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重臣

宋朝四大將之一曹彬:平滅後蜀南唐的開國重臣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於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後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後謚號武惠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那時候,曹彬跟隨宋太祖趙匡胤南北征戰,後來遷居太丘,落戶永城。趙匡胤命令大將曹彬率領重兵駐紮太丘,主要是把守商丘東南睢河要塞,控制汴河至淮北一線的中心地帶,形成對江淮的進攻之勢。曹彬屯兵太丘後,和幾個兒子在太丘城裡居住。   曹彬經常在太丘城裡召開軍事會議,研究軍事部署。睢河南岸是部隊演習的操場,曹彬親自操練軍士,針對江淮河流眾多的特點,曹彬專門成立一支水軍,每天在睢河上操練,水軍進步很大,鬥志高昂,得到瞭趙匡胤的贊成和表彰。   北宋開寶七年,曹彬率軍征伐江南,在長江北岸關於如何渡江,存在很大爭議。曹彬認為可以在江上搭載浮橋過江,但有不少大將表示反對,認為長江江闊水深,自古無搭浮橋渡江成功之事。曹彬力排眾議,認為浮橋切實可行,於是便在長江采石磯上搭浮橋,大部隊一舉通過瞭長江天塹,打敗瞭南唐軍隊,曹彬得到一致稱贊。曹彬率領的宋軍主力在開寶八年(974年)圍攻南唐國都金陵,采用長時間圍而不擊的策略,使城內人心渙散,軍心瓦解。南唐大將朱令贊順長江來救都城,曹彬命令避實擊虛,虛張聲勢,用障眼法將長江沿岸樹立長木偽裝成帆檣桅桿,佈成疑兵,以迷惑敵人。果然朱令贊中計,遲疑不決,徘徊不前,曹彬趁機發起攻擊,大敗敵人。   在進攻南京城的前夕,曹彬突然得病瞭,諸位將領前去探望。曹彬說:“你們向我做一個保證,我的病就好瞭。”大將們說:“做什麼保證呢?”曹彬說:“你們攻打金陵,必須向我保證,不準無辜殺人,不準掠奪財物。”將領們紛紛做出莊重的承諾,於是曹彬的病很快就好瞭。攻克金陵後,將領們都嚴守紀律,遵守承諾。宋太祖表揚曹彬說:“你屢用奇謀,而又不妄殺一人,真良相也。”給予重獎。

揭秘:南唐歷史上重臣為何沉溺於“天上人間”?

  導讀:夜讀《新五代史》,多處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韓熙載。這韓熙載便是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一號”。五代大畫傢顧閎中的這幅《夜宴圖》,以連環長卷方式描摹出南唐名臣韓熙載夜宴盛開、縱情聲色的場景。畫中參加夜宴的四十餘人神態各異,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將南唐“天上人間”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韓熙載身為南唐重臣,何以沉溺“天上人間”、醉生夢死?  有一說是南唐後主李煜對韓熙載等一批北方投順官員百般猜疑、陷害,因而韓熙載故意裝成縱情聲色、玩世不恭,意圖讓李後主確信自己毫無政治野心以求自保。但李後主仍對他不放心,便暗出派顧閎中、周文矩二人窺探韓熙載,命其如實照畫。韓熙載自然明白顧、周之來意,便營造一個南唐最奢華的“天上人間”,上演一場酣暢淋漓的夜宴歡娛。顧閎中則憑借驚人的記憶力與繪畫天賦,畫出這場夜宴歡娛盛況。李後主見此畫後,便放過瞭韓熙載等人。上述傳說與歷史事實似乎有較大出入。韓熙載縱情聲色是刻意偽裝不假,但卻是別有隱情。他不是怕李後主猜疑,相反是怕李後主重用自己,縱情聲色的真實原因是躲避李後主拜其為宰相。   韓熙載原本具有遠大抱負,其才具足以成就一番大業。作為後唐同光年進士,其文章書畫,曾名噪一時。後來其父(北海武將)因事被誅殺,韓熙載便逃往江南投順南唐。《新五代史》上說,韓熙載南奔前與好友李谷酒酣話別時曾說:“江左若拜我相,我一定長驅北上,平定中原。”李谷則說:“中原若任我為相,我便直取江南。”可見韓熙載奔江南是想去做一番大事的。後來,李谷為將率大軍攻取淮南,而韓熙載卻是無所作為。是韓熙載平庸無能,還是南唐不給機會?答案是兩者都不是!  韓熙載曾經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寵信,後主李煜繼位後也一直重用他,任命其為吏部侍郎、兼修國史。不久因為改鑄錢幣之事,韓熙載與宰相嚴續爭論於禦前,韓熙載辭色俱厲,聲震殿廷。李後主因其失禮,改授秘書監,讓他管管著作局與三閣圖書。不到一年,李後主再次任命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這是韓熙載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職。後主還分封他的兩個兒子為清源公、宣城公,對其是倍加寵愛。李後主甚至覺得韓熙載“盡忠,能直言,欲用為相”。可見,李後主是一心想讓韓熙載當南唐宰相,托付朝中大事。  問題在於,李後主統治時期的南唐已是岌岌可危。韓熙載深知李後主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南唐衰亡大勢憑一己之力難以扭轉。韓熙載平日敢於直言,在朝中樹敵諸多。若身居相位,就可能或遭受政敵暗算,或成為一個“亡國之相”。《南唐書·韓熙載傳》上說到,當時的韓熙載認為“中原王朝一直對江南虎視眈眈,一旦出現真命天子,南唐可能連棄甲的時間都沒瞭。在此時接受拜相,豈不成為千古笑談!”應該說,此時的韓熙載已經完全失去瞭當年的抱負,當“亡國之相”倒不如縱情聲色,今朝有酒今朝醉。但他的內心卻是極其痛苦的,《夜宴圖》中韓熙載的表情便是悒悒不樂,可見其心情沉重。   史載,韓熙載在李後主欲拜其為相之時,便蓄養傢妓四十人,在自己的府上營造“天上人間”,每天請上一幫朋友,夜宴不斷,盡情歡娛。國之將亡,朝中重臣卻沉醉於美色艷舞之中,便隨即遭人彈劾。李後主也感到很失望,覺得如此韓熙載確實難以為相。這“亡國之相”算是躲避過去瞭,但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即於洪州安置。韓熙載立馬將所有的傢妓全部趕走,自己單車上路。李後主知道後大喜,覺得這人還有救,馬上下詔讓他留下來,恢復他的官職。但好景不長,不久那些走瞭的妓女又一個個被韓熙載請回來瞭,新“天上人間”的新夜宴又上演。李後主聞聽後搖著頭說:“我真是無可奈何啊!”從此就對韓熙載徹底失望瞭。  韓熙載在六十九歲時候死去,李後主感嘆地說:“我始終不得讓韓熙載為宰相啊!”於是下詔贈韓熙載平章事,即宰相之職。韓熙載死時傢裡已經非常貧窮,棺槨衣衾,都由李後主賜給。李後主將他埋葬在東晉名臣謝安墓旁,還令南唐著名文士徐鉉為韓熙載撰寫墓志銘,徐鍇負責收集其遺文,編集成冊。如此種種,足見李後主對韓熙載之厚愛!相關閱讀推薦:決定南唐存亡的兩對父子:李璟父子和皇甫暉父子宋朝四大將之一曹彬:平滅後蜀南唐的開國重臣南唐名將劉仁瞻:獨守孤城斬殺逃跑的親生兒子南唐史上樊若水曾獻計趙匡胤:架浮橋破長江天塹揭秘:南唐歷史上後主李煜手下不為人知的忠臣們南唐後主李煜寵愛的兩個女人:大小周後悲劇結局

張之洞從翰林清流蛻變成封疆重臣:調和新舊勢力

  張之洞(1873-1909)歷官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1907年內召為軍機大臣。“政治傢”的生涯,應該是他的本分。不過,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資本和社會影響力,張之洞周圍聚集瞭一批晚清乃至民國時期的重要學者。在張之洞的贊助下,憑借著種種學緣、地緣、人緣的接近,逐漸形成一個以“清流”人物為核心的學人圈子,在近代中國思想嬗變和學術傳承的歷程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跡。《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是從張之洞開始,依次考察劉坤一、袁世凱、端方等清末督撫的文教施設,探索“近代學術的體制內進路”。   好發縱橫捭闔的議論,堅守儒傢義理,熱衷詩酒交遊,關註學術文教,這些舊時清流黨的氣質,逐漸凝結為張之洞周邊學人圈子的底色   在眾多晚清督撫當中,張之洞的幕府能夠獨樹一幟,吸引大量學人。這跟他早年參與“清流”的經歷,也就是李鴻章所謂“書生習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系。   張之洞功名早達:十六歲高中順天鄉試解元,二十七歲時會試中式,殿試被點為探花,隨後進入翰林院。在此前後,他結識瞭翁同龢、潘祖蔭、王懿榮、吳大澂等活躍於京城的學者型官僚,成為這一時期京城士大夫交遊的重要組織者。同、光之交的京師學人交往,不僅孕育瞭金石考古的專門之學,更從學人之間頻繁的詩酒交遊當中,滋長出一股清議的意氣。光緒初年,隨著中俄伊犁之爭、中日琉球之爭、中法越南之爭等邊疆或藩屬問題的激化,外交局面再次嚴峻。張之洞呼吸領會到這種風氣變化,及時從金石考訂圈子淡出身影,加入當時翰林院中熱衷於言事的“清流”行列。   所謂“清流”,是古已有之的對清議集團的稱呼,以朝臣的犯顏直諫為標志,同時包涵瞭東漢黨錮、宋代太學生、明末東林黨等泛化的士大夫言論勢力。   晚清“清流”區別於前代清議的一大特點,在於其主體並非負有言責的諫官,而是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寶廷等翰林院的“講官”。他們平日沉溺於詩酒唱酬、金石考據、校勘收藏,一旦有事,就聯翩上疏,鞭撻權貴,彈劾督撫,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輿論的壓力。與以往近代史教科書塑造的“頑固派”印象不同,這些翰林院出身的清議分子由於品級較高,大多視野開闊,究心時務,既有與督撫進行交涉的資格,又具備相關學養和人脈。他們自負才情學問,對西方的政治、外交、學術大都有興趣,喜歡縱橫捭闔地漫談國際形勢,甚至成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座上賓。

