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無能子簡介

無能子 唐末思想傢。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隻留下“無能子”別號。據稱他自少年時起,即博學寡欲,擅長哲學思辨,似曾遊宦,並授徒講學。後避黃巢起義戰火,四處漂泊,生活艱難。光啟三年(887),遊寓左輔(今陜西東南部)隱居民間時,著《無能子》一書,指責君主專制制度違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氣和坐忘修煉法,並宣揚儒傢的宿命論、仁義道德和近似佛教禪宗思想的“無心”。由此推測,他是一位信仰道教、且通曉儒釋二教的知識分子。但有的著作徑直稱他為道教學者,有的著作則僅僅稱他為隱士。關於他的政治思想,有的論文認為,無能子代表瞭地主階級從頂點開始墜落時,該階級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絕望情緒和消極反抗;與此相反,一些學者認為,無能子受到唐末農民戰爭的影響,本質上是與正宗的封建統治思想相對立的,是農民反抗精神在思想戰線上的反映;有些論著則將無能子的“聖過論”與南朝晉鮑敬言、宋康與之、鄧牧和五代譚峭等人的無君論相並列。關於他的哲學思想,有的文章認為,在無能子的頭腦中唯心主義思想占主導地位,同時也有一些可貴的唯物主義觀點;與此不同,有些專傢稱無能子是無神論者,氣一元論者或氣的唯物論者。總之,研究者們都認為無能子的思想獨具特點。《無能子》全書分上、中、下三卷,近萬言,現有三十四篇。從書中篇目來看,似乎有闕篇。但有人考證指出,《無能子》並無闕篇。不僅如此,最後四篇是明代人增纂,原僅有三十篇。也有人認為三十四篇均是原作。現存版本以明正統《道藏》本為最古,後出版本尚有十多種。王明所著《無能子校註》(中華書局,1981)是目前唯一的校註本。  

斡道沖簡介

斡道沖 (?~1183)  西夏仁宗李仁孝時重臣。字宗聖。先世靈武(今寧夏靈武)人,從夏主遷居興慶府(今寧夏銀川),世代掌修夏國史。年八歲時以《尚書》中童子舉。精通五經,譯《論語註》,作《論語小義》二十卷,又作《周易卜筮斷》,用蕃字(西夏文)寫成,流行夏境。天盛三年(1151)為蕃漢教授。在朝剛介直言,與禦史中丞熱辣公濟、翰林學士兼樞密都承旨焦景顏共同抵制外戚任得敬的專權和分國活動。任得敬被誅後,乾祐二年(1171)擢為中書令。輔佐仁宗穩定政局,發展文化,很多重要典籍即在此時刊印。乾祐十四年死,為相十數年,傢無私蓄,藏書甚多,死後,仁宗圖畫其像,從祀於孔廟。

吳明徹簡介

吳明徹     吳明徹(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蘇六合)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     吳明徹祖父吳景安,為南齊南譙太守。父親吳樹,為梁右軍將軍,吳明徹是其幼子。吳明徹幼孤,其性至孝。十四歲時,見自傢墳墓因貧寒而無法修整時,便辛勤地耕種,時天下大旱,禾苗焦枯,吳明徹心中哀憤,常坐在田中放聲痛哭,仰天自訴。幾日後,有人從田間回來,告訴吳明徹幹枯的禾苗已經復活。吳明徹認為是對方在和自己開玩笑,等到田地後,一切皆如其言。秋天,吳明徹大獲豐收,解決瞭安葬的費用。當時有位姓伊人,善於占墓,看瞭吳明徹所修墳墓後,對吳明徹的兄長說:“君葬之日,必有乘白馬逐鹿者來經墳所,此是最小孝子大貴之征”(《陳書·吳明徹列傳》)。到瞭安葬時,此話果然被應驗瞭。     太清三年(548年),南豫州牧侯景作亂,進逼建康,天下一時大亂。當時吳明徹的傢中有糧食3000餘斛,吳明徹見鄰居都在挨餓,便對幾位兄長說:“當今草竊,人不圖久,柰何有此而不與鄉傢共之”(《陳書·吳明徹列傳》)?於是將糧食分給鄰居,和大傢一起食用,使很多人得以生存。吳明徹此舉得到當地人的尊敬,以至盜賊聞知此事後,都遠遠避開,不敢相擾。

