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遺恨

陳阿嬌的人生悲劇:從金屋藏嬌的皇後到長門遺恨

  史上出身最高貴的皇後 蠻橫專權 外公是皇帝,舅舅是皇帝,老公是皇帝,(文帝、景帝、漢武帝)又有竇太後、太主的寵溺、嬌縱,。“千金買賦”及“金屋藏嬌”等典故都與陳皇後有關,然而漢武帝金屋藏嬌的皇後怎麼成瞭怨婦!   陳氏是西漢帝室貴胄:漢文帝是她外公 ,漢孝文皇後竇氏是她外婆,漢景帝是她舅舅,漢武帝是她表弟兼丈夫。陳阿嬌的父親是世襲堂邑侯陳午,乃漢朝開國功勛貴族之傢;母親是漢景帝劉啟的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是當時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陳阿嬌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漢景帝之母竇太後的寵愛。景帝的薄皇後無出。

太子孫登:接班人33歲英年早逝成孫吳政權的遺恨

  太子孫登——孫吳政權的遺恨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傢之能力,在大事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瞭人世,離開瞭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  二十一年太子,他留給瞭吳國上下無限的悲哀,他留給父親的是一份寶貴的治國遺囑。他走的時候才三十三歲,正是一個人可創造輝煌的時候。他的宅心仁厚在整個吳國盡人皆知,他死後被稱為“宣太子”,他活著的時候,其仁義、其道德已經人人傳頌。他的死是吳國的大損失,也是中國歷史的損失。我們在感嘆他英年早逝的同時,也應該感嘆,歷史隻是因為一個太子的死而改變瞭它本不該改變的發展方向。  一份寶貴的政治遺囑  公元241年,年僅三十三歲的吳國太子孫登病逝。他在臨死前給父親孫權留下瞭一份洋洋灑灑的千字文。  孩兒不孝不賢,所以被上天懲罰而纏上重病。自我反省,實在無話可說。品行鄙陋,恐怕終要離父親而去瞭。我並不惋惜自己,隻是一想到將離開父母,從此,人鬼殊途,永遠也不能再敬奉仰望宮禁,不能朝拜陛下王後,生時沒有為國傢出一點力,死卻留給陛下沉重的憂傷,這才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啊。   古人說,生死有命,長短在天。周晉、顏回都是智勇雙全的人才,尚且夭折,更何況是我愚昧鄙陋,活到今天,已經是上蒼對我不薄瞭。況且,我活著的時候是太子,死後還享受尊榮的地位,對於我來說,擁有的已經太多,我還有什麼可悲嘆遺憾的呢?如今天下大事還沒有定局,流竄的賊寇還沒有處置,四海翹首以待,把命運系在父親您身上。處境危險的人希望安全,處境動亂的人更是希望太平。希望父親能徹底忘掉我這個人,割舍普通百姓的情感,修煉黃老之術,專心保養精神,加進營養膳食,廣開神聖英明的思慮,以確立萬古不朽的功業,那麼,整個天下的百姓很幸運地有瞭靠山,我死而無憾瞭。  父親不必為我的死難過,皇子孫和仁義孝順,聰明睿智,德行清明豐茂,應及早安排,從而讓天下百姓有所希望。大臣諸葛恪才能出眾,學識淵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器量足以承擔佐助時政的職務。大臣張休、顧譚、謝景都很機敏,有見識,入則應該用為親近的心腹,出則可以成為堅利的爪牙。范慎、華融勇猛過人,氣節雄壯,確有國士之風。刁玄性情優柔且寬宏,並有道傢風范,裴欽博聞強記,他的文采值得取用。蔣修、虞翻的志向氣節都很分明。這些臣子裡有的適宜任朝臣,有的可以任將帥,他們都通曉時政,熟悉法令,固守信用,堅持道義,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志向。他們在我身邊這麼多年來,我對他們的瞭解很深。所以,當初父親把他們安排在我身邊,我現在由衷地感到父親的苦心。  我深切地考慮到,現在境外多事,戰爭不止,我們應該勉勵六軍將士,以謀求進取。軍隊是以人為群眾的,群眾則以財貨為寶貝。