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隋朝

三國演義_李世民奪下隋朝江山是一次成功的抄底_三國人物

導語:孝宗即位以後,查獲一個文件夾,上面都署名為“臣安進”—是萬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薦“房中術”的秘方。孝宗派太監懷恩帶著這些奏折前往內閣,傳達他的口諭:這是大臣應當做的事嗎?從秦至清的帝制時代,值得稱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數,除瞭打天下的開國君主,大多數守成君主,實在難以恭維。何故?這批人從小在深宮高墻之內成長,沒有經歷磨難,耳邊一片阿諛奉承之詞,養成剛愎自用、驕奢淫逸的習性。指望他們力挽狂瀾,難矣哉!清朝初年的歷史學傢谷應泰對此有一段精辟的議論,頗值得細細品味。他說:“人主在襁褓,則有阿姆之臣;稍長,則有戲弄之臣;成人,則有嬖幸之臣;即位,則有面諛之臣。千金之子,性習驕佚,萬乘之尊,求適意快志,惡聞己過,宜也。”當然,也有例外。谷應泰的這段話是在評論明孝宗朱祐樘時說的,在他看來,孝宗就是例外:孝宗恭儉仁明,勤求治理,身邊多是高風亮節、敢於直言極諫的大臣,原因在於,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絕嬖幸之門,抑制外戚,制裁太監。他在早朝之外增設午朝,頻繁召見大臣,訪問疾苦,尋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號稱“眾正盈朝”。這和孝宗的素質很有關系。他在太子時期,得到博學多才的程敏政、劉健等人的指點,熟讀經史,養成“仁孝恭儉”的品格。即位後仍然手不釋卷,經常閱讀《孝經》、《尚書》、《朱熹傢禮》、《大明律》,稍有疑問立即請教儒臣法吏。無怪乎人們稱贊他是明朝最為遵循儒傢倫理規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後,撥亂反正,罷黜佞幸之臣,對內閣、六部作瞭大幅度的人事調整。揭秘:明孝宗朱佑樘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好皇帝首先觸及的是內閣大學士萬安。此人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不會理政,隻會高呼“萬歲”,被人譏諷為“萬歲閣老”。他升官的法門,就是巴結萬貴妃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與方術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結,紊亂朝政。孝宗即位以後,查獲一個文件夾,上面都署名為“臣安進”—是萬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薦“房中術”的秘方。孝宗派太監懷恩帶著這些奏折前往內閣,傳達他的口諭:這是大臣應當做的事嗎?萬安無法辯解,一聲不吭,隻顧叩頭。他的名聲本來就臭,言官聽說此事,接二連三上疏彈劾。孝宗順從輿論,把萬安罷官。 #p#接著被罷官的是另一個內閣大學士尹直。和萬、尹沆瀣一氣的大學士劉吉,有風雨飄搖之感,向言官們封官許願,建議皇帝越級提拔言官,希望他們手下留情。這一招果然厲害,言官們都緘默瞭。但是言官以外還有敢於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補官員張昇首先出來彈劾,說劉吉把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鉗制言路的賈似道,合而為一,是雙料奸臣。大理寺官員夏堠上疏彈劾,劉吉的罪狀,並不比萬安、尹直小。奇怪的是,劉吉屢遭彈劾,依然在加官進爵,人們稱他為“劉棉花”—“愈彈愈起”。後來引起皇帝的厭惡,派太監到他傢,勒令罷官。清除宵小之徒,是為瞭起用德高望重的正直大臣。孝宗即位之初,就想起瞭剛直不阿的司禮監太監懷恩—因為支持言官抨擊傳奉官被先帝貶往鳳陽,出於敬佩與倚重之心,把他召回。懷恩回來後,立即向孝宗建言:罷免阿諛萬貴妃的佞臣,召還剛直方正的王恕。孝宗采納瞭這一建議,召回已經致仕的南京兵部尚書,出任吏部尚書,讓他負責領導班子的調整工作。王恕在成化年間就以敢於直言極諫而聞名,先後應詔陳言二十一次,上疏建白三十九次,全力阻擊佞幸。朝中官員都傾心仰慕,遇到朝廷大事難以決斷,必定請王公表態。當時有這樣的民謠:“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佞幸大臣為之側目,皇帝也頗為“厭苦”,給他一個太子少保的頭銜,讓他退休。揭秘:明孝宗朱佑樘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好皇帝王恕歷任巡撫、侍郎,直至尚書,都在留都南京,一直不受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傳》所說:“以好直言,終不得立朝。”退休以後,名聲愈加高漲,言官推薦幾無虛日。孝宗順應輿論起用王恕為吏部尚書,順應瞭輿論。 #p#王恕剛剛抵達北京,很有政治頭腦的翰林院庶吉士鄒智,向他提醒:以往大臣不能會見皇帝,所以朝廷事事茍且。先生應該先請求皇帝召見,一一指出時政的弊端。王恕在皇帝面前暢所欲言,很好地履行瞭吏部尚書的職責。他向皇帝說,從正統年間以來,皇帝每日隻上朝一次,臣下覲見不過片刻。聖主雖然聰明,那裡能夠盡察大臣賢能與否?希望陛下每天下朝以後,前往便殿,召見大臣,詳細討論治國之道,謀劃大政方針。孝宗采納瞭這個建議,從弘治元年(1488)三月開始,早朝之外,增加瞭午朝,皇帝在文華殿接見大臣。被接見的大臣可以當面向皇帝陳述政見,皇帝詳細詢問,作出裁決。孝宗起用的另一位名臣,是學者型官僚丘浚。丘浚幼年喪父,由寡母李氏教導,讀書過目成誦。傢貧無書,常常走數百裡借書。苦讀的結果,是鄉試考瞭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成為進士,在翰林院工作,見聞愈加廣闊,熟悉國傢典章制度,以經濟之才自負。成化元年(1465)朝廷在兩廣用兵,丘浚向內閣大學士李賢上書,洋洋數千言,指陳形勢。李賢很欣賞,推薦給皇帝,皇帝命人抄錄,發給總兵、巡撫參考。丘浚因此而聲名鵲起,晉升為禮部右侍郎兼國子監祭酒。揭秘:明孝宗朱佑樘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好皇帝他鑒於真德秀的《大學衍義》關於“治國平天下”的內容有所欠缺,博采群書予以補充,寫瞭一本《大學衍義補》,闡述“四書”之一的《大學》關於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重點在於治國的方略。比如,他講到從唐代以來,朝廷財政仰賴於江南已見端倪,到瞭明代江南已經成為財賦重地,喚起朝廷對江南的重視,極具政治傢見識。弘治元年(1488),他把此書呈獻給皇帝,孝宗看瞭非常欣賞,批示說:“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輔政治。”隨即指示禮部出版此書。用這樣的語言品評一本著作,顯示瞭品評者自身的學術功底,這與他太子時代受到的系統經史訓練,以及自己的文化追求有關。由於皇帝的器重,丘浚晉升為禮部尚書,奉命編撰《憲宗實錄》。弘治四年(1491)書成,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開創瞭尚書進入內閣的先例。當時他已經七十一歲瞭。 #p#丘浚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屢屢上疏,觸及時政的弊端。他指出:陛下端正自身作為立朝之本,清心寡欲應對政務,謹慎對待喜好不流於異端,節約開支不至於耗費國力,任用官員出於公心不失於偏聽,禁止拉關系以嚴肅內政,提倡義理以杜絕奸佞。這樣可以消除天災人禍,實現帝王之治。這位著名學者寫得興起,一共擬瞭二十二條,洋洋萬言。好學的孝宗耐心批閱,給予高度評價:“切中時弊”。令人不解的是,王恕和丘浚這兩位皇帝倚重的大臣,互不服氣。有一天宮內舉行宴會,座次的排列有一點麻煩:丘浚作為內閣大學士,自以為應該排在王恕前面;王恕以吏部尚書身份位居六部之首,自以為不宜排在禮部尚書丘浚後面,頗有牢騷,從此結下嫌隙。不久,丘浚指使太醫院官員劉文泰彈劾王恕。劉文泰經常出入丘浚傢,企求升官,吏部尚書王恕沒有批準。劉文泰自以為有丘浚撐腰,彈劾王恕變亂選拔官員的成法,揭露他請人為自己撰寫《大司馬王公傳》,大量透露被皇帝“留中”奏疏的內容。丘浚隨即指責王恕“賣直沽名”。孝宗聽信劉文泰與丘浚的意見,譴責王恕“沽名”,責令焚毀《大司馬王公傳》的書版。王恕不得不向皇帝作自我檢討,請求退休。王恕被迫退休,引來輿論嘩然,言官交章彈劾丘浚“媢嫉妨賢”。弘治八年(1495)二月,七十六歲的丘浚去世,史傢對他的蓋棺論定還是公允的,說他在內閣五年,常常以寬大啟迪皇上,用忠厚改變士人習氣,清廉耿介,嗜好學問,自己傢的房屋低濕狹小,四十年沒有翻修。也指出他的弱點:“議論好矯激”,例如譏諷范仲淹的慶歷新政是“多事”,說嶽飛未必能夠恢復故土,秦檜有再造之功雲雲。這種令人驚駭的言論,與他性情的偏隘不無關系。他和內閣同僚議事,意見不合,竟然把官帽扔到地上;看不慣言官的言論,動不動就當面大罵。和王恕有嫌隙,甚至見面不說一句話,以至於指使劉文泰攻擊王恕,招來一片譴責聲。他去世後,劉文泰前往吊唁,被丘夫人趕瞭出去,罵道:因為你的緣故,使得已故相公與王公失和,背負不義的名聲。由此可見,丘浚和他的夫人,對於無端攻擊王恕,導致他的退休,事後有所反省,深感內疚。揭秘:明孝宗朱佑樘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好皇帝王恕從政五十餘年,剛正清嚴始終如一,在吏部尚書任上,引薦的人才,如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經、李敏、張悅、倪嶽、劉大夏等,都是一時名臣。《明史·王恕傳》說:弘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稱極盛,王恕功不可沒。武宗即位後,仰慕他的名聲,派遣官員前往慰問,向他征求高見,要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正德三年(1508)四月,九十三歲的王恕逝世,武宗得到訃告,停止上朝,贈給左柱國、太師頭銜,賜謚號“端毅”。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隋朝鮮為人知的大隋名將

