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貴妃

揭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貴妃:設貴妃的皇帝是誰?

  導讀:提起貴妃,那位“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可謂傢喻戶曉,與之相比,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貴妃卻鮮為人知。貴妃一詞最早出現於《宋書》。據《宋書·後妃傳》記載,“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以為三夫人。”史籍中的“世祖”,即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孝武皇帝劉駿。也就是說,從劉駿開始,才有瞭“貴妃”這一等級和稱號的妃嬪。在《宋書·孝武十四王傳》中,唯一一位被史官稱作“貴妃”的殷姓女子。這位“殷貴妃”,就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個貴妃。  說來也巧,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貴妃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貴妃竟然都與“亂倫”有關系。楊貴妃是唐玄宗的兒媳婦,後被公公搶得;殷貴妃是劉駿的堂妹,後被堂兄霸占。在歷史上,劉宋的皇帝大多荒淫無道,劉駿無疑是其中最出格的一個。劉駿既然能與自己的生母路太後搞出男女緋聞,那麼,他把叔叔劉義宣的幾個女兒,也就是自己的堂妹抱上床,便也不足為奇瞭。   殷貴妃,本姓劉,劉宋宗室劉義宣之女。劉義宣是宋武帝劉裕的第六子,宋文帝劉義隆的弟弟,後封南郡王。劉義隆被太子劉劭殺死後,劉義宣出兵協助劉駿誅滅劉劭,扶持劉駿即位,是為孝武帝。劉義宣生有四個女兒,個個貌美如花,天香國色。劉駿發現後,便強行將四個堂妹一並召入宮闈,日夜淫亂。劉義宣聞訊,不禁大怒,隨即起兵造反,“世祖閨庭無禮,與義宣諸女淫亂,義宣因此發怒,密治舟甲”(《宋書,劉義宣傳》)。劉義宣兵敗被殺後,劉駿更是肆無忌憚,索性將四個堂妹從暗處搬到前臺,公開地封她們為妃嬪。四姐妹中,以老二也就是殷氏最為出類拔萃,因“麗色巧笑”得以“寵冠後宮”,被劉駿封為淑儀。為瞭掩人耳目,防人口舌,劉駿還煞費心機地讓殷氏認陳郡的殷琰為父,“假姓殷氏”。由於不少知情者因泄露真相被殺害,因此眾人都不知道她,究竟是哪一傢的女兒。  由於傢破人亡,纖弱無助,殷氏對於這段兄妹亂倫的畸形戀情無力抗爭,也不敢抗爭。好在劉駿對她非常寵愛,這一點,從殷氏入宮後的八年時間裡為劉駿生下劉子鸞、劉子仁、劉子羽、劉子雲、劉子文、劉子師以及第十二皇女這一驕人戰績上就可以略窺一二。此外,她的長子劉子鸞也得到瞭劉駿的青睞,數年間不斷被加封,其人氣指數甚至蓋過瞭太子劉子業。然而,紅顏薄命,大明六年(462)四月,殷氏病逝。殷氏死後,劉駿悲痛萬分,乃至“常思見之”。為此,劉駿特意把殷氏的棺材做得像抽屜一般,每當想見她的時候,便將棺材拉開一睹遺容,“遂為通替棺,欲見輒引替睹屍”(《南史》)。   劉駿雖然早在孝建三年(456)就擬定瞭貴妃這一等級,但遲遲沒有冊封誰為貴妃。直到六年後,也就是殷氏去世後,劉駿才下決心將這一殊榮送給殷氏,“追贈貴妃,謚曰宣”(《南史》)。在中國歷史上,明確記載被冠以貴妃頭銜的女子,殷貴妃是第一個。與殷氏永別之後,劉駿精神渙散,不理政事。每晚臨睡前,都要在殷氏的靈前倒酒對飲,接著痛哭流涕到難以自拔。為表達對愛妃的懷念,劉駿又詔令有司為殷貴妃修建一座廟,廟成後以殷貴妃長子劉子鸞的封號,稱為新安寺。後來,有人提到漢武帝曾用方術與寵妃李夫人的魂魄相見之事,劉駿便也上演瞭一出“人鬼情未瞭”。但是,當劉駿想與之握手時,鬼魂卻消失瞭。對此,劉駿“尤哽恨”,於是效仿漢武帝給李夫人寫悼賦,親自寫瞭一篇悼念殷貴妃的文章《傷宣貴妃擬漢武帝李夫人賦》,賦中“遣雙靈兮達孝思,附孤魂兮展慈心。伊鞠報之必至,諒顯晦之同深”的句子確實哀艷悲愴、傷感纏綿,讓人唏噓不已。相關閱讀推薦:端恪皇貴妃是誰的妃子:清朝唯一歷經五朝的皇貴妃北宋仁宗溫成皇後簡介 宋仁宗張貴妃生平介紹崇禎帝朱由檢袁貴妃簡介 袁貴妃結局是什麼?揭秘崇禎自殺前為何大開殺戒!貴妃公主無一幸免揭秘:歷史上楊貴妃為唐朝GDP作出瞭多大的貢獻萬歷皇帝與鄭貴妃生瞭幾個子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除瞭自己寫悼賦,劉駿還命江左第一才子謝莊寫瞭《宣貴妃誄》這樣一篇哀文。劉駿看後非常滿意,忍不住感嘆道:“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奇才!”劉駿不僅將謝莊的辭賦刻在殷貴妃的墓碑上,還下令廣泛傳抄,一時間“紙墨為之貴”(《南史》)。葬禮結束後,劉駿每每想起殷貴妃,便帶領群臣到墓地憑吊。他甚至還對一個名叫劉德願的大臣說:“卿哭貴妃若悲,當加厚賞。”劉德願是個官迷,為瞭榮華富貴,“應聲便號慟,撫膺擗踴,涕泗交流”。劉德願哭得如此投入,如此煽情,高興異常,當場就升瞭劉德願的官,讓他做豫州刺史。接著,劉駿又讓羊志哭殷貴妃,羊志隨即“亦嗚咽極悲”。後來,有人問羊志“卿那得此副急淚”,羊志說他的愛妾剛剛去世,那天是“自哭亡妾耳”(《資治通鑒》)。這兩件事雖然滑稽可笑,但也反映瞭劉駿對殷貴妃的一往情深。  大明八年(464)五月,也就是殷貴妃去世兩年後,因愛成思、因思成愁、因愁成病的劉駿崩於玉燭殿,時年35歲。劉駿死後,太子劉子業即位。想到殷貴妃曾試圖讓劉子鸞取代自己,劉子業將積攢多年的仇恨全部發泄出來,“新安王子鸞有寵於世祖,帝疾之”。不久,劉子業便“賜子鸞死,又殺其母弟南海王子師及其母妹”。殷貴妃沒有想到,她死之後,會給劉駿留下無盡的悲傷哀痛,會讓無辜的姐妹、子女慘遭橫死。然而,讓她更想不到的是,劉子業竟然下令毀掉新安寺,繼而“發殷貴妃墓” (《資治通鑒》)。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貴妃最終以屍體被曝露、被侮辱,為其無奈而淒美的一生畫上瞭一個悲涼的句號。

楊貴妃不孕?唐玄宗的兒女們為何多次品易夭折

  唐玄宗有子女59人,生育能力超強。然而,高產並不一定優質,他生育的30個男孩中,母親留下姓名的有3個夭折,母氏失傳的7人夭折;29個女孩中,5個夭折。另外,最小的混血女兒壽安公主是個早產兒,永王李璘“視物不正”好像也不算什麼健全兒,屈指算來,夭折和有生育缺陷的殘次品至少有17人,將近三成,其比例之高令人難以置信。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法國遺傳學傢摩裡士的研究成果表明,年齡在30-35歲的男人所生育的後代是最優秀的。在這個黃金時間內,唐玄宗是否抓住機遇多生幾個優質兒呢?公元712年,太子隆基稱帝,年方二十有八,這前後的十來年,正是他生兒育女的好時候,然而爭奪皇位和後宮爭鬥等一系列變故最終讓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錯失瞭生育的最佳時機。如果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玄宗此時的生育狀態,大體可以用九個字概括:不生好,生不好,不好生。  所謂不生好,主要是與太平公主的沖突。當時李隆基已冊立為太子,離皇位僅有一步之遙,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一心想著當女皇,兩者水火不容,都想千方百計地擺平對方,這的確耗費瞭玄宗不少的精力。此時,後宮有個楊貴嬪懷瞭孕,李隆基擔心太平公主借題發揮,便“曲室自煮”墜胎藥,欲扼殺小生命於母腹中,最終墜胎未遂而生下瞭唐肅宗李亨。這個事件可以看出,此時玄宗雖有較好的生育能力,但他為瞭取得皇位,實行的是相對嚴格的生育措施,能不種的,盡量不種,已懷上的,盡量打掉,這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地減少瞭優質兒的生產,錯過瞭高質量生育後代的黃金期。   所謂不好生,是指唐玄宗擺平太平公主稱帝後,本想和皇後王氏牢牢穩穩地多產幾子,以傳宗接代,後繼有人,沒想到又遇上瞭一個不育不孕患者。王氏是玄宗在臨淄王時聘娶為妃的,討伐韋後時,幕後協助,鏟除異已,完成大業,她可是一個有功的皇後,然而美中不足的就是不會生育,在她當皇後的十二年中,最終沒能給玄宗生出一兒半女來,白白浪費瞭好光景。開元十二年(724)七月,玄宗借口宮內之爭,廢瞭這個皇後。  所謂生不好,是指玄宗的寵妃武惠妃之流的生育能力太差勁。王皇後被廢前,後宮雖有“佳麗三千”,可隻有趙麗妃等少數後宮女受到寵幸,最吃香的當屬武惠妃,她一共為玄宗生育瞭六個子女,當初生下的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和上仙公主三個孩子都夭折瞭,夭折率高達百分之五十。查其身世發現,這個武姓女是武則天的侄孫女,武則天則是李隆基的祖母,他們二人存在較近血緣關系,這是否與近親結婚有關呢?從另一個號稱“小武妃”武賢儀身上,這種猜測得到瞭印證,武賢儀也是武則天侄孫女,為玄宗生過兩個兒子,其中汴哀王李璥是玄宗最小的兒子,也是年少而亡。看來,武則天的血脈傳到孫子輩時,近親結婚的惡果終於顯現瞭。   唐玄宗錯失生育黃金期一事,在他兒女的生育序列中也可以得到驗證,早期出生的孩子成活率就高,年事越高生育的子女毛病就越多,最後以最小兒子李璥的年少而亡和最小女兒壽安公主的早產而宣告生育終結。唐玄宗為瞭爭權奪利,失去生育佳期,他登上瞭皇位,卻夭折瞭兒女,這真是有一得必有一失。  史書上雖然沒有玄宗食丹成癮的記載,但他在丹藥下的工夫和精力可不少。  天寶年間,他專寵楊貴妃,因年事已高,長期傷腎,加之貴妃的不孕不育,兩人在生育後代的上無果而終,沒有鬧出什麼動靜兒。  唐玄宗,在事業和愛情上有時或許是一個成功者,而在生育後代上他的確是一個正宗的失敗者。相關閱讀推薦:唐宮疑案:什麼原因使得唐玄宗一日殺瞭三個兒子唐玄宗後宮趣聞:四萬名妃子用分級管理方法管理唐玄宗李隆基後宮秘聞:歷史上第一次有外籍妃子唐朝戰神王忠嗣之死:唐玄宗晚期失去瞭自主判斷唐朝史上大詩人杜甫曾揭發唐玄宗有八千“小秘”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玄宗李隆基有多少兒子?李隆基於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三日即位,是為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最初寵愛的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據傳,其第十八子壽王妃楊氏甚有姿色,絕世無雙。玄宗見後,果然以為美貌不凡。天寶三載(744年)十二月,以楊氏為妻子,號太真。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氏為貴妃。那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共有幾個兒子呢?他們分別都是誰?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認識下吧!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共有30個兒子,其中有七個兒子早夭,母親名氏與地位失傳。他們分別是:  長子李琮:原名李嗣直,母為劉華妃,死後被玄宗追謚為靖德太子;其弟唐肅宗即位後,追謚李琮為奉天皇帝  第二子廢太子李瑛:郢王,母為趙麗妃  第三子唐肅宗李亨:原名李璵,母為楊貴嬪   第四子棣王李琰:母為錢妃  第五子鄂王李瑤:母為皇甫德儀  第六子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為劉華妃  第八子光王李琚:母為劉才人  第九子夏悼王李一:母為武惠妃  第十二子儀王李璲:母為劉華妃  第十三子潁王李璬:母為高婕妤  第十五子懷哀王李敏:母為武惠妃  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母為郭順儀  第十八子壽王李瑁:母為武惠妃  第二十子延王李玢:母為柳婕妤  第二十一子盛王李琦:母為武惠妃  第二十二子濟王李環:母為鐘美人  第二十三子信王李瑝:母為盧美人  第二十四子義王李玼:母為閻才人  第十九子陳王李珪:母為王美人  第二十六子豐王李珙:母為陳才人  第二十七子恒王李瑱:母為鄭才人  第二十九子涼王李璇:母為武賢儀  第三十子汴哀王李璥:母為武賢儀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歷史上楊貴妃馬嵬坡後流落風塵幕後秘密

