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走向

婚禮鮮花路引 讓幽香伴隨你走向幸福

  慈愛的父親挽著你的手,帶你走向心愛的他,此時的你是不是幸福的快要暈厥,如果幸福之路上鋪滿瞭鮮花,那不是猶如花中仙的待遇嗎?下面是婚禮鮮花路引介紹,來看看吧! 婚禮鮮花路引1婚禮鮮花路引2婚禮鮮花路引3婚禮鮮花路引4

一代雄主苻堅為什麼會從巔峰逐漸走向失敗呢?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軍事案例。交戰的雙方一個是新興起的少數民族政權秦朝,一個是漢族偏安政權東晉。交戰雙方的領導層來看,秦朝是以苻堅為首的政權,東晉是已經親政的少年天子,主要是謝安主掌朝政。作為戰爭一方首領,苻堅原本算得上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著名政治傢。在他的執政前期由於有著名政治傢王猛的輔佐,使得他這個關中也就是今天陜西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迅速發展壯大。他向東消滅瞭燕國,向北制服瞭代國,也就是後來北魏政權的早期政權,向西消滅瞭割據在今天甘肅、寧夏一帶的漢族張氏凉國,並且派大將呂光征服西域也就是今天新疆一帶。可以說,苻堅本人也算得上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並且取得瞭輝煌的業績,統一瞭中國的北方。 然而,這樣一個不失為一代有為的帝王,卻在淝水之戰中戰敗,自己的國傢快速覆亡,北方重新陷入四分五裂。苻堅如何從一個成功的帝王一步步走向失敗的呢? 苻堅政權的轉折點是從一個人的死亡開始的,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的輔佐下,苻堅對他非常信任,使得秦朝生機勃勃,一步步統一瞭北方。然而,王猛生病之後即將去世,在臨終前給苻堅交瞭政治遺囑。遺囑主要有兩點,一點是東晉現在國內統一,將相和諧,不能進攻東晉;二點是秦朝消滅瞭燕國,很多的鮮卑貴族都已經遷移到瞭關中,他們的首領以慕容垂為代表非常有能力,而且暗藏復國的想法,要想辦法一步步去除這些有能力的鮮卑貴族。伴隨著苻堅消滅瞭東方、西方的對手,制服瞭北方潛在威脅,就開始打算消滅東晉,完成國傢統一瞭。 在行動之前,苻堅把本族也就是氐族人口從關中遷移到河南、河北重要的城市去,比如鄴城。苻堅的本意是通過移民,加強對於東面地區的統治。然而,這個很好的本意卻有非常大的弊端,這個弊端導致本族人口在關中地區大量減少,而鮮卑族在關中就相對多起來,一旦天下有變,很難在首都附近獲得大量本族民眾支持。從歷史上看,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都是把東面的貴族都遷居到關中,增強關中實力。一旦東面有變可以迅速調集軍隊沿河東下。而苻堅屬於少數民眾,此舉卻造成瞭自己關中民眾基礎大大被削弱。如果沒有淝水之戰的失敗,這個弊端還不會凸顯,畢竟苻堅還有大量的中央正規軍。隻是,後來的命運卻給苻堅開瞭玩笑。                                                     

三國最強謀士是誰?賈詡改變瞭整個三國格局走向

  大傢都熟讀三國演義,提到最厲害的謀士,絕對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諸葛亮,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聽我道來。  竊以為諸葛亮最厲害的是“智”,而是“謀”。三國中的謀士有很多,賈詡、郭嘉、許攸等都是。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最厲害的,我會選擇賈詡。  “謀”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但謀士賈詡賦予瞭“謀”更多的含義。對於賈詡自己來說,“謀”是一種保護,對於他的主人來說,“謀”是一件武器,對於他的敵人來說,“謀”則是一把利劍,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謀”是一種境界……謀有五層境界,層次越高,謀略也就越深,而能達到第五個層次的人,我們就稱之為謀士……這五個層次分別是:“謀”己、“謀”人、“謀”兵、“謀”國、“謀”天下。賈詡是這五個層次都達到瞭的人,他是一個真正的謀士。  賈詡,字文和,147~223年,壽77。 易教授曾經說過,三國時期是賈詡最具有謀略。 賈詡先後跟過不少老板,真的是不少!而且總能在關鍵時刻幫老板做出正確決定(除瞭跟董卓),這是當然咯,誰叫賈詡僅在關鍵時刻出謀劃策,他還解決瞭老板許多的難題,還保持著自己享受最好的待遇。後來也跟隨瞭實力最強,也善於用人的曹操,曹操死後,跟瞭曹操的兒子曹丕。在三國時期的所有謀士瞭也是他過得最舒服,活的也最長的,在亂世中能做到這樣,實在是強悍!   賈詡從一開始到後來跟隨曹操,途中也經歷不少坎坷。剛開始,他去投奔董卓,雖然董卓很壞,但那時隻有他的實力最強,不然為什麼還要組成反董卓聯盟?順便提一下,如果不是王允想出來美人計,幹掉董卓,不然曹操、劉備,孫權等勢力早就玩完瞭。賈詡雖然成瞭董卓的手下,畢竟知道董卓的為人,不獻任何一個計謀給他。 後來董卓玩完瞭,一些大人物都紛紛離去,沒人註意賈詡。  董卓兵敗,李傕、郭汜等人無所依*,準備逃回鄉裡,也就是賈詡的一句話,使國傢又陷入混亂之中。賈詡出面阻止他們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諸軍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軍矣。不如誘集陜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李傕、郭汜等就照這樣做,以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攻打長安,到長安下時,已有10萬兵馬。  後來賈詡覺得再在這別擔下去,遲早會被李傕所害,便辭官走人。正好當時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馬在華陰,便去投他,賈詡向來知名,為煨軍所敬服。段煨心裡害怕賈詡奪其兵權,但在表面上對賈詡十分禮遇。聰明的賈詡已經看出這一點,心不自安。正好張繡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繡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前,有人問曰:“段煨待你這麼好,你為何還要離去?”賈詡說:“段煨生信多疑,有參忌我的意思,待遇雖優厚,但待久瞭一定會被他所害,而我離開他一定很高興,又望吾連結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傢人。而張繡缺乏謀士,也很願意得到我,這樣我和我的傢人都能夠得到安全。”  賈詡到瞭張繡那裡後,張繡果然大喜,前來迎接,段煨知道賈詡離去,也果然善待其傢人。當然,賈詡也想過要去投奔其他人。袁紹?雖然那時他實力很強,但賈詡也像荀彧那樣,覺得袁紹終不能成大事;劉備呢,勢力很小,賈詡又不喜歡扶弱;公孫瓚呢,遲早會被袁紹打敗;劉表呢,不行,他也和諸葛亮一樣覺得劉表虛有其表。後來投奔張繡,因為張繡勢力小,不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況且張繡是那種缺乏主見,沒有謀士,自己說的計謀他肯定會聽。  終於,賈詡在張繡那邊等到瞭曹操來,曹操是很厲害的,就準備投降,但一想,曹操會不會不喜歡主動投降的人呢?所以就發動瞭宛城之變,這不愧是賈詡的傑作,可以充分體現賈詡的聰明才智,那時張繡沒多少士兵,手下也隻有大將胡車兒,但就這樣使曹操敗得很慘,還致死瞭他的大將典韋,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曹操要不是有這三個人,尤其是典韋,那曹操就翹辮子。也不得不說典韋,還真勇猛,那時他赤手空拳,拿著兩個死士兵屍體亂打,沒辦法,誰叫他的兵器被賈詡用計給偷走瞭,典韋他身上又沒有鎧甲,隻有佈衣,就被小兵給刺死,死後還是直立站在正門前,小兵們都不敢從正門走瞭。  後來賈詡讓曹操栽瞭很多個跟頭,也使曹操從恨他變成愛慕他。後來袁紹和曹操分別派人與張繡結盟,但賈詡否定袁紹,而選擇曹操,因為他覺得曹操有霸王之志,又能為事業而放下私人恩怨等三個理由,我就不多說瞭。而後賈詡勸張繡投降曹操,就這樣賈詡成瞭曹操手下的謀士。  曹操死後,他也選對瞭主曹丕,而不是曹彰、曹植、曹熊。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也可以說明賈詡之厲害,至少比司馬懿更高一籌。就是諸葛亮安居平五路那回講過,也就是劉備剛死後,曹丕想乘機起兵伐之,可賈詡就已經料到劉備隨亡,必托孤於諸葛亮,亮感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不可倉促伐之,可司馬懿卻不這樣想,想發動五路大兵,四面夾攻,讓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但果真如賈詡所料到,五路大兵被諸葛亮輕松搞定。就這件事就能說明賈詡之厲害。  令人最惋惜的就是賈詡太不重視自己的才能,將自己的才能埋沒瞭,他不到最關鍵時刻就不出謀劃策,即使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用,他也不會去說什麼,這點就有點令人心酸瞭,否則,哪輪到諸葛亮來施展才華,天下早就統一瞭!這可能與賈詡本身有關,就如《三國志賈詡傳》上寫的: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有可能賈詡他就想過平靜的生活,不喜歡去和人攀比。如果他能多出點計謀就好瞭……陳壽評曰: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梁山上的吳用和三國裡的賈詡很相似三國毒士賈詡的墓在哪?賈詡究竟是怎麼死的如何客觀評價賈詡?歷史上的賈詡究竟是怎樣的人三國人物賈詡生平簡介

羅馬內戰:羅馬從共和制走向帝制的關鍵歷史轉折

  羅馬內戰是公元前1世紀40—前30年代羅馬奴隸制國傢內部為爭奪政權和建立軍事獨裁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發動者是羅馬晚期共和國時期著名的“前三頭”和“後三頭”。羅馬內戰的結果是屋大維最終獲勝並開創瞭朱裡亞·克勞狄王朝,當上瞭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羅馬內戰的結束是羅馬共和國解體和羅馬帝制全面建立的標志。   公元前146年,羅馬進入晚期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羅馬出現全面危機,奴隸起義風起雲湧,平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和復雜。這種危機的集中表現形式是政體危機,也就是說,由於奴隸制發展達到高峰,共和制統治形式已經過時,帝制的建立是適應奴隸制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於羅馬共和國已為元老貴族盤據壟斷,改制之爭阻力極大,延續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貴族的猛烈攻擊,並在失敗後遭到反動貴族的瘋狂屠殺。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卻揭開瞭羅馬內戰時代的序幕。元老貴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殺群眾,以後當會變本加厲大開殺戒,而反元老勢力也會以兵戎相見,由內爭轉入內戰。此後反元老勢力仍繼續改革派的傳統,發出瞭平民運動的號召。但反元老鬥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卻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維護小農之類,而是打擊元老貴族、改變共和體制、建立軍事獨裁和皇帝統治的羅馬帝國。正是在晚期羅馬共和國危機重重、內部鬥爭不斷激烈的形勢下,湧現出瞭眾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兩次西西裡奴隸起義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偉大的斯巴達克起義極大地震撼瞭羅馬統治階級,沉重摧毀瞭元老貴族不可一世的軍政勢力,為騎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勢力的抬頭創造瞭條件。當元老們無人敢出頭擔任執政官時,正是其他勢力乘虛而入的機會。就在此時,克拉蘇斯取得執政大權,愷撒等人也從此東山再起,客觀上推動瞭帝制取代共和制的歷史轉變。   公元前60年,步入政壇的三位新生實力派人物愷撒、克拉蘇斯和龐培組成“前三頭同盟”。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並在長期的高盧戰爭中積蓄瞭實力。公元前53年,克拉蘇斯在與安息作戰中陣亡,於是三頭先去其一,愷撒與龐培對抗之勢日趨明顯。高盧戰爭結束後,愷撒寫成《高盧戰記》一書在羅馬廣為散發,向公民宣傳他的赫赫戰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瞭空前強大的實力,有久經征戰的10個軍團在他麾下,更有在高盧戰爭中掠奪的巨額財富供他在羅馬網羅黨羽、收買群眾。這樣的形勢使龐培同元老院的聯合更為緊密,他們把打擊目標集中在愷撒及其黨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龐培作出決定,愷撒應在第二任高盧總督期滿時(前49年3月)交出兵權,解職回國。這等於公開宣佈瞭“三頭同盟”的決裂。愷撒回信要求龐培也放棄兵權,否則決不服從,並不惜兵戎相見。元老院視此信為戰書,立即在前49年元旦決定愷撒應立即卸任。愷撒派的保民官安東尼等對此行使否決權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愷撒在山南高盧(北意大利)的軍營,羅馬內戰一觸即發。元老院馬上宣佈愷撒為公敵,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授命龐培召集軍隊保衛羅馬,不久內戰正式開始。   愷撒聽安東尼等匯報情況後,不顧隻有1個軍團留在身邊的險境,毅然出擊,於公元前49年1月率軍越過意大利和高盧諸省的交界線盧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羅馬。   這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關鍵、當機立斷、迅猛出擊的軍事行動,“越過盧比孔”遂成形容當機立斷、義無返顧行動的典故。

三國歷史上蜀漢為什麼會是第一個走向滅亡的?