  導讀:隋朝自581年楊堅取代北周,自立為帝開始,至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殺,李淵廢隋建唐結束,隋朝僅僅存在存在38年。歷史上通稱隋唐並稱,但曇花一現的隋朝往往被289年國祚的唐朝所掩蓋。隋唐之際風雲際會,人們往往熟知秦瓊、尉遲恭、李靖、李勣等唐初名將,而對隋朝的名將卻知之甚少,應讀者朋友的要求,小編特意撰寫瞭幾篇關於隋朝名將的文章,以饗讀者。今天介紹一位頗具神秘色彩的人——韓擒虎!  韓擒虎這名字聽著就很彪悍,其實他本名韓擒豹,據說在十三歲時他生擒過一頭猛虎,於是改名為擒虎,當然這隻是傳說。據文獻記載,韓擒虎字子通,538年出生,是河南東垣人,後遷居到新安。他的父親韓雄“以武烈知名”,在北周曾擔任大將軍、洛陽、虞州等八州刺史等官職。  韓擒虎出身於將門,年少時英勇豪邁,以有膽識和謀略而著稱,容貌魁岸,有雄傑之表。同時他還喜歡讀書,經史百傢皆無所不覽。周太祖宇文泰對韓擒虎非常賞識,就讓他與自己的太子、王子們交往。此後年紀輕輕的韓擒虎便立下軍功,被封為都督,新安太守,後又被提升為儀同三司,並承襲父親新義郡公的爵位。  577年韓擒虎少年時期的玩伴、北周武帝宇文邕大舉討伐北齊。北齊大將獨孤永業鎮守金墉城,北周幾次都未能攻破,最終韓擒虎將獨孤永業說服,使他開城投降,韓擒虎因功被封為永州刺史。此後楊堅成為北周丞相,大權獨攬,北周的地方將領尉遲迥等人發動叛亂,江南的陳國軍隊趁機入寇江北。擔任和州刺史的韓擒虎,屢挫其銳芒,使陳軍士氣大喪。   581年楊堅稱帝建隋,並開始統一全國的行動,他認為韓擒虎有文武之才,夙著聲名,於是就授他為廬州總管,委以平定陳國的重任。588年隋文帝任命楊廣為元帥統領51萬大軍伐陳,其中行軍總管韓擒虎從廬江進軍作為先鋒。  589年正月韓擒虎連夜率500人偷渡長江,突襲采石,陳國守軍做夢也沒想到隋軍會在農歷新年出兵,喝的伶仃大醉,韓擒虎兵不血刃就占領瞭長江要塞采石。此後他馬不停蹄半日攻克姑熟,駐軍新林。陳國國內對韓擒虎的“閃擊戰”十分驚駭,陳將任蠻奴、樊巡、魯世真、田瑞等相繼率軍投降,楊廣得知消息後馬上派軍援助韓擒虎。  此時韓擒虎的兵力已達到兩萬,便向金陵的朱雀航(秦淮河上的一座橋,直通朱雀門)進軍。此時駐守朱雀航的陳將蔡征聽聞擒將至,大軍不戰而潰。韓擒虎見此情景,跨上他的青驄馬,率領500精銳騎兵通過朱雀航,直入朱雀門。此時城門守軍還想頑抗,已經投降韓擒虎的陳將任蠻奴厲聲呵斥道:“老夫尚降,諸君何事!”,陳軍潰散開城而降。入城後,韓擒虎將在井中藏身的陳後主陳叔寶擒獲。  平陳的消息傳到長安後,隋文帝非常高興,下詔給晉王楊廣,表彰韓擒虎與另一位功臣賀若弼“此二公者,深謀大略。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天下盛事,何用過此!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不久又直接下詔給兩人,“申國威於萬裡,宣朝化於一隅,使東南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高名塞於宇宙,盛業光於天壤,逖聽前古,罕聞其匹。”   當大軍剛剛回到長安,在平陳戰爭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的大將賀若弼就站出來,在皇上面前與韓擒虎爭功。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你韓擒虎之所以能兵不血刃,是因為我在蔣山在蔣山死戰,破其銳卒,擒其驍將,你倒好趁機率幾百人偷取我的“勝利果實”。韓擒虎也不甘示弱,說咱倆奉命一起出兵,你不遵聖旨,致使損兵折將,我拿下金陵城好半天瞭,你才來到金陵下,還是我給你打開的城門。  作為“裁判員”的隋文帝隻說瞭一句話,”二將俱合上勛”,於是兩人被封為進位上柱國,賜物八千段,不久有司彈劾韓擒虎放縱士兵,淫污陳宮,因此沒對他加封爵邑。相關閱讀推薦:知名的巡按禦史為隋朝設立: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歷史上楊廣的真實皇子生涯:隋朝第一模范皇子隋朝最大規模的面子工程:外國人來隋都吃飯免費隋朝敗局已定的前兆:張須陀身殞的滎陽一戰花木蘭身世考:花木蘭非漢人是隋朝時期的突厥人李密“三抄”王世充:王世充輸光瞭隋朝最後班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陳國滅亡之前在江南曾流行一個歌謠“黃斑青驄馬,發自壽陽涘。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人們都不知道是什麼含義,直到韓擒虎平陳,人們才明白。韓擒虎原名擒豹,豹為黃色且有斑點,所以黃斑指的是韓擒虎,而且韓擒虎的坐騎為青驄馬,而隋軍是冬末出兵,春初回師,與歌謠的內容相吻合。  此時隋朝在與北方的突厥對抗中處於上風,一次突厥使者前來朝見。隋文帝對使者說:“你聽說過江南有陳國天子嗎?”使者回答道:“聽說過”於是隋文帝命人將使者帶到韓擒虎的面前,並說道:“這就是活捉陳國天子的人。”雄武魁梧的韓擒虎”厲然顧之”突厥使者竟然被他的相貌嚇得非常惶恐,以至於“不敢仰視”。  隋文帝此外封韓擒虎為壽光縣公,食邑一千戶。以行軍總管的身份駐軍金城,防備胡寇來犯,隨後又授予他涼州總管之職。592年左右韓擒虎又被隋文帝征召回到京,楊堅在內殿設宴款待他,恩禮殊厚。  不久後韓傢接連發生瞭幾件“怪事”,他鄰居傢的母親看到韓傢門前熱鬧非常,儀仗隊非常盛大,如同王者。老婦人非常詫異,便上前詢問,其中有個人說,我們是來迎接王爺的(我來迎王),但忽然之間這些人就全都不見瞭。之後又有一個病重的人,恍恍惚惚的走到瞭韓傢,說我想拜見王爺(我欲謁王),左右很納悶,這是公爺府,你來拜見什麼王爺。  不料這個人回答道是閻羅王!韓傢人是又氣又怒,便想將這個人臭揍一頓。韓擒虎制止瞭他們,並說:“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斯亦足矣。”此後便染病不起,幾天之後的11月17日韓擒虎去世,時年55歲。正史中一向諱言鬼神,但《隋書》韓擒虎的列傳中卻一反常態,將這些內容寫入,可見當時韓擒虎死前的種種怪事在當時廣為流傳的,要知道《隋書》可是由魏征監修的。   韓擒虎一門是將門之傢,他兄弟韓僧壽、韓洪也是隋朝的重要將領。韓擒虎死後的他的兒子韓世諤承襲爵位,韓世諤倜儻驍捷,很有韓擒虎的風范。613年韓世諤參與楊玄感、李密的叛亂,每戰先登。叛亂失敗後,韓世諤被捕,但他非常機智將押送者灌醉,從而趁機逃跑,投奔到瞭一支義軍,從此不知所終。  這裡特別提到一下唐初的名將李靖,因為韓擒虎是他的舅舅,年輕時李靖曾跟隨韓擒虎談論兵法,李靖的作戰風格也也與韓擒虎極為相似,他們都喜歡率領小股精銳軍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對敵人予以致命一擊。  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隋朝大將有四人入選,韓擒虎名列其中。北宋年間,設立武廟七十二將,韓擒虎位居一席。宋人徐鈞曾賦詩稱贊“俘主摧都銳莫當,區區破陣卻爭長。不堪世上無分別,自作閻羅地下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六一八年四月,在位十四年功過參半的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等人弒殺。其時,天下已亂,紛爭四起。前一年,已有李淵在晉陽起兵,占長安,立楊廣三孫楊侑這帝;楊廣死後,宇文化及立楊廣侄子楊浩為帝。此兩位不久之後,即被廢身死。差不多同時,有王世充、段達等洛陽七貴立楊廣次孫楊侗為帝,此即隋朝最後一任皇帝,哀帝。  一看謚號為哀,就知道有些可憐之的意味。楊侗長得好看,性情寬厚,若放在守成年代,或許是位明君。然,事不如意者八九,他偏偏生長在這亂世之中——此時,他不過十四歲而已。  外有叛亂難平,內有大臣內鬥,最後王世充獨攬朝政,楊侗的鬱悶,可想而知。十四歲,已懂事瞭。對於王世充殺大臣之事,他氣憤不已。亦看出來,王世充有代隋自立之心——在那個時候,換誰,若手有兵權人又強悍,都有此想法吧——過皇帝癮比當什麼忠臣可帶勁得多。  是主動出擊還是坐以待斃,對楊侗而言,是個大問題。左右是死,還不如拼命一搏,說不定還有生路呢。   於是與記室陸士季謀劃除掉王世充,卻無果而終。至於為何,隋書並沒有說。大概在於王世充勢大,沒人敢幫小皇帝吧。  之後某次,王世充吃瞭楊侗賞賜的食物,回傢大大嘔吐瞭一番。更加劇瞭他對楊侗的疑慮,於是,從此不再上朝。甚至還派人向楊侗要求,給他加九錫之禮——此乃賜予有特殊功勛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禮器,是作為人臣者所能享受的最高的禮遇——楊侗無所倚仗,隻能賜給他。並加官為相國,更加名正言順地統領百官。  即位第二年。王世充已不滿足九錫瞭,他要皇位。於是派人去見楊侗,公然要求禪位於他。楊侗大怒,稱我隋朝氣數未盡,憑什麼讓位?如果隋朝當亡,又有什麼好禪的?拿去就是瞭。你們這些老臣,受隋恩惠,幫他來講這種話,不覺得羞恥嗎?  如此一番話,是咱寫瞭這麼多禪位者所未能說過的。隻是,也就說說而已。強權面前,你個弱勢君王治的什麼氣?王世充又使人告訴他,你先讓瞭位,等你再長大一點,再歸政於你,不也很好嗎?  反抗已徒勞瞭,楊侗無奈之下,禪位王世充。被封為潞國公。  楊侗在位雖僅兩年,然非扶不起的主。於是有舊臣打算殺瞭王世充擁他復位。然事泄,均被誅瞭三族。王世充的老兄建議他殺瞭楊侗,免得有那些老不死的傢夥總想著復辟。於是王世充派侄兒帶瞭毒酒去見楊侗。自知難逃一死,楊侗求見母親一面,亦不被允許。於是焚香拜佛,一飲而盡。然毒性較慢,旋被縊殺。死之前,他詛咒自己,“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傢”。相關閱讀推薦: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如何一次消滅竇建德 王世充李密“三抄”王世充:王世充輸光瞭隋朝最後班底隋末兩大悲劇王世充李密:默默的為李淵做註腳隋唐英雄王世充的兒子是誰 王世充有幾個兒子王世充簡介 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生平

