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講述

別讓電影給騙瞭:一個國軍老兵講述最真實的抗戰

  “如果要把記得的每一個弟兄怎樣殉國寫出來,每個人都可以寫一個壯烈的故事!”以下就聽聽這位國軍老兵揭秘當時最真實的抗戰場景吧……  “在戰鬥的間隙,老兵們都會有一種失落感,大傢很少會談戰後做什麼之類的話題,那是電視上的人才說的;因為老兵根本不敢想以後。老兵受傷瞭,殘廢瞭,毀容瞭都太平常瞭。大傢基本上就是在說女人,因為有半數以上的士兵其實根本沒碰過女人,這時候那些下流的笑話就能讓人暫時忘記以後和身邊的傷痛。”  “隻有面對槍口時,你敢擋在老百姓前面你才是個真正的軍人,一個長官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後來我們才知道在撤離合肥的時候他的部隊為瞭不連累難民,全部走在顯眼處,有半數人被鬼子的飛機打死瞭。從那以後,我們不管再難都不往老百姓的地方躲,這在很多部隊是不成文的規定,我們鄙視那些總裝成老百姓的怕死鬼。”  “日本人拼刺刀很厲害,但其實在拼刺刀中我們很多人是死在機關槍下邊的;他們總在側後方悄悄地佈置一兩挺輕機槍,然後沖上來拼刺刀,我們那些最英勇的士兵沖出戰壕就倒在機槍下瞭。”  “我們很多弟兄死在眼前不遠的地方,但是日本人的機槍橫在那裡,大傢就是沒辦法給他們收屍,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弟兄們的屍體腐爛、長蛆,想起來都要掉眼淚。”   “那些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很多人下來後連飯都吃不下,也有的就開始發病,然後在幾天裡就死掉瞭,我們說那是被嚇死的。後來我們知道,他們是被震傷瞭內臟,我們知道瞭在敵人炮擊的時候,應該用手抱著腦袋蹲伏而不是整個人貼著地趴下……知道這些的,都是已經打過很多年仗活下來的老兵,而那些當初和我一起上戰場的兄弟都已經不在瞭。”  “我們很多士兵,連敵人的面都沒有見到就死在敵人的炮火中;很多人死的時候身上連傷痕都沒有,但是在我們抬走他們的屍體時,有些屍體會忽然七孔流血,黑色的血,很嚇人。後來我們知道,這是被震死的。”  “我帶過這樣的新兵,他們在和鬼子拼刺刀的時候,竟然沒敢把刺刀往人傢身上捅;我們的士兵太善良,他們都是被逼起來抵抗的農民,所以怎樣讓他們殺第一個人往往是連長排長一級軍官很頭疼的事情。”  “我這樣教育那些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我跟他們說想活下來就盯著身邊的老兵在幹什麼,怎麼幹的;因為有不會打仗的將軍,但絕沒有不會打仗的老兵。”  “鬼子兵的小組戰術運用非常好,他們總是很敢滲透,在交戰時經常一個班就敢見縫插針打到我們背後包抄,這一招很毒,那些作戰意志不堅決的或者經驗不夠的部隊經常被他們這樣糊裡糊塗地打垮,他們就這樣經常用一個中隊就擊潰我們一個團。”  “誰說就日本人的挺身隊不要命,我們國軍哪次沖鋒沒有掛滿手榴彈的敢死隊撲上去炸開敵人的缺口!我們很多戰士一沖到敵人群裡,就會拉響手榴彈拖著幾個敵人去死,我們都知道拼刺刀拼不過,這樣打最占便宜。”  “鬼子的鐵王八很厲害,我們隻能拿五六個手榴彈捆在一起去炸,先用重機槍裝上鋼芯彈打斷它的鐵輪帶,但那鐵王八還是在那開槍,一定要炸掉。有時候為瞭炸掉一個鐵王八,要死上百人。”  “很多時候,特別是相持瞭一段時間後,日本人就會大意起來,他們發現我們沒有重武器,所以在邁出工事的時候動作都很慢,我們有一次集中瞭全團的機關槍,測好瞭射擊參數,隔著五百米就把他們的一次進攻化解在他們開始的時候。”  “在陣地上鏖戰的時候,隻有不斷響起的七九步槍聲會給人帶來安慰,知道自己並不是孤獨地在戰鬥,但我們經常會把子彈打光而不得不用繳獲的日軍的武器,這時陣地上就隻有三八大蓋的聲音,這讓人總覺得弟兄們都打光瞭,隻有自己一個人在戰鬥,隻有戰鬥意志最堅強的老兵,經驗最豐富的老兵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下來。”  “每一個經歷多場大戰都死不掉的老兵都有絕活,在死人堆裡練出來的絕活;我有個兄弟憑感覺就能知道幾十米內有沒有活人,而我的絕活是在近身肉搏中永遠不會倒下,在上百次的貼身肉搏中站起來的人都是我。”  “一路上全是屍體,都是那些運不下去死在半路上的傷員;因為天上都是敵人的飛機,我們的傷兵晚上運不完,到瞭白天遇到敵人的飛機襲擊時運輸兵就隻好扔下傷員躲避瞭,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從羅店前線到後方的路上都是屍體,運也運不完。”  “有很多在戰場上很勇敢的士兵在退下來後也會當瞭逃兵,特別是在醫院呆過的人,他們怕受傷、怕死,但是很奇怪就是把他們重新推到戰壕裡他們又恢復過來瞭,也許治愈怕死的良藥就是把人扔到死人堆裡吧。”  “當一個國傢連妓女都知道要愛國,要抵抗;當一個國傢的每一個民眾都知道要拿起槍的話,這個國傢就一定不會滅亡;我們就是被這樣的一種民族情操鼓舞著,在最艱難的時候都沒有想過放下手中的槍。”  “我們頭頂全是鬼子的飛機,他們在上邊扔炸彈、用機槍掃,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和它們對射過,但損失更大;隻能一邊躲著他們一邊和地面上的鬼子打,傷亡很慘重的。我打瞭八年仗,一直引以為憾的就是沒有打落過一架鬼子飛機.我們國軍沖鋒的時候,都是排長、連長打頭,有時團長也會沖鋒,很勇敢的,就是電視上總是播我們很怕死;我就是因為一次戰鬥排長、連長都打光瞭被臨時任命為排長的,後來因為打瞭勝仗,我的排長就一直當下去直到抗戰勝利。”  “現在的軍隊互相叫同志,聽著真別扭,以前我們都是叫弟兄。現在電影電視故意把國軍‘弟兄’兩個字叫得那麼兒戲,因為那些王八導演沒有上過戰場;隻有上過戰場的人才明白‘弟兄’兩個字的真正含義,我們是真把身邊的每一個共同浴血的同袍看成自己的親兄弟的。”  “大大小小的每一場會戰,都會讓民間遭很多禍害;有的人就總是在民間宣傳我們消極抗戰,不和鬼子拼命才讓鬼子步步進逼毀瞭大傢的傢園;還說我們總是禍害百姓比鬼子還狠,讓我們一到中央消息封閉的鄉村就遭到仇視;這些都傷盡瞭弟兄們的心。”  “有一次打仗,連續打瞭一天一夜,人太累瞭我就在戰壕上睡著瞭;後來敵人的飛機來轟炸,我愣是沒醒過來也沒往後邊躲;轟炸停瞭後邊的弟兄上來硬是把我當死人抬走才把我弄醒瞭。親自來到火線上視察的一位團長就指著我對那些士兵說,這就是老兵不死的原因,就算天上下炸彈都能睡得著,打仗要保持戰鬥力就要會抓住一切機會休息。”  “在搏鬥的時候,弟兄們都會自覺的維護自己的長官,在混戰時如果自己倒下瞭,看到自己的弟兄替自己擋子彈、擋刺刀,那是一種比死更難受的感覺;一個從戰爭中走過來的老兵,到底身上欠著多少弟兄的情啊!”   “沒輪到頂上去的老兵都會疏疏落落地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等著命令,就派一個觀察哨在看情況,哪兒像電影裡那些傻瓜紮堆擠著看其他部隊打仗還又哭又鬧的,也不想想要是碰上一發炮彈不全被端瞭!?沒有命令下來我們就跟戰鬥和我們無關一樣,這才是真正能打的老兵,戰場上有的是找死的機會,大傢都不會急。”  “集體沖鋒中拼刺刀根本就沒有花哨,就是沖上去對準敵人一捅!如果被敵人格開就全速從他身邊沖過,用刺刀尖劃過去或者用槍托砸過去,劃不劃中或者砸不砸中都不要管瞭,沖過去就是;如果敵人先出手,就等他的刺刀到瞭身前格開它然後還一刺刀,或者根本不管他刺過來的刺刀直接反刺過去;我們就是用這樣命換命的打法彌補刺殺技術的不足的。”  “旗幟,是軍人的生命,我們在戰鬥中隻要看到自己的旗幟就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我們在戰鬥中捍衛著國旗,哪怕它已經千瘡百孔,我們依然相信有一天它會插遍中華大地。”  “寧見老兵哭、莫見老兵笑,百戰的老兵在面對一些死仗硬仗前經常會在長官面前哭鬧討價還價不願上,在一些處境很危險的時候也會哭喪著臉;但這沒什麼,該怎麼打還怎麼打……但如果在一場惡戰中看到所有的老兵都笑容滿面的樣子,就壞瞭,這是大傢都看不到生還機會時才表現出來的無所謂。”  “有時候,弟兄們在臨死的時候會托活著的人照顧他的傢人,活著的人都答應下來瞭;但是誰又能做到呢?也許答應他的人在下一刻就殉國瞭……我隻兌現過一次承諾,就是把一位弟兄的孩子拉扯大瞭,但我前前後後答應過一千一百三十二個弟兄。”  “日本人最喜歡把被俘的國軍拉到老百姓面前或者被俘士兵所在的部隊陣地前砍頭,有時他們會在大傢面前生生把被俘的戰士一刀刀肢解;他們以為這樣的暴行可以震懾老百姓,可以嚇壞其他的部隊,但他們錯瞭,我們看完後隻是明白瞭一件事情:寧可粉身碎骨,決不當俘虜!”  “誰都別小看那些膽小的老百姓,他們說不定會在某一刻爆發變成悍不畏死的勇士,很多說是死在遊擊隊打擊下的鬼子其實就是被老百姓自發起來反抗打死的;我就見過一個帶著槍的鬼子被一群拿扁擔鋤頭的百姓追得跳河。”  “日本人很沒人性,他們一旦遭到我們的打擊又拿我們沒辦法的時候,就會找無辜的老百姓泄憤;他們甚至攻擊過一支國際紅十字會的醫務隊,殘殺瞭醫生把女護士全部強奸瞭……而我們這些被他們拯救過的軍人卻隻能在望遠鏡裡看著那些禽獸施暴。”  “老兵都迷信,因為見的死人太多,都冷冰冰地被遺棄在一邊,太賤;害怕自己也會成瞭那樣一堆被遺棄的無人關心的冷冷的肉,所以大傢寧願相信有來生,被自己和別人遺棄的隻是一具臭皮囊。”  “現在的電視總說我們膽小,槍聲一響就拋棄自己的弟兄逃命……可很多時候是不得不走啊!你以為活著離開的人就好過嗎?留守的弟兄的面孔會一次又一次在你腦中出現,跟著你一輩子。”  “記得在淞滬、在徐州、在武漢戰場上撤下來的時候,沿途都有人向我們買槍;幾十上百塊大洋的槍兩三塊大洋就賣瞭,他們給我們老百姓的衣服,叫我們回傢。但是等鬼子追上來的時候,根本不管你穿什麼衣服都開槍,很多士兵就這樣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就死在鬼子槍下。”  “在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打瞭幾年仗的老兵毒招陰招多瞭去瞭,那些看著不起眼的陰招都不知讓多少鬼子糊裡糊塗地死掉殘掉;可惜那都是個別部隊摸索出來的經驗,沒有全軍推廣,要不鬼子至少得多死上幾倍。”  “在後來的十二年牢獄生涯中,有個指導員整天問我一句話,問我有沒有後悔參加蔣軍;我說沒有,我參加的是國軍……就這樣加瞭三年的刑。  我真傻,就像當兵時一樣傻,明知道軍餉被克扣著明知道沖上去就是九死一生還是沖上去瞭……可大傢都當聰明人瞭,誰去抗日啊!?”  “每次參加葬禮,弟兄們總是悲喜交集的,失去的弟兄會再次被想起來;但是自己的弟兄能夠被軍政部安排葬禮,那是……先不說榮幸,至少他們的撫恤金不會被黑掉,弟兄們的傢人可以吃上幾年飽飯。”  “勝利的喜悅屬於很多人,那些在後方打著火把遊行的人、那些寫文章的人、那些肩上多瞭顆星星的人;但勝利的喜悅永遠不屬於老兵,他隻會在一連幾天裡恍恍惚惚看見那些在大勝中失去的弟兄。”  “打掃戰場的時候,就算是最冷血的老兵,在收拾那些抱著炸藥包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弟兄時都會落淚;根本上分不清那是誰啊,隻剩下兩條腿。”  “如果要把我記得的每一個弟兄怎樣殉國的寫出來,每個人都可以寫一個壯烈的故事,就像現在電視上播得那樣,但說得完嗎?犧牲的那麼多國軍將士,有的平時隻是很卑微的人,在戰場上拉響手榴彈和鬼子拼瞭,也就一瞬間,我們根本就不會註意到;幸運的在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找到他們殘缺不全的屍體,如果打瞭敗仗,這些英雄們就隻能算失蹤,傢屬連撫恤金都沒有。”相關閱讀推薦:百戰老兵陳福生憶解放蘭州:曾親手發射120餘枚炮彈老兵回憶魯南會戰:如何蘭陵北痛殲快一縱新一軍老兵憶:孫立人將軍竟騙國內少女當軍妓抗日老兵談湯恩伯:無愧“抗日名將”稱號老兵日記見證武漢空戰:數十架飛機混成一團

李立三女兒李英男講述:李立三的跨國生死戀

