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貪官

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場的第一大貪官

  奕劻之貪財,可謂駭人聽聞,堪稱“晚清第一貪”。末代皇帝溥儀關於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為,有個最為尖銳的評價:“(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罷斥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此後,袁世凱對奕劻“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供奉不斷。袁世凱還和小自己17歲的奕劻長子載振結拜為兄弟,與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曾國荃為什麼落個貪官的罵名?曾國荃是貪官嗎

      曾國荃(1824—1890)是曾國藩的胞弟,字沅甫。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軍中人呼“九帥”。曾國荃五歲即入其父所執教之私塾,十七歲進京在曾國藩身邊學習,從小頗受乃兄之影響,《清史稿》稱其“少負奇氣”。後又師從湘軍統帥、大儒羅澤南。湖湘文化獨特的理學傳統和經世風氣,以及曾國藩的言傳身教,都對曾國荃政治理念的形成起到瞭極大作用。曾國荃“自謂是篤實一路人”,把治國經邦作為人生追求。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卻很不順意,咸豐二年,僅舉優貢。  老九剛剛被選為優貢(估計還有曾國藩的因素在),就碰到太平軍打進瞭湖南。其兄曾國藩被要求在長沙組織團練,對付太平軍。他也隨兄到長沙幫助辦理。但在咸豐四年初湘軍大舉東征之前夕,老九回鄉繼續讀書。  咸豐六年(1856),石達開兵犯江西,江西戰局十分危急,在曾國藩“道途久梗,呼救無從,中宵念此,魂夢屢驚”之際,曾國荃投筆從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長,攻打吉安,其軍號曰“吉字營”。在眾多湘軍名將中,老九是後起之秀,卻也是崛起最快的,“吉字營”屢建奇功,成為曾國藩的嫡系部隊。  曾國藩曾稱老九是福將。在湘軍東征中,老九率軍轉戰湘、皖、贛等省,立下不少戰功,曾在“半年之裡,七遷其職”。他先後攻克安慶、南京等重鎮,與其兄同日封爵,為最終平定太平天國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評說“曾國藩以湘軍領袖而居功首”,“其弟國荃,論功僅亞國藩”。  後來,曾國荃先後擔任山西巡撫、湖北巡撫、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職。1890年卒於兩江總督任上。清政府聞信,追謚他為“忠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時至今日,都擺脫不瞭“老饕曾九帥”之罵名。   一、天下第一功,換來天下第一謗  老九初出茅廬,即告大捷,三戰而下吉安。爾後又接連攻下景德鎮,又以長圍久困之法攻下安徽省會安慶,繼而圍困太平軍老巢南京。這中間,他憑著五萬疲憊之師阻擋瞭太平軍六十餘萬援軍長達四十六天的反復攻殺,並且為瞭獨占打下南京這“天下第一功”,他連續拒絕曾國藩和朝廷派來的援軍,仍以長圍久困、掘地道入城的鐵桶戰法,歷時二年半之久於1864年攻克南京。  南京城破,“天下第一功”固然是到手瞭。然而,老九卻並沒有享受到他應得的回報,不僅朝廷食言,沒有兌現咸豐帝生前許下的“攻下南京者王”的諾言,隻給瞭老九一個威毅伯,更為沮喪的是,老九把太平天國的金庫都搬回湖南老傢瞭的傳言瞬間滿天飛。  清廷在嘉獎老九的同時,也在查究太平天國財產的去向,還專門派人來南京。  因為,就在攻下南京的消息傳開之時,一股小道消息也隨之而傳開瞭。這消息便是天京(即南京)城內“金銀如海,百貨充盈”,南京城裡有一座太平軍的金庫。  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亦曾對此深信不疑,因此在破城之前,也考慮到瞭如何處理“賊贓”的問題。曾國藩指示老九,“城破之日,查封賊庫,所得財物,多則進奉戶部,少則留充軍餉,酌濟難民”。但是萬萬沒想到,“克復老巢而全無財貨,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正如曾氏兄弟不敢相信眼前的現實一樣,朝廷對曾國藩所說的並無傳說中所謂的金庫一說也不相信。  但是,對南京城裡的金銀財貨的下落,朝廷自始也沒有查出一個所以然來。此事最後是不瞭瞭之。官方雖然不追究瞭,民間對於這個問題倒沒有停止關註,曾氏兄弟陷入瞭扯不清的是非漩渦。  民國8年(1919)7月由上海大東書局石印出版的《南亭筆記》中提出:  曾忠襄為文正公介弟,攻金陵既破,搜遺敵,入天王府。見殿上懸圓燈四,大於五石瓠。黑柱內撐如兒臂,而以紅紗飾其外。某提督在旁詫曰:“此元時寶物也!”蓋以風磨銅鼓鑄而成,後遂為忠襄所得……聞忠襄於此中,獲資數千萬。蓋無論何處,皆窖藏所在也。除報效若幹外,其馀悉輦於傢。  忠襄既破南京,於天王府獲東珠一掛,大如指頂,圓若彈丸,數之得百餘顆,誠稀世之寶也。忠襄配以背雲之類,改作朝珠,每出熠耀有光,奪人之目。忠襄病篤,忽發哮喘之癥,醫者謂宜用珠粉。倉卒間,乃脫其一,碎而進之,聞者咸稱可惜。又獲一翡翠西瓜,大於栲栳,裂一縫,黑斑如子,紅質如瓤,朗潤鮮明,殆無其匹。識者曰:“此圓明園物也。”  類似的記載還見諸於其他:  至於曾國荃,時人估計其“獲資數千萬”,“除報效若幹外,其馀悉輦於傢”,以致“老饕之名遍天下”。曾國荃自領軍以來,“每克一名城,奏一凱歌,必請假回傢一次,頗以求田問舍自晦”。此次攻下天京,獲贓尤巨。  這些記載言之鑿鑿,一如親見。特別是《南亭筆記》,由於它的作者正是《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伯元,以反映晚清官場而聞名,更是彰顯瞭這一傳說的影響。一時間,曾老九“老饕”的名聲便越傳越廣。  老九萬萬沒有料到,這付出瞭血的代價貪到的“天下第一功”換來的卻是“天下第一謗”。以至於《清史稿》都說:“國荃功高多謗。”  功高者多謗,這本來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常見的現象。但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老九這一“謗”由來可真可假?  1852年南京被太平軍攻占後,被困在城內的張繼庚混入太平軍內部,潛伏瞭幾個月時間。他寫信給江南大營統帥向榮報告過“聖庫”的情況。在第一封信裡,張繼庚說,太平軍剛剛占領南京時,運瞭大批的銀兩藏在聖庫,一共有一千八百餘萬兩,幾個月後,就隻有八百多萬兩瞭。可見聖庫消耗揮霍之速。因此張繼庚催促向榮趕緊攻下南京。在另一封信裡他說道:前九月時,偽聖庫尚存八百餘萬,現隻存百萬不足。這說明聖庫在咸豐六年的天京事變前,即已嚴重匱乏。  在太平天國後期,聖庫更是名存實亡。“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帑”。亦即聖庫已由“公帑”變成瞭“私藏”,且由洪秀全的嫡系掌管,而洪派以下人眾,亦紛紛效法,於“一切殺妖取城所得金寶綢帛物等項”中,僅向“聖庫”繳納谷物牛羊等食物,而將銀錢衣物等據為己有。  忠王李秀成在被俘後供稱:天京事變後,“國庫無存銀米”,他隻好拿出自傢的糧食救濟難民,部隊沒有給養,他隻好又變賣傢中女眷的首飾。同治二年蘇州告急,李秀成欲離天京前往赴援,洪秀全及朝臣令其“助餉銀十萬”。所謂南京城內的財寶可知一二。  這裡,一方面是緣於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諸王追求奢靡的享樂;一方面是由於本來城內軍民日用消耗、武器糧餉、雇傭工資等,耗費錢財巨大,而南京在被清軍圍困多年,隻有出沒有進,眼看著江河日下。至同治二年,連基本的糧食儲備也成瞭問題。以致李秀成在湘軍圍困天京時,苦勸各位王兄王弟“切勿存留銀兩”,而“概行要買米糧”。  因此,所謂曾國荃“於此中獲資數千萬”很可能是一個想像之數。陳恭祿先生指出:“《南亭筆記》暴露他(即李伯元)的歷史知識極端貧乏”;馮爾康認為“其撰《南亭筆記》,帶有作小說的態度寫作,失實太多”,並將《南亭筆記》一書定為“史料失真的筆記的典型”。  《曾國荃全集》的整理者梁小進先生也指出,近百種晚清至民初的筆記史料中,李伯元之前的筆記均未發現有關曾國荃大量侵吞太平天國財物和金銀之事的記載,李伯元《南亭筆記》系記此事的第一傢,但並未交代所聞的出處。其後徐凌霄、徐一士的記載與李的記載基本一致,亦未交代出處。  與之相佐證的還有趙烈文所見。趙烈文是曾國藩身邊的一個核心幕僚。同治二年,曾國藩對南京前線放心不下,特地把他打發到金陵大營,專門為老九出謀劃策。攻陷天京前後的情況,趙烈文是見證者。這是晚清末年一個有見識有眼光且人品高尚的知識分子,他留下一部《能靜居日記》被史學傢稱為信史。在他的日記中沒有關於老九貪財的記載,假如有,他是會毫不猶豫地記錄下來的,就如他如實記錄湘軍殺人一樣。  與此同時,向來直爽痛快、不吝錢財的“九帥”戰後不僅沒有發財暴富之相,反而多次在傢信中表達瞭經濟窘迫之狀。  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初二日老九給大哥寫信:“弟向未留剩活錢而用度日繁,亦漸有涸竭之意。”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再次對老大表示:“住鄉應酬亦大,明春有權住省城之意,借以省款客酒飯轎錢。”  克復天京後,曾國荃被朝廷賜封“一等威毅伯”,封爵實際上是沒有俸祿的。老九不知,以為朝廷會另給獎金,他實在是指望著有一筆獎金就好。  曾國荃在傢信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老兄甚至侄兒哭窮,不大可能是“作秀”:一來不合老九的性格;二來瞞不住也不必瞞哄傢人。到瞭光緒年間,老九甚至還表達瞭“做官完賬”的急切心情:  光緒元年(1875)五月初七日給曾紀澤寫信:“千辛萬苦,乃得此處,雖撙節用之也,年可省出八千兩完賬。”五月十三日再次給曾紀澤、曾紀鴻兄弟寫信說:“八年閑居……負欠如海。”六月十五日又對他們說:“鄧小山先生昔在此住六個月之久,亦為省錢與應酬起見,可見英雄所見自古相同。”十天後,又說:“惟曉亭所欠之項,陸續要取償,餘所欠各處之項,自當相其緩急先後,次第以完之耳。”到瞭七月十七日他告訴曾紀澤:“餘用度撙節,大約今年可剩萬五千兩完賬。借賬完賬,以無利之賬清有利之賬,以可久欠之賬完宜亟完之賬。如此周轉,究系正辦……”  一代名將,落到“以無利之賬清有利之賬”的地步,怎麼可能想像是一個曾經“暴得橫財”之人呢?  光緒二年(1876)六月初六日他在回復曾紀澤的信中談起瞭經驗:“乞退不可太早,亦不能不想做官完賬,此中全丈有機緣,否則不敢冒昧率爾徑行,且熟思定妥再詳復信與侄也。”  巨大的傢庭財政“赤字”,需要“做官完賬”,以至於對當年過早乞退而後悔,無疑不是故意放出的煙幕彈。老九若真從南京“獲資數千萬”,在短短的八年時間裡,即使日擲千金,也不可能落到如此地步。  後來,曾紀澤的兒子得瞭白喉,要錢治病,他都不敢向這位九叔借貸,而是寫信給左宗棠,托他向遠在新疆的劉錦棠那裡借三百兩銀子。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回變時的罕見秩序:曾國荃用人頭堆出來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二、曾老九貪名成因平議  作為一代名將帥,老九貪名的由來其實非常值得我們今人深思。  除瞭上述傳言給老九聲名帶來極大損壞之外,老九的貪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咎由自取。  第一,貪功使氣,喜好張揚。  老九出山,與乃兄曾國藩把剿滅太平軍當成經世的事業不同,他的動機有二。一是為瞭“赴兄急”。二是因科舉不順,故而想別求出路,以補償他久試不中的不平。老九並非正規科班出身,他的“優貢”不算科舉正途,在功名上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以至於同治十三年冬天奉詔入京的老九與同年的優貢生聚會,會中有人提議輯刻《同年錄》,要老九作序。老九在序中還表示進士、舉人、拔貢三途,萃行省之精英,前程甚懋,而優貢則“不敢望夫豐情”,“往往自漸形穢”,也正是這樣,使得他也沒有一般科班出身的士大夫那般的道德約束。  曾國藩經濟上心清如水,立志做官以不要錢為本,那是因為他的官傢身份,要上對朝廷下對百姓負責;老九卻毫不掩飾自己的貪心。因為他是一個佈衣、匹夫,無須對朝廷負責,對百姓負責,打仗是玩命的事,無利誰起早呢?  因此,曾國藩對他的要求是,隻要不比塔齊佈、羅澤南、彭玉麟等諸位將帥做得過分,就算瞭。  咸豐八年(1858)八月,老九以鐵桶戰法攻克吉安府,送瞭一筆錢物回傢;此時,他還有些害羞。在九月初六日《致仲兄》一信中寫到:“此時減勇大半,所有餉項擔子均輕也。惟數年應有之薪水雜款微有羨餘,不得不攜歸,為傢中應用之費,實愧對老親與老兄平日之直節清名耳。祈兄寬看一層,勿哂責阿弟,是為至感……順解二竿之數,皆庫平原封也。又湊花邊元洋約共三封,約有三百零兩……”並囑“請仲兄大人飭弟婦至腰裡宅內,指點檢拾妥愜。不必另呼雇工,恐其宣傳於外,弟得貪名也。”以後每克一名城,奏一凱捷,老九必請假回傢一次,實則是借機送錢回鄉。  此後攻安慶,老九更是遭至物議沸騰。  他貪大求奢,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外間議論。有瞭雄厚的財力,咸豐九年(1859),老九即開始在湖南老傢修建房屋,名為“大夫第”;至最後全部竣工,前後共用瞭八年時間,數次擴建。大夫第由竹亭公祠、敦德堂、獎善堂三大部分組成,宅地總面積約十三萬多平方米,長六百米,寬二百三十米規模宏麗,“儼若城市”。  同時,老九大手筆資助同族及親友;改葬父母;替曾國藩擔負起瞭“照顧傢族”的責任。曾國藩曾說:“九舍弟手筆寬博,將我分內應做之事一概做完,渠得貪名,而償我素願,皆意想所不到。”晚年他更說:“餘兄弟姊妹各傢,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  “外間訾議,沅自任之”。一幅慷慨擔當、毫不在乎之態。  第二,不拘小節,做事太拙。  “少負奇氣,倜儻不群”的老九還是一個不拘小節,做事太拙的人,太過露財,容易貽人口實,遭人忌恨。  咸豐七年,曾國藩就聽傳說省中(長沙)高麗參為九大人買盡。一打聽,果有其事。  南京城中傳說,老九花八百兩銀子買下幾張信紙。這傳說,曾國藩也聽說瞭。  這些事實說明老九確實是一個出手大方又不拘小節、做事太拙的人。曾國藩同治三年五月十五日《致沅弟》雲:“昔年於銀錢取與之際不甚斟酌,朋輩之譏議菲薄,其根實在於此。”  其實,老九建房買田總共才花瞭三萬兩銀子。營建大夫第的資金隻須曾國荃最多三年的薪酬即可解決。況且,身居高位而傢有豪宅者,在晚清並不鮮見,即是清廉自守的官員亦多如此。左宗棠在長沙城內的私宅有一百多間、長達兩百米左右,彭玉麟也有房產三處(衡陽兩處,杭州西湖一處),郭嵩燾在長沙亦有三處房產。  老九為官二十年,六年湘軍統領,七年兩江總督。根據湘軍制度,營官月餉五十兩,辦公經費一百五十兩;統領自帶一營,除本營月餉照發外,統帶萬人者,每月加餉銀三百兩。老九身為統領獨擋一面,月入一千七百兩不算為過,一年是二萬一千四百兩,六年下來便是十二萬二千四百兩。七年的兩江總督,“督以兩江為最,一年三十萬”。正規收入就有二百一十萬。此外,他還擔任過湖北巡撫、河東河道總督、山西巡撫、兩廣總督等職。  對此,曾國藩亦不苛責,他對老九說:“弟之取與,與塔、羅、楊、彭、二李諸公相仿,有其不及,無或過也,盡可如此辦理,不必多疑。”也就是說,曾國荃在金錢的取與方面,和塔齊佈、羅澤南、楊嶽斌、彭玉麟和李續賓、李續宜兄弟相比,並無二致。  《近代名人小傳》替他鳴冤:“然世謂其既克江寧,洪、楊軍中鎡貨盡為所有,此實誣蔑不經之詞。”並舉出瞭如下事實為佐證:“國荃官鄂撫,至即劾官文提用公款,時文勢方烜赫,使己有貪行,安敢為此。其後文黨佛爾國春劾國荃,亦不及是事,可知傳說之誣。”《半隱廬叢稿》亦曾指出:“曾忠襄公旣克江寧,大功告成,人猶有毀之者,謂其坐縛檻獸,且珍寶多入軍中。其實,蹀血二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賊久無糧米、火藥,罄其資以通外國奸民,並無有窖金。”也難怪其兄曾國藩要為乃弟抱屈:“吾弟所獲無幾,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  另一方面,曾國荃性喜財貨,但也並非慳吝之徒。清人朱孔彰在《中興將帥傳略》中說他:公性豪邁,不屑屑於小節。輕財好義,為人謀衣食常恐不足。推心置腹,用人不疑。奉祿悉以周貧,族戚故舊待舉火常數百傢。幕客宋紹祁死,他贈三千金養其孤。  有人記載:“公傢居時,有朱瞑庵者流寓長沙,歲暮貧甚,榜詩於門曰:‘申椒零落菊英殘,從古瀟湘作客難。連日市門三尺雪,更無人記問袁安。’公聞之,嘆曰:‘此我輩之責也。’急造訪,贈錢十萬”。  有人記曰:“山西大荒,……起曾九帥國荃為山西巡撫。九帥先出傢資十萬,采買米粟,復多方設法賑救,所活無算,三晉人頗德之。”  光緒六年九月十三日的《申報》對他離開山西時的場景作瞭生動的報道:“光緒六年七月二十二日,晉撫曾沅甫爵帥,由晉啟程北上。……紳商士庶以及農工行戶、滿漢營兵皆公送。長生祿位,萬民衣傘,不計其數。憲即出城,經過街市,紳民則攀轅臥轍,鋪戶行商民等皆步送出城。四鄉百姓來觀者,數以萬計……南門外香案擺至十裡之遙。非深得民心,何能若是哉?”  長生祿位、萬民衣傘,攀轅臥轍,香案十裡……此等場景,我們隻是在古裝電視劇中見過。以《申報》當年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如果不是親見,斷不可能紅口白牙地瞎編。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春秋貪官羊舌鮒:中國貪官的“開山鼻祖”