被誤解的隋朝重臣楊素:後世卻稱其為亂國奸臣

  在隋朝短暫的38年的歷史中,卻湧現出許多英武豪邁的雄傑人物,其中有一位人物非常耐人尋味,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曾平定陳國、大破突厥,從鶯歌燕舞的江南到朔風凜冽的大漠,人們無不稱贊他為一代名將;但他還因幫助隋煬帝楊廣即位、陷害功臣同僚,又被後世冠以奸臣的稱號;此外他還能獎掖後進,提拔人才,同時還寬以待人,多次成人之美。他就是隋朝歷史上著名的楊素。  楊素字處道,544年出生,弘農華陰人。楊素出身於百年望族弘農楊氏(楊堅也自稱出身於弘農楊氏),祖父楊暄曾擔任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擔任北周的汾州刺史,後被北齊俘獲,守節不屈而死。因而楊素少年時傢境貧寒,但他素有大志,且不拘小節,身邊的人沒有真正理解他的,唯獨楊素的堂叔祖楊寬認為此子非同一般,便對自己的兒孫說“處道(楊素的字)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後來楊素與安定人牛弘一起學習,研精不倦,從而在文學、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善屬文,工草隸),而且此時楊素生得相貌堂堂,“美須髯,有英傑之表”,不久楊素就出仕瞭。北周大塚宰宇文護聘任楊素為中外記室,後又轉為禮曹,加大都督銜。但好景不長,專權的宇文護被北周武帝誅殺,楊素也受到瞭影響,還險些丟掉性命。  此時楊素以其父楊敷守節不屈,死於北齊,但朝廷並未追封,楊素便上表申請。北周武帝未予理睬,楊素再三上表,北周武帝大怒,下令將楊素處斬。楊素也急瞭,高聲呼喊“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一心想做明君聖主的宇文邕聽瞭這話,沒有生氣,反而對楊素的膽量非常欽佩,不但赦免楊素,追封其父,反而對楊素越加信任,加封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此後楊素參與平定北齊之戰,屢立戰功。雞棲原一戰,齊王宇文憲潰逃時被北齊軍趕上,楊素與數十員驍將拼死苦戰,才掩護這位皇弟脫險。北齊滅亡後,楊素被封為開府、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578年楊素隨大將軍王軌擊潰進犯淮北的陳軍,並將陳國名將吳明徹(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俘獲。  580年楊堅擔任北周丞相,楊素知楊堅稱帝之意,於是主動投到楊堅門下,與其深自結納。楊堅對楊素也很器重,加封他為汴州刺史、大將軍之職,跟隨行軍元帥韋孝寬率軍討伐尉遲迥等人的叛亂。楊素率軍擊潰響應叛亂的滎州刺史宇文胄,並將其斬殺,楊素也因功被封為徐州總管、柱國、清河郡公,邑二千戶。  581年楊堅登基,建立大隋,楊素被加封為上柱國,便參與隋朝法律的制定。584年楊素被封為禦史大夫,不料此時卻因為一件傢事,讓楊素丟瞭官。原來楊素的妻子鄭氏十分彪悍,經常和楊素打架,一次實在把楊素惹急瞭,他說出這麼一句話“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後。”不想鄭氏卻向皇帝打瞭小報告,於是楊素便被免官。  其實這隻是一個小插曲,因為隋文帝志在平定江南,一統天下,楊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585年隋文帝任命楊素為信州總管,負責長江上遊,並賜予他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到永安上任後,以前從未有統帥過水軍的楊素,卻主持打造瞭當時的“超級航母艦隊”。艦隊的超級戰艦是幾艘“五牙大艦”,“起樓五層,高百馀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主力戰艦是數千艘置兵百人的“黃龍”,此外還有“平乘”、“舴艋”等船。  588年楊堅下詔伐陳,楊素與晉王楊廣、秦王楊俊並為行軍元帥,其中楊素負責順流東下,負責消滅長江及沿岸陳國水陸軍。當年12月,楊素率水軍東下三峽,在長江上遊發起攻勢作戰,行軍至流頭灘時,陳將戚欣以青龍百馀艘、屯兵數千人駐守地形險要的狼尾灘。楊素當機立斷,發起夜襲,水陸軍協同作戰,一舉全殲陳軍。     楊素率領水軍繼續東下,又將阻攔的陳軍紛紛擊潰。此時隋軍“舟艫被江,旌甲曜日”,相貌雄偉的楊素乘坐高大的戰船上,陳國人見到後無不驚駭,“清河公(楊素的封號為清河郡公)即江神也!”,於是自“巴陵以東,無敢守者”,就連湘州刺史、嶽陽王陳叔慎(陳叔寶的弟弟)都遣使請降。  陳國平定後,功勛卓著的楊素被封為越國公、內史令等職,隋文帝還賜予他“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不久後楊素發現已經是自己姬妾的樂昌公主悶悶不樂,於是便詢問,得知是因為破鏡約定的緣故,便派人將陳國駙馬徐德言找來,資助金錢,讓他們夫妻團聚,以成人之美,這就是破鏡重圓的由來。而讓破鏡得以重圓的正是雅量非凡的楊素。  陳國平定不久後,江南當地士族豪強掀起叛亂,大者數萬,小者數千,相互呼應,一時間烽火燃遍整個陳國故地。隋文帝於是派遣楊素為行軍元帥,負責征討叛亂。楊素渡江後,率軍先後數百戰,將江淮地區的叛亂平定,此時隋文帝擔心隋軍長時間征戰,便詔令楊素入朝。但楊素認為素以餘賊未殄,恐為後患,要求一鼓作氣,將叛軍徹底剿滅。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今天3月3日 楊堅代周自立,隋朝開始知名的巡按禦史為隋朝設立: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歷史上楊廣的真實皇子生涯:隋朝第一模范皇子楊素簡介 隋朝權臣傑出的軍事傢統帥楊素生平隋唐英雄第12集劇情 楊素上奏除掉高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於是楊素向閩越進軍,最終將叛亂平定。楊素回京後,隋文帝任命他為宰相,與高颎共同主持朝政。做瞭宰相的楊素,對待同事的態度不盡相同。朝臣之中,他推崇高颎,敬重牛弘,厚待薛道衡,蔑視蘇威。其餘的權貴,大多都會被他欺凌刁難。要論才藝風調,楊素要優於高颎;但若是要比推誠體國,處物平當,宰相氣度,楊素比高颎差得多。  593年隋文帝命令楊素監造仁壽宮,楊素為瞭討好隋文帝,“夷山堙谷以立宮殿,崇臺累榭”,此外為盡快完工,“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最終一座富麗堂皇,極盡奢華的宮殿呈現在隋文帝的面前。但隋文帝認為太過奢華,非常不滿,楊素十分聰明,通過獨孤皇後,最終讓隋文帝認可瞭楊素的功績。  599年隋文帝得到奏報,得知突厥意圖內犯,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派遣四路大軍大軍出師,其中楊素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從靈州出發。以前與遊牧民族交戰的時候,通常采用戰車、騎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陣法,並在陣外四周遍設鹿角、蒺藜等物,騎兵在最裡面,以防止對方起兵的沖突。楊素對眾人言道,“此乃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於是拋棄這種落後的戰法,命人佈置騎兵戰陣。  突厥的達頭可汗聞之大喜道:“此天賜我也!”,並下馬仰天拜謝,隨即率十餘萬精騎直撲隋軍。楊素率軍奮擊,大破突厥騎兵,達頭可汗身受重創,狼狽逃走,手下死傷不可勝數,群虜號哭而去。  楊素用兵隨機應變,總能把握戰機,但馭軍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從不寬恕。每次作戰前都會尋找士兵的過失,然後殺之。多者百餘人,少則十幾人。“流血盈前”,而楊素卻談笑自若。兩軍對陣時,楊素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敵,若取勝就罷瞭,如不勝而敗逃者,無論多少,全部處斬。然後再令二三百人迎敵,如不勝則照殺不誤。所以楊素的部下對他極其敬畏,作戰時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戰無不勝。但楊素對有功之人“微功必錄”,所以楊素雖嚴厲兇狠,但由於他恩威並施,所以將士都願意隨其征戰。  

解密史萬歲、賀若弼:隋朝蓋世名將緣何慘死?