  1930年6月至9月,因推行較為激進的“立三路線”,李立三在六屆三中全會上做瞭自我檢討並離開瞭領導職位,但共產國際堅持要他到蘇聯接受批評。1930年底,他被派到蘇聯國際列寧學校研究班學習。1933年初秋的一天,李立三來到在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朋友楊松傢做客,一個俄羅斯少女敲門走瞭進來。這個活潑可愛的俄羅斯少女名叫葉麗紮維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叫我‘麗紮’好瞭,”少女向李立三微笑著說。  李英男告訴記者:“第一次見面,母親說她對父親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隻是覺得他是個話語不多的中國青年。後來,恰逢十月革命紀念日到來,父親邀請她和很多中國朋友一起歡度節日。在餐桌上,父親與大傢有說有笑,氣氛很熱烈。母親雖然不懂中文,但深切地感受到他對周圍人的影響力,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不久,他們就確定瞭戀愛關系。”  當年在莫斯科,很多人一聽到李立三這個名字就很警覺,避而遠之,唯恐沾上“機會主義”的嫌疑。麗紮身邊的很多朋友聽說她的交往對象就是曾經犯過‘大錯誤’的李立三時,都勸告她不要和這個人接觸。“媽媽說,其實她早就知道爸爸的身份瞭,但從未把他的錯誤與他們的戀愛聯系在一起。”李英男一直記得母親的話:“人的一生誰都有錯,何況立三已經認識到瞭自己的錯誤。在我的眼中,他隻是一個誠實可愛的青年。”  1936年2月初,在莫斯科共產國際“柳克斯”公寓一間13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李立三和麗紮舉行瞭婚禮。婚禮很簡單,隻有陳雲、瞿秋白夫人楊之華和女兒瞿獨伊等十幾名來賓參加。按照蘇聯的傳統,女人出嫁後改用丈夫的姓氏,“父親根據母親的蘇聯名字‘麗紮’,給她取瞭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名字——李莎。”1943年,她們的女兒李英男在莫斯科出生瞭。  1945年,中共七大舉行,李立三再次當選中央委員,當李立三把這個消息告訴妻子時,李莎既高興又擔憂,因為李莎知道,這意味著丈夫要回到自己的祖國。  李英男至今還記得,1946年1月16日父親回國時的情景。那天,李莎抱著3歲的李英男到火車站送別丈夫,“我從母親的懷裡跳瞭下來,喊著‘爸爸,抱我’。爸爸抱著我說‘英男,你要聽媽媽的話,過段時間我來接你和媽媽去中國……’”  1946年9月20日,李莎收到瞭丈夫寄自哈爾濱的信,信中李立三說,東北戰火將起,讓李莎帶著女兒速到中國。經過十來天的顛簸,李英男和母親來到瞭哈爾濱,“父親因為開會沒有到車站接我們,但他穿著整齊的軍服站在傢門口等著我們母女。”李莎回憶,“我跑到父親身邊,跳進他的懷裡,親瞭又親。父親也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他對著母親的耳朵輕聲說,‘李莎,我們兩個又結婚瞭’。”  這是李立三一生中的輝煌時期。李英男收藏著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父親就站在毛主席旁邊,中間隻隔瞭一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照片中的父親都被‘截’去瞭,好在‘文革’後還原瞭歷史。”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母親的頑強堅守  來到中國後,在李莎的多次要求下,組織安排她到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李立三和李莎的第二個女兒李雅蘭出生。在哈爾濱平靜生活3年後,1949年3月,李立三全傢遷往北京。  這是李立三一生中的輝煌時期。李英男收藏著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父親就站在毛主席旁邊,中間隻隔瞭一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照片中的父親都被‘截’去瞭,好在‘文革’後還原瞭歷史。”  開國大典結束後,李立三被任命為勞動部部長,享受副總理待遇。李立三全身心地投入瞭工作,被陳雲稱為新中國的“坦克車”。“那時,我常常見不到父親,他總是很忙,母親也忙於北京俄語學院的教學工作。但她總要抽出時間陪伴父親,跟著他參加一些外事活動,並要管好傢裡的事情,當好‘後勤部長’”。在北京安定下來後,李莎先後從莫斯科和湖南接回母親和婆婆。 “為瞭照顧好兩位老人,傢裡分別給她們做一些不同口味的菜肴,給姥姥多吃些奶制品,給奶奶往菜裡放點辣椒”。  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兩國的交往緊張起來。李英男說:“這個時期,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父親在蘇聯的事大做文章,他們說母親是蘇修特務。那個時候,有很多幹部的外國妻子都因為國籍問題和丈夫離婚,回到自己的國傢。周總理找到父親,建議讓母親轉為中國國籍。”1964年,在李立三的動員下,經周恩來總理批準,李莎加入中國國籍。李英男說:“這是母親最艱難的選擇,有誰不愛自己的祖國呢?”  更大的風暴接踵而來──“文革”爆發瞭,李立三首當其沖,被批為國內“蘇修特務頭子”,通過李莎和國外聯絡,組織瞭龐大的“特務集團”,“一直搞顛覆無產階級專政的勾當”。受批鬥、戴高帽、“坐飛機”,成瞭李立三的傢常便飯。李英男回憶:“紅衛兵強行駐進我傢,割斷父親與外界的聯系,並以學習毛澤東思想為名,天天對他進行長時間的審問。母親也一起被拉去掛牌陪鬥。”李英男說,那一段時期,母親以驚人的毅力承受著一切,每天都安慰父親要堅強。“平時熱鬧的傢裡變得寂靜起來,沒有人再敢到我傢串門,為瞭我們不受牽連,父母都讓我們住校。”  1967年6月19日,李立三被造反派從傢中帶走。兩天後在華北局的一次批鬥會上,李莎被押上臺,沒想到在臺上卻見到瞭自己的丈夫,夫婦倆用目光互相安慰。批鬥會後,他們被押上汽車,汽車剛開到府右街,李莎就被拽出車子。李立三伸出手來和她告別,語重心長地說瞭一句:“你多保重!”李英男說:“這是父親和母親的最後一次見面,第二天,父親吞下瞭大量安眠藥自殺瞭,去世前還有一封給毛主席的信,未寫完。”  李英男含淚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父親離世的當天下午,母親就被看管起來,不久被送到公安部,關進秦城監獄單人牢房。第二天,我和讀高中的妹妹李雅蘭也以‘談話’為名,被騙到德勝門外功德林監獄軟禁起來,同年10月被正式逮捕轉入秦城監獄。”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其實,專案組手裡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實際材料。他們得不到口供,就不斷施加壓力,輪番審訊。母親在審訊室被連夜提審,不許坐下,回牢房時已經天亮,起床鈴一響就不能上床瞭。吃飯時,送來的窩頭粗飯不夠填肚,恐怕是想用失眠和饑餓來摧殘她的精神。但她不顧一切,一直支撐著,保持瞭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她堅持不撒謊、不說違心的話,不承認莫須有的罪名,更不去誣賴他人。無論是口供、筆供,字字句句都要仔細斟酌、再三考慮,以免失真。”李莎以實際行動抵制瞭專案組“逼供信”的圈套,她在獄中寫出瞭幾十萬字的材料,沒有一字是假話。  1969年“九大”以後,開始落實“可教育子女”政策,李英男、李雅蘭出獄,先到“五七”幹校接受鍛煉,然後陸續回到北京。1975年5月,她們被批準去看望李莎。“探監前,專案組宣佈瞭幾條紀律:不許把父親去世的消息告訴母親,不許說親友中誰受牽連,也不要抱頭大哭等等”。  “雖然有些心理準備,但沒有想到媽媽的變化會如此之大:原本健康活潑、充滿朝氣的媽媽,變成瞭一個動作遲鈍、表情麻木的老太太。那時她剛過60歲,頭發已經全白,而且脫落得厲害,穿一身黑色衣褲,幾乎分不清男女。媽媽開口就問:‘你們見到爸爸沒有?我想他也在這裡。下次你們來看他,不要忘記給他帶一條好煙。他從來都是抽煙比吃飯還要緊。’”李英男隻能默默地流淚,沉默不語。  幾天後,李莎被押送到山西運城。1976年春節,李英男姐妹到運城探望母親,在李莎的逼問下,李英男終於把爸爸去世的消息告訴瞭她。“聽完,母親眼睛直直地望著我和妹妹,表情十分痛苦,但沒有落淚。她緩緩地對我們說道:‘你爸爸不在人間,其實我心裡已經料到瞭’。說罷,她扭過臉,久久不做聲。”  這是李立三一生中的輝煌時期。李英男收藏著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父親就站在毛主席旁邊,中間隻隔瞭一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照片中的父親都被‘截’去瞭,好在‘文革’後還原瞭歷史。”  為父母申冤平反  1978年,粉碎“四人幫”後,在一些老同志的建議下,李英男找到瞭李立三的朋友胡克實傢裡,向他探討父母的問題應如何解決,胡克實建議李英男直接去中組部反映情況。  1978年4月初,李英男來到位於西單的中組部所在地。在傳達室,她鼓起勇氣說:“我是李立三的女兒”。“反革命修正主義頭子李立三”的稱號在李英男頭上已經壓瞭10多年,她好久好久不敢這樣大聲說父親的名字瞭。李英男向中組部相關部門詳細敘述瞭自己一傢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也介紹瞭母親的近況,希望組織上重新審理父母的冤案,盡早作出公正的結論。  1978年12月5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李英男接到瞭中組部的電話,“中組部的同志告訴我,耀邦同志已在我的信件上作瞭批示,同意李莎馬上回北京,重新做結論。他們要我立即動身去山西,把母親接回來。”12月下旬,李莎回到瞭北京,被安置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筒子樓的一間宿舍裡,許多朋友都聞訊趕來探望她。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在李莎和女兒們的努力下,1979年12月27日,中央正式為李立三同志恢復名譽、平反昭雪。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為李立三舉辦瞭隆重的悼念儀式,鄧小平、胡耀邦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瞭李莎及其子女。“那一天正好是母親66歲的生日。在這場遲到瞭13年的追悼會上,沒有遺體,也沒有骨灰。黨旗覆蓋下的骨灰盒裡,是父親生前用過的一副眼鏡和一枚印章……”  和諧的國際大傢庭  李立三平反後,一些報刊先後發表瞭回憶他的文章,李立三的子女也聯名在《人民日報》發表瞭長篇紀念文章。  李英男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父親李立三一生共有過四次婚姻,他的屢次婚變與那個時代的背景和革命傢動蕩不安的生活相關。第一次婚姻是李立三的父親親手包辦的,妻子林杏仙為他生下瞭兒子李人紀,不久便患風癱去世。第二位妻子叫李一純,兩人共同生活5年後,李一純離開瞭李立三,他們生有一子李人俊。李立三的第三位妻子李崇善是李一純的妹妹,她和李立三生瞭3個女兒:李競,李力和謝志佩。李莎是他的第四位妻子。  現在,96歲的李莎住在國傢分配的專傢樓裡,李英男每周都會帶著子女去看望母親。“母親很健康,她每天都在看書看報,還一心一意地寫有關父親的回憶錄,這本書傾註瞭母親對父親的所有思念,馬上就要出版瞭。”  “建國初期,除瞭三姐謝志佩,其他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都來到父親身邊,他們都管我媽媽叫李莎媽媽,媽媽待他們非常好。”李立三生前很註重子女的學習,他把兩個兒子送到外國語學校讀書,大女兒、二女兒也被送到大連學習。“我和妹妹從小就在蘇聯大使館辦的學校學習俄語。我們傢裡經常用俄語交流,收藏瞭許多俄文書,說我們傢是‘俄語教研室’一點也不誇張。”  1974年,李英男開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任教,妹妹李雅蘭也成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一名俄文教師。現在,姐妹倆都有瞭各自的傢庭,而且她們的丈夫都是俄羅斯人。李英男笑著說:“我們傢一切都是中西合璧的,裝修是歐式的,傢具是中式的,墻上掛的有油畫,也有書法。”在這個國際大傢庭裡,一傢人其樂融融。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分別在武漢、上海和廣州進行工會活動,先後擔任1922年“安源大罷工”總指揮,1925年“五卅運動”總指揮。