晚清史上重臣張之洞一生廉潔死後連喪葬費都不夠

  導讀:大凡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對中國近代史有所興趣和瞭解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不知道張之洞張南皮的。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謚號文襄,生於貴州省貴築縣(今貴陽市),原籍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故又稱張南皮,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清流派首領。  張之洞自幼人稱“神童”,於咸豐二年(1852)16歲中順天府第一名“解元”,同治二年(1863)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四川學政、禮部侍郞、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官至太子太保。  張之洞在其代表作《勸學篇》裡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他創辦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湖北織佈局,還創辦漢陽兵工廠(湖北槍炮廠),發展軍事工業,“漢陽造”步槍在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裡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教育方面,他提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教育,並親自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前身)、廣雅書院(廣東廣雅中學前身)等。但對維新變法改良,他由最初支持到後來鎮壓。   他的事跡還有在湖北建兩湖書院、經心書院、武昌師范傳習所,在四川建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制訂“癸卯學制”,興建湖北省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京師圖書館,提議修改大清法律,倡導修築蘆(京)漢鐵路、粵漢鐵路、江浙鐵路、川漢鐵路,反對殺袁世凱等;著作還有《輶軒語》、《書目答問》、《張文襄公全集》等。  像這樣一位地位赫赫、成就巨大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軍機大臣、大學士,官居一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華東區第一書記;而且他還生有13個兒子,但一生清正廉潔、艱苦樸素,辦理後事時竟然連喪葬費都拿不出,還是靠其親朋門生籌集的(包括後來的“反清先鋒”黃興、中共元老之一董必武等)。盡管清廷賞銀3000兩治喪,但仍遠不夠開銷。臨終前,他給子孫留下遺囑:“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治術,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則大中至正。為官40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無忘國恩,勿墜傢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其嫡孫女張厚粲追憶祖父亦說,傢族以耿直清廉為訓,“祖父老傢在河北南皮,當時祖父主張興修鐵路,就是不同意把鐵路修在老傢。掌管鐵路修建的官員紛紛把路線往自己老傢‘引’,而張公卻偏偏避開自己的傢鄉,以明其廉。”   若拿張之洞與李鴻章相比,其個人操守遠在後者之上。張之洞為官清廉,從不索賄受賄,因傢中人口多,日子過得很艱難。有時年關實在挺不過去,他就派人典當衣服之類。當年,武昌“維新”等大當鋪有一規矩:凡是總督衙門拿皮箱來當,每口箱子都給200兩銀子,並不開箱驗看,隻照箱數付給銀兩。開春後張之洞手頭松動一點,必會派人用銀兩贖回箱子。張之洞的弟子傅嶽(字治薌,武昌人,民國時任北京師大教授)曾回憶恩師身後的情形:“張去世後,謚文襄,無遺產,傢境不裕。他的門人僚屬都知道這種情況,所以致送賻儀都比較厚重,總計亦不過銀萬餘兩而不足二萬之數。張傢所辦喪事也就全賴這筆錢,治喪下來所剩無幾。”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奇案:戲子竟冒充光緒帝行騙被張之洞殺頭張之洞從翰林清流蛻變成封疆重臣:調和新舊勢力張之洞如何用“美人計”從李鴻章手中挖來盛宣懷皇上豈能冒充:張之洞快刀處斬“假光緒”事件晚清名臣張之洞靠什麼征服慈禧:竟能連升四級張之洞簡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張之洞生平

被誤解的隋朝重臣楊素:後世卻稱其為亂國奸臣

  在隋朝短暫的38年的歷史中,卻湧現出許多英武豪邁的雄傑人物,其中有一位人物非常耐人尋味,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曾平定陳國、大破突厥,從鶯歌燕舞的江南到朔風凜冽的大漠,人們無不稱贊他為一代名將;但他還因幫助隋煬帝楊廣即位、陷害功臣同僚,又被後世冠以奸臣的稱號;此外他還能獎掖後進,提拔人才,同時還寬以待人,多次成人之美。他就是隋朝歷史上著名的楊素。  楊素字處道,544年出生,弘農華陰人。楊素出身於百年望族弘農楊氏(楊堅也自稱出身於弘農楊氏),祖父楊暄曾擔任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擔任北周的汾州刺史,後被北齊俘獲,守節不屈而死。因而楊素少年時傢境貧寒,但他素有大志,且不拘小節,身邊的人沒有真正理解他的,唯獨楊素的堂叔祖楊寬認為此子非同一般,便對自己的兒孫說“處道(楊素的字)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後來楊素與安定人牛弘一起學習,研精不倦,從而在文學、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善屬文,工草隸),而且此時楊素生得相貌堂堂,“美須髯,有英傑之表”,不久楊素就出仕瞭。北周大塚宰宇文護聘任楊素為中外記室,後又轉為禮曹,加大都督銜。但好景不長,專權的宇文護被北周武帝誅殺,楊素也受到瞭影響,還險些丟掉性命。  此時楊素以其父楊敷守節不屈,死於北齊,但朝廷並未追封,楊素便上表申請。北周武帝未予理睬,楊素再三上表,北周武帝大怒,下令將楊素處斬。楊素也急瞭,高聲呼喊“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一心想做明君聖主的宇文邕聽瞭這話,沒有生氣,反而對楊素的膽量非常欽佩,不但赦免楊素,追封其父,反而對楊素越加信任,加封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此後楊素參與平定北齊之戰,屢立戰功。雞棲原一戰,齊王宇文憲潰逃時被北齊軍趕上,楊素與數十員驍將拼死苦戰,才掩護這位皇弟脫險。北齊滅亡後,楊素被封為開府、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578年楊素隨大將軍王軌擊潰進犯淮北的陳軍,並將陳國名將吳明徹(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俘獲。  580年楊堅擔任北周丞相,楊素知楊堅稱帝之意,於是主動投到楊堅門下,與其深自結納。楊堅對楊素也很器重,加封他為汴州刺史、大將軍之職,跟隨行軍元帥韋孝寬率軍討伐尉遲迥等人的叛亂。楊素率軍擊潰響應叛亂的滎州刺史宇文胄,並將其斬殺,楊素也因功被封為徐州總管、柱國、清河郡公,邑二千戶。  581年楊堅登基,建立大隋,楊素被加封為上柱國,便參與隋朝法律的制定。584年楊素被封為禦史大夫,不料此時卻因為一件傢事,讓楊素丟瞭官。原來楊素的妻子鄭氏十分彪悍,經常和楊素打架,一次實在把楊素惹急瞭,他說出這麼一句話“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後。”不想鄭氏卻向皇帝打瞭小報告,於是楊素便被免官。  其實這隻是一個小插曲,因為隋文帝志在平定江南,一統天下,楊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585年隋文帝任命楊素為信州總管,負責長江上遊,並賜予他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到永安上任後,以前從未有統帥過水軍的楊素,卻主持打造瞭當時的“超級航母艦隊”。艦隊的超級戰艦是幾艘“五牙大艦”,“起樓五層,高百馀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主力戰艦是數千艘置兵百人的“黃龍”,此外還有“平乘”、“舴艋”等船。  588年楊堅下詔伐陳,楊素與晉王楊廣、秦王楊俊並為行軍元帥,其中楊素負責順流東下,負責消滅長江及沿岸陳國水陸軍。當年12月,楊素率水軍東下三峽,在長江上遊發起攻勢作戰,行軍至流頭灘時,陳將戚欣以青龍百馀艘、屯兵數千人駐守地形險要的狼尾灘。楊素當機立斷,發起夜襲,水陸軍協同作戰,一舉全殲陳軍。     楊素率領水軍繼續東下,又將阻攔的陳軍紛紛擊潰。此時隋軍“舟艫被江,旌甲曜日”,相貌雄偉的楊素乘坐高大的戰船上,陳國人見到後無不驚駭,“清河公(楊素的封號為清河郡公)即江神也!”,於是自“巴陵以東,無敢守者”,就連湘州刺史、嶽陽王陳叔慎(陳叔寶的弟弟)都遣使請降。  陳國平定後,功勛卓著的楊素被封為越國公、內史令等職,隋文帝還賜予他“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不久後楊素發現已經是自己姬妾的樂昌公主悶悶不樂,於是便詢問,得知是因為破鏡約定的緣故,便派人將陳國駙馬徐德言找來,資助金錢,讓他們夫妻團聚,以成人之美,這就是破鏡重圓的由來。而讓破鏡得以重圓的正是雅量非凡的楊素。  陳國平定不久後,江南當地士族豪強掀起叛亂,大者數萬,小者數千,相互呼應,一時間烽火燃遍整個陳國故地。隋文帝於是派遣楊素為行軍元帥,負責征討叛亂。楊素渡江後,率軍先後數百戰,將江淮地區的叛亂平定,此時隋文帝擔心隋軍長時間征戰,便詔令楊素入朝。但楊素認為素以餘賊未殄,恐為後患,要求一鼓作氣,將叛軍徹底剿滅。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今天3月3日 楊堅代周自立,隋朝開始知名的巡按禦史為隋朝設立: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歷史上楊廣的真實皇子生涯:隋朝第一模范皇子楊素簡介 隋朝權臣傑出的軍事傢統帥楊素生平隋唐英雄第12集劇情 楊素上奏除掉高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於是楊素向閩越進軍,最終將叛亂平定。楊素回京後,隋文帝任命他為宰相,與高颎共同主持朝政。做瞭宰相的楊素,對待同事的態度不盡相同。朝臣之中,他推崇高颎,敬重牛弘,厚待薛道衡,蔑視蘇威。其餘的權貴,大多都會被他欺凌刁難。要論才藝風調,楊素要優於高颎;但若是要比推誠體國,處物平當,宰相氣度,楊素比高颎差得多。  593年隋文帝命令楊素監造仁壽宮,楊素為瞭討好隋文帝,“夷山堙谷以立宮殿,崇臺累榭”,此外為盡快完工,“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最終一座富麗堂皇,極盡奢華的宮殿呈現在隋文帝的面前。但隋文帝認為太過奢華,非常不滿,楊素十分聰明,通過獨孤皇後,最終讓隋文帝認可瞭楊素的功績。  599年隋文帝得到奏報,得知突厥意圖內犯,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派遣四路大軍大軍出師,其中楊素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從靈州出發。以前與遊牧民族交戰的時候,通常采用戰車、騎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陣法,並在陣外四周遍設鹿角、蒺藜等物,騎兵在最裡面,以防止對方起兵的沖突。楊素對眾人言道,“此乃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於是拋棄這種落後的戰法,命人佈置騎兵戰陣。  突厥的達頭可汗聞之大喜道:“此天賜我也!”,並下馬仰天拜謝,隨即率十餘萬精騎直撲隋軍。楊素率軍奮擊,大破突厥騎兵,達頭可汗身受重創,狼狽逃走,手下死傷不可勝數,群虜號哭而去。  楊素用兵隨機應變,總能把握戰機,但馭軍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從不寬恕。每次作戰前都會尋找士兵的過失,然後殺之。多者百餘人,少則十幾人。“流血盈前”,而楊素卻談笑自若。兩軍對陣時,楊素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敵,若取勝就罷瞭,如不勝而敗逃者,無論多少,全部處斬。然後再令二三百人迎敵,如不勝則照殺不誤。所以楊素的部下對他極其敬畏,作戰時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戰無不勝。但楊素對有功之人“微功必錄”,所以楊素雖嚴厲兇狠,但由於他恩威並施,所以將士都願意隨其征戰。  

