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瞭嗎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項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讓我們一一分析: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瞭胤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禎。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禎,雍正不準。太後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為皇太後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系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弒兄殺弟?雍正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得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禔、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十二弟胤祹、十三弟胤祥、十四弟胤禎、十五弟胤禑、十六弟胤祿和十七弟胤禮。   1、大阿哥胤禔,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  愛新覺羅·胤禔(1672-1734年),康熙帝子,母為惠妃納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殤,故為皇長子。曾從征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康熙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胤禔已成為一隻不見天日的死老虎。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歲。  雖然胤禔是皇長子,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隻是一位庶妃,遠不及皇二子胤礽的生母皇後的身份高貴,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為皇太子。胤禔表面上遵從父命,內心裡對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覬覦。  胤禔在諸皇子中是比較聰明能幹的,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由於他在皇子中年齡居長,替乃父作事最多。三次隨康熙帝出征、巡視,都有所作為。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年僅十八歲的胤禔奉命隨伯父撫遠大將軍福全出征,任副將軍,參與指揮戰事;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他與內大臣索額圖領禦營前鋒營,參贊軍機,這年三月,26歲,被封為直郡王;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隨同父皇巡視永定河河堤,任總管,還銜命祭華山。三次都取得瞭康熙帝的信任。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註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系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瞭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奪嫡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瞭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相關閱讀推薦: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瞭,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系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制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制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2、二阿哥即廢太子胤礽,兩度被廢,被禁錮在咸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傢莊蓋房駐兵,將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愛新覺羅·胤礽(yìn réng)(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康熙時期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七子,母為仁孝皇後赫舍裡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故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  胤礽是康熙帝成年諸皇子中唯一的嫡出子,康熙帝首開清代“嫡長子皇位繼承制”,選擇胤礽作為他的繼承者,並悉心培養,加之太子生而喪母,故倍受皇父寵愛。  幼時的胤礽是跟隨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的,康熙亦為太子的啟蒙老師。康熙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對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寄予厚望,為此他親自厘定瞭全面、周密的方針與步驟,較之其他皇子康熙尤其關心太子的成長,對其教育傾註瞭大量心血,他曾當眾講明自己一天中有兩件要事,一是問太皇太後安,另一件即是過問皇太子的學業情況。胤礽六歲以前,由皇父“親教之讀書”。太子六歲就傅,皇帝為他選擇瞭名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為師;稍長,又特召著名理學傢湯斌為詹事府詹事。胤礽的讀書處最先為皇城毓慶宮內;之後,康熙親定皇太子讀書處為暢春園無逸齋(其輔導老師有湯斌、徐潮、高裔、熊賜瓚、耿介、達哈塔、尹泰等):康熙對太子教育甚嚴,無論寒暑從無間斷,太子亦勤學好問,從無懈怠。由於太子天資聰穎,對所讀書籍讀過數遍即能背誦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120遍方罷——他讀書“聲韻清遠,句讀鏗鏘,反覆抑揚,諷詠不輟”,因此學業進步很快。康熙曾言“皇太子從來惟知讀書,嬉戲之事一切不曉”,因此太子能熟練運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嫻馭武功,“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  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有較高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際,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  胤礽是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聰慧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緊序有秩;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瞭康熙的負擔,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兩度被廢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包括胤禔為多羅直郡王,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參與國傢政務,並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削弱瞭太子的力量,對皇太子是一次考驗。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瞭與皇太子的矛盾,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目標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日益加劇。  康熙立胤礽為皇太子後,朝中就出現瞭擁護皇太子與反皇太子的兩大政治勢力。太子黨首腦人物索額圖,是康熙幼年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仁孝皇後叔父、皇太子叔姥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曾經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長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瞭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  1)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報告瞭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種種不仁的表現,都令康熙非常不滿。 影視劇形象  2)康熙巡幸途中,剛滿7歲的皇十八子胤祄患瞭急性病,康熙十分焦慮,太子卻無動於衷。  3)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他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在巡視塞外返回途中佈爾哈蘇臺行宮,召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齊集行宮前,命皇太子胤礽跪下,痛哭流涕,數落胤礽的罪狀。之後,老皇帝因為太過痛苦以至於撲到在地,完全沒有瞭昔日的帝王威儀。  同日,康熙為瞭打擊太子集團的勢力,下令將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阿爾吉善及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立行正法”。不久胤祄病死,對康熙來說真是禍不單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康熙為瞭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廢斥皇太子。但廢斥之後,又很難過,憤恨、失望、惋惜、憐愛,復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一連六日“未嘗安寢”,對諸臣談起此事,“涕泣不已”。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命在皇帝養馬的上駟院旁設氈帷,給胤礽居住。又命四子與長子共同看守。當天,康熙召集諸臣於午門內,宣諭拘執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親撰告祭文,於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將廢皇太子幽禁咸安宮,二十四日,頒詔天下。  皇太子從康煕十四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初廢,長達33年之久。這時康熙帝55歲,皇太子35歲。為瞭培養太子,康熙帝可謂費盡苦心。廢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憤疊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時,康熙已經進入老年,而接班人卻變得渺茫。他哀求皇子們說:在同一時間裡發生皇十八子死和廢太子兩件事,心傷不已,你們仰體朕心不要再生事瞭。然而康熙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夜長夢多,皇子們早已形成瞭幾個利益攸關的政治集團。他們之間的爭鬥,不是爭奪房子、銀子、珠寶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誘惑,使這種爭奪由表及裡,由隱到顯,由緩到急,由溫到烈,勢不能止。康熙帝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一些皇子仿佛看到瞭希望,因而儲位之爭更為激烈。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因復立皇太子胤礽,康熙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而自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瞭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這次抓的是步軍統領托合齊。  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三阿哥胤祉  胤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雍正即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允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允祉心裡不高興,免不瞭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幹脆將允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胤祉[zhǐ](1677-1732),康熙第三子。幼時撫養於內大臣綽爾濟傢中。胤祉年齡比大阿哥胤褆小五歲,比太子胤礽小三歲,比四阿哥胤禛大一歲。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誠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胤祉從小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面,表現都是極突出的,備受康熙喜愛。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出塞圍獵時,胤祉曾經和一向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胤祉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史學傢閻崇年說“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位科學傢”。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胤祉奏報康熙,皇長子利用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用巫術詛咒廢太子胤礽,康熙怒不可遏,在嚴懲瞭皇長子之後,因胤祉平日與太子胤礽關系“素親睦”而博得瞭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   雍正即位後,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心裡不高興,私下發些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少哀悼之情。雍正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於景山禁所。  4、五弟胤祺  允祺,康熙親征噶爾丹時,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恒親王。允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康熙十八年—雍正十年(1679—1732)清聖祖康熙帝第五子,雍正帝異母弟,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己未十二月初四日申時生,宜嬪郭絡羅氏(即宜妃)。  胤祺幼時養於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宮內。9歲尚未讀過漢文。胤祺心氣平和性情善良,給人以“心性甚善,為人淳厚”的印象。  康熙三十五年,率領正黃旗大營隨康熙出征葛爾丹;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十五日,胤祺正式迎娶嫡福晉(前已有側福晉)。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胤祺同胤禛、胤祐、胤禩被封“多羅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秋冬康熙帝病時,胤祺同胤祉、胤禛陪侍床邊。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立太子胤礽同時胤祺、胤祉、胤禛被封賜親王;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冊封“和碩恒親王”,康熙五十一年,再度廢太子的“讬合齊父子貪贓不法案”中,胤祺、胤祉、胤禛、胤祐都起到重要作用,各得賜銀5000兩,子弘昇為世子。  此前後,胤祺在熱河避暑山莊之南小上崗得賜府邸一座,後人稱“老五爺府”。  康熙五十六年,太後病重,胤祺勸慰康熙“臣自幼蒙皇太後祖母養育。皇父聖體違和,一應事物臣可料理。”康熙:“我在,爾何克代理耶!朕務期躬盡典禮耳。”  康熙五十七年,胤祺奉命與內大臣馬爾塞往奠故大學士李光地茶酒,並帶去賜銀千兩。  七月,鎮國公吞珠病故,上命賜鞍馬、散馬各2,白銀2000兩。遣胤祺送往。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兩周年忌。由胤祺、胤禛、胤禮至奉先殿恭代行禮。  十二月初十日,康熙帝命胤祺、胤祹前往迎作戰陣亡的湖廣總督、西安將軍額倫特靈柩回京。  雍正二年清明,胤祺奉命往清東陵的孝東陵致祭。  雍正四年五月,雍正令胤祉、胤祺為已獲罪的胤禟改名。  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十九日醜刻故。謚曰“溫”。時年五十四歲。  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葬於薊州的賈傢山。分頁:4/11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5、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730年)死。  允佑,胤佑(1680-1729)康熙帝第七子,其初行次為第十五,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時生,雍正帝異母弟,成妃戴佳氏所生,有殘疾。  胤佑生於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其生母為成妃戴佳氏。幼時給康熙帝留下瞭“心好,舉止藹然可親”的印象。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再次出征葛爾丹時,奉命統率鑲黃旗大營。康熙三十六年(1697)閏三月十五日與其五哥胤祺同娶嫡福晉。康熙三十七年晉封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秋冬,康熙帝患病時,胤佑曾與胤祉、胤禛、胤祺“晝夜侍奉,用藥調治”。四十八年(1709)三月被晉封為郡王,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晉封為多羅淳郡王。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以後,胤佑也曾參與察審讬合齊父子的“貪婪不法”之案。五十一年,同胤祉、胤禛、胤祺、胤誐一樣,得到瞭5000兩白銀的賞賜。康熙五十七年十月,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出征西陲,奉命管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雍正元年(1723)三月,胤佑奉命管理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事務。

雍正皇帝的子女:雍正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女兒?

  雍正皇帝的子女:  皇子(10人)  1.愛新覺羅·弘暉,皇長子,幼殤。生母為孝敬憲皇後。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殤,年八歲。乾隆帝即位,追封端親王。  2.愛新覺羅·弘昐,未序齒,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年三歲。  3.愛新覺羅·弘昀,皇次子,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殤,年十一。  4.愛新覺羅·弘時,皇三子,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愛新覺羅·弘歷,皇四子,稱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為孝聖憲皇後。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為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愛新覺羅·弘晝,皇五子,稱五阿哥。生母為純愨皇貴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謚曰恭,即為和恭親王。  7.愛新覺羅·福宜,未序齒,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殤,年二歲。  8.愛新覺羅·福惠,未序齒,稱八阿哥,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殤。以親王禮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懷親王。   9.愛新覺羅·福沛,未序齒,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  10.愛新覺羅·弘曕,皇六子,稱圓明園阿哥。生母為謙妃劉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後出繼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嗣,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謚恭,即為果恭郡王。  皇女(親生女4人)  皇長女(1694),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  皇次女,和碩懷恪公主(1695—1717),大公主。生母為齊妃李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於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多羅格格;七月晉和碩格格;九月嫁那拉氏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卒,年二十三。雍正元年(1723)追封和碩懷恪公主。額駙星德(又作性德,興德)(?-1736),雍正十二年(1734)奉命往達裡剛愛操練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正月召還。乾隆元年卒。  皇三女(1706),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  皇四女(1715—1717),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   養女(3人)  和碩淑慎公主,二公主。雍正帝次兄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第六女,生母為側福晉唐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四年(1726)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封和碩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七十七。額駙觀音保,為孝惠章皇後母傢從孫。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授理藩院額外侍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莊恪親王允祿長女,生母為嫡福晉郭絡羅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古特氏齊默特多爾濟。雍正九年(1731)四月封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一。額駙齊默持多爾濟,郡王羅卜藏喇什之子。雍正三年(1738)襲科爾沁郡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1714-1731),四公主。雍正帝十三弟怡賢親王允祥第四女,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十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七年(1729)十月十六日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佈騰。封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九年(1731)十月初三日卒,年十八。額駙多爾濟塞佈騰,為喀爾喀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子。雍正十年(1732)十月封世子。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因其父冒功誤軍等罪連坐削爵。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甄嬛們死後出殯內幕少年乾隆不可告人的秘密 曾調戲雍正妃子被打傷雍正皇帝陵寢的八個未解之謎:雍正屍體無頭之謎不止好女色!揭秘雍正皇帝一生的十大極品嗜好雍正接瞭顆金頭!雍正的棺內為何隻有屍體沒有頭

