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錯誤

失敗的人生感悟說說 人生錯誤的感悟|經典語錄大全

失敗的人生感悟說說 人生錯誤的感悟 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肯研究利用它們,便能從失敗中培養出成功。 失敗的人生感悟說說 1.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肯研究利用它們,便能從失敗中培養出成功。 2.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積。走對瞭路的原因隻有一種,走錯瞭路的原因卻有很多。先知先覺改變一生,不知不覺斷送一生!要相信自己,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辛苦三年,幸福一生!有時候死扛下去總是會有機會的!沒有什麼比當下的努力更重要。

唯美的QQ個性句子|經典語錄大全

唯美的QQ個性句子 1、談一場錯誤的戀愛就像尿床,暖一時,涼一被子。 2、隻有在你最落魄時,才會知道誰是為你擔心的笨蛋,誰是形同陌路的混蛋。 3、你裝作刀槍不入的樣子,就要做好被萬箭穿心的準備。 4、網上買的自拍神器,用起來挺順手的。 5、別把自己想的太偉大,要知道,在別人的世界裡,不管你做的多好,你都隻是個配角而已。

手機技巧_wp8應用商店錯誤怎麼辦?wp8應用商店錯誤代碼805a8011解決方法_手機知識

  wp8應用商店錯誤代碼805a8011解決方法來咯~如果你在使用wp8應用商店下載軟件是出現805a8011的錯誤代碼,可以試一試下文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傢解決問題。   1、檢查下手機時區、地區和時間設置是否正確,將所有設置為同一個時區,如北京時區、北京地區。   2、重啟下手機,開機後先不要進入商店,直接進入設置,關閉重開手機網絡。   3、如果是WLAN網絡狀態建議查看下是否能夠上網。   4、如果以上都嘗試瞭還是不行,建議換個個時間段進行嘗試。

明朝的體制之禍:朱元璋為國傢選瞭錯誤的道路

  在歷史學傢眼裡,朱元璋是個十分矛盾的人物,而唯一的從乞丐到皇帝的經歷,又讓他在帝王中十分獨特。分析一下他作瞭皇帝以後的所作所為,無疑有其獨到的價值。   朱元璋是個非常精明的帝王,他看得很清楚各個朝代的治亂交替,也很想解決這個問題。美化的說,他是想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無論他是不是想把這個王朝傳給萬代子孫,這個理想在帝王中是不壞的。   他的後半生作瞭兩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傢天下。殺功臣就是這個目的,結果是要高度的集權,以一人治天下。這個結果勤政的朱元璋很好的表現瞭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由於他大權在握,沒有抗衡的權利加上朱算一個“明君”,他通過殺戮和整肅創造瞭一個相對清廉的國傢環境 — 朱元璋是一個作瞭皇帝的梁山好漢,他的思路和宋江很相似,“隻反貪官不反皇帝”,認為天下的事情不是壞在皇帝手中,而是壞在貪官手中。這完全符合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因為從他自撰的祖陵碑看,少年的朱元璋肯定是恨透瞭貪官惡霸,所以在他眼裡,貪官正是他的江山的敵人。朱元璋殺貪官,不是他殘忍,而是他理智的選擇。

秦始皇未曾焚書坑儒:這個說法是理解史書錯誤

  這裡先說焚書:  秦始皇焚書事件出於司馬遷《史記》,是可信的。  清朝末年,我國學術界出現瞭一股疑古思潮,一些學者認為秦始皇未曾焚書。  這些學者認為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述有頗多不實之處,有溢美或溢惡之詞,如說:“乃令咸陽之旁,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又說:“關內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這樣一來,秦始皇所建宮觀總數竟然近千瞭!如此規模巨大的“宮觀群”,就是神仙也變不出來的,顯然所記失實瞭。再說,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從未發現“咸陽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及“關內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的有關遺址。  這些學者認為“焚書令”即使曾經下達,也和當年的“逐客令”一樣,剛一頒佈又迅即廢止瞭。隻不過廢除“逐客令”一事已被載入史冊,而廢除“焚書令”一事則沒有記載。  漢朝建國後,典籍奇缺,曾由朝廷多次下令征求書籍,獻書者多有重賞。於是,人們便懷疑古書都被李斯和秦始皇燒瞭。其實,這些奇缺的古書是被與秦始皇同時代的項羽燒瞭。  秦末陳涉起義後,項羽隨他叔父項梁也起兵響應瞭。陳涉死後,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仍稱楚懷王。秦二世派出大批軍隊增援在前線作戰的大將章邯,章邯大破楚軍,殺瞭項梁。  章邯殺瞭項梁之後,以為楚軍不足慮,便北進攻擊反秦的趙國後人去瞭。趙王率軍迎戰,大敗而逃,進入鉅鹿城閉門不出,遣使向楚懷王求救。   這時,楚懷王和諸將約定:“你們誰能搶先攻進關中,滅瞭秦國,就封誰為秦王。”當時,秦軍尚強,諸將都認為進攻關中是件危險的事,因此都默不做聲。隻有項羽為瞭給項梁報仇,奮然而起,表示要和劉邦聯合起來打進關中。這時,楚懷王的老將對楚懷王說:“項羽為人粗暴殘忍,所過之地經常屠城。應該派一名長者引軍進入關中,不欺凌百姓,關中才能平定。劉邦為人寬厚,可派他進攻關中,不要派項羽去。”於是,楚懷王隻派劉邦西進,去取關中,而派項羽北救趙國。  劉邦一路東進,勢如破竹,進入咸陽後,諸將紛紛進入府庫,分財分物,隻有蕭何到藏書閣,將文書和地圖都收藏起來。從此,劉邦對天下用兵的地理形勢瞭如指掌瞭。  項羽北上救趙,大敗秦軍,章邯投降瞭。為瞭報復,項羽將投降的二十萬秦兵全活埋瞭。  項羽救趙獲勝之後,本應到楚懷王那兒去報到。但他為瞭給叔父報仇,又率軍向關中殺來。  不久,項羽也進瞭咸陽。為瞭替叔父報仇,他竟下令屠城,殺瞭秦王子嬰。接著,又放火焚燒秦宮,烈火沖天,濃煙蔽日,火燒三月不熄。雕梁畫棟化為灰燼,藏書閣中的典籍也全燒光瞭。  項羽未入咸陽時,秦朝藏書閣中的典籍還保存著,因此蕭何才有可能從中取出文書和地圖。  一部秦史幾乎全由西漢官吏來寫。秦朝是西漢滅亡的,西漢官吏哪敢歌頌秦朝啊?於是秦始皇成瞭暴君,罪惡累累,罄竹難書,必須打倒,必須推翻。這是很自然的事。西漢人筆下的歷史能有多少真實性可言,是必須推敲的。他們筆下好多歷史人物必須反復研究,反復核實,還其本來面目。  下面再說坑儒:  坑儒故事原型見於《說苑》卷二十《反質》,講方士侯生、盧生害怕繼續留在秦始皇身邊會遭殺身之禍,於是誹謗瞭一通秦始皇,然後一起逃跑瞭。秦始皇大怒,讓禦史坑殺瞭四百六十餘名諸生。  《說苑》是西漢末年劉向輯錄皇傢和民間藏書中的有關資料,分類整理而成的。《說苑》一書屬稗官野史之流,其中所記坑儒一事是不足信的。唐代史學傢劉知幾就曾在其所著《史通·雜說篇》中指責劉向“廣陳虛事,多構偽辭”。  劉向是西漢經學傢、文學傢、目錄學傢,曾領校皇傢秘室藏書。  《說苑》是劉向校書時根據皇傢藏書和民間傳說,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常常借題發揮,宣揚儒傢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書中記載的史事,多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有出入。  “焚書坑儒”這個詞在《史記》中沒有出現,但《秦始皇本紀》記載瞭焚書與坑儒這兩件事。《漢書·司馬遷傳》稱贊他“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但是,他敘述“坑儒”事件時,基本上因襲《說苑·反質》取材的傳聞,不是史實。因而缺乏細節,如被坑儒生的姓名,坑殺儒生的具體辦法、詳細地點等。  二百多年後,坑儒故事的細節才由東漢儒者衛宏杜撰出來瞭。衛宏是東漢光武時代人,愛好經籍,曾擔任議郎。衛宏所撰《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說:“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  這段坑儒過程寫得驚心動魄,卻經不起推敲。  關中地區冬季氣溫經常達到-10℃左右,即使種瓜於溫泉附近,也隻能讓瓜籽發芽、爬蔓,但絕結不出瓜來。  再說,秦始皇貴為天子,生殺予奪。他既然認為諸生以古非今,犯罪該殺,根本用不著設下圈套,讓自己背上一個欺詐的惡名。秦始皇坑儒的故事越傳越離譜,越發不可信瞭。  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即使真有坑殺之事,所坑殺的也絕不是儒生,而是騙人的術士。實際上,所謂“坑儒”,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晚才出現的一種極不嚴謹的說法,《史記》裡原本說的是“坑術士”,漢朝人伍被說是“殺術士”。到瞭宋代,治學嚴謹的司馬光和蘇東坡也都是說“屠術士”。  秦始皇沒有焚書,更沒有坑儒。相關閱讀推薦:焚書坑儒中被冤枉的秦始皇:隻是反對者的口號秦朝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但為何孔子後裔卻沒事?揭秘:秦始皇”焚書坑儒”隻因曾經被算命先生忽悠揭秘真實的焚書坑儒是怎麼坑的:原來不是活埋!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 焚書坑儒的原因及背景