1927年任中共中央常委,1928年“六大”後成為我黨主要領導人之一。1930年犯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被稱為“立三路線”。1931年被派到蘇聯學習,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兼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共產國際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救國時報》主編。1945年當選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1946年回國,歷任軍調部東北三人小組成員、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敵工部長、城工部長等職。1948年任中共中央東北局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書記。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勞動部部長。1955年後,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副部長。1960年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是中共四至八屆中央委員,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在“文革”中遭到“四人幫”殘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離世,終年68歲。1979年底,中共中央正式為其平反。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關於李四光的故事:講述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

  導讀:李四光(1889~1971年),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傢,地質力學的創造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創立的地質力學,不僅圓滿地解決瞭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瞭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瞭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瞭卓越貢獻。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東南方,緊靠長江北岸有一個叫黃岡(今黃州市的地方,這裡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是歷代州府所在地,史稱黃州。1889年10月26日,我國著名的科學傢李四光,就出生在黃岡縣城北大約25公裡的一個叫下張傢灣的小村莊。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這個名字,是後來李仲揆去上學的時候,需要填寫報名單,李仲揆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隨手就寫瞭個“十四”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年齡。可是,他馬上便發覺填錯瞭欄目,這下可怎麼辦呢?聰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瞭幾筆改成“李”字,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正在為難的時候,李四光抬頭看見堂中上方掛著一塊大匾,上寫“光被四表”,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後面又加上瞭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又有瞭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時候,傢庭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一傢數口僅靠父親辦私塾收繳(jiǎo)學生的一點學費來勉強維持,如果遇上災荒年,私塾的學生少瞭,就有斷糧斷炊的危險,不得已時也隻好從當地的地主傢裡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親也經常紡線織佈,換些零用錢。特別是李四光的父親為人耿(gěng)直,愛打抱不平,曾經因與黃岡的革命黨人有來往被迫逃離傢鄉,去南京躲瞭一年多,傢庭生活就更加艱難。這一切,對童年的李四光影響很大。   當他50多歲的時候,還不時想起幼年的苦難,深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種種苦楚而痛心。正是在這個傢庭的影響下,李四光從小就養成瞭勤勞的習慣。他常常幫著媽媽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幹。  5歲的時候,李四光開始跟一位姓陳的老先生啟蒙,6歲轉到父親的私塾裡,隨父親念書。李四光學習的時候,刻苦認真,勤奮用功。每天從早到晚,朗讀、背誦、練字、作文忙個不停。他不貪玩,老師不在的時候,依然能獨自學習,而不像別的孩子一樣,爬桌子,踩凳子,鬧翻瞭天。李四光從小就喜歡動腦筋,問問題。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時候,看到村頭的一塊特別大的石頭,他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石頭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周圍沒有這種石頭呢?也許是個偶然的巧合。他後來果真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傢,還曾科學地回答過他孩童時的疑問呢。  李四光小時候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小玩具,什麼小船啦,小汽車啦,各種色彩的燈籠啦什麼的。他心靈手巧,同齡的孩子都喜歡他、佩服他。特別是,他富有同情心,對左右鄰裡的窮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氣很冷,一個小偷摸進私塾裡把同學蓋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瞭,被同學捉住後,你一拳我一腳地狠揍瞭一頓,最後還被吊瞭起來。但是隻有李四光沒有動手,他隻是悄聲不響地拿來一條板凳,墊在小偷腳下,勸誡說以後不要再做壞事瞭,不然挨這麼多打,可怎麼受得瞭呢?  1902年5月,湖北省開始興建大、中、小各種學堂,少年有志者,都願意來武昌上學。消息傳到黃岡後,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瞭上學的要求。父親很支持他,從鄉親手裡借來路費;母親也支持他,特地將自己出嫁時的嫁衣給李四光改制瞭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別父母,第一次遠離傢鄉,前往省城武漢求學。相關閱讀推薦: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是戰國時期哪國的?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變法前為什麼要南門立木?毛岸英的故事:毛岸英烈士如何犧牲在朝鮮戰場的耶穌的故事:耶穌的母親瑪麗亞怎麼生下耶穌的?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1902年冬,李四光進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由於該學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學堂供給。李四光全傢都很高興。在這裡,李四光學習非常用功,他如饑似渴地吸取各種知識,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由於沒有人幫助疏通關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李四光回黃岡向父親辭行,隨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費有限,他隻好買瞭統艙票,以便節約開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這麼遠的地方學習,李四光心情無比激動,特別是當船駛出上海吳淞口,眺望大海,波濤洶湧,茫茫無際;小小少年,心曠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願回艙。他的思緒隨著海風海浪飄得很遠,很遠??  經過漫長的旅行,輪船終於抵達日本的橫濱港,後又乘汽車來到東京,但不巧的是,臨行前,親友餞(jiàn)行,李四光多吃瞭些甲魚之類的葷腥,在海上又著瞭點涼,所以一到東京便腹瀉不止,醫院診治為痢疾,並對他隔離治療,隻得借錢治病。這次病對他影響很大。當大夫勸他平時多吃素少吃葷時,他永遠記住瞭這個勸告,幾乎一生飲食清淡,至多吃點魚呀蛋呀什麼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開玩笑說,李四光隻是吃一些不會叫的東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主要學習日本國的語言和初等數理比。1907年7月畢業之後,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據說,這個學校每年僅能吸收中國留學生10名左右,而報考者竟達千餘人,李四光能夠考中,是極其不容易的。   在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依舊清貧。每月收到的官費用於必須的開支後,已所剩無幾。為瞭省錢,他常常把生米放進暖水瓶中,加上開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湊著咸菜一起吃下去。除瞭學習、生活,李四光更關心祖國的命運。他常步入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瞭許多民主革命傢。他剪掉自己的辮子表示站在革命一邊,擁護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終於在東京見到瞭他敬仰的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和宣誓儀式。孫中山曾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Wèi)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7月,李四光從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結束瞭7年留學日本的生活,和同學們一起返回祖國。不久,他被派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從學生到教師,李四光感受到一種新鮮和責任,他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當時,李四光正在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的全國統一考試。