  導讀:楊貴妃故事,傢喻戶曉。有關她在馬嵬坡的結局,說法很多,除正史記載被縊死之外,流落日本的記載近年也縷次被人拿出炒作。但我們今天要講的卻是一種更為可信的結局。當然,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民間流傳的四種說法:  一,正史載被縊死。  二,劉禹錫詩《馬嵬行》:“貴人飲金屑,倏忽蕣英暮。”謂吞金死。  三,杜甫詩《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謂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前兩句指被殺,後兩句“去往”、“消息”則似未死。時杜甫在長安,定知楊國忠全傢被殺,有否貴妃,則傳說不一,故予並存。但由此衍出洪昇《長生殿》中新說,惟托之於夢:“隻為當日個亂軍中禍殃慘遭,悄地向人叢裡換妝隱逃,因此上流落久蓬飄。”即趁亂逃逸。  四,日本有楊貴妃墓,雖不可信,但當有此傳說,即貴妃逃到日本。而馬嵬之變的權威文獻——白居易的《長恨歌》及陳鴻的《傳》,則含糊其辭。按說白、陳時在周至,距馬嵬不過20裡,時間相距不過50年,父老傳聞當屬一手資料,故判斷上述四種說法,當從《長恨歌》及《傳》入手。對此,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中認為,歌、傳中多曲筆、隱喻,實堪玩味。   一,歌曰:“君王掩面救不得。”傳曰:“(玄宗)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而去之。倉皇展轉,竟就絕於尺組之下。”言貴妃之死,玄宗並未親見。且是在“倉皇展轉”,即匆忙混亂的情況下發生的。二,歌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即死不見屍,時間不過一年,屍體不可能朽壞無跡。三,歌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天地人三界中,天上地下皆不見,那就隻剩人間瞭。  四,方士持回證據有二,鈿合金釵,且“夜半無人私語時”之詞,外人不能知也。且傳曰:“使者還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宮晏駕。”說明使者真正見到瞭貴妃,玄宗未予否認。所以,俞平伯先生認為,“太真以貴妃之尊,乃不得免風塵之劫,貽宮闈之玷,可恨孰甚焉。”“明皇知太真之在人間,而不能收覆水。”“其事殆醜惡……樂天為有唐之詩史……按而不斷,其意自明。陳鴻作傳,惟恐後人不明,故點破之。”   筆者還可以補充三點:一,傳曰:“(方士)窺其門,署曰玉妃太真院。”此名絕類唐宋以後的妓院名稱。二,劉禹錫《馬嵬行》在太真吞金後說:“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詩末說“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胡驚。”顯然,無論天生麗質的貴妃,還是她的首飾,都是難得的財富。所以即便貴妃真的吞金,必積極搶救——吞金不能致死,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有專門考證。另外,“杏丹”典故,系常用的名醫董奉用丹使杜燮起死回生的故事,或從另一側面反映貴妃未死吧。  三,唐代宮闈穢事甚多,詩人因事涉本朝,為尊者諱,常用仙境代指。如李商隱《碧城三首》,即諷詠公主們多請為道士,於宮外築觀淫亂。與《長恨歌》可謂異曲同工。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諸名傢和楊貴妃基本是同時代人,較正史作者早一二百年,在掌握史料的時間上,有一定優越性,故說貴妃未死而流落風塵,有很大的可能性。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楊貴妃為唐朝GDP作出瞭多大的貢獻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沒成皇後因遭遇潛規則楊貴妃一傢是怎樣雞犬升天的?玄宗多寵愛楊貴妃江山美人難兩全:唐玄宗如何無奈逼死楊貴妃的?唐玄宗專房寵幸楊貴妃之謎:最愛楊玉環的“肥”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梅妃為何被打入冷宮

東林黨人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中與鄭貴妃的鬥爭

     明朝的歷史到瞭萬歷年間,進入瞭一個轉折點。  萬歷前10年,張居政專政時期和萬歷親政的頭四年(萬歷11年到14年),朝政比較清明。士大夫的表現也沒有什麼可提的。  但從萬歷15年開始,酒色財氣都占瞭的明神宗開始怠政,開始20多年不理朝政瞭。而晚明的黨爭也從萬歷中葉開始瞭。  萬歷後期開始的黨爭特點有三:一是黨同伐異,彼此攻擊,將本黨的好惡變成判斷是非的主要標準,二是對立的兩個派別在分野之後,各自一直保持其基本陣容,直至明亡;三是融合瞭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鬥爭。  萬歷時期的黨爭開始就是以所謂的正邪之爭開始的。首先是爭國本,萬歷因為寵愛鄭貴妃,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遲遲不立自己的庶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因此朝臣們力爭,經過15年,神宗最後被迫立朱常洛為太子。  國本之爭的勝利,在士大夫中培植瞭正氣。隨後的幾次京察(就是京官考察)和楚宗案,都是正邪之間的交手。他們之間的黨爭主要是爭奪首輔和朝中的官員任命。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在提審過程中,張差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  東林黨主張繼續追查張差是否真瘋癲,而浙黨為保全鄭貴妃,不主張繼續追查瞭。但東林的王之寀去利用威逼利誘,套得張差口供。終於知道張差是受鄭貴妃手下兩個太監劉成,龐保指使。張差和兩個太監都被處死,但調查也就此止住。梃擊案,東林黨獲得瞭勝利。隨後的辛巳京察中,五黨大為得勢,將東林黨人大肆排擠出去。一直到萬歷死前,五黨在朝廷中大占上風。   隨著神宗去世,光宗即位。東林的勢力重新抬頭,因為東林在爭國本和挺擊案中對光宗的幫助很大,所以光宗大力起用東林黨人。但光宗僅僅即位一月,就因為食紅丸而死。  隨著光宗的死,移宮案和紅丸案又給東林黨人提供瞭表現的機會。  移宮案是在光宗死後的第二天,左光鬥,楊璉等人讓既不是光宗正宮,也不是熹宗生母的李選侍移出乾清宮,不準他和熹宗一起居住乾清宮。因為司禮太監王安在東宮時就和李選侍不和,所以在移宮一事上王安也支持東林。《明史》中為瞭替東林說話,說李選侍和客,魏是一黨,這是不正確的。從當時的情況看,李和客,魏並沒有合作的基礎。在左,楊等大臣在宮外促請,熹宗和王安在宮內催逼下,李選侍被迫移宮。雖然《明史》中說,李選侍不肯移宮是想以擁皇太子以自重,但東林逼李選侍移宮也是擔心會出現武則天垂簾那樣的事情(東林對李選侍在東宮時的為人和所為也有所瞭解,所以有此擔心)當然最主要的,東林黨是從維護自己集團的利益方面著想的。從當時的情況看,王安和東林在移宮中獲得瞭勝利。  但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東林這些書呆子們輸得很慘,因為光宗的皇後早亡,李選侍移宮後,後宮沒有女主主持。熹宗因為年幼,所以隻能依靠乳母客氏,客氏成瞭皇太後,魏忠賢成瞭監國。移宮這件事上,東林黨鼠目寸光,隻顧眼前的利益為後面自己集團毀滅張本。  移宮後,東林黨人又繼續清算紅丸案。本來光宗的死因從現有史料看,也很難斷定就是因為紅丸致命,但刑部主事王之采更直指光宗之死與鄭氏、光宗寵妃李氏等陰謀奪權有關。622年(天啟二年),明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邊疆。“紅丸”一案由於各派的爭鬥總算草草瞭解,但其中的疑點並沒有弄清楚。後人為此曾進行過一系列的考證和爭論,但最後也都沒有結果。  因為在移宮案中熹宗對東林有好感,所以從天啟元年到天啟4年,明朝朝政處在東林黨的掌控之下。東林黨繼續打擊浙,楚等五黨,將朝中的“邪派”多數清除。相關閱讀推薦:天啟六君子案:魏忠賢鏟除楊漣為解決東林黨首戰東林黨和三黨及閹黨之爭:亡國的明朝政治鬥爭天啟不昏庸魏忠賢也沒誤國:隻為瞭打壓東林黨誰搞亡瞭明朝?東林黨瘋狂的“偷稅漏稅”東林黨是毀滅明朝的第一元兇:首鼠兩端擁立福王大明朝亡於所謂正人君子之手:東林黨誤國

梅妃江采蘋:被楊貴妃妒忌而受唐玄宗冷落的女人

  話說玄宗開元盛世,唐朝國傢興盛,四海升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這時,深受玄宗寵愛的蕭淑妃不幸離開瞭人世。唐玄宗極重夫妻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蕭淑妃情有獨鍾。蕭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日見憔悴。太監高力士想排解一下玄宗的煩憂,到江南尋訪美女。在福建的莆田縣發現瞭一個蘭心蕙質的女孩,她就是江采蘋。  江采蘋出生於福建莆田江東村,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江采蘋是傢中獨生女,她聰慧靈秀,能詩能文,9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  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當時江采蘋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擄獲瞭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蘋一人。   江采蘋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性情孤傲自詡,目無下塵,知書通文,常以東晉時的著名才女謝道韞自比,在穿衣打扮上也是喜歡淡妝素服。她最喜歡品性高潔的梅花,所以她住的宮苑中種瞭不少梅花,每逢花開之時,常在梅花間苦吟徘徊良久,甚至直到半夜也不忍回室,流連花下,賞花賦詩,活脫脫一個唐代林妹妹。唐玄宗因此戲稱她為“梅妃”。據說她還寫有《簫》、《蘭》、《梨園》、《梅花》、《鳳笛》、《玻杯》、《剪刀》、《絢窗》八篇文賦。  然而,當豐滿、冶艷,渾身散發嬌情媚態的楊貴妃出現之後,玄宗開始目眩神迷。當唐玄宗從他兒子壽王李瑁那裡把楊玉環奪過來,又請進宮成為他的妃子以後,楊貴妃與梅妃成瞭並立於玄宗後宮的兩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潔;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十幾年他面對孤芳自賞、清雅高潔的梅妃,現在已經審美疲勞瞭,不免有些意興大減。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的體態充滿瞭性感,楚楚動人,還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潑的性格,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火撩撥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這樣,楊貴妃與梅妃自然展開瞭明爭暗鬥。一個要死守“陣地”,一個要占領“陣地”。她們的戰鬥,開始表現出來的是一篇篇有感而發的詩文。  我們先看梅妃寫的一首詩:  撇卻巫山下楚雲,南宮一夜玉樓春;  冰肌月貌誰能似,錦繡江天半為君。  這首詩中,表面上贊嘆楊貴妃的美貌,其實際上是在諷刺她原來是唐玄宗的兒媳,不顧人倫,從壽王府中轉入皇宮,竟然鉆進瞭公公的被窩,還迷惑皇帝,耽誤朝政,並譏嘲她如月般的癡肥。其實,當時梅妃說的都是事實。  楊貴妃讀罷,立即反擊:  美艷何曾減卻春,梅花雪裡減清真;  總教借得春風草,不與凡花鬥色新。  詩中的含義是說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寵得過頭瞭,哪能與新春的鮮花爭奇鬥艷呢!相關閱讀推薦: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梅妃為何被打入冷宮敗在楊貴妃手下的梅妃 為何被唐玄宗昵稱“梅精”歷史上有沒有梅妃這個人?梅妃確有其人嗎李隆基梅妃江采萍簡介 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生平大唐後宮秘史:唐玄宗梅妃驚鴻舞之梅妃死因之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玄宗沒有為梅妃的詩鼓掌,卻為楊貴妃的詩叫好。楊貴妃的美,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情,媚惑瞭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轉移到瞭楊貴妃身上,正所謂“由來隻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梅妃頓時被冷落,梅妃的愛情也從此陷入瞭困境。在受到瞭冷落的同時,還要承受楊貴妃時時在玄宗面前的數落和誣告。  後來,在楊貴妃的挑唆下,梅妃江采蘋被趕到冷清寥落的上陽東宮裡居住。梅妃得寵時,各地爭相進獻梅花。有一次,她聽著外面有驛馬馳來,便問可是送梅花來的?但如今哪裡還有人給她送梅花,都是快馬加鞭給楊貴妃送荔枝的。梅妃不禁淚濕羅巾。她想起漢朝陳阿嬌千金買賦的故事,拿出千金來給高力士,想請高力士找人寫賦獻於皇上。高力士油滑得很,借口無人寫賦,加以推諉,於是江采蘋自己寫瞭一篇《樓東賦》給唐玄宗看。文賦如下:  玉鑒塵生,鳳奩香珍。懶蟬鬢之巧梳,閑縷衣之輕練。苦寂寞於蕙宮,但凝思乎蘭殿。信標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憶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宴,陪從宸旒。奏舞鸞之妙曲,乘畫之仙舟。君情繾綣,深敘綢繆。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乎幽宮。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隴。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鐘。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可這男人的心一旦變瞭,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玄宗看瞭這篇賦後,雖然也略微有些觸動,但他隻是派人封瞭一斛珍珠,悄悄賞給梅妃。梅妃見瞭,大為失望,於是寫下一首題為《謝賜珍珠》的詩,和珍珠一起送還給玄宗。  這首署名“江妃”的詩,收在《全唐詩》第五卷中,全詩如下:  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詩中說:在寂寞的冷宮裡,她滿懷愁緒,無心打扮。是啊,自古來就是“女為悅已者容”,她打扮給誰看呢?她要的不是珍珠,就是再多的珍珠也無法安慰她寂寞傷感的心。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中,玄宗顧不上帶走失寵的梅妃,於是梅妃落入賊兵手中,有人說她被安祿山的亂兵殺死,有人說她投井自盡瞭。也有的故事說,多年後,官軍收復兩京,從一棵梅樹下找到瞭梅妃的屍體。此時垂垂老矣的唐玄宗,看著梅妃的像,往事又一幕幕在他眼前浮過,對著梅妃的畫像,他滿懷傷痛地寫下瞭一首詩——《題梅妃畫真》: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擁有時不珍惜,失去時才懷念。梅妃被他拋棄後死去,輝煌一時的大唐盛世也在他的手中結束,暮年的李隆基,在悔恨和思念中度過,他思念當年被他貶斥的賢相張九齡,思念靈秀過人的梅妃江采蘋,思念嫵媚如牡丹的楊玉環,更思念那曾經光芒四射的開元盛世。然而,這一切都仿佛是昨天的一場夢。顯得那樣的不真實,他再也回不去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北宋仁宗溫成皇後簡介 宋仁宗張貴妃生平介紹