周平王東遷洛邑:一招不能再失敗的錯誤決策

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終於在內外勾結、裡應外合的情況下戰敗於驪山,並被犬戎所殺。他的死直接導致三個結果:第一,印證瞭他父親生前的那個謠言;第二,他寵愛的美人褒姒也被犬戎虜走瞭,這個美人的結局如何,史上是不會有人再關註的,誰叫她是紅顏禍水;第三,他的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事實上,幽王之亡國,既不是因為那個謠言,謠言本身透露出來的也許正是王室內部權力鬥爭的刀光劍影;也不是因為一個女人,但女人的背後其實聚焦著一個權力的焦點。可惜的是,幽王至死尚不知為何而死,也許他在臨死之前也和後人一樣,會感嘆非吾之罪,乃天意也。他哪裡知道,他身邊早就有人在算計著他的位子和權力。他雖然有罪,但從史籍記載來看,好色的幽王怎麼都比不過他那殘虐的祖父厲王,厲王的殘暴到瞭國人道路以目的地步,尚且不過遭到流放的下場,為什麼幽王卻獲得瞭比乃祖嚴重十倍以至於身死國亡的下場呢?謠言也好,烽火也罷,隻不過是後人為瞭掩飾這一切而施放的煙幕,撇開這煙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隻是由於這煙幕太曲折太誘人瞭,幾千年來人們寧願沉迷於其間。 幽王死後,他原來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擁戴下繼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另一派勢力以虢公翰為代表擁立王子餘臣在攜地繼天子位,史稱攜王。應該說,幽王死後,周朝並未滅亡,犬戎畏於諸侯的實力,很快就撤兵瞭。可是歷史上為什麼要說周朝滅亡瞭呢?新王即位為什麼要遷都洛邑呢? 讀這段歷史,我曾多次湧上這樣一種疑問,申侯為什麼不借助中原其它諸侯國之力來造反,卻偏偏選擇與中原諸國共同的敵人犬戎相勾結呢?要知道,在當時,不管怎麼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一夷夏之大防的觀念始終是堅如磐石,不可撼動的。這一舉動,無論如何是不得人心的。為什麼呢?我想唯一的理由就是申侯等人的舉動是得不到中原諸侯國的支持的,他想要造反,隻有借助於別的力量。這也許正是人們要把平王之後的周稱為東周的諦奧所在,更是平王東遷之後得不到廣大諸侯國的支持和擁護,王室迅速衰落的諦奧所在。 事實上,幽王死後,周朝並沒有滅亡。一方面,驪山一役,雖然以幽王身死宣告結束,但周天子管轄下的各諸侯國依然存在,沒有傷筋動骨,隻要他們團結起來,實力依然十分強大,對付一區區犬戎是小菜一碟,不在話下。另一方面,幽王的繼承人隨即在公元前770年繼位,周祀得以延續,甚至出現瞭兩個周王。 太史公司馬遷作《史記》時也並沒有說當時有兩個周朝,平王之前為西周,平王之後為東周。那麼歷史上西周東周之分,又是怎麼來的呢?簡單地說,那是後世歷史學者為研究方便起見而劃分的。這就造成一種誤會,其實,滅亡的隻是後世歷史學傢眼中的西周,真正的周並沒有滅亡。

甲午戰爭必輸無疑:清朝使用錯誤的固守戰略

中日甲午戰爭不僅改變瞭東亞的戰略格局,而且也引起瞭全世界的關註。在恩格斯看來,中國甲午戰敗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政府和軍方所奉行的被動防禦策略。今天,重溫恩格斯當年的論斷,從攻防技術發展的不對稱性審視這場戰爭,既可為甲午戰爭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也可啟迪對於中國國防戰略的深度思考。 甲午戰爭前三次中日攻防對弈 史書記載的第一次中日戰爭是公元633年白江口海戰,日本為當時的唐朝所敗。第二次戰爭是13世紀中後期,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忽必烈兩次發動對日戰爭,日本借臺風即所謂“神風”擊敗瞭忽必烈的艦隊。第三次戰爭是16世紀末,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傾舉國之力攻打朝鮮,被明軍與朝鮮軍合力擊敗。 甲午戰爭之前的中日三次戰爭,從攻防對弈的角度進行考量,可發現一個共性的特征,即三次戰爭最終的勝利者都是防守方,而非進攻方。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素造就瞭防禦方的勝利,就成為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甲午戰爭之前中日兩國的三次戰爭,防守方的勝利是與軍事技術發展的攻防不對稱性密切關聯的。在軍事技術史上,攻防技術發展不對稱的情況經常發生。在冷兵器主導戰爭的時代,城池和要塞成為攻防作戰的主要對象,攻城技術長期落後於守城技術,從而使得攻城戰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為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甲午戰前的三次中日戰爭處於冷兵器時代和冷熱兵器並用的時代,火器雖已發明,但尚未成為主導兵器,蒸汽動力和鋼制裝甲則尚未出現。因此,進攻的一方隻能依靠木質戰船遠涉重洋,在克服颶風、海嘯等自然因素影響之後,又需面對攻難防易的不對稱律制約,陷入攻堅作戰的不利境地,一旦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勝利的天平往往會向防守方傾斜。 正是在19世紀70年代,火炮後坐力消減技術的重大突破,給戰爭攻防格局的轉變帶來瞭新的契機。1879年,法國人莫阿經過多次試驗,發明瞭名為“制退復進機”的火炮反後座裝置,成功實現將炮身後退的動能轉化為復進力,將炮管退回至發射前的位置,使之重新處於待發狀態,從而極大地縮短瞭火炮的發射時間,將火炮的射速提高至每分鐘20發以上。速射火炮的出現,與1883年發明的馬克沁機槍結合,共同引領軍事技術史進入速射火器的時代。從這一時期開始,由速射火炮提供的強大火力,已經足以挑戰固有的防禦體系,軍事技術的攻防不對稱律再一次向攻易防難的方向發生逆轉。