他聽到消息後,異常興奮,立即收拾行裝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來,又改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等職。然而,革命的發展並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樣。不久,袁世凱上臺,打擊和排擠革命黨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鬱悶,陷入彷徨之中??於是,李四光產生瞭再去讀幾年書,走科學救國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國,赴英國伯明翰大學繼續深造,年輕的李四光如願以償。當時,和李四光一起留學的有4個人,政府發放的路費全是金條。李四光告訴同伴:“你們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銀行兌換錢幣。”當李四光來到銀行的時候,一身破舊的衣服引起瞭銀行職員的懷疑,非但沒有換回錢幣,還被懷疑偷別人的金條而被抓瞭起來,任他如何解釋也沒有結果,連餓帶凍,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盡管如此,青年李四光還心系父親兄長,將自己旅費的一部分省下來交給他們,以供弟妹們上學之用。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情懷呵!李四光試圖用所有的愛戀來報答14年鄉村生活中父老鄉親所給予他的關懷與厚愛,就像他後來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一樣,鞠躬盡瘁而又無怨無悔!  長途跋涉,遠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離開祖國,終於抵達倫敦。這裡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故鄉,是近代產業革命的發源地。如今早已車水馬龍,五光十色,大廈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裡,這一切無異於過眼雲煙,他心裡更渴求的是知識和科學。經過慎重的選擇,李四光決定進入在采礦方面較為著名的伯明翰大學。他匆忙離開瞭倫敦,來到瞭英國西部重鎮伯明翰城,在學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瞭下來。李四光的確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學生,即使休息時間,也下放松學習。偶爾在假日走進公園,看看名勝古跡,身邊也總是少不瞭一疊報紙雜志,或是一卷厚厚的書籍。在林陰裡,在流水旁,他一坐下來就抄抄寫寫,或是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但平靜的學習生活沒有持續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瞭。以英、法、俄為一方的協約國和以德、意、奧為一方的同盟國,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展開瞭生死大戰。一時間,生活物資日益短缺,物價開始上漲,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已無法忍受,紛紛離開英國。但李四光硬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從小養成的堅忍精神,節衣縮食,克服瞭種種困難,把學習堅持瞭下來。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礦山做臨時工,賺錢維持生活,繼續完成學業。在這樣艱難的時候,他樂觀曠達,勞逸結合,利用業餘時間學會瞭拉小提琴,並成瞭終生的愛好。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功夫不負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寫成瞭一篇長達387頁的論文——《中國之地質》,並提交伯明翰大學地質系。6月,他通過瞭論文答辯。由於這篇論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李四光接到瞭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6年多的英國留學生活就要結束瞭,盡管國內依然是軍閥混戰,你爭我奪,李四光還是接受瞭邀請,帶著為真理奮鬥的治學精神,帶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1920年5月,李四光結束瞭漫長的求學之路,回到北京。此時,他已經31歲,在這年輕的生命成長中,除瞭幼兒時期和暫短的工作以外,他幾乎都在不停的學習中忙碌著,東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對李四光來說,該是他向祖國貢獻知識和學問的時候瞭!新的生活就要開始瞭!  李四光到地質系後,主要講授巖石學和高等巖石學兩門課程。他備課認真,一絲不茍。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特別註意基礎知識和基本功的訓練。從巖石的肉眼識別,到顯微鏡下的鑒定以及進行全面的化學分析,他都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他考試的方法不同於其他老師的方法,除瞭要進行筆頭的問答以外,還發給學生幾塊巖石的標本,要求他們寫出標本的名稱、礦物成份、生成條件、與礦產的關系等等。他還極其重視書本以外的知識,經常帶學生赴野外考察,邊看邊講,邊講邊看,要求同學們大量采集標本,回來後,歸類整理,陳列在實驗室供教學研究之用。  在長期的國外留學生活中,他親身感受到中國人受盡歧視的恥辱,從而產生瞭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說:“我們不能不承認人傢的文化程度比我們高,藝術比我們精。人傢的地方已經開辟到十分田地,我們的一塊沃土,還在那裡荒著。請他們來做好瞭,再拱手奉還給我們,世界上恐怕沒有那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線的生機,還是在我們的民族,大傢打起精神,舉起鋤頭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課的時候,除瞭科學上的一些專有名詞以外,他始終堅持用中文講解。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叫他“Mr.李”,叫瞭幾聲,他就問那個學生叫誰?那個學生說:“叫你。”李四光說:“你可以稱我老李、小李或阿貓、阿狗什麼的,但是我不準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帶瞭七八個學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國人坐人力車不給車錢,還要拿起手杖打拉車人。李四光看到後,氣憤極瞭,就跑到美國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車錢,並且不準打人。那個美國人開始愣瞭一下,後來一看是一個穿破西服的中國人,竟蠻不講理地冷笑一下,準備一走瞭之。李四光和七八個學生操起地質錘把他攔住瞭。那個美國人一看事情不妙,隻得乖乖地給瞭車錢,灰溜溜地走瞭。路上的行人都為此感到揚眉吐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我29路軍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3日,日軍在上海登陸。12月13日,南京淪陷。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國民黨政府倉皇逃亡重慶。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隨政府內遷。李四光率地質研究所南遷桂林,在這裡度過瞭將近七個春秋。  1944年春,日軍侵襲,戰事吃緊。李四光和地質所同事一起,攜帶輕便物品,於6月27日倉猝離開桂林,經過20多天旅行,到達貴陽。一路上人擠人,水泄不通,又餓又渴,又乏又困,狼狽不堪。到瞭10月,日寇進犯更加兇猛,國民黨軍隊潰不成軍,眼看貴陽要被圍困。李四光和同事們隻好再次奔波,出貴陽,奔遵義,入四川,大概11月光景,終於到瞭重慶。長途奔波,精疲力竭,對一個55歲的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到瞭重慶以後,李四光夫婦的健康情況已變得十分糟糕瞭,再加上觸景傷情,李四光又想起瞭朱森蒙冤離去的慘痛記憶,他的精神是極不愉快的。對時局的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織在一起,使這位一向堅強的學者也禁不住流下瞭辛酸的眼淚??  1947年6月6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在南京決定,讓李四光代表中國參加1948年8月在英國首都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李四光感到這是個離開烏煙瘴氣的國統區的好機會。他極其珍視這個機會,用瞭大約一年的時間準備論文,反復修改,力爭代表中國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見解。這也  是李四光的一貫學風。1948年2月,李四光從上海啟程,幾經輾轉,直到4月初,才在香港搭  上一艘挪威貨輪。大海裡的航行是異常艱辛的。對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來說,已不再充滿神奇。面對滾滾波濤,海風呼嘯,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國,祖國正像一艘火海裡的航船,中國的人民正在忍受戰爭的煎熬?  經過大約兩個多月的艱難航程,貨船終於抵達法國南岸的大港馬賽。上岸後,他改乘火車經法國首都巴黎,再橫渡英吉利海峽,抵達英國倫敦。碼頭上,可愛的女兒正站在那裡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兒李熙芝當時正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書。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爾碼頭,迎接父母的到來。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在公佈的各民主黨派、區域代表、軍隊代表、團體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單中,李四光是作為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的代表之一而列選的。但是,正當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準備回國時,臺灣的國民黨卻正在策劃著一個罪惡的陰謀。國民黨駐英大使鄭天錫接到國民黨外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將其扣留。一個朋友將這一切打電話告訴李四光。接到這個消息之後,李四光當機立斷,拿起一個小皮包,隻身從普利茅斯渡過英倫海峽來到法國。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隨即住進他的朋友預先安排的一個僻靜的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婦一大早就來到車站,6點多鐘便乘上瞭香港至九龍的火車。不久便踏進瞭祖國南方的大門。這是多麼令人激動和難忘的時刻啊!