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變節

秦朝李斯緣何變節?李斯與趙高政變前的六次過招

  導讀:秦始皇沙丘病亡後,他生前令長子扶蘇速回咸陽處理後事的詔書並沒有發出,而是被趙高扣押。趙高非常明白,一旦扶蘇當上瞭皇帝,自己必定會受到冷落和排擠,所以,這道遺詔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唯有扶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證自己日後的飛黃騰達。於是,一個惡毒的計劃在趙高的腦海中逐步形成瞭。在大秦帝國最高權力的瞬間真空之際,趙高為瞭一己之私,為瞭自己的政治野心,三勸胡亥,威逼利誘,胡亥終於為趙高的話所動。同時,胡亥也意識到,若無丞相李斯的允準,此事萬萬行不通。李斯的態度是這場政變的關鍵。但是,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老臣、重臣,執掌朝政數十年,對秦始皇忠心耿耿。易立皇儲,篡改遺詔,發動宮廷政變,李斯會輕易答應嗎?野心膨脹的趙高將會怎樣說服李斯呢?  李斯的態度,是這場政變的關鍵與轉折。但是,在趙高說服瞭胡亥時,李斯還蒙在鼓裡。不明所以的李斯實際上已經陷入瞭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趙高不廢多大口舌就降服瞭胡亥,但這隻是完成瞭篡改詔書“萬裡長征”的第一步,李斯這道坎他也必須邁過去,否則,前功盡棄。因為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重臣、老臣,如果李斯不同意,胡亥同意瞭也是白搭。李斯不像胡亥那麼容易被說服。李斯久經宦海,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而且手握重權。但是,李斯也是凡人,也有權力欲望。李斯和趙高的過招結果如何呢?二人的過招經過瞭六個回合的往返搏殺。  第一個回合。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趙高並沒有和李斯兜圈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對李斯說:皇上去世瞭,留下詔書讓長子扶蘇進京主持喪事,喪事完畢後即位稱帝,但是,這封詔書目前並沒有發出去。而且,皇上駕崩,他人並不知道,隻留下一封賜給扶蘇的詔書,而玉璽在我手中。隻要你和我口徑一致,我們就可以改立胡亥為太子繼承大統。你看怎麼樣?   李斯聽後大吃一驚,因為他從來就沒考慮過這種事情,怎麼回答趙高呢?李斯斬釘截鐵地說:“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警告趙高,你這是“亡國之言”!這不是我們當臣子的應該操心的。可見,李斯不為所動,趙高敗陣。  第二個回合。趨利避害是人的軟肋。李斯也有弱點,他當年奔赴秦國的初衷是“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就是他的老鼠哲學。所以,第一個回合,趙高雖然碰瞭個大釘子,但他並沒有泄氣,這是早在他意料之中的。他深知李斯也像常人一樣知道趨利避害,所以,第二個回合,一開始趙高一口氣問瞭五個問題: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功勞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謀略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人氣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和扶蘇的關系和蒙恬相比怎麼樣?獄吏出身的趙高思路清晰,問的這五個問題個個見血,直指李斯要害。才能、功勞、謀略、人氣、和扶蘇的關系,李斯和蒙恬相比究竟如何呢?李斯與蒙恬相比有三不如:一是傢世功勛不如蒙恬,二是人心向背不如蒙恬,三是和扶蘇的關系不如蒙恬。相關閱讀推薦:秦朝最後的名將章邯:輝煌在項羽的光芒下黯淡秦朝為什麼會被滅亡:除瞭軍事因素外的五大原因秦朝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但為何孔子後裔卻沒事?秦朝一統天下後秦始皇焚書時哪些書是不用燒毀?秦朝歷史上趙高和太醫是如何把胡亥忽悠傻的?