武則天簡介

武則天 (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名瞾。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父士彟,販賣木材的大商人,隋末為鷹揚府隊正,與李淵有交往,李淵晉陽起兵後,士彟從至長安,貞觀(627~649)中,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母楊氏,隋室疏宗。 武則天十四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欲廢王氏改立武氏為皇後,元老重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人以武氏非名門令族出身而表示反對。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投高宗所好,表示贊成,李勣則對高宗說:“此陛下傢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乃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 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656~661)末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以武代李的趨勢日見明顯,於是李勣之孫徐敬業(李績原姓徐,唐朝賜姓李)代表元老重臣勢力,於這年九月以恢復廬陵王的皇位為號召,在揚州(今屬江蘇)起兵,但三個月即兵敗被殺。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貞、瑯琊王李沖代表宗室勢力分別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和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均不到一個月就被撲滅。在則天的授意下,沙門法明(或作“法朗”)進《大雲經》,借佛告凈光天女之語影射則天是彌勒佛降世,當以女身王國土,代唐為閻浮提主(“閻浮提”意為大千世界),大批臣民上疏勸進,則天遂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並自以“瞾”字為名。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肆翦除異己,打擊政敵,並濫殺一些被她懷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李氏皇室及宗室諸王相繼殺戮殆盡;另有“海內名士”三十六傢,也以謀反的罪名而被族誅。武則天以女主的身份號令天下,執政前又無自己的心腹,執政後多疑臣民不忠於己,遂任用索元禮、周興及來俊臣等酷吏廣事羅織,嚴酷逼供,獎勵告密,雖然消滅瞭一些政敵,但也濫殺無辜。到武周政權正式建立以後,鬥爭趨向緩和,此風才有所收斂。

衛青簡介

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西漢傑出的軍事傢、統帥。漢武帝衛皇後(衛子夫)的弟弟。被封為長平侯、大將軍,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是西漢與擊匈奴戰爭中漢朝的主要將領。     衛青是平陽侯曹壽(曹參之曾孫)傢奴婢衛媼與小吏鄭季的私生子。衛媼長子衛長君,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次女即衛子夫。後又有二子衛步、衛廣。因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傢得幸於天子,所以都冒充姓衛氏。    

薛用弱簡介

薛用弱 薛用弱 唐文學傢。字中勝,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長慶間,任光州刺史 。所著有傳奇小說集《集異記》。

薛仁貴簡介

大非川之戰     唐總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今新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的重要作戰。     二年,吐蕃以噶爾·贊聶多佈為大相,由其弟名將噶爾·欽陵統兵駐節吐谷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青海西寧一帶)的控制,並尋機東進。三年,欽陵率軍號稱40萬北上,先取於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占焉耆以西數鎮,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發生動搖。四月初九,唐朝以左衛(一說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一說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一說10餘萬)反擊吐蕃軍,以奪回安西四鎮,並“護吐谷渾還國”(《新唐書·吐蕃傳》)。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青海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鑒》卷201)。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後,吐蕃軍占據瞭安西四鎮。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吐谷渾亦並入吐蕃,成為其別部。自此,唐蕃間沖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瞭激烈的攻防戰。    