  宋仁宗溫成皇後,為仁宗寵妃,父親張堯封是進士,八歲入宮。一次,酒宴上,張氏出眾的姿容,優美的舞姿,深深吸引瞭仁宗,深得他的寵愛,生下瞭三位公主,可惜都夭折瞭,使得仁宗深感悲痛。張氏起初地位不高,後從才人升至最高級別的貴妃。張貴妃多次請求仁宗給他伯父張堯佐加官,仁宗想封他做宣徽南院使,可是大臣很多人都加以反對,最後還是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張貴妃雖出身低微,從小命運多舛,父親早逝,後來進瞭宮。死年31歲,暴病身亡。仁宗痛失張貴妃,宰相陳執中看在眼裡,很明白皇帝內心的痛苦。仁宗就以皇後之禮為張貴妃發喪,追冊為皇後。  張氏八歲時由大長公主帶入宮中,由宮人賈氏代養。一次宮中宴飲,被仁宗看中,深得仁宗寵愛,慶歷八年(1048年)十月十七日封為貴妃,生安壽公主和和寶公主。張氏短短幾年內由妃嬪最低等級的才人升至最高級的貴妃,距皇後僅一步之遙。  有一次,張貴妃希望仁宗封其伯父張堯佐官職的事一波三折。之前,仁宗想封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虛職),結果遭到臺諫官的猛烈抨擊,不得已而作罷。張貴妃不死心,仁宗也決心一定要任命張堯佐官職。一天,仁宗上朝,貴妃送仁宗到殿門口,囑咐說:“官傢今日不要忘瞭宣徽使!”,意思是提醒仁宗不要忘記下詔封張堯佐的事,宋仁宗聽罷連忙說:“放心!放心!”  到瞭大殿,仁宗剛準備下詔任命張堯佐,知諫院包拯站瞭出來進言,大談為什麼不能任命張堯佐的理由,滔滔不絕。他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他說到激動處,唾沫也濺到仁宗臉上,這樣的情況下,仁宗不得不收回成命。  仁宗回到後宮後,張貴妃迎上前去,還沒來得及說話,仁宗就一邊用衣袖擦著臉,一邊一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瞭殿,唾沫都濺到我的臉上瞭,你隻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這件事便因此而作罷。   皇祐六年(1054年),張貴妃暴病身亡,時年31歲。宋仁宗追憶張貴妃,悲痛不已,他未有理會曹皇後在世的事實,決定以皇後之禮為張貴妃發喪,使很多大臣反對。張貴妃一生都夢想著登上皇後之位,終於在死後穿上皇後的殮服,受宗室、大臣們的參拜告奠。仁宗因為擔心諫官們的反對,一直等到治喪第四天才宣佈追封張貴妃為皇後,全謚為溫成皇後。  史書記載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張貴妃,河南永安人也。祖穎,進士第,終建平令。父堯封,亦舉進士,為石州推官卒。時堯封史堯佐補蜀官,堯封妻錢氏求挈孤幼隨之官,堯佐不收恤,以道遠辭。妃幼無依,錢氏遂納於章惠皇後宮寢。長得幸,有盛寵。妃巧慧多智數,善承迎,勢動中外。慶歷元年,封清河郡君,歲中為才人,遷修媛。忽被疾,曰:”妾姿薄,不勝寵名,原為美人。”許之。皇祐初,進貴妃。後五年薨,年三十一。仁宗哀悼之,追冊為皇後,謚溫成。追封堯封清河郡王,謚景思。而堯佐因緣僥幸,致位通顯雲。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張妃(即張貴妃)怙寵上僣,欲假後蓋出遊。帝使自來請,後與之,無靳色。妃喜,還以  告,帝曰:“國傢文物儀章,上下有秩,汝張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妃不懌而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宋仁宗究竟為什麼拖瞭四十年才立太子?宋仁宗慈聖光獻皇後曹氏簡介 宋仁宗曹皇後生平宋仁宗郭皇後簡介 宋仁宗皇後郭清悟為什麼被廢宋仁宗下一個皇帝是誰?宋仁宗死後誰當的皇帝宋仁宗是個好皇帝嗎?如何客觀評價宋仁宗

一代悍妃:萬貴妃為何是歷史上最有魅力的女人

  萬貴妃–最有魅力的女人  歷史上得寵的妃子很多,但若論情況之離奇卻誰也比不過明憲宗的愛妃萬萬貞兒。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女人卻牢牢占領瞭丈夫的心,並且擁有他一生的寵幸,這真是讓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釋隻能是萬妃具有與眾不同、風騷入骨的狐媚手段瞭,就此說來,萬貴妃倒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話說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即帝位時十七歲,正是青春年少的時候。兩宮太後為替新皇帝選擇皇後人選頗費瞭一番心思。她們在英宗生前親自替兒子選定的十二名淑女中,再行認真挑選,選瞭王、吳、柏三人留住宮中,慢慢考察。  憲宗的生母周太後命司禮監牛玉在三名淑媛中選定一人為皇後。牛玉對周太後說,先帝在時曾屬意吳女和王女,我看二女姿貌相當,分不出誰更美麗端莊,比較起來,似是吳女更為賢淑。周太後便作主替憲宗擇定吳氏為皇後,錢太後當然沒有什麼意見。  誰知大婚之後,皇帝新郎並不貪戀吳皇後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嬪妃萬氏宮中,這使吳皇後又氣又羞。她不明白,自己哪一點比不上徐娘半老的萬妃,無論姿色才學還是門第修養?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齡大十九歲的萬妃用什麼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   原來,大婚前的憲宗,早已同年過三十的宮女萬貞兒有瞭私情。萬貞兒原籍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人,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犯法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四歲便充入掖庭為奴,十多年後出落得花容月貌。孫太後憐她聰明伶俐,命她在紅壽宮管理服裝衣飾等事。憲宗小時常去祖母處玩耍,貞兒帶著憲宗遊玩戲謔,也就日益親近,久而便成莫逆之交。貞兒是個有心人,一心巴結這位皇太子,盼望有出頭之日,對憲宗格外獻媚。  天順六年,孫太後病死,年已十五的皇太子乘機把萬貞兒要進東宮做自己的貼身侍女。盡管貞兒已年過三十,但因仍是處女,且華色猶濃,看上去不過二十左右。為瞭勾引情竇初開的太子,她使出種種狐媚手段,終於把太子勾上手,兩人便瞞著宮裡人,幹起瞭風流韻事。  憲宗即位後,唯戀著萬貞兒一人。照他心思,真想冊立萬貞兒為皇後,但以一個年齡比他大十九歲,又是微賤的宮女之身,想坐上皇後寶座,幾乎是做夢。迫於禮制,也迫於母命,憲宗隻得與吳皇後成婚,而於萬氏,隻能給她個小小妃嬪的名號。  萬貞兒可不甘心。她知道,此時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認為,隻要皇帝下決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後寶座的。仗著皇帝的無比寵幸,她根本不把吳皇後放在眼裡。大婚以後,皇帝經常臨幸她的寢宮,與她朝夕相處,相親相愛,這越發助長瞭她的驕氣。因此,她每次謁見吳皇後時,總是板著臉不給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這使吳皇後非常生氣。起先礙著憲宗的面子還隱忍著,到後來實在忍耐不住,免不瞭斥責她無理。可萬妃非但不知收斂,卻對皇後惡語相譏。一次惹得吳後性起,命宮人將她拖倒在地,親自取過杖來打瞭她幾下。  這下可不得瞭,萬妃找到憲宗,哭鬧不休。憲宗大怒,要去找皇後評理。萬妃是個有心機之人,又故意攔住憲宗不讓去鬧,說道:  “妾已年長色衰,不及皇後玉女天成,還請陛下命妾出宮,以免皇後生氣,妾也省得受那杖刑瞭!”  憲宗又恨皇後又憐萬妃,慢慢替萬妃解開衣服,見她雪也似白嫩的肌膚上面,一道道杖痕透著血色,不由怒從心頭起,發誓道:“此等潑辣貨,我若不把她廢去,誓不為人!”  第二天一早,憲宗便去見兩宮太後,說吳皇後舉動輕佻,不守禮法,不堪居六宮之首,定要廢去。錢太後不便說什麼,周太後勸阻道:  “冊後才一月便要廢去,豈不惹人笑話?”相關閱讀推薦:妙齡皇後為何不敵半老徐娘?朱見深萬貴妃畸形戀龍門飛甲:揭秘萬貴妃因何能獨受明憲宗專寵20年萬貴妃簡介:歷史上的萬貞兒如何獨享皇帝20年?明憲宗朱見深的女人萬貞兒的一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憲宗堅持要廢,周太後溺愛兒子,隻得由著憲宗。於是,一道廢後詔書下達,命吳氏退居別宮,還把司禮監牛玉罰往孝陵種菜。  萬妃覬覦後位,要憲宗替她去向太後說說,但周太後嫌她年長,且出身微賤,始終不肯應允。  過瞭兩個月,周太後下旨,要憲宗冊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為賢妃的王氏為皇後。王皇後生性軟弱怕事,知道皇帝寵幸萬妃,自己更不是萬妃的對手,隻得處處謙虛忍讓,做個傀儡皇後也就罷瞭。  殘殺人子的魔鬼  成化二年,萬妃生下皇長子,憲宗大喜,立即進她為貴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禱告山川諸神。誰知偏偏天不從人願,未等滿月這位龍子竟是短命夭折,萬貴妃也從此不再有娠。但是奪取皇後之位的野心並未放棄,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嬪們生子,如知道哪個妃嬪懷胎,她就千方百計逼令喝藥打胎。迫於萬貴妃在宮中的權勢,妃嬪們隻有含淚服從。   幾年過去瞭,憲宗一直沒有子嗣,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為之憂心。大臣們屢屢奏請,要皇帝廣施恩澤,憲宗也為之愁眉不展。到成化五年,柏賢妃生下一個皇子,憲宗高興非凡,大事慶賀,取名祐極,並立即立為皇太子。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來,病勢來得兇猛,令禦醫們束手無策,一天一夜後竟夭折瞭。憲宗哭得死去活來,宮人太監們覺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訪下來,果然是萬貴妃派人毒死瞭太子。但是,誰也不敢去告發。  光陰似箭,一晃又過瞭六年。此時的萬貴妃不但仍寵冠六宮,而且是威行朝野,連憲宗也制掣不瞭她瞭。她內連宦官,外結權臣,太監梁芳、錢能、鄭忠、汪直等,俱謅事貴妃,以宮廷采辦為名,大肆搜刮,動用內帑無數,憲宗也不敢多問。  這天,憲宗思念亡子,百般無聊中召大監張敏替他梳理頭發。對鏡自照,忽見頭上已有數根白發,不禁長嘆道:“朕老瞭,尚無子嗣!”  張敏一下伏倒在地,連連磕頭道:“請萬歲爺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萬歲已有子瞭!”  憲宗大吃一驚,忙問道:“此話怎講?朕哪裡還有什麼子嗣?”  張敏又叩首道:“奴一說出口,恐怕性命難保。萬歲爺可千萬替皇子作主,奴雖死無憾!”  站在一旁的司禮太監懷恩也跪下奏道:“張敏所言皆是實情。皇子被養育西內密室,現已六歲瞭。因怕招惹禍患,故隱匿不敢報。”憲宗又驚又喜,懷疑自己在做夢,當下傳旨擺駕至西內,派張敏去領皇子前來見面。  這個皇子是誰呢?原來,成化三年,西南土族作亂,朝廷派大將前去征討,平夷之後,將男女俘擄解入京城。其中有一紀氏女,本是賀縣一名士官之女,長得美麗機敏,被充入掖庭。宮中見她性情賢淑,又通文字,升為女史。不久,王皇後看中瞭她,命她管理內府庫藏。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天,憲宗偶而來到內藏,問及內藏現有多少金銀錢鈔,她口齒伶俐對答如流,使龍心大悅。又見她生得明眸皓齒,嫵媚動人,憲宗便在紀氏住處召幸瞭她。過瞭幾個月,紀氏懷瞭孕。  這事被萬貴妃知道瞭,妒恨異常,派瞭一名宮婢去內藏打聽實情。那宮婢是個好心人,不忍皇帝子嗣又遭殘害,回去稟報貴妃說,紀氏不過是生瞭鼓脹病。萬貴妃半信半疑,不太放心,便勒令紀氏退出內藏,移居同自己住處相近的安樂堂,以不時監督她。  幾個月過去瞭,紀氏生下一個男孩。對這樣的喜事,紀氏卻憂愁萬分,她知道兒子一定逃脫不瞭萬貴妃的魔掌,假如不設法弄死,隻怕自己的性命也難保。她咬瞭咬牙,把孩子包好,命令門監張敏把皇子帶出宮去溺死。  張敏接過皇子,好生不忍,他想皇上年紀越來越大瞭,幾個兒子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急病夭亡,至今沒有子嗣,我怎能做這種對不起社稷,對不起皇傢的事來呢?他冒著殺頭的危險,把皇子偷偷藏入密室,取些蜜糖、粉餌之類的食物喂養。由於張敏行事小心,一次次躲過瞭萬貴妃的耳目。不久,廢皇後吳氏知道瞭這件事,便把皇子接到自己居住的西內,悉心予以照料,皇子才安然活瞭下來。   再說紀氏聽得憲宗召見兒子,抱著兒子放聲大哭,說道:“今日我兒一去,我恐怕性命難保!兒去,若見一穿黃袍,有胡須的人,便是兒的父皇,兒拜見他吧!”她替兒子換上一件小紅袍,抱兒子上瞭小轎,由張敏等護著,離西內而去。  喜慶的皇宮裡,唯有萬貴妃一人恨得咬牙切齒。她日夜怨泣,說是群小們竟敢欺我,我決不同你等幹休!  這一年的六月,好端端的紀妃竟暴病而亡。是被毒死的,還是被勒死的,誰也不敢過問,但誰都心中有數。憲宗也不追究,隻是下令予以厚葬,並謚紀妃為“恭恪莊禧淑妃”。張敏見淑妃被萬貴妃害死,料想自己也難逃毒手,便吞金自殺瞭。  萬貴妃還想除去眼中釘朱祐樘。可是她也不是那麼容易下手的。周太後為瞭保護孫兒,命憲宗將祐樘交給她,放在仁壽宮撫養。不久,朱祐樘被冊立為皇太子。一天萬貴妃請祐樘到她宮裡去玩,周太後知道她不安好心,叮囑孫兒,去瞭之後不要吃任何東西。到瞭貴妃宮中,貴妃勸祐樘吃餅,祐樘回答說,已吃過飯瞭。貴妃又勸他吃羹湯,機靈的孩子反問她:“這羹中有毒嗎?”氣得貴妃半晌說不出話來。  “這麼小的孩子就如此防備我,記恨我,將來他一旦登上皇位,我不就死在他手裡嗎?”她覺得非下決心逼憲宗易儲不可。  這以後,她一有機會,就向憲宗吵鬧,要求廢掉皇太子朱祐樘,另立邵宸妃的兒子興王朱祐杭。盡管此時萬貴妃已年近六十,可憲宗對她又親又怕,根本離不開她,怎敢不聽從她呢?太監梁芳等人勾結萬妃,大肆侵吞內府錢財,害怕將來太子即位後會懲治他們,也幫著萬貴妃一起攻擊太子。憲宗隻得答應瞭。  第二天,憲宗找司禮太監懷恩商量,懷恩連連說不可,惹得憲宗很不高興,竟把懷恩貶到鳳陽去守皇陵。正想再召集群臣們商議廢立之事,忽報東嶽泰山發生地震,欽天監正據天象所測,說此兆應在東宮,憲宗以為廢太子會惹怒天意,不再提易儲之事,這才保住瞭太子的地位。  萬貴妃費盡心機也無法動搖太子的地位,不免肝火攻心,不久便得瞭肝病於成化二十三年春死去。萬妃一死,憲宗好似失瞭主心骨,淒然說道:“貴妃一去,朕亦不久於人世瞭!”他主持貴妃的葬禮一如皇後之例,並輟朝七日。這年八月,鬱鬱寡歡的憲宗果然也得瞭重病,追隨萬貴妃而去。  萬貞兒以一個卑微的宮女,半老徐娘之身,竟一舉奪寵,寵冠後宮,做瞭二十多年無名有實的皇後。個中原由,無人能曉。至於憲宗的兩個皇後吳氏和王氏,一個是新婚伊始便守活寡,一個是當瞭一輩子的傀儡。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史解密:楊貴妃備受恩仇為何沒被封為皇後?

