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風波

參戰風波: 中國是如何趕上“一戰”末班車的?

  1914年8月開始的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傢都卷入瞭這場戰爭。  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這一年,對中國人而言無疑具有雙重的酸楚滋味。回望歷史深處的1914年,新生的中華民國已歷三載,但戰亂、政爭、貧困卻仍在折磨著這片苦難的大地。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讓這片破碎的山河雪上加霜。  1917年2月,在一戰已經進入第4個年頭後,勢力漸弱的德國為壓制英國方面的海上運輸而單方面宣佈實行“無限制潛艇戰”。按德方聲明,對於任何開往英國的船隻,德國潛艇將不發警告的加以擊沉。此舉帶來的嚴重後果是,德國原本為封鎖其他國傢對英國的物質援助,但這種不加區別的攻擊方式將更多的中立國拖入瞭戰爭,其中就包括瞭萬裡之外的中華民國。  “府院之爭”:總統、總理掰手腕  1917年2月,中立國船隻相繼被德國潛艇擊沉後,受損最大的美國宣佈對德斷交,並準備派遣軍隊前往歐洲參戰。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展開瞭對華外交活動,希望中國也步其後塵,對德國斷交甚至隨同參戰。對此,民國總理段祺瑞最初未置可否,因為他本人曾赴德國學習軍事,對後者的強大深有體會。在他看來,德國雖然目前形勢不利,但難保沒有翻盤的可能,萬一參而不勝,反而惹下麻煩。  在此情況下,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按華盛頓的指示極力勸說中國加入協約國集團,並許諾為中國提供貸款及其他各種支持。與此同時,協約國集團的一些外國顧問如總統府美籍顧問福開森、英籍顧問莫理循等人也紛紛向各方有力人士展開遊說,他們異口同聲的建議:中國一定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翻身機會,搭上“戰勝國”的最後一趟列車。  在“外國友人”的遊說和“戰勝國”的誘惑下,段祺瑞隨後改變瞭主意,他的小算盤是:如果中國不戰而勝,不但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可以利用參戰為名,擴大自己的勢力;再者,對外戰爭可以轉移民眾視線,穩定國內政局,何況本次參戰沒什麼大的風險,正好乘機搭個便車。 段祺瑞  之後,民國政府對德國以“無限制潛水艇戰”封鎖國際公海的政策提出抗議。3月初,段祺瑞召開內閣會議並順利通過瞭“對德絕交案”。但讓老段沒想到的是,總統黎元洪在看完提案咨文後表示不能蓋印,其理由是:宣戰媾和乃大總統之權力,如今斷交便是交戰之先聲,事關重大,不可草率行事;退一步說,也應該先與國會協商為妥。  原來,按1912年《臨時約法》的規定,總統是虛位,總理是實權,但國會、總統府、國務院之間又因為權限不清而相互牽制,由此導致民國初年總統與總理間多有齟齬,這也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作為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而又勢力單薄的黎元洪,其對段祺瑞的心思一清二楚,他並不願意看到後者借“參戰”擴充實力,由此才有瞭以上一幕。  碰瞭這個釘子後,段祺瑞氣得出走天津,要撂挑子不幹,最後還是黎元洪請江蘇督軍馮國璋前往天津走一趟,才算把老段勸回。之後,段祺瑞在馮國璋的陪同下再次拿著對德絕交的咨文請黎總統蓋印。鑒於上次的風波,黎元洪這次二話沒說,當場便蓋上總統大印。  事後,段祺瑞在迎賓館招待參眾兩院議員,向議員們解釋政府的外交政策,以求取得共識並通過對德絕交案。有瞭這些鋪墊,眾議院在3月10日表決對德絕交案,結果以331票對87票獲得通過;3月11日,參議院也以158票對35票的結果通過瞭這一議案。  3月14日,中華民國外交部正式照會德國公使,宣佈對德斷交,停付德國賠款和欠款,並令駐德公使顏惠慶即日回國。德國公使收到照會後,雖然也發瞭一通抗議,但事已至此,最終隻能降旗回國。至於德國在天津和漢口的租界,中央政府令地方官即刻收回,在租界的少量德軍也被解除武裝;就連德國在華的商船,也都被一一扣押。由此,德國從1898年侵占膠州灣後在中國發展的勢力,就此煙消雲散。  “公民團”大鬧“參戰案”  對德斷交還隻是第一步,接下來該是對德宣戰。在對德絕交問題上輕松搞定黎總統和國會後,段祺瑞本以為下一步參戰將會順理成章,但之後的過程卻惹出許多不該有的麻煩。  1917年5月8日,段祺瑞將國會中主要黨派的議員代表請到國務院,向他們解釋瞭對德宣戰的原因:一、中國在宣戰後不參與歐洲戰事,無需派兵;二、德國已轉攻為守,頹勢日顯,失敗指日可待;三、俄國在革命後仍繼續對德作戰,俄德和談乃子虛烏有。  本來呢,這些遊說活動還算正常,但國會對“參戰案”進行投票的前兩天卻出現瞭一些不和諧音。當時北京城內突然出現瞭很多自稱“公民”、“代表”的隊伍,他們拿著各色小旗子來到國會前面遊行,並強烈要求對德宣戰;與此同時,很多號稱“民眾團體”的組織也紛紛發來電報,要求國會盡快通過“參戰案”。相關閱讀推薦:二戰法國阿拉斯戰役:隆美爾展現自己能力一戰一戰坦能堡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鬥序曲一戰中的青島戰役:唯一一場發生在遠東的戰鬥兵臨曼德勒:中國遠征軍史上廖耀湘最遺憾的一戰關鍵一戰:二戰中美軍強渡萊茵河的“手榴彈行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5月10日,也就是國會對“參戰案”進行表決的那一天,這場鬧劇達到高潮。就在議員們來到眾議院準備投票時,院外被上千名“公民”、“代表”們包圍,他們整整齊齊的排著隊,手裡拿著形形色色的各色旗子,上面寫著什麼“軍人請願團”、“學界請願團”、“商界請願團”等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當議員們經過他們的隊伍時,這些“公民”、“代表”們便強行塞給他們“請願書”甚至“警告”的傳單,如果哪個敢不拿或拿得慢瞭,他們輕則喝斥,重則掄起胳膊飽以老拳,鬧得實在不成體統。  正當議員們要進行投票時,“公民代表”們借口監督“投票的公正性和透明性”而強行闖入會場裡,場內外秩序頓時一片大亂,投票根本無法進行。鬧到晚上,投票仍無結果,最終段祺瑞也不得不親自來到眾議院,混亂不堪的“公民團”這才安靜下來。事後查明,這些所謂的“公民代表”,其實大部分是乞丐流氓,而暗中的組織者正是段祺瑞的弟子傅良佐、靳雲鵬等北洋軍人。這與當年袁世凱利用所謂“公民團”強迫議員們選舉他為總統時的伎倆幾乎如出一轍。  盡管老段對傅良佐等人的幕後操作未必知情,但“公民團”的拙劣表演最終讓“參戰案”泡瞭湯(原本可以順利通過)。事後,輿論大為嘩然,各部總長如程璧光、谷鐘秀、張耀曾等也在壓力下先後提出辭呈,段祺瑞的內閣形同垮臺。  一波三折:對德宣戰終成定局  內閣會議癱瘓後,段祺瑞仍對“參戰案”念念不忘,他在數天內連發三道咨文,要求國會盡快審議、速速通過,其心情之焦迫,不啻於農夫之望禾苗。可惜的是,段總理的心情並沒有得到議員們的理解,國會方面反而提出,如今內閣殘缺不全,咨文當屬無效,須等內閣改組之後才能重新審議。  鑒於總統府和國會的雙重壓力,段祺瑞考慮再三後不得不後退一步,其重新擬定瞭一份內閣改組的名單並有意挑選瞭一些親近總統府的人入閣,以便能盡快通過“參戰案”。但是,黎元洪此時卻打算乘機倒閣,其後以“段內閣長期虛懸”的名義將段祺瑞的內閣總理一職免去。事後,惱羞成怒的段祺瑞再次出走天津。  表面上看,黎元洪在這次的“府院之爭”中大獲全勝,但之後更戲劇性的一幕發生瞭。在段祺瑞的暗中唆使下,各省督軍對黎元洪的“免職令”大起非議並紛紛宣佈獨立,個別督軍甚至揚言要組織軍隊進行“北伐”,將黎元洪從總統位置上趕下去。為此,病急亂投醫的黎元洪一時輕信老保皇黨、“辮帥”張勛的調停建議,結果“辮子軍”乘機湧入京城,鬧出一場人所共知的復辟醜劇。 黎元洪  “張勛復辟”後,段祺瑞立刻宣佈討伐,隨後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將“辮子軍”打得落花流水。失敗之餘,張勛躲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佈退位,而惹下如此禍端的黎元洪也無顏再任總統,最終於7月14日宣佈辭職。這一次,段祺瑞笑到瞭最後,其不僅獲得瞭“三造共和”的美名,而且再度復出擔任總理。  黎元洪辭職後,江蘇督軍馮國璋代理大總統。馮國璋與段祺瑞為昔日同袍,都是當年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出身,相比於“黎、段組合”,馮國璋與段祺瑞的府院關系要和諧得多,由此,“參戰案”也得以順利通過。  1917年8月14日,民國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就此加入協約國集團並踏上瞭“一戰”的戰車。一年後,同盟國集團的德、奧等國不出意料的最終落敗,中國也在近代史上首次成為瞭戰勝國。  事後查明,這些所謂的“公民代表”,其實大部分是乞丐流氓,而暗中的組織者正是段祺瑞的弟子傅良佐、靳雲鵬等北洋軍人。這與當年袁世凱利用所謂“公民團”強迫議員們選舉他為總統時的伎倆幾乎如出一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