我私下聽說下面郡縣有不少地方荒蕪殘敗,百姓生活困苦,奸邪禍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加,刑法更加殘忍,我聽說治理政事要順從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眼下確實有必要和將相大臣們仔細地選擇合乎時宜的政策,廣泛采納眾人的意見,對刑法加以寬緩、賦稅加以減輕,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從而讓百姓歸心。大臣陸遜對時政忠誠勤勉,獻身憂國,盡心為公,有不謀私利的氣節。諸葛謹、朱然、朱據、呂岱、張承、孫怡為國盡忠,通曉治國的體制。父親可以讓他們拿出有益於國傢和百姓的辦法,除掉苛刻煩瑣的政策,愛護養育兵馬,安撫百姓。五到十年,必能讓遠方的人歡喜而來,近處的人更加盡心盡力。無刀兵之禍,統一天下便可指日可待。  有人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中肯,不摻一絲虛假。所以,楚國公子貞臨死前,留下遺言對時政提出告誡,君子認為他忠誠,何況我孫登,還能閉口無言嗎?希望父親大人能留意聽取采納我的意見,孩兒也就可以含笑九泉瞭。  孫登囑咐手下人,待自己死後將此信交給父親。當孫權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無語淚流。老年喪子已經很不幸瞭,更何況這個兒子非比尋常,他是自己一生的寄托。  孫登死的消息傳出來後,豫章太守謝景無法克制自己悲傷的心情,竟然擅自去參加瞭孫登的喪禮,並向孫權請罪,請求免去他的太守之職。孫權告訴他,你跟太子多年,和其他官員不同。同時又派親近的使者去慰問他,並告訴他,豫章太守一職沒有合適的人選,還是需要他來承擔。是時,吳國上下哀痛不已,作為父親的孫權更是以淚洗面多日。  那麼,一位太子的死何以會引起孫權這麼大的反應,做瞭長達二十一年的太子孫登在孫權眼裡、在吳國百姓心中到底是怎樣一個太子呢?相關閱讀推薦:末代太子朱慈烺的悲哀:國破傢亡後下落無人知被自己太子黨害死的康熙廢太子胤礽:胤礽為何被廢戾太子劉據之死: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真造反瞭嗎?孫權長子孫登為何英年早逝?太子孫登怎麼死的孫權長子孫登簡介 三國時期吳國宣太子孫登生平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孫登太子二三事  公元221年,孫登被立為太子。孫權為瞭讓其成材,特意安排瞭諸多才識品德兼備的名臣作為他的賓客朋友。於是,孫登遺囑裡所提到的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被選入東宮。他們陪著孫登研讀詩書,孫登若外出,他們就跟著騎馬射獵。孫權覺得作為未來之主的孫登應該熟悉近代史,於是就希望他能讀《漢書》。並特意讓張休去研究《漢書》很有名氣的張昭那裡學習,回來後再將所學的傳授給太子孫登。  孫登與這群大臣相處融洽,經常同乘一輛車,有時候因為聽講很晚,索性就跟這些人睡在瞭一起。這些人在一起儼然沒有師徒、主仆之分。太傅張溫跟孫權說,“中庶子這個官職和太子最親近,他要在太子身邊回答太子提出的所有問題,應當任用德行傑出的人”。孫權以為然,就任命陳表等人為中庶子。陳表他們和孫登熟悉瞭以後,孫登就廢除瞭中庶子的一些繁文縟節。有一次,孫登把陳表按在自己所坐的凳子上,陳表覺得這樣很不好,孫登笑道:“您的學問理應坐在我上頭。”  不久,孫權遷都建業,征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並讓他兼任宮府留事。孫登時常出去打獵,本來應該走近道,但為瞭避開農民的莊稼,他寧可多走幾裡地。倘若在他打獵的地方有人種地,即使野獸橫行,飛禽撲面,他也要換個地方,就是因為他不想打擾百姓種地。  孫登的母親出身卑賤,而徐夫人對孫登從小就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被廢黜,住在吳郡,步夫人開始得寵。步夫人,臨淮淮陰人,與步騭同族,早年“以美麗得幸孫權,寵冠後庭”,且不妒忌,故久見愛待,意欲立為皇後,終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對孫登經常有所賞賜,孫登隻是恭敬地接受,從不推辭。徐夫人派人來賜給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後才穿。孫權要立其為太子時,他卻推辭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應當先立王後。”   