創辦中國幼兒園的第一人是誰?揭秘晚清重臣端方

  現在小朋友進幼兒園成瞭不少傢長的老大難問題,盡管國傢出臺瞭不少措施,但幼兒園依然很緊張。幼兒園並不是當代中國人的專利,早在光緒二十九年即1902年9月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創辦瞭中國第一所幼兒園,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端方。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金石學傢。本來是漢人,姓陶,號陶齋,後改姓為托忒克氏,民族改為滿洲正白旗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歷督湖廣、兩江、閩浙,宣統元年調直隸總督,後被彈劾罷官。  端方於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捐員外郎,後遷候補郎中。曾經支持戊戌變法,但在變法失敗後受到瞭榮祿和李蓮英的保護,並沒有受到株連。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時候,又被任命為任直隸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創辦農工商局,將其召還主持局務。端方趁此機會上《勸善歌》,受到慈禧賞識,被賜三品頂戴。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太後大悅,命天下張貼,京中呼為‘升官保命歌’”。  創辦中國第一所幼兒園  1902年端方被任命為湖廣代理總督,當時的兩湖總督是張之洞,張之洞主張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並且開始書院改革,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兩湖書院,開辦的新式學堂中,最為著名的是自強學堂。1902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後又經過多次改革,最終成為一新式學堂。  此時的端方也趁機借窩下蛋,在武昌小學堂內創辦瞭中國的第一所幼兒園——湖北幼稚園(現在臺灣依然保留這種稱謂,大陸也有人這麼叫)。而且聘請瞭日籍保姆野美智慧等三人負責經營辦理。除此之外還擬定瞭《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  幼稚園主要招收五到六歲的兒童,人數為八十人,學制為一年。開設的課程有行儀(應該就是禮儀之類的)、幼稚園語、手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勞動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日語、唱歌,遊嬉等七個大類,可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園服、課本、學習用具全部免費提供,況且隻要戶口是湖北的,符合規定,學費全免(這點兒和現在的高考差不多,有地域歧視,不主張)。但夥食不負責提供。除此之外,端方還是第一所省立圖書館的創辦人,還派出瞭二十多名幼女赴日本學習師范教育。 端方  撲朔迷離的死因  據《清史稿·端方列傳》記載,宣統三年,即1911年5月,端方任命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宣佈“鐵路幹線國有政策”,政策規定:宣統三年(1911年)前所有集股商辦的幹線,必須由國傢收回。端方想與湖廣總督瑞澄爭功,所以就強行將四川當地民辦鐵路收歸國有。  說是國有,其實則是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訂立總額為六百萬英鎊的借款合同,公開出賣川漢、粵漢鐵路修築權。由此激起瞭川湘鄂人民的保路運動。6月17日,成都各團體兩千餘人在鐵路公司開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四川各族人民、各階層人士也紛紛加入保路鬥爭的行列。教師學生、農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以各種形式集會演說,掀起群眾性的反帝愛國熱潮,揭露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清政府賣國賣路的罪惡行徑。  為瞭鎮壓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1911年11月,清廷派湖北新軍前去鎮壓,新軍由端方帶領,因而造成武昌空虛,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義奠定瞭基礎。端方帶領湖北新軍抵達四川資州後,在資州待瞭十來天。其時,武昌起義的消息已經傳來,軍心動搖。據隨同其入川的一位士兵回憶:“端方為穩定軍心,極力籠絡部下。有的士兵生病瞭,端方派其弟到軍營問候;有的士兵亡故瞭,端方修書哀悼;沿途官民送吃送喝的勞軍,端方做出先嘗毒的姿態。甚至有的士兵受不瞭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雇轎抬著他。”  盡管如此,悲劇還是發生瞭。軍官劉怡鳳率領士兵闖入端方的房間,出言不遜,咄咄逼人,端方最終沒有屈服。最終,端方和他那曾經留學日本研究鐵路的六弟端錦,均被殺害。  這是其死因的最普遍的一種說法,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兩種說法。  一說是“欽差(即端方)(在資州)正擬進省,忽接由省發來的急電,謂北京失守,兩宮出狩陜西,有旨令午帥(端方)率領鄂兵由陜赴晉勤王。午帥當時向各兵演說,預備北上。兵士反對勤王,因此大嘩”,造反兵士互相煽動,並殺害端方兄弟。這是端方傢丁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端方在資州的處境兩難,進不能攻,退不能守,於是端方就謀劃獨立,軍隊卻不聽令。因而遇害。  無論怎樣,端方的死始終是一個悲劇,他作為當時清朝“體制內”的官員,能夠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倡導憲政方面的言行,並且作為中國新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在當時那個時代,實屬難得。難怪他死後有人為他抱屈。  在端方死後,受他提攜的光緒狀元張謇更是寫挽聯“物聚於好,力又能強,世所稱者,燕邸收藏,三吳已編《陶齋錄》;守或匪親,化而為患,魂其歸半,夔雲慘淡,萬古同悲《蜀道難》!”悼念,盡陳其悲傷之情。其中的《蜀道難》則是1912年在日本留學的王國維為端方寫的一首悼亡詩的名字。相關閱讀推薦:晚清三大軍政集團的環鏈關系 晚清三大軍政集團晚清最會做官的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的傳奇晚清政府參加芝加哥萬國博覽會 景泰藍奪一等獎揭秘真實的晚清生活:老照片還原百年前中國社會鐵帽子慶親王奕劻:名副其實的“晚清第一貪”

後晉重臣杜重威:比石敬瑭還要反復無常的小人

  杜重威(?-948),因避後晉出帝諱,又名杜威,朔州(今山西省朔縣)人,五代後晉大臣。晉高祖石敬瑭的妹婿,封舒州刺史。先後率軍討伐張從賓、范延光、安重榮,以功被拜為潞州節度使,加平章事,後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後任成德軍節度使。契丹南下時,為晉軍主帥,率十萬兵馬投降,拜為太傅。後漢劉知遠稱帝後,拜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不敢受命,固守城池不出。後被迫舉城投降。劉知遠死後,杜重威及其全傢被後漢眾臣所殺。   杜重威之妻是石敬瑭的妹妹。石敬瑭即位後,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隨侯益擊敗張從賓有功,拜潞州節度使。又隨高祖打敗范延光,改調忠武軍節度使,加升為平章事。後又被派統轄天平,提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安重榮叛晉後,高祖派杜重威討伐,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大敗安重榮,因功拜為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品行不良,居功自傲。在鎮州時,大肆搜刮民財,百姓怨聲載道。   契丹與後晉在滹沱之戰後,晉軍主帥杜重威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臨城(今河北臨城)得病,不久病死於欒城(今河北欒城縣西)殺胡林。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遼永康王耶律阮自立為帝,並命杜重威鎮守魏州。是年六月,劉知遠平定京師,繁臺(河南省開封市東南禹王臺公園內)的燕兵有一千五百人幾乎被劉知遠屠盡,改國號漢,史稱後漢,遙拜杜重威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不久,劉知遠令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將楊袞與幽州指揮使張璉赴魏州。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與張璉誓死守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許以不死,但張璉因憤劉知遠盡殺燕兵:“繁臺之卒,何罪而戮?” ,略無降志。這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宮門口請降。劉知遠殺張璉而赦杜重威,封檢校太尉。   劉知遠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復無常,欲除之而後快,宰相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杜重威,屍體棄於市,被踐踏而盡。   舊五代史