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1950年5月6日清晨,李四光夫婦到達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熱烈歡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當時北京最高級的飯店——六國飯店。一個多星期後,又遷到北京飯店。住進北京飯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百忙之中前來看望他們,令李四光夫婦十分激動。周總理鼓勵李四光協助郭沫若院長做好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同時發揮專業特長與優勢,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傢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李四光會意地連連點頭,他說:“今天是中國未有的大時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正是在黨和人民的關懷、重視和信任下,李四光開始瞭最有意義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是解放後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團結的大會。大會結束的時候,選舉李四光為中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他肩上的擔子又加重瞭。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擔的另一重大的任務就是,把全國的地質工作者組織起來,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連年的勞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狀況有所下降,他時常帶病堅持工作,萬不得已才去醫院住院治療。但是,1957年11月,李四光的腎病加重,小便帶血,背部生疔(dīng),住進瞭北京醫院。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手術刀口基本上愈合瞭,但創痛還沒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於出院,返回瞭工作崗位。關於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在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傢抱著悲觀的看法。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馬棟臣、王國棟曾率領一個鉆井隊,在陜西北部一帶,打瞭7口探井,花瞭不少錢,收獲不大走掉瞭。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佈萊克威爾德來中國調查地質,回國後寫文章說,中國是貧油國傢,在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  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油田,東北部分不會有大量石油。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深入鉆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在1928年的時候,李四光就曾寫文章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開。中國西北方出油的希望雖然最大,然而還有許多地方並非沒有希望。李四光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他認為,我國石油勘探遠景最大的區域有以下三個:一是青、康、滇、緬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陜北盆地;另一是東北—華北的平原地區。他說首先應該把柴達木盆地、黑河地區、四川盆地、伊陜臺地、阿寧臺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尋找石油的對象。  李四光的報告極大地鼓舞瞭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質部成立瞭全國石油、天然氣普查委員會。1955年1月20日,地質部召開第一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組成新疆、柴達木、鄂爾多斯、四川、華北5個石油普查大隊。經過艱苦工作,終於發現瞭很多可能儲油的構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質部召開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1956年將派93個地質隊,430多名地質人員奔赴12個地區進行普查和細測。這樣經過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蘇、貴州、廣西及華北、東北等有希望的含油遠景區,找到瞭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並在柴達木等構造上,探到瞭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繼出油,開辟瞭我國西南石油工業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共同發出“三年攻下松遼”的戰鬥號召。地質部從四川、青海、陜甘寧調集隊伍,加強松遼找油工作,終於在吉林省扶餘縣的一個鉆井中,首次遇見厚達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巖層。同年秋天,發現瞭大同鎮“長垣”構造,出油後改為大慶長垣。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我國東部找油的一個重要突破。之後,又在華北、中原、漢江、廣東等地相繼發現一大批油田。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請李四光晚上七時半到中南海懷仁堂一起觀看現代豫劇《朝陽溝》。接到電話之後,李四光的心情異常激動,當他在開演之前來到休息廳的時候,毛主席健步走來,同他熱烈握手,談起石油問題時,毛主席高興地說,你們兩傢(即地質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勞。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為感冒發燒,住進瞭北京醫院。入院後,雖然很快便退瞭高燒,但血壓一直波動得很厲害。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總是縈繞心頭。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別興奮,他和陪他的女兒談瞭很多很多:從青年時代漫長的求學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國;從建國初的艱苦奮鬥到如今的各種經歷。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時30分,李四光這位歷經風霜、鞠躬盡瘁、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瞭一生的偉大科學傢永遠離開瞭我們。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五姨太講述袁世凱稱帝:從未登基 也沒坐過龍椅

  袁克桓談其父袁世凱  我那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父親,記憶力明顯衰退;我兒子在北京理工大學讀書,告訴他多少遍,再問,他總是說“我孫子在北京大學”。然而他奶奶–也就是我曾祖奶奶–給他講的往事他卻如數傢珍,娓娓道來。  我記得最清的一句話是,“袁世凱對咱們老彰傢有恩。”  我奶奶的父親關祥凱,姨父劉夢賡,與袁世凱的六子袁克桓一起就讀天津新學院。關、劉歲數與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相當,袁克桓當時僅有10歲,便稱關、劉為大哥、二哥,3個人很要好,放假常步行去上蒲口玩兒,沿著永定河溜達。河灘極大,平展展地伸向天邊。河灘的邊緣處,漫佈著草叢和灌木叢,長得野氣蓬勃。細流在一漩一漩的軟沙地上被分割,合並變粗後順勢而下。克桓累瞭,關、張二人便倒換著背他。許多關於袁府的傢事,是這個時候從袁克桓口中說出的。  袁克桓講他母親楊氏,天津楊柳青人,傢裡除有土地,還有一貨棧,山東、北京、天津都有分號,主要經營瓷器,帽筒、撣瓶、魚缸、餐具什麼的。袁世凱做山東巡撫時,楊氏隨父經營濟南分店。楊氏的纖纖玉手,雅致的“三寸金蓮”,夢一般勾動瞭袁世凱的目光和心緒。楊氏聽過法國傳教士鄉村傳教,記憶好,嘴巧心細,既能周旋,又能果斷,還精於賬目,深得袁世凱歡心。袁將管傢大權交給她,傢中的日常生活,該吃什麼該穿什麼,都由楊氏一手經營。   克桓的二姨娘、三姨娘、四姨娘是朝鮮人。1880年,朝鮮作為中國藩屬,國王李熙與日本締結瞭《日朝江華條約》,對日本示好,開辟元山津與仁川口岸與日通商,此舉觸動瞭以保守著稱的民族工業者代表的大院君。大院君認為日本廉價商品搶占瞭他們的市場,極為不滿。1882年朝鮮大旱,兵餉缺乏,大院君及黨人煽動軍士嘩變,闖進王宮誅殺勾結日本的大臣和外交官,沖入日本使館戕殺日本駐朝官員。被圍困軟禁的國王密報清廷,慈禧太後下令直隸總督張樹聲處理,張派提督吳長慶率清軍6個營入朝。吳長慶是袁世凱父親袁保慶的拜把兄弟,收留袁世凱任營幫辦,隨同開趕朝鮮。船抵朝鮮南洋港,吳長慶命先鋒營登陸,營官見士兵不懂水性,個個東倒西歪,叫不起,行不動,請求稍緩。吳長慶大怒,以貽誤軍機重打營官20軍棍,將其撤職;復派袁世凱代理。袁奉令後立命夥頭委(炊事班)登岸圍灶,大喊“午飯挪至岸上,一外委(班)一隻烤全羊”。僅一個時辰,士兵一切就緒,吳長慶對袁大加贊賞。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袁世凱為何讓兒媳婦在傢中要穿紅褲子?解密:袁世凱與朝鮮明成皇後的一段跨國孽緣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的後宮生活:袁世凱的三宮六院親歷者口述秘史:北洋軍閥袁世凱當皇帝真相袁世凱幾個老婆:袁世凱怎樣口頭為一妻九妾封後封妃?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清軍入朝後誤以銅為金,搶掠百姓,更有甚者夜宿農傢,吳長慶極為擔憂。袁世凱自報奮勇,擔當整頓軍紀的任務。吳長慶授以全權,並予以可處極刑的令箭。袁認為全處置必亂,抓最“牛”的開刀即可。吳長慶嫡系協營官帶幾個人強住民宅、強奸民女,老板娘、媳婦、姑娘一個不落,民憤極大。袁命親兵將其生擒,錄完口供後處斬。吳長慶聞訊後親臨袁營,袁世凱知道是來講情,借出恭,命親兵立即執行,沒等吳提督張口,幾顆人頭獻上。吳見事已至此,不如順水推舟,看瞭口供後連聲道:“好、好、好。”從此軍紀大振。袁又率兵圍剿擾亂百姓的山賊,要求買東西按價付錢,受到百姓擁護。袁世凱的口頭禪是“別讓他們小看咱們大清”。  袁世凱認為在朝鮮平叛,易激起民族情緒,便打出“為治倭寇而來”的旗號,並備厚禮拜訪大院君。大院君在宮內設宴,吳提督、袁世凱等軍門胡吃海喝,無拘無束,大院君很輕松。第二天,大院君率衛兵到漢城南門外清軍駐地答拜,袁世凱下令將衛隊與大院君分別接待,把大院君捕獲,押往停在馬山浦的清軍兵艦,由丁汝昌解往天津大本營。將國王及閔妃集團扶上王位,巧解漢城兵變。吳長慶應國王請求,圍攻兵變的士兵和起義貧民。袁世凱身先士卒,率領清軍於大同江畔全殲叛軍。袁世凱不但得到吳長慶信任,也為朝鮮國王看重。朝鮮國王單獨接見袁世凱,請他訓練朝鮮新軍,並將王妃表親金氏賜給袁世凱。袁世凱將清軍與朝鮮新軍混合編隊,請日本教官按洋操典,不僅為朝鮮國王訓練瞭衛隊,也為將來自己小站練兵打下基礎。金氏嫁過來陪嫁兩名使女,袁世凱一見都十四五歲粉面桃花的美人,便全部收為姨太太。