  如果說,中國的貪官非要尋一個“開山鼻祖”來供奉的話,那麼,羊舌鮒就是“當之無愧”的祖師爺瞭。  羊舌鮒,字叔魚,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聲卒年月不詳,官至晉國大夫、代理司馬、代理司寇。他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見諸文字記載的大貪官,也是第一個被以“墨”罪論處、殺頭示眾的人。他在任職期間,“瀆貨無饜”,“邀寵竊官”,“賣法縱貪”,劣跡昭彰,是第一個被奴隸制法典釘上歷史恥辱柱的貴族高官。  作為“貪官始祖”,羊舌鮒具備瞭貪官們所具有的一切特征:貪權、貪財、貪色、奸佞霸道、知法犯法。自他之後兩千五百多年來,“貪墨族”子孫們費盡瞭心機,也還是沒有超出祖師爺“貪墨”的范圍。  羊舌鮒出身名們,是晉文公時期馳騁沙場的一代名將羊舌鬥克的後代。羊舌鮒父親名為羊舌職,因有功於晉侯,官拜晉國太傅、中軍尉,在晉國政壇十分顯赫。羊舌職的正妻聰明賢惠,知書達禮,自幼受過良好教育,羊舌職在處理問題時,經常征求她的意見。她生有羊舌赤、羊舌肝(音西,字叔向),都是晉國聞名遐邇的賢能之輩。羊舌赤官拜中軍尉,是晉國著名高級將領。叔向聰明賢達,博學多聞,精通文史,富有才幹,是當時著名的社會活動傢和外交傢,頗受社會尊重。  叔向的母親十分註意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羊舌赤和叔向為官之後,他要求兩個兒子做清廉正派的好官。她精通歷史,常以史警人,曾給兒子們講過一個叫伯封的故事:舜帝時期,殺瞭一個叫伯封的貪官。伯封是當時舜的樂正後夔的兒子。伯封愛財成癖,貪婪沒有滿足,人們都叫他大豬,意思是,他太貪婪瞭。另一個有窮氏部落長官叫後羿的處置瞭他。夔因此沒有瞭後代,也就沒有人祭祀祠廟瞭。她通過講這個故事提醒兒子,不要因貪婪而給傢族來災難。  男人對美女的追求,是一個永恒的社會現象,羊舌職在四十多歲時又娶瞭一個美麗聰明、活潑可愛的小老婆。但正妻卻對小老婆很警惕,不讓她接近羊舌職,更不許同宿。羊舌職對此意見很大,造成傢庭矛盾。叔向勸母親不要管這事,母親告訴他:“美麗的深山大川,正是龍蛇之鄉。她長得美麗妖嬈,但行為不端,我擔心她將來生出龍蛇之輩來禍害你們,給傢族帶來災禍,所以才對她嚴加管束。她自身能對我造成什麼妨礙呢。”為緩解傢庭矛盾,她開始允許小老婆接近羊舌職。不幾年,羊舌職的小老婆生下瞭羊舌虎、羊舌鮒兄弟二人。  羊舌虎長的魁偉英俊,有智有勇,一舉一動很像羊舌職,受到當時晉國六卿之一的欒盈的喜歡,成為欒盈最為寵信的幕客。   羊舌職把他最小的兒子取名為鮒。鮒,是魚的一種,即現在的鯽魚。羊舌鮒自幼生活在優越的傢庭環境中,沾染瞭不少貴族階級驕橫的習氣,同時由於他是庶出,在傢庭環境中沒有地位,很多大事靠不上邊,並受到一些人的冷嘲熱諷,精神上相對壓抑,因而形成瞭他待人接物兇狠貪婪的性格。  羊舌鮒主要生活在晉厲公至晉平公時期,即公元前五八○年~前五三二年。羊舌鮒看到當時天下諸侯爭霸,掌握軍權很重要,於是就習武從軍,依附掌握軍權的范宣子,成為范宣子在軍中的親信,一步步得到提拔重用。  自從羊舌鮒手中有瞭權力那一天起,他的貪婪本性就日漸暴露出來。他費盡心計搜刮民脂民膏,有時不擇手段,其行徑如同光天化日之下攔路搶劫的強盜一般。我們僅列舉羊舌鮒一生中的四件事,就足以說明他極其貪婪的人生。  第一件大事,大發邾子國戰爭財  晉國與邾子國之間發生戰爭的起因是這樣的:晉平公六年(前五五二年),晉國為瞭提高其在各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決定在濮陽舉行大型盟會。懼於晉國聲威,齊國、魯國等十三個大小諸侯國都派兵參加瞭會盟。盟會期間發生瞭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就是界於齊魯兩國之間的一個很小的國傢邾子國,利用會盟期間魯國國內空虛,突然襲擊瞭魯國。晉國作為盟主不能熟視無睹,遂決定出兵幫助魯國,進攻邾子國。晉國出兵援魯的消息一傳出去,羊舌鮒就積極活動,欲率軍攻邾。因為邾子國小國寡民,兵單力薄,對於晉魯兩國聯軍,如虎口之羊,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好機會。范宣子便送一個人情給羊舌傢族,派羊舌鮒帶兵援魯。  羊舌鮒兵權在握,高興萬分,率虎狼之師揮戈東進。羊舌鮒驍勇善戰,而且又兇狠擅殺,凡晉軍兵過之地皆血流成河,城鄉被搶劫一空,很快征服瞭邾子國。羊舌鮒在這場戰爭中大肆搜刮,邾子國的金銀財寶,大半進瞭他的腰包,車拉馬載,偷偷運回晉國,他由此發瞭一筆橫財。  魯國大夫季武子對晉國軍隊特別是羊舌鮒十分感激,犒勞三軍,並挽留羊舌鮒在魯國住一段時間,讓他遊泰山觀泅水,盡情玩樂幾日。而這卻給瞭羊舌鮒一個避禍的機會。  事情是由晉國貴族內部的鬥爭引起的。晉平公七年(前五五一年),手握晉國軍政大權的范宣子,與同自己一朝為官的外孫欒盈不和,常懷疑他有二心,便將他趕出國境,欒盈被迫逃亡楚國。而當時晉楚兩國爭霸,范宣子便認定欒盈叛國,於是大舉清洗欒盈一黨的人,一次就捕殺瞭欒盈死黨十人,其中就有羊舌鮒的哥哥羊舌虎。  羊舌虎被誅殺,羊舌傢族受到牽連,羊舌鮒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羊舌赤、叔向也被范宣子囚禁起來。魯國大夫季武子得到這個消息,更是堅持不讓羊舌鮒回國,借機保護起來。羊舌鮒由此躲過一場大禍。  後來查明,羊舌傢族的其他人確實與欒盈沒有關系,又經別人說情,羊舌三兄弟羊舌赤、叔向、羊舌鮒都得到寬釋,但范宣子對他們不再予以重用,斬露頭角的羊舌鮒也隻好屈身而退,暫時從政壇銷聲匿跡。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官場奇葩現象,貪官們為何爭相為海瑞跑官?解密歷史:古時貪官為什麼都會在案發後自殺?曾國荃為什麼落個貪官的罵名?曾國荃是貪官嗎唐宋明三朝的貪官們的財產清單分別是什麼樣的?明朝時期竟曾因貪官囤藏二億兩白銀導致通貨緊縮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二件事,借兵威脅索賄衛國  羊舌傢族在范宣子執政時期,整整沉寂瞭二十年,直到晉平公死後,晉昭公即位,改由韓宣子執政,羊舌鮒兄弟才被重新起用。晉昭公三年(前五二九年),晉國決定,再次召開諸侯盟會,提高晉國的霸主地位。韓宣子全權主持會盟活動。他任命羊舌鮒為代理司馬,使羊舌鮒再次掌握瞭軍權。為顯示晉國軍威,經過一番準備,七月二十九日,羊舌鮒率晉軍三十萬人,戰車一千輛向東開拔,到邾國的南面去訓練軍隊。  羊舌鮒久困復出,得意洋洋,不註意收斂,反而十分張揚,一路行軍耀武揚威。不幾日,他的貪婪本性就暴露無餘。途徑衛國,他命令軍隊駐紮下來,求貨於衛國。衛國沒有理會他,他就以秣兵厲馬為名隨地亂砍柴草,弄的處處狼煙,並放縱士兵騷擾百姓,有的村莊被洗劫一空。衛國此時認清瞭羊舌鮒的貪婪本性,隻好派大夫屠伯代表衛國國君,帶上精美的綢緞和美味的羹湯,謁見羊舌鮒的哥哥叔向。屠伯獻上禮物後說:“各國侍奉晉國從不敢有二心,何況衛國在晉國君王的房簷下,豈敢有別的念頭?貴國的士兵這次在衛國砍柴與過去不大一樣,請你出面制止一下。”  叔向知道弟弟的貪婪本性復萌,但又驕橫不聽勸告,自己無能為力。他隻收下鮮美的羹湯,把綢緞退還給屠伯,抱歉地說:“羊舌鮒貪求財貨在晉國是出瞭名的,他如此貪婪會大禍臨頭的。今天這件事,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您以貴國君王的名義,把這些綢緞賜給他,就沒事瞭。”  屠伯回去後馬上照辦,果然不出所料,羊舌鮒見財眼開,看著精美的魯國產綢緞非常高興,當著屠伯的面就向部屬下達命令,停止騷擾百姓。此事使羊舌鮒貪婪的嘴臉暴露無遺。  不幾日,羊舌鮒帶領軍隊離開衛國,繼續東進,沿途示威,騷擾索賄於各諸侯國。晉軍先後壓服瞭鄭國、衛國、齊國、邾國、莒國等十幾個國傢,羊舌鮒可謂名利雙收,搜刮無數,滿載而歸。   第三件事,扣押人質求貨魯國  晉國成功地舉行瞭平丘會盟,看到霸主地位仍然穩固,十分得意。但晉國國君仍感到有一點美中不足,就是魯國國君昭公沒有參加。於是,羊舌鮒假公濟私,尋釁於魯,擅自逮捕瞭魯國上卿季平子。他這樣做是想一舉兩得,既可以泄國君之怨,又可以從中大撈一把。他命令士兵用佈幕圍起一個牢房,把季平子囚禁起來,讓魯國感覺很丟面子。  魯國感覺這是羊舌鮒要滋生事端的先兆,不知意欲何為,不免有些害怕。他們知道羊舌鮒貪得無厭,就帶著綢緞和食物來見羊舌鮒。羊舌鮒讓手下人收下禮物,允許魯國人可以給季平子送飯,但卻不肯放人。  羊舌鮒是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他所關押的季平子,是當年曾保護他躲過殺身之禍的季武子的孫子。羊舌鮒不念舊恩,得瞭賄賂仍不放人,最後竟把季平子押回晉國,這在魯國上下引起很大震動。無奈之下,魯昭公親自到晉國求情,卻被晉軍阻擋在黃河邊上,不準進入晉國。這件事在晉國引起一些議論,認為魯國也是一個大國,這樣做會嚴重損害兩國關系,對晉國霸主地位將產生不利影響。何況,人們對羊舌鮒假公濟私、忘恩負義的做法議論紛紛,許多大夫嗤之以鼻。  晉國的霸道行為,引起魯國的強烈不滿,晉魯矛盾一時激化。而這時晉國也遇到來自另一個大國的挑戰。南面的楚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國力漸強,對晉國的霸道行徑十分不滿,有意與晉國爭霸。楚國先後出兵滅掉瞭晉國的友邦陳國和蔡國,鋒芒直指晉國。這對於晉國在中原稱霸是一個直接挑戰。要想保住霸主地位,晉國必須奪回陳蔡二國。  晉國計劃出兵攻楚,但晉魯矛盾的激化,造成晉國兩面用兵,軍事上十分被動。晉國決定首先緩解魯國的矛盾。為此韓宣子決定釋放季平子,著手改善晉魯關系。  魯國歷來是禮儀之邦,把聲譽看得很重。晉國想抓就抓、想放就放的霸道行為遭到季平子的反抗,他不肯回國。他向晉國慷慨陳詞,講自己無罪被晉國逮捕,使魯國蒙辱,要求召開盟國大會,晉國當眾向魯國賠禮道歉,用車禮送他返回魯國。  韓宣子感到問題很棘手,於是召集臣僚們商量。叔向說:解鈴還須系鈴人,這事是羊舌鮒幹的,要由他來處理好,否則向他問罪。韓宣子指令羊舌鮒放人,並負責把此事處理好。  羊舌鮒一時有些犯難,自覺得罪季平子太深,想來想去隻好用一個發賴的辦法~利用季平子獨自在外、四處無援、多少有些恐慌的心理,恩威並用,把他嚇跑。羊舌鮒親自接見季平子,假惺惺地說:“我知道你是季武子的孫子,二十三年前我出兵援魯,正遇到哥哥羊舌虎被殺,我受到株連,幸虧你爺爺保護,才躲過一場災難,否則,就沒有我的今天瞭,我這把老骨頭當年能回到晉國,等於是您爺爺給瞭我第二次生命,我怎敢忘記你們的恩情而不出面幫助您呢?”羊舌鮒邊說邊流淚,裝作情真意切非常痛心的樣子。季平子見狀,對他放松瞭警惕,以致相信瞭他,與他講話的態度平和下來,最後竟以長輩之禮來對待他。  羊舌鮒見第一步陰謀得逞,就又用暗示的口吻,對季平子進行威脅利誘。“現在晉國放您,而您不肯回去,讓晉國很生氣。我聽到下面的官吏們在議論,說是要把您放逐到西邊荒涼的地方去,現在已經派人在人跡罕至的黃河上為您造房子瞭,再過幾天就要派人把您送到那裡去,我聽瞭很著急,那樣的話您就很慘瞭,要受多少罪呢?”  羊舌鮒的一番話,確實把季平子給唬住瞭,季平子心裡更加沒底,思前想後,“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便放棄自己提出的賠禮要求,自己回國瞭。  羊舌鮒唬走瞭季平子,很高興,跑到韓宣子面前去邀功,取得韓宣子的好感。恰逢此時晉國司寇官位空缺,韓宣子便讓羊舌鮒代理司寇。於是,羊舌鮒輕而易舉地得到瞭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行為更加有恃無恐。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四件事,知法犯法亡命刀下  羊舌鮒任代理司寇不久,韓宣子便把提出訴訟多年而一直沒有解決的貴族之間的一樁土地糾紛案交給他來處理。  這件案子的原告邢侯與被告雍子是兄弟倆,同父異母,都是在晉國有地位、有影響的人物。這件官司起因於雍子的貪婪,案情十分清楚,但韓宣子世故圓滑,一直拖著不予處理。  雍子是楚國申公巫臣之子,由於在傢族中受到父母的欺壓和讒害,而楚國的國君和大夫都不幫助解決,他十分怨恨,便逃到晉國來。晉厲公八年(前五七三年),晉楚兩國交戰,在彭城(現徐州市)戰役中,晉軍被楚軍困於彭城附近的靡角之谷。晉軍雖是困獸猶鬥,但軍心渙散,戰局定敗無疑。就在晉軍即將土崩瓦解的時候,機智善戰的雍子力挽敗局,以自己的親兵為主重新組織瞭一支兵馬,與楚兵對抗。他知己知彼,熟知楚軍的一套戰略戰術,巧於用兵。第一步他巧佈戰陣,以少勝多,擊潰瞭楚軍。第二步他借勢重整晉軍,乘勝出擊,一舉奪回彭城。第三步他指揮軍隊馬不停蹄,跟蹤追擊,收復瞭原臣服於晉國的彭城東邊的幾個小國。雍子為晉國立下瞭千秋功業,成為晉國的英雄。晉厲公論功行賞,把畜邑之地(現山西境內)賜給雍子,並任用雍子為自己的謀士。  邢侯原名狐庸,也是申公巫臣的兒子,他是跟隨父親來晉國的。申公巫臣在楚國與子反爭奪美女夏姬,未能如願,便偷偷攜帶夏姬投奔瞭晉國。申公巫臣機智多謀,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戰將,他幫助晉國抵禦北狄入侵,又為晉國聯系吳國,並親自到吳國幫助訓練軍隊,教吳軍戰鬥力大為提高。申公巫臣又派兒子狐庸作為晉國大使住吳國。申公巫臣父子成為晉吳兩國通使聯合的創始人。晉吳結盟後,吳國便以晉國為後盾,出兵攻打楚國周圍的許多小國,一度使楚軍疲於奔命,國力有很大削弱。申公巫臣由此為晉國立下大功,也被任命為晉國重要謀士。晉國把邢邑之地(現山西境內)賜封給申公巫臣。申公巫臣死後,封地由狐庸繼承,晉國又加封狐庸濰邢侯。  邢邑與畜邑毗連。不知是晉人有意還是無意,並沒有對兩邑封地的界限作很明確的地界劃分。雍子是個貪心十足的人,他趁機擴大畜邑邊界,侵占瞭邢邑之地。於是,兄弟之間就發生瞭沖突,相互間不斷爭奪。如沒有在楚國的期間結下的那段仇怨,或許邢侯會寬讓於他,但這次是舊怨新仇加在起,邢侯豈肯罷休。於是邢侯告狀到韓宣子那裡,韓宣子見他們既是同族兄弟,又都是晉國功臣,隻是敷衍地勸解一番,明知雍對,也沒有給予明斷,稀裡糊塗給拖瞭下來。   雍子自知理虧,他想用賄賂的辦法來擺平這件事,一直在向韓宣子送禮。當他得知羊舌鮒接手這樁案子,便再次用“先下手為強”的辦法將自己年輕的女兒嫁給瞭羊舌鮒。羊舌鮒得到瞭雍子的女兒,便不問是非曲直,宣判雍子無罪,邢侯有罪,強行把畜邑的邊界劃到邢邑的范圍內,使雍子的畜邑一下子擴大瞭許多。  這很明顯是一個顛倒黑白的錯案。但羊舌鮒是代理司寇,邢侯一再要求重新審理,可羊舌鮒就是堅持錯案不變。邢侯心中明白這是有意為之,他一怒之下殺瞭羊舌鮒,並急速趕回封地,又殺死瞭雍子。  羊舌鮒被殺,一時成為晉國最大的新聞,人們奔走相告。人們普遍認為,羊舌鮒身為法官,知法犯法,任意踐踏法律,身首異處,是罪有應得。輿論使韓宣子這次不能敷衍瞭事,他再次玩弄圓滑,把羊舌鮒的哥哥叔向叫來,問他這件事怎麼處理,以免得罪羊舌傢族。  叔向知道韓宣子的用意,但他是個很明智的人,他說:“如此亂法,三個人都應定為死罪,現在隻要施生戮死就行瞭。”“施生戮死”就是殺死活著的刑侯,戮屍已死的羊舌鮒和雍子。  叔向進一步分析說:“雍子貪占別人的土地,卻不思退還而去賄賂執法官員;羊舌鮒知法犯法,利用手中的權利去謀私;刑侯明知故犯,犯罪的性質都很嚴重。”叔向又引用夏朝的法官皋陶制定的法典,加以說明:“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昏、墨、賊、殺。 陶之刑法是世人所公認的,請按他的法典辦吧。”韓宣子接受瞭叔向的意見,殺瞭刑侯,將已死的羊舌鮒和雍子兩個貪人暴屍於市。  這件事很快就傳到瞭魯國,孔子說:“刑侯之獄,言其貪也。”意思是說,在處理刑侯案件中,羊舌鮒枉法攫取美女,是一個貪官。孔子口誅羊舌鮒:“賄也”、“詐也”、“貪也”,意思是羊舌鮒集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孔子高度贊揚叔向:“治國制刑,不隱於親”,懲貪誅墨,“以正刑書,晉不為頗”。  羊舌鮒身為代理司馬、代理司寇,不能以身護法,反而以貪壞法,賣法縱貪,被定罪為“墨”,“貪墨”一詞亦由此發源。在一些歷史文獻中,“貪墨”一詞有時也專指攫取美女,足見羊舌鮒貪婪行為影響之深。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西漢貪官王溫舒:殺人如麻以酷行貪以酷掩貪