雍正皇帝陵寢的八個未解之謎:雍正屍體無頭之謎

  正史記載:雍正帝暴崩於圓明園,病危中召見王公大臣,傳旨寶親王為皇太子。民間傳說呂留良之後,俠女呂四娘為報父仇,入宮行刺雍正,然後奪頭而走,使雍正帝死於非命。呂留良是浙江石門縣儒生,著書立說,主張反清復明,案發後,雍正帝大開殺戒,把呂氏傢族幾乎斬盡殺絕,株連被殺者就有100多人,僅逃呂留良一個14歲的孫女呂四娘。後來她逃往深山,拜一道士為師,強身學藝、臥薪嘗膽,決心為全傢報仇。長大後她嫁到京城一戶姓李的人傢,伺機行事。一天深夜,呂四娘提回一個血淋淋的人頭,說是雍正帝的頭顱,事後,她就隱遁江湖瞭。第二天,紫禁城內便傳出皇帝暴崩的消息。民間又傳說雍正無頭,無法完屍,隻好鑄瞭個金頭下葬。  愛新覺羅.胤禛到底是因病身亡,還是被人取走瞭腦袋,說法不一,而清廷對這件事情又嚴格保密,使後人無法澄清。  不可否認,雍正皇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鐵腕皇帝之一,他在位的時間盡管隻有短短十幾年,但是他在位期間所采取的一些舉措卻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瞭巨大的影響。正因為他過於鐵腕,所以四面樹敵,盡管他一再防范,但是最後還是死得不明不白,是否真的下葬的是一具無頭屍體,這也給後世留下瞭一個巨大的謎團。   關於雍正皇帝暴卒屍體無頭之謎,野史上有幾種傳說。第一種觀點(也是流傳最為廣泛的觀點)認為,雍正皇帝是被他的仇人呂四娘所殺。眾所周知,雍正帝在位之時文字獄盛行,一大批文人騷客由於在作品中寫錯一兩個與大清朝有關的字便會慘遭滅門之禍。呂四娘的祖父呂留良便是慘遭禍害的文人騷客之一,在這場殘忍的呂留良文字獄中,除瞭呂留良一個年僅14歲的孫女呂四娘因在官府抄捕時外出玩耍而僥幸逃脫之外,呂氏傢族幾乎被斬盡殺絕。後來,呂四娘為瞭報仇雪恨,四處拜訪名師學習武藝,經過長達十幾年時間的艱難困苦,她終於學成瞭一身絕世武功。於是她隱名混入京城,與一李氏男兒結婚,作為自己在京城的藏身之所。夫妻兩人結婚後不久,呂四娘便短裝外出,待到深夜歸來,丈夫見她手中提著一個血淋淋的人頭,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乃是當今聖上的人頭,於是丈夫對呂四娘的敢作敢為深為敬佩,便陪同妻子連夜遠走他鄉。第二天,紫禁城內便傳出瞭雍正皇帝暴卒的消息,待到官吏全城戒嚴搜捕嫌疑犯之時,呂四娘早已同她丈夫遠離瞭京城。  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類似,但是在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方法上略有不同。這種觀點認為,呂四娘來到京城後,通過各種關系,買通瞭內務府的大太監,進宮當瞭一名宮女,憑借著自己漂亮的容貌和過人的才智,呂四娘迅速贏得瞭雍正皇帝的寵愛。終於,在一次陪雍正皇帝睡覺的夜晚,她趁雍正皇帝不備,用一把短刀割下瞭雍正皇帝的腦袋,隨後遠離瞭紫禁城,不知逃向瞭何方。  與前兩種觀點相比,第三種觀點更富有傳奇色彩,可信度也最低。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呂四娘在全傢被殺之後,隱名潛入深山拜師學藝,經過十個寒暑的刻苦修煉,終於練成瞭飛簷走壁的蓋世武功,下山時已成為威震南北的女俠瞭。利用所學的功夫,呂四娘隻身潛入皇宮內院,刺殺並且割下瞭雍正皇帝的首級。  以上這些觀點給您分析一下,您就知道,實際上隻是傳說。無論是第一種觀點還是第三種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呂四娘利用她飛簷走壁的武功基礎上的,盡管形不同但實則是一種觀點,按清朝慣例,皇宮戒備森嚴,皇帝外出時侍從護衛前呼後擁,警戒非常,即便呂四娘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在毫發無損並且皇宮內外毫無知覺的情況下順利取下雍正的人頭。第二種觀點看起來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實則也有疑點,因為按照大清王朝以往的慣例,晚上侍寢的妃嬪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搜身程序,呂四娘在侍寢之時能夠刺殺並一舉削取雍正之頭,可能性也幾乎沒有。  所以以上這三種觀點都不靠譜,那麼雍正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史料中對雍正皇帝死因的記載很少,隻在《東華錄》卷三十二中有寥寥數語: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患急癥突然去世,至於具體的原因,《東華錄》也沒有記載。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由於當時雍正皇帝死之後,統治階級對其死因進行瞭嚴密的封鎖,除瞭參與其中的少數幾個權臣之外,外界很難知道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相關閱讀推薦:《甄嬛傳》背後的真實歷史:雍正的傢庭生活悲劇破解雍正皇帝死亡之謎 曹雪芹為愛情毒死瞭他?雍正繼位之謎:雍正繼位那天發生瞭什麼詭異事件大清朝雍正皇帝為何編出唯一皇帝自曝傢醜的奇書 不止好女色!揭秘雍正皇帝一生的十大極品嗜好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以上屬於校正野史,下面的才是真正的未解之謎。  愛新覺羅.胤禛,下葬在河北易縣清西陵的泰陵。它的建築既取法於清東陵的順治帝孝陵,又承沿康熙帝的景陵制度。尤其是其圓式寶頂、大碑樓的石碑與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轍。建造好的泰陵,不僅建築規模宏偉輝煌,而且還有一些創新,因此建築功能上則存在著一些不解之謎。  (一)三座石牌坊之謎  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大紅門外均設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唯有清西陵,在大紅門外建瞭三座形制一樣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而且還在大紅門外設瞭兩個石麒麟,因此十分宏偉壯觀。並且乾隆朝繪制的雍正帝泰陵全圖上則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築瞭。為什麼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門外還有兩個石麒麟呢?  目前主要有五種說法。  1.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年代。雍正帝在當皇子時,曾長期居住在雍和宮。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牌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喜歡獨特創新的雍正帝認為自己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居住宅院的風水有重要關系。於是將自己居住的陽間宅院的樣式搬到瞭自己死後居住的陰宅,在清西陵大紅門處修建瞭三座石構造牌樓門和兩個石麒麟。   2.有人說,雍正帝營建自己的陵墓,蒙古王公為瞭表自己忠心,孝敬地捐獻瞭營建三座牌樓門的費用,而三座石牌坊與大紅門之間形成瞭一個形式上的封閉空間,但大紅門建築形式與石牌坊明顯不同,為瞭區別主次,特意在大紅門處安放瞭兩個石麒麟以示區別。還有說安放石麒麟,是因為雍正帝當皇帝不是正大光明,為瞭防止惡鬼騷擾,特意設置瞭兩個石麒麟,希望不僅能給自己帶來祥和,還能幫助自己看守住陰宅大門。  3.還有人說,清西陵大紅門建有三座石牌坊這是乾隆帝給建造的,既是出於乾隆帝的孝心,也是乾隆帝為瞭表明清西陵地位的重要性:清西陵風水范圍雖然比東陵小,但其重要性也許更高。至於麒麟,則是表明這裡是祥瑞之地。對這種說法,筆者質疑,三座石牌坊的規模不算小,而在乾隆元年,清西陵的石牌坊就已經存在。  4.鎮壓水怪。此地原為一個大水池,居住著已經修煉成正果的老烏龜,而當人們為瞭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時候,為瞭鎮住越來越多的水,當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裡才鎮壓住,為瞭長治久安地鎮壓水怪,特意多修建瞭兩座石牌坊。  5.還有一種說法是為瞭彌補風水上的不足。因為大紅門外空間開闊,左右兩側是水流,大紅門兩側九龍山和九鳳山相隔緊密,如果隻建一座石牌坊的話,大紅門似乎顯得比較單薄,無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氣,而大紅門內則因屬規制,建築物排列與之外相比較則擁擠,三氣則又太濃,為瞭彌補這一缺陷,所以在兩側增設瞭兩座石牌坊與大紅門形成瞭一個獨立的四合空間。在佈局上則屬於一個獨立的大思維虛擬建築物,屬於古代風水理論中的借用手法。另外,值得註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無任何花紋和雕飾,更無文字,不知為何?以上僅是筆者猜測,其實無論是出於風水景觀的需要還是因為政治需要而存在,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發現。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石像生之謎  七孔橋北面,有一組石像生,設有五對石雕像。其實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時,並沒有建造石像生。其依據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恒親王弘晊及其他承修大臣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沒有提及石像生:  恭照泰陵地宮、寶城、方城、明樓、二柱門、陵寢門、隆恩殿、配殿隆恩門、朝房、神廚庫、碑亭、龍鳳門、望柱、大紅門、石牌坊、橋座、泊岸、風水墻,臣等遵照規制,俱已敬謹修造完竣。再守護陵寢之貝勒、公、大臣、侍衛並官員、執事人等房屋以及禮、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營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關大工告竣,臣等謹具題以聞。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個叫瑪起元的禦史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證實瞭泰陵未建石像生: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所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紅門,並未分兩處圍墻,是以聖祖仁皇帝不肯設立石像生者,亦出於孝思之深心。後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於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今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泰陵)亦另為敬謹建立,以備從前所未備,如此始於典制無缺。   瑪起元的意思是說,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為康熙帝的景陵沒有石像生。建石像生是屬於古代規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為離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為瞭典制,兩個陵都應該補建石像生。  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為什麼不建石像生,一打聽,原來的風水官員回答說泰陵所處位置風水不適合建石像生:  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路旋轉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於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者,實由風水攸關,非典禮所未備。  這才真正揭開瞭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說的“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也不是拍馬屁禦史瑪起元所說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泰陵石像生補建時間,應該在乾隆十三年左右。  (三)泰陵大碑樓天花板之謎  泰陵大碑樓正式名稱叫聖德神功碑亭。清代陵寢的大碑樓、神道碑亭、大殿、明樓的頂棚都是木制的格井天花。由天花支條和天花板構成,上面披麻掛灰,彩畫。天花板為正方形木板,上面的彩畫圖案大多數為蓮花水草。令人不解的是,泰陵大碑樓的每塊天花板在圓形內的水草部位都有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圓孔。每塊天花板上的圓孔都在同一部位,大小也一致,總體看上去,成排成行,非常有規律,這種現象隻有泰陵大碑樓有,孝陵、景陵、裕陵、昌陵的大碑樓都沒有這樣現象。看其情形,絕不是為瞭通風而特意留下的,到底是怎麼回事,目前還不得而知。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地宮之謎  泰陵是屬於清朝前期的陵寢,而地宮則屬於整座陵寢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對於陵寢研究來說,地宮研究則屬於重中之重,因泰陵地宮沒有開啟,因此,泰陵地宮存在著很多神秘色彩。  泰陵之前的皇帝陵地宮還沒有打開的實例,而且關於泰陵地宮的檔案資料少,而距泰陵建造時間最接近的則是乾隆帝的裕陵,按照清陵大多數是按照舊制來營建的制度推理,雍正帝的泰陵有可能也是九券四門。據清宮檔案記載,泰陵地宮地面共用二尺金磚473塊。但是否也像乾隆陵那樣,在地宮中佈滿佛文雕像,現在不得而知,因為雍正帝當時隻是進入過景陵地宮,並且很可能是遵循景陵的典制而建造的,而景陵地宮規制究竟如何,現在也不得而知。  (五)藏寶之謎  中華民族是最能為死者操勞的民族。生者為瞭表達對死者無限的哀思,則通過對死者的厚葬的方式把死者生前享用的各種物品都統統陪葬在地下,甚至包括奴仆,以慰亡靈,供他們在陰間享用。封建帝王更是如此。因此死者在地下如何生活或者說存在的方式,是人們議論和研究最多的問題。雖然雍正朝實行瞭有效的檔案管理,在雍正朝開始,相關的清代檔案明顯多瞭起來,但是關於雍正帝陵寢和雍正帝身後的檔案卻很少,隻是知道雍正帝在安排自己身後的事情時,特意將當年孝莊太皇太後賜給他的數珠一盤、其皇父賜給他的數珠一盤、怡親王允祥留給他的玻璃鼻煙壺一件及一部《日課經懺》安放在他的梓宮內,其他的則不知道。按照雍正帝的這一思路來思考,他一定會留有喜愛的物品放進地宮裡陪伴自己的,而且他的兒子乾隆帝也一定會額外地陪葬很多珍貴物品給雍正帝的。但這一切都隻是猜測,相關的檔案一直沒有發現。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大多數人關心的隻是地宮藏寶,而真正值得歷史學傢所關註的則是裡面所葬主人的秘密。

不止好女色!揭秘雍正皇帝一生的十大極品嗜好

  雍正大概是清代最富有爭議的皇帝,在他的身上籠罩著重重謎團:爭儲、苛政、暴斃,再加上鐵打的後宮流水的嬪妃,為當下的“宮廷劇”“穿越劇”提供瞭不少的故事素材。  雍正皇帝一生有哪些特殊的嗜好?關於雍正的嗜好,有說:“雍正帝勤於政務,很少出巡遊樂,但是閑暇之餘,他對聲色犬馬也頗感興趣,並且玩得想當在行。  他在即位後,對於聲色犬馬並非無動於衷,而且對雕蟲玩物,西洋奇巧都深有所好。對於中國上層社會傳統的玩意,如吸鼻煙,香袋,盆景,養寵物狗等,他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雍正這個皇帝有很鮮明的性格特征和嗜好。通過對雍正帝生活、情趣、飲食習慣等研究,一個活靈活現且男人本性十足的雍正帝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戴眼鏡  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是歐洲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雍正帝很喜歡西洋眼鏡,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風雅,確實是他已經眼花瞭,需要眼鏡的幫助。不僅如此,雍正帝還把眼鏡發放給潑灰處的工匠,作為一種實用的福利待遇。  清宮史料中有披露,康熙皇帝在得到兩廣總督進獻的水晶眼鏡後,試戴感覺不錯,便賜給瞭兒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年輕時視力就不好,自己說是戴瞭父皇禦賜的眼鏡才變得“精明”,批閱奏章的效率大大提高。雍正帝配戴的眼鏡全由內務府造辦處制作,造辦處檔案詳細記錄瞭雍正關於制作眼鏡的不少旨意,如“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照朕用的眼鏡,再做10副”。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制作的各式眼鏡達35副之多。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因眼鏡有如此好處,雍正也將眼鏡作為賞賜之物,甚至用於勞動保護,指示造辦處專門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給建造房屋的潑灰工匠用於保護眼睛。其實清朝後面的皇帝都有帶眼鏡和把玩各種眼鏡的習慣。隻有末代皇帝溥儀留下過帶眼鏡的照片而已。 據宮中檔案記載,雍正帝所佩戴的眼鏡多種多樣  雍正帝登基時45歲,但視力已經相當差瞭。為提高辦公理政效率,他敢於面對現實,不去考慮皇帝的尊嚴,對眼鏡這一奇巧之物大膽地接受和使用。據宮中檔案記載,雍正帝所佩戴的眼鏡多種多樣。在雍正帝經常起居的大內與圓明園的宮殿,甚至在他的鑾轎中,都放有專門的禦用眼鏡。  雍正帝佩戴的眼鏡,都是由內務府造辦處奉命專門制作的。造辦處檔案詳細記錄瞭這一情況。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奉旨:“按12個時辰,做近視眼鏡2副。再,哪個時辰看得多的,重做6副。”十月二十日,郎中保德又奉怡親王允祥傳諭:“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十月初五日,,這批眼鏡做好,由郎中保德進呈禦前。。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初十日,奏事太監劉玉傳旨:“照朕用的眼鏡,再做10副。”這類旨令接連不斷。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十四日,首領太監王輔臣又傳旨:圓明園的四宜堂如意床上安眼鏡一副。造辦處立即將早先做好的一副備用的茶晶眼鏡交太監劉進義拿去。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監張玉柱給造辦處送去一副西洋人戴進賢進呈的一副眼鏡,傳旨:著照朕戴的眼鏡式樣裝修,再將盒內西洋字白紙簽著西洋人認看。造辦處官員拿著這張寫有西洋文的字條找到西洋畫師郎世寧,認出是“70歲”等字。原來,在當時是用年齡來表示老花鏡的度數。這年雍正帝51歲,已用上“70歲”的花鏡,看來他的視力的確不太好。這副西洋鏡,經造辦處精心改裝,又換成玳瑁圈銀捏子皮盒,於十二月初二日,由太監李久明去轉交雍正帝。自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制作的各式眼鏡多達35副之多。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這也是他作為封建帝王的一種奢侈瞭。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為何要把舅舅隆科多當成“大老虎”打掉?盤點中國歷代皇帝幹傻事排行榜:雍正皇帝榜上有名秘史:雍正最小兒子被乾隆過繼 雍正有多少個兒子雍正接瞭顆金頭!雍正的棺內為何隻有屍體沒有頭年羹堯胞妹死因及其與雍正合葬之謎:年貴妃之死 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二、化裝  在清朝的皇帝中,雍正帝是最喜歡化裝的瞭。他有好多化裝的圖像傳世,比如穿道裝的、穿洋裝的、穿漢裝的等。這幾種化裝圖中,穿洋裝的圖像很吸引人:頭戴假發套,身穿氅衣,項系圍巾,很像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君主。漢裝像則是多種多樣,有犁耕的,有看書的,有射鳥的,有撫琴的,等等。  從保留至今的許多雍正帝畫像中都能看出來,雍正和慈禧有著相同的愛好,那就是他們都非常喜歡化裝。雍正主要是愛身著漢服扮演鄉裡林間的隱士,還戴著假發表演外國人,或者扮演喇嘛。  小說或是電視劇裡的“四爺”雍正皇帝從來都給人以“鐵腕肅貪”的嚴肅形象,雖然性格多疑,被後人形容為“為人狠辣”,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雍正皇帝也有賣萌的一面。他曾讓宮廷畫師將自己的樣貌和漁夫、詩人、獵人,甚至洋人進行“形象混搭”,於是就有瞭我們在微博上看到的這些頗為“不羈”的形象:“漁夫”雍正坐在小溪邊享受著涼水濯足的樂趣,“洋人”雍正基本就是武松戴上卷毛頭發後的化身,拿著武器正在和猛虎僵持。“獵人”雍正完全是一襲狩獵裝扮,擺出瞭“彎弓射大雕”的姿勢。 雍正帝是最喜歡化裝——歷史上真實全面的雍正帝畫像   另一些畫面裡,脫下蟒袍的雍正爺又化身成瞭安安靜靜的“美男子”,夏日敞著衣襟坐在窗口納著涼,冬天圍著皮襖坐在火爐邊夜讀,完全是一副尋常人傢的讀書人的模樣。  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行樂圖》就折射出瞭雍正的休閑生活。所謂“行樂圖”是一種特殊的人物繪畫,一般以描繪宮中的娛樂生活為題材,通俗點說就是“皇傢休閑照”。在這套行樂圖中,雍正不斷變換著角色:吟詩作賦的文人,智鬥惡龍的道士,文的武的、老的少的、中國的外國的、漢族的蒙族的藏族的,這麼說吧,除瞭女的,他把能演的都演瞭。而且是神形兼備,場景、道具一樣都不馬虎,實在是位Cosplay達人。  當然,作為皇帝,當模特不過是業餘愛好,人傢的本職工作是治國安邦平天下,大衣櫃裡主打的款式還得是龍袍。這套洋裝假發在當年絕對是奇裝異服,雍正皇帝能夠坦然接受,已經算是一代“潮男”瞭。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三、酗酒。  酗酒。曾靜曾說雍正帝有酗酒的毛病。傳說,雍正帝時與隆科多喝到深夜,把酒臨風,來緩解工作壓力。他曾留下這樣的詩句:“對酒吟詩花勸飲,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有的資料還煞有介事地介紹雍正帝喜歡喝寧夏產的一種羊羔酒,說他曾密旨給年羹堯,要他秘密進貢這種酒。  雍正平時政務非常繁忙,連外出都沒有時間,他從未像康熙或者乾隆那樣南巡或是北狩。有時候心情鬱悶,自然要略加排遣,從而緩解壓力,也是對自己不能外出遊樂的一種補償吧,雍正喜歡喝寧夏產的一種羊羔酒。  雍正曾經發密令指示年羹堯:”寧夏出一種羊羔酒,當年有人進過,現在已經有二十年停止不進貢瞭。朕非常喜歡喝這種酒,宮中現在沒有瞭,你秘密尋些送進宮來,不用太多,百瓶左右就夠瞭,喝完瞭朕再發旨通知你。”