秦朝令匈奴心驚膽戰的三米高巨人:李翁仲的故事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李斯原本為上蔡佈衣,起步時最多不過是一個小地方上看不到發展前途的“小公務員”,他是單槍匹馬來秦國闖天下的,完全是依靠個人的努力與智慧,才得到秦始皇的賞識提拔而得以發跡的。蒙恬不同,蒙恬傢族三代(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是兼並六國的功臣名將,是幾代秦王的股肱之臣,為大秦帝國的建立立下瞭卓著功勛,這種傢族優勢絕非李斯所能相比。這一點毫無疑問。李斯力主焚燒詩書在天下人尤其是讀書人心中留下瞭難以清除的不好名聲,這種惡劣印象甚至一直持續到瞭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李斯一直主張以法治國,是強硬派。所以,李斯自己應當知道在得人心方面遠遠不及蒙恬。  皇長子扶蘇和蒙恬的關系是李斯的一大心病。在李斯和扶蘇的關系上,最大的問題是政見不同。扶蘇和李斯的共事是比較早的,秦始皇坑術士之時,扶蘇進諫勸阻。可見,扶蘇至少此時已經參與朝政瞭。如果此推論成立,那麼,扶蘇與李斯至少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已經同朝共事瞭。但是,在那年秦始皇一怒之下大坑術士,扶蘇極力勸諫,而此時的李斯卻沉默不語。坑術士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一件大事。李斯在秦始皇坑術士之時的態度,是支持,還是不敢表示反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李斯支持秦始皇坑術士的可能性很大。從建言郡縣制到主張焚詩書,秦始皇和李斯的見解都高度一致,他們都是極端獨裁的提倡者、施行者。因此,在坑術士這一問題上,李斯與秦始皇意見一致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分歧。這種政見的不同自然導致瞭李斯與扶蘇關系的不協調。   扶蘇因為勸諫秦始皇不要坑術士而被貶邊地,擔任蒙恬統率的長城軍團的監軍。從公元前212年扶蘇被貶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扶蘇在邊地與蒙恬共事兩年多,他與蒙恬的關系自然遠遠勝過和李斯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蒙恬並不是焚詩書、坑術士的積極提倡者與支持者,因此,也不可能在政見上與扶蘇發生重大矛盾。所以,扶蘇與蒙恬的關系自然遠遠勝過與李斯的關系。至於功勞與謀略,蒙恬和李斯不大好相比。李斯的功勞、謀略至少並不比蒙恬差。其中,差距較大的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三點。但是,趙高這“五不如”擊中瞭李斯的軟肋!李斯隻能坦言“此五者皆不及蒙恬”,但是,您又何必這樣苛求我呢(而君責之何深也–《史記李斯列傳》)?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二個回合,趙高仍然未能成功。第三個回合。趙高並不死心。第三個回合一開始他就直接挑明瞭三點:一是秦國被罷免的丞相、功臣沒有一位最終有好下場;二是扶蘇稱帝一定會重用蒙恬;三是胡亥適合當皇帝。趙高說,我入秦宮二十多年來從沒見過被秦王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且還能傳給下一代的,大都以被殺而告終,幾乎都沒有好結果。在始皇帝二十多個兒子中,長子扶蘇最有本領,扶蘇一即位稱帝定會重用蒙恬為丞相,您就不可能封侯還鄉瞭。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習學法律已有多年,從沒見過他有什麼錯。在秦始皇的兒子中,沒人能趕得上他,他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可以讓胡亥承繼大統。  李斯回答,您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吧!我李斯隻知道“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我隻按照皇帝的詔令去辦事,至於自己的命運還是聽從上天安排吧,我考慮這些幹什麼呢?