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順治

湯若望憑什麼獲得順治的寵愛?湯若望為何如此成功?

  來自德國萊茵河畔的耶穌會士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親眼目睹瞭三個政權(明、農民起義軍建立的大順政權、清)在一個月內的迅速更替。在這重大的歷史關頭,他沉著冷靜,躲過瞭可能發生的危機,並成功地獲得瞭清朝順治皇帝的寵愛和尊敬。  湯若望為什麼能如此成功?現在看來大約有這麼幾條原因。第一,清剛入關,腳跟未完全站穩,它需要盡可能團結各方面的力量,這從清進京後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特別是像天文歷法這樣事關全局的大事,作為新政權的清王朝是非常註重的。正如當時的漢臣范文程(1596—1666)對湯若望所說,“神父對中國歷法深有研究,必知道新朝定鼎,要頒正朔於天下,現今我朝正需像祖父這樣的天算傢為我朝制定歷法。”時任攝政王的多爾袞(1612—1650)在看到欽天監所呈報的歷書後說:“這種舛錯百出的歷書,其預測上不合天象,下不應地事。有一位叫湯若望的西洋人,曾制佳之歷書,爾等從速將此人喚來。”  第二,在與大統歷和回回歷的競爭中,湯若望的西洋歷獲得瞭勝利。1644年9月1日,就日食的預測,西洋歷和大統歷、回回歷在觀象臺展開瞭較量,結果回回歷差瞭一個時辰,大統歷差瞭半個時辰,隻有湯若望的西洋歷計算分秒不差。測試結果被上報給多爾袞,當年12月,湯若望被正式任命為欽天監監正,從此他在清王朝有瞭一個穩定的位置。  第三,湯若望與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後(1613—1688)建立瞭良好的關系。一天,湯若望的教堂來瞭三位滿族貴婦人,聲稱一位親王的女兒生瞭病,特被派來神父這裡詢問。湯若望聽她們講述病情後,認為病不嚴重,就給瞭她們一個聖牌,說如果親王的女兒將這個聖牌掛在胸前,四天後病就會好瞭。果然,第五天她們又來到湯若望這裡,告訴他郡主的病已經好瞭。湯若望後來才知道,派她們前來的是當時的孝莊皇後中,而那位生病的郡主就是未來的順治帝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為此很感謝湯若望,並表示要做他的“義女”。後來,在順治皇帝的大婚典禮上,湯若望見到瞭孝莊皇太後,皇太後取下手腕上的兩隻手鐲送給湯若望,以作報答。在多爾袞死後,英親王阿濟格想繼續做攝政王,孝莊太後委托湯若望從中周旋。湯若望親自勸說英親王,最終促使英親王決定“即日上朝,倡率百官,疏請皇上親政”。從此,湯若望和孝莊皇太後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湯若望  年輕的順治皇帝勤奮好學,也是造就湯若望特殊地位的原因之一。順治14歲親政,在他看來,湯若望無疑是一位值得格外敬重的老人,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歷算,身懷絕技”,而且身為一名外國傳教士卻能熟諳中國文化。對於湯若望介紹給他的西方科學和文化,順治感到非常新奇,就連湯若望的生活方式也使他好奇,為此他曾派人暗查湯若望的生活起居。  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中“爺爺”之意。事實上,順治和湯若望的關系,不僅是一定意義上的“祖孫”關系,更像師生關系。順治免除瞭湯若望進宮的所有繁縟禮節,湯若望就座時,他把自己的貂皮褥子給湯若望當坐墊,並多次將湯若望接到宮中暢談,甚至晚上入睡前也要讓湯若望陪他談話。一年之中,順治竟有24次到訪湯若望的教堂。  順治帝對湯若望的信任、尊重和寵愛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這突出表現在對湯若望的官爵加封上。順治八年(1652),順治在一天之內加封湯若望能議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個官銜,使他從原來的四品晉升為三品。順治十年(1654)三月,因湯若望完成瞭《大清時憲歷》,順治特賜湯若望“通玄教師”。次年三月,湯若望希望將利瑪竇墓旁的地賞予他作為將來的墓地,順治同意。順治十四年(1658)二月,順治在城中巡視路經宣武門湯若望的天主堂時,賞賜親筆所寫“通玄佳境”堂額一方和禦制《天主堂碑記》一篇。次年,湯若望任職到時,吏部認為他是二品官,可考慮誥贈其兩代,湯若望認為自己已經是“二品頂帶加一級”,希望能按一品的待遇對待,贈及三代。他的這一要求獲順治恩準,但這個誥命到康熙元年(1662)才正式頒賜。“湯若望在此一誥命中獲授光祿大夫階,其曾祖篤瑑、祖父玉函以及父親利因亦因此被贈為光祿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用二品頂帶加一級,曾祖母趙氏、祖母郎氏以及母親謝氏則均獲贈為一品夫人。”這樣,湯若望成為在中國歷史上擔任官銜最高的歐洲人之一。  湯若望和順治帝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又被加封如此高的官爵,他對順治的影響到何種程度呢?這是一個很值得關註的問題。  由於順治帝對湯若望的信任,當時吏部等部門對於湯若望的建議一般都會采納。據《湯若望傳》的作者德國人魏特(Alfons Vath SJ)研究,湯若望曾多次寫奏疏希望給欽天監的監生們增加薪俸。1652年,湯若望奏請將監生們的薪俸從二百零八兩八錢增加到四百一十七兩六錢,提高一倍,吏部照準。1655年,他又上奏吏部,認為觀象臺上隻有4名觀察人員,編制太少,他希望加到16名,經過多次協商,吏部也同意瞭這個意見。後來他又要求給在觀象臺工作的觀察人員每人加件羊皮大衣,以便晚上禦寒,也得到瞭批準。從這些材料中,不僅能看出湯若望對下屬的體貼,也可以看出他在朝中的影響。  湯若望和順治帝的關系十分特殊。順治結婚以前,做瞭一件不好的事,湯若望得知後當面批評瞭他。順治惱怒起來,但片刻之後,就向湯若望道歉,並希望湯若望繼續對他進諫。1655年,因京城鬧瘟疫,順治較長時間住在城外,他半夜派騎兵將湯若望從教堂接到他的住處,讓湯如實向他反映城中的各種情況,由此可見順治對湯若望的信任。  正是由於順治的信任,湯若望敢於在順治面前直言進諫,當時在朝中敢這親說真話和對順治有如此影響力的也隻有湯若望。  1652年,一位親王戰死疆場,但他的部下卻打瞭勝仗,按清入關前定下的規矩,二百多名部下都將被處死。湯若望大膽上疏,希望皇帝寬恕他們。順治對這種舊規也不太滿意,有瞭湯若望的奏疏,他便可以放心施恩,免除這些人的死罪瞭。1654年,順治想歸省祭祖謁陵。當時清剛入關,全國局勢不穩,又逢災荒,顯然此時歸省不是時機。但年輕氣盛的順治執意要去,此時,又是湯若望出面加以勸阻,最終順治聽從瞭“湯瑪法”的意見,放棄瞭原定的東北之行。  順治任性鬧得最厲害的一次是在1659年。當時鄭成功(1624—1662)反清大獲全勝,幾十尤人馬北伐,順治坐不住瞭,他要親自率兵往前線征討鄭成功。從大局來看,這顯然是盲動的行為,但順治性格倔強,一旦發起脾氣無人可擋。當眾臣勸他冷靜從事,萬不可冒險時,他竟拔出寶劍,劈下禦座一角,聲稱如果誰再阻攔,他就將誰刺死。大臣們找來孝莊皇太後,仍然沒有效果。在這種局面下,大傢想起瞭湯若望,認為隻有他可以勸服順治。湯若望趕到宮中,苦心勸說,並說自己寧可粉身碎骨,也不願放棄職守,有所見而不言,使國傢陷於危險。湯若望的赤誠打動瞭順治,他終於冷靜下來,宣佈不再率兵親往前線。  湯若望對清朝的忠心,對順治的關懷,使順治深為感動。他把湯若望的奏疏編輯成冊,帶在身邊,經常閱讀。他甚至說,讀瞭湯若望的奏疏稟貼,自己會被感動得幾乎要流淚。  歷史學傢陳垣(1880—1971)認為,湯若望和順治帝的關系,猶如唐朝(618—907)勇於直諫的名牙魏征(580—642)和善於納諫的唐太宗(627—649在位)。湯若望對順治朝的貢獻,正如湯七十大壽時,文人龔鼎孽在賀文中所說,“睹時政之得失,必手疏以秘陳。於凡修身事天,展親篤舊,恤兵勤民,用賢納諫。下寬大之令,慎刑獄之威。磐固人心,鏃厲士氣,隨時匡建,知無不言。”  但另一方面,雖然湯若望在對順治皇帝的天主教教化上下瞭很大力氣,卻並不成功。這點順治在《天主堂碑記》中說得很清楚,“夫朕所服膺者,堯、舜、周、孔之道,所講求者,精一執中之理。至於玄笈、貝文所稱《道德》、《楞嚴》,雖嘗涉獵而旨趣茫然。況西洋之書、天主之教,朕素未覽閱,焉能知其說哉?”所以,順治對湯若望的信任和褒獎,隻是從君王對一個老臣的角度,而不是對其宗教的認可。湯若望對自己的角色也很清楚,如陳垣所說,“若望本司鐸,然順治不視為司鐸,而視為內廷行走之老臣,若望亦不敢以司鐸自居。”  應該說,無論是順治從統治的角度,還是湯若望從傳教的角度,他們所遵守的這種君臣關系原則,給雙方都帶來瞭好處。湯若望以老臣的身份參與順治朝的政治事務,對於幫助順治治理國傢起到瞭一定的作用。同時,順治對湯若望的褒獎,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瞭天主教在華的影響。相關閱讀推薦:順治的德國爺爺湯若望:歷經明清兩朝的湯若望簡介傳教士湯若望冤案始末:驗證日食獲勝反被判凌遲孝莊太後竟有一位洋義父!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和中國農歷:中國的農歷竟是是傳教士編著的!揭秘:傳教士湯若望為何能在明清兩朝遊刃有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有什麼本事讓順治稱其為爺爺?

順治六大功績和六大弊政:順治在位有哪些功績?

  順治帝為老百姓做瞭哪些好事?  順治在十七年的工作中,為老百姓辦瞭哪些實際的好事呢?請看——  在順治十年五月的時候,他下瞭這樣一道詔書:“天下初定,瘡痍未復,頻年水旱,民不聊生,饑寒切身,迫而為盜。魁惡雖多,豈無冤濫,脅從沈陷,自拔無門。念此人民,誰非赤子,摧殘極易,生聚綦難,概行誅鋤,深可憫惻。茲降殊恩,曲從寬宥,果能改悔,咸與自新。所在官司,妥為安插,兵仍補伍,民即歸農,不原還鄉,聽其居位,勿令失所。咸使聞知。”  看得出來,這是一道親民的詔書。那麼他是如何做的呢?  順治帝親政以後,他看到瞭人民的苦難。因此,在穩定社會經濟方面進行瞭一系列的努力。入關之初,雖然公佈以明朝會計錄征收賦稅,但戰亂之後,地荒丁逃,賦無所出。再由於連年用兵,國庫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  順治帝親政時,各直省錢糧缺額已至四百餘萬兩,“賦虧餉詘”,出現瞭嚴重的財政困難。順治帝認識到“兵饑則叛,民窮則盜”的道理。為穩定好社會經濟,他采取瞭一些措施,比較突出的有鼓勵墾荒等政策。  順治帝接受大學士范文程等人建議,於順治十年以後推行屯田墾荒。重點地區是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發給牛犋籽種,招民開墾,實行三年起科。在遼東一帶更實行招民墾荒授官令,鼓勵人們赴遼東開發。  順治十三年秋下令鼓勵富人墾荒:“如有殷實人戶,能開至二千畝以上者,照遼陽招民事例,量為錄用。”十四年夏公佈督墾荒地勸懲則例。則例中規定督撫按及道府、州縣、衛所等各級官員在一年內,按墾荒數量給以記錄或加升一級的獎勵,同時還規定瞭文武鄉紳及貢監生民人等墾荒的獎勵辦法。並規定“若開墾不實及開過復荒,新舊官員俱分別治罪”。十五年冬,又實行捐資開墾法:“州縣士民暨見任文武各官並閑廢縉紳有能捐資開墾者請敕部,分別授職升用。”墾荒政策的推行取得瞭一些成效,對困弊不堪的社會經濟起瞭一些復蘇的作用。 順治  當時由於戰亂,不僅出現地荒丁逃的現象,還有隱匿土地及占墾明代藩王勛戚地產不報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數量很少,嚴重影響瞭國傢賦稅收入。順治帝親政後對隱匿土地者實行瞭寬大政策:“直省報荒地方有隱漏田糧以熟作荒者,許自行出首,盡行免罪。其出首地畝,即以當年起科,以前隱漏錢糧概不追究。”這一政策的公佈,出首報墾者開始大量增加。對“為豪強侵占,以熟作荒”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順治帝令地方官徹底清查後,實行“房屋應行變價,地土照舊招佃”的辦法,因而做到“糧租兼收”。  此外,順治帝為瞭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產貢品,並一再蠲免受災地區的錢糧,以休養生息。  如上這些舉措,極大地穩定瞭清初的社會局勢,贏得瞭天下百姓的心,同時,開啟瞭康乾盛世的的大格局。  順治六大歷史功績和六大弊政  公元1643年, 五十二歲的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瞭人間。清史稿說他有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第二個遺憾是大勛未集。  他親自遷都北京、統一中原的宏偉志願化為瞭泡影。皇太極的這兩個遺憾,就留給瞭他的兒子順治來完成。  順治在位期間,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乘太祖 太宗之遺業,開創大一統江山的新紀元,為後來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有人說,才智過人的莊妃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刻使出殺手鐧,才使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地繼承瞭皇位。然而登基後的順治與母親之間的關系卻極為微妙。從立後到出傢,順治的每一個決策都使得他與母親背道而馳。  這也正是他悲劇人生的開始。   “孝莊太後下嫁”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說法不一,疑雲重重。疑雲之起,源於由於張煌言《建夷宮詞》: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註,大禮恭逢太後婚。  野史中記載瞭許多諸如此類的言語,但在清史稿中卻並未提到。既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宮闈隱秘,後人難知。  究竟孝莊太後與多爾袞之間是否存在情感糾葛?孝莊太後是否下嫁多爾袞,這又給後人留下瞭一個千古歷史之謎!  為何多爾袞一夜之間,被焚骨揚灰,成瞭死不足赦的罪人?  今天我要講的是順治。順治他是六歲登極,註意這個“極”字,好多的書都寫成瞭基礎的“基”,嚴格說來應該是那個極端的“極”。登極就是他的這個位置最高瞭,到瞭極端瞭。他六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在位18年,24歲去世,順治這一朝18年。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段,前7年是攝政王多爾袞攝政時期,第二段大約11年,就是順治親政時期。順治是清朝入關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朝的歷史我總結瞭一下,有六大功績,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發。多爾袞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發,當時這個剃發是個大事情。孔子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麼辦呢有一個說法叫做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你要留下頭你就要把頭發剃瞭,你要不剃發就要把你頭給割掉,再反抗鎮壓,反抗再鎮壓,最後漢人屈服瞭,就剃發瞭。相關閱讀推薦:細說歷史上的拆遷舊事:順治先給銀子再行搬遷順治和孝莊:順治為何和扶植他上位的孝莊不和?順治和他的後妃:為什麼董鄂妃一直被後人提及?順治的佛緣:為什麼後世認為順治出傢當瞭和尚?順治和湯若望:湯若望差點讓福臨皈依基督教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二易服,換成滿洲的服裝。  第三圈地,在京畿地區大量圈占土地,他一個說法叫做圈占無主荒田,實際上有主,跑馬圈地,把大量農民的土地無償占有,圈占瞭。  第四占房,入關之後八旗官兵及其眷屬住在什麼地方?第一住在紫禁城裡頭,皇帝住在紫禁城裡頭,第二皇城。多爾袞攝政王住在皇城裡頭,就住在原來明朝的南宮,後來改成普度寺,就南池子裡面。皇城攝政王多爾袞和為皇傢服務的機關的一部分人員住皇城,八旗官兵及其眷屬住哪兒呢?住在內城,原來內城的漢人一律遷出,遷到外城,就是崇文門和宣武門以外。那八旗怎麼辦呢?就分城居住,兩黃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門和德勝門以裡,兩白旗住在東面,就是東直門和朝陽門以裡;兩紅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門和阜成門以裡,兩藍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門和崇文門以裡,漢人搬遷的時候他命令很急,雖然給一點搬傢費,根本不夠買房子的錢,扶老攜幼搬傢,哭聲震天,這是他的第四大弊政。第五大弊政就是投充,一些漢人投充到八旗名下作為他們的奴仆。第六就是逋逃,有些人不甘於那種生活,奴仆的生活,就逃亡,逃亡就抓回來,開始的時候法律非常嚴酷,逃亡抓回來殺,鄰佑和甲長大傢知道保甲制,一甲十戶,一戶跑瞭他鄰居還有九戶,鄰佑和保甲開始殺,後來是流放,非常之嚴酷。所以這六大弊政易服、剃發、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後來政策上有一些調整,但畢竟是順治朝的六大弊政。  當然順治朝又有六大歷史功績,第一遷都北京,保護故宮。這個意義很重大,我們回想一下,所有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以來,所有大一統的王朝,沒有一個把前朝皇宮保留下來,周朝滅瞭商,沒有用朝歌,它又回到陜西去瞭,秦朝統一之後,也沒有用原來的都城,到咸陽去瞭,漢朝滅瞭秦,也沒用,唐朝也是這樣,宋朝也沒有用唐,宋朝的宮殿是搬到汴京現在的開封,遼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開始明朝沒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後來才搬過來。所以在秦始皇以來,歷來大一統的王朝對原來的宮城或者毀、或者焚、或者拆、或者遷,蒙古軍隊攻下京都之後,把原來京都的宮殿化為一片焦土,所以原來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長瞭荒草。順治把明朝的宮殿保護下來,我們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宮殿和清朝宮殿的格局。這是第一,遷都北京,保護故宮;第二攻占南京,統一中原;第三免除三餉,興利除弊;第四和善蒙古,治理西藏;第五懲治貪污,整頓吏治;第六興文崇教,親善漢人。  順治在位18年,我們總體來看,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就是順治他個人、傢庭、事業、民族、社稷,同這幾個方面關系密切的,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順治同母後的關系;順治同皇叔的關系;順治同愛妃的關系;順治同和尚的關系;順治與洋人的關系。   現在我們先講第一,就是順治同母後的關系。大傢都知道瞭,順治的母親原來是莊妃,現在習慣叫孝莊文太後,孝莊是死瞭以後給她一個謚號,所以電視劇就說:“我孝莊……”,你活著還不知道你死瞭之後給你的謚號是什麼呢。這就是違反歷史事實。孝莊瞭不起,她身歷五朝,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寵,統攝兩朝之養考,就是她撫育瞭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應當說孝莊太後是清朝一位很傑出的女政治傢。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莊妃嫁給瞭皇太極,有人說,影視,小說也說,說是莊妃特別受寵愛,我看不盡然,我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皇太極在崇德元年,他封瞭一後四妃。在這個四個妃子裡面,莊妃入宮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個叫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莊妃的姐姐,入宮那年都26歲瞭,老女瞭,而且還結過婚,她比莊妃進宮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個是麟趾宮大貴妃,這個貴妃原來是蒙古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位列第三的是衍慶宮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這兩個人都比莊妃進宮晚15年,但是莊妃排第四,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莊妃14歲就結婚瞭,生瞭個順治,順治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當中,排行排第九,這從側面反映一個問題就是莊妃不是那麼特別受寵愛的。從以上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莊妃在皇太極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受寵愛的。那皇太極最寵愛的是誰呢?最寵愛的就是關雎宮的宸妃,就是莊妃的姐姐。皇太極在外面打仗,聽說宸妃,他的愛妃病重,趕緊騎著馬就返回來,戰場勝敗不管瞭,一看宸妃,宸妃這時候斷氣瞭,史書記載,說皇太極見瞭飛鴻,見他妃子死瞭,慟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極不吃飯,不睡覺,就迷迷瞪瞪的,別人勸他你別尋死覓活的,就可見他最寵愛的是關雎宮的宸妃。但是莊妃這個兒子順治當瞭皇帝瞭,她當然就做瞭太後瞭,大傢想想看,這個時候還有個大太後呢,就是莊妃的姑姑,她實際上等於二太後,一個年輕的寡婦,帶一個6歲的孩子做皇帝,可見之艱難。  莊妃用什麼辦法鞏固她這個地位,保住自己的權利,女人也得有一點辦法。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有什麼本事讓順治稱其為爺爺?