面對錯誤的名言

  1、錯誤並非總是意味著無知,知識並非總是召之即來。——塞·約翰遜   2、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毛澤東   3、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   4、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惠特曼   5、對不屈不饒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俾斯麥   6、多數人的失敗,都始於懷疑他們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能力。——司各特

翻譯錯誤改變世界:赫魯曉夫沒想用核彈埋葬美國

  在一個快速變小的世界,快如閃電、實用易懂的翻譯日益重要,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不妨舉個例子,把本文第一句從英語翻譯成泰語,然後泰語轉俄語,再翻譯成日語,最後從日語重新翻譯成英語,就變成瞭:日益重要為瞭轉變世界更快倒落以及閃電,弄懂實際的。  是不是不知所雲?還有更離譜的呢。  赫魯曉夫要埋葬你  1956年,冷戰正酣。在美國人看來,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是頭號敵人。他在波蘭駐莫斯科大使館的一席講話,更使他的傲慢深入人心。幾句開場白過後,他大談資本主義糟糕透頂、共產主義優越無敵,最後說出瞭一句後來廣為流傳的話——“我們會埋葬你!”  事實上,他這句話更準確的翻譯應是“當你被埋葬時,我們會在場”。這句話在蘇聯很常用,赫魯曉夫的本意是“我們會比你們活得長久”。但由於美國《時代》周刊的錯譯,美國人以為赫魯曉夫要用核彈埋葬他們。  整整3年,他沒有澄清這句話。蘇聯咄咄逼人,發射衛星和洲際導彈,美國也大搞太空、導彈研究。如果我們沒有誤解他的意思,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會是美國人嗎?這將永遠是個謎!   卡特總統真讓波蘭人抓狂  1973年,美國總統卡特訪問波蘭,並舉行瞭美國在波蘭的首次新聞發佈會。美國以150美元一天的價格,雇瞭個連波蘭語都說不全的翻譯。這傢夥剛開口就出錯,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卡特開場說:“我今早離開美國”,被翻譯成“我離開瞭美國,永遠都不回去瞭”。卡特說:“我此行的目的,是瞭解你們的想法和對未來的期盼”,結果被翻譯成“我對波蘭棍子饑渴難耐”。更有甚者,這個翻譯竟然使用舊詞和俄語句法,順帶還作踐瞭一下波蘭憲法。卡特算是栽在他手裡瞭。  該翻譯被炒,卡特為參加國宴又雇瞭一位翻譯。在國宴演講上,他說完第一句話後,停頓瞭一下,結果翻譯沒反應。卡特又說瞭一句,翻譯還是沒搭理他。很顯然,第二位翻譯的問題與前一任相反,他根本聽不懂卡特的英語,因此就沉默是金瞭。這種情況下,波蘭領導人的隨同翻譯不得不出手相助。相關閱讀推薦:老鼠戰爭:慘烈的斯大林格勒城內巷戰斯大林3個子女的超悲慘人生結局:因何罵女兒妓女?誰才是斯大林真正指定的接班人?不是赫魯曉夫!赫魯曉夫是否有”脫鞋敲桌”的政治笑柄?揭秘:赫魯曉夫被中國的“大躍進”運動嚇瞭一跳