  782年唐德宗下詔追封歷代名將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奠。然而立國僅僅38年的隋朝卻有四人入選,除瞭之前介紹的那位“生為上柱國,死為閻羅王”的韓擒虎,以及集名將與奸臣於一身的楊素外,還有兩人名列其中。由於隋朝立國時間短暫,演義小說等文學作品的影響,這些人的名字、事跡已變得十分模糊。而且不同於之前所說的韓、楊,這兩個人的結局是相同的,死於非命!  1.史萬歲  549年出生,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附近)人,其父史靜在北周曾擔任滄州刺史之職。出身將門的史萬歲,少年時長得英俊威武,特別擅長騎馬、射箭,身手驍捷若飛,而且喜讀兵書,精通占候(能夠根據天象,預測吉兇)之術。  564年北周、北齊在邙山展開大戰,時年15歲的史萬歲跟隨父親參戰。剛開始兩軍旗鼓相當,不分勝負,而史萬歲通過觀察,命令左右迅速收拾行裝撤退。一會兒北周軍果然大敗而歸,久經戰陣的史靜也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北周武帝年間,史萬歲被任命為侍伯上士。577年北周武帝率軍平齊,史靜戰死,史萬歲以忠臣之子,被封為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楊堅掌握北周大權後,尉遲迥作亂,史萬歲跟隨梁士彥出兵討伐。大軍行至半路,隻見天空一行大雁飛來。史萬歲對梁士彥說“請射行中第三者。”,隨後張弓引箭,第三隻大雁應弦而落,三軍無不心悅誠服。與尉遲迥的叛軍交戰後,史萬歲每戰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中,官軍初戰不利,稍稍退卻,史萬歲馳馬奮擊,殺數十人,極大鼓舞官軍士氣,最終取得勝利。史萬歲也因功被封為上大將軍。  隋朝初年,史萬歲因爾朱績謀反案受牽連,發配敦煌做戍卒。他的長官也相當勇猛,常常一個人騎馬沖進突厥的陣中,頗有斬獲,突厥人不能抵擋。但是此人非常自負,常常辱罵史萬歲這些戍卒。此後史萬歲也單人獨騎沖入突厥陣中,猜得到長官的信任。此後兩人經常同行,深入突厥腹地幾百裡,名震北夷。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久史萬歲就得到瞭東山再起的機會。583年隋文帝竇榮定攻擊突厥,史萬歲向竇榮定毛遂自薦。而竇榮定也久聞齊名,於是派使者向突厥提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可汗答應瞭,並派遣一個騎士來挑戰。竇榮定派史萬歲去迎擊,結果史萬歲將對手的頭顱帶回,突厥因此退兵。史萬歲被任命為上儀同兼任車騎將軍。  589年隋滅陳的戰爭中,史萬歲又因戰功加職為上開府。不久後高智慧等在江南作亂,史萬歲跟隨楊素率軍征討。其中史萬歲率兩千人“逾嶺越海,攻陷溪洞不可勝數”,前後歷經七百餘戰,轉戰千餘裡。當時史萬歲的軍隊與主力幾十天不通消息,眾人都以為已經全軍覆沒瞭。於是史萬歲就將書信放置在竹筒之中,放入水中,以以傳遞消息。楊堅聞之大喜,賜其傢錢十萬,封史萬歲為左領軍將軍。  597年廣西、雲南一帶發生叛亂,隋文帝派史萬歲率軍征討。史萬歲率軍攻破險要,屢戰屢勝,一路進軍竟然見到諸葛亮當年的紀功碑,背後寫著這麼一段字“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史萬歲令左右將碑倒置,繼續向西挺進。最後“行千馀裡,破其三十馀部,虜獲男女二萬馀口”,諸夷大懼,紛紛遣使請降。  大軍回師途經四川時,蜀王楊秀向史萬歲索賄不成,因而懷恨在心。此後西南再亂,楊秀彈劾史萬歲受賂縱賊,致生邊患,隋文帝決定將其處斬。史萬歲懼而服罪,頓首請命,同時眾臣也為他求情,最終隋文帝將他罷官為民。但一年就又任命他為河州刺史,領兵防備突厥。  600年突厥達頭可汗率兵入侵,隋文帝命楊素、史萬歲分路出擊。史萬歲的軍隊在大斤山與突厥遭遇,突厥可汗遣使詢問隋軍主將是誰,當聽到史萬歲後,他一時還不敢相信,便又問道,“得非敦煌戍卒乎?” 當確定隋軍統兵將帥就是當年威震敦煌的史萬歲後,突厥可汗慌忙引軍回撤。史萬歲率軍追擊百餘裡,大破突厥,斬殺數千,勝利而還。  但這場勝利卻直接要瞭他的命,另一路的統帥楊素非常嫉妒史萬歲的軍功,便上奏說突厥本來沒想入侵,隻是來塞上放牧而已。當時隋文帝對楊素言聽計從,於是史萬歲沒有得到封賞,此後史萬歲雖然多次上書申辯,但隋文帝也未醒悟。  當年10月9日隋文帝廢除太子楊勇,同時隋文帝詢問時史萬歲在何處,楊素誣陷說史萬歲去瞭東宮,以激怒隋文帝。隋文帝果然信以為真,下令召見史萬歲。當時出征將士數百人在朝稱冤,史萬歲對眾人保證,會向皇帝奏明一切的。  結果史萬歲見到隋文帝後,說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性情耿直的他詞氣憤厲,這讓隋文帝更加憤怒。楊堅一怒之下,令左右將史萬歲暴殺,時年52歲,可憐一代名將就這樣慘死。事後隋文帝追悔不已,但為瞭名聲,還是下詔列出史萬歲許多罪名,以掩蓋自己的荒唐行為。  史萬歲為將很有特點,治軍不嚴,讓士兵們隨遇而安,夜晚也沒有人擔當警備,然而敵人卻從不敢偷襲。臨戰對敵之時,隨機應變,戰無不勝。他死後,“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相關閱讀推薦:隋朝歷史解密:大隋帝國的豐功偉業你知道哪些?最悲劇的隋朝:歷史上一朝五帝都慘遭被殺的王朝被誤解的隋朝重臣楊素:後世卻稱其為亂國奸臣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2.賀若弼  復姓賀若,字輔伯,544年出生,河南洛陽人。父親賀若敦以武烈聞名,曾任北周的金州總管,之後得罪北周權臣宇文護而被殺。臨刑前,賀若敦對賀若弼言道“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為瞭讓兒子吸取自己的教訓,賀若敦用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告誡他要慎言。  少年時賀若弼胸懷大志,驍勇善騎射,博涉書記,名重一時。北周齊王宇文憲聘任他為記室,不久被封為封當亭縣公,升遷為小內史。不過似乎賀若弼忘瞭父親錐舌刺血的告誡,還是經常和別人議論朝政,一次上柱國烏丸軌向北周武帝說,“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嘗與賀若弼論之。”北周武帝便派人把賀若弼叫來詢問。  這時賀若弼才想起老爹的告誡,矢口否認自己參與瞭議論。兩人退下後,烏丸軌十分生氣,說賀若弼背叛瞭自己。賀若弼說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所以不敢輕議也。”當這個太子即位後,烏丸軌被殺,賀若弼則逃過一劫。此後賀若弼率軍與陳國交戰,因功被封為壽州刺史、襄邑縣公。  楊堅擔任丞相後,尉遲迥作亂,楊堅非常擔心賀若弼會響應,急派親信長孫平取而代之。581年志在一統天下的楊堅稱帝,向人查訪能平定江南的人,宰相高颎便推薦道:“朝臣之內,文武才幹,無若賀若弼者。”楊堅便封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廣陵,讓他整軍經武,為滅陳作準備。  此後賀若弼上平陳十策,隋文帝非常贊許,賜以寶刀。588年隋朝正式大舉伐陳,賀若弼任行軍總管,從廣陵進軍。589年正月初一,隋軍趁陳軍不備,分路渡過長江。賀若弼部率先行動,從襲取南徐州,擒其刺史黃恪,俘獲敵軍6000餘人,但均予優待釋放。而且賀若弼大軍所到之處,軍令嚴肅,秋毫不犯。  不久賀若弼大軍駐紮在蔣山的白土岡,陳將魯達、周智安、任蠻奴、田瑞、樊毅、孔范、蕭摩訶等率領勁兵抵抗。賀若弼率軍殊死奮戰,最終大破陳軍,俘獲無數,蕭摩訶等將紛紛被擒,經此一戰,駐守金陵的陳軍主力被全部消滅,賀若弼向金陵進軍。  然而到達金陵城下時,賀若弼發現隋將韓擒虎已率幾千人占領金陵,活捉瞭陳叔寶,心中十分鬱悶。認為如果不是自己與陳軍主力決戰,怎麼會讓韓擒虎搶得頭功,於是兩人開始爭功,以至於拔劍相向,險些發生火並。隋文帝很好的處理瞭兩人的矛盾,“克定三吳,公之功也。”並賞賜他八千段佈匹,加位上柱國,進爵宋國公。     滅陳之後,賀若弼地位更加顯貴,他的兄弟全都出任刺史、列將。“弼傢珍玩不可勝計,婢妾曳綺羅者數百,時人榮之”完成父親遺願,志得意滿之際的賀若弼開始得意忘形,認為滿朝文武中自己的功勞最大,常以宰相自許。592年楊素出任宰相,賀若弼心理異常不平衡,口出怨言,因而被免官,被他不吸取教訓,反而愈加猖狂。  幾年後隋文帝將賀若弼下獄,責問他說:“我任命高颎、楊素為宰相,你卻總是放言,說這兩個人隻是酒囊飯袋,這是什麼意思?”賀若弼答道:“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並知其為人,誠有此語。”公卿認為賀若弼怨憤,奏請處以死刑。隋文帝考慮到他的功勞,免他一死,除名為民。  不久後,隋文帝又恢復瞭他的爵位,但不再予以重用。一次,突厥使者來朝拜,隋文帝讓他射箭,使者一發即中,隋文帝說:“除瞭賀若弼,這裡沒有人能比的過他”。於是命賀若弼射箭,果然也是一發即中,隋文帝非常高興,對突厥使者說:“此人天賜我也!”  楊廣還是太子的時候,一次與賀若弼談論當時的名將。楊廣問道:“楊素、韓擒、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劣如何?”賀若弼回答:“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是鬥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楊廣又問:“然則大將誰也?”賀若弼拜著說道:“唯殿下所擇。”言外之意,當下的大將唯有自己一人。  賀若弼就是這樣的自負,口不擇言。607年8月隋煬帝巡幸到榆林一帶,建造瞭一個可以容納上千人的帳篷。賀若弼認為太過奢華,與高颎、宇文弼等人私議得失。不料被人告發,最終楊廣以他誹謗朝政為由,將賀若弼與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誅殺,時年64歲。最終他還是沒有記住父親臨刑前的教誨  南宋文人徐鈞曾作詩,感嘆賀若弼的結局,“乃翁永訣語堪悲,果定江南副所期。守口未能終死舌,如何忘卻刺錐時。”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成也獨孤,敗也獨孤:隋朝第一名臣的悲喜人生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建隋稱帝,589年隋滅陳,結束瞭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戰爭結束後,隋文帝致力於國傢的發展,對政治、經濟制度上進行瞭大量改革,輕徭薄賦,發展經濟。至隋煬帝即位時,當時全國人口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從而創造出一個政治穩固、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榮的盛世,史稱“開皇之治”,也為以後唐朝的繁盛奠定基礎。  “開皇之治”得益於隋文帝手下有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在隋朝的眾多名臣之中,有一位不得不單獨介紹一下,他就是高颎(jiǒng)。唐太宗李世民曾贊嘆:“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颎善為相。高颎有經國大才,為隋文帝贊成霸業,知國政者一十馀載,天下賴以康寧。及為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能讓隋朝遺老一直念念不忘,李世民能有如此高的評價,高颎究竟是有著怎麼樣的人生傳奇呢?     高颎字昭玄,也叫高敏,541年出生,是渤海蓚(今河北省衡水一帶)人。高颎的父親高賓曾在北齊為官,後來投奔到北周。當時北周的大司馬獨孤信(三個皇帝的老丈人,之前曾專門寫過他)將高賓引為自己的幕僚,並賜姓獨孤。獨孤信被殺後,獨孤信的小女兒獨孤伽羅此時已經嫁於楊堅,因高賓是自己父親的故吏,所以經常往來高傢。這也為高颎以後的仕途開辟瞭一條道路。  再說高颎,他少年就聰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而且“略涉書史,尤善詞令”。高颎幼年時傢裡有一棵大柳樹,高百許尺,亭亭如蓋,傢鄉的老人們都說“此傢當出貴人。” 558年17歲的高颎被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北周武帝年間,又先後擔任內史上士、下大夫等職,以平齊之功被封為開府。  楊堅掌握朝政後,意圖奪取皇位,素聞高颎精明強幹、熟習軍事、多計謀,且高傢是自己的妻子獨孤伽羅的熟人,便想延攬他加入自己的集團,便派遣派邗國公楊惠傳達自己的意思。高颎明白楊堅的意思後,十分高興:“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辭滅族。”此後楊堅漸漸疏遠瞭生活奢侈的鄭譯等人,將高颎視為心腹。  580年尉遲迥起兵反叛,派遣自己的兒子尉遲惇率步騎兵八萬,進駐武陟。楊堅派韋孝寬進軍討伐,不料官軍到河陽後,諸路大軍都不敢領先出戰。楊堅見諸將沒有統一指揮,就想派崔仲方前去監軍,可是崔仲方卻以父親在山東推辭。高颎見眾人都沒有上前線的意思,便主動請纓。到達前線後高颎屢出奇謀,最終將叛亂平定。相關閱讀推薦:隋文帝楊堅:隋唐開皇和貞觀兩大盛世的奠基人?隋文帝楊堅: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古代帝王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唐代獨孤皇後性格奇妒:趁隋文帝上朝殺害其寵妃中國歷史上第二偉大的皇帝:隋文帝的歷史貢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大軍回京後,楊堅設內宴招待高颎,席間楊堅竟撤下禦帳賞給他。581年楊堅即位後,高颎被任命為宰相,封渤海郡公,朝中大臣無人能比,以至於楊堅每次都稱呼他為獨孤,而不直呼其名而不名也。但高颎非常明白形勢,“深避權勢,上表遜位,讓於蘇威”。楊堅為成人之美,同意解除高颎的宰相職務,但沒過幾天,楊堅說:“吾聞進賢受上賞,寧可令去官!”便恢復瞭他宰相的職務,還加封他為左衛大將軍。  高颎主持朝政後,組織參與制定各項國傢典章制度,修訂刑律,廢除瞭一些嚴刑酷法,對舊律作瞭一定程度的改進。582年高颎擔任新都大監,負責隋朝新都大興城的建設,“制度多出於颎”,將長安建設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為後來唐代長安的繁榮奠定基礎。眾所周知唐朝眾多政治經濟制度都來源於隋朝,如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調制,州縣制,所謂的“唐循隋制”。而這些制度也大都在高颎的主持下建立起來的,對後世影響深遠。  582年高颎奉命節度諸軍,討伐陳國。此時陳國的皇帝陳頊病死,朝臣紛紛提議趁機出兵。但高颎認為隋朝剛剛建立,準備不足,且突厥在北方虎視眈眈,便提出“禮不伐喪”,奏請班師,最終隋文帝采納瞭他的建議。     此時楊堅志在一統天下,便向高颎詢問伐陳策略。高颎提出瞭一個“狼來瞭”的建議,根據南北自然條件不同,南方糧食收割的早,北方較晚,在他們收割的季節,我們征集少量軍隊,揚言入侵。他們一定會屯兵守禦,從而耽誤收割。他們把人馬聚集起來瞭,我們解甲不動,經過幾次,他們就會習以為常,不再相信。我們趁機渡江,便可一舉成功。同時江南潮濕土薄,沒有地窖,我們要經常派人去燒毀他們的倉庫,這樣“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  隋文帝采納瞭他的建議,“由是陳人益敝”,588年正式下詔伐陳,任命楊廣為元帥,高颎為元帥長史(類似於總參謀長),“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颎”。589年陳被滅,楊廣想將陳叔寶的妃子張麗華納為己有,高颎不允,“武王滅殷,戮妲己。今平陳國,不宜取麗華。”還命人將張麗華斬首,搞的楊廣非常不爽,從此懷恨在心。  大軍回到長安後,高颎被封為上柱國、齊國公,隋文帝慰勞道說:“公伐陳後,人言公反,朕已斬之。君臣道合,非青蠅所間也。”高颎依然提出辭職,隋文帝又特意下詔勉勵,“公識鑒通遠,器略優深,出參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實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機衡,竭誠陳力,心跡俱盡。此則天降良輔,翊贊朕躬,幸無詞費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此後將軍龐晃、盧賁,先後在隋文帝面前揭高颎的短,隋文帝大怒,將倆人貶到外地,並對高颎說:“獨孤公(高颎曾被賜姓獨孤)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 590年尚書都事薑曄、楚州參軍李君才上奏說水旱不調,是因為高颎的緣故,應該貶謫,結果被貶謫的是他們自己。  不久高颎的夫人賀拔氏病重,隋文帝派人問候,“中使顧問,絡繹不絕”。後來隋文帝親臨高颎府邸,“賜錢百萬,絹萬匹”。高颎為人謙和,從不爭功,平陳後賀若弼、韓擒虎曾為爭功拔劍相向。一次隋文帝召見高颎、賀若弼談起平陳之事,高颎言道:“賀若弼先獻十策,後於蔣山苦戰破賊。臣文吏耳,焉敢與大將軍論功!”隋文帝大笑,時人對高颎的謙讓非常贊佩。不久後隋文帝讓高颎的兒子高表仁迎娶瞭太子楊勇的女兒,對高傢的賞賜不可勝計。  599年突厥內犯,隋文帝命高颎、楊素、燕榮兵分三路進擊突厥。高颎率領大軍大破突厥,乘勝追擊700裡,期間曾派人請求援兵,因此又有大臣提出高颎打算謀反。隋文帝沒說什麼,就在此時,高颎率軍破敵而還,但高颎的人生也逐漸開始轉折。   600年隋文帝在獨孤皇後的慫恿下,打算廢掉太子楊勇,便征詢高颎的意見。高颎長跪在地上,言道“長幼有序,其可廢乎!”隋文帝默然,而獨孤皇後知道高颎是不會同意的,私下裡打算除掉他。本來高颎能成為楊堅的心腹,與獨孤皇後的關系是分不開的。而此時獨孤皇後對高颎卻越來越不滿。  為何獨孤皇後對高颎的態度會發生變化呢?這和獨孤皇後的性格有關,她不僅是“一夫一妻制”的堅定踐行者,還是個捍衛者。當初高颎夫人病死後,獨孤皇後曾建議隋文帝做媒,給他在張羅一門婚事,不料高颎卻說自己年紀大瞭,每天隻是齋居讀佛經而已,至於再娶就算瞭。結果不久後高颎的愛妾卻生瞭一個男孩,這讓獨孤皇後非常不滿,一方面她瞧不起娶妾的男子,另一方面這高颎明顯不給她面子。  於是獨孤皇後便在隋文帝面前說高颎“心存愛妾,面欺陛下”,這種人不能再相信瞭,隋文帝覺得在理,便開始疏遠高颎。不久後隋文帝商討征伐高句麗,高颎持反對意見,但反對無效,高颎任行軍長史,輔佐漢王楊諒出征,大軍因遭遇大雨疾病,最終撤回。獨孤皇後又開始搬弄是非,同時漢王楊諒也幫腔,跟父皇母後哭訴“兒幸免高颎所殺”,實際上隻是因為楊諒自以為是,瞎指揮,高颎沒有采納而已。  但正應瞭那句話,屋漏偏逢連夜雨!上柱國王世積因罪被殺,供詞中牽連到瞭高颎。朝臣中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彌、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上疏說高颎無罪,但隋文帝更加憤怒,下令將這些求情的人全部逮捕,因此朝臣中再無敢求情之人,最終高颎被免去官職,隻保留齊國公的封號。  不久後隋文帝在秦王楊俊的府邸舉行宴會,高颎因邀也參加。酒席宴間,高颎悲不自勝,淚流滿面,獨孤皇後也哭瞭,左右的也哭瞭。隋文帝對高颎說道:“朕不負公,公自負也。”,又對左右侍從言道:“我於高颎勝兒子,雖或不見,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無高颎。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  沒過多久,有人舉報說,高颎的兒子對高颎說:“司馬仲達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隋文帝大怒,不辨真偽下令把高颎囚禁在內史省拷問。此時司法部門又奏報瞭高颎別的事情,說曾有和尚、尼姑對高颎言明年國有大喪、皇帝過不瞭十九年等大逆不道的話。隋文帝震怒,有司請求將其處死,但隋文帝饒他一命,將其貶為庶民。  高颎剛當宰相時,他的母親就曾勸誡他為官謹慎。高颎也一直是這樣的做的,謹小慎微。當被免官為民時,他反而很高興,認為自己逃過一劫。卻不想真正的劫難還在後邊。楊廣即位後,高颎被封為太常,負責收集樂工和流矢的音樂。此後他對隋煬帝奢靡的作風很不滿,常與其他人議論,結果被人告發。607年7月隋煬帝以謗訕朝政為由,將高颎、賀若弼等人誅殺,時年67歲。高颎死後,天下惜之。  高颎的一生可以說是“成也獨孤,敗也獨孤”,當他卷入皇位爭奪的旋渦中時,就已註定難逃一死。唐初名臣魏征曾這樣評價高颎:“颎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等,皆颎所推薦,各盡其用,為一代名臣。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高颎為人謹慎,他一生的奇策密謀、損益時政的疏奏,全部被他銷毀,因此世間罕有所聞。  唐人杜佑也稱贊高颎“功規蕭(蕭何)、葛(諸葛亮),道亞伊(伊尹)、呂(薑太公),近代以來未之有也。”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隋朝歷史解密:昏君煬帝楊廣究竟有哪些女兒?