  導讀:做為最享有民間盛譽的民族英雄嶽飛,其人生前死後,留給瞭我們太多的疑惑,無論是他的出生還是風波亭遇害,都充滿瞭不解之謎,迷一樣的歷史籠罩於充滿瞭虛幻色彩的民間傳奇之中,所有的這些都構成瞭民間與史學研究者們極為關註的課題。人類的偶然性行為構成瞭歷史,所以任何時代的歷史總是由一連串的謎所組成,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中充滿瞭不確定的因素——但在群體趨勢上,卻表現出一定的規律。如果我們依循這一思路來審視籠罩在嶽飛身上的諸多迷惑的話,那麼至少,我們會有以下七個難解之謎:  第一:嶽飛出生時傢鄉是否發過洪水。  第二: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  第三: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第四:名士袁溉何以預知嶽飛冤獄及生死。  第五:“朱仙鎮之役”到底是誰為嶽傢軍佈設下的死亡陷阱。  第六:十二道金牌,究竟是為瞭拯救嶽飛,還是另有考慮。  第七:風波亭冤獄為何會興起,秦檜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嶽飛。  首先是嶽飛出生之謎,民間相信嬰兒時期的嶽飛是在一次洪水之後飄泊上岸的,但這一歷史實則不過是撰史者的編造而已,實際上嶽飛出生時年的黃河並不流經其傢鄉,最重要的是,嶽飛出生前後,黃河並未泛濫。那麼修史者嶽珂為什麼要編造這個看似無聊的故事呢?  這個答案可以通過我們的第二個疑問來獲得:這第二個疑問就是,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徹底喪送瞭北宋和大遼兩個國傢。   北宋征遼之戰發生在公元1122年,這一年嶽飛已經十九歲,而且他的槍法“一縣無敵”,如此說來,如果嶽飛沒有出現在燕京城下,那麼他的歷史就少瞭光彩的一頁,而如果他參加瞭這場二十萬人爭相奪路的敗仗的話,那麼他的歷史就會多瞭不光彩的一頁。所以我們堅信,嶽飛有多半的可能出現在燕京城下,隻是兵敗的時候他逃得比別人更快,所以才保住瞭自己的性命。正因為這個原因,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替自己的爺爺作傳的時候,不得不煞費苦心的遮掩這一點。  證明嶽飛到過燕京的,還有嶽飛自己的證言,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對部下說過“我曾經到過黃龍城……”事實上,遍查嶽飛的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依據說他曾經到過金人的黃龍府,可是嶽飛本人卻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很有可能,嶽飛是在參加征遼之戰的時候,誤以為燕京是黃龍府,考慮到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普通士兵身份,這種可能非常之大。相關閱讀推薦:愛憎大不同:解讀官史和野史中不一樣的嶽飛?揭秘:南宋宋高宗趙構為何非要殺死名將嶽飛?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歷史上嶽飛有幾個兒子?長子嶽雲是親生還是養子?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珂所編造的這個故事達到瞭一舉三得的目的,首先是遮掩瞭嶽飛對遼的失敗之戰,其次是解釋瞭嶽飛背部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的來源,第三是將嶽飛與八字軍的沖突徹底從嶽飛的歷史中抹掉瞭。  所以我們第三個疑問是: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與他和八字軍的沖突有何關聯?  民間傳說中的“嶽母刺字”已經是盡人皆知瞭,但這隻是傳奇,而非歷史。實際情況是,嶽飛的母親根本沒有機會在兒子的背部刺字,即使要刺,享有刺字權力的也應當是嶽飛的父親,而非他的母親。嶽飛的父親嶽和死於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之戰那一年,而在此之前,北宋正籠罩在一種瘋狂的盲目自信之中,視同戰爭為兒戲,在這種情況下,嶽傢人是不可能萌生在兒子的背部刺上“精忠報國”這種字樣的想法的。  嶽飛背部的字,最大的可能是他與八字軍的妥協舉措,當時所有參加八字軍的人都要在臉上刺下“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樣八個字,嶽飛加入八字軍,但他的臉上卻沒有刺字,這是一件極為反常的事情——此外,他最終和八字軍的決裂及妥協,都讓後人無法釋懷。   關於嶽飛的第四個疑問,是名士袁溉對他的死生預言。  嶽飛在征戰之中,招納賢士,幾次曾想將名士袁溉攬為部屬,但是袁溉卻趁夜私逃瞭,因為他斷言:嶽飛此人過於泥古,此後必死於冤獄之中。所以為瞭避免牽連,他便私自逃歸瞭。  何以袁溉會先知先覺,斷言嶽飛必遭冤獄呢?還有,他所說的“泥古”,又是什麼意思?  這第四個疑問,與第五個疑問息息關聯。  第五個疑問就是宋史中所記載的“朱仙鎮大捷”,民間《說嶽傳》中另有一個八大錘的版本,而嶽飛的孫子嶽珂更是有鼻子有眼的編造出嶽飛在朱仙鎮以五百人勝金兵十萬的戰爭神話。但事實上,朱仙鎮大捷同嶽飛傳記中的大多數戰役一樣,都是根本未曾發生過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實際上,所謂的“朱仙鎮大捷”不過是“朱仙鎮陷阱”而已,三萬餘名嶽傢軍在這裡陷入瞭金人的重兵包圍之中,而且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番朱仙鎮會戰,南宋方面是以嶽飛、張俊及王德三路人馬齊頭並進,但當嶽飛行至偃城,張俊與王德的兩路人馬卻突然撤走,將嶽傢軍孤零零的暴露於強大的金人面前,此時會戰是不會再存在瞭,存在的隻會有強大的金兵對嶽傢軍的屠殺。  正是嶽傢軍危亡之際,嶽飛接到瞭趙構的“金字牌急遞”,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措置班師”。由此我們確信,朱仙鎮陰謀是圖謀消滅嶽傢軍的一個精妙佈局,而趙構本人,則分明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所以,十二道金牌之迷,並非是民間傳說中的那樣是讓嶽飛放棄收復中原。收復中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北宋為瞭收回燕雲十六州,付出的是亡國的代價,而這個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其時南宋的戰爭資源遠比北宋時代更為匱乏,卻要完成比北宋更為艱巨的任務,這又怎麼可能?所以,與我們所知道的恰恰相反,所謂十二道金牌應當是趙構為瞭營救嶽傢軍所做的最後努力,這一努力表明瞭趙構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   這樣我們就面臨瞭第七個、最後一個謎——南宋政權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嶽飛?或者說,名士袁溉到底是依據什麼做出的判斷,早在這樁千古奇冤發生之前就預知這一點的呢?  這裡有七道謎題,但答案卻隻有一個。  隻是因為嶽珂在修史的時候寫瞭太多未曾發生過的戰役,而對真正發生的戰役卻隻字不提,這就導致瞭宋史中的《嶽飛傳》中的大部分資料全都成瞭孤證,而其它的歷史資料不是否認瞭這些孤證,就是無法支持這些孤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

  導讀:做為最享有民間盛譽的民族英雄嶽飛,其人生前死後,留給瞭我們太多的疑惑,無論是他的出生還是風波亭遇害,都充滿瞭不解之謎,迷一樣的歷史籠罩於充滿瞭虛幻色彩的民間傳奇之中,所有的這些都構成瞭民間與史學研究者們極為關註的課題。人類的偶然性行為構成瞭歷史,所以任何時代的歷史總是由一連串的謎所組成,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中充滿瞭不確定的因素——但在群體趨勢上,卻表現出一定的規律。如果我們依循這一思路來審視籠罩在嶽飛身上的諸多迷惑的話,那麼至少,我們會有以下七個難解之謎:  第一:嶽飛出生時傢鄉是否發過洪水。  第二: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  第三: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第四:名士袁溉何以預知嶽飛冤獄及生死。  第五:“朱仙鎮之役”到底是誰為嶽傢軍佈設下的死亡陷阱。  第六:十二道金牌,究竟是為瞭拯救嶽飛,還是另有考慮。  第七:風波亭冤獄為何會興起,秦檜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嶽飛。  首先是嶽飛出生之謎,民間相信嬰兒時期的嶽飛是在一次洪水之後飄泊上岸的,但這一歷史實則不過是撰史者的編造而已,實際上嶽飛出生時年的黃河並不流經其傢鄉,最重要的是,嶽飛出生前後,黃河並未泛濫。那麼修史者嶽珂為什麼要編造這個看似無聊的故事呢?  這個答案可以通過我們的第二個疑問來獲得:這第二個疑問就是,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徹底喪送瞭北宋和大遼兩個國傢。   北宋征遼之戰發生在公元1122年,這一年嶽飛已經十九歲,而且他的槍法“一縣無敵”,如此說來,如果嶽飛沒有出現在燕京城下,那麼他的歷史就少瞭光彩的一頁,而如果他參加瞭這場二十萬人爭相奪路的敗仗的話,那麼他的歷史就會多瞭不光彩的一頁。所以我們堅信,嶽飛有多半的可能出現在燕京城下,隻是兵敗的時候他逃得比別人更快,所以才保住瞭自己的性命。正因為這個原因,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替自己的爺爺作傳的時候,不得不煞費苦心的遮掩這一點。  證明嶽飛到過燕京的,還有嶽飛自己的證言,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對部下說過“我曾經到過黃龍城……”事實上,遍查嶽飛的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依據說他曾經到過金人的黃龍府,可是嶽飛本人卻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很有可能,嶽飛是在參加征遼之戰的時候,誤以為燕京是黃龍府,考慮到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普通士兵身份,這種可能非常之大。相關閱讀推薦:愛憎大不同:解讀官史和野史中不一樣的嶽飛?揭秘:南宋宋高宗趙構為何非要殺死名將嶽飛?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歷史上嶽飛有幾個兒子?長子嶽雲是親生還是養子?