後晉重臣景延廣:孫皇帝石重貴反契丹的堅實依靠

  景延廣,字航川,陜州人也。父建善射,嘗教延廣曰:“射不入鐵,不如不發。”由是延廣以挽強見稱。事梁邵王友誨,友誨謀反被幽,延廣亡去。後從王彥章戰中都,彥章敗,延廣身被數創,僅以身免。   景延廣(892-947)五代時後晉大臣。他字航川,是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人。父親景建,精於箭術,常對兒子說:“如果射箭不能射進鐵中,那就不如不射。”所以父親對景延廣從小就要求很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景延廣的箭術也很出眾,而且臂力過人,用的都是硬弓。   後來,景延廣和當時其他人一樣也投入軍隊中謀求前途。他開始進的是後梁的軍隊,在駐守陜州的朱友誨的部隊裡任職,但後來朱友誨因為謀反引禍上身,景延廣為瞭躲避災難,就趕忙逃走瞭。開始在華州將領尹皓手下做屬將,不久又到瞭大將王彥章的部隊裡,在後梁和後唐黃河岸邊的激戰中後梁軍隊大敗,景延廣身上也幾處負傷,最後逃回瞭後梁首都汴州。   在後梁滅亡後,景延廣和其他將領一樣被後唐軍隊收編。等到明宗皇帝李嗣源(五代後唐皇帝)即位時,汴州的守將朱守殷不聽從李嗣源的命令,結果被鎮壓,景延廣也在朱守殷的軍隊裡,因此受到牽連,將要被處死。石敬瑭當時是六軍副使,負責處理他們這些人,見到景延廣後,石敬瑭非常同情他,於是就秘密地放他出來,不久收入自己的帳下,做瞭他的屬將。後來,在石敬瑭要稱帝時,後唐派張敬達率五萬重兵前去圍攻太原,石敬瑭讓他參與軍事,景延廣為後晉的鞏固立下瞭赫赫戰功。等石敬瑭正式稱帝時,對景延廣也委以重任,讓他當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後來轉守各地,又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成為石敬瑭的心腹大將。在石敬瑭主政的時候,景延廣沒有幹預過政事,而是一心輔佐石敬瑭,做事也很謹慎,但石敬瑭一死,他卻從幕後走瞭出來對軍政事務事事關心,但他畢竟是個武將,勇多而謀少,最後自己把命也搭進去瞭。   石敬瑭在位的時候,不知為什麼始終沒有立太子,在他臨死之前,將石重貴托付給瞭景延廣和馮道。但有的史書上說石敬瑭原來是想讓親生兒子石重睿繼位,而他一死,景延廣卻說在國傢危難之時,應該讓長者繼位,也就是讓石重貴做皇帝。由於他手握重兵,馮道這個人很圓滑,其他人也不敢反對,於是石重貴就繼位稱帝瞭。不管怎樣,景延廣在石敬瑭死去之後,成為瞭後晉朝廷當中的實權人物。為石敬瑭發喪的時候,有一件事就足以說明問題。文武百官都趕來參加石敬瑭的喪禮,還沒有到宮門的時候就都讓下馬,步行進去,這都是景延廣的主意。從此,景延廣開始傲視群臣,跋扈起來。而石重貴由於繼位有景延廣的大力協助,因此對他也是言聽計從。   主政之後,景延廣就顯露出他埋藏已久的反契丹思想,在後晉新皇帝繼位時,依照慣例應該向契丹王上表匯報。在用什麼身份的問題上,景延廣和許多大臣發生瞭矛盾。許多人認為應該像石敬瑭在世的時候那樣稱臣,景延廣極力反對,他說原來稱臣是石敬瑭萬不得以才那麼做的,現在國傢實力雄厚瞭,不應該再做這種屈辱的事,按照父親稱兒來算,新皇帝稱孫就可以瞭。於是,後晉隻給契丹寫瞭一封信通報瞭消息,連代表自己地位較低的上奏表也沒有寫,這下可激怒瞭契丹,馬上派專使來斥責他們。

吳越國第一大將顧全武:奠定吳越國基礎的重臣

  顧全武(866—930),餘姚城南徑橋灣人,五代時吳越國武肅王錢鏐手下名將,少年時曾出傢為僧,故又名顧和尚;以卒伍起傢,效力於割據兩浙的錢氏政權,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常侍錢鏐左右;積功升遷,任武勇都知兵馬使,為兩浙第一名將。   乾寧二年(895)二月,越州節度使董昌聽從妖人惑言,在越州稱帝,自稱大越羅平國,屯兵石侯。時有團練副使錢鏐將董昌的反叛行為上報朝廷,唐昭宗即削董昌官爵,封錢鏐為浙江東道招討使,率軍討董昌。錢鏐即派遣顧全武討伐董昌,命其率軍圍攻越州,初戰即斬董昌裨將崔溫、李蕙。徐應起兵響應董昌,又被顧全武打敗。董昌再遣徐珣、李元賓來抵禦,仍被顧全武戰敗,李元賓投降。董昌又派遣裨將湯臼守石城,袁邠守餘姚。   乾寧三年二月,顧全武率軍與湯臼戰於石城,斬首千餘級,隻有湯臼孤身逃脫。董昌不敢出兵救援。三月,顧全武率軍直攻餘姚,袁邠堅壁防守,不敢出戰。董昌遣將領徐章前來餘姚救援袁邠。顧全武率軍埋伏於半途,待徐章軍兵過半,橫出攻擊,殺二百多人,活捉徐章。四月,袁邠見此局勢,隻好獻出餘姚城投降。顧全武即率軍圍攻越城。五月,董昌令眾將出戰,遇顧全武輒敗。董昌有侄董真,驍勇善戰,遇顧全武亦敗。顧全武攻破五雲門入城,攻破越州城,捉獲董昌,把董昌及其傢人三百餘口、文武官員百餘人,用船押送杭州。舟行至錢清的小江南,董昌說:“我與錢鏐從鄉裡起兵,我是大將軍,現在有何面目去見錢鏐。”即乘人不備,投水而死。餘者被押解將領全部處死。顧全武即以俘殺董昌之功,加檢校太保、明州刺史。   光化元年(898),顧全武率師渡過杭州灣,直攻防守嘉興城的董昌餘部,激戰於嘉興城外,捉獲將領李宗禮、頓全。吳興守將田頵見嘉興城破,即率軍潛逃,顧全武追擊百餘裡,斬首千餘。又率軍攻蘇州,城中糧絕,守將臺濛隻得棄城逃跑。顧全武取得蘇州、無錫諸城,直趨崑山城。崑山城守將是打虎將秦裴,十分驍勇,他受命領三千兵防守崑山城。顧全武以萬餘人攻打,久攻不下。秦裴每次出戰,讓病弱者披甲執矛,強壯者使用弓弩,每每殺退顧全武。但是時間一久,秦裴出戰的兵力越來越少,顧全武見機勸降。秦裴封瞭一個厚厚的信封給顧全武,顧全武自鳴得意地召眾將觀看,啟開函件後,顧全武面紅耳赤,原來裡面是經書一卷(顧全武曾做過和尚)。顧全武勃然大怒,說:“你秦裴不怕死,竟然以此來戲弄我。”當即增加兵力攻城,同時引水灌城,城壞食盡,秦裴不得已投降。當時,錢鏐決意將降卒殺盡,顧全武即替秦裴向錢鏐說情,得以不殺,救活瞭全體降卒,時人稱顧全武是一位有度量的長者。   吳王楊行密聽說秦裴食盡而降,傷感落淚,大罵販私鹽出身的錢鏐“鹽販子”,罵和尚出身的顧全武“禿驢”。顧全武屢次率兵與楊行密建立的吳國作戰,攻破淮南軍十八座大營,俘獲淮南將士三千人,殺死田頵千餘人,田頵從湖州敗回。   由於顧全武殲滅瞭董昌,有識有度,擴大瞭錢鏐勢力范圍,能佐輔錢鏐保據兩浙。兩浙吏民向朝廷進萬人請願書,請以錢鏐兼領浙東。朝廷不得已,以錢鏐為鎮海、鎮東軍兩鎮節度使。天復二年(902),封錢鏐為越王。顧全武提議為保全兩浙,必須與吳國楊行密結盟,緩急有救。錢鏐即派顧全武與公子錢元璙同往淮南,結盟而歸。