  楊貴妃,名玉環,號太真,弘農華陽(今陜西華陽東)人。楊玉環出於世代官宦之傢,從小沒有衣食柴米之虞,可以無憂無慮地撫琴吟唱,盡情歌舞,從小就受到瞭良好的藝術熏陶。楊玉環天生麗質,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為博得她的歡心,唐玄宗對其要求千方百計地加以滿足,不僅讓她享盡榮華,連她的傢人也都地位顯赫,真可謂“一人得道,仙及雞犬”。   但是為什麼如此寵愛她的唐玄宗,隻封她為貴妃,而不冊封她為皇後呢?這一點比較奇怪,而且皇後的位子已虛懸多年瞭。而楊貴妃又為什麼不恃寵向唐玄宗提出冊立皇後的要求呢?   對此,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唐玄宗看中的是自己兒子壽王瑁的妃子,唐玄宗為得到她,先讓她做瞭一段時間的女道士,但畢竟是公公娶媳婦。在重視禮制的封建社會,這種敗壞倫常的婦女哪有資格做“母儀天下”的皇後呢?唐玄宗不能封,楊也不好提。因而直到死,楊貴妃也未被立為皇後。   但也有學者持異議,認為這是宋朝以後的看法,思想較開放的唐朝並沒有這種倫常觀念,它的婚姻關系也比較自由隨便。唐高宗李治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為皇後,他這是“兒子娶後娘”。兒子能娶後娘,公公當然也可以娶兒媳婦瞭。所以以上說法是不成立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唐玄宗之所以不封楊貴妃為皇後,是從壽王身上考慮的。楊貴妃被奪走,給壽王留下瞭感情上的創傷,同時也埋下瞭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再加上楊貴妃長期沒有生子,皇後的位子很長時間沒有人選,一旦發生重大變動,很可能引發宮廷政變,因而,考慮到多種因素,唐玄宗在過完61歲大壽的時候,就將冊立楊玉環的詔書公佈天下,立其為妃,而不是冊立其為皇後。   盡管楊貴妃未被立為皇後,但宮中稱她為“娘子”,禮儀與皇後相同。以其當時的地位來看,實際就是六宮之主,對於“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妃來說,恐怕立不立皇後都是一樣的。

崇禎帝朱由檢袁貴妃簡介 袁貴妃結局是什麼?

  袁貴妃,(?-?)為明思宗(崇禎皇帝)貴妃,父袁祐。  明史後妃列傳中,對於袁貴妃的記載很少,其生平事跡零散記載於諸多史料,如清史稿、崇禎朝野紀、纖言等等。  袁氏原是崇禎為信王時的小妾,崇禎即位後,她在紫禁城中,居於東六宮之一的翊坤宮,是明思宗妃嬪中僅次於田貴妃受寵者。但由於田貴妃與素來周皇後不和,而袁貴妃對周皇後向來溫恭謙讓,因此後妃之間關系很是融洽,袁貴妃本身也頗得明思宗之寵。崇禎十二年(1639年)元旦,嬪妃向例須向皇後朝賀,田貴妃早來卻被周皇後拒於宮門之外,晚來的袁貴妃卻能先入宮向周皇後朝賀,可見三位後妃之間的關系如何。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凌晨,李自成揮軍攻陷北京後直搗紫禁城,明思宗見亡國在即,便命周皇後與袁貴妃自盡。袁貴妃領命後,回宮懸梁自盡,但繩帶卻斷裂,袁貴妃遂墮地昏去,許久後才蘇醒。思宗見狀,便拔劍對她亂砍瞭幾劍,袁貴妃暈死在血泊中,思宗以為她死瞭,沒有再砍。其實隻是傷在肩部,後來被救活。  清政府入關後,憐憫這位明思宗最後的遺孀,賜居所膳養袁貴妃,但她終因傷勢過重、又傷心國破傢亡,不久便死去瞭。《清史稿》謂袁貴妃於當年(1644年)逝世,並於同年五月己酉入葬,但葬地未詳。明末《北遊錄》等書記錄她於1654年逝世,葬金山。  子女  袁貴妃生有一女,但封號不詳,而思宗諸女中,除去周皇後所生的坤儀公主、王順妃所生的長平公主外,另有母不詳的昭仁公主、三位失考的皇女等,因此這四位其中之一有可能是袁貴妃所生。相關閱讀推薦: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周皇後子女有哪些?崇禎帝朱由檢的周皇後結局怎麼死的?獨臂神尼是誰?獨臂神尼是不是崇禎女兒長平公主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生母是誰?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簡介 長平公主怎麼死的?

揭秘崇禎自殺前為何大開殺戒!貴妃公主無一幸免

  導讀:來瞭一個太監向他報告:“郭寧妃、莊妃割脈而亡;李淑妃、吳康妃跳水而死;王賢妃、鄭裕妃等五人準備出逃,已經被擒。”崇禎聽後大怒,命令將這五名妃子帶到他面前,然後,他手持長劍,一個一個全部殺死。  本文摘自《追尋歷史的真相》,作者:中國散文學會 編選 張秀楓 主編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1644年3月16日,崇禎剛剛被太監侍候著穿好龍袍,這時有太監來報:“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軍打到昌平瞭!”崇禎大驚失色,無奈之下,隻好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然而,大殿上靜寂無聲,好久沒有人說話,後來,不知哪位大臣哭出聲來,接著哭聲連成一片。崇禎拍案大怒,才喝住瞭哭聲。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傳來,一時間君臣大驚,大殿上悲涼的景象再次重現。  17日,北京城被圍。而此時,負責北京城防的明軍對起義軍的圍攻已無抵禦之力。在這種情況下,崇禎自知已回天無力,召集群臣商議也是於事無補,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然後,一邊仰天長號,一邊繞殿環走,不停地捶胸頓足,痛哭失聲。整整折騰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剛黑,崇禎心神不寧地等著守城明軍的消息。這時,有一個太監神色緊張地跑來,跪地向崇禎報告:“皇上,內城也被攻破瞭!”崇禎忙問:“守城的官兵到什麼地方去瞭?守城提督李國禎又在哪裡?為什麼會守不住?”太監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著又說:“皇上您還是趕緊設法逃走吧!”崇禎還想再問一些情況,這名太監轉身便逃。崇禎連喊幾聲,可那太監連頭都不回便徑自走瞭。   崇禎隻得親自帶著太監王承恩,來到紫禁城的最高點——煤山。他放眼一看,隻見京城內外,火光沖天,四周喊殺聲陣陣傳來,炮聲也隆隆作響。見此,崇禎不禁仰天長嘆,淚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宮。回到乾清宮後,崇禎決定準備後事。他提筆親手寫下給內閣的諭旨:命成國公朱純臣輔佐東宮太子,提督內外軍務。然後命太監將諭旨送往內閣,可是,沒多一會兒,太監跑回來報:“皇上,內閣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禎聞言,撂下筆,不禁感慨萬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後擁,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萬歲,看到今天的淒涼末日,崇禎再一次痛哭失聲。這時,崇禎已經苦悶到瞭極點,對未來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過瞭許久,崇禎憤然站瞭起來,他先把周皇後叫來,又讓太監把袁貴妃叫來。此時,崇禎已是精疲力竭,狀近瘋狂。他大聲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來,連呼倒酒,一口氣飲下瞭幾十杯酒,然後又淚流滿面地長嘆道:“朕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負我百姓!”周皇後、袁貴妃見此,也陪著流淚不止。喝完這番悲悵失意的酒,崇禎又將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來,準備將他們托付給各自的外祖父傢,希望能夠給自己留下一點血脈。那時定王才13歲,永王12歲,對當時的險境還全不知情,身上穿的還是平時的華衣美服。  見此,崇禎含淚說道:“皇兒啊,現在是什麼時候瞭,還不趕快將綢緞錦衣脫掉,這會給你們招來殺頭的危險!”說完忙命左右尋來破衣,崇禎心情悲憤地對他們說:“大明社稷就要完結瞭,這實在是父皇的罪責和過失,但朕已經盡力瞭。皇兒們今天還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瞭,在戰亂離別的時候,千萬要記得隱姓埋名,不要出頭露面,見到年紀大的人要稱呼他們長輩老翁,見到年紀輕的要喊他們伯伯叔叔。萬一保全瞭性命,一定要給父母報仇雪恨呀!千萬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誡給忘掉瞭。”說罷,崇禎將他們緊緊地摟在懷中。對此,太子和兩位皇子含淚應諾。周皇後上前摟住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和定王,又將田貴妃的兒子永王扯來,四個人哭成一團,最後三人由太監領出。  托孤的事情完瞭之後,崇禎轉頭對周皇後道:“大勢已去,你作為皇後國母,應當自盡瞭。”周皇後聽瞭,痛哭起來,說:“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瞭,最後,連勸你南遷的一句話你都不肯聽,以至於到今日這步田地,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為大明社稷殉身,對我來說也就沒有什麼遺憾瞭!”說完,周皇後徑直跑回坤寧宮自盡身亡。這時,崇禎又賜白綾給袁貴妃以及西宮眾嬪妃,對她們說:“皇宮馬上就會被敵人攻破,嬪妃一定不能落到闖賊的手裡。你們應當小心謹慎地守住貞節,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禮制。”說完,崇禎揮揮手示意:“自盡吧!”  接著,崇禎又想到瞭公主。他想:“闖賊打進宮內,也不能讓他們污辱瞭公主。”於是,崇禎提劍直奔寧壽宮長平公主的住處。長平公主見父皇滿臉殺氣地撞進來,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著崇禎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兒啊!您不能殺我啊!”聽到女兒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禎心如刀絞。但有什麼辦法呢?崇禎“嗖”地一下拔出劍來,一邊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邊悲悵地喊道:“你為什麼要生到我的傢中!”隨後,手起劍落,一劍砍去!長平公主被嚇呆瞭,本能地舉起胳膊去擋劍,結果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上。這時,崇禎皇帝的臉上、身上到處濺滿瞭女兒的鮮血,可這位皇上已經形同無心的鐵皮人,完完全全地沒有瞭感覺。  接著,崇禎皇帝又來到瞭*昭仁公主的住處,他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不顧宮女嬪妃們的拼命阻攔,像個殺紅瞭眼的惡魔一樣,一把將昭仁公主抓在手裡,沒容她再作掙紮,劍已刺進公主的胸膛。殺完公主後,崇禎又徑直來到坤寧宮,剛進大殿,便有一個宮女向他報告說:“周皇後自縊瞭!”崇禎面無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後的屍體,已經涼瞭,隻聽他喃喃地說:“好……好……”接著又轉身來到瞭西宮。不知為什麼,當崇禎走進大殿時,袁貴妃自縊的繩子突然斷瞭,整個人跌在地上。崇禎見狀,二話沒說,拔劍連刺三下,袁貴妃也倒地身亡。  這時,來瞭一個太監向他報告:“郭寧妃、莊妃割脈而亡;李淑妃、吳康妃跳水而死;王賢妃、鄭裕妃等五人準備出逃,已經被擒。”崇禎聽後大怒,命令將這五名妃子帶到他面前,然後,他手持長劍,一個一個全部殺死。相關閱讀推薦:崇禎帝朱由檢怎麼死的?崇禎帝朱由檢墓在哪朱由校跟朱由檢是什麼關系?朱由檢是個文盲?文盲朱由檢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揭秘:崇禎帝朱由檢自殺前為何找自傢女眷殉葬?明思宗朱由檢簡介

萬歷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怎麼死的?鄭貴妃簡介

  皇貴妃鄭氏(1565~1630),明神宗朱翊鈞之皇貴妃。大興(今北京大興)人。明萬歷初入宮,是萬歷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後,進封皇貴妃,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鄭氏有立己子謀。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冊立。萬歷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參予其事。明神宗崩,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後,以大臣反對乃止。崇禎三年七月,鄭貴妃薨,謚曰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葬銀泉山。崇禎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後。  鄭氏14歲進宮,長得乖巧玲瓏的小傢碧玉,兩年之後才受到皇帝的殊寵,1582年三剛被冊封為淑嬪。萬歷皇帝與鄭氏的熱戀竟終生不渝,而且還由此埋下瞭本朝一個極為慘重的政治危機,最終導致大明帝國身受重創而最終沉淪。  鄭貴妃之所以能贏得萬歲的歡心,並不隻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於她的聰明機警、通曉詩文等他人少有的才華,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鄭妃透徹地看清瞭作為一個異性伴侶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怎樣以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填補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唯獨鄭妃是那樣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她敢於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  在名分上,她屬於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經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萬歷也真正感到瞭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大不敬”的“野蠻”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的不同,萬歷才把她引為知己而更加寵愛,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回到宮中,萬歷皇帝即臥龍榻,悲痛欲絕,他感到深深的內疚,因為自己到底還是辜負瞭鄭貴妃的一片癡情,沒能把常洵立為太子。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讓愛子離京而去,一切都在失去,權威、父子深情、榮耀……備受創傷的心中隻剩一個鄭貴妃瞭。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萬歷才在生命最後一刻,遺命封鄭氏為皇後,死後葬於定陵玄宮。萬歷皇帝寵愛的鄭貴妃比他多活瞭10年,她被認定是禍國殃民的妖孽,得不到朝中群臣的同情,這10年,她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宮殿裡,和她的愛子福王天各一方,飽嘗母子分離之苦和世態炎涼。   1630年,鄭貴妃在淒苦鬱悶中死去,帶著無比的絕望與怨恨走進瞭銀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墳墓。而她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倒真是一個禍患,就藩洛陽後,朱常洵昏庸無道,魚肉人民,在鄭貴妃死去11年後,為李自成農民軍所殺,屍體跟鹿肉摻在一起,被做成福祿酒肉,供軍士填瞭肚子。相關閱讀推薦:明穆宗朱載垕孝定太後簡介 萬歷皇帝生母李太後萬歷皇帝陵寢發掘實錄:三百年後被掘的報應之謎揭秘明朝萬歷年間的宮廷:宮女為何會戀上太監?朱常洵是如何自挖大明江山根基 明朝亡於萬歷皇帝?萬歷皇帝後宮爭奪皇位的三樁疑案:明末宮廷三大案貴妃作秀:萬歷皇帝為何被迫封宮女之子為太子?