   大傢都知道,三國是由魏蜀吳三個國傢組成,這三個國傢,魏先建國,蜀次之,吳最後。而滅亡時卻打亂瞭這個順序,蜀先亡,魏次之,吳壓軸。但在三國建國初期,最有希統一天下的是誰?不是曹操,而是劉備。我們習慣稱魏蜀吳,其實蜀的情況比較特殊,它的國號不是蜀而是漢,所以歷史標準稱呼是蜀漢。代表大漢正統。蜀漢之盛,就在劉備諸葛君臣合力,謀取漢中大勝之時,大傢勸進漢中王時,張飛曾言:今天下大哥已取一半,當個皇帝都可,如何當不得漢中王?可見劉備呼聲之高。荊州、益州、漢中均在其手,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占據當時半個中國。為什麼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國傢,卻第一滅亡呢?表面上看,蜀漢亡於魏將鄧艾的一次偷襲,實際個根本原因不在此。當鄧艾兵臨城下時,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匆匆應戰一觸即潰後,後主劉禪已無大將可用,滿朝文武紛紛做投降的打算。  顯然,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蜀漢後期,“人才市場”嚴重衰敗。蜀中已無大將,人才枯竭斷檔嚴重。平庸廖化作瞭先鋒,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諸葛亮故去之後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薑維與夏侯霸,竟都來自曹魏陣營。最後文武百官悉數聽命於弱智的皇帝,縱然諸葛亮鞠躬盡瘁,庸才輩出的蜀漢亦焉有不亡之理?!當初蜀漢不是這個樣子。劉備上下人才濟濟,從諸葛亮到“五虎將”,個個忠義忠心赤膽。這與劉備用人很大關系。劉備用人比較寬松、容忍個性並善於用人之長。所以劉備時期的蜀漢造就黃金一代。  但劉備死後,這種局面不復存在。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及劉備,他“重德輕才”,他對人才求全責備,不容人才個性。比如在使用王平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與劉備截然不同。王平將軍的特點與名字相符——四平八穩、謹慎作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個性同本領一樣強,這是魏延的特點。關於他的才氣與功績,無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是公認的卓著。每次戰役均打前鋒,斬王雙,救危難,屢立戰功。尤其獻“兵出子午道徑取長安”妙計,為後人稱道。當劉備把“漢中太守”授予他時,其實已經視他為“韓信再世”。漢中太守一職,是蜀漢要位,其地位不次於“荊州牧”,得此職相當於“第二關羽”。當這塊雲彩飄落到魏延頭上下起雨來時,蜀漢眾將無不艷羨。   劉備愛才重魏輕王,諸葛重德重王輕魏。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卻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助長戰績平平的王平爬到網絡魏延頭上。從魏延的最終結果看,似乎驗證瞭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腦後反骨,此人必反。但是不妨設想,如果按照劉備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會反嗎?懷才不遇是每個人才人心改變的發端,主帥總像賊一樣防著屬下,屬下的心能不起變嗎?諸葛亮在時,魏延是不敢反;而劉備在時,魏延是不願反。不妨想一想,個性突出、智勇雙全德的魏延,他反的主子,從蔡瑁到韓玄,哪個不是“頑惡”之輩?就因為這樣的“反抗”精神,這樣的大才終生在蜀漢難有大作為。  好德勝於好才,必有虛偽之徒表演的舞臺。蜀漢滅亡圍在後主身邊的,均為虛偽無能之輩,一觸即潰,大難臨頭各自飛,他們貌似忠厚實則見利忘義,勸劉禪投降。如果你收獲瞭惡果,那一定是早就埋下瞭種子。諸葛亮沒有為蜀漢留下足夠的人才庫,在蓄才選才上,他是一個不及格的主帥。深挖下去,諸葛亮設置的人才“關”,其實延續瞭“孝廉選才法”,漢朝“舉孝廉”,當然也產生瞭人傑,然而,過於考究德的體制,缺乏公平競爭的程序,也衍生瞭大量的偽君子,這些偽君子,大都是庸才。東漢的衰亡,說明“舉孝廉”選才體制已經走入死胡同,而蜀漢不以為戒,秉承“舉孝廉”遺風,收獲的是東漢同樣滅亡的苦果。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上劉備的兒子為何會不如曹操的兒子?三國歷史上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隻是一個神話?誰才是三國中好色第一人?竟然敢從關公手上搶人揭秘三國:諸葛亮從未預料到其死後的接班人內鬥三國歷史上劉備為何能昧心參與剿殺關羽五方行動揭秘在三國歷史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

立周、開隋、拓唐: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關鍵一戰!

  534年北魏孝武帝為大將高歡所逼,倉皇逃出都城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大將宇文泰。此後高歡另立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遷都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是為東魏。535年宇文泰殺死孝武帝,立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是為西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再加上割據南方的梁(陳),此時中國再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北魏分裂後,東魏的大權掌握在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手中,西魏的大權掌握在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占有函谷關以東的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而西魏以長安為中心,占據關中一帶。立國之初,就實力而言,-東魏地廣人眾、兵精糧足;而西魏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物資匱乏。因此東魏權臣高歡幾次發動戰爭,妄圖消滅西魏,進而一統全國。546年8月高歡不顧手下勸諫,集結十幾萬大軍西伐。9月高歡大軍抵達西魏要沖玉璧城下,東魏大軍連營數十裡,志在必得。此時玉璧守將是西魏名將韋孝寬,雙方隨之展開瞭一場著名的攻防大戰。交戰之初,高歡企圖以引誘西魏軍出戰,但韋孝寬不為所動,據城固守。10月東魏軍開始在城南築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入城中。城上有兩個敵樓,韋孝寬縛木加高敵樓,讓它始終高於土山,並多備戰具以禦之。高歡惱羞成怒,揚言“縱使你把樓架到天上,我也會穿過城去捉住你。”高歡派人在城南鑿地道,於城北起土山,同時晝夜不停的攻城。  對此韋孝寬自有對策,他派人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等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此外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時,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借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東魏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一計不成,高歡再生一計,東魏軍制造“攻車”撞擊城墻。這種“攻車”威力極大,“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莫之能抗”。對此韋孝寬命人用佈匹做成帳幔,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佈懸於空中,城墻未受損壞。攻車受挫後,高歡命人“縛松於竿,灌油加火”,想要燒毀帳幔,同時燒毀城池。韋孝寬則把銳利的鉤刀綁到長桿上,等火桿攻擊時,即舉起鉤刀割之,把點燃的松枝全部割掉。   高歡久經戰陣,老謀深算,此後他又生一計。他命人在城的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以油灌柱,放火燒斷木柱,使城墻崩塌。韋孝寬立即在城墻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東魏高歡用盡攻城之術,但都被韋孝寬所破。於是高歡隻得使出招降計。高歡派人入城招降,”未聞救兵,何不降也?”韋孝寬回答道:”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反之危。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為瞭分化守城部隊,高歡開出賞格,射入城中:“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匹。”韋孝寬手書其後,反射城外,:”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  這會高歡真的被惹急瞭,他將韋孝寬的侄兒捆至城下,威逼韋孝寬投降。但韋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此時東魏軍已經苦戰六十餘日,”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損失7萬餘人,高歡也黔驢技窮,“智力俱困,因而發疾”。一夜“有星墜於神武(高歡)營,眾驢並鳴,士皆讋懼”,11月高歡連夜撤兵。當時西魏傳言,高歡中箭負傷,岌岌可危。為瞭穩定軍心,高歡強作鎮定,召集群僚,命大將斛律金作《敕勒歌》,自己和之。“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547年1月東魏權臣高歡最終憂鬱而死。  此後西魏的實力逐漸增強,以宇文、楊、李為代表的關隴貴族強勢崛起。557年北周建立;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地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中國再度實現一統;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從而開啟瞭大唐盛世。縱橫五千年的小編甜心即可以為這場決定關隴貴族命運的玉璧之戰,才是奠定瞭隋唐百年盛世基業的關鍵。高歡撤軍時,將“死者七萬人,聚為一塚”,時至今日,在玉壁之戰的古戰場(山西省運城市在稷山縣境內),仍然能見到白骨森列,讓人感受到這場發生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戰爭無比慘烈。而打敗高歡的韋孝寬也因玉璧之戰而聞名,1123年,宋朝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韋孝寬亦在七十二位名將之中。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上許田打圍關羽為什麼堅持殺掉曹操?為什麼歷史上三國鼎立成於諸葛亮卻毀於關羽?歷史上最“仁義”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義稱霸古今猜想:三國歷史上關羽若敗向上庸結局如何?探秘:三國歷史上劉備的東征為什麼敗得那麼慘?管鮑之交:中國歷史上第一對不是兄弟的生死之交

東漢走向滅亡的開始:漢桓帝包庇宦官趙忠違制

  東漢孝桓朝。位於洛陽城南開陽門外的太學,已然有瞭三萬太學生。影響力真是越來越大瞭。所以,這時的“太學”它是一個王朝的熱詞,又是一個王朝的敏感詞匯——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的太學,會像孝桓朝一樣,和政治有著如此曖昧難言的關系。   太學裡的三萬太學生是喜歡惹事的。因為他們年輕。而年輕人總是容易沖動,特別是他們在自視為天之驕子之後,又特別是他們大多為公卿子弟——這樣特殊的身份由不得他們不關心國事。   公元153年,也就是孝桓皇帝永興元年,太學生們就狠狠地關心瞭一下國事。   因為這一年發生瞭一件大事。一件他們認為值得關心的?事。   永興元年是個大災年,冀州一帶天降暴雨,黃河泛濫,幾十萬戶人傢被淹。這讓孝桓帝心裡很不爽。永興元年就觸大黴,無論如何是要查明原因的,否則這天下還怎麼領導,民心還怎麼收服?孝桓帝震驚之下就派瞭一個叫朱穆的將軍去做冀州刺史。朱穆軍旅出身,喜歡快刀斬亂麻。天上的事情他搞不懂,但人間的貪官他要見一個殺一個,特別是冀州的貪官,因為他要做的是冀州刺史。朱穆以為,黃河泛濫,必有貪官從中作祟或行政不作為。   朱穆是帶著殺氣上任的。但是他上任之前,宮裡有三位冀州籍的宦官給他送來拜帖——這意思是想和他套近乎,關照一下老傢的親宗勢力。朱穆一聲冷笑,將這些拜帖都退瞭回去。朱穆的心很硬,底氣也很足。他隻想和皇上在一起,不想和宦官們在一起。但是朱穆不知道的一個事實是皇上和宦官們究竟有沒有在一起?這樣的疏忽幾乎給朱穆帶來殺身之禍。

關於制度的名言 甚至會走向反面

1、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瞭。——鄧小平 2、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償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鄧小平 3、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來保證。——鄧小平 4、我認為,與制度結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僅要同制度和道德並存,而且還須臾缺不瞭它們。——伯克 5、任何規章都有某些例外,絕對通用的規章是沒有。——羅·伯頓 6、強加於人的規章總以“合理”為外衣。——約·彌爾頓

深度解密三國:曹操與袁紹為什麼由合作走向分裂?