孫權笑道:“那麼,王後,也就是你的母親是誰?”  孫登回答:“母親在吳郡。”  孫權不說話瞭,他本以為孫登會說是步夫人。徐夫人雖然被廢黜瞭,但在孫登心裡,一日為母,終身為母。其恭孝之道,在宮廷那樣的環境下實在是難得。  在關於這位仁義太子的傳說中,有一件事是經常被人拿出來傳誦的,就是彈丸事件。有一次,孫登出外打獵,騎馬飛馳時,忽然一顆彈丸從他耳邊擦過。眾人大驚失色,迅速將其圍在中間,另外一批人找兇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彈弓正在四處瞄準,這批人就把此人綁瞭拖來見孫登,此人已經是魂不附體。  證據似乎確鑿,孫登的手下決定先將此人棒揍一頓,然後找棵樹吊死他。孫登叫人找到瞭從耳邊飛過的彈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彈丸放在一起比較,發現此人用的彈丸要遠遠小於那顆彈丸。於是,就把嚇得魂不附體的人放瞭。  孫登手下的人說,即使不是此人所為,必有人要對殿下不利,還是殺一儆百的好。孫登卻說,國傢有國傢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將此人處死,那麼,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濫殺。我不但犯瞭國傢法度,還留下瞭罵名,一舉兩失,你們說,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瞭這件事會怎麼想我和父皇呢?  有人曾將孫登辨彈丸一事放進智書裡,認為孫登很聰明。其實,但凡是個人就知道應該拿來彈丸比較一下,而這件事之所以被人人傳誦,無非是因為孫登的美德,在三國時期,這種行為在一個儲君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智慧瞭,形而上地認為,這該是一種仁德。  此事過去不久,又一件事被史傢記載瞭下來。  有一天,孫登起來想吐痰,但找不到瞭那個可愛的盛水金馬盂。本來,這隻是一件很小的東西,貴重就貴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經過偵察,孫登找出瞭那個盜竊的人,他的手下人還是給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頓,然後砍腦袋。孫登很生氣地將小偷責備瞭一番,然後讓他滾蛋,並且告訴手下的人永遠不要再提這件事。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當他的弟弟孫慮去世後,父親孫權痛苦不堪,兩天才吃一頓飯。孫登得知此事後,晝夜兼程趕到父親所在地,對孫權說,“孫慮走瞭,這是命運。如今北方的土地還沒有統一,四海之民都在翹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這樣的重擔子交給父親,可父親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反而不思飲食,我真是為父親憂慮不安。”  孫權這才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十幾天後,孫權覺得自己沒事瞭,就打發他回駐地。但他卻懇求說,“兒子不能早晚向父親請安,這就是不孝。陸遜在那裡,難道父親還不放心嗎?我想再多陪父親一段時間。”  孫權想瞭想,就把他留瞭下來。不久,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全面主持留守的政務。在此期間,因為諸多地方糧食歉收,盜賊滋生,孫登明確法令,從而防范瞭諸多想要趁勢作亂的人。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傢之能力,在大情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瞭人世,離開瞭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   在他死後,孫權按照孫登的意思將另一個兒子孫和立為太子,這位第二任太子小時候就因母親王氏得寵,很為孫權喜愛,十四歲時,孫權就為其安排宮廷禁衛,並找大臣傳授其經傳。孫和喜歡學習,對才學之士也很有禮貌,因而很受朝廷內外贊頌。成為太子後,他對政事的處理並不亞於孫登。