莫斯科保衛戰之前的錯誤:其實形勢遠可以不用那麼危急

  蘇軍作戰計劃出現瞭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即主要防禦方向的選擇出現瞭失誤,認為最危險的戰略方向是烏克蘭而不是白俄羅斯。斯大林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6月22日凌晨,德國法西斯不宣而戰,對蘇軍實施毀滅性的突擊。蘇軍遭受瞭有史以來最大的襲擊,蒙受瞭最慘重的損失。斯大林緊急派遣朱可夫到西南方面軍擔任最高統帥部代表。但是,蘇軍臨  時組織的防線沒能抵禦住德軍的進攻,斯摩棱斯克等地接連淪陷,但由此贏得瞭寶貴的戰爭準備的時間。  1940年11月,莫斯科克裡姆林宮。  斯大林站在辦公桌前,默默地凝視著窗外陰沉的天空。他不時把手中的煙鬥慢慢地送到又濃又密、梳理得整整齊齊的胡須下面,輕輕地碰一碰厚厚的嘴唇,又慢慢地拿下來。 此時此刻,斯大林正在辦公室等待從德國訪問回來的莫洛托夫一行,聽取他的談判匯報。  鐵木辛哥、朱可夫等人也在場。在他們看來,今天的斯大林顯得格外冷峻與威嚴。他中等身材,腰桿筆直,一件深灰色的翻領上衣,從上到下的扣子一個不落系得緊緊的,一條黑色的馬褲,腳上穿著一雙擦得鋥亮的馬靴。 這個時候,莫洛托夫正在匆匆趕往克裡姆林宮的路上。  自從與希特勒、裡賓特洛甫分手之後,莫洛托夫的腦子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運轉,總是在問自己:“斯大林交給我的任務完成瞭嗎?”他的眼前又浮現出臨走前與斯大林見面的情景。 “去柏林準備得怎麼樣?”斯大林一見到莫洛托夫,就直截瞭當地問。  “基本準備就緒,過瞭十月革命節就動身。”莫洛托夫挺直瞭腰桿答道。  斯大林把裝滿煙絲,準備點火的煙鬥從嘴裡抽出來,一邊踱著步子,一邊鄭重地說道:  “你去見希特勒,設法澄清兩件事。第一,我們是嚴格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不會對德國在西歐的軍事行動形成任何威脅。第二,我們遵守條約,也希望德國遵守。問清楚為什麼最近在芬蘭和羅馬尼亞都有德軍的軍事顧問在活動,德國此舉究竟是什麼用意,讓他們立即撤回去。”   停頓瞭一會兒,斯大林像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對莫洛托夫說話:  “希特勒究竟會什麼時候撲來?他還能給我們留下多長時間呢?目前,英國還在抵抗,可這種抵抗又能夠維持多久?他們會不會達成秘密協議?不能說沒有這種可能……如果真是那樣,那我們最多還有一年的時間。如果英國不屈服,希特勒敢不敢兩線作戰?看來不太可能,那樣的話,我們也許還有兩年甚至更多一點的時間。時間太少瞭,而要幹的事情又太多瞭……”  莫洛托夫深知自己的柏林之行絕不會是輕松和愉快的,他也深知希特勒這個人狡猾陰險,詭計多端,是個特別不好對付的人物。希特勒尤其善於在別人面前表演,說謊對他來說是常有的事情。就是他的許多部下,也把他看成一個演員,因為他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甚至他的某些動作是刻意在鏡子前經過長時間練習的。  當然,熟悉瞭希特勒的這些特點,就自然應該對他保持足夠的警惕。可是,莫洛托夫卻不僅無法回避,反而要主動上前搭訕與應酬,因為他此行肩負著斯大林的重任。  想到這裡,莫洛托夫不由得集中精力思索起來:希特勒極有可能進攻蘇聯的時間,一是攻下英國之後,二是攻下英國之前。如果是第一種選擇,他就給蘇聯留得一點時間。會不會是第二種選擇呢?莫洛托夫想不大可能,他為自己找出瞭這樣兩條理由:第一,這就意味著德國將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盡管德國現已占領瞭大半個歐洲,實力迅速增強,但進行兩線作戰,這是兵傢之忌。希特勒再狂妄,這一點他應該清楚。何況,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輸就輸在兩線作戰上。第二,英國空軍對德國,特別是對柏林不停地轟炸。對希特勒來說,這應該是件令他擔驚受怕的麻煩事……  想到這兒,莫洛托夫眼前似乎又浮現出這次柏林之行自己兩次遭空襲的情景。  第一次是剛到柏林的當晚,他正在參加駐德大使館舉行的宴會,德國的頭面人物紛紛應邀出席。其中有空軍元帥戈林,外長裡賓特洛甫和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在燈火通明的宴會大廳,大傢按照賓主的禮節紛紛落座。之後,莫洛托夫走上臺,向在座的各位致詞。  正當莫洛托夫開始講話時,外面突然響起瞭刺耳的防空襲的警報聲。那些剛才還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先生、小姐、太太們猛然聽到這警報聲,頓時嚇得大驚失色,顧不上尊卑貴賤,亂轟轟地要往防空洞裡鉆,然而大使館大樓內偏偏沒有這樣的防空設置。  於是,先生、小姐、太太們蜂擁到宴會廳出口。由於出口小而人又多,每個人都想先出去,結果都擠在一起,亂成一團。男人的呼喊聲,女人的尖叫聲,碰撞桌椅聲,酒杯打落在水磨石地板上的破碎聲,混在一起,那種狼狽樣,著實令人可笑可悲。  最有意思的還是肥胖的戈林,今天特意穿著他自己設計的那身元帥服,銀呢制的上裝,從左肩到右胸,掛滿瞭一大串各式各樣的勛章和獎章。這位空軍元帥,剛才還向莫洛托夫誇口說德國空軍已經把英國空軍摧垮,可現在卻一邊心神不定地向主人道別,一邊焦急地用眼睛瞄著出口,瞅準機會便匆匆奪門而去。相關閱讀推薦:二戰秘聞:莫斯科保衛戰不為人知的秘密歷史上的今天10月17日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逝世揭秘:西安事變前張學良與莫斯科有什麼秘密關系解密:中共“六大”為什麼是在莫斯科召開的?前蘇聯首屆小姐選美大賽

揭秘:天才愛因斯坦一生中犯瞭哪裡些重大錯誤

  導讀:據美國《探索》雜志報道,作為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贏得世人無盡的贊譽。不過,即便最偉大的科學傢亦會犯下許多錯誤,作傢漢斯·奧哈尼亞(Hans Ohanian)在一本名為《愛因斯坦的錯誤:天才的人性弱點》(Einstein’s Mistakes: The Human Failings

淞滬會戰國軍的失敗:分析淞滬會戰國民黨的錯誤

  淞滬會戰:1934年2月19日,在南昌行營擴大紀念周上,蔣介石發表瞭《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的講演。“我現在所提倡的新生活運動”,簡單地講,“就是要使國民生活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通過一種類似復古的意識形態教育,蔣介石提出要以孔孟的“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道德標準,統一國民思想。曾經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蔣介石4天後甚至再次在南昌進行講演,對“新生活運動”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做瞭極為詳盡的說明,所有言論被編成《言論集》廣為印發。  1933年,國民政府財政部發佈瞭《廢兩改元令》,規定從4月6日起,所有交易,一律使用國民政府新鑄造的銀幣,從而徹底廢除從晚清流通至今、成色和形式混亂不堪的銀兩。然而世界似乎並不願給新的民國政府以支持。當時全球爆發的經濟危機迫使美英放棄金本位制,立法限制白銀出口,使並非產銀國的中國金融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為此國民政府再次痛下決心,廢除銀本位制,於1935年開始發行法幣。從此中國經濟不再隨世界市場銀價的變動而波動,中國的經濟水平迅速恢復。  日本人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曾說,“中國如無1935年之法幣政策,則無1937年之抗戰”。無論如何,經濟的回升讓蔣介石有能力在軍事上通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建立國防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並打造裝備德式武器,實行德式訓練的中央軍。而他們正是在淞滬抗戰中與日軍作戰的主力部隊。   餘子道歷數瞭國民政府成立後的各方面建設,從經濟到文化,從社會到意識形態,顯示出一個試圖發展的新的政府的抱負和作為。“所有這一切客觀上的機遇和主觀上的努力,導致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在各方面全面超越瞭1912年到1927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與繁榮。”相關閱讀推薦:淞滬會戰的中國三軍:海軍真正做到瞭破釜沉舟淞滬會戰中國75萬軍隊為什麼會被日本28萬人擊敗中國抗戰史上著名戰役:淞滬會戰中國有可能贏嗎淞滬會戰中日交戰:中國軍隊慘敗背後有何隱情?淞滬會戰死亡人數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如何?淞滬會戰對抗戰的影響:改變瞭中日戰略軸線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蔣介石當時利用對紅軍的圍剿,看到瞭一個統一全國的歷史契機。武力和地盤就是生存的資本,這是中國近代戰亂的根源之一。自從袁世凱倒臺、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建立、形式上統一瞭全國以來,中國軍閥割據的實質卻並沒有根本的改變。國民政府的軍令政令依然無法在許多軍閥擁有實際兵權的省份傳達和執行。在軍閥混戰、北伐統一的20年代過後,川、桂、滇系的軍閥們對於蔣介石的警惕甚至超過瞭對日本人的擔心。對於提倡“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除瞭紅軍,各地軍閥割據勢力是他渴望解決的問題。  “共軍入黔我們就可以跟進去,比我們專為圖黔用兵還好。”紅軍長征給瞭他一個統一西南的機會。當1935年1月紅軍進占遵義後,在第五次圍剿中為國軍立下汗馬功勞的薛嶽率領10萬中央軍繼續追擊紅軍,名正言順開入瞭貴州,順利地讓中央政府結束瞭王傢烈在貴州的軍閥統治。  然而對於全國各地的軍閥勢力來說,蔣介石的作為可以說是路人皆知。就在貴州的鄰省,為著時刻防范南京國民政府“吞並”自己,廣西省政府領導人李宗仁和白崇禧以一種更加開明的姿態和進取精神,推行“新廣西”的發展。作為蔣介石老對手,蔣介石的三次下野都和李宗仁和白崇禧有關。但1928年蔣介石統一全國後,李宗仁和白崇禧隻能退出中原,紮根傢鄉廣西。李、白二人以鄉土為根據地,在全國廣招人才,通過實行民團制度,實行軍事化管理和全省皆兵的制度,使外省人一入被稱為“模范省”的廣西,“到處都可以聽到喊口令,看到軍事操演,進入廣西就像進入一座大兵營”。   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中國舉國動員抗戰,廣西在短短一個月左右時間便動員編成四個軍,共40個團,成為當時最迅速調動部隊奔赴前線作戰的省份。桂軍五個師後來參加“八一三”淞滬浴血抗戰,李宗仁和白崇禧治理廣西,功不可沒。然而在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眼裡,如果不能結束軍閥的割據,中國實在沒有辦法抵抗外侮。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教材中錯誤:張作霖照片非本人韓愈隻活15歲