揭秘:歷史上楊貴妃為唐朝GDP作出瞭多大的貢獻

  導讀:大傢都知道,楊貴妃原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後被唐玄宗他老人傢看中,硬是從李瑁床上將她要瞭過去。正式冊封她為貴妃的那天晚上,玄宗親自將一隻金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插在她的鬢發上。步搖是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代表所戴女子的高貴身份。楊貴妃的這隻步搖據說產於麗水鎮,造價極其昂貴。也就是說,她在正式成為貴妃的第一天,就消費瞭一件珍貴首飾,為擴大大唐內需、拉動大唐GDP增長作出瞭一份小小的貢獻。  玄宗妃嬪眾多,不僅有本國的,還有外國的,比如生下壽安公主的曹野那姬,就是一位來自中亞地區的外國女子。可是,自從得到楊貴妃之後,玄宗居然變得感情專一瞭,其他妃嬪通通靠邊站,甚至連先前非常受寵的梅妃也被冷落瞭。真讓人懷疑楊貴妃是不是掌握瞭什麼勾魂魔法。楊貴妃雖無皇後之名,卻有著皇後之實,因為玄宗自從廢掉王皇後之後一直未再立新皇後。由於地位尊貴,為她提供生活服務的隊伍也就十分龐大。據說宮中為她刺繡織錦的就多達700人,雕刻器皿的也有好幾百人。這些人每年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自然對大唐的GDP有一定貢獻。   此外,玄宗為討得楊貴妃的歡心,命各地官員四處搜羅新奇物品進獻宮中。如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就是因為端午節進獻的珍玩與眾不同,被玄宗升官加爵。楊貴妃生於四川,愛吃荔枝,因嶺南的荔枝口味勝過四川,所以每年荔枝成熟季節,嶺南都會派驛使快馬進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這些來自各地的進獻,服務成本肯定不低,對GDP也是有貢獻的。可是,一個人的消費即使再奢侈,對整個GDP的拉動仍然非常有限,畢竟大唐是當時的超級大國,GDP總量居世界第一,不過,楊貴妃的奢侈消費也不隻她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的哥哥姐姐全都被召進瞭宮,一共五大傢。親哥楊鍤、堂哥楊釗(後被賜名楊國忠)都在朝中為官,三個姐姐分別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10萬錢。玄宗每收到國內外的貢品,都分賞五傢,如賜給虢國夫人的夜明珠、秦國夫人的七葉冠、楊國忠的鎖子帳,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  五大傢的府第都靠近皇宮,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每建一堂,耗資數千萬。而一旦發現別人傢的建築比自己更豪華時,他們便毀掉重建,總之一定要超過別人傢。玄宗每年冬天去華清官避寒之前,都會先走訪五傢。五傢則為玄宗舉行盛大的歡慶會,每傢一隊,各穿一色衣服,五色輝映,爭奇鬥艷。歡慶會結束後,掉在路上的釵飾、寶玉、珠翠隨處可見,任人撿拾,曾有人靠近五傢的車隊看熱鬧,好幾天身上都馨香撲鼻。場面的奢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五大傢揮金如土的高消費,合計起來無疑是個龐大的數字,對大唐GDP的貢獻不可小看。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楊貴妃及五大傢的好運戛然而止,大難臨頭。馬嵬坡事變中,嘩變士兵不僅殺死瞭楊國忠和他的兒子,而且逼玄宗賜死瞭楊貴妃,五傢中的其他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殺瞭個精光。楊貴妃被賜死後,屍體草草掩埋在馬嵬坡驛站附近的山坡上。掩埋那天,當地有一婦人在路邊撿到一隻錦絲襪套,據說是從楊貴妃身上掉落的。後來,該婦人充分發掘瞭這隻襪套的商業價值,凡有過往客人想欣賞一下這隻襪套,就得花100文錢購買門票。該婦人賺得盆滿缽溢。如果把這種旅遊收入也計人GDP的話,這應該是楊貴妃對大唐GDP最後的貢獻。相關閱讀推薦: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沒成皇後因遭遇潛規則楊貴妃一傢是怎樣雞犬升天的?玄宗多寵愛楊貴妃江山美人難兩全:唐玄宗如何無奈逼死楊貴妃的?唐玄宗專房寵幸楊貴妃之謎:最愛楊玉環的“肥”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梅妃為何被打入冷宮敗在楊貴妃手下的梅妃 為何被唐玄宗昵稱“梅精”

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沒成皇後因遭遇潛規則

  楊貴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環,字太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妃。  楊貴妃於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傢。她不僅天生麗質、儀態萬方,而且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三千寵愛在一身,後宮粉黛無顏色”的詩句來形容楊貴妃受寵的程度。正史《舊唐書》也這樣記載:“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可見唐玄宗的確是被楊貴妃的美艷多情迷住瞭,以至於“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不僅封楊玉環為貴妃,還重重提拔瞭楊貴妃的親戚傢人,叔父楊玄皀、兄長楊 、楊錡、楊國忠等都被任命瞭重要的官職,她的三位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由朝廷供應俸祿,可謂傢族顯赫。但是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麼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後呢?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隻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鐘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瞭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瞭,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瞭。但唐玄宗卻不管這麼多,他設計瞭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傢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瞭壽王府,住進瞭太真宮。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瞭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隻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瞭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鬱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瞭,唐玄宗為瞭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瞭,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采取瞭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說,暗地裡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產生瞭“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後。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綱紀倫常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麼得來的婦人做瞭皇後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瞭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後,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如果強弓硬上馬,立楊貴妃為皇後,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瞭,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事實上,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後,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後的標準瞭。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說,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瞭。楊貴妃雖無皇後之名,但得皇後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後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復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後。既然已經達到瞭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瞭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後的名號呢?她隻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艷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後。相關閱讀推薦:楊貴妃一傢是怎樣雞犬升天的?玄宗多寵愛楊貴妃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梅妃為何被打入冷宮揭秘:梅妃的才情為何不敵楊貴妃的“床上”功夫?揭秘:武惠妃和楊貴妃唐玄宗究竟更寵愛哪一個?揭秘:環肥燕瘦都不育?趙飛燕楊貴妃都沒有子女

朱祁鎮貴妃周氏簡介 明憲宗朱見深生母孝肅周太後

  孝肅皇後(15世紀-1504年),周氏,明英宗朱祁鎮貴妃,明憲宗朱見深生母,昌平人。父周能後追贈為寧國公,弟周壽後封為慶雲侯,周彧後封為長寧伯。周貴妃曾經再三破壞禮法與英宗的遺願、排擠並欲取代錢皇後的嫡後地位。最終的謚號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皇後。  周氏,是昌平(今北京昌平)人。明英宗的皇妃,是憲宗皇帝的生母,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天順元年,周氏被封為貴妃。憲宗皇帝即位,她被尊封為皇太後。當年十月,周太後的生日那一天,憲宗皇帝下令讓和尚道士設置齋戒。禮部尚書姚夔率領大臣們到設齋的場所為周太後祈禱,給事中張寧等人上奏章指摘他們行為不當。憲宗皇帝認為張寧等人的指責有道理,下令從此以後再有和尚道士等設齋祈禱時,文武百官都不準到場燒香。  成化二十三年四月給周太後上尊號為“仁壽皇太後”。孝宗皇帝即位,周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當初憲宗皇帝在位的時候,侍奉周太後極為孝順,每五天向她請安一次,酒宴時必定親自出席作陪。周太後有什麼要求都滿足她,唯恐她不高興。在錢太後合葬於裕陵這件事上,周太後百般刁難。憲宗皇帝向她婉轉解釋,才使她勉強同意。孝宗皇帝生於西宮,他的母親紀氏皇妃死後,是周太後把他放在自己身邊養育成人,關懷備至。  到孝宗皇帝即位後,侍奉周太後也極為孝順。周太後患癰瘡,很長時間才得以痊愈,她寫給大臣們的告示說:“自從英宗皇帝去世後我以太後的身份住在長樂宮,憲宗皇帝以整個天下為我養老,二十四年如一日。我這次偶然患瞭癰瘡,皇帝夜間為我的健康向天祈禱。春天祭天時也因此而停止設宴,對我經常慰問探視,終於使我這老年人的病,獲得健康安寧。用昔日與今天相比,憲宗與孝宗皇帝父子兩代,行孝則相同,我對此十分滿意。”   弘治十一年的冬天,清寧宮失火,周太後移居仁壽官。第二年,清寧宮重新修好,周太後還搬回清寧宮。周太後的弟弟長寧伯周有一塊田地是被賞賜而來的,有關衙門請求對這塊地加以測量,孝宗皇帝不許。周太後說:“怎能因為我的緣故違背皇傢法度。”便讓把這塊地交還公傢。弘治十七年三月,周太後病故,謚號“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睿皇後”,合葬於裕陵,采納瞭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的建議,在奉慈殿單獨祭祀周太後,不礻付祭於太廟,仍然稱她為太皇太後。嘉靖十五年,周太後又與紀太後、邵太後一同被轉移到皇帝陵墓的祭殿上接受祭祀,她們的神主牌位上隻寫“皇後”而不寫皇帝的謚號,以此來區別正妻與側室。此後穆宗皇帝的母親孝恪皇後、神宗皇帝的母親孝定皇後、光宗皇帝的母親孝靖皇後、熹宗皇帝的母親孝和皇後莊烈帝的母親孝純皇後的祭祀儀式,都遵循這一辦法。  人物評價  周貴妃曾經再三破壞禮法與英宗的遺願、排擠並欲取代孝莊錢皇後的嫡後地位。  傢庭成員  父親  周能  弟弟  周壽、周彧  夫君  明英宗朱祁鎮(睿皇帝)  兒女  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崇簡王朱見澤、重慶公主相關閱讀推薦: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差點成瞭哪個蒙古人的妹夫?明英宗朱祁鎮為何要廢除殉葬制度?明英宗朱祁鎮怎麼死的?明英宗朱祁鎮的墓在哪明英宗朱祁鎮:有小聰明卻不懂治國的昏君朱祁鎮和錢皇後的愛情故事 英宗朱祁鎮錢皇後簡介