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珂所編造的這個故事達到瞭一舉三得的目的,首先是遮掩瞭嶽飛對遼的失敗之戰,其次是解釋瞭嶽飛背部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的來源,第三是將嶽飛與八字軍的沖突徹底從嶽飛的歷史中抹掉瞭。  所以我們第三個疑問是: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與他和八字軍的沖突有何關聯?  民間傳說中的“嶽母刺字”已經是盡人皆知瞭,但這隻是傳奇,而非歷史。實際情況是,嶽飛的母親根本沒有機會在兒子的背部刺字,即使要刺,享有刺字權力的也應當是嶽飛的父親,而非他的母親。嶽飛的父親嶽和死於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之戰那一年,而在此之前,北宋正籠罩在一種瘋狂的盲目自信之中,視同戰爭為兒戲,在這種情況下,嶽傢人是不可能萌生在兒子的背部刺上“精忠報國”這種字樣的想法的。  嶽飛背部的字,最大的可能是他與八字軍的妥協舉措,當時所有參加八字軍的人都要在臉上刺下“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樣八個字,嶽飛加入八字軍,但他的臉上卻沒有刺字,這是一件極為反常的事情——此外,他最終和八字軍的決裂及妥協,都讓後人無法釋懷。   關於嶽飛的第四個疑問,是名士袁溉對他的死生預言。  嶽飛在征戰之中,招納賢士,幾次曾想將名士袁溉攬為部屬,但是袁溉卻趁夜私逃瞭,因為他斷言:嶽飛此人過於泥古,此後必死於冤獄之中。所以為瞭避免牽連,他便私自逃歸瞭。  何以袁溉會先知先覺,斷言嶽飛必遭冤獄呢?還有,他所說的“泥古”,又是什麼意思?  這第四個疑問,與第五個疑問息息關聯。  第五個疑問就是宋史中所記載的“朱仙鎮大捷”,民間《說嶽傳》中另有一個八大錘的版本,而嶽飛的孫子嶽珂更是有鼻子有眼的編造出嶽飛在朱仙鎮以五百人勝金兵十萬的戰爭神話。但事實上,朱仙鎮大捷同嶽飛傳記中的大多數戰役一樣,都是根本未曾發生過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實際上,所謂的“朱仙鎮大捷”不過是“朱仙鎮陷阱”而已,三萬餘名嶽傢軍在這裡陷入瞭金人的重兵包圍之中,而且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番朱仙鎮會戰,南宋方面是以嶽飛、張俊及王德三路人馬齊頭並進,但當嶽飛行至偃城,張俊與王德的兩路人馬卻突然撤走,將嶽傢軍孤零零的暴露於強大的金人面前,此時會戰是不會再存在瞭,存在的隻會有強大的金兵對嶽傢軍的屠殺。  正是嶽傢軍危亡之際,嶽飛接到瞭趙構的“金字牌急遞”,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措置班師”。由此我們確信,朱仙鎮陰謀是圖謀消滅嶽傢軍的一個精妙佈局,而趙構本人,則分明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所以,十二道金牌之迷,並非是民間傳說中的那樣是讓嶽飛放棄收復中原。收復中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北宋為瞭收回燕雲十六州,付出的是亡國的代價,而這個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其時南宋的戰爭資源遠比北宋時代更為匱乏,卻要完成比北宋更為艱巨的任務,這又怎麼可能?所以,與我們所知道的恰恰相反,所謂十二道金牌應當是趙構為瞭營救嶽傢軍所做的最後努力,這一努力表明瞭趙構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   這樣我們就面臨瞭第七個、最後一個謎——南宋政權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嶽飛?或者說,名士袁溉到底是依據什麼做出的判斷,早在這樁千古奇冤發生之前就預知這一點的呢?  這裡有七道謎題,但答案卻隻有一個。  隻是因為嶽珂在修史的時候寫瞭太多未曾發生過的戰役,而對真正發生的戰役卻隻字不提,這就導致瞭宋史中的《嶽飛傳》中的大部分資料全都成瞭孤證,而其它的歷史資料不是否認瞭這些孤證,就是無法支持這些孤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47年國民黨將官為何集體哭陵:政府裁員風波

    張際鵬早年跟隨程潛,後歸入中央軍,抗日戰爭中晉升為第14軍軍長。然戰場得意的他卻被為之效忠的黨國編餘,上演瞭一出“哭陵”大戲!  第14軍的歷史不算短,比如早期的贛軍賴世璜、湘軍陳嘉佑,都做過這個軍的軍長。可能因為都是雜牌,戰鬥力都不怎麼的,而且還老被李宗仁的新桂系盯著,就像看見塊肥肉一樣地直流口水。到瞭1931年6月,這個軍的番號給瞭衛立煌,於是14軍從雜牌變成瞭中央軍。抗戰期間,這個軍的一半時間都在山西和日軍周旋,前面提到過在洛陽血戰的張世光94師,就曾經在這個軍的編成內。總的來說,從抗戰到內戰這段時期內,14軍的表現中規中矩,既無重大戰績,也沒有什麼污點。而14軍的歷任軍長呢,除瞭頭兩任衛立煌和李默庵之外,也大都不為世人所知。這回要介紹的張際鵬,即屬此列。言歸正傳,下面有請本文的主角張際鵬登場。  張際鵬,字雲輝,湖南醴陵人,生於1904年。同著名將領陳明仁一樣,張際鵬起初是程潛開辦的軍政部講武學堂的學生。後來這個講武堂並入黃埔軍校,編為第6隊,這才使張際鵬有瞭黃埔一期的學籍。畢業後的張際鵬,先是跟著原來的校長程潛混,後來程潛垮臺瞭,便歸瞭中央軍的隊伍。在經歷過圍剿紅軍的歷次戰役之後,張際鵬成為第83師的247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際鵬的部隊在14軍編成內調到山西抗擊日軍的侵略。也就是在那裡,他度過瞭漫長的三年遊擊戰,並逐步晉升為第85師少將師長、第14軍中將軍長。自從張際鵬當上瞭14軍軍長後,這個軍就總被上級部門拆散使用,好在當時也沒什麼大的戰鬥,除瞭日思夜想地盼著自己的部隊歸建外,張際鵬也就不說什麼瞭。   一轉眼到瞭1944年,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瞭一號作戰,身在一戰區的張際鵬自然義不容辭地投入瞭所在戰區的戰鬥之列。使他鬱悶的是,這回14軍又被拆散瞭,他的94師被配屬在洛陽歸15軍指揮,本人則帶著83師和85師編入劉戡兵團。要說在整個4月的豫中戰場上,國軍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和“潰”。張際鵬的14軍自然也難以避免這樣的丟人狀況,好在他並沒有氣餒。重整旗鼓的張際鵬指揮所部在伊川打瞭一個漂亮的阻擊戰,此戰摧毀日軍戰車五輛,擊斃日軍百餘,一掃上月之恥。不過豫中會戰後的14軍也基本上被打殘瞭,張際鵬本人也被調到專門用來“聊天喝茶”的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受訓”去瞭。  張際鵬不會想到,他為之效忠的“黨國”竟然在抗戰勝利之後將他編餘瞭。要知道,在法幣貶值一跌千裡的當時,張際鵬依靠手裡這些少得可憐的退役金,根本無法維持生計。為瞭改善生活狀況,始終以“忍”字為生存原則的張際鵬爆發瞭。張際鵬和那些相同遭遇的編餘將官一起籌劃去中山陵祭靈,希望能以這次行動引起當局的重視。作為籌備小組的五名成員之一,張際鵬與另四名成員 蔡忠笏、鐘煥全、俞遇期、湯燕生一起寫出瞭祭文,並在編餘將官中挑選瞭60名年紀相對較小的“難友”,由他們攜帶武器組成“先鋒隊”,以保證行動的順利實施。  1947年7月6日上午九時正,600多名少將以上軍官身著黃呢軍服,領佩將官標識,手舉國民黨黨旗或國旗,在“先鋒隊”的護衛下,分成三個大隊,正步走上中山陵。600多名將領排成方陣去祭陵,這個架勢可把守陵的衛兵給嚇壞瞭,他們一面請示上級一面急忙關閉大門,拒絕放行。“先鋒隊”這時候發揮瞭功效,他們有的拿著手槍,有的提著沖鋒槍,當即對衛兵展開“攻勢”。這些上瞭年紀的將軍,身手矯健地將衛兵繳瞭械,並且沖破瞭大門,順利地保衛著三個將官大隊登陵而上。  祭陵隊伍由原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丁德隆主祭,張際鵬與賀光謙、張君嵩、李模、謝遠灝、鐘煥全等一期同學站立頭排為陪祭。600餘名將官隨後按照期別、年歲依次排列,在丁德隆宣讀完祭文後,全體靜默三分鐘,隨後魚貫進入靈堂瞻仰先總理。事情發展到這裡,倒也算圓滿。不料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因無錢治病而去世的將領傢屬在陪祭時失聲痛哭起來。這一行為刺痛瞭那些被迫退役的將軍們,他們為瞭“黨國”出生入死,到頭來卻落得這麼一個悲慘境地,實在不公。於是,一場莊嚴肅穆的祭奠活動,轉變成瞭一場“轟轟烈烈”的哭陵!張際鵬等人傻瞭,他們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而當時局面也已經失控,他們根本無法恢復秩序。幹脆,他也哭吧。反正事情已經發生瞭,當局該怎麼辦他就怎麼辦吧。  事情的結果是,張際鵬沒有受到處罰。國民黨當局在輿論的壓力下,宣佈將編餘軍官全部重新安置,他們有的轉為警察,有的安置到國防部掛名部員,有的送入將官班“喝茶”,還有的接受戰地視察官的培訓,張際鵬就這樣成瞭戰地視察組的一名組長,其經濟來源至少是穩定瞭。  1949年1月,張際鵬在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李默庵的舉薦下,再次當上瞭第14軍軍長。原來的14軍由於在淮海戰場覆沒,張際鵬便以該軍殘部為基礎在常德搭起瞭軍部的架子。早在張際鵬服務於14軍的時候,李默庵就是他的頂頭上司 第14軍軍長。李默庵這次舉薦,一方面是扶持自己的老同學,另一方面也可借機利用李、張之間的關系多掌握一點兵權,以便爭奪湖南的實際掌控權。李默庵的算盤是不錯,可當時的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卻隻對曾在四平立功但被撤職的原71軍軍長陳明仁青睞有加。於是李默庵的希望落空瞭,而接管部隊的陳明仁雖然剝奪瞭張際鵬的兵權,但看在當年同是講武學堂同學的份兒上,把他調為第1兵團副司令官,另派從71軍出來的老人 傅正模來當軍長。8月4日,第1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張際鵬的名字,被列在瞭長沙起義通電上面。

蔣百裡保定軍校自殺風波:校長蔣百裡為什麼自殺?