  近年來教科書中的各類錯誤頻出,引發強烈反響。對此媒體呼籲,對於教科書錯誤不能容忍,一方面要嚴格把關,另一方面及時糾錯並道歉,“讓教材真正保持權威”。  類型一:文史常識錯誤  16日,張作霖之孫張閭實向媒體爆料,稱2007年前人教社高中歷史教材中,祖父張作霖的照片並非張作霖本人,而是一位湖南督軍何海清。這一指認得到瞭何海清後人的證實。人教社工作人員對此表示,此前在網上看到過關於用錯照片的欣喜,但現在的歷史書已經改版,照片已刪除。  之前,曾有網友在微博上傳一組插畫,稱秦始皇、漢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等多位古人的畫像相似度極高,隻是有胡子和沒胡子的區別,感覺自己上學那會兒被糊弄瞭。此外,屈原、祖沖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戰國時期的孫臏“穿越”坐上輪椅,荀子坐凳子讀紙質書等錯誤也層出不窮。  教科書如何能少些常識性錯誤?有評論稱,搞語文的不懂歷史,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用嚴謹的態度編寫教材,教授出來的學生隻能是“差不多學生”,將貽害無窮。  類型二:名傢收入教材作品被挑錯  名傢收入教科書的作品也頻頻被挑錯。貴陽一位老師2011年指出,北京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中,巴金的散文《索橋的故事》介紹的索橋建設時間,與歷史資料不符。這位老師呼籲,教材編輯者應尊重史實,修改文中的錯誤。“巴老若泉下有知,他也一定會支持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更正的,盲目地‘尊重’名人,反而是對巴老最大的不敬。”  同樣被質疑的還有魯迅的作品。2010年,在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位高一學生在魯迅的《祝福》中找出10個明顯的“錯別字”。雖然 教材中對以上各處“錯別字”進行瞭註解,說明瞭規范書寫方式,但“改還是不改”仍引起瞭社會的廣泛爭論。有專傢表示,魯迅文章中的異體字,可瞭解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色,有研究價值,可予以保留。  當代作傢馮驥才也遭遇瞭同樣的問題。一位初二學生指出,馮驥才在作品《捅馬蜂窩》的描述,並不科學,“馬蜂蜇人後不會死亡。”馮驥才認真聽取瞭一件,並請教專傢,將文章進行瞭修改。馮驥才表示,向這位中學生表示感謝。  類型三:低級失誤貽笑大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與前文相比,教科書中被曝出的一些低級錯誤,更是不可原諒。2010年9月,有傢長指出鄂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篡改李白名句。在書中,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成為“我寄悉心與明月”,有老師分析稱,二字字形相似,有可能是使用五筆輸入法時候的誤操作。  更嚴重的錯誤出現在高教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中。有媒體報道,該書附錄漏排內容達八九頁,字數達八千字之多。不僅如此,書中顯示,韓愈生於768年,卒於783年,隻活瞭15歲。這版錯誤教材,一直從2005年7月延續到2009年6月,累計印數至少在十萬套以上。有老教授憤怒質疑,像這樣的錯誤,撰稿人和出版社的編校人員以及使用這部教材的數以十萬計的教師和學生,難道沒有一個人發現?  由各領域專傢和教授集體編寫,經過多次修訂,本該在人們心目中有崇高地位的教材,卻出現以上種種失誤。出錯范圍之廣,形式之多樣,讓人瞠目結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被很多人挑錯,有的出版社依然“沉默是金”,有的則表示,隻是小錯無傷大雅。  有評論稱,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態度,比錯誤本身更貽害無窮。對此,媒體呼籲,對於教科書錯誤不能容忍,一方面要嚴格把關,另一方面及時糾錯並道歉,讓教材真正保持權威。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同樣的錯誤犯兩次 兩宋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

  兩宋滅亡的契機,從表面上看,有極為相似之處。北宋之亡,起源於北宋政府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金。怎料想前門驅狼,後門進虎。金國在占據瞭遼國故地後大舉南下,俘虜瞭徽欽二帝,占據瞭中原地區。而一百年後,蒙古在金國背後興起,南宋政府竟然再一次與蒙古結盟,共同滅金。此後凡四十年間,兵連禍結,最後在蒙古強大的軍事打擊下,南宋終於滅亡。  有道是:“聰明的人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從這個標準來看,宋朝君臣顯然不很聰明。於是有論者說兩宋實在過於執著於收復失地,而看不清真正的戰略利益所在,如果當時不是聯金聯蒙,而是援遼援金,則宋祚自可保存。  在下以為這種說法雖有一定道理,卻並不全面。  兩宋的滅亡,雖然看似相同,但也隻是表象而已,其實還是大不一樣的。  不錯,北宋的確念念不忘燕雲十六州,南宋的確念念不忘北方故土。但是其敗亡的真正原因並不是不能與夙敵夠捐棄前嫌,共禦外侮,而是對自己的實力估計錯誤,再加上不敢發動群眾,不敢主動出擊所致。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相當奇特的王朝。一方面,她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方面,她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對外懦弱無能的王朝。北宋自太祖以下就實行強幹弱枝抑制武將的政策。直接後果就是將不知兵,兵不能戰。空養著百萬大軍到瞭打仗的時候卻一觸即潰。在這種情況下,宋朝不得不采取花錢買和平的方針,對遼夏金輸送歲幣乞求平安。  這種狀況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漢人的朝廷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隻有萬方來朝,哪有向蠻夷進貢的道理。就算是大分裂的南北朝,大傢也是兩面分治,沒有誰向誰交保護費的問題。然而事實又是這樣的無情,對於北方的蠻夷來說,宋的地位隻不過比藩屬高一點。這對於宋朝的君主來說,自然是極大的諷刺。所以到瞭遼、金窮途末路的時候,宋朝的任務不單是收復失地,更重要的是要恢復中華上國的地位。兩次都做出同樣的選擇也就可以理解瞭。  然而要與強者合作,自身也必須要有強者的實力。北宋末年,文恬武嬉。朝廷養著的禁軍竟然連馬都不能騎。本來攻擊被金軍打得無還手之力的遼軍不過是個摘桃子的行動。不料北宋軍隊竟然連摘個桃子都會被打得頭破血流,要靠金軍來給他們擦屁股。這自然會引起金國的鄙視,進一步引起金國的侵略之心。  要說北宋軍隊完全沒有戰鬥力也是不對的。宋人不擅野戰,卻擅長守城。金軍的南下行動一開始並不順利,很快就頓兵於開封的堅城之下。如果不是到最後宋朝君臣腦子發昏,竟然讓神棍郭京搞什麼“六丁六甲”,自動放棄開封的城防,則金人也未必就有那麼容易得手。如果開封久攻不下,那麼最差也就是另一次澶淵之盟的局面。  從這一點來看,遼國的滅亡並不直接導致北宋的滅亡。而以北宋軍隊的野戰能力援遼抗金,恐怕不但幫不瞭遼國,反而會拖遼國的後腿。這可以比照意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意軍的戰鬥力低下,每每都要拖德軍後腿。在北非和巴爾幹的失敗都要靠德軍擦屁股。而意軍在巴爾幹的失敗打亂瞭德軍進攻蘇聯的整個部署,讓德軍不能按原計劃在冬天來到之間結束戰鬥。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北宋君臣其實不但不知彼,對自己的實力其實也毫無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最符合北宋利益的戰略不是聯金滅遼,而是閉關自守,積聚實力。在自身沒有實力的情況下貿然攻擊遼國,而事後又不做補救,把國運寄托在象郭京這樣的騙子身上,自然是自取滅亡。  南宋的情況則大為不同。首先,北宋所念念不忘的燕雲雖然是恥辱,但是和二帝被虜,喪失半壁河山相比,自有天壤之別。可以說,隻要金國和南宋存在一天,這個矛盾就沒有調和的可能性。南宋可以暫時性的和金國講和,但一旦有機會消滅金國,南宋當然不會放走任何機會。  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其實大大超過北宋軍隊。北宋軍隊經過宋太祖以降的一系列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政策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南宋軍隊的班底卻主要來自南渡之初中興諸將自行招募的私人軍隊。宋高宗的整編固然是為瞭削平軍中主將的勢力,防止武將奪權,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金國,南宋事實上不可能實行北宋式的文官領軍政策。南宋的軍隊更加接近明朝實行的監軍制度。雖然仍然是疊床架屋的領導,但是比讓完全不知兵的文人如韓琦,或靠拍馬的太監如童貫領兵還是要有戰鬥力的多。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方臘起義為何會失敗?起義倉促形勢預判錯誤