  “孟德,我是你大明湖畔一起撿肥皂的本初哥哥啊!”  “去你的本初哥哥,我心裡隻有中出哥哥!”  開篇理清背景。  在漢末想出人頭地,比其它朝代難,宋以後,出來混基本兩步走,比如說小明同學想出人頭地,第一步先苦讀幾年考科舉進入官僚系統,有瞭官位,第二步就看個人能力,搞政績、搞人脈、搞站隊,賭贏瞭,官就做得更大,繼續三搞,如此往復循環,直到官位升無可升,隻好像袁世凱一樣搞皇帝瞭。  而漢末的遊戲規則更復雜,如果小明生在明清,除非他爹是重犯之類的小概率事件,小明無論是平民還是權貴,傢裡是富是窮,都可以考科舉,所以明清多有清苦出身的朝中大員,如果生在漢末就悲劇瞭。   漢末是三步走,在獲得官位和三搞之前,第一步要獲得一定的“聲望”,才可能被舉“孝廉”或“茂才”進入官僚系統,而漢末的“聲望”基本等同於士人圈子對你的評價,傢世背景比能力更重要。  如果小明沒有出身在士人傢庭,背景不夠硬,多半要被官場拒之門外,所以漢末很多有能力的地方豪強和寒士無法進入官僚系統,或者進去瞭也隻能混到“吏”的級別,社會上升渠道斷裂,階層板結,低層出身的精英無法被消化,像小明這樣的人想出頭隻好投奔黃巾,黃巾之亂有別於單純的農民起義,而是部分豪強和寒士中的精英借農民起義,反制士人門閥。  那漢末的“聲望”系統又是怎麼形成的捏?  古代君權社會,最理想的狀態,皇室一傢獨大,百姓均分土地,產出稅賦,百姓中的精英通過考試成為官僚,輔佐皇室。皇室百分百控股,控制董事會,官僚是公司高管,沒股份但收入不錯,隻有百姓苦逼農民工。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土地控制在誰手上,如果說古代國傢是一個公司,土地就是股權。  當然,上面說瞭,皇室完全控制土地,實現控股,隻是理想狀態,現實是東漢光武以來,劉氏與豪族共天下,劉秀為瞭跟豪族融資,在二級市場各種拋售,導致豪族們手裡捏著更多的股份。  到瞭漢末,皇室已經無法控股,當初二級市場的豪族小散們,已經成為基金級別的士人門閥,進入董事會跟皇室平起平坐瞭。  但士人們還是不爽,董事會的權力結構,最早是由皇室定的,按這個結構,就和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大佬一樣,馬廠長們雖然沒有控股,但手裡的股份有更大的投票權,真正話事的還是他們。憑毛握著一樣的股份,你投票權更大呢,民主何在?  於是士人們另立中央,依靠公知自媒體,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隻要皇室出臺讓士人不爽的政策,就唱衰做空皇室,同時通過輿論與人事掛鉤,控制人事部門,副總以下職位都被士人壟斷。皇室也不傻,重用董辦宦官,又把外戚安插到財務部門,用董秘和小舅子們對抗士人。  這就是漢末“聲望”系統的由來。  md終於介紹完背景瞭。。。  漢末群雄,起傢最艱難的是皇叔,賣草鞋出身,連平民都不是,是被打壓的商人階層,老曹雖然好點,也有自己痛處。  老曹的傢世,妥妥的董秘王黨出身,按理說是混不進士人圈子的,也就無法獲得“聲望”系統加成,進而仕途受阻,搞不好要切jj,跟人妻說再見,才能進入董辦混出頭。  但梟雄就是梟雄啊,寧死都不拋棄對人妻的愛好,選瞭一條艱難的漂白之路。  這時候袁紹出現瞭,一直到入主兗州之前,本初哥哥都是老曹的好伯樂,沒有跟本初哥哥撿肥皂的交情,“濁流”老曹連漂白的機會都沒有。  袁紹為毛給老曹漂白的機會呢,因為袁紹自己的底子也不幹凈,他是庶出,理論上不能繼承傢業,但常委傢的私生子也總歸有很大的能量,除瞭傳統靠演技拼孝道博聲望之外,也積極培養自己的派系,“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  正好此時士人受到黨錮餘波的沖擊,袁紹這支少壯派沖在對抗宦官的最前面,名聲上又賺得盆滿缽滿。  袁紹羽翼豐滿,反過來以少壯派力量威脅袁傢元老,立不立我,不立我就帶小弟們幹袁術。袁黨少壯派內訌,王黨和其它世傢自然笑開花,袁傢元老們一琢磨這樣就虧大瞭,隻好扶正袁紹。  老曹也是袁紹遊俠少壯派的一員,且為老大哥沖鋒在前,棒殺蹇碩叔父、陳武案上書嗆聲,專做士人們拍手稱快的事。老曹一個宦官傢庭出身的傢夥,欺師滅祖拿宦官刷聲望,老曹的宦官爺爺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氣死。  投靠老大哥,有得也有失,從“故世人未之奇也”,到“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何顒對老曹奇個毛啊,都是袁紹陣營裡撿肥皂的好基友,大腿上有幾個志都一清二楚。名士自媒體一給老曹加持,立馬“由是聲名益重”,聲望值噌噌的往上漲。  但因為打擊宦官太跳,被宦官們開刀,由“洛陽北部尉”左遷“頓丘令”,然後“從妹夫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到最後“恐為傢禍,常讬疾病,輒告歸鄉裡”。  總的來說,老曹依靠著袁紹,算是入瞭士人圈子,徹底漂白瞭。  再後來董卓亂起,士人在關東起兵,老曹汴水敗後,繼續為老大哥做事,進屯河內,因為此時袁紹與公孫瓚對峙,除瞭北線的壓力,東線公孫瓚還控制部分青州,和徐州陶謙也很曖昧,袁紹等於腹背受敵,所以袁紹和兗州刺史劉岱又是和親,又是把老婆孩子當人質,絕不能讓他從後面插入。  老曹屯河內,是守住袁紹西線,以免董卓的騷擾。再到東郡,東郡毗鄰鄴城所在魏郡,僅隔一河,老曹領東郡,等同替袁紹護住瞭菊花,從此想後入袁紹的,都得先問問老曹。相關閱讀推薦:曹操垂淚為幾人?為袁紹垂淚或為少老對手傷心袁紹這三點不如曹操!揭秘袁紹到底哪裡不如曹操袁紹、韓馥為何要擁立劉虞當皇帝?三國歷史上袁紹是怎麼死的?三國沮授簡介 袁紹帳下謀士沮授生平介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再之後,老曹領兗州,袁曹決裂的分水嶺,明明已經深深的插住瞭背後瞭,為毛會分裂呢,原因有三。  1.老曹骨子裡始終是個王黨。  2.汝潁分裂。  3.老曹鋒芒太露。  王黨最後再說,先說汝潁分裂。  袁紹取冀州,潁川系是出瞭大力氣的,結果袁紹引河北系入局,冷瞭潁川老兄弟的心,汝潁出現裂痕。這件事,袁紹未必完全出於派系平衡,上回說過“動員能力”,想調用河北的軍力和財力,不可避免的要依靠河北本地的世傢和豪強,所以後來荀彧死活要勸老曹把基本盤移到潁川,就是因為這次的教訓太深刻。  潁川系不爽就不爽吧,結果荀彧南奔投瞭老曹,潁川系既然能幫袁紹拿下冀州,現在改換門庭,又會幫老曹做什麼呢,袁紹想一想就覺得該拿老曹開刀瞭。  然後是老曹鋒芒太露。  領兗州之後,老曹火力全開,先擊破青州黃巾,勢力大漲,接著擊破劉備、單經、公孫瓚聯軍,再打袁術,把袁術打到喪膽,不敢再跟老曹扛正面,再入徐州,打到陶謙哭爹喊娘,一副打到天下無敵手的樣子。  如果袁紹再不出手,再讓老曹打下去,等到兗州邊上這些人被滅得差不多的時候,加上潁川系的加持,下一個就是自己瞭,所以逼迫兗州士人叛投袁術,對老曹釜底抽薪。袁紹的想法,驅虎吞狼,兗州士人和老曹對耗,兗州士人徹底出局,老曹慘勝,勢力大損,兗州還在自己羽翼之下,後方無事,但老曹也沒瞭下克上的能力。   最後,老曹骨子還是王黨。  即使靠著袁紹漂白,一心要混入士人圈子,老曹也表現出王黨的一面,比如出任濟南相,“國有十馀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完全是行酷吏事,打擊的是濟南的世傢和豪強,還有王黨內訌,何進準備屠滅宦官的時候,袁紹各種扇風點火,而曹操則更持中,希望何進不要太激進。  而曹魏政權和袁氏政權,在整個政治體系上,也完全是中央集權與門閥共和的區別,表現出來的動員能力也完全不同,具體的下次再說。  基於以上原因,袁紹出手瞭,但他沒料到兗州士人引呂佈入局,老曹直接被打殘,跑到袁紹堂前,演瞭出曹包胥哭袁庭,袁紹心裡笑裂瞭,你不是能打嗎,不是有新歡潁川系瞭嗎,怎麼又想起舊相好來瞭。  但爽歸爽,幫還是得幫的,呂佈入局,攻受易勢,不幫,老曹敗,關東黃河以南,除瞭劉表,兗、徐、豫全是袁術勢力,呂佈必然北上,袁紹菊花不保,不得不幫老曹出面扛這一波。  老曹逃過這一劫,自己打下來的徐州,不得不拱手讓給已是袁紹陣營的皇叔,當然也因禍得福,西進潁川。  等到老曹挾天子的時候,袁紹徹底心碎瞭,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沒什麼可談的瞭,等雙方周圍的釘子都拔得差不多瞭,官渡你好,官渡再見。  最後說下兗州士人,很多人對兗州士人的向背存疑問,這裡再解釋下。  兗州士人叛曹,是多股力量的疊加。  老曹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的時候,老曹自己也表瞭鮑信為濟北相,鮑信本來也是袁紹陣營裡的人,因為心屬曹操,這個時候已經是曹操的頭馬。  此時兗州的勢力分佈,除瞭老曹和鮑信,山陽太守袁遺是袁紹的堂哥,張邈暫時還沒反出袁紹陣營,等於兗州七郡,四郡是袁紹的勢力,兗州士人在袁紹帳一點根基都沒有,兗州士人心裡會怎麼想。  兗州刺史劉岱怎麼死的,青州黃巾入寇兗州,劉岱“欲擊之”,以劉岱一貫的慫樣,肯定想守而不是攻,“欲擊”隻是做做樣子,免人口實,為毛又跑去打黃巾瞭,是鮑信勸的,鮑信對劉岱說黃巾太猛又沒什麼輜重,宜守不宜攻。  這下劉岱悲劇瞭,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意思完全不一樣,如果是劉岱自己親信這樣說,那就是忠臣諫言,鮑信這樣說,那就是誅心之言,兗州士人、老曹們都在下面看著,如果劉岱按鮑信說的做瞭,等於按敵對派系的意思做事,他的臉往哪擱,以後還怎麼領導別人,所以鮑信這麼一說,劉岱反而不得不出擊黃巾瞭,“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老曹和鮑信手裡都握著重兵,戰場上放點水什麼的,各種貓膩。  劉岱死,老曹大賺,領瞭兗州,用這種方法奪瞭兗州,兗州士人又會怎麼想。  兗州士人自己也苦逼啊,想投袁紹吧,袁紹帳下河北、潁川、南陽三派大亂鬥,潁川系尚且吃癟,跑來投奔曹操。想投曹操吧,曹操帳下也已經有瞭潁川系、譙沛系,還有鮑信的泰山系,再加上曹操又重用兗州寒士,程昱、毛玠、滿寵等人上位,兗州士人除瞭投奔袁術陣營,一點機會都沒有。  袁紹怎麼逼迫兗州士人呢,“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紹使太祖殺邈”,曹什麼反應,“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這件事載於“三國志·張邈傳”,但有兩個疑點。  首先,袁紹靠什麼起傢的,“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袁紹可是靠會做人起傢的,怎麼可能一不小心就“有驕矜色”,而且張邈隻是說兩句,直接就讓曹操殺他。  然後,曹操明面上和張邈親善,但兗州人河內太守王匡,“其年為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老曹殺王匡,一點面子都沒給張邈,張邈和兗州士人會怎麼想。  不是沒有人知道真相,高柔,陳留人,謂邑中曰:“今者英雄並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於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諸君避之。”眾人皆以張邈與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  真的不是高柔多有遠見,而是他是高幹的侄兒,高幹跟袁紹什麼關系,肯定是知道瞭袁紹驅虎吞狼,趕緊讓自傢人遠離是非之地,高柔之後也確實北上投奔高幹。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關於求知探索的名言 走向尚未被認識的真理