  誰是歷史上在中國做瞭高官的歐洲人呢?是湯若望。順治皇帝對他言聽計從,甚至直呼他為爺爺。怎麼會是這這樣呢?  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生於 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國人,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在科隆有他的故居,塑有雕像。  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中國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出眾的才能,奠定瞭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繼承瞭利馬竇通過科學傳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歷法修訂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貢獻,中國今天的農歷是湯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農歷基礎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現代農歷”。他還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緣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學東漸之中成就瞭一番不可磨滅的成績。  對於清政府來說,老湯背景特別復雜,首先他是個異教徒,清廷對基督教並不感冒,態度上敬而遠之。其次,他有嚴重的歷史問題。1630(崇禎三年),由禮部尚書徐光啟疏薦,回京供職於欽天監,譯著歷書,推步天文,制作儀器。1634(崇禎七年),協助徐光啟、李天經編成《崇禎歷書》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戰炮,並口述有關大炮冶鑄、制造、保管、運輸、演放以及火藥配制、炮彈制造等原理和技術,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為當時介紹西洋火槍技術的權威著作。1636(崇禎九年),湯奉旨設廠鑄炮,兩年中鑄造大炮20門。這第二點問題嚴重,曾經事敵,並且鑄大炮20門,打誰呢?當然是要用來打清人的。  然而,當湯若望踏著明朝廢墟走進清朝大殿的時候,他卻受到瞭非凡的禮遇,順治帝居然放下九五之尊,稱他為老師,甚至稱他為“瑪法”滿語“祖父”之意,並且授他二品高官,並請他參政議政,甚至可以批評教育自己,逝世後追贈一品。這難道還不厲害嗎?   一篇文章這樣說——  年輕的順治皇帝勤奮好學,也是造就湯若望特殊地位的原因之一。順治14歲親政,在他看來,湯若望無疑是一位值得格外敬重的老人,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歷算,身懷絕技”,而且身為一名外國傳教士卻能熟諳中國文化。對於湯若望介紹給他的西方科學和文化,順治感到非常新奇,就連湯若望的生活方式也使他好奇,為此他曾派人暗查湯若望的生活起居。  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中“爺爺”之意。事實上,順治和湯若望的關系,不僅是一定意義上的“祖孫”關系,更像師生關系。順治免除瞭湯若望進宮的所有繁縟禮節,湯若望就座時,他把自己的貂皮褥子給湯若望當坐墊,並多次將湯若望接到宮中暢談,甚至晚上入睡前也要讓湯若望陪他談話。一年之中,順治竟有24次到訪湯若望的教堂。  順治帝對湯若望的信任、尊重和寵愛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這突出表現在對湯若望的官爵加封上。順治八年(1652),順治在一天之內加封湯若望能議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個官銜,使他從原來的四品晉升為三品。順治十年(1654)三月,因湯若望完成瞭《大清時憲歷》,順治特賜湯若望“通玄教師”。次年三月,湯若望希望將利瑪竇墓旁的地賞予他作為將來的墓地,順治同意。順治十四年(1658)二月,順治在城中巡視路經宣武門湯若望的天主堂時,賞賜親筆所寫“通玄佳境”堂額一方和禦制《天主堂碑記》一篇。次年,湯若望任職到時,吏部認為他是二品官,可考慮誥贈其兩代,湯若望認為自己已經是“二品頂帶加一級”,希望能按一品的待遇對待,贈及三代。他的這一要求獲順治恩準,但這個誥命到康熙元年(1662)才正式頒賜。“湯若望在此一誥命中獲授光祿大夫階,其曾祖篤瑑、祖父玉函以及父親利因亦因此被贈為光祿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用二品頂帶加一級,曾祖母趙氏、祖母郎氏以及母親謝氏則均獲贈為一品夫人。”這樣,湯若望成為在中國歷史上擔任官銜最高的歐洲人之一。  湯若望和順治帝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又被加封如此高的官爵,他對順治的影響到何種程度呢?這是一個很值得關註的問題。  由於順治帝對湯若望的信任,當時吏部等部門對於湯若望的建議一般都會采納。據《湯若望傳》的作者德國人魏特(Alfons Vath SJ)研究,湯若望曾多次寫奏疏希望給欽天監的監生們增加薪俸。1652年,湯若望奏請將監生們的薪俸從二百零八兩八錢增加到四百一十七兩六錢,提高一倍,吏部照準。1655年,他又上奏吏部,認為觀象臺上隻有4名觀察人員,編制太少,他希望加到16名,經過多次協商,吏部也同意瞭這個意見。後來他又要求給在觀象臺工作的觀察人員每人加件羊皮大衣,以便晚上禦寒,也得到瞭批準。從這些材料中,不僅能看出湯若望對下屬的體貼,也可以看出他在朝中的影響。  湯若望和順治帝的關系十分特殊。順治結婚以前,做瞭一件不好的事,湯若望得知後當面批評瞭他。順治惱怒起來,但片刻之後,就向湯若望道歉,並希望湯若望繼續對他進諫。1655年,因京城鬧瘟疫,順治較長時間住在城外,他半夜派騎兵將湯若望從教堂接到他的住處,讓湯如實向他反映城中的各種情況,由此可見順治對湯若望的信任。  正是由於順治的信任,湯若望敢於在順治面前直言進諫,當時在朝中敢這親說真話和對順治有如此影響力的也隻有湯若望。相關閱讀推薦:清順治帝兩次廢後究竟為何?順治帝有幾個皇後?閻崇年揭露順治帝最終結局:死於天花而非出傢?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墓鞭屍真相:多爾袞悲慘結局揭秘:順治帝成為真正的一國之主之路 幼年登基順治帝寢內為何陪葬著17位格格?順治妃子的慘劇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652年,一位親王戰死疆場,但他的部下卻打瞭勝仗,按清入關前定下的規矩,二百多名部下都將被處死。湯若望大膽上疏,希望皇帝寬恕他們。順治對這種舊規也不太滿意,有瞭湯若望的奏疏,他便可以放心施恩,免除這些人的死罪瞭。1654年,順治想歸省祭祖謁陵。當時清剛入關,全國局勢不穩,又逢災荒,顯然此時歸省不是時機。但年輕氣盛的順治執意要去,此時,又是湯若望出面加以勸阻,最終順治聽從瞭“湯瑪法”的意見,放棄瞭原定的東北之行。  順治任性鬧得最厲害的一次是在1659年。當時鄭成功(1624—1662)反清大獲全勝,幾十尤人馬北伐,順治坐不住瞭,他要親自率兵往前線征討鄭成功。從大局來看,這顯然是盲動的行為,但順治性格倔強,一旦發起脾氣無人可擋。當眾臣勸他冷靜從事,萬不可冒險時,他竟拔出寶劍,劈下禦座一角,聲稱如果誰再阻攔,他就將誰刺死。大臣們找來孝莊皇太後,仍然沒有效果。在這種局面下,大傢想起瞭湯若望,認為隻有他可以勸服順治。湯若望趕到宮中,苦心勸說,並說自己寧可粉身碎骨,也不願放棄職守,有所見而不言,使國傢陷於危險。湯若望的赤誠打動瞭順治,他終於冷靜下來,宣佈不再率兵親往前線。  湯若望對清朝的忠心,對順治的關懷,使順治深為感動。他把湯若望的奏疏編輯成冊,帶在身邊,經常閱讀。他甚至說,讀瞭湯若望的奏疏稟貼,自己會被感動得幾乎要流淚。  歷史學傢陳垣(1880—1971)認為,湯若望和順治帝的關系,猶如唐朝(618—907)勇於直諫的名牙魏征(580—642)和善於納諫的唐太宗(627—649在位)。湯若望對順治朝的貢獻,正如湯七十大壽時,文人龔鼎孽在賀文中所說,“睹時政之得失,必手疏以秘陳。於凡修身事天,展親篤舊,恤兵勤民,用賢納諫。下寬大之令,慎刑獄之威。磐固人心,鏃厲士氣,隨時匡建,知無不言。”  應該說,無論是順治從統治的角度,還是湯若望從傳教的角度,他們所遵守的這種君臣關系原則,給雙方都帶來瞭好處。湯若望以老臣的身份參與順治朝的政治事務,對於幫助順治治理國傢起到瞭一定的作用。同時,順治對湯若望的褒獎,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瞭天主教在華的影響。

多爾袞為何不稱帝?又為何反而擁立年僅6歲順治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  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瞭。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系上,他眼光獨到。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瞭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系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瞭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註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瞭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瞭候選人之列。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傢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仿佛不經意之間,便堵死瞭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瞭會場。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傢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瞭會場。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令兩個人感到不滿,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傢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揮瞭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來,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所以領兵打仗時才會成為主帥,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瞭好事,不但皇位沒有坐上,反而更要聽從輔政王多爾袞的號令,就連那些曾經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現在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令他實在難以下咽,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話說:“難道我就不能扭斷這些傢夥的脖子?”  多爾袞心中的悲憤則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親年輕貌美,卻被弄得聲名狼藉,正值三十七歲盛年,卻不得不給死人殉葬。有證據顯示,多爾袞曾經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裡巧取豪奪走的。如今,皇太極死瞭,這個皇位本來已經非自己莫屬,偏偏皇太極的兒子又橫在瞭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出他的另外一個孩子———一個六歲的毛孩子來坐那把龍椅,太不公平。相關閱讀推薦:鰲拜與多爾袞的對抗:鰲拜和多爾袞哪個更厲害?順治和多爾袞:為什麼順治要鞭多爾袞的屍體?順治清算多爾袞的原因:痛恨母親孝莊與其有染?多爾袞生母阿巴亥賜死謎團:曾勾引努爾哈赤長子?阿巴亥皇後簡介 努爾哈赤大妃、多爾袞生母阿巴亥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雖然多爾袞是這一輪角力中毋庸置疑的勝利者,實際上,他和豪格是兩敗俱傷,他們二人在心靈上全部創巨痛深。過去,多爾袞與豪格雖然並不親密,但至少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他們變成瞭不共戴天的仇敵。  獨攬大權,豪格神秘“賜死”  十二天之後,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皇帝位。九月十一日,皇太極去世一個多月瞭,輔政王多爾袞替小皇帝發佈諭旨,命令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伐錦州與寧遠,這是一次很奇怪的軍事行動。濟爾哈朗帶兵走後,多爾袞又代小皇帝發佈諭旨,晉封自己為攝政王。成為攝政王之後,多爾袞召集貝勒大臣們開過一個會,會議的重大決定是,從攝政王開始,所有親王、貝勒、貝子“悉罷部務”,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務。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書負責,各部尚書直接對攝政王負責。一個月後,濟爾哈朗從寧錦前線返回沈陽,發現短短一個月時間,一切已經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傢開會,宣佈:今後一切政府事務都要先報告多爾袞,排名順序也要先寫多爾袞。從此,濟爾哈朗成瞭一位掛名輔政王爺。  半年後,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爾袞即將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處理的結果是,幾位忠實於豪格的部下被殺死,豪格本人被廢為庶人。這是一個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決。   三年後,順治三年正月,已經牢牢掌控瞭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軍前去對付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這位令四川人聞之色變的“大西皇帝”殺死後,凱旋回京。  一個月以後,為他慶功的熱乎勁兒還沒有完全過去,豪格便又一次獲罪被幽禁起來。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瞭。不久,時年四十歲的豪格在幽禁中無疾而終。有人認為,他是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錦衣衛留用人員奉命殺死的。死後,檢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這可能是福臨小皇帝痛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多爾袞的身後亦由此註定。  就這樣,曾經有過“賢王”之美譽的多爾袞,三十二歲時,成為大清帝國的真正領袖,率領大軍直撲北京。當時在中國社會與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所有人物,不是成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滅在他的手裡。隨後,豪格死後僅僅兩年多一點,三十九歲的多爾袞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爾袞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幾乎與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國的垮臺緊緊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波詭雲譎的圖畫。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順治的德國爺爺湯若望:歷經明清兩朝的湯若望簡介

  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德國人,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  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中國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出眾的才能,奠定瞭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華40餘年,經歷瞭明、清兩個朝代,是繼利瑪竇來華之後最重要的耶穌會士之一。  他繼承瞭利氏通過科學傳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歷法修訂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貢獻,中國今天的農歷是湯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農歷基礎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現代農歷”。他還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緣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學東漸之中成就瞭一番不可磨滅的成績。  從總的趨勢看,20一30年代,湯若望研究是一個重要的時期,80年代發表的一有關湯若望的論述具有啟迪思維的作用,是需要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和全面的研究。  早期經歷  湯若望1592年出生於德國科隆,就讀於耶穌會所創辦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學。這個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虔誠善良的人生操守視為主要目標。聰明好學的湯若望學習成績優秀。  1607年,科隆城內流行瘟疫,三王冕中學被迫停辦。16歲的湯若望被當地耶穌會教區推薦到羅馬德意志學院學習。  1610年,他學完瞭哲學、古典文學、數理天文學等全部課程,特別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顯示出他具有很大潛力和才華。他就是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伽利略的望遠鏡,並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1611年10月,湯若望加入瞭耶穌會,宣誓終生安貧、貞潔、服從。隨後,搬到瞭羅馬耶穌的聖·安德烈奧修道院,當一名見習修士,接受嚴格的修士訓練。並加入瞭靈采研究院,探索著不斷發展著的新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和數學。   安德烈奧修道院有一個圖書館,館裡藏著許多經過印刷,裝訂成冊的海外耶穌會士寫給總會的年報、報告、信函。  湯若望經常到圖書館翻閱這些材料。早期傳教士在東方在中國所建立的豐功偉績,讓他激動不已。他欽佩利瑪竇在中國采取的適應中國文化習俗的,所謂“合儒”的傳教策略,竭力把天主教義與中國的儒傢文化相結合。當他聽說利瑪竇神父以其數學天文學的智慧,驚倒瞭中國人,並且受到皇帝的優禮和敬重,為上帝的教會開拓瞭新的、非常大的信仰領域時,他為西方的數理天文這在中國獲得這樣的價值而欣喜若狂。  1613年10月,他進入瞭羅馬學院。開始瞭為期四年的神學和數學研究。羅馬學院是羅耀拉於1551年創辦的,雖說是一所“基督精神的神學院”,該學院的課程設置除宗教內容外,還有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機械力學、化學等科目。  伽利略也擔任過該院的教師,他曾在學院的報告廳裡展示過經他改良後的望遠鏡,受到熱烈歡迎和欽佩。湯若望都聽過他的演講,對伽利略的學說產生濃厚的興趣。  1617年,他以最優秀的成績完成瞭在羅馬學院的學業,晉升為神父。1618年4月16日,在金尼閣的帶領下,湯若望、鄧玉函、羅雅谷等22名傳教士,以葡萄牙政府的名義派遣,從裡斯本啟航東渡。  明朝期間  1619年7月15日,湯若望和他的教友們抵達瞭澳門,被安置在聖·保祿學院裡。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瞭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這就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但有些狂熱的傳教士們,認為利瑪竇過於遷就中國人,影響瞭天主教的“純正性”,發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瑪竇去世之後,開始改變利氏的傳教路線,采取激進式的傳教方式,堅決排斥儒傢思想,嚴禁中國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瞭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釀成“南京教案”,傳教士們被驅逐,在中國內地幾乎無立足之地。  其時正是明朝內憂外患之際,滿洲努爾哈赤的勇兵悍將“非火器戰車不可禦之”。朝廷派人到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大炮。滯留澳門的傳教士們以軍事專傢的面目,跟著大炮隨行,得以進入內地。  1622年夏天,湯若望換上瞭中國人的服裝,把的德文姓名“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約翰”改為“若望”,正式取名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取道北上。  1623年1月25日到達北京。湯若望到北京後,仿效當年的利瑪竇,將他從歐洲帶來的數理天算書籍列好目錄,呈送朝廷。又將帶來的科學儀器在住所內一一陳列,請中國官員們前來參觀。湯若望以他的數理天文學知識得到朝廷官員們的賞識。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預測瞭1623年10月8日出現的月食。  1624年9月,他又準確地預測瞭月食。還用瞭一種羅馬關於月食計算的方法,計算瞭北京子午圈與羅馬子午圈的距離。為此,他寫瞭兩篇關於日食的論文,印刷分贈給各官員並送呈給朝廷。  中國傳教會給他的任務是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字與儒傢學說,數理天文學以及傳教工作隻是附帶的。他在北京見習瞭四年,在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的幫助下,用中文寫瞭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第一個將歐洲的最新發明介紹給中國,在以後的歷法改革中起瞭相當大的作用。  1627年,湯若望被派到西安接替金尼閣的傳教工作。他在西安城內建立瞭一座小教堂,除瞭開展宗教活動外,他始終堅持科學研究。他研究瞭從西安通向中亞、中東和歐洲的交通道路問題。為此,他不斷向過往商人、到北京向中國朝廷進貢的附件小國的使團,打聽和記錄他們行走的路線,經過的國名、地名、驛站名以及來往商品的名稱、貿易狀況等等。他據此寫山詳細的研究報名,寄往歐洲。他還花瞭不少時間考察瞭歐洲長期爭論不休的契丹(Cathay,Khiton)和北部中國的關系問題,理清瞭在中國的北部並沒有所謂契丹的地方。舊日所謂“汗巴利可城”是蒙古語對北京的稱謂。在地圖上應置於北緯40度,而竟置於50度以上,位置太靠北瞭。他這些觀點和利瑪竇是一致的。  1629年《遠鏡說》刊印。成為傳播光學和望遠鏡制造技術的奠基性著作,對後世有重要影響。  1630(崇禎三年),由禮部尚書徐光啟疏薦,回京供職於欽天監,譯著歷書,推步天文,制作儀器。同時,利用向太監講解天文的機會,在宮中傳播天主教,受洗入教的有禦馬監太監龐天壽等。湯若望在歷局期間,還同中國學者合作翻譯瞭德國礦冶學傢阿格裡科拉(Georgius Agricola)於1550年撰寫的論述16世紀歐洲開采、冶金技術的巨著“礦冶全書”(Dere Metallica Libri XII),中譯本定名為“坤輿格致”。  1634(崇禎七年),協助徐光啟、李天經編成《崇禎歷書》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戰炮,並口述有關大炮冶鑄、制造、保管、運輸、演放以及火藥配制、炮彈制造等原理和技術,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為當時介紹西洋火槍技術的權威著作。  1636(崇禎九年),湯奉旨設廠鑄炮,兩年中鑄造大炮20門。  1638年,為謀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奏請崇禎賜“欽褒天學”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懸掛。相關閱讀推薦:傳教士湯若望冤案始末:驗證日食獲勝反被判凌遲孝莊太後竟有一位洋義父!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和中國農歷:中國的農歷竟是是傳教士編著的!揭秘:傳教士湯若望為何能在明清兩朝遊刃有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有什麼本事讓順治稱其為爺爺?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清朝期間  1644(清朝順治元年),清軍進入北京,明亡。湯若望以其天文歷法方面的學識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護,受命繼續修正歷法。  湯若望多次向新統治者力陳新歷之長,並適時進獻瞭新制的輿地屏圖和渾天儀、地平晷、望遠鏡等儀器,而且用西洋新法準確預測瞭1644(清朝順治元年)農歷八月初一丙辰日食時,初虧、食甚、復圓的時刻,終於說服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決定從順治二年開始,將其參與編纂的新歷頒行天下。他用西法修訂的歷書(就是《崇禎歷書》的刪節版)被清廷定名《時憲歷》,頒行天下。  順治元年十一月,命掌欽天監事。次年,他將《崇禎歷書》壓縮成《西洋新法歷書》一百零三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封太常寺少卿。  順治七年,清政府賜地在宣武門內原天主堂側重建教堂。湯若望將利馬竇建的一座經堂擴大,建成瞭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此處成為湯若望等神父的起居地。湯若望工作的地點則是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古觀象臺。在古觀象臺工作的傳教士有50多人,湯若望是其中最主要的傳教士,還擔任臺長,即欽天監監正。  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後,湯若望經常出入宮廷,對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後上奏章三百餘封。順治帝臨終議立嗣皇,曾征求湯若望意見。當時順治帝因得天花,而當時朝廷中隻有湯若望一人知道天花如果流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於是他就說一定要找一位得過天花的皇子來繼王位,於是便有瞭後來的康熙大帝。  中西歷法之爭,由來已久,吳明煊早在順治十六年便上疏舉報湯若望天算錯誤,結果反落瞭個“詐不以實”的罪名,險些被判瞭死刑。順治十五年(1658)湯若望受一品封典,耶穌會傳教士影響因而擴大,一時各地教徒增至十萬人,終於引起沖突。康熙三年(1664),楊光先復上《請誅邪教狀》,經議政王會議,翌年以數條罪名判處湯若望等人凌遲處斬。楊光先言湯若望等傳教士有罪三條: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歷法荒謬。