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卻是,因為沒有瞭孫登,才顯出瞭孫和的才能。  孫登死後  早在孫登還是太子之時,因為自己母親被廢黜和自己身體常常感到不適的關系,他常想讓出太子之位來。首先是孫權不答應,接著就是朝中但凡有點腦袋的大臣也不答應。因為無論從子嗣繼承的傳統還是孫登的品德能力來講,他做太子是唯一人選。  吳主孫權生有七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最小的兒子孫亮。帝王多子本是情理中事,孫權在立儲君的問題上也算是一明君。早在221年時,孫權為吳王,就把孫登立為王太子。並且很註意對孫登的培養,精選師傅和賓友。諸葛恪、張休、顧譚和陳表號為“四友”,都是三國時的名臣代表,孫權把孫登交給這些人,顯然是對孫登寄予瞭厚望。241年,孫登一死,對於孫吳政權來講,這個損失是無法彌補的。而當時在東宮的這些人所代表的利益也讓後來的孫和與孫霸的鬥爭更加激烈起來。  孫登在這些人的熏陶下,為人之表現與從政之態度頗具儒者氣質。大量關於孫登的事實,完全可以證明他就是一位最佳的繼嗣人選。陳壽後來在其傳末評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宋人葉適也指出:“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在父親還很健康的情況下早早地離開瞭,他並沒有繼承大位,這是他自己的損失,也是孫吳百姓的損失,更是孫吳政權後來出現波折的導火索。  孫權的第三子孫和在242年獲得太子之位後,更是受到瞭連失二子的孫權的寵愛。正是基於此,他對孫和的培養絕不次於當初對孫登的培養。名儒闞澤就在這個時候出場瞭,他對太子孫和的教導可謂面面俱到,自己也是不遺餘力:“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吳書》上談到孫和,說,(孫和)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以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名士為侍從。  這樣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圍,自然會讓以前跟著孫登的那些人聚攏過來。在這些人看來,孫和有能力,有品德,和當初的太子孫登不相上下,況且其所立符合瞭儒傢的立長原則。當兩位太子的力量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瞭一股強大的勢力,讓孫權不得不抽時間想上一想。  大概也是出於對太子勢力的忌憚,孫和被立為太子八個月後,孫權制造瞭一起事件,從此拉開瞭太子相爭的帷幕。243年八月,孫權當著群臣的面封四子孫霸為魯王,這其實並不算什麼,但讓眾臣感到奇怪的是,孫權對這位魯王寵愛備至,幾乎比寵愛孫和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不久,宮廷裡便傳出瞭孫和與孫霸不和的消息來。孫權知道後,大為惱火,下令以後兩人不允許見面。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孫權是真想鎮壓太子身邊的勢力,還是愚蠢得沒有瞭原則。身為帝王卻不知太子之位的重要性和兇險性,沒有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   他的命令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因為在他的“幫助”下,孫霸的勢力已經和孫和旗鼓相當瞭。兩個人的鬥爭逐漸明顯化,朝中大臣們自然也分成瞭兩派。從而形成瞭太子黨與魯王黨兩大陣營,相互傾軋。孫權這個老人壽命非常之長,孫和與孫霸鬥瞭八年,他居然還不死,但是,朝臣們的互相傾軋已經讓他感覺到瞭朝堂危機。一次,他對親信說:“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兩派,事情不太好,萬一發展到當初袁氏那樣,就不好收拾瞭。”  他首先對朝臣們下手,先是對支持太子孫和的朝臣進行譴責、流放甚至誅殺,接著就對付孫霸集團中的大臣們。在經過瞭血腥屠戮後,兩黨鬥爭才算告一段落。