  西漢王朝建立以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後都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瞭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在位的一個時期,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輕徭薄賦,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四十年,國內政治安定,隻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傢足,國傢的倉庫裡堆滿瞭糧食,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爛瞭,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然而與此同時,一批豪強地主勢力也開始膨脹起來。他們憑借強大的宗族勢力,勾結官府和貴族,橫行霸道,大量吞並農民土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合謀叛亂,就是豪強與諸侯勢力惡性膨脹的結果。漢武帝繼位以後,對此深感憂慮。為瞭打擊豪強地主勢力,漢武帝一改文景帝時的懷柔政策,重用一大批酷吏,對豪強地主大加撻伐。這些酷吏以皇權做後盾,以酷殺而著稱。他們的活動,對於抑制豪強地主的氣焰,加強專制皇權起到瞭顯著的作用。但是必須指出,有些酷吏決非清官廉吏。他們往往以酷行貪,以酷掩貪,這既是他們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也是這一時期貪官的主要特點。因此,一批毫強地主被打去瞭,一批酷吏貪官卻滋生起來。王溫舒就是這批人的一個典型。  王溫舒,生年不祥,卒於公元前103年,陽陵(今陜西咸陽東)人。年輕時的王溫舒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並且性格暴虐,常常幹些殺人越貨的勾當:在月黑風高之夜,攔路搶劫,搶瞭東西,再把人殺瞭埋掉。就是這樣一個人,地方長官竟讓他試做亭長。亭長是一個鄉村基層的官,管理一亭(漢制,十裡為一亭)的治安,兼理民事。但亭長試做瞭好幾次,他都沒有能力幹好體職工作,最後還是丟瞭這份差使。此後,他又在縣衙裡當過小吏,小吏幹瞭幾年,拙見升為廷尉史。在此期間,王溫舒投靠瞭張湯。張湯是當時著名的酷吏,看中瞭王溫舒暴虐的性格,用他做廷尉史,負責督察盜賊。王溫舒擔當這個個角色以後,其暴虐性格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為虎作倀,讓虎狼都自愧弗如。  當時漢武帝主張全面加強中央集權,嚴厲打擊危害專制統治的行為,在這種形勢下,以嚴酷的殺伐和刑罰著稱的官吏,往往能很快得到提拔。所以王溫舒不久就升遷為廣平都(今河北曲周縣北)都尉,輔佐郡的軍事和治安,成瞭一郡的主要長官之一。為瞭管好這一帶的治安,他從廣平郡中仔細挑選瞭十幾個所謂果敢能任事,一無所顧的亡命徒充當郡吏,作為自己的爪牙,去督捕郡您“盜賊“。王溫舒之所以重用這批人,實際上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瞭解到在和批熱鬧以往都犯過重罪,隻不過是沒有暴露,仍然逍遙法外而已。王溫舒把它作為控制他們的重要手段,如果這些人督捕”盜賊“有功,能夠史王溫舒滿意,無論以前有多麼嚴重的罪行,他都不加追究;如果誰督捕“盜賊”不力,甚至有意回避或者加以庇護的話,那就不但殺瞭誰,還要殺盡他的全傢。這樣一來,這批人沒有不竭盡權力的。至於,這些人是否濫殺無辜,王溫舒不管那麼多,甚至想都沒想去管。這種嚴酷的手段十分奏效,廣平周圍,齊、趙之郊的“盜賊”都不敢接近廣平瞭。廣平郡竟因此落瞭個“道不拾遺”的“美名”。  實際上,封建統治者所指的“盜賊”,主要是指那些走投無路,被迫起來進行反抗鬥爭的農民群眾。漢武帝後期,由於四處開邊、揮霍無度,文景之治時期積累的財富已經消耗殆金,一遇天災,各地便流民遍地,先是乞討,後是聚集搶劫,天下於是“盜賊”滋生。這些團夥大的數千人,自立旗號,功城掠地,搶奪兵器,釋放罪人俘獲、殺害地方長官;少的幾百人,擄掠鄉裡,這樣的團夥多到不可勝數。他們的鬥爭威脅到瞭漢王朝的封建統治,所以封建統治者必須用最嚴酷的手段將他們鎮壓下去。漢武帝派高級秘書外出督察剿滅事務,沒有什麼效果;於是再派高級幹部持節、虎符等發兵攻擊,成千上萬“盜賊”被砍去瞭頭顱,屍橫神州大地;漢武帝再制定有關法律,誅殺向盜賊提供糧食、消息的人,有的地方甚至殺到幾千人,總是把主要的大頭領捉拿歸案。但是盜賊不可能完全消平,那些小嘍盤們散後復聚,群集山川,遍地皆是,弄的官方無可奈何。漢武帝於是制定一部新的《沉命法》,規定凡是有盜賊而沒有發現,或是發現瞭沒有全部捕獲的,從小守到小吏,負責的人都得殺頭,可以說嚴厲瞭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王溫舒正是一個將漢武帝政策推倒到極致的人。廣平郡內道不拾遺,使王溫舒名聲大噪。漢武帝知道後極為贊賞,立刻提拔他為河內郡(今河南武陟 縣西難)太守。他成為一郡之內最高的行政長官。   廣平、河內兩郡相隔不遠,王溫舒在廣平就知道河內的一些豪強地主不守法度,稱霸地方。他們不僅宗族勢力強大,而且往往連成一體,沆瀣一氣,官府對他們毫無辦法。豪強地址勢力強大當然對加強中央集權不利。漢武帝這次把王溫舒派到這樣的地方正是要他嚴厲的手段懲治這些豪強地主。  王溫舒的確沒有辜負漢武帝的期望。這年九月,王溫舒到河內上任,他立刻做瞭一系列的部署。他敏銳地意識到當時官府的驛站傳送文書速度太慢,就另外準備五十匹私馬,部署在河內至京師的沿途上,作為另一套驛站。他命令凡有河內、京師的往返文書,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查。同時,他又仿照在廣平的辦法挑選若幹曾犯有重罪而又果敢任事的亡命徒充當郡吏,讓他們到第一線去逮捕那些郡中豪強。沒有多少時間,王溫舒就以各種理由將郡中豪強大族基本上全部捕獲。然後他窮加審問,案情迅速確定下來,被案子株連的也有千餘傢。首戰告捷以後,王溫舒立刻上書漢武帝,提出對這批人的懲罰方案:案子犯得重的滿門抄斬,案子犯的輕的本人也要殺掉,而且無論案情大小,其傢產統統由官府沒收。如果在過去,這種文書通過官府驛站馬傳遞,往反時間很長。那些豪族自以為有足夠的時間運用在京城的靠山和關系,有恃無恐,沒想到在和次王溫舒使用事先設置的私人驛馬傳遞,不到兩天,漢武帝的允詔已經到達瞭。河內的官民對他如此迅速無不感到驚訝。詔書一到,豪強地主措手不及,一場大規模的屠殺就開始瞭,上萬人成瞭刀下之鬼,“流血十餘裡”,真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這對那些橫行鄉裡的豪強地主來說,是咎由自取,但歲大多數無辜被牽連的平民而言,卻是血海齊冤。  經過這番刑殺,王溫舒受到瞭與廣平郡同樣的效果。從九月上任到十二月底,短短三個多月,河內郡安寧瞭,連犬吠之盜都沒有瞭。人們側目而視重足而立,全部都沉侵在一片恐怖之中。當時有個別人聞風逃到其他郡內,王溫舒也不放過,派人前往追捕,等捕獲他們回到河內郡,已是來年春天瞭。按漢朝法律規定,秋冬行刑,春夏不準殺戮。眼看逮到的人非要等到秋後處決,王溫舒急得搓手頓足:“哎呀,假使冬季再延長一個月,我就可以徹底地完成這個任務瞭。”  殺人,對王溫舒來說,已成為一種嗜好;人命,全被他視為草芥。  有人憑阿諛奉承晉級,有人靠賄賂升遷,有人靠投長官所好發達,真所謂狗有狗道,貓有貓路。而王溫舒起傢卻是靠殺人,是無辜平民和豪強地主的白骨為他壘就瞭向上爬的階梯。  在封建專制社會,皇權至上,“朕即國傢”,帝王必須要使用酷吏來控制國傢機器。張湯善於迎合漢武帝所好,他發明瞭一個“腹誹罪”:如果在朝廷爭議中,有大臣嘴唇微動,表情有異,就斷定此人對皇上心懷不滿,即可以判處死刑。於是張湯深得皇上賞識,官職做到禦史大夫,即處理大臣奏章,監督地方刺史,考課、監察、彈劾百官,相當欲副丞相的一個夾職。王溫舒在河內的“治績”,很快傳到朝廷,漢武帝把他視為十分能幹的人,準備予以重用。當時京師治安很成問題。漢初以來,由於政府、私人鑄錢並行,從而使幣十分混亂。漢武帝決定由國傢收回鑄幣權,並以嚴刑竣法禁止民間自由鑄錢。但利之所在,人不畏死,民間私自仍不乏其人,京師一帶尤其嚴重。為瞭嚴懲私鑄錢幣者。漢武帝於是起用酷吏治理京師。先是任命義縱為內史,作為京師一地最高行政長官,這對王溫舒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過去他一直是地方官,如今卻一躍成為京官瞭。在京師,王溫舒仍然故技重施,像在河內一樣,以酷殺行威。他專門選用那些專好猜疑,心狠手毒,敢於禍及別人的奸毒之徒,作為自己的鷹犬。當時自己的鷹犬。當時義縱早以酷吏著稱。義縱本來是一名強盜,靠皇太後的幫忙進入仕途,但他一上臺就遇上皇太後的外孫之子犯法,義縱不念舊情,不怕得罪皇太後,依法辦事,讓皇帝對他刮目相看。義縱任定襄太守時,把獄中犯罪的二百餘人和私下探望的二百餘人一網打盡,同時捕殺,四處鮮血淋漓,令人不寒而栗。現在義縱官位在王溫舒之上,王溫舒想幹的一些事情如果事先沒有向他請示,他就對王溫舒加以凌辱,並從中掣肘,敗壞其功。然而過瞭不久,義縱因反對楊可告緡而以“廢格詛事”被殺,王溫舒接著被提拔為廷尉,成瞭掌管刑獄的全國最高司法長官,位列九卿之一。然而王溫舒此人在本質上是個匪徒,酷暴少文,嗜殺成性,對於國傢法律一是不知,二是不用,對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沒法分辨。現任這種人實在不適合擔任最高司法長官。所以時隔不久,當接替王溫舒為中尉的尹齊被免官後,漢武帝就把王溫舒廷尉一職免去,讓他仍擔任中尉,負責京師治安。然而這卻正合王溫舒的心意。  上次任中尉時,因為有義縱掣肘,王溫舒不能不有所顧忌。現在義縱已死,沒有人對他刁難,更沒有誰敢和他作對,王溫舒又可以肆無忌憚瞭。他對京師風俗人情十分熟悉,對一些豪惡勢力也很瞭解。他就重用這些豪惡之吏。這些人善於深文周納,巧詆人罪,他們要想懲治誰,就千方百計地給他羅織罪名,誰也休想逃脫。漢武帝對秦代以來來的刑法作瞭重大改革,明令廢除秦代制定的“連坐”制度,廢除黥、劓、刖、宮四種肉刑。然而到瞭王溫舒這兒,“連坐”不僅沒有停止,而且擴大化瞭,肉刑也愈演愈烈,一旦落入他們之手,無不慘遭嚴刑拷打,到頭來,“大抵盡靡獄中”,極少能夠生還。他們常常對下戶中的奸猾之人采取這樣暴虐的方法,使其身死、傢亡、族破,意在警告那些豪強大戶,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刑殺,在短時間裡收到瞭成效。京師,似乎安寧瞭。  王溫舒不僅僅是一個以殺立威的酷吏,他還是個貪官。與其他貪官相比,雖然王溫舒與他們在本質上並無二致,但其貪的手段確有不同。以酷行貪,以酷掩貪,這是表現在王溫舒身上比較突出的特點。  王溫舒有兩副面孔,一副是“酷”。在無權無勢者面前,他如狼似虎,酷虐非常。被他豪不留情地殺死的都是那些無權無勢的人,當然其中還有不少平民百姓。即或是身為貴族及外威,如果不是身處權要之位,他也要掠奪他們、侮辱他們。但在有權有勢者面前,王溫舒又換瞭一副面孔,這就是“諂”。史書記載:“溫舒多諂,善事有勢者。”(《史記  列傳》)他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吏爬到九卿之一的高位,與他的善事權貴是分不開的。在有權有勢者面前,以酷虐著稱的王溫舒邊成瞭俯首帖耳的小綿羊。盡管他的職責是察奸懲惡,但那些有權有勢者即使“有奸如山”,他也不敢動他們一根汗毛,而且千方百計地庇護他們。正因為如此,作為回報,有權有勢者們通過各種渠道,向各種人士為王溫舒遊說,使他聲名鵲起。王溫舒官運亨通,與這些權貴們為他造的這些輿論大有關系。相關閱讀推薦:春秋貪官羊舌鮒:中國貪官的“開山鼻祖”明朝官場奇葩現象,貪官們為何爭相為海瑞跑官?解密歷史:古時貪官為什麼都會在案發後自殺?曾國荃為什麼落個貪官的罵名?曾國荃是貪官嗎唐宋明三朝的貪官們的財產清單分別是什麼樣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王溫舒擺出這兩副面孔,其實都是為瞭一個目的:貪。在無權無勢者面前,他以酷行貪;在權貴面前,他以諂行貪。其手段不外是貪污和納賄兩種。就其貪污而言,主要是貪污被籍沒財產。在廣平,在河內,在京師,他殺幾萬人,被籍沒財產的人傢恐,陷也有數百上千傢。對這些籍沒人官的財產,他當然不敢全部鯨吞,但完全可能從中染指一部分。就其納賄而言,情況就多瞭。正因為他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以權換錢也就有瞭雄厚的資本,加上他以暴虐酷殺著稱,更使他在這場權錢交易中處於優勢地位。一些豪強地主雖無權無勢,卻有的是錢。更何況雜生死緊要關頭花錢買命,即使傾傢蕩產也在所不惜。於是他們大行其賄,以求脫禍,這是可想而知的事。一些無辜百姓為求免遭株連,被迫破產行賄者也不在少數。更有那些“有奸如山”的權貴,因為受到王溫舒的包庇回護而逍遙法外,他們當然願意拿出大量錢財進行賄賂,作為對王溫舒的報答。      這方面的具體細節,雖然史料語焉不祥,但也透露瞭一些信息。史載,王溫舒任中尉後,“數歲,其吏多以權貴富”。王溫舒的爪牙都因權貴的賄賂二暴富,他本人就更不用說瞭。賴葦子向王溫舒行賄一萬兩黃金,王溫舒答應幫他弄一個番禺海務司的官做。賴葦子到瞭長安,又花瞭一萬兩黃金,還把長安的青樓妓院包下來供王溫舒享用。王溫舒已經辦好瞭官文,就是不發給賴葦子可悲又可憐,隻好求助於強盜,向王溫舒取官文。向賴葦子這樣的官員尚且如此,老百姓在這樣的貪官酷吏的治理下就更沒法活瞭,賣兒鬻女,得錢上供,猶不能安居樂業,比起文景之治時期給人足,栗紅貫朽的情景,真是天上地下瞭。  王溫舒在幾年後曾被人告發,其中的重要罪狀就是“受員騎錢”及其他“奸利事”。所謂“受員騎錢”,顯然是接受部下賄賂。部下賄賂,他都敢接受,其他人的賄賂更是來者不拒瞭。至於“奸利事”,當然是枉法賣獄、貪污受賄之類的醜行。  王溫舒死後,史載其“傢累千金”。這在當時可謂“暴發戶”瞭。先他幾年而死的張湯,也是個酷吏,官至禦史大夫,貴為三公,遭人陷害而自殺。據記載,其傢產不過五百金,而且這都是得自平時皇帝的賞賜和自己積攢的俸祿,其他什麼產業也沒有。比王溫舒後死幾年的尹齊,也曾以酷吏聞名,也曾官至中尉,後在淮陽都尉任上病死,其傢產所值不滿五十金。由此可知,王溫舒在短短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聚斂瞭這麼多的財富,確實是個以酷行貪的典型。  以殺立威,其威風隻能奏效一時;以酷行貪,其貪跡也不能隱藏長久。一旦威勢不再,貪跡敗露,就絕對逃不脫可悲的下場。   大初元年(前104年),西漢王朝派兵征大宛。漢武帝下詔征發豪吏從軍,而王溫舒卻隱匿他的官吏華成。對他不滿的官吏向漢武帝告發瞭此事。接著又有人控告他企圖謀反,而他“受員騎錢”及其他“奸利事”也相繼被揭露。按照漢朝法律,王溫舒的罪行應當誅滅九族。王溫舒知道末日來臨,於是自殺身亡。他的兩個弟弟和他們的嶽丈傢也各以其他罪名而全族被殺。難怪當時曾有人感慨道:“真可悲啊,古代有誅滅三族之行,而王溫舒竟然被誅瞭五族。”  王溫舒以殺立威、以酷行貪的劣跡,在當時產生瞭惡劣的影響。由於他屢次得到漢武帝重用,所以當時那些“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仿效)溫舒”史記. 