順治與康熙:誰令順治決心立庶出的康熙為太子?

  作者簡介:張誠,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遣來中國傳教的五大傳教士之一。到達北京後,他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他的代表作《張誠日記》,真實地記載瞭大清帝國強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全貌,是研究清朝前期歷史的重要依據。  幾乎所有滿洲人都恐懼痘癥,身為皇帝的順治也不例外,這種病即便是成人得上也有可能致命,為此,皇帝特地在皇宮中設立瞭神壇供奉痘神娘娘。但往往怕什麼來什麼,順治皇帝也不幸得上瞭這種病癥。  當順治皇帝染病的消息傳出宮後,湯若望非常揪心,立刻進宮,要求覲見陛下。順治帝聽聞後非常感動,他下諭旨告訴湯若望,他的身體實在不允許他有任何走動,但湯的忠順令他感動,他視湯為瑪法(譯者註:滿語中瑪法的意思是爺爺),所以有機會一定召他覲見。湯請內臣向皇上轉奏,神愛世人,聖上的病已經十分危急瞭,他懇請皇帝可以認真讀一遍他送去的《福音書》,書上記載著天國與人釋罪後可得永生。順治帝聽從瞭湯的建議,親自閱讀瞭《福音書》,之後他發出感慨:湯是真正忠於他、關懷他的人啊!但是他罪重錯繁,這樣的人是沒有顏面前去天國的。如果他這次可以痊愈,一定會接受洗禮信奉湯所信奉的宗教,但是現在身患重病,是沒有辦法做這件事的。   在那個時候,皇帝還沒有正式地冊封太子,於是身為皇帝母親的皇太後就開始催促順治帝盡快瞭結此事。順治帝對人選的問題還未選定,他認為自己的一位兄弟十分適合,但皇太後與眾親王均反對這個決定,堅持讓他從皇子中擢選。皇帝舉棋不定,便派人找到湯若望詢問他的看法,湯贊同瞭皇太後的意見,也同時贊同皇太後選擇的那位皇子。就這樣,皇帝在太後及眾臣的勸促下,放棄瞭原定的一位年長皇子,轉而選擇一位庶出的年幼皇子為太子,其時該皇子年紀不足七歲。而這位皇太子正是未來的康熙大帝,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而湯的這一良策雖是人生最後一次,但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為國傢做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有四人在之後被任命為新帝的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以及鰲拜。順治帝在立下太子後,也就是公元1661年2月5日或6日駕崩,同樣也是病倒後僅僅三天,享年二十二歲。  在先帝喪殯後,舉行瞭新帝登基的儀仗。百官在儀式上向康熙帝效忠,湯也不例外。但他同時也在大殿上當著所有人的面宣讀瞭天主的信仰,之後他便參加瞭典禮,不隻是代表自己,也代表天主。他這看似癲狂的舉動給新帝和太皇太後還有皇太後都留下瞭深刻印象。太皇太後甚至邀請湯為新帝祈禱,同時也下諭旨讓湯的教友們也為新帝祈禱。  四位輔政大臣在新帝登基伊始就表現出優秀的作為,他們將宮中近四千名太監革職,僅留下1000人作為日常服侍。並下令,如有太監幹政,一律嚴懲。而先帝生前結識的僧侶也不得不離開宮中,同時輔政大臣們也解散瞭先帝的嬪妃。   湯接連拜訪瞭四位輔政大臣,盡管蘇克薩哈並不待見天主教的信仰,但四人卻並沒有為難湯若望,以非常友好地氣氛結束瞭拜訪。大臣們請湯若望坐在身旁,並一致認為應讓他繼續做新帝的顧問,也就是太傅。在之後的日子中,湯與四位大臣保持瞭良好的關系,也屢次接受輔政大臣的表彰。  而湯受到敬重的原因,不僅是由於他的為人,還因為他的才能。他曾發明瞭一種技術,成功地解決瞭當時的一個難題。當時,京城附近發掘出五口銅鐘,大多是明朝時期的,十分巨大。新帝剛登基不久,決定將這五口中最大、也是最精美的一個吊到高樓上,但是因為太重,什麼辦法都不奏效。後來,湯設計瞭一種起重機,成功地將這口巨鐘吊至樓上。這口巨鐘紋飾精細,銘文長達萬餘字,重達十二萬斤。湯的這一壯舉,贏得所有人的尊敬。在四個月後,發生瞭一起事故,鐘樓失火瞭,大鐘也同時受損。但過瞭兩年後,湯又用他的機器將另一口鐘吊到修復的樓上。據傳教士南懷仁說,這些鐘起碼有兩萬五千多德國磅,比歐洲人公認的德國艾府城巨鐘還要大得多。  太皇太後此時是清朝的實際掌控者,她稱湯為“義父”,對湯抱有善意的好感,經常賞賜給他禮物,而在禦宴時,太皇太後也時常將自己的食物分於湯,以示特別的恩惠。直到1664年,湯的地位一直不曾變動。  本文摘自:《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康熙大帝》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十二帝疑案:順治皇帝的洋人爺爺之謎順治的德國爺爺湯若望:歷經明清兩朝的湯若望簡介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有什麼本事讓順治稱其為爺爺?順治六大功績和六大弊政:順治在位有哪些功績?細說歷史上的拆遷舊事:順治先給銀子再行搬遷

清宮檔案隻字未提:順治皇帝英年早逝背後的隱情

  揭穿年夜清順治天子英年早逝背後的隱情  導讀: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是清代進關後的第一名天子,滿族。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旬日戌時(晚七點至九點)誕生,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六歲繼位,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裡子時,深宮傳出瞭一個使人震動的動靜:年僅24歲的順治天子在養心殿駕崩。  就在順治駕崩後的第三天,不滿八歲的康熙登上瞭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皇宮中很快恢復瞭安靜,可是讓人們利誘的是,24歲的順治天子,一貫身體健旺,從未傳聞有甚麼疾病纏身,為何會俄然不治而亡?  對順治天子的滅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錄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為何關乎存亡的年夜事,以寥寥數字對付瞭事,乃至對死因隻字未提?面隨順治死因存在的各種疑點,中國第一汗青檔案館清宮檔案研究專傢李國榮決議,從塵封多年的汗青檔案中,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作為記實順治天子生平最權勢巨子的檔案——《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跋文錄。順治得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是不可救藥。《清世祖實錄》頂用瞭200多字記錄瞭順治死前的勾當,而描寫他的滅亡卻唯一11個字,時候,地址,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事實是為何呢?不但如斯,清代皇室傢譜《玉牒》中也僅僅隻是記實瞭順治駕崩的時候,對順治天子的死因仍然是避而不談。   一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由於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瞭多達十四條的朕之最。為何順治會對本身生平所為如斯慚愧自責?如許的自責仿佛很不合適一代皇帝分開人世時最後的表情。  相傳,順治天子沉淪上瞭一名江南名妓董小宛,而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後對此極其不滿,設計害死瞭董小宛。但是就在董鄂妃身後剛過百天,宮中傳出順治駕崩的動靜。短短一百天裡,貴妃歸天,皇帝駕崩,為何這一切如斯偶合?  那時一名很著名氣的詩人吳梅村,寫下瞭一首《清冷山贊佛詩》。詩中寫道:“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那時順治天子與董小宛的故事傳得沸沸揚揚,人們難免料想,吳梅村在詩中所寫的陛下,不會就是順治天子。另外,詩中還寫道:“可憐千裡草,萎落無色彩”。千裡草——草下千裡堆疊,這分明是個董字。因而,人們加倍確信詩中的妾,指的就是董小宛。而陛下,無疑就是深愛著董小宛的順治天子。頻頻研讀吳梅村的詩句,人們對此中的一句詩,百思不得其解:“八極何茫茫,日往清冷山。”據吳梅村筆記記錄,詩中的清冷山,指的就是釋教聖地五臺山,順治生前從未到過五臺山,為什麼詩中會說順治“日往清冷山”?  清宮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錄,順治天子14歲那年,在遵化狩獵的時辰,熟悉瞭一名在巖穴內靜修的法師。從這今後,順治就與釋教結下瞭不解之緣。順治十四年,在寺人的精心放置下,20歲的順治在京師海會寺,同高僧憨璞聰碰頭。憨璞聰對佛法的闡釋深深震動瞭順治。從此,順治對釋教發生瞭稠密的樂趣。  順治崇佛已久,並且早有落發之意,董鄂妃身後,他曾一度悲傷欲盡,無意朝政,病逝於養心殿或許僅僅是個對外遁詞,順治並沒有死,而是遁進佛門,削發為僧瞭。  據《起居註》記錄,康熙即位後不久,孝莊皇太後曾屢次帶著他上五臺山禮佛。  此類勾當本可以在北京進行,可他們恰恰不遠千裡來到五臺山。如斯看來,順治在五臺山落發修行,或許才是埋沒在禮佛背後的本相。相關閱讀推薦:順治與康熙:誰令順治決心立庶出的康熙為太子?多爾袞為何不稱帝?又為何反而擁立年僅6歲順治湯若望憑什麼獲得順治的寵愛?湯若望為何如此成功?順治六大功績和六大弊政:順治在位有哪些功績?順治和孝莊:順治為何和扶植他上位的孝莊不和?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庚子之變的時辰,慈禧太後西逃,本地要歡迎她,就從五臺山借瞭一些器具。有人說那些器具跟宮庭器具類似,多是順治昔時用過的。  若是將這些細節綜合起來,關於順治滅亡之謎仿佛可以還原成如許的一個進程:孝莊害死瞭董小宛,順治意氣消沉之下,以病逝為遁詞,到五臺山落發為僧。而孝莊惟恐此事為全國人所知,因而便假借順治之名,捏造遺詔。遺詔中的各種自責,無疑也就是孝莊強加給順治莫虛有的罪名。  對如許的說法,李國榮卻持有分歧的定見。由於從順治的豪情根本和思惟體例闡發,遺詔中的自責並不是分歧情理。順治進主華夏今後,面臨著一切都感應目生。是以,他必需盡可能的往熟習與順應這一切,乃至背離他本身原本的一些傳統風俗。這就使他墮入一種猜疑與矛盾當中,在他心裡深處經常有幾分自責的成份。同時,順治遭到德國佈道士湯若看的影響,曾一度深信基督教,構成瞭感恩所得、自我反悔的性情。在位時代,他多次下詔白責,並要求各類文書不克不及稱本身為“聖”。  在順治朝的翰林院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李國榮找到瞭關於遺詔撰擬的記錄,沒有想到,在書中還不測的發現瞭關於順治死因的線索。書中寫道,在王熙應召進進養心殿今後,病榻上的順治帝對他說,朕得瞭痘癥,生怕是好不瞭瞭。所謂的痘就是天花,順治天子從得病到駕崩,隻有五天的時候。他的病癥與天花病極其類似。那末順治天子會不會就是天花病死往的。   從頭審閱以後,順治落發的說法又有疑點浮出水面。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具體追思瞭本身和董小宛的瞭解: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碰頭。己卯——也就是明崇禎十二年,這一年董小宛16歲,而順治才兩歲。  董鄂妃並不是董小宛,她也並不是使孝莊設計害死的。事實上,董鄂妃是由於本身的孩子夭折,哀思不已,因傷成疾而歸天的。據和尚列傳《續指月錄》記錄,愛妃謝世,順治萬念俱灰,決心遁進佛門。順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茆溪森為順治在萬善殿進行瞭皈依空門的凈發典禮。但是以後的記錄卻將故事引向瞭出人意表的終局。順治天子剃光瞭頭發要落發瞭,這個動靜激憤瞭孝莊,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傳聞門生茆溪森為順治剃發,立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燒死茆溪森。順治得知這件工作後,無奈之下隻好決議蓄發留俗,不再落發。  從各種史料和跡象揣度,順治患天花而歸天,這仿佛是最接近本相的謎底。可是使人費解的是順治得病歸天,應當屬於正常滅亡。但是清宮檔案為何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朝順治孝惠章皇後簡介 孝惠章皇後怎麼死的