後唐重臣蓋寓:擅長勸諫李克用 李存勖的能臣幹吏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蓋寓追隨李克用入關討伐王行瑜,被特授檢校太保、開國侯,封邑1000戶,領任容管觀察經略使。唐光化元年(898年),李克用車駕還京,授蓋寓為檢校太傅,封其為成陽郡公。蓋寓為人通達黠慧,很有智謀,善於揣測李克用的意圖。李克用性格嚴厲急躁,遇到急事不容許稍有拖延,隻要有人稍有違逆,就軍法從事。隻有蓋寓能夠領會李克用的意圖,善於疏導,婉言相勸,以達到參謀輔佐的目的。李克用有時候對將吏大發雷霆,蓋寓見勢頭不妙,想要勸阻,又不便直說,就假裝站在李克用這邊斥責將吏,李克用反而很高興地免除瞭對他們的懲罰。蓋寓對李克用諍諫的時候,往往引用近代故事作為例子來加以勸導。   蔚州人。祖祚,父慶,世為州之牙將。武皇起雲中,寓與康君立等推轂佐佑之,因為腹心。武皇節制雁門,署職為都押牙,領嵐州刺史。洎移鎮太原,改左都押牙、檢校左仆射。武皇與之決事,言無不從,凡出征伐,靡不衛從   蓋寓(?-902年),唐蔚州(今張傢口蔚縣)人。《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有傳。   蓋寓的祖父蓋祚、父親蓋慶世代都是蔚州的牙將。李克用曾任蔚州刺史,從這裡開始發跡,蓋寓和另一蔚州人康君立等人盡心竭力輔佐他,也就成瞭李克用的心腹。李克用任雁門節度史的時候,蓋寓為都押牙,並任嵐州刺史。等到李克用轉任鎮守太原的時候,蓋寓為左都押牙、檢校左仆射。李克用與蓋寓商議決斷大事的時候,對蓋寓言聽計從,每次出兵征伐都讓他跟隨。   自從李克用鎮撫太原以後,最親信的就是蓋寓瞭,因此內外將吏無不依附於他,朝廷藩鄰派人往來,先到李克用那裡,然後就到蓋寓府第。蓋寓總領軍中大權,名望蓋過李克用,朱溫於是派人進行離間活動,讓人到處傳言說蓋寓已經替代李克用,別人聽到這一傳言後都替蓋寓捏著一把汗,而李克用卻沒有因此對蓋寓有所疑忌。李克用平定王行瑜之後,還師渭北,當時天降暴雨,先後持續瞭60天,諸位將領中有人進言請求入朝覲見,並且說道:“天顏近在咫尺,怎麼能夠不行覲見禮呢!”李克用猶豫不決,蓋寓說道:“大王車駕從石門還京,還沒有休整好;如今京師不安寧,奸人容易散佈謠言。如果大王移兵渡過渭水,恐怕會再次引起引起朝廷警覺。既然君臣相安無事,就不必朝覲,現在回歸籓守,做好勤王之事,才是忠臣之道。”李克用笑著說道:“蓋寓尚且勸阻我入朝覲見,更何況天下人瞭!”於是即日班師回太原。   天祐二年(905年)三月,蓋寓病危,李克用每天都要到他的府第看望,親自給他服用藥餌。當初,蓋寓傢精於菜肴飯饌,李克用的夫人非蓋寓傢的年獻不吃。每次臨幸蓋寓府第,就好像到瞭自己傢裡一樣,對他的恩寵在當時也無人能比。等到聽說蓋寓去世瞭,她哭得尤其悲傷。正在雲州的李克用聽到消息後,也悲呼著策馬趕往蓋寓府第,望著老將的遺容,追憶起20多年來蓋寓對自己的輔佐扶助,不由淚如雨下。蓋寓的遺族把他的遺書交給李克用,上面沒有一句提及自己身後之事,隻是仍諄諄勸諭李克用節約日常開支,減少賦稅,征求賢才。後唐莊宗李存勖即位後,追贈蓋寓為太師。

唐初四相王珪:和魏征一樣從李建成舊部成為重臣

  王珪(570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朝宰相,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   王珪早年曾任太常治禮郎,因受叔父王頍牽連,逃遁終南山。唐朝建立後,王珪歷任世子府咨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嶲州。   貞觀年間,王珪被征召回朝,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魏王師,封永寧郡公。639年(貞觀十三年),王珪病逝,追贈吏部尚書,謚號為懿。   早年經歷   王珪年輕時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從不隨便交結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贊賞。593年(開皇十三年),王珪被召入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參與校定圖書典籍。   投奔唐朝

唐高宗時期的重臣高季輔:切成時弊受到太宗誇獎

  高季輔(596年-654年),名馮,字季輔,以字行,德州蓚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   高季輔出身於渤海高氏,早年曾參加農民起義,歸唐後歷任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監察禦史、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多次指陳時政,得到唐太宗的稱贊。   高季輔是唐高宗的東宮屬官,多次輔佐高宗監國,在高宗繼位後被拜為宰相,擔任中書令,兼吏部尚書,封蓚縣公,後又任侍中,加太子少保。   永徽四年十二月(654年1月),高季輔病逝,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賜謚號為憲。   率部降唐   高季輔年輕時勤奮好學,精通武藝,以孝母聞名。武德元年(618年),汲縣(今河南衛輝)百姓作亂,響應叛軍。高季輔的兄長高元道時任汲縣縣令,也在叛亂中遇害。他率眾出城,手刃仇人,將其首級祭於兄長墓前。不久,高季輔也加入起義軍,糾集數千人,後與李厚德一同投降唐朝,被授為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

唐太宗時期重臣岑文本:謙謹孝悌的李恪黨核心

  岑文本(公元595年-公元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陽棘陽人。祖父名善方,仕蕭察,吏部尚書。父名之象,隋末為邯鄲令。曾被人誣陷。岑聰慧敏捷,博通經史。他善於文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錄存其文20篇,《全唐詩》錄存其詩4首。   早年經歷   岑文本十四歲時到司隸為父訴冤,辭情激昂懇切,召對明辯。其父冤獄得以昭雪。文本“由是知名”。   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簫銑在荊州稱帝,聘任岑文本為中書侍郎,負責起草文告。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軍圍荊州,文本勸簫銑投降。河間王李孝恭平定荊州,軍中將士都想大肆搶掠,文本勸李孝恭說:“自從隋朝無道,群四海延頸盼望好的君主,現在簫氏君臣、江陵父老,決計投降者,實希望去危就安。王爺一定要縱兵搶掠,誠非鄙州從苦難中獲得重生之意,也怕長江、嶺南的人,向化之心受到沮喪。”李孝恭認為說得很對,立即下令禁止搶掠。於是江陵城中井然有序,秋毫無犯。南方各州縣聞訊,皆望風歸順。文本先後被任用為荊州別駕、行臺考功郎中。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岑文本被任命為秘書郎。先後上《藉田頌》、《三元頌》,文辭甚美,才名大震。後由李靖推薦,被提拔為中書舍人。初,武德中,詔誥及軍國大事的文稿皆出於顏師古之手,而岑文本才思敏捷超過他。中書侍郎顏師古被免職後,任命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專門掌管機密文件。公元637年(貞觀十年),他參與撰寫的《周史》完成,被封為江陵縣子。該書的史論多出自岑文本之手。   上書言事