薛仁杲簡介

淺水原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在唐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陜西長武縣境)擊敗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軍的重要作戰。     是年七月,薛舉率軍在淺水原大敗唐軍,原擬乘勝直取長安。八月,薛舉病死,其子仁杲繼位,駐屯折?城(今甘肅涇川東北),繼續攻唐,威脅關中。為消除西北隱患,唐高祖李淵於十七日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西擊薛仁杲。李世民軍至高?(今陜西長武西北),薛仁杲派大將宗羅喉率10餘萬大軍迎戰。宗羅喉多次挑戰,唐諸將亦屢次請戰,但李世民認為唐軍新敗,士氣受挫,而薛舉恃勝而驕,應閉壘以待,等其糧盡卒疲,我軍振奮,可一戰破敵。並下令:敢言戰者斬!雙方相持60餘日。薛軍糧盡,將士離心,其內史令翟長孫、將軍梁胡郎等紛紛率部降唐。李世民見時機成熟,乃選擇淺水原有利地形,派行軍總管梁實紮營於原上,誘薛軍出戰。宗羅喉大喜,盡率精銳猛攻梁實部。梁實據險扼守數日,薛軍屢攻不下,士卒疲憊。李世民又令右武侯大將軍龐玉率軍在淺水原南部列陣,宗羅喉掉頭來攻,在龐玉幾乎難以支持時,李世民出其不意,親率大軍從淺水原北突擊宗羅喉之後,宗羅喉被迫率部還戰,唐軍前後夾擊,斬首數幹級,投澗谷死者不計其數,宗羅喉率殘部逃往折?城。李世民即率2000餘(一說20餘)騎兵乘勝追擊,並令步兵隨後緊跟。竇軌叩馬苦諫不可輕進,李世民認為破竹之勢,不可輕失,迅速進至折?城下,扼守涇水南岸,使潰敗的宗羅喉軍不得入城。薛仁杲倉促列陣於城下,其驍將渾幹等臨陣降唐。薛仁杲恐懼,退入城中拒守。傍晚,唐大軍相繼趕到,四面合圍。夜半,守城士兵紛紛出降。薛仁杲見大勢已去,遂於次日晨出城投降。    

楊玄感簡介

楊玄感 (?~613)  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煬帝楊廣的貴族首領。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父楊素,曾協助煬帝奪取皇位與平定漢王諒的叛亂,假楚公,位至司徒。玄感以父功為柱國、禮部尚書,自以為傢世顯貴,朝臣中多其父故吏;又見朝政紊亂,煬帝猜忌大臣,他內心不安,遂和諸弟陰謀推翻煬帝的統治。 大業九年(613)春,煬帝二征高麗,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糧。這時,隋末農民起義已經爆發,義軍星羅棋佈,遍及全國。玄感見有機可乘,於是滯留漕糧,召集親故,於六月三日率兵據城,置官屬,造兵甲,征丁夫;又偽稱征遼東的水軍總管來護兒謀反,傳書傍郡,令發兵會黎陽。李密自長安應召至軍,為玄感謀主。李密認為:北據幽州,斷煬帝後路,為上策;西入長安,控制潼關(今陜西潼關東北),為中策;就近攻洛陽,勝負難測,為下策。玄感以下策為上計,引兵從汲郡(今河南淇縣東)渡河,圍東都洛陽。玄感以“為天下解倒懸之急”為號召,從者如流。餘杭民劉元進等也舉兵響應。玄感起兵,是隋統治集團的大分裂,貴族官僚子弟如觀王楊雄子恭道、韓擒虎子世諤等四十餘人都來軍中,光祿大夫趙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也與他通謀。玄感起兵給隋政權震動很大,煬帝聞訊後倉皇從遼東撤軍南下。玄感屯兵洛陽城下,久戰不克,隋援軍到來,玄感腹背受敵,被迫西撤,為追兵所及,大敗,奔上洛(今陜西商縣),八月初,死於葭蘆戍。玄感起兵為時雖短,但它削弱瞭隋統治勢力,促進瞭農民起義。