1、智力決不會在已經認識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終會不斷前進,走向尚未被認識的真理。 —— 佈魯諾  2、治學有三大原則:廣見聞,多閱讀,勤實驗。 —— 戴佈勞格利  3、學問對於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 —— 巴甫洛夫  4、學問不都是在書本上得來的,在事實上得的經驗,也就是學問。 —— 陳毅安 5、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著的,學瞭必須要想,想通瞭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瞭手。否則讀書雖多,隻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6、虛假的學問比無知更糟糕。無知好比一塊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種;虛假的學問就象一塊長滿雜草的荒地,幾乎無法把草拔盡。 —— 康因 

大元帝國走向衰敗的拐點:元英宗喪生南坡之變

  摘要:假如英宗、拜住手段更加老辣,對保守的政敵嚴加打擊與防范,恐怕不至於釀成“南坡之變”。他們那麼年輕,雄才大略,思想開明,體恤人民;如若假以天年,勢必為大元帝國創造一個“至治盛世”,使它成為真正強大而文明的國傢。  元朝,是有史以來版圖面積最大的帝國,也是當時世界武力最強的帝國。曾幾何時,這個強大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在兩個年輕人手裡,他們風華正茂,銳意進取,可望大有作為。這兩個年輕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  志同道合雙子星  元英宗(1303—1323年),全名為孛兒隻斤·碩德八剌,是元朝第五任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他雖然是元仁宗的長子,卻並非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因為元仁宗與兄長元武宗有過“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約定。也就是說,武宗死後傳位於弟弟仁宗,仁宗死後傳位於侄子(武宗的兒子)。然而,仁宗並沒有信守這個約定,於延祐三年(1316)將自己長子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正月,元仁宗崩於光天宮,享年36歲。二個月以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登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至少名義上),日後廟號為元英宗。  元仁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編撰法典,恢復科舉,推行“以儒治國”政策。魏源在《元史新編》中評價他:“仁宗初政,首革尚書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聞,恭儉慈厚,有漢文帝之風。”不過,仁宗後期梳於治理,朝政漸趨腐敗。   元英宗接管龐大帝國的時候,隻有十八歲,名副其實的少年天子。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身為蒙古人而熱愛漢文化,精通儒學經史。盡管生長在深宮,但他體察民情,懂得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元英宗自知,這麼龐大的帝國,憑借一己之力是難以支撐的,至少要有一二個得力助手;若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德才兼備的大臣輔佐,必將起到如虎添翼、事半功倍的效力。果真天隨人願,當時有一個叫拜住的年輕大臣,正好進入他的法眼。即位不久,元英宗就破格提拔拜住,任命他為左丞相。  拜住,絕非等閑之輩。他於1298年出生蒙古貴族世傢,其高祖木華黎,跟隨成吉思汗四處征戰,為統一蒙古諸部並建立蒙古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其祖父安童,兩度出任世祖忽必烈的宰相,治國才能和政績極為突出,被譽為一代賢相。拜住早年喪父,母親悉心呵培養他,讓知名學者教他學習漢文化。他天資穎悟,聞輒領解。稍長,便顯現出宏遠端亮的氣度,頗有祖父的風采。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17歲的拜住出任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五年,又進金紫光祿大夫;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參與處理朝政。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已然成為帝國政壇最為璀璨的新星。  年輕的拜住之所以步步高(002251,股吧)升,主要取決於他的卓越政治才能,而不是官N代身價。早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英宗就聽說拜住賢能,很想與他交往;考慮太子私交大臣,會引起皇上猜疑,卻隻好作罷。做瞭皇帝,再沒有這樣的顧慮,英宗便迫不及待地重用拜住,將他視為自己的肱股。  兩個年輕人立志要治理好大元帝國。一次,英宗與拜住談心說:“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住欣慰感嘆:“創業惟艱,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元史·英宗紀》)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裡外受制難作為  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即位之初,英宗名義上是帝國最高統治者,實際上還不能當傢作主。裡裡外外受制於兩個人,一個是太皇太後答己,一個是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答己是前兩任皇帝武宗、仁宗的生母,亦即英宗的祖母。她十分聰慧,曾以皇太後身份輔佐武宗、仁宗,經歷過大風大浪,老而彌堅。英宗初出茅廬,不能與祖母抗衡,隻好揣著明白裝糊塗,聽任她幹預朝政。  仁宗死後第四天,答己就讓時為太子的英宗罷免中書右丞相伯答沙,以鐵木迭兒為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歷事五位君主,是一個老奸巨滑的權臣。重新出任宰相,他就急於打擊報復政敵,“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眥之私,無有不報”(《元史·鐵木迭兒傳》)。先是誣諂中書省參議韓若愚有罪,請求處以極刑。太子知道韓若寓冤枉,拒絕瞭這一請求,但迫於太皇太後與鐵木迭兒的壓力,不得不將韓若愚革職。稍後,鐵木迭兒又提拔親信爪牙黑驢、木八剌、趙世榮等人,從外省調入中書任職,並對仁宗時常與自己相對抗的臺諫進行報復。他派人逮捕瞭曾奏劾他十三條罪狀的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剝奪前中書平章政事李孟的爵位,枉殺曾彈劾過他的楊朵兒隻、蕭拜住等人。  鐵木迭兒專橫跋扈,讓太子非常窩火,卻又拿他無可奈何。從太子到皇帝,英宗依舊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為瞭麻痹對手,英宗加封鐵木迭兒為上柱國、太師,並且下詔禁止官員非議鐵木迭兒。與此同時,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左丞相,“委以心腹”,並著手培植自己的人馬,以積聚力量。於是朝中形成新舊兩大陣營,一方以太皇太後、鐵木迭兒為代表,一方以英宗、拜住為核心。   在拜住的策劃下,英宗開始打擊鐵木迭兒的爪牙,以陰謀廢立皇帝的罪名將阿散、哈律、脫忒脫、失列門等人處死並抄傢。鐵木迭兒也不示弱,他“廣樹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他多次在太皇太後面前誣告拜住,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英宗非但不予理睬,而且對拜住信任有加。鐵木迭兒陰謀未得逞,故而稱病傢居,英宗提醒他:“卿年老,宜自愛。”  鐵木迭兒“雖傢居,其黨佈列朝中,事必稟於其傢”(《續資治通鑒·元紀十九》)。太皇太後答己還在宮裡,她與鐵木迭兒猶如兩隻猛虎盤桓在路上,迫使英宗、拜住隻能與之巧妙周旋,而不能放手施展其政治主張。  怎麼辦?等待,等待。時間是最厲害的武器,誰也無法戰勝時間。答己、鐵木迭兒雖然威勢依舊,但年事已高,日薄西山。而英宗、拜住是那麼年輕,恰似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活力與希望。他倆有時間等待,終究會成為帝國的主宰。  至治二年(1322)秋,右丞相鐵木迭兒、太皇太後答己相繼病逝。  珠聯璧合現身手  兩隻攔路虎去世,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右丞相,不再設左丞相。這表明英宗對拜住無比信賴,讓他作為唯一的宰相,與自己一起分享最高權力。從此,世上最龐大的帝國就掌控在這兩個年輕人。他們可以放開手腳,銳意改革,全面整頓。  他們尊重人才,先從人事改革入手,大規模起用漢族儒臣。《元史·拜住傳》記載,拜住“首薦張珪,復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緊接著,漢人吳元珪、王約、韓從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陸續被擢拔到集賢院、翰林院和中書省任職。對於拜住所薦的人才,英宗全部照單接收,委以重任;並囑咐拜住搜訪山林隱逸之士,吸納他們進入體制內任職。還發佈《振舉臺綱制》,要求推舉賢能,選拔人才。與此同時,罷汰冗員,精簡機構。從至治二年十一月起,罷世祖以後設置的冗官,“銳然減罷崇祥、福壽院之屬十有三署,徽政院斷事官、江淮財賦之屬六十餘署”。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得民心為本,失其心則失天下。錢谷,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英宗深以為然,旋即下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幹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所謂助役法,亦即“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官,為受役者之助。”這樣將農民的徭役負擔控制在3%以內,無疑是一項很惠民的好政策,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他們重視法制,加強法律條文匯編整理,審定頒行《大元通制》。至治二年正月,英宗下令啟動仁宗時尚未完畢的法令編纂工作,召集有關大臣匯編審定,最終完成瞭共八十八卷《大元通制》,並頒佈實施;從而革除以往的政令不一、罪同異罰的混亂現象,使元朝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他們懲治腐敗,展開一場打老虎行動。毫無疑問,大老虎無便是鐵木迭兒,他專權驕橫,貪贓枉法,為害日久。仁宗當年知曉其罪行,曾下令逮捕審訊,由於太後答己庇護,事情不瞭瞭之;鐵木迭兒毫發無傷,隻是丟瞭相位。雖然他已經成為死老虎,但那些與他狼狽為奸的黨羽還在,依然是窮兇極惡的活老虎。至治二年十二月,英宗下令處死鐵木迭兒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翌年六月,下詔追奪鐵木迭兒一切官爵,抄沒其傢產,將其罪行公佈於大下;接著,又以貪贓罪罷免其子旺丹官職。對追隨鐵木迭兒的黨羽予以清理,凡是貪贓枉法的堅決法辦。   南坡喋血千古恨  英宗、拜住年富力強,意氣風發,通過銳意改革和懲治腐敗,政風煥然一新,帝國逐漸恢復元氣。但是,改革與反腐觸犯瞭一些蒙古貴族的利益,他們視英宗、拜住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一個罪惡的陰謀在行動,其策劃者叫鐵失。這個鐵失,是鐵木迭兒的義子兼死黨。他當過宣徽院使(負責皇室生活供給的官職),利用這一職務之便,獲得太後答己的寵信,後來又兼任皇室侍衛親軍的都指揮使,最後官至禦史大夫(相當於中紀委書記)。英宗曾寄希望於他反腐倡廉,語重心長對他說:“朕住在深宮,不能深入瞭解臣子的行為和百姓的疾苦,要靠你們這些人當耳目。過去,鐵木迭兒貪得無厭,你們都不敢揭發。現在,他雖然死瞭,朕也要抄沒他的傢產,以對後來的人有所警誡。”鐵失與鐵木迭兒本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也是大老虎級的腐敗分子,聽瞭英宗這備話,十分焦慮不安,心想皇上這樣動真格反腐敗,自己的劣跡遲早會露餡;與其日後被查辦,不如先下手為強。  於是,鐵失與一些蒙古王公大臣密謀,侍機對英宗、拜住下手。  為瞭尋找新的靠山,鐵失特意聯絡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腹、王府內史倒剌沙,希望獲得晉王的支持。至治三年八月三日,鐵失派使者告知晉王的內史,即將發動政變,事成之後,推立也晉王為皇帝。晉王得悉政變密謀,下令囚禁鐵失的使者,並派人奔赴上都,向英宗稟報。  鐵失感到事情將要敗露,於是率領自己所統轄的阿速衛兵快馬加鞭,飛速向漠北進發。八月五日,英宗、拜住一行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出發,準備返回大都(今北京),傍晚來到距上都三十裡的南坡店宿營。夜色蒼茫,英宗、拜住卻不知大禍即將來臨。晉王的使者尚未趕到,而鐵失率領的敢死隊已經逼近。隨行的蒙古諸王大臣共十六人事先已與鐵失串通,等到鐵失的衛兵趕來,便裡應外合,大開殺戒。宰相拜住來不及反應,就被亂兵殺死。鐵失闖進英宗皇帝的禁幄,親手將英宗殺害。英宗時年21歲,拜住時年25歲,大元帝國兩位最高領導人就這樣喋血喪命,史稱“南坡之變”。  南坡之變,使得剛剛啟動的“至治新政”嘎然而止,由此對元朝乃至中國歷史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此以後,大元帝國再沒有出現有所作為的君主,更沒有出現像英宗、拜住這樣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君臣。假如英宗、拜住手段更加老辣,對保守的政敵嚴加打擊與防范,恐怕不至於釀成“南坡之變”。他們那麼年輕,天資聰慧,雄才大略,思想開明,體恤人民;如若假以天年,或者再活二三十年,勢必為大元帝國創造一個“至治盛世”,使它成為真正強大而文明的國傢。  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造化往往會捉弄人,甚至捉弄一個國傢和時代。元英宗和拜住喋血南坡,註定是一場遺恨千古的悲慘,永遠令人扼腕、悲嘆……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諸葛亮四個動作讓蜀國走向敗亡?諸葛亮是最大權臣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大傢都知道,董卓、曹操等曾都是權傾一野的權臣。但是這些大雄小鬼在諸葛亮面前,什麼都不算。  諸葛亮才是整個三國裡最大的權臣。厲害之處是在位極人臣的同時,不光沒有受到上到大頭目下到下馬仔的怨言,而且還一直對其歌功頌德,這是何等的豐功偉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和珅連給他提鞋都不配!  當然,諸葛亮有才有智這是肯定的,蜀國的建立他是第一功臣。但同時,諸葛亮也是個又專權又好鬥的野心傢。為蜀國的滅亡埋下瞭伏筆。  一、重用關羽,更吹捧關羽,結果使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慘遭東吳殺害。  關羽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其個性高傲,目中無人,但也有通情達理的一面。諸葛亮對他的特點應當說是相當瞭解的。然而,當“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於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時,諸葛對這種基本屬於瞭解情況的詢問,不是根據客觀情況如實相告,卻對關羽曲意奉承:“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種不合實際的吹捧,使本來就個性高傲的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助長瞭他的自大情緒,埋下隱患於將來。及至後來陸遜假意稱頌他“小舉大克,一何巍巍!……將軍之勛足以長世”時,便“意大安,無復所嫌。”終於釀成瞭“大意失荊州”並遭到東吳殺害的悲劇。雖然荊州失守,關羽敗亡受多種因素影響,但諸葛亮的吹捧卻是他自我膨脹的催化劑。   二、重視法正,卻放縱法正,致使法正一生罪惡累累、黯然病逝。  法正原在劉璋手下為官,“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於是,暗中投降劉備,為引劉備入川立下大功,後又在攻取漢中的戰役中出謀劃策,功勛卓著,被劉備封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然而法正任蜀郡太守後,德行方面並無改觀,“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種違法亂紀的報復行為,引起同僚的不滿。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素以執法嚴峻著稱的諸葛卻說:“主公之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對於法正的放縱,他人隻是請諸葛轉告劉備,加以約束,作為軍師的諸葛亮不僅不答應,反而說其亂法有理,情有可原。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說出如此失刑政的話呢?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原因。一是諸葛不願得罪或得罪不起法正。因為法正此時的功績、地位、甚至智謀都在諸葛之上,且“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其實,諸葛亮深知,此時在文臣中隻有法正是自己最有力最現實的競爭對手,由於法正深得劉備寵信,自己是難以直接撼動其地位的,因此隻有縱其進一步違法亂紀,以招罷官甚至殺身之禍,自己才有可能取而代之。隻是諸葛亮的這一招“捧殺”尚未見大效,法正便病逝瞭。相關閱讀推薦:26歲的諸葛亮毫無政治經驗 劉備為何三顧茅廬?揭秘三國奇才預言傢管輅:比諸葛亮還妖的預言傢諸葛亮對劉備集團有哪十大功勞?論諸葛亮的地位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三國十大名嘴TOP10巔峰演說:諸葛亮隻名列第二!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使用黃忠,但時常壓制黃忠,致使黃忠一直屈居人下。  黃忠是劉備的主要將領之一,他作戰時,“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在攻取益州時立有大功,後又在奪取漢中的戰鬥中“推鋒必進……一戰斬淵”,再創奇功。因此,劉備決定提升黃忠為後將軍。而諸葛亮卻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關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黃忠戰功卓著,劉備獎進他,理所當然。而諸葛卻要劉備遷就關羽,壓制黃忠,作為軍師競可如此賞罰不明!這隻能說明諸葛亮在處理此事時懷有私心。本來,關、張與劉備恩若兄弟的關系就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馬超又是侯門之後,名望也很高,現在又提升黃忠為後將軍,其地位似乎超過瞭自己,這當然是他不願看到的,但又不便明說,隻好借口怕“關羽不悅”來阻止。  四、明知劃吳危險,卻不制止,致使劉備死眾將亡  劉備建立蜀國後,也是眉毛胡子一大把瞭,早就喪失瞭當初恢復漢室天下的雄心,基本也實現瞭自己的野心理想,一個編草鞋的,能坐上皇位,足矣!面對當時的魏、吳,其本心也就想著大傢都安安心心的過幾年大平日子,多生幾個兒子,積蓄點後備力量。可這關二哥一死,不行,當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毒誓還是世人美談呢,加上張屠夫真心一鬧,這報仇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瞭。   諸葛亮那也是順水推舟,劉備快下江南吧。憑諸葛亮當時在國內和對劉備的影響力,勸服劉備暫時放棄報仇或由其他人帶兵復仇,希望還是有的,可是他放棄瞭。  劉備你好好的去前線流血吧,那些對你忠心耿耿的小馬仔都帶去,我就在後面好好經營咱們的地盤。諸葛亮如是想。  劉備這一去,那就是一去不復返,連帶著張飛、黃忠、趙雲等最為忠心的馬仔都做瞭陪葬。  劉備、五武將,再加上最先跟著劉備的那一幫子元老,至此大部分都是死的死,老的老,要不是資質聲望都不夠,諸葛亮在蜀國的權力就達到瞭他一生的頂峰。後主阿鬥尊其為“相父”,以父待之;國務政事“咸決於相府”, “政無巨細,事無大小,咸決於亮”,杖二十以上的案件都必須請決於諸葛亮,這樣的權利是什麼樣的權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正劍=成仁劍:又會有幾個拿著他走向滅亡