清朝主戰名將董福祥:從甘肅的土匪到清末重臣

  董福祥一生經歷瞭復雜多變的政治風雲,他以一個普通的農民,統帥號稱數十萬之多的流民隊伍轉戰甘陜,繼而轉身投入清軍,並成為清軍方面大員,一時為清廷最高統治者所倚重,令中外側目。但就在他的仕運如日中天之際,中國世紀之交的一場巨變,使他從政治的峰巔跌入低谷,從而結束瞭他轟轟烈烈的軍事政治生涯。可以說,董福祥是晚清人物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他的發跡史就是一個謎。   董福祥一生經歷瞭復雜多變的政治風雲,扮演過多重角色,而正是這些角色之間的變換記載瞭他的發跡史。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環縣毛井王朝山(清代屬固原轄)人。他的父親董世猷為當地“哥老會”首領,為人豪爽,“好賑人急而嫉惡如仇”。董福祥兄弟三人,排行老二,自小受傢風影響,嗜好拳技,慷慨俠義,喜結交綠林中人,常往來於幫會,地方豪紳對他存有畏懼之心。  受傢庭與環境影響,董福祥的軍事政治生涯開始於團練活動。因為人民鬥爭的連續不斷,團練在清代連綿不絕,但卻不是固定的組織,一直隻是清朝用來配合清軍活動的臨時性輔助組織。所以它有事則興,事息則散。董福祥所率領的團練亦屬如此,是西北特定事變下的產物。   同治初年,陜甘回民起事占據隴東,董福祥利用其父與“哥老會”的關系,與張俊、李雙良組織團練,保衛地方安寧,一時追隨者絡繹不絕,勢力不斷壯大。安化縣把總王藹臣不願意看到董福祥坐大,於是將他捕獲,押入囚籠,對他施以開水燙頂酷刑,獄卒不忍心,謊報董福祥已死,棄屍荒郊,僥幸的是他被一老嫗救回傢中醫傷。董福祥大難不死,遂重整旗鼓,與官兵對抗。這樣,董福祥開始由服從清朝的團練轉變與清軍對抗的“匪”。此後,他率領的“匪軍”為清軍金順部所敗,退至陜北三邊。董福祥由團變“匪”就在這一時期。其究竟何時與官府決裂難以考究,實際上這是一個充滿鬥爭的過程,不會是突發的。研究者指出,最早記載董福祥為“匪”的是陜西巡撫劉蓉同治五年(1866)五月的奏折。奏折稱,據同知鄢太愚、總兵段登雲察稱“四月二十日探報甘省逆回董福祥、高萬錳、叛匪曾得勝等聚眾萬餘,竄踞安化屬之棗子碥、王傢坳、范傢坳、黑老虎山一帶地方”,清軍兩次攻擊,俘獲“協從”以千計。幾乎同時,該年四月慶防統領張在山亦報告:“土匪蘇存鴻勾同伍彩臣等潰勇屯踞西溝一帶,圍攻民堡,肆行搶殺。”   同治中期,陜甘總督左宗棠進兵西北,董福祥在三邊被湘軍統領劉松山部打敗,同治七年(1868)遂投降劉松山。這是他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標志著他仕途的開始。他的軍事才能被劉松山所賞識,委任為前敵總指揮。董福祥所部選精壯三千多人編為董字三營,董福祥為指揮自領中營,張俊領左營,李雙良領右營,隨松山出花馬池(今寧夏鹽池),攻克靈武,直逼回軍據點金積堡。同治九年(1870),劉松山為回軍所傷陣亡,由其侄劉錦棠統軍,冬季攻克金積堡。董福祥因作戰有功,擢升都司,受命鎮守金積堡。   同治十一年(1872),董福祥以參將率部隨劉錦棠進軍河州,打敗甘肅回軍馬占鰲部,迫使馬占鰲投降,陜西回軍白彥虎部敗入新疆。董福祥因鎮壓回軍“有功”,官至提督,鎮守河西。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率部出關追擊白彥虎殘部,反擊阿古柏侵略勢力。董字三營為劉錦棠部先鋒。西進途中,大風驟起,沙塵蔽日,清軍皆不能進。惟董字三營久處西北,不避風沙,沖鋒在前,相繼收復烏魯木齊,攻克瑪納斯城,首戰告捷。光緒三年(1877)四月,左宗棠令全軍三路並進,直取南疆,董福祥率部翻越天山,急行軍一千二百多裡,攻克南疆門戶達坂城。接著馬步兼程,收復托克遜城,俘敵二萬餘眾。五月,敵酋阿古柏為部下所殺,白彥虎敗入俄境,投降沙俄。八月,清軍追殲南疆殘敵,接連攻克收復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城,隨後收復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以及和闐四城。至此,新疆全部收復,捍衛瞭祖國領土完整。董福祥在西征中“無役不從,戰功威重,久為諸將之冠”。以軍功賞穿黃馬褂,世襲雲騎尉,任阿克蘇總兵,駐防哈城。光緒十六年(1890)擢升喀什噶爾提督,十七年調任烏魯木齊提督,二十年晉尚書銜。董福祥西征和駐守新疆計十九年,禦敵戍邊,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整修道路,發展農業,朝野贊頌他“名重邊陲,功留瀚海”。

晚清重臣左宗棠長期的心病:自己的學歷隻是舉人

  曾國藩論涵養論能力論韜略論成就,都可說是人中之傑。但這位人中之傑的“最高學歷”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試中入圍三甲最末,成瞭“同進士”。雖然他人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本人可不是這樣想的,這個相當於“進士”的“學歷”,可是一件讓這位大人一輩子都不爽的事。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他的兩個幕僚在幕府相互出對,一個出上聯“如夫人”,另一個回對“同進士”;接著從“如夫人洗腳”對“同進士出身”;“替如夫人洗腳”對“賜同進士出身”,兩個人鬧騰得不亦樂乎。突從裡屋傳出一個摔東西的響聲,接著總督大人鐵青著臉出來拂袖而去。兩個幕僚目瞪口呆,意識到他們闖禍瞭。後來弄明白瞭,原來權傾天下的總督大人就是“賜同進士出身”,他倆捅到瞭人傢總督大人的“軟肋”。   清朝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這裡的“同”隻是“相當於”罷瞭。   曾國藩學生左宗棠的“學歷”比起老師又遜色瞭一籌,隻是個“舉人”。可這位非常有性格的“舉人”卻不像老師那樣溫柔瞭,什麼韜光養晦,什麼難得糊塗,脾氣火暴的左宗棠不這麼扭扭捏捏。他一直自比諸葛亮,一向以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國時的諸葛亮)。左宗棠也確實在治軍、打仗、辦洋務各個方面都做出瞭一些成就。為瞭能獲得更大榮譽,死後能得到皇帝給予的謚號,因此左宗棠一心要摘掉自己“舉人”的“中等學歷”,說什麼也得弄個“高等”的。   湖南是太平天國戰爭早期的戰略要地,咸豐二年(1852),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長沙城危急之際,經人舉薦,湖南巡撫張亮基聘請左宗棠為師爺,並將全部軍事悉數托付給他。左宗棠由此得以大展身手,他立馬“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采納並付諸實施,終於使長沙固若金湯,太平軍圍攻三月無功而返。左宗棠初露崢嶸,一生的功名也由此開始。   咸豐四年(1854),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這次時間更長,達六年之久。其時,長沙周圍城池多被太平軍占領。左宗棠焦思竭慮,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支撐大局。對統軍打仗一竅不通的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由於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終將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左宗棠在長沙也兩次證明瞭自己的能力,引起瞭朝廷的重視。

晚清重臣葉名琛:亞羅號事件後被英法聯軍俘虜

  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兩廣總督,要負責五口通商事務。盡管打瞭一場敗仗,被迫開瞭門,但在皇帝眼裡,所謂的五口通商體制,無非是從前一口通商的擴大而已。外夷的事,從前沒有官方之間的交涉,現在不能沒有瞭,但也僅限於廣東地方的地方官。讓他們遠遠地支應著洋鬼子,別讓這些人來煩皇帝。然而,洋人不好對付。打仗之前,洋人就多事,打完瞭仗,他們的事就更多瞭。誰做兩廣總督,誰麻煩。  葉名琛1847年做廣東巡撫,協助耆英處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兩廣總督,獨當一面。一直到戰爭爆發,1857年被英法聯軍掠走,一直在做這個苦活兒,跟惹不起且總來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的是,這期間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煙。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則是兩廣起事的野心傢覬覦之地。作為地方大員,葉名琛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一方面要保障貿易,維持廣州的財源,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  葉名琛的個子很高,有1.8米左右,後來的名臣,大概隻有李鴻章可以和他媲美。但是,人卻很邋遢,袍子穿得很臟,都不肯洗,生虱子是免不瞭的,大有王安石的風格。傢裡有錢,但他很節省,也很清廉。這一點,使得葉名琛甚得道光和咸豐這兩個超級喜歡節儉的皇帝的歡心。葉名琛的前半生,相當順利,中進士,點翰林,由翰林院編修外放,一路順風順水。此公出身官宦世傢,祖上曾經是成功的商人,商而優學,到葉名琛這輩上,已經是幾代為官做宦,成為漢陽名紳之傢瞭。由商而入仕,是清代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這樣出身,混出名堂的人不少。如果不是後來攤上“夷務”栽瞭,葉名琛多半也是一代名宦。因為處理內政,他的確有兩下子,盡管殺人如麻,但畢竟擊退瞭洪兵的圍困,大體掃清瞭兩廣,給朝廷保住瞭這個財賦之地。手裡的本錢,除瞭那些不中用的綠營兵,就是一些鄉勇。應該說,他的作為,不比當年任何一位名臣差。  但是,碰上瞭洋人,他的才能,也就打折扣瞭。也沒法不打折扣,因為他的使命,本身就很尷尬。他負責通商事務,但皇帝的旨意,卻是要盡量把前來通商的洋人堵在外面,能不進城,就盡量不讓進城,能不交涉,就盡量不交涉。五口通商,卻讓五口的對外貿易都癱瘓。當英國人發現他們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打開的中國大門,裡面居然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影壁,想通過進一步的修約,打破影壁,進到內院的時候,葉名琛的差事,就更難做瞭。因為,無論他個人有什麼看法,對西方有何種認識,在皇帝那邊,都是一道鐵閘,他沒有任何權限,來談這個事情。更何況,葉名琛也的確沒有這個自覺,去更深地瞭解西方。  所以,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發現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就是一個浸透瞭水的棉花包,軟硬不吃,水火不進。無論你說什麼,他都給你擋回來。如果洋人去找別的官員,人傢又會將他們推回到葉名琛那裡去,因為按體制,隻有他葉名琛,才有資格跟洋人辦交涉。而這個葉名琛,連洋人進城這樣寫在條約裡的條款,都不肯答應,又能談出什麼名堂呢?英國人屢屢吃癟碰壁,法國人因馬神父被殺案件的交涉,也被葉名琛搪塞、推諉、扯皮的功夫弄得幾乎要發瘋。人都被殺瞭,葉名琛告訴你,那裡根本沒見過這樣一個人。  就這樣,葉名琛和他的皇帝,一步步把洋人逼到瞭非開戰不可的地步。事實上,1856年的英國公使包令在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準許的情況下,已經借口亞羅號事件,大開殺戒,不僅轟掉瞭廣東水師,而且轟開瞭廣州城,派兵進城去抓這個令他們恨得牙根癢癢的兩廣總督。隻是,葉名琛事先躲瞭,才沒有被抓到。   兩廣總督葉名琛(著袍服者)被英法軍隊押往關押地  雖然說,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葉名琛未必意識到瞭戰爭的到來,對於戰爭,葉名琛卻也不能說沒有準備。他抓緊時間修復瞭城墻,修復瞭炮臺,重新裝備上瞭大炮,還招募瞭大批的鄉勇。也跟當年一樣,準備瞭大批的火船,準備燒敵人的戰艦。照例開出瞭很高的賞格,懸賞英國人的人頭。更奇的高招是,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面包房裡下毒,隻是由於砒霜分量下得太大,人們吃下去馬上作嘔,吐出來瞭,才沒有死人。然而,他的情報卻出瞭大問題,他的探子比下毒的特務還要低能,出瞭大烏龍。明明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戰勝瞭俄國,但他得到的情報卻正好相反,是俄國大勝。加上印度士兵的叛亂(這個情報倒是準的),結論是,英國根本沒有力量發動戰爭。所以,英法大軍開到之時,廣州的防禦狀況,也就可想而知瞭。  結果,英法聯軍就像喝粥似的攻下瞭廣州城。葉名琛這次沒有躲起來,好像也沒法躲瞭,就在官衙裡,被人傢逮瞭個正著。當然,城既然已經破瞭,這個結局,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衙役都跑空瞭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英國人對這個努力保持官派的葉大人,也給予一點尊重,沒有扯下他的頂戴花翎,也沒有推推搡搡,更沒有給他戴上刑具。不僅如此,還給他配瞭幾個仆人,帶上瞭他愛吃的一些米糧,請他上船。葉名琛自己,一直以為英國人會帶他去見英國國王,但是,他的旅途終點,卻是印度的加爾各答。其實,到瞭目的地之後,很長時間他不知道到瞭哪裡,當知道身在印度之後,隻好隨遇而安。在加爾各答,他寫詩、作畫、見客。直到從中國帶來的米糧吃光,於是絕食,“不食周粟”而死。  在清朝的傳統裡,一個封疆大吏,城破之日,最好的結局,就是戰死,戰死不成,那麼就自己上吊抹脖子好瞭。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傢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瞭俘虜,名聲也會大壞。直到今天,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醜角形象。  顯然,葉名琛並不怕死,而且也有條件自殺,他的不死,是由於他負責任。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守,當然守不住;戰,更是沒有資本,而和,雖是皇帝之所願,但不答應洋人的要求,從何去求和呢?既然不戰不和不守,投降和逃跑根本又不可取,那麼剩下的,也就隻能是當俘虜瞭。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瞭俘虜,被抓到瞭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瞭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瞭俘虜的葉名琛,在英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所以,被人押到瞭英國的無畏號軍艦上,他認為這是為瞭要見英國的遠征軍統帥額爾金,額爾金久候不至,他還感到奇怪。甚至到瞭加爾各答,他還認為有機會見到英國國王,甚至覺得,隻要見到瞭英國國王,他就有機會說服人傢。  當然,他的使命永遠都不會完成瞭。所以,到瞭後來,他似乎有點明白瞭,自己寫詩,自命蘇武。隻是,他比蘇武還慘,蘇武還肯吃匈奴的牛羊肉,而他,帶去的米糧沒有瞭,就死活不肯吃飯瞭。然而,不食周粟的壯烈,並沒有感動皇帝。在他的屍體被運回國內之時,咸豐皇帝對這個至死都沒有忘記使命的臣子,沒有一點恩典,傢人隻能將他草草下葬。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對外賠款的總價值到底有多高?清咸豐時兩廣總督葉名琛:餓死印度的“六不總督”晚清能臣李鴻藻:為清廷保住上萬平方公裡領土天真的清朝官吏:兩廣總督葉名琛何以客死印度?六不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死的“海上蘇武”