袁世凱人、財、官三得,清政府“以同知分發省分,前先補用,並賞戴花翎”的獎賞。李鴻章上折稱“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又折“膽略兼優,能知大體”,“足智多謀,遇事冀可挽回匡正”。   金氏圓圓的臉蛋,單鳳眼,烏黑的亮發,身材窈窕、白裡透紅,光彩照人,如旭日初升,但天足為袁世凱所忌。袁世凱令同抵朝鮮的大姨娘沈氏調教朝鮮姑娘。沈氏是1882年袁世凱22歲時在上海娶進的。1876年袁世凱鄉試落馬,灰頭土臉回到北京,時任刑部左侍郎的三叔袁保恒及任內閣中書的四叔袁保齡的身邊,兩人鼓勵他一邊讀書,一邊幫辦一些官場瑣事,如代寫折子、接待來訪出沒官場。叔叔對他耳提面命,勤加訓教,向他傳授官場的訣竅要領。  1878年袁保恒奉旨到赤地千裡的河南幫辦賑務,攜袁世凱到信陽、漯河、太康,積勞成疾吐血死於開封任上。袁世凱覺得失去瞭靠山,辦理完叔叔的後事鬱鬱寡歡,遊遊蕩蕩,從開封到項城,從南京到上海。孤身一人的袁世凱很寂寞,於是就去逛妓院。袁常光顧閘北老北門沉香閣,妓女大多是順江而下的秦淮、蘇州人氏。一次袁世凱剛登門,恰逢一妓女出局回院,喝醉瞭,袁搶上一步扶住跟著進瞭房。因出局很疲憊,袁挺知趣地守瞭一夜。第二天該妓請袁世凱晚上光臨,當晚備下酒菜款待。袁世凱談瞭自己的身世;該妓姓沈,觀袁世凱模樣上相,談吐不俗,又會疼人,便托以終身,做起“獨桿子生意”。她不願看到袁混跡花街柳巷,就時常勸說他及早離開上海,另謀出路,並且表示可以資助他盤纏,一晃月餘,袁世凱終於醒悟。行前,沈氏備酒送行,兩人指天發誓,不棄不離。袁世凱走後,沈氏自己出錢贖身,搬出妓院,輕行簡出,一心一意等待。袁世凱投奔濟南淮軍吳長慶門下,出師朝鮮;被任營官後立即接沈氏來朝,把他當太太看待,不僅讓她管傢,還把帶到朝鮮的長子袁克定交給他撫養。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位朝鮮姑娘進門後,沈氏雖很惱火,無奈袁世凱以“兩國關系,不好拒絕”為由,沈氏也認為此舉對袁世凱在朝謀大業有益,隻好服從大局,按袁授意管教她們,從衛生習慣、持寢技巧到中原禮數。有時沈氏醋意上來,乘袁去閱兵,對她們非打即罵,甚至罰她們跪磚頭。她們3人說話總有一句口頭語“斯密達”,沈氏聽成“死妮子”,恰沈氏在妓院稱號為“妮子”。沈氏自認為是3人的主子,曾令丫環將金氏綁在桌子腿上毒打,將老鴇子在妓院管教妓女的方法用到金氏身上,金氏左腳受內傷,拖累終生,到死還不能伸直。1890年金氏在漢城生下袁克文,袁世凱令沈氏扶養,金氏的處境才好轉。  我奶奶的父親關祥凱和姨父劉夢賡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我們去過袁府幾回,大多是五姨娘接待。一次碰巧,袁世凱到五姨太房裡,看見我們幾個青年人,很高興,問我們學什麼。克桓一一回稟介紹。袁世凱腦門亮光光,雙眼皮忽閃閃地望著我們,長過嘴角的胡須未言先翹:“學洋玩藝兒應上新學,要不怎麼’日他們先人’!”說完哈哈大笑。  那時新學的學生都很欽佩袁世凱袁大人,每年他都捐錢辦學。1905年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岑春煊、兩江總督周馥等會銜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得到批準。清政府諭令從1906年起,停止所有鄉試、會試和各省歲試,廢除瞭延續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為新式學校的發展掃除瞭障礙。直隸省設立學校司、勸學所,大力倡辦新式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如雨後春筍;還有北洋工學堂(河北工業大學前身)、高等農學堂(河北農業大學前身)、北洋郵政學堂等。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省有各類學校8200餘所,學生16萬人,居全國第二位。   甲午戰爭時,袁世凱正在朝鮮大東溝,眼見北洋水師讓日本艦隊追打,冒著黑煙就是跑不動,他那時便萌生辦工業之志。袁世凱在天津設立直隸工藝總局,作為振興直隸實業的領導機關,聘請後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斯坦福大學礦業學畢業生胡華(即胡佛)為顧問,勸導獎勵士紳們興辦各種實業。光緒二十六年以前天津的近代工業企業隻有四五傢,資本不過11萬兩;到辛亥革命前夕,工礦企業達137傢,資本總額達2920萬元以上。袁世凱在工商業者心目中地位大大提升。  袁世凱聽從親傢周學熙的建議,收回被英國比墨公司盜買的唐山細棉土廠,更名為啟新洋灰公司,並從德國請來技師昆德。昆德對冀東山區考察多日,發現塘坊黑是優質水泥原材料,取代廣東粘土,成本下降,質量提高。袁世凱以北洋大臣的名義下令:全國興建的鐵路必須采購啟新產品,並由交通部飭令全國各交通局與啟新訂立“互惠合同”,啟新公司六七折收費。袁世凱又令他主辦的灤州礦務局,與啟新簽訂瞭“灰煤互惠合同”,這樣啟新水泥成本又下降很多。啟新廠從英國比墨公司分離時,英國認為兩年後就會倒閉,沒想離開英國人後啟新反而變成華北實業界的老大。五姨娘所生的3個男兒袁克桓、袁克珍、袁克玖,都投入這個產業。  父親曾對我說:“1928年北洋造幣局倒閉,你奶奶帶著你爺爺找到袁克桓,對方一聽是老同學關祥凱的女婿,馬上介紹你爺爺到井陘礦務局。1954年我到天津出差,還請天津輕工業局的人陪我看望袁克桓,那時他是耀華玻璃廠的常務董事,提起往事還津津樂道。”1954年,我父親在輕工業部設計司負責審查“一五”期間輕工大型項目,到天津是去視察天津自行車廠。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聽五姨娘談“戊戌”  前面說過,我奶奶的父親關祥凱和姨父劉夢賡常去袁傢,聽他們“小兄弟”的母親、袁世凱的五姨太“說古”。下面我以關、劉的口氣記述。  五姨娘挺健談,一邊讓丫環往壁爐裡添柴,一邊和我們聊。劉夢賡不好意思地問:“姨娘,世人說’六君子,頭顱斷;袁大人,頂子紅’。是這樣嗎?”  五姨娘笑瞭笑,說:“我也聽到一個三字經,還是刑部尚書剛毅說的,叫’漢人強,滿人亡;漢人疲,滿人肥’。別看老爺現在是直隸總督,當時他不過是在小站練兵的一個按察使。我記得很清楚,那是當朝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克桓就要出生,天兒很熱,兩個丫環給我扇扇子。老爺像丟瞭魂似的從京城回來,見屋裡擺著水,立命丫頭撤瞭,說對胎兒不好。我問他怎麼瞭,他隻一勁兒說“生死關頭,生死關頭。”再多瞭我也不敢問,他就回他屋瞭。我過去安慰他,他說:“請回吧!請回吧!請回吧!”一聲比一聲大。我知道出瞭大事,心裡亂跳。他悶瞭一會兒又出來,就這麼來回走……”   發生在1898年6月至9月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完全效彷日本的“明治維新”。但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發動、領導、貫徹的,取得巨大成功,而光緒皇帝的變法維新,上有慈禧太後掌控實權,左右被一大幫守舊大臣、既得利益集團所阻撓,進行起來真真萬難。精英們無縛雞之力,皆是三品以下官員,除“行走”啥也不是。為變法計,當然也是為自身計,光緒決定鋌而走險,在譚嗣同傳口諭令袁世凱誅殺榮祿、兵圍頤和園的同時,光緒自草一諭,“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在遷延觀望!欽此。”這表明這位傀儡皇帝情知大勢已去。  袁世凱接上諭猛然想起,前兩日光緒皇帝加授他侍郎銜後,按規矩二品以上官要到頤和園謝恩。袁世凱跪在諧趣園長青殿,見慈禧太後臉拉得很長,用戴甲套的手指點著袁世凱說:“皇上問你’倘令汝統帶軍隊,汝肯忠心事朕。’你怎麼答的?”袁世凱愣住瞭,忘瞭光緒皇帝當時怎麼問的自己怎麼答的瞭。太後冷笑一聲:“猴崽子,你說的是’一息尚存,必思圖效’,對吧?”袁直覺得毛骨悚然。太後又說:“要圖效大清朝廷,整陸軍,原是要緊,但皇上也太覺匆忙,我疑他別有深意,你須小心謹慎方好。下去吧!”從頤和園回來,袁世凱深感太後老佛爺太厲害瞭,紫禁城的一舉一動全在她的掌握之中。短短的103天變法,頒發瞭190多條諭令,開始還送往頤和園等慈禧太後批復,後來連這個都免瞭,使太後越來越不能忍受。還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便與光緒皇帝有一約定,對新政不滿的官員可以撤換,但二品以上官員任免都要經過太後。開始還如此,後20天在康有為的督促下,這個默契也打破瞭;變法維新走到老佛爺劃的圈外瞭。分頁:4/11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五姨娘說:“我擔心老爺出事,約上大姨娘,一起進瞭書房。他見我們進來,抬起頭突然問我:’老五,你看當今聖上如何?”老爺,我看……我看當今聖上還是個孩子。’大姨娘瞪我一眼,意思是怎麼敢犯上?其實我還真是這麼看的。’孩子,是孩子。’老爺贊成我的看法,說完更衣離府。”  因戊戌之事剛發生沒幾年,五姨娘記得一清二楚。榮祿見三更天袁世凱找上門來又神色慌張,斷定發生瞭大事。他將袁世凱引入上書房,小聲問:“袁老弟,深夜至此,有何要事?”袁道:“下官進見皇上,榮大人該知道吧?”“皇上召見臣子,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呀?小弟也不需來榮府通告。”榮祿沉著臉,無所謂的表情,使袁更覺得在光天化日之下。榮祿站起來走一步,拍拍袁世凱的肩膀,態度溫和:“有話坐下說,半夜擾夢而來,想說什麼請便!”榮祿說話像下命令,半瞇著眼睛一副胸有城府的樣子,使得袁世凱像見閻羅王一樣:“皇上一共召見下官三次。楊銳送來皇上密旨,令臣殺大人,撤換紫禁城八旗兵,包圍頤和園,禁止老臣朝見老佛爺。”榮祿聽後,不動聲色,親自遞上一杯茶說:“小弟,你還算頭腦清醒。其實,老佛爺早已知道,準備親政呢!既然你一心捍衛老佛爺,本大人保薦你做一品大員。”第二天,1898年9月21日,正當榮祿坐上開往北京的火車,去頤和園報告光緒帝命袁世凱兵變時,慈禧太後已帶上火槍營回宮,於太和殿端坐在龍椅之上。至此,百日維新結束,戊戌變法失敗。  “老爺當瞭直隸總督後,我曾問起此事,老爺講他們看我在小站練兵,手中有兵權,其實那時的兵權是虛的,小站7000兵隻有槍沒有子彈,練打靶時由天津彈炮局派專人送到小站,監督打靶,發多少子彈,回收多少彈殼。我駐在小站,聶士成的毅軍在灤州,董福祥的甘軍在武清,遙遙數百裡間,處處牽制,焉能達到,即到亦焉能成事?”   五姨娘的話不是沒有道理。戊戌政變不是完全因為袁世凱告密而發生,即使袁不告密,慈禧太後也要在八月初六日推倒侵犯瞭皇權、傷害滿族貴族利益的維新運動。但袁世凱的告密,加大瞭慈禧太後對光緒皇帝和維新人士的仇恨烈度,為戊戌政變加上血腥的一筆。  1900年6月17日,慈禧太後在儀鸞殿召見文武群臣。她首先開口:“總理衙門啟秀呈上外交團照會,第一條,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第二條,代收各省錢糧;第三條,代掌天下兵權;第四條,勒令聖母皇太後歸政下臺。今日釁開自彼,國亡就在目前,若竟拱手讓之,我死無面目見列祖列宗。反正是亡,一戰而亡,不是強於等死嗎?”  維新黨人被清除瞭,光緒被幽禁瞭,靠老佛爺蔭庇的後黨異口同聲“宣戰”。後來證實這份所謂的“外交使團照會”是一心想當太上皇的端親王載漪假造的,因為八國聯軍占北京後並沒有要“照會”所說的任何利益;因為外交使團絕不會稱慈禧為“聖母皇太後”。但當時雖然不肯放棄皇權的慈禧太後吃過英法聯軍的虧,吃過中日甲午戰爭之苦,但她這次有把握打敗各國列強,因為她有成千上萬的頭上紮裹著紅佈、用匪夷所思的咒語、莫測高深的能夠“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分頁:5/11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慈禧命軍機處立刻“擬宣戰詔”,而後趕回頤和園祭法。頤和園排雲殿前,立起瞭一座十丈高臺,大纛迎風招展,上書“扶清滅洋”4個大字。所有後妃、太監、宮女們都換上瞭義和團的服裝,人人大紅大綠,個個颯爽英姿,每人一柄小尖刀,老太後帶領著他們跪圍著拳壇。臺上3個大法師、口吐白沫念念有詞。一名法師假裝神魔附體,東倒西歪道:“天靈靈,地靈靈,奉請祖師來顯靈。一請唐僧豬八戒……”一個法師接茬道:“取經的唐僧在哪裡?”一個扮成唐僧的義和團員大步走上,如戲曲舞臺的亮相:“我來也!”……又唱“五請濟顛我佛祖。”接茬的道:“濟公本在靈隱寺”。一團員披著破僧衣做撓癢癢狀。因洋人有大炮,唱“隆隆光火誰來治?”跟著唱“請來天宮封炮王”。於是幾個紅燈照大女子撅著屁股扭來扭去。  慈禧突然覺得惡心。這時禦史徐道昆上奏:“老佛爺,洪鈞老祖已經在先農壇發出神諭,命令五條巨龍,封鎖大沽口。倘敵艦膽敢進攻,巨龍口吐光芒,光亮閃處,艦化成灰。”慈禧想起“隋唐演義”,武則天當國後,薛懷義幫她請玉皇大帝,有神明護佑;如此算來,大清不難滅盡洋人!她本人也扮過南海大士觀世音,放心大膽開戰吧。  雖有老佛爺威壓,又有有識且不怕死之臣,但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卿袁昶、侍讀學士朱祖謀冒死上奏:“皇上,義和團拳民實乃亂民,邪術不可依靠。縱容亂民,冒險一戰,大禍必至,以後內訌外患,這國傢還是國傢嗎?”慷慨陳詞,聲淚俱下,殿上瞠目結舌,慈禧臉色鐵青。