  一  “中正劍”是民國時期蔣介石(名中正,“介石”為其字)贈給其黃埔學生、得力部將及有功人員的隨身短劍。因為在其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因此得名“中正劍”。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的許多戰役中,由於部分軍人因丟失陣地、重傷等原因而以此劍自殺殉國,此劍遂以“軍人魂”之名在軍中傳開。又因為劍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樣,也有人稱之為“成仁劍”。當然,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自殺劍”。起初能夠獲得這柄短劍的大部分是黃埔嫡系和地方實力派,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柄劍的數量越來越多,種類也五花八門,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民國時期,保守的估計“中正劍”的產量也不下百萬柄。  “中正劍”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瞭蔣介石控制軍隊,灌輸個人意志的工具。早在土地革命時期,蔣介石就在廬山開辦瞭軍官訓練團。由軍訓團團長陳誠發給每一位畢業的學員一把鐫刻著“蔣中正贈”的短劍。關於此劍的用途和意義,蔣介石直言不諱地說,凡與紅軍作戰必須勇敢殺敵;如殺不盡敵人,打到最後隻剩自己一個人時,就要用此劍自殺,絕不當俘虜,即“不成功,便成仁”。這次參加畢業典禮的學員為1920人。但是,陳誠贈發“中正劍”1835把。其中11名未獲畢業,轉入第二期。還有74人未發給“中正劍”。而這些人的命運想必也不難預料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師中將師長的張振漢在湘鄂“圍剿”紅軍時,被賀龍率領的紅二、六軍團俘虜,而當蔣介石得知其被俘虜時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感到擔心或者惋惜,而是憤怒地斥責道:“被俘是軍人的恥辱,我給他的‘中正劍’呢!不成功便成仁。”由此可見在蔣介石心中,“中正劍”不過是賜予屬下的精神枷鎖,而屬下的生命更是如同草芥。  在抗戰時期的黃埔軍校西安分校結業禮時,校方讓學生普遍填寫瞭參加國民黨的《入黨志願書》,並舉行瞭集體宣誓。離校時每人發給—把半米長的“中正劍”,上面刻著“成功成仁”的字樣。甚至當國民黨反動派敗逃臺灣後,蔣介石選拔侍衛人員時,更是變本加厲對年輕人進行殘酷訓練,甚至強迫他們回答“當‘總統’和你的父親同時受到生命威脅時你將如何選擇”這樣令人難以啟齒的問題。而一旦成為瞭蔣介石的侍衛,他們便要絕對服從他的意志,生要服從這意志,死也要服從這意志。當然,蔣介石也為他們裝備瞭“成仁”的“中正劍”,要求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毫不猶豫地用年輕的生命去換取“總統”的人身安全。經過這樣長期的熏陶和訓練,這些熱血青年全部成瞭惟命是從的機器。  由以上資料不難看出,所謂的“殺身成仁”不過是蔣介石控制軍隊的政治口號,而這柄小小的“中正劍”也不過是一副換瞭樣的鎖鏈腳銬,它牢牢地鎖住瞭被控制的人,使得他們心甘情願地為蔣介石效犬馬之勞。令人惋惜的是,不知有多少人為瞭這柄短劍而不惜舍生忘死,爭得頭破血流,而到頭來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這些人的悲劇人生,我們也隻能發出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瞭。  二  為瞭籠絡人心,搶奪地盤,許多地方軍閥也紛紛仿效蔣介石這一做法。比如湖南軍閥何鍵就效仿蔣介石鑄造瞭大批戒指,並在上面鐫刻“鐵血”二字,發給學生;又給每個學生贈送短劍一柄,上鐫“慧劍,何鍵贈”字樣。山西軍閥閻錫山是封建性很重的統治者,一切言行都顯示著濃厚的封建色彩,表現在用人方面,一向很看重鄉土關系和師生關系等等。當時在山西各地流行著一句話:“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掛。”五臺是閻錫山的傢鄉;而洋刀就是指舊軍官腰裡佩掛的、被人譏諷為“自殺刀”的短劍,而這柄短劍除瞭指“中正劍”,還包括閻錫山為瞭控制下屬所頒發的“公道劍”。  此外,由於抗戰之前國民黨官佐都系寬邊十字武裝帶,將級軍官在十字武裝帶上懸掛“中正劍”,起初可以說是一件時髦的裝飾品。但是到瞭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隊接受瞭美式裝備,軍服改變瞭,十字皮帶淘汰瞭,這件裝飾品也無處可懸掛瞭,於是成瞭古董。這樣一柄象征正統權威的“中正劍”,從各地軍閥紛紛仿效到成為華而不實的雞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在眾多的“中正劍”獲得者中,既有雄踞一方的各派軍閥,也有出身嫡系的黃埔將領。而這些人對於“中正劍”的態度也各不相同。積極渴望者,有之;不屑一顧者,亦有之。張靈甫、張治中、楊虎城、孔祥熙、何應欽、韓復榘、顧祝同、閻錫山、何鍵、劉湘、馬步芳、陳儀、劉建緒、馬鴻逵、宋希濂、關麟征、黃維、衛立煌、何基灃等許多人都獲得過這柄所謂的“榮譽之劍”,而“中正劍”也伴隨瞭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這些“中正劍”獲得者的結局大體可以分為四類:死心塌地為蔣介石賣命自殺的;反對獨裁統治慘遭殺害的;跟隨國民黨政權敗逃臺灣的;在解放戰爭中奮勇起義參加革命最終站到人民一邊的。  蔣介石在授予部下“中正劍”時,其本意是為瞭讓部下對他死心塌地,在失敗之際以此劍自殺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起初這柄劍隻授予稱呼他為“校長”的黃埔門生,後來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蔣介石為瞭籠絡人心,凡少將以上軍官,不管什麼出身,都贈送瞭一把“中正劍”。但盡管如此,用此劍自殺的黃埔軍官仍是屈指可數,至於其他派系的軍官更是少之又少瞭。較為知名的自殺將領不過張靈甫、邱清泉、黃伯韜寥寥數人而已,而就是在這些自殺之人中,絕大多數也不是使用此劍,由此可見,“成仁劍”可謂有名無實。  此外,還有一些“中正劍”獲得者則是因為反對蔣介石而遭到殺害的。當然,這也分為多種情況。比如抗日戰爭徐州會戰時,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的韓復榘就是因為違抗軍令,致使大片國土淪陷而被蔣介石下令槍斃的;而包括發動西安事變的千古功臣楊虎城將軍、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的陳儀將軍等愛國將領,則是因為反對國民黨的獨裁反動統治而慘遭殺害的。  三  伴隨著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敗逃臺灣。而這也最終決定瞭“中正劍”獲得者的兩種不同命運。一部分國民黨將領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而另一些將領則選擇瞭起義,回到瞭祖國和人民的懷抱。  衛立煌是國民黨的“五虎上將”之一,在忻口會戰、遠征滇緬等戰役中均表現出瞭很高的軍事才能和戰術素養。就是這位曾經腰佩“中正劍”的一代名將,因為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被蔣介石撤職軟禁在南京。而當國民黨敗逃臺灣時,他也沒有與之隨行,而是出走香港數載。1955年,這位馳騁沙場數十載的一代名將終於回到瞭魂牽夢縈的祖國,回到瞭人民的懷抱。傅作義作為另一位獲得“中正劍”的高級將領,更是在抉擇北平戰與和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然宣佈起義。不僅使歷史悠久的北京城免於戰火,更是保全瞭北京成千上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包括張治中、曾澤生在內的許多腰佩“中正劍”的國民黨將領也都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瞭自己的力量。  在眾多的起義將領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何基灃、張克俠兩位將軍。解放戰爭時,蔣介石為瞭籠絡軍心,穩住陣腳,完成所謂的徐州會戰計劃,派出瞭一個慰問團來到賈汪地區,給駐守部隊打氣,並向第三綏靖區的兩位副司令官張克俠、何基灃授予瞭“中正劍”,因此,何、張二位將軍也被稱為“佩劍將軍”。1948年11月,就是這兩位將軍在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高舉這柄佩劍,率部舉行瞭戰場起義,為人民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瞭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時至今日,當年的“中正劍”早已所剩無幾,即便幸存的,也早已斑斑駁駁,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裡,訴說著往昔的舊事。面對著一柄柄“中正劍”,我們既可以感受到曾經的歲月滄桑,更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沉浮起落。相關閱讀推薦:黃百韜追悼會:蔣介石竟痛哭“黃埔精神不死“黃埔軼事:一封介紹信帶來瞭黃埔第一將蔣介石的得力助手:黃埔軍校戰術教官陳繼承簡介淞滬會戰有多慘烈 胡宗南嘆“黃埔部隊已打完”揭密蔣介石密謀黃埔軍校校長始末:表演天衣無縫