文成公主簡介

文成公主 (?~680) 吐蕃贊普松贊幹佈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贊幹佈始遣使至唐,唐遣使回訪,幹佈因求聯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黃金為聘禮,唐以文成公主許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公主入蕃,松贊幹佈為公主築城邑、立屋宇,以為居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在邏些(今西藏拉薩)修建小昭寺,協助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亦松贊幹佈之妻)修建大昭寺。她從長安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唐朝僧人玄照經吐蕃往返天竺,曾得到她的資助。松贊幹佈因娶公主,羨慕華風,派吐蕃貴族子弟至長安國學學習詩書,在唐境聘請文士為他掌管表疏,又向唐請求給予蠶種及制造酒、碾磑、紙墨的工匠。唐人陳陶《隴西行》詩有“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傢”語,可證她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有不小影響。文成公主和松贊幹佈結婚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她在喇嘛教中被認作綠度母的化身(度母,藏語中作卓瑪,藏族佛教傳說中的觀音化身。松贊幹佈的兩個妻子分別被認為是白度母,即尺尊公主;綠度母,即文成公主),受到極大崇敬。  

薛訥簡介

薛訥     薛訥(649—720年),字慎言,絳州萬泉(今山西萬泉縣南)人,唐朝大將。     薛訥是唐朝名將、左武衛大將軍薛仁貴之子。薛訥初為城門郎, 後任藍田(今陜西蘭田)令。當時一個姓倪的富商重金賄賂當時的權臣來俊臣,來俊臣便讓薛訥撥數千石官糧給那個富商。薛訥克已奉公,堅決不從,並上書來俊臣說:“義倉本備水旱,以為儲蓄,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傢之產?”(《舊唐書·薛訥列傳》)這件事直到來俊臣被捕下獄也沒辦成。

楊珪媚(齊王妃)簡介

楊珪媚(齊王妃)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妃——楊珪媚(齊王妃)   齊王妃是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珪媚,她原本是長安市內一個紅得發紫的歌舞妓,容貌嫵媚,性情妖嬈,又通曉詩文,能歌擅舞,曾令長安無數公子哥兒追逐傾倒,最終嫁給瞭李元吉,成瞭齊王妃。   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子李元吉,這三兄弟中最有才能的要算李世民。當初李淵任太原留守時,李世民就深觀遠察,立下建業之心,不但自己文武雙備,而且折節下士,手下招集瞭一大批能人志士、武將謀臣。李淵在太原揭旗起兵,起用李世民為統兵大將,進軍長安之前,李淵對他許下承諾:“事若有成,一定立你為太子。”攻陷隋都長安後,李淵即位成為唐高祖,封李世民為秦王,拜尚書令。由於當時群雄四起,天下未定,必須有李世民率兵南征北討,成就統一天下之大業;若這時立他為太子,按朝規就必須謹言守身,留在東宮韜養資望,所以形勢讓李淵無法當即履行他的諾言。而李世民自己也深以統一大業為重,並不十分追究名分,反而一再推讓,建議立哥哥李建成為太子。   長子繼位,這原本是既成定例的,既然李世民辭讓再三,李淵也就順水推舟立瞭長子為太子,並封三子李元吉為齊王。   分工既定,李世民緊接著就統帥大軍南北征戰,幾年之中,先後平定瞭李密、塞建德、王世充、劉武同、劉黑蘭、蕭銑、薛仁杲等割據一方的梟雄。當李世民在外面備嘗艱苦,浴血奮戰的時候,他的兄弟建成和元吉卻盤居在京城中花天酒地。聲色犬馬,過著逍遙奢華的日子。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李元吉娶下瞭大美人楊珪媚為妻。