《唐山大地震》電視劇 講述餘震後的心靈治愈

  37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給當代文學和影視留下瞭豐厚的現實主義題材,2010年由河北省委宣傳部和華誼兄弟共同打造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成為當年銀幕的震撼之作。今年的5月3日,電視劇版《唐山大地震》將登陸河北衛視,再現唐山大地震後人們經歷的心靈“餘震”。昨天下午,該劇的首播慶典在北京錄制,導演姚曉峰攜張國立、陳小藝、許亞軍、佟麗婭、袁文康等主演現場講述瞭這部劇拍攝的艱辛過程。錄制現場還請來瞭“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灤南“愛心小院”的創辦人高淑珍,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冰雪災害上都能看見他們身影的“唐山13義士”,唐山俏夕陽舞蹈團健康活力的老奶奶們獻上瞭她們最新編排的舞蹈,使得這場開播慶典充滿瞭濃鬱的河北元素。  正逢四川雅安地區遭遇地震,全國人民心系雅安,此時開播電視劇《唐山大地震》又別有一番意義。導演姚曉峰表示,這部電視劇和電影版一樣,都是改編自張翎的小說《餘震》,“電視劇並不會過多強調苦難,它著力刻畫的是震後人們心靈治愈的過程,讓觀眾在悲傷中收獲感動和生活的正能量。”劇中,女一號李元妮的扮演者陳小藝是四川人,扮演養父王德清的張國立是四川女婿,張國立告訴記者他已經第一時間讓“國立愛心基金”向災區捐款十萬元,並繼續追加40萬元。   陳小藝:和徐帆演同一角色像完成作業  電影版後再拍電視劇版,制片人莊立奇解釋說,“是因為電影版礙於時間的限制,‘餘震’給人們帶來的心靈創傷隻能由點到線,由線代面的概括出來,劇版《唐山大地震》就是要給觀眾更多的細節、更多的感動。”在電視劇版中,主要人物經歷改動不大,陳小藝扮演的李元妮正是電影版中徐帆扮演的角色,二人不僅是好朋友,還是中戲同班同學,又都是人藝同事,談起接演這個角色,陳小藝說自己沒有壓力,“電影版中徐帆演繹的這個角色非常經典,所以剛開始接演李元妮的時候我有點忐忑,但是我又覺得劇版的可以跟電影裡的不一樣,我還是有發揮的空間。”陳小藝稱,她決定接下這個角色後就跟徐帆打瞭電話,“她很支持我演,以我們倆的關系,前後演同一個角色,就像在大學裡一起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一樣,比如我們演《雷雨》,她今天演繁漪,明天就由我來演。等電視劇《唐山大地震》播的時候我也會邀請徐帆看。”相關閱讀推薦: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 為何地震三年後才被報道?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身為一名四川人,陳小藝對傢鄉人民在災難面前的表現感到自豪,“我的擔心更多一些,我給傢鄉的朋友一直打電話,為雅安人民祈福,也希望能夠盡綿薄之力!我也相信四川人的樂觀和堅強。傢鄉有難,我義不容辭,需要我做什麼,我隨時會去做,我相信四川人會扛過去。”  劇版與電影版不相同  馮小剛拍攝的電影版《唐山大地震》已經深入人心,姚曉峰告訴記者,電視劇版中延續瞭電影和原著小說的核心思想,故事講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親隻能選擇救姐弟之一,母親最終選擇瞭救弟弟,而姐姐奇跡生還並被收養,32年後傢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姚曉峰說:“災難之後,人對親情與內心世界的‘重建’依然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和主體。”  在電視劇版中,李元妮被設定為因傷退役的舞蹈演員,與許亞軍飾演的文化站幹事小林還有一段情感糾葛。陳小藝透露,“在震前,李元妮和小林就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交匯,被小登察覺到瞭。她那麼恨她媽,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張國立扮演的養父王德清對應的是電影版中陳道明的角色,張國立說他的角色和電影裡完全不一樣,“他自己的孩子也在地震中遇難瞭,他很渴望再要一個孩子,卻跟妻子又存在矛盾,最後領養瞭小登。這個角色非常厚重和復雜。”   電影中戲份不多的父親一角,在電視劇裡占瞭頗大篇幅,而且由金馬影帝張涵予飾演。制片人莊立奇說:“電視劇用瞭多集的篇幅,展現大地震前主角一傢人的平常生活,張涵予有很重的戲份,去展現他與老婆、孩子之間的情感,這也讓後來的骨肉分離、陰陽兩隔更加震撼人心”。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親歷記者講述:北約的轟炸是有目的、故意的

  爆炸後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對不起自己的夫人。我們是記者,我們犧牲是職業的需要,但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夫人也拉進來  新華社記者邵雲環是第一批被救出來的,她住的房間正好是北約導彈擊中的地方。據救援人員講,她的床已經被炸飛瞭,門沒瞭,墻也沒瞭。救援人員在二樓找到瞭邵雲環的屍體,把她綁在擔架上,從二樓慢慢運瞭下來。她的雙腳光著,頭發散落在臉上,一隻胳膊顯然是斷瞭,在空中蕩來蕩去。她應該是在被炸後的第一時間內死亡的人。我一直等著在第一時間內拍她的照片,但當我看到她的屍體時,我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禁不住放聲痛哭。  由於北約總是在一次轟炸之後緊接著再次轟炸同一目標。為瞭安全起見,救援人員都撤出瞭使館大樓。許多使館同志心裡非常焦急,不少人在沒有任何儀器和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要自己沖到樓裡救自己的同事。其中一個在使館工作多年的雇員叫佈什科,身背一個氧氣罐,爬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的屋子裡沿著墻壁摸瞭一圈,但沒摸到人。當時樓裡還燃著大火,爆炸聲不斷。我想小許如果地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欣慰,因為有這麼好的南斯拉夫人為瞭救他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  由於北約轟炸太猛,為瞭避免更大的傷亡,一些不必要的人員都臨時撤到瞭附近的一個飯店,其他人員包括大使、參贊李銀堂以及蔣曉軍等同志一直堅守著,死也不願走。他們說,我們還有3個同志不知下落,我們死也不能走,死也要死在一起。  幾個小時後,北約的轟炸漸漸向郊外轉移瞭。南斯拉夫的救援人員又來瞭。凌晨3點多鐘,終於找到瞭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的屍體。小許是我在南斯拉夫最好的同伴,我們兩個一直是在北約轟炸後第一時間內同時到達轟炸現場的人。他比我還小一歲,為人特別厚道。他是傢裡的獨生子。他年老的父母至今生活在江蘇農村,靠他姐姐照顧,有時還要靠他接濟,傢裡生活很困難。能看得出來,小許死得很痛苦,手還是那種劇烈掙紮的樣子,衣服也都破瞭。  又過瞭一個小時,小許的夫人朱穎也被找到瞭,這是個1971年才出生的女孩,特別活潑可愛,我們都把她當小妹妹看待。她死得更慘,從二樓炸到瞭地下室。爆炸前15分鐘我們還和朱穎在一起談笑,她一直說無論仗打到什麼程度,隻要記者站需要她,她一定不會離開的,她會一直陪著許杏虎。而且還說,他們打算這次回國休假時生一個孩子。她的確幫瞭小許很多忙,發電子郵件,開車,上街洗照片。我的夫人也一樣,北約轟炸以來,許多使館人員的夫人都撤離瞭,但她們怎麼都不走。  昨天爆炸後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對不起自己的夫人,小許也對不起他的夫人。我們是記者,犧牲是職業的需要。但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夫人也拉進來。我想我們是太自私瞭,隻顧自己的事業。其實我們都知道留下來的危險有多大,戰爭就是戰爭。(本報曾幾次希望采訪呂巖松的夫人趙燕萍,但都被小呂拒絕瞭,他說,“有的同志已經犧牲瞭,而我們還好好地活著,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要說就多說說那些死去的人吧。”)  武官任寶凱是最後一個被找到的。大傢在醫院裡和樓裡各處找瞭很久,一直沒有找到,可以說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後來大傢不甘心又把南斯拉夫的救援人員找瞭來,反復說瞭半天,援救人員才同意再進樓裡尋找。上午8時15分,任武官終於被找到瞭,他穿著短衣短褲躺在自己的床上。這時距使館遭轟炸已經9個小時瞭。任武官被抬出來的時候身上沒有任何受傷的痕跡,但頭部好像受瞭傷,臉上滿是泥土、鮮血和被嗆時嘔吐出來的白沫。當時,他已完全失去瞭知覺,隻有一些呼吸。但醫生表示,有希望把他救活。  當使館還在坍塌、煤氣還泄漏、情況還很危險的時候,張宏天、胡鐵、李憲增、朱瞻宇、朱樹海等使館工作人員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進到使館裡面搶救國傢財產。陳波、吳旭欣兩位女外交官則非常盡職盡責,以女性特有的細心默默收拾著破碎的傢園。  北約的這次轟炸是有目的、故意的。他們蓄意用五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從不同的角度轟炸中國大使館,想把生活在這裡的所有人置於死地  目前,幾個受輕傷的已經脫離瞭危險,邵雲環的丈夫曹榮飛傷勢很重,但已沒有生命危險。他現在雙眼看不見,但神志已經清醒。他清醒後的第一句話就問:邵雲環在哪兒?大傢都不敢告訴他真相,隻是說邵雲環受瞭點輕傷。但他已經開始懷疑瞭,“為什麼她受瞭一點輕傷就不來看我?”現在大傢已經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對他說瞭。  辦公室主任劉錦榮的傷勢也比較重,他以前在伊拉克時有過戰爭經驗,戰爭爆發以來,他一直安慰大傢,給大傢無微不致的照顧。昨天我和小許、邵雲環去尼什采訪,他怕我們路上沒汽油,特地拿瞭一桶油放在我的車上。要知道,戰爭時期的汽油是多麼的珍貴啊。回來後他還埋怨我們沒有再多帶一些油。他還特別關心我們的工作,一再叮囑我們註意安全,就像一個厚道的老大哥一樣。他是上海人,在東北插過隊。現在他還在醫院治療,已經沒有生命危險瞭。  北約的這次轟炸完全不是誤擊。而是有目的、故意的。他們蓄意用五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從不同的角度轟炸中國大使館,想徹底摧毀這座大樓,把生活在這裡的所有人置於死地。他們的情報很準確,知道大使官邸在什麼地方。有一枚導彈是投向大使官邸的。他們是經過精心策劃的,這很明顯。首先,使館的位置非常空曠,旁邊沒有任何軍事目標。如果說是誤擊的話,五枚導彈從不同方向擊來,其中兩枚是從使館的兩個角切入的,還有一枚是直接從五樓打進地下室的,也許他們知道使館的人平時總在地下室裡躲藏。還有一枚是打向大使官邸的,現在官邸已被炸毀,好在大使幸免於難。還有一枚是從邵雲環傢那邊打過來的。彈坑直徑達10米,有2米多深。  