盤點中國歷代皇帝幹傻事排行榜:雍正皇帝榜上有名

  在這麼多的傻事中,筆者根據愚蠢指數、搞笑指數和後果指數三項指標,推舉出幾件傻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供讀者一笑。  皇帝也是人,也會幹傻事。不同的是,皇帝犯傻,產生的後果要嚴重得多。  中國古代,皇帝幹的傻事可多瞭,小到白癡皇帝分不清楚春夏秋冬,封寵物狗為將軍、寵物鶴為大夫,大到一個朝代厚待皇室成員,隻要是男的都封王,子子孫孫都世襲,結果造成一個王爺生出幾十個小王爺,朝廷一大半的收入要用來供養龍子龍孫們的吃喝拉撒。在這麼多的傻事中,筆者根據愚蠢指數、搞笑指數和後果指數三項指標,推舉出幾件傻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供讀者一笑。  第一件傻事是齊後主高緯打仗。  話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為瞭博美人一笑,被後世當笑話說瞭幾千年。但是和南北朝時期的齊後主高緯比起來,周幽王的“幽默指數”明顯要低得多。  高緯在位時期,北周和北齊激戰爭奪華北。雙方主力在交界的平陽廝殺得難分難解。這是決定王朝命運的戰役。不過,高緯才不管這些,他最寵愛馮淑妃,恨不得時時刻刻和她膩在一起。平陽城失陷的時候,他正在郊外和愛妃打獵。面對雪片一樣飛來的告急文書,高緯做出瞭一個艱難的決定:再圍獵一圈,就去處理軍務!   幾個月後,高緯帶著十萬大軍去收復平陽。齊軍日夜不停地猛攻平陽城,又扔石頭又挖地道,好不容易攻塌瞭一段城墻。齊軍官兵歡呼起來,就要向缺口沖去。“停!”勝利在望之時,高緯突然下令停止攻城。因為如此有意義的、如此壯觀的場景,怎麼能不和愛妃一起經歷呢?於是,高緯下令將馮淑妃請來,一起觀看齊軍攻進平陽城的勝利一幕。在後方,馮淑妃塗脂抹粉、輕移鑾駕,趕到前線一看:守城的敵人早已經用木板、沙石把城墻缺口堵上瞭。愛妃非但沒有看到勝利場景,在場的齊軍官兵眼睜睜地看著敵人維修城墻,卻不能動彈,都認為高緯嚴重不靠譜。於是,齊軍士氣渙散,在平陽戰役中慘敗。北齊王朝也很快壽終正寢瞭–不然高緯就不會是“後主”瞭。  皇帝也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欲,重情重愛是帝王的一項美德。但愛情是私事,戰爭是公事,皇帝的公私也要分明,切不可像高緯這樣誤國,最終也誤人誤己。高緯為瞭和愛妃一同見證勝利而中斷戰鬥的事,愚蠢指數三顆星、搞笑指數三顆星、後果指數四顆星。相關閱讀推薦: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排行榜 誰是第一才子皇帝?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十位皇帝:古代長壽帝王排行給五個皇帝當過太後的女人竟是她!母儀天下王政君大清朝為何連續三代皇帝都絕後?惡心的近親亂倫乾隆皇帝65歲所生的公主是誰?細數乾隆的十個女兒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二件傻事是梁武帝蕭衍築壩。  梁武帝蕭衍信佛,不喜歡殺生,可又不得不和北方打仗。那怎麼辦?蕭衍就希望以最少的鮮血來換取最大的勝利,最好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有人就向蕭衍獻策,說淮河下遊的浮山地勢很適合修築大壩,可以築壩抬高淮河水位,水灌北魏的軍事重鎮壽陽。蕭衍欣然采納,決定攔淮修築“浮山堰”。“浮山堰國傢工程”正式上馬。  梁朝從江淮等地大肆征發民工,每4戶出一人參加工程。此段淮河泥土松軟,堵塞河道很不容易,砂石填下去就被水流沖走瞭。官府就用鐵器堵塞河道,從後方征用瞭上千萬斤的鐵器,效果也不理想;又想到伐樹做木籠,裝上石頭填埋河道,為此幾乎砍光瞭淮南的樹木。施工環境惡劣,監工催促又急,民工們不斷因為勞累、饑餓、疾病而死。工地上隨處可見屍體和奄奄一息的百姓。兩年後,浮山堰終於建成。堰壩總長九裡,高二十丈(三十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大壩。大壩抬高瞭上遊水位,形成瞭一個方圓幾百裡的人工湖,相當壯觀。  北魏重鎮壽陽眼看就要被淹沒瞭。蕭衍太高興瞭。不過,他忘瞭一個基本問題:打敗怎麼泄洪?奔騰的淮河不斷來水,大壩上遊一片汪洋,水面不斷擴大,水位持續上漲,很快就和壩頂相平瞭。浮山堰出現險情,日益嚴重。蕭衍想泄洪,都不來及瞭!   四個月以後,史上最大大壩–浮山堰轟然坍塌。壩垮之時,聲響如雷,三百裡內都可以聽到。此段淮河及其下遊的城鎮、村落幾乎無一幸免,全部被淹,數以十萬計的百姓被奔騰的洪水沖入大海,釀成瞭人間悲劇。  而北魏軍隊,隻是在洪水水位最高時,乘船到附近的八公山上躲避,等壩垮後整整齊齊地回到瞭壽陽,一根汗毛都沒傷著。北魏統帥李平一開始就對蕭衍的大壩工程不以為然:“異想天開!這壩肯定要垮,我們就等著看蕭衍的洋相吧!”  浮山堰,是典型的領導一拍腦袋就上馬的工程。皇帝的決策,沒有真正的監督和論證,難免出笑話。不過蕭衍的這個錯誤決策,玩得太大瞭。愚蠢指數四顆星,後果指數四顆星,沒有搞笑指數,有的是後人對幾十萬無辜生命的哀悼!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三件傻事是雍正皇帝出書。  雍正皇帝出的這本書,叫做《大義覺迷錄》,洋洋灑灑四卷本。起因是湖南書生曾靜,宣揚滿族統治者是蠻夷、散佈雍正皇帝的壞話,還指揮學生張熙去策動漢族總督嶽鐘琪繼承祖先嶽飛的“優秀品質”,起兵造反,驅逐蠻夷。嶽鐘琪被嚇壞瞭,趕緊把曾靜、張熙賣給雍正表忠心。這是個謀反的大案,雍正審定後,把自己論述此案的十道上諭、審訊詞、曾張師徒二人的口供,以及曾靜服軟後一把鼻涕一把淚寫的“懺悔錄”兼“馬屁經”《歸仁說》合編成書,就是《大義覺迷錄》。  這本書都有些什麼內容呢?主要是兩大塊內容,第一是論證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雍正從理論和現實兩方面,說明滿族人不是蠻夷,是中華正統;第二是論證雍正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曾靜不是散佈雍正的壞話嗎?雍正覺得有必要來論證:“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奸佞的皇帝?”雍正一一駁斥瞭上述十項指控。他說自己是天底下最孝順、最善良、最慈愛的人,走路的時候都怕踩死一隻螞蟻、壓壞一根小草,怎麼可能幹那些壞事呢?(原話是:“朕性本最慈,不但不肯妄罰一人,即步履之間,草木螻蟻,亦不肯踐踏傷損。”)雍正還說自己是清朝的柳下惠,坐懷不亂。(原話是:“朕常自謂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諸如此類等等,一反一正,配合起來看,內容相當勁爆。  雍正不僅公開出版這書,還下聖旨,要求各級官府、各級官吏人手一冊,組織學習,認真體會;要求全國的學校,都要保存這本書,當做教材教導學生。哪個機關、哪所學校沒有存書,哪個官吏沒有認真學習這本書,都要“嚴辦”。曾靜、張熙被放瞭出去,當做反面教材到全國各地巡講,說自己都散佈瞭雍正的哪些“謠言”,再說雍正是多麼聖明、多麼慈祥的聖主明君,怎麼會是謠傳中的昏君呢!   這下可好,全國各地、官民上下,掀起瞭學習體會《大義覺迷錄》的熱潮!人們很自然地想:“原來滿族人和廣大漢族人一樣,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華正統啊?原來紫禁城裡還有那麼多勁爆新聞呢?原來皇上曾經那什麼什麼啊?”這本書起到瞭“啟蒙”作用,促使人們去思考華夷之辯和統治合法性問題。  現代輿情傳播規律來說:謠言最需要的,就是傳播途徑!雍正恰恰給攻擊清朝和自己的謠言,提供瞭傳播的擴音器!全天下人都捧著這本不倫不類、似是而非的奇書熱議。雍正此事愚蠢指數四顆星、搞笑指數五顆星、後果指數五顆星。  雍正的兒子乾隆覺得老爸這事幹得太丟人瞭,上臺一個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逮捕曾靜、張熙凌遲處死,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全國上下嚴令收回,有敢私藏者殺頭。書可以收回(其實也沒收幹凈,該書最火的時候,遠銷日本、朝鮮。乾隆收不回這部分書),但已經種在讀者頭腦中的想法是收不回的。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四件傻事是光緒皇帝打官司。  其實,這官司是慈禧太後以光緒皇帝的名義打的。起因是上海租界的《蘇報》用“惡毒的言辭”咒罵皇上、太後,號召造反。  《蘇報》的膽子也忒大瞭,仗著在洋人租界裡,一天不罵皇帝不罵朝廷就不舒服。報紙發表章太炎的文章,說要和“愛新覺羅氏相會於槍林彈雨中”,還罵光緒皇帝“載湉小醜,不識麥菽”。更過火的是發表瞭鄒容的《革命軍》。這篇兩萬餘字的長文,罵清朝歷代皇帝都是“獨夫民賊”、“無賴之子”,罵慈禧是“賣淫婦”,說所謂“皇恩皇仁”不過是“盜賊之用心,殺人而曰救人”,說清朝官吏都是洋人的奴隸。鄒容直接號召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最後高喊:“中華共和國萬歲!”、“中華共和國四萬萬同胞的自由萬歲!”  這還瞭得!慈禧太後和被罵的官吏們恨不得將《蘇報》的編輯、作者們滿門抄斬。可惜,《蘇報》是以日本僑民的名義註冊的,又在租界內活動,朝廷鞭長莫及,不得不接受洋人的遊戲規則,向租界當局控訴《蘇報》侵犯名譽,要求引渡。  報紙的所有人陳范和主筆章士釗早接到消息逃走瞭。寫文章的章太炎“好漢做事好漢當”,束手就擒;鄒容聞訊後,到租界當局“自首”,很夠義氣。這兩人就成瞭這起官司的兩大被告。在審訊時,清政府方面明顯對西方司法不熟,被章鄒二人鉆瞭空子。章太炎說,我說要和“愛新覺羅氏相會於槍林彈雨中”,意思是要拿起槍桿保衛皇上,應該嘉獎。章太炎還考證出“小醜”在古漢語中是“年輕人”的意思,是中性的。鄒容更絕,幹脆說《革命軍》是自己胡亂寫的,書稿早就被別人偷走瞭,自己根本不知情就被人發表瞭;市場上流傳的《革命軍》小冊子,都是盜版書。因此,鄒容哭訴“我也是受害者啊”,要求法庭維護他的著作權!   媒體爭相報道此案,輿論熱議,客觀上也起到瞭擴音器的作用。租界當局還是相當給清政府面子的,雖然章鄒二人在法庭辯論上占上風,最後還是裁定二人有罪!清政府太高興瞭,讓租界當局趕緊引渡二人,說要將他們“凌遲處死”。一聽這話,洋人們直搖頭,說你們的刑罰太殘酷太血腥瞭,不行,我們不會把這兩個人引渡給你們的。最後,章太炎被判監禁3年,鄒容被判監禁2年,在租界服刑。  在這場官司中,清政府隻得到瞭小小的名義上的勝利。整個案子傳達瞭這樣的信息:千百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也好、看似威風凜凜的朝廷也好,都是可以罵的,罵得再狠也隻要坐牢兩三年!於是,各種反政府和宣揚革命的小冊子、報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中國近代媒體的發展,還得感謝光緒皇帝的這場傻官司。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清朝雍正皇帝的死因:竟是被敏感詞折騰至死