  方臘起義為何會失敗?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為瞭裝飾宮殿,構建園林,派人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的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貪官朱勔等乘機敲詐百姓,大發橫財。百姓怨聲載道,人人思亂。方臘率貧苦大眾,以誅貪官為名發動起義,並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攻克瞭六州五十二縣,給北宋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由於錯誤估計形勢,低估宋軍實力,起義軍先勝後敗,很快就被宋朝禁軍鎮壓。因《水滸》的廣為流傳,方臘起義也無人不知。但宋江征討方臘並無歷史依據,隻是小說傢的虛構。  方臘是有理想、有智慧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的傢鄉睦州,在唐朝曾發生過農民起義。宋史稱:“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陳碩真反,自稱文佳皇帝。故其地相傳有天子基,萬年樓。臘益得憑籍以自信。”史籍還記載:“初,方臘生而數有妖異。一日臨溪顧影,自見其冠服如王者,由此自負,遂托左道以惑眾。”  所謂“左道”是指方臘信奉的摩尼教。摩尼教為波斯人摩尼所創,又稱明教,流行於中亞及地中海沿岸,該教的教義是:宇宙間有明和暗兩種力量的鬥爭,在天地未分的“初際”,明暗各殊,勢均力敵;“中際”暗來侵明;“後際”明暗各復本位。現時處於“中際”,人應助明鬥暗。該教主張人人平等,不分高下。要求教徒不茹葷,不飲酒,白衣白冠,死則裸葬。   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把摩尼教的《二宗經》傳入中國。唐以後,摩尼教主要在江淮一帶流傳,方臘居住的浙西地區,在宋代是摩尼教的活動中心。方臘不僅信奉摩尼教,而且還是“魔頭”,他發展和吸收瞭大批信徒,這些信徒後來都成為起義軍的骨幹力量。  在起義前夕,方臘對當時的社會形勢作過一番分析判斷,他的分析判斷有一部分是正確的,有一部分則完全錯誤。他認為當時朝廷在江南設造作局,大搞“花石綱”,使東南之民不堪忍受,人心思亂,隻要揭竿而起,民眾必然聞風響應,“旬日之間,萬眾可集。”這個分析非常正確,後來也得到瞭事實的驗證。另外,他還指出,“守臣聞之,固將招徠商議,未便申奏,我以計縻之,延滯一兩月,江南列郡可一鼓下也。”這個判斷也很準確,方臘發動起義後,各地官員忙於應付,無暇將詳情上奏朝廷。直至宣和二年十二月,警奏才上報朝廷,當時北宋朝廷正調集兵力以圖北伐,大臣王黼“匿不以聞”。朝廷的無動於衷,使起義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攻占瞭一個又一個州縣,達到瞭“一鼓而下江南列郡”的目標。  然而,方臘認為朝廷從決策到調集兵食“非半年不可”,完全是錯誤的判斷。自陳遘上疏後,朝廷在一個月內就已調集十五萬大軍開赴前線,打瞭起義軍一個措手不及。北宋的禁軍非地方軍可比,是宋軍的精銳,起義軍雖然號稱百萬,但都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而且各部隊分散在各地,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指揮,最終被宋軍各個擊破。  如果不是起義軍不能進行持久戰,朝廷花瞭大量的經費應付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原也就不可能發生變亂,“金虜”也沒那麼快乘機入侵,方臘“劃江而守”進而“混一天下”的目標就成為空想。相關閱讀推薦:方臘起義簡介 北宋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北宋宰相收入是多少?王安石月薪將近十萬元方臘是否真有其人? 北宋農民起義領袖方臘介紹宋理宗與滅金戰爭 貪圖小利重蹈北宋的覆轍強征花石綱民怨沸騰 揭秘歷史裡真實的方臘起義