和珅之謎:為何都知道他是貪官而乾隆一直重用?

  大傢都知道和珅是個大奸臣、大貪官,乾隆皇帝是個比較明智的君主,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又能肅清雍正時代的流弊,為何在晚年不動和珅,難道乾隆不知道和珅是個貪官嗎?  江湖以為,乾隆知道,和珅是個貪官,而且是個大貪官,但乾隆還是要重用他,這是官場之道:  其一,一個朝廷的安定,需要正邪兩派的互相鬥爭,隻有這樣,乾隆的皇位才能坐穩,才沒有人惦記他的王位!和珅雖然有貪欲,但沒有取而代之的危險,這一點乾隆是熟知的。既然如此,乾隆自然敢於大膽使用。  其二,和珅有能力,精通回藏滿蒙維吾爾漢族的語言,而且很有辦事能力,許多大事經過和珅的辦理,往往井井有條。有瞭和珅的巧妙安排,省卻瞭乾隆皇帝的多少麻煩。   其三,乾隆皇帝需要錢,他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這方方面面的錢最後都需要和珅來打點。乾隆皇帝揣著明白裝糊塗,但他知道你和珅是個理財能手,但你聚斂再多的錢物,也隻是藏在你自己的傢裡。不論是我,還是我的孩子隻要想動你,都會讓你把錢從你的傢裡移到國庫,因為你是個守財奴,你舍不得花。  其四,和珅很聰明,做事讓乾隆很高興。乾隆四十年和珅出現的年代,不論是國庫還是內帑,都已經捉襟見肘、外強中幹,不容易維持瞭,此時這個並沒有管理財政經驗的小夥子,居然把國傢財政和內務府錢財全都管得井井有條,不但沒虧空,反倒有盈餘瞭!乾隆前四次下江南,和珅年紀還小,沒有趕上;至少第五、第六兩次,和珅居然能夠想盡一切辦法,不動用內帑,發動江淮富戶出錢接駕,讓乾隆皇帝舒舒服服地盡興而回。要知道,皇帝出遊,那可是一支上千人的消費大軍,不是簡單輕易就能打發的!這個超水平的發揮,一下子讓乾隆很受用,於是一直把他提拔為自己的肱骨之臣。  其五,把和珅交給自己的兒子,為兒子嘉慶帝立威。和珅雖然是乾隆的親信,但是總不如自己兒子親,何況這是繼承自己大統的兒子?因此,也絕不排斥乾隆曾經對嘉慶明說或者暗示:在我活著的時候,你先不要動和珅,等我壽終天年,你想怎麼處置和珅,我可就不管,也管不著瞭!  因此乾隆皇帝一駕崩,嘉慶馬上雷厲風行地置和珅於死地:初四日宣佈撤銷他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的職務,並將他與其死黨福長安軟禁;初五日頒佈征求朝政意見的詔書,其實是鼓動臣下彈劾和珅;初八日拘捕和珅並進行審訊;十五日公佈他二十條罪狀,三天後下達賜死的詔書。 這時候和珅恍然大悟,寫下瞭以淚洗面的獄中詩:“夜色明如許,嗟餘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可惜,神馬都是浮雲,一切都完瞭。相關閱讀推薦:被“註水”的和珅:和珅貪污清單有造假的嫌疑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與和珅貪婪級別不相上下清朝貪官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公主女兒嫁皇族和珅隻忠不順的處世哲學:因此倍受乾隆重視和珅迅速發傢的法寶:把握乾隆帝心裡的拍馬屁

揭秘:康乾皇帝盛世為何不用清官反而重用貪官?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始於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即公元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一十年。這一時期,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文化上,以及其它諸多方面,都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瞭一個新的高峰,而國傢的統一,疆域的擴大,社會經濟的繁榮,無疑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征。  但是“康乾盛世”是一個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隻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當時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科技已經落後於西方,這是歷史上的文景、貞觀、開元等三大盛世時期所沒有出現的情況。第三,“康乾盛世”下的清朝存在許多弊端:如制定過分的“重農抑商”政策,扼殺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再如大興文字獄,殘害大量文人學士,嚴重禁錮瞭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榮的百傢爭鳴,科技發展徹底消失,中國從此進入一個死氣沉沉而昏暗的時代;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大都重用貪官,而不用清官,導致“康乾盛世”的吏治極端腐敗,黎民百姓怨聲載道,這也成為大清王朝由強盛逐步走向衰落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清官、貪官之分大概是從明朝開國時期開始的。明朝之前的歷代王朝,因為實行的是宰相制度,宰相統領群臣,完成皇帝交給的各項任務,維持王朝的生存和發展。這樣就使君權和相權保持某種程度的權利平衡。因此,也就出現瞭歷代王朝,宰相得意群臣跟著得意、宰相倒黴、群臣跟著倒黴的現象。而在明朝廢止瞭宰相制度,君權開始主宰一切,朝中的大臣士開始各自為戰,不得不選擇以自己個人的清廉形象抗爭專制皇權。而一般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污吏,因為官員的貪污意味著直接剝奪他們的收成和利益。大明王朝的許多官員正是抓住這點,大力宣揚自己的清廉,抗議朝廷濫用權力,伸張自己心目中的王道和正義,以獲得廣大老百姓的同情和支持。  因此,從歷史上看,有明一朝的朝中官員和皇帝之間的關系最為緊張。大明王朝之所以建立錦衣衛和東廠、西廠三大特務機構,就是為瞭監視、打擊那些敢於冒犯皇權的各級官員。但有明一朝的歷代君王,似乎都沒有找到徹底的解決與清官對立的辦法,就是逮捕、殺頭都無濟於事。那些敢於抬著棺材冒死上朝進諫的官員不僅沒有根絕,反而得到瞭廣大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而這些抬著棺材上朝進諫的官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不僅是響當當的清官,而且是響當當的忠臣。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國傢昏亂有忠臣”。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忠臣、清官對立的自然就是昏君瞭。同樣的道理,為官不貪,乃是天經地義的常理,表彰清官,或者說不貪污的成為一種稀有的高尚道德行為,也就意味著貪污已經是常態瞭。到瞭清朝,皇帝們終於找到瞭解決朝廷官員與皇權之間的緊張關系的方法,那就是重用貪官,不用清官。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皇帝在大角狠抓廉政建設的同時,卻暗中縱容和鼓勵官員大肆貪污,中飽私囊。     康熙把重用貪官的原因就說得很清楚,他說,“人當做秀才時,負笈徒步,及登士版,從者數十人,乘馬肩輿而行,豈得一一問其所以來耶”,“故朕於大臣官員,每多包容之處,不察於細故也”。那意思是說,士人沒有做官之前,窮得要命,一旦做官,馬上就有隨從,有車,不貪污怎麼可能。不過,聖明的君主之所以聖明,就是“每多包容之”,貪污也就貪污吧。所以有人控訴自己首先貪污時巨款時,康熙親自做瞭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批示,說此人“小有所取,亦未可知”,至於貪污巨款,則“必無其事”。那些心領神會的官員,從此自然放心大膽地“小有所取”,享受著先富起來的優惠政策,過上瞭“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生活。  不過,康熙並非是白癡皇帝。他比誰的清楚,獨裁政治的核心原則是權力。保持權力的壟斷性,維持統治的穩定性,乃是壓到一切的重要任務。每個官員都有貪污行為,也就意味著每個官員都有小辮子抓在皇上的手裡,不聽話,隨時可以查辦。乖乖聽話,自覺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則不妨“小有所取”,放心貪污。而以懲治貪污的方式,清除個性張揚的官員,既可以把他們名聲搞臭,徹底打垮和剝奪他向皇權挑戰的資本,又可以向一般民眾展示自己反腐敗的決心和信心,獲得民眾的支持。如此一來,不僅從內部消除瞭體制內的官員挑戰和質疑獨裁統治的可能,又把支持士人向皇權挑戰的“民意”抓到瞭自己手中。查辦貪污,也就成瞭清朝統治者清除持不同政見者的最好辦法。而這些也就是大清朝廷對大貪污犯的懲治,都發生在權力更迭之際的原因。一般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真的出瞭真命天子,山呼萬歲。他們哪裡知道,鼓勵和縱容貪污,正是 “當今聖上”的權力秘訣。  雍正即位之後,更是以“嚴明”察吏,推行剛猛政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清查錢糧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傢產;又改興廉為養廉,實行“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給予官員合理的酬勞,使貪污行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於不僅懲治瞭大批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同時訴諸制度保證,對整肅吏治頗為有效。  但是,雍正在對待清官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是不容忽視的。他說,“潔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較操守平常之人為更甚”。他還甚至認為,“此等清官,無所取於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為非而豪強者頌之,故百姓之賢不肖者皆稱之……及至事務廢弛,朝廷訪聞,加以譴責罷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嘆息,以為去一清廉上司,為之稱屈”,而像李衛等能吏敢於觸犯各級人等的利益,結果“或謗其苛刻,或議其偏執,或譏其驕傲,故意吹索”,為輿論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輿論全不可信”,甚至輿論皆稱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譽、欺世奸詐者流;為眾人所攻訐而孤立無援者,則應備加呵護。  雍正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選拔大臣時,“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廢事的清官。”為瞭徹底消除官員好名的風習,他還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員和為他們建祠樹碑。雍正過於倚重能員,鄙薄清官,這種矯枉過正的措施也產生瞭消極後果,即時人指責的“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能吏之中“。到瞭乾隆時代,大大強化瞭雍正重能輕賢、重才輕守的傾向。他不僅賤視清官,而且對一切有沽名釣譽之嫌的官員深惡痛絕,絕不能容忍臣子以氣節操守獲取清名。而反過來,他卻重用以和珅為首的一大批貪官污吏,為禍朝廷,魚肉百姓。乾隆中期以後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稱於世,而貪官污吏出於能員者不乏其人。後來養廉銀制度雖一直沿用,但各級官員不再以清廉品節相尚,雖一時畏於嚴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礪與懲勸,已經埋下官場風氣日漸衰落的隱患。  其實,縱觀歷朝歷代的朝廷需要的,不是張揚的清官,而是聽話的貪官。這些貪官之貪,說到底無非就是從老百姓身上搞點錢物而已,無傷大雅。如果以“清廉”為政治資本,則是公然挑釁皇權,要把權力從自己手裡拿走。這才是是要命的事。獨裁政治,考慮的永遠是權力的壟斷和獨占,而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康乾盛世”的產生和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康、雍、乾三朝皇帝擁有獨特的個人素質,他們憑借自己的才能延緩瞭封建社會衰敗的進程,但是,卻改變不瞭其日漸衰敗的命運。“康乾盛世”的繁榮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回光返照。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歷史上汪景祺寫書譏諷康熙竟帶來滅門之災康熙帝的七十大壽:和珅成為當國重臣的關鍵一步南懷仁得寵之謎:南懷仁因歷法推算獲得康熙信任康熙皇帝繼位的歷史特殊性:遺詔取代瞭貴族公推“冰床”最早流行於北宋 康熙乾隆及慈禧熱衷此道解讀雍正正常繼位說:為什麼康熙會傳位給四爺?

朱元璋為何這麼弒殺:因其小時候的遭遇仇視貪官?

  枉殺功臣,歷朝都有,但隻有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創下瞭歷史之最——殺得最多,殺得最冤,殺得最絕!   朱元璋為何如此嗜殺,如此狠毒?後世評說者做出瞭許多有力的推斷。   有的人認為,明太祖馬上得天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南征北戰,都是能撐得起一方天地?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孫都溫順柔弱,他擔心一旦他百年歸山,他的子孫無法控制局面。   據史載;太子朱標對朱元璋的濫殺無辜不以為然,曾多次勸諫。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撿起來,朱標左觀右看,無處下手。朱元璋笑瞭,他說:“這根荊棘條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將那些尖刺削光磨平,豈不是很好拿瞭嗎?——現在我所殺的,都是將來有可能威脅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們除瞭,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   可見,他的濫殺功臣,是在為大明王朝消除隱患,以確保他子孫後代皇位的安全。   有的人認為,朱元璋出身草莽,早年浪跡江湖,深知貪官污吏強取豪奪之惡,草民深受欺凌投告無門之苦。他仇視權貴,仇視壓迫,仇視陰謀,他想建立一個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樂業的清明世界。

貪官秦檜下場為何比嶽飛好?秦檜結局是怎麼死的

  說到奸臣,恐怕大多數人腦海裡會先想到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秦檜。為什麼呢?當年劉蘭芳老師播講的評書《嶽飛傳》,實在是深入人心。幾乎全國上下的老百姓,都形成瞭一個共識,那就是自古以來的奸臣之首就是秦檜,這都是從《嶽飛傳》裡得出來的。  在評書中,秦檜被金國人給抓去瞭,完瞭之後,金國人給他榮華富貴,又把他放回來,他就當金兀術這些人的奸細。回到南宋之後,就給金國人服務。本來嶽飛都要直搗黃龍府,把徽、欽二帝給接回來瞭,這時候秦檜謠言蠱惑宋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把嶽飛追回來。然後,沒什麼罪名可安,就加上“莫須有”三個字,結果就把嶽飛弄死在風波亭瞭。反正我小時候聽這段評書,聽到嶽飛死的時候都哭瞭,恨透瞭秦檜這廝。其實帶有這種樸素感情的老百姓不少。後來我到杭州,發現杭州有種食品叫“蔥包燴”,油條和小蔥裹在春餅內,在鐵鍋上壓烤或油炸至春餅脆黃,配上甜面醬和辣醬一起吃,也叫“油炸檜”。還有人說油條不是象征秦檜,什麼是呢?麻花,為什麼說麻花是秦檜呢?你看麻花跟兩股繩擰著似的,這一股是秦檜,那一股是王氏。這兩口子算遺臭萬年瞭,弄到一塊下油鍋炸瞭吧!  可見民間對秦檜是一句好話都沒有。你隻要一提秦檜,敗類、奸細、奸臣,遺臭萬年,沒一個好詞。你到杭州嶽廟看看,門口一副對聯,上聯叫“正邪自古同冰炭”,下聯叫“毀譽於今辨偽真”。意思嶽飛和秦檜這些奸臣,勢不兩立。裡面還有一副對子,上聯叫“青山有幸埋忠骨”,下聯叫“白鐵無辜鑄佞臣”。裡邊有秦檜兩口子的銅像,跪在嶽飛雕像跟前,所有遊人走到這兒都吐一口痰,吐到秦檜和王氏的身上,表達對這兩口子的憎惡。民間有人說,你看這個小雞的腦子長得像什麼呢?像一個人跪到那兒,這就是秦檜。說當年嶽飛死以後,嶽飛有一個把兄弟叫施全,刺殺秦檜沒成功,但把秦檜嚇得半死,沒地方跑瞭,跑到這雞腦子裡邊去瞭。於是,秦檜就成瞭那麼個小人瞭。所以你看,老百姓養雞的時候哄雞,說“施、施”,意思就是施全的施。一這“施”,雞一聽嚇壞瞭,這是要刺殺它,趕緊就跑瞭。   這些民間傳說雖然無根無據,可是表達瞭老百姓的一種憎恨。那麼歷史上這個秦檜,到底是個什麼形象?跟大傢說,“奸臣”二字他是被扣定瞭,跑不瞭瞭。誣陷嶽飛,直至殺害嶽飛,是秦檜在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個罪證,誰也不能從這點上給秦檜開脫。但是說秦檜給金國當奸細,有什麼下作、無恥之類的行為,這是夾雜著我們個人的情緒的。  首先要說一點,秦檜這個人是個很有才學的人。怎麼有才學呢?有人在報社、出版社工作過,應該知道在我們運用的字體裡邊,有一種字體叫宋體。這宋體字是誰發明的呢?就是秦檜發明的。你看有不少字體,都有名號,比方說顏體字、柳體字,都是以發明人的姓氏命名的,唯獨這宋體字是以朝代命名的。它其實是秦檜發明的,應該叫“秦體字”,可是後人太恨他瞭,不肯把這個字體發明權歸他。既然它是南宋時期出現的,人們決定那就叫宋體字吧。秦檜有能耐,25 歲的時候,他就考上瞭狀元,之後給他任命的官叫太學學正。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督導員。到瞭宋徽宗末年,秦檜任禦史中丞。  這時候金兵打過來瞭。我們知道在1127 年,金滅瞭北宋,攻陷瞭東京汴梁城,把徽、欽二帝都給擄走瞭。秦檜當時作為朝臣,也被金國人給抓走當俘虜瞭。那能好得瞭嗎?你屬於“亡國奴”啊。秦檜跟他老婆王氏,被分配給金國當官的做奴隸。反正什麼臟活兒、累活兒都得幹,兩口子在那兒吃瞭不少苦。可是我們說這個金國人,也愛惜人才。當時金國有個大官,管理他們這幫奴隸的時候就發現瞭,這個秦檜原先是北宋的狀元,確實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說,這樣吧,你別幹粗活兒瞭。你伺候一個大官兒去,你給他抄抄寫寫,你兩口子都去。這大官叫什麼呢?叫完顏撻懶,這是金國一個大官。就不讓他幹粗活兒瞭。就這樣,秦檜兩口子到瞭完顏撻懶府上給抄抄寫寫。而那個時候,正是嶽飛跟金兀術開仗的時候。當時這個金兵吃瞭嶽飛不少虧,也死瞭不少人。所以,有的從前線回來的金兵就恨漢人,看著秦檜就不順眼,經常找他麻煩。有的當兵的回來,看秦檜老婆王氏長得漂亮,還想非禮她。有一回把秦檜惹急瞭,就把一個金兵殺瞭。這不惹瞭禍瞭嗎?秦檜半夜帶著老婆就跑瞭。跑著跑著跑到南宋地界去瞭,到瞭杭州。他是前朝的狀元,不少人都知道他。宋高宗趙構當時偏安於杭州這地兒,正想著身邊沒人輔佐,一看他來瞭,太好瞭,此後重用秦檜。  有人說,這不對呀,你怎麼知道他那頭殺瞭人?或許是他自己編的,要麼這是金國那邊故意安排的,說放你回去可以,你得給我們當奸細。其實,這段歷史晦暗不明,在當時也有頗多爭議。不過當時金國的長遠目標也是想暫時跟南宋劃江而治,不是說馬上就要打過去。如果他真想讓秦檜過去做奸細的話,這著棋就要埋得非常“陰”。而且從秦檜來講,他本身是大宋的人,你把他放回去,你怎麼知道他能為金國效力呢?這個在邏輯上是很難說得通的。所以我感覺,從正常的角度來講,秦檜並不一定是金國派來的奸細。相關閱讀推薦:嶽飛被害:宋朝嶽飛悲劇對後世的民族性格影響 歷史上啼笑皆非的事件:楊傢將後人認為嶽飛該殺嶽飛被宋高宗怨恨不止是軍功:對起義軍太仁慈秦檜親筆遺囑引出歷史真相:千古罪人是冤案?秦檜賣國之謎:歷史上秦檜到底是權臣還是奸臣?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有人說那他不是金國派來的奸細,怎麼把嶽飛弄死瞭,南宋讓他禍害成那樣?我認為這是秦檜“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怎麼叫自我保護手段?首先,不能把害死嶽飛的罪過,都推到秦檜身上。我認為害死嶽飛,最主要是宋高宗趙構。秦檜充其量就是個幫兇。為什麼呢?我們說嶽飛能耐大,經常打勝仗。當時嶽飛打勝仗,他有一個目的,叫“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就是我要一直打到金兵老巢去,要把徽、欽二帝迎回來。因為國君讓人擄走瞭,多恥辱啊!可是大傢想沒想過,徽、欽二帝回來瞭,宋高宗趙構往哪兒擺?他還能當皇上嗎?那不得讓位給徽、欽二帝其中一個。宋高宗趙構好不容易當上瞭皇上,他能把這皇位讓出去嗎?因此嶽飛越是有能耐,越是能打勝仗,這高宗越是害怕。高宗不想什麼收復失地,直搗黃龍,隻想著在臨安好好當皇上。所以嶽飛這麼幹,等於直接威脅到他的利益。  再者,當時南宋國力非常弱。嶽飛要打仗——說白瞭嶽飛也好打仗,就跟巴頓將軍似的——他這麼不停地打仗,會使南宋虛弱的國力更加虛弱。所以從歷史角度來說,想打敗金國恐怕是個持久戰。那麼嶽飛這麼長年累月地打仗,即使最後能夠搗到金國那兒去,南宋的國力會是什麼樣的?這都很難講。當然最主要的是,嶽飛要把徽、欽二帝迎回來。這一點直接戳到宋高宗趙構的肺管子上,趙構不幹。與此同時,在這條既得利益的船上,秦檜跟他站在一塊兒瞭。為什麼呢?秦檜是當朝宰相,得高宗寵愛,如果換皇上的話,他這權勢可能就沒瞭,所以他也不願意徽、欽二帝回來。另外,秦檜是文官,又在金國那邊當過俘虜,瞭解那邊情況,如果兩國議和的話,他是最佳的談判代表。如果兩國打仗,那不用說,嶽飛能耐最大。所以,要是打仗,嶽飛厲害;要是談和,秦檜厲害。從這角度來講,如果嶽飛要打仗,那還談什麼和瞭?所以,秦檜跟嶽飛在利益上,存在著尖銳的沖突。  當然,有這種尖銳沖突,他也不應該害死嶽飛,嶽飛畢竟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這隻能說秦檜為瞭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心黑。但是他一開始是出於個人利益角度考慮。我們推斷,這真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金國的奸細。有人說他賣國求榮。怎麼賣國怎麼求榮?他能“榮”到哪兒去?他大傢想想,他已經是南宋的宰相瞭,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瞭,他再賣主求榮求到哪兒去?不可能當南宋皇帝,也不可能到金國去當皇上去。所以他這一系列舉動,不是賣國求榮,不是想自己更進一步,而是為瞭保護自己的眼前利益不受損害。所以他出瞭毒計,用12 道金牌把嶽飛追回來,害死在風波亭。當然我們說像嶽飛這樣的,朝廷依仗為棟梁的,不可能因秦檜一句話就被拉下馬。這必是高宗點瞭頭。有的人說,貪官不好、奸臣不好,其實那根本原因都在昏君那兒呢——沒有昏君哪來的奸臣呀?在那個歷史階段,他做這種選擇,有他自己的利益考量。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絕對的大壞蛋。我們隻要從利益兩個字來解析奸臣的價值取向,好多事情都能說明白。