  導讀:第二天早晨,陸軍總長段祺瑞到總統府向袁世凱報告說,經陸軍部調查,蔣校長自殺另有原因,不關陸軍部的事。袁世凱聽後說:“你陸軍部莫管這件事,你莫聽手下人的話!”段祺瑞十分難堪。  蔣百裡是中國近代著名軍事思想傢,一生致力於中國軍事的現代化,年僅30歲就佩戴少將軍銜,出任當時中國最高軍事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的掌門人。然而半年後,由於壯志難酬,心灰意冷,舉槍自戕,在當時的政壇上掀起不小的風波。  留學日德備受青睞  蔣百裡,名方震,字百裡,1882年10月13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蔣傢是當地頭等大戶,既有大量的地產商鋪,又有豐富的藏書,還有價值不菲的文物。歷史學傢吳晗在其所著《江南藏書傢傳略》一書中,對蔣傢藏書的價值評價頗高。  蔣百裡少年時就表現出極高的天賦。他4歲開始識字,6歲已能看小說野史,16歲考中秀才。1899年,福建侯官人方雨亭(辛亥革命時期著名革命黨人方聲濤的父親)到蔣百裡傢鄉任縣令;上任伊始,發下“觀風卷”,請當地學子作答。所謂“觀風卷”,就是新任官員調查情況或尋找問題答案的試卷。方雨亭極為欣賞蔣百裡的答卷,將其列為全縣第一名,並獎勵白銀30兩。1900年春,方雨亭召見蔣百裡,長談後,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勸他放棄科考,改學實用之學。在方縣令幫助下,蔣百裡進入杭州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入學後,兩次考試均列全校第一,學生們稱他“硤石才子”。  190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多事之秋。八國聯軍入侵,後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面對國傢遭受的奇恥大辱,蔣百裡深受刺激,他認為,光靠三寸毛錐,根本無法救國,必須棄文從武,獻身軍事。1901年,蔣百裡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留學,開始軍校學員的生活。在日本士官學校,蔣百裡和蔣尊簋、張孝準三人成績突出,被日本學員稱作“中國三傑”。蔣百裡和蔣尊簋二人均來自浙江,一個學步兵。一個學騎兵;章太炎對二人十分賞識,曾對人說:“浙之二將,傾國傾城。”       1905年,蔣百裡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按照日方規定,全校第一的學員,日本天皇親賜佩刀,這是個極大的榮譽。這一事為中國人津津樂道,也震動瞭全日本。此後,為防止外國學員再奪第一,校方決定,日本學員與外國學員分開編班,分開列成績。 蔣百裡  1906年初,蔣百裡回國。當時,在國外學習軍事的留學生十分受歡迎,各方紛紛延請。蔣百裡回國後,浙江巡撫請他出任新軍第二標標統,盛京將軍請他去主持訓練新軍。蔣百裡認為,東北處國防前線,在那裡培養新式軍隊意義重大,決定去那裡工作,職務是東北新軍訓練公所總參議,即總參謀長。上任3個月後,清廷決定選數名年輕有為的軍官去德國學習,蔣百裡被選中。1906年9月,蔣百裡再次出國。在德國,他的實際職位是德軍第七軍的一位實習連長,該軍當時駐紮在柏林郊區小鎮伊堡斯瓦德,軍長是馬金生上將。學習期間,蔣百裡的軍事才能得到德國同行欽佩。德軍最高統帥興登堡元帥召見他並與之長談,合影留念。送別時,興登堡拍著蔣百裡的肩說:“從前,拿破侖說過,若幹年後,東方必出一位偉大的將才,這或許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1910年秋,蔣百裡回國。他決心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做出貢獻。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霸王別姬”真相:歷史上虞姬的結局不是自殺戴季陶為什麼要投江自殺:懼怕亂倫醜行被曝光?解密:1922年列寧為何向斯大林要毒藥用來自殺陳圓圓有沒有投蓮花池殉情自殺?陳圓圓怎麼死的揭秘中國軍神蔣百裡: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戰策略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從滿懷希望到極度絕望  蔣百裡回國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南京臨時政府在籌組過程中,對蔣百裡十分熟悉的雲南都督蔡鍔致電孫中山、黃興,建議委任蔣百裡為參謀總長,電文如下:“南京孫大總統、黃總長鑒:臨時政府成立,各部長官皆極一時之選,仰見任官惟賢,無任欽佩。惟締造伊始,軍事方殷,折沖樽俎之才,相需尤亟,茍有所知,不敢壅聞。蔣方震君留學東西洋十餘年,品行、學術、經驗、資望為東西洋留學生之冠,亟應羅致,以饜海內之望。聞蔣已由奉返浙,如畀以參謀部總長或他項軍事重要職務,必能挈領提綱,措置裕如,不獨中樞有得人之慶,而軍國大計亦蒙其庥。鍔於蔣君相知最深,為國薦賢,伏希留意。滇都督鍔叩。”由於各種原因,此事最終未成。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不久,孫中山就讓位給袁世凱。蔭昌曾經留學德國,清末任陸軍部尚書;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任總統府高等顧問、侍從武官長。他向袁世凱建議,讓蔣百裡出任保定軍校校長。袁世凱雖然沒有和蔣百裡謀過面,但他對曾在海外學過軍事的留學生一直很關註,對蔣百裡早有耳聞,答應瞭蔭昌的請求,並授予蔣百裡少將軍銜。蔣百裡到校的時間是1912年12月17日。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正式創辦於1912年,為當時全國最高軍事學府,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學制最正規的一所軍事學府。清末民初,全國興起練兵熱。按當時的規劃,各省設軍事小學;相鄰數省設1所軍事中學,全國共設4所;設最高軍事學府於保定,這就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直屬陸軍部。隻有陸軍小學畢業後,才能報考陸軍中學;隻有陸軍中學畢業後,才能報考保定軍校。而立之年即當上全國最高軍事學府的掌門人,蔣百裡十分自豪,他決心為國傢培養人才,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  長期做學員的蔣百裡,對官場的認識自然不會很深刻。到校第一天,在給全校師生訓話時,他就絕瞭自己的後路。他是一個十分認真的人,說話算數;後來發生自殺悲劇,與他這次訓話不無關系。他說:“今日之談陸軍者,不曰德國,即曰日本。這兩國我皆到過,其軍隊我皆深入考察過。他們的人也不是三頭六臂;他們的辦法,也沒有什麼玄妙出奇。不過他們能本著愛國精神,上下一心,不斷地努力,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我相信我們的智慧能力,我不相信國傢終於貧弱,我們的軍隊終不如人。我此次奉命來長本校,一定要使本校成為最完整之軍校,使在學諸君成為最優秀的軍官。