  清朝順治孝惠章皇後簡介 孝惠章皇後怎麼死的  孝惠章皇後(1641年-1718年),博爾濟吉特氏。生於清崇德六年十月初三日(1641年11月5日),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世祖廢後的侄女,孝莊文皇後的兒媳。清世祖順治帝的第二任皇後。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選滿珠習禮孫入宮,封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康熙帝繼位後,與孝康章皇後兩宮並尊,稱母後皇太後,上徽號曰仁憲皇太後。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丙戌(1718年1月7日)崩,年七十七。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謚,葬清東陵之孝陵之東(孝東陵),祔太廟。經雍正、乾隆累加謚,最終謚號為“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無子女。其妹淑惠妃亦為順治帝後妃。  康熙五十六年卒,年77歲。五十七年(1718年)上謚,葬孝陵(清東陵)之東,稱孝東陵,祔太廟。雍正、乾隆朝累加謚,為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  出身科爾沁部左翼紮薩克(意為執政官)達爾漢巴圖魯親王滿珠習禮傢族。祖滿珠習禮,忠親王宰桑子,與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並為孝莊文皇後兄;父綽爾濟,本為科爾沁鎮國公,康熙元年,疑因女為太後故晉封貝勒,康熙九年十二月薨;手足於正史可考者二人,兄鄂緝爾,襲封科爾沁貝勒,妹博爾濟吉特氏,同侍清世祖,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五十二年十月薨。順治十年八月,世祖廢元後博爾濟吉特氏為靜妃,廢後,科爾沁左翼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  十一年五月,選滿珠習禮孫入宮,封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後與世祖感情不睦,十三年八月,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入宮,冊為賢妃;十二月,晉董鄂賢妃為皇貴妃。  十五年正月,因太後不豫,世祖責後禮節疏闕,停用中宮箋表,下諸王大臣議論廢後事宜;三月,因太後旨,事未成。十七年八月,董鄂妃病故,追尊孝獻皇後;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燁登基,是為康熙帝,尊後為母後皇太後,上尊號曰仁憲皇太後,居慈仁宮,後有撫康熙第五子胤祺於宮。康熙二年,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後崩;二十六年,孝莊文皇後崩。   至孝莊崩前,康熙帝雖晨昏定省,但與嫡母僅保持官方關系,至孝莊崩,帝後母子慟甚,孝惠後哀哭不能起,康熙帝亦割辮哀痛以表孝思,此後,母子二人遂有更進一步接觸。  二十八年,修建寧壽新宮,落成,康熙帝率諸王大臣請太後入居。  三十五年,康熙北巡,逢太後壽,奉書稱祝,太後亦遣送衣裘,康熙帝雖因河未冰不能服,仍上書表示待天寒必歡喜服之,又遣送水果幹並土產至宮中,令總管太監顧問行請太後嘗鮮(事見懋勤殿收康熙帝傢書)。  三十八年,帝南巡,奉太後同行。而後,太後六十壽、七十壽,康熙帝均親制詞賦並大禮以祝,然太後均以尚儉故,停宴飲。  康熙五十二年,太後親妹淑惠太妃(淑惠妃)亡故;時太後老邁,發蒼齒搖,心中不樂,對康熙語曰“牙齒動搖,其已脫落者,則痛止,其未脫落者,痛難忍”,康熙則對曰“太後聖壽已逾七旬,孫及曾孫殆及百餘,且太後之孫,皆已須發將白而牙齒將落矣,何況祖母享如此高年。我朝先輩,常言老人牙齒脫落,於子孫有益,此正太後慈闈福澤綿長之嘉兆也”,太後聞言歡喜倍常,笑曰“皇帝此語,凡我老嫗輩,皆當聞之而生歡喜也!”(事見《康熙帝傢訓格言》)  五十六年十二月,太後病重,康熙帝亦因廢太子事心力交瘁,頭眩足腫不能行,仍以帕裹足至寧壽宮親奉湯藥,太後昏迷之際,康熙帝跪於床下,捧太後手呼曰“母後,臣在此”,太後聞言,張目而視,不能語,執帝手視之;丙戌,太後崩,康熙號慟欲絕,堅行割辮之禮(割辮原僅用於帝喪)以盡哀思,不亞於孝莊之亡;時有臣子迎上意,以孝康後升祔以久不宜遷動,而欲以孝惠後、孝康後神主並尊祔於廟,大學士王掞曰“陛下聖孝格天,曩時太皇太後祔廟,不以躋孝端上,今肯以孝康躋孝惠上乎?”,後康熙果斥之,令改正,以嫡母神主加於生母之上。孝惠後崩後,雍正及乾隆年間累加謚,曰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孝惠後葬於世祖孝陵之東,曰孝東陵,世祖、孝康後、孝獻後(董鄂妃)同葬於孝陵,然康熙帝僅上章字於嫡母、生母,並稱章皇後,同祔大廟,孝獻後則僅能於孝陵祭祀,在康熙年間不知是否因顧慮孝惠後的緣故,於孝獻後生辰祭日亦未派遣使節祭陵。  康熙五十六年薨,年77歲。相關閱讀推薦:清朝順治皇帝賜給崇禎女兒婚姻幸福是作秀嗎?傳教士揭秘:誰令順治決心立庶出的康熙為太子?清順治帝兩次廢後究竟為何?順治帝有幾個皇後?大清朝順治皇帝為何認為做皇帝還不如出傢當和尚揭秘愛妃死後順治為何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孝惠章皇後怎麼死的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四,孝惠病危,當時,康熙帝身體也不好,雙腳浮腫得幾乎走不動。他用手帕纏裹雙腳,乘軟輿來到寧壽宮,跪在嫡母榻前,雙手捧著嫡母的手說道:“母親,我在此。”此時,孝惠身體極弱,已經不能說話瞭,她一手握著皇兒康熙帝的手,久久望著他,嫡母眼神裡充滿瞭生命最後一刻,對於康熙帝無限的眷戀與感激之情。十二月初六晚,孝惠章皇後走完瞭77年的人生之路。從十二月初四日孝惠去世的前兩天,直至康熙五十七年正月初三的一個月裡,康熙帝都住在蒼震門內,未回寢宮。十二月十五日,他親自赴寧壽宮奠酒致祭。往事歷歷,物在人去,康熙帝悲不自勝,還未開始讀祭文,已痛哭失聲,祭文讀畢,仍抽泣不止。孝惠的逝世,使康熙帝失去瞭皇室中的最後一個長輩。康熙帝出生後三個月便有瞭這位嫡母,直到他去世前五年,才與嫡母訣別。康熙帝62年的皇帝生涯中,共有57年嫡母健在,這也是中外罕見的。他們和睦相處,感情深重,康熙帝由衷地發出“當此之時,止有孝敬朕之人,並無愛恤朕之人”的哀嘆,表明瞭康熙帝雖然年近古稀,兒孫滿堂,但仍然渴望被人真誠地關心、愛護,而孝惠作為嫡母對皇兒的關心和愛護,是康熙帝周圍包括嬪妃在內的其他人,都無法給予的。所以,嫡母的離去,為康熙帝生命最後的五年,留下一個不可彌補的缺憾。  典范  孝惠章皇後是順治皇帝的皇後,當她來到紫禁城時,年齡還不到13歲,比玄燁(康熙皇帝)年長12歲。康熙皇帝十歲時,母親佟佳氏病故,玄燁心目中除祖母孝莊文皇後以外,嫡母孝惠章皇後自然更加重要。  孝惠章皇後對孝莊文皇後一直懷有很深的感激之情,更加深瞭她們之間的深厚感情。後來,孝惠章皇後雖然成瞭皇太後,但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對孝莊文皇後極盡孝敬,以致雍正皇帝即位後,也曾舉出孝惠章皇後的例子來要求諸母妃像她平時對待孝莊文皇後那樣,對待自己的生母孝恭皇太後。   孝惠章皇後77歲的一生中,有64年是在皇宮中度過。她雖然身居深宮,但不幹涉朝廷政事。康熙帝奉祖母孝莊文皇後、嫡母孝惠章皇後前往祭謁順治帝陵寢,皇後赫舍裡氏隨行。在清朝歷史上,清帝與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一起謁陵,這是第一次,以後也沒有過,僅此一次。  這充分表明瞭他們祖孫三代及婆媳的深厚感情。這反映瞭他們的和睦相處,讓世人刮目相看。太皇太後孝莊文皇後、皇太後孝惠章皇後和皇後赫舍裡氏她們三代皇後之間的親密和和諧在清朝歷史上也是一個典范。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愛妃死後順治為何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

  導讀:順治八年的陽光隻屬於順治,這是順治皇帝在得知多爾袞死訊時油然而生的一種感覺。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死去,可多爾袞的死對順治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公元1644年10月30日,順治成為名義上的大清皇帝。對於這個時年僅七歲的小男孩來說,一切不可能由他來做主。事實上他是多爾袞與政敵博弈的產物,是多爾袞問鼎大清政壇的遮羞佈。這一點從多爾袞的頭銜上可以看出來。順治成為名義上的大清皇帝時,多爾袞是“叔父攝政王”;第二年,多爾袞成瞭“皇叔父攝政王”;差不多又過瞭兩年,多爾袞的頭銜是“皇父攝政王”。  毫無疑問,這是個含義鮮明的稱號。多爾袞從一個皇權潛伏者變身為裸泳者,或者說差不多是個裸泳者。皇父與皇帝隻有一字之差,可對多爾袞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在這個國傢裡,他的話就是法律,他甚至擁有皇帝的傳國玉璽。但現在,他死瞭,一個屬於順治的年代,終於拉開瞭序幕……  陰狠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十八日,乙醜。親政剛滿兩個月的順治曉諭吏部:“國傢設官圖治,必公忠自矢,方能裨益生民,共襄盛治……”據《清世祖實錄》記載,紅頭文件下達之後,很多人的命運發生瞭改變。大學士馮銓,因為收受賄賂,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並且工作七年來毫無建樹,被勒令退休瞭。毫無疑問,這是不體面的引退,雖然退休金保住瞭,部級待遇卻沒瞭,最重要的是聲譽出瞭問題。   聲譽同樣出問題的還包括工部尚書謝啟光和禮部尚書李若琳。《清世祖實錄》還記載瞭在這一天,有很多人成為這場政治風暴的犧牲品。在這一年,順治皇帝福臨才14歲,是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年。當然,這是個出手迅猛的少年,也是個有自己主張的少年。四天之後,人們發現,官場新格局形成瞭。戊辰日,順治任命大學士洪承疇兼都察院左都禦史,陳之遴為禮部尚書,張鳳翔為工部尚書。這是一項耐人尋味的任命。因為洪承疇、張風翔都是明末崇禎朝的重臣,陳之遴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以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也是崇禎朝的官員。順治不拘一格大膽使用,在某個層面上說,體現瞭他的狠勁。  順治的狠是“陰狠”,他的政治手腕在這一年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多爾袞猝死,可他的勢力並沒有猝死。追隨多爾袞的強權人物羅什、鰲拜、額克蘇等不認為順治有翻天的可能。對順治來說,力量依舊是不對等的。多爾袞死後八天,遺體被運回京城。順治帶領文武百官一身孝服,在東直門外五裡地跪迎。順治不僅親自主持瞭追悼會,還向多爾袞的靈柩行三跪大禮,同時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令羅什、鰲拜、額克蘇等人心下大安,覺得大清的天還是多爾袞的天。人走瞭,茶沒涼,他們的前途還在。當然,為瞭把功課做紮實,羅什、鰲拜、額克蘇等人逼著順治做瞭兩件事。第一,以皇帝的規格安葬多爾袞;第二,追授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不僅照單全收,做瞭這兩件事,他甚至還追封多爾袞的元妃為“義皇後”,將夫婦一同升襯太廟祭享,即視同一位真正的皇帝。這一切讓羅什們感覺這個小皇帝不是一般的乖,那是相當的乖。   但是有人開始行動瞭——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從青年時代起他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戰功受封為和碩鄭親王,世襲罔替,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濟爾哈朗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系很好,尤其與皇太極的關系更是非同一般。皇太極死後留下瞭權力真空,豪格和多爾袞開始爭奪帝位,濟爾哈朗就采取折中的辦法,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並由他和多爾袞輔政。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有無謀逆之心?曾強拉順治出宮給他請安?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閻崇年揭露順治帝最終結局:死於天花而非出傢?揭秘多爾袞為何死後遭清算:逼死順治大哥惹禍端順治出傢、雍正被刺:揭開史上清宮四大奇案真史清朝唯一漢族公主孔四貞:與順治擦肩而過的女人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事實上在接下來的歲月中,濟爾哈朗是很壓抑的。很明顯,多爾袞並沒有給他多少輔政的機會——他被邊緣化瞭。因此,多爾袞一死,濟爾哈朗就立馬開始瞭撥亂反正的行動。先是拿回傳國玉璽,交到看上去一臉無辜的順治手中,緊接著他對多爾袞反攻倒算,揭發多爾袞當政時,對待他的政敵豪格極為不公,並於順治五年將其迫害致死——做人,不可以無恥到這個地步!應該說,濟爾哈朗的行動是有群眾基礎的,因為當年帝位之爭時,反對過多爾袞的兩黃旗大臣被打擊報復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積怨終於在壓抑多年後爆發瞭。這些重新揚眉吐氣的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紛紛開始擺事實講道理,揭發多爾袞意圖篡位奪權的險惡用心。  順治八年二月,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的事實被揭發出來,毫無疑問,這是多爾袞圖謀不軌的鐵證。雖然此人生前已經做到皇父攝政王的位上,但攝政王畢竟不是皇帝,於是諸王大臣開始群起而攻之,稱多爾袞狼子野心,實不可赦。於是,一臉無辜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傢產入口入官。此後不久,又下令平毀多爾袞陵墓,並鞭屍示眾。這個舉動聽上去很有些駭人聽聞,但是年輕的順治以他的暴力行動向世人詮釋瞭什麼叫作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狠當然不僅僅體現在政治鬥爭中,也體現在軍事行動上。那是順治十六年七月初八,一個天大的考驗落在瞭順治頭上。這一天,順治帝得到一個消息:鄭成功進兵江南,清軍官兵屢戰屢敗,很有頂不住的意思。此前鄭成功從海上登陸後,率大軍包圍江寧,杭州、九江的大清守軍搖擺不定,欲戰還降。沿江列郡,除安慶外,幾乎都已被鄭軍占領,鄭成功如若成功,大清半壁江山很有可能會易主。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順治拔出瞭他的佩劍,將禦座劈成瞭碎塊,並下令親征。如此狠勁,如此豪情,當不亞於他的兒子康熙後來的所作所為。雖然順治最終沒能親自出征,但他接下來的運籌帷幄卻充分表明瞭他擁有敢於鬥爭與善於鬥爭的心理素質。他一方面任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率兵增援江南,另一方面則命戶部尚書車克親往江南催錢催糧,督造戰船,以求在軍事力量上可以壓倒鄭成功。與此同時,順治還在兵部開展瞭整風運動——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針對禮科給事中楊雍建提出的軍事官僚主義作風問題,順治猛出重拳,在九月初四這一天下達文件,將兵部尚書梁清標連降三級,罰銀100兩,兵部侍郎額色黑、劉達、李裳馥三人則降兩級,罰銀70兩。一時間全軍震動,人人自危——部隊的戰鬥力在順治殺雞給猴看的狠勁與邪勁中突然提高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江南總督郎廷佐的軍事才華突然超水平發揮,他在與鄭成功的對峙中以緩兵之計完勝對方,令鄭成功逃往海上,那些被鄭軍占領的州縣又重新回到大清手中。  順治這個20出頭的年輕人第一次以勇氣作底,將智謀打包,出演瞭一場力挽狂瀾的青春激情戲。當然他的狠勁並沒有止步於此。江寧戰後,順治秋後算賬,對江南各府州縣那些迎降鄭成功的變節官員,痛下殺手,一時間,數萬人被誅殺,涉案人的妻子和兒女則流放到塞外做苦役,順治這一手,真可謂心狠手辣。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文明  在滿漢文明的夾縫中,那個叫福臨的人見到瞭什麼,又做瞭什麼呢?順治元年四月三十日,在武英殿舉行過登極大典的李自成帶著一顆惆悵的心離開瞭這座他來瞭就不想走的城市——北京。他的身後,躊躇滿志的多爾袞殺將瞭進來。多爾袞相信,他才是這座城市的主人。年方七歲的順治帝福臨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被帶到北京的。他站在瞭這座城市裡,站在瞭皇宮面前。毫無疑問,他被震撼瞭。紫禁城以它的威嚴和宏偉傳達瞭漢文化的先進和傲慢。不錯,它最精華的部分皇極殿在戰火中是被焚毀瞭,可這座皇宮的氣質還在。順治帝福臨置身其間,先在行殿換上瞭皇帝禮服,然後由百官做先導,從永定門經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進入皇宮武英殿,正式舉行登極大典。  應該說這是大清王朝的第一次,此後的差不多270年時間裡,這樣的儀式重復瞭十多次。必須說明一點,這是個山寨版的登極大典,是由原崇禎朝的禮部官員仿照明代皇帝登極禮而制定的。在這個意義上,大清雖然在軍事上征服瞭大明,可在文化層面上,它卻不可能征服。作為遊牧民族,大清國連皇帝的稱謂都沒有,何來登極大典之類的禮儀呢?所以在文明的交鋒中,漢文化毫無疑問顯示瞭它的鋒利和有容乃大。當然,年方七歲的順治帝福臨不可能明白這些形而上的問題,他甚至不識字。於是接下來,問題出現瞭,皇帝要啟蒙,要讀書寫字,是學滿文好還是學漢文好呢?   多爾袞對這個問題顯得漫不經心。他真實的想法也許是不學為好——作為一個利益沖突者,多爾袞顯然不願意這個小皇帝有所作為。但其實他自己已經被高度漢化瞭——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顛覆或者說覆蓋,有時是不由分說的。在進京第六天時,多爾袞就作出瞭這樣一個指示:“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不僅如此,多爾袞還對漢族人才表達瞭求賢若渴的意思。他接下來的一道命令是這樣的:“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其避賊回籍,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一時間,很多搖擺不定的舊明官員選擇瞭為新王朝服務。多爾袞的政府繼續保留瞭大部分明朝的職官和施政措施及施政理念,他甚至允許官員穿戴明朝服飾。漢文化、漢人思維在大清王朝不僅繼續存在,還得以發揚光大瞭。在這一點上,多爾袞顯然沒有成見。  可唯獨對順治帝福臨,多爾袞不願意漢化他。盡管時任大學士的馮銓、洪承疇以及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等漢滿官員都幾次建議多爾袞要及早為福臨請帝師,特別是漢文老師,但多爾袞卻置之不理。漢文明對福臨來說是被人為地屏蔽瞭,以至於他14歲親政後,竟然看不懂大臣們上的漢文奏章。由此,順治皇帝福臨產生瞭一種焦慮——這是文化的焦慮,也是文明阻隔所帶來的焦慮。在滿漢文明的夾縫中,這個叫福臨的少年找不到出口,更看不到那一片奇異的風景。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至此,學習就成瞭順治帝福臨抵達漢文明的原動力。在接下來的九年時間裡,少年皇帝福臨成瞭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他通讀瞭《春秋》、《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漢文化的經典著作,並漸漸有瞭漢人思維。比如有一次他看《明孝宗實錄》,就學以致用,召用瞭尚書梁清標等人進宮做自己的政治顧問。當然,party也是經常舉辦的,順治帝福臨的party是個讀書會,他不定期地將學士翰林們邀集到一起,談古論今,講古今帝王治世之方、修身之道。如此一來,順治的行政文明很快就抵達瞭一個新的高度。當然,一個人的進步很多時候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整個國傢要與時俱進。順治皇帝明白,制度比人更重要。在對漢文明的吸納過程中,順治發現科舉制真是個好東西。天下人才,盡在一張紙中。由此,在順治朝,翰林院中有許多新進之士都是他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此外,順治十七年,順治還將翻譯成滿文的《三國志》分發給滿族高級幹部們閱讀,以從中汲取漢文明的智慧。  但事實上,順治對滿文也沒有偏廢。兩種文明的融合於他而言可能是最理想的狀態。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十三年閏五月初八,順治在宮中親自主持考試,考核那些學習滿文的翰林官員。這是一次有趣的考試,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心情不是太好。比如白乃貞,這個翰林官員因為記性不好,以前已經學會的滿文此番又記不起來瞭。他所得到的懲罰是停發工資,再學三年。但他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有兩人:李昌垣和郭禁。這兩個翰林官員大概是得瞭滿文恐懼癥,將所習滿文忘得一幹二凈,結果得瞭個零分。順治給他們的懲罰是降三級調外用,罰俸一年。順治在考試後還發表瞭重要講話,諄諄教導各位翰林官要“兼習滿漢文字,以俟將來大用,期待甚殷……俱當精勤策勵,無負朕倦倦作養,諄諄教誨之意”。在這一年裡,順治還作出瞭一個重大調整:統一滿漢文武官員的年薪。在此之前,同品級的滿漢官員年薪並不一致,滿族官員的要來得高。順治此舉可以說是在經濟行為上向漢文明致敬。尊重,有時是要物化和量化的。   文明無極限,在向漢文明致敬之後,順治又向西洋文明表達瞭善意,他對西洋文明的致敬在湯若望身上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他稱呼這個有些年長的“中國通”為“瑪法”,這是爺爺的意思。與此同時,順治對天文學表現出瞭濃厚的興趣。他關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對慧星和流星的關系刨根問底,甚至天文望遠鏡都成瞭他的新玩具。所有這些學問,是滿漢文明裡都不曾有的。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由此成瞭湯若望的“粉絲”,對其佩服得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他特許湯若望可以隨時出入宮禁,想見他就見他,甭廢什麼話,也甭行什麼禮,因為他自己就時刻想跟這個似乎無所不知的人呆在一起。  在順治十四年以前,順治一度想加入天主教,隻是身為一個皇帝,不可能做到如此決絕,最後隻得作罷。終湯若望一生,順治對他一直恩崇有加。順治十一年八月,封湯若望為通議大夫,順治十五年正月,封湯若望為光祿大夫,並恩賞其祖宗三代為一品封典。當然,順治對湯若望的器重遠不止這些。據《湯若望回憶錄》記載,順治臨死前,還把已經年邁的湯若望叫到跟前,聆聽他關於立儲的意見,並最終采納瞭其建議,立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從世俗的層面上看,似乎很難解釋順治為何對湯若望如此恩崇有加,也許用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致敬才可以勉強說得通吧。兩個年齡懸殊、閱歷文化都不相同的人最後走得如此親密,成瞭忘年交,似乎隻能說明文明的融合在這個世間還是有跡可循的。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沖突  有融合必有沖突,這是文明的常態。但是誰都想不到,這一回的沖突竟然發生在順治和他的母親孝莊太後之間。當順治在漢文明中流連忘返的時候,孝莊卻“甚厭漢語,或有兒孫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雲矣”,滿漢文明的消長在孝莊眼裡是關系王朝命運的大事,馬虎不得。事實上不止孝莊一人有此看法,包括兩黃旗在內的滿洲貴族也多持此見——江山已經打下來瞭,文化上卻棄械投降?沒門!於是要漢人剃發易服;於是對順治的全盤漢化不以為然。由此文明的沖突開始以一種政治沖突的常態持續瞭下來,順治終其一生,隻能在這種沖突中痛苦掙紮,最終鬱鬱而終,付出瞭情感和生命的代價。  公正地說,孝莊也是有文化的人。孝莊出身於蒙古貴族傢庭,“嗜古好學”,當然學的都是蒙學。沒有證據表明她學錯瞭或者學得不好。恰恰相反,孝莊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女子,也是一個很有教養的母親。在用蒙族禮儀教育孩子方面,她的成績堪稱優秀。《清世祖實錄》裡記載瞭順治登極之日發生的四件事:一是一個侍臣拿瞭一件紅裡的貂皮披風給他,順治拒絕,因為他認為皇帝應穿黃裡的;二是奶娘見他還小,想跟他同乘一輦進宮,以便照顧,順治不許;三是在禦座上順治問侍臣:登極時諸伯叔兄長向他行禮時自己要不要還禮,四是退朝時讓年齡最大的代善伯伯先走。此四件事單看沒什麼,聯系起來看,隻能說明一點:孝莊教子有方,他們的親情關系是和諧、富有成效的。