解密歷史:古時貪官為什麼都會在案發後自殺?

  先講幾個古時候貪官自殺的歷史故事:  北宋初,有一個叫做李守信的“供備庫使”(相當於後勤部主管),受朝廷委派,到陜西一帶采購木材。趁著這機會,李守信貪污瞭巨額公款,“盜官錢巨萬”,被部下揭發,便在驛館中自殺瞭,“自剄於傳舍”。李守信自盡,很可能便是因為“畏罪”,因為北宋初,朝廷對貪官的處罰非常嚴厲,“首嚴贓吏之禁,重者輒棄市”,棄市就是當眾斬首。宋太祖、太宗兩朝,因為犯貪贓罪而被砍頭、杖殺的貪官至少有五十餘人,太平興國五年(980),一名縣令勾結國營酒廠的主管,將二百三十四貫公款塞入私囊,便被判瞭死刑。李守信“盜官錢巨萬”,必死無疑。所以幹脆自行瞭斷。這叫做“畏罪自殺”。  明朝的巨閹魏忠賢也屬於畏罪自殺。天啟七年,明熹宗掛掉,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此即崇禎皇帝,魏忠賢失勢,被貶到鳳陽看守皇陵,當他走到阜城時,上吊自殺瞭。為什麼?因為新皇帝對他的大清算正要開始。魏忠賢得勢之時,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殘殺忠良,無惡不作。在他被貶往鳳陽的途上,崇禎已經下令“逮治”,魏忠賢“聞之”,隻好趕快上吊。明王朝的刑事制度非常嚴酷,把持東廠多年的魏忠賢對此當然心知肚明,如果被“逮治”,必是受盡折磨再處死,所以他先下手為強,自己先吊死瞭。但崇禎還是不放過他,“詔磔其屍,懸首河間”。   也有一些貪官自殺,很難用“畏罪”作解釋。比如宋仁宗皇祐年間,陜州推官韓元卿突然“持刀自剄”。可能下手不敢狠、準,“喉雖斷而未死”。他的朋友祖擇之是提刑官,聽到消息,連忙前往探視。此時韓元卿已經奄奄一息,不能說話,隻用手比劃著要筆和紙。祖擇之給瞭他紙筆,韓元卿寫下幾個字:“贓濫分明,罪宜處斬。”祖擇之又叫人取來針線,想先將韓元卿脖子上的創口縫合起來,但韓元卿用手將針線拂掉,第二天便死瞭。韓元卿知道自己犯下的贓濫之罪,“罪宜處斬”,不過他自刎,可能是出於“知恥”的心理。因為宋朝到宋仁宗時,已經基本上不對貪贓罪判處死刑瞭,貪官犯的雖是死罪,但死刑存而不用,通常隻是流放到遠惡地方“編管”,如慶歷四年(1044),秀州知州錢仙芝貪贓枉法,罪至死,但還是“特貸死(免死),決脊杖三十,配沙門島,遇赦不還”。韓元卿若不自盡,肯定是死不瞭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是他自己熬不過良心的煎熬,以死謝罪。  南宋初的紹興二十七年(1157),新城縣令馮世亨也自刎身亡,原來他因為涉嫌貪贓罪,剛剛被路轉運使告發。這個馮知縣自殺,我也覺得是因為“知恥”,因為南宋初,對貪官基本上也是不殺,宋高宗認為“新政重於殺士大夫”,那些坐贓抵死的官吏,通常隻判“編管”之刑,情節嚴重者,也隻是杖脊流配、沒收財產,“犯枉法、自盜贓罪至死者,籍其貲”。馮世亨之所以自刎,很可能是他貪贓一事被揭發,自己覺得無顏茍活於世。古時士大夫有羞恥心,視名譽重於生命,因知恥而自殺,不足為奇……  我是研究歷史的,註意到古代也有不少貪官自殺。古代貪官為什麼自殺呢?根據我的觀察,原因主要有兩個:“畏罪”;“知恥”。  我對貪官素無好感,每聽到自殺之事,也深為生命的消逝而惋惜。但對因為“畏罪”或者“知恥”而選擇自殺的貪官,心裡還是有幾分佩服,畢竟,他們終究還知道羞恥,知道敬畏法律。相關閱讀推薦:曾國荃為什麼落個貪官的罵名?曾國荃是貪官嗎唐宋明三朝的貪官們的財產清單分別是什麼樣的?明朝時期竟曾因貪官囤藏二億兩白銀導致通貨緊縮朱元璋如何殺貪官?朱元璋發明哪些酷刑處置貪官貪官秦檜下場為何比嶽飛好?秦檜結局是怎麼死的

明朝官場奇葩現象,貪官們為何爭相為海瑞跑官?

  明朝的某個時期,官場卻出現瞭一種怪現象,那就是:不少貪官聯合起來,出錢出力,齊心協力為政敵跑官,把安插在貪官群裡的清官送出去。這雖看似不合情理,卻也大有奧妙在其中。  故事就發生在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身上。提及海瑞,現代人很多都知道他的為人、他的清廉、他的事跡。海瑞(1515-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丞、右僉都禦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諂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經演義加工後,成為瞭許多戲曲節目的重要內容。  海瑞在由一個縣教育局長直接升為浙江淳安縣長時,原本隻是在條條范圍內搞肅貪風暴,現在卻當上瞭“父母官”,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大搞反腐,自然使許多幹慣瞭行賄受賄、投機鉆營之人心中不安。果然不久,一位時任中央都禦史的鄢懋卿要來浙江視察,當地百官無不歡欣鼓舞,想那中央要員不請自來,免去瞭千裡迢迢上京去送禮,在自傢門口就可盡“地主之誼”,隻要接待好瞭,讓要員一開心,能給地方官員帶來無數好處,或許升官發財都在此一舉。可這件事硬是被海瑞給攪黃瞭。海瑞給鄢懋卿寫瞭一封信,說您常標榜自己“素性簡樸,不喜逢迎”,可是我聽說您視察時“各處皆有酒席,每席費銀三四百兩”,到底是您做一套說一套,還是地方官員誤解瞭您的意思呢?鄢懋卿看到這信,是又氣又恨又無奈,隻能決定不去浙江視察瞭。這讓那些準備瞭大把銀子想孝敬上級的其他地方官吏氣憤不已,紛紛指責海瑞把自己的前途給攪瞭,就連海瑞的直接上司嚴州知府也把他罵個狗血噴頭,責怪“你自己不升官不發財也就算瞭,幹嗎阻礙大傢的發財之路?”   於是乎,一時間浙江的官員都恨死瞭海瑞,卻又找不到海瑞的過錯。他們左思右想,終於有瞭新招:我們罷不瞭你的官,我們還升不瞭你的官麼?於是大傢都給海瑞唱贊歌,都說海瑞能力超群,清廉無比,政績突出,這樣的人不重用,無疑是帝國之失。經過一番運作,海瑞的好名聲上達至朝廷,朝廷覺得人才難得,於是先把海瑞調出浙江,“另有重用”,不久就把海瑞調到瞭江西興縣,不升也不降。  可這下又害苦瞭江西官員。海瑞依舊正氣凜然、清廉執政。到任沒幾天,就向豪強舉刀,針對地主隱瞞土地的現象,開始重新丈量土地,核實賦稅,大力打擊“偷稅漏稅”,害的一幹豪強苦不堪言。豪強與他們沆瀣一氣的貪官污吏們糾結在一起,商量對策。後來覺得以浙江的辦法來對付海瑞最好,於是豪強出金錢,官員出力,大傢“扭成一股繩”,為海瑞去跑官,跑省裡不行,就跑京城。結果,這一招還真有效,海瑞到興縣任職不到兩年,就因“工作出色,政績突出”,升任為戶部主事。又把海瑞“禮送”出瞭境。  就這樣,海瑞在位期間,竟被貪官跑官連升數級,也不知是他的幸運,還是時代的悲哀。相關閱讀推薦:清官海瑞如何戰“地王” 揭秘五百年前的土地風波直臣海瑞為什麼能在無法無天的嘉靖帝時期生存?清官海瑞退休後在做什麼?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是為瞭打壓海瑞嗎海瑞是明察秋毫的的清官?明察秋毫起碼談不上

清朝貪官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公主女兒嫁皇族

  導讀:和珅官運亨通的另一個手段,即他官職穩穩擢升的重要保證,是他與皇室結親。當然這反映瞭乾隆對和珅的寵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賜和珅長子名豐紳殷德,並把自己最心愛的年僅六歲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許配給他,“待年行婚禮”。從此乾隆與和珅兩人結下瞭“娃娃親”傢,是年乾隆已年屆古稀,而和珅剛剛三十一歲。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三,是和孝公主的周歲紀念。那一天乾隆賞給她許多玩物,其中有漢玉敞口鐘、漢玉娃娃戲獅、青玉匙、紅白瑪瑙仙鶴、琥珀圓盒和漢玉扇器等。她生來活潑伶俐,長得也頗似其父乾隆,而且又是乾隆最小的女兒,因此就格外受寵愛,真可謂“掌上明珠”。在《清史稿·公主表》中記載:“主,高宗少女,素所鐘愛,未嫁賜金頂轎。”在她十三歲時,破格被封為固倫公主。按清朝體制,皇後所生之女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品級相當於親王。妃、嬪所出或由皇後收養的宗室之女,隻能封為“和碩公主”,品級相當於郡王。和孝公主在諸皇女中備受乾隆寵愛、嬌慣,被視若掌上明珠,從小就被養育在他的身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孝公主剛剛六歲,就被乾隆許配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為妻。當年豐紳殷德也是六歲,與和孝公主同年同月出生,隻是比公主小半個月。他長得和其父和珅青少年時期頗像,也是一個英俊貌美的少年,他的號為潤圃。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訂婚後,和珅是又喜歡、又得意。他認為他的地位更鞏固瞭,也是乾隆對他的最大信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當和孝公主十三歲時,被破格晉封為固倫公主。並於是年三月二十日起留起頭發,準備下嫁。據清代檔案記載,乾隆在這一天賞賜給她一批綾羅綢緞、珠寶玉器。三月二十六日,又下諭賞給她金鑲松石如意一柄、伽南香念珠一盤、漢玉扇器四件。同時還賞給豐紳殷德金鑲松石如意一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將要舉行指婚禮。閏五月初二日,乾隆又下諭旨說:“凡下嫁外藩固倫公主,例支俸銀一千兩。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給。從前和敬固倫公主,雖系在京居住,而傣銀、緞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領,年久未使截減,是以降旨仍許照舊關支。今和孝固倫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歡侍養,孝謹有加,將來下嫁後,所有應支俸祿,亦著一體賞給一千兩,以昭平允,而示嘉獎。”這就是說,和孝公主的俸祿是最高一級的,與下嫁外藩的固倫公主相同,顯然這是乾隆對她的偏愛。與此同時,乾隆還下諭旨:“命固倫額附豐紳殷德在禦前行走。”後又被授予散秩大臣。   此外,乾隆還賞給豐紳殷德額駙頭等女子四名、二等女子四名、三等女子四名。每名女子各賞有皮、棉、夾衣、絲緞衣料,銀項圈、銅耳墜等物。並賞給戶口男人十一人,女人十一人,戶口管領二人,也各賞有衣物等。乾隆覺得這些禮品還不太夠,又格外賞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額附做衣服、被褥和帳幔等物用的綢、緞、紗等八百五十九匹,其中包括:大卷八絲緞一百七十六匹、妝緞二十二匹、小卷八絲緞二匹、錦十一匹、倭緞四匹、小卷閃緞十六匹、大卷紗六十九匹,等等。此外,在和孝公主舉行合巹禮後六月,按清朝禮節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額附還要進宮舉行回門禮,那天乾隆又賞賜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一大批禮品。據當時目睹和孝公主下嫁情景的朝鮮使臣記載:“皇女於歸,特賜帑銀三十萬。大官手奉如意珠貝,拜辭於皇女轎前者,無慮屢千百,雖以首閣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復不免雲。”相關閱讀推薦:和珅隻忠不順的處世哲學:因此倍受乾隆重視和珅迅速發傢的法寶:把握乾隆帝心裡的拍馬屁和珅出身考:和珅出身中上級武官並非出身卑賤古代八大土豪:和珅傢產相當於清政府15年收入清朝史上“二皇帝”和珅是如何創收11億傢產的?奴才的悲劇命運:和珅栽在嘉慶手中三大致命死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朝鮮使者還把和孝公主與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時的情景作瞭比較,他說:“乾隆對和孝公主寵愛之隆,妝奩之侈,十倍於前駙馬福隆安時,自過婚日,輦送器玩於主第者,論其值,殆過數百萬金。”這還不算,乾隆又借著和孝公主過生日之際,賞給她一批禮物,其中主要有:紫檀嵌玉如意一柄,漢玉開璧磐一件,上拴青玉鳩一件,紫檀架白玉仙山一件,紫檀座漢玉葵花洗一件,紫檀座碧玉雙孔花插一件,茜牙座青玉海棠洗一件,紫檀商絲座青綠雙官瓶一件,紫檀座青花白地敞口瓶一件,紫檀座瑪瑙葵花碗一件,綠晶蕉葉花插一件,紫牙白檀座八成金五兩重金錁九個,藏香九束自鳴鐘,五十兩重銀元寶九個,等等。  由此可見,乾隆肯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和孝公主下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並賞賜給他們極其豐富的妝奩,這是乾隆對和珅的極大寵幸,也是提高和珅身份地位的一個手段。另外,和珅從此與乾隆結成瞭兒女親傢,彼此關系更進一步加深瞭,這是其他官僚所望塵莫及的,和珅實際上成瞭第一權臣,是別人高不可攀的勛貴國戚。而且,和珅的女兒也嫁給瞭皇族,她是一位貝勒的福晉。這位貝勒是康熙的曾孫。   和珅與皇帝有親戚關系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和珅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給瞭乾隆的孫子綿慶。綿慶為永琛的第六子,“乾隆五十五年襲質郡王,嘉慶九年薨。謚曰恪”。“綿慶幼聰穎,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莊校射,中三矢,賜黃馬褂、三眼孔雀翎。通音律,體孱弱,嘉慶九年薨,年僅二十六。仁宗深惜之,賜銀五千,謚曰屬。”而永琛為乾隆“第六子,嗣允禧後。乾隆二十四年襲貝勒,三十七年晉質郡王。五十四年晉封親王,五十五年薨,謚曰莊”。和琳女兒嫁給質恪郡王一事,是由和珅一手為之操辦的。此外,朝鮮使臣也記述瞭和珅與皇傢聯姻之事:“吏部尚書和珅,去年(指乾隆四十九年)升為軍機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孫,權勢日隆。皇帝遣內侍輪番共第,勢焰囂天,縉紳趨附。”由以上幾例和珅傢與皇傢聯姻之事,可以得知和珅傢族與皇室關系是非常深的,如果和珅沒有極高的媚上之術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雍正如何追查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做窮人