揭開影響中國近代史走向的兩次八大胡同狎妓事件

  導讀:八大胡同是北京歷史上最有名的煙花巷,然而,就在這金粉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當時卻發生瞭震驚全國的兩大狎妓事件,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兩大狎妓事件還嚴重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這就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瞭。其實,這兩大狎妓事件一是蔡鍔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另一卻是陳獨秀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  先說說蔡鍔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  蔡鍔,字松坡。他是我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功勛卓著的傑出人物。在二十世紀初期,他幹瞭兩件瞭不起的大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組織領導瞭昆明“重九起義”;二是1915年12月底發動和領導瞭討袁護國戰爭,結果致使袁世凱下臺。而這次討袁護國戰爭就與他的八大胡同狎妓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實,說起來,蔡鍔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後來發展演化成為瞭這位討袁護國的共和名將與青樓名妓小鳳仙的一段情。開始之時,蔡鍔為瞭麻痹袁世凱,就到瞭八大胡同狎妓。也就在此時,他遇到瞭小鳳仙。但人人都有自身弱點,飲食男女在所難免,何況民國初年政府大員納妾嫖妓也是尋常事。蔡鍔當時三十三歲,小鳳仙隻有十七1歲,兩情相悅,英雄美人悱惻纏綿成瞭千古美談。從蔡鍔贈小鳳仙兩聯中可看出倆人的一番真情:“不信美人終薄命;由來俠女出風塵。其地之鳳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1915年歲末,蔡鍔和小鳳仙遊玩並趁機逃離北京,回到雲南,通電討袁。次年1月,蔡鍔率軍出征,稱帝僅八十三天的袁世凱在內憂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結核的蔡鍔在日本福岡大學醫院病逝,年僅三十四歲。小鳳仙得知此訊,痛不欲生,親自書寫挽聯:“誰識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北京中央公園公祭蔡鍔時,小鳳仙身披黑紗,又送挽聯。上聯是:“九萬裡南天鵬翼,直上扶搖,憐他憂串餘生,萍水相逢成一夢;”下聯是“十八載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小鳳仙,這位曾是名動公卿的青樓名妓,正是因為她曾幫助共和名將蔡鍔將軍逃離袁世凱的囚禁,更因為與蔡鍔的那段至死不渝的愛情而被人傳頌,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段愛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電影。相關閱讀推薦:真正的武林高手!盤點近代史上的32位國術大師生前身後事:揭秘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自殺前後張治中:近代史上唯一敢對蔣介石都多次直諫的人李鴻章是中國近代“背黑鍋”冠軍?如何評價李鴻章揭秘: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犧牲的烈士是誰?日本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一手締造日本近代海軍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再說說陳獨秀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  如果說蔡鍔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是千古佳話的話,那麼陳獨秀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就無疑是一時的醜聞瞭。陳獨秀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的東窗事發,是在蔡元培召開“三·二六會議”上。  據有關史料記載,1919年3月26日晚上,在北京醫專校長湯爾和傢中,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另兩位北大教員沈尹默和馬敘倫開瞭一次不大不小的會議。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的去留。臨時召開這次會議的緣由,是北京的報紙剛剛刊登瞭陳獨秀在八大胡同“因爭風抓傷某妓女下部”的新聞。這次會議討論的側重點究竟是陳獨秀的去留,還是以何種方式讓陳獨秀離開,因資料的匱乏已不得而知。胡適曾希望與會的湯爾和能做一些有價值的回憶,但湯的回憶卻相當簡略,甚至連日期都記錯瞭。  不過很顯然,在陳獨秀的去留問題上,會議最終還是達成瞭共識。很可能這次會議還敲定瞭讓陳獨秀離開北大的具體方式。4月8日,蔡元培召集文理科教授會議,通過文理科教務處組織法。文理科統由教授會領導,教授會主任由文理科主要教授輪流擔任,魯迅的老鄉馬寅初被推為第一任主任。也就是說,蔡元培以“教務長代替學長”,廢除瞭北大學長制。陳獨秀的文科學長職務由此自然取消,繼任教授、由校方給假一年。這次體制變更本來早有計劃,定於改年暑假過後實行,此刻突然提前,很顯然,蔡元培用心良苦,是為瞭給陳獨秀一個體面離開北大的臺階。   三天之後,陳獨秀在路上遇到湯爾和,據湯爾和的描述,陳獨秀“面色灰敗,自北而南,以怒目視”。而十六年後,當年與陳獨秀一同為新文化運動扛旗的胡適,與當年“三·二六會議”的當事人之一湯爾和,就陳獨秀被迫離開北大一事在書信中展開爭論。胡適指責湯爾和:驅逐陳獨秀導致“國中思想左傾,《新青年》分化”。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35年12月28日,胡適在致湯爾和信中說:“三月二十六日夜之會上,蔡先生不願於那時去獨秀,先生力言其私德太壞,彼時蔡先生還是進德會的提倡者,故頗為尊議所動。我當時所詫怪者,當時小報所記,道路所傳,都是無稽之談,而學界領袖乃視為事實,視為鐵證,豈不可怪?嫖妓是獨秀與浮筠都幹的事,而‘挖傷某妓之下體’是誰見來?及今思之,豈值一噱?當時外人借私行為攻擊獨秀,明明是攻擊北大的新思潮的幾個領袖的一種手段,而先生們亦不能把私行為與公行為分開,適墮奸人術中瞭。  在胡適看來,導致陳獨秀離開北大的嫖妓事件,其實質乃是當時新、舊思潮之間的彼此攻訐的一部分。並疑心湯爾和被人利用:“當時我頗疑心尹默等幾個反復小人造成一個攻擊獨秀的局面,而先生不察,就做瞭他們的‘發言人’瞭”。胡適如此理解也不無道理,1919年的整個3月,北大校長蔡元培都一直忙於和林紓等“舊派”文化人論戰“北大是不是在搞廢除孔孟全盤西化”。蔡元培與林紓的論戰,不過是當時“新”、“舊”文化人沖突的一個縮影而已。尤其是蔡元培組織的進德會,本有戒條不可嫖娼、不可娶妾,這些戒條也納入到瞭蔡林論戰當中,很有沸沸揚揚之感。而陳獨秀恰又為進德會會員。  蔡元培本人大約是不想驅逐陳獨秀的。對於這一點,胡適顯然是瞭解的,所以才一再談及湯爾和的態度對驅逐陳獨秀起到瞭極重要的作用,認為是湯爾和利用瞭他在教育界的個人威望,給蔡元培施加瞭壓力,影響瞭最終的決定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本就出自湯爾和的極力推薦。   1936年1月2日,胡適致湯爾和信中,又說:“我並不主張大學教授不妨嫖妓,我也不主張政治領袖不妨嫖妓,一我覺得一切在社會上有領袖地位的人都是西洋所謂‘公人’,都應該註意他們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自己的私行為也許可以發生公眾的影響。但我也不贊成任何人利用某人的私行為來做攻擊他的武器。當日尹默諸人,正犯此病。以近年的事實證之,當日攻擊獨秀之人,後來都變成瞭‘老摩登’,這也是時代的影響,所謂歷史的‘幽默’是也”。胡適自信若陳獨秀不離開北大,在北大的自由主義風氣的影響下,當不至於迅速左傾,終於創建瞭一個新的政黨,新文化運動也不至於脫韁而演變為“五四運動”,此後的歷史也許會大不一樣。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人找對象:看劉邦如何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使人們找對象越來越困難,“剩男”和“剩女”越來越多,天天叫著找不到對象。最近一段時間,相親類節目在電視上熱播,一些嘉賓的出位言論,受到瞭社會上的廣泛關註,也炒火瞭相親類節目。  信息社會,人們交往更加便捷,找對象卻如此困難,那麼,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人們又是怎麼解決終身大事的呢?  古人找對象,規矩很多。首先是結婚的年齡,限制頗嚴。春秋時期,規定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就算進入瞭法定結婚年齡。但歷史上不合禮儀要求的早婚現象相當普遍,以至於中央政府最後也聽之任之,到宋代就有瞭“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其次,男女見面約會,規矩就更多瞭。年輕人自己到大街上找對象,肯定是不成的。《詩經·齊風·南山》裡唱道:“娶妻如何之?匪媒不得!”也就是說,不能自由談戀愛,必須要有媒人。《孟子·滕文公下》中也說:“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婚姻大事,得父母作主,要是自作主張,國人的唾罵。  但古代偏有一些人,不把這些規矩放在眼裡,大膽下手,抱得美人歸。他們找對象的高招,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或許仍值得借鑒。   【送禮吹牛:劉邦取悅老丈人】  劉邦在沛縣當泗水亭長的時候,雖然大小是個幹部,但還是一個老光棍,40來歲瞭都沒討上老婆。主要是因為他的名聲不好,史書上說他“好酒及色”,沒什麼大出息。更過分的是劉邦常年與一個姓曹的女人鬼混,還生瞭一個兒子,叫鄉裡不恥。估計沒有好人傢願意把姑娘嫁給他。   劉邦是怎麼解決個人問題的呢?恰好,劉邦未來的老丈人呂公為瞭躲避仇傢,離開瞭老傢單父,剛來到瞭沛縣,不太瞭解劉邦的底細。由於呂公是縣長大人的朋友,初來沛縣,大傢紛紛去敬賀。當時規定,禮金少於1000錢的,隻能坐堂下。劉邦謊稱:“賀錢萬。”大搖大擺進瞭門。聽瞭這個數兒,呂公很驚訝,特意起身相迎。呂公是個會看相的人,正在給女兒尋找婆傢。可能是因為“賀錢萬”的心理效應,呂公越看劉邦越順眼,史書記載:“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還將他引入上座。劉邦在席間談笑自如,顯得特別牛的樣子。更是引起瞭呂公的好感,酒席之後便單獨留下劉邦,談婚論嫁。劉邦就這樣輕松得手,討到瞭呂公的女兒,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皇後呂雉。  這個故事給當下找媳婦的朋友兩點啟示:第一,每一個人都有不光彩的歷史,要想找老婆,隱藏歷史很要緊;第二,古人婚嫁看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隻要給老丈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就意味著成功瞭一半。相關閱讀推薦:劉邦創下中國歷史的十二個“第一”:如何評價劉邦寡情好色的劉邦如何生生把老婆呂雉逼成蛇蠍?揭秘:在劉邦榮華富貴之後最貼他心的女人是誰?揭秘:項羽敗給劉邦致死都沒明白的最重要原因?毛澤東點評過的十八位古代帝王:最看好的是劉邦!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廣告促銷:李夫人博得武帝歡心】  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是一名歌妓,這個條件想成為王妃太難瞭。還好,當時李氏的兄長李延年是漢宮內廷音律侍奉,也就是禦用作曲者。李延年所作之曲,聽者常為之感動。而漢武帝自幼喜歡音樂與歌舞,對音樂頗有研究,且能歌善舞,自然對李延年寵愛有加。  一日,李延年為漢武帝唱新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唱得漢武帝想入非非,隨口說:“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這個時候,漢武帝的註意力完全集中到美女佳人上面來瞭。平陽公主趁機推薦:“延年的妹妹貌美超人!”武帝連忙下詔召李氏進宮,結果一見傾心,娶瞭過來。兩人感情一直很好,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還寫瞭一首詩:“是邪,非邪?立之而望,偏何姍姍其來遲。”令宮中樂府的樂師譜曲演唱,他還寫瞭一首《傷悼李夫人賦》,懷念這位紅顏美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拿下對方,首先要做好廣告宣傳,引起對方的興趣,在他最想要的時候出現,一舉得手。   【毛遂自薦:溫嶠從媒人變新郎】  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遇到個好姑娘不容易,所以,關鍵時候要勇於毛遂自薦。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晉的時候有個叫溫嶠的人,他的姑母劉氏傢有一個女兒,生得如花似玉,又聰明伶俐。溫嶠早就看中瞭這個大美女。正好,姑母托溫嶠幫著找對象。溫嶠便答應瞭下來,但是他留瞭個心眼,故意問:“現在好男人可不好找,您看條件像我這樣的成麼?”姑母回答:“你這個條件的就成瞭。”得瞭這樣的回應,溫嶠心裡就有譜瞭,幾天後就向姑母回復,說是已經找到瞭和自己條件差不多的一個人,還帶來瞭聘禮。  姑母見溫嶠辦事如此靠譜,非常高興地答應瞭下來,經過一番準備便舉辦瞭婚禮。行瞭交拜禮,到瞭洞房花燭的時候,新娘用手撥開遮臉的紗障,才發現新郎就是溫嶠本人。新娘大叫道:“我本來就疑心新郎就是你這傢夥,果然不出我所料。”其實,新娘也挺喜歡溫嶠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看來,隻要有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大膽的毛遂自薦是很必要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比武招親:李淵靠射箭攀上高枝】  唐高李淵祖恐怕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依靠比武招親找到好媳婦的皇帝。李淵的皇後竇氏傢族顯赫,父親竇毅乃是北周的八大元帥之一,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由於竇傢系軍人世傢,竇氏自幼個性很強,隋文帝代周受禪時,她曾經哭著說:“隻恨我不是男子,無法為舅舅傢掃除禍患,不然一定要報此仇!”父母趕緊捂住她的嘴,叫她不要亂講。但是,經過此事,竇毅認為自己這個女兒不是等閑之輩,當然不能隨便嫁人。  於是,到瞭女兒談婚論嫁的年紀,竇傢就搞瞭個比武招親的辦法。不過,這可不是武俠小說裡那樣擺個擂臺,讓大傢上去和竇氏對打。而是讓人在大門上畫瞭兩隻孔雀,有意招親的必須在百步外射兩箭。凡是兩箭均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竇氏是當時有名的美女,來應招的人絡繹不絕,但是能夠兩箭均射中孔雀眼睛的,卻隻有李淵一人。  據正史記載,李淵這個人其他方面並不突出,但射箭技藝高超。人就怕沒有特長,隻要有特長,就準有機會。李淵憑借著射箭技藝出眾,一下子得到瞭竇氏的好感,娶到瞭好媳婦。可見,在找老婆的時候,有個特長多重要。這也是“雀屏中選”典故的由來。   後來,李淵當扶風太守,得瞭一批駿馬。竇氏就勸老公把駿馬送給皇帝,李淵還舍不得。竇氏去世之後,李淵想明白瞭,便把駿馬進獻給皇帝,保全瞭自己的位置。這件事足見竇氏之賢,李淵之幸。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慈禧如何弄死制約她走向權力頂峰的女人!兩宮謎案