將來治軍,能訓練出最精銳良好之軍隊。我當獻身這一任務,實踐斯言!萬一不效,當自戕以謝天下!”   到校後,蔣百裡花瞭大量精力進行整頓。首先,在各重要崗位上任用精兵強將。保定軍校成立後,第一任校長是趙理泰,是當時陸軍總長段祺瑞的走卒。趙理泰是一個屍位素餐的官僚,有大煙癮,形象非常猥下。平時很少來學校,偶然心血來潮到學校擺擺樣子,卻又帶著大批馬弁前呼後擁。他所重用的人,多是一些無能之輩。由於校務無人負責,校園裡長滿深可沒脛的荊棘雜草,炮隊沒有炮,馬隊沒有馬,一片荒涼。1912年12月,全體學員向陸軍部請願,要求撤換校長。蔣百裡到校後,對人事進行整頓。他聘請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張耀亭任教育長,炮兵科長譚學夔、步兵科長邱志龍、騎兵科長鄒志權以及一批教官都是當時學成歸國的青年才俊。  其次,大力整頓軍容風紀。蔣百裡要求師生必須清潔和嚴肅,他認為這是一個國傢文野盛衰的標志之一。不清潔象征民族的衰老,不嚴肅象征國民的散漫。他到任後的第一件事是請西裝裁縫量好全體學員的體裁,每人做一套新軍服,皮鞋、馬靴也都換上新的。他對學員的儀表非常重視,凡有帽子未戴正、鈕扣未扣好、皮帶未紮緊的,必令其止步,親自替他們糾正。他自己也是黃呢軍服,外加紅緞子披風,腰掛長柄指揮刀,足登發亮的馬靴,十分英武威風。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再次,改革教學內容。蔣百裡非常重視外語和戰術這兩門課,遇有教官請假,就親自登臺授課。蔣百裡在海外留學近10年,對中外軍官知識和眼界上的差距,感觸頗深。他曾說,國外的軍官對世界上的事知道很多,與別國開仗,對敵對國傢的人文、歷史、地理、軍事都有所瞭解,應對起來就有針對性。相反,中國軍官熟悉外國情況的人很少,多數人對世界事物一片茫然,因此,應該加強外語教學。蔣百裡自己熟練掌握日、德、英、法四種語言,這為他洞察世界軍事變化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時,蔣百裡是全校第一名;在留學德國時,他任職初級軍官,因此,他的單兵動作和戰術素養出類拔萃。他認為,這是做一名優秀軍官的基本功,軍校學員一定要紮實地掌握。  最後,下大力氣搞精神教育。每逢星期六,蔣百裡必集合全體教官和學員舉行講演會,講述中外古今軍事名人的言行,用以激勵大傢勵志成才。他自己簽名贈送學員每人一冊梁啟超著的《中國武士道》,內容都是軍人忠於國傢和忠於職守的嘉言懿行。為瞭能和學員打成一片,他每天去食堂和學員共同進餐。為瞭融洽感情,學校還定期舉行會餐,機關人員、教員、學員全部出席。  蔣百裡把許多西方軍營的做法引進保定軍校;同時,也把他的辦學思想付諸實踐。在他的治理下,原來接近破產的保定軍校展現出生機,學校面貌大為改觀。絕大多數教官和學員發自內心地佩服這位年輕的校長。多年後,當時的學員龔浩回憶說:“百裡師蒞事之始,衣不解帶,髭發則修。晨夕督勵,不稍寬貸。自學生服食之微,以至課律,必戒必周,毋曠毋怠。日必匹馬登壇,令如山嶽;變化陣伍,如風雨驟至;監臨所及,敬畏如神。晚則集合諸生,精神訓話,又儼然博學鴻儒,引用古今中外學說思想,及偉人名將修養,如宮墻之峻美,若大海之汪波。凡所導學生忘身報國之崇高偉大,令人熱血沸騰,心靈浚發。不數月,士心翕服,教育猛進。”許多學員,如唐生智、陳銘樞、孫震、萬耀煌等人,終生以做蔣百裡弟子為榮。  蔣百裡大力改造保定軍校,以段祺瑞為首的舊派軍人對此極為仇視,他們設置種種障礙,千方百計阻止蔣百裡計劃的實施。最殘忍的手段就是不給學校撥款。學校多次函電催要,不給答復;蔣百裡親自進京交涉,亦沒有結果;致電袁世凱要求辭職,袁世凱又不批準。因對學校和學生難盡校長之責,萬般無奈之下,蔣百裡選擇瞭自殺。 保定軍校紀念館  他的勤務兵史福對蔣百裡自殺前那天夜裡的情況做瞭如下記述:“校長由京裡回來的那天,是民國二年(1913年)6月17日,距離接事時整整半年。他平日性情很溫和,可是那天的臉色非常難看,我不敢向他問長問短。晚上他叫我磨墨,磨好瞭揮手叫我出去,隨手把門閂上,但並未熄燈就寢。我疑心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就從門縫張望,看見他一邊喝啤酒,一面寫信,我既不便走開,又不敢叩門,就靠著門框打盹,一直等到凌晨,他叫我傳話號兵吹集合號。”  6月18日早晨5點,全校教職員及學員2000多人齊集尚武堂前聽校長緊急訓話。蔣百裡用低沉的語調說:“我初到本校時,曾經教導你們,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你們一切都還好,沒有對不起我的事。我自己卻不能盡校長的職責,是我對不起你們……你們不要動,要鼓起勇氣來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說到此,從腰間拔出手槍。勤務兵李如意見情況不好,沖上去奮力奪槍,槍口一歪,子彈由肋骨間射入。聽到槍響,全場的人都驚呆瞭:校長自殺瞭。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自殺事件震驚全國  槍聲過後,前排的學員沖上去,將蔣百裡抬進校長室,讓他平臥在床上。教育長張耀亭火速將此事報告給總統府顧問孫江東,孫報告給袁世凱機要秘書陳忠恕(蔣百裡在杭州求是書院時的老師),陳急如星火地報告給袁世凱。袁世凱對陳說:“你快打電話給交通總長曹汝霖,叫他到日本公使館,請他們派一名最好的外科醫生到保定去,看他還有救否。”一刻鐘後,送日本醫生到保定的專車就在前門車站出發瞭。袁世凱又下瞭兩道命令,一道令學校教育長張耀亭暫代校長,一道令總統府侍從武官長蔭昌帶人到保定去調查真相。第二天早晨,陸軍總長段祺瑞到總統府向袁世凱報告說,經陸軍部調查,蔣校長自殺另有原因,不關陸軍部的事。袁世凱聽後說:“你陸軍部莫管這件事,你莫聽手下人的話!”段祺瑞十分難堪。  蔣百裡自殺前分別給母親、學校教育長張耀亭和好友蔡鍔留瞭遺書。給母親的信中說:“為國盡忠,雖死無關重要,然於陸軍及民國前途有益。遺幣二百,薄田數畝,聊供贍養。”給張耀亭的信中說:“仆之殉職,為國傢故,雖輕若鴻毛,而與軍人風氣有關。乞告老母,不可悲傷。總長處,請告以軍事非至善之目的不能成功,徒以彼善於此之言,聊以自慰,則軍事永無振興之日。”對段祺瑞的不滿溢於言表。給蔡鍔的信今天已不能看到。  蔣百裡自殺和他的遺書公佈後,在社會上掀起瞭軒然大波。雲南都督蔡鍔首先發炮,通電全國,要求政府徹查此事,追究責任。湖南名流熊希齡表示:“此案如不水落石出,誓不罷休。”國會對政府極為不滿,提出責難。各團體慰問蔣百裡的電報多如雪片,要求查清事情真相的電報絡繹不絕。保定軍校的學員,按省籍每省推舉一人,組成請願團開赴北京。為瞭怕事態擴大,袁世凱派參謀部次長陳宦帶重禮到保定安撫慰問。 影視劇中的蔣百裡  蔣百裡自殺時,由於勤務兵上前奪槍,子彈打偏,沒有傷到心臟,隻是擦傷瞭肺的表面。雖然腹腔中積瞭許多血,但一時沒有生命危險。經過3個月調養,身體慢慢恢復瞭。  蔣百裡自殺,雖然暴露瞭政府和軍界的黑暗,但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幹將,追隨他多年,袁世凱當然不會為蔣百裡而處置段祺瑞。但為瞭不使這兩個矛盾很深的人再發生齟齬,袁世凱將蔣百裡調到總統府任一等參議,實際上是個閑職。從此,蔣百裡離開瞭保定軍校。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一紙遺詔:道光遺詔風波!