大清朝順治皇帝為何認為做皇帝還不如出傢當和尚

  導讀: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很不幸,本來他就身體脆弱,骨瘦如柴,偏偏又染上瞭可怕的天花。他自知抵不過這場災難,於是,他開始安排後事。臨死之前,順治帝做瞭三件事。一是圓夢。順治帝最大的憾事就是出傢未成,原因就是自己的母後極力反對。眼看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順治帝決心圓瞭這個夢。於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他去世前5天,順治帝安排自己的寵監吳良輔代替皇帝出傢,並親眼看著給吳良輔剃發。  二是安排火化師。順治年間,清朝入關不久,還很盛行火化制度。尤其是順治帝寵信佛教,他就更希望去世之後,要火化掉自己的屍體。所以,順治帝眼看自己即將大行,便早早安排火化師。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由茆溪森和尚來主持火化。順治帝之所以希望茆溪森來火化自己,是因為當年董鄂妃的屍體,就是由他來火化的。而且,自己最想出傢的時候,就是茆溪森和尚給剃的發。茆溪森當時在杭州,接到順治帝遺旨後,馬上進京。  三是命人寫遺囑。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順治帝的遺囑卻不同尋常。首先,寫遺囑的人很特別。這個人不是滿臣而是漢臣,而且,這個人的級別不高,僅僅是一位正三品的文官,這個人就是王熙。其次,這個遺詔不是歌功頌德之作,卻是一個典型的“罪己詔”,是幾千年來罕見的。再次,遺詔被人神秘篡改。究竟是誰篡改瞭順治帝遺詔?經過專傢分析,應該是他的母後孝莊文皇後,她出於自己的目的,篡改瞭順治遺詔。   孝莊作為順治帝的母親,眼看兒子病勢日重,十分著急。她也做瞭三件事:一是召集禦醫緊急拿出良策,可是沒有好辦法,因為,那個時候,天花還是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沒有良藥可治;二是傳諭民間。要求老百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三是大赦天下。把那些關在監獄中的犯人釋放,為順治帝積功德,感動上蒼。  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順治帝還是在十八年的正月初七日龍馭上賓,享年24歲,是一個短命天子。順治一咽氣,居然有兩個人自願為之殉葬。一個是他的妃子:貞妃。其實,順治帝並不喜歡她,因而,她也沒有生育,默默無聞瞭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封號。她自願殉葬,應該是一時急火攻心所致。另一個是順治帝的貼身侍衛傅達理,傅達理以身殉主後,朝廷特準他葬在東陵。   順治帝去世後,清廷為他舉辦瞭隆重的喪禮。在景山火化瞭順治帝屍體。這天,王宮百官齊聚景山,孝莊文皇後一身黑色素服,悲哀至極。白發人送黑發人,心情可想而知。按照順治帝的生前安排,茆溪森早早趕到景山,準備為順治帝舉火燒棺材。一堆很高大的幹柴早已準備好,當茆溪森舉起火把,開始燒棺材的時候,頓時哭聲震天。孝莊文皇後放聲大哭,王宮百官、朝廷命婦也都大放悲聲。  這時,火光沖天,並且,發出乒乒乓乓的爆豆一樣的聲音,那是棺材之內珍珠發出的響聲。還有,人們看到順治帝棺材在燃燒時,發出五彩光芒。為什麼會發出五彩光芒呢?有人分析,應該是棺材裡面的各種珍寶遇火後,燃燒發出的奇異光芒。順治帝棺材之中的大量價值連城的珍寶,就這樣和他的屍體一樣被付之一炬。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愛妃死後順治為何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多爾袞有無謀逆之心?曾強拉順治出宮給他請安?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閻崇年揭露順治帝最終結局:死於天花而非出傢?揭秘多爾袞為何死後遭清算:逼死順治大哥惹禍端順治出傢、雍正被刺:揭開史上清宮四大奇案真史

多爾袞有無謀逆之心?曾強拉順治出宮給他請安?

  多爾袞的一生是謎一樣的一生。他生前戰功顯赫、位至極尊,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權傾朝野;死後不到兩個月又被追罪,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傢產、罷廟享、斷其後嗣、掘墓、開棺、鞭屍。  歷史上的多爾袞給後人留下瞭無數的謎: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後的關系之謎、爭奪後金汗位失敗之謎、爭奪大清帝位失敗之謎……  那麼,奪位失敗後,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果真有過謀逆之心嗎?  我們且先看看多爾袞當上攝政王之後對待幾個關鍵人物的手段。  放縱福臨玩樂不讓其學習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皇宮即皇帝位。當時他不滿六歲,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孩子。他與其他滿族孩童一樣,從小就喜歡騎射玩耍,這是孩子們的天性,其他的事情無暇顧及。好在有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國傢大事自由他們處理。這使多爾袞達到瞭預期目的,他可以毫無顧忌瞭。   多爾袞對福臨采取放縱的態度,任其每天耽於玩樂之中。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給事中郝傑等曾多次上疏,請示為福臨遴選博學明經儒士,“朝夕論講,及時典章”,目的是從小教導福臨懂得治國安邦的道理和方法。不久大學士馮銓、洪承疇也聯名上疏多爾袞,奏請為福臨“擇滿漢詞臣,朝夕講進”。  然而多爾袞以皇上幼沖,不宜過早講進為由,統統給批駁瞭回去。他選派瞭親信護從每天去福臨身邊侍候,經常帶他出城習馬,有時福臨從馬背上掉瞭下來,他們見瞭並不在意,反而奚落福臨一頓。他們之所以敢如此放肆,是因為有多爾袞撐腰,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  將濟爾哈朗擠出決策中心  同為攝政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於順治元年正月,請多爾袞居於兩攝政王首席,以發揮他的才能。然而,多爾袞一朝大權在手,便緊鑼密鼓、大肆擴充自己的權勢,獨斷專行,首先罷免瞭諸王貝勒管理部院事務的權力,宣佈自己“身任國政”,接著便挾嫌報復,向自己的主要政敵豪格開刀,將皇兄豪格廢為庶人。  濟爾哈朗感到此人陰險毒辣,擔心他會加害於小皇帝及皇太後,因此,在八月底遷都北京過程中,為確保幼帝及兩宮皇太後等皇眷安全,臨時改變八旗原有排列順序,把自己所屬、原列於右翼最後行進的鑲藍旗調到前面,靠近正黃旗立營,將皇兄豪格的、原列於左翼末尾的正藍旗調到鑲白旗之前、正白旗之後,將兩白旗隔開,防止多爾袞有所動作。豪格前不久遭受打擊,把正藍旗移到前面,還有對豪格信任與同情之意。這樣做是濟爾哈朗與皇太後共同的意思,由濟爾哈朗主持實施。  當初在討論皇位繼承人時,濟爾哈朗曾先主張立豪格,後同意立福臨,就是沒投多爾袞的票,多爾袞早就耿耿於懷。現在濟爾哈朗又暗示他有篡位野心,更加懷恨在心。於是到北京以後,多爾袞先將濟爾哈朗從攝政王中擠掉,降為輔政王,接著又搜集材料,制造罪名,橫加迫害。順治四年正月,多爾袞說鄭親王營造王府時,殿堂的臺基違制,並擅立銅獅、龜、鶴等,罰銀2000兩。  大致就在這前後,多爾袞曾令他的親弟弟多鐸和濟爾哈朗共聽政務。不久,濟爾哈朗便被罷輔政之任,而多鐸被晉封為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就這樣被擠出瞭決策中心。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生母阿巴亥賜死謎團:曾勾引努爾哈赤長子?多爾袞生母阿巴亥為何被逼殉葬:阿巴亥被殉葬之謎阿巴亥皇後簡介 努爾哈赤大妃、多爾袞生母阿巴亥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多爾袞究竟憑什麼成為大清第一王?多爾袞傳奇一生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拔掉眼中釘豪格霸占其正妃  豪格是多爾袞的眼中釘、肉中刺,很難逃出他的掌心。福臨出面為長兄昭雪,多爾袞無可奈何,就在豪格被復封為和碩肅親王的當月,即順治元年十月,在清軍兩路出擊南明和大順軍的同時,多爾袞派豪格率軍下山東,幫助平定地方,穩定漕運之路國;並與出擊南明的軍隊相策應,進攻江北的南明鎮將高傑、許定國等,為清軍渡江做準備。豪格完成預定任務,於順治二年初奉命班師返京,竟然絲毫沒有得到獎賞。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統兵征討四川的張獻忠農民起義政權。一同前往的將領有很多是多爾袞恨之入骨的兩黃旗屬人。豪格率軍於三月下旬到達西安,隨即發兵攻打在陜西的大順農民軍餘部和地方起義軍。平定陜西後,從十一月起,又率軍自陜西入四川,在百丈關接受瞭張獻忠部將劉進忠的投降。然後在劉進忠的引導下,進入張獻忠駐地西充。張獻忠在混戰中陣亡。豪格乘勝前進,平定瞭四川起義軍。  然而,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二月,豪格回到北京,等待他的卻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冷清。  三月四日,多爾袞以“謀立豪格”為中心罪名的系列大冤案出籠,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鑲藍旗大臣,均因曾議立和同情豪格獲罪。多爾袞從整治鄭親王到整治兩黃旗,最後沖向豪格,氣勢洶洶,非“一網打盡”不罷休。   三月六日,多爾袞宣佈瞭七拼八湊的豪格罪狀:征戰四川已有兩年,地方卻並未全部平定;對隨征將領冒功不予處理;屢教不改,對多爾袞的“三次戒飭,猶不引咎”等等。於是諸王大臣議其罪應死。  多爾袞將豪格的心腹俄莫克圖、揚善、伊成格、羅碩等人以“附王為亂”的罪名處死。如果不是福臨出面涕泣不食,衰求寬恕長兄,豪格也早就成為刀下之鬼瞭。順治皇帝一再出面阻止,豪格才免於死罪。多爾袞命將他幽禁起來,但他終究沒有逃出多爾袞的手心,最後冤死在獄中,年僅40歲。  順治六年十二月,多爾袞元妃病亡,次年正月,豪格的正妃竟被多爾袞娶入府中。  隨著年歲的增長,福臨和母親孝莊太後越發感到睿親王多爾袞野心勃勃,但一時又沒有制約的辦法,隻好先安撫他。順治元年封他為“叔父攝政王”,一年後又晉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強拉皇帝出宮給自己請安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福臨已經12歲半瞭。這時的他已不僅僅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瞭,宮中的生活使他過早地成熟瞭。然而多爾袞並未把他放在眼裡。  七月初十一大早,福臨與往常一樣,來到乾清宮召見一些大臣後,便讀起書來,讀累瞭就鋪上紙硯練習作畫。福臨最喜歡畫水牛,他畫的牛“意態生動,雖戴嵩莫過焉”。  突然族叔固山貝子錫翰、內大臣二等子冷僧機、內大臣席納佈庫不顧侍衛的攔阻,匆匆進入殿內,隻說讓皇上探視攝政王,不容細說,便擁扯著福臨出宮,“駕幸”攝政王府,讓福臨向多爾袞請安,慰其新亡元妃之哀痛。這件事從頭到尾顯得十分唐突,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怎麼能這樣輕意地出宮去向攝政王請安呢?  原來這天,錫翰前往多爾袞府上請安,言語間,錫翰已覺查到多爾袞對福臨頗有怨言,多爾袞講自己元妃初亡,福臨“宜循傢人禮” 來府探望。責備瞭福臨後,又大罵錫翰等親近大臣,實在是不懂事,難道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嗎?錫翰等人心領神會,於是闖宮帶福臨前往王府慰問。   這件事激怒瞭滿朝文武,多爾袞見引火燒身,於是一反常態,大發雷霆,斥責錫翰等人有犯上之罪,命議政王大臣會議嚴加議處。然而真正處理時,多爾袞卻批準對錫翰等從輕發落,略降爵職,不久即予恢復。  多爾袞元妃病故,他說“頃予罹此莫大之憂”,而事實並非如此。多爾袞元妃於十二月病故,妻骨未寒,翌年正月他便霸占瞭豪格的嫡福晉為妃,並在八旗中廣選美女,又逼迫朝鮮國王送公主來,尚未舉行婚儀,便迫不及待地與公主同房瞭。擁抱著成群的妻妾,怎麼還會有懷念前妻的“莫大之憂”,無非是找借口對福臨逞威風罷瞭。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咄咄逼人的“皇父攝政王”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月十一日,禮親王代善去世。代善不在瞭,多爾袞減少瞭一個重量級的制約者。其後不到一個月,十一月初八日,多爾袞便稱皇父攝政王。  據《清實錄》記載,多爾袞的“皇父攝政王”是皇帝加封、部院諸大臣集議的結果。但據鄭親王後來揭發,“皇父攝政王”是多爾袞自封的。他“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從此,其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都超越本分,冒用至尊規格。  支持這種說法的是,直至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年初,福臨在致朝鮮國王的詔書中,還將多爾袞稱為皇叔父攝政王。而清朝使臣同時遞交的多爾袞的詔書中,卻自稱皇父攝政王。  當時的朝鮮君臣對此事有一段對話。國王問:“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大臣金自點答道:“臣問過來使,他回答說:‘今去叔字,凡朝賀之事,可與皇帝一體’。”大臣鄭太和接著說:“敕中雖無此語,似乎是已為太上瞭。”國王則得出結論:“是兩個皇帝啊!”

