正受帝、後賞識,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  他好藏書,能詩,尤以詞著稱。據《墨莊漫錄》雲“叔原聚書甚多,每有遷徙,其妻厭之,謂叔原有類乞兒搬惋。叔原戲作詩雲:‘生計惟茲惋,搬擎豈憚勞。造雖從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調,頹瓢庶共操。朝盛負餘米,暮貯籍殘糟。幸免播同乞,終甘澤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稱葛為袍。倘受桑間餉,何堪井上螬。綽然徙自許,噱爾未應饕。世久稱原憲,人方逐子敖。願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此詩雖是戲作,而憤世嫉俗之情,高潔固究之趣,斐然可見。  其存詩隻數首,“春風自是人間客,主張繁華得幾時?”(《與鄭介夫》)“窮通不屬兒曹意,自有真人愛子虛。”(《題司馬長卿畫像》)都是寓意頗深之作。  他的主要著作為《小山詞》,《全宋詞》收其詞260首。其中長調3首,其餘均為小令。他的小令詞在北宋中期發展到一個高峰,用清壯頓挫的藝術性,揉合瞭晏殊詞典雅富貴與柳永詞旖旎流俗特性,既雅又俗的歌詞合樂的典型音樂形象,使詞這種藝術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並取得扭轉雅歌盡廢的歷史性作用。

王觀簡介 宋代時期詞人大理寺丞逐客王觀生平

  王觀(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詞人。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科舉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進士。後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相傳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後對王安石等變法不滿,認為王觀屬於王安石門生,就以《清平樂》褻瀆瞭宋神宗為名,第二天便將王觀罷職。王觀於是自號“逐客”,從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觀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臨江仙-離杯》、《高陽臺》等,其中《卜算子》一詞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設喻巧妙,又語帶雙關,寫得妙趣橫生,堪稱傑作。《紅芍藥》詞寫人生短暫,從而提出人生應追歡及早,寫法亦頗有特色。  其詞內容單薄,境界狹小,不出傳統格調,但構思新穎,造語佻麗,藝術上有他的特色。他的詞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其詞雖不能說凌駕於柳永之上,卻也有所獨創。如[天香]把“窮冬”寫得歡騰熱烈,[慶清朝慢]描繪早春物候及青年女子的踏青情態,在當時即膾炙人口。又如《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情思婉轉而清麗,特別是上片把江南綠水青山比為女子的“眉眼盈盈”,一變以物喻人的傳統方式,十分動人。王灼說:“王逐客才豪,其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碧雞漫志》卷二)有理有據的。  宋代有長沙書肆《百傢詞》本,早佚。近人劉毓盤、趙萬裡均有輯本。《全宋詞》錄詞16首,斷句1則。《全宋詞補輯》又增補12首。

楊無咎簡介 宋代詞人書畫傢紫陽居士楊無咎生平

  楊無咎(1097~1171)字補之,楊一作揚,一說名補之,字無咎。自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紫陽居士。臨江清江(今江西樟樹)人,寓居洪州南昌。繪畫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畫師法李公麟。書學歐陽詢,筆勢勁利。今存《逃禪詞》一卷,詞多題畫之作,風格婉麗。生平事跡見《宋史翼》卷三六。

朱敦儒簡介 宋代著名詞人少室山人朱敦儒生平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朱敦儒,字希真,號巖壑,又稱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他是宋代著名詞人,河南(今洛陽)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與群芳爭艷。靖康、建炎年間,隱居故鄉,寫就瞭許多描寫洛陽自然山水和名勝風物的詞作。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許,兩次舉薦為學官而不出任。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有人向朝廷推薦朱敦儒,言敦儒有經世之才。高宗於是下詔任他為右迪功郎,並命肇慶府督促他赴臨安任職。敦儒仍不肯受命,在眾親朋的勸說下,他方應詔前行。到瞭臨安,賜進士出身,授予秘書省正字,爾後兼兵部郎官,遷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後因發表主戰言論,並與主戰派李光等人一道,受到右諫議大夫汪勃的彈劾,於1149年被免職。不久,上疏請求退居嘉禾,晚年在秦檜的籠絡下出任鴻臚少卿。  朱敦儒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學創作上,其詞作語言流暢,清新自然。他的詞風可分為三個階段:早年詞風濃艷麗巧;中年的詞風激昂慷慨;閑居後詞風婉明清暢。由於傢庭富裕,所以早年居洛時,經常狎妓怡遊,尋訪洛陽一帶的山川名勝。他在後來所寫的詞中,曾對這段浪漫快樂的生活做過深情的回憶。在《雨中花》中寫道:“故國當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馬長楸。對蔥蔥佳氣,赤縣神州。好景何曾虛過?勝友是處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斷狂遊。”在《臨江仙》中寫道:“生長西都(洛陽)逢化日,行歌不記流年。花間相過酒傢眠。乘風遊二室,弄雪過三川。”詞中提及的伊川、洛浦二室(嵩山的太室峰、少室峰)、三川(伊水、洛水、黃河,泛指河洛大地)都是洛陽一帶的山水勝地。“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懶慢與疏狂。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他的輕狂和傲骨,通過這幾句激情洋溢的詞,表現得淋漓盡致。  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戰派一邊,所寫的詞比較具有現實意義,多憂時憤亂之作,“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沉痛淒愴,非常感人。到瞭晚年,過著閑適生活,詞中充滿瞭浮生若夢的消極思想與詩酒自放的頹廢情調。  比起北宋末的多數詞人來,他在題材開拓方面作瞭很多努力,除瞭憂時憤亂與閑適生活兩類詞外,還有宮怨、遊仙以及諷刺世情方面的作品。他後期的詞,語言清新曉暢,明白自然,並常以尋常口語入詞。總體而言,他的詞風格曠達,一掃綺靡柔媚的風氣,繼承蘇軾而又有變化,自成一傢,在當時詞壇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朱敦儒著有《巖壑老人詩文》,已佚;今有詞集《樵歌》,也稱《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傳。今錄詩九首。