  導讀:狗很善於尋找自己逃跑的道路,一有空子就鉆進去瞭,關起門來就可以讓它無空可鉆,無路可逃。雍正是一個“打狗高手”,他治理貪官的時候,采用關門打狗手段,先讓貪官無路可退,然後再算賬,最後讓貪官陷入死亡之地。滿清到瞭他的手中,有瞭一句響當當的口號“雍正一朝無官不清”。雍正的父皇康熙,締造瞭一個太平盛世,也留下瞭嚴重的後遺癥: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這令雍正憂心如焚。雍正很清楚,父親締造瞭一個盛世,國傢不可能沒有錢,銀子都到貪官污吏身上去瞭。那麼,怎麼治理這些貪官污吏呢?  雍正有一個特點,他對官場上的流習和積弊都一清二楚。他知道官員搞貪污主要有三招:靠上司包庇、借錢糧充賬、花小費報銷。為此,他苦苦思索治理貪官污吏的對策,經過調研與反復思考,他終於想出瞭治理貪官的策略——先堵退路,後算賬。針對貪官的第一招,雍正的對策是派欽差大臣清理虧空。雍正知道,如果不派欽差大臣,靠貪污犯去查自己的貪污,那是永遠也查不出來的;靠貪污犯的上司也同樣不可行,因為沒有一個貪污犯不巴結上司,不給上司行賄送禮。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為地方上的虧空如此嚴重,貪官如此猖獗,他們居然毫無動作,那就隻能是兩種情況:要麼是昏官,要麼是庸官,靠這些人去清查虧空,那是不可能成功的。隻有派出欽差大臣才能徹底查清貪官污吏的情況。欽差大臣直屬朝廷,與地方沒有任何瓜葛,這些人,既無前車之鑒,又無後顧之憂,直接歸皇帝領導,一定會盡心盡力,何況他們還想靠查除貪官污吏來邀功請賞呢。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雍正還想瞭一招令人叫絕的辦法,他讓這些欽差大臣帶著一批候補官員去清查,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裡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這是一招妙棋,也是一招狠棋。因為雍正深知官官相護是官場頑癥。歷來的繼任官,總是會幫著前任補窟窿,然後自己再留下一大筆虧空,讓後任去彌補,衙門的虧空之所以總也補不上,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這一回不一樣瞭,後來上任的人是來查賬的,自然不會替他打圓場、做掩護。這樣,這個貪官就再也無處可逃,隻有低頭認罪,接受處罰。針對借錢糧充賬第二招,雍正下令所借錢糧全部充公。貪官們應對檢查的第二招是借錢糧來填補虧空。上面要來查賬時,就從當地富戶那裡借些錢糧來放在庫裡。上面的來人一看,分文不少。檢查的人一走,這些錢糧又還回去。因為是官借,不但利息高,還不怕不還,再說富戶們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這個辦法也屢屢為貪官所用。  貪官們的這些伎倆逃不過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欽差大臣的同時,也給這個地方下令,誰也不能借錢糧給官府。要借也可以,這些錢糧就是官府的,為國傢所有,所借錢糧別想收回去。這一來,誰都再不肯借錢、借糧給貪官們瞭。針對第三招所花小費報銷,雍正成立瞭“會考府”。會考府是一個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成立於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它的任務,是稽查核實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從此,各地方上繳稅銀或報銷開支,各部院動用錢糧和報銷經費,都要通過會考府會考(稽查核實),誰也做不瞭手腳。   這樣一來,部院長官無法貪污。既然部院長官無法貪污,地方官員想通過花一點好處費,就把自己上面的虧空全部賴掉,也就不可能瞭。貪官們應付檢查的三種方法都被雍正堵死,他們也隻好認賬、認罪。將貪官們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之後。雍正便開始“關門打狗”瞭。打的辦法也有三種:一罷官,二索賠,三抄傢。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皇帝的子女:雍正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女兒?雍正王朝文字獄第一案:年羹堯案是怎麼發生的?雍正年間文字獄奇案:幾乎都與皇權鬥爭有關!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甄嬛們死後出殯內幕雍正奏折中的幽默:你以為朕是好騙的嗎雍正的奏折好深情: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罷官是針對所謂“留任補虧”的,即查出虧空後,勒令該官員在限期內補齊。但是,有哪個貪官會從自己身上挖肉下來填補虧空呢?必然是加緊盤剝百姓。正所謂“不取於民,將從何出?”結果,國庫是充盈瞭,百姓卻大吃苦頭。雍正要改革,既要國富,也要民強,因此,他的對策是先罷官,後索賠。一個被罷免的官員當然無法再魚肉百姓瞭,他們隻能自己掏腰包填補虧空。索賠也不含糊。殺人償命,借債還錢,虧瞭國庫,豈有不賠之理?就是皇親國戚也要賠。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主管過內務府,在追索虧空時,還不出錢,隻好將傢中器物當街變賣。雍正還規定,嚴禁任何人墊付或代賠。過去追贓時,常有下屬和百姓代為清償,而朝廷往往隻要能收回銀兩,也就不管錢從何來。然而雍正不以為然。他說,即使下屬州官、縣官有富裕,也隻能用來造福地方,怎麼可以替貪官退贓?  這樣一來,就有些還不起錢的官員,對此,雍正的辦法是抄傢。元年八月,雍正下令:虧空官員一經查出,一面嚴格搜查衙門,一面讓貪官所在老傢的官員,將其老傢的傢產查封,傢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就把他的傢底抄個幹凈,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傢也不放過。雍正下令:“絲毫看不得礙於情面,務必嚴加查處。把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後代也做個窮人,方符合朕的本意。”此令一下,全國一片抄傢聲,雍正也得瞭個“抄傢皇帝”的封號,甚至連牌桌上都有瞭一種新打法:抄傢和(親胡)。遇到瞭這種皇帝,貪官們真隻有“死路一條”瞭。   可惜,在雍正時代,他們連“死路一條”都沒有。雍正的政策是:死瞭也不放過他!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范,均因貪污、受賄、虧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殺。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傢人算賬。雍正說:“這些人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借死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這是萬萬不行的。”雍正的這一系列政策,沉重地打擊瞭貪官污吏,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瞭,帝國的吏治也為之一清,後世評論“雍正一朝無官不清”,可見雍正王朝官風的清廉。更為重要的是雍正通過這樣的方法,鞏固瞭自己的統治,如果說他清理朝廷裡的異己勢力是整頓外部環境的話,那麼,他治理貪官就是整頓內部環境。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五代著名貪官趙在禮:剝斂百姓奉權豪左右逢源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歸納:自後唐莊宗以來,中原各地方鎮“進獻之事”再興,至後晉已“不可勝紀”。各地以“添都”、“助國”之名進奉財物“動以千數計”,地方官員“來朝、奉使、買宴、贖罪”等敬獻不勝枚舉,為求到“大州善地”任職,更要傾盡傢資向皇上進貢、向權臣行賄。而這一切又不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倒頭來,真正倒黴的還是身為五代之民的百姓。他們一面飽受戰爭蹂躪之苦,一面又要忍耐“父母官”們的剝斂之苛。趙在禮就是那時無良方鎮官吏的代表:自後唐至後晉,趙在禮出鎮十餘地,“積財巨萬”,大多用於進奉權豪和佞佛,“百姓苦之”,都說“此人若去,可為眼中拔釘”!   據新、舊五代史中列傳記載,趙在禮字幹臣,是涿州(今屬河北保定)人。趙在禮年輕時,曾在盧龍節度使劉仁恭手下做軍校。時逢唐朝末年藩鎮爭搶地盤,劉仁恭派遣趙在禮輔佐其子劉守文,在唐光化末年襲取瞭滄州,試圖稱霸黃河以北沿海。但不久後,劉氏傢族內部卻禍起蕭墻:劉守文的弟弟劉守光野心膨脹,不但占據幽州、囚禁瞭老爸,進而又攻下滄州,將劉守文和其子劉延祚一同殺掉。這樣一來,趙在禮頓時失去依靠,而此時南邊的朱溫也早已篡唐稱帝,建立後梁;隻有當年晉王李克用的繼承人李存勖,此時還在打著大唐朝的旗號。混亂中,一些劉仁恭的舊部向南逃亡,投靠瞭朱溫的後梁王國。趙在禮猶豫再三,還是轉向西北方向,帶領滄州殘餘兵馬趕往太原,投奔瞭正在與朱溫對峙的晉王李存勖。   事後證明,趙在禮押對瞭“寶”。公元913年,李存勖的大軍一舉消滅劉守光盤踞的桀燕國,趙在禮的舊主劉仁恭與其子劉守光一起被押到雁門,祭奠李克用後處死。又過十年,李存勖終於兌現瞭朱溫當年“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別名)”的誇獎,率大軍攻陷後梁都城汴京,將朱大叔留下的“豚犬”兒子末帝朱友貞逼得上瞭吊。早早便已“投誠”李存勖的趙在禮,也就一路跟著他的主子,成瞭後唐王國的開國勛將。   令趙在禮始料未及的是,就在後唐主宰中原不久,新霸主李存勖卻很快陷入自滿和懈怠之中,沉溺於“音聲歌舞俳優之戲”,與一群戲子、太監嬉鬧在一起,聽任皇後劉玉娘貪財聚斂、插手政事。李存勖登基第四個年頭的同光末年,趙在禮被任命為效節指揮使赴貝州(今河北邢臺一帶),在戰區司令都指揮使楊仁晟領導下,帶領魏州兵眾戍守位於華北平原的瓦橋關重鎮。當時,後唐莊宗李存勖因“失政”致使“天下離心”,而趙在禮手下那些曾為滅梁建唐立過汗馬功勞的魏州軍人,也已“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十餘年”。這些將士思傢心切,軍心動蕩,終於釀成一場激烈的嘩變。叛亂軍士皇甫暉劫殺瞭軍隊首長楊仁晟及一名小校,攜二人首級來找身為副帥的“裨將”趙在禮。趙在禮當時嚇得“衣不及帶”躥上墻頭,正要“逾垣而走”,被皇甫暉一把抓住“曳其足而下之”,狼狽地摔在墻角。面對包圍著他的一圈明晃晃的“白刃”,還有兩顆血淋淋的頭顱,趙在禮隻得“從之”,被擁戴為叛軍主帥,並連夜焚燒瞭貝州城,擁兵據守魏州境內,樹起瞭反旗。   趙在禮既已造反,便一不做,二不休。帶領造反軍士攻入鄴都(今河北大名一帶)後,趙在禮任命那位“驍勇無賴”的造反頭頭皇甫暉為馬步軍都指揮使。皇甫暉於是帶領甲士數百騎“大掠城中”,不僅大肆搶劫民財,還濫殺無辜,簡直把殺人當成瞭兒戲。他們闖進一戶百姓傢,問其姓氏,聞知該戶人傢姓國,便戲謔地說道:我等造反,就是為破“國”而起,於是殘暴地將其滿門屠滅。他們又至一傢,仍問其姓,聞知該戶姓萬,便又說“吾殺萬傢足矣”,於是“又盡殺之”。駐守鄴都的地方官、興唐尹王正言見城中殺人如麻而“吏民皆走”,隻得去求見趙在禮,對他“望而下拜”。趙在禮一面假惺惺將他扶起,一面作出無奈的樣子對他說:“此軍士之情,非予志也。”將手下叛眾作惡的責任推得一幹二凈。   鄴都兵變愈演愈烈,使得本已四面楚歌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更加一籌莫展。他先是派勇將元行欽全力攻城,竟不能下;又隻得派遣其養子、時為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的李嗣源前去討伐。不料,李嗣源剛到鄴城,其軍中也發生“叛亂”,士兵欲擁李嗣源入城,與趙在禮會合。趙在禮早就窺知李嗣源暗藏篡帝之心,便做瞭個順水人情,將這位未來霸主恭迎到城中,向他交出瞭軍隊指揮權。這次,趙在禮手中的“寶”再次押對:很快,李嗣源便率領這支起義聯軍“反向京師”。混亂中,莊宗李存勖眾叛親離,被身邊親隨的伶人殺死;李嗣源則登上帝位,成為後唐王國的明宗皇帝。而趙在禮也就再次因擁立新君有功,得到瞭高官厚祿的回報,先後被拜為義成軍節度使、鄴都留守、興唐尹等職,又接連移鎮橫海、泰寧、匡國、天平、忠武、武寧、歸德、晉昌等方鎮,出任這些地方的節度使。《舊五代史》總結趙在禮一生,說他是“當鼎革之期,會富貴來逼”,即在兵荒馬亂之年、血雨腥風之際,卻屢屢碰上好運,因押對寶而得計。

羊舌鮒簡介: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落入法網的貪官

  導讀:在歷史長河上遊的波光裡,一條不太起眼的“小魚”連同他翻起的濁浪,最終引起瞭史傢的註意:他就是春秋時代晉國貴族羊舌鮒——史籍中第一條落入法網的“貪魚”。  羊舌鮒的鮒,音fù,古書上指鯽魚。按名與字相通的規則,羊舌鮒字叔魚。他出身名門,父兄都是晉國顯赫一時的人物,但本人並無什麼特別的才幹。據《左傳》記載,他曾在晉國擔任過兩個代理職務:一次是在“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的七月,“攝(代理)司馬”;一次是在次年,“攝理(理官,相當於首席法官)”。就是這兩年中兩次為期短暫的臨時從政經歷,被他創出瞭中國貪腐史上的三項第一。  先看看他“攝司馬”時的“業績”。當時的晉國,雖距晉文公雄稱春秋五霸的輝煌年代已過百年,仍欲會盟諸侯再圖霸業;發現自己號召力有些不足,就想在境外搞一次大規模軍演,展示一下軍事實力。《左傳·昭公十三年》是這樣記載的:“……七月丙寅,(晉國)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主張這次境外陳兵“示威”以攝服諸侯的叔向,就是羊舌鮒的異母兄長羊舌肸,是歷事晉悼公、平公和昭公的三朝名臣。羊舌鮒的這次“攝司馬”,極可能有賴這位兄長的舉薦。“舉賢不避親”可以引為佳話,但舉親而不賢,則要引為教訓。叔向的舉薦不幸為後者,而且教訓馬上就來瞭:“……次於衛地,叔鮒求貨於衛,淫芻蕘者。衛人使屠伯饋叔向羹,與一篋錦……”   “芻蕘者”也就是軍中打草喂馬的兵丁。羊舌鮒此時擁有重兵,索賄卻不明說,而是縱使軍中小卒在衛國境內鬧事。敲打你一下,看你開不開竅,懂不懂潛規則。這已不像遠古時“暴虐百姓”的悍吏那麼明火執仗,而是多繞個彎子,把你帶進設好的暗箱裡另行操作。這正是貪官們的自得之處,就像做賊的看不起打劫的,講的是“技術含量”。衛國果然中招——破財免災是弱者的基本生存策略,面對大國強兵,弱小的衛國隻好登門送禮,以求息事寧人。  但耍小聰明的人往往疏於大智。羊舌鮒大概想不到,這遊戲卻讓自己的兄長叔向好生為難。這次境外演兵的本意,是攝服諸侯參加會盟。但羊舌鮒驅縱士卒騷擾鄰國百姓,卻使晉國在諸侯國中留下暴虐的惡名。外交無小事,豈可容忍羊舌鮒因一己小利而壞瞭晉國的國際政治威望?於是叔向采取瞭主動的姿態,向衛國使者攤牌:   “叔向受羹反錦,曰:‘晉有羊舌鮒者,瀆貨無厭,亦將及矣。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客從之,未退,而禁之。”叔向將羊舌鮒的底細和盤托出,指出他的劣行不代表國傢。同時又授意衛國使者,以衛君名義將錦送給羊舌鮒個人。衛國人依計而行,利令智昏的羊舌鮒自以為得計,對送上的禮物照單全收,而且不等衛國派去向他送禮的使臣退出堂上,就連忙下令叫停瞭手下人的胡作非為。而這恰恰也證實瞭此事確系他一人做祟,晉國形象終於得到瞭洗刷。孔夫子深明叔向的苦心,事後贊曰:“平丘之會,數其賄(揭露羊舌鮒貪圖賄賂)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而羊舌鮒索賄成功後不打自招的表演和忘乎所以的心態,亦可見貪心足以降低一個人的智商,使其因小利而一葉障目。如此“鼠目寸光”,又安能看得見自己不久將玩火自焚,“亦將及矣”的結局?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最大貪官預言慈禧禍國的三大傳說史上最大貪官預言慈禧禍國的三大傳說:和珅絕命詩抗金大英雄辛棄疾的不為人知一面:清官還是貪官?盤點中國古代的十大巨貪都:古代最富的貪官是誰?揭秘雍正皇帝奇談: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難除揭秘南北朝如何審貪官:因何抗拒從嚴才能回傢過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羊舌鮒新官上任,就創出瞭中國自《夏書》規定貪墨為罪以來,曠夏商周三代之久才得見於史料的第一宗完整案例。而在次年,他又再接再厲再創更高“績效”,一舉“勇奪”執法者受賄和色情受賄兩個史上第一。《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事情起於一起爭地案。此時晉國的理官去瞭楚國,晉國執政長官韓宣子讓羊舌鮒代行理官職權來斷此案:“晉邢侯與雍子爭鄐田,久而無成。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韓宣子命斷舊獄,罪在雍子。”  其後,自知有罪的雍子,不惜犧牲自己的女兒使出美人計。而羊舌鮒這次貪色忘義,枉法斷案,竟意外慘遭報復,終於搭上瞭性命:“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蔽罪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 其兄叔向一年前就說他“瀆貨無厭,亦將及矣”,最終真是一語成讖,果有此報。羊舌鮒以身殉貪之後,這起“一個美女引發的血案”亦當瞭斷,於是:“宣子問其罪於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買直,鮒也鬻獄,刑侯專殺,其罪一也。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邢侯而屍雍子與叔魚於市。”羊舌鮒終於在死後被追認為貪官,與行賄者和殺人者一同曝屍街頭。   關於羊舌鮒的貪婪,左丘明《國語·晉語》中也有一段故事:“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遂不視。”這看似有些“迷信”的描寫,信非完全的空穴來風。也許羊舌鮒的長相看上去確實令人失望,或許那長相也真能找出與這四種動物相似的地方。但生而如此,且不論是他有愧其母,還是其母對不起他,由此就認定其“必以賄死”,並且“遂不視”,連看護都放棄瞭,更談不上認真教育和管束。這看上去更像是導致他命運的一大根源:還是一尾幼魚就被如此放養,日後難免不觸法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史上最大貪官預言慈禧禍國的三大傳說:和珅絕命詩