  楊廣究竟有多少個女兒呢,沒人能數的清。因為早年楊廣和親哥哥楊勇爭奪太子之位時,為瞭討好極其厭惡小妾的母親獨孤後,小妾生的那些孩子統統不養;而楊廣登基後,由於常年不在長安,幸存的女兒中又分成瞭兩大部分,一些給他丟在長安不聞不問,另一些則帶在身邊,其中有一部分甚至在楊廣死後跟著嫡母蕭後一起去瞭突厥,由於《隋書》沒有公主傳,楊廣絕大多數的女兒沒有更具體的封號、姓名、生平等記載,人數自然也無法精確。  先看烈女南陽公主。南陽公主是楊廣所有女兒中唯一有詳細記載的公主,而之所以有如此特殊的待遇,是因為她憑借自己的氣節上瞭列女傳,使她有別於其它那些湮沒於歷史塵埃中的姐妹。南陽公主也是楊廣非常寵愛的女兒,她出嫁的時候,楊廣特意讓宮裡以美貌著稱的馬尚宮給寶貝女兒作為陪嫁。出嫁後楊廣仍要常常看到南陽,不管是下江南還是征高麗,都要把她帶在身邊。不過南陽公主並沒有仗著父親對自己的疼愛而趾高氣昂,反而伺候起生病的公公宇文述是盡心盡力,與丈夫宇文士及也很恩愛,結婚不久就生瞭一個大胖兒子,取名叫做禪師。  不過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由於楊廣荒淫無度,老百姓終於忍受不瞭揭竿而起,而就在楊廣繼續躲在江都醉生夢死的時候,宇文化及親手舉起瞭弒君的利刃,殺瞭楊廣。而這宇文化及不是別人,正是南陽的丈夫宇文士及的親哥哥!  楊廣沒有白疼這個女兒,眼見最疼愛自己的父親被丈夫的哥哥親手勒死,南陽公主悲憤之下毅然決然和宇文士及斷絕瞭關系,擦幹眼淚和母親蕭後一起,將父親草草收拾一番暫時安葬在流珠堂。雖然與宇文士及斷絕瞭關系,但南陽與宇文傢的孽緣還遠遠沒有結束。竇建章殺瞭宇文化及後,為瞭斬草除根要鏟除宇文傢的餘孽,其中就包括瞭南陽與宇文士及的獨子禪師。盡管舍不得兒子,但隻要一想到宇文傢與楊傢有著血海深仇,曾經最親密的枕邊人如今已經反目成瞭不共戴天的仇人,南陽公主最終還是大義凜然地將禪師交瞭出去。   後來在唐朝成功立足的宇文士及與南陽公主在洛陽城中不期而遇,宇文士及想要與前妻和好,但南陽公主斷然拒絕,但宇文士及戀戀不舍,堅持不肯離去,南陽十分憤怒地說道:“你要是想死就進來吧!”宇文士及不得不悻悻離去。  南陽公主雖然是亡國之君的女兒,父親楊廣身前沒有留下任何英名,死後還要帶給兒女種種羞辱,但南陽公主身為女兒身卻有著不輸男兒的一份氣節,這份氣節就算在一片亂世中也熠熠奪目,連魏征都十分欣賞,寧可在史書中多費筆墨,也要記錄下南陽公主的生平事跡。  不過有正面就有反面,與南陽公主烈女般的節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廣那群猶如蕩婦一般的荒淫女兒。這些公主雖然具體封號不詳,也無更詳細的生平事跡,卻完美繼承瞭老爹楊廣荒淫無度的特質,更顯得她們那節烈的姐妹南陽公主如同基因突變一般與眾不同。而這群荒唐的公主們之所以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樁荒唐的淫亂後宮事件所賜。  話說這場淫亂後宮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極品一個,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人傢宇文皛,畢竟要是皇帝作風正派潔身自好的話,當臣子的也絕對不敢這麼放肆胡來。楊廣當上皇帝後沉湎於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樂,不管是下瞭朝還是在外巡遊,經常在林苑山亭間舉行大型的宴飲,身邊不僅要有後宮嬪妃相伴,甚至還將父親隋文帝死後那群本該出傢清修的嬪妃一起帶出來吃喝玩樂。  正所謂是上行下效,當皇帝的都這麼以身作則瞭,這些臭味相投的寵臣們自然曉得緊跟楊廣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備受楊廣的寵愛,出入宮廷完全沒有限制,於是宇文皛經常到後宮中與楊廣的嬪妃淫亂,甚至還借機勾引瞭不少公主,如此囂張的行為傳到蕭後的耳裡,蕭後忍無可忍之下就告訴瞭楊廣,結果楊廣完全不當回事,根本沒有怪罪宇文皛。  也正因為楊廣的默許,這些與宇文皛大膽通奸的公主們一時間相安無事,而且這樣一來也有好處,日後跟著蕭後去瞭突厥,這些公主面對突厥最流行的兄終弟及的風俗也能適應得很快。  隨著楊廣的身死國滅,這群曾經肆意張揚的公主們一夕之間徹底淪為瞭亡國女,隻能跟著嫡母蕭後在宇文化及、竇建章等人手中輾轉,最後又被擄到突厥。大唐貞觀4年,李靖大破突厥,蕭後帶著嫡孫楊政道回到長安。去突厥的時候蕭後是帶著孫子和一群女兒一起去的,結果回來的時候隻見孫子不見女兒,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北宋滅亡時,一群嬪妃公主被擄到金朝慘遭眾多宗室、將領的蹂躪後,絕大部分也是就此杳無音訊。  不過盡管被楊廣帶在身邊的這些女兒身為公主品行不夠端正,行為舉止也放蕩得很,但話又說回來,比起被楊廣丟在長安不聞不問的那些女兒,這些公主也算是曾經幸福過的。  岑仲勉先生統計過,楊廣登基14年,在長安待的時間還不到一年,就連冊封嫡長子楊昭為太子時,楊廣也都沒回長安,就隻派瞭個使者帶詔書回去。不過好在楊昭是太子,父親不想見他他可以主動前往洛陽求見父親,而那些被丟在長安的公主就淒涼瞭,生母不得寵自己也沒本事跟在父親身邊,嫡母蕭後在楊廣面前一是說不上話,二也是根本管不瞭丈夫的事,想要玩的樂不思蜀的楊廣自己記起還有這麼群女兒,簡直就是比登天還難。  所以李淵在長安稱帝後,這些被丟在長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歸為戰利品一類,對照一下隋滅陳時隋文帝將一大群陳朝公主進行瞭歡樂大派送:賞幾個給功臣做妾,賞幾個去伺候自己的兒子,再留幾個伺候自己,李淵也有樣學樣,處理瞭這些前朝公主。  這群公主淪為瞭亡國女,曾經好歹也算是皇宮的半個主人,如今卻隻能給皇宮新的主人三跪九叩,隻能低眉順眼隨波逐流,隻能任人宰割自己的命運,甚至連正妻也做不瞭隻能淪為小妾。比如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就有這樣一位隋煬帝女出身的小妾。這位公主的前半生雖然不得父親的寵愛,但好歹也是金枝玉葉的出身,原本怎麼說也能下嫁給朝中某個大臣子弟作為正妻,但隨著楊廣的死去,卻隻能頂著亡國女的身份伏低做小。  宮殿還是那座宮殿,身份卻一夜之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妃的內心是否煎熬過,是否掙紮過,是否憎恨過命運的不公,我們已經不得而知,畢竟身為曾經的皇宮女主人,如今卻隻能給新的女主人下跪請安,會感到心理不平衡完全是人之常情。但面對殘酷的現實,楊妃隻能認清現實甘願為妾,從此除瞭因為生子而被記載瞭一筆外再無更多的記錄。當然,不會有人因此苛責楊妃不夠有南陽公主那樣的氣節,也不會有人指責楊妃為什麼沒有像南陽公主那樣大義凜然後名垂千古,畢竟楊妃隻是做瞭當時絕大部分人都會做的選擇,在歷史的洪流面前,這些小人物們為瞭茍活下來隻能隨波逐流。  這些如同歷史塵埃般的公主們,一生當中沒有享受過被人疼愛的滋味,已是可悲,最終隻能淪為兒子傳記中的寥寥數字,想想更是令人心酸不已。相關閱讀推薦:漢武帝上位的真正幕後推手竟是他!館陶公主背黑鍋揭秘史上頭銜最多的女人:善於拼爹的魯元公主劉邦女兒魯元公主的美麗愛情:魯元公主丈夫是誰和親公主:文成公主如何成為史上最成功女外交官唐史揭秘:唐朝的和親公主們的結局竟如此淒慘

功高震主的隋朝功臣高穎:楊廣容不下比他強的人

  【被砍頭的忠臣】   高熲為隋朝第一名臣,唐太宗甚至認為隋朝的興亡與高的輔佐、被罷黜及至冤死有莫大關系。高熲字昭玄,又名敏,少年時即展現出過人才華,文武雙全,精明能幹,被當時的北周宰相、亦即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延攬後,很快就表現出瞭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楊堅最得力的助手。楊堅稱帝建隋後,高熲任尚書左仆射兼納言,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人稱”真宰相”。高熲通曉世務,竭力輔佐隋文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建樹。他引薦人才,修訂隋律,提出“輸籍法”,增加瞭國傢稅收。尤其重要的是,作為元帥長史(參謀總長)統率大軍用計滅陳,實現瞭南北統一。   隋文帝楊堅對他極為倚重,贊揚備至,但楊堅性好猜忌,因為廢立太子的問題,君臣產生矛盾。高又因故得罪皇後獨孤氏,屢被皇後羅織罪名,終被免去宰相職位,後遭誣告有司馬懿之心,被廢為庶民。隋文帝死後,楊廣即位,起用高,但高因攻陳時殺死美女張麗華,且不主張立楊廣為太子,與太子結怨,最終被殺。   高文韜武略,才華蓋世,以天下為己任,為隋朝的開國大業立下瞭曠世奇功,最後卻死於猜忌、毀謗,實在是千古奇冤。   【楊堅的第一心腹】   高颎應該算是胡漢混血的後代,身上有鮮卑族血統。他的父親高賓,做過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僚佐,被賜姓獨孤氏。而獨孤信的女兒後來成為隋文帝楊堅的皇後,所以兩傢關系一直非常好。

唐朝宰相楊恭仁:隋朝皇室和唐朝邊疆問題特使

  楊恭仁(568年-639年),原名綸,後改名溫,字恭仁,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唐朝宰相,隋朝觀王楊雄之子。   楊恭仁原是隋朝官員,歷任甘州刺史、吏部侍郎,曾平定楊玄感叛亂,後被裴蘊排擠出朝,擔任河南道大使,兵敗逃歸江都。江都之變後,楊恭仁升任吏部尚書。   619年(武德二年),楊恭仁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封觀國公,又出任涼州總管。623年(武德六年),征拜為吏部尚書,兼中書令,後改任左衛大將軍。   唐太宗繼位後,楊恭仁出任雍州牧,又任洛州都督,以特進致仕。639年(貞觀十三年),楊恭仁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潭州都督,謚號為孝。   早年經歷   580年(大象二年),楊恭仁因父親楊雄的功勞被封為武陽縣公,不久授任儀同大將軍。581年(隋開皇元年),隋朝建立,楊恭仁進封成安郡公,授左宗衛車騎將軍。