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

  皇太極死後皇位人選抉擇  公元1655年,是為大清順治十二年。正月,副理事官彭長庚評價多爾袞說:“太宗創業盛京,同事諸王俱樹勛勞,而睿王之功為冠。”(蔣良騏《東華錄》卷五,順治十二年正月。)當時,正值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之際,這番話對多爾袞來說,應該是公正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瞭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此時,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還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逐鹿於中國大地上,已經接近最後大決戰的前夜。致使皇太極身後的權力繼承變得格外敏感而關系重大。倘若處置不當,為爭奪皇位而發生內鬥的話,這個政權的前途就誰都不知道會怎麼樣瞭。  多爾袞不能繼位的幾大理由  本來,按照推舉制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當年的後金。從人性的層面考察,當年,當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誓死效忠,並全體匍匐在他腳下三跪九叩首時,這一切改變就已經行進在不可逆轉的過程之中瞭。   此刻,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深深地漢化瞭,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國的縮微版。為此,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他們之中有八個人,聚集到三官廟盟誓,為達此目的,他們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這就使事情變得異常棘手。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除夭折的三個之外,豪格是最為出色的一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瞭。天聰三年,皇太極第一次繞道入關伐明時,在廣渠門外,與袁崇煥的寧錦援兵發生激戰,豪格勇悍異常,一直沖殺到瞭護城壕邊上,令明軍大潰。  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系上,他眼光獨到,認為大明是需要首先對付的主要矛盾,並頗有創見地建議,應該想辦法聯合農民軍,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清史稿》列傳六,諸王五。)在當時,能夠看到這一點的,在王公貝勒中幾乎絕無僅有。  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在圍困錦州被處罰時,多爾袞自請死罪,豪格的表態就很有意思。他說:“多爾袞是親王,我也是親王,因為他是叔父,所以命令他為主帥。既然他失策犯瞭錯,我跟著他,自然也該死。”(《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五)這其中,很是別有一番滋味。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豪格曾經三次被降職和罰款處分,有一次是因為和嶽托兩個人在一起發牢騷,泄漏瞭皇太極的談話機密,被皇太極抓住;第二次是因為有個傢夥想拍他馬屁,強迫一個蒙古部落酋長把女兒嫁給他,他不治那個馬屁精的罪,結果,被父親皇太極治瞭自己的罪;第三次就是因為錦州戰役,和多爾袞一起被處分。三次被處罰之後,他和多爾袞一樣,又憑借戰功或出色表現恢復瞭原來的爵位。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究竟憑什麼成為大清第一王?多爾袞傳奇一生多爾袞為何未能稱帝:隻因從小不受努爾哈赤待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墓鞭屍真相:多爾袞悲慘結局清朝的那點糊塗事:多爾袞的母親為什麼被殉葬?孝莊太後與多爾袞皇太極的三角關系:揭秘孝莊情史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瞭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爾袞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為皇位繼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經成為多爾袞不得不顧忌的力量。  另外一個因素肯定也在兩大政治勢力的角逐中發揮著潛在的、重大的作用,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系可能不太和睦,甚至很不和睦。因此,兩黃旗的八位重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史書記載說,兩黃旗八大臣的中堅人物、精兵護軍首領“圖爾格等人與白旗諸王素有釁隙”,遂調動三個牛錄的精兵,全副武裝“保護”住瞭宮門,致使形勢變得劍拔弩張。(《清世祖實錄》卷三十八,順治五年四月癸酉。)  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爾袞離開三官廟時所看到的情形。  當情緒、情感性因素充分發酵、膨脹到爆炸的臨界點時,理智和理性的作用就必定微乎其微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瞭。這時,隻有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方才可能運用理性,化解危機。多爾袞一生之中吊詭之處甚多。但在此時,他的確表現出瞭這種品質。   應該由誰來繼位  兩年後,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經對滿清親貴講述瞭當時的情形:  “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我說:你們要是這樣說,我就要自刎,誓死不從,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瞭皇位。”(《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二,順治二年十二月癸卯。)  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瞭當時的情景:多爾袞的哥哥英王阿濟格、弟弟豫王多鐸和一批王公貝勒、高級將領確曾跪在多爾袞面前,請求他當機立斷繼承大位。他們分析形勢,認為死心塌地擁戴皇子的就是兩黃旗那些人,而甚至在兩黃旗中,也有重臣擁戴多爾袞。因此,他們直截瞭當地告訴多爾袞,不必畏懼兩黃旗。(《清世祖實錄》卷六十三,順治九年三月癸巳。)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註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也有兩位重臣支持多爾袞。而豪格雖然號稱和碩貝勒,實際上真正屬於他的兵力卻隻有七個牛錄,尚不足半個旗,加上誓死擁戴皇子的八大臣,主力部隊仍然不到兩個整旗。(《清世祖實錄》卷四,順治元年四月戊午。)有兩紅旗擁戴的代善態度曖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繼承,被皇太極從莽古爾泰兄弟手中奪來的正藍旗情況不明,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則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繼位,一面又說需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種實力分佈中,雙方可能都感受到瞭形格勢禁,都產生瞭投鼠忌器的心理。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很有可能像我國歷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遊牧漁獵部族國傢一樣,經過反復自相殘殺之後,飛快地煙消雲散在那廣闊無邊的山野大漠之中。  擁立年僅6歲順治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瞭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應該說,上述情形是這個結局的重要原因,這個結局則是上述情形的邏輯後果——會議在今日沈陽故宮的崇政殿舉行,諸王大臣們列坐於大殿的東西兩門房。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厲聲叱責他們沒有資格先說話,勒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瞭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這種情形表明,努爾哈赤死前,可能至少在口頭上確曾有過遺詔。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瞭候選人之列。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傢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仿佛不經意之間,便堵死瞭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然後,豪格離開瞭會場。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傢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瞭會場。阿濟格見多爾袞已經繼位無望,也跟在代善後面走掉瞭。  留在會場中的多鐸不再講話,一直在觀望中的濟爾哈朗更是一言不發。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多爾袞的提議,顯然滿足瞭多數人的意願,立即獲得通過。大傢按照慣例共同盟誓,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效忠皇帝,絕無異心雲雲。  這一段過程,在清代官方史書上失載,所以在《清實錄》、《清史稿》中均無從查考。有一位朝鮮人質寫的秘密報告留下瞭這次推舉會議的記載。這位人質是朝鮮國王的世子,他在滯留沈陽期間,頗受滿清王公貝勒們的禮遇,交遊十分廣泛,瞭解許多大清朝高層的秘辛,並不定期地撰寫“秘密狀啟”報告給本國政府。其作用類似我們今天密級很高的內參、情況簡報或間諜收集的情報。他曾經參加瞭皇太極的喪禮,上述事跡便保留在此人留下的《沈館錄》一書卷六“沈陽狀啟”中,應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一種說法,認定當時推舉福臨的人是濟爾哈朗,而不是多爾袞。不知此說從何而來,想必不是信口一說。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顯然與遊牧漁獵部族國傢政治權力傳承中的深層精神不符。因此,王公貝勒們盟誓之前,鎮國公艾度禮便表示“二王強迫我們盟誓,我心裡實在不服,不過是表面順從,主人年紀太小,我覺得很不爽”,“二王掌握權力,也不合我心意”。然後,在盟誓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焚告上天。(《清世祖實錄》卷五,順治元年五月癸未。)   另外兩個人也對這一結果感到不滿,開始出來活動,試圖推翻既成事實。這兩個人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薩哈廉的兒子即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但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傢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又一次發揮瞭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其凜然不可侵犯的警世作用應該是巨大的。  歷史上,在我國古代遊牧漁獵部族中,許多分裂、仇殺與消亡都是在此種情形之下發生的。後來的事實發展表明,在幾大政治勢力的形格勢禁之下,特別是在漢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多爾袞的做法可能是顧全大局、防止內亂發生的唯一有效途徑。此時,堅定擁護皇子繼位的兩黃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來到三官廟聚會,他們發誓要“六人如同一體,輔佐幼主”。(《清史稿》列傳三十六,索尼。)福臨繼位後,他們中的幾位迅速向多爾袞靠攏,不再理睬豪格,令豪格極度鬱悶。此種情形再一次表明,此時的大清國,已經在精神層面上潛移默化地發生瞭深刻變化。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清朝唯一漢族公主孔四貞:與順治擦肩而過的女人

  今北京西三環“公主墳”埋著清朝僅有的一位漢族公主孔四貞。清皇室怎麼會賜封一名漢族公主呢?這其間還有一段歷史淵源。  孔四貞的父親孔有德,原是明朝鎮守遼陽的一名參將,明末降清,順治初年封為定南王,後來成為清政府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和其它抗清力量的得力幹將。順治七年,孔有德率清軍打到廣西,殺瞭寧死不降的南明東閣大學士瞿式鋁,從此駐軍桂林,鎮守廣西。  順治九年五月,一直活躍在西南的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餘部——大西軍,北伐抗清。起義軍在李定國率領下,打到廣西。雖然孔有德對援軍的到來還抱有一線希望,但他必須做最壞的準備——萬一援軍未到桂林就已經陷落,他本人作為清王朝的定南王以身殉國理所當然,但他的妻妾、子女就沒有必要和他一起死。他必須趁李定國的軍隊還未包圍桂林,把後事安排妥當,否則就真的來不及瞭。  同父母的生離死別就發生在六月二十九日凌晨。大敗而歸的孔有德把兩位夫人及子女叫到跟前,他對兩位夫人表明自己一旦城破必然殉國的決心,希望兩位夫人能同子女一起出城暫避一時。但兩位夫人不肯合夫而去,最後決定由兩個保姆帶著孔廷訓、孔四貞隨同難民一起逃到城外鄉間。逃到城外後,為瞭不引起別人的懷疑,兩位保姆就各自帶著一個孩子去尋找避難住所瞭,桂林人都知道定南王有兩個十來歲的孩子,兩個保姆帶兩個孩子在一起的確很紮眼。就這樣,孔四貞同兄長也分開瞭,而且永遠地分開瞭。   就在孔四貞和兄長逃出城的第二天,李定國兵臨桂林城下。七月初二,李定國開始對包圍三層的桂林發起進攻,激戰持續瞭三晝夜。即使是躲在郊外民宅的孔四貞,也能清晰地聽到隆隆的槍炮聲與象群沖撞城墻所發出的咚咚聲,每當聽到夾雜在其中的坍塌聲,她的心就縮成一團……七月四日,一股濃煙從桂林城裡升起,沒過多久就冒出沖天的大火,她本能地感到:桂林已經失守瞭,定南王府已經陷入一片火海,她的父母正在被無情的烈火所吞噬……  消息傳到北京,順治帝深感震驚,下令撤朝“痛悼”。後來,世祖與皇太後(即孝莊)“憫有德歿於王事”,令人將孔四貞送入宮內由太後撫養。於是,孔四貞就從廣西來到北京,住進皇宮  順治十一年,孔有德靈柩自廣西經北京運往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安葬。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皇帝特命“葬車至日,應遺內大臣、禮部官員各一員迎奠。並令和碩親王以下、梅勒章京以上各官往迎”,“往東京時,仍令諸王大臣會送,給銀四千兩遣墳,工部立碑”。接著,又派禮部侍郎恩格德給孔四貞另送去白銀二萬兩,供她日常生活之用。孔四貞接受贈銀後,又提出:“臣父骸骨,原命歸葬東京,但臣兄既陷賊營,臣又身居於此,若將父骸送往東京,孝思莫展,請即於此地營葬,便於守視。”順治帝欣然允諾,不但將孔有德安葬在京城,還以“定南武狀王孔有德建功頗多,以身殉難,特賜其女食祿,視和碩格格”。從此,孔四貞成瞭清宮中的一名公主。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順治皇帝地宮空棺之謎:順治為何突然不治而亡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墓鞭屍真相:多爾袞悲慘結局名妓董小宛有沒有被順治納為妃子?董小宛與董鄂妃揭秘清朝唯一的一個漢人公主:和碩格格孔四貞孔四貞傳奇:清宮中唯一的漢族公主孔四貞墓在哪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彌漫的硝煙已經散去,桂林的王府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甲天下的山水也消失在身後,靈柩中的父母與孔四貞雖然近在咫尺卻已是生死兩茫茫。她又想起母親叮囑保姆的話:“此子茍脫於難,當度為沙彌,無效乃父一生馳騁南北,下場有今日也。”這話是對兄長說的,可兄長已經成瞭俘虜,“茍脫於難”的恰恰是她這個女兒。男兒“一生馳騁”下場如此,兩位母親的下場何嘗不是如此。父親已經在口頭上把她許配給孫龍之子孫延齡,將來跟著孫延齡馳騁南北,也難免像兩位母親一樣。經過一路的思索,孔四貞對自己的未來已經安排妥當:在辦完父母的喪事後就出傢為尼,與青燈古佛為伴,吃齋念佛,日日誦經,不僅可以超度父母的亡魂,也保住自己一生的平安。  其實孔四貞不可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也許是她的六根未凈,也許她作為孔有德惟一的後代對於在廣西喋血而戰的將士還是一面旗幟,她不僅未能遁入空門,反而被召進瞭宮門。年輕的順治皇帝與母親孝莊皇太後接見瞭孔四貞,如此浩蕩的天恩是孔四貞能拒絕得瞭的嗎?  有緣無份  比孔四貞年長5歲的順治皇帝是個性情中人,從第一眼看到一身素服、孑然一身的孔四貞就心生憐愛之意。此時的順治剛剛經歷第二次大婚。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後是多爾袞攝政時給包辦的,此女是孝莊太後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顯而易見這門婚姻也體現瞭太後的意願——通過聯姻來鞏固同蒙古各部的聯盟。然而,當孝莊皇太後的兄長吳克善在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七日送女兒到北京時,盡管宗室親王滿達海等均建議應在二月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卻遭到皇帝本人的拒絕。對於這位“睿王於朕幼沖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的皇後人選,順治並不想接納,尚未合巹已心存芥蒂。   順治對婚姻的抵觸,與多爾袞積怨甚深有一定的關系。吳克善之女——這位待嫁新娘,直至該年八月十三日在被晾瞭8個月以後才得到冊封,但肅穆的冊封儀式一結束,皇後就被撂在一邊,如花似玉的容貌、含苞待放的年華統統被黃瓦紅墻所禁錮。多爾袞在攝政時曾傷害過小皇帝的自尊,僅僅因為這門婚姻是多爾袞包辦的,就足以令順治如鯁骨在喉,少年天子的一腔積怨都發泄到皇後的身上。  盡管孝莊皇太後很想調節帝後之間的緊張關系,但經過三年的努力依舊沒有任何的好轉,太後拗不過順治,在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二十五日被迫同意把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孝莊皇太後可以同意廢後,但絕不會坐視滿蒙聯盟受到危害,在太後的主持下,廢後的侄女——吳克善的侄孫女又從大清門抬瞭進來。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十六日——也就是孔四貞到北京後13天,14歲的博爾吉濟特氏被冊立為皇後,此即孝惠章皇後。然而這第二位蒙古皇後,也未能跨越文化上的鴻溝,對順治來說第二位皇後隻是母親送給他的一件禮物,盡管他不喜歡,卻也要擺在那裡,權當一件不可心的擺設。對順治來說納漢女為妃,既是文化上潛移默化的結果,也有政治上的需要,他畢竟是入主中原的皇帝,在孔四貞來京之前就“選漢官女以備六宮”。恪妃石氏、為順治生育皇長女(早天)與皇五子常寧的陳氏、生育皇六子奇綬(早天)的唐氏、生皇五女(早天)的王氏以及生皇二女和碩恭愨公主的楊氏,就都是漢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順治的6位蒙古後妃沒有一人生育子女,足以反映出文化背景對順治情感世界、傢庭生活的影響。  憑母親的直覺,孝莊皇太後感到順治對孔四貞的情感日增,在軍營長大的孔四貞雖然也沒系統地讀過經書,但她畢竟是漢人;而她在桂林三年的見聞已經讓在紫禁城的皇帝領略到嶺南風情。生性聰明的孔四貞,隻要稍微用點心思讀點詩詞,就能同順治有更多的話題。對孔四貞,太後也在冷眼觀察,從孔四貞的謝恩疏所寫的發自肺腑的話“臣一草木之微,謬蒙天地弘施,總碎首以為期,即捐生其莫報”,看得出這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對於順治與孔四貞之間的朦朧戀情,太後不僅不幹預,反而為他們之間的接觸提供方便,太後不僅督促孔四貞讀經書,而且每當順治退朝後,總要找個事由把孔四貞派到順治的住地;尤其當順治到南苑打獵時,從來都要讓孔四貞陪同前去,馳騁在馬上的孔四貞是相當迷人的。   太後之所以有意培養他們之間的感情,有其深刻考慮。當母親的知道兒子對兩次大婚都不滿意,惟一能彌補的就是讓他自己找個稱心如意的女人冊封為妃嬪。在太後心中還有個不能捅破的窗戶紙,那就是兒子對弟媳董鄂氏萌生的愛慕之心。董鄂氏的丈夫是順治異母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代所實行的令命婦輪流入宮侍奉後妃的制度,為身為襄親王妃的董鄂氏同順治的不期邂逅提供瞭機會。董鄂氏雖然是滿洲女子,卻自幼系統學過《四書》、《五經》,對書法也很精通,稱得上是順治的紅顏知己。太後已經聽到一些風聲,為瞭避免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在順治十一年四月初五頒佈瞭“停止命婦入侍”的懿命,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斬斷多情天子同弟媳董鄂氏之間的來往,讓他們把剛剛萌生的戀情冷卻、淡化,在無聲無息中消失。  孔四貞的出現使太後找到瞭解決難題的希望,隻要孔四貞能在順治心中燃起熾熱的激情,董鄂氏就會成為歷史。這的確是件一舉五得的事情:順治在感情上得到滿足,為國盡忠的孔有德夫婦的孤女能有一個理想的歸宿,孔有德部下同皇傢的關系會更加密切,小兒子博穆博果爾的傢庭、臉面也能保全,更難得的是以孔四貞的身世絕不可能影響到順治皇後的地位。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到瞭該揭鍋的時候,順治十二年(1655年)四月的一天,太後特意同孔四貞拉起瞭傢常,問起孔四貞是否定婚,毫無思想準備的孔四貞脫口說道:父親在世時已經把自己許配給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太後愣瞭好一會兒才嘆瞭口氣說道:既然不能給我當兒媳,就給我當女兒吧!孔四貞被太後的話驚呆瞭,等她回過味的時候已經是淚流滿面,哭著向太後解釋道:父親隻是口頭上對孫龍說過,孫傢還沒把彩禮送過來……  孔四貞與順治實在是有緣無分,盡管男有情、女有意,但孝莊皇太後不能不考慮廣西將士的情緒。在處理婚姻問題上,太後從來都是把情感放在第二位。盡管孫傢還沒送彩禮,但這畢竟是孔有德的選擇;至於沒送彩禮,那也是因為孫龍陣亡、桂林陷落而來不及辦。太後太瞭解定南王的部將瞭,他們跟著孔有德已有幾十年,隻知道唯孔氏之命是聽。      太後也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情種”,為瞭情會鬧得天翻地覆。於是她賜予孔四貞“格格”稱號,收其為義女,令其住在宮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公主。既滿足瞭他們都不願失去對方的意念,又以兄妹的名分限制彼此的關系,從而使得順治永遠是孔四貞的水中月,而孔四貞則永遠是順治的鏡中花;既撫慰瞭當事人,又通過對孔四貞的恩寵籠絡住孔有德的部下。   對太後來說,最棘手的是失去瞭讓順治忘掉董鄂氏的人選。順治同董鄂氏的戀情竟又悄悄復燃,而且最終傳到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耳中。順治在得知董鄂氏因此受到丈夫的“斥責”後,竟打瞭弟弟一個“耳摑”。博穆博果爾“乃因怨憤”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為襄親王的未亡人也被選進皇宮中。順治同董鄂氏之間的驚世駭俗的戀情令孔四貞悲從中生,但她還要生活在紫禁城,在太後的指導下學習兵書戰策,以便能盡快遙控那些久經戰陣的老將,這是她對義母的惟一回報。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順治皇帝地宮空棺之謎:順治為何突然不治而亡