  道光遺詔風波:就在這哀戚之中,道光迎來瞭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他已經69歲瞭,在人均壽命35歲的清朝,這應該是高壽瞭。  皇太後靈柩的終點是易縣的清西陵。正月初五,道光帝終於答應瞭大臣們的一再請求,決定放棄親自將皇太後靈柩送到西陵的計劃。此時的他臥在燈草褥子上,病得已經爬不起來瞭,隻能有氣無力地哀泣著。  正月十一,道光在上年江蘇江寧(今南京市)等地遭受水災情況的奏折後批示:暫停征收災區賦稅。 這是他三十年治國,處理的最後一件政事。  道光帝本來就有小恙,至此已經演變成肺病,由於年事已高,抵抗力下降,迅速惡化,終於不治。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公歷是1850年2月25日,道光王朝的大幕很落寞地落下瞭。  這天中午,道光帝逝世於圓明園的慎德堂,終年69歲。《清史稿》稱“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喪哀毀,三十年正月崩”。距太後的死僅一月有餘,可以說他直接死於這場喪事。臣子們嚎哭著脫下瞭道光帝的一身重孝,為他換上皇帝的壽衣。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個小時,他宣佈瞭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選。   此時的道光帝已經不能說話,但由於回光返照,神志還算清醒,而且按照清朝的秘密立儲方法,他早在五年前完成,此時需要的僅是揭曉謎底而已。  早晨六點鐘的圓明園還籠罩在黑暗之中,但慎德堂中卻是燈火輝煌,禦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近支親貴、所有皇子當著生命垂危的道光帝的面,準備公啟鐍匣,領受立儲諭旨。  太監捧來瞭鐍匣,這是一個長寬厚為32×16.7×8.7厘米的楠木匣子,無鎖,上貼封條,封條上寫著“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個字。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奉旨在眾目睽睽之下撕開封條,打開鐍匣,發現裡面有兩道用朱筆寫成的十分簡練的密旨,其中一道密旨漢字旁註有滿文。於是,他拿起這道密旨高聲宣讀:“皇六子奕訢”,現場鴉雀無聲,文慶接著念道:“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隨即宣佈瞭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奕詝磕頭大哭,群臣也紛紛下跪表態擁護新君。生離死別之時,所有的恩怨都將煙消雲散,所有的感情化作淚珠,盡情地揮灑著。慎德堂屋簷上的烏鴉被驚得拍翅而起,低回盤旋在庭院之中。  道光帝將封奕訢為親王寫入立儲諭旨,可見他在選擇儲位上的為難,這令奕詝尷尬,令奕訢傷感,也給後世史傢以無窮的猜想。道光帝之所以這樣寫,既是對奕訢歉疚之情的表示,更是對愛子的一種保護。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 “虛偽”的帝王陵墓!揭秘:道光皇帝與大6歲後媽孝和睿皇太後的秘史揭秘:清朝皇帝道光帝陵墓中到底埋藏瞭多少寶物道光之後的皇帝是誰?道光帝為何不傳位於六皇子奕忻道光皇帝的皇後是誰?道光皇帝和他的三個皇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  道光帝考慮立儲之事是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經過幾年考慮,道光二十六年(公歷1846年),他下定主意,密定儲位。他共有九子,按照清王朝的傢法,凡是皇帝之子,不分嫡庶,均有入承大統的可能。說起來,道光帝選擇的餘地很大,但若加深究,其結果並非如此。  在道光帝考慮繼承人選的時候,長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過繼給瞭兄弟;而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體質諸多方面均無從考察。可供選擇者隻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兩人。  如果讓道光帝在這二子中擇一而立,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二人均為庶出(奕詝出生時其母尚不是皇後),在年齡上僅差一歲,同在上書房讀書,各有所長。奕訢的長處是天資聰穎,在兄弟中首屈一指,“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同時他又常習武功,操練刀法,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為此道光帝特賜白虹刀,可見對他器重有加。  總之,奕訢是道光帝的寵兒,與奕詝比較起來,他更受父親偏愛。可道光帝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奕訢作為繼承人呢?  對此,史學界一般常提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閱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帶著諸皇子打獵,奕訢收獲最大,奕詝幹脆沒開弓。面對父皇的詢問,奕詝認為春天是鳥獸孕育的季節,他不忍心殺生,否則會改變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道光帝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應說的話,因為帝王大權在握,生殺予奪,無人監督,具有一顆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於是,道光就決定選他做太子。人們認為此計出自奕詝的師傅杜受田。   感覺這段史料可信度很小,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條:  1、滿族尚武,以射獵多者為能,而且南苑行獵是奉旨行事。奕詝打不著獵物已屬無能,不知慚愧,反而指責獵殺是“傷生以幹天和”,是不是有指責父皇道光帝之嫌。況且,“傷生以幹天和”這話很重,一位皇子豈敢隨便說出。  2、清朝在皇子教育時,並非一位老師隻教一個皇子,一般是一位老師教所有皇子,無論誰作皇帝,都是自己的學生,做老師的完全沒有必要偏袒其中一位皇子,從而承擔風險。  3、此事官書不載,檔案不記,當事者不言,最早起自野史傳聞與附會之言,由此也可判斷,可信度極低。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  道光帝之所以選擇奕詝,原因可能有三:  1、與奕訢相比,奕詝沒有大的弱點,而且更加老成持重;  2、在道光帝連喪三子之後,奕詝就是長子,在封建宗法社會中,長子的地位是很高的;  3、奕詝是孝全皇後所生,這位皇後備受道光帝寵愛,又因婆媳關系死得不明不白。孝全皇後死時,奕詝僅僅10歲,立奕詝為皇太子,或許道光有愧對皇後的考慮。  道光帝去世的次日,奕詝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傳統史傢對咸豐帝的評價在其父祖之上,認為其資質在清代諸帝裡可居中流偏上,缺憾是體質薄弱而又縱情聲色,因此英年早逝,逝世時年僅31歲。  而奕訢卻活到瞭光緒二十四年(公歷1898年),終年67歲,成為大清王朝最後一位辭世的皇子。此時距道光帝逝世達48年,距咸豐帝逝世達37年。他在咸豐一朝備受冷遇,直到咸豐去世,他利用慈禧與肅順的矛盾,與慈禧聯手發動北京政變,終於以議政王的身份掌握國傢政權,一度成為清王朝的“政府首腦”。   其間奕訢重用湘淮軍閥,引進西洋長技,使清王朝出現瞭回光返照的“同光中興”。假如道光帝選定奕訢為皇太子,那麼他將有可能在位五十年,僅次於康熙和乾隆,這樣一來,歷史上就沒有北京政變、垂簾聽政、帝後黨爭之類的變動及由此而給歷史帶來的影響,中國近代史必將改寫!  一次“偶然”的抉擇而影響到歷史進程的“必然”,於此可見深矣!  幾天後,咸豐帝頒佈《道光遺詔》,這是以道光的名義,對道光30年治國的自我總結,對一生勤政愛民、崇尚節儉、平定西陲等功績做瞭渲染,對鴉片戰爭的失敗也作瞭辯解。  咸豐帝確定道光帝廟號“宣宗”,謚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道光帝葬於清西陵,陵名為慕陵。  慕陵的選址和建造,頗多波瀾,與道光帝嚴守祖制、崇尚節儉的初衷大相徑庭。  按照中國古代帝王營建陵寢的慣例,道光帝在即位以後就著手陵寢的選址工作。清代皇帝陵寢在關內有兩處,即清西陵和清東陵。按乾隆帝制定的“父子分葬,選分東西”的祖制,道光帝應該隨祖父乾隆帝埋葬在清東陵。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高崗人生中三次偶然:稅制改革風波助其火速上位

  1933年7月28日,西安東大街騾馬市的福盛樓飯館先後進來4個人。他們一邊小聲談論,一邊開始尋找僻靜的座位落座。還未入座,便見一人匆忙出去,4人並未在意。點好菜後繼續談論。大概過瞭半個小時,匆忙出去的人與另一個人進瞭餐館,坐在瞭另一桌。坐瞭不到三分鐘兩人又匆匆離去,離去前仔細辨認瞭一下4人的臉。過瞭一會,兩人再次折回飯店。4人感覺事情不妙,一人去結賬,招呼另3人先走。其中兩個人到瞭門口就被叛徒陳建文帶領的國民黨特務捉住瞭。另外一人因為喝瞭口茶耽擱瞭一會,趁亂逃脫。結賬者見形勢不妙,機智地從後門逃脫。這4人,結賬的是賈拓夫,被捕的是杜衡、簫章,他們都是當時中共山西省委的主要領導,喝瞭口茶僥幸逃脫的便是高崗。他們在福盛樓開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行動計劃等問題。杜衡被捕後不久叛變,而因為喝瞭口茶的偶然,高崗僥幸逃脫。逃脫後高崗代表陜西省委去瞭陜甘邊,而陜甘邊之行成為瞭高崗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由於中共陜西省委執行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的領導,在1933年6月初到8月初的短短兩個月時間內,陜甘邊的黨和紅軍損失慘重,陜甘邊的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在此關鍵時刻,8月14日,陜西省委代表高崗、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總司令王泰吉、紅四團團長黃子祥、政委楊森、陜甘邊特委負責人習仲勛、張邦英等,陜甘邊遊擊隊總指揮李妙齋、耀縣遊擊隊隊長王伯棟、政委張秀山等西北地區黨政軍代表在陳傢坡召開會議,研究陜甘邊地區的革命力量如何統一行動、怎樣創建主力紅軍的問題。會議就是否集中領導、統一指揮產生瞭激烈的爭論。高崗力主將分散的小股革命武裝力量統一起來集中行動,堅持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方針。經過通宵達旦的討論,會議最終以高崗為代表的、主張統一行動的意見達成共識,決定成立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王泰吉任總指揮,高崗任政委。此次黨政軍聯席會議,對重建紅二十六軍起到瞭重大作用,也為高崗後來在謝子長、劉志丹犧牲後成為西北根據地代言人的地位奠定瞭基礎。  毛澤東的基本觀點一直認為,應該觸動私有財產,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在這一點上,他對劉少奇以及周恩來的一些言行是不滿的。