  慈禧與慈安之爭  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後猝然崩逝於鐘粹宮。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後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因此,對於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系起來。  慈安太後與慈禧太後有什麼關系?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豐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後,慈禧是太子的母親。咸豐死後,她們倆都被尊為皇太後。慈禧為西太後,慈安 為東太後,她們倆是咸豐的正室與側室的關系。  一段清末史,留下瞭“兩宮太後”之間諸多的疑案。由於最終清末政壇“女主”慈禧當權,西太後慈禧和正宮太後慈安的關系,便被前者搗成瞭一潭渾水,使後人難於從中看出真相。在這段其實清晰而被搗成的“渾水”中,後人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忘記這段兩宮太後關系史,不論過程是非,隻論結果成敗,是搗成“渾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才在這段歷史的渾水中摸到瞭魚。尤其是,在時人筆記對慈安“長厚”、“溫和”的贊美詞中,另一撥人透過這種贊美看到瞭人性的劣根,便是對“摸魚”者的妒忌。這更使得這段“水”愈發渾濁而“深如海”瞭。  史筆關於慈禧與正宮慈安的第一次矛盾沖突記載,是“蘭貴人”(後來慈禧)入宮得寵之際。有一段時間,咸豐皇帝表現得像《長恨歌》所謂那樣: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皇宮“祖宗之法”規定,但凡皇帝每夜“臨幸”某妃,都由太監將名冊一式二份,一式由內監“敬事房”收錄,一式交於正宮皇後。皇帝也難。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經由太監傳到瞭正宮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幹預。待咸豐皇帝前腳走,慈安便把“蘭貴人”喚至皇後行使權力的坤寧宮,命令哭哭啼啼的“蘭貴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正欲傢法從事,人走心在的咸豐皇帝匆匆走瞭進來,大呼“請皇後免責,蘭兒已有娠矣”。慈安聽到此言,連忙下座說:“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墮娠,失祖訓矣。皇上春秋雖盛,儲宮未備,吾安可守一訓,而失列祖列宗之遺意哉?”(引自許指嚴《十葉野聞》)皇上造人計劃,關乎國運千秋大業,朝政此時彼時,何足道哉?   史筆明確記載的“兩宮”第二次沖突,發生在光緒六年(1880年)的咸豐皇帝東陵祭祀儀式上。中國人都知道,祭祀儀式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時代,尤其對於皇傢來說,它幾乎超越瞭“國法”。咸豐皇帝死前,西宮太後慈禧不過是“懿貴妃”,咸豐死後才升為“西太後”。就是說,如果此時咸豐皇帝九泉下有知,他還不認識這個“西太後”呢。祭祀開始,慈安堅持按咸豐帝生前規矩,慈安居前,旁邊空位留給先於咸豐帝死去的那位“正後”,而慈禧稍居下位。對此,慈禧據理力爭,兩宮太後並坐“垂簾”已久,還提這種陳芝麻爛谷子的所謂規矩,是對現實西太後的侮辱,叫她何能“母儀天下”?最終儀式依就瞭慈禧意願。史筆記載,這次在皇傢祭祀公開場合中的爭執,使得西後對正宮東太後尤為“銜恨”。  兩宮的第三次爭執,要算因剛得寵的李蓮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蓮英小心謹慎、低調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並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轎經過宮中某殿,李蓮英正與某小太監玩摜跤比賽。深知“兩宮”權力高低的李蓮英對東宮慈安的轎子視而不見,仍然擋於道中玩興正濃。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蓮英才退於路邊跪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史筆說,慈安欲對李蓮英行使“杖責”,竟有後宮中人為其“緩頰”說情。看來,西宮慈禧能力和權力大於正宮慈安,已是後宮之中為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慈安遺留的正宮地位所能決定的。史筆甚至評論,就連恭親王,也由於知道慈禧與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於慈安,而是恭順於慈禧。可見慈禧當時的霸權人氣。氣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見慈禧,說:盡管李蓮英有一點才能,也不過是一太監,應受祖訓限制,對兩宮太後一律敬畏,你怎麼可以放任他,讓他隻知有西宮、不知有東宮?慈禧反詰說:李蓮英不過是一個奴才罷瞭,太後要杖他殺他,就像對待一隻豬一隻羊,我怎麼可以庇護?對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何必來責備我?慈禧很會說理。  史筆所載的兩宮太後第四次沖突,更具詭秘性,與它連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於它涉及數千年中國主流文化發展成為的“道德”大是大非問題,歷來道仕們寧願披之以“衣冠”而成為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蓋瞭真本人性而成為“偽道”。處於主流道德說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對她27歲開始寡居的人性欲望諱莫如深。這種諱莫如深,隻在語言上而非在具體行動上——這是分裂式的行為按本性而語言按“道德”的歷史現象。相關閱讀推薦:慈安太後猝死之謎:發現慈禧出軌懷孕產子?“慈安”真是慈禧太後害死的嗎? 慈安太後簡介慈安太後怎麼死的?慈禧害死慈安太後的四個理由清朝五位皇後死亡之謎?歷史上慈安是怎麼死的 分頁:1/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兩宮太後謎案:慈安暴斃之謎  史冊記載清楚,慈安暴死那年1881年,慈禧正生瞭一場持續很長一段時日的大病。當“暴死”這個消息剛傳出,清廷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那些官宦們還以為慈禧死瞭呢。原來,慈禧在生病之際,“垂簾聽政”便由慈安一人獨當。慈安見識自在慈禧之下,凡對主政的恭親王有不放心的疑難問題,慈安便“就商”於病榻之上的慈禧。某日清早,慈安又帶著這種疑難問題去請教慈禧。由於時間尚早,外間太監未及通報,慈安進入,搖手示意宮女不要聲張。及至慈安踏入正殿,便聞到一股血腥味,步入寢室,隻見慈禧橫臥榻上,邊上有一男子正為她撫背捶腰。  關於這次慈禧生病,由於“正史”無確切記載,史述有很多爭議,有說正常生病,有說小產。至於“小產”的作俑者,史述也有爭議,有說戲子伶人,有說清末重臣榮祿。這些各自言之鑿鑿的“公婆說理”,使這種本來符合真性情、薄如窗紙的史實,成為瞭“渾水”,成為瞭“深如海”。不過,那位八國聯軍後進入皇宮、受過西式教育而思想比較開明、深得慈禧太後寵愛的“德齡公主”,從晚年慈禧對榮祿的情感不經意表露中,得出瞭一個結論:她比較傾信於那個男子是榮祿(有近代史學者從榮祿的升遷中尋找蛛絲馬跡)。當然,有感情和實際行為可能不在同一人,也難說。  史傳就在這次慈安發現之際,慈禧向正宮娘娘大談數十年姊妹情,大談兩人做女人難、做寡居女人更難、做寡居皇太後難上加難的苦難歷程,說得慈安眼淚稀裡嘩啦,把咸豐帝臨終那份處置“懿貴妃”的手書出示給瞭“知錯能改”的慈禧。  在正史中,盡管女主慈禧一再表白她與慈安的姊妹情,就像她一再表白對光緒皇帝“愛之如子”、“如同己出”一樣,但是,說話的渺小性其實完全包裹不瞭行為的巨大性。歷史可以證明,隻有別有居心者和愚昧糊塗蟲才會用說話來證明行為而非用行為來證明說話。慈禧後來用自己的行為,證明瞭她與生前慈安之間的關系。  史筆記載,在慈安死後的某周年祭祀中,慈禧太後死活不肯對著逝者慈安的靈位下跪。在主持祭祀儀式的禮部官員“死諫”下,慈禧才“母儀天下”地跪瞭下去。對此,現代的後人們也許倒真的不該責備慈禧太後瞭,因為,這才是她率真個性的真情表達。  慈禧一生善於制造懸念與懸案,她自己病重而別人“暴卒”的相似一幕還出現在她臨終。1908年11月,清廷官宦隻知太後患重病,忽然傳出光緒帝死亡,使人疑竇叢生。“先傳太後危篤,初未聞帝病加劇,乃帝先崩,疑傳紛起”(金梁《光宣小傳》)。現代科技手段揭示,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慈安不是被毒死的?  野史筆記可信性差,就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翁同龢日記》中有關慈安死亡過程的記載。此時翁同龢除瞭依然承擔著光緒帝老師一職,同時他還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大喪自然歸屬他的職責范圍。翁同龢負責辦理慈安喪儀,對於慈安的死因就有瞭比較深入和翔實的瞭解與記載,可信性較強。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瞭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依據病情進展記錄,咨詢資深中醫專傢,慈安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其實,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非突發,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這些情況都說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而這次,由於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獨理朝政,不善於擺佈朝政大事的她,在這一時期裡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在發病的前一天,根據《述庵秘錄》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慈安此時“肝陽上亢”,可能已經血壓很高,直接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由此,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結論:慈安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非野史中所描繪的為慈禧所害。  慈安的中年早逝,對於朝局的影響非常之大。  慈安死後,對於慈禧而言,為其專權掃清瞭道路。盡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對慈禧的專權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懾。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分頁:2/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慈安與慈禧:  (一)宮闈之爭  慈禧說:入宮以後,宮人皆以我為美,羨妒我,但皆為我所制。這顯然是她說大話,是不可信的謊言,她雖貴為皇太後卻象那些出身寒門之人,愛把想象說成現實。有些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比如:她看見珍妃受專寵,曾對眾人說過:宮中最象她的女人就是珍妃。  她不是咸豐的最愛,更不是專寵,咸豐活著的時候,她隻是貴妃、而不是皇貴妃,原本慈禧生的孩子是咸豐帝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皇貴妃的位子應該屬於她,可是,皇貴妃的位子寧願空著也沒有輪到她,說明她在咸豐心目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她卻說自己和珍妃一樣。她的自我感覺與事實有點不符。  又比如:在逃往熱河的路上,慈禧坐的是一輛破車,慈禧要求肅順換車,結果被肅順數落一頓:“連皇後坐的都是破車,你算何人?就不能克服一下嗎,真不直覺!”這與《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中,趙姨娘的兄弟死瞭,要求臨時當傢的探春多給二三十兩銀子,探春駁斥趙姨娘的要求如出一轍。慈禧和趙姨娘一樣不識趣和沒有自知之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慈禧並不得咸豐寵愛,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兩個男人關系很好,就可以從地位底的這人眼裡看到他主子的意思。原本她是唯一皇子的親身母親,應該受尊重,肅順隻所以對慈禧如此傲慢,足以證明慈禧不得寵,相反肅順很尊重慈安。  慈安既沒有生兒育女、是個半文盲、又性格古板,按照這樣的說法,這是一個很討厭的女人,可是她憑什麼“升遷”速度快過慈禧,慈安初入宮就被封為嬪,取得瞭內庭主位的尊貴地位,之後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地位直線上升,平步青雲,登上瞭皇後的寶座,晉升之快,在清代找不到第二例。這在清代是不多見的。