隋唐亂世奸臣封德彝:隋朝的奸臣 唐朝的治世宰相

  封德彝(568年-627年),名倫,字德彝,以字行,觀州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北齊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孫。   封德彝出身於渤海封氏,早年曾為楊素幕僚,後負責督建仁壽宮,升任內史舍人。隋煬帝年間,封德彝受到虞世基倚重,使得朝政逐漸敗壞。江都之變後,又投靠宇文化及,任內史令。   宇文化及兵敗後,封德彝投降唐朝,逐漸獲得唐高祖的信任,官至中書令,封密國公。他是唐太宗的天策府屬官,又暗中維護太子李建成,在二人之間搖擺不定,但唐太宗對此毫不知情。   唐太宗繼位後,封德彝升任尚書右仆射。627年(貞觀元年),病逝,追贈司空,謚號明。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得知封德彝陰持兩端之事,追奪封贈,改謚為繆。   追隨楊素   590年(開皇十年),內史令楊素率軍征討江南叛亂,征辟封德彝為行軍記室。一次,楊素召見封德彝。封德彝失足落水,被救起後,換瞭件衣服便去見楊素,絲毫不提落水之事。楊素知道後問他原因,封德彝道:“這是私事,所以沒說。”楊素對此非常驚異,後來將自己的堂妹嫁給封德彝。

唐初宰相竇威:隋朝老是被解職的麻煩構建瞭唐朝

  竇威(?-618年),字文蔚,扶風平陵人,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太傅竇熾之子,太穆皇後堂叔。   竇威出身於河南竇氏三祖房,雅好文史,早年曾出仕隋朝,歷任秘書郎、蜀王府記室、內史舍人、考功郎中,後坐事免職。   唐高祖太原起兵,竇威補任大丞相府司錄參軍,參與制定朝廷典制。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竇威擔任內史令。病逝後,追贈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謚號靖。   早年經歷   竇威年輕時性情沉靜,器量不凡,而且博覽群書。竇傢世代勛貴,以武勇著稱,子弟都喜愛武藝。竇威卻偏好文史,因此被諸兄譏為書癡。   入仕隋朝

唐初宰相三朝貴戚蕭瑀:隋朝國舅五度被太宗貶斥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梁末帝蕭琮異母弟,蕭皇後之弟。從小以講孝道聞名天下,而且能夠善於學習和書寫,個性正直,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並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   初封新安郡王,西梁滅亡後隨其姐蕭皇後進入長安,因為是蕭皇後之弟的緣故擔任內史侍郎,不久被免官貶為河池太守,隨後又降唐受封宋國公,任光祿大夫。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五次擔任宰相,又因故五次被罷免,嚴重時甚至被削爵貶出京城。貞觀十七年二月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蕭瑀因其姐姐蕭皇後去世受到沉重打擊,再加上當時又身染重病,被李世民召往玉華宮後不久便去世瞭,時年74歲,卒贈司空、荊州都督,謚曰貞褊公。   出身皇傢   蕭瑀出生於後梁帝王之傢,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蕭統,祖父蕭詧,是後梁宣帝,父親名巋,是後梁明帝,蕭瑀九歲那年,被封為新安郡王,姐姐是隋朝晉王楊廣的妃,後跟隨其姐進入長安。   留任長安

知名的巡按禦史為隋朝設立: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

  影片中常有這樣的情節:一個落魄書生,在傢鄉受地主、官僚欺負,後來考上瞭狀元,被授予“八府巡按”之職,威風凜凜地衣錦還鄉,把當年欺負他的地主和官僚都抓瞭起來……在這類戲劇中,地方官見瞭“八府巡按”,就跟老鼠見瞭貓一樣,渾身發抖如篩糠,“八府巡按”一聲“拿下”,那些官員便立即被扒掉官服押瞭起來,因此,在那時的印象中,這個“八府巡按”的官職非常大,所以才能在那些平時作威作福的地方官面前說一不二。及至上瞭大學,開始有針對性地閱讀一些史書時,才發現,所謂的“八府巡按”,隻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官方從沒有過“八府巡按”一說,所謂的“八府巡按”,應該叫做“巡按禦史”;而且,巡按禦史的官職非常小——隻是小小的七品官。   巡按禦史這個官職,最早是由隋朝設置的,在明清兩代,形成瞭相對完整的制度化設置。巡按禦史是禦史的一種,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均設有監察機關即都察院(類似今天的中紀委或監察部),都察院下面設禦史(也稱監察禦史),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禦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察禦史。這些禦史可以分為幾類: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的稱為內差或常差,奉命出巡鹽務的稱為巡鹽禦史,奉命出巡漕運的稱為巡漕禦史,奉命巡按地方稱為巡按禦史……前面提到的所謂“八府巡按”,指的就是巡按禦史。   據《明史》記載,明洪武年間即有巡按禦史之設,但不是常例,到瞭永樂元年二月乙卯,才成為定制。巡按禦史的官級雖然隻是正七品(相當於現在的正縣團級,即當時的巡按禦史,官職等同於現在的一個正職縣長),但其權力還是非常大的,據《明史》記載:“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墻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朝會糾儀,祭祀監禮。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闕廷預議焉。”由此可以看出,巡按禦史的權力是很大的,因為巡按禦史是“代天子巡狩”,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巡按禦史雖然本身官職不大,但因為代表的是中央政府,所以可以對地方官吏行使權力。   其實,對於禦史,明朝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規定“禦史犯罪,加三等”。巡按禦史既是中央政府所派的紀委官員,行使對其他官吏的監督職責,而中央對他們管理得又很嚴格,其本身素質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瞭吧?應當承認,巡按禦史的出身,大多都是知識分子;考上瞭進士的讀書人,大多都分到都察院做禦史瞭,這就保證瞭巡按禦史的素質基本上是過硬的,但也不盡然,什麼地方都能出敗類,巡按禦史中也有一些仗著自己的權勢為非作惡的傢夥。明代的清官海瑞就遇到瞭這麼個巡按。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都禦史鄢懋卿巡行浙江,這個傢夥連吃帶喝帶拿,一路上搜刮瞭大量民財。海瑞那時是淳安縣令,看到鄢懋卿要來到自己的縣界瞭,就給他寫瞭一封信,指責他的搜刮行為,結果,鄢懋卿就沒敢到淳安,而是繞道走瞭。明崇禎年間,袁繼咸主持三立書院,期間得罪瞭魏忠賢死黨——山西巡按禦史張孫振,張孫振便夥同陽曲知縣李雲鴻等人給袁繼咸捏造瞭十九條罪狀,誣告袁繼咸,朝廷聽信瞭張孫振的一面之詞,下令將袁繼咸革職查辦、押往京師問罪。好在袁的學生傅青主為老師奔走申冤,使得冤情終得昭雪,張孫振也被革職查辦。 相關閱讀推薦:宋代的臺諫制度:禦史臺清流的最早起源酷吏張湯

隋朝大運河介紹 隋煬帝為何要開通隋朝大運河?

  導讀:隋煬帝登基後做瞭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營建洛陽;第二件事就是開通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裡,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開通瞭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瞭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裡,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以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真實目的何在?明末袁於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  隋煬帝實施大運河開鑿計劃,最初到底是出於何種動機?這是史學界至今爭論不休的話題。目前,主要有“交通說”、“經濟說”、“政治說”、“軍事說”四種說法,從這些說法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完全是出於國傢長遠戰略利益和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富國強民的考慮。但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持有異議,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汴堤柳》中稱:“隋傢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遊。穿地鑿山開禦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遊”。明末袁於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遊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隻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皇並也。”  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瞭個人“遊幸”的需要,即所謂“出於君王遊幸之私意”。在隋朝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著皇後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大講排場,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遊去瞭。隋煬帝先後巡遊瞭三次,最後就死在揚州。  所以,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復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昆侖一派流”;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裡昆侖水別流。”   顯然,認為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是出於“私意”既不公正也不客觀。可是,為何民間會對隋煬帝的評價這麼差?這主要是緣於開鑿隋朝大運河和後期“龍舟巡幸”勞民傷財過甚,民眾苦不堪言所導致的“民怨”。  據韓偓《開河記》記載,當時隋煬帝“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隱匿者斬三族。”最後征到民工360萬人,但開鑿到今天徐州境內時,民工已死瞭150萬人,“下寨之處,死屍滿野”。加上後來的“巡幸江南”大操大辦,隋煬帝自然為天下人所痛恨,巴不得楊廣早死,隋早亡。  開鑿隋朝大運河動瞭隋朝“地氣”?唐代學者皮日休認為“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  對於開鑿隋朝大運河,民間還有一種更為玄乎的說法,稱隋煬帝出於“鑿穿王氣”的考慮。古代帝王都迷信,隋朝是剛結束南北分裂不久的統一王朝,隋朝皇帝更忌諱他地有“王氣”。當時一位叫耿純臣的人發現瞭他地“王氣”。《開河記》開篇即稱,“睢陽有王氣出,占天耿純臣奏後五百年當有天子興。”於是,楊廣的小舅子、諫議大夫蕭懷靜聽風就是雨,提出瞭一個“破王氣”方案:“於大梁起首開掘,西自河陰,引孟津水入,東至淮口,放孟津水出。此間地不過千裡,況於睢陽境內過,一則路達廣陵,二則鑿穿王氣。”  隋煬帝信以為真,遂開鑿瞭隋朝大運河。明代齊東野人撰寫的演義小說《隋煬帝艷史》中描寫的“耿純臣奏天子氣,蕭懷靜獻開河謀”,說的就是這事;民間大罵蕭懷靜也是緣於此事。  所謂“王氣”,又稱“地氣”、“天子氣”,這種說法在今天看來極為荒誕,但古人深信不疑。隋文帝楊堅為滅南朝王氣,將陳都城建康(今南京)毀為菜地。所以,繼承瞭隋文帝治國理念的隋煬帝,不可能不迷信“天子氣”這套虛幻的理論。而且,從歷史上看,隋煬帝並不是通過開鑿河渠“泄地氣”的第一人,秦始皇嬴政當年就曾在金陵“鑿方山、斷長隴、引淮水”,開鑿河道,以泄東南“天子氣”,形成瞭今南京市區著名的景觀河“秦淮河”。  隋煬帝開鑿瞭隋朝大運河後,民間很快就傳出瞭“河不利隋”的傳言,認為在全國境內開河反而動瞭隋朝楊姓的“地氣”,讓隋之國運“江河日下”,不要說500年瞭,連50年都沒有,僅歷37年隋朝就被唐朝取代瞭。顯然,這是一種“附會”之說,開鑿大運河耗盡瞭隋的國力、財力、民力才是不爭的事實。據《隋書》等史料記載,國傢承平日久,“戶口益多,府庫盈溢”。隋文帝末年,國庫能夠隋王朝吃60年,即《貞觀政要》中所說有“計天下儲積,得供王六十”一說。大運河從公元605年開鑿,到610元完工,僅6年時間就將隋文帝時可吃60年的傢底全耗光瞭。此外,再加上在上隋朝大運河貫通後,隋煬帝加速對外擴張,東征高麗,讓本已元氣大傷的隋王朝雪上加霜,這些才是隋王朝快速滅亡的真正原因。  晚唐學者皮日休認為,隋朝大運河“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但同時他也肯定瞭隋煬帝的歷史功績,其在《汴河懷古》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相關閱讀推薦:隋煬帝皇後蕭皇後簡介 隋煬帝蕭皇後陵墓在哪兒隋煬帝楊廣究竟寵愛過多少女人?揭秘隋煬帝艷史中國歷史上最矛盾的帝王:隋煬帝楊廣難言昏君隋煬帝在位14年在京都住1年:遠征高句麗大肆炫耀歷史上隋煬帝PK唐太宗:兩人的好色程度竟差不多