最後,在250年,他廢黜瞭孫和,又賜孫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要知道,當時他剩下的幾個兒子裡還有五子孫奮和六子孫休沒死呢,但他卻立瞭最小的孫亮。兩年後,孫權終於歸西,繼位後的孫亮才十歲,愚蠢與否不得而知,但因為年幼而無知卻是肯定的瞭。這樣一個小皇帝最終把孫吳政權拖進瞭萬丈深淵。  我們現在看那段歷史,覺得很奇怪,孫權的七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病死的,兩個是被他殺的。這四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而最優秀的孫登之死對整個事件的影響是最大的。試想,如果他不死,以後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孫登在太子之位上長達二十一年,從未做出任何讓孫權懷疑的事情來。這就足以說明,無論孫權以後會做出多麼愚蠢的舉動,也絕對不會廢黜孫登。況且,孫登曾讓過太子位,這就更加強瞭在孫權心裡的好印象。  孫登死後,圍繞著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嗣所展開的鬥爭,其持續時間之長、卷入人數之多、相互殘害之烈、危害之重,在歷史上實在找不出第二例來。孫權雖然暫時以斷然之手段平息瞭“二宮之爭”,但其遺患已成。  我們在惋惜孫登早逝的同時,也該責難他:為什麼不好好註意身體,而引起瞭後來孫吳政權那麼大的風波來!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遺囑中的奧秘  孫登留給孫權的遺囑,如果隻看字裡行間,大概無非是想要孫權註意身體,並妥善安置好曾經在自己身邊的大臣。但如果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仔細分析,這份遺囑實在是當時對孫權的種種舉措的不認可與對時政的精彩剖析。  早在幾年前,吳國發生瞭一件大事,史稱“呂壹事件”。呂壹靠溜須拍馬得到瞭孫權的重用,任命其為“校事”,又給瞭他“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的權力,專拿江南豪族下手,且連尚書令顧雍、上大將軍陸遜也被他們咬上瞭,可謂權勢熏天。大臣與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權矛盾的曲折體現。當呂壹因污陷朱據被抓住罪證後,孫權即“亦覺悟,遂殺呂壹”以安慰大臣。但這件事情雖然結束瞭,卻在諸多大臣心上留下瞭很不好的印象。孫登在遺囑中勸孫權修黃老之術,意思是想讓這位父親以無為來治理國傢,很含蓄地表示瞭他對父親因猜疑而亂殺功臣的不滿與擔憂。  在遺囑中,他從弟弟孫和開始,列舉瞭過去與他共事過的東宮屬官,希望父親能根據他們各自的才幹,分別予以重用,繼續信任他們,並特別懇請孫權凡事多征求他們的意見,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十年之內,就會收到“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的效果。孫登還在遺囑中對於當時吳國的刑法嚴酷,徭役紛繁,建議孫權寬刑輕賦,以順民意。  從上可以看出,孫登素來是關心時政並瞭解民情的,他臨終時對父親所上之言,可謂中規中矩,語重心長。孫權當時看瞭很是感動,並且也很認可。可後來的事實卻證明,孫登的遺囑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揭秘明朝太監為買政治股票:紛紛引刀自宮遺恨終生

  導讀: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有好幾個江湖高手為瞭練成最高層次的武功,不惜自己去掉自己的那東西,變成一個閹人,如東方不敗和嶽不群。  “欲練絕世武功,必先揮刀自宮”,這是小說傢演繹出來的一種武學上的因果關系,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這個現象卻有某種象征意義,那就是男人一旦舍棄瞭他最重要的東西,他必然會專心致志去做一件事,希望在別的方面得到補償,以證明他比一般的男人還像一個男人。