  許多年來,清東陵遭到瞭以孫殿英為首的軍閥、土匪們的一次次殘目忍睹的洗劫,入葬的五位皇帝中的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四位皇帝陵寢地宮連同皇後嬪妃的陵園全部遭到盜掘和毀壞,而順治皇帝的孝陵成為所有陵寢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因為所有的盜掘者都知道,順治皇帝地宮中那把扇子和一雙鞋子是不值得一盜掘的。  奸佞獻讒驚破鴛鴦夢  順治二年,江南名妓董小宛被洪承疇(早年由明降清,後成為南下清軍主帥)所強搶。洪氏本想自己霸占獨享,因董小宛誓死不從,才將她移花接木送入皇宮,成瞭順治皇帝的愛妃。  洪承疇恐董小宛於己不利,便向太後進言道:“昔睿王以荒淫於酒色,幾至國政荒墜,賴天地祖宗神靈,使之早世殞命……太後縱不念老臣之心,還不念太祖太宗創業之艱難乎?”  太後聽後勃然大怒,立召順治,令其將董小宛遣送出宮。順治帝一向惟母命是聽,不敢爭辯,隻好含淚遵命。於是,孝莊皇太後將董氏逼居西山玉泉寺。不久董小宛失蹤,順治帝悲痛欲絕,於是偷偷溜出紫禁城,直奔五臺山,削發入寺修行瞭。   舍棄皇位遁入空門後  順治臨出宮時,已將後事做瞭安排。並寫瞭一道上諭放置在禦案上。諭詔中定玄燁為皇太子,持服27日後即帝位。此詔一傳,各王公大臣異常驚疑:昨日早朝上皇上身體還好好的,怎麼一夜之間就駕崩瞭?且遺詔中也沒有說明病因!縱然群臣有千般疑惑、萬種猜測,可是喪事還得照辦。不久,8歲新主玄燁登基,次年改元康熙。  當年,順治皇帝遁入空門後,在五臺山絕頂處修瞭三間草房,終日念禪打坐。   皇兒訪父五上五臺山  幾十年後,康熙率部平息瞭葛爾丹叛亂。想起瞭五臺山上的父皇,便有瞭前去看望的打算。  待一行人到五臺山後,康熙將侍從留在山中,一個人走進清涼寺,再由一位老方丈領至山頂極峰處茅屋前,獨自進屋拜見父親。隻見一白發老僧,靜坐打禪,宛若枯人朽木。康熙忍不住雙膝跪倒老人身前,泣不成聲地說:“父皇,兒來瞭!”隻見那老僧雙目微睜,復又閉攏,其態如初,不再理會。過瞭半響,不見老僧有何表示,康熙隻好悄然退出茅屋。臨走時還叮囑老方丈不準聲張此事,以後要好生看待這位老僧,必有重賞。  康熙離開五臺山後,關於順治出傢在五臺山的傳聞在社會上越傳越廣。康熙帝一生共巡幸五臺山五次,方才不去,隻是秘密派人將父皇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一雙鞋子帶回,埋入清東陵地宮,而順治皇帝本人壓根就沒有入葬陵寢。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墓鞭屍真相:多爾袞悲慘結局名妓董小宛有沒有被順治納為妃子?董小宛與董鄂妃揭秘:大清帝國順治皇帝朝攝政王多爾袞悲情傢事順治帝寢內為何陪葬著17位格格?順治妃子的慘劇揭秘:清朝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在五臺山出傢嗎?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順治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裡子時,深宮傳出瞭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  就在順治駕崩後的第三天,不滿八歲的康熙登上瞭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皇宮中很快恢復瞭平靜,但是讓人們迷惑的是,24歲的順治皇帝,一向身體強健,從未聽說有什麼疾病纏身,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對於順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為什麼關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數字敷衍瞭事,甚至對死因隻字未提?面隨順治死因存在的種種疑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檔案研究專傢李國榮決定,從塵封多年的歷史檔案中,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作為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權威的檔案——《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後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實錄》中用瞭200多字記載瞭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11個字,時間,地點,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僅如此,清朝皇室傢譜《玉牒》中也僅僅隻是記錄瞭順治駕崩的時間,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談。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因為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瞭多達十四條的朕之最。為什麼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最後的心情。  相傳,順治皇帝迷戀上瞭一位江南名妓董小宛,而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後對此極為不滿,設計害死瞭董小宛。然而就在董鄂妃死後剛過百天,宮中傳出順治駕崩的消息。短短一百天裡,貴妃去世,天子駕崩,為什麼這一切如此巧合?  當時一位很有名氣的詩人吳梅村,寫下瞭一首《清涼山贊佛詩》。詩中寫道:“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當時順治皇帝與董小宛的故事傳得沸沸揚揚,人們不免猜想,吳梅村在詩中所寫的陛下,會不會就是順治皇帝。此外,詩中還寫道:“可憐千裡草,萎落無顏色”。千裡草——草下千裡重疊,這分明是個董字。於是,人們更加確信詩中的妾,指的就是董小宛。而陛下,無疑就是深愛著董小宛的順治皇帝。反復研讀吳梅村的詩句,人們對其中的一句詩,百思不得其解:“八極何茫茫,日往清涼山。”據吳梅村筆記記載,詩中的清涼山,指的就是佛教聖地五臺山,順治生前從未到過五臺山,為何詩中會說順治“日往清涼山”?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根據清宮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順治皇帝14歲那年,在遵化打獵的時候,認識瞭一位在山洞內靜修的法師。從這以後,順治就與佛教結下瞭不解之緣。順治十四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20歲的順治在京師海會寺,同高僧憨璞(pú)聰見面。憨璞(pú)聰對佛法的闡釋深深觸動瞭順治。從此,順治對佛教產生瞭濃厚的興趣。  順治崇佛已久,而且早有出傢之意,董鄂妃死後,他曾經一度傷心欲絕,無心朝政,病逝於養心殿也許僅僅是個對外托詞,順治並沒有死,而是遁入空門,削發為僧瞭。  據《起居註》記載,康熙即位後不久,孝莊皇太後曾多次帶著他上五臺山禮佛。  此類活動本可以在北京舉行,可他們偏偏不遠千裡來到五臺山。如此看來,順治在五臺山出傢修行,也許才是隱藏在禮佛背後的真相。  庚子之變的時候,慈禧太後西逃,當地要接待她,就從五臺山借瞭一些用具。有人說那些用具跟宮廷用具相似,可能是順治當年用過的。  如果將這些細節綜合起來,關於順治死亡之謎似乎可以還原成這樣的一個過程:孝莊害死瞭董小宛,順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為托詞,到五臺山出傢為僧。而孝莊唯恐此事為天下人所知,於是便假借順治之名,偽造遺詔。遺詔中的種種自責,無疑也就是孝莊強加給順治莫虛有的罪名。   對於這樣的說法,李國榮卻持有不同的意見。因為從順治的感情基礎和思維方式分析,遺詔中的自責並非不合情理。順治入主中原以後,面對著一切都感到陌生。因此,他必須盡量的去熟悉與適應這一切,甚至背離他自身原有的一些傳統習俗。這就使他陷入一種困惑與矛盾之中,在他內心深處常常有幾分自責的成分。同時,順治受到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影響,曾經一度篤信基督教,形成瞭感恩所得、自我懺悔的性格。在位期間,他屢次下詔白責,並要求各種文書不能稱自己為“聖”。  在順治朝的翰林院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李國榮找到瞭關於遺詔撰擬的記載,沒有想到,在書中還意外的發現瞭關於順治死因的線索。書中寫道,在王熙應召進入養心殿以後,病榻上的順治帝對他說,朕得瞭痘癥,恐怕是好不瞭瞭。所謂的痘就是天花,順治皇帝從患病到駕崩,隻有五天的時間。他的病癥與天花病極為相似。那麼順治皇帝會不會就是天花病死去的。  重新審視之後,順治出傢的說法又有疑點浮出水面。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詳細追憶瞭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識: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見面。己卯——也就是明崇禎十二年,這一年董小宛16歲,而順治才兩歲。  董鄂妃並非董小宛,她也並非使孝莊設計害死的。事實上,董鄂妃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痛不已,因傷成疾而去世的。據僧人傳記《續指月錄》記載,愛妃辭世,順治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順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茆溪森為順治在萬善殿舉行瞭皈依佛門的凈發儀式。然而之後的記載卻將故事引向瞭出人意料的結局。順治皇帝剃光瞭頭發要出傢瞭,這個消息激怒瞭孝莊,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聽說弟子茆溪森為順治剃發,當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燒死茆溪森。順治得知這件事情後,無奈之下隻好決定蓄發留俗,不再出傢。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從種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患天花而去世,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順治患病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然而清宮檔案為什麼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難道順治死亡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順治真的死於鄭成功的炮轟?  順治死後,朝廷依照他的遺囑,將他葬在瞭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是順治十四歲那年的冬天,順治在遵化躲避天花時發現並確定下來的。一代天子,竟為天花所迫,不得不離開皇宮,將自己放逐於北方的寒山凍水之間。對於天花,當時的人們幾乎是談之色變。為瞭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隱去瞭順治死於天花的事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順治年間,一個叫張宸的官員在個人筆記中記載,正月初七這一天,朝廷傳諭民間不許炒豆,不許點燈,不許倒垃圾。  這些禁忌隻有在皇帝“出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因此,史學專傢們更加確信順治皇帝就是因為天花死去的。   王戎笙,中國社科院明清史研究專傢,10年前,他曾經發表瞭一篇關於順治遺詔的學術論文,從而引發瞭歷史學界對順治死因的再度關註。《張氏醫通》中這樣描述天花的癥狀:痘瘡成漿之時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自語呢喃,如邪祟狀。從天花的病癥推斷,順治臨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他也就根本不可能親自口授遺詔。那麼,王熙在《自撰年譜》中所記載的,順治臨死前口授遺詔,開列自己的十四條罪狀,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誰來繼位和輔政大臣兩大難題,這些事情又究竟該如何解釋呢?  《王熙自撰年譜》中記載,順治是在初七清晨子刻駕崩的。而據《平圃雜記》所載,張宸是在初八上朝時,才得知順治駕崩的消息。不僅順治駕崩時間的記載相差瞭整整一天,順治哪一天得病,史料上的記載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清實錄》中記載,二那天,順治感到身體不適。《平圃雜記》中卻說,初二順治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而據《自撰年譜》記載,王熙初一到初三連續三天進宮請安,但是都沒有說順治生病。而且初三這天,順治還和王熙討論事情。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天花發病初期,體溫急劇上升,之後便是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如果順治真的染上瞭天花,那麼他就不可能在初二發病初期,冒著高燒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就算是回來之後才發病,第二天,恐怕也很難在就關系重大的事情和王熙談論。而且讓人們感到費解的是,為什麼王熙對於討論的內容,僅僅用瞭——俱不敢載四個字簡單代過。如果說王熙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苦衷,為什麼他要如此遮遮掩掩,閃爍其詞。  究竟是為什麼,史料在這麼多關鍵之處的記載,會有如此之多異常明顯的出入,這似乎很難用記述者的失誤來簡單地下結論?會不會是順治皇帝的死亡另有隱情呢?  1992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居住在廈門的鄭萬齡,在傢中整理父親留下的遺物。鄭傢是鄭成功的後代,鄭萬齡的父親去世後留下不少和先族相關的書籍。然而,就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本書吸引瞭鄭萬齡的註意……  鄭萬齡發現的手抄本叫《延平王起義實錄》,這本書就是以日記的形式記載瞭鄭成功的戎馬生涯。  2004年4月20號,《廈門晚報》的頭條新聞——順治被鄭成功斃於廈門,吸引瞭無數的目光。而這個驚人的消息就是來自《延平王起義實錄》的一段記載:有人密報鄭成功,高崎之戰中,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沒,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佈這個消息。  此外,手抄本上還有一段關於太師鄭芝龍被害內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順治帝死因: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屢次寫信勸兒子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並未將他治罪。順治被炮斃於廈門後,輔臣蘇克薩哈與鄭芝龍有仇,向康熙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康熙采納瞭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順治皇帝禦駕親征,來到廈門。鄭成功的部隊沿岸與清軍激戰。就在這一次的激戰中,順治皇帝被鄭成功炮轟而死。港中江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成瞭無鰾江魚。如今這個籠罩著濃鬱神話色彩的傳說,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順治皇帝真的死在廈門海戰當中瞭麼?

名妓董小宛有沒有被順治納為妃子?董小宛與董鄂妃

  很多人以為董小宛和順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人,而且野史更言之鑿鑿地這樣描繪道:董小宛是秦淮名妓,她的色藝雙絕,最後連順治皇帝都聽說瞭,於是把她搶入皇宮,稱為董鄂妃。但這時的董小宛已是才子冒辟疆的夫人瞭,於是寧死不從,並且以死抗爭。孝莊皇太後怕傷及皇帝兒子,而且由於祖訓“漢女不得入宮”,便將董小宛縊死,順治心灰意冷之下,便出傢為僧。因此,順治的孝陵裡是沒有棺槨的。  這種傳說廣泛流傳,許多小說、影視作品中都可見它的痕跡。看得多瞭,許多人也就認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而順治皇帝正是為瞭她才不做皇帝的。  其實董小宛與董鄂妃,是不同的女子。  董小宛名董白,除瞭“小宛”,她還有一個號“青蓮”。她和陳圓圓、柳如是、李香君、顧眉、朱無瑕、趙令燕、馬湘蘭等等,都是明末舉世艷稱的名妓。她出生在明天啟四年(1624年),到崇楨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自盡時,作為早已艷名遠播的美女,她已經二十歲瞭;而此時的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他的年紀最多也超不過七歲(因為直到七、八年之後,十四歲的小皇帝才夠年齡冊立他的第一位皇後)。在那個早婚的年代,十六年即為一代人,尚不諳世事的七歲小皇帝怎麼可能愛上一個“阿姨輩”的女人呢?  真正的董小宛在崇禎末年便從良瞭,當時她十九歲。她的丈夫冒辟疆,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一起,被共稱為明末的“江南四公子”。是江蘇如皋人氏,名襄,號巢民。明朝滅亡之後,他便隱居鄉裡,終生不仕。才色雙絕的名妓,嫁給頗具民族氣節的名流公子,這段姻緣還是十分般配的。   但是董小宛一生也沒有成為“冒夫人”。這不僅僅是因為她的丈夫冒辟疆沒有足夠大的官爵(明清制度,隻有朝廷一二品大員的正式妻子才能稱為“夫人”,享受誥命),更主要的原因是:她隻是冒辟疆的妾室。  然而她對冒辟疆的感情非常深厚,對正妻冒太太也充滿感激之情。因為她出身娼傢,身份低下;在當時的法規中,即使是做妾,也要是“平民良傢”的女子才有資格。所以跟隨冒辟疆的初期她是沒有名份的,隻能住在另外的房子裡,四個月後才由冒的正妻出面將她領回瞭傢,正式成為冒傢的成員。  來到冒傢後,董小宛恪守自己的小妾身份服侍丈夫、傢姑和嫡妻,勞役過於婢仆,隻要他們在場,董小宛不但站著不肯坐下,而且還端湯送茶、捶背打扇、說笑解悶,數年如一日。因為她文才出眾,冒辟疆對兩個兒子的教育也常常由董小宛分擔,批改文章、譽抄成書,往往通宵達旦。管理傢中的奴仆也是謹慎謙和,贏得瞭親友間眾口一詞的好評。在冒辟疆身上,董小宛更是傾註瞭所有的關愛。冒辟疆曾大病五個多月,董小宛就睡在他床邊的地鋪上,白天黑夜地照料吃喝拉撒。冒辟疆病中狂燥,對人百般辱罵,董小宛也逆來順受、跪著解勸。在這五個月裡,她每天隻吃一餐粗食,為冒辟疆祈福。冒辟疆的母親和妻子都勸她不必如此,她仍舊不改初衷。五個月後,冒辟疆痊愈,纖纖弱弱質的董小宛卻病倒瞭。  嫁入冒傢的第九年,即順治八年(1652年),二十七歲的董小宛遂“以勞瘁死”。冒辟疆傷心欲絕,作《影梅庵憶語》哭悼,親友婢仆都為之傷心不已。  士林傳聞,當初冒董二人一見鐘情,但因身份差距而不知能否終成眷屬,便去燒香求簽。董小宛先去,卻求來瞭一支大概意思是別後相思、無力回天的下下簽。於是冒辟疆再次去求簽,卻得瞭和董小宛一模一樣的一支簽。朋友為安慰兩人,便去幫他們再求一次:誰知那支不利姻緣的簽又跳瞭出來。於是眾人都以為鴛夢難諧。誰知後來竟能共諧連理,都是喜出望外,認為那座一向以靈驗著稱的廟宇也不過如此。誰知董小宛紅顏薄命,雖然是嫁給瞭冒辟疆,共同生活的時間卻非常短暫,姻緣中途阻絕,陰陽兩隔。——果然是隻能終生相思、無力回天。  而要到董小宛去世後,董鄂妃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相關閱讀推薦:名妓董小宛與冒辟疆的生死之戀:董小宛嫁給誰瞭?順治的董鄂妃是不是秦淮八艷中的董小宛?歷史上順治帝的董鄂妃與名妓董小宛有無關系?董鄂妃身世之謎 董鄂妃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嗎?秦淮八艷的氣節:李香君最剛烈 董小宛最動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事實上,可以稱之為“董鄂妃”的女子共有三位,年長的一位是皇子福全的生母寧愨妃、還有一位是本文主人公的堂妹,她被稱為“小董鄂”,封號是貞妃。從後來的事情發展來看,貞妃與端敬董鄂氏的關系要更為親密。  廣為人知的那位董鄂妃是清廷內閣大臣鄂碩的女兒,閨名暫不確定。她本來是順治異母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正式妻子),本來是可以以此貴婦人的身份,平平安安、養尊處優地渡過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愛上瞭她。襄親王為此羞憤而死。董鄂氏服喪剛二十七天,順治帝便召她入宮,立為賢妃。這時順治十九歲,董鄂氏十八歲,時間是順治13年(1656年)。立為賢妃後僅僅一個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晉封為皇貴妃。而且這一次的破格在整個清王朝的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少年皇帝為冊立皇貴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見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讓董鄂氏做皇貴妃都還太不夠瞭,很應該把皇後的位子也讓她來坐才是。  郎才女貌,本來倒也是一對佳偶,然而少年親王之死,卻已經註定瞭這場擁擠的愛情故事將以悲劇結局。   順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後妃。活著成為皇後的兩位都姓博爾濟吉特氏。第一位是順治生母皇太後孝莊的娘傢侄女,但是小皇帝認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挑選的,所以才兩年時間皇帝和她的緣份就到瞭頭,她被廢為靜妃。第二年,孝莊皇太後又從娘傢接來瞭三位侄孫女,並將其中一位立為新皇後。但是這位皇後雖然品貌雙全,皇帝仍然不喜歡她。過瞭兩年董鄂氏入宮,皇後的寶座就更是搖搖欲墜瞭。  然而董鄂氏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女子。和董小宛一樣,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並非“正嫡”,人生經歷又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從現代人的角度看,此時的董鄂氏隻是一個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無法決定婚姻;又在兩個強勢的男性間無力抉擇愛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歲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諒解,還要獨自承擔著“紅顏禍水”的罪名:活著的皇帝沒人敢說他錯,死去的襄親王更沒有錯,有錯的就隻能是她瞭)。  從前的襄親王福晉董鄂氏,現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進瞭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裡生活著的,並不僅僅是愛她的順治帝,還有一群因為她而失去帝寵的女人(在她們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外戚傢族);還有因為這起愛情事件而失去兒子的襄親王生母靖懿太貴妃;以及同樣因為這個原因而與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後孝莊。  因此,董鄂妃在後宮裡從來沒有恃寵而嬌,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當她得知順治帝要找岔二次廢後,是要立自己為後時,反而苦苦為皇後求情,甚至以死相諫。為瞭表示謙讓,她甚至稱皇後為“母”;皇後生病,她“五晝夜目不交睫”。皇後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親妹妹死去瞭一樣。對於其它的妃嬪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親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湯喂藥。她還撫養瞭承澤郡王的兩個女兒和安王的一個女兒,照料這三個小姑娘無微不至,如同親生的一樣。至於服侍太後,她更是察顏觀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無異女侍”,太後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廢寢食”;她不幹預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禮制和順治同桌吃飯;但是同時她反復規勸順治理政要謹慎小心,不可以發佈錯誤的政令累及百姓;秋決犯人時,她流著眼淚請求順治要再三細查案情,不能枉殺無辜;在個人素養方面,董鄂氏的書、畫、經、史、佛學等均有相當的造詣。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結果,她的努力終於化解瞭皇太後的敵意,得到瞭皇太後的認可,到後來,太後的身邊簡直就少不瞭董鄂氏瞭,把她當成女兒一樣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畢竟隻有十八歲。長年過度的勞累、自責和惶恐,慢慢蠶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瞭皇四子。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帶給她無盡的歡樂和寄托,更讓順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懷疑,大清帝國的龍椅,總有一天是要讓這個襁褓中的小小人兒坐上去的,  但是這個小人兒隻給瞭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樂,就將他們帶進瞭痛苦的深淵。出世一百零八天後,還沒來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隱秘的紫禁城裡原因不明地死去瞭。順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繼承人為榮親王,並專修陵寢。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為親王,也安慰不瞭活著的母親。董鄂妃產後哀痛,失於調養,喪失瞭生育能力。病體支離的她勉強支撐瞭兩年,也離開瞭人世。她死的時候不足二十二歲,和順治隻有四年姻緣。悲痛的順治追封她為“端敬皇後”。  和冒辟疆悼念董小宛一樣,順治也為董鄂氏親筆寫下瞭數千字的《端敬皇後行狀》,深切哀悼。身體虛弱的順治不久染上瞭天花。面對病魔,迭遭打擊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無力與之對抗,奇跡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歲的福臨駕崩於養心殿,離董鄂妃去世的時間,才不過四個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後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蕩蕩的孝陵裡的確沒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槨,隻有他們的骨灰壇。)  現在輪到“小董鄂”貞妃瞭。不到半年的時間,這個隻相當於現在大學二年級學生年齡的女孩失去瞭她所有的依靠和感情的寄托——先是姐姐,然後是丈夫。小董鄂從來沒有過堂姐所擁有過的地位和愛情,卻代替她承擔瞭整個皇族的怒火與後宮的嫉火。命運逼迫她選擇瞭死亡,追隨他們而去。史書上稱之為“從殉”。  董小宛與董鄂妃姐妹,三個同樣身不由己的薄命女子,多少年過去瞭,我們仍不禁要為她們曇花般的人生唏噓。  本文的主人公都逝去瞭,與他們相關的歷史還在延續。  因為順治死於天花,所以已經生過天花並且死裡逃生的皇三子玄燁得以繼位為帝,史稱清聖祖,年號康熙。因為生過天花,真正的康熙大帝絕對沒有後世藝術傢所演繹的那麼白凈斯文,他是個麻子。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下詔嚴禁殉死的行為。從此後,清代皇室再也沒有瞭“從殉”的事情。  在此還要再加一點,滿人入關之後,並沒有什麼漢女一定不得入宮的苛令。反而是滿清皇族為瞭消除滿漢隔閡、鞏固統治,率先采取瞭滿漢通婚的懷柔政策(不過為瞭子嗣強健考慮,裹小腳的漢女是不在這個范圍內的)。滿洲八旗中便有“漢軍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其父佟圖賴,就是其中如假包換的漢人。而董鄂妃的血統,恐怕也要上溯到北宋覆滅時期,那時被金人擄往北國的宋朝宗室,極有可能就是她們的先祖。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大清帝國順治皇帝朝攝政王多爾袞悲情傢事