蕭惠簡介

蕭惠     蕭惠(983—1056),遼朝中期重臣。字伯仁,又作貫寧、管寧。小字脫古思。契丹族。太祖淳欽皇後弟阿古隻五世孫,聖宗欽愛皇後弟,道宗宣懿皇後父。     初以後戚為國舅詳穩。統和二十八年(1010),隨聖宗攻高麗,破高麗軍於奴古達北嶺,攻開京(今朝鮮開城),以軍律整肅聞名,授契丹行宮都部署。開泰二年(1013),改南京統軍使。六年(1017),為右夷離畢(契丹官名,掌刑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東京留守事,尋改西北路招討使,封魏國公。太平六年(1026),奉命西征甘州回鶻。與阻卜軍戰於可敦城(今蒙古哈達桑東)西南,失利。七年,任南京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六月,奉命再討阻卜。十年(1030)十一月,遷南京統軍使。興宗即位,知興中府,歷順義軍節度、東京留守、西南面招討使、檢校太師,兼侍中,封鄭王。重熙六年(1037)五月,復為契丹行宮都部署,加守太師,徙趙王。十一月,拜南院樞密使,更齊王。力促興宗南下伐宋,與太弟率師壓宋境,追宋歲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罷兵維持和議。以功進韓王。十二年(1043)正月,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帥府事。十月,為北院樞密使。十三年九月,為先鋒從興宗征西夏,敗夏軍於賀蘭山北,繼為西夏軍敗,議和。十七年(1048),尚興宗姐秦晉國長公主,拜駙馬都尉。次年,再征西夏,先敗後勝。翌年五月,西夏請降稱臣。十九年(1050)十二月,告老,封魏國王。道宗清寧二年(1056)卒,遺命傢人薄葬。

蕭孝穆簡介

蕭孝穆     蕭孝穆(981—1043),遼朝中期重臣。小字胡獨堇,又作陳六。契丹族。國舅詳穩(將軍)蕭陶瑰子,聖宗順聖元妃弟,興宗仁懿皇後父。     統和二十八年(1010),為西北路招討都監。開泰元年(1012),遙授建雄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十一月奉命征討阻卜、各部的反抗。次年十二月,擢西北路招討使。三年(1014)四月,拜北府宰相、檢校太師。太平二年(1022),知樞密院事,充漢人行宮都部署。翌年十一月,改任南京留守、兵馬都總管,封燕王。九年(1029)八月,任都統,奉命鎮壓渤海將軍大延琳在東京(今遼寧遼陽)的反遼起義,敗大延琳於平山(遼陽南),次年八月,擒大延琳。十一月,以功封東平王,任東京留守。寬政務,撫流徙,作出一定讓步。景福元年(1031)興宗即位。順聖元妃自立為皇太後攝政,擢其為南府宰相,徙秦王。重熙三年(1034),興宗親政,任燕京留守、兵馬大元帥。六年0037)三月,拜北院樞密使,封吳國王。任內註重選吏用人。八年(1039),表請籍戶口以均徭役,使政賦稍平,戶口蕃息。九年,徙封楚王。十年,極力諫阻興宗南下伐宋,不納。以年邁辭歸,亦不允。十寫年(1043)正月,改任南院樞密使。六月,復北院樞密使,封齊國王。十月,卒。追贈大丞相、晉國王。謚貞。廉謹有禮法,不趨炎附勢,有政績,時人譽為“國寶臣”。長於文墨,著有《寶老集》行世,今佚。

蕭嵩簡介

蕭嵩     蕭嵩(?—749.7.24),山東蘭陵人,唐朝名將、政治傢 。     蕭嵩祖上曾是南北朝時期蕭梁王朝的建立者,可謂名門望族。蕭嵩是後梁孝文帝蕭巋一支的後代,蕭嵩生蕭珣(其弟為唐初左仆射、宋國公蕭瑀);蕭珣生蕭嵩祖父蕭鈞,曾任中書舍人,聞名一時;蕭鈞生蕭嵩之父蕭瓘,後官至渝州(治巴縣,今四川重慶市)長史。