文件翻譯錯誤或讓日本挨瞭美國兩顆原子彈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且給予日本投降和結束戰爭的某些承諾。7月27日,日本內閣舉行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內閣有主戰和主降兩派,會議沒有結論。由於蘇聯沒有簽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蘇聯斡旋,想與盟軍進行和談。之後,日方便等待蘇聯的答復和盟國正式的最後通牒。  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記者招待會。當時,日本官方通訊社——同盟通訊社發表瞭鈴木聲明的英文譯本。筆者的翻譯是:“我認為聯合公告隻是重復開羅會議聲明。對於(日本)政府來說,看不到重大意義,而且已經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完全將它忽略,並且為瞭成功地結束戰爭而堅定地戰鬥。”  從這段譯文中,可以看出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明確地拒絕瞭《波茨坦公告》,決心要與盟軍決一死戰。日本拒絕《波茨坦公告》之後,美國於8月6日向廣島投下原子彈,令10萬人喪生。8月9日,美軍再以原子彈轟擊長崎市。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回憶此事時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就不會向日本投擲原子彈。而根據戰後文獻和裕仁天皇及鈴木首相的發言,日本當時的確沒有拒絕《波茨坦公告》,隻是暫時不予置評,等待蘇聯的回復。  有些人說鈴木首相一語誤國,沒有明確地表示暫時不評論此事。也有人認為鈴木當時確實是拒絕瞭《波茨坦公告》,隻是日後日本遭到原子彈襲擊才倒過來說。也有人說是翻譯的人譯錯瞭,導致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悲慘下場。   為瞭搞清楚這件事,筆者找到鈴木當年回應《波茨坦公告》的日文原文。這段聲明和日本官方通訊社——同盟通訊社的英文譯本內容有很大差別。日本戰時首相鈴木說“不回應”《波茨坦公告》,日本同盟通訊社將鈴木的話說成“完全忽略”《波茨坦公告》,路透社和美聯社更是將鈴木的話說成“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戰時總統和軍方首長看到的文本是路透社和美聯社發出的版本。結果,日本就是在政客、譯者和編輯的疏忽之下,吃瞭兩顆原子彈才無條件投降。  戰後,日本人埋怨鈴木首相沒有明確地說對《波茨坦公告》“暫不置評”,卻用瞭意義含糊不清的日文“黙殺”一詞。“黙殺”這個詞沒有對應的英文單詞,即使在日文裡也可以解作“不置評”或者“拒絕”等意思。關乎國傢存亡的聲明,不應該說得模棱兩可。  鈴木是位日本政客,日本政客說話一定是模棱兩可,這是慣例。同盟通訊社的翻譯員在不清楚鈴木首相聲明的原意情況下,選擇錯誤的譯文,把“完全忽略”《波茨坦公告》的話硬塞進鈴木的口中。路透社和美聯社編輯又將“拒絕”《波茨坦公告》的話硬塞進鈴木的口中。這種誤會與兩國的民族特性又有沒有關系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相關閱讀推薦:二戰後日本為何將美國投的第三顆原子彈送給蘇聯?驚聞!美國投向日本的第三顆原子彈失蹤之謎揭秘:美國空軍大烏龍 兩次失誤往本土投原子彈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美處決泄露原子彈機密間諜首顆原子彈爆炸前“意外”:馬匪闖入試爆區

方臘起義為何會失敗?起義倉促形勢預判錯誤

  方臘起義為何會失敗?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為瞭裝飾宮殿,構建園林,派人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的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貪官朱勔等乘機敲詐百姓,大發橫財。百姓怨聲載道,人人思亂。方臘率貧苦大眾,以誅貪官為名發動起義,並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攻克瞭六州五十二縣,給北宋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由於錯誤估計形勢,低估宋軍實力,起義軍先勝後敗,很快就被宋朝禁軍鎮壓。因《水滸》的廣為流傳,方臘起義也無人不知。但宋江征討方臘並無歷史依據,隻是小說傢的虛構。  方臘是有理想、有智慧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的傢鄉睦州,在唐朝曾發生過農民起義。宋史稱:“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陳碩真反,自稱文佳皇帝。故其地相傳有天子基,萬年樓。臘益得憑籍以自信。”史籍還記載:“初,方臘生而數有妖異。一日臨溪顧影,自見其冠服如王者,由此自負,遂托左道以惑眾。”  所謂“左道”是指方臘信奉的摩尼教。摩尼教為波斯人摩尼所創,又稱明教,流行於中亞及地中海沿岸,該教的教義是:宇宙間有明和暗兩種力量的鬥爭,在天地未分的“初際”,明暗各殊,勢均力敵;“中際”暗來侵明;“後際”明暗各復本位。現時處於“中際”,人應助明鬥暗。該教主張人人平等,不分高下。要求教徒不茹葷,不飲酒,白衣白冠,死則裸葬。   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把摩尼教的《二宗經》傳入中國。唐以後,摩尼教主要在江淮一帶流傳,方臘居住的浙西地區,在宋代是摩尼教的活動中心。方臘不僅信奉摩尼教,而且還是“魔頭”,他發展和吸收瞭大批信徒,這些信徒後來都成為起義軍的骨幹力量。  在起義前夕,方臘對當時的社會形勢作過一番分析判斷,他的分析判斷有一部分是正確的,有一部分則完全錯誤。他認為當時朝廷在江南設造作局,大搞“花石綱”,使東南之民不堪忍受,人心思亂,隻要揭竿而起,民眾必然聞風響應,“旬日之間,萬眾可集。”這個分析非常正確,後來也得到瞭事實的驗證。另外,他還指出,“守臣聞之,固將招徠商議,未便申奏,我以計縻之,延滯一兩月,江南列郡可一鼓下也。”這個判斷也很準確,方臘發動起義後,各地官員忙於應付,無暇將詳情上奏朝廷。直至宣和二年十二月,警奏才上報朝廷,當時北宋朝廷正調集兵力以圖北伐,大臣王黼“匿不以聞”。朝廷的無動於衷,使起義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攻占瞭一個又一個州縣,達到瞭“一鼓而下江南列郡”的目標。  然而,方臘認為朝廷從決策到調集兵食“非半年不可”,完全是錯誤的判斷。自陳遘上疏後,朝廷在一個月內就已調集十五萬大軍開赴前線,打瞭起義軍一個措手不及。北宋的禁軍非地方軍可比,是宋軍的精銳,起義軍雖然號稱百萬,但都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而且各部隊分散在各地,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指揮,最終被宋軍各個擊破。  如果不是起義軍不能進行持久戰,朝廷花瞭大量的經費應付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原也就不可能發生變亂,“金虜”也沒那麼快乘機入侵,方臘“劃江而守”進而“混一天下”的目標就成為空想。

文件翻譯錯誤或讓日本挨瞭美國兩顆原子彈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且給予日本投降和結束戰爭的某些承諾。7月27日,日本內閣舉行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內閣有主戰和主降兩派,會議沒有結論。由於蘇聯沒有簽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蘇聯斡旋,想與盟軍進行和談。之後,日方便等待蘇聯的答復和盟國正式的最後通牒。  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記者招待會。當時,日本官方通訊社——同盟通訊社發表瞭鈴木聲明的英文譯本。筆者的翻譯是:“我認為聯合公告隻是重復開羅會議聲明。對於(日本)政府來說,看不到重大意義,而且已經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完全將它忽略,並且為瞭成功地結束戰爭而堅定地戰鬥。”  從這段譯文中,可以看出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明確地拒絕瞭《波茨坦公告》,決心要與盟軍決一死戰。日本拒絕《波茨坦公告》之後,美國於8月6日向廣島投下原子彈,令10萬人喪生。8月9日,美軍再以原子彈轟擊長崎市。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回憶此事時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就不會向日本投擲原子彈。而根據戰後文獻和裕仁天皇及鈴木首相的發言,日本當時的確沒有拒絕《波茨坦公告》,隻是暫時不予置評,等待蘇聯的回復。  有些人說鈴木首相一語誤國,沒有明確地表示暫時不評論此事。也有人認為鈴木當時確實是拒絕瞭《波茨坦公告》,隻是日後日本遭到原子彈襲擊才倒過來說。也有人說是翻譯的人譯錯瞭,導致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悲慘下場。   為瞭搞清楚這件事,筆者找到鈴木當年回應《波茨坦公告》的日文原文。這段聲明和日本官方通訊社——同盟通訊社的英文譯本內容有很大差別。日本戰時首相鈴木說“不回應”《波茨坦公告》,日本同盟通訊社將鈴木的話說成“完全忽略”《波茨坦公告》,路透社和美聯社更是將鈴木的話說成“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戰時總統和軍方首長看到的文本是路透社和美聯社發出的版本。結果,日本就是在政客、譯者和編輯的疏忽之下,吃瞭兩顆原子彈才無條件投降。  戰後,日本人埋怨鈴木首相沒有明確地說對《波茨坦公告》“暫不置評”,卻用瞭意義含糊不清的日文“黙殺”一詞。“黙殺”這個詞沒有對應的英文單詞,即使在日文裡也可以解作“不置評”或者“拒絕”等意思。關乎國傢存亡的聲明,不應該說得模棱兩可。  鈴木是位日本政客,日本政客說話一定是模棱兩可,這是慣例。同盟通訊社的翻譯員在不清楚鈴木首相聲明的原意情況下,選擇錯誤的譯文,把“完全忽略”《波茨坦公告》的話硬塞進鈴木的口中。路透社和美聯社編輯又將“拒絕”《波茨坦公告》的話硬塞進鈴木的口中。這種誤會與兩國的民族特性又有沒有關系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散文:美麗錯誤