  導讀: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  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瞭。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系上,他眼光獨到。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瞭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系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瞭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註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瞭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瞭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瞭候選人之列。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傢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仿佛不經意之間,便堵死瞭多爾袞的路。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為什麼執意娶朝鮮國的公主?多爾袞幾個老婆揭秘順治皇帝究竟有多愛董鄂妃:連缺點也愛孝莊太後與多爾袞皇太極的三角關系:揭秘孝莊情史揭秘:清朝順治皇帝陵寢內為何陪葬著17位格格?揭秘:清朝順治皇帝為啥那樣痛恨叔叔多爾袞?揭秘:順治帝成為真正的一國之主之路 幼年登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瞭會場。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傢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瞭會場。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令兩個人感到不滿,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傢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揮瞭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來,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所以領兵打仗時才會成為主帥,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瞭好事,不但皇位沒有坐上,反而更要聽從輔政王多爾袞的號令,就連那些曾經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現在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令他實在難以下咽,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話說:“難道我就不能扭斷這些傢夥的脖子?”   多爾袞心中的悲憤則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親年輕貌美,卻被弄得聲名狼藉,正值三十七歲盛年,卻不得不給死人殉葬。有證據顯示,多爾袞曾經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裡巧取豪奪走的。如今,皇太極死瞭,這個皇位本來已經非自己莫屬,偏偏皇太極的兒子又橫在瞭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出他的另外一個孩子———一個六歲的毛孩子來坐那把龍椅,太不公平。  雖然多爾袞是這一輪角力中毋庸置疑的勝利者,實際上,他和豪格是兩敗俱傷,他們二人在心靈上全部創巨痛深。過去,多爾袞與豪格雖然並不親密,但至少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他們變成瞭不共戴天的仇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順治的董鄂妃怎麼死的?

順治的董鄂妃怎麼死的? 董鄂妃,即順治的孝獻皇後,也是順治帝一生最鐘愛的女子。董鄂妃是怎麼死的呢?   孝獻端敬皇後(1638年-1660年),即董鄂妃註一,內大臣鄂碩之女,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其母為漢人。順治帝皇四子和碩榮親王生母。  原為“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大概是因清代命婦入伺後妃的緣故,得出入宮禁,竟與福臨談起瞭戀愛,這位滿籍軍人申斥董鄂氏時,被福臨打瞭個耳摑,羞憤致死,或者竟是自殺而死。註二董鄂氏於順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656年10月12日)被擬立為賢妃,一個月後(九月二十九日,西歷11月15日)被擬立為皇貴妃,十二月初六日(1657年1月20日),福臨頒詔正式冊立其為皇貴妃(冊封貴妃制向無頒詔之例)。  董鄂妃入宮後住在承乾宮,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生下皇四子,不料未及百日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1月25日)便夭折。順治追封這位尚未取名的皇子(甚至打算立他為皇太子註四)為和碩榮親王。董鄂妃在皇宮內雖極受福臨寵愛但為免遭妒,時時謹小慎微使其精神極度緊張加上喪子的打擊以及產後因孝莊太後生病而不得不勉力伺候,很快病倒(亦可能在十四年八月便已患病)。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2歲。

清世祖順治皇帝簡介:順治的兒子及妃子有哪些?

  導讀:順治皇帝簡介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滿族,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時(晚七點至九點)出生,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屬相虎,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死後謚號為: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陵寢孝陵(河北遵化縣清東陵),廟號世祖。  順治皇帝簡介  清世祖順治:中國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  順治謚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名: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廟號:世祖,即清世祖  信仰:佛教  民族:滿族  順治生父:皇太極的第九子  順治生母: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佈木佈泰(即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       順治的皇後  廢後:博爾濟吉特氏孟古青(順治十年被廢,降為靜妃)無子女。  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榮惠(即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無子女。  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念錦(即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後)生有皇三子愛新覺羅  玄燁,即後來的清聖祖,康熙皇帝。  孝獻端敬皇後:董鄂氏烏雲珠(即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  生有皇四子,僅三月即夭折,遂未命名,追封榮親王。      順治的妃子  貞妃:董鄂氏宛如(後追封為皇考寧愨妃)生子一人,即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即裕憲親王)。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榮貴(後尊為皇考淑惠妃),孝惠章皇後的胞妹,無子女。相關閱讀推薦:清太宗皇太極簡介 皇太極的妃子兒子的詳細介紹清太祖努爾哈赤簡介 努爾哈赤的兒子及妃子介紹羅馬帝國皇帝列表

鄭成功曾“炮斃順治”?情報有誤他自己都不信

  順治並未出征廈門,卻有大人物戰死廈門  何丙仲曾任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他說,順治沒有死於廈門的最大根據,就是順治並未親征,也就是說,順治根本就沒到過廈門。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福臨當政時,鄭成功的海上勢力是他的心腹大患。清政府對鄭成功很忌諱,一度想把他招安,均遭拒約,終使順治帝於1660年下決心派兵出征,圍剿鄭成功軍隊。  何丙仲認為,歷來的文獻,如楊英的《先王實錄》、阮旻錫的《海上見聞錄定本》等,對清軍投入於征廈的兵力都比較籠統,連清將的姓名官爵也一片混亂,例如《海上見聞錄》出現過“昂邦章京”,“二等蝦”、“梅勒”、“紅帶梅勒士心秀”;《先王實錄》為“昂拜章眼紅”、“真滿哈喇士心”、“真滿呢馬勒、石山虎。”黃宗羲《鄭成功傳》則為“哈喇士星”等等,因為滿漢文化存在差異,連文獻讀來都不知所雲。“因而才會有順治親征廈門的傳說產生。”  他查閱《清史稿》,發現參加廈門之戰的確實有一大批滿洲貴族,或為皇親國戚,或為重臣之裔,其中有努爾哈赤之侄務達海,三等侍衛署甲喇額真和托,戰死在廈門的有甲喇額真赫特赫(死後“予世職拜他喇佈勒哈番”)、覺羅拜山之子莫洛渾(死後“贈三等伯,諡剛勇”)、阿哈丹(死後“卹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皇太極十六大臣之一的薩弼翰之孫哈爾弼(死後“授拖沙喇哈番”)等。頭銜和規格之高,是鄭成功前所未遇。當時清鄭雙方存在文化差異,加上情報工作也未必到位,以至於有人發生誤會,誤以為炮斃的是順治皇帝本人,便向鄭成功“密啟”。  當時這種誤會是經常發生的。比如,帶兵到廈門的這個達素,《海上見聞錄》等文獻都說他廈門兵敗後,到福州吞金自盡。其實不然,《清史稿》記載他兵敗後,當年被“召還”,康熙八年(1669年)因鰲拜而受牽連落職,不久官復原職後,才去世。  鄭成功諜報不發達,炮斃順治成美麗傳說  關於順治皇帝是在廈門被鄭成功的軍隊炮轟而死的說法,在2004年提出,這種說法的首倡者的依據是《延平王起義實錄》手抄本。  《延平王起義實錄》是泉州南安的鄭成功後裔鄭夢彪提供的,隻是手抄本,而且年代久遠,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僅能作為參考資料,但不能作為史料。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但在廈門,“順治帝被炮斃於筼簹湖”這一說法已經流傳瞭幾百年,一些地方人士也贊同這一說法。這是為什麼呢?何丙仲也分析瞭其原因:當時諜報系統又不發達,鄭成功與清政府來往不多,對清軍內務、機構不熟悉。鄭軍大炮擊中瞭清軍那些講究高規格排場的皇親國戚、龍子龍孫以後,鄭成功一方誤認為擊斃皇帝,就不值得奇怪瞭。“雖然鄭成功本人‘當時恍惚,未敢信耳’(《延平王起義實錄》),但這個傳說卻已流入廈門民間,流傳至今。”何丙仲說。  少帝染病逝於北京,鄭成功得機收復臺灣  至於順治真正死因,何丙仲最近在閱讀明末清初一些有關西洋耶穌會教士的文獻中,也發現一些有趣而且有價值的史料。  話還要從來自德意志的耶穌會士湯若望說起。1651年,順治皇帝親政。大學士范文程引見湯若望給順治皇帝。湯若望不僅給皇太後治好瞭病,還給後來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治好瞭病。此後,順治向湯若望請教天文、歷法、宗教等學問,還向他請教治國之策,交往甚密。年輕的順治和60歲的湯若望的關系有如孫輩之對待祖父。在湯若望眼中,順治具有審慎、公正的品質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但也有不足之處,如暴躁的脾氣,對迷信活動的愛好,以及極度沉湎女色的天性。他對轉變順治為天主教徒的願望從未削減,雖然1658年後,因受到太監和僧人的影響,順治與湯若望的關系有所弱化。  1660年,董鄂妃因病去世,順治傷心至極。照湯若望的話說,順治本來已患瞭嚴重的肺結核病,又在曠日持久的葬禮和道場上大受折騰,於是在董鄂妃死後四個半月,染上天花,三天後即1661年2月1日也死瞭。  當皇帝奄奄一息的時候,湯若望還去看望過他。順治看瞭一眼他事先準備的以死亡與永恒為主題的勸導詞,表示說在他痊愈之前不想進一步討論這個題目,湯若望在日記中寫道。  何丙仲據此推斷順治死於北京是不爭之實,死因是感染天花。  不可否認的是,《延平王起義實錄》有一段相關文字,是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其文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後再圖北征。”文中所說藩,就是鄭成功。已故的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瞭鄭成功對攻臺時機的選擇,具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鄭成功是海峽兩岸民眾公認的民族英雄。順治去世後,年幼康熙繼位。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瞭被荷蘭殖民者強行占領達38年之久的寶島臺灣,為統一大業作出貢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順治的妃子 揭秘清朝順治皇帝的皇後妃子簡介

  順治的妃子:清世祖順治帝,他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在位期間重用漢官,招撫政策,澄清吏治,穩定社會,休養生息,勤政愛民。那麼他又有多少的妃子呢?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為大夥介紹一下順治的妃子們。  順治立過四位皇後,7位妃子,21位庶妃中8位曾生育過。  1.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榮惠(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生於1641年11月5日(後金崇德六年十月三日),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世祖廢後之侄女。清世祖時為妃、皇後,聖祖時尊為仁憲皇太後。1718年1月7日(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卒,年七十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上謚,葬孝陵(清東陵)之東,稱孝東陵,祔太廟。雍正、乾隆朝累加謚,為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無子女。  2.孝康章皇後:佟佳·念錦(1630年—1663年3月20日),1630年(天聰三年)生,少保、固山額真佟圖賴女,後初入宮,為世祖妃。1654年(順治十一年)春,妃詣太後宮問安,將出,衣裾有光若龍繞,太後問之,知有妊,謂近侍曰:“朕妊皇帝實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5月4日(三月十八日),聖祖生。聖祖康熙即位,尊為皇太後。1663年3月20日(康熙二年二月初九),崩,年二十四。初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後。及崩,葬孝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後。後傢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入滿洲。  3.孝獻皇後:董鄂·烏雲珠(1639年—1660年9月23日),世稱董鄂妃,獨為帝所盛寵,清朝第一寵妃,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之姊。出生時間:1639年(崇德四年)生,1656年9月(順治十三年八月)進宮,:1656年10月12日(順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封賢妃,1656年11月14日(順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封皇貴妃,並大赦天下。1657年11月12日(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一個兒子不料未及百日便夭折,封和碩榮親王。1660年9月23日(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仙逝於承乾宮,順治深為哀慟、尋死尋活。10月3日(八月二十九日)追封為皇後。合葬孝陵,追尊謚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  4.靜妃:順治廢後博爾濟吉特·孟古青,生卒年不詳,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太後侄女。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的第一位生前冊封過的皇後。順治十年,被廢之後,降為靜妃。無子女。   5.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榮貴,追謚皇考淑惠妃,孝惠章皇後的妹妹。1654年(順治十一年),冊為妃。1673年(康熙十二年),尊封為皇考淑惠妃。在順治帝的所有遺孀中以淑惠妃長壽,於1713年11月(康熙五十二年十月)逝世。  6.恭靖妃: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春兒,多羅額爾德尼郡王博羅特女。順治妃。1674年1月10日(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尊為皇考恭靖妃;1689年5月21日(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三)逝世。  7.端順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玉華端妃、追謚皇考端順妃。一等臺吉佈達希佈女。1674年1月10日(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尊為皇考端順妃;1709年8月1日(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六)逝世。  8.寧愨妃:董鄂花束子,長史喀濟海女,初為世祖庶妃,1653年(順治十年),生皇二子裕憲親王福全;1674年1月10日(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尊為皇考寧愨妃福全。1694年8月11日(康熙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逝世。  9.悼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和碩達爾汗親王曼殊錫禮之女,為孝惠章皇後的姑姑,也是順治帝生母的侄女,即順治帝的表妹。因其年紀幼小,待年宮中,未行冊封,即正式成為皇帝之妃,便於1658年4月7日(順治十五年三月初五)死在宮中。10月4日(九月初八),葬悼妃於薊縣黃花山下,陵名為悼妃陵,康熙五十七年遷葬於孝東陵。  10.貞妃:董鄂·宛如,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的女兒,孝獻皇後的族妹。1661年2月5日(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以身殉世祖死,時年不足20歲,貞妃是清朝最後一位殉葬的妃嬪。康熙帝追封為皇考貞妃,原葬薊縣黃花山下,康熙五十七年移葬孝東陵。  11.恪妃:石氏,漢族,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兒,河北直隸灤州人,是宮裡正妃中唯一漢人妃子。1668年1月13日(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病逝,原葬薊縣黃花山下,康熙五十七年同悼妃、貞妃一同葬入孝東陵。  12.庶妃:穆克圖氏,也稱塞母肯氏,雲騎尉伍喀女,1661年1月(順治十七年十二月)生皇八子永幹,八歲殤。也稱塞母肯額捏福晉。  13.庶妃:巴氏,也稱筆什赫氏,1651年12月13日(順治八年十一月初一)生皇長子鈕鈕,2歲殤;1654年1月30日(十年十二月十三)生皇三女,五歲殤;1655年1月27日(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皇五女,七歲殤。為筆什赫額捏氏福晉。  14.庶妃:陳氏,1652年4月22日(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皇長女,兩歲殤;1657年12月(順治十四年十一月)生皇五子常寧,後封恭親王。  15.庶妃:唐氏,1659年(順治十六年)生皇六子奇授,七歲殤。  16.庶妃:鈕氏,也稱牛氏,1660年(順治十七)年生皇七子隆禧,即純靖親王隆禧。  17.庶妃:楊氏,1654年1月(順治十年十二月)生皇二女,即和碩恭愨公主,下嫁瓜爾佳·訥爾杜。  18.庶妃:烏蘇氏,1655年1月9日(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皇四女,八歲殤。  19.庶妃:那拉氏,1657年11月11日(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皇六女,五歲殤。相關閱讀推薦:順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揭秘順治皇帝出傢之謎清順治帝福臨皇後是誰?順治帝兩次廢後原因是多爾袞是如何成為太上皇的 順治為何鞭屍多爾袞康熙帝的四大輔政大臣都是誰 為什麼順治挑他們多爾袞之死 歷史上多爾袞與順治帝如何結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