《笑傲江湖》那些自我去勢,變成不男不女的江湖高手,練就絕世武功的目的隻有一個: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葵花寶典》的象征意義在於:男人要取得非同尋常的成就,必須壓抑甚至犧牲最符合人性的東西。那麼對男人的肉身和心理來說,舍棄性欲可算是犧牲瞭最原初、最本能的東西。生殖器承載瞭男人人生最高的榮耀和最重要的快樂。連這些東西都不要瞭,那麼所希望得到的補償絕非俗世的金錢能衡量的。一種就是精神上的最高追求,留萬世之名,成千古偉業。比如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以宮刑後,要洗掉這種恥辱,隻能懷著孤憤痛苦,寫瞭史傢之絕唱的《史記》,用他自己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的那樣:“欲以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   還有一種就是權力上的追求,這就能明白為什麼太監比普通人的權力欲更強,更善於弄權,得到權力後更加狠毒殘酷。——他具有一種極強的補償心理,閹割後失去瞭男人的尊嚴和功能,隻有手握大權,讓那些健全的男人匍匐在自己的腳下,心理上才能有一種平衡。就如東方不敗和嶽不群一旦統一瞭江湖,能號令天下的英雄,誰敢說他們不是偉男子呢?魏忠賢,就是明朝熹宗年間的一位幾乎練成《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相關閱讀推薦:解密明朝時期宦官作亂的根源:讀書越多越反動?揭秘明朝那些殺倭寇如草芥的牛人:真正的高手!喜歡木工的明熹宗是怎樣自毀明朝基業的?揭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從放牛娃到得力幹將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明朝真實的“孫悟空”:被皇帝活埋七日竟然不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大多數太監,是還在孩童時被凈身入宮,被動地當瞭太監,而魏忠賢不然,他是真正的揮刀自宮,進宮做太監的。楊漣彈劾他的二十四大罪狀,第一條就是說他:“忠賢原一市井無賴人耳,中年凈身,夤入內地,非能通文理,自文書司禮起傢者也。”《明史·宦官傳》說魏忠賢是河北肅寧人,“少無賴,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變姓名曰李進忠”。欠瞭一屁股賭債的魏忠賢,如果在老傢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他不可能發達,將永遠沉淪在最底層。此時,賭徒的性格讓他做出瞭常人難以做出的決定,自宮去做太監,開始他人生最大的一場賭博。——古今中外成大事的,多半有這種將所有本錢全部押上去以求最後一搏的賭徒性格。  魏忠賢最後贏瞭,他的贏和賭徒性格有關,也與偶然的好運氣有關。——真正在賭場中大贏的人,超人的意志力和過人的賭技,以及好運氣一個也不能少。大字不識一個的他,人到中年才進宮,起點顯然沒有那些從小就當太監的人高,別人已經幹到瞭相當的位置,而他得重新開始,而且也無其他太監那樣有經營多年的人脈關系。他被分派去照顧萬歷帝的長孫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飲食,這是他一生發達的契機和伏筆,但當時誰也看不到這個位置的重要性。因為萬歷帝寵幸鄭貴妃,一直想立和鄭貴妃所生的兒子——即後來在洛陽被李自成殺死用血摻雜在鹿血酒中喝下的福王做皇儲,朱由校的爸爸,萬歷的長子常洛當時皇儲位置幾乎不保,幸虧大臣們力爭才得以即位——這就是對萬歷朝乃至整個晚明政治影響很大的“國本之爭”。老爸的地位都不明朗,朱由校和他的生母—— 一個普通的才人,在宮裡受不到重視是自然的,因此朱由校作為皇帝的長孫,竟然沒人想起來給他請老師教他讀書,任憑他在宮裡閑逛。當時宮裡正大興土木,營造和修復宮殿,無書可讀的朱由校對建築業感興趣,耳濡目染學瞭一手很好的木匠活。等他父親才當瞭一個來月皇帝便一命嗚呼後,這個字識不瞭幾個的頑劣少年進位九五,其治國的才能可想而知。   賭博和買股票差不多,別人對朱由校和他的生母王才人不看好,但魏忠賢燒瞭這個冷灶,他也買瞭這隻看起來暴漲可能性不大的股票——他也沒別的選擇,因為鄭貴妃那裡輪不上他。此時,大明未來皇位繼承局勢還很模糊,魏忠賢做完瞭他後來咸魚翻身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他本來是奉承大太監魏朝,得到太監總管王安的重視。