蕭綽簡介

蕭綽     蕭綽(953—1009),遼中期女政治傢、軍事統帥。景宗皇後,聖宗生母。小宇燕燕。契丹族。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女。     幼年聰慧好學,才智過人。17歲被耶律賢(景宗)選為貴妃,景宗保寧元年(969)五月,冊為皇後。以景宗荒庸有疾,她多臨朝,“國事一決於其手”。凡大誅罰,大征討,多由其裁決。乾亨四年(982)九月,景宗卒,長子耶律隆緒(聖宗),年方十二,她奉詔攝政,受尊為皇太後。次年六月,上尊號承天皇太後,臨朝稱制,改國號契丹。統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增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承天皇太後。攝政期間註意發展生產,勸課農桑,禁伐桑梓,勸民種樹,拓墾荒地。知人善任,重用漢官。拜韓德讓為大丞相,總二樞府事,位於諸親王之上。用漢宮室肪、邢抱樸、張儉、馬得臣等理政。以“智略宏遠”的耶律休哥和“有經國才”的耶律斜軫主軍,多創戰績。故被譽為“明達治道”,“善馭左右”。大力整頓吏治,加強法制。命諸道舉賢才,察貪酷,禁搶掠,輔聖宗更定法令凡數十事,多合人心。並親決滯獄。使契丹逐步達於鼎盛。軍事上屢對宋用兵,她習知軍政,“親禦戎車,指麾三軍”,被甲督戰。以契丹諸京為基地,東降女真,西攻黨項、回鶻,北攻鐵驪,南攻宋,擴展瞭統治地區。統和四年(986),偕聖宗赴南京(今北京),為加強南京防禦,以耶律休哥阻滯東線宋軍主力北進,以耶律斜軫進軍山後,阻擊宋中、西路軍。並把握戰機,親率精騎數萬,經駝羅口(今北京南口附近)進至涿州(今屬河北)附近,增援休哥,大敗宋軍主力曹彬部10萬。繼而遣軍10餘萬向西路宋軍實施反擊,敗宋軍於陳傢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擒宋名將楊業,挫敗宋軍北伐。此後,又充分發揮騎兵在平原曠野作戰的優勢,多次率軍攻宋。二十二年(1004),乘宋真宗多次喪師、畏懼怯戰之機,再度親征,攻保州(今河北保定)、瀛州(今河北河間),在攻瀛州(今河北河間)時,親自擊鼓激勵將士。旋揮軍南下千裡,直趨澶州(今河南濮陽)城北。因遭宋軍反擊受挫,遂逼宋求和,主持訂立著名的“澶淵之盟”。從此,契丹與宋百餘年無較大沖突。二十七年(1009),歸政聖宗。十二月,病卒於南幸途中。終年57歲。次年四月,葬乾陵(今遼寧北鎮西南),謚聖神宣獻皇後。興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十一月,更謚睿智。執政27年,對契丹的興盛和發展作出瞭重大貢獻。

張守圭簡介

張守圭     張守圭(?-739年),陜州河北(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十五裡)人,唐朝著名軍事將領。     張守圭身材魁偉,善於騎射,性情慷慨,為人有正義感。早年因戰功出任平樂府(即樂州,後改稱昭州,又稱平樂郡,尋復稱昭州,屬嶺南道,今屬廣西)別將。    

蕭衍簡介

喜歡做和尚的皇帝–南朝梁武帝蕭衍 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是個馬上皇帝,也是個喜歡做和尚的皇帝。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蕭衍。 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就是現在的江蘇武進縣,生於公元464年。他原來是南朝齊的官員,後來逼齊的皇帝”禪讓”,自己建立瞭梁。蕭衍做皇帝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博學將軍屢建功勛、運籌帷幄滅齊建梁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齊關系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勛,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傢族背景起瞭很大作用。