  導讀: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所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清三帝根本不值得文化人為他們唱贊歌,因為他們殺的,就是文化人這種動物。偏偏中國的文化人最不要的東西,就是臉,越是殺文化人厲害的帝王,就越受中國文化人的追捧。  雍正是歷史上死得最不明不白的皇帝之一。歷史上關於雍正死因的傳說有很多,比較受人歡迎的死法,是說雍正被呂四娘割瞭頭。武俠小說名傢梁羽生的《江湖三女俠》,就是寫這一段傳說的。雖然從理論上來說,雍正被呂四娘割頭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民間歡迎雍正皇帝如此殘酷的死法,也算是對帝皇文化的一種補償。雍正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據我推測,應該是被敏感詞敏感至死的。   敏感詞之所以敏感,是因為它有著讓人心驚肉跳的功能。雍正雖然貴為天子,但其實心眼比較小,這從他親自寫作的《大義覺迷錄》可以看出。雍正對付反對他的輿論指責,做瞭兩手的準備:一手叫血滴子,動武的,也就是秘密警察;另一手叫文的,就是出版瞭《大義覺迷錄》。《大義覺迷錄》是由雍正皇帝在百忙之中親自抽出瞭時間,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反動言論做瞭批駁。然而,《大義覺迷錄》不算好書,他的兒子乾隆上位後,就把《大義覺迷錄》列入瞭禁書的名單,被敏感掉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雍正皇帝奇談: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難除順治出傢、雍正被刺:揭開史上清宮四大奇案真史秘史:雍正最小兒子被乾隆過繼 雍正有多少個兒子雍正接瞭顆金頭!雍正的棺內為何隻有屍體沒有頭四阿哥雍正竟然是死於林黛玉之手?雍正最離奇死法中國歷史上十大皇帝的特殊嗜好:雍正蕭衍上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但饒是如此,雍正仍然還是不明不白地死瞭。連死去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雍正死得突然,所以他死於心肌梗塞或者腦梗塞的可能性就很大瞭。那麼雍正為什麼會死得如此突然呢?從他親自寫作《大義覺迷錄》的過程,以及他對“雍正無頭”的“維民所止”的暴跳如雷來看,他的性格其實是非常的脆弱而敏感。他應該是死於敏感詞的折磨。敏感詞能夠折磨得雍正皇帝睡不好覺,焦頭爛額,性格暴躁,最終導致心肌梗塞,可見其威力巨大。  對於窮得隻剩下嘴巴的民眾來說,敏感詞亦可以成為最厲害的武器。這是我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哲學深處。換一個角度來看,對於心懷鬼胎的那些統治者而言,沒有比敏感詞更厲害的核武器瞭。所以請不要忘記,隨時張開你的嘴巴,源源不斷地創造一些新的敏感詞吧。這些敏感詞的詞組,終究將變成歷史的洪流,改變歷史的進程。我相信。因為這是鐵血皇帝雍正用生命給我們換來的教訓。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雍正皇帝奇談: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難除

  導讀:《東華錄》謂:“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此說並非無據,而是大致反映瞭兩位君主不同的吏治思想及由此而來的官場風習。康熙大力表彰清官,有清一代負有名望的清官廉吏多出於此時;雍正改興廉為養廉,片面倚重懲防措施,雖收一時之效,卻埋下官場風氣漸衰的隱患。  吏治腐敗問題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統治者最為頭痛的問題。他們千方百計地加以防范,但結果卻是防不勝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動嚴刑,甚至屢興大獄,采取剝皮實草的酷烈手段,亦未能根治腐敗。到清代,精於治道的康熙政尚寬仁,采取瞭頗為不同的做法。他認為加強糾察、懲處貪官隻是消極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養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標準裡,“節操清廉,最為緊要”,若“廉恥之道已虧,豈能修舉職業、克副任使”?他重視對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時註意通過秘折等渠道瞭解各級官員的名聲好壞,還利用出巡等機會傾聽民間輿論。他第六次南巡時,一路訪察清官,並下令各地督撫舉薦清廉。當江寧按察使張伯行隨督撫大員入見時,康熙即興說:“到江南,即知爾為清官,今朕自保之,他日居官好,天下以朕為明主,否則笑朕不知人。”(《清聖祖實錄》卷220)這場景生動形象地表明瞭其選求清官的誠意。   康熙深知清官剛正不阿,易為奸佞殘害,因而常加意保護,甚至加以特殊眷顧。如“治行為畿輔第一”的彭鵬因事多次受到革職處分,但康熙都改為降級留用,直到被降瞭十二級,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曾說:“清官不累民,……朕不為保全,則讀書數十年何益,而凡為清官者,亦何所恃以自安乎?”康熙還特意大張旗鼓地宣傳清官的事跡,意在讓天下官員仿效。如於成龍病逝時,康熙因他“清操始終一轍,非尋常廉吏可比,破格優恤,以為廉吏勸”,加賜太子太保,謚清端,降旨地方修建祠堂,並禦書“高行清粹”四字和楹聯賜其後人。當時有官員上奏禁止百姓為清官樹立德政碑,康熙不以為然。他說:“凡地方大小官吏,若居官果優,縱欲禁止百姓立碑亦不能止,如劣跡昭著,雖強令立碑,後必毀壞。”他認為百姓的感恩戴德是對清官的鼓舞和回報,“爾等做官以清廉為第一。做清官甚樂,不但一時百姓感仰,即離任之後,百姓追思建祠屍祝,豈非盛事?”(《康熙禦制文集》3集卷6、卷3)康熙尚德、興廉的吏治思想和實踐收到瞭一定的效果,清官成為其治國的一面旗幟,其時有卓異操守品望者不少:張伯行任官“誓不取民一錢”,並嚴禁屬員饋送;名臣於成龍長年舍不得吃肉,隻吃青菜,故得瞭一個綽號“於青菜”;陳瑸官至巡撫,平時卻不舍得吃肉,“其清苦為人情所萬不能堪”,康熙當著眾大臣稱他為“苦行老僧”;當時以清廉著稱的還有張鵬翮、施世綸、蔡世遠、陳鵬年、郭琇、彭鵬等。當然,康熙朝清官眾多,而貪贓枉法的官員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後期,對於各級官吏疏於察考,懲貪不力,官場風氣頗為後人詬病。相關閱讀推薦:順治出傢、雍正被刺:揭開史上清宮四大奇案真史秘史:雍正最小兒子被乾隆過繼 雍正有多少個兒子雍正接瞭顆金頭!雍正的棺內為何隻有屍體沒有頭四阿哥雍正竟然是死於林黛玉之手?雍正最離奇死法中國歷史上十大皇帝的特殊嗜好:雍正蕭衍上榜!揭秘:大清雍正帝為何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清官?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雍正即位之後,一改乃父寬仁作風,以“嚴明”察吏,推行剛猛政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清查錢糧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傢產;又改興廉為養廉,實行“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給予官員合理的酬勞,使貪污行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於不僅懲治瞭大批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同時訴諸制度保證,對整肅吏治頗為有效。不過,雍正也犯瞭一個錯誤。在對待清官問題上,他處處與乃父背道而馳。在他看來,“潔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較操守平常之人為更甚”(《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八冊)。康熙希望通過扶植、保護、褒揚清官而倡導一種廉正的官場風氣,註重通過輿論來鑒別官員的操守政績。雍正則認為,“此等清官,無所取於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為非而豪強者頌之,故百姓之賢不肖者皆稱之……及至事務廢弛,朝廷訪聞,加以譴責罷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嘆息,以為去一清廉上司,為之稱屈”(《清世宗實錄》卷46),而像李衛等能吏敢於觸犯各級人等的利益,結果“或謗其苛刻,或議其偏執,或譏其驕傲,故意吹索”,為輿論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輿論全不可信”,甚至輿論皆稱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譽、欺世奸詐者流;為眾人所攻訐而孤立無援者,則應備加呵護。  雍正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選拔大臣時,“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廢事的清官。”為瞭徹底消除官員好名的風習,他還一改康熙時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員和為他們建祠樹碑,他一上臺就曉諭地方:“嗣後如仍造生祠書院,或經告發,或被糾參,即將本官及為首之人嚴加議處。”(《雍正起居註》元年九月)雍正過於倚重能員,鄙薄清官,這種矯枉過正的措施也產生瞭消極後果,即時人指摘的“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後乾隆大大強化瞭雍正重能輕賢、重才輕守的傾向。他不僅賤視清官,而且對一切有沽名釣譽之嫌的官員深惡痛絕,絕不能容忍臣子以氣節操守獲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後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稱於世,而墨吏出於能員者不乏其人。後來養廉制度雖一直沿用,但各級官員不再以清廉品節相尚,雖一時畏於嚴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礪與懲勸,已經埋下官場風氣漸衰的隱患。   論者多以為清代多貪官緣自俸祿過低,其實這隻看到瞭問題的一面。雍正養廉並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而沒有養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說明官員的道德人品和社會風氣也很重要,隻有將道德風氣的砥礪、導揚與合理的制度保證相結合,方能收到實效。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雍正皇帝暴卒屍體無頭之謎:真正死因是啥?

  雍正皇帝  不可否認,雍正皇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鐵腕皇帝之一,他在位的時間盡管隻有短短十幾年,但是他在位期間所采取的一些舉措卻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瞭巨大的影響。正因為他過於鐵腕,所以四面樹敵,盡管他一再防范,但是最後還是死得不明不白,留給世人一具無頭屍體,也給後世留下瞭一個巨大的謎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在位期間最短的皇帝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在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帝王之一。他的登基稱帝,給後世歷史學傢心中留下瞭一個巨大的問號;他的突然死亡,給後世人們留下瞭一個永遠難以解開的謎團。雍正皇帝的暴卒並且屍體無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疑難案件,後世歷史學傢們隻能靠著合理的推測,去判斷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  關於雍正皇帝暴卒屍體無頭之謎,歷史上有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也是流傳最為廣泛的觀點)認為,雍正皇帝是被他的仇人呂四娘所殺。眾所周知,雍正帝在位之時文字獄盛行,一大批文人騷客由於在作品中寫錯一兩個與大清朝有關的字便會慘遭滅門之禍。呂四娘的祖父呂留良便是慘遭禍害的文人騷客之一,在這場殘忍的呂留良文字獄中,除瞭呂留良一個年僅14歲的孫女呂四娘因在官府抄捕時外出玩耍而僥幸逃脫之外,呂氏傢族幾乎被斬盡殺絕。   後來,呂四娘為瞭報仇雪恨,四處拜訪名師學習武藝,經過長達十幾年時間的艱難困苦,她終於學成瞭一身絕世武功。於是她隱名混入京城,與一李氏男兒結婚,作為自己在京城的藏身之所。夫妻兩人結婚後不久,呂四娘便短裝外出,待到深夜歸來,丈夫見她手中提著一個血淋淋的人頭,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乃是當今聖上的人頭,於是丈夫對呂四娘的敢作敢為深為敬佩,便陪同妻子連夜遠走他鄉。第二天,紫禁城內便傳出瞭雍正皇帝暴卒的消息,待到官吏全城戒嚴搜捕嫌疑犯之時,呂四娘早已同她丈夫遠離瞭京城。相關閱讀推薦:雍正血祭康熙陵內幕:跪著上墳填土 號泣不止歷史上雍正之死有哪幾種說法?雍正皇帝怎麼死的雍正為什麼要殺他的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女兒有嫁給雍正嗎?隆科多女兒是誰隆科多與雍正是什麼關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類似,但是在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方法上略有不同。這種觀點認為,呂四娘來到京城後,通過各種關系,買通瞭內務府的大太監,進宮當瞭一名宮女,憑借著自己漂亮的容貌和過人的才智,呂四娘迅速贏得瞭雍正皇帝的寵愛。終於,在一次陪雍正皇帝睡覺的夜晚,她趁雍正皇帝不備,用一把短刀割下瞭雍正皇帝的腦袋,隨後遠離瞭紫禁城,不知逃向瞭何方。  與前兩種觀點相比,第三種觀點更富有傳奇色彩,可信度也最低。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呂四娘在全傢被殺之後,隱名潛入深山拜師學藝,經過十個寒暑的刻苦修煉,終於練成瞭飛簷走壁的蓋世武功,下山時已成為威震南北的女俠瞭。利用所學的功夫,呂四娘隻身潛入皇宮內院,刺殺並且割下瞭雍正皇帝的首級。  以上這些觀點聽起來盡管像一個武俠故事一樣動聽,但是其可信度究竟如何還有待考證。但無論是第一種觀點還是第三種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呂四娘利用她飛簷走壁的武功基礎上的,盡管形不同但實則是一種觀點,按清朝慣例,皇宮戒備森嚴,皇帝外出時侍從護衛前呼後擁,警戒非常,即便呂四娘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在毫發無損並且皇宮內外毫無知覺的情況下順利取下雍正的人頭。第二種觀點看起來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實則也有疑點,因為按照大清王朝以往的慣例,晚上侍寢的妃嬪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搜身程序,呂四娘在侍寢之時能夠刺殺並一舉削取雍正之頭,可能性很小。   既然以上這三種觀點都不可靠,那麼雍正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史料中對雍正皇帝死因的記載很少,隻在《東華錄》卷三十二中有寥寥數語: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患急癥突然去世,至於具體的原因,《東華錄》也沒有記載。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由於當時雍正皇帝死之後,統治階級對其死因進行瞭嚴密的封鎖,除瞭參與其中的少數幾個權臣之外,外界很難知道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這也是史書上為何對雍正皇帝暴卒後屍體無頭很少甚至沒有記載的重要原因。  自雍正皇帝暴卒,留給世人一具無頭屍體之時起,無論史學傢還是民間對於其死因的推測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雍正皇帝死去瞭300多年,民間關於他暴卒屍體無頭的傳說故事,也流傳瞭300多年。要揭開這個千古之謎,還有待打開泰陵地宮,對雍正遺骨進行DNA檢驗,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雍正皇帝的死因很快便會水落石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上雍正之死有哪幾種說法?雍正皇帝怎麼死的