江山美人難兩全:唐玄宗如何無奈逼死楊貴妃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驛站特別知名。那就是馬嵬驛,它出名不是因為驛站本身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因為它和一場著名的悲劇聯系在瞭一起。756年,唐玄宗在逃難的過程中在這裡殺死瞭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那麼,馬嵬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狼狽出逃  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潼關失守瞭。這消息唐玄宗是怎麼知道的呀?他是根據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麼東西呢?平安火其實就是烽火,在古代是傳遞軍事情報用的。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從潼關到長安就設立瞭烽火臺,每天晚上,潼關點一把火,長安這邊就知道,今天平安無事瞭。可是,六月九日這天傍晚,潼關已經失守瞭,沒人點平安火瞭。唐玄宗翹首東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煙霧,這下子,他可真著急瞭。難道潼關丟瞭?怎麼辦呢?趕緊跟大臣商量對策吧。宰相楊國忠怎麼說?他對著群臣痛哭流涕。說:“這十年來,不斷有人報告安祿山要謀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結果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可不是宰相的過錯。”一上來先把責任推給瞭玄宗。至於他自己先逼迫安祿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筆勾消瞭。想想唐玄宗最後就信任這樣的宰相,真是讓人嘆息。  可是,光推卸責任沒有用,接下來朝廷該怎麼做啊?這楊國忠倒是早就想好瞭。他說,陛下,事情到瞭這一步,還是暫時放棄長安,避一避風頭吧。往哪兒跑呢?往蜀地跑!為什麼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楊國忠的勢力范圍。楊國忠一直擔任劍南節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據地瞭,便於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易守難攻;另外,劍南節度使也是玄宗時代的十大軍區之一,有三萬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問題。第三、蜀地自古號稱天府之國,比較富裕,能夠養活一個流亡政府,而且,自從安祿山起兵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楊國忠就派人在劍南增修城池,儲備物資,打算實在不行的話就跑到這兒來避難。沒想到現在不僅自己需要逃命,連皇帝也需要逃命瞭,那自己之前的儲備就更有先見之明瞭!楊國忠這個逃跑方案提出來,群臣是什麼反應啊?根據史書的記載,大部分官員都唯唯諾諾,什麼也說不出來。可是,就在這時候,有個低級官員說話瞭。他說:“請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傢僮子弟出軍防遏。”說話的是誰呢?監察禦史,同時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大敵當前,高適以一介書生,慨然提出全體動員,誓死守城,真是給天下讀書人增色!   逃跑還是守城,兩種方案擺在唐玄宗前面瞭,唐玄宗會選擇哪一個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換到三四十年前,也許唐玄宗還有這個勁頭,但是這時已經是天寶十五載瞭,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經頹唐下來,不是當年那個拼命三郎瞭。所以,基本沒用做什麼思想鬥爭,唐玄宗就打定主意瞭,跑!怎麼跑呢?為瞭保證安全,唐玄宗先釋放瞭一個煙霧彈,聲稱要禦駕親征,把宮廷的鑰匙也都交給宦官邊令誠保管,好像皇帝真的要出征迎敵一樣。但是,就在做完這場秀之後,當天下午,唐玄宗就悄悄地從日常生活的興慶宮轉移到瞭長安城北邊的禁苑裡。到瞭禁苑,可就是禁軍駐紮的地盤瞭。晚上,唐玄宗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重賞禁軍,挑選瞭九百匹戰馬待命。第二天,也就是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凌晨,蒙蒙細雨之中,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住在宮裡的皇子、公主、妃嬪和皇孫,還有宰相楊國忠、韋見素、禦史大夫魏方進和他們的傢屬,以及高力士等等幾個親信宦官,在幾千禁軍的護衛之下,腳底抹油,順著禁苑的西門,溜瞭!  這次逃跑可是太不地道瞭。除瞭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些人,剩下的誰都沒告訴。甚至連住在宮外的皇子、公主和妃嬪也都拋棄瞭,更不要說一般大臣瞭。所以,就在六月十三日當天早晨,文武百官還像往常一樣來上朝呢,直到宮門前,也都沒看出任何不對的地方,儀仗隊整整齊齊地列隊站崗,甚至宮裡面銅壺滴漏的聲音都能聽見。但是等到宮門一打開,裡面可就全亂套瞭,隻見宮女們大呼小叫,四下亂跑,都說皇帝找不著瞭!這一下子,局勢可就亂瞭。王公大臣知道皇帝丟下他們跑瞭,也趕緊往外跑。城裡的達官貴人爭著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爭著往城裡跑。為什麼呀?趁亂搶金銀財寶呀。把王公貴族的宅第打劫一番還不算,有的人竟騎著驢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點王法都沒有瞭。我們不是說唐玄宗把宮禁的鑰匙都交給宦官邊令誠瞭嗎?現在皇帝跑瞭,邊令誠怎麼處理這些鑰匙啊?他把鑰匙封好,直接派人送給安祿山去瞭。這個邊令誠,也算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宦官之一瞭,半年之前,就是他進讒言,挑唆唐玄宗殺死瞭高仙芝和封常清兩員大將,現在,邊令誠居然不等安祿山來接收長安,自己先急急忙忙把鑰匙奉上,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唐玄宗用人不明,在這裡就可見一斑瞭!  長安亂成一團,唐玄宗的逃難之路是否順利呢?雖然唐玄宗預先作瞭安排,但是,實際遇到的困難還是比他想象的多多瞭。他都遇到什麼困難瞭?首先就是沒飯吃。唐玄宗一行不是凌晨出發的嗎?到瞭上午九點,來到瞭咸陽望賢宮,該吃早飯瞭。本來,唐玄宗在出逃之前,是派瞭一個宦官王洛卿去打前站的。讓他告諭州縣官員,沿途安排食宿。可是到瞭望賢宮再一看,一個接駕的人也沒有。為什麼呀?原來,咸陽縣令一聽王洛卿說皇帝都逃跑瞭,幹脆,兩人一起搭夥,也跑瞭!直到中午,這頓早飯還沒吃上。沒辦法,楊國忠隻好跑到市場上,自己買瞭幾個胡餅,先給皇帝墊補墊補。可是,其他人還是沒有吃的。這時候,周圍的老百姓聽說皇帝來瞭,也都慢慢圍過來瞭,玄宗放下架子,問他們:“卿傢有飯否?不擇精粗,隻要有隻管拿來,給孩子們充饑。”百姓一看皇帝可憐成這個樣子,爭著獻上自傢的飯。普通百姓能有什麼好東西呀,飯裡頭還摻上瞭好多麥粒和豆子。我們不是講過,唐玄宗的女兒們給他獻食,一頓飯就要耗費中等人傢十傢的產業嗎?那是何等的錦衣玉食啊!如果在往常,這些王子皇孫哪裡吃得下這樣的東西啊!可是俗話說餓瞭吃糠甜如蜜,唐玄宗的小王子、小公主們餓透瞭,也顧不得挑剔瞭,爭著用手抓著吃,一會兒便吃得精光,還沒有吃飽。看到皇上落到這個份上,百姓們都忍不住哭瞭,玄宗也掩面而泣。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多情唐玄宗與武惠妃罕為人知的一段情史揭秘:武惠妃和楊貴妃唐玄宗究竟更寵愛哪一個?唐玄宗有30個兒子29個女兒?唐朝各皇帝子女名單唐朝秘史:細數唐玄宗李隆基不早朝的四大原因!唐玄宗為何一日內連殺3個兒子:血腥的傢庭悲劇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這時候,有個叫郭從謹的老人傢走到玄宗身邊,進言道:“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蓋為此也。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邃,區區之心,無路上達。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訴之乎!”唐玄宗聽瞭,趕緊說:“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如果不是落難至此,唐玄宗恐怕一輩子也看不到這樣的百姓,聽不到這樣的肺腑之言瞭!  離開咸陽繼續往西走,十三日半夜,唐玄宗一行走到金城縣瞭。金城本來叫始平,當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親,在這裡送行,才改名叫金城的。金城縣的情況還不如咸陽縣呢。咸陽僅僅是縣令逃走瞭,金城不光是縣令逃走瞭,連老百姓也逃瞭個差不多。玄宗一行人來到驛站,驛卒也逃走瞭,驛中連一盞燈都沒有。這時候,玄宗他們已經走瞭整整一天瞭,人困馬乏,黑燈瞎火,誰還管什麼尊卑貴賤啊,橫七豎八躺瞭一地。皇帝的尊嚴、宰相的權威、貴妃的嬌貴,在這樣的情況下全都蕩然無存。  二、馬嵬之變  玄宗逃跑的第一天就這麼過去瞭,第二天接著走,到中午的時候,就走到興平縣的馬嵬驛瞭。也就是在這時候,軍隊裡出現問題瞭。什麼問題呢?禁軍將士們開始抱怨起來瞭,而且聲音越來越大,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也很好理解,經過一天半的折騰,禁軍們這時候都已經又累又餓,疲憊不堪瞭。而且,這些禁軍都是長安人,他們的父母妻子都留在長安,現在越走越遠,前途渺茫,歸期更渺茫,身體的困頓在加上精神的絕望,士兵之中的不滿情緒也就越來越嚴重,眼看場面開始有點失控瞭。怎麼辦呢?   我們說過,禁軍的首領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這可是個老臣瞭。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前,唐玄宗誅殺韋皇後,陳玄禮就是前敵指揮官。現在,陳玄禮聽著戰士們的抱怨,心裡產生瞭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什麼感覺?政變!憑著多年的經驗,他知道,這種憤怒情緒如果找不到出口的話,很可能引起軍人嘩變,局面不堪設想!可是,怎樣才能疏導將士們的憤怒情緒呢?陳玄禮想到瞭楊國忠。當時,楊國忠招亂基本已經是人們的共識瞭,天下人說起楊國忠都是咬牙切齒,陳玄禮本人也恨不得殺瞭他。既然如此,何不讓戰士們殺瞭他泄憤!這樣一來,既疏導瞭將士的不滿情緒,又為國除害,不是兩全其美嗎?  可是,陳玄禮也知道,一個將軍,如果背後沒有高層支持,想要殺宰相,這不就等於謀反嗎?陳玄禮可不想謀反。尋求誰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可能的,楊國忠是他的寵兒,他不會同意。這時候,陳玄禮想到太子瞭。太子是朝廷裡的二號人物,而且,陳玄禮也知道,太子和楊國忠也有矛盾,何不尋求太子的支持呢?於是,陳玄禮就找到太子的親信宦官李輔國,托他把殺楊國忠的想法告訴太子。太子李亨怎麼反應啊?要知道,李亨對楊國忠早就恨之入骨瞭。當年李林甫制造大案,打擊太子,楊國忠就是馬前卒。當瞭宰相之後,楊國忠還是處處打壓李亨。最讓李亨痛恨的是,安史之亂開始後,唐玄宗曾經想要讓太子監國,這可是太子盼望已久的好事啊。但是,楊國忠害怕李亨上臺對他不利,讓貴妃銜土請命,以死相脅,迫使玄宗又取消瞭這個計劃。現在,跟著楊國忠到他的地盤上去,李亨更加絕望瞭,真要是到瞭蜀地,他這個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難保瞭!所以,李亨當然巴不得陳玄禮殺瞭楊國忠。可是,怎麼表態呢?李亨是個謹慎的人,他的表態也非常有水平,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太子未決”。未決是什麼意思啊?未決的真實含義不是決定不下來,而是不反對,不反對就是贊成瞭。有瞭太子這個態度,陳玄禮就踏實瞭。他把禁軍的將領召集起來,說:“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這是戰鬥動員啊,將領們怎麼表態呢?他們的滿腔怒火果然被老將軍激發起來瞭。異口同聲地說:“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願也!”這樣一來,誅殺楊國忠的事情就算定下來瞭。火藥桶已經準備好,現在,就缺少一個引子瞭。  正好,這時候,楊國忠從驛站外面巡視回來瞭。他一回來,馬上就被二十多個吐蕃人圍住瞭,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使者,剛到長安,正好趕上皇帝出逃,就跟著一起逃出來瞭。一路上,他們也是吃瞭上頓沒下頓,看見楊國忠,就攔住他要吃的。楊國忠還沒來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個禁軍大喊瞭一聲:“國忠與胡虜謀反!”緊接著,一支箭就朝著楊國忠射過來瞭,一下子就紮在瞭馬鞍子上。楊國忠一看勢頭不好,趕緊翻身下馬,跑進瞭驛站的西門,想要尋求皇帝的保護。禁軍哪能饒瞭他呀,追過來,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楊國忠的首級拿下來瞭。這還不算解氣,他們還把楊國忠大卸八塊,連他的肉都撕下來吃瞭,再把他的腦袋用槍挑著,懸掛在驛站的門外瞭。旁邊的士兵大聲歡呼。聽見外面人聲嘈雜,禦史大夫魏方進趕緊出來看怎麼回事,一看楊國忠的首級,魏方進嚇瞭一跳,說:“汝曹何敢害宰相!”這時候士兵已經殺紅瞭眼瞭,看見魏方進,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刀,把魏方進也殺瞭。另一個宰相韋見素也跑出來看情況,亂兵上去就是一棍,打得韋見素血流滿面。眼看著就要出第三條人命瞭,幸好有幾個士兵認識他,喊瞭一句“勿傷韋相公。”這才幸免於難。到這個時候,士兵的情緒已經失控瞭,把驛站團團圍住,一時間殺聲四起。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當時,唐玄宗正在驛亭裡休息,也被驚動瞭,派左右去看到底發生瞭什麼事。左右出去看瞭回來報告說:楊國忠謀反,被禁軍給殺瞭!唐玄宗一聽吃瞭一驚,說:“國忠遂反耶?”唐玄宗為什麼吃瞭一驚啊?因為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時候誰都可能謀反,唯獨楊國忠不可能。為什麼呀?因為唐玄宗也知道,當時不光是叛軍聲稱要殺楊國忠,就是唐朝方面,自己人也都恨楊國忠。所以,楊國忠要想保命,隻能緊緊依靠皇帝,他怎麼可能謀反呢!說楊國忠有別的問題可以,但是,要說謀反,可絕對是冤枉啊!可是,既然禁軍都把楊國忠給殺瞭,唐玄宗哪敢再分辯什麼呀,隻好柱著拐杖,走出驛站大門,慰勞包圍驛站的將士。玄宗說:我早就想殺他瞭,隻是還沒找到機會,現在你們殺瞭他,正好。謝謝你們。現在楊國忠已經死瞭,你們各自歸隊吧。可是,話說完瞭,士兵們一動不動,虎視眈眈地盯著唐玄宗。這一下,唐玄宗可慌瞭,莫非他們還想要殺我?派高力士問問吧。高力士走過去一問,士兵們說話瞭:“賊本尚在。”什麼叫“賊本尚在”呀?陳玄禮解釋得很明白:“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一聽這句話,唐玄宗頓時覺得是當頭一棒。他愣瞭一下,說瞭一句:“朕當自處之。”轉身就回到驛站門裡瞭。進入驛站,唐玄宗頓時覺得天旋地轉,簡直都站不住瞭,他倚靠在拐杖上,垂著頭,呆在那裡不動瞭。這一兩天來,發生的事情太多瞭,他簡直無法想象,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不是盛世天子嗎,怎麼忽然連首都長安都保不住,來到這個地方呢!他和貴妃不是神仙眷屬嗎?怎麼忽然要讓他處死貴妃!普通老百姓夫婦尚且能夠互相扶持,白頭偕老,自己堂堂一個皇帝,怎麼居然連愛妃都保護不瞭瞭呢!看著皇帝久久不說話,韋見素的兒子韋諤急瞭,他上前說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說罷,連著給玄宗磕瞭幾個頭,血都流下來瞭。玄宗看瞭看他,呆呆地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候,高力士在旁邊說話瞭。他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這話說得太透徹瞭,如果不殺貴妃,將士們恐怕就要連你一起殺掉瞭!   這一句話把唐玄宗點醒瞭。要知道,唐玄宗終究是個政治傢,不是情聖。他是愛楊貴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愛江山愛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與楊貴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稱量,唐玄宗覺得,還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麼辦呢,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讓高力士把楊貴妃領到佛堂裡瞭,和貴妃訣別。楊貴妃說:“願大傢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唐玄宗也含著眼淚說:“願妃子善地受生。”禮佛之後,高力士就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之中。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一年,楊貴妃三十八歲。她二十二歲來到唐玄宗身邊,陪伴唐玄宗度過瞭十六年最快樂的日子,最後,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瞭唐玄宗的平安。絕代佳人,就這樣死於非命。對於這場悲劇,清人袁枚慨然寫道:“到底君王負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輕,玉環領略夫妻味,從此人間不再生。”  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命人將她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院之中,請陳玄禮等幾個主要將軍進來驗屍。陳玄禮他們看過之後,這才脫去瞭甲胄,向玄宗叩頭謝罪。陳玄禮說:“楊國忠禍國殃民,以致生靈塗炭,陛下遷播。臣等為瞭社稷,矯詔殺死他,真是罪該萬死!”很顯然,陳玄禮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楊國忠謀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殺他的理由提出來瞭。那麼,唐玄宗怎麼回答他呀?玄宗說:是我沒有識人之明,用人失當,近來我自己也慢慢覺悟瞭。本來準備到四川之後再殺他,現在你們提前瞭卻瞭我的夙願,我還準備賞你們呢,怎麼能說有罪呢!陳玄禮聽玄宗這樣說,趕緊率領將士們高呼萬歲,這下,士兵才終於散去,整頓隊伍,重新出發。馬嵬之變至此也就算基本結束。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貴妃之死的千古謎團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這場政變呢?我想,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第一、馬嵬之變的性質是什麼?《辭海》中提到馬嵬坡,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於此。”民間提到馬嵬之變,第一反應肯定也是殺楊貴妃。但事實上,馬嵬之變從本意來講,絕不是要殺楊貴妃,而是要殺宰相楊國忠。我們講過,楊國忠當政以後,基本上沒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瞭官怒民怨的程度瞭。另外,對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潼關失守、玄宗出逃,楊國忠都難逃幹系。在這種情況下,楊國忠已經成瞭眾矢之的。不僅是禁軍將士想要殺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恨他,不希望殺瞭他。正是在這種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普遍情緒下,陳玄禮才發動禁軍將士,制造瞭馬嵬之變。所以說,殺楊國忠,才是這場政變的主要目標,至於楊貴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楊國忠牽連的結果,隻能說是這個事情的副產品。  第二、既然政變的目標不是楊貴妃,為什麼後來楊貴妃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主角呢?我想,這就是人們的心理問題瞭。什麼心理呢?首先就是對弱者的同情。一個弱女子,在亂軍之中死於非命,這在任何時空背景中都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更何況是楊貴妃這樣一個絕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人看”,在所有悲劇之中,還有比佳人慘死更動人心弦的嗎!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編出好多貴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楊貴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後來流落日本的說法。八十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還曾經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那麼,楊貴妃是否有可能逃過一死,東渡日本呢?其實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雖然有商貿往來,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還是充滿瞭艱辛。以鑒真和尚為例,他在太平年代東渡日本,前後歷經11年,經歷瞭5次的失敗才最終成功。楊貴妃一個弱女子,在兵荒馬亂之中,又怎麼可能通過漫長的敵占區,渡海成功呢!這些傳說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罷瞭。第二個心理就是對盛世的緬懷。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復返瞭,生活在唐後期的人們對那段安定、繁榮的歷史產生瞭深深的緬懷之情。這時候,集豐滿艷麗、能歌善舞和榮華富貴於一身的楊貴妃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慘死,也就成為盛世終結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馬嵬之變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漸淡化瞭,而它的悲劇意味則逐漸強化。也就是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政變的主人公最終從楊國忠變成瞭楊貴妃。   第三、我們到底應該怎楊評價楊貴妃呢?傳統史傢提起楊貴妃,主流評價當然是紅顏禍水。認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誘惑下由明變昏,甚至把安史之亂的罪責加在她身上。而現代則有很多人給楊貴妃鳴不平,說楊貴妃基本不幹政,楊國忠發跡也和她關系不大,安史之亂更是跟她無關,是無辜的受害者,替罪羊。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楊貴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啊?當然不是。因為無論如何,她畢竟不是當時的政治主角,沒有權力做出任何決策。眾所周知,責任是和權力聯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沒有權力,又怎麼能追究責任呢!其次,也要知道,楊貴妃雖然不是紅顏禍水,但也絕不是一個賢妃。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後妃並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種政治身份。人們對後妃的要求並不是不參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參政。什麼叫以合理的形式參政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好賢內助,經常勸導皇帝幹好事,別幹壞事。舉個例子。大傢都知道漢朝的班婕妤。當時漢成帝寵幸她,想要帶她一起乘車,班婕妤堅決拒絕瞭。她說:據我所知,凡是有為的皇帝,身邊一定總跟著賢臣,隻有桀紂那樣的昏君才整天帶著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車,不是有損陛下的令名嗎!這才是賢後、賢妃的榜樣。而楊貴妃呢?她雖然很少幹政,但是就現有史料來看,她也從來沒有勸導過皇帝要勤政,這難道不是她的失職嗎!事實上,楊傢一門能夠飛揚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縱容有關嗎?這樣看來,傳統史學一提到女人就是紅顏禍水固然不對,但是,現在一味強調楊貴妃的無辜恐怕也有失偏頗。最後,我還想說,楊貴妃是一個悲劇人物。楊貴妃本來無心政治,她並不象長孫皇後那樣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則天那樣有政治欲望,她隻是一個愛好唱歌跳舞、愛好享樂的單純女子,如果能夠始終和壽王生活在一起,她本來可以過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實卻是,她始終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成為玄宗的貴妃,還是最後橫死馬嵬驛,都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本來不是一個政治人物,最後卻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中,被暗流吞沒。所謂紅顏薄命,恐怕更多還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一種文化的悲劇吧。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唐玄宗專房寵幸楊貴妃之謎:最愛楊玉環的“肥”