隋朝稅法改革:兩稅法使得隋朝輕徭薄賦國傢富足

  一開始隋朝沿用瞭北魏的租調制,規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但是這個有年齡限制,50歲才可以納絹代役,不到50歲的話,該服徭役你還得去。唐朝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谷物叫租,絹和佈叫調,服徭役的期限內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納絹或佈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0歲的年齡限制,甭管多大的人,隻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納絹代役。本來,在農忙季節如果大規模征發徭役,就沒有人種地,會誤瞭農時,現在不願意去的人可以納絹代役,留著勞動力去種地,多有好處。租庸調有一個前提,我給你交租、交庸、交調,前提條件是你給我土地。你不給我地我拿什麼交租子,佈帛是地裡種出來的,得種麻才能紡麻佈,種桑樹才能有絹子。但是中國古代的土地是私有的,歸地主所有,那麼國傢要給百姓分配土地,這個待分配的土地是從哪來的,顯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給沒收瞭再去分。途徑隻有兩個,一個是新開墾的,再一個就是大規模的戰亂之後,人口大量死亡所形成的無主荒地。不過,隨著國傢承平日久,人口增加,無主的荒地幾乎沒有瞭,新開的地也夠戧,能開的差不多都開完瞭,那要去哪裡拿土地分給百姓呢?   這時候政府有瞭新的應對措施,它規定,每個成年男子20畝永業田,80畝口分田。20畝永業田可傳之子孫,80畝口分田,死後得歸還給國傢,然後國傢好拿去再分配。拿口分田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問題是到瞭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並之風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的,這些大地主大官僚們占有大量土地之後,還開始兼並農民的土地,沒等農民死,他這一百畝地就沒瞭,被兼並瞭。這一被兼並,國傢就找不著口分田再往下分瞭,新出生的人就沒地瞭。沒地瞭,我的租庸調就交不瞭瞭,農民就隻能逃亡,逃亡後,政府的租庸調就收不上來,國傢就沒錢瞭。整個連鎖反應就是,政府直接分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直接影響到瞭國傢的財政收入。   為瞭解決財政困難,國傢就得想招,不能再按照租庸調這種方法來收。公元780年,唐玄宗的曾孫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然後一年分夏秋兩次,兩稅指的就是戶稅跟地稅。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一年收兩回,夏天一回,秋天一回,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   兩稅法改變瞭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原來的租庸調制,它的收稅標準是以人丁計算,每個成年男子授田一百畝,每年為國傢交(比如)150斤糧食,兩丈四尺絹佈。有你這個人,就有國傢的150斤糧和兩丈四尺絹佈。意思就是,哪怕當年國傢分給你的地已經被兼並瞭,地都沒瞭,但是隻要你人在,照樣得交。那你唯一的選擇隻能是逃亡。   那麼被兼並的地到哪裡去瞭?到我這瞭,因為我勤勞致富。我們傢八個兒子,你們傢就兩個丫頭,所以你們幹活幹不過我們傢,最後我們傢發瞭財瞭,把你傢地兼並過來瞭。但我怎麼交稅?我還是按照我的人頭走,就算我現在有四千多畝地,我還是按照兩丈四尺絹佈,150斤糧這麼交,因為我就一個人,你也是一個人,我交的和你一樣。

並州總管楊諒造反事件:隋朝第一起宗室謀反事件

  楊廣當瞭皇帝,踩著他父親的屍體登上瞭皇帝的寶座。   當年楊堅是誅殺北周皇室成員,篡奪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兒子楊廣刺殺瞭他,堂而皇之地登上瞭皇帝的寶座。命乎?運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當年楊堅當瞭皇帝後“躬節儉,平徭役,倉廩實”,為廣大老百姓創造瞭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而我們的楊廣先生當瞭皇帝後,卻像“窮人乍富”一樣,大興土木、開鑿運河、營造宮殿、巡幸江南……關於楊廣先生的這些“光榮事跡”,我們在後邊還會介紹,暫且不表。   楊廣在仁壽四年(604)七月當上皇帝後,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這個人就是漢王楊諒。   楊諒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五子,當時的官職是並州(太原)總管(軍區司令員)。他起兵造反是因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時候,楊廣假傳隋文帝的詔書,縊殺瞭故太子大哥楊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會更令楊廣猜忌,這使得楊諒異常地驚恐,生怕重蹈大哥楊勇的覆轍,所以楊諒決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攻之。   那就反他娘的!

隋朝歷史解密:大隋帝國的豐功偉業你知道哪些?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短命王朝,隋朝的功績往往被人們忽視,或者簡單的歸結到唐朝。其實,大隋帝國雖然從建立到滅亡,僅僅三十八年的時間,但是,卻在這短短的數十年建立瞭其他王朝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大隋帝國就猶如一顆流星,雖然短暫,卻很燦爛。  首先,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王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  在大一統方面,隋朝的功績還要超過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夏商周更像是部落聯盟,或者聯邦),秦朝影響深遠。不過,大秦帝國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它統治的地盤是漢族聚居區。秦朝,嚴格的老說是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地盤不大,民族單一。  可是隋朝就不一樣瞭。隋朝本就是在少數民族政權北周基礎上建立的。經歷瞭五胡亂華的中原地區,除瞭漢族,還活躍著許多少數民族。隋朝的建立,使得各民族真正實現瞭大融合。少數民族的加入,使得漢族有瞭許多新鮮血液,使得中國的歷史發展有瞭新的變化,更為後來中國一步步成為如今的多民族國傢,做出瞭重要貢獻。   其次,隋朝人口眾多,經濟富庶。  封建時代兩千多年,世界的科技水平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變化。一個國傢富強與否,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人口!隋朝鼎盛時期煬帝大業年間,人口達到890萬戶,約為4600萬人。這個數字空前龐大。大唐建立第五年,天下一統,全國人口290萬戶。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執政二十多年,創造瞭所謂貞觀之治。可是,在唐太宗去世後三年,人口僅僅是380萬,一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唐朝人口才突破900萬,並且成為整個唐朝的巔峰。  至於經濟富庶,隋朝號稱中國古代史上國傢最富庶的朝代。衡量古代經濟狀況,重要標準是糧食。隋朝施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全國農民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國傢儲備的糧食自然也遠超前代。隋朝在全國許多大城市都設立糧倉。在洛口倉裡許多糧倉,一個糧倉就可以儲存兩千多萬石糧食。貞觀年間,唐太宗曾經參觀隋朝糧倉,慨嘆:“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也就是說,隋朝剩下糧食,足夠天下人不幹活吃五六十年!  當然,正因為隋朝藏富於國的政策,使得百姓生活日漸艱苦,最後不得不奮起反抗。最終儲備的絕大多數糧食,都白白留給瞭大唐。  第三,隋朝軍事強盛,威震敵國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是普天之下各民族共同的皇帝。其實,在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如此殊榮的並非李世民,而是隋文帝楊堅。  在北周北齊時代,因為彼此攻殺,對於北方的突厥不得不屈辱投降,以換取邊關寧靜。當時突厥的可汗驕傲地說:“我在南方有兩個兒子,我們從此再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吃瞭!”等到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命令衛王楊爽帶領大軍十五萬,追擊突厥。突厥有鐵騎四十萬,可是被隋軍連番擊潰。突厥可汗不得不帶著周邊國傢共同朝拜隋文帝,並且尊稱隋文帝為“聖人可汗”。  在漢唐時代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基本上是以戰術和戰略取勝。比如霍去病以閃電戰突襲匈奴,李靖趁著突厥內亂加大雪平定東突厥。可是,隋軍和突厥的作戰,基本上是硬碰硬,正面出戰,結果,依然是隋軍大勝。後來隋軍攻打南陳,更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上什麼阻力。  另外,隋朝還有很多功績,比如修建大運河,比如開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推行三省六部制,比如推行科舉制等等。這些都是造福萬民,推進歷史的好制度。相關閱讀推薦:最悲劇的隋朝:歷史上一朝五帝都慘遭被殺的王朝被誤解的隋朝重臣楊素:後世卻稱其為亂國奸臣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隋朝鮮為人知的大隋名將

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在多方面進行瞭一系列重大改革。  修訂開皇律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瞭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瞭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  《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 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隋文帝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復治。”《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隋文帝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瞭。  確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復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復瞭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瞭三省六部制度。  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隻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傢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傢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  簡化地方官制  隋初,楊堅在確立瞭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瞭改革。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繁,形成瞭“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臺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瞭改革。他采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瞭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並。大大節省瞭政府的開支,提高瞭行政效率,也減輕瞭人民的負擔。  為瞭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瞭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  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並借鑒瞭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領均田令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瞭“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共計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瞭國傢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傢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改革貨幣  隋文帝統一瞭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隋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隋朝對外戰爭的實力:兩朝都曾大敗突厥鐵騎