荀勗簡介

《竹書紀年》   戰國時魏國史書。該書原無名題,後世以所記史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又以原書為竹簡,也稱為《竹書》,一般稱為《竹書紀年》,亦稱《汲塚紀年》、《汲塚古文》或《汲塚書》。晉太康二年(281),一說咸寧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縣(今河南汲縣西南)人不準盜掘當地古墓,發現瞭一批寫在竹簡上的古書。盜墓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並燒竹簡照取寶物。後來官府前往,又“收書不謹,多毀落殘缺”。《竹書紀年》是其中較完整的一種。 這批竹簡由汲縣運到京師洛陽,晉武帝命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書寫(或作“漆書”,亦即墨書),每簡四十字。對竹簡文字當時說法不同,一說為“小篆”,一說為“科鬥文字”,一說為“古文”,應是一種較為規范的戰國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簡的次第,其次是用當時的文字寫出釋文,最後是撰著提要。荀勗所撰《穆天子傳》提要尚存。 《竹書紀年》凡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傢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今王”二十年為止。荀勗等整理時,據《竹書紀年》本書和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糾正《史記》的錯誤,認為“今王”是魏襄王,古墓即魏襄王的墳墓。當時和嶠認為“《紀年》起自黃帝”,這個意見未被全部采納,可能僅將記載黃帝以來史事的殘簡,作為該書的附編收入。 由於竹簡散亂,以及戰國文字“於時即已不能盡識”,《竹書紀年》的整理仍存在爭論和問題。晉惠帝時,秘書丞衛恒又從事“考正”,尚未完成即在一次統治者的內部爭鬥中被殺。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其事,對這批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衛恒、束皙的“考正”內容,有些從現存《竹書紀年》佚文中還可以看出。如荀勗、和嶠認為“今王”是魏襄王,衛恒、束皙卻認為是魏安釐王;古墓也被分別看作是魏襄王和魏安釐王的墳墓。佚文中有“梁安僖(釐)王九年(張儀)卒”,所據即是衛恒、束皙的“考正”本。因此,《竹書紀年》當時有初釋本和考正本兩種,也可稱為荀和本和衛束本。考正本可能名為《汲塚書抄》,《竹書紀年》是其中的一種。但後來通行的,一般還是荀和本。《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竹書國異》一卷,似為後人據兩種不同本子所作的校記。

徐敬業簡介

徐敬業 (?~684) 唐代反抗武則天專政的軍事首領。唐初名將李勣孫。祖籍曹州離狐(今山東鄄城西南)。李勣本姓徐,賜姓李。總章二年(669),李勣死,敬業襲爵英國公,歷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卒,中宗即位。次年,改元嗣聖,武後以太後臨朝稱制,不久即廢中宗,立豫王旦(即睿宗),武太後掌握全部權力。這一年,敬業因事被貶為柳州司馬,赴任時途經揚州,便和同被貶官南方的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敬業弟敬猷以及前盩厔(今陜西周至)尉魏思溫、奉使到揚州的監察禦史薛璋等,一起策劃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揚州沒有都督,由長史管理州務。這年九月,他們使人誣告長史陳敬之謀反,薛璋以禦史奉使的身分將他捕殺,徐敬業自稱揚州司馬,組織囚犯、工匠、役丁數百人,占有揚州。隨即招集民眾,以扶助中宗夏位為號召,發佈瞭由駱賓王撰作的《討武瞾檄》。敬業起兵後,武則天剝奪瞭他的賜姓,命左玉鈴衛大將軍李孝逸統兵鎮壓。當時敬業的謀士有北上進攻洛陽和南下先取常州(今屬江蘇)、潤州(今江蘇鎮江)兩種主張,敬業采納瞭南進的策略,渡江攻取瞭潤州。那時,李孝逸大軍已逼近揚州。敬業重又還兵,在高郵(今江蘇高郵北)迎戰。十一月,大敗,逃奔潤州,想渡海投高麗,為唐兵追及,敬業弟兄被部下所殺,同黨大都被捕殺。