  唐朝女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以肥為美,世人公認。被稱為唐朝第一美人楊貴妃身材就很豐腴肥美,有的史書上說,楊貴妃身高一點六四米,體重一百三十八斤。其實,楊貴妃究竟有多肥胖,至今正史無法考證,隻能從唐代詩詞、書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中尋得一絲痕跡。比如唐人繪制的“貴妃出浴圖”就給後人留下瞭尺幅春光。  歷史上“環肥燕瘦”這一著名成語的來源,也與楊貴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身材豐腴,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體形清瘦,這兩位歷史上有名的美人的胖與瘦,被宋代詩人蘇軾用來比喻書法作品風格各有所長。蘇軾曾在《孫莘老求墨妙言詩》中寫道:“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古代美人的胖與瘦,本來與書法相差十萬八千裡,居然也被蘇軾聯系到瞭一起,真是夠別出心裁!此後,“環肥燕瘦”這一成語也就流傳開瞭。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句成語漸漸地與書法喪失瞭聯系,回歸到它最本真的含義,也就是女人的身材體形。  唐代詩人白居易為瞭展現楊貴妃的美麗,寫瞭一篇的傳世之作《長恨歌》,雖說對楊貴妃肥與不肥沒有過多的描述,但一句“溫泉水滑洗凝脂”,可讓人從字裡行間體會到楊貴妃玉軟香溫的豐腴。   唐代畫師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稱作是“唐朝女子的符號”,也讓唐朝女人的壯碩與豐美,如一朵恣意盛開的牡丹花,鮮活、飽滿地滋養瞭無數唐代人的眼睛。而且唐朝不僅女人肥,男人也肥,楊貴妃的幹兒子安祿山就是其中的一個,據《舊唐書· ;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還能疾如風,真不可思議。更讓人疑惑的是:唐人為何以肥為美?豐腴的楊貴妃緣何受寵?  唐朝是個富有的朝代,詩人杜甫有詩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傢繁榮昌盛,人們豐衣足食,大多可放開肚皮暢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備瞭身強體胖的外在條件,也就保持瞭健康豐滿體格的物質基礎。  “環肥”之美,興於盛唐,起自北方。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李唐王室由鮮卑遊牧部落的關隴軍事集團起傢入主中原後,依然是保持著遊牧生活的一些習性的,喜歡欣賞牡丹,熱愛肥臀大馬,崇尚壯碩之美。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碩的體魄,豐腴的楊貴妃受到唐玄宗的垂青,得到專房獨寵也就不足為奇瞭。   當時的唐代是高度開放的國傢,與一百三十多個國傢有著外交來往。唐代的長安城是一座雄偉壯觀的都城,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是東方文明的中心,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旅行傢、學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當時的波斯就與唐朝交往很是密切,長安城裡有著大量的波斯人居住。  隨著西域人大量湧入,長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產生瞭變化,模仿胡人成為時尚。譬如在服飾上,長安受西域風氣的影響就較深,遠自波斯、吐火羅,近至突厥、吐谷渾和吐蕃,無不以唐人為模仿的對象。而西域人的塊頭都是大而臃腫,想來唐朝的“以肥為美”與此也不無一定的關聯。  那個豐乳肥臀的唐王朝,那個玉軟香溫的楊貴妃,令古往今來無數的人們癡迷暢想,可見以胖為美也沒什麼不好的!“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胖美人楊玉環,都美得唐玄宗李隆基連朝政都不想過問瞭,那麼想來,“胖”應該始終是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的吧!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武則天和楊玉環玩“三角戀”誰更有能耐?揭秘:歷史上唐玄宗為何兩次將楊玉環攆回娘傢?唐朝那些整形的事兒:楊玉環也是人造美女?揭秘:武則天楊玉環玩“三角戀”誰更厲害?揭秘:唐玄宗霸占兒媳楊玉環背後不可告人之秘密

唐敬宗郭貴妃簡介 唐悼懷太子李普生母郭貴妃

  郭貴妃,唐敬宗的貴妃。父親是右威衛將軍郭義。長慶末年,以美貌選入太子李湛的東宮。唐敬宗李湛即位,郭氏為才人,生晉王李普。唐敬宗少年得子,才人美貌有冠於宮廷,特別寵愛她。贈其父郭義禮部尚書,任命其兄郭環為少府少監,賜大宅第。冊封郭才人為貴妃。唐敬宗遇害,宮闈變起,唐文宗即位,也喜歡晉王,愛若己子,所以郭貴妃禮遇不衰。大和二年晉王薨逝,唐文宗贈謚號悼懷太子。  本 名:郭貴妃  所處時代:唐朝  丈 夫:唐敬宗  父 親:郭義  兄:郭環  子:李普    李湛(809年―826年),即唐敬宗,唐穆宗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於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歷”。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死後廟號敬宗,謚號睿武昭愍孝皇帝。。葬於莊陵(位於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30裡)。相關閱讀推薦:不做貴妃做民婦:唐德宗李適的貴妃王珠的婚外戀唐敬宗組織球賽惹惱球員被殺:唐敬宗是怎麼死的唐敬宗李湛為何年僅18歲就死瞭?唐敬宗怎麼死的唐敬宗怎麼死的?被太監戴綠帽子而喪命的皇帝唐敬宗李湛簡介 唐朝帝王中壽命最短的皇帝

為愛私奔的唐朝貴妃:揭秘唐德宗李適貴妃王珠

  王珠,其兄王承升,在李適做太子時兩人就是好朋友。李適當太子的時候,雖說唐朝經過戰火的焚燒已呈衰微之勢,但長安的教坊樂司,仍然繁盛依舊,不減當年。  李適貴為太子,自是詩酒風流,他和長安的一個公子哥兒王承升聲十分投機。  王承升是長安大戶,世代為官。二人詩詞曲畫,各自相矜;投壺射鵠,又互相風標。王承升好琴,德宗亦好琴,遂引為知音。二人常在勾欄留戀,鼓琴弄操;也去公侯之傢,曲杯流觴。一次李適閑來無事,踅到王承升傢喝酒聊天。二人正在庭院高坐歡會,開懷暢飲之際,忽然傳來一陣悠揚悅耳的琴聲。德宗飲酒正在興頭上,聽得琴聲悠揚悅耳,不覺停下手中酒杯,拊節凝聽;又止不住尋音望去,隱約看見一風華絕代的紅衣女子,正在遠處的一棵海棠樹下撫琴動操。微風飄袂,如仙子臨世。又隻聽得那琴聲時而如玉落銀盤,錚錚淙淙,時而如雨打芭蕉,連綿起伏。輕攏慢捻,莫不合度。一曲剛罷,不禁忘情的拍案叫絕,贊不絕口。  李適曾經耳聞,王承升之妹王珠,姿色過人,小王承升5歲。善彈琴作畫,吟詩蒔花。今日一見,果與傳聞一般,便心中就有所企慕。然而王珠卻不同於一般流俗之人,她是一個傲氣清高,淡泊名利、熱愛自由又勇敢追求自己理想幸福生活的獨特女子。她對與皇太子見面毫無興趣,但德宗對她卻是揮之不去瞭。  回宮後的李適竟然茶飯不思,害上瞭相思病。皇後因顧及他的身體,經的聽才知道瞭事情的原委。便奏聞代宗皇上,遣宗室大臣李晟夫婦,至王傢傳諭,欲納王珠為太子貴嬪。王珠聽說宣召她進宮去做太子妃,便啼哭起來,她說自己是寧可死也不想進到宮裡去。但她最終拗不過眾人的眼淚,隻得先施緩兵之計,便說道:“我現在年紀尚小,不懂得宮中禮節,倘到東宮去,有什麼失禮的地方,恐怕要連累傢裡人。既承千歲青眼,望哥哥給妹妹說情,待太子繼承皇位,再進宮去也未遲。”  王珠的性格,王承升是知道的,也不敢過分相逼。隻好把妹妹的這番話奏明李適,李適一聽,也無可奈何,隻得作罷。又聽說王珠願做他的貴妃,耐性等待也無妨。他身邊自有王氏等眾多嬪妃陪守。時間一長,王珠之事也就冷淡下來。但是所被王珠苦惱的是,既然已被太子相中,王珠便不能再嫁他人瞭。   不久,德宗的王皇後去世,因德宗和王皇後的感情十分好,所以每日愁眉淚眼。宗室王公大臣及李晟等,見皇帝如此愁苦,怕哭壞瞭身體,便輪流著陪伴皇帝,在禦苑中飲酒說笑遊玩。這時李適經身邊的一個宦官提醒,才又將王珠想起來。這時的王珠,出落得愈加美麗瞭;於是,德宗便令翰林學士吳通玄,捧皇帝冊文,至王承升傢中,宣王珠立即進宮。這回因王珠沒有瞭借口,萬般無奈之下隻好來到德宗身邊。  自王珠進宮後,德宗把她當珍寶一般的捧著。隆重的冊封她為貴妃,還極力討她歡心。他把宮中收藏最好的寶珠,串成衣服,賜王貴妃穿著;王貴妃素來愛清潔,入宮後每天洗三次澡,更三次衣。每一起坐,都有宮女挾著帔墊,在一旁伺候更換。每當貴妃吃飯時,必有八個宮女端茶盛飯。  尤其王貴妃在宮廷裡活動時,數百個宮女、宦官前呼後擁,十分威風。雖然王貴妃極盡寵愛,賞賜豐厚。但王貴妃內心並不歡愉,自打進宮後,原本天真爛漫的她變得整日不茍言笑,蛾眉緊鎖。德宗見瞭,便格外在她身上用工夫,怎奈神女無心,王貴妃仍然不露笑臉,整日低頭沉默,少言寡語,弄得德宗皇帝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德宗命人建造瞭一座水晶樓來,人行室中,影在四壁,氣派非凡。水晶樓落成之日,德宗便在樓下置酒高會,宣召大臣命婦和六宮嬪嬙,在樓下遊玩,一時笙歌疊奏,舞女聯翩。眾人正在歡笑的時候,忽然不見瞭王貴妃。德宗問時,宮女奏說:“娘娘上樓休息去瞭。”德宗因怕她不舒服,於是親自上樓前去查看。隻見王貴妃坐在牙床上,正低頭抹淚。德宗看瞭十分詫異。於是問她有哪兒不舒服,沒想到王貴妃愈發哭得淒涼。德宗大驚,問其緣由。王貴妃才邊哭邊求道:“萬歲爺饒放瞭俺這賤奴吧!賤奴自知命薄,受不住萬歲爺天一般大的恩寵,因宮中禮節繁瑣,行動監視,宛如獄中囚犯。我受不瞭宮中拘束。雖蒙你百般寵愛,而賤妾受之,則如芒刺在背。求你如可憐賤妾命小福薄,務求放妾出宮,還我自然。”正在興頭上的德宗皇帝,卻不料王貴妃說出這番話來,心中十分掃興,也十分委屈。本想訓斥她幾句,又看她哭得帶雨梨花似的,十分可憐,既心疼又無奈,勸慰瞭幾句,隻好悻悻而去。  王珠此後再不願參與這些宮中娛樂活動,這一下子可把其他妃子樂壞瞭,見機爭寵。於是,她們在德宗面前進讒言,使得德宗逐漸疏遠瞭王貴妃。一次,德宗又到王貴妃住處,隻見王珠頭發散披,釵橫裙亂,身著宮女的粗佈衣服,雜在宮女之間,與她們一起洗衣舂米,澆花種草,自得其樂的幹活兒。德宗哭笑不得,惱火的問她究竟要怎麼樣?王珠伏地跪求:“妾乃佈衣女子,喜耕種,不慕榮華,生平隻追求心靈的自由,皇宮於妾來說,不啻為豪華監獄。今雖富貴,終無意趣。望吾皇降皇恩,賜放妾身還傢。”德宗很是氣憤地罵道:“你真是天生的貧賤命,沒福氣,無可救藥瞭!”  德宗雖然得不到王珠的愛,心裡十分不快,但知不可違天強留。再者,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婦女有絕對的自由。皇帝也不是太專制,況且德宗是一個比較寬厚的帝王,當年他母親因戰亂失蹤,後有農婦冒充他的母親進宮,他也沒有怪罪。因此他下令廢去王貴妃的名號,讓她身穿入宮時的衣服,用一輛小車把王珠送出瞭宮門,退回王承升傢中。但畢竟心裡不舒服,於是就與王珠約法三章,不準她再嫁仕宦之傢。回到傢後的王珠,如小鳥出籠,恢復瞭女兒本色,竟日笑逐顏開,一副天真爛漫的神態,和丫鬟小姐妹們整日玩耍,一點也沒覺得丟瞭貴妃頭銜有多難過。或在花前月下,奏琴一曲,引得那班婢媼聽瞭,一個個的手舞足蹈的快樂起來。相關閱讀推薦:唐德宗李適昭德皇後王氏簡介:為何隻當瞭三天皇後揭秘將五姐妹納入後宮的唐德宗:享盡人間艷福!唐德宗李適:中國歷史上腐敗的鼻祖唐德宗李適與茶葉的故事:歷史上的“愛茶帝”唐德宗始創茶稅 茶稅的由來是什麼?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時朝中有一個中書舍人,名叫元士會,長得眉清目秀,深通音律,當時被文人圈內稱為“才子”。得知王珠寧為民婦不為皇妃的另類傳奇經歷,大為嘆服。就想找一個合適的日子前往王傢拜會,一睹這位終於俗違的奇女子。元士會和王承升原是知己朋友,是王傢的常客,王珠未入宮之前,也曾和元士會相見過幾次。曾一起探討過宮商音律,切磋過圍棋藝術,彼此留有好感。  隻可惜元士會當時已娶妻鐘氏,夫婦琴瑟相得。但這次再相會時,元士會的妻子已因病而逝,於是他倆目前也算得上是自由之身瞭。於是,元士會常找瞭借口來到王傢,或與王承升飲酒賦詩,或與王珠撫弄琴弦,手談棋藝。兩人的志趣也十分相投。一來二去,不知不覺間,忍不住互訴衷腸,都把心事吐露瞭出來。原本積存在心中的舊情就像火一樣的燃燒起來,他們很快相戀瞭起來。王承升也看出瞭端倪,也有意成全。時不時的邀請元士會到傢中來。元士會也是個重情的士人,為瞭能與王珠結為夫婦,又不違背“不許嫁與仕宦之傢”的聖意,於是甘願放棄仕途。讓王承升代奏皇上,辭瞭中書舍人之職,掛冠而去。攜王珠雙雙返回故裡,過起自己隱居的恩愛生活去瞭。  一個追求愛情,一個不慕榮華,這一對奇男奇女演繹的真情故事,成為後人流傳的一段佳話。元土會傢鄉在河南鄭州,當時的鄭州還是黃河邊上一個偏僻的小邑。傢鄉有幾畝薄田可以耕種,有幾間房子可以遮風禦寒,夫妻二人,很是滿足。貧寒不懼,夫妻恩愛勝似糖飴。在說王珠自從嫁給自己所愛的元士會後,隱居鄉間,過著清靜日子。正遂瞭自己心願,便終日和顏悅色,笑逐顏開,再不似從前在宮中一般地愁眉淚眼瞭。村裡的姑娘媳婦們,見她隨和,天天來與她說話,她也樂於和她們周旋,覺得和鄉村婦女在一起,另有一種趣味。  但是好景不長,也不知消息是怎麼泄露的,人們知道瞭元士會夫婦,原來並非凡俗之人。一個曾為當朝大夫,一個曾被當今萬歲爺冊封為貴妃。就像風生水起,方圓百裡之內,眾人奔走相告,人們像看稀奇一樣,不分白天黑夜,爭相前來圍觀。夫妻二人正常的生活秩序,被徹底打亂瞭,身心十分疲憊。更有那好事之徒,穿鑿附會,說她從皇宮出來,屋內定有珍寶無數。這樣以訛傳訛,越來越玄虛。驚動瞭一幫強人,趁著某一天深夜,蒙面打劫。把王珠傢的細軟財物,好似水洗過一般,擄得幹幹凈凈。這幫強人見沒有搶到想象中的珍寶,一氣之下,放火燒瞭茅屋。這一場火直燒到天色微明,雖有左鄰右舍相救,但也是不能再住人瞭。   但好在他二人對這些身外之物並沒覺得十分傷感,而是趁著一個深夜二人雙棲雙飛,雲遊天涯,風雨任之,花月美酒,逍遙自適。去到一個沒有任何人認識他們的地方過著平凡而美滿的生活去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代宗李豫最愛的皇後獨孤貴妃簡介 貞懿皇後生平