麗麗,今早司機接我上班,在車中他給我放瞭首新歌。“就算前世沒有過約定,今生我們都曾癡癡等。茫茫人海走到一起,算不算緣分…多少故事多少想念的人,多少情會牽伴這一生。隻有相愛相知、相依相偎的兩個人,才能攙扶走過這一生。”聽著、聽著,我竟然止不住瞭眼睛裡的淚水。急忙用手擦試,生怕被司機看到瞭笑話我。見我喜歡,他就來回放給我聽。下車前我問他歌曲的名字,他說是:緣分五月。到辦公室後我立刻從網上下載瞭這首歌,放在電腦裡聽。我想,如果早聽到瞭這首歌,或許我們的悲劇就有可能不發生。在車裡,我還問司機:如果現在找對象,你會看重對方什麼?是相貌,是性格,是氣質,是才分,是工作,是門第…。他回答我說都會有點。麗麗,在一起時我就想問你,話又一直沒能說出口。由於分手來的突然,想說也沒有機會說瞭。雖說分手的事早已在心裡有過思想,但是我又遲遲下不瞭決心。一晃兒,二十一年過去瞭,現在我還是想把這話說出來。你說過,我是你自己選的對象。我知道還有別的男孩子追求你,其中有一個是你的中學同學。你說他幾年來一直都對你挺好,而且他馬上就要大學畢業瞭。我們認識後,他還來找過你,被你拒絕瞭。你偏偏選擇瞭我,究竟喜歡我什麼呢?肯定不是金錢和地位,因為那時候這些我還都不具備。門第嗎?雖然我爸爸道是一位做官的,但你媽媽最反對我們好的就是因為這一點。她怕你嫁到我們傢會受氣、會受累。或許是喜歡我的相貌和才氣。相貌是我對自己最不滿意的地方,要說才氣自我感覺還有一點。我在九中做過5年多老師,大部分時間都是教畢業班,有一次輪到我教初二。一天,教語文的女教師把兩大摞學生的作文本重重地放在瞭我的辦公桌上。假裝生氣的樣子對我說,:你看看吧!怎麼我教的兩個班的學生都寫的你。我班60多學生,差不多有50名同學寫你,沒有幾個寫我的,讓我這個班主任的臉往哪擱!原來是老師佈置學生寫一篇肖像描寫的作文。我說學生可能不敢寫你,班主任都厲害,怕寫不好老師生氣。她還把幾個寫得好一點的作文疊起來給我看。有位同學的肖像描寫,讓我記憶猶新:“教我們的物理老師很瘦,高高的個子,背微駝。最有特點的要數他的鼻子,清瘦的臉上長著一隻好看的鼻子,高而直的鼻梁很精致。其次是他的一雙眼睛,深邃的目光,炯炯有神。說話時,他的臉上總是帶著微笑……。”看樣子學生對我的印象還不賴。姐姐和弟弟都比我好看,他們都取爸爸、媽媽的優點長,但說我像舅舅。傢裡和傢外都沒有說我長得好看的,隻不過在我走上中層領導崗位以後,有不少人說我有風度。才氣也很不夠,我本是在鄉下長大的,也沒有讀過什麼名牌大學。喜歡讀些詩、文道也是真的,不過我對自己的評價是:空有詩人的情懷,缺少詩人的才華。麗麗,說也奇怪,在我不自覺中也曾打動過幾位女孩子的芳心。辜負瞭她們曾經對我的好、對我的喜歡。這裡就有讀初中時的同學娟,讀高中時的同學霞,還有讀大學時的,該怎樣稱呼呢?姑且叫她楓好啦!因為至今我還不知道她的姓名,隻知道她是學校裡低年級的一名女同學。有一次,在我晨練的時候她遞到我手中幾頁寫滿字的紙。內容我沒能仔細看,隻記得上面寫瞭不少小花、小蜜蜂什麼的。當時我覺得蜜蜂並不美,所以就改蜜蜂的蜂為楓葉的楓啦。後來我驚奇地發現無論我從哪面的樓梯上樓,都可能在教學樓裡遇到她,她也總是跟我打聲招呼。大學畢業後,我就再也沒見過她。對我最好的還得數初中的同學娟。讀初中時的我不僅在感情方面木訥,而且還有點傲氣,誰讓俺學習好瞭呢!當時學校裡有不少的同學談朋友,而且還真的成瞭兩對。可我從來都是對班上的女同學不屑一顧。娟對我好,被班上的同學看出來瞭,我卻不知道。後來班主任劉老師跟我講,才引起瞭我的註意。其實娟不僅學習好,而且文體方面也很出色。後來她考上瞭遼寧外語師范,她是我初中同學裡的佼佼者。在九中教書時,她還多次到單位來看我。記得有一次我送她出校門,被課間休息的學生們看到瞭。不少的同學爬著樓窗一個勁的沖著我大喊、大叫,開老師的玩笑。說到高中的同學霞,我更是木然。一天,我正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忽然老師叫我出去,說外面有人找。我出去看是霞,她送給我好幾本科外參考書,還有一個精美的筆記本。說她轉學去瞭外地,把這些送給我做紀念。說完她就走瞭,我也馬上回到教室繼續聽課。後來,在她送給我的參考書中發現瞭她寫給我的幾篇文字。文中再三叮囑我一定要給她寫封回信。不僅寫明瞭寄信的地址,還說也可以把信遞給一位姓黃的同學,由他轉交。但我終究還是沒能給她寫那封回信。麗麗,在認識你之前,我沒有從心底喜歡過一個人的體驗。當然也不會理解別人喜歡我的感受。現在回想起來,我還真的有些對不住那些曾經喜歡過我的女孩子。自認為:如果真有女孩子喜歡我,更多是集中在我的精神層面上,或者說是喜歡我的氣質和品格。一部份是來自於我的先天遺傳,一部份是來自於我的後天磨練。共3頁,當前第1頁123※本文作者: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