趙高這第三回合最為厲害,因為他明確講的這三點都是關系李斯利害的問題。秦國被罷免的丞相自古無好下場,扶蘇將會重用蒙恬,胡亥最適合當皇帝。篡改遺詔的意圖非常明白!但是,李斯不為所動。如果李斯一直這樣堅持到底,趙高、胡亥還真是沒有辦法,他們的陰謀絕對不可能順利得逞。李斯是丞相,堅決執行秦始皇遺詔是他的神聖使命。他若不同意,胡亥根本無法稱帝。趙高的第三個回合又告失敗。   第四個回合。趙高鐵瞭心,一定要拿下李斯。因為他篡改遺詔的意圖已經暴露無遺,他已經沒有瞭退路。李斯如果以此治他的罪,他可吃不瞭兜著走;盡管李斯此時並未有意追查他,但是,趙高不能退。三次失敗的趙高又會用怎樣的手段攻克李斯呢?利害!趙高深信隻有“利”與“害”才可以攻克李斯。所以,趙高以“安”與“危”的相互轉換為話題繼續進攻李斯。趙高說,“安”可以轉化為“危”,“危”可以轉化為“安”。如果一個人連“安”與“危”都掰不清,根本談不上智慧。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李斯繼續堅持他的為臣底線–不背叛,趙高繼續堅持他的謀反計劃–不放棄。李斯的回答完全是從感恩的角度出發。他說,我本是上蔡的一介佈衣,被皇上破格提拔成為丞相,封為徹侯(《史記》中寫作“通侯”,是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子孫都是因為我才有瞭尊位和豐厚的俸祿。皇上把國傢存亡安危這樣的重任交付給我,我怎麼能夠辜負先皇的重托(斯,上蔡閭巷佈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史記李斯列傳》)!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憂勞。我隻知道守職。請你不要再說瞭,以免牽連到我。趙高大講安危,李斯大談主恩。趙高第四個回合又遭慘敗!  第五個回合。趙高仍然死死纏住李斯。因為李斯是趙高篡國奪權的一座高地,而且是唯一的一座高地。如果拿不下李斯,一切努力都是白費;且機會一旦失去,也不會再有瞭,所以趙高無路可退。但是,安危利害都不能讓李斯為之所動,趙高還能從哪方面攻破李斯呢?威逼。用什麼來威逼?胡亥!這是趙高手中的一張王牌。趙高明白無誤地告訴李斯兩點,一是當今天下的權力與百姓的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裡,而胡亥最聽我趙高的(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二是與胡亥、趙高聯手是從上控制下;外部勢力要控制朝廷是妄想,下面的人要制服上頭是造反(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趙高的這兩點極為厲害,因為這是一個大勢。李斯明白這個大勢,再不屈從,趙高就可能與胡亥聯手治李斯的罪。李斯仍然不想束手就擒,盡管此時他的回旋餘地已經非常狹小瞭。李斯堅持說不按正常的立嫡立長原則繼位帶來的必定是災難。李斯熟讀歷史,他一口氣舉瞭三個例子:  一是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而廢太子申生,想立與驪姬所生之子奚齊,結果太子申生被殺,晉國陷入五世內亂。二是齊桓公兄弟兩個爭奪王位,導致互相殺戮。想當初齊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孫無知所殺,齊人又殺瞭公孫無知。齊襄公死後,他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弟弟爭奪王位。一位是公子糾,一位是公子小白。公子糾先派人截殺公子小白,沒有成功。公子小白於是搶先回國即位,這就歷史上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之後,又派兵打敗魯國,殺瞭在魯國的哥哥公子糾。   三是商紂王因聽不進勸諫而殺比幹、箕子。比幹是商紂王的叔叔,因為勸諫商紂王,被商紂王挖心而死。箕子是商紂王的弟弟,也因為勸諫商紂王,結果被商紂王囚禁。這三件事都違背天意,所以最終落得宗廟沒人祭祀。我李斯還是個人啊,怎麼能參與這些陰謀呢(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仍然堅持,不願屈從。  第六個回合。李斯不從,趙高不走。趙高與李斯又展開瞭第六個回合的生死大較量。趙高第六個回合還是從“利”、“害”二字入手,他警告李斯,聽我的話,可以讓您長保封侯,永世相傳;不聽我的話,災難不但會降臨到您的頭上,而且還會禍及您的子孫。