  貞懿皇後獨孤氏(?-775年),唐代宗李豫的愛妃,左威衛錄事參軍獨孤穎的長女。獨孤氏以容貌美麗入宮,被皇帝獨寵專房,所以皇後虛位,諸姬也很難侍奉皇帝。大歷三年(768年)獨孤氏被冊封為貴妃,生韓王李迥、華陽公主。華陽公主深得唐代宗寵愛。大歷十年(775年)十月初六,貴妃逝世,追謚貞懿皇後,殯於內殿。皇帝三年不忍出宮歸葬,十三年(778年)十月方葬,葬於莊陵之園。  貞懿皇後獨孤氏出身於京兆獨孤氏,其祖先本姓李,後隨獨孤信改姓獨孤。她是左威衛錄事參軍獨孤穎的長女。  獨孤氏因姿色嬌艷,選美入宮,深受唐代宗李豫的寵愛,獨寵專房,皇後虛位,諸姬也很難侍奉皇帝。[1]  她在750年生下兒子李迥,後有一女華陽公主。當時,李豫的嫡妻王妃崔氏,挾母傢權勢,性情悍妒。  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後,崔氏的母傢失勢,本人亦在之後逝世。此後獨孤氏“以姝艷進,居常專夜”,獲得李豫的專寵,“愛遇第一”。李豫在寶應元年(762年)登基為帝,其子李迥獲封韓王。  大歷三年(768年),獨孤氏被冊封為貴妃。  女兒華陽公主因“韶悟過人”而得到唐代宗的憐惜眷顧。但在大歷九年(774年)逝世。唐代宗哀傷過度。第二年,即大歷十年(775年)十月初六,貴妃亦逝世,追謚貞懿皇後,殯於內殿。  唐代宗三年不忍出宮歸葬,十三年(778年)十月方葬,葬於莊陵之園。   傢族成員  父親:獨孤穎,左威衛錄事參軍,因為孤獨氏的原因,贈工部尚書。  配偶的父親:唐肅宗李亨  配偶的母親:章敬皇後吳氏  配偶:唐代宗李豫  配偶的妹妹:和政公主  兒子:韓王李迥,出生後就封延慶郡王。而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在元年(即上元二年,761年)建醜月,李迥以“皇太子第三男”的身份,被祖父唐肅宗冊為延慶郡王。和他一同受封的是他的次兄、唐代宗嫡子李邈。  因為母親貞懿皇後的緣故,被父親寵愛,在唐代宗剛剛即位的寶應元年(762年),李迥就改封韓王。大歷十年(775年),與睦王李述、郴王李逾、忻王李造等皇子領節度使,李迥領汴、宋等節度觀察處置等大使。  女兒:華陽公主,大歷七年(772年)因為有病而為道士,贈號瓊華真人。等到她臨終時,唐代宗親自前往探望,亦為此咬傷瞭手指。華陽公主去世後,唐代宗哀痛過度,多天不肯進食,數日不願上朝,直至臣下勸阻他才復膳聽政。相關閱讀推薦:唐代宗李豫的皇後是誰?唐代宗李豫的皇後簡介唐代宗李豫怎麼死的?唐代宗李豫墓在哪唐代宗李豫之後的皇帝是誰?李豫死後誰做皇帝唐肅宗皇後吳皇後簡介 唐代宗李豫生母章敬皇後唐代宗李豫的皇後沈珍珠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人物評價  《舊唐書》:以美麗入宮,嬖幸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禦。  大歷初,後寵遇無雙,以恩澤官其宗屬,叔太常少卿卓為少府監,後兄良佐太子中允。  貞懿皇後挽詞  淑麗詩傳美,徽章禮飾哀。  有恩加象服,無日祀高禖。  曉月孤秋殿,寒山出夜臺。  通靈深眷想,青鳥獨飛來。   貞懿皇後挽歌  二陵恭婦道,六寢盛皇情。  禮遜生前貴,恩追歿後榮。  幼王親捧土,愛女復邊塋。  東望長如在,誰雲向玉京。  **攀畫柳,上陌咽清笳。  命婦羞蘋葉,都人插柰花。  壽宮星月異,仙路往來賒。  縱有迎仙術,終悲隔絳紗。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李世民韋貴妃怎麼死的?李世民韋貴妃簡介

  韋貴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澤,京兆杜陵縣人。  韋珪先嫁隋民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生有一女,入唐後被封為定襄縣主)。李珉死後,韋珪再嫁唐太宗李世民,生皇十子紀王李慎與皇十二女臨川公主李孟薑。  627年(貞觀元年),被唐太宗冊立為貴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650年(永徽元年),封紀國太妃,隨紀王出藩。665年(麟德二年)去世,陪葬昭陵。  顯赫傢世  韋珪出身的京兆韋氏,隋唐之際著名士族傢族之一,亦是陳寅恪先生所雲之“李武韋楊”聯姻政治集團的四姓之一。  然而,韋珪個人的童年又是不圓滿的。尚在襁褓之中,韋珪的父親韋圓成就去世瞭;而且可能因為韋圓成無子,由其弟韋匡伯承襲瞭爵位。因此,韋珪很可能是韋圓成唯一的孩子。孩提時,韋珪便因為父親亡故,而傷心哭泣。  初婚獲罪  然後,在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貴妃之前,韋珪其實還有一段婚姻。她第一個丈夫是出身渤海李氏、隋朝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的兒子李珉。   613年(隋大業九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李子雄父子均被殺;韋珪作為罪官傢屬,其實並不能在史料中明確找到她在這一時期的生活軌跡。617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淵即位,宣佈大赦天下。出身京兆韋氏長房的韋珪,或許在此時甚至更早擺脫瞭第一段婚姻的陰影,而回歸名聲赫赫的娘傢。若非其女婿阿史那忠的墓志出土,在史書、甚至韋珪本人的墓志上,都不曾對她這一段過往有過一絲著墨。  再嫁明君  621年(武德四年),李淵在關中站穩腳跟後,派李世民帶兵攻打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則帶十五萬大軍殺奔虎牢關而來救援。李世民命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率三千五百人馬,在虎牢關生擒竇建德,繼而勸降王世充。洛陽城破後,李世民在城中廣結名門望族,安插自己親信,經營洛陽。大約在這一時期,他迎娶韋氏姐妹,韋珪和堂妹韋尼子;日後,堂姐為貴妃,堂妹為昭容。相關閱讀推薦:還原史上真實的韋貴妃:高大威猛 歷經五帝二嫁李世民的四妃都是誰?韋貴妃真的代替瞭長孫皇後嗎武媚娘傳奇韋妃原型是誰?韋妃結局怎樣怎麼死的李隆基發動政變如何誅殺韋皇後? 韋後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根據墓志記載,韋貴妃姿容端麗,儀態萬方,進退有度,德容俱佳;尤其寫的一手好文章,在當時小有名氣。正因為如此,秦王聞其盛名而納入府中。墓志對韋貴妃再嫁的界定,是為“良傢”。但真實的初衷,不可忽視李世民欲多方拉攏名門望族的考量。  三年後,624年(武德七年),韋珪生下她與李世民唯一的女兒“臨川公主”。  627年(貞觀元年),唐太宗冊立韋珪為貴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人生際遇,天壤之別。時年,韋珪30歲。同年,因為母親去世,韋珪十分哀傷,唐太宗因此追贈她已去世三十多年的父親為徐州都督,可見李世民對其感情深厚。628年(貞觀二年),韋珪生下與李世民的獨子紀王李慎。  但是,韋珪的貴妃生涯,史書和墓志卻都惜字如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韋珪深得太宗寵愛,但是其本人卻從未因此驕縱,反而恭謙有加。650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韋珪被唐高宗封為紀國太妃,隨兒子紀王李慎遷居藩地。根據韋珪的墓志記載,韋珪的晚年生活舒心,子女皆不使其憂煩,紀王更是晨昏定省,十分孝順。而唐高宗亦對韋貴妃十分尊敬,不僅拜謁昭陵時將其奉於長輩之席,而且當韋珪在京時,亦常邀請之與高宗武後歡宴。   陪葬昭陵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韋珪和越國太妃燕氏陪同高宗到泰山封禪,行至途中,在洛陽病倒。唐高宗派遣醫生和宦官前往診治探視。但是韋貴妃終究年事已高,於九月二十八日薨逝於河南敦行裡第,享年69歲。  韋貴妃逝世後,唐高宗先是在洛陽城門外舉哀,派遣宦官對臨川長公主、紀王說道:“太妃生前,給她準備瞭車馬和衣服,期待隨我一起東行封禪。沒想到太妃卻闔然長逝,很傷感,所以把這些衣服與車馬都賜於太妃靈前。”隨後,唐高宗下詔司稼正卿楊思謙監護喪事,賜東園秘器以吊祭;又派遣司平大夫竇孝慈監護靈柩還京;之後復令司稼正卿李孝義、司少卿楊思止監護葬事,特給鼓吹儀仗往返。666年(乾封元年)十二月陪葬昭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