  大清帝國的第五屆皇帝,就是雍正。  雍正是大清帝國最神秘的皇帝,他是如何登基成為皇帝的,這是一個謎。他又是如何死掉的,這是第二個謎。單隻說他的死,就是史學界最熱鬧的場所,目前至少有三種死法,為史傢所力捧。  頭一種死法,是“俠女派”史學觀點,該觀點認為,雍正的死因,是江湖著名女劍客呂四娘,夜入皇宮,以飛劍取瞭雍正的腦殼去。  第二種死法,是“玉女派”史學觀點,該觀點認為,雍正那廝老是在宮裡玩變態遊戲,宮女們實在受不瞭他,就將他活活勒死瞭。  第三種死法,是“紅樓派”,這一派的觀點認為,殺死雍正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小說《紅樓夢》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據說那林黛玉原本是大文豪曹雪芹的情人,可是被雍正橫刀奪愛,抱去皇宮當上瞭皇後……想那曹雪芹蓋世文豪,豈能受此羞污?於是潛伏進皇宮,找到情人林黛玉——據說她的真名叫竺香玉,情人相見,分外相親……一邊相親著,兩人捎帶腳把雍正給掐死瞭……   從歷史的淵源上來看,雍正的“俠女派”死法曾長期占據主流,因為這種死法最科學,最經濟實用。也更符合中國民眾的思維認知。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現代影視劇創作的發展,林黛玉的弱不禁風,遠比呂四娘的彪悍麻辣,更符合廣大女性的職業定位,再加上眾多的非紅學派人士招呼也不打一個,突兀的殺入紅學研究領域,在引發瞭廣大紅學派人士無限悲憤的同時,也將雍正的“紅樓派”死法推介給瞭廣大觀眾。  可以確信的是,在此後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將是雍正“紅樓派”死法逐漸形成大眾潮流的時代。因為雍正的這一死法最具現代商業社會的賣點,最符合公眾的認知規律。什麼事兒一旦跟規律貼上瞭邊,那就誰也沒辦法瞭,非火不可。  幸好還有一部戲叫《雍正皇帝》,在這部戲裡,大作傢二月河力排眾議,和人民群眾唱反調,替雍正安排瞭一個非常體面的死法。二月河先生說,雍正先生是積勞成積,犧牲在批閱奏章的工作崗位上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勞模……二月河先生的觀點,在一段時間內統一瞭史傢的口徑,卻也在同時引發瞭“俠女派”、“玉女派”及“紅樓派”三派人士的激烈反彈。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真奪瞭十四阿哥允禵的皇位嗎?十四阿哥的結局歷史上的雍正生母烏雅氏和隆科多有私情嗎? 揭秘:雍正為何要與萬人迷男人十三阿哥結成死黨揭秘真實清史:雍正到底是怎麼看上甄嬛的?盤點清代五位皇後離奇死亡之謎:雍正逼死親母?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那麼,雍正先生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或者說,為什麼人傢小順治登基,就風平浪靜,閑話無多,小康熙登基,就四平八穩,正正當當,等輪到瞭雍正,就鬧得沸沸揚揚,小道消息滿天飛呢?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還是從雍正先生的個人求職簡歷開始吧:  姓別:男  姓名:愛新覺羅·胤禛  出生:1678年12月13日  籍貫:北京市長安大街一號紫禁城皇宮  屬相:馬  血型:B型  身高:171公分  體重:54公斤  職業:皇帝  特長:打聽小道消息  父親:愛新覺羅·玄燁。  母親:烏雅氏。  擁有兄弟35人,排行老四,是為四阿哥。  心路歷程:  0歲:出生。  45歲:給父親康熙老頭進人參湯,老頭喝之,卒。  45歲:出任大清國第五屆皇帝。  45歲:遣大將年羹堯、嶽鐘琪,平定青海。禁絕天主教,驅洋鬼子傳教士往澳門。  45歲:打掉瞭以同母親弟弟胤禵為首的反大哥集團,關押入獄。  45歲:打掉瞭以其母親烏雅氏為首的反兒子集團,烏雅氏撞死於鐵柱之上。  46歲:發佈《聖諭廣訓》,要求民眾認真學習。  47歲:打掉以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為首的反皇帝集團,先是將年羹堯降職為杭州守門兵丁,後逮之入獄,父子俱斬,族親竄至邊荒。  48歲:打掉以二阿哥、原皇太子為首的反老四集團,囚廢太子於鄭傢莊。  48歲:打掉以三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囚三阿哥於景山永安亭。  48歲:打掉以五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削其封爵。  48歲:打掉以八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改八阿哥名為“阿其那”,滿語是豬的意思,幽囚折磨八阿哥至死。  48歲:打掉以九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改其名為“塞思黑”,滿語是狗的意思,送往保定監獄幽囚,後九阿哥腹痛而死,疑為中毒中亡。  48歲:打掉以十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削其爵,逮回京師拘禁。   48歲:打掉以十二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降貝勒為貝子,降貝子為鎮國公。  48歲:打掉以十四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禁錮其父子於景山壽皇殿。  48歲:打掉以十五阿哥為首的反老四集團,打發其去看守皇陵。  49歲:打掉以舅父科隆多為首的反外甥集團,囚死於暢春園。  50歲:與民間學者曾靜展開學術大討論,討論的議題包括:雍正皇帝是不是犯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作風上不嚴謹等錯誤,大討論的結果是雍正皇帝啥錯也沒有,這個結論以《大義覺迷錄》一書刊印發行,交由民眾認真學習。  53歲:以嶽飛後裔之罪名,逮大將嶽鐘琪入獄。  58歲:卒,死因不明。  和前幾屆皇帝相互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難怪雍正把自己弄成瞭爭議性帝王,概因他這一輩子,活得真叫累啊。前半輩子,是搬小板凳坐老爹康熙屁股後面等位置。後半輩子,是將與他爭位的親族子弟們,一個個的放翻擺平。  雍正錯就錯在他沒有能夠“戒急用忍”,事情幹得太急瞭一點,壞事不怕多,怕就怕擠在一塊紮堆。比如前幾屆皇帝,隔三岔五,打掉一撥反對自己的勢力集團,因為時間的跨距比較大,就轉移瞭大傢的註意力。可到瞭雍正這裡,一撥接一撥,沒完又沒瞭,這就給人以極不好的印象。  但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人傢康熙登基的時候,才剛剛八歲,等輪到雍正,都已經45瞭,絕大多人到瞭這年頭,基本上就算是混到頂頭瞭,可雍正的青春歲月,才剛剛開始。  最讓人上火的是他死得太快,短短的13年,能做得瞭幾件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雍正皇帝簡介 雍正的妃子有幾個,雍正怎麼死的?

  導讀: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瞭吏治,增加瞭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瞭雄厚的基礎。      雍正皇帝一生給世人留下兩大疑案,一個是雍正繼位疑案,一個是雍正死因疑案。那雍正怎麼死的?雍正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另外,由於甄嬛傳的播出,人們又出現一個疑問:雍正的皇後是誰,雍正的皇後歷史上到底有幾個?雍正的純元皇後確實存在嗎?      雍正怎麼死的?雍正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第一種說法,就是雍正被呂四娘砍瞭頭死的。這個時候有一個案子叫呂留良的一個文字獄案子,呂留良遭到瞭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有人說是他的孫女,呂四娘落網瞭,私自逃跑,沒有被殺,這呂四娘就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瞭皇宮裡面,見瞭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或者替她爺爺報瞭仇。這個傳說就很生動瞭,那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瞭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傢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瞭,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瞭,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她把雍正給殺瞭。所以這隻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說法也很離奇,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瞭,雍正把她收到宮裡來。他奪瞭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系,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瞭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  第三個是有一本書,叫《梵天廬叢錄》。這個書是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瞭。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頭,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瞭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瞭,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瞭,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後,皇後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瞭,皇後趕緊命令傳禦醫,禦醫叫許紳,來瞭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瞭急猛藥來治,經過瞭四個時辰,嘉靖就有瞭一點聲音,透瞭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瞭,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瞭。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瞭,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瞭。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瞭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我看過朝鮮《李朝實錄》,朝鮮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瞭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瞭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相關閱讀推薦:清聖祖康熙皇帝簡介 康熙皇帝的皇後和兒子介紹清世祖順治皇帝簡介:順治的兒子及妃子有哪些?清太宗皇太極簡介 皇太極的妃子兒子的詳細介紹清太祖努爾哈赤簡介

雍正的母親是誰? 歷史上雍正皇帝生母死亡之迷

  導讀:雍正皇帝的母親是誰?雍正皇帝有親生母親,為何還有一個養母?  雍正皇帝的父親是康熙皇帝,親生母親是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養母是孝懿仁皇後佟佳氏。  康熙為何要將雍正過繼給德妃?  德妃是康熙的寵妃,即使邁入老年,仍然得康熙喜愛。育有六子,三女三子。不是過繼德妃,而是交給皇後佟佳氏撫養,因為烏雅氏那時位份低,無權撫養,至佟佳氏死時才還給烏雅氏。        雍正的母親德妃死亡之迷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簡介:  姓名:烏雅氏  稱號:德妃、康熙皇帝孝恭仁皇後  出生日期:1660年(順治十七年)  死亡日期:1723年6月25日(雍正元年)  享年:63歲  夫妻:護軍參領威武  丈夫:康熙皇帝  兒子: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夭折)、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雍正即位後被改名允禵)  女兒:康熙皇七女、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皇十二女  死因: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後病重,雍正帝親至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醜刻(深夜一點至三點)孝恭仁皇後崩,終年六十四歲。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後於景陵。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太後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瞭人世。她的死是痛心也是一種牽掛,因為她在臨死前也未能與親生兒子、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更沒有能夠阻止雍正帝放棄骨肉相殘。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後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後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後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後請安,閑談之中太後突然站瞭起來猛地朝柱子撞去……她死在雍正面前……  高陽先生所描述的雖是虛構的小說,但在歷史上,這種說法是廣泛存在的,也是有官方基礎的。當時的雍正帝曾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百般辯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帝一即位就宣佈此書是禁書,下令收回。雍正帝的母親孝恭仁皇後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乾隆帝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歷史客觀事實的存在,使得雍正帝生母之死成為一個令後人久久議論的話題。  雍正帝生母,烏雅氏,即康熙帝孝恭仁皇後,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在康熙帝生前最高位號為德妃,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被選入宮。於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冊為德嬪,時年20歲。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禎,即後來的撫遠大將軍、恂郡王。康熙皇帝駕崩後,烏雅氏痛不欲生,飲食俱廢,要以身殉死,追隨康熙皇帝於九泉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死,享年64歲。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與康熙皇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宮。經乾隆、嘉慶兩朝加謚,謚號全稱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的母親是誰? 歷史上雍正皇帝生母死亡之迷 雍正是被兩個女人謀害的麼? 揭雍正暴斃之謎雍正帝第五子弘晝簡介

雍正怎麼死的 揭秘歷史上雍正皇帝到底怎麼死的

  雍正怎麼死的:雍正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胤禛,滿族人,出卒於1678年—1735年,清朝的第五位皇帝,是聖祖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出生於北京。雍正在位的時候,先後平定瞭羅卜藏丹津的叛亂,並且設立瞭軍機處加強瞭皇權,而後又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接下來就由小編來詳解下雍正怎麼死的。  縱觀雍正皇帝的一生,有兩大懸疑案是流傳至今的,一個是雍正皇帝的即位疑案,另一個就是雍正的死因疑案,而我們要說的正是雍正的死因疑案。具體來說可分為為五種說法。      死因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雍正被呂四娘砍瞭頭死的。這個時候有一個案子叫呂留良的一個文字獄案子,呂留良遭到瞭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有人說是他的孫女,呂四娘落網瞭,私自逃跑,沒有被殺,這呂四娘就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瞭皇宮裡面,見瞭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或者替她爺爺報瞭仇。這個傳說就很生動瞭,那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瞭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傢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瞭,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瞭,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她把雍正給殺瞭。所以這隻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說法也很離奇,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瞭,雍正把她收到宮裡來。他奪瞭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系,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瞭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相關閱讀推薦:年羹堯死亡之謎 名將年羹堯為何會被雍正賜死?雍正王朝鄔先生簡介 鄔先生最後的結局是什麼雍正皇後之謎 雍正帝有過幾個皇後?清宮探秘:雍正即位後太後烏雅氏暴斃之謎乾隆是雍正的第幾個兒子?雍正皇帝有幾個兒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三種是有一本書,叫《梵天廬叢錄》。這個書是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瞭。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頭,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瞭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瞭,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瞭,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後,皇後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瞭,皇後趕緊命令傳禦醫,禦醫叫許紳,來瞭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瞭急猛藥來治,經過瞭四個時辰,嘉靖就有瞭一點聲音,透瞭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瞭,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瞭。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瞭,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瞭。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瞭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我看過朝鮮《李朝實錄》,朝鮮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瞭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瞭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  第四種是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瞭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  第五種是大傢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中瞭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後,特別是他得瞭一場大病之後,大親自寫瞭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薦。  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瞭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瞭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藥,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系。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藥死的有14位之多,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種原因,最後導致瞭一個結果,所以雍正58歲就死瞭。