  眾所周知,和珅傢財萬貫,富可敵國,是歷史上最大的貪官。由於一直受乾隆皇帝的庇護,就是嘉慶登基做皇帝的前三年,和珅還始終安享著榮華富貴。可是乾隆皇帝駕崩後,和珅不僅被打入瞭天牢,而且被賜白綾自盡。和珅從天堂墜入地獄僅僅不過20天的時間。  公元1800年,也就是嘉慶四年的春節期間,乾隆皇帝駕崩,當天,嘉慶皇帝一方面任命和珅與睿親王等一起總理國喪大事,一方面傳諭他的老師署安徽巡撫朱珪來京供職。初四日,嘉慶發出上諭:譴責在四川前線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將帥玩嬉冒功,並借此解除和珅死黨福長安的軍機處大臣職務。嘉慶命和珅與福長安晝夜守靈,不得擅離,切斷他們與外界的聯系。這實際上削奪瞭和珅的首輔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步軍統領、京城九門提督的軍政大權。  正月初五日,給事中王念孫等官員上疏,彈劾和珅弄權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慶宣佈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慶進行瞭一系列的人事調整。嘉慶諭令從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報,軍機處不得再抄錄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將上奏的內容事先告訴軍機大臣。並命宗室睿親王淳穎、定親王綿恩、儀親王永璇、慶郡王永璘等分別掌握軍政大權。  正月初九日,在公佈乾隆遺詔的同時,將和珅、福長安的職務革除,下刑部大獄。命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等,負責查抄和珅傢產,並會同審訊。初十日,嘉慶禦批“實力查辦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嘉慶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萬傢團圓之際,蹲在刑部大牢裡的和珅更加哀愁和淒涼,想想此前何等輝煌,而今日又何等淒慘。月下的和珅不由得發出瞭連聲感嘆後,便脫口吟道:“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沒過多久,和珅便用一條白綾結束瞭自己的性命。這首詩就成瞭和珅最著名的絕命詩。  和珅死後的200多年來,這首詩耗盡瞭無數史傢的心血,也為附會者提供瞭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能用一首詩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我和珅活瞭50歲,像做做夢的一樣;現在我雖然撒手人寰,但是,我還會再轉世回到紅塵來的。將來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手心裡的人,那一定是我的轉世的化身。  如果具體地解釋這首詩還要從和珅被乾隆寵愛恩從說起。那和珅為什麼會受乾隆恩寵呢?就是在乾隆未登基、還是寶親王之時,與父皇雍正的妃子馬佳氏暗生情愫,卻被皇後鈕祜祿氏撞破瞭。皇後不僅惱怒萬分,賜馬佳氏於月華門自盡,寶親王聞訊,趕往月華門,可此時寶親王尚幼,父皇雍正不會容許他救下馬佳氏的,隻好眼睜睜看著自己心上人死去。出於一腔懷戀之情,寶親王咬破手指,滴血在馬佳氏額頭,暗暗相約如馬佳氏能投胎,來世使此印記與自己相認。後來,寶親王即位,是為乾隆皇帝,可他依然懷念馬佳氏。苦苦等瞭二十年,即便南巡好幾次,也始終沒遇見額頭有紅記之人,就在乾隆快要忘瞭這事之際。在公元1775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年時,乾隆在侍衛中無意看見和珅,當時和珅不過是世襲之輕車都尉,但乾隆突然發現和珅額上的有一片紅記,便認定他是馬佳氏轉世投生,於是擢升和珅為禦前侍衛,值乾清門,並兼任正藍旗副都統。從此以後,和珅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內閣首輔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禦前大臣、內務府總管、吏部尚書、戶部尚書、步軍統領、京城九門提督等軍政要職。這正是和珅詩中“五十馀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的來龍去脈。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當侍衛和珅如何被乾隆看中爬上政治高層?和珅有何才能能讓乾隆離不開他?和珅結局怎麼死的貪官和珅大罪為何沒有株連九族?和珅倒臺的原因揭秘乾隆皇帝提拔侍衛出身的和珅的真實原因!為什麼奸臣和珅會受到乾隆寵幸?竟和皇上同榻而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對於這首絕命詩的後兩句“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的解釋,史學界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和珅詩中“水泛含龍”用的是夏後龍嫠的典故。大意是說夏朝未年,夏帝從兩條龍那求得龍嫠,鎖在一個櫝盒子裡,日後代代相傳沒人敢打開,此櫝似象西方傳說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厲王偏不信邪,他打開盒子,裡面的龍嫠流出化為玄黿,玄黿進入一童女體中,此女無夫受孕,產有一女,是為褒姒,也就是後來周幽王為瞭博其一笑而烽火戲諾候的女子,也是導致西周滅亡那個褒姒,而“香煙”在古文中是傳宗接代的意思,於是,有人把兩者串聯起來,說和珅死後也會化身為褒姒似的女子來禍害大清帝國,這個女人當然就是後來的慈禧瞭!  另一種說法是說夏桀不但殘暴,而且荒淫,他寵愛妹喜和一個半人半蛟龍的女子“蛟妾”。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無度,而且,“蛟妾”每天還要保持人形,夏桀也一並滿足。最終,中國第一個王朝就此斷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據此解釋道,和珅死後要化身為“蛟妾”式的妃子,來禍亂大清帝國。此說與上一說實乃同出一宗,不過典出不同,一為褒姒,一為蛟妾。可以說,實際是解釋方法和途徑不同。   還有一種說法是“水泛含龍”中的龍不是真正的龍,而是說發大水,在和珅被賜死的頭一年,也就是嘉慶三年,河南的黃河決堤,因此,有人對“他日水泛含龍日”意思是說和珅等到下一次發大水時要轉世為生,不知是史學傢的附會,還是歷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黃河再度在河南決堤,同年十月,一個小女孩哇哇落地,這個女孩後來就叫做葉赫那拉·慈禧。  說到底,不論是說成褒姒也好,也不論是說成蛟也好,還是說成發大水轉世也好,但最後都是殊途可歸,無論怎麼解釋,如何附會,最終都是為瞭把和珅的轉世變成慈禧的誕生。  然而,和珅死的時候距慈禧出生相隔30多年,而到慈禧垂簾聽政之時,又是20多年以後的事瞭,身陷囹圄的和珅怎麼可能預知身後之事呢?如果和珅果然有未卜先知的神通,那他也不至於在僅僅20天內就從天堂墜入瞭地獄,身受牢獄之苦,白綾之死瞭!(來源:中天飛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抗金大英雄辛棄疾的不為人知一面:清官還是貪官?

  在那樣一個時代,貪污等罪名也可能是政敵的誣陷。不過,一再成為把柄,似乎也說明問題比較嚴重。  少年英雄  辛棄疾在兩宋詞人榜上獨占鰲頭,估計會有人對此表示異議,辛棄疾自己知曉後也可能會搖頭嘆息,感嘆造化真是弄人啊,甚至他心底裡不免會生出一絲鄙夷與得意:難道兩宋詞作界就這樣人才凋零麼?自己不過偶爾客串瞭一下,就讓兩宋的才子們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瞭。看來,英雄豪傑就是英雄豪傑,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他們總是要鶴立雞群。  三國人物劉劭在他《人物志》說:“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意思是植物中精華、動物中出類拔萃的就是英雄。至於人而言,劉劭解釋說:“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辛棄疾肯定認為自己是聰明秀出、膽力過人,是個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辛棄疾這樣自負,絲毫不會讓我們感到意外,估計兩宋的才子也隻有諾諾而已。  紹興三十一年夏秋間,金主完顏亮大舉入侵,大名王友直、海州魏勝、膠州開趙以及濟南耿京,紛紛聚眾起義。22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眾兩千人,隸屬耿京,為掌書記。辛棄疾力勸耿京“策南向”,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紹興三十二年正月,辛棄疾奉表歸宋,經楚州到達建康,朝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辛棄疾被授承務郎。在其北歸途中,辛棄疾獲悉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的消息,領五十騎直趨山東,襲入五萬之眾的敵營中,將張安國劫出金營,並號召耿京舊部反正。隨後,他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至建康斬首。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南宋最高統治者也大為驚異,“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朝野為之振奮。   歷來文人的夢想,都是出將入相,武能安邦,文能定國。《紅樓夢》中的那個賈蘭——賈寶玉的侄兒,讀書之餘,也拿根玩具弓箭,在花園裡顛來跑去,美其名曰“演習演習騎射”,也就是要為將來馳騁疆場做準備。不過,自從曹植以來,那些號稱要建立金石之功並且瞧不起文學這行當的大文人——請註意這裡所說的是大文人,往往隻能在詩文中說說而已。作為統帥的曹植,大軍還未出發,他自己就先爛醉如泥。李白雖然號稱有在鬧市中殺人的膽量,他的夢想也隻是如魯仲連那樣動動嘴皮子,或如謝安那樣玩玩花花腸子。真正舞刀弄槍、戰鬥在第一線的大文人寥寥無幾,就好比晨曦時分的星星。北宋的范仲淹據說曾經讓西夏人聞風喪膽,不過,據目前的資料來看,似乎也沒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場的記錄。  以五十人深入五萬人之眾的敵營中捉拿叛徒,辛棄疾也對此念念不忘。隻是每當他想起這個壯舉的時候,傷心的成分遠遠多於自豪的情緒,看看這首著名的《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傢種樹書。  往日意氣風發,今日衰老投閑,這辛酸的滋味肯定不太好受。一世豪傑,一位英雄,卻偏偏生活在一個懦弱的時代;一位梗概多氣、磊落軒昂的山東勇士,不得不寄居在嫵媚的江南,將一身的豪氣消磨殆盡: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痛苦呢?無意成為文人,卻終究隻能是一失意詞人;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但終報國無門,隻得把虎嘯生風的英雄本色用詞表現出來:這頂詞人桂冠,即使是詞人中的翹楚,能讓這位豪傑之士平息心中的鬱悶麼?豪傑之為豪傑,便在於他們往往能沖破約束,能為人之不敢為,言人之不敢言,想人之未曾想。辛棄疾雖不得不“屈就”為一詞人,卻不失英雄本色,不作妮子模樣,不受傳統束縛,他大膽沖破瞭詞與詩文的界限,將豪情與柔情融合,真正給詞賦予瞭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無法在疆場上有所作為,不能為傢國收復河山,卻在詞的創作領域開疆拓土,應該算是一種補償吧。  可惜,“手機中的戰鬥機”還是手機,永遠無法飛上藍天;詞人眼中的英雄豪傑,未必是政治傢眼中的勇士。活著的時候,辛棄疾受到過五次彈劾,死後人傢還不放過他,還有一次彈劾,至今還有人對他的品格表示質疑。這些彈劾歸納起來,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內容:辛棄疾殺人如草芥;辛棄疾貪污成性;辛棄疾好色。  本來錢鐘書先生早就說過,雞蛋好吃就行瞭,不必理會生蛋的母雞是個什麼樣子。但在人們吃雞蛋的時候,得知生蛋的母雞其實長得很醜陋,多少就會影響食欲。又據說當年湯顯祖完成《牡丹亭》後,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瘋狂的愛上瞭他,認定湯顯祖風流倜儻,非他不嫁。可當她看到湯大才子拄著拐杖顫巍巍地搖晃在眼前時,這位美女徹底崩潰瞭,她跳進瞭美麗的西湖。為瞭避免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我們還是有必要修復一下辛棄疾的形象。相關閱讀推薦:辛棄疾不為人知的一面:有酷吏惡名 有拍馬嫌疑辛棄疾簡介 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生平辛棄疾的故事 辛棄疾在宋代創立瞭什麼體?辛棄疾為何在臨死之際連喊三聲“殺賊!”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殺人如草芥?  首次彈劾辛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的是諫官王藺,具體時間一般認為是淳熙八年(1181年),當時42歲的辛棄疾剛剛調任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也有人認為是紹熙五年。對於這次彈劾,孝宗皇帝親自認定瞭這一事實,批評辛棄疾“憑陵上司,締結同類,憤形中外之士,怨積江湖之民”,意思是說辛棄疾結黨營私,欺辱領導,使朝野上下怒形於色,江湖百姓怨聲載道,所以最後給予辛棄疾罷官處分。喜歡辛棄疾的看官,往往指斥孝宗昏聵,不察究竟,結果被王藺之流的人糊弄。王藺後來官居參政知事,也能舞文弄墨,雖然詩歌水平還有待提高,可好歹也是文化素質很高的官僚,不能簡單地歸為奸佞一類,看他那首《中塔悟空禪院》,似乎還是個慈眉善目的模樣:  皋亭回首軟紅塵,晴日僧房暖似春。禪老眈眈如臥虎,相逢一笑問前因。  對於這次彈劾,奇怪的是辛棄疾自己也沒有過多辯解。專傢說,這是因為辛棄疾百口莫辯。既然是百口莫辯,可能說明諫官所言並非出於風聞,而辛棄疾為此賦閑達十一之久,也可見出這一事件確實給人留下瞭深刻影響。史書上說,辛棄疾“膚碩體胖,目光有稜,紅頰青眼,壯健如虎”,即說他身體魁梧,強壯如虎,眼露青光,這模樣一般人看著確實有點發怵。尤其是其眼神之悍厲,連朋友碰見瞭都不敢對視,心裡老打鼓,與他交情甚深的陳亮說辛大人“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辛稼軒畫像贊》);流浪詩人劉過也聲稱“精神此老健於虎,紅頰白須雙眼青。未可瓢泉便歸去,要將九鼎重朝廷”(《呈辛稼軒》)。不過,對於辛棄疾為什麼會臉頰紅紅的,一直沒能想明白,是不是因為關公臉紅的原因呢?如果是這樣,他的紅頰配上魁梧的身體,也就是關羽與張飛的結合體瞭。另一種猜想則是他“容光煥發”,打入敵人內部的英雄楊子榮,面對座山雕的質問“臉為什麼紅瞭”,曾經這樣理直氣壯地回答,巧合的是辛棄疾也曾經深入敵後。   辛棄疾首次親自動手殺人,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在他二十二歲以後,是在敵占區從事策反工作時發生的。辛棄疾是歷城(在今山東濟南)人,他出生前十三年,“靖康之難”已然發生,中原為金人占領,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未能脫身南下。辛傢世代為官,按辛棄疾的說法是“臣之傢世,受廛濟南,代膺閫寄,荷國厚恩”,為什麼辛贊沒有追隨高宗政府而去,反而擔任瞭金朝的朝散大夫、知開封府呢?專傢的解釋是辛贊為傢計所累,辛棄疾的解釋是“被污虜官”,即被金人俘虜後強迫出來做官。雖然做瞭金朝的官,辛棄疾認為他的祖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美芹十論》中他形容祖父“每退食,輒引臣輩(辛棄疾等人)登高望遠,指畫江山,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前人說杜甫每飯不忘君國,辛棄疾則說他的祖父登高必思南宋政府,時時刻刻惦記著揭竿而起,看來,在忠君的層面上,辛棄疾認為他的祖父絲毫不遜色於杜子美。  辛贊做瞭金朝的朝散大夫,還讓十四歲的辛棄疾參加瞭金人的鄉舉。一一五四年、一一五七年,辛贊又兩次派辛棄疾跟隨計吏赴燕京參加進士考試。這兩次考試,辛棄疾都沒能登第,專傢的解釋是參加考試不是祖孫倆的本意,實際上,辛棄疾是在根據祖父的指示,借此機會到敵人的統治中心偵察敵情,做好起事的準備。也就是說,當時辛棄疾是以考試為掩護,從事情報收集工作,是一名典型的地下工作者。他心有旁騖,所以沒有考中。況且,辛棄疾一旦中瞭機會,脫身不就很困難瞭麼?  總之,專傢認為辛棄疾這麼聰穎的人才考試失利,“非不能也,乃不為也”。相關證據也是可以很快尋覓出來的。金朝有位名士劉瞻,他最有名的學生就是年輕的辛棄疾與黨懷英,當時人稱“辛黨”。黨懷英的來頭比辛棄疾更大,他是北宋初年名將黨進的第十一代孫,但就在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他不小心進士及第,結果陷入瞭溫柔富貴之鄉,再也爬不出來瞭,後任金朝莒州軍事判官,入為金朝國史院編修官,官至金朝翰林學士承旨,成為金朝文壇的傑出代表。據他《奉使行高郵道中》等詩歌來看,他還一度作為外交人員出使南宋。可惜不知道這時的黨懷英有沒有機會同早年的朋友辛棄疾親切會談,假若兩人見面的話,又會談論些什麼呢?對待各自人生道路,他們又會如何看待呢?  當然,我們可以懷疑很多眼光的來審視許多史料,這是一個嚴謹的學者應該持有的審慎態度,哪怕如黑格爾那樣把歷史看成一個人見人愛、人人都想幫助打扮打扮的小姑娘也無可厚非,不過,用懷疑的眼光來對待辛棄疾以及他祖父的一腔愛國激情,似乎就過於殘忍瞭,因為辛棄疾的嶽父范邦彥也是一個愛國志士。當年范邦彥一不留神也做瞭金朝的偽官,估計可能也是傢庭的拖累,就好像周作人那樣——仔細想想,主動甘心當漢奸的男人還真很少,往往都是受他人主要是親人即女性的攛掇,又好比一個王朝的滅亡後都把責任下降到某位美女的身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紅顏禍水。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范邦彥考取瞭金朝的進士,擔任瞭金朝蔡州新息縣令。後來金主完顏亮兵敗,范邦彥打開城門,迎接宋軍的來臨,把整個縣城都還給瞭南宋政府,並移傢南方。金朝政府認為范邦彥是臨陣投降叛變,南宋政府認為范邦彥是主動投誠,選擇瞭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范邦彥認為自己是抓住良好機遇回到瞭祖國的懷抱。看來,不僅辛傢滿門忠烈,而且辛傢的姻親都是忠良,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價值觀念不同不會成為親傢,事實再一次證明瞭辛傢對南宋王朝的忠心耿耿。又有資料證明,辛棄疾與范邦彥之子范如山,即他的小舅子關系很親密,“皆中州之豪,相得甚”,於是兩人又親上加親,范如山的兒子娶瞭辛棄疾的女兒,兩人結為兒女親傢。三代一個循環,生活真是奇妙,誰也沒有沾到誰的便宜,林妹妹與寶哥哥那種關系在古代還真不少見。  紹興三十年,完顏亮大舉南侵,強征漢丁,各地民眾揭竿而起。年青的辛棄疾不僅自己糾集二千多人參加耿京的義軍,還說服一個名叫義瑞的和尚率領千餘人成為自己的戰友。義瑞歸順後,見辛棄疾受重用而自己依然是個小頭目,心中自不平,於是竊走大印潛逃。耿京很生氣,嚴厲斥責辛棄疾,因為辛棄疾是這個和尚進入義軍的介紹人,同時還兼任大印的保管員,於公於私,於情於理,都罪不可恕。辛棄疾也很憤怒,於是請求親自瞭斷這件事。他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狂追猛趕,終於俘獲瞭義瑞和尚。義瑞和尚苦苦哀求,要辛棄疾不看僧面看佛面,饒過他這一遭,還給辛大俠猛戴高帽子,說什麼“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辛棄疾冷笑一聲:你當我沒有聽說農夫與蛇的故事麼,你想當那條狡猾的忘恩負義的蛇,可我會做傻傻的農夫麼?手起刀落,將義瑞和尚人頭斬落。  《宋史》不僅記錄辛棄疾斬殺義瑞的事跡,而且還繪聲繪色地記錄瞭義瑞和尚哀求的言辭。看來史官們雖然看不起義瑞和尚的人品,可對他遺言的態度還是很慎重。辛棄疾是不是青兕,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擱置”起來,先討論辛棄疾“力能殺人”的現象,因為現象學大師海德格爾說過,如果我們要解釋低層基礎,那麼高層的意義就必須在方法上被擱置,它不能充當闡明與理解低層的前提。“辛棄疾是青兕”這是一個高端問題,“辛棄疾力能殺人”隻是一個低層的事實與現象。