聰明的人善於轉禍為福,您打算怎麼辦呢(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在趙高堅持不懈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之下,李斯終於頂不住瞭。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瞭,又能怎麼辦呢?也隻能明哲保身瞭!於是,李斯依從瞭趙高(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於是斯乃聽高)。經過六個回合的較量,趙高終獲成功,欣喜若狂,得勝而歸。他立刻興沖沖地向胡亥匯報說,我奉太子之命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怎麼敢不服從呢?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唐末農民軍領袖王仙芝變節說:早就出賣瞭黃巢

  由王仙芝和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是我國古代第一次高舉“平均”旗號的農民戰爭,在歷史上頗具影響。然而,根據史書的記載,在長達九年的起義過程中,王仙芝曾經接受唐朝政府的誘降。史書的這些記載可信嗎?   現存的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等史籍中一致記載,王仙芝曾在新州受唐刺史裴偓的誘降,引起起義軍內部分裂,與黃巢“分兵”。後來,他又在安州受唐監軍楊復光的誘降,派遣尚君長等人出使長安“奉表”、“請降”,遭到唐招討史宋威的劫殺。而黃巢也曾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淮北遺書天平節度使張裼請降。   由於這一問題牽涉到推動歷史前進的農民起義領導人是否有變節行為,所以一直是學者們關註的焦點。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歷史學傢們便就這一問題展開瞭激烈的論辯。   有人認為,義軍進攻蘄州時,王仙芝通過王鐐寫信給蘄州刺史裴偓謀求妥協。有人支持這種觀點,認為王仙芝出身鹽販,保存著貪圖富貴的觀念,進攻蘄州時,他欲犧牲群眾而去投降,經黃巢責以大義,加上眾人憤怒,才將卑鄙想法暫時按捺下去。他離開黃巢後.屢次派人到地方官處請求朝廷任命,立場如此不堅定,其失敗是必然的。有人認為乾符五年他又派尚君長等請降,使義軍遭到一定的損失。更有人認為在攻克安、隨二州城後,王仙芝曾七次投降,完全變成起義軍的叛賣者。   但有學者認為,史籍所記載的王仙芝和黃巢事跡,不僅各書所載各有矛盾和錯誤,就是同一本書中的紀、傳之間也不盡相同,在進行瞭一番研究之後,他們認為傳統的說法有很多不實之處,而這些失實的地方是舊史傢出於對農民革命的仇恨,對其羅織和誣陷的結果。   他們提出:第一,關於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在蘄州受刺史裴偓誘降,引起王仙芝和黃巢的沖突,從此二人分開作戰的記載是失實的。因為早在乾符三年九月,起義軍攻占汝州之後,王仙芝和黃巢就已經分道活動瞭,王仙芝攻占蘄州時,黃巢並不在場。第二,蘄州招降起義軍一事,並非王仙芝妥協動搖,而是唐政府招降陰謀的結果。有乾符三年九月乙酉僖宗《討草賊詔》為證。第三,王仙芝進軍蘄州的時間是在乾符四年秋,而《資治通鑒》、《平巢事跡考》等史書虛造王仙芝於乾符三年冬在蘄州受敵誘降,是混淆瞭年代。第四,起義軍攻蘄州時,被起義軍俘虜的汝州刺史王鐐,曾經為王仙芝致書裴偓約降,並作為王仙芝投降的牽線人這件事,也是不可信的。因為王鐐當時是否在起義軍中,還是一個問題。

揭秘:“紅軍第一叛將”龔楚變節的深層次動因