我們想跟國內的同胞說,北約完全不是誤擊,你們千萬不能相信他們,要記住我們同胞的血和淚,他們是有意在屠殺我們,摧殘我們。昨天南斯拉夫外長約萬諾維奇和塞爾維亞政府總理馬裡亞諾維奇以及其他南斯拉夫的高級官員,在中國使館被炸後都迅速趕到瞭現場,對中國使館被炸表示同情和慰問並譴責北約的暴行。外長約萬諾維奇說:今晚,北約對另一個國傢開戰瞭。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當正確理解他的這句話,也許他有他的想法和角度,但我覺得他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從國際法上講,一個國傢駐外使館的樓盤院落都是該國領土。北約此次轟炸的,其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炸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胞。  當地的華人表現出瞭極大的愛國熱情,他們捐錢捐物,他們是有骨氣的中國人  9日下午,上百名華人舉著巨幅的中國國旗和“血債要用血來還”等標語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示威遊行。他們的許多標語寫得很有水平。我覺得國內一些人對在外經商的華人的一些偏見應該通過這一事件有所糾正。他們的良知與愛國熱情令人感動。數千名南斯拉夫人也加入瞭他們的隊伍,為他們鼓掌、助威,許多路過的汽車紛紛鳴笛以示聲援。  一個叫付明的北京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一直在使館幫忙,做一切他能做的事。他還買瞭一大包衣服給大傢換洗。我想說,他隻是眾多華人中的代表,我們大傢平時也許對華人有偏見,但我想這次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們的錢來得很不容易,但今天他們不少人掏出大把的美元、馬克給我們。雖然我們不會收,但他們在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同胞之情令我們感動。  被炸當晚在中國使館的30名外交人員和記者目前共有三人犧牲,20多人受傷,其中兩人重傷。傷者目前正在貝爾格萊德醫院接受救治。據悉,中國已派一架專機前往南斯拉夫進行救援。  5月9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國旗依舊在廢墟上飄揚,在藍天下,在烈火與濃煙的襯托下,五星紅旗顯得十分的悲壯,十分的醒目。

春秋戰國服飾 講述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服裝的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湧現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堅持自傢理論,競相爭鳴,產生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傢、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傢、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傢以及法傢、陰陽傢、名傢、農傢、縱橫傢、兵傢、雜傢等諸學派,其論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裝美學思想。儒傢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道傢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傢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豪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屬於儒傢學派,但已兼受道傢、法傢影響的茍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傢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制法,各殊習俗”,比較客觀地記錄瞭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深衣:  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當然,一說為原內地勞動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謂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於活動。趙國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軍事傢,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改革傢。他看到趙國軍隊的武器雖然比胡人優良,但大多數是步兵與兵車混合編制的隊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結紮繁瑣,動輒即是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靈活迅速的騎兵卻很少,於是想用胡服,學騎射。《史記·趙世傢》記,趙武靈王與臣商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於是下令:“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後仍有反對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於是堅持“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隨之,胡服的款式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產生瞭巨大的影響。成都出土的采桑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上,即以簡約的形式,勾畫出中原武士短衣緊褲披掛利落的具體形象。  這是商周時代的典型服裝,腹圍前加瞭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形的裝飾物,就是「韍」。  補充:  戰國時期,由於連年戰爭,各種禮儀逐漸廢除。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所見彩繪木俑,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所謂”繞衿謂裙”就是指這種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的式樣,反映瞭古人設計思想的靈活巧妙,即采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制衣用料輕薄,為防止薄衣纏身,采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飾雲紋圖案,這即是“衣作繡,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充分體現瞭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相關閱讀推薦:秦漢官員服飾介紹 秦漢時期官員等級及服裝特色秦漢皇帝服飾 漢朝帝王朝服為何以黑色為主?中國魏晉南北朝百姓服飾 魏晉百姓服飾種類介紹南北朝後宮服飾介紹 南北朝皇後禮服有何規定?唐朝仕女服飾特色

拿破侖身高多少?講述關於拿破侖身高的有趣故事

  關於拿破侖身高的有趣故事  一、我隨時可以消滅這個差距  拿破侖身高隻有一米六幾,有一次他在軍中訓話,有一個一米八幾的將領在說小話,這人比拿破侖高一個腦袋還不止,但拿破侖很傲然地對他說瞭一句話:‘將軍,我希望你明白一個道理,雖然你和我的身高有一個腦袋的差距,但如果你不聽從我的命令,我隨時可以消滅這個差距’!  二、您比我長嗎?  拿破侖身高不足1.7米,最怕人說他矮。  有一天,他想取書架上的一本書。因那書放得太高,他夠不著,便叫人搬凳子來給他。  此時,一位剛好在那裡的將軍說:“陛下,不用抬凳子瞭,讓我給您取吧,因為我比您高。”  “您是想說您比我長嗎?”拿破侖當即予以糾正。   三、該懲罰誰  有人拿一首詩給拿破侖看,說這首詩用影射筆法諷刺皇帝。他建議皇帝嚴懲這首詩的作者。  “若要懲罰,”拿破侖冷冷地回答,“該懲罰的正是您而不是作者,因為是您說我與詩中所寫的相像。”  四、坐相  有對拿破侖心懷不滿的人散佈流言蜚語,說他之所以秘密地向塔爾姆學習行為規范,是因為他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經常不知所措。  得知這類傳聞之後,拿破侖在一次隆重的晚會上,故意走到塔爾姆跟前,高聲說道:“我要衷心感謝您,親愛的老師,感謝您教會我穩固地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並且牢牢地抓住權杖。”  五、不看本國報紙  每天早上拿破侖理發修面時,都喜歡看報。但看的主要是英國和德國報紙,對法國報紙則根本不感興趣。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回答說:“我國報刊上登的東西,全是按我的旨意寫的。”相關閱讀推薦:張海迪的故事: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抗日英雄趙一曼的故事 細數趙一曼的英雄事跡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關於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投江的故事簡介 戰國詩人屈原為什麼投江?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散文:父親講述的故事

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就是我最親的人瞭。雖然我的老傢離縣城不遠,可是,父親沒事的時候是不大到我傢來的。有時,我和妻子因為忙,長時間不能回傢。他老人傢想我們瞭,就瞪著三輪車,帶上自傢種的青菜,到縣城來賣掉。順便,也帶給我們一些。然後,在我們傢吃頓飯,一傢人又處在幸福之中。有一次,父親講述瞭一件我小時候的事:在我三歲的那一年冬天,有天夜裡,我娘發現我有些異常,急忙叫醒瞭我爹。我爹起來一看,壞瞭,我已經沒有呼吸瞭。我爹說,孩子怕是沒救瞭。我娘急得大哭,抱起我就往外跑。我娘抱著我剛跑到村外,我在我娘懷裡掙紮瞭一下。雖然隻是輕微的掙紮瞭一下,我娘卻明顯的感覺到瞭。我娘驚喜地告訴我爹,孩子還有救!等到爹娘把我帶到公社衛生院的時候,我已經會哭瞭。醫生詳細詢問瞭情況,診斷結論是:火炕漏煙造成煤氣中毒。幸虧發現得早,有驚無險,保住瞭一條小命。我小時候的故事,我娘給我講瞭許多個,唯獨沒講過這一個。從我娘那裡我知道,我是七個月的早產兒,剛出生時連吃奶的力氣也沒有。但是,後來卻有瞭極強的生命力。到我出生九個月的時候,我居然扶著我們傢的黑狗學會瞭站立,並且拽著狗尾巴學會瞭走路。我爹講完我三歲時發生的那件事,帶有愧疚地說,要不是我娘的當機立斷,我的小命差點葬送在他的手裡。我說,假如我當時真的沒能活過來,那也是命該如此!並且,也省卻瞭我今生今世的種種苦難。父親講述的這件事,在我心裡發酵瞭很久。一方面,我感謝母親把我從死神手裡奪瞭回來,讓我長大成人,讓我看到瞭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也讓我體驗瞭人世間的美好情感,明白瞭一些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這件事也使我得以把自己置身於死亡的邊緣,靜靜的思考人間的進退得失,每每有難以解開的謎團雲霧之時,我就想,有什麼比活著更幸運的呢。 ※本文作者:林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