揭秘雍正皇帝奇談: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難除

  導讀:《東華錄》謂:“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此說並非無據,而是大致反映瞭兩位君主不同的吏治思想及由此而來的官場風習。康熙大力表彰清官,有清一代負有名望的清官廉吏多出於此時;雍正改興廉為養廉,片面倚重懲防措施,雖收一時之效,卻埋下官場風氣漸衰的隱患。  吏治腐敗問題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統治者最為頭痛的問題。他們千方百計地加以防范,但結果卻是防不勝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動嚴刑,甚至屢興大獄,采取剝皮實草的酷烈手段,亦未能根治腐敗。到清代,精於治道的康熙政尚寬仁,采取瞭頗為不同的做法。他認為加強糾察、懲處貪官隻是消極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養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標準裡,“節操清廉,最為緊要”,若“廉恥之道已虧,豈能修舉職業、克副任使”?他重視對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時註意通過秘折等渠道瞭解各級官員的名聲好壞,還利用出巡等機會傾聽民間輿論。他第六次南巡時,一路訪察清官,並下令各地督撫舉薦清廉。當江寧按察使張伯行隨督撫大員入見時,康熙即興說:“到江南,即知爾為清官,今朕自保之,他日居官好,天下以朕為明主,否則笑朕不知人。”(《清聖祖實錄》卷220)這場景生動形象地表明瞭其選求清官的誠意。   康熙深知清官剛正不阿,易為奸佞殘害,因而常加意保護,甚至加以特殊眷顧。如“治行為畿輔第一”的彭鵬因事多次受到革職處分,但康熙都改為降級留用,直到被降瞭十二級,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曾說:“清官不累民,……朕不為保全,則讀書數十年何益,而凡為清官者,亦何所恃以自安乎?”康熙還特意大張旗鼓地宣傳清官的事跡,意在讓天下官員仿效。如於成龍病逝時,康熙因他“清操始終一轍,非尋常廉吏可比,破格優恤,以為廉吏勸”,加賜太子太保,謚清端,降旨地方修建祠堂,並禦書“高行清粹”四字和楹聯賜其後人。當時有官員上奏禁止百姓為清官樹立德政碑,康熙不以為然。他說:“凡地方大小官吏,若居官果優,縱欲禁止百姓立碑亦不能止,如劣跡昭著,雖強令立碑,後必毀壞。”他認為百姓的感恩戴德是對清官的鼓舞和回報,“爾等做官以清廉為第一。做清官甚樂,不但一時百姓感仰,即離任之後,百姓追思建祠屍祝,豈非盛事?”(《康熙禦制文集》3集卷6、卷3)康熙尚德、興廉的吏治思想和實踐收到瞭一定的效果,清官成為其治國的一面旗幟,其時有卓異操守品望者不少:張伯行任官“誓不取民一錢”,並嚴禁屬員饋送;名臣於成龍長年舍不得吃肉,隻吃青菜,故得瞭一個綽號“於青菜”;陳瑸官至巡撫,平時卻不舍得吃肉,“其清苦為人情所萬不能堪”,康熙當著眾大臣稱他為“苦行老僧”;當時以清廉著稱的還有張鵬翮、施世綸、蔡世遠、陳鵬年、郭琇、彭鵬等。當然,康熙朝清官眾多,而貪贓枉法的官員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後期,對於各級官吏疏於察考,懲貪不力,官場風氣頗為後人詬病。相關閱讀推薦:順治出傢、雍正被刺:揭開史上清宮四大奇案真史秘史:雍正最小兒子被乾隆過繼 雍正有多少個兒子雍正接瞭顆金頭!雍正的棺內為何隻有屍體沒有頭四阿哥雍正竟然是死於林黛玉之手?雍正最離奇死法中國歷史上十大皇帝的特殊嗜好:雍正蕭衍上榜!揭秘:大清雍正帝為何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清官?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雍正即位之後,一改乃父寬仁作風,以“嚴明”察吏,推行剛猛政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清查錢糧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傢產;又改興廉為養廉,實行“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給予官員合理的酬勞,使貪污行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於不僅懲治瞭大批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同時訴諸制度保證,對整肅吏治頗為有效。不過,雍正也犯瞭一個錯誤。在對待清官問題上,他處處與乃父背道而馳。在他看來,“潔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較操守平常之人為更甚”(《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八冊)。康熙希望通過扶植、保護、褒揚清官而倡導一種廉正的官場風氣,註重通過輿論來鑒別官員的操守政績。雍正則認為,“此等清官,無所取於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為非而豪強者頌之,故百姓之賢不肖者皆稱之……及至事務廢弛,朝廷訪聞,加以譴責罷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嘆息,以為去一清廉上司,為之稱屈”(《清世宗實錄》卷46),而像李衛等能吏敢於觸犯各級人等的利益,結果“或謗其苛刻,或議其偏執,或譏其驕傲,故意吹索”,為輿論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輿論全不可信”,甚至輿論皆稱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譽、欺世奸詐者流;為眾人所攻訐而孤立無援者,則應備加呵護。  雍正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選拔大臣時,“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廢事的清官。”為瞭徹底消除官員好名的風習,他還一改康熙時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員和為他們建祠樹碑,他一上臺就曉諭地方:“嗣後如仍造生祠書院,或經告發,或被糾參,即將本官及為首之人嚴加議處。”(《雍正起居註》元年九月)雍正過於倚重能員,鄙薄清官,這種矯枉過正的措施也產生瞭消極後果,即時人指摘的“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後乾隆大大強化瞭雍正重能輕賢、重才輕守的傾向。他不僅賤視清官,而且對一切有沽名釣譽之嫌的官員深惡痛絕,絕不能容忍臣子以氣節操守獲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後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稱於世,而墨吏出於能員者不乏其人。後來養廉制度雖一直沿用,但各級官員不再以清廉品節相尚,雖一時畏於嚴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礪與懲勸,已經埋下官場風氣漸衰的隱患。   論者多以為清代多貪官緣自俸祿過低,其實這隻看到瞭問題的一面。雍正養廉並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而沒有養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說明官員的道德人品和社會風氣也很重要,隻有將道德風氣的砥礪、導揚與合理的制度保證相結合,方能收到實效。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盤點中國古代的十大巨貪都:古代最富的貪官是誰?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貪官,但是,水平不一,各有千秋。也是歷史的需要,沒有貪官,哪有清官?今將部分貪官錄於此,以供大傢鑒賞。排名不分大小。  1 秦朝趙高:侵奪民田操控國庫  趙高,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後來趙高之父犯瞭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瞭奴隸。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擔任瞭中東府令,兼行符璽令,成瞭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  趙高利用手中的職權,一方面對關系國計民生的各項經濟事務橫加幹涉,侵奪民田,操縱賦稅,控制國庫。幾年的時間,趙高就成瞭財富難以計數的富翁,其爪牙也大發橫財,國傢的財力卻日趨薄弱。趙高入秦宮20多年,依靠弄虛作假,弄權不止,貪欲不足,終得報應。他通過發動兩次宮廷政變,陷害瞭無數無辜,加速瞭秦朝的滅亡。  2 “跋扈將軍”: 傢財三十億  梁冀是東漢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做過大將軍。在朝廷裡橫行二十幾年,人稱“跋扈將軍”。  正直大臣李固、杜喬等人多次彈劾梁冀,但他們最後都被梁冀殺害瞭。公元158年,已經26歲的恒帝為瞭奪回大權,在宦官單超、具瑗和司隸校尉張彪等人的幫助下先發制人,包圍瞭梁冀的住宅,逼迫梁冀夫婦自殺。遭處置的梁冀黨羽達300多人,一段時間裡,朝廷幾乎沒人上朝瞭。梁冀被抄傢後,恒帝把他的財產進行拍賣,得到30多億銀錢,相當於當時國傢稅收的一半。   3 東漢王溫舒:  大肆殺人以權換錢  王溫舒,陽陵人。年輕時的王溫舒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並且性格暴虐,常常幹些殺人越貨的勾當。王溫舒不僅僅是一個以殺立威的酷吏,他還是個貪官。與其他貪官相比,雖然王溫舒與他們在本質上並無二致,但其貪的手段確有不同。以酷行貪,以酷掩貪,這是表現在王溫舒身上比較突出的特點。  王溫舒有兩副面孔,一副是“酷”。在無權無勢者面前,他如狼似虎,酷虐非常。王溫舒的另一副面孔就是“諂”。在無權無勢者面前,他以酷行貪;在權貴面前,他以諂行貪。王溫舒手段不外是貪污和納賄兩種。就其貪污而言,主要是貪污被籍沒財產。在廣平,在河內,在京師,他殺幾萬人,被沒收財產的人有上千傢。正因為他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以權換錢也就有瞭雄厚的資本,加上他以暴虐酷殺著稱,更使他在這場權錢交易中處於優勢地位。一些豪強地主雖無權無勢,卻有的是錢。更何況生死緊要關頭花錢買命,即使傾傢蕩產也在所不惜。於是他們大行其賄,以求脫禍,這是可想而知的事。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南北朝如何審貪官:因何抗拒從嚴才能回傢過年貪官和珅大罪為何沒有株連九族?和珅倒臺的原因揭秘:大清雍正帝為何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清官?揭秘一代巨貪和珅的生財之道:4種手段積累財富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貪官:和珅傢產超朝廷十年收入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4

貪官和珅大罪為何沒有株連九族?和珅倒臺的原因

  和珅是個大貪官,不僅如此,嘉慶帝掌握大權時,宣佈瞭和珅二十條大罪,比如泄漏國傢機密、目無君長、寡廉鮮恥、謊報軍情、專權擅權、貪污腐化,尤其是傢裡居然所藏珍寶,內珍珠手串,竟有二百餘串,傢內銀兩及衣服等件,數逾千萬。且有夾墻藏金二萬六千餘兩,私庫藏金六千餘兩,地窖內並有埋藏銀兩百餘萬,附近通州、薊州地方,均有當鋪錢店,查計資本,又不下十餘萬,以首輔大臣,下與小民爭利。這幾條大罪,個個都是殺頭的。不僅要殺頭,而且還要株連九族,清朝的刑罰很是嚴峻,看看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你就能知道其中的厲害,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能血流成河,何況這個為非作歹的和二。  那麼和珅為何沒有株連九族,還能死有全屍?  其一,這是嘉慶帝的特殊恩典,和珅雖然犯下十惡不赦的大罪,但和珅是乾隆時期的權臣,曾經鞍前馬後服侍過太上皇,不看僧面看佛面,對他斬盡殺絕,對剛剛崩逝的太上皇有些不尊重。  其二,和珅當年設下的巧計。和珅很聰明,又是朝廷重臣,就怕百密一疏,有人做他的活,於是給兒子豐紳殷德娶瞭乾隆帝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有瞭這個靠山,和免死金牌差不多,和珅可謂高人一籌。果真,當和珅犯事的時候,是十公主前來求的情,否則,和珅還真有可能死無全屍。   其三,和珅一傢禍不單行,嘉慶剛即位那年七月七,和珅的小兒子死瞭,不幾天,和珅的弟弟何琳病逝,何琳生前曾任四川總督也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此時和珅傢裡很親近的人還真沒有幾個。和珅的老婆也死過多日瞭。  其四,為瞭大清江山的穩定。打蛇打七寸,嘉慶的目的主要是對準和珅,和珅一死,嘉慶的目的就達到瞭。至於和珅的黨羽該分化的分化,該瓦解的瓦解,隻要洗心革面,還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想起和珅的絕筆詩:“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強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是啊,聰明如和珅以前雖然作威作福,此時在監獄裡也免不瞭痛心疾首後悔不迭,你說沒有和珅聰明的人是不更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相關閱讀推薦:為什麼奸臣和珅會受到乾隆寵幸?竟和皇上同榻而眠乾隆女兒成和珅兒媳之後命運如何?乾隆皇十女是誰清朝其實很有趣:揭秘嘉慶滅掉和珅的關鍵六步曖昧君臣:揭秘乾隆與和珅是怎樣相互“玩弄”的嘉慶帝除掉和珅後所沒預料到的事!和珅死後的大清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相關新聞:和珅倒臺的原因 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正月十三,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傢!和珅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和珅步步高升之路——乾隆四十年(二十五歲),直(值)乾清門,擢禦前侍衛,兼副都統。  次年(二十六歲),遂授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  四十一年(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四十二年(二十七歲)六月,轉戶部左侍郎,並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軍統領。  《和珅年表》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系瞭。兩方面隻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系,也會逐漸松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系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隻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隻是為瞭打發空閑的時間。   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禪位”後又當瞭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鑒定歷代書畫……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盡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為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瞭,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瞭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隻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傢步入瞭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瞭。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盡管清朝從康熙以後,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瞭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傢;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幹瞭?  不錯,乾隆朝是出瞭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由於電視劇的宣揚,如今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餘蕭客、翁方綱、陸錫熊、餘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裡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裡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  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梁。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瞭《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回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瞭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禦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現,於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瞭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瞭一個畸形的時代。

揭秘:大清雍正帝為何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清官?

  導讀:腐敗問題是古往今來都令最高同志者們為之頭痛的事,“鐵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麼招都使出來瞭,反而越反腐越腐敗。到康熙皇帝時吸取之前的種種教訓,政尚寬仁,采取培養清官、樹立榜樣的做法,但雍正一繼位,清官問題又完全轉瞭向,盧華為先生在《金融觀察》著文說:“他(雍正)處處與乃父背道而馳”,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雍正帝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的清官呢?  有人認為清代多貪官緣自俸祿過低,其實這隻看到瞭問題的一面。雍正養廉並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而沒有養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說明官員的道德人品和社會風氣也很重要,隻有將道德風氣的砥礪、導揚與合理的制度保證相結合,方能收到實效。  吏治腐敗問題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統治者最為頭痛的問題。他們千方百計地加以防范,但結果卻是防不勝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動嚴刑,甚至屢興大獄,采取酷烈的手段,亦未能根治腐敗。到清代,精於治道的康熙政尚寬仁,采取瞭頗為不同的做法。他認為加強糾察、懲處貪官隻是消極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養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標準裡,“節操清廉,最為緊要”。他重視對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時註意通過秘折等渠道瞭解各級官員的名聲好壞,還利用出巡等機會傾聽民間輿論。他第六次南巡時,一路訪察清官,並下令各地督撫舉薦清廉。   康熙深知清官剛正不阿,易為奸佞殘害,因而常加意保護,甚至加以特殊眷顧。如“治行為畿輔第一”的彭鵬因事多次受到革職處分,但康熙都改為降級留用,直到被降瞭十二級,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還特意大張旗鼓地宣傳清官的事跡,意在讓天下官員仿效。康熙尚德、興廉的吏治思想和實踐收到瞭一定的效果,清官成為其治國的一面旗幟。當然,康熙朝清官眾多,而貪贓枉法的官員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後期,對於各級官吏疏於察考,懲貪不力,官場風氣頗為後人詬病。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史上乾隆皇帝為何忤逆父親雍正生前旨意?年羹堯胞妹死因及其與雍正合葬之謎:年貴妃之死 揭秘雍正皇帝暴卒屍體無頭之謎:真正死因是啥?雍正血祭康熙陵內幕:跪著上墳填土 號泣不止歷史上雍正之死有哪幾種說法?雍正皇帝怎麼死的隆科多女兒有嫁給雍正嗎?隆科多女兒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雍正帝即位之後,一改乃父寬仁作風,以“嚴明”察吏,推行剛猛政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清查錢糧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傢產;又改興廉為養廉,實行“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給予官員合理的酬勞,使貪污行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於不僅懲治瞭大批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同時訴諸制度保證,對整肅吏治頗為有效。  不過,雍正帝也犯瞭一個錯誤。在對待清官問題上,他處處與乃父背道而馳。在他看來,“潔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較操守平常之人為更甚”。康熙希望通過扶植、保護、褒揚清官而倡導一種廉正的官場風氣,註重通過輿論來鑒別官員的操守政績。雍正則認為,“此等清官,無所取於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為非而豪強者頌之,故百姓之賢不肖者皆稱之……及至事務廢弛,朝廷訪聞,加以譴責罷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嘆息,以為去一清廉上司,為之稱屈”,而像李衛等能吏敢於觸犯各級人等的利益,結果“或謗其苛刻,或議其偏執,或譏其驕傲,故意吹索”,為輿論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輿論全不可信”,甚至輿論皆稱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譽、欺世奸詐者流;為眾人所攻訐而孤立無援者,則應備加呵護。   雍正帝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選拔大臣時,“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廢事的清官。”為瞭徹底消除官員好名的風習,他還一改康熙時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員和為他們建祠樹碑。雍正過於倚重能員,鄙薄清官,這種矯枉過正的措施也產生瞭消極後果,即時人指摘的“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後乾隆大大強化瞭雍正重能輕賢、重才輕守的傾向。他不僅賤視清官,而且對一切有沽名釣譽之嫌的官員深惡痛絕,絕不能容忍臣子以氣節操守獲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後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稱於世,而墨吏出於能員者不乏其人。後來養廉制度雖一直沿用,但各級官員不再以清廉品節相尚,雖一時畏於嚴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礪與懲勸,已經埋下官場風氣漸衰的隱患。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