他說:“‘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這種提法不明確。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十五年還叫走向?走向就是沒有達到。”在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高崗始終跟隨毛澤東的思路,得到瞭毛的欣賞。  “刀下留人”  1935年,正當西北根據地反“圍剿”鬥爭進入關鍵時期,王明“左”傾錯誤卻在陜北惡性發展。9月下旬,陜北“肅反”拉開帷幕。10月1日這一天,首先秘密逮捕瞭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張文華等5人。不久,包括劉志丹、高崗、習仲勛、高朗亭在內的大批陜甘邊特委、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領導幹部先後被誘捕。緊接著,200多名為創建西北根據地出生入死的優秀同志倒在瞭自己人的槍口下。  恰在此時,毛澤東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在吳起鎮聽聞瞭西北蘇區“肅反”的消息。他們立即派遣中央組織部部長李維漢和白區工作部部長賈拓夫等人,攜帶電臺作為先遣隊去尋找劉志丹等人。在陜北蘇區“肅反”的情報被證實後,毛澤東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逮捕的幹部交給中央處理”。毛澤東及時的電令拯救瞭劉志丹、高崗等人的性命。巧合的是,中央紅軍決定開赴陜北,國民黨的一張報紙起到瞭關鍵性作用。1935年,在張國燾采取分裂行動後,黨中央和毛澤東果斷決定率領一、三軍團單獨北上。但是,北上去哪裡?9月,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在甘肅哈達鋪繳獲瞭幾馱書籍和報紙,而其中的一張報紙上恰刊登有徐海東率紅軍和陜北劉志丹紅軍會合的消息,並且還有“匪區”略圖,毛澤東興奮異常。第二天,中央紅軍即向陜北開進。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1月3日,在下寺灣召開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以董必武為主任的黨務委員會,審查西北錯誤“肅反”事件。僅僅4天後,中央黨務委員會即下令釋放瞭劉志丹、高崗、習仲勛等因西北錯誤“肅反”而被關押的100多人。12月13日,毛澤東由前線回到瓦窯堡,接見瞭劉志丹、高崗等人。  在之後的幾年,西北紅軍和根據地的主要創立者劉志丹和謝子長先後去世,資歷類似高崗的閻紅彥、王泰吉、楊森等也非走即亡,歷史就這樣把大難不死的高崗推到瞭前臺,成為瞭西北根據地的代言人。高崗敢說敢幹的工作作風加上中共中央照顧山頭政策的需要,他步步高升。從1937年擔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到1938年擔任中共陜甘寧邊區委員會書記,再到1941年擔任中共西北中央局書記。短短幾年,高崗登上瞭他在西北的權力頂峰,並開始步入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機構。  毛澤東的基本觀點一直認為,應該觸動私有財產,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在這一點上,他對劉少奇以及周恩來的一些言行是不滿的。他說:“‘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這種提法不明確。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十五年還叫走向?走向就是沒有達到。”在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高崗始終跟隨毛澤東的思路,得到瞭毛的欣賞。  稅制改革風波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稅制已明顯與經濟形勢相脫節。因此,1952年召開的全國財經會議上,決定修正稅制。同年12月31日,政務院財經委員會頒佈瞭《關於稅制若幹修正及施行日期的通告》和《商品流通稅試行辦法》,《人民日報》同日發表瞭《努力推行修正瞭的稅制》的社論,文中說道,要“公私一律平等納稅”。新稅制雖然公佈,但商品流通稅的各項實施細則並未及時公佈,商業部調整牌價的通知未及時下達,商人對各種稅率如何調整及納稅手續一時難以適應,致使一些私商紛紛提款購物存貨,導致市場發生混亂,一些地方出現瞭搶購、停業的局面。這種情況引起瞭毛澤東的極大關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53年1月15日,毛澤東給周恩來、鄧小平、陳雲、薄一波等人寫信,對新稅制提出瞭嚴厲批評。薄一波回憶說:周總理收到信後,連夜給毛主席寫回信,談瞭處理辦法。可見他把毛主席這封信的分量是看得很重的……我很註意信中兩句話:“此事我看報始知,我看瞭亦不大懂,”已預感到事情有些嚴重瞭。毛澤東之後又對“公私一律平等納稅”的說法進行瞭嚴厲的批評,“這個新稅制得到資本傢叫好,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盡管之後各部門做瞭一系列的補救措施,但毛澤東依然認為政務院犯瞭“分散主義”的錯誤。於是在組織上對中央政府進行瞭重大改組,對中央領導重新進行瞭分工。周恩來任書記的中央人民政府黨組幹事會被撤銷,中共中央主席開始直接對各黨組小組和分黨組幹事會進行領導。5月15日,政務院又發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財政經濟部門的工作領導的通知》,把政務院20個部中的8個部:重工業部、輕工業部、一機部、二機部、紡織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建築工程部、地質部等,劃歸時任國傢計委主任的高崗領導。1953年正值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幾乎所有分工領導工業化的部委都劃歸高崗管理。經過這一系列的調整,周恩來的工作被大范圍地削弱,高崗的權力得到瞭極大的加強。而此時距高崗從東北進京不過八個月的時間。  高崗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得到如此的信任和重用呢?其實早有端倪。1950年春,關於東北富農問題黨內出現瞭爭論。高崗認為,面對農村生產發展的恢復,富農的增多,應該通過組織起來的辦法,使個體逐步地向集體方向發展,使農民發傢致富,黨員不應該剝削別人,不應該雇工,而有責任參加變工組。劉少奇則認為,現階段的變工互助不可能發展成將來的集體農莊,沒有機器工業的集體農莊是鞏固不瞭的。因此,雇工、單幹應該放任自流,黨員雇工、參加變工與否,應有完全的自由。之後圍繞陜西省委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對工會工作方針的不同意見又產生瞭分歧。毛澤東的基本觀點一直認為,應該觸動私有財產,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在這一點上,他對劉少奇以及周恩來的一些言行是不滿的。他說:“‘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這種提法不明確。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十五年還叫走向?走向就是沒有達到。”在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高崗始終跟隨毛澤東的思路,得到瞭毛的欣賞。或許毛澤東心中早有調整人事的想法,新稅制改革造成的混亂恰為高崗的上位提供瞭機遇。  這次的“偶然”或許不如前兩次的突然,但突然而降的權力未見得就是好事。“五馬進京,一馬當先”的高崗,這時已不僅是當先,已然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過快的升位和過大的權力也沖昏瞭他的頭腦,他錯誤地判斷他已獲得瞭足夠的信任和實際的威望,到瞭取代劉少奇在黨內地位的時機。已經走到人生頂峰的他頭腦發熱地期盼更高的權力和地位,這為他悲劇的人生結尾埋下瞭伏筆.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

  做為最享有民間盛譽的民族英雄嶽飛,其人生前死後,留給瞭我們太多的疑惑,無論是他的出生還是風波亭遇害,都充滿瞭不解之謎,迷一樣的歷史籠罩於充滿瞭虛幻色彩的民間傳奇之中,所有的這些都構成瞭民間與史學研究者們極為關註的課題。  人類的偶然性行為構成瞭歷史,所以任何時代的歷史總是由一連串的謎所組成,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中充滿瞭不確定的因素——但在群體趨勢上,卻表現出一定的規律。如果我們依循這一思路來審視籠罩在嶽飛身上的諸多迷惑的話,那麼至少,我們會有以下七個難解之謎:  第一:嶽飛出生時傢鄉是否發過洪水。  第二: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  第三: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第四:名士袁溉何以預知嶽飛冤獄及生死。  第五:“朱仙鎮之役”到底是誰為嶽傢軍佈設下的死亡陷阱。  第六:十二道金牌,究竟是為瞭拯救嶽飛,還是另有考慮。  第七:風波亭冤獄為何會興起,秦檜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嶽飛。  首先是嶽飛出生之謎,民間相信嬰兒時期的嶽飛是在一次洪水之後飄泊上岸的,但這一歷史實則不過是撰史者的編造而已,實際上嶽飛出生時年的黃河並不流經其傢鄉,最重要的是,嶽飛出生前後,黃河並未泛濫。那麼修史者嶽珂為什麼要編造這個看似無聊的故事呢?  這個答案可以通過我們的第二個疑問來獲得:這第二個疑問就是,嶽飛是否參加過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徹底喪送瞭北宋和大遼兩個國傢。   北宋征遼之戰發生在公元1122年,這一年嶽飛已經十九歲,而且他的槍法“一縣無敵”,如此說來,如果嶽飛沒有出現在燕京城下,那麼他的歷史就少瞭光彩的一頁,而如果他參加瞭這場二十萬人爭相奪路的敗仗的話,那麼他的歷史就會多瞭不光彩的一頁。  所以我們堅信,嶽飛有多半的可能出現在燕京城下,隻是兵敗的時候他逃得比別人更快,所以才保住瞭自己的性命。  正因為這個原因,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替自己的爺爺作傳的時候,不得不煞費苦心的遮掩這一點。  證明嶽飛到過燕京的,還有嶽飛自己的證言,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對部下說過“我曾經到過黃龍城……”事實上,遍查嶽飛的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依據說他曾經到過金人的黃龍府,可是嶽飛本人卻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很有可能,嶽飛是在參加征遼之戰的時候,誤以為燕京是黃龍府,考慮到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普通士兵身份,這種可能非常之大。