雍正帝生母 清朝雍正皇帝生母孝恭仁皇後介紹

  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康熙帝妃嬪,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晉封為德嬪,二十年晉德妃,雍正帝登基後德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後,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後。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太後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瞭人世。她的死是痛心也是一種牽掛,因為她在臨死前也未能與親生兒子、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更沒有能夠阻止雍正帝放棄骨肉相殘。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後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後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後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後請安,閑談之中太後突然站瞭起來猛地朝柱子撞去……她死在雍正面前。  高陽先生所描述的雖是虛構的小說,但在歷史上,這種說法是廣泛存在的,也是有官方基礎的。當時的雍正帝曾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百般辯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帝一即位就宣佈此書是禁書,下令收回。雍正帝的母親孝恭仁皇後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乾隆帝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歷史客觀事實的存在,使得雍正帝生母之死成為一個令後人久久議論的話題。  雍正帝生母,烏雅氏,即康熙帝孝恭仁皇後,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在康熙帝生前最高位號為德妃,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被選入宮。於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冊為德嬪,時年20歲。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為德妃。  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禎,即後來的撫遠大將軍、恂郡王。康熙皇帝駕崩後,烏雅氏痛不欲生,飲食俱廢,要以身殉死,追隨康熙皇帝於九泉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死,享年64歲。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與康熙皇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宮。經乾隆、嘉慶兩朝加謚,謚號全稱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人們為什麼對雍正生母之死感到疑惑呢?  據雍正帝說,康熙帝死後,德妃非常悲痛,想為康熙帝殉死,於是不吃不喝,而雍正帝百般勸慰,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德妃放棄瞭死的念頭,並且能飲食、起居安順。最後生病而死。《清實錄》記載,太後於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生病,而五月二十三日凌晨2點就死在永和宮瞭。  在這裡,人們不難看出《清實錄》的記載不僅太簡單,也太突然,什麼病這麼急暴讓人快速死去呢?在《清實錄》中,並沒有記載太後得瞭什麼病,隻是說皇太後“哀痛深切”、“積哀日久”而亡。由於孝恭皇後死得太突然,加之平時與雍正帝的關系緊張,人們不得不對其死亡的原因產生懷疑。而通過雍正帝的辯解,人們也就更加相信他與太後關系的緊張程度。相關閱讀推薦:雍正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有幾個得以善終?古墓懸案:雍正帝圓明園暴死的四大假說(圖)雍正的兒子們的結局 雍正兒子們的不同人生結局雍正死後誰繼位 大清朝清世宗雍正傳位給瞭誰?歷史上有李衛嗎?雍正時期大臣李衛的生平簡介雍正暴斃背後的猜想:真的被兩個女人謀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為什麼說雍正帝與生母關系緊張呢?  原來,康熙帝死後,烏雅氏就要追隨康熙帝而去,也就是說要自殺殉死,而這時候他的兒子胤禛已經是皇帝瞭,經過胤禛的苦苦哀求,才放棄殉死。按照常理,自己的兒子當瞭皇帝,應該高興才是,因為她不僅地位可以由妃等級直接升為皇太後,而且對於她娘傢人來說,也是榮耀,也是地位的晉升,可她在這個本應高興的日子卻要自殺,這裡面絕對不是因為思念死去的康熙帝而特意做出來的樣子,隻能說與兒子胤禛關系很不融洽或者說她認為康熙帝死得可疑,甚至懷疑是兒子害死瞭康熙皇帝,或者說她認為胤禛不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而當她被迫放棄殉死後,在行動上則表現出與胤禛不合作的態度。這裡有三點可以說明這個觀點:  1.拒絕接受行禮  新皇帝在舉行登極大典之前,要先給皇太後行禮,然後再升禦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禮部將這個禮儀上奏給烏雅氏,她卻拒絕接受。《永憲錄》記載:“群臣請朝皇太後,傳(雍正生母孝恭皇後)懿旨:不受。復固請,從之。於梓宮前拜叩謝恩,仍還舊宮,懿旨: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我原欲隨先帝同去,今皇帝說,太後聖母若隨皇父同去,我亦隨太後聖母同去,哀懇勸阻,未遂其志。若穿錦繡,受我子行禮,實為不合。”《清世宗實錄》也有雍正生母的這段記載:“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於我行禮,有何關系?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是日,王大臣等有繕折固請,皇太後仍不允。上(雍正帝)又再三懇請,奉皇太後懿旨:王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情,我亦無可如何。今晚於梓宮前謝恩後,再行還宮。”  2.拒絕上徽號  為皇太後上徽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雍正皇帝準備給母後上徽號“仁壽”二字。可是烏雅氏卻以先帝梓宮尚未入葬山陵為理由,拒絕接受徽號。清朝並沒有先帝梓宮未葬入山陵,皇太後不得上徽號的規定。這明顯是不承認自己是皇太後,也暗示不承認胤禛是皇帝的思想,在思想上抵觸雍正帝的登基合法。  3.不搬傢  寧壽宮是太後、太妃們頤養天年的場所,是民間所謂的“寡婦院”。清朝規定,這些先朝皇帝的未亡人隻有年齡超過50歲以後,才能與嗣皇帝見面。康熙皇帝死以後,按照規定,尊皇帝的生母為皇太後,要從中路的東西十二宮中搬到慈寧宮或寧壽宮居住。可是,烏雅氏就是不搬,仍堅持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在永和宮去世。這是給雍正帝的難堪,更是一種對抗。  從烏雅氏的這一系列言語行動來看,胤禛當上皇帝都出乎她的意料,所以才有她所說“夢中亦不思想到”、“實非夢想所期”的話來,也因此就有瞭在行動之上處處不與自己兒子胤禛配合的姿態。   對於烏雅氏為什麼在幾個月後突然死亡。據考證,這與雍正帝對他親弟弟十四阿哥的連續打擊有直接的關系,因為雍正帝剛當上皇帝的時候,胤還在青海做撫遠大將軍,沒有回到北京,而當回來的時候,雍正帝卻不允許他與生母見面,不僅如此,還削奪瞭他的兵權,將他明著調往東陵看守康熙景陵,實際則是看押起來,時時令人監視。將十四阿哥的傢人也看押起來,並永遠停發祿米。看到這些,雍正帝生母很是擔心自己小兒子的生命安全,因為她知道雍正帝為瞭鞏固政權已經殺害瞭很多原康熙帝的心腹大臣,因此特召老十四來北京與她見面,或者說直接保護。可是雍正帝處處刁難,實在沒有辦法,也可以說在絕望中,雍正帝生母就死瞭,怎麼死的,很可能就是自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其理由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下午未時突然“生病”,當天夜裡就在居住的永和宮猝死,從得病到死,僅僅幾個小時。而死後三天,雍正才讓老十四見到已經死去的太後。在《雍正朝起居註》中記載,雍正帝這樣解釋太後的死因:“皇太後撫時增感與日俱深,疾雖未形,積哀實久,忽焉違豫,遽爾賓天。”然而七年後,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則是另一種解釋:“母後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慟不釋於懷,於癸卯五月,舊恙復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漸。”據研究,太後吞金而死的可能性很大。雍正生母之死,可以說就是因為對雍正帝對待親弟弟態度的絕望上,更可以認為是對雍正帝所說“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的否定。試想一下,一個命似殘燈將盡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詞語來口述遺囑“傳位於四子胤禛”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景。而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那份康熙遺詔上則這樣寫道: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天下,咸使聞知。  還有人說,之所以康熙帝最終決定胤禛繼承大統,原因是喜愛胤禛的兒子弘歷,因為封建社會是傢天下,皇位是父傳子。其理由是:《李朝實錄·景宗實錄》記載:“當年十二月朝鮮官員聽清朝告訃使譯員講,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知其不起,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即使真是如此,這裡就有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如果說乾隆帝的繼位是雍正帝按照康熙帝的意思辦理的,那麼雍正帝的第二子也不是弘歷。這又如何解釋?說白瞭,還是雍正帝即位疑問太多。  有人說,對於雍正帝生母來說,不管是她的哪個兒子當皇帝,她都應該是一樣的心情。道理是應該這樣,但前提是當上皇帝的兒子必須名正言順,是合法繼位,是按照老皇帝的真正意圖繼承皇位的。在雍正帝生母心裡,也許她的小兒子胤禎才是一個本應坐在皇帝寶座上的人。因為她作為這兩個孩子的母親,心裡更清楚胤禛的為人、秉性,雍正帝胤禛好玩兩面性。用現在的話來說,裝厚道而實際陰險,欺騙康熙帝,更欺騙世人。  據《皇清通志綱要》記載,胤禛在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同胤礽、胤祉、胤祺、胤禩一起被“開釋”。這表明胤禛曾被禁閉或拘留。因為他在那時候搞爭奪儲位的活動中,大搞兩面派的陰險手腕被康熙帝發覺,而給予的警告處置。在這之後,胤禛則把自己隱藏起來,玩起瞭更陰的謀略,在表面上裝起瞭與世無爭的模樣,悠閑自在,與僧侶交往,建設寺院,號稱“天下第一閑人”,並寫詩以表心境:  懶問沉浮事,間娛花柳朝。吳兒調鳳曲,越女按鸞簫。  道許山僧訪,棋將野叟招。漆園非所慕,適志即逍遙。  山居且喜遠紛華,俯仰乾坤野興賒。千載勛名身外影,百花榮辱鏡中花。  金樽潦倒春將暮,蕙徑葳蕤日又斜。聞到五湖煙景好,何緣蓑笠釣汀沙。   雍正帝這種裝蔥行為,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他生母的眼睛。另據親眼目睹康雍時期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宗室成員弘旺所撰寫的《皇清通志綱要》所載:四阿哥原名胤禛,十四阿哥原名胤禎;在雍正帝即位後,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允。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封十四子為貝子的上諭也是稱之為“胤禎”,十四子在撫遠大將軍任上時也是使用的“胤禎”名稱。至於現在為什麼將康熙十四子稱為允禵,則是雍正稱帝後,為瞭避諱,將兄弟名稱中的“胤”一律改稱“允”,將十四子“胤禎”改稱“允禵”。  四阿哥胤禛的“禛”與十四阿哥胤禎的“禎”,不僅同音,而且字形也極為相似。在這裡,筆者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康熙帝給這兩個兒子取這怪名字,難道他不知道這兩個字的發音一樣嗎?  著名清史專傢王鐘翰先生據此對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雍正帝不僅奪瞭十四阿哥的皇位,連他的名字胤禎也一起奪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外戚威脅皇權 雍正皇帝為什麼要殺心腹年羹堯?

  年羹堯死因:清宮外戚,有個特點,滿洲貴族,沿襲始終。瓜爾佳氏,始祖當推位列開國五大臣的費英東;鈕祜祿氏,始祖當推位列開國五大臣的額亦都;葉赫那拉氏,始祖當是葉赫貝勒楊吉砮等。蒙古貴族如博爾濟吉特氏,為成吉思汗後裔,以及阿魯特氏等。漢軍貴族,佟佳氏,影響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六朝政治,年氏影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局。但是,外戚威脅到皇權,也以死罪結束。索額圖是這樣,年羹堯也是這樣。以年氏為例,做個說明。  年皇貴妃。雍正帝的年妃,是漢軍湖南巡撫年遐齡之女,也是大將軍年羹堯之妹。雍正帝在做雍親王時,年氏為側福晉,在世宗潛邸。雍正元年(1723年),登上皇位的雍正帝,冊封年氏為貴妃。年氏受到雍正帝的寵愛,何以見得?  其一,從晉升來看:年氏由側福晉,到妃,到貴妃,再到皇貴妃,這在雍正帝所有後妃中是唯一的特例。  其二,從尊貴來看:《清皇室四譜?後妃》記載,雍正帝在位時有九位後妃,其中一後、一皇貴妃、一貴妃、二妃、三嬪、一貴人。年氏之尊貴僅亞於皇後烏拉那拉氏,而烏拉那拉氏是康熙帝旨定的嫡福晉,雍正帝以孝子自詡,自然是要遵從皇父旨意的。烏拉那拉氏沒有生育子女。  其三,從生育來看:年氏生下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是雍正帝生育子女最多的後妃之一。  其四,從患病來看: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年妃病重,雍正帝特封年貴妃為皇貴妃,並囑儀禮按皇貴妃辦理。   其五,從評價來看:雍正帝說:“貴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後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和平。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妃。朕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疾盡禮,實能贊襄內政。”  其六,從身後來看:年皇貴妃死,雍正帝“輟朝五日”。剛過滿月,雍正帝即處理年羹堯,宣佈九十二條大罪,並賜死。但年妃的父親年遐齡免罪。這是看在年皇貴妃的份上。乾隆初,從葬泰陵,也是一種規格。(《清史稿?後妃傳》卷二百十四)相關閱讀推薦:年羹堯之死:年羹堯為何淪落到傢破人亡的結局? 年羹堯為何會淪落到傢破人亡的下場?年羹堯之死大將軍年羹堯死後後人都到哪去瞭?年羹堯後人年羹堯的故事 清代大將軍年羹堯連降十八級年羹堯簡介 歷史上的滿清重臣年羹堯是漢人嗎雍正為什麼殺年羹堯?年羹堯被雍正處死的原因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年傢興衰。從年妃之兄年羹堯看年傢的興衰。年羹堯父遐齡,漢軍鑲黃旗人。以翻譯、文書出身,官主事(處級)、郎中(局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河南道禦史,後遷工部侍郎(副部級),又升湖廣巡撫(省部級)。  後年老退休。年羹堯在父親鋪平的仕途上,順利前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翰林院,任四川、廣東鄉試考官,遷內閣學士。僅過九年,升為四川巡撫。川藏地區,地方不靖,常有戰事,年羹堯由文轉武,掛定西將軍印,屢立戰功。康熙帝讓他兼任四川陜西總督,疏辭。這時年羹堯的腦子還算是清醒。  雍正帝繼位,召撫遠大將軍允禵回京師,命年羹堯管理大將軍印務。後加太保,封三等公,進二等公。不久,青海平定,年羹堯上奏青海善後事宜:三年一入貢,增設衛所撫治,諸廟不得過二百間,喇嘛不得過三百人,邊外築墻建堡,大通河設總兵,以及發直隸、山西、河南、山東、陜西五省人前往屯田等,議行。十月,年羹堯入覲,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金幣,令其子年富襲爵。這是年羹堯最得意的時期,也是年妃最得寵的時期。  年羹堯由雍親王門下出仕,格外受雍正帝恩寵。雍正帝賞賜年羹堯,食品如鮮荔枝、新茶、中秋餅、鮮棗、鹿尾,藥品如平安丸、太乙錠、補心丹、紫金錠,文玩如詩扇、三鳩硯、禦書詞扇,衣飾如二團龍補褂、袍褂、琺瑯雙眼翎,其他如手巾、西洋玩具、東珠、鳥槍、自鳴表、琺瑯杯、琺瑯鼻煙壺等。雍正帝讓造辦處做四件珍玩:賞怡親王一件,舅舅隆科多一件,年羹堯一件,自留一件。可見這三個人是當時雍正帝的心腹。雍正帝做主把年羹堯的兒子年熙,過繼給隆科多做兒子,並改名得住。雍正帝與年羹堯關系特殊,雍正帝對年羹堯《奏謝自鳴表折》朱批:“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   但是,年羹堯才氣凌厲,恃寵居功,驕橫放縱。路過之處,前後導引。入京之時,令總督、巡撫,跪道送迎。到京師,王大臣郊迎,傲慢無禮:“入京日,公卿跪接於廣寧門外,年策馬過,毫不動容。”(《嘯亭雜錄?年羹堯之驕》卷九)在地方上,蒙古王公,額駙阿寶,入見必跪。連年羹堯的仆從也跟著“雞犬升天”——桑成鼎官佈政使,魏之耀官副將。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年羹堯在賀疏中,有“夕惕朝乾”一語,雍正帝大怒,斥責年羹堯有意顛倒。這是怎麼回事呢?《周易?乾》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上句的意思是,君子應當整天“自強勉力,不有止息”;下句的意思是,“尋常憂懼,恒得傾危”;結果是“乃得無咎”——才可以沒有災禍和過失。後來引申為“朝乾夕惕”,就是早自強,晚自慎。“朝乾”和“夕惕”意思平列,“朝乾”在前,“夕惕”在後,邏輯順暢,更好一些。顛倒過來,也無大礙。雍正帝在這裡純屬找碴,雞蛋裡挑骨頭。  雍正帝對年羹堯不滿,發出信號:“可惜朕恩,可惜己才,可惜奇功,可惜千萬年聲名人物,可惜千載寄逢之君臣遇合。”年羹堯覺得大事不妙,趕緊乞罪:“臣今日一萬分知道自己的罪瞭。若是主子天恩憐臣悔罪,求主子饒瞭臣,臣年紀不老,留下這一個犬馬慢慢地給主子效力;若是主子必欲執法,臣的罪過不論那一條那一件皆可以問死罪而有餘,臣如何回奏得來。除瞭皈命竭誠懇求主子,臣再無一線之生路。伏地哀鳴,望主子施恩,臣實不勝嗚咽。”但是,為時晚矣。  四月,雍正帝諭:“羹堯舉劾失當,遣將士築城南坪,不惜番民,致驚惶生事,反以降番復叛具奏。青海蒙古饑饉,匿不上聞。怠玩昏憒,不可復任總督,改授杭州將軍。”而以嶽鐘琪署總督,命繳回撫遠大將軍印。  十二月,年羹堯被逮至京師,議其罪狀:年羹堯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專擅之罪六,忌刻之罪六,殘忍之罪四,貪黷之罪十八,侵蝕之罪十五,凡九十二款,當大辟,親屬緣坐。命領侍衛內大臣馬爾賽、步軍統領阿齊圖齎詔諭年羹堯獄中自裁。年羹堯父遐齡及兄希堯奪官,免其罪;斬其子年富;諸子年十五以上者皆戍極邊。羹堯幕客鄒魯、汪景祺先後都坐斬,親屬給披甲為奴。