宋孝武帝劉駿簡介 繼位後劉宋王朝從此走向衰落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寵,屢鎮外州。453年,太子劉劭弒帝之後,劉駿親率大軍討伐,很快便擊潰劉劭的勢力,奪取瞭皇位。年號“孝建”、“大明”,史稱孝武帝。  人物簡述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少聰穎,又長於騎射。元嘉十二年(435)立為武陵王。後遷雍州刺史、江州刺史。劉劭弒宋文帝,劉駿起兵討伐,誅劭,即帝位。年號“孝建”、“大明”,史稱孝武帝。在位期間,劉駿擔心各藩王會對自己不利,先後將宗室南郡王劉義宣,南平王劉鑠朔、竟陵王劉誕、武昌王劉渾、海陵王劉休茂等殺害,劉宋勢力更加削弱。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閏五月病死。壽三十五歲,在位十一年。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祖”。在位11年(452-464)。劉駿是南朝宋諸帝中較有才華的皇帝和詩人。  生平簡介  劉駿奪取帝位後,劉宋王朝從此走向衰落。史書記載,宋孝武帝劉駿是一個荒淫腐敗的昏君。在位期間,劉駿擔心各兄弟藩王會對自己不利,便不惜骨肉相殘,先後將宗室南郡王劉義宣,南平王劉鑠朔、竟陵王劉誕、武昌王劉渾、海陵王劉休茂等殺害。劉氏宗室慘遭此大劫,劉宋勢力更加削弱。   劉駿生性好淫,凡是閨房之內不論尊卑長幼,隻要略具二三分姿色,看見合意的就引她入宮侍寢,免不瞭被劉駿強逼成歡。劉駿與自己的母親路太後有染,《魏書》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穢污之聲,佈於歐越。”以及“四年,獵於烏江之傍口,又遊湖縣之滿山,並與母同行,宣淫肆意。”  大明六年壬寅(公元462年)四月,劉駿寵幸的堂妹殷淑儀病死。劉駿哀傷過度而起病,自此少理政事,於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閏五月病死。壽三十五歲,在位一十一年。謚為孝武帝。相關閱讀推薦:宋元帝劉劭簡介 劉劭弒父篡位在位僅三月遭處斬宋文帝劉義隆簡介 開創元嘉之治卻遭世人爭議宋少帝劉義符簡介 被殺害的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劉裕簡介 宋武帝劉裕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夷陵之戰的意義? 蜀漢國走向衰亡的關鍵因素

  夷陵之戰結果: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歷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是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那麼這場戰爭的成敗給吳蜀兩國帶來瞭什麼命運呢?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瞭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瞭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瞭兵傢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裡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采取瞭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裡,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而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傢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晉代文學傢陸機在《辨亡論》稱贊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裡,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明代小說傢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寫詩歌三首稱贊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清代學者鄧廷羅在《兵鏡》中評價說:“司馬懿挑朱然,吳班挑陸遜,皆不得行其計,豈非將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相關閱讀推薦:吳蜀夷陵之戰結果: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原因是?夷陵之戰發生在何地? 吳蜀夷陵之戰經過介紹夷陵之戰簡介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介紹

盤點:決定歷史的走向的三國著名戰役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瞭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這些決定歷史走向的著名戰役。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瞭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瞭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時著名的“四大名駒”:赤兔出世誰與爭鋒!三國馬騰簡介 歷史上馬騰與馬超是什麼關系?曹睿簡介 三國魏明帝曹睿是曹丕和誰的兒子?盤點:三國時期的“高考狀元”都有誰?盤點古代十大神射手:三國時期的居然占一半!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界橋之戰、巨馬水之戰、龍湊之戰  界橋之戰  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巨馬水之戰  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在界橋之戰後派崔巨業領兵圍故安,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其後公孫瓚乘勝追擊至平原,以田楷為守將。袁紹遣兵數萬連戰兩年,期間田楷曾敗於袁譚手下,此戰期後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天子遣使和解告終。  龍湊之戰  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不久就派兵與袁紹在龍湊開戰,被袁紹擊敗,公孫瓚退還幽州。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天子遣使和解告終。   武陽之戰  東郡太守曹操,屯兵頓丘<今河南浚縣北)。黑山軍於毒部進攻武陽。諸將都請求發兵救援武陽,曹操卻主張襲擊於毒部的根據地,於毒若回救,則武陽之圍自解;若其不撤武陽之兵,則可乘虛搗其老營。於是,曹操統兵進擊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於毒聞訊,即撤武陽之圍,回師救營,曹操又急轉兵鋒,北向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黑山軍眭固部及匈奴於扶羅部皆被曹軍擊敗。  兗州之戰  192年,青州黃巾軍餘黨入侵兗州,占領東平和任城。兗州刺史劉岱想進攻他們,被濟北相鮑信諫止。劉岱不聽鮑信警告,正面迎戰黃巾軍,最終敗死。  此時,曹操的謀士陳宮敦促他奪取兗州作為擴張的根據地,並主動說服劉岱舊部歸順曹操。鮑信素與曹操為友,來到東郡請曹操出任兗州刺史。  曹操攻黃巾於壽張,但未能取勝。曹操改革軍制,嚴正軍令,激勵將士。他認識到叛軍靠劫掠養活自己,並沒有穩定的補給線。因此,他突襲叛軍,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終勝利,迫使叛軍北退。曹操追擊叛軍並再敗叛軍於濟北。包括10萬百姓在內的30萬黃巾軍投降曹操。曹操改編降卒,組建青州兵,並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養活自己和軍隊。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 即

武昌起義的意義影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

  武昌起義的意義影響: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首先是敲響瞭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並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瞭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瞭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其次是吹響瞭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瞭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並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瞭中華民國,建立瞭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現在武漢革命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和首創精神。他們發揮主動性,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組織,掌握革命武裝,抓住歷史時機,敢把皇帝拉下馬,主動出擊,發動首義,創立湖北軍政府。其次是武漢革命黨人和人民群眾的的革命精神和獻身精神。武昌起義的勝利是革命黨人長期艱苦奮鬥和英勇流血犧牲換來的。如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慷慨就義,程定國、熊秉坤勇於發難,紀鴻鈞、王世龍舍身燒督署,都表現瞭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廣大武漢三鎮人民群眾也同仇敵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農民、市民踴躍參軍,與革命軍並肩作戰,痛擊清軍。今天我們應該繼承並發揚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把它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動力。  武昌起義產生瞭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還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贊賞。   因而他為鄂軍政府草擬的約法(定名為《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簡稱《鄂州約法》),是一個三權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條。規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與議會、法司構成之”。行政權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行使,立法權屬“議會”,司法權則歸“法司”。《鄂州約法》對這三方面職權均有明確的劃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權分立原則的政權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規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享有“自由保有財產”和“自由營業”的權利。取得政權的中國資產階級在這裡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勝利並維護既得的成果。  武昌起義吹響瞭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瞭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並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瞭中華民國,建立瞭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即狹義的辛亥革命,同時又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瞭清朝後期腐敗的統治,開啟瞭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前後的系列事件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影響。相關閱讀推薦:武昌起義爆發的經過:星夜起義光復武漢成立政府武昌起義:究竟是誰打響瞭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簡介:建立起瞭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八一南昌起義的紀念: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八一南昌起義的意義: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八一南昌起義的過程:改編起義部隊勝利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