相關閱讀推薦:愛憎大不同:解讀官史和野史中不一樣的嶽飛?揭秘:南宋宋高宗趙構為何非要殺死名將嶽飛?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歷史上嶽飛有幾個兒子?長子嶽雲是親生還是養子?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嶽珂所編造的這個故事達到瞭一舉三得的目的,首先是遮掩瞭嶽飛對遼的失敗之戰,其次是解釋瞭嶽飛背部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的來源,第三是將嶽飛與八字軍的沖突徹底從嶽飛的歷史中抹掉瞭。  所以我們第三個疑問是:是誰在嶽飛的背上刺下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與他和八字軍的沖突有何關聯?  民間傳說中的“嶽母刺字”已經是盡人皆知瞭,但這隻是傳奇,而非歷史。實際情況是,嶽飛的母親根本沒有機會在兒子的背部刺字,即使要刺,享有刺字權力的也應當是嶽飛的父親,而非他的母親。嶽飛的父親嶽和死於北宋對大遼的最後之戰那一年,而在此之前,北宋正籠罩在一種瘋狂的盲目自信之中,視同戰爭為兒戲,在這種情況下,嶽傢人是不可能萌生在兒子的背部刺上“精忠報國”這種字樣的想法的。  嶽飛背部的字,最大的可能是他與八字軍的妥協舉措,當時所有參加八字軍的人都要在臉上刺下“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樣八個字,嶽飛加入八字軍,但他的臉上卻沒有刺字,這是一件極為反常的事情——此外,他最終和八字軍的決裂及妥協,都讓後人無法釋懷。   關於嶽飛的第四個疑問,是名士袁溉對他的死生預言。  嶽飛在征戰之中,招納賢士,幾次曾想將名士袁溉攬為部屬,但是袁溉卻趁夜私逃瞭,因為他斷言:嶽飛此人過於泥古,此後必死於冤獄之中。所以為瞭避免牽連,他便私自逃歸瞭。  何以袁溉會先知先覺,斷言嶽飛必遭冤獄呢?還有,他所說的“泥古”,又是什麼意思?  這第四個疑問,與第五個疑問息息關聯。  第五個疑問就是宋史中所記載的“朱仙鎮大捷”,民間《說嶽傳》中另有一個八大錘的版本,而嶽飛的孫子嶽珂更是有鼻子有眼的編造出嶽飛在朱仙鎮以五百人勝金兵十萬的戰爭神話。但事實上,朱仙鎮大捷同嶽飛傳記中的大多數戰役一樣,都是根本未曾發生過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實際上,所謂的“朱仙鎮大捷”不過是“朱仙鎮陷阱”而已,三萬餘名嶽傢軍在這裡陷入瞭金人的重兵包圍之中,而且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番朱仙鎮會戰,南宋方面是以嶽飛、張俊及王德三路人馬齊頭並進,但當嶽飛行至偃城,張俊與王德的兩路人馬卻突然撤走,將嶽傢軍孤零零的暴露於強大的金人面前,此時會戰是不會再存在瞭,存在的隻會有強大的金兵對嶽傢軍的屠殺。  正是嶽傢軍危亡之際,嶽飛接到瞭趙構的“金字牌急遞”,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措置班師”。由此我們確信,朱仙鎮陰謀是圖謀消滅嶽傢軍的一個精妙佈局,而趙構本人,則分明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所以,十二道金牌之迷,並非是民間傳說中的那樣是讓嶽飛放棄收復中原。收復中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北宋為瞭收回燕雲十六州,付出的是亡國的代價,而這個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其時南宋的戰爭資源遠比北宋時代更為匱乏,卻要完成比北宋更為艱巨的任務,這又怎麼可能?所以,與我們所知道的恰恰相反,所謂十二道金牌應當是趙構為瞭營救嶽傢軍所做的最後努力,這一努力表明瞭趙構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   這樣我們就面臨瞭第七個、最後一個謎——南宋政權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嶽飛?或者說,名士袁溉到底是依據什麼做出的判斷,早在這樁千古奇冤發生之前就預知這一點的呢?  這裡有七道謎題,但答案卻隻有一個。  隻是因為嶽珂在修史的時候寫瞭太多未曾發生過的戰役,而對真正發生的戰役卻隻字不提,這就導致瞭宋史中的《嶽飛傳》中的大部分資料全都成瞭孤證,而其它的歷史資料不是否認瞭這些孤證,就是無法支持這些孤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散文:列車上風波

         人常說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引來別人的贊美,如果是壞習慣,不僅有人指責,更會有好心者以行動來幫助你改變錯誤。     國慶長假,受一好友的邀請,急急地踏上南下的火車去遊玩,開始與同車人閑敘倒也無妨,可平時與人閑敘時,便會自然不自然地掏出一支香煙悠閑地抽起來。一時興起,我把煙掏瞭出來,正在吞雲吐霧之際,“你,過來!”生硬的話語讓我立刻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隨即便跑到吸煙處,滅瞭煙,又趕緊跑到喊我過去的人身旁,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交錢,這得罰款。你的車票和身份證呢?”也許我覺得他是不是要看我有沒有票,趕緊交給瞭他,後來我才想明白,他的目的是扣住我的車票,就不怕我不交錢瞭。“交錢?那多少錢?對不起,我知道錯瞭,給我一次機會吧,你不能說不給機會吧?”“五十元,這是幫助你改正錯誤,知道嗎,這是鐵道部的罰款。”他的手中搖晃著違反治安條理單,沒有辦法,隻好掏出錢瞭,幫助改正錯誤的人又在煙霧中去幫助別人改正錯誤瞭。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去年寒假從廈門回來,“同志,這裡不能吸煙,請到吸煙處”“哦,對不起,好的好的”心裡充滿瞭慚愧和感激,心裡想,現在的乘警態度真好,頓時在心中產生瞭敬意。對於保護旅客安全的執法人員,我一直都感覺他們很嚴肅,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鎮住犯罪分子,也許是現在我們社會的保持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人都變化瞭。至少,我覺得他給瞭我改變的機會。     此刻,我卻意識到,現在流行這樣的說法,人一旦有瞭權力,就會用很多理由給別人開出罰單。記得某位領導,在開會時大談要廉潔,可他一晚上就收瞭一百多萬,直到他被捕很多人才知道他的真面目。原來列車上的人並不是一樣的,幫助別人改正錯誤也就隻是一個幌子,難道因為列車是安徽的,而不是廈門的?     我望著窗外的山山水水,雨水依舊在列車上流淌,真正的服務,真正的先進何時才能來到,外面的雨會很快停止的,天也會很快放晴的,而思想要改變那也許真的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程。

散文:洗澡的風波

中午時分,天空一片湛藍,遠方零星地點綴幾朵棉花雲。陽光炙烤著大地,俯身遠瞧,地表儼然燃起瞭淺藍色的火苗。隔墻高中的芙蓉塘傳來柳葉間的蟬嘶和荷葉上蛙噪,那些聲音比汽車的鳴笛聲還要刺人耳膜,聽瞭之後讓人有說不出的煩惱。不過,還好的是房前有百花爭妍,蜂戲花蕊,彩蝶比翼雙飛的美景。這景致讓人悅目醉心,不枉我早早來到瞭教室。十分鐘過後,堂兄和五六個同學也來到教室。他們其中有一人提議去北河洗澡。因為赤日炎炎,的確是熱,所以大傢就不約而同地答應瞭下來。踏出小學低矮的校門,我們一起轉向北走。大概走瞭一裡多平坦的甬道,我們又轉投西面泥路而去。繞過高中藤蘿蔭蔽的後墻和廢水充積的陰溝,我們來到瞭一大片充滿生氣的莊稼地。穿梭在莊稼地,我們一直往北前行,漫步在委蛇的蹊徑。路兩旁的包谷苗根實而莖健;豆角蔓紆而莢嫩。紫野花吐著香蕊,綠草翹著葉尖。西瓜個個飽滿青圓,小鳥對對頡頏清鳴。如此這般的田園風光讓人感到清新淡雅,恬靜舒愜。不多時,我們來到河堤高巷處。居高遠眺:外緣青翠濃鬱的杉林拔地而起,高高矗立,一棵棵筆直的杉樹似一個個列著方陣的士兵,威武雄壯,氣度不凡。隔著杉林的縫隙,隱隱約約可見到白河水曲曲折折流向西方。杉林的東北是一大片花生地和數畝的魚塘。映入眼簾的花生地是一片烏青,裡面有幾個彎腰薅草的婦女。魚塘裡水天一色,泛起的銀光格外地灼目刺眼。魚塘東面是清瘦的北河水。隻見北河水自東北方而來,從膝前繞過,姍姍步向西南。北河雖沒有白河闊大、雄渾,然卻纖巧、柔婉。其縹碧澄清,溪流涓涓,浮萍悠蕩,菱荷搖曳。岸旁又有成片的葦叢迎風送流,野鳧、野雉、蒼鷺、黃鸝等葦叢間爭鳴鬥妍,真可謂是天然佳處,人間天堂。北河水在盡頭註入瞭白河,給污染的白河水清洗瞭一下滿身的污垢。眼前,葦叢外,還有兩行毛白楊,大約有數十棵,它們身桿頎偉修長,枝葉繁茂參天。白楊樹下,滿地黃花怒發,她們不甘寂寞,欲與稼花試比高。觀景之餘,我們走下高高的河堤,來到幽幽的河邊。有幾位同學早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們迅速脫個盡光,跳進清涼的河水。歡笑聲、擊水聲、鳥鳴聲交融在一起,其混合音似亂彈奏出的鋼琴曲,嘈嘈雜雜,傷人耳膜。那時,我因為更喜愛釣魚,所以就沒有先急著去洗澡,而是拿著自制的釣竿到旁邊不遠處的水坻上垂釣去瞭。記得還有一位同學也沒有洗澡,他去東邊小橋下看漁夫捕魚瞭。就在我們各盡其能、各司其職、各得其樂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班主任不知從何處得來消息,他和學校p老師喬裝打扮,帶著漁具,騎著摩托車也來到北河邊。他們此來,明為河邊捕魚,實為拿我等問罪。幸好,洗澡的同學中有一人眼快,他先看到瞭班主任。驚惶失措之下,他尖叫瞭一聲:“快跑,班主任來啦!”我們其它的人聞聲張望,在看到班主任後,個個嚇得魂不附體。洗澡的幾個人離班主任較遠些,他們快速爬上岸,有的穿好衣褲巧奔,有的幹脆拿著衣褲就赤身妙逃。我離班主任的距離要稍近些,跑一時恐來不及,於是我俯身趴在瞭草叢中,希望依仗著深草的庇護逃此大劫。無奈,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我那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罷瞭。看著班主任一步步逼近,我頓時慌作一團,無暇顧及其它,提著褲子就涉水飛奔而去。我穿過厚厚的草叢,爬上陡兀的高巷,又在莊稼地裡跑上一段路,回頭看看班主任沒有跟上來,這才舒瞭口氣。隨後,我又匆忙穿上褲子,與其它幾位同學會合。我們懷著驚懼經過瓜地時,不料又被瓜農給誤會。瓜農拿著鐵鍬,邊喊抓賊邊向我們撲來。我們這些驚弓之鳥哪裡還經得起再度驚嚇,一個個狼狽不堪,用盡最後一點兒氣力,掙紮著跑回學校。我們拖著疲倦的身體進校園後,迂回逃至教室門口。不願看到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瞭。河邊的摩托車現在停在辦公室門前,這無疑是向我們暗示班主任已先行回來,鴻門宴業已擺好,就等我們赴宴瞭。當我們走進教室時,教室裡已經有很多學生。他們看到我們氣喘籲籲的樣子,都投來瞭異樣的目光,這一切讓我們更加感到不安。剛坐下不久,班主任就請我們到辦公室“談心”。我們幾個知道躲是不行瞭,於是就商量瞭一下,決定不供出在橋下看捕魚的那位同學。(他當時在橋下,沒有被班主任發現。)那位同學為此對我們是感激備至,一味對我們說著吹捧的好聽話。在三請後,班主任讓班長捎來這樣的話:“是不是要四請才來!”我們聽後就沒有再敢耽誤時間,匆匆去瞭那令人可怖的辦公室。共2頁,當前第1頁12※本文作者:月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