  南北朝以來,北方的突厥越來越強大,強大到足可以對中原王朝的生存形成威脅。  楊堅當瞭中原的皇帝,突厥成瞭他不得不解決的棘手問題。  581年,楊堅奪得皇位的時候,突厥大軍就殺入長城,燒殺搶掠,作為送給楊堅登基的“見面禮”。突厥人很會玩文字遊戲,說自己是北周的兄弟之邦,現在來給北周報仇討伐楊堅。  真實情況是突厥人所在的漠北草原在580年遭遇瞭大災荒,“竟無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饑疫死亡,人畜相半”。大災荒造成草原赤地千裡,民不聊生,沒飯吃的突厥人天天餓得前胸貼後肚皮。而剛當上皇帝的楊堅一點眼力見兒也沒有,一反北周、北齊爭相討好突厥、貢獻不斷的慣例,對突厥的困難不理不睬。突厥人當老子當慣瞭,現在見南邊的“兒皇帝”不恭順,不送東西瞭,勃然大怨,發兵來教訓楊堅。  這次突厥人因為隋朝的反擊沒有從南方撈取多大好處,但隋朝還是被動挨打,勝少敗多。楊堅吞並陳朝的宏大計劃也受到瞭影響。  突厥問題的重要性讓一個人在政壇崛起。這個人叫長孫晟。   長孫晟武藝超群,北周時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和親。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很欣賞長孫晟的武藝,留他在突厥住瞭一年。這期間,長孫晟充分瞭解瞭突厥的國情,“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  一次長孫晟陪著突厥貴族出遊,天空中有兩隻雕在爭肉吃。沙缽略可汗遞給長孫晟兩支箭,讓他表演射箭。長孫晟馳馬飛奔,對著糾纏爭食的雙雕一箭射去,落下兩隻雕來。沙缽略可汗大喜,讓突厥貴族子弟去跟著長孫晟學習射箭。長孫晟整天和突厥貴族混在一起,成為半個突厥人。  沙缽略可汗的弟弟處羅侯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聲望很高,遭到哥哥沙缽略可汗的猜忌。處羅侯暗中與長孫晟結盟,希望能夠借助隋朝的力量。處羅侯和長孫晟成瞭無話不談的朋友。  長孫晟回國後,向楊堅“口陳形勢,手比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提出瞭對付突厥“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利用突厥各部間的矛盾,結交、扶持那些偏遠的、弱小的部族,共同對付那些緊迫的威脅和強大的敵人。  楊堅對長孫晟這個“突厥通”很信任,采納瞭長孫晟的提議。  突厥的政權形式類似於部族聯盟,除瞭沙缽略可汗這個聯盟的大可汗外,還有若幹強大的部族可汗。楊堅就派使者結交西域的突厥達頭可汗,故意賜給狼頭纛,禮數周全。楊堅和達頭可汗套近乎,還故意在接見突厥使者的時候把達頭可汗的使者排名在沙缽略可汗使者的前面。沙缽略可汗很自然中瞭楊堅的離間計,對達頭可汗產生瞭猜疑。  這一年,草原又是遍地饑饉,突厥軍隊的糧食供應都得不到保證,民間疾疫流行,死傷慘重。而隋軍在白道川大勝後,又乘勝追擊,接連打敗突厥各部可汗。開皇三年隋朝的反擊戰,取得瞭全線勝利。  583年在突厥歷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強盛的突厥帝國由盛轉衰,往日的雄風一去不復返瞭。不久,突厥內訌,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開始瞭長達二十多年的內戰。  隋朝牢固把握住瞭對突厥戰爭的主動權。  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後,給長孫晟的戰略提供瞭絕好的實施機會。  隋朝不用一兵一卒,利用突厥內部矛盾,挑撥離間,時而團結這一部分,時而打擊那一部分,加速瞭突厥的衰亡。  開皇四年(584年)九月,內憂外患的東突厥沙缽略可汗降低身段,主動向楊堅請求和親。  沙缽略可汗娶瞭北周王朝的千金公主。隋朝替代瞭北周,千金公主與隋朝有著深仇大恨。當初調唆沙缽略“為北周報仇”的就是千金公主。現在夫傢衰落瞭,她迫不得已,請求改姓楊,還要認楊堅當幹爹。  西突厥的達頭可汗見沙缽略、千金公主和隋朝眉來眼去,生怕落在他們後面,也趕緊向隋朝請求和親。  楊堅觀察瞭一下形勢,覺得沙缽略可汗的日子的確很難過瞭,而達頭可汗比較強大,就決定扶持沙缽略可汗,對付達頭可汗。他同意和親,認千金公主為隋朝的大義公主。這樣就等於是隋朝將公主嫁給瞭沙缽略可汗。  沙缽略大喜,上瞭一封肉麻的奏折:“隋朝皇帝是嶽父,就是我爹;我是皇帝的女婿,就是兒子。兩境雖殊,情義是一。現在我們雙方重修舊好,希望子子孫孫萬世不斷。上天為證,絕不違負。”  楊堅回信說:“既然沙缽略做瞭隋朝的女婿,那我以後將把你當做兒子來對待瞭。”從此,隋朝和突厥以翁婿相稱。  當然瞭,沙缽略可汗並不是真心的。草原上的梟雄的自尊心都很強,他雖然自降為楊堅的女婿,但那是在文字上做做樣子,實際上仍以大國天子自居。長孫晟去向他頒發詔書的時候,沙缽略可汗就拒絕跪接詔書。  長孫晟說:“可汗既然做瞭大隋的女婿,怎麼能不敬嶽父呢?”  最後,沙缽略不得不跪受詔書。接完詔書,沙缽略滿臉慚愧,和大臣們抱頭痛哭。沙缽略君臣不僅是為可汗臉面盡失而羞愧,更是為突厥強盛時代的逝去而痛哭。  可是隋朝給予沙缽略的支持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沙缽略依然打不過西突厥的達頭可汗,東邊新興的契丹民族也開始咄咄逼人。沙缽略的東突厥的局勢進一步惡化瞭。開皇五年(585年)七月,沙缽略實在混不下去瞭,向隋朝告急,請求率領部族南下,寄居在白道川。實質上是尋求隋朝的軍事保護。  在隋朝討論對策的時候,沙缽略的老婆孩子都被敵人給俘虜走瞭。楊堅意識到東突厥的滅亡,將使隋朝失去制約西突厥的重要力量,同意東突厥南遷白道川。隋朝還出兵救援沙缽略,幫助沙缽略搶回瞭傢人。相關閱讀推薦:隋朝大運河介紹 隋煬帝為何要開通隋朝大運河?成也獨孤,敗也獨孤:隋朝第一名臣的悲喜人生解密史萬歲、賀若弼:隋朝蓋世名將緣何慘死?隋朝歷史解密:大隋帝國的豐功偉業你知道哪些?最悲劇的隋朝:歷史上一朝五帝都慘遭被殺的王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沙缽略因為隋軍才能夠有一個棲身之地,不得不徹底投向隋朝的懷抱,連隋朝的女婿也不做瞭,直接上表稱臣。沙缽略還主動把兒子送到大興城中,作為人質。一年多後,見證瞭突厥從盛到衰歷程的沙缽略可汗死瞭。  沙缽略臨終時,把可汗之位傳給瞭弟弟處羅侯。處羅侯勇猛聰明,深得眾心。沙缽略生前很不喜歡這個弟弟,一直猜忌提防他。沙缽略之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給瞭處羅侯,完全是拋棄瞭私心雜念,希望處羅侯能夠復興突厥。  楊堅聽說突厥換可汗瞭,派長孫晟來“冊封”新可汗。處羅侯知道一旦接受隋朝的冊封,也就是將東突厥進一步置於隋朝的控制之下,東突厥的可汗就成為需要隋朝“任命”的官員瞭。但他更明白東突厥處境艱難,離不開隋朝的支持,因此不僅安然接受瞭隋朝的冊封,還遣使入朝。從此,隋朝和東突厥之間形成瞭固定的冊封關系。  在隋朝軍隊的直接參與下,處羅侯殺回漠北,多次打敗西突厥。隋朝也通過處羅侯這個代理人間接控制瞭漠北草。  可惜,處羅侯在位僅一年,就在與西突厥的戰鬥中陣亡瞭。開皇八年(588年),東突厥推舉雍虞閭為新可汗。隋朝再次冊封他為都藍可汗,鞏固瞭雙方的君臣關系。  都藍可汗是個反復無常的人。  當時東突厥的日子也好過多瞭,都藍可汗對隋朝就不像前兩代可汗那麼恭順瞭。   突厥有個習俗,就是後世可汗要娶前世可汗的妻子為妻子。因此大義公主(來的千金公主)就又成瞭都藍可汗的妻子。大義公主亡隋之心不死。剛好當時有個叫楊欽的內地人犯瞭罪,逃到漠北,造謠說北周的宗室女婿劉昶要起兵反隋,請大義公主出兵配合。大義公主就去蠱惑都藍可汗。都藍可汗還真派兵,幾次騷擾隋朝邊界。  隋朝出兵殺瞭大義公主,討回瞭楊欽,算作是對都藍可汗的一個警告。  都藍可汗沒瞭老婆,就向隋朝求親。剛好東突厥另一位可汗突利也向隋朝求婚。楊堅問長孫晟怎麼辦。長孫晟分析說:“都藍依附隋朝隻是因為和西突厥的達頭有矛盾,現在還需要隋朝的幫助。如果翅膀硬瞭,都藍可汗肯定會叛隋而去的。而且如果都藍娶瞭隋朝真正的公主,那麼就會借隋朝的威靈壓迫達頭、突利等突厥可汗,更加強大,難以控制。而突利是’親隋派’處羅侯的兒子,本人也與隋朝親善。不如將真正的公主許配給突利,讓突利率領本部軍民南徙。突利兵少民弱,容易控制,可以作為抵禦都藍的力量。”  楊堅采納瞭長孫晟的意見,決心扶植最弱小的突利可汗,打擊都藍和達頭。總之,突厥各部中,??把頭冒出來,隋朝就打??,直到突厥乖乖馴服為止。  開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娶瞭隋朝安義公主,率眾南遷。  都藍是東突厥的大可汗,反不如突利,騷擾隋朝邊界更加頻繁瞭。突利可汗每次都給隋軍通風報信。隋軍嚴陣以待,都藍可汗一點好處也沒撈到,還白白損耗瞭不少兵馬。  都藍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在開皇十九年(599年)與西突厥的達頭可汗握手言和,共同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哪打得過,結果大敗。他和部落失散,兄弟子侄全被殺瞭,隻身逃到隋都大興哭訴。隋朝官方很給突利面子,不說他是慘敗逃來保命,而是用瞭一個特文雅的詞:“入朝”。  突利的失敗,就是隋朝突厥政策的失敗。  楊堅當然不甘心失敗瞭,加大瞭對突利的扶持力度。隋朝把突利可汗更名為“啟民可汗”。當時安義公主已死瞭,楊堅又把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做妻子。隋朝在朔州築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安置啟民可汗。啟民可汗一開始的實力實在太小,不足以完成隋朝期望的鎮撫的任務。隋朝就幫助啟民收集部眾,修建工事,還專門在河套地方辟出牧地給啟民可汗遊牧。為瞭防止都藍和達頭把啟民可汗扼殺在搖籃裡,隋朝屯兵兩萬,日夜保護啟民可汗。可以說,啟民可汗完全是隋朝一手“制造”出來的東突厥可汗,啟民本人也完全聽命於隋朝。  隋朝不僅扶持啟民,還主動出兵攻擊都藍和達頭,將投降和俘獲的突厥人都交給啟民可汗管轄。突厥屬下的部族降服隋朝,隋朝也全部劃給啟民可汗管轄。東突厥就這樣硬生生被分裂為瞭南北兩部,啟民在漠南,都藍在漠北。  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都藍被部下殺死,北突厥內訌。西突厥的達頭可汗企圖趁機兼並北突厥。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時的啟民可汗已小有規模,隋朝就命令啟民可汗率部招降北突厥。在隋朝的支持下,啟民可汗進展順利。突厥屬下各部紛紛降服,東突厥重新統一。奚、室韋等東胡族也都依附啟民可汗。  此後,西突厥和東突厥、隋朝的戰爭斷斷續續地進行。隋朝要麼命令啟民可汗反擊西突厥,要麼和啟民組成聯軍共同還擊。突厥問題已經不再是隋朝北方邊界的問題瞭。  隋朝通過啟民控制瞭廣大的北方草原,北方邊界維持瞭長期的和平。  突厥問題的解決,功勞最大的是長孫晟。其實長孫晟這個人最大的本領還不是和突厥打交道,而是“識人”。他選擇瞭一個乘龍快婿–李世民。唐朝赫赫有名的長孫皇後是長孫晟的女兒,長孫無忌是他的兒子。當然,這一切都是後話瞭。  長孫晟生前一直是很勤勉的隋朝官員,絲毫沒有國丈的派頭。楊堅進一步派長孫晟攜帶大量錢財,結交奚、契丹等部族,展開“統戰工作”,孤立沙缽略可汗。長孫晟自然也去瞭老朋友處羅侯那兒,引誘處羅侯與沙缽略可汗決裂,站到隋朝的一邊來。  沙缽略可汗轉化成瞭劣勢,決心發兵教訓一下楊堅,警告後者不要玩陰招,不要耍小把戲。突厥大軍的勢頭很猛,結果被長孫晟的一個“謠言”給嚇退瞭。長孫晟散佈謠言說臣屬於突厥的鐵勒部落反叛,出兵襲擊突厥牙帳。沙缽略可汗已經對內部團結失去瞭信心,一下子就上瞭謠言的當,撤軍返回漠北保護老巢去瞭。  輪到楊堅出牌瞭。楊堅在開皇三年(583年)下詔要反擊突厥。  楊堅在詔書中探討瞭突厥問題的由來和解決之道。他認為突厥的猖狂,很大程度上是中割據的結果。各個割據王朝都尋求突厥的支持,“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人西虞,懼周交之厚”,都怕突厥倒向敵人一方,結果爭相討好突厥。“竭生民之力,供其來往;傾府庫之財,棄於沙漠。”這樣隻能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長突厥的實力和驕狂,結果突厥“劫剝烽戍,殺害吏民,無歲月而不有”。現在中原統一瞭,該是給突厥顏色看看的時候瞭。楊堅鼓勵將士抵抗突厥,以戰爭制止突厥的殺掠。  當年,隋朝大軍兵分八路出塞討伐突厥。雙方主力在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沙缽略可汗占據要點,依然輕視隋朝軍隊的戰鬥力,以為隋軍不敢主動發起進攻。結果隋軍主力對突厥軍營主動發起猛攻,打得沙缽略連自身的金甲都來不及穿戴,在齊腰深的草叢中匍匐逃得性命。  突厥軍隊大敗。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科舉誕生之謎:到底出自唐朝還是隋朝就開始科舉

  中國古代社會的取士方式,以科舉制度實行的時間最長,它延續上千年,對封建社會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千秋功過眾說紛紜。它作為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史的一個重要內容,近百年來,一直受到中外史學界的關註,至今仍是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有關它的起源也成為人們爭論的問題。   科舉制度誕生於什麼時候?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術界就有過一場爭論。陳東原先生是最早對科舉制進行考察的,他在《隋唐的科舉制》一文中認為隋代置進士科“與前代並無顯然之變遷,不過進士科之名目,起於隋代。後世遂以其為選士制度劃分之線耳”。顯然他是認為進士科的名稱出現瞭,但在制度上並沒有什麼重要的變化。   此後鄧嗣禹寫瞭一篇名為《中國科舉制起源考》的文章,寄給張爾田、俞大綱兩位學者征求意見。不久,張、俞兩位就復函談瞭自己的想法。這三篇文章均刊登在1934年出版的《史學年報》第2卷第1期上。鄧氏認為科舉制度誕生於隋代。他認為考試制度和進士科的出現應當是科舉制度起源的標志。指出: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試之狀”,“加以進士科,實始於隋……特因其制不彰不要備,僅具雛形,故謹慎作結曰:科舉之制,肇基於隋,確定於唐”。張氏十分贊同鄧氏的觀點,還指出隋設有進士科是有明文記錄的,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是確定無疑的。而俞氏則對隋置進士科存有疑義,認為隋唐雖然都設有進士科,但其實是名同實異,完全是兩碼事。同時,俞氏還反對以進士科設科年代作為科舉制度誕生年代。他認為“投牒自試”才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志。這“投牒自試”其實就是自由報考,讀書人不論出身、地位和財產,均可報名參加考試,不必由官吏推薦。“投牒自試”始於唐代。   這樣,科舉制度起源的時間就出現瞭隋代與唐代兩種說法並存的局面。不過,在當時大多數學者中,都支持科舉制起源於隋代的說法。這種說法逐漸在國內史學界成為定論,貫徹於大、中、小學的教科書中。   近年來,關於科舉制度產生的年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最傳統的觀點,即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這其中又分為開皇說與大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