但忘恩負義一定是豪賭中翻身必須嫻熟的手段。他和朱由校的乳母也就是魏朝的對食客氏好上瞭,最後聯合驅逐瞭魏朝,得勢後殺死瞭王安。——這太監和宮中女性結成形式上夫婦的“對食”關系,大傢想必已經不陌生。宮中隻能存在一個健全的成年男人即皇帝,上千的宮女哪能輪得上雨露沾潤,而那些太監畢竟曾經是男人,在鐵桶一樣禁錮的宮中,太監和宮女在寂寞中相互慰藉,結成沒有實質內容的夫妻,算是對人性一種不得已的彌補。這類“對食”也會日久生情,相互之間也有正常男女社會中的爭風吃醋、移情別戀。客氏舍棄老情人魏朝,和魏忠賢相好,可看出魏忠賢的心計和手腕。大約中年凈身的他,比一般的太監更懂得男女之事,何況他當年還是一個無賴,這樣的小混混容易被女性喜歡上。後世也有史傢說魏忠賢並沒有徹底地閹割,還具有部分男性功能,此說存疑。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聯合上客氏,他們倆一起伺候朱由校母子,他也在朱由校的童年時扮演某種父親的角色,就像早年陪伴萬歷帝的太監馮保那樣,被萬歷帝稱為“大伴”。——人是情感的動物,太監專權,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皇帝和太監朝夕相處結下的情誼,這種情誼不會因為帝王和奴仆的身份障礙而不存在。光宗突然駕崩時,朱由校的母親已經死瞭好幾年,魏忠賢當時已是光宗的寵妃李選侍的近侍太監,因此在“移宮案”中他站在李選侍一邊,鞍前馬後到處活動,如果當時李氏控制瞭傻乎乎的熹宗朱由校,晉身太後搞垂簾聽政,魏忠賢自然是首功。可李既非駕崩的光宗的正宮娘娘,也不是繼位的熹宗的生母,沒有理由繼續幹政,因此在楊漣等顧命大臣的幹預下,不得不搬離皇帝所居的乾清宮,控制少年皇帝的圖謀失敗。  魏忠賢在新皇登基前後,賭瞭一場無論如何他都能賺的牌局。如果李選侍順利控制新皇帝,他的功勞自然不用說,可以通過李來影響皇帝;而李失敗後,他有第二套方案,通過自己的“對食”、和皇帝有某種不倫關系的客氏來影響熹宗。客氏被熹宗封為“奉聖夫人”,他被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並提督東廠。——這個位置太重要瞭,前者是皇帝的機要秘書,替皇帝批閱公文,後者掌握最大的秘密警察機構,文武兼於一身,有瞭興風作浪最大的本錢。至於他不識字如何批閱公文,有瞭巨大的權力,這點小小的不足就太容易彌補瞭。專制的帝國中,什麼樣的奇跡不可能發生?  魏、客兩位從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的政治高手,那水平是相當的高,比那些科甲出身的士大夫高多瞭。《明史》說魏“不知書,頗強記。猜忍陰毒,好諛”。在政局這個最大的賭場中,他具備瞭贏者通吃的幾乎所有性格特質,是否知書並不重要。後來,他侄兒侄孫封為公侯,他成瞭九千歲,誅殺瞭妨礙他專權的東林黨人,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作為一個忍辱負重,不得不自宮的男人,他在權力上得到瞭極大的補償,頂峰是各地文武官員為他修生祠,用頌揚皇帝的話來奉承他。明末一位文人朱長祚評論說,一位刑餘的太監,而天下阿諛奉承、寡廉鮮恥的士人,一起附和稱頌他,將他比喻成功勞像周公、召公一樣,德行如大禹、商湯一般。更有國子監的生員將他比喻成孔子再世,奏請在國子監旁邊建魏的生祠。  現實中的魏忠賢,其地位完全超過瞭武俠小說中的東方不敗。後世有人認為,他既然可以將熹宗玩弄於股掌,已經具備廢掉皇帝自立的條件。這樣說我以為有些誇張,唐代後期太監能左右皇室子孫即位,但自己不敢自立。不是不想,幾乎是不可能,魏忠賢這類太監全部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他的股票可以借大明的殼上市,但不敢將公司的名號和法人代表公開改成自己。如果這樣做就使自己喪失瞭權力源,因為再權勢熏天,無論大唐還是大明,天下人恐怕接受不瞭一個太監當皇帝。《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為什麼不幹脆殺掉任我行,而將其囚禁,並將任盈盈捧到公主一樣的地位,他的難題和魏忠賢相仿。   看來,男人一旦舍棄瞭最重要的東西後,即使掌握再大的權力,也有無法克服的缺陷。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