真實的清朝紀曉嵐:非清官非重臣怕鬼還是胖子

  在民間,紀曉嵐是一位才華四溢、忠直正義的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廣為流傳。他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繼授編修,因為擅長詞對而被乾隆留在身邊,升為侍學士。但紀曉嵐一生並未做過一天大學士,隻是在臨終前勉強做瞭一個月的協辦大學士。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 四庫全書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 閱微草堂筆記

苻堅為何在重臣反對下伐晉?揭秘苻堅伐晉的原因

  東晉偏安於江南,勢力微弱,領土狹窄。北方有強大的前秦國,國力強盛,幅員遼闊,且其國主苻堅,英明神武,才略過人,自號“大秦天王”。他常懷統一天下之心,意欲一舉吞並東晉,建立不世之勛。  秦王苻堅立定此志,召集文武百官,會集於太極殿,秦王說:“從我即位以來,將近三十年瞭,眼下四方皆以平定,隻有東南的晉國,尚未歸附。現總計我國的兵士,有九十七萬,我想親自率兵征討晉國,諸位以為如何?”  大部分大臣都紛紛附和秦主的意見,加以諛辭,大敘伐晉必然成功。尚書左仆射權翼說:“當初商紂王無道,還有三位仁德之士在朝,周武王因此回師,不加討伐。現在的東晉雖然微弱,但沒有失道無德之事,況且謝安和恒沖二人,都可稱為棟梁之才,君臣團結一心,上下相安。以臣的愚見,東晉是不能討伐的。”  大臣石越說:“現在木星,土星居於鬥位,福德在吳國一邊。如果討伐,上天必然降災於我。而且晉國憑據長江天險,百姓為用,的確不可討伐啊!”  群臣各言利害,久久難以決斷。苻堅感嘆道:“我應該自己來決斷!”  大臣們退朝後,苻堅單獨留下陽平公符融,秦主苻堅對他說:“古代決定大事的明君,不過一兩個人罷瞭,現在眾言紛紛,不如由我來與你決斷”。   苻融說:“現在討伐晉國,有三種難處:天道不順利,晉國無大過,我軍累次戰爭之後,兵士有畏懼之心。那些大臣說晉國不可討伐的都是忠臣,希望陛下聽信之”。  苻堅見苻融也是如此回答,改變之前期待的顏色,說:“你也是這樣說,我還有何期望?今我軍強兵百萬,物資儀仗如山;我雖然不是聖主,但也非昏君,乘著屢次勝利之後,打敗將要滅亡的國傢,有什麼不可呢?怎麼能留著殘餘之寇,為子孫的後患?”  符融泣告說道:“晉國不能討伐,道理很明顯。如興師動眾,恐怕沒有萬全之計,況且微臣所憂慮的不止於此。陛下寵信鮮卑,羌人等,讓他們占據腹心之地,這些人都是亡國之奴,是我們的仇敵。如果陛下率兵伐晉,隻讓太子何數萬老弱殘兵留守京城,恐怕會有不測之變,到時就難以追悔瞭!微臣固然愚陋,但王景略是一時的豪傑,他在世之時,陛下常常將他比作諸葛武侯,難道不記得他臨死前說過,晉國不能討伐嗎?”  秦王苻堅始終未曾改變伐晉之志,終於在公元三八三年大舉進攻晉國……  其實,晉國不可討伐的道理真是顯而易見,古人認為凡是王者出師,一定要觀察天道,從天象可以知道晉國不該討伐;二是觀察民心,晉國雖然弱小,但是沒有失去民心,所以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是觀察對方的將領,如謝安,恒沖都是奇才偉略之人,所以不能討伐。四是觀察地利,晉國有長江天險,天然屏障,易守難攻,也不可討伐。  而秦主苻堅隻是憑借自己強大的兵力,就想拿下晉國,殊不知再多的軍隊,也是外強中幹,不堪大用,所以在之後的淝水之戰中,秦兵毫無戰鬥力,一敗塗地。  古語雲:“好戰者必亡”。苻堅用兵,違天象,逆人心,累勝之後,急於求成,故由極盛轉極衰也!強者反弱,弱者反強。強弱之勢,真瞬息而變也!相關閱讀推薦:南北朝第一治政之才:王猛輔佐苻堅統北方被低估苻堅與慕容沖:兩位雄主 大叔與正太的虐戀情仇誰才是中國古代最令人痛惜的帝王:苻堅的個人悲劇東晉歷史上淝水之戰,究竟是誰打敗瞭苻堅?苻堅為什麼失敗?揭秘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

南唐重臣韓熙載:為何沉溺於聲色犬馬“天上人間”?