  叛變之後的龔楚逐漸被人遺忘,特別是到瞭滄桑鼎革之後,人們更不屑提及此儕瞭。久而久之,許多人也就根本不知道,在紅軍的歷史上還曾有過一位高級將領龔楚。於是,不久前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有一篇文章就特別吸引眼球。他問:你知道紅軍叛將龔楚是如何度過落魄餘生的麼?文章中,金一南提到龔楚曾在歷史上留下的幾個紀錄……  所謂世事無常,白雲蒼狗,活躍於歷史帷幕下的人,往往魚龍曼延,這就是人們慣常所見的現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有位“紅色元老”的一生,即如此大幅度地沉浮於史冊之中,他就是龔楚。  龔楚於大革命時期加入共產黨,此後在紅軍中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就在紅軍開始長征時,他還是中央軍區的參謀長。然而,龔楚最終離開瞭艱苦的革命鬥爭環境,變節投敵,成為當年若幹叛徒中職位最高者,於是人們送他一個稱號——“紅軍第一叛將”。 但凡革命處於低潮時,叛徒就會大量出現。有人曾初步統計:贛南三年遊擊戰爭,紅軍中叛變的團級以上軍官至少有四五十人,有的部隊甚至到瞭主要軍官全部叛變的程度,如湘贛軍區獨立第四團的團長、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全部叛變;湘鄂贛軍區紅十六師的師長、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代主任也都先後投降。至於這一時期大軍區和軍一級的高級將領,叛變的則是中央軍區參謀長龔楚、閩贛軍區司令員宋清泉、湘贛省委書記兼湘贛軍區政委陳洪時、閩浙贛省委書記兼閩浙贛軍區司令員曾洪易、閩贛軍區政治部主任彭佑、新紅十軍副軍長倪寶樹等。 龔楚叛變後,變成瞭對方的“過河卒子”,在國民黨部隊中混瞭若幹年後,退役成為國民政府廣東省參議員,又於滄桑鼎革之際遁往香港。終於,他等到瞭大陸的改革開放,等到瞭歷史塵埃的消退。所謂“往事如煙”,1991年,得到“老戰友”鄧小平的批準,他葉落歸根,返回廣東老傢定居,不久病逝。  龔楚,曾用名龔鶴村,廣東樂昌人。參加紅軍後,因其早年有從軍經歷,成為資歷雄厚的將官。早在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龔楚即加入粵軍第2旅,先後擔任班長、旅部副官,後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韶州(今韶關)分校學習。1920年以後,先後任粵軍排長、連長,1923年任國民革命軍攻鄂軍(總司令程潛)少校參謀,參加攻打湖南的作戰,失敗後被派到廣州通訊處工作。 龔楚戎馬生涯,其間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瞭革命。1924年6月,在廣州加入“社青團”,一年後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龔楚參加革命後,又是主要投身農民運動的成員之一。1925年6月,他受中共廣東區委派遣,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到廣東省農民協會北江辦事處從事農民運動。國共合作後,參與建立國民黨廣東樂昌縣黨部的工作,並被選為縣黨部執委和監察委員。1926年5月,任共青團樂昌特支書記;1927年5月,他率領樂昌農民軍與北江工農軍匯合,組成工農討逆軍,親任總指揮,指揮部隊赴武漢參加討伐蔣介石的軍事活動。(討逆軍到達湖南耒陽時被改編為第13軍補充團,龔楚任團長。) 一段光榮閱歷下來,龔楚站到瞭時代的高臺。彼時大革命失敗,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鬥爭,此後一氣呵成的三大起義,其間皆有龔楚的影子。先是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1927年7月,汪精衛的武漢政府宣佈分共,龔楚奉命將部隊帶至江西,隨後參加南昌起義,此後,他的補充團被編入賀龍的第20軍3師6團3營,龔楚任營指導員。不久,他又被調赴長沙參與領導秋收起義,但中途遭敵軍襲擊,因失去聯絡,被迫轉赴香港,繼而潛回傢鄉。彼時又有犧牲慘重的廣州暴動,龔楚任廣東農軍的北路指揮。三大起義功敗垂成,其殘部又有輝煌的湘南暴動。1927年底,朱德率軍抵達粵北,為軍閥范石生收留,此時中共廣東北江特委派龔楚赴朱德部隊開展工作,並委以團副的名義。1928年1月,朱德、陳毅發動湘南暴動,宣告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師,隨即擊潰前來進剿的國民黨許克祥部,繼而部隊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3師,龔楚任黨代表。接下來,部隊開赴湘贛邊境,遙指井岡山。4月,朱、毛會師,紅軍的第一“山頭”由此形成,龔楚亦有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