李彌遜簡介 宋朝時期詞人戶部侍郎李彌遜生平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餘首。  李彌遜,約生於宋神宗元豐中,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年約七十二歲左右。徽宗大觀三年(1109)進士,調單州司戶。政和四年(1114)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1126),召為衛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轉運副使。紹興二年(1132),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李彌遜和李綱是好朋友,政治主張相同,詩歌酬答也很多。錢鐘書認為他的詩不受蘇軾和黃庭堅的影響,命意造句都新鮮輕巧,在當時可算獨來獨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魏夫人簡介 北宋時期女詞人魯國夫人魏夫人生平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詞人。乃曾佈之妻,魏泰之姊,封魯國夫人。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生卒年不詳,生平亦無可考。  魏夫人,丈夫曾佈參與王安石變法,後知樞密院事,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魯國夫人。弟魏泰,著有《臨漢隱居詩話》、《東軒筆錄》。她的詞多寫離情別緒,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賒,離腸萬回結”;〔菩薩蠻〕:”何處是離愁,長安明月樓。”這大約與曾佈在呂惠卿、章惇、蔡京先後當政時多次貶謫在外有關。目睹身受,因此她筆下的離愁別恨表現得頗為深沉真切。如〔阮郎歸〕從”夕陽樓外落花飛”寫到”孤煙卷翠微”,以春歸日暮反托出”歸來未有期”的悵惘,又結以”桐陰月影移”,著意渲染”斷魂不忍下危梯”的淒惋。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從內心抒發上更進一層。魏夫人的詞不僅表現一己的幽愁暗恨,也還有”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菩薩蠻〕這類輕快活潑的篇章,能夠生動地描繪出采菱女子的勞動與愛情生活。  魏夫人的文學創作在宋代頗負盛名,朱熹甚至將她與李清照並提(《詞綜》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語類》卷一四零中雲:“本朝婦人能文,隻有李易安與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現存作品僅有詩1首,詠項羽、虞姬事,題作《虞美人草行》(《詩話總龜》卷二十一);詞10餘首,周泳先輯為《魯國夫人詞》。

葉夢得簡介 宋代時期詞人戶部尚書葉夢得生平

  葉夢得(1077~1148)宋代詞人。字少蘊。蘇州吳縣人。紹聖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後追贈檢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葉夢得是起到先導和樞紐作用的重要詞人。作為南渡詞人中年輩較長的一位,葉夢得開拓瞭南宋前半期以”氣”入詞的詞壇新路。葉詞中的氣主要表現在英雄氣、狂氣、逸氣三方面。  葉夢得(1077~1148)宋代詞人。字少蘊。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葉夢得出身文人世傢,其從祖父為北宋名臣葉清臣(《避暑錄話·卷下》:“曾從叔祖司空道卿,慶歷中受知仁祖,為翰林學士。”)四世祖葉參為咸平四年進士,官至廣祿卿。母親晁氏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之妹。  葉夢得“嗜學蚤成,多識前言往行,談論亹癖不窮”,紹聖四年(1097)登進士第,調丹徒尉。徽宗時官翰林學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紹興元年(1131)起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總管四路漕計。致力於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十二年移知福州。陳振孫說他“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十二年移知福州。晚年隱居傢鄉湖州卞山石林谷,自號石林居士,以讀書吟詠自樂。  宋徽宗即位後,先後任婺州教授,議禮武選編修等官。入京後與當權丞相蔡京交往密切,用蔡京薦,召對,言:“自古帝王為治,廣狹大小,規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國勢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誘之以貨利,或陷之以聲色,則所謂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嘗不顛倒易位,而況求其功乎?”上異其言,特遷祠部郎官,累遷翰林學士。  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以讀書吟詠自樂,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後追贈檢校少保,宋史有傳。

洪皓簡介 宋代時期詞人寧海主簿參軍洪皓生平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歷臺州寧海主簿,秀州錄事參軍。宋代詞人。  洪皓,江西樂平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使金被留,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始歸。遷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尋因忤秦檜,出知饒州。十七年,責授濠州團練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臺州崇道觀,卒謚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鄱陽集》四卷,另有《松漠紀聞》二卷行世。事見《盤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洪皓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準備將都城由杭州遷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鋒芒。洪皓不顧職位卑微,上書諫阻。他的意見雖未被采納,但卻因此為高宗賞識。高宗特意召見他,擢升其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金國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年)歸。在金期間,威武不屈,時人稱之為“宋之蘇武”。後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忠宣公。宋高宗於杭州西湖邊葛嶺賜建國公府。明王守仁《謚襄惠兩峰洪公墓志銘》稱:“維洪氏世顯於鄱陽。自宋太師忠宣公皓始賜第於錢塘西湖之葛嶺,三子景伯、景嚴、景廬皆以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清梁章鉅《楹聯叢話》雲:“西湖葛嶺下有洪忠宣公皓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