如何評價雍正皇帝?歷史上雍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zhēn)(1678年—1735年),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hūwaliyasuntob),廟號清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憲皇帝,temgetulehehūwangdi)。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時期,平定瞭羅卜藏丹津叛亂,並將青藏、外蒙古地區納入版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順治選瞭康熙繼位,雍正選瞭乾隆繼位。這兩位大清皇帝,都君臨天下60年,開創出中國皇朝史上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應當說,雍正有眼力,有見識,看準並決定要乾隆繼承、光大他的事業,確是選對瞭接班人。這對大清帝國、對中華民族、對亞洲歷史及世界文明的發展,都產生瞭重大的影響。  一個敢於改革、頗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雍正即位,立志“振數百年頹風,為此,針對康熙末年的種種積弊,從恢復中央集權,強化皇權入手,實現瞭國傢的政治穩定,然後著手進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社會改革。一方面,他以高壓政策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著意於反對朋黨的鬥爭,消除康熙末年奪嫡之爭造成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以及隨之而來的統治合法性危機。為此雍正鎮壓和懲處瞭塞思黑、阿其那集團和隆科多、年羹堯集團,繼之又嚴厲整飭以李紱、楊名時為代表的科甲朋比現象。與此同時,不放過一切機會,對社會上關於他矯詔篡立的懷疑和攻訐進行反復辯解和打擊。雍正六年,抓住曾靜投書謀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頒佈宜講《大義覺迷錄》,興起瞭一場清算呂留良“華夷之辨”的文字大獄。綜觀雍正一朝的文字獄,真正因文字獲罪者少,而多數是同當時尖銳復雜的政治鬥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政治案件,如汪景祺、錢名世、查嗣庭等案即是如此。要特別指出的是,從呂留良之獄開始,清朝文字獄的性質發生瞭變化,成為統治者整治民心風俗,鉗制人民思想,進行文化專制的工具。從此,文字獄與封建專制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從廟堂之上蔓延到瞭陋巷細民之間。此外,雍正在思想領域,大搞“神道設教”,推崇迷信,用愚昧來維護統治。 《雍正王朝》劇照  一個典型的政治傢  有人說,雍正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尤物。他能忍,時時告誡自己戒急用忍,處亂不驚。他曾說:“朕經歷世故多年,所以動心忍性處實不尋常。”他深諳“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在重大事務中,以堅忍的毅力鍛煉耐性。因此,在康熙末年兩廢兩立太子及眾阿哥奪嫡紛爭的激流漩渦裡,他動心忍性,韜光養晦,很好地掩飾、保護、排解自己的政治欲望,取得瞭最後的成功。他有清醒的政治頭腦,靈敏的政治噢覺。對於政治形勢、政治氣候及其走向,能明察秋毫,審時度勢。他可以不為名聲所累,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為瞭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自信果決、雷厲風行;他也陰險、殘忍,心狠手辣,富有統治權術。  南懷瑾曾經如此評價雍正: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瞭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進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一般評論,便隻能說雍正猶如漢代的文(漢文帝)景(漢景帝),過於忮刻而己。但他對用人之道,卻真能實踐“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原則。  目前對於雍正的歷史評價,存在著兩種偏頗趨向,一種是用雍正得位不正和清洗對手的不擇手段來貶低雍正政治的積極面;另一種則是“翻案派”,試圖利用推翻雍正“得位不正”的觀點進而對雍正在奪儲、清洗對手等一系列問題上進行大面積的美化,誇張地將雍正推到“內聖外王”的嚇人地步。我們認為,這兩種傾向都是錯誤的,也都是片面的,相信隨著清史研究的進一步的深入,雍正這一毀譽參半、色彩斑斕的政治形象會更加豐滿起來。相關閱讀推薦:雍正帝的奇特化妝嗜好:親自戴假發裝成洋人!雍正有幾個兒子?雍正兒子們的結局千差萬別盤點雍正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案雍正的死因是什麼?雍正皇帝是“暴死”的嗎?雍正皇帝一生的十大極品嗜好:酗酒化妝玩女人

雍正皇帝後宮嬪妃們的真實排名:雍正有多少妃子?

  民間素稱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其實這隻是對封建帝王後宮的一個籠統說法。作為封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擁有多少女人,在數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也隻是形式上的一個制度,皇帝後宮的女人永遠隻是皇帝的一個附屬物,一個皇傢生育工具和一個個人玩物,她們在皇帝的淫威和宮廷禮儀的約束中,時而高貴顯赫,時而低微卑賤,得寵時炙手可熱,失寵時陷入苦海,甚至失去起碼的人身保證,沒有一點的獨立人格。別人眼裡的金碧輝煌建築,在她們眼裡也許就是人間地獄,眾多的女人圍繞一個男人所引發的爭鬥,無非是人間的歡樂和生活待遇的高低,伴君如伴虎的悲劇隨時會發生,而皇帝打著多子多嗣多福的招牌任意玩弄女性,甚至不理朝政、敗壞朝綱。看封建帝王在後宮的行為,就可以知道帝王的倫理道德是多麼的虛偽和狡詐。通過研究帝王後宮,就會發現那些有“幸”步入後妃行列的女性,很多時候可以涉及她的傢族政治地位和社會關系等背景,因為有時候婚姻也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所以研究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等社會制度,也可以從帝王後妃數量、來源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線索。  雍正帝在位時間雖然隻有13年,但是他的後妃在數量上卻一點也不少。  雍正皇帝的後宮嬪妃高低排名  1.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舒蘭,步兵統領費揚古女,生母覺羅氏追封多羅格格,是貝子穆爾祜第四女,穆爾祜長女嫁乃孝獻皇後嫡母。育有一子,弘暉,八歲夭折。雍正為皇子時,聖祖冊後為嫡福晉。1723年(雍正元年),冊為皇後。在掌管六宮時,和嬪妃、宮娥之間關系也很好。1731年10月29日(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逝世。與雍正合葬於清西陵之泰陵。謚號: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後。   2.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歲入侍雍王府,名號為格格,為雍正胤禛之側福晉。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歷。1723年3月(雍正元年二月),冊封為熹妃,入居景仁宮;1730年(雍正八年),進熹貴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歷即位,尊封為崇慶皇太後,移居慈寧宮。卒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東陵,享年85歲。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  3.敦肅皇貴妃:年秋月,湖北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陜總督年羹堯之妹。雍正帝妃嬪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時年氏為側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1721年(康熙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1723年6月(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冊封貴妃。1725年12月(三年十一月),病亟,晉皇貴妃。12月27日(十一月二十三日)逝世。  4.純懿皇貴妃:耿氏,據名雯楊,1690年12月3日(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生,管領耿德金之女,滿洲鑲黃旗,比雍正帝小11歲。早年入侍候潛邸,為格格。1712年1月5日(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皇五子弘晝。胤禛登基後,於1723年3月20日(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冊封耿氏為裕嬪,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行冊封禮。雍正八年四月晉封為裕妃。胤禛駕崩後第14天即1735年10月22日(雍正十三年九月七日),新即位的清朝皇帝乾隆遵封她為貴妃,因為當時正在胤禛的大喪期間,冊封禮推遲到乾隆二年九月舉行。1778年2月27日(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初一),乾隆帝以是年十一月為裕貴妃90歲大壽,晉封耿氏為皇貴妃,在她生日的前五天即12月26日(十月二十八日)為耿氏舉行瞭冊封皇貴妃典禮,以90歲高齡而被封為皇貴妃。1785年1月27日(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耿氏終因年事過高而壽終正寢,終年96歲。1785年3月(乾隆五十年二月)冊謚耿氏為純懿皇貴妃。5月17日(四月初九)純懿皇貴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園寢,5月24日(四月十六日)辰時葬入地宮。相關閱讀推薦:雍正帝的奇特化妝嗜好:親自戴假發裝成洋人!雍正有幾個兒子?雍正兒子們的結局千差萬別盤點雍正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案雍正皇帝一生的十大極品嗜好:酗酒化妝玩女人雍正為何要殺死親生母親烏雅氏? 雍正生母暴斃案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5.齊妃:李桂芳,漢族,知府李文燁女。雍正帝妃嬪之一。清世宗雍正帝為雍親王時,李氏為側福晉。早期很受雍正寵愛,1695年8月15日(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未時生皇二女,後封和碩懷恪公主(也是雍正唯一存活的女兒),下嫁星德。1697年7月19日(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子時生皇子弘昐,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酉時生皇二子弘昀,1704年3月18日(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子時生皇三子弘時,但男孩中隻有弘時活瞭下來。  1723年2月18日(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被詔封為齊妃,同年3月28日(二月二十二日)行冊封禮。但後來兒子弘時得罪雍正,李氏身為其母,也失盡恩寵瞭,僅僅封為齊妃而已。1738年5月30日(乾隆四年四月十二日),齊太妃病重,次日,移到北海五龍亭。乾隆奉皇太後親自到五龍亭看望齊太妃。6月11日(四月二十四日)齊太妃病逝,終年62歲。齊妃死後,乾隆親自到五龍亭殯所齊太妃金棺前奠酒行禮。四天後,齊妃金棺奉移到一田村殯宮暫安。1739年2月2日(乾隆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齊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園寢。在1739年3月(乾隆五年二月)入葬。其券座位於純愨皇貴妃東側,前排東數第二位,其地位僅次於純愨皇貴妃,居於第二位。  6.謙妃:劉謙瑩,管領劉滿女,生於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1729年(雍正七年)入宮,初為劉答應,雍正八年晉為劉貴人,1733年7月16日(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時生皇六子弘曕,即果恭親王,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當時雍正已56歲,晚年得子,自然異常高興,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就晉封劉貴人為謙嬪,冊封禮在第二年舉行。乾隆即位後,於1735年10月12日(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詔封為謙妃,乾隆二年九月舉行冊封禮。1767年6月17日(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去世,終年54歲。乾隆輟朝三日。謙妃金棺於6月20日(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師北郊的曹八裡屯殯宮。同年11月7日(十月十六日)謙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園寢,11月16日(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寶頂在前排,純懿皇貴妃之右。   7.寧妃:武淑寧,知州武柱國女。漢軍鑲黃旗,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出生,1723年12月(雍正元年十一月),入宮選秀,賜號武常在,年19歲;雍正三年七月,晉封為寧貴人,年21歲;雍正七年正月,晉封為寧嬪,年25歲;1733年11月(雍正十一年十月),晉封為寧妃,年29歲;1736年(乾隆元年),尊為寧太妃,年31歲;1747年7月1日(乾隆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43歲;葬清西陵泰陵妃園寢,葬禮同康熙朝良妃。  8.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康熙年間入侍雍親王府為才人。1694年4月10日(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醜時為剛17歲的雍正生瞭皇長女溫德公主,13歲崩。1707年1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皇三女溫瑤公主,36歲崩。1723年3月20日(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為宋常在,十二月,生溫宜公主,42歲崩,宋氏卒於雍正十二年九月。由於當時泰陵剛剛興工,妃園寢尚未營建,懋嬪金棺暫安於田村殯宮。1737年1月(乾隆二年十二月)隨同齊妃金棺奉移西陵泰妃園寢。懋嬪券座位於前排右邊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園寢中唯一的嬪。  9.郭貴人:雍正初年封為郭常在,雍正七年進位郭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暫安於京師北郊的曹八裡屯殯宮。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時,郭貴人彩棺奉移清西陵泰陵妃園寢。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宮。  10.李貴人:雍正7年封李貴人,1761年6月1日(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逝世,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禮致祭。  11.張貴人:初入宮為常在,1735年(雍正十三年四月)封張貴人,即亡。張貴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後一位親自進封的貴人。  12.安貴人:逝世於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間,彩棺安於田村殯宮.  13.海貴人:雍正三年為常在,十三年九月底進為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逝世。  14.老貴人:1736年逝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5.馬常在: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宮,稱馬答應,八月正月晉為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季卒。她的棺槨在田村殯宮一放就是7年,無人理睬,被乾隆皇帝發現後,很是惱火,處罰瞭一大批官員。四十年十月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16.那常在:出身低微,記載較少,雍正十三年前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17.李常在:雍正八年已進宮,封為李答應。雍正十年閏五月進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  18.春常在: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19.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間。  20.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宮,1732年9月(十年八月)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清西陵之泰陵妃園寢。  21.顧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進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22.吉常在(原稱吉官):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23.英答應(原稱蘭英):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24.德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25.汪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26.蘇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疑為蘇答應。  27.張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  28.伊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  29.馬佳氏雲惠: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雍正帝暴死之謎 揭秘雍正皇帝是怎麼駕崩的?