  夜讀《新五代史》,多處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韓熙載。  這韓熙載便是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一號”。五代大畫傢顧閎中的這幅《夜宴圖》,以連環長卷方式描摹出南唐名臣韓熙載夜宴盛開、縱情聲色的場景。畫中參加夜宴的四十餘人神態各異,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將南唐“天上人間”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韓熙載身為南唐重臣,何以沉溺“天上人間”、醉生夢死?  有一說是南唐後主李煜對韓熙載等一批北方投順官員百般猜疑、陷害,因而韓熙載故意裝成縱情聲色、玩世不恭,意圖讓李後主確信自己毫無政治野心以求自保。但李後主仍對他不放心,便暗出派顧閎中、周文矩二人窺探韓熙載,命其如實照畫。  韓熙載自然明白顧、周之來意,便營造一個南唐最奢華的“天上人間”,上演一場酣暢淋漓的夜宴歡娛。顧閎中則憑借驚人的記憶力與繪畫天賦,畫出這場夜宴歡娛盛況。李後主見此畫後,便放過瞭韓熙載等人。   上述傳說與歷史事實似乎有較大出入。韓熙載縱情聲色是刻意偽裝不假,但卻是別有隱情。他不是怕李後主猜疑,相反是怕李後主重用自己,縱情聲色的真實原因是躲避李後主拜其為宰相。  韓熙載原本具有遠大抱負,其才具足以成就一番大業。作為後唐同光年進士,其文章書畫,曾名噪一時。後來其父(北海武將)因事被誅殺,韓熙載便逃往江南投順南唐。  《新五代史》上說,韓熙載南奔前與好友李谷酒酣話別時曾說:“江左若拜我相,我一定長驅北上,平定中原。”李谷則說:“中原若任我為相,我便直取江南。”可見韓熙載奔江南是想去做一番大事的。後來,李谷為將率大軍攻取淮南,而韓熙載卻是無所作為。  是韓熙載平庸無能,還是南唐不給機會?答案是兩者都不是!  韓熙載曾經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寵信,後主李煜繼位後也一直重用他,任命其為吏部侍郎、兼修國史。不久因為改鑄錢幣之事,韓熙載與宰相嚴續爭論於禦前,韓熙載辭色俱厲,聲震殿廷。李後主因其失禮,改授秘書監,讓他管管著作局與三閣圖書。  不到一年,李後主再次任命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這是韓熙載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職。後主還分封他的兩個兒子為清源公、宣城公,對其是倍加寵愛。  李後主甚至覺得韓熙載“盡忠,能直言,欲用為相”。可見,李後主是一心想讓韓熙載當南唐宰相,托付朝中大事。  問題在於,李後主統治時期的南唐已是岌岌可危。韓熙載深知李後主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南唐衰亡大勢憑一己之力難以扭轉。韓熙載平日敢於直言,在朝中樹敵諸多。若身居相位,就可能或遭受政敵暗算,或成為一個“亡國之相”。  《南唐書·韓熙載傳》上說到,當時的韓熙載認為“中原王朝一直對江南虎視眈眈,一旦出現真命天子,南唐可能連棄甲的時間都沒瞭。在此時接受拜相,豈不成為千古笑談!”  應該說,此時的韓熙載已經完全失去瞭當年的抱負,當“亡國之相”倒不如縱情聲色,今朝有酒今朝醉。但他的內心卻是極其痛苦的,《夜宴圖》中韓熙載的表情便是悒悒不樂,可見其心情沉重。  史載,韓熙載在李後主欲拜其為相之時,便蓄養傢妓四十人,在自己的府上營造“天上人間”,每天請上一幫朋友,夜宴不斷,盡情歡娛。  國之將亡,朝中重臣卻沉醉於美色艷舞之中,便隨即遭人彈劾。李後主也感到很失望,覺得如此韓熙載確實難以為相。  這“亡國之相”算是躲避過去瞭,但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即於洪州安置。韓熙載立馬將所有的傢妓全部趕走,自己單車上路。  李後主知道後大喜,覺得這人還有救,馬上下詔讓他留下來,恢復他的官職。但好景不長,不久那些走瞭的妓女又一個個被韓熙載請回來瞭,新“天上人間”的新夜宴又上演。李後主聞聽後搖著頭說:“我真是無可奈何啊!”從此就對韓熙載徹底失望瞭。  韓熙載在六十九歲時候死去,李後主感嘆地說:“我始終不得讓韓熙載為宰相啊!”於是下詔贈韓熙載平章事,即宰相之職。韓熙載死時傢裡已經非常貧窮,棺槨衣衾,都由李後主賜給。李後主將他埋葬在東晉名臣謝安墓旁,還令南唐著名文士徐鉉為韓熙載撰寫墓志銘,徐鍇負責收集其遺文,編集成冊。如此種種,足見李後主對韓熙載之厚愛!相關閱讀推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哀嘆帶給他死亡宋朝史上的頭號變態人物宋太宗:侮辱李煜小周後揭秘李煜的後宮醜聞:趁妻病危將小姨子騙上龍床大周後專寵之謎:唐後主李煜為何獨寵大周後?李煜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君後主李煜生平

西晉重臣王衍:揭秘西晉第一美男子王衍如何誤國

  王衍(256—311),西晉大臣,字夷甫,是“竹林七賢”之一王戎的堂弟,曾經擔任過中書令、尚書令、司徒、司空與太尉等職。他端莊清秀,有著一雙纖纖玉手。據《世說新語》記載:“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其手如白玉,拿著佛塵時人們都分辨不清玉手與玉柄瞭。  他不像他的堂哥王戎有個向他撒嬌“親卿愛卿,是以卿卿”的妻子,王衍的妻子倒是特別貪財。他的妻子是郭泰寧的女兒,“才拙而性剛,聚斂無厭”,甚至讓婢女去路上拾糞。王衍非常痛恨妻子的“貪濁”,口中從不提及“錢”這個字,其妻有一次乘他睡覺的時候,讓婢女在床邊堆滿錢,王衍早晨起床時發現無路可走,就喊婢女“舉卻阿堵物”——拿掉這些東西,就是不說出那個“錢”字。  如果就是這些典故,王衍倒不失一個豐神俊逸又不貪戀財物的翩翩名士瞭。但王衍還有另一幅面孔。  他伶牙俐齒,經常口若懸河,而且自我感覺非常好;但這種能力卻給羊祜(王衍是羊祜的從甥,即羊祜堂姐妹的兒子)的感覺極差。晉武帝泰始八年即272年,王衍才17歲,有次他要到羊祜那兒去陳述一些情況,他“詞甚清辯”,但羊祜當時就沒給他好臉色,王衍也不高興地拂衣而去。羊祜對在場的嘉賓們說“王夷甫方當以盛名處大位,然敗俗傷化,必此人也”。胡三省評價為:“史言羊祜有知人之鑒,為(晉)懷帝時王衍誤國亡身張本。”王衍聰明秀美,在其小時候,山濤見到他後,感慨良久便說道:“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寧馨兒是晉宋時的俗語,意思是“這樣的孩子”;後用作對孩子的美稱,唐代張謂有詩句“傢無阿堵物,門有寧馨兒”,清朝趙翼亦有詩句“漫有床前阿堵物,也多膝下寧馨兒”等。   他喜談老莊,名重當時,擁有大批鐵桿粉絲,但他“宅心事外(即在其位不謀其政)”,經常信口雌黃,晉朝孫盛《晉陽秋》有如此記載:“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他沒有政治原則,貪生怕死,更無節操,是個典型的趨利避禍的現實主義者。王衍的小女兒是晉惠帝太子司馬燏的王妃,當司馬燏被賈後廢為庶人幽囚在金墉城之後,王衍趕緊上表要給女兒離婚以逃避災禍,後來太子被遷至許的時候,派人給王妃送去一封“自陳誣枉”的書信,結果王衍根本不敢往上呈報。趙王司馬倫斬殺賈謐與賈後等人後,也認為尚書令王衍“備位大臣,太子被誣,志在茍免”而“禁錮終身”,就是永久取消他以後出仕為官的資格。311年,王衍奉送太傅司馬越的靈柩還葬東海的途中,被石勒俘虜,當石勒追問他晉朝衰亡的原因時,王衍卻聲稱國傢大政方針不是他所能決定的,自己從小就沒有從政當官的願望,並勸石勒稱帝,“冀以自免”。  他假公濟私,把個人及傢族的利益放在首位。306年12月,晉懷帝即位,以尚書左仆射王衍為司空,次年11月便任命王衍為司徒。王衍便利用手中的權力任命他的親弟弟王澄為荊州都督,又任命他的族弟王敦擔任青州刺史。並同時告訴他們自己的想法:“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居中,足以為三窟矣。”王澄驕奢無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王敦就是那個後來在東晉謀反攪亂整個國傢與社會的安定。王衍將自己的兩個弟弟如此安排,就是在政治上謀自己利益的最無恥的舉措,所謂“狡兔三窟”而能隨時隨地脫身避災瞭。  他與他的弟弟王澄“喜歡題品人物,舉世以為儀準”。歷史上有“王夷甫識石勒”這個典故,石勒十四歲的時候,到洛陽去販賣,“倚嘯上東門”;王衍“見而異之,謂將為天下患”,認為石勒與眾不同將會禍亂天下。但王衍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落到石勒的手上,盡管他一再推卸責任而“冀以自免”,但石勒早就聞其名瞭,石勒毫不客氣地指出:你年輕時就名揚四海,身居重任,怎麼能說你沒有從政的願望呢!禍亂天下,不是你還會是誰!當天夜裡,石勒派人“排墻殺之”即推倒屋墻壓死王衍等人。  王衍容貌“整麗”,玉手纖纖,又妙於談玄,為天下士林萬人所矚目。既是名士,就不能給人留下貪財的口實;“舉卻阿堵物”隻是說給人聽的、做給人看的,絕不意味著王衍不貪財不貪權。他隻是厭惡妻子的“貪濁”,隻是厭惡妻子的俗氣而不高明,厭惡妻子將“聚斂無厭”掛在嘴上寫在臉上,因為如此拙笨的妻子與一個名士妻子的身份懸殊,一個名士的妻子哪能讓丫鬟整天用個竹筐子去拾取狗屎豬糞呢?王衍恨不得對妻子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他看似沒有一定的政治原則,其實他的“狡兔三窟”的安排就意味著將自己的政治利益最大化就是他的政治原則。在太子司馬燏隨時面臨著可能被廢殺之時,他並未盡到一份為官的責任,他所想到的隻是如何將自己脫於幹系,甚至上表請求自己的女兒能與太子離婚。在被石勒俘獲的時候,除瞭推卸責任之外,還無恥地勸勉石勒趕緊稱帝,這就不再是趨利避害瞭,而是氣節全無瞭!難怪他的堂舅羊祜與重臣石濤對他作出那樣的評價與預言瞭:誤天下蒼生者,一定是王衍!相關閱讀推薦: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分別是誰?揭秘:晉代竹林七賢中隱藏瞭一對同性戀是誰?晉代竹林七賢指的都是誰?他們又是怎麼死的阮咸簡介 晉朝時著名的音樂傢竹林七賢阮咸生平羊祜簡介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戰略傢太守羊祜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