  雍正暴死之謎——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於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圓明園離宮中。官方記載說他是忽然發病身亡。作為第一手資料的《起居註冊》中是這樣記載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下豫。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發佈遺詔給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於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由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著寶親王繼傳。”  然而民間卻流傳著雍正遇刺身亡的故事。例如《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等記載說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瞭皇帝。呂留良文字獄於雍正六年發生。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處死。其親人也被嚴加處置,另一子毅中斬決,孫輩發配極邊為奴。傳說四娘以宮女身份混入皇宮侍奉皇上,伺機行刺。還有傳說四娘在呂案發生後逃亡外地,練就一身功夫潛入宮內,以飛劍砍去清帝腦袋。還有人傳說除四娘外還有一位名為魚娘的女子做幫手。即使下筆謹嚴的學者,在提到世宗死時,也會提及這些傳聞。但有人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首先,呂案發生後,其傢人皆受罰,無漏網之魚。  其次,四娘根本不可能混進宮。雖然曾經也有過罪犯眷屬特別是15歲以下女子,沒收入宮為奴,像株連在呂案中的嚴鴻逵、黃補,其妻妾子婦即服侍於功臣傢,然而呂氏的孫輩在寧古土基成為奴隸,犯大罪的人犯多是這樣下場。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宮內。  還有,皇帝實際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駐蹕在圓明園這個離宮。紫禁城內明令整肅,與有“亭臺園林之勝”稱號的圓明園根本不可比較。因此,他“自新正郊禮畢移居園宮,冬至大祀前始還大內”,“蓋視大內為舉行典禮之所,事畢即行,無所留戀也”。園內內閣及各部院等機構之規模宏大與大內不相上下。雍正二年起,便設護軍營,一個女子根本不能飛簷走壁,穿過晝夜的巡邏和森嚴的戒備,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因而,雍正遇刺身亡的說法便受到瞭一定的質疑。   又有人認為世宗既不是遇刺身亡,也不是壽終正寢,他可能是服丹藥中毒而亡。這是從宮中檔案等資料中推出的結論。世宗生前,在宮中曾蓄養瞭一些僧道異能之士,他死後第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嗣主乾隆忽下瞭驅逐煉丹道士出宮的諭旨。  新君剛登基,尚有眾多事務待理,而緊急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乾隆說其父視僧道如俳優,未聽一言,未服一藥,這顯然在為父親辯解。否則又怎會突下逐客令?他又說這幾個道士早就該受驅逐,但為何世宗容忍他們在宮中?乾隆如果為的是崇正道、黜異端,就應該加以排斥,然而他卻沾沾自喜地稱:“朕崇敬佛法……仰蒙皇考嘉獎,許以當金法會中契超無上者,朕為第一。”而且,還善待超盛、元日兩僧讓他們來京瞻仰梓宮。  驅逐道士的同日,乾隆另降一道諭旨諭令內監、宮女,告誡他們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後聞之心煩”,“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此事也值得註意,“中毒身亡”論者認為此事必與世宗橫死有關,否則為何皇太後所見外間閑話會心煩。  雍正帝的死因被這種種說法蒙上瞭層層的神秘面紗,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相關閱讀推薦:雍正是被兩個女人謀害的麼? 揭雍正暴斃之謎雍正的妃子甄嬛怎麼死的?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雍正皇帝簡介 雍正的妃子有幾個,雍正怎麼死的?雍正殺功臣:幫助雍正登基的功臣都是怎麼死的?

雍正皇帝為何不葬入欽定的皇陵? 雍正的墓在哪

  清世宗雍正死後為何不入葬清東陵?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叫泰陵,建在泰寧山主峰之下,位居西陵中心,占據瞭至高無上的位置,像其祖父順治皇帝、父親康熙皇帝陵一樣,也修建瞭大紅門、更衣殿、七孔橋等,而且在大紅門之外居然建瞭三座石牌坊,比他祖父順治皇帝的孝陵竟多建瞭兩座。可見其生前的政治野心在修建陵墓上也表現的不甘示弱。  清東陵是順治皇帝欽定的皇傢陵園。康熙二年(1663年)昌瑞山主峰南麓建起的順治皇帝的孝陵,是陵園的第一座陵墓。十幾年後,孝陵東側又建起瞭第二座皇陵–康熙皇帝的景陵。按照這個順序,本來陵墓可以一個皇帝接著一個皇帝建下去,可是剛到第三個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就改弦易轍,把他自己的陵建在京西易縣的泰寧山下,距離清東陵有數百裡之遙,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當時官方的材料記載,原來雍正皇帝的陵址是選在清東陵界內的九鳳朝陽山,後來有一位好事的大臣向皇帝報告說:朝陽山萬年吉地“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於是雍正皇帝廢瞭九鳳朝陽山吉地,命聖祖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雲貴總督高其倬帶領精通風水、善曉陰陽的術士重新相度萬年吉地。他們踏遍瞭領近京城省份的山山水水,終於在直隸(河北省)易縣找到瞭一塊叫泰寧山的地方。   允祥和高其倬在向皇帝報告時,說泰寧山這塊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兼備。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是為上吉之址。”雍正皇帝看中瞭泰寧山這個地方,但又怕遠離孝陵和景陵,有違典制,落一個不孝無義的罪名,所以令大臣們會議具奏。  大臣們已經猜透瞭皇帝的心理和用意,他們旁征博引,列舉歷史上各朝代遠離祖陵另建陵園的先例,力圖為雍正皇帝遠離祖陵,另辟新陵區尋找借口和理由。他們最後說:“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邇,同居畿(jī,意思是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為遙。”雍正帝對大臣們的復奏十分滿意,這時他再也沒有什麼顧忌瞭,於是決定在易縣泰寧山正式興建陵寢。  有人對此持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官方記載必然要隱惡揚善,表面上要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並非如此。雍正帝篡改瞭他父親康熙帝的傳位遺詔,殘酷地鎮壓瞭與他爭奪皇位的眾傢兄弟,才爬上瞭皇帝寶座。據野史講述,康熙死時的遺詔上寫的原文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禎。”在康熙繼承人方面,最得康熙賞識又眾望所歸的是皇十四子胤禎。康熙五十七年,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代父親征新疆和西藏。康熙親口誇獎胤禎有帶兵才能,是良將,要部下絕對服胤禎,因此對皇十四子胤禎厚愛有加。但在康熙奄奄一息的時候,雍正買通康熙心腹大臣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十四子”改為“於四子”,將“胤禎”改為“胤禛”瞭,這樣才順理成章、如願以償地當上瞭皇帝。所以,他心虛理虧,不敢死後葬在他父親的身旁,隻得遠離景陵另辟陵區。  還有第三種說法,雍正皇帝作為一代英主,雄心勃勃,從不甘於人下。東陵陵區幅員遼闊,吉穴佳址很多,九鳳朝陽山即便真的風水不好,在陵區之內還可以再找吉址,根本沒有必要遠離祖陵另辟陵區。在當時規定,後代兒孫的陵寢在規制上根本不得超越祖陵。孝陵作為開國皇帝的陵寢,又是清軍入駐中原統一全國後建立的第一座陵寢,雄踞陵區至高無上的位置,規模宏大,體系完備。雍正皇帝也想把自己的陵寢修建得像孝陵一樣威風,要達到這個目的,在東陵是不可能實現的,隻有遠離景陵另辟陵區才能實現。正是出於這個目的,雍正皇帝才置東陵界內諸多吉穴於不用,在京西易縣新辟陵區。這三種猜測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所以,這件事情就成為一段撲朔迷離的清宮秘史,為後世人所不得而知瞭。相關閱讀推薦:雍正暴卒屍體無頭之謎:雍正帝真正死因是什麼?古墓懸案:雍正帝圓明園暴死的四大假說(圖)雍正死後誰繼位 大清朝清世宗雍正傳位給瞭誰?“康熙遺詔”原件首曝光 雍正帝真是篡位上臺?雍正帝繼位之謎:雍正繼位為何懼怕康熙的亡靈

雍正皇帝陵墓裡的八大未解謎團:雍正屍身安放之謎

  清代皇陵既是古文化寶庫,也是歷史迷宮。它的下面在埋葬著無數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深深地埋藏著墓主人生前的傳奇和死後的神秘,而其建築則是代表同一時期我國古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泰陵的建築既取法於清東陵的順治帝孝陵,又承沿康熙帝的景陵制度。尤其是其圓式寶頂、大碑樓的石碑與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轍。建造好的泰陵,不僅建築規模宏偉輝煌,而且還有一些創新,因此建築功能上則存在著一些不解之謎。  (一)三座石牌坊之謎  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大紅門外均設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唯有清西陵,在大紅門外建瞭三座形制一樣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而且還在大紅門外設瞭兩個石麒麟,因此十分宏偉壯觀。並且乾隆朝繪制的雍正帝泰陵全圖上則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築瞭。為什麼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門外還有兩個石麒麟呢?  目前主要有五種說法。  1.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年代。雍正帝在當皇子時,曾長期居住在雍和宮。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牌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喜歡獨特創新的雍正帝認為自己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居住宅院的風水有重要關系。於是將自己居住的陽間宅院的樣式搬到瞭自己死後居住的陰宅,在清西陵大紅門處修建瞭三座石構造牌樓門和兩個石麒麟。   2.有人說,雍正帝營建自己的陵墓,蒙古王公為瞭表自己忠心,孝敬地捐獻瞭營建三座牌樓門的費用,而三座石牌坊與大紅門之間形成瞭一個形式上的封閉空間,但大紅門建築形式與石牌坊明顯不同,為瞭區別主次,特意在大紅門處安放瞭兩個石麒麟以示區別。還有說安放石麒麟,是因為雍正帝當皇帝不是正大光明,為瞭防止惡鬼騷擾,特意設置瞭兩個石麒麟,希望不僅能給自己帶來祥和,還能幫助自己看守住陰宅大門。  3.還有人說,清西陵大紅門建有三座石牌坊這是乾隆帝給建造的,既是出於乾隆帝的孝心,也是乾隆帝為瞭表明清西陵地位的重要性:清西陵風水范圍雖然比東陵小,但其重要性也許更高。至於麒麟,則是表明這裡是祥瑞之地。對這種說法,筆者質疑,三座石牌坊的規模不算小,而在乾隆元年,清西陵的石牌坊就已經存在。  4.鎮壓水怪。此地原為一個大水池,居住著已經修煉成正果的老烏龜,而當人們為瞭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時候,為瞭鎮住越來越多的水,當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裡才鎮壓住,為瞭長治久安地鎮壓水怪,特意多修建瞭兩座石牌坊。  5.還有一種說法是為瞭彌補風水上的不足。因為大紅門外空間開闊,左右兩側是水流,大紅門兩側九龍山和九鳳山相隔緊密,如果隻建一座石牌坊的話,大紅門似乎顯得比較單薄,無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氣,而大紅門內則因屬規制,建築物排列與之外相比較則擁擠,三氣則又太濃,為瞭彌補這一缺陷,所以在兩側增設瞭兩座石牌坊與大紅門形成瞭一個獨立的四合空間。在佈局上則屬於一個獨立的大思維虛擬建築物,屬於古代風水理論中的借用手法。另外,值得註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無任何花紋和雕飾,更無文字,不知為何?以上僅是筆者猜測,其實無論是出於風水景觀的需要還是因為政治需要而存在,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發現。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為何要殺死親生母親烏雅氏? 雍正生母暴斃案四阿哥雍正即位為何被世人懷疑?雍正繼位真相康熙皇子的命運結局:雍正繼位殺瞭多少兄弟?外戚威脅皇權 雍正皇帝為什麼要殺心腹年羹堯?雍正帝死後合葬的2位女人是誰? 雍正帝暴死之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石像生之謎  七孔橋北面,有一組石像生,設有五對石雕像。其實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時,並沒有建造石像生。其依據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恒親王弘晊及其他承修大臣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沒有提及石像生:  恭照泰陵地宮、寶城、方城、明樓、二柱門、陵寢門、隆恩殿、配殿隆恩門、朝房、神廚庫、碑亭、龍鳳門、望柱、大紅門、石牌坊、橋座、泊岸、風水墻,臣等遵照規制,俱已敬謹修造完竣。再守護陵寢之貝勒、公、大臣、侍衛並官員、執事人等房屋以及禮、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營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關大工告竣,臣等謹具題以聞。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個叫瑪起元的禦史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證實瞭泰陵未建石像生: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所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紅門,並未分兩處圍墻,是以聖祖仁皇帝不肯設立石像生者,亦出於孝思之深心。後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於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今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泰陵)亦另為敬謹建立,以備從前所未備,如此始於典制無缺。   瑪起元的意思是說,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為康熙帝的景陵沒有石像生。建石像生是屬於古代規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為離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為瞭典制,兩個陵都應該補建石像生。  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為什麼不建石像生,一打聽,原來的風水官員回答說泰陵所處位置風水不適合建石像生:  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路旋轉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於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者,實由風水攸關,非典禮所未備。  這才真正揭開瞭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說的“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也不是拍馬屁禦史瑪起元所說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泰陵石像生補建時間,應該在乾隆十三年左右。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泰陵大碑樓天花板之謎  泰陵大碑樓正式名稱叫聖德神功碑亭。清代陵寢的大碑樓、神道碑亭、大殿、明樓的頂棚都是木制的格井天花。由天花支條和天花板構成,上面披麻掛灰,彩畫。天花板為正方形木板,上面的彩畫圖案大多數為蓮花水草。令人不解的是,泰陵大碑樓的每塊天花板在圓形內的水草部位都有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圓孔。每塊天花板上的圓孔都在同一部位,大小也一致,總體看上去,成排成行,非常有規律,這種現象隻有泰陵大碑樓有,孝陵、景陵、裕陵、昌陵的大碑樓都沒有這樣現象。看其情形,絕不是為瞭通風而特意留下的,到底是怎麼回事,目前還不得而知。  (四)地宮之謎  泰陵是屬於清朝前期的陵寢,而地宮則屬於整座陵寢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對於陵寢研究來說,地宮研究則屬於重中之重,因泰陵地宮沒有開啟,因此,泰陵地宮存在著很多神秘色彩。  泰陵之前的皇帝陵地宮還沒有打開的實例,而且關於泰陵地宮的檔案資料少,而距泰陵建造時間最接近的則是乾隆帝的裕陵,按照清陵大多數是按照舊制來營建的制度推理,雍正帝的泰陵有可能也是九券四門。據清宮檔案記載,泰陵地宮地面共用二尺金磚473塊。但是否也像乾隆陵那樣,在地宮中佈滿佛文雕像,現在不得而知,因為雍正帝當時隻是進入過景陵地宮,並且很可能是遵循景